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是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些内容的变化是时代发展所需,是学科发展所需,是教育发展所需。教育改革的路,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所有教育人,都将永远在路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显示,学科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在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领下,各学科依据自身特点,分别确立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点面结合,形成为完整的育人体系,为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育人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内容,是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然,这只是基本要求,是人发展的基础,是奠基工程。除了这些核心的素养,每个学科还有其它更多、更细的素养要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在纵深发展与深入探索过程中,学科素养会有更高层次的体现。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基础,它是指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能力。这一次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传递出一个信息,语文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和社会实践结合,和生活结合,要学以致用,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和功能性特点。母语是我们民族的魂,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它也是其他课程素养的基础。学语文必须先从语言入手,这是不变的规律。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要求语文的学习首先应从学语言开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交流、不会合理表达,还谈何发展与创新呢? 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过程。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学习过程是和一篇篇文章,一个个作者对话的过程,其培养思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思维训练又同时体现在阅读、表达和交流中,所以,语文学科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教学必然的使命。 语文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审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语言和文章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寻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读《苏州园林》是一种审美享受,我们品《红楼梦》是另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赏析《文化苦旅》更是一种探美之旅,路上风景正好,语文学习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永远在路上。 文字、文章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文学科以口语和书面语形式共同负载文化信息,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所以,语文的学习,也始终是文化的探寻之旅。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其实也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的解读和思考的过程。比如学习《爱莲说》,在理解字面含义、疏通文意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赏析了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了牡丹、菊花、莲花的象征含义,我们窥见了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世界。到这里就够了吗?周敦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这样的感慨的?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怎样的文化大环境?很多问题,在找到了源头之后,可能就迎刃而解,语文学习的深度,在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究,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可能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可能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来具体落实。随着课程评价制度和方法的革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会逐步得到推进和落实。 另外,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接受语文文字和文化的熏陶,在某个阶段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都是交融渗透、融为一体的。在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侧重点和深浅度上会有所不同。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学段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关键。以高中学段为例,语文课有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分别安排 7 个任务群,规定了具体的分值,学业质量标准划分为五级水平。必修课程设计为水平一、水平二;选修Ⅰ课程设计为水平三、水平四;选修Ⅱ课程设计为水平五。五级质量标准都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描述细致,是考核与评价的最主要的依据。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上,各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也会呈现渐进式提高的过程。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我们也不能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讲求技术,更讲求教学的艺术,这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
注重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这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亮点。而这种语文核心素养的建立,对于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都有着不可言说的好处。同时,这也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更加具体化的要求去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而这不仅有利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的养成,而且对于老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修养的提升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我将从以下四个大方面来谈谈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一、创建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注重对学生系统知识的教授,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老师在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们置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去,通过浓厚的学习氛围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教学。通过系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逐渐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建构素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具体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环境,让这些初中生在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的影响与带动下去进行语文知识的接收与学习。通过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系统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起一个比较整体的语文知识框架,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的去进行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同时,培养初中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中对初中生群体的具体要求,也是老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初中生去养成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生与他人的交流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与人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自己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些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意义重大。二、活跃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提升教学过程有效性与趣味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主动的活跃自己的语文课堂,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给学生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学习心理阶段的、他们能够接受的一种有效的学习环境。而这种符合广大初中生心理要求的语文课堂的构建,往往都是带有浓厚趣味性的,这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语文课堂本身来说,它就是具有人文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活跃课堂氛围对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老师就更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活跃语文教学课堂,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教育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从而更有效的去活跃语文课堂。由此可见,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调动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开阔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挖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加深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语文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学习阶段对他们语文阅读的阅读量与阅读层次也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只有通过学生们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感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阅读经典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从而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的积极性。所以说,这在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鼓励初中生进行有计划的广泛阅读,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要求初中生进行广泛深刻的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从经典作品中去感悟优秀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灵的激荡与情感的震撼。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阅读量,就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阅读,从阅读中建立自己对于某一经典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不仅要广泛的阅读,而且还应该在有一定阅读知识积累的层次上去建立一种对文学经典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可以通过具体的诗词曲等的教育教学来进行有效的鉴赏。