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气候与环境研究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气候与环境研究论文格式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 论文的结构与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本科论文包括封面、目录、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部分。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论文一律要求打印,不得手写。1.目录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和主要级次的标题和所在页码。2.论文标题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标题应能体现论文的核心内容、法学专业的特点。论文标题不得超过25个汉字,不得设置副标题,不得使用标点符号,可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或外文缩写词(通用缩写除外,比如WTO等)。3.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撰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为200个汉字左右。4.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5.正文正文一般包括绪论(引论)、本论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本科不少于6000字,专科一般不少于5000字,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绪论(引论)全文的开始部分,不编写章节号。一般包括对写作目的、意义的说明,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一、;(一);1.;(1);①。6.注释注释是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用带圈数字表示序号,如注①、注②等,数量不少于10个。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数量不少于6篇。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论文等不列为参考文献,有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二、打印装订要求论文必须使用标准A4打印纸打印,一律左侧装订,并至少印制3份。页面上、下边距各厘米,左右边距各厘米,并按论文装订顺序要求如下:1.封面封面包括《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封面、附录4)、《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封2)、《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报表》(封3、附录5)。2.目录目录列至论文正文的三级及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目录页不设页码。3.内容摘要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4.关键词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关键词:”开头(采用黑体),后跟3~5个关键词(采用宋体),词间空1字,即两个字节,其他要求同正文。5.正文正文必须从内容提要页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5―”)。论文标题为标准三号黑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论文一级子标题为标准四号黑体字,居中,20磅行间距;正文一律使用标准小四号宋体字,段落开头空两个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正文中的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内容正确,绘制规范。插图按章编号并置于插图的正下方,插图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图序号为“图2—3”,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6、 参考文献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内容打印要求与论文正文相同。参考文献从页首开始,格式如下:(1)著作图书文献序号 作者 《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及版次(第一版省略)如:[4] 劳凯声 《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译著图书文献序号 作者 《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及版次(第一版省略)(3)学术刊物文献序号 作者 《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如:[5]周汉华 《变法模式与中国立法法》,《中国社会科学》,2000(1)(4)学术会议文献序号 作者 《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序号 作者 《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和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6)西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参考文献作者人数较多者只列前三名,中间用逗号分隔,多于三人的后面加“等”字(西文加“etc.”)。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在会议名称后加“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的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的省略“出版年”。三、毕业设计(论文)装袋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规范管理,统一毕业设计(论文)材料装袋要求:1、论文稿本。经指导的提纲,一稿、二稿和装订好的正稿。2、过程记录表。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答辩过程记录表)等;3、相关材料。法专业要求的其他材料,如法学社会调查报告等。四、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示例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 目 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研究姓 名 李 刚 教育层次 开放教育本科学 号 051160111 省级电大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专 业 法 学 分 校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 龙春松 教 学 点 文法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终稿(由学生填写):学生(签名):李 刚2006年6月30日(可另附页)论文格式打印要求:(空一行)目 录(空二行)一、环境问题、环境教育与环境教育立法 4(一) 环境问题 4(二)环境教育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61、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62、环境教育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8二、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一)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111、 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112、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3、保证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公民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 12(二)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141、从立法理论看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142、从国家的政策基础看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153、从其他社会基础看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15三、国外环境教育立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18(一)国外环境教育立法概述 181、联合国重要会议形成的国际法文件 182、世界各国各地区环境教育立法实践 20(二)美国环境教育立法综述及特点总结 23(三)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27四、中国环境教育立法构想 29(一)中国环境教育立法应确立的制度 331、公众环境教育评估制度 332、环境专业教育发展评价制度 343、环境教育资金支持制度 34(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基本内容构架 351、学校环境教育 362、社会环境教育 383、环境教育的保障 39五、结 论 44参考文献 46(空一行)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研究(空1行)内 容 摘 要(空1行)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环境教育立法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环境教育的法律规范也很不完善,影响和限制了我国环境教育的大力推行和良好普及,实质上是制约了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本文从环境问题的现状入手,阐释了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教育立法实践,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构想。以期通过加强教育立法的途径,实现我国环境教育的普及,为改善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创造条件。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立法(空1行)一、环境问题、环境教育与环境教育立法(空1行)(一)环境问题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不断与之交往。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在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不幸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过分强调了作为自然主人的一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忽视甚至忘却自然界的惩罚。环境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产生了环境问题。到了本世纪50年代,环境事件不断出现和加剧。到了70~80年代则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 0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1世纪中期,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 人口无节制地增长,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联合国列出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损耗和破坏;酸雨蔓延;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世纪最后几年有三件震撼国人的大事足以说明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显示出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报复。一是1997年创纪录(227天)的黄河断流;二是1998年的长江大水灾;三是2000年波及北京等地的频繁的沙尘暴。专家指出了目前困扰中国环境的十大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4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4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 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 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质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亿吨,综合利用率约为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空1行)(二)环境教育与环境问题的关系1、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环境教育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然研究(Natural Study)。当时在学校开展自然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教育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参与,了解和评价自然环境。到20世纪上叶,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保护运动(Conservation movement)在社会中形成,学校教育在自然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自然保护的教育内容,这就是环境教育的萌芽。(1)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人类环境会议”是环境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了响应斯德哥尔摩会议的第96条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5年颁布了国际环境教育计划(IEEP),其目的是在环境教育领域内,促进经验和信息的交流、研究和实验、人员培训、课程和相应教材的开发及国际合作。1975年,在前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纲领》。该宪章根据环境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环境教育是“进一步认识和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在城乡地区的相互依赖性;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环境的知识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此后,《贝尔格莱德宪章》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教育纲要与章程的重要依据之一。而环境教育的普及对环境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都可起到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意识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可以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的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和法律责任的关系,更好地使环境保护法律成为预防环境问题发生的利剑,这样可以达到依法治理环境和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二、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当一种社会关系需要用立法来调整,说明这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环境教育专门立法是否必要,则完全取决于以下前提:(1)环境教育的重要性;(2)环境教育立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五、结 论21世纪是环境世纪,公众的环境意识通过环境教育来建立。根据我国人口多,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公民受教育程度不一的现状,要使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尽早达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通过立法机关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教育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希望对促进我国环境教育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空一行)参 考 文 献(空一行)[1] 祝怀新,徐辉 《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 张坤民等 《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3] 汪劲 《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4] 劳凯声 《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 由圣宏 《环境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史万兵 《环境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教育》,1998(4)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答辩记录 答辩主持人答辩小组成员秘 书答辩日期答辩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情况1.2.3.4.5.678.答辩小组评语答辩主持人(签名):年 月 日论文成绩答辩主持人(签名):年 月 日电大分校初审意见分校专业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省级电大复审意见省级电大专业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

