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智能教育的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智能教育的研究报告论文

“人工智能”是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为了能够调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人工智能》这门专业选修课程的 教学 方法 进行了探索和 总结 。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人工智能结课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对《人工智能》专业选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人工智能”是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为了能够调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人工智能》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 经验 ,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这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优选教材 考核方式内容 手段 实践

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一门综合了应用数学、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的一门新型学科,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它是研究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职能行为,如推理、证明、感知、规划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来解决人类处理的复杂问题。人工智能紧跟世界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有关人工智能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到国防建设、工业生产、国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现已成为一个广受重视且有着广阔应用潜能的前沿学科,必将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中开展人工智能这门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显得十分紧迫。迄今为止,全国绝大多数工科院校中的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2005年成立至今,一直将“人工智能”列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年的历史了。由于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邮电、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因此,学校所开设的许多专业都迫切需要用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问题需求的推动下,南邮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物联网学院所开发的现代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化学院所开发的城市交通流量控制与决策系统,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典型的教学案例。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优选教材

目前,国内有关人工智能课程的中英版教材种类非常多,遵循实用、简单、够用的原则,再经过授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调研,我们选用由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作为南邮本课程的授课教材。本书覆盖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包含知识表示、搜索推理、模糊计算、专家系统等。本书主要针对计算机、自动化、电气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学生所编写,内容基础,难度适中。蔡教授所编写的这本教材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做到了内容新颖、简单易懂、兼顾基础和应用,受到了全国广大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所选择的教材是恰当的、正确的。

二、考核方式

在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人工智能”这门课大都选择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为了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这门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选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为了打消部分学生想在期末闭卷考试中通过作弊手段来完成人工智能这门课考核的侥幸心理,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平时考勤成绩、课下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的考核,从而杜绝了“一纸定成绩”的现象。我们对人工智能这门课的最后期末成绩是按如下权重来划分的:平时考勤成绩占10%、课下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只占60%。为了克服国家现行 教育 体制的弊端,避免学生“机械式”地的应对教学和考试,我们对考试题型进行了调整,不再是以往的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而是改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题型为主,这样学生只需要在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思维来解题就可以了,这也体现了国家目前正在提倡的应用型教学导向。

三、教学内容调整

对于本科生而言,人工智能这门课程所需要讲授的内容实在太多,由于课时所限,我们必须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它的具体应用。因此,我们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人工智能的概述、知识表示方法、确定性推理方法等;第二部分为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包括神经元网络计算、模糊智能计算、专家知识库系统、机器语言学习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调整和安排,使得授课计划能够比较全面地覆盖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从而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需求。

四、教学手段的改进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我们发现,在选修“人工智能”这门课程时,每个学生的心中所想各有不同,这些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兴趣还比较强烈,但随着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学生逐渐对这本课的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上课时间不去听课,使授课教师对教学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导致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在开课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验条件,开课前给学生演示“机器人医疗服务”实验,通过该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们看到机器人能够给病人提供多项人性化的服务,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开发医疗服务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开课前能够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二) 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往往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们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选择教材内容,应用公式、图形、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电脑和投影机显示出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人工智能这门课具有针对性强、内容抽象、公式繁琐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该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南邮自动化学院梁志伟博士带领学生所开发的“智能 足球 机器人”比赛片段;让学生在线观看北京大学工学院谢广明博士带领学生所开发的“自主视觉机器鱼”录像片段等。在讲解某些重要的求解算法时,借助Matlab软件和投影机,直接展现该算法的求解过程,从而改善了课程教学的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提倡课堂 辩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多次组织课堂辩论,辩论的主题包括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困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市场前景等。如组织了“电脑PK人脑”“电脑是否让电视消失”“电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等一系列 辩论会 。经过激烈的辩论,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感觉自己收获很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角色变换为“主动参与”角色,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是目前国内外各个大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授课中的各种智能控制算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掌握课本知识。人工智能教学计划安排了4学时实验课,设置了“传教士和野人过河”“机器人路径规划”这两个人工智能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2个实验题目的编程,并书写实验 报告 。通过实验,学生动手实践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智能算法的理解。

人工智能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五个方面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进行了总结。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们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对于指导新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这门课程具有积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路小英,周桂红,赵艳等.高等农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66-68.

[3]马建斌,李阅历,高媛.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3):330-332.

[4]赵海波.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7):541.

[5]张廷,杨国胜.“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与教学,2009(11):133-134.

本研究得到了江苏省2011年度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项目经费的资助。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结课论文

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的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服务于一线的生产企业。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号召,纷纷建立专门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在各个学科间开展智能机器人选修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智能机器人技术有所认识。智能机器人自身包含了许多的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例如,计算机电子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自动化控制等,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智能机器人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自主的创新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该文结合智能机器人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从而提高智能机器人教学的质量。

1智能机器人教学的优势

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智能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综合多个学科的应用型技术,所涉及的学科都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设备自动化技术等实践类专业有关,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通过让学生对智能机器人进行设计和实际操作,掌握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定义以及智能机器人内部结构和相关的控制技术等,有利于学生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在控制设计和软件编制上对智能机器人进行开发。通过高职院校对智能机器人的有效教学,加强了学生对现代化机器人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能培养大批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以人为本是我国的基本方针,所以各大院校应该与时俱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端人才。所以智能机器人技术要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大对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高职院校的开展和普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此外,还应组织各大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科技竞赛,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真正的专业技能人才,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实践

在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开展编程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并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注重编程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改革,对于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从计算机的应用过渡到智能化时代,所以,智能机器人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也为未来社会智能化提供可创造性发展空间。随着智能化机器人教学深入到高职院校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实践的创新,方便智能机器人与地方传统产业的结合,从而真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智能机器人技术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程序,最复杂的就是编程,学生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理论的学习,掌握智能机器人学习的定义、内部程序、软硬件设备以及编程环境,通过对智能机器人进行简单的组装和拆卸,结合理论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高职院校定期进行智能机器人教学的考核,设立难易不同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无论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将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优化教学过程,开展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发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学科应用,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法带动学生走进智能机器人的实际课堂之中。首先,将智能机器人教学与课堂教学进程相融合,其次,大力宣传并开展各类专业的选修课,尤其是工科类专业,通过讲解智能机器人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智能的输入输出控制程序,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再次,就是设置专门的智能机器人实验教学室,让学生们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动手实践,通过对智能机器人进行简单的拆卸和组装,研究智能机器人的传感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举例讲解智能机器人技术,并让学生参与思考和实践,巩固学生的知识,也达到学校的教学目的。再次,学生的实践操作比书本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所以各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典型的应用型实例,进行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设计比赛,教育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设立创新能力的奖项,鼓励学生们勇于投身设计制作中,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的水平,为社会提供实用性技能人才,为祖国科技的创新培养一批顶尖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结语

在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使学校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得到了丰富,所以,高职院校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需要对智能机器人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代表着前进,学生的思想的创新,将会带来实践的创新,智能机器人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在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给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郭温,姜维.关于机器人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3):50-51.

