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精选(九篇)

2024-03-12 15: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ArcGISServer;ArcGIS服务器;GIS;工作流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

土地变更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地块地类属性的变更、地块面积的变更、地块所有权的变更等。采用传统的土地变更方案,首先需要测量外业部门到野外勘测,再由内业部门依据测量数据绘制变更地图,最后经过多个行政部门的确认和审批,整个过程步骤繁多,进度缓慢。本次根据土地变更各种环节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土地变更服务方案,此方案将传统变更过程中的多个步骤采用一个统一的系统整合到一起,加快变更过程,同时也更好的确保了审批过程中各部门数据的一致。

1.关键技术

ArcGISServer系统套件。ArcGISServer是一个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提供了创建和配置GIS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框架,可以满足客户端的各种需求也可以处理地理资料。ArcGISServer是一个完整的GIS系统,不仅具有网络地图功能,而且具有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服务,它也是创建Web应用程序的一个完整体系。此设计选用ArcGISServer平台的主要原因有:

ArcGISServer不但有自身特有的各种服务功能,同时还支持额外的OGC服务,包括增强的WMS支持,以及新的WCS和WFS支持。

针对图像传输的新的图像服务优化。它支持客户端的采样压缩要求,并提供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这个开放的服务支持SOAPXML、WCS和WMS。此外,用户可以存储在地理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的栅格数据,还为需要大量基于图像文件的用户提供ArcGISServerImage扩展。

ArcGISServer可以对二维的地图服务进行按需缓存。通过ArcGIS服务管理器,用户可以定义缓存服务,使之满足按需缓存,也可以使用ArcCatalog和地理处理工具,以建立兴趣区的缓存和修改缓存以包括另外的规模水平。

利用ArcGIS服务器,用户使用ArcGISServerManager进行安全管理。基于角色的安全规则可以针对应用和服务,允许管理员分配不同水平的特定用户组的访问。

ArcGISServer包括一些增强的Web地图应用。这些改进包括创造一个更精简的用户体验、新地图、导航和更多的工具,也支持地图结果的提示和增加打印能力。

ArcGIS服务器包括针对使用JavaScript进行Mashup类型开发的API。它包括面向SOAP和REST服务的Web服务SDK,以及具备Ajax功能WebADFs,以进行高级的网络和企业应用开发。这些文档内容已被显著扩展,特别是针对WebADF、JavaScriptSDK、RESTAPI和SOAPWeb服务的文档内容。未来还会支持AdobeFlex的ArcGISAPI,这些API可用于创建种类丰富的Web应用程序。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相关概念:工作流是一项借以在分布式办公环境中定义、执行、监督、协调工作项目流动的技术。工作流管理是一种统揽全局的过程管理工具,利用工作流管理可以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并且能够将不同的业务流程纳入到一个总的计划中加以统一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描述不同覆盖范围和不同时间跨度的经营过程,根据经营过程以及组成活动的复杂程序,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采取多种实施方式,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支撑系统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可以在一个工作组内部,也可以在全单位所有业务部门。

工作流参考模型。工作流参考模型是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为实现各种工作流管理系统软件产品之间的有效集成而定义的一个标准模型。它由过程定义工具、工作流引擎、管理监控工具、客户应用程序、被调用程序这5个标准接口组成。

工作流引擎,是为流程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并解释执行流程实例的软件部件;过程定义工具,是管理流程定义的工具,它可能通过图形方式把复杂的流程定义显示出来并加以操作;流程定义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客户应用程序,是通过请求的方式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的应用,也就是说是客户端应用调用工作流执行服务;客户端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被调用程序,是被工作流执行服务调用的应用;调用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为了协作完成一个流程实例的执行,不同的工作流执行服务之间进行交互。管理监控工具,主要指组织机构、角色等数据的维护管理和流程执行情况的监控;管理监控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2.系统设计与开发

系统总体架构。根据土地变更业务工作的特点,土地变更信息系统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管理的动态性;管理的权限性;管理的网络化;管理多报表化;图数集成管理。

功能模块设计。变更项目模块:在“变更项目”模块中,分有“最新项目”、“项目申请”、“项目列表”、“项目查询”四个功能。通过对工作流引擎的调用,在“最新项目”和“项目列表”里面列出了登录者有权查看的项目。

用户角色模块:此方案引入了角色访问控制的思想,采用了“角色”的概念,目的是为了隔离“用户”与“权限”。

报表生成模块:在信息化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前,报表还是上级部门查阅和历史查询的主要手段。在变更项目得到批准之后,必须填写变更相关的报表,系统提供划定范围的统计二三级地类的标准报表查询分析及划定范围地类统计专题图查询。除了要生成政策文件上规定的报表外,系统应该能采用灵活快速的统计方式,可用结果表现形式来生成自定义报表。

历史回溯模块:在这个功能中,用户可以根据选择不同历史时刻的空间数据,浏览不同历史时刻空间数据的变化。所有的ArcSDEGeodatabase均具备Default版本,Default版本为ArcSDEGeodatabase最原始的版本,它是服务器中所有版本的父版本,可以在Default版本或是它的子版本下创建版本,也可以对此版本直接更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使创建的版本具备历史回溯功能,在创建版本时应该使数据集具有历史归档功能,这样才能通过历史归档的记录回溯到不同的历史版本。

GIS功能模块:GIS功能是土地变更服务系统的重要功能。此方案把GIS功能设计成WebGIS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把GIS功能与其它Web功能集成在一起,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随时随地办公”要求。

