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借款费用资本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借款费用资本化论文参考文献

呃呃呃。。。俺是今年选的这个题,楼主有没收到借款费用相关的外文文献啊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Abstract China's "enterprise accounting system",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 the cost of borrowing" on the capitalization of the borrowing costs and accounting practice to make specific them, the cost of borrowing may be capitalized borrowing limits and start, pause and stop the capital of the time, but also has the strict sti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allow the capitalization of the borrowing costs of the confirmation and measurement, and borrowing costs are disclosed also have clear ,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on the cost of borrowing and the capitalization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China's accounting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some variations, especially in the capitalization of the borrowing costs allowed the scope, our country compa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regulations to narrow. In our country,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understanding process, found many as: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re only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applicability; allow cost capitalization of borrowing is limited to ' purchase and construction of fixed assets and specially for the money borrowed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e current accounting system to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proposal. Key words: The capitalization of the borrowing costs ; range;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suggestion(希望能帮到你)

试探新会计准则中的借款费用资本化

财务信息领域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定义是指符合资本化生产条件的企业购置或者建造、生产等产生的借款费用项目,对于这部分借款费用项目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前提下,不能够计人企业的财务费用,并且不能用于对企业当期利润情况的冲抵,只能够将借款费用资本化成为企业的固定资产部分或者是一种可销售状态的储存资产、投资性房产等性质状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旧会计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中资本化生产条件的不明确性,使得一些企业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方式进行投机取巧或者弄虚作假,造成不利影响。

一、旧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漏洞的影响

旧会计准则中由于借款项目资本化中的资本化生产条件不明确,使得一些企业通过借款项目资本化进行投机取巧或者弄虚作假,造成企业或者公司的资产虚假增长或者企业的利润情况失真等,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

1.虚假利润增长信息成财务作假的主流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由于原有会计准则的局限性,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成为一些企业或者公司虚增利润的重要手段。这种情况在一些股份制公司或者上市企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股份制公司或者上市企业中,由于经营权与所用权相互分离,或者是因为企业的分配等缘故,一些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或者少数人的利益,就利用就会计准则中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局限条件,进行投机取巧或者弄虚作假,从而造成企业利润的虚假增长,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产生很大影响。

2.企业固定资产不准对于企业利润增长的影响在企业的资产管理中,如果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不合格操作,还会造成企业资产信息不真实。在企业的经营以及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经营者就是利用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漏洞,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弄虚作假,从中获取不合法的个人或者少数人利益。在企业的资产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评估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收入转化或者是企业的支出资金项目部分的资本化形式进行的。其中由企业支出资金部分的资本化形成的企业固定资产部分是通过费用支出形式换来的企业资产增加,这部分资产可以由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时期的折旧计算出来。但是如果是一些正在进行建设的工程企业,由企业费用支出部分带来的企业资产的增加就不需要通过折旧计算进行企业资产情况的统计。所以,在企业资产情况的统计中,如果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的统计不够准确,就会对企业的经营收入以及企业的当期资金支出情况有一定影响,造成企业经营收入的虚增长或者当期资金支出情况过低评估。不管是对于企业经营收入情况的虚增长,还是对于企业的当期资金支出情况的过低评估,都会造成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的虚增长。

尽管会计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但是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或者利润增长情况的统计中,仍然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弄虚作假等非法谋取利益行为。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比

新会计准则的使用主要是针对旧会计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漏洞,为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情况的统计准确性以及企业利润的实际增长情况进行的。下文中主要针对新旧会计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以及计算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适用范围扩展在旧会计准则下,对于企业资产中可以进行资本化的资金部分只有企业的固定资产,也就是企业进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购置、建造或者生产产生的资金费用部分或者固定资产部分可以资本化为企业资产内容。但是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资产资本化适用范围进行一定的扩展,规定企业资产中可以进行资本化的资产部分中除了旧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企业固定资产部分外,对于企业需要花费一定长度的时间进行购置或者建造、生产的企业活动,也就是符合企业资产的资本化条件的企业的可以销售或者使用的企业储存资产或者投资性房产等也属于企业资产中可以进行资本化的范围。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资产资本化的范围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在资本化的范围上有了一定的扩展。

2.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在旧会计准则中,只有那些专门用于企业购置、建造或者生产产生的借款费用才能够进行资本化,并计人到企业的相关资产范围中成为企业的资产部分。但是新的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可以进行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规定是指除了那些用于企业购置、建造或者生产产生的借款费用外,对于那些因购建或者生产产生的符合企业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部分也可以根据规定的相应条件进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并且归计为企业的相关生产资本,属于企业资产范围。

3.新旧会计准则中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计算在旧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中的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一般情况下是与企业进行固定资产购置或者建造过程中使用或者产生的借款费用的具体情况相关联的。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的借款利息资本化计算是根据企业的当期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情况,对于企业当期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金额统计时间是截至到当期的期末为购置或者建造产生的借款费用总数,以及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中借款费用的加权平均数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利率等最终计算出企业借款利息的资本化具体金额。

在进行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利率的确定过程中,应注意企业购置或者建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借款费用中只产生一笔借款费用时,资本化利率就是借款费用利率。如果产生一笔以上的借款费用时,资本化利率按照借款费用的加权平均利率进行计算。

新会计准则中,借款利息的资本化计算是根据企业的资产支出情况与企业的具体借款费用情况进行计算的。

如果企业的资产支出比企业的借款费用高出时,就要对于占用的一般借款进行考虑,对于企业借款费用中借款利息的资本化计算时,每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算中借款利息的资本化计算是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计算。如果企业的借款费用是为了购置或者建造生产符合企业二资本化生产条件产生的专门的借款费用中,对于借款利息的资本化计算中资本化利率是按照借款费用的实际利率情况与没有进行使用的银行借款资金的利息金额之间的差值进行计算的。如果是对于在进行符合企业资本化生产条· 1OO ·件的购建中占用了一般的借款费用的,对于资本化利率的计算应按照累计资金超出专门借款资金的具体支出情况的加权平均数与一般借款资本化利率之间的乘积进行计算。

除上述新旧会计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不同规定标准外,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中的借款溢价或者折价的摊销标准也是不同的。

三、结束语

总之,新会计准则不仅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适用性范围以及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大的改善与扩展,具有更强的内容完善性与可操作性,而且也极大地避免了借款费用资本化中漏洞的存在,减少企业或者公司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漏洞进行非法谋取利益的行为,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很大的保障,对于实现企业资产以及利润情况的正确衡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郭建.试论新会计准则中的借款费用资本化E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1).