每个学校都不同,你是哪个学校的吧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欧既是最引人关注的责任方,也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关键建设者,这些构成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基本要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气候问题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初探》

摘要: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气候问题的演变及处理原则,并分析了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实例,结合我国的困境,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气候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 温室气体减排

一、背景:气候问题的演变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理应在全球共同努力的提前下积极进行。在诸多环境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全球变暖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揭开气候问题的新篇章,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下文简称《议定书》)中确立了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基本原则,再到最近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各个国际会议及协议皆为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也使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碳排放权的框架被赋予了规定世界秩序的属性。

二、处理气候问题的原则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的多元的利益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文明的问题。要想积极有效地处理气候问题,必须厘清对该问题的处理原则,探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明确国际环境主体的主要责任。按照国际法,国家对国际不当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1997年的草案中也将保护环境纳入国家义务,以期进一步加大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而各国对全球环境负有共同责任,但又有差别的责任的限制。

3.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其具体应包括:其一,“各国拥有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二,国家负有“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4.积极促成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占了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的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是处理任何国家问题不可忽视的部分,且随着发展与崛起,其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也将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在实践中国际社会比以往更清醒地认识到,对公有资源不计成本的自由使用,只会使使用者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力攫取资源。为了有效避免“公地悲剧”,国际社会在处理气候问题的同时衍生出了碳排放权交易这一新兴事物。

(一)概述

碳排放权交易即碳减排购买合同或协议,其基本原理是,由环境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碳排放总量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分解为若干碳排放配额,分配给各区域,被允许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进行买卖,进行余缺调剂。减排技术的发明、运用和少排放的区域通过出让节余的碳排放配额赚取收益;多排放的区域要花钱来购买碳排放配额,增加了扩大排放的成本。市场定价机制将使多排放代价等于减排或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碳排放配额交易就可能使交易双方都受益。同时,通过加强排放指标的度量及市场监督和核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该制度将有利于调动区域和产业部门的内在积极性,使它们主动地、持续地减少污染物排放,还便于因地制宜。

(二)发展概况

目前,在推动排放权交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盟已经制定了相对较成熟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且自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纵观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而目前,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内,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如《议定书》中的配额AAU。项目交易市场中,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如由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其中,EU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2008年接近920亿美元,占据全球交易总量3/5以上。

(三)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与意义

“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希望尝试建立一种市场机制来有效地调节温室气体在全球的排放总量。“碳排放权交易”运行到现在,已经在全球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而对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的研究在诸多领域都属于前沿问题。自从2005年该机制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场,中国共获得了CDM碳信用额度的48%,价值超过10亿美元,这几乎占CDM过去5年发放的总信用额的一半。对我国来说,建立碳市场,是提高我国碳交易价格、增强我国议价能力的需要,是规范国内企业交易操作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全面参与国际公约的需要。

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实例

中国目前是以CDM为主的碳项目市场。截至2009年10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执行委员会(EB)注册项目达638个,占全球的;中国在EB已注册项目的年均减排量为亿吨,占全球的。在东道国在EB注册的CDM项目总数来看,中国俨然占了大头,比例高达。而兴起的各种交易所也积累了不少实务。(如下表)

五、碳排放权交易的思考

(一)我国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现状分析,国际气候合作的前景不容乐观,概述之:第一,发达国家运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迫使其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接受法律约束;第二,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合作将跨国进行,矛盾与摩擦也会增多;第三,在《议定书》之上,急切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执行能力更强的国际约束机制。

虽然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大国,中国始终处于不具备价格发言权的尴尬境地,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纵观全局,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中国市场排污评估标准体系不完备,缺少网络化的可核证的注册和交易日志记录系统;制度上,中国在碳税、能源效率标准、碳交易市场制定等方面尚存在缺失或具有不完备性。

(二)应对办法

为了在这场看不进烟火的气候之战中掌握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必须坚持贯彻处理气候问题的各项原则的同时,苦练内功:

1.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转变思维,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

2.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成立了多家交易所,但开展的实质性交易不多。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

3.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4.完善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明晰的产权归属,能有效划分责任,有益于排放权交易的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但还不够完备细致,需要以“公地的悲剧”理论、外部性理论、科斯定理等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5.建立完善的排放权交易平台。在进行排污权交易时,信息收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成功率。如果信息不充分,就会导致交易价格上升,交易成功率下降。可以考虑利用网上平台,良好的网上平台可以使信息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降低成本。

6.加强政府监督。排放权交易的整个过程离不开政府的监督行为,没有政府的有效监管,排放权交易很难实施。政府作为交易的监督者和保护者,有责任保证市场机制更好地运行,促使交易双方完成其承诺的减排责任。

六、结语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显示着优越性的同时制度不完善、议价能力低等问题也困扰着碳交易市场,故而新兴的碳排放权交易要想真正持续发挥其生命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第19条3.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09年11月23日《中国环境报》.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10年02月10日《华尔街日报》.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曹荣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版.