[2]孙小进.高职院校机器人实验室的创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261.

[3]彭绍东.论机61器人教育(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2(7):16-19.

智能合约技术的研究报告论文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前景分析论文

区块链技术诞生于2008年,第一个应用是毕特币。区块链技术使用去中心化共识机制,维护一个完整的、分布式的、不可篡改的账本数据库,在无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能够让区块链中的参与者实现一个统一的账本系统。2015年,欧美的很多主流金融机构认识到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纷纷探索在金融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它具有改变财政金融的潜力”,也有人认为区块链技术将会像复式记账法和股份制一样深刻改变人类社会。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毕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的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的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的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的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的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区块链技术在毕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的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的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的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的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毕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毕特币为代表的数字的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的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 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毕特币等数字的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因为智能合约技术已经成为区块链领域的热门,需要研究和开发出更安全的智能合约技术,而智能合约安全检测正是这样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能应用在实际之中的课题。

混合型智能合约包含链上运行的代码和链下数据、计算资源,预言机可为其提供喂价、储备金证明、可扩展计算等功能。

撰文:Chainlink

混合型智能合约包含区块链上运行的代码以及区块链下的数据和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由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传输至链上。混合型智能合约可以协调复杂的经济和 社会 活动,具有区块链防篡改的特质,并且可以安全地接入链下预言机服务,实现各种创新功能,如可扩展性、保密性、公允排序以及接入任何链下数据源或系统。

本文将明确定义混合型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信任模式中的作用,并阐述 Chainlink 预言机为混合型智能合约提供的各种去中心化服务,以及这一发展将如何催生出新一代的混合型智能合约应用。这些连通了链下资源的混合型智能合约将在未来席卷几乎所有主流行业,并改变整个 社会 的合作方式。

预言机如何扩展区块链上的合作方式

区块链在本质上是促进可信合作的计算基础架构,这是它的关键功能。参与者有了信任,才会坚定地认为合作关系是可靠、真实且有效的。在合作中建立信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签署合约。合约定义了各方的法律和商业义务,以及他们行为会受到的奖励和惩罚。然而,如今的合约义务执行机制却漏洞百出。甚至一些情况下,某个参与者会拥有绝对优势,比如操纵和影响合约执行机制,比对手方得知更多消息,或拥有更多时间和资本延长仲裁过程。因此,现在的合约系统变成了:你必须相信对手方的品牌背书,才能信任你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是牢靠的。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合作从品牌背书转向了基于算法的信任(math-based trust)。合约的存放、执行和托管都转移到了去中心化网络中运行的代码逻辑中,个人完全无法干预和篡改。区块链就像一台没有联网的计算机,可信度非常高,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并且只能实现几种容易执行的功能,比如在一个封闭账本中的多个地址之间转移通证。这种设置是有意而为。虽然区块链的封闭性和功能的单一性为它带来了防篡改性和高度的确定性(这也是区块链最有价值的地方),但同时也排除了任何需要接入链下数据、计算或功能的合作方式。

由于用户希望扩展区块链上可行的合作方式,因此预言机以及混合型智能合约相继出现。预言机为区块链接入外部世界提供了安全的门户,让智能合约应用可以验证外部事件,基于外部系统触发操作,并完成在链上无法实现的计算任务。

白皮书中提到,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DONs)极大扩展了智能合约可以实现的链上合作方式。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快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Chainlink 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将金融市场数据传输到区块链,支持 Aave 货币市场、Synthetix 衍生品平台、dYdX 杠杆交易市场以及 Ampleforth 算法稳定币等各种混合型智能合约协议,因此加速了 DeFi 的发展。

混合型智能合约的构成要素

混合型智能合约应用包含两个部分,即:1)智能合约——这是专门在区块链上运行的代码;2)去中心化的预言机网络——这是为智能合约提供的安全链下服务。这两个模块安全地无缝交互,共同形成了混合型智能合约应用。最后,链上代码通过许多独特的方式得到增强,并且激活了一系列全新的应用场景,突破了之前链上代码在技术、法律或金融等方面的限制。

混合型智能合约将两个完全不同的计算环境同步在一起,打造出区块链或预言机网络单独无法实现的应用功能,并且将这两个环境中独一无二的优势结合在一起。链上代码在极其安全且功能受限的区块链环境中运行,攻击表面较小,因此用户在执行和储存时可以获得极高的确定性,代码一定会严格执行,结果将被永远储存在链上,不可篡改。而 DON 则在链下运行,因此可以更灵活地实现更多功能并访问更多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DON 也具有非常高的防篡改性和可靠性,可以与智能合约相媲美,但不同的是,DON 是在封闭的链下环境中运行,并且采用了多种安全机制。每个 DON 都会为一个应用提供定制化的去中心化服务,也就是说同一条区块链上的其他智能合约与这个 DON 的性能没有任何关联,而且保障所有智能合约安全的底层区块链共识机制也不会有任何风险。DON 作为独立的服务,不仅在安全上具有优势,而且还兼具灵活性,可以验证并计算更复杂且开放式的链下数据。

比如,一些智能合约选择接入 DON 的标准是去中心化水平以及加密经济安全性,而另一些智能合约则会选择节点声誉高且采用了高级加密技术展开可验证隐私计算的 DON。在这些异构网络中,可以并行几千个或甚至几百万个 DON,每个 DON 之间不会相互依赖,并可以为具体应用提供专门的去中心化服务。同一个 DON 的用户也可以共摊服务成本(如:目前众多 DeFi 协议共同使用 Chainlink ETH/USD 喂价预言机,并分摊成本)。这个框架非常重要,可以同时为所有区块链和应用提供服务,比如为高速区块链上运行的应用接入链下数据并保障隐私。另外,去中心化程度较高的区块链上的应用也需要接入可扩展的计算资源。

混合型智能合约如何结合链上和链下计算资源

为了进一步了解链上和链下模块的差异,我们先为每个模块明确定义:

链上模块:区块链

维护账本,可靠地托管用户资产,并与私钥交互。

处理用户之间不可逆的转账交易,执行最终结算。

解决分歧,建立安全护栏,保障 DON 的链下服务正常运行。

链下:去中心化的预言机网络

从链下 API 安全地获取和验证数据,并传输到区块链和 layer-2 网络中的智能合约。

为区块链和 layer-2 网络中的智能合约展开各种计算任务。

将智能合约输出的数据传输至其他区块链或链下系统。

混合型智能合约结合了链上代码和链下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实现更高级的区块链应用

Chainlink 去中心化服务为混合型智能合约保驾护航

定义了混合型智能合约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 Chainlink DON 为智能合约提供的各种去中心化服务。这些去中心化服务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链下数据和链下计算。

链下数据

DON 可以在各种链下数据和区块链之间搭起连通桥梁,为混合型智能合约输入所需数据。以下是初步可以访问的数据类型:

喂价——从几百家交易平台聚合的资产价格数据,数据基于交易量加权计算,并剔除了异常值和虚假交易。

储备金证明——关于通证资产当前储备金余额的最新数据,比如 WBTC 的比特币抵押资产,或 TUSD 的美元抵押资产。

任何 API——来自受密码保护 API 接口的付费数据,数据类型涵盖天气预报、 体育 比赛结果、企业后台数据以及物联网数据。

区块链中间件——区块链抽象层,使链下系统可以接入任何区块链网络中的智能合约,双向读写数据。

链下计算

DON 可以代表智能合约执行一系列链下计算,帮助智能合约获取某些数据,或者打造原生区块链上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隐私保护、可扩展性以及公允排序。以下是目前已经实现和未来即将实现的部分 DON 计算功能:

Keeper 网络——指定期维护智能合约的自动化 bot,在适当的时间点启动合约,执行关键的链上功能。

链下报告(OCR)——以可扩展的方式聚合 DON 预言机节点响应的数据,然后将聚合数据在单笔交易中发送至链上,以降低链上成本。

可扩展的计算——为智能合约执行实现高吞吐量和低成本,采用现成的 layer-2 技术定期与链上同步。

可验证随机函数(VRF)——安全地生成可验证的随机数,采用加密证明技术,证明过程的完整性。

数据和计算隐私——保护隐私的预言机计算功能采用零知识证明(DECO)、可信硬件(Town Crier)、安全的多方计算以及特定的 DON 委员会制度,将敏感数据保密地传输至智能合约。

公允排序服务(FSS)——根据预定义的公平原则开展去中心化的交易排序,避免抢跑攻击和矿工可提取价值(MEV)。

链上合约隐私——将合约逻辑与结算结果解绑,保护智能合约交易隐私,比如通过 DON 的 Mixicles 功能在两方之间传输数据。

Chainlink 去中心化的预言机网络提供一系列丰富的服务,拓展了混合型智能合约应用的功能

混合型智能合约对全球各个行业带来的影响

DON 可以实现高级的混合型智能合约框架,将不同系统和区块链上的各个独立实体无缝连接,实现安全和通用的自动化交互。Chainlink 为开发者克服了智能合约的技术壁垒,开发者可以利用区块链的高确定性,并通过 DON 实现外部连接、隐私保障、可扩展性以及公允排序等各种关键功能。混合型智能合约不仅为网络中各个参与者创造了更可信和高效的合作空间,还将区块链网络接入传统链下基础架构,并且无需在后端做任何修改。

DON 将为众多智能合约应用提供所需的隐私保障和可扩展性,并涵盖大多数企业应用场景和众多 游戏 和金融应用,为其实现高吞吐量和实时决策。混合型智能合约还将激活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全新应用场景,比如通过可验证随机数和去中心化交易排序实现基于算法的经济公平性和透明性。

已经感受到,或即将感受到混合型智能合约影响的部分主流行业:

身份信息——身份信息可自动验证,并保护信息隐私。智能合约可以定义所需的个人信息以及所需操作。DON 对这些数据展开计算,验证用户个人信息,并同时保护信息不透露给对手方,并且不会储存在链下系统。

金融——抗审查的开放式金融市场,访问不设门槛,信息透明。智能合约可以为买家和卖家定义交易规则,DON 可以使用链下数据定价和结算,并实现额外的功能,如:隐藏交易、KYC 验证、公允交易排序以及高速链下处理等。

供应链——在共享账本上运行的多方交易协议,将产品线数字化,基于验证过的数据跨多个系统进行自动化操作。智能合约可以定义合约义务、支付条款和惩罚机制。DON 可以利用隐私计算和物联网数据追踪运输信息、监控质量控制、验证客户身份并触发结算付款。

保险——基于预定义事件建立双边预测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参数型保险。智能合约可以定义保费和理赔流程,DON 可以将合约接入链下数据,获得报价并处理理赔申请。DON 还可以开展风险评估计算,从云平台等数据源获取复杂的风险评估结果,并以保密的方式验证用户身份。

游戏 ——自动发放 游戏 奖励,用户可以通过 NFT 完全拥有 游戏 内资产,并提供权威证明,证明所有参与者都有同样的获胜概率。智能合约可以定义 游戏 规则和奖励发放模式,DON 可以提供防篡改的随机数,保障 游戏 的公平性可以得到验证,并且奖励发放过程是公平的。 游戏 dApp 接入 DON 后,还可以接入增强现实的物联网传感器等一系列链下数据源,并在链下处理部分 游戏 功能,以提高 游戏 性能。

市场营销——营销活动基于各种参数和指标自动实时发放奖励。智能合约可以定义阶梯式的奖励发放模式,并设置具体的里程碑目标。DON 可以验证目标是否达成,并对客户数据和市场趋势展开保密计算,以更有效地评估营销活动。

治理——分布式社区可以安全公平地管理共享系统和资金池。智能合约可以定义完整的治理框架,DON 可以提供链下数据和计算资源,触发利润分发、费用分摊和身份认证等各种操作,有效抵御女巫攻击,验证各成员的参与度,或甚至实现自动化的决策流程。

最终,DON 可以提供所有无法在链上实现的服务,并为现有数据和系统带来更强大的加密安全保障,以启动链下服务生态。混合型智能合约基础架构可以丰富去中心化系统的合作方式,让各个区块链和非区块链基础设施可以安全可靠地无缝交互,并保障可扩展性、保密性、定制化和通用连接性。虽然目前加密货币资产规模已达数万亿美元,且 DeFi 经济规模逼近 1000 亿美元,但是区块链生态仍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巨大潜力未被挖掘,因此混合型智能合约和 Chainlink 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拥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和潜力。