[2] 王婧.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研究EJ].职业时空,2008(9).

[3] 韩桂玲.对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认识EJ].现代商业,2009(20).

[4] 黄艳华.新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为主EJ].中国经贸导刊,2O10(24).

[5] 印梅.浅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与确认[J].现代企业文化,2010(14).

[6] 黄晓琴.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研究EJ].现代商业,2008(12).

[7] 孔梅英.新会计准则下的借款费用资本化E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

[8] 罗晨.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9] 柳驰.企业新会计准则关于借款费用的变化解析E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毕业论文借款费用资本化

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举例如下: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的范围及开始、暂停和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同时,对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及借款费用的披露也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及其资本化的相关规定,与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有些差异,尤其是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上,我国比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要窄。

在对我国相关规定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因借款发生的手续费等辅助费用、外汇借款的汇兑差额等。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于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予以资本化。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指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所购建设资产的价值,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购置资产的历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已研读的有关文献资料】

孟辛.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N].中国税务报,2006.

陈炳辉、单惟婷.企业财务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杨钰.借款费用新旧会计准则之比较[J].财会月刊,2006.[4]钟国昌.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J].理财广场,2004-08-15.

安保荣.财务管理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09-17.

左春燕.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出版社,2006.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概念、范围及确定条件

(2)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

(二)预期目标

(1)具体分析我国借款费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策

四、【拟采用的方法、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现状,找出了其发展的意义和存在弊端,为提出解决方案积攒资料。

本文同时采用了归纳分析法,从国内外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对比中,分析归纳出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对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费用资本化基本理论综述。阐明与借款费用资本化有关的概念、确定的条件及实施的范围等,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探讨,其中重点针对房地产开发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进行探讨,来分析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部分:对解决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层次挖掘,进一步借鉴国外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经验和成果,并辅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五、【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月23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3月底完成论文大纲

第三阶段:4月份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阶段:5月份彻底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阶段:6月份答辩

成人教育大专会计的。可以发你

所借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其借款利息等财务费用在项目投产前要记入该投资项目的建设费用,该费用是形成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这个借款费用就是资本化了,它是资产的组成部分。但项目正式投产开始,其尚未归还的贷款所发生的利息等费用,则要记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费用中,也就是要在利润表上反映。