[2]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Science,December13,1968,()().

[3]JaridDiamond:TheWorstMistakeintheHistoryof Human Race:West Civilization,Guilford,Conn:Dushkin .

[4]高荣琨.当前全球气候问题斗争形势.国际资料信息.2007(7).

[5]黄伟锋主编.国际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蔡恩泽.低碳经济催生新机遇.中外企业文化.2009(7).

[7]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8]邓海峰.排污权:一种基于私法语境下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测出长江长度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 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公里、沱沱河公里、通天河公里、金沙江公里、宜宾以下公里,我们 ,一般称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居世界第3位。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长江的北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称黄埔江。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 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有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

气候与环境研究论文格式怎么写

水资源论文的范例,最多的就应该是这个领域的期刊撒~你可以 去找下(水资源研究)吧~~~

家庭节能环保倡议书 各住宅区的所有家庭: 至今,各种环保节能的的政策及措施都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文明生活发展趋势,然而我们对其真正深入了解认识了吗?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呢?是不是还是一副听的时候专心,过后说起开心,做的时候不用心呢?节能环保并不是我们多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去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开始做起。 作为每一个家庭,对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支柱。因此,我们更应该提高家庭的综合素质,切实了解节能环保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将每个家庭成员组织起来,牢牢抱成一团,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去认识,去改进,将节能环保的主题落到实处。 倡导节能环保,首先要减少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能源耗费在哪里?污染在哪里?针对主要问题,提高节能环保效率。那么家庭污染和社会污染到底哪一个更严重呢? 新近研究表明:社会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只占污染源的百分之四十一,现代家庭造成的污染却占百分之五十九。与社会相比,虽然家庭只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就污染的危害程度来说,家庭却相对严重一些,已经检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常见的也有十种以上,。有一组统计数据可进一步证实家庭污染的危害性:即一个家庭一天平均要制造一点八公斤垃圾,丢弃五个不可分解的塑料袋、二至三个一次性饭盒;一个家庭因洗头、洗澡、洗衣服等,一天平均制造二百公斤废水;一个家庭每天平均使用二十克化学用品等。这些污染物和汇流成河的生活废水,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着我们的土地、河流和海洋。 据媒体报道,在一项针对2000多个家庭住户样本的室内污染状况调查中,结果显示:50%以上的家庭室内存在着污染,而“罪魁祸首”就是家用电器。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绝大多数还没有意识到家中的家电污染问题。目前家庭中常见由家电导致的污染包括细菌污染、辐射污染及噪声污染等,重则危害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看到这组数据不由得让我们惊讶,一直以来我们都要将污染的矛头指向工业生产,殊不知,其实最大的污染源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我们平时不注重环保节能的后果,最后危害最大的,依然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原本洁净清悠的地球村。 在能源浪费方面,家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多台电视机同时开;多个电脑同时用;电视没看时不切断电源,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几十上百瓦的白炽灯同时开好几个;声控灯感应器坏了,灯就没日没夜地亮着;饮水机24小时运作;有的电热户冬天用几个上千瓦的大电炉眼睛眨也不眨;打开水龙头哗哗一放就是好几分钟,等到热水出来了,才慢悠悠地洗漱…… 点点滴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使居民区能源浪费现象显得相当突出。检查我们的行为,司空见惯的“无意识浪费”,在家庭生活中浪费掉的宝贵能源实在太多了。习惯成自然,且有很多浪费现象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又习以为常,因此在节约家庭能源方面考虑得不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改掉那些不经意的浪费“习惯”,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举手之劳。 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家庭节能环保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很容易进行,做好家庭的节能环保工作,不仅节约了资源,也为家庭节约了一定开支,一举两得。由此我们发出倡议: 一、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杜绝家家电污染。 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a、把白炽灯改成第四代LED绿色光源,在同样的亮度下,其耗电量只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但寿命却是白炽灯的50倍。 b、要选用无氯绿色环保家电和太阳能家电系列,比如:使用太阳能发电器、太阳灶、太阳能灯、太阳能帽、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热水器、地板采暖系统等,既节能环保,又安全方便,既为国家的节能环保工作做出贡献,又使家庭引导了绿色生尚生活新潮流。 c、选购空调时要考虑最适合房间大小的匹数。而且夏季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 d、冰箱内贮存食物不宜过满,冰箱内食品之间及食品与箱壁之间应留有100mm以上的空隙。 这比紧贴墙面每天可以节能20%。 e、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一般合成纤维和毛丝织物洗涤3~4分钟,棉麻织物洗涤6~8分钟,极脏的衣物洗涤10~12分钟。 f、电视机不要开得很亮,音量也不宜过大,因为每增加1瓦音频功率,就要增加3~4瓦电功耗。 g、使用电饭锅最好提前淘米,用温水或热水煮饭,这样可以节电30%。 h、电饭锅用后立即拔下插头,当锅内温度下降到70摄氏度以下时,它会断断续续地自动通电,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 i、普通玻璃窗只要贴上一层特殊节能膜,室内温度起码降3℃, 如果阳光更加猛烈,温差会进一步拉大,节能效果更加明显。据介绍,采用这种节能膜后,不仅能过滤紫外线,节能效果达到30%,而且使用期限长达20年。 二、全家动员,全面加强环保节能的思想认识。 首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自身必须牢固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做到“环保节能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把节能保护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孩子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出表率。其次,着力培养孩子的节能环保意识。家长可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领孩子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体验环境美,然后再领孩子到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让他们目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场景。