这种审美鉴赏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四、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巧妙的融入语文教学,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学的认同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明确提出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积极顺应这种改革趋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巧妙的融入到对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深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也是对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良好风尚的继承与发扬。这两种教育教学目标的建立,能够让学生们加深读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去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学作品,,增强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同时,革命传统教育的引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对于新时期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在当今幸福生活的年代也能够牢记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与奉献。由此看来,这种形式的教育对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意识的建立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践行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老师积极主动的对他们进行一些方式方法的有效引导,更需要这些初中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不断践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 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而“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亦称《德洛尔报告》,国内曾译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整体愿景。《学习:内在的财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样,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教育和学习思想领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文献。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003年,欧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出现“核心素养”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顺利进入生存、生活和发展?美国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大素养、25个要点),这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人发展价值的统一,是未来课改的核心突破口,是探讨语文教育问题的新焦点和新坐标。五年之内,中小学校会因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力度不同而获得重新洗牌的机会。(即育人导向是否关注理念和信仰,课程的综合性、主体化程度,实践活动学习体会动手动脑,课业负担将无限减弱,课程贴近生活,注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融合……)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国价值审视中国式教育热词的背后是国家意志的集中聚焦:上世纪80年代,夯实双基;90年代,实践素质教育,20世纪,提倡三维目标,当前又提核心素养。4个十年,热词迭生,折射出教育的国家意志和教育之于全人培养的必然追求。40年风雨变革,背后最终选择的是什么?什么是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遵循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核心素养的提出,必将引发课程观的改变。19世纪的课程观是“知识就是力量”,20世纪的课程观是“语文教材回避不了意识形态(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的课程观是“什么知识最有力量”。适切跟进,21世纪课程观具体表现为:1.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实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3.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促进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再思考——“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最迫切的?”“最永恒的?”以及相反的“最不重要的?”“最无关紧要的?”“最遥远的?”“最可以忽略的?”……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语文教改体现社会变革对人才观、质量观的要求,建设核心素养不能轻重不分、面面俱到,要找寻到关键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理解”“运用”“思维”“审美”等四个维度。语言理解能力表现为:1.读懂文本主要内容,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2.指导积累优美有新意的语用材料,初步具有语感。语言运用能力表现为:即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书面口头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变现为:即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运用联想与想象,初步认识语言和文学形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批判意识。初步的审美能力:曹文轩的文学创作永远建立在“道义”“审美”和“悲悯”三大基石之上。语言学科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为:1.感知到汉字之美,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2.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四、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途径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习得、悟得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是多次培养、反复训练的结果。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的问题。语言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知识。语言的理解运用处于最基础的部分,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语用能力为基础,是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实现的。阅读、表达是实践途径,听说读写是实践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语文教学要多读多思多实践,实践大阅读观、大语用观,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模仿力和创造欲。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
摘 要: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于核心素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起初的国际比较研究,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编制,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到一线学校尝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经历了从上至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今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仍会继续深入开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课程教学、师范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体系 ; 学科核心素养; 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孙思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062) 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无论是期刊文献,还是会议论坛,“核心素养”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引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统领性概念,“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试图梳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核心素养”为篇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6月2日,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文献篇数分别为40篇、59篇、242篇、370篇,逐年增多。可见,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刚起步,但将逐步深入。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即解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研究,即解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除此之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 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建立 2013年5月16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表明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了帷幕。在这之前,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组织与国外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而在这之后,更多的学者对于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给予了关注。 (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介绍 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娜研究员在2013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 Se Co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了De Se Co项目开展的背景、发展脉络、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等。 [1] 她随后在2015年发表文章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相关研究,突出强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关注弱势群体,以终身学习的视角研究,并且十分强调21世纪素养。 [2] 除了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也是学者着重关注和借鉴的组织。文章《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3] 对欧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以及过程进行了较早的介绍,随后,文章《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 [4] 进一步对欧盟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了很多启示。 受到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在21世纪初,各个国家开始依据本国国情着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并相继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技能”,还是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每个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对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使我国研究者更加明确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不同国家核心素养体系的特点,对于“21世纪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在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建议等方面的经验也给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很多启发。 ( 二)核心素养内涵讨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等人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我国核心素养制定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早的探索。他们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他们从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条价值定位。除此之外,还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框架,对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启示,提出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建议。 [5]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首先是对于“素养”的解读。许多学者将“素养”拿来与“素质”“能力”“技能”等词语比较,以突出“素养”具有综合性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其次是对于“核心”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跨学科以及综合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6] 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基础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以上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基本类似。 有研究者综合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将其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7] ,并从目标、性质、内容、功能、培养、评估、架构、发展和作用评估上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解析。 ( 三)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 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时,不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基于各自的社会现实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而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思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证研究,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建议。 [8]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划分,细化出25项素养。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具体的回应。然而“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五个统筹”,是未来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课程标准制定及学科核心素养确立 (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由于各国或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体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研究者认为,主要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 [9] 也有人将模式分为直接指导型与间接融通型。其中直接指导型的有新西兰、法国等。这些国家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了新课程。而间接融通型的国家是指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以互补的形式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例如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努力通过通融的方式建立核心素养指标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之间的联系。 除了对国外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围绕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设计大多始于、至于学科知识。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 [10] 这种课程设计与上位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分离的。因此,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而且不同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独特贡献。与之类似,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学者对于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是达成一致意见的。 ( 二)学科核心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引发了涉及世界的“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运动的重要标志是研制国家级或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关注教育目标等统领性概念,又要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来制定。因此也就有了学科素养模型的提出。 国内对于学科素养模型的研究尚少,更多的讨论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通过对国外关于“mathematical literacy”“numeracy”的文献整理,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就当前而言,人们对于“numeracy”和“mathematical literacy”这两个词语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如果说在早期,“数学素养”曾被等同于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那么现今人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视角,即同时覆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维度。第二,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但对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可被看成所有这些研究的又一共同特点。 [11] 并且,该研究者认为,在积极提倡“走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和“文字游戏”。 如今,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暂时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并为每一个素养列出了具体的表现水平。从这个结果来看,我国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是从学科视角界定的,非常强调学科领域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通用的、基础性的素养则没有明确涉及。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但是,关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思路和方向。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种是从“大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另一种则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然出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 三、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及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课程标准的研制阶段,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为“整合课程”。 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学校将“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素养定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研制出《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 [12] 有研究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基于这三个努力方向,顾明远教授认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价值引领的意义。 [13] 显然,这是从“大教育”的观点来对“1+X课程”进行的积极的评价。关于“整合课程”,有研究者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该研究者认为:“整合课程决不应被理解成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内在的统一性。” [1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目前还较为欠缺,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这也是今后教育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总结及展望 ( 一)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缺乏 无论是从“大教育”的视角,还是从“学科教育”的视角,都应该避免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概念辨析,而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概念混乱。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正确的指导实践才是教育改革的归宿。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避免过于频繁地去提出各种新的口号,同时又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清楚的解读,从而很容易给人留下‘玩弄文字’的印象,并必然地会对实际工作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有许多研究者追随“核心素养”的潮流,无论是哪种研究领域,都希望加上“核心素养”的“帽子”,而研究本身却缺乏新颖之处。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已经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学业质量标准则成为核心素养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对评价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测量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品质,传统的结构化试题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甚至纸笔测验本身也不能够完全胜任评价的任务。因此,无论是对于开放题编制,还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都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教育实践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进,有许多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经构建起自己学校的核心素养框架。虽然他们的实践还不成熟,但是却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许多尝试。然而,关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却几乎没有涉及。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教师,如何教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呢?因此,如果从预备教师的培养着手,则可以从源头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新一代教师,从而也可以更快地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娜.De Se 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 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7). [3]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4]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5]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7] [8]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 [10]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11] 郑毓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12] 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13]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14] 郑毓信.从“整合数学”到“整合课程”——“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6(2)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 :英语核心素养是通过英语教育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强调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整体感悟,具有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特点,是学生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学生本位前提下,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英语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具体是指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能力,通过文化品格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等思维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全过程,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的基础,而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比中学、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进取心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喜欢探索和接受新鲜事物,正是学校通过学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好时机。