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毕业论文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有关规定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以下简称“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变化很大,新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有关规定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以下简称“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变化很大,新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了具体规定。(一)借款费用答应资本化的范围及原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通常是指1年及1年以上)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分为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分别处理。(二)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有关规定资本化期间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不包括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始条件,准则强调只有当同时满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和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这3个条件时,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才可以开始资本化。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条件,新准则规定:“当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时,应当停止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因安排专门借款发生的一次性支出的辅助费用,在发生时,只要资本化期间没有停止,就予以资本化,停止资本化以后发生的,就应予以费用化。(三)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根据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因借款种类不同而异。对于专门借款发生的借款费用不要求与资产支出相挂钩,但必须考虑资本化期间未动用的专门借款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将专门借款在此期间产生的借款费用扣除该收益后予以资本化;对于资本化期间占用的一般借款,必须与资产的累计支出相挂钩,并考虑其资本化率。即: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金额=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一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产生的收益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所占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所占用每笔一般借款本金×每笔一般借款在当期所占用的天数/当期天数)二、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相关思考尽管新准则内容与旧准则相比更加完善,大大压缩了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来虚增当期利润的空间;在信息披露要求上,又要求披露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而且还要具体披露资本化利率,这些规定都十分有利于投资者全面了解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情况。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有诸多原则性规定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形成不同的处理结果,影响财务信息。(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有待进一步明确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借入资金的用途。借款费用资本化不仅仅适用于在建固定资产,还适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二是借入资金的种类,除专门借款外,假如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一般借款,被占用部分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可以计入资产成本。这项规定对于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率低的先进制造业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其借款往往金额巨大,新准则的实施会使此类企业的当前会计利润上升,改善了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但该规定也为上市公司人为地调整利润提供了方便。因为在资金的借入、使用程序上,要求存贷分户治理,贷款到位后,许多企业都将其存入一般存款户,在这里款项的支出很难与一般借款、自有资金分开。当然,根据用途可以判定是否用于指定的项目,但累计支出超过专门借款后,再发生的支出动用的是一般借款还是自有资金,就很难界定,假如是自有资金,就不存在资本化问题,这就使一般借款利息的处理是否予以资本化有了可变通的余地。为防止人为调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同时也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贯彻重要性原则,笔者认为应要求上市公司建立专门借款支出台帐,按月计算专门借款的累计支出数及结余数,一旦支出达到专门借款总额,就要对以后的项目支出,按照先一般借款、再自有资金的假设顺序列支。为此,应将新准则第6条的如下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改为:“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时,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内,假如存在一般借款的,则占用一般借款对应利息应按月予以资本化。企业应当根据当月末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当月末止所有一般借款利率的算术平均数,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二)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暂停与停止,可操作性亟待提高新准则对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停止资本化的界线规定得非常清楚,这对准确界定资本化金额十分有利。但笔者认为在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表述上有待进一步地完善。新准则规定:“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通常,会计是按月结帐的,发生非正常中断的当期,很难预计中断是否会超过3个月,但账是要按月记录的,报表也是要定期编报的,对发生暂时中断的当月,借款费用如何处理,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需慎重考虑。假如按费用化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暂停时间一旦未超过3个月,日后就要调账,因为按此条规定,非正常中断只要不超过3个月,就要对原费用化的借款费用,进行调整予以资本化;反之,假如予以资本化,非正常中断只要大于等于3个月,就要对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进行调整予以费用化;可见,此项规定的可操作性较差。为解决这个问题,根据重要性原则,笔者认为不妨将其改为:“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时,以后的借款费用应当暂停资本化,在中断3个月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计人当期损益,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这样,即可以保证其可操作性,又避免了调账的麻烦。(三)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有待进一步规范根据新准则规定,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金额是当期专门借款资本化期间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产生的收益;这里“利息”是确定数,但“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产生的收益”却为变数,而其产生的存款利息却是个定数。为便于操作,笔者建议将其改为:“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是当期专门借款资本化期间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产生的存款利息。”这样,就可以防止人为调整收益,进而调整资本化金额的现象发生。新准则中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等于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可见占用一般借款资本化的利息由资产支出和资本化率两个变量决定,而资本化率实际由“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率和本金加权平均数两个变量决定。因此,占用一般借款资本化的利息实际上由资产支出、所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率和本金的加权平均数三个变量共同决定。这些原则性规定有可能导致以下结果,即人为地将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占用的一般借款调节为企业借入资金中利率较高的借款,调高计入资产成本的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调低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借款利息费用化金额,实现本期利润的虚高。笔者认为,为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贯彻重要性原则,防止企业利用不同借款的利率差,人为调节平均利率,操纵各期利润,对占用的一般借款,其资本化利息费用必须根据有关信息,按月计算。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就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笔者建议将应用指南中的相关公式改为:“某月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该月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该月所有一般借款利率的算术平均数”。这样既可以缩小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又可以大大简化一般借款资本化的计算程序。中美借款费用准则资本化期间的比较研究文章出处: 作者:刘科 张会娟 2008-4-25 23:25:47 浏览:论文中国网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中美借款费用准则资本化期间的比较研究》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请随时关注论文中国!中美借款费用准则资本化期间的比较研究财政研究论文【摘要】由于国情的不同, 我国借救费用准的某些规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其的规定又有些不同。本丈将其中的内容与美国借款费用准则一山盯中对资本化期间的规定作一比较。【关锐词】准则 借款费用一、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比较我国准则规定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予以资本化,2001 年1月颁布的准则中规定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只有上述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 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 只要其中一个条件没有满足, 就不能开始资本化。例如, 企业为购置或建造某项固定资产借人的专门借款已经划人企业的账户, 即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固定资产实体建造工作已经开始, 但由于为建造该项资产所购买的工程物资款均未支付, 而且这些款项都是不带息债务。