通过这种对比,让孩子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最后,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节能环保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把环保意识落实到行动上,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购物时,要注意选择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从自身做起,认真搞好家庭卫生,努力创造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这样,通过教育孩子,一方面加强了家长本身的节能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着实减少了家庭的开支,还能为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作出贡献,可所谓是“利大无穷”。 三、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是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因此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据统计,就按某市共1700万常住人口,有600多万户家庭来讲,如果每家每月节约1度电,一年全市就可节电6000万度,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厂的发电量;如果每家每月节约1吨水,一年全市就可节水6000万吨,相当于一座80万人口城市一年的生活用水总量。 时时刻刻注重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推广使用节水型水阀和卫生洁具;用水完毕随手关闭龙头,别让水空流;随时检查维修水龙头阻止滴漏;提倡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节约用水,用洗菜、淘米水冲厕所、浇花;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污染;如果将漂洗的水留下来做下一批衣服洗涤水用,一次可以省下30-40升清水;慎用清洁剂,尽量用香皂,别让水源污染,时时告诫我们自己,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四、节约每一张纸,使用再生纸和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 目前,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我国造纸业年需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我们使用、消耗大量的纸张,实际上是在消耗森林资源。现在,地球上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防止气候变化、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等。保护森林,减少开采量,就需要削减木材的需求量。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原料,减少35%的水污染。每张废纸至少可以回收再生两次。因此,应提倡积极回收废纸、尽量使用再生纸和双面用纸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优势,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尽量使用电子媒介修改文稿,努力减少纸张消耗。节约用纸则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最好措施。 五、节约每一升油,减少空气污染源。 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近距离出行尽可能使用自行车或者步行,给城市的交通减轻一点负重;减少公务用车,在不影响公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减少独自用车;紧急公务活动确需使用公务车辆时,尽量集中乘坐。让我们人人来做公交族,个个争当自行车骑手! 另外,如果是自己开车,可掌握以下节能环保技巧:1、如果开车时巧用空挡滑行,一辆升排量的家用轿车每月可以节约10升汽油;2、起步时离合器不能松得太快,否则既耗油又易熄火;3、提高速度时应轻加油门;4、在遇红灯或前方车辆刹车时,不要高挡冲到跟前时才猛踩刹车;5、汽车行驶过程中,要注意看水温表,发动机正常的水温应保持在80摄氏度至90摄氏度之间,如果过高或不足都会使油耗增加;6、时常检查轮胎的气压,以保持在最佳状态,轮胎气压不足会增加耗油量;7、不要随意更换轮胎的大小,选择更宽的轮胎或许让车看来更有“跑车味”,但轮胎越宽,车轮阻力越大,燃油消耗量就越多;8、用黏度最低的发动机油。发动机油黏度越低,发动机就越“省力”,也就越省油;9、不要热身过度。有些车主喜欢在早上开车前,先热身再上路,但热身太久会更耗油,可以先让车慢慢行驶一两千米来达到热身效果;10、不要超速。对一般汽车而言,80公里的时速是最省油的速度,有统计表明,每增加1公里的时速,耗油量会增加。还有一些节油窍门是在驾驶之外的:轮胎气压不足会增加耗油量;尽量用黏度低的发动机油,这样也能省油;开启空调要确保窗门紧闭;定期清洗隔离尘网可以节省30%的电力。 六、每个家庭都应节约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庭做饭时要量力而行,饭不在多,而在于要营养均衡,暴饮暴食或吃饭过饱,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更要杜绝奢侈浪费,父母要给孩子做好表率,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七、少用一次性制品,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 现代化生活充斥着许多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环境污染。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对物品进行多次利用,应当成为新的社会风气,新的生活时尚。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让我们摆脱“一次性消费”的诱惑,我们可以用充电电池代替普通电池;用手绢代替纸巾;用瓷杯、玻璃杯代替纸杯;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用自动铅笔代替木杆铅笔。如果经常在外出差吃饭,可随身带双筷子、带个勺子,带上牙刷、牙膏、剃须刀、洗发水等等,使生活处处皆环保。家庭出游,更要身带各种物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及浪费。同时,也要劝说周围的朋友,将节能环保根植于每个家庭。 八、自备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在我们的生活里,塑料袋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是在大小超市,还是在菜市场和街边的小摊贩那里,给顾客提供塑料袋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些消费者在购物时过度依赖塑料袋。那些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大部分消费者把超市塑料袋带回家中当垃圾袋使用,丢弃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大敌。 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为100多万吨。如果平均每个塑料袋铺开是0.6平方米,那么每人每年弃置的塑料薄膜面积达240平方米。而一些街头小贩用的塑料袋还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应该是我们首先倡导的绿色生活。 家庭用塑料袋,更是白色污染中的重点,无论是超市购物,还是街头买菜,都少不了塑料袋。因此,各个家庭都应该外出买菜时自带竹篮,美观又环保。 九、注意日常生活小细节。 1、烧菜做饭少用煤炉,改用液化气,炒菜时不要等油热得冒烟时才放菜,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2、家中的阳台上多种花草盆景,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晒被,保持家庭环境空气清新怡人。 3、减少噪音污染,尽量减低说话或录音机播放时的音量。 4、正确处理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6、奉劝家人、亲友不吸烟,不随意焚烧垃圾,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洁净环境。 7、塑料瓶、废纸等收集起来卖给收废站,减少垃圾排放。 8、家中养的宠物要看管好,防止影响邻居休息及粪便污染,维护和谐的生活社区和环境。 各个家庭朋友们,全民动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绿色、健康、洁净的生活空间。 让我们积极响应倡议内容,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地球,让我们大家都自觉地来做环保节能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实现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地理论文”和“初中地理论文”的架势都不小,初中地理老师的论文和初中生的地理论文也不一样,不晓得你是求学生层次的还是老师层次的哈。作为“地理论文”它们在文体上差不多------都属于【说明文】体。建议你就自己熟悉的河流去写一篇说明文。格式如下:1、河流的名称;2、源流概况:源地,流经地域,流向何处;3、河流的水文情况:水量,汛期,含沙量,冰期等等4、水利利用情况与你的建议5、流域内的环境状况与水忧患,【最好有自己的建议】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一个地理小区域去做介绍,格式为:这个小区域的:1、位置和范围;2、主要地形地貌;3、气候环境和小气候;4、河流水系;5、物产与居民;6、交通与区域地理优势;7、你对这个区域社会发展【利用优势,发展经济】的建议。文无定法,上面的“格式”没有必要太讲究,把你知道的说清楚就行。