因此,在小学阶段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关键。以下笔者通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既要充分了解学情,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4Whatcanyoudo?中的PartA:Let’stalk&Let’slearn时,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设计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前导入环节,可利用歌曲、游戏,或通过课前三分钟英语自由交谈,吸引学生注意力,烘托课堂气氛。在教学拓展环节,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知识,就万圣节晚会活动进行开放式讨论。在课后作业环节,可设计能力调查表,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拓展所学语篇,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与生活中运用英语课堂知识,进而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英语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以及在英语知识与能力应用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从小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比较重视,但忽视了对文化品格的培养,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整体不佳。为此,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焦点及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和课程,以生为本地引导学生在获取中西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与差异,汲取文化精华,理解并尊重交际文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才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5Let’seat!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英国的饮食文化,又在比较中辨析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三)利用问题驱动,提升学生英语思维特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英语表达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可把dog,cat等词汇做成头饰,设计一个森林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会动物词汇,了解“playfootball,playbas-ketbal,goswimming”等的应用场景,进而驱动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灵活运用到英语交际中去。教师要通过大胆设疑,来点燃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在温故知新中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知识都是存在逻辑关系的,在学习一些新词汇时,可将具有相关或相反意义的词汇进行同步教授和记忆,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另外,教师教学中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可利用语文拼音与英语字母的相似之处,来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字母和英语单词的发音;在讲解关于体育运动的英语单词时,可以结合体育运动项目辅助教学。
(四)采用多元化方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微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采用问题或活动驱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
2.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在学习外研社版四年级上册Module1Unit1LucylivesinLndon.时,就可通过小组合作策略,指导学生o利用图书馆、百科全书或互联网等资源,从多种途径搜索伦敦的相关信息资料来充实课堂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通过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更乐于、善于学习英语,以切实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实现高效、高质的英语素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剑晖.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84.
[2]路向飞.打造优质教学,培养英语核心素养:浅析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J].学周刊,2018(1):113
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浅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浅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正成为各个学科教育深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教师除了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本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创意,希望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引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对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未来成长发展中适应环境,用好信息技术。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
核心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先明白信息技术的内涵和意义,并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责任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特征、原理等,并能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留意信息、使用信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任务驱动,教师就是要以核心素养的教育为目标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目标展开探究,有所收获。例如,在关于信息意识的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请大家找出日常生活中体现信息技术重要作用、重要价值的地方。”这个任务很简单,但是对学生信息意识的有效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措施。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实操能力不强,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认知难免遇到障碍。如网上公约的重要性,或者对电子邮箱的申请途径和方法,这是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教师介绍这些知识的时候也会有些力不从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助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较快补足认知短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关于网上邮箱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请小组成员自行申请注册邮箱,并进行一次邮件收发实操训练。”根据这个任务,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协助完成各项操作,从申请邮箱账号的信息填写,到邮箱账号的昵称和各项设置,再到邮件的收发、内容的编辑、联系人的添加等,都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助完成。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更深刻、操作更熟练。由上可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需要合理设置合作学习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核心素养的渗透更加深入。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普及,在家庭生活中,学生有很多便利条件来接触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好课下时间,在家里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教师要跟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家长给孩子创造条件,允许他们适当使用电脑或者手机,通过家里的信息技术设备等完成家庭作业,熟悉电脑搜索引擎和网上的操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随着任务导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创新教育举措的实施,学生群体的核心素养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永和.“UMU与项目学习”助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6).
[2]徐建芳.例谈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
[3]马开颜.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英语教育的漏洞,教育的改革,英语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的创新,这些方向就是比较好的,这些方向非常的有意义,可以促进教育业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优秀。
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2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3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设计4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5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以赤城县第一中学为例6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7高中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8论学习策略训练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9高中英语阅读学习需求分析研究10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基于信息化视野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12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初探13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14新理念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简析15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路径分析与实践研究16浅谈以评促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7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探究——以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为例18活动观视域下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19中华文化素材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应用20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2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构建22【译】面子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用
在最近的一次主题为中学生课余时间上网的英语班会上,同学们对上网的利弊争论不休,意见不能统一。作为班长,请你根据下列信息,作总结性发言。要求: 1. 覆盖以上内容,可作适当发挥;2. 发言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3. 词数:120左右。 Attention, please! I’m going to give you a summary of today’s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we shouldgo on line in our spare time.