另外, 也没有发生其他与固定资产购建有关的支出, 因而已发生的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 尽管是为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而专门借人的款项所发生的,也不能计人该项资产的成本, 只能确认为当期费用, 因为不符合资本化的第一个条件又如, 企业已经使用银行存款购买了建造某固定资产所需的工程物资, 固定资产的实体建造工作已经开始, 但为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而专门借人的款项还没有到位, 因此, 没有发生相应的借款费用, 此时, 也不能开始资本化, 因为不符合资本化的第二个条件。再比如, 企业为建造一项固定资产专门借人的款项已经开始计息, 即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但固定资产的实体建造还没有开始, 不符合资本化的第三个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 专门借款发生的借款费用也不能开始资本化。SFAS-34及一SFAS-42规定利息费用开始资本化期间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前两个条件基本相同,而另一个条件是“ 为实现资产预定用途所必需的准备活动正在进行”。资本化期间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国准则考虑我国会计实务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资产予以资本化的条件规定得相当具体硬于操作。“ 购建活动开始”作为资本化期间开始的必要条件,避免了因职业判断的差异而导致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借款费用准则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而SFAS-34及一SFAS-42规定的条件中所讲的“ 准备活动”则涵盖了很广泛的内容,除了实物的建造以外还包含了在预算建造阶段的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 如计划的制定或从政府当局取得许可的过程也包含了建造开始之后,为了克服意外的困难而从事的活动,如解决技术问题、劳动力争端或诉讼。显然, SFAS-34及一SFAS-42所规定的资本化期间包括了预备建造阶段、正在建造阶段和建造之后阶段的全过程,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定更符合客观性原则和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濡要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判断, 才能使会计信息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第三个条件修改为“ 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这就意味着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比以前要扩大些, 但是与SFAS-34和SFAS-42相比, 我国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仍要严格些, 范围仍较小些。二、借欲费用哲停资本化的比较我国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在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建造过程中, 如果购建活动发生了非正常的中断, 并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则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 直至购建活动重新开始。1.中断原因是非正常, 不是正常中断, 例如, 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 企业因与施工方发生了质量纠纷, 或者工程用料没有及时供应, 或者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 或者施工安全发生了事故,或者发生了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劳动纠纷等原因, 导致固定资产购建活动所发生的中断, 均属于工程的非正常中断, 它通常是由企业管理决策上的原因或其他不可预见的原因。至于固定资产购里过程中所发生的正常中断则仅限于该中断是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程序的情况或者事先不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中断情况。2.中断时间应大于等于3个月。如果中断时间小于3个月, 即使是非正常中断, 也不应该暂停资本化。而SFAS-34及一SFAS-42规定, 如果为使资产达到其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进行的必要准备活动中发生较长时间的中断,则其间的借款费用应暂停资本化。同时提出两点例外(1)在大量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工作进行的期间内;(2)如果暂时的中断是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必要的程序。这两种情况下通常不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过程。例如, 在为使存货达到成熟状态而必须持有的期间内,资本化应继续进行又如在某地建造桥梁时,该地在建造期间出现高水位情况,这种高水位应视为正常情形,所以在由于高水位而耽搁建造的持续期间内, 资本化也应该继续进行而不可能予以中止。二者相比可以看出, 美国准则规定的暂停资本化的条件实际上也是指发生了非正常中断,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具体准则对条件和时间的把握更为明确、具体, 而美国准则的描述更多的是在进行原则性规定。三、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比较我国准则规定当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应当停止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计人当期损益如果所购建固定资产需要试生产或是运行, 则在试生产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行或能够生产出合格产品时, 或是运行结果表明能够正常运转或营业时, 就应当认为资产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并应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因此, 企业并不一定要等到试生产或是运行结束时才能停止资本化, 关键是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判断试生产或试运行是否已经表明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注意的是,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职业判断, 至于资产验收日、资产移交日、竣工决算日、投人使用日等, 一般是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之后, 因此不能把这些日期作为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对于分别建造, 分别完工的资产, 企业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来界定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1)在资产分别建造, 分别完工的情况下, 其任何一部分在其他部分建造期间可以独立使用。对于这种情况, 即使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 也应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才停止资本化。(2)已经完工部分的借款费用仍应继续资本化。例如, 涉及几项工程的钢铁厂, 只有每项工程都建造完成后, 整个钢铁厂才能正常运转, 因而每一个单项工程完工后部停止资本化, 须等到整个钢铁厂完工,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才停止资本化。同我国准则相比, 美国准则认为, 为使符合条件的资产达到其预定的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必要的准备活动“ 实质上完成” 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过程应当终止。其判断标准是日常管理性工作可能仍在进行,但如果资产的实体建造已经完成或只有少工作尚未完成,都可以判断所有工作实质上已结束。另外如果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 而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的过程中可供使用,并且该部分的必要准备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 则资本化过程也应该结束。可见,其强调的是从促使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过程角度来说, 必要的准备活动实质上已经接近尾声。两者对比不难发现,关于判断有关资产是否“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两个准则虽然在表述上的详略不尽一致,但其本质内涵却是一致的。我国具体准则之所以做出更具体的规定,其主要理由是在实务中存在某些企业在有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进行决算、结账的情形,这样企业就可能继续将有关借款费用进行资本化而不计人当期损益, 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准则中的规定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四、资本化金倾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对于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我国2001年1月颁布的借款费用准则第8条、第9条规定, 在应予资本化的每个会计期间因购置或建造某项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利息, 其资本化金额应为至当期末止购里或建造该项资产的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而在确定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时需要确定资产支出数, 我国借款费用准则规定, 资产支出是指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带息债务形式而发生的支出。然而问题是2001年颁布的借款费用准则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仅限于专门借款所发生借款费用, 但在计算资本化金额时却将为购建固定资产而转移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带息债务的支出包括在内, 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存在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的矛盾。针对上述问题, 2006年2月颁布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专门借款是指“ 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将专门借款的范围扩大了, 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资本化金额范围的确定在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上存在矛盾, 但矛盾依然存在。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将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占用的其他资金也计人资产支出, 但当期资本化的金额以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为限, 问题就迎刃而解。理由是, 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借款费用部分资本化、部分费用化,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它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专门借款与流动资金之间存在着相互占用的情形也就是说专门借款可能部分参与了流动资金的流通, 那么这部分借款费用在计算资本化金额时应予以剔除这是因为, 既然承认专门借款与流动资金之间存在相互占用, 也就是说流动资金也可能参与资本支出, 为购建固定资产而转移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带息债务实质上就是这种悄形。那么, 将参与资本性支出而动用的其他借欲列人资本化范围也就有了合理依据但考虑到谨懊性原则, 应规定资本化金额不超过专门借款的利息。【今考文献】(1)刘永泽, 傅荣,高级则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杜2001(3)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文章来源:知识经济