如果你想立刻着手开发混合型智能合约应用,并需要接入链下数据或计算资源,请查看我们的开发者文档,你也可以在 Discord 频道询问技术问题或与 Chainlink 专家透过电话沟通。

人工智能教育前景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是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为了能够调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人工智能》这门专业选修课程的 教学 方法 进行了探索和 总结 。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人工智能结课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对《人工智能》专业选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人工智能”是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为了能够调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人工智能》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 经验 ,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这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优选教材 考核方式内容 手段 实践

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一门综合了应用数学、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的一门新型学科,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它是研究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职能行为,如推理、证明、感知、规划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来解决人类处理的复杂问题。人工智能紧跟世界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有关人工智能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到国防建设、工业生产、国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现已成为一个广受重视且有着广阔应用潜能的前沿学科,必将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中开展人工智能这门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显得十分紧迫。迄今为止,全国绝大多数工科院校中的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2005年成立至今,一直将“人工智能”列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年的历史了。由于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邮电、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因此,学校所开设的许多专业都迫切需要用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问题需求的推动下,南邮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物联网学院所开发的现代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化学院所开发的城市交通流量控制与决策系统,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典型的教学案例。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优选教材

目前,国内有关人工智能课程的中英版教材种类非常多,遵循实用、简单、够用的原则,再经过授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调研,我们选用由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作为南邮本课程的授课教材。本书覆盖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包含知识表示、搜索推理、模糊计算、专家系统等。本书主要针对计算机、自动化、电气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学生所编写,内容基础,难度适中。蔡教授所编写的这本教材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做到了内容新颖、简单易懂、兼顾基础和应用,受到了全国广大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所选择的教材是恰当的、正确的。

二、考核方式

在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人工智能”这门课大都选择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为了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这门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选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为了打消部分学生想在期末闭卷考试中通过作弊手段来完成人工智能这门课考核的侥幸心理,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平时考勤成绩、课下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的考核,从而杜绝了“一纸定成绩”的现象。我们对人工智能这门课的最后期末成绩是按如下权重来划分的:平时考勤成绩占10%、课下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只占60%。为了克服国家现行 教育 体制的弊端,避免学生“机械式”地的应对教学和考试,我们对考试题型进行了调整,不再是以往的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而是改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题型为主,这样学生只需要在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思维来解题就可以了,这也体现了国家目前正在提倡的应用型教学导向。

三、教学内容调整

对于本科生而言,人工智能这门课程所需要讲授的内容实在太多,由于课时所限,我们必须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它的具体应用。因此,我们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人工智能的概述、知识表示方法、确定性推理方法等;第二部分为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包括神经元网络计算、模糊智能计算、专家知识库系统、机器语言学习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调整和安排,使得授课计划能够比较全面地覆盖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从而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需求。

四、教学手段的改进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我们发现,在选修“人工智能”这门课程时,每个学生的心中所想各有不同,这些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兴趣还比较强烈,但随着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学生逐渐对这本课的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上课时间不去听课,使授课教师对教学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导致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在开课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验条件,开课前给学生演示“机器人医疗服务”实验,通过该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们看到机器人能够给病人提供多项人性化的服务,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开发医疗服务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开课前能够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二) 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往往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们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选择教材内容,应用公式、图形、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电脑和投影机显示出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人工智能这门课具有针对性强、内容抽象、公式繁琐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该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南邮自动化学院梁志伟博士带领学生所开发的“智能 足球 机器人”比赛片段;让学生在线观看北京大学工学院谢广明博士带领学生所开发的“自主视觉机器鱼”录像片段等。在讲解某些重要的求解算法时,借助Matlab软件和投影机,直接展现该算法的求解过程,从而改善了课程教学的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提倡课堂 辩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多次组织课堂辩论,辩论的主题包括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困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市场前景等。如组织了“电脑PK人脑”“电脑是否让电视消失”“电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等一系列 辩论会 。经过激烈的辩论,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感觉自己收获很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角色变换为“主动参与”角色,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是目前国内外各个大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授课中的各种智能控制算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掌握课本知识。人工智能教学计划安排了4学时实验课,设置了“传教士和野人过河”“机器人路径规划”这两个人工智能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2个实验题目的编程,并书写实验 报告 。通过实验,学生动手实践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智能算法的理解。

人工智能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五个方面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进行了总结。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们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对于指导新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这门课程具有积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路小英,周桂红,赵艳等.高等农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66-68.

[3]马建斌,李阅历,高媛.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3):330-332.

[4]赵海波.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7):541.

[5]张廷,杨国胜.“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与教学,2009(11):133-134.

本研究得到了江苏省2011年度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项目经费的资助。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结课论文

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智能的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相关探讨

【摘要】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智能化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智能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综合考究、有效安排、合理利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确保建筑项目安全施工。本文将综合阐述有关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概念、以及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先进性。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随着信息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应当分析智能化系统的发展状况,吸收开放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完善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

(二)可靠性。在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智能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隔离,以确保在部分子系统发生故障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链路的正常运行,由此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标准化。随着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系统设计标准也相继制定。在系统设计中应当严格按照系统标准进行设计,以方便系统的施工与维护。

(四)实用性。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实现接收有线电视、图像、监控设备、多媒体通信、安全防范、语音、数据等功能,确保其在完善用户的信息沟通与娱乐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环境的安全性。

(五)经济性。智能化系统内部包含着多个子系统,其子系统又包含多种构件和设备,因此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在考虑质量保证的同时尽量节省投资成本。

(六)扩展性。在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状况下,当前的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约束与局限。所以,在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应当考虑设计内容的可扩展性,确保智能建筑能够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下得到更新扩展。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一)供电系统设计

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通常需要进行单独供电,因此需要重视供电系统的设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UPS 进行集中供电,在不间断电源机房其供电出线也需要进行集中供电,而供电进线则满足一定的容量要求即可;对于未使用不间断电源供电的的工作站,也应当采用单独回路进行供电,以避免电路混用危害系统运行,如安全防范系统应当使用单独回路进行集中供电,以保证其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正常工作。

(二)接地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的接地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与工作人员安全、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信息传输的质量等。在建筑接地系统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的功用与智能化系统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保证能够为其在应用部位提供响应接地端。其需要安装的有静电接地系统、辅助等电位铜排、防雷接地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系统、工作接地系统、直流接地系统等部分。其包括两种接地方式:

1、联合接地方式,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由于计算机等设备的抗雷击性能不高,且其系统包含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容易造成抗高频干扰差,很可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所以应当对计算的直流电源采用单独接地的方式;在使用联合接地方式时其接地电阻有可能会大于1Ω,所以对有特殊要求的智能化子系统均要采用单独接地。

2、单独接地方式,在使用统一接地时主要利用自然接地体,若不再使用人工接地体其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接地电阻应当在1Ω以下,即小于规定值;建筑基础内部的钢筋应当互相连接形成电气通路及闭合环,且闭合环英应当与地面保持以上的距离;建筑基础表面未设置绝缘防水层。由于单独接地方式具有施工简单方便、接地可靠、节省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智能建筑接地系统设计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三)智能化管理间与智能化竖井

通常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数据通信线路有必要的长度与性能要求,在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中,一般使用铜质双绞线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而铜质双绞线会影响到网络传输的带宽,所以根据布线标准与规范,应当保证网络交换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的铜质双绞线长度在100m的范围以内;根据管路的弯度与竖直条件,智能化管理间到建筑物的边缘距离应当在60m的范围内;在网络管理间应当安置相应的网络机柜,其周围要留设合理的安装与维护空间,其平面面积应当在5~10m2之间。

(四)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一般的语音电缆或水平子系统数据电缆应当采用支持带宽100M的D级别系统和5e类的UTP电缆,以满足大量用户的扩展要求;其水平线缆的总长度应当在100m范围以内,其中水平布线电缆的最佳长度为90m,电信间配线架上的跳线与接线软线长度应当不小于5m,对于情况不明确的公共空间其电缆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C=(102-H)/ W=C-5

其中H表示水平电缆的长度;C表示设备电缆、工作区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长度总和;W表示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其值应当在22m以下;D表示设备电缆与电信间跳线的总长度。

三、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现在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国产系统集成产品没有主动权,这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二)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人才缺乏

从事智能建筑的人才包括设计专门管理人才、安防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布线、安防产品开发高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负责安防、综合布线产品的区域市场销售工作)、防盗报警、监控产品、大屏幕开发高级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楼宇自控系统软件开发),而最为紧缺的是智能建筑系统设计管理人才。它需要懂得电子、通讯和建筑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智能建筑项目来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两个方面。而既懂工程设计,又懂施工方案的人,却是少而又少。设计与施工如何衔接和连贯好,关系到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人才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只有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设计与技术紧密结合,施工与产品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智能建筑人才。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设计中的智能化系统是一项科技水平高施工难度大的高科技建筑,无论是对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还是对其进行管理,都要进行优化控制,以达到智能建筑的最优化设计。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着智能建筑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相关研究和设计人员应当加强智能化系统的综合分析与管理, 总结 智能化系统施工中的 经验 与问题,以不断提高智能化系统施工设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翟伟盛,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2] 金红峰,浅谈智能化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一点心得,艺术科技,2007年03期

[3] 邵胜华,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管理探究[J] 理论研究,2010(7)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的论文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猛快速,而且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超过了人脑的运算速度。目前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其中的人工智能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也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人工智能发展的结课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浅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摘要: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猛快速,而且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超过了人脑的运算速度。目前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其中的人工智能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也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本文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讲述,并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的智能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 发展 智能

1、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探究智能的实质,并以制造一种能以人类智能相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为目的。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一场思维科学的革命,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科学的革命,同时它也对人类的 思维方式 和 方法 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是与哲学关系最为紧密的科学话题,它集合了来自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逻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机器人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在人类认识自身及改造世界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直以来,对人工智能研究存在两种态度: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前者认为AI可以达到具备思维理解的程度,可以具有真正的智能;后者认为研究AI只是通过它来探索人类认知,其智能只是模仿的不完全的智能。

2、人工智能的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共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冷落,这个时间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这个阶段是人工智能的起始阶段,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并相继涌现出一批科技成果,例如机器定理证明、 跳棋 程序、LISP语言等。由于人工智能处于起始阶段,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缺陷,在加上对自然语言的翻译失败等诸多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同时在这一个阶段的人工智能研究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对问题求解的方法过度重视,而忽视了知识重要性。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专家系统的出现将人工智能的研究再一次推向高潮。其中比较著名的专家系统有DENDAL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T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Hearsay-11语言理解系统等。这些专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实际运用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伴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日本为了能够使推理的速度达到数值运算的速度那么快,于1982年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研制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最终结果是以失败结束,但是它却带来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又一轮热潮。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的80年代末。1987年是神经网络这一新兴科学诞生的年份。1987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并向世人宣告了这一新兴科学的诞生。此后,世界各国在神经网络上的投资也开始逐渐的增加。

第五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 网络技术 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从曾经的单个智能主体研究开始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在这个阶段人工智能不仅仅对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解进行研究,同时还对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进行研究,让人工智能有更多的实际用途。

3、人工智能可否超过人的智能

那么人工智能可否超过人的智能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哲学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从最初的简单模拟功能,到现在能进行推理分析 (比如计算机战胜了 国际象棋 世界冠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量变。在一部科幻电影中,父亲把儿子生前的记忆输人芯片,装在机器人中,这个机器人就与他的儿子死去时具有相同的思维和记忆,虽然他不会长大。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科幻电影中的东西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现实。到那个时候,真的就很难辨别是人还是机器了。

第二,有的人会说,人工智能不会超过人的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是人制造出来的,所以不可能超过人的智能。对于这个观点,我们这样想一想,起重机也是人造出来的,它的力量不是超过人类很多吗?汽车也是人制造出来的,它的速度不也远超过人类的速度吗?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智能和力气、速度一样,也是人的某个方面的特性,为什么人工智能就不能超过人类的智能呢?