小学英语教育方向的论文一定要选择比较创新的题目,比如说委婉语种,比如说英语谚语,只有这样才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帮助。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创新对于一个论文而言就是一条生命线,在这个论文当中,如果想要获取比较好的分数,而且想要获取比较好的评论的话,那就尽可能的去写一些别人从来都没有总结过的东西。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到新颖而且创新要做到在别人没有写出来的情况下,就总结好这些特点。
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可能的做到更好的选题,但是也一定要记住,在爆冷门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搞了一个大冷门。如果在冷门这一条道路上走到了极端的话,那么写出来的论文或许也不会被别人所认可,因此不要再写论文的时候总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定要让大家看了以后有着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并非是不知所云。
有些同学在创新的时候完全理解错了创新的意义,他们觉得创新就一定是特立独行,是标新立异,于是写出了很多大家看不懂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拿出去了以后也不会被别人所认可。相反更多的人对于这个论文的评论都不是特别的好,除此之外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也要记住要从很小的地方着手。
如果说论文的大纲过于庞大的话,那么这个论文就会给人一种非常不着边际的感觉,但是如果论文是从小处着手的话,那么所讨论的东西就会变得更为明显一些。而且对于大家的引导也会更选题目的时候,尽可能地写到小题大做,要从一个很小的方向上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东西,让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都能够在这其中获取相应的收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注重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将其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与语文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核心素养。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一)基础性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学生经过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都可以达成。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授适合内容,学生吸收来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在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另外,由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最基础的,只有自身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如解答数学题目,只有理解透彻文字内容,才能去解答。(二)动态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教育阶段呈现不同特征,任意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束并不代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束,在下一个教育阶段中语文核心素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丰富语文知识、拓宽语文思维、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三)终身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终身性特征较为明显。首先,学习语文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人类就已经开始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从牙牙学语、造句、阅读、写作这一系列的过程,语文能力都在逐渐得到提升。学生在自身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生成具有长久、稳定性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过程称之为语文核心素养。另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同社会发展及时代要求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人和社会发展要求。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一)设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放在首位,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具备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探究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当前语文课教学目标设定应从原来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升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构建活跃课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活跃思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激发语文灵感。这其中合理的提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问题本身并不重要,由问题激发而来的讨论才是最重要的。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根据史料,周瑜是建安三年娶小乔为妻,而火烧赤壁却在建安十三年,那时候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为什么还要说‘初嫁呢?”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充满兴趣,各抒己见,都能自圆其说。这节课学生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周瑜在多少岁娶了小乔,而是分析和讨论过程所激发出的思维火花。(三)培育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也是培育他们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只是满足学生获得高分,很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对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考的平台,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比课文内容和电视剧内容。学生观看完毕后会发现电视剧对原著改编较大,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视剧不按照原著拍摄?为什么要改编?改编理由是什么?是忠于原著拍摄比较好,还是进行适当改编比较好?学生通过对比原著和电视剧,再认真阅读课文,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其实,学生的答案并不一致,但这正好反映了他们在动脑思考,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各方阐释自己的观点。在思想争辩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问题思维在无形中就得到了培养。(四)加强团队建设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还是不很全面,学校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和培训,尤其是教师要提高思想和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涵养,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学校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培训,将一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灌输给老师,让高中语文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转变教学思想,并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如在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如何采用更加新颖的方式教授古文以及让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还能拓展知识等,使得教师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展开施教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感染学生,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关系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及其未来其他方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同时也关系着我国未来的一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和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概念、现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实践教育,总结了几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涵盖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同时,也有人曾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将语文素养分为六个层次:一,必要的语文知识。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熟练的语言技能。四,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深厚的文化素养。六,高雅的言谈举止。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重视和提高中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虽然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在我国甚至世界教育改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育实践中,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现简述如下:一,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和结果,注重知识记忆和应答技巧的培养,疏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目前,很多高校语文教学的主要侧重点都放在最终的分数和升学率上,大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和应试技巧,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于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的“容忍度”也并不高,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变相禁锢,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和新素养的形成。二,过分注重形式阅读和习题练习,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了达到提高考试分数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针对某一专项给学生布置许多与阅读相关的习题练习,但是这样的阅读往往仅停留在表面,阅读结束后,等待解析的往往只是固定的答案,且练习的量通常较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往往较少。三,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思维惯性,较难突破。