此方案在充分分析了土地变更流程的前提下,将GIS、工作流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相结合。ArcGISServer在本次设计的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设计中将它提供的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时态数据库进行了实例化。交互方面采用WindowsWorkflowFoundation和组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可测试、可伸缩、可维护的工作流应用方式。基于这些技术的工作流模型,使得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后面工作流代码的设计分开,同时还使得长耗时的工作流可以使用WF的SQL持久化服务来长期保存。实现了地图历史回溯的功能,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

[1]贾勤学,张 玮,李建林,吴 楠,于丽君.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面积动态监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07

[2]杜灵通.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7.02

[3]沈小乐,王 璇,刘 倩.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4]李懿麟.基于GIS与RS一体化的变更地块判别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7.z1

第2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间协作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柔性、集成性等基本特征,企业业务流程必须能够适应这些基本特征的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通过各成员企业的协作来获得客户、赢得竞争优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由于流程模式改进、客户需求改变等原因促使流程经常发生变迁。当今企业处于经常变化的业务环境中,企业必须能够依据业务需求,快速、灵活地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柔性流程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协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多集中在对流程变更的适应性的衡量,未能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动态智能行为和动态协作关系,而流程自身的可适应性才是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应对市场变化的最关键因素,需要从柔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设计企业业务流程。

为了实现流程在企业之间和各个应用系统的共享和重用,这里在业务流程管理领域引入了本体和Web服务。本体能够在语义层次上定义某一领域的一系列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本体描述语言来形式化描述业务流程,使业务需求在没有信息丢失的情况下被正确清晰地表达。当业务流程发生改变时,系统通过动态地组合已有的Web服务,就无须重构单一的复杂服务,同时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业务环境中的多变性和动态性。

一、本体和Web服务

本体(Ontology)一词来源于语义学,它是一系列描述的集合,使用RDF、OWL等标记语言写成,它定义了概念和相关逻辑规则之间的联系。由T.R.Gruber提出、后经R.Studer改进的定义:一个本体是一个概念体系的显示的形式化规范。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一个典型的本体由有限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还包括属性、值约束、不相交描述和对象间逻辑关系的规定。本体提供了对给定领域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对于消除概念差别是必要的。本体通过信息内容及其语义的结合,将网络资源的处理从信息处理的层面提高到了知识处理的层面。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创建不同的本体,例如本体A可以把“矛盾”定义成包括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概念,本体B就可能把它定义成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简单地说,Web服务是部署在Web上的软件构件。W3C给出的Web服务的定义是:Web服务是支持网络上不同机器与机器共同操作的软件系统,它提供接口,这样的接口由能被机器处理的格式(WSDL)所描述。使用Web服务,通过松散的应用集成,一个企业可以仅仅实现应用集成的一个子集,即能取得实效。Web服务能够快速、低代价地开发、、发现和动态绑定应用。企业的信息系统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企业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需求。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种基于服务来组织计算资源,具有松耦合和间接服务寻址能力的软件体系结构。服务提供者通常用WSDL来描述它所提供的Web服务,然后将该WSDL描述;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UDDI或其他注册苦劳获取WSDL描述,并通过向服务提供者发送一个SOAP消息来请求执行服务。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柔性流程管理模型

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思想,将柔性流程管理架构表示为由需求、流程、服务、本体、数据等层次组成:

需求层:业务需求驱动了企业业务流程的运行。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更快地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响应,以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业务流程。需求层包括业务需求的描述。

流程层:业务流程由一系列在逻辑上相关的活动组成,并根据恰当的业务规则执行这些活动。将业务流程逻辑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通过改变过程逻辑,可以更好地完成或者适应任务处理的变化。流程层包括流程的设计、建模与优化等。

服务层:流程由特定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务的功能。很多功能被实现成应用程序代码并可以在多个流程中重用。如果把服务与功能对应,流程可被看成是将多个服务联合完成一定功能。每个业务流程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共同来实现,业务流程经过编排来支持企业的不同需求。服务层包括业务运营服务、可重用于多个业务领域的可重用技术服务等。

本体层:基于本体对服务进行形式化描述,使服务定义、发现和组合具有丰富的语义和机器解读性,使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W3C的Web服务本体语言OWL-S可以为基本Web服务以及复合Web服务添加语义信息,从而支持Web服务的自动组合编码。本体层包括本体的创建、实例化和本体库的建立。

数据层: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支持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也供管理者决策使用。

建立的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流程管理架构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1)根据客户的要求,采用UML活动图描述业务需求;

(2)分析和设计流程,建立流程模型,并采用流程重构的方法进行流程的优化。匹配相应的业务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有匹配的案例,就根据需求修改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没有,则创建新的流程案例,并存储到流程案例库中;

(3)在本体库和服务库中进行基于语义的服务查询,查找满足要求的服务;

(4)根据规则库中的组合规则,进行服务的匹配与组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5)调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根据服务的自动组合,建立图形化的工作流模型;

(6)工作流引擎导入工作流模型,执行和管理企业运行所需的业务流程实例,流程监控工具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用户的有效需求必须能快速反映到服务流程上来。因此如何进行服务的有效组合,重用现有的服务流程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三、基于语义的服务匹配与组合

柔性流程管理中Web服务的语义组合将不同于传统的工作流设计。对于Web服务来说,它通过使用本体作为语义基础,从而提高面向服务的应用的智能程度和互操作能力,这将使服务流程的建立更加地自动化,以及更好解决服务流程在组合过程中的异构问题。没有语义理解能力的应用只能在语法层面实现互操作,而在本体技术的支持下,面向服务的应用可以在语义层面互操作,而且在本体的支持下,服务发现的准确度会有很大提高。

语义网络的概念是由万维网的奠基人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的XML2000会议上提出的,目标是在计算机和人类理解的语义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用以满足智能软件对互联网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检索。在语义Web中,Ontology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解决语义层次