第三,还有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人制造的,必有其致命的弱点,所以人的智能胜于人工智能。我认为这一点也不成立,因为人与机器人比较,也可以说有致命弱点,比如说人如果没有空气的话,就不能生存,就好比是机器人没有电一样。再比如,人体在超过一定的温度或压力的环境下,不能生存,在这一点上,机器人却可以远胜于人类。因此,在弱点比较方面,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并不比人差,在某些方面还远胜于人类。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不单需要 逻辑思维 与模仿。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和精神系统研究得越多,他们越加肯定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不是与智能相分离的,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可能不仅在于赋予它情感能力。

4、结束语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其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 教育 等带来更大的影响。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发展的结课论文

专长研究视野下的智能观教育论文

【说明】笔记内容有删减,已经李教授本人审核。     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教育有传承和创新两大使命,古来如此。传承,往往并不令人担心,因为大体上教育者和成年世界都习惯并津津乐道于此,最多在选择传承的内容和方法领域有争议和探讨。而创新使命则大有不同。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未来并不可知,最多只能预测,世界也无从触摸,只能通过描述和想象获取认知。     教育的话语权,向来在成年世界这边,而出于惯性和经验的驱使,教育者总是不经意地做了“现实的跟随者”,不知不觉地,至少部分地丧失现实的教育价值话语权。因此,教育人需要不断拓宽视野,拓展眼界,回望历史悠远的深巷,谛听未来教育的涛声。     暑期,以学习者的身份,聆听了一些当代教育名家和学者的演讲和课程。主讲之人,有顾明远、吴颖民先生这样的长者,也有“正当年”的周洪宇、冯建军,更有许多后进学者和基础教育的同路人。总体印象:未来教育扑面而来,教育的文化传承使命历久弥新;教育观念和体制面临挑战,但教育中人多未准备好;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太快,倒逼着教育思维和方法。     李政涛教授“送课上门”,正是得了领航培训的缘,遂了分享教育前沿的愿。这些年来,延聘教育名家来马讲学的传统,历经多任局长更迭而能持续,也从侧面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教育当家人“聚山纳川”的抱负和“一马当先”的担当。     李教授“师出有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其貌不扬:瘦削似乎是教授私人订制的形象名词,其教育思想者的智慧,仿佛都藏在厚厚眼镜片后略带温暖的目光中,以及同步“单手击键”配合干净明晰的课堂语言中。而在课堂前后的交流之中,李教授素来性格平缓,为人谦和,处事严谨,不显山水。     根据他自己的介绍,“尔本平常”:20岁赣南师范专科毕业,曾任中学政治教师,观己是“读书的种子”,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京城民办高校多年教坛行走之后,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叶澜门下攻读,修成正牌教育博士正果,如今跟随袁振国教授专治教育之学,兼管科研之道。     教授报告,近年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时代”一词切入报告,首先告诫教育同仁,要“把握时代大势”,向企业家学习。因为企业家最能够把握时代的风潮,对时代的精神脉博最敏感。他说,观察企业界成功案例,“小富靠勤,大富靠势”,把握时代大势的企业家,最终取得了成功。     报告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师发展》。以色列年轻历史学家赫拉利在最新出版的《今日简史》一书中,把今日的世界划定为“智能文明”,而非我们惯称的工业文明或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来临,75%的职业会被替代,例如翻译、记者、作家、金融和银行业从业人员等。教育面向未来,挑战首当其冲。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呢?马云说,“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朱永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会逐渐演变为大大小小的学习中心,会越加地与社区、社会紧密相连,会对社会大幅度地开放。”李教授归纳当前的人工智能水平,已经具备或替代人类如下能力:一是能存会算;二是能听看也能认;三是是能认知和思考、会决策、有情感。     而这些能力,是过去地球人所独有的。当人工智能普及,并深入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将这些能力一一完备,人类剩下的、不会被替代或超越的能力或素养,有哪些呢?寻找到这些元素,加入研究比较,正是教育中应当培养的能力和素养。     是科学素养,还是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还是综合素质,李教授话锋陡转,专从人工智能时代说开去,从人与机器的本质差异辨析起。     李教授指出,人类独有、并不会被替代的第一个素养,是艺术素养。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精神的建构,体验创生之学和体知之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体验、想象力体验、审美体验和创造体验。例如,机器也能朗读,但我们为什么偏偏喜欢《朗读者》?那是因为它是“人声”,其传递的细腻、微妙、丰富和深刻的美感,能够引起我们共鸣,机器无法替代。另外,我也想到了导航,这完全是一款成熟的智能化产品,但我们为什么更愿意听读明星的“人声提示”?因为声音背后传递了情感和美感。著名的围棋大师吴清源,终其一生,在围棋界内外的影响,绝不仅是棋艺高不可攀,而在于他的修养和修行。     李教授接下来谈到,这些学科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强势的回归,那就是艺术、美学、文学和哲学学科。他特别强调其中的哲学素养。在哲学的语境下,有无和无用都是相对的,无用之有用,无用中甚至有大用。乔布斯在大学时代选修了一门书法课程,当时是出于好奇,他也没想到在后来设计电脑造型的过程中,他的好奇心和书法选修课发挥了作用,呈现了产品独特的美感。因此,李教授强调:在学校之中,校长和教师的好奇心,是创造教育的源头。     人的成长之中,哲学给人以价值观,给人以世界观。人类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独立的人格,有尊严,有独特思维力,策略和方法则在其次。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运用中,试想其最大难题是什么?是事故减损系统。当事故发生,先救谁?是警察还是坏人?是美女还是老人?是父母还是下一代?机器没有办法判断,只有人类可以选择。     人工智能时代,价值观是人类最后的高地和尊严。学校是传导和传承生命意义的文化场所,理应传递面向未来的有尊严的价值观。在考察中,我们看到的学校建筑空间,也都与育人价值有关系。在学校中,要看到“教育的味道、教育的气息和教育的力量。”其实,我们看到学校的样子,就感受到了学生的样子,我们看到教师的气质,也就看到了学校的样子。同样,你家的样子,就是你灵魂的样子;你八小时之内是你的职业状态,证明不了你的灵魂,八小时以外才是你本来的样子,与什么人相遇,读什么书,最关注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你,独特的你。     艺术、美术、文学和哲学,大体是人类生命独有的价值物质和生命关怀,不能复制,独特而神秘。     那如何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呢?教授通俗地说,一个教育者一生要拿“三块牌子”:一是铜牌,它是你的学历,代表你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银牌,它就是你的人脉;三是金牌,它是你强大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制约教育者的最大瓶颈,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激情的丧失(职业倦怠),二是积累的枯竭(吃老本),三是思维品质的下降(跟不上时代,经验的作用衰减)。     教育者必须提升思维的清晰度和提炼度。例如,一篇博士论文通常需要12—15万字,但答辩的时候,你必须用一句话概括: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基本观点和主张是什么?     你还必须修炼思维的开放度,这是一种用多元视角和方法思维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合理度,与社会和外界的互动良好;精细度,对细节敏感和能够揣摩;创新度,看看你在课程的实施中有没有绝活、绝招。     另外两个思维品质是融通度和生长度。教育者看待问题,不能是非此即彼、是非二元,那是点状思维。教育者的思维必须有融通度。教育者的思维还要有生长度,通过学习和提升,摆脱成年之后思维的自我固化、自我板结化和自我化石化。     这些思维的品质从何而来呢?李教授认为:必须在“做”中学,通过“练”发展。例如,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有一个“六课”技能:备课要深。上课要活。说课不能用稿子。评课,则既要做鉴赏家,又要当批评家,用真心,说真话,点评准确,问题深刻,症结明确,并能提出系统改进和重建方案)。观课(听课)要有现场学习力。写课,习惯于撰写案例、课例、随笔,甚至教学论文。     关于思维的提炼度,教授结合了对时下学校文化提炼的流行做法也给予的尖锐的批判。他说,有的学校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精神、校训、教风和学风一鼓脑地写在墙上;有的学校空洞地提出要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有的学校既在主楼上提倡尊重学生的生命,又在另外的楼面的墙上写上各种正确的励志语。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上。真正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的弥漫、弥散、渗透。例如,我们都倡导创建特色学校,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特点和特色的关系。“色”是“点”的弥漫、弥散、渗透和转化。特点反映在学校的少数人,学校的某些特定情境,只能偶尔为之,往往速成速朽。但是,特色就不一样了,它体现在学校的人人、事事、处处和时时。     教授也提示,提炼度可以通过长此以往的练习来训练,例如,你可以“先写3000字的读书报告,然后缩写成500字,最终你把读报告压缩成一段话,例如50个字。”书读多遍,其义自见;文写千遍,下笔则易。     教育者应当放大思维的格局,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提升自己的战略思维。他如陶行知一般,批评当下的现实,“教育现在成了跟随者”。跟随者的思维是适应,而教育者的使命是引领,走向未知。因此,他提供我们四点值得考虑的思维:一是把局部的事情放到全局中考虑。二是把个体的事情放到全体、整体中考虑。三是把当下的、眼前的事情放到历史与未来中考虑。四是把个人的志趣、本校的发展与时代的精神、与国家的需要、与民族的繁荣复兴勾连起来、关联起来。     他提醒教育者,一要有历史感。既要保持传承传统的使命,又要具备再造新传统的使命。今天校长的贡献,就是多年以后的学校新传统,校长对学校历史和传统要有温情和敬意(钱穆)。二要有未来感。要面向未来思考学校管理,“三个面向”至今没有过时,今天的教育者要看懂未来十年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要为未来发展储备能力。     教育的管理者,要具有回到历史的未来感。要对前沿敏感,先跟跑,再并跑,然后领路。例如,教育管理者要瞄准《中小学管理》等最前沿的刊物,要瞄准教育领域像李镇西这样的标志性人物,关注三年年会的主题。前沿就是教育的风向标,它带着我们向未来。这才是战略思维的具体思维习惯。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曾经常拿出来批判的,有这么三句话:“传统教育教学是教师为中心,传统教育教学是以教定学,传统教育教学是先教后学”。然后人们都说,新课程应当将它们反过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来定教,先学然后教。这种思维方式出了逻辑问题,是典型的点状思维、隔裂思维、二元对立,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教育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关联思维,整体融通的思维,综合渗透思维,互动生成思维。天中有人,人中有天,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教育变革,要求学校管理变革与领导团队发展,要求教学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班级建设变革和班主任专业成长。教育变革促进学校文化提升,倡导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中,“成事成人”。李教授解释道,“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不能出现相反的情况:事情做成了,做事情的人成了没有。”学校文化,重在文化,至于文化,简而言之,就是“文以化之,以文化人。”     教育者要关注和提升思维的生长度。思维之所以能连绵不断地生长,和聪明度、勤奋度以及职业的后来密切相关,靠的是激情持续,好奇之心常驻。一个成熟的教育者,新的挑战就是再造自我。李教授认为有三大法宝可以实现自我思维的再造:一是登“高山”,二是拜“高人”,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三是找对手。最怕的是稍有所得即洋洋得意。人的成长,应当从旧我到新我,最终走向卓越,即“卓而不凡,越而胜己。”     人固有惯性和惰性。突破之道,在于摆脱习惯的经验的路径。改革就是要把新理念变成新行为,然后变成新的习惯、新的基本功。一是丰富教育实践的积累,形成典范性品牌性鲜明特色和个人标识性的课例和案例;二是要有阅读的积累,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就是要读懂“时代”这本书、“学校”这本书、“教师”这本书和“理实”这本书。     关于“有字之书”,李教授通过阅读经历来谈的体会和建议,给我的启发很大。一是专人读书法,专注一位名家,穷尽而通读其所有著述;二是读学科领域节点人物和根基人物,如教育者读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中国的李镇西;三是读起家人物,如语文教育领域的于漪、韩军和郑桂华;四是以写作促进阅读。     总之,教育者以格局论高下。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结局。格局之宽、之大,来自战略思维,来自寻找自我思维发展的参照系。参照系就是你走向“卓越”的比较对象、竞争对手,也就是你学习和追赶的标杆。走向成功的路上,也要如沈从文那般,“寂寞中见坚韧”。不能忍受寂寞,也就看不到繁华。他引用了马云的观点:企业家的眼光和格局,如果目光放在了一个县,那么他的生意最大也就局限于一个县,如果目光放在了一个市或一个省,那么他的生意也就局限于这一个市或省。而你若是将目光放到了世界,就有可能做世界的生意。因为参照系变了,格局也说变了。     李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不少听者的内心触动和反思。教育的成长,体现在学生,依托在教师。教授的逻辑思维,治学之悟,成长之途,点化开解,以及使命关怀,值得我们慢慢咀嚼,细细消化,渐渐转化为思维的力量,促使教育面向未来的渐趋变革。     [注]  报告时间  2018年8月13日