在免费论文网中找吧,里面有很多,

我有一些材料,不过你这题目没法写很多字数。如果你需要,我贴一些材料给你。《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内容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企业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降低,财务费用加大,导致资产总额下降,当期利润减少,从而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一、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企业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降低,财务费用加大,导致资产总额下降,当期利润减少,从而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即仅限于固定资产,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才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发生在其他资产(如存货、无形资产)购建或者制造过程中的借款费用,不能够予以资本化。即使是为了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费用,如果不能够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也不能将其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假如企业为建造某项固定资产所借的专项借款已经划入企业账户,借款费用也已经发生,但固定资产的购建活动尚未开始,已发生的借款费用,尽管是为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所产生的,也不能将其计入该项资产的成本,只能作为当期费用。当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就应停止资本化,而应计入当期损益。至于那些购入时即可使用的固定资产,也不允许将相关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该固定资产。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费用金额计入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有可能小于实际发生的费用,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降低,从而减少了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比例。二、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有严格的限定,即仅限于专门借款;企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才允许予以资本化,其他借款(流动资金借款等)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均不允许资本化,而应计入当期损益。为了正确划分资本化金额与费用化金额,在具体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随时记录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每一笔支出发生的费用。如果平时不进行账务处理,月底或年底突击记账,在加大个别专用借款支出占用会计期间的同时,又增加了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总额,从而造成借款费用资本化高估的现象,以至于形成固定资产总额的增加,企业利润虚增。为了更谨慎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准则还对每期允许资本化费用设定限额,即每期允许企业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应以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为限,不得超过当期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如果在累计资产总额超过了专门借款总额的情况下,表明企业占用了除专门借款以外的其他资金(如企业自有资金等),由此产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借款费用准则对购建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中断时间和原因作出了明确规定。即中断时间如果超过3个月,且中断不是购建固定资产过程所必须的,则中断期间发生的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不应予以资本化。假如将非正常中断期间发生的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中,有可能导致资产价值高估和利润虚增,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鉴于此,企业财务人员只有认真掌握准则的规定,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各项支出,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更具有真实性、可比性。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发布时间: 2005-11-29\16:36:52注:本论文选题由各网站综合而成,在初步确定选题之后,最好征求一下指导老师的意见,看看是否可行、合适,再去搜集材料、酝酿构思、形成初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免得半途而废。一.会计部分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5.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6.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9.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10.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11. 试论重组会计; 12.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13.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14.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15.论会计目标; 16.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17.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18.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19.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20. 上士公司信息披露; 21.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2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23.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24.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25.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26.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27.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讨论; 28.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29.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30.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31.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2.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33.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 34.试论会计环境; 35.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36.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37.减值会计研究; 38.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39.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40.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41. 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42.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二.财务管理部分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2.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4.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经营者薪酬计划; 7.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8.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9.企业营运能力评价体系; 1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11.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1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1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14.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15. 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 16.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 17.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 18.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 19.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20.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21.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22.预算管理与预算机构的环境保障体系; 23.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 24. 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2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26.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27.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28.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29.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30.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31.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32.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33.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34.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35.企业税收筹划; 36.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37.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38.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3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40.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题目宜具体化); 41.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三.管理会计部分1.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2.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3.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4.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5.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介体系与方法研究; 6.关于均衡计帐研究; 7.关于ABC法的研究; 8.责任会计的研究; 9.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10.标准成本的研究; 11.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12.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3.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14. 关于敏感性分析; 15.关于成本控制方法;四.审计部分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6.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7.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8.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0.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1. 比较审计初探; 12.论经济效益审计; 1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5.论财政同级审计; 16.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7.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8.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9.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20.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21.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22.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3.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24.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25.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6.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27.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28. 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五.会计电算化部分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3.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4.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研究; 5.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6.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7.商业进销存系统模式研究; 8.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9.网络会计研究; 10.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提示一、 会计部分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提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会计准则研究,如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分析;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分析,如会计目标、会计环境、会计方法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创新,如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等;会计理论结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中外会计理论结构比较/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提示]会计报告的涵义及作用;中外会计报告的差异表现;中外会计报告差异的原因分析;进一步改进我国会计报告的对策。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提示]会计准则的涵义及作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现状;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实施尚存在的问题研究、成因分析;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对策。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提示]真实性的界定;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分析;会计住处真实性与相关性的关系研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原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研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5.试论人力资源会计[提示]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的涵义;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会计要素界定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研究、包括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等;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劳动者权益会计。6.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提示]会计政策的涵义及类型;制定或选择会计政策的原则、程序;制定或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研究;影响会计政策制定或选择的因素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会计政策的后果;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提示]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会计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衍生金融工具及特征研究;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包括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对传统会计确认理论的影响,对传统会计计量理论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研究/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提示]商誉的涵义及特点;商誉的成因分析;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商誉的确认研究;商誉的计量研究;商誉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9.会计的国家性与国际性[提示]会计的属性;会计的国家化、国际化的涵义及特征;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分析;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0.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提示]法定财产的会计属性;法定财产重估的前提;法定财产重估的经济效果;法定财产重估的会计处理方法;法定财产重估的会计信息披露。11. 试论重组会计[提示]资产重组的涵义;资产重组的方式与资产重组会计的研究内容;重组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重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研究;重组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重组会计的信息披露。12.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提示]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监督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定下会计监督的特点;会计监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会计监督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13.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提示]破产清算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包括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原则的冲击等;破产清算会计目标研究;破产清算日的确定;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研究;破产的社会成本分析。14.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提示]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及研究对象;我国现有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原因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会计管理体制的差异;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稽查特派制等。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15.论会计目标[提示]会计目标的涵义;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论、委托代理论;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研究;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会计目标。16.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提示]或有事项的涵义及特征;或有事项概率的判断、稳健原则的应用;或有资产与或有收益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或有事项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如表内、表外披露;如何处理或有事项的信息披露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17.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提示]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不足;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分析;新形势下(如加入WTO对会计教育的影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等)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目标,应指明属于哪一层次的教育、大学本科、专科还是研究生等;关于会计手段的改进;会计学科体系效果的综合考核。18.关于社会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提示]会计的本质与法制化特征的分析;我国相关法律如《刑法》、《证券法》、及〈公司法〉对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规定;〈会计法〉单位负责人法律责任的广义及依据分析;各种法律责任的不完善及今后应改进这的方向。19.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提示]企业会计制度的性质及作用;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及基本方法;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在整个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及效果考评。2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动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进程及规范体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和原则;针对上市公司首次信息披露(如招股说明书)、定期信息披露(如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等)、临时信息披露。21.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提示]见142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提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涵义;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对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对策。23.债务重组会计研究[提示]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和原《债务重组》准则相比较,发生哪些较大变化;重新界定债务重组含义的原因;债务重组方式的变化;不同债务重组方式下会计处理的变化;《债务重组准则》的国际研究。24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提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作用;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5.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提示]借款费用的概念及内容;借款费用会计确认的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和分析;借款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借款费用会计处下的建议。26.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我国目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及建议。27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示]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由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组成);基本准则1992年颁布后,目前应进行修订;当前应就一些新出现的业务加快制定具体准则。28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提示]会计报告;会计报告应披露的内容;会计报告披露的方法;会计报告披露的意义;会计报告披露应遵循的原则。29.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提示]注册会计师制度;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作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因素。30.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提示]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目的;会计监督的范围;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对会计监督的影响。31.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提示]研究期货会计的意义;期货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及对策;浮动盈亏的会计处理等;中外期货会计的比较研究。32.试论会计环境[提示]会计与会计环境,可选某一种具体的环境加以详细阐述,如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环境分析;会计环境与环境会计;IT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会计环境的变化与会计模式的变迁;会计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环境的变化。33.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提示]非货币交易中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研究;非货币交易中的利润操纵现象及其防范对策;关联方企业货币交易研究;现行会计制度中非货币交易中存在缺陷与改进方法;中外非货币交易准则的差异比较,可选择某一国或将中外进行总体比较。34.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示]有效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分析;构建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三内部控制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的治理思考;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框架如何有机结合。35减值会计研究[提示]减值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减值会计理论依据;减值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减值会计推行的现实困难;减值会计发展的未来展望。36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提示]新《会计法》出台的背景;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内涵的界定;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新《会计法》有效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的条件。37.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提示]新《会计法》出台的背景;新《会计法》同原《会计法》相比较在会计核算方面规定的区别;新《会计法》有效发挥会计核算作用的条件。38.试论会计法律责任[提示]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表现;会计法律责任与审计会计法律责任的区别;会计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典型案例分析;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的对策。39股票期权会计研究[提示]股票期权会计的产生及其作用;我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会计的现状;有效制定并实施股票期权会计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股票期权会计的建议。40.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提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http://