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学生一直都是按照老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语文的学习,且大部分都能够在成绩方面得到很好的“表现”,因此,大部分学生早已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当进入高中阶段需要真正对语文的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素养时,早已很难摆脱原有的模式。综上,实践教学中,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逐渐改变这种现状,真正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个人根据实践教学情况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提升应试分数为唯一目的的教学理念,真正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从理念上最根本的改变,需要教师自身做出很大的转变。只有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远发展,逐步锻炼发散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知识积累、语言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逐步有所积累和发展,最终既能达到分数的提升,同时又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理念转变同等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有部分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过于依赖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很多的知识直接转化成PPT等形式直接灌输或者说是放映给学生看,然后通过记忆相关知识来达到增加知识积累、提升应试技能等目的。这种形式虽然短期有一定成效,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创新更多学习知识的方式,比如对于有些情景性较强的课文的学习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分组排演,通过表演的方式结合多媒体效果来阐释对课文的理解等。第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习惯多通过在校老师的教育来养成。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老师要注重学生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这一习惯的培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辨识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是老师的引导,或者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到合理的答案,通过这一系列过程的思考,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体系,不仅有利于成绩的提升,更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注重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体来说,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中,有三个重要因素: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大环境的促进。做好了前面两点,是形成良好大环境的基础,而与此同时,良好大环境的产生亦会对前两者产生一定的良性影响,有了前后的相互促进,我相信,一定会对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是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些内容的变化是时代发展所需,是学科发展所需,是教育发展所需。教育改革的路,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所有教育人,都将永远在路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显示,学科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在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领下,各学科依据自身特点,分别确立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点面结合,形成为完整的育人体系,为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育人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学科发展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内容,是要求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然,这只是基本要求,是人发展的基础,是奠基工程。除了这些核心的素养,每个学科还有其它更多、更细的素养要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在纵深发展与深入探索过程中,学科素养会有更高层次的体现。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基础,它是指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能力。这一次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放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传递出一个信息,语文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和社会实践结合,和生活结合,要学以致用,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和功能性特点。母语是我们民族的魂,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它也是其他课程素养的基础。学语文必须先从语言入手,这是不变的规律。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要求语文的学习首先应从学语言开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交流、不会合理表达,还谈何发展与创新呢? 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过程。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学习过程是和一篇篇文章,一个个作者对话的过程,其培养思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思维训练又同时体现在阅读、表达和交流中,所以,语文学科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育教学必然的使命。 语文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审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审美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语言和文章在表达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所以,语文课应该是一种寻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读《苏州园林》是一种审美享受,我们品《红楼梦》是另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赏析《文化苦旅》更是一种探美之旅,路上风景正好,语文学习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永远在路上。 文字、文章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文学科以口语和书面语形式共同负载文化信息,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所以,语文的学习,也始终是文化的探寻之旅。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其实也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的解读和思考的过程。比如学习《爱莲说》,在理解字面含义、疏通文意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赏析了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了牡丹、菊花、莲花的象征含义,我们窥见了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世界。到这里就够了吗?周敦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这样的感慨的?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怎样的文化大环境?很多问题,在找到了源头之后,可能就迎刃而解,语文学习的深度,在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究,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可能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可能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有其内在的关联性,构成四位一体的学科内涵,融汇交织,密不可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来具体落实。随着课程评价制度和方法的革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会逐步得到推进和落实。 另外,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接受语文文字和文化的熏陶,在某个阶段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可能会有所侧重,但都是交融渗透、融为一体的。在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侧重点和深浅度上会有所不同。如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学段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关键。以高中学段为例,语文课有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分别安排 7 个任务群,规定了具体的分值,学业质量标准划分为五级水平。必修课程设计为水平一、水平二;选修Ⅰ课程设计为水平三、水平四;选修Ⅱ课程设计为水平五。五级质量标准都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描述细致,是考核与评价的最主要的依据。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上,各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也会呈现渐进式提高的过程。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我们也不能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讲求技术,更讲求教学的艺术,这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
高中语文的写作部分占语文总分的比例比较大,写好一篇作文得到一个好作文分数是比较重要的。小编为大家整理高中语文作文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作文成绩看字迹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试,阅卷老师打分时,第一眼,看的是字迹。因此,写作文必须要把字写好。记住,考作文考的是内容,而不是书法,切忌字迹潦草。小编推荐: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指导2.干净整洁看卷面考试作文中,要注意及时分段,三四个段落显得少了,八九个段落,显得琐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况,段落以五六个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洁,不要涂改得乱七八糟。一般来说,考试作文每段最好别超过5行,顶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八九行。一旦给阅卷老师视觉上的疲劳,影响他的心理,分数就受影响。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