谈多元智力理论观照下的高职教育学生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它直接影响教师重塑新的“教育观”、重建新的“智力观”和重构新的“评价观”。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中引进多元智力理论,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总是基于一定的智力观,采用不同的智力观对相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智力观在深层次上影响学生评价的形式、实质和效果。 一、对传统智力观照下学生评价的审视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可以客观测量并分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且将智力等同于认知能力,认为是一种遗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其目的是为选择人才提供依据和手段,其测量的基本方式是借助一些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通过学生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目前的学生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学习或者学科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就是那张记录学生某一时期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进而选出英才(如目前国内通行的将中学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内部还分快班和普通班)。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实际取向就是通过学术性知识的灌输和训练使学生获取考试分数的能力,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并把这些所谓的高智力学生再精选出来,进行更为精深的学业训练和考试训练(如延续多年并还在延续的高考)。传统学生评价从纯教育角度来讲,就是竭尽所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当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或潜力都被残酷地遏制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性、多元性、复杂性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割裂和湮没了。因此,从形式上看学生评价最终走应试化道路就不难理解了。 在目前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许多学生被无形地强迫着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或没有兴趣的方面投入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们的智力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失败而被视为低智能的人或是低素质的人,其本来具有优势的方面由于受到抑制也未能得到发展,这对学校、对社会来说无疑都意味着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对生命只有一次的个体来说就显得太残酷了(学家吴晗和大家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分别考了0分和15分,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是无缘上大学的,更别说上清华大学),更无受教育的公平可言。应试的深刻积弊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界的深刻反思。旅美画家陈丹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固然,学习成绩好的人一般会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这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要全面地、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地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智力观的局限性,在认识上非有根本的转变才行。 二、对高等学生评价的思考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前几年各高职院校忙于新校区建设和量的扩张,近年开始重视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都占据了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说得通俗一点是培养“能工巧匠”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科学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制造和实现;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技术体系则是由工具、方法和经验构成的。要缩短中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靠掌握高技术、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是高层次、高技术,他们以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又以较高的理论素养区别于中等专业人才;其次,他们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人才,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将新的技术、创意或工程设计转化为实体,并且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及组织管理;另外,他们还应是生产第一线善于进行熟练操作、设备革新、工艺改进以及故障诊断和排除等的人才。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除考核他们理论知识够用和实用之外,应重点考核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而传统学生评价关注学业的最终结果,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的考查,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重视纸笔测验,这种测验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查,只能测量出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无法测量出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如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的记载与考查。职业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三、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解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力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提出了言语—智力、—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的潜力,因而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现代智力观的一个新视野,无疑为改变我国当前的学生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比较全面地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多元智力观超越传统智力观的视界在于:智力是人的内在功能的外显形式,是多元的、发展的和可塑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只要是人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有利于解决问题或创造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智力。一个人,只要不是植物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优势领域,这样人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发展自己便有了依据和理论基础,也为学生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多元智力理论修正了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单一的,可度量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以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表征”的褊狭观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而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并引领这些智力的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是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思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比在哪些方面更聪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学校就是拥有不同智力特征的学生的集合,这有助于教师形成乐观、积极的学生观。由于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有各自独特的方式,而每一种智力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评价的功能也由此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教师更容易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培养和接纳学生,并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还提出在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转移,使弱势领域也能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作为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尤其是中短期的目标导学,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同时学生将其优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对高等学生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和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为确认学生的不同智力和才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功开辟了新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中可谓是量身订制的“衣裳”。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必须以发展性的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应是变化的和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应和评价的情境有关,应该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重视自评和互评的作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同学、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舍人员及(或用人)单位。 2.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从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对学生职业素养、素质、健康体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坚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学生,注意评价多几把尺子。“一纸定性”是要不得的,“一考定终身”是有害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但要“产品”,更要“人品”;不但要高技能,更要高素质。 3.评价方法多维度。从过分强调量化评价逐步转向对质性的分析与把握,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答、技能测试、社会、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要用实践现场、工作现场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用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来取代学生的德育评定,用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代替抽样。 4.评价态度多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的最高需要,高职学生更不例外,因为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考的无数次考试的失败,上高职院校实在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是高考的牺牲品,是传统评价的学业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得到过积极的评价,很少得到老师的青睐和父母的笑脸,他们自己从内心也基本认定自己是“差生”,从而失去了自信。我们的评价应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我们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力量。 5.评价重心重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的阶段性检测只能反映出学习的某些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收获与成长,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点滴收获,鼓励成长,注入动力,要关注学生与自己过去纵向比进步多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 6.评价结果重潜能。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给学生下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应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其他同学比较。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不但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识别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并把自己的优势领域向弱势领域迁移,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是否服“水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们也要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尽善尽美的,多元智力理论也不是学生评价的灵丹妙,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其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无疑是有借鉴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2]刘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化学生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吕功曼.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体智能论文研究方向