借款费用毕业论文

我有一些材料,不过你这题目没法写很多字数。如果你需要,我贴一些材料给你。《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内容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企业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降低,财务费用加大,导致资产总额下降,当期利润减少,从而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一、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企业固定资产入账价值降低,财务费用加大,导致资产总额下降,当期利润减少,从而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即仅限于固定资产,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才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发生在其他资产(如存货、无形资产)购建或者制造过程中的借款费用,不能够予以资本化。即使是为了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费用,如果不能够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也不能将其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假如企业为建造某项固定资产所借的专项借款已经划入企业账户,借款费用也已经发生,但固定资产的购建活动尚未开始,已发生的借款费用,尽管是为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所产生的,也不能将其计入该项资产的成本,只能作为当期费用。当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就应停止资本化,而应计入当期损益。至于那些购入时即可使用的固定资产,也不允许将相关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该固定资产。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费用金额计入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有可能小于实际发生的费用,导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降低,从而减少了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比例。二、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有严格的限定,即仅限于专门借款;企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才允许予以资本化,其他借款(流动资金借款等)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均不允许资本化,而应计入当期损益。为了正确划分资本化金额与费用化金额,在具体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随时记录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每一笔支出发生的费用。如果平时不进行账务处理,月底或年底突击记账,在加大个别专用借款支出占用会计期间的同时,又增加了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总额,从而造成借款费用资本化高估的现象,以至于形成固定资产总额的增加,企业利润虚增。为了更谨慎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准则还对每期允许资本化费用设定限额,即每期允许企业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应以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为限,不得超过当期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如果在累计资产总额超过了专门借款总额的情况下,表明企业占用了除专门借款以外的其他资金(如企业自有资金等),由此产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借款费用准则对购建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中断时间和原因作出了明确规定。即中断时间如果超过3个月,且中断不是购建固定资产过程所必须的,则中断期间发生的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不应予以资本化。假如将非正常中断期间发生的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中,有可能导致资产价值高估和利润虚增,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鉴于此,企业财务人员只有认真掌握准则的规定,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各项支出,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更具有真实性、可比性。

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举例如下: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的范围及开始、暂停和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同时,对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及借款费用的披露也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及其资本化的相关规定,与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有些差异,尤其是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上,我国比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要窄。

在对我国相关规定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因借款发生的手续费等辅助费用、外汇借款的汇兑差额等。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于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予以资本化。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指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所购建设资产的价值,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购置资产的历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已研读的有关文献资料】

孟辛.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N].中国税务报,2006.

陈炳辉、单惟婷.企业财务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杨钰.借款费用新旧会计准则之比较[J].财会月刊,2006.[4]钟国昌.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J].理财广场,2004-08-15.

安保荣.财务管理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09-17.

左春燕.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出版社,2006.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概念、范围及确定条件

(2)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

(二)预期目标

(1)具体分析我国借款费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策

四、【拟采用的方法、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现状,找出了其发展的意义和存在弊端,为提出解决方案积攒资料。

本文同时采用了归纳分析法,从国内外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对比中,分析归纳出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对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费用资本化基本理论综述。阐明与借款费用资本化有关的概念、确定的条件及实施的范围等,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探讨,其中重点针对房地产开发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进行探讨,来分析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部分:对解决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层次挖掘,进一步借鉴国外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经验和成果,并辅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五、【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月23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3月底完成论文大纲