最佳答案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 最佳答案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关注水资源,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天气、气候与水资源 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水,绝大部分来自河流、湖泊、冰川和海洋等。这些可贵的淡水资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气候系统中,水循环是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怎样才能期盼到风调雨顺?生态学家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就很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果能达到40%,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达到60%,这个国家将风调雨顺、美丽富饶。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情况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迅速,水资源面临的情况越来越严峻。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就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30多年过去了,水资源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8座。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近 80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容乐观的是,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情况仍然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与水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6670亿立方米,缺水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的缺水期。 从人口的增长上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从经济增长上看,到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开源节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看,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依法节水、治水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解决水资源须加大执法力度,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要依法节水,这是解决眼前供需矛盾的最有效措施。2002年8月修订公布的新《水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的口号已提了许多年,但缺乏约束力,收效不明显。现在应进入全民节水、依法节水的时代了。在全社会开展节水教育,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强制性节水。对于肆意浪费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治,切实建立节水型社会。 其次,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大气水的开发利用。向空中要水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另一条途径。我国人工增雨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展人工增雨的工作。1995年至2003年,全国有23个省共组织实施人工增雨4230多次,累计飞行9881小时,增雨面积达到300余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2100亿立方米,在减轻和缓解干旱对国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第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水资源的长远与根本之计。森林与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消耗森林资源达86亿立方米,相当于把过去全国的森林都砍了一遍。如今,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2%。大规模盲目利用生态资源,使我国的生态资源质量急剧下降,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水资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严重不足。不断发生的洪涝、干旱和沙化三大灾害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它将威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面前,加大执法力度,运用法制的手段严格约束和治理,应当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最佳答案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们知道的到底有多少?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 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82位。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要求。 ●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 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河长受到污染;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 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径流剧减,城镇排出的污水得不到稀释.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称为:"无河不干,有水则污。" 调查表明,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 ●西北地区水环境恶劣 目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于涸现象十分严重,部分湖泊含盐量和矿化度明显升高,特别是西北湖泊咸化趋势更为明显。新疆博斯腾湖,由于上游修建灌溉工程,导致人湖水量锐减,含盐高的灌区退水又不断入湖,因此,该湖在短短的10多年内就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湖水矿化度上升了6倍,水面减少120平方公里,水位降低米。素有"绿色迷宫"之称的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因60年代在湖区毁林开荒,70年代截流断水,至今艾比湖湖面已由过去的1300平方公里减至600平方公里,干涸的湖盆已沦为盐漠。曾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咸水湖--罗布泊也已干涸。 ●湿地面积萎缩,生态蜕化 由于人口增长,耕地扩大,生态类型擅变,我国湿地面积严重萎缩。北大荒的连年垦荒使这块我国最大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190万公顷。如不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十几年内三江平原的湿地将丧失殆尽。 ●南方围湖造田后果严重 围湖造田是导致南方湖泊面积萎缩的首要原因。曾经蔚为壮观的江汉湖群因围垦而消失湖泊983个,面积减少2041平方公里,目前仅存湖泊83个,浩浩荡荡的800里洞庭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围垦面积达226万亩,淤积与围垦互为因果,导致湖区生态恶性循环。 ●地下水超采过量,引发环境问题 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地下水域性降落漏斗149个,漏斗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面积万平方公里,占超采面积的。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亿立方米,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0--80米,有些城市还出现了地面沉降,造成严重后果。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优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 赢水污染事故频发。 近些年,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万人陷入水荒。近10年来,仅海河流域的水污染事故就达数百起,由水污染导致的地区间纠纷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阅读一份沉甸甸的水资源报告.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我国的水资源存在那些问题?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万亿立方米,地下水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是该做些什么了: 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际差别很大,年内也变化莫测,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爱惜水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 2、养成好习惯,据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白白放掉许多冷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器具,其实,交这么多水费长期下来是更不合算的。使用节水器具,既省钱,还能保护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节水器具种类繁多,有节水型水箱、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随便用上几个就为节水做出了不少贡献啊! 4、查漏塞流,在家中“滴水成河”并非开玩笑。要经常检查家中自来水管路。防微杜渐,不要忽视水龙头和水管节头的漏水。发现漏水,要及时请人或自己动手修理,堵塞流水。一时修不了的漏水,干脆用总开关暂时控制水流也好。管好水龙头,把水龙头的水门拧小一半,漏水流量自然也小了,同样的时间里流失水量也减少一半。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人认为家大业大,再加上身处长江边,总认为这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如果真正到了“水比油贵”之时,我们再抓节水工作就悔之晚矣.曾经有人说,地球应该叫做水球。因为当一个人在太空向地球了望时,他将看到一颗巨大的蓝色球体,因为他看到的是覆盖地球大部分的海洋,因而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因为在表面积为 ×108平方千米的地球中大部分都是海洋、江河、湖泊只有 ×108平方千米是陆地,因而科学家得到了一个结论: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因此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上的水有那么多,浪费一点也没有事,反正地球上的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全球虽然有71%为海洋,但是供人类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在全球71%的海洋中,约有97%为海洋水,即咸水或其他人类不可用的水资源,而人类所需的淡水却仅占全球水量的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我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水平的1/4排在第110位之后。缺水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又不断加剧的趋势。以城市供水为例,全国大约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的问题。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污染,又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 请不要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培养节水意识的措施 (1)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这种方式可以有区域性,但方式要全国推广。 (2)不仅仅以贴广告画作为宣传节水的手段,也可通过电视或在重要的场合内提出来,要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 (3)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居民用水的方式也可改成投币式或读卡式。将水表换成带有感光仪器的投币孔,投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硬币后,水管里会自动流出相应的用水量。这种硬币需要人们自己购买。也可将水表换成读卡机,读人磁卡内的信息后,才会流水直至磁卡上的水用完。 (4)家庭中的下水管道的结构可以改变成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倒掉的水若可重复使用的话,可流人马桶蓄水池内,以供冲厕;也可流人固定的水池内,以供其他用途。例如:洗拖布、浇花等。那样,水的重复使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麻烦了。 总之,只要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中国淡水资源的节约不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我国的家庭节水潜力还很大。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看上去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让人须臾不可缺少而又随时可以忘记。人们只是在渴了的时候想到喝水,而对于水的本身关心得很少甚至从未关心过。 水,是生命之源,是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当前,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尽管水资源总储量达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养活着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6亿的高峰,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呼吁人类关注水污染,节约水资源,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呼唤着地球儿女要珍惜每一滴水。 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所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当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由此可见,节约用水是多么的重要。 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同学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注意拧紧水龙头,做清洁时节约用水,在生活中与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 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淡水万亿吨,而每排放一吨废水,就会污染8吨淡水,如果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5亿吨,那么我国的淡水只能维持700年,记得有一句保护淡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保护水资源,珍惜生命,不要让水生物哭泣"。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关注水资源,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天气、气候与水资源 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水,绝大部分来自河流、湖泊、冰川和海洋等。这些可贵的淡水资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气候系统中,水循环是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怎样才能期盼到风调雨顺?生态学家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就很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果能达到40%,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达到60%,这个国家将风调雨顺、美丽富饶。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情况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迅速,水资源面临的情况越来越严峻。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就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30多年过去了,水资源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8座。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近 80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容乐观的是,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情况仍然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与水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气候与环境学报