幼儿园的研究方向可以多个方向去进行填写,举个例子就是可以幼儿园教学研究方向中的语言领域去进行填写,然后在语言领域中填写的内容可以是分为几点,第一点就是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第二点就是在幼儿此阶段言语特征基础上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这是主要的第二点的内容。并且第二点是进阶到了怎样去进行学习,然后幼儿言语的发展怎样去进行发展。第三点,可以学语言教学,并且在各大点里面可以再细分,细化一些内容。在第一点里面,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就需要总结一下合同的言语是怎么发展的,第二点就需要去讲方法。第三点也是需要去想办法,并且是细化成了日常的教学,怎样应该去教学。所以以上就是幼儿园研究方向可以写的内容以及一个方向。

可以以家乡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加以分析,优势和不足,学龄前的儿童数量,幼儿园的数量,质量,分布。专业教育人员的素质及需求状况 ,农村与城市学前教育的重视及发展状况,学前教育的创新点等,希望能帮上你

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和语言能力发展问题是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针对其开展的研究属于教育学领域。具体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幼儿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幼儿教师语言能力的培养;幼儿教育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幼儿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等。这些方向的研究,对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其实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其实教育类型的内容比较容易雷同,但是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又不低,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要如何来选择论文内容。其实我们可以从选题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哪些内容是适合自己写的,选择一些容易写的内容,自然也容易达标。下面这些选题都是比较容易写的内容。一、教师行为对幼儿影响 毕竟是学前教育,所以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方向一般都是针对幼儿方面的一些行为研究等。其实教师的各种行为,比如语言、行为等都是后对幼儿产生影响的,这些方面也是比较容易撰写的,而且也有很多的真实案例可供参考。二、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 这几年儿童心理健康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其实很多论文都是可以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来进行撰写。毕竟教学专业本身就涉及到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那么些论文时也同样都是可以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内容,比较容易通过审核。三、游戏对儿童的学习影响 毕竟日常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还是涉及到了各种教育游戏方面的设计,而且这也是学前教育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大专时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其作为论文撰写的方向,内容比较具有趣味性,也很容易找到一些成功案例。四、绘画、音乐活动中存在问题等 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论文也可以涉及到了绘画、音乐方面的一些活动,这些方面都是涉及到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行为养成等。所以我们还是要特别和作用好基础的内容情况,这些方面都是比较适合一些有专长的学生来选择,容易完成基础的论文内容,论证也同样会变得简单一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