第三阶段:4月份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阶段:5月份彻底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阶段:6月份答辩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发布时间: 2005-11-29\16:36:52注:本论文选题由各网站综合而成,在初步确定选题之后,最好征求一下指导老师的意见,看看是否可行、合适,再去搜集材料、酝酿构思、形成初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免得半途而废。一.会计部分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5.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6.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9.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10.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11. 试论重组会计; 12.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13.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14.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15.论会计目标; 16.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17.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18.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19.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20. 上士公司信息披露; 21.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2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23.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24.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25.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26.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27.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讨论; 28.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29.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30.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31.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2.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33.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 34.试论会计环境; 35.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36.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37.减值会计研究; 38.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39.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40.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 41. 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42.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二.财务管理部分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2.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3.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4.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经营者薪酬计划; 7.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8.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9.企业营运能力评价体系; 1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11.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1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1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14.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15. 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 16.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 17.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 18.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 19.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20.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21.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22.预算管理与预算机构的环境保障体系; 23.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 24. 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2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26.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27.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28.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29.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30.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31.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32.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33.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34.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35.企业税收筹划; 36.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37.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38.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3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40.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题目宜具体化); 41.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三.管理会计部分1.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2.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3.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4.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5.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介体系与方法研究; 6.关于均衡计帐研究; 7.关于ABC法的研究; 8.责任会计的研究; 9.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10.标准成本的研究; 11.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12.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3.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14. 关于敏感性分析; 15.关于成本控制方法;四.审计部分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6.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7.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8.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0.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1. 比较审计初探; 12.论经济效益审计; 1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5.论财政同级审计; 16.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7.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8.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9.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20.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21.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22.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3.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24.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25.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6.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27.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28. 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五.会计电算化部分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3.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4.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研究; 5.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6.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7.商业进销存系统模式研究; 8.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9.网络会计研究; 10.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提示一、 会计部分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提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会计准则研究,如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分析;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分析,如会计目标、会计环境、会计方法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创新,如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等;会计理论结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中外会计理论结构比较/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提示]会计报告的涵义及作用;中外会计报告的差异表现;中外会计报告差异的原因分析;进一步改进我国会计报告的对策。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提示]会计准则的涵义及作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现状;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实施尚存在的问题研究、成因分析;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对策。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提示]真实性的界定;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分析;会计住处真实性与相关性的关系研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原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研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5.试论人力资源会计[提示]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的涵义;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会计要素界定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研究、包括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等;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劳动者权益会计。6.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提示]会计政策的涵义及类型;制定或选择会计政策的原则、程序;制定或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研究;影响会计政策制定或选择的因素分析;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会计政策的后果;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7.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提示]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会计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衍生金融工具及特征研究;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包括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对传统会计确认理论的影响,对传统会计计量理论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研究/8.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提示]商誉的涵义及特点;商誉的成因分析;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商誉的确认研究;商誉的计量研究;商誉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9.会计的国家性与国际性[提示]会计的属性;会计的国家化、国际化的涵义及特征;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分析;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0. 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提示]法定财产的会计属性;法定财产重估的前提;法定财产重估的经济效果;法定财产重估的会计处理方法;法定财产重估的会计信息披露。11. 试论重组会计[提示]资产重组的涵义;资产重组的方式与资产重组会计的研究内容;重组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重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研究;重组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研究;重组会计的信息披露。12.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提示]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的目标与会计监督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定下会计监督的特点;会计监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会计监督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13.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提示]破产清算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包括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原则的冲击等;破产清算会计目标研究;破产清算日的确定;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研究;破产的社会成本分析。14.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提示]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及研究对象;我国现有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原因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会计管理体制的差异;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稽查特派制等。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15.论会计目标[提示]会计目标的涵义;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论、委托代理论;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研究;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会计目标。16.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提示]或有事项的涵义及特征;或有事项概率的判断、稳健原则的应用;或有资产与或有收益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或有事项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如表内、表外披露;如何处理或有事项的信息披露与保护商业秘密的关系。17.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提示]传统会计学科体系的不足;会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分析;新形势下(如加入WTO对会计教育的影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等)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目标,应指明属于哪一层次的教育、大学本科、专科还是研究生等;关于会计手段的改进;会计学科体系效果的综合考核。18.关于社会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提示]会计的本质与法制化特征的分析;我国相关法律如《刑法》、《证券法》、及〈公司法〉对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规定;〈会计法〉单位负责人法律责任的广义及依据分析;各种法律责任的不完善及今后应改进这的方向。19.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提示]企业会计制度的性质及作用;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及基本方法;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企业在整个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有效实施的制度安排及效果考评。2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动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进程及规范体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和原则;针对上市公司首次信息披露(如招股说明书)、定期信息披露(如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等)、临时信息披露。21.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提示]见142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提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涵义;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对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对策。23.债务重组会计研究[提示]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和原《债务重组》准则相比较,发生哪些较大变化;重新界定债务重组含义的原因;债务重组方式的变化;不同债务重组方式下会计处理的变化;《债务重组准则》的国际研究。24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提示]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作用;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5.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提示]借款费用的概念及内容;借款费用会计确认的原则;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和分析;借款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借款费用会计处下的建议。26.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我国目前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及建议。27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示]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由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组成);基本准则1992年颁布后,目前应进行修订;当前应就一些新出现的业务加快制定具体准则。28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提示]会计报告;会计报告应披露的内容;会计报告披露的方法;会计报告披露的意义;会计报告披露应遵循的原则。29.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提示]注册会计师制度;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作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因素。30.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提示]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目的;会计监督的范围;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对会计监督的影响。31.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提示]研究期货会计的意义;期货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及对策;浮动盈亏的会计处理等;中外期货会计的比较研究。32.试论会计环境[提示]会计与会计环境,可选某一种具体的环境加以详细阐述,如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环境分析;会计环境与环境会计;IT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会计环境的变化与会计模式的变迁;会计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环境的变化。33.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提示]非货币交易中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研究;非货币交易中的利润操纵现象及其防范对策;关联方企业货币交易研究;现行会计制度中非货币交易中存在缺陷与改进方法;中外非货币交易准则的差异比较,可选择某一国或将中外进行总体比较。34.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示]有效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分析;构建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三内部控制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的治理思考;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框架如何有机结合。35减值会计研究[提示]减值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减值会计理论依据;减值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减值会计推行的现实困难;减值会计发展的未来展望。36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提示]新《会计法》出台的背景;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内涵的界定;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新《会计法》有效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的条件。37.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提示]新《会计法》出台的背景;新《会计法》同原《会计法》相比较在会计核算方面规定的区别;新《会计法》有效发挥会计核算作用的条件。38.试论会计法律责任[提示]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表现;会计法律责任与审计会计法律责任的区别;会计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典型案例分析;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的对策。39股票期权会计研究[提示]股票期权会计的产生及其作用;我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会计的现状;有效制定并实施股票期权会计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股票期权会计的建议。40.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提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http://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借用观点