气象学报 高原气象 气象 应用气象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浙江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四川气象 陕西气象 山西气象 山东气象 气象与环境学报 气象科技 气象教育与科技 内蒙古气象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气象与减灾研究 吉林气象 暴雨灾害 黑龙江气象 气象与环境科学 贵州气象 气象研究与应用 广东气象 干旱气象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青海气象 共34个*%3f%e6%b0%94%e8%b1%a1*%3f%e6%b0%94%e8%b1%a1&NaviLink=%e6%a3%80%e7%b4%a2%3a%e6%b0%94%e8%b1%a1具体你点击上述网址上中国知网的期刊导航中看看,你看到每个期刊的信息及其全文内容。

分类: 理工学科 >> 工程技术科学 解析: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P4--大气科学(气象学):1、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高原气象 4、气象 5、应用气象学报 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7、热带气象学报 8、气候与环境研究 9、气象科学 网上搜的,希望对LZ有帮助

几个都差不多吧,你查查他们的影响因子,我觉得好像大气科学好一点。都收版面费

大气科学进展是大气科学的英文版,影响因子很高,是最好的。大气科学,气象学报都是权威期刊,差不多的,也很不错。高原气象是一级期刊,气候与环境研究是核心期刊。个人认为的排名:大气科学进展,大气科学,气象学报,高原气象,气候与环境研究 这些都要收版面费的

气候环境的研究论文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转型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法规、规划计划、经济手段、技术开发和创新、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总结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和经验,以便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旱、涝、风暴成为贫困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包括:(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国际公约是世界各国采取联合行动、共同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1992年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联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框架。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上走在了前头。为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确立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排污交易计划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起,包括电力、炼油、冶金、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行业的12000个设施,须获得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此后,还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为国际排放权交易和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219:21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表明美国的气候政策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法案内容主要有:确立“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清洁能源条款、能效标准、建设碳捕集与封存设施以及其他条款等。总量控制从2012年开始实施,涵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85%(其余15%来自农、林业);到2020年,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提高能源效率满足20%的电力需求;颁布新的建筑、家用电器和工业节能标准;确立碳减排目标,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减83%。法案中的其他减排措施,还包括防止热带雨林砍伐的投资计划,实现重要的额外减排等。事实上,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提出并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2006年加州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不少州参加了区域减排协议或自愿减排计划。(二)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目前,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配额的交易。在“限量与贸易(Cap&trade)”体制下,购买那些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单位(EUAs)。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发达国家通过联合实施项目向其他国家购买减排单位(ERUs)、经认证的减排单位(CERs)或碳汇产生的减排单位(RMUs)。其中,CERs是经过认证的减排额度,由发展中国家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发达国家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一般地,发达国家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成本至少在购买CDM指标的四倍以上。发达国家通过CDM项目还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企业卖出的减排指标,经世界银行等机构参与的国际碳基金或相关公司,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三)研究、技术开发与创新国际组织关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及人类发展的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该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可能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被大大低估了,旱涝风暴等气候灾害已成为贫困和世界不平等加剧的因素。因此,各国应联合起来控制碳排放量;富裕国家应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减贫议题上国际合作的核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一旦失败,后代子孙将遭受生态灾难。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优先领域:(1)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趋势的相互作用研究,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全球化、城市化、健康风险及医疗不公平等)间的相互作用。(2)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了解日益增多的干旱、水资源减少、人口迁移等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特别关注对儿童及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3)对气候变化影响短期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4)对非卫生部门的健康影响政策评估,如发展生物燃料带来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不良的潜在负面影响、可持续能源与交通政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等。(5)加强公共卫生系统能力建设,减少环境健康风险。碳捕获和储存、脱碳成为能源技术研发的两个重要方向CCS(碳捕获和储存)成为电力减排的研发重点。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的有关报告认为,CCS对削减温室气体的作用,可能大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或核电厂等。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发展CCS技术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1)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每一环节都有技术要求,必须大规模协同推进。大量CO2经过捕获、压缩再用船舶或铁路运输注到地下,将完全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2)CO2地下储存有管理上的风险,可能会泄漏,这就要求建设CCS设施时万无一失。(3)一国或一地在建设CCS设施时,不仅面临财政和投资的挑战,也应关注承建公司因投资巨大而不愿采用CCS技术的问题。因此,要使碳捕获与存储技术具有竞争力,必须由政府支持建设大型示范厂。只有示范厂运行成功了,社会投资才会跟进,CCS才会发展。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利用中的脱碳和提高效率是另一个方向。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估计,将大气中CO2的浓度控制在450ppm(PartsPerMillion-百万分率),目前全球每年需要的脱碳研发投资约100亿美元,2020年前将增加到200亿,2050年前达到800亿美元。当前的重点是开发新一代成熟技术并使之规模化和商业化,降低高技术的应用成本。(四)成立专门机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许多国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或类似的组织。例如,2001年日本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增加了一个地球环境司,负责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及相关的国际合作。澳大利亚、法国等也成立专门机构,与相关的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管理设置在一个部门。美国成立跨部门的内阁机构“气候变化科技整合内阁委员会”,由商务部长和能源部长担任共同主席,负责协调并理顺联邦机构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和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工作。建议提高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经验的启示和相关的建议包括:(一)应对气候变化应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发达国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作为抢占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制高点、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标杆”。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仍是国际谈判,以此为契机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尚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这种做法不利于改变我国对国外资源、技术和制度的“路径依赖”,也难以避免长期被动的局面。因此,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十分迫切。应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从法律、政策、规划、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意识等方面,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二)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国外既有限量-交易和征税措施,目的是通过改变价格构成来推进企业的投资决策;又有政府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发的激励政策,从而对长期目标的实现起导向作用。就限量-交易制度而言,排放权免费分配可使项目参与者节省大量成本,而拍卖则可使政府产生收益,用于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目的。这些政策措施各有利弊,除碳税外我国均有试点。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已经成立了10多家交易所,但开展的实质性交易不多。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选择二氧化硫等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污染物,进行排放权交易试点,积累经验,降低环境保护成本。(三)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将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方式纳入政策措施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在继续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的同时,可选择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城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参与制定重点行业能效与碳排放强度国际标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欧既是最引人关注的责任方,也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关键建设者,这些构成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基本要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气候问题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初探》

摘要: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气候问题的演变及处理原则,并分析了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实例,结合我国的困境,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气候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 温室气体减排

一、背景:气候问题的演变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理应在全球共同努力的提前下积极进行。在诸多环境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全球变暖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揭开气候问题的新篇章,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下文简称《议定书》)中确立了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基本原则,再到最近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各个国际会议及协议皆为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也使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碳排放权的框架被赋予了规定世界秩序的属性。

二、处理气候问题的原则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的多元的利益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文明的问题。要想积极有效地处理气候问题,必须厘清对该问题的处理原则,探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明确国际环境主体的主要责任。按照国际法,国家对国际不当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1997年的草案中也将保护环境纳入国家义务,以期进一步加大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而各国对全球环境负有共同责任,但又有差别的责任的限制。

3.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其具体应包括:其一,“各国拥有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二,国家负有“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4.积极促成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占了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的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是处理任何国家问题不可忽视的部分,且随着发展与崛起,其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也将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在实践中国际社会比以往更清醒地认识到,对公有资源不计成本的自由使用,只会使使用者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力攫取资源。为了有效避免“公地悲剧”,国际社会在处理气候问题的同时衍生出了碳排放权交易这一新兴事物。

(一)概述

碳排放权交易即碳减排购买合同或协议,其基本原理是,由环境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碳排放总量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分解为若干碳排放配额,分配给各区域,被允许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进行买卖,进行余缺调剂。减排技术的发明、运用和少排放的区域通过出让节余的碳排放配额赚取收益;多排放的区域要花钱来购买碳排放配额,增加了扩大排放的成本。市场定价机制将使多排放代价等于减排或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碳排放配额交易就可能使交易双方都受益。同时,通过加强排放指标的度量及市场监督和核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该制度将有利于调动区域和产业部门的内在积极性,使它们主动地、持续地减少污染物排放,还便于因地制宜。