这里要注意“引用”和“借用”的区别。所谓“引用”,就是引经据典,就是要照搬他人著作里的文字,作为例证或依据,以证明自己观点和论断的正确性。当然要原文抄录,还要注明出处。所谓“借用”,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借用他人的观点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作为转述,当然不必拘泥于原文,但一定不能曲解原意。借用观点可以不必标明出处。由于大家各自的理解都会不同,所以见证的力量不如“引用”强。写毕业论文是很早前的事了。我的理解是:引用参考文献不仅要用原文,而且还要在文后的索引中明明白白列出来。其实使用原话,更能增加文献的作用。,而任何形式的转述或解释性引用,不仅是对原作者不尊重,更不能起到重点突出、画龙点睛的作用。引用文献并不代表可以word-by-word的抄袭,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献中报道的结果说出来,而不是直接的拷贝粘贴,否则就是抄袭。这在英文论文的书写过程中也经常会有这种情况,许多同学直接将英文文献中的一句甚至几句话直接拷贝过来,不加改动直接用在自己文章里,这严格的说都属于学术道德问题,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查重软件20/30%超过便是抄袭。引用文献无可厚非,厚非的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把别人的观点堆积,就像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你说思想,这篇论文还叫论文吗?应该在文献的基础上发现某一个方向,哪怕这个方向是枝叶,你发现了他生存和生长的特点。并且解决了问题,你的论文必然是顶端优势。千万不要大而全这是论文的大忌。加油,加油,加油。引用什么文章可以作为参考文献,通常见诸于下列情况:①有助于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的;②提供了技术或方法的;③作为重要数据来源的;④与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关的,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或部分同意部分有分歧,都值得把这篇文章引出供读者分析、借鉴、判断、评说;⑤对科研工作有启示或帮助的。所以,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遵守新颖、准确、完整、规范的基本原则。因此,撰写医学论文时引用参考文献必须符合下述要求:1.引用参考文献尽可能是最新和最主要的关键文献,除个别历史文献外,以最近3~5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次要的、年限长的或教科书中众知公用的,忌用无关的文献。引用年代较久的文献,一般是经典的或作者就某个结论与之进行学术争鸣和讨论的文献。将论文所涉及的历史渊源、技术方法、引用数据以及与作者的研究密切相关而观点相近或相反的论著列为参考文献,可为读者提供有关上述诸多内容的资料。对于生物医学文献引用而言,普赖斯指数应在50%~70%。如果普赖斯指数高于70%,可说明本研究课题紧跟或代表了本学科当前的最高水平。普赖斯指数(Price index)是用以评价被引用参考文献时限性的重要指标,可用来评价医学论文的发表价值,其定义是一篇论文中标注最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数与该篇论文引用文献的总数之百分比,用公式表达为:普赖斯指数= ×100%从公式可见,被引用的最近5年内文献数越多,普赖斯指数就越高。实际上,它反映的是被引用文献的老化程度。2.引用参考文献必须是已正式发表的,主要是引用正式发表的原著。未经发表或非公开发表的论文、译文、文摘,或观察资料、内部资料以及个人咨询或通讯等均不可用作参考文献,必须引用时,其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页码等可用圆括号的形式插入正文内。尚未公开发表如属某刊已通知作者将发表者,一般不可引用,特殊情况引用时可在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待发表”或“in press”。3.引用的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不要转引他人所用的文献,即不能从综述或其他论文的参考文献中直接摘取,以免徒有数量而降低有针对性文献的重要性。一般不能转引二次文献,对于未经查阅或未找到原文者,若非引用不可时应在该资料来源之前加 “引自”二字,不能径写原文献。亲自阅读对于该项研究有很明显的启发和帮助,切忌引用和著录与此项研究论文不相关的参考文献。4.引用中医经典著作时,则不列入参考文献部分的著录,而在正文所引句末或段落末加圆括号注明出处即可。如:论文中引用的《灵枢·本藏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伤寒论·序》等。随着中医中药的遗产的发掘及国际交流力度的加大,中医中药研究的论文也日趋剧增,作者在撰写医学论文时应正确引用和著录中医经典著作。5.注意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少而精,要删掉可有可无、学术价值不高的参考文献。目前国内一些医学期刊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都明确限制,论著引用不超过10条、综述引用不超过25~30条。但是,也有人主张只要符合上述要求而必要的文献仍然可以引用,不应拘泥于严格的限制。

可以是可以但是作为参考文献 最好不要出现二次引用甚至多次引用 因为引用最好就对第一个人的观点进行引用 毕竟其他人也是引用他的再说了 有些人在写论文时 会出现论文引用顺序不匹配的问题 尤其是在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时忘记更新后极其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所以引用原始作者就可以避免这种意外的出现 毕竟你的论文发表后就不好修改了 不要留下太多瑕疵小论文一般文献较少 不易出现这种问题 但是学位论文不一样

这样是可以的。一般引用他人的文章,并不会完全把别人文章里面的语句全部搬到自己的文章里,所以你引用A人的文章语句,是A对别人文章的总结后而得出的观点。那么你引用A的话,符合引用习惯,也不会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

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同时引用两者的文献,一般引用的是年代久远但是很经典的,被他人引用多次的文章,或者最近三五年的新文章。不知道你是写文科论文还是理科,我是学理科的,引用他人文献,最多意思相同,语句顺序甚至单词都不一样,但是仍然可以引用别人的。

注:写论文可能会有点枯燥,但是能融入其中,对着厚厚的一本论文,从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方法~结果~讨论,一直到总结,也是很有满满的成就感。

通常情况:假如论文A引用了论文B的话,并进行了总结,而你又直接引用这段话. 这是二次引用,是不允许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论文A找到B,自己阅读B,进行总结. 因为侧重点不同,总结或者提取的精髓不一样,写出来不会相同的,此时你才能在参考文献中引用B.如果你阅读了B并总结之后,你又引用了论文A的结果/结论. 那么就可以再加上A.特殊情况:论文A为综述.那么英文论文中,引用就可以这样写: see AAA et al. XXXX and references therein. 此时,参考文献仅需列出A即可.中文还没遇到过,但是应该可以按照意思: 参见 AAA等(XXXX)及其中所引论文从学术严谨的角度来讲,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需要和参考文献对应上,这既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同时也是严谨学术态度的体现,毕竟学术本身就是需要严谨求实的。如果是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的话,还是好好写一下,说不定会有答辩老师揪着不放,本科的话,看学校的严厉程度。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数量较少或参考文献陈旧的科技论文,一般都创新性不足,其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令人生疑。因此,一篇合格或优秀的科技论文,必然是参考文献引证科学而全面的。1、数量要求一般学术期刊要求参考文献至少标引3条,以多为好,但不是简单堆砌。2、新颖性或时效性要求应选用最新的参考文献,近5年的最好,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技信息传播快,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发布周期短,要增加论文的说服力,必须及时采用新文献。应尽量少用著作类参考文献,因为著作类文献,其成果研究周期长、出版周期也长,很容易使其新颖性变差或丧失;应多用论文类文献,并且以从出版周期短的期刊中析出文献为佳。3、质量或层次要求应尽量选用高层次期刊的文献,比如,要多引用学术性强期刊的论文。通常,应多引知名大学创办或特色大学创办或知名学会创办的学术期刊文献。此外,应尽可能引用一定数量的外国期刊文献。4、种类与标注主要包括著作、期刊、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报纸、标准、专利文献、电子文献(网上电子公告)。一般使用较多的是“著作和期刊”文献。所引文献须在文后按先后出现的顺序逐条列出,并参考规范逐一给出各项著录内容,同时,在文中相应位置进行标注,一定要注意正确、完整地著录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