(二)发展概况

目前,在推动排放权交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盟已经制定了相对较成熟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且自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纵观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而目前,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内,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如《议定书》中的配额AAU。项目交易市场中,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如由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其中,EU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2008年接近920亿美元,占据全球交易总量3/5以上。

(三)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与意义

“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希望尝试建立一种市场机制来有效地调节温室气体在全球的排放总量。“碳排放权交易”运行到现在,已经在全球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而对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的研究在诸多领域都属于前沿问题。自从2005年该机制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场,中国共获得了CDM碳信用额度的48%,价值超过10亿美元,这几乎占CDM过去5年发放的总信用额的一半。对我国来说,建立碳市场,是提高我国碳交易价格、增强我国议价能力的需要,是规范国内企业交易操作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全面参与国际公约的需要。

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实例

中国目前是以CDM为主的碳项目市场。截至2009年10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执行委员会(EB)注册项目达638个,占全球的;中国在EB已注册项目的年均减排量为亿吨,占全球的。在东道国在EB注册的CDM项目总数来看,中国俨然占了大头,比例高达。而兴起的各种交易所也积累了不少实务。(如下表)

五、碳排放权交易的思考

(一)我国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现状分析,国际气候合作的前景不容乐观,概述之:第一,发达国家运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迫使其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接受法律约束;第二,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合作将跨国进行,矛盾与摩擦也会增多;第三,在《议定书》之上,急切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执行能力更强的国际约束机制。

虽然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大国,中国始终处于不具备价格发言权的尴尬境地,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纵观全局,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中国市场排污评估标准体系不完备,缺少网络化的可核证的注册和交易日志记录系统;制度上,中国在碳税、能源效率标准、碳交易市场制定等方面尚存在缺失或具有不完备性。

(二)应对办法

为了在这场看不进烟火的气候之战中掌握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必须坚持贯彻处理气候问题的各项原则的同时,苦练内功:

1.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转变思维,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

2.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成立了多家交易所,但开展的实质性交易不多。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

3.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4.完善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明晰的产权归属,能有效划分责任,有益于排放权交易的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但还不够完备细致,需要以“公地的悲剧”理论、外部性理论、科斯定理等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5.建立完善的排放权交易平台。在进行排污权交易时,信息收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成功率。如果信息不充分,就会导致交易价格上升,交易成功率下降。可以考虑利用网上平台,良好的网上平台可以使信息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降低成本。

6.加强政府监督。排放权交易的整个过程离不开政府的监督行为,没有政府的有效监管,排放权交易很难实施。政府作为交易的监督者和保护者,有责任保证市场机制更好地运行,促使交易双方完成其承诺的减排责任。

六、结语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显示着优越性的同时制度不完善、议价能力低等问题也困扰着碳交易市场,故而新兴的碳排放权交易要想真正持续发挥其生命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第19条3.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09年11月23日《中国环境报》.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10年02月10日《华尔街日报》.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曹荣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版.

[2]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Science,December13,1968,()().

[3]JaridDiamond:TheWorstMistakeintheHistoryof Human Race:West Civilization,Guilford,Conn:Dushkin .

[4]高荣琨.当前全球气候问题斗争形势.国际资料信息.2007(7).

[5]黄伟锋主编.国际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蔡恩泽.低碳经济催生新机遇.中外企业文化.2009(7).

[7]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8]邓海峰.排污权:一种基于私法语境下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

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 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摄氏度(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危害 全球有40个左右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领土。它们面临着许多不利处境,包括资源种类缺少、经济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环境退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问题。应地球问题首脑会议的要求,联合国于1994年在巴巴多斯召开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会议强调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和生态脆弱性问题,并通过了一个议程(即《关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巴巴多斯议程》)。该议程阐明了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需要采取的各种政策、行动和措施,以支持这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变暖”破坏和影响了生物链、食品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由于全球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应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促生长,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再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气候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气候 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海洋: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农作物 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CO2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云层 全球变暖会导致云层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红外辐射。但科学家又观察到热带的暴风云会在较高温度下升到高海拔处,产生大量的降雨,使对流层的湿度降低,减缓变暖趋势。 海冰 一般来说温度上升必将会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对太阳能的吸收,加剧全球变暖,但同时海冰的消融又会加强海-空之间的热流,降低气温。 人体健康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变暖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跟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开始繁殖,并通过下一次叮咬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完成病毒的传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4)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文秘杂烩网

气象与环境研究让发表论文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SSN: 2152-3940] is a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fic journal contains strong technicality and high orientation in China, being published monthly in Rhode Island, US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is a window through which meteorologists and environmentalists could see the important findings and latest advances of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n world. It has been included by Chemical Abstracts , CABI,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and main content includes: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tmospheric sounding,basic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atmospheric phenomena, dynamic meteorology, weather and climate, man-made weather modification, weather forecast ,applied meteorology, agrometeorology,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prevention,basic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control,waste disposal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environmental meteorology,society and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该刊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美国EBSCO数据库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化学文摘》(CA)、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和维普网等数据库及机构收录。

审稿周期巨长,来来回回4-5次,年左右时间,比一般SCI的修改次数还多,新结果早就变成了过时内容,本地保护严重

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文章比较多,机会也比较多。写作上,除了加强文章的内容外,建议多注意细节,毕竟大多数人都会看外观,特别是对专业不太熟悉的。一般杂志的审稿周期2个月左右(文章好,找的审稿专家动作快会快一些),发表周期半年至一年。祝你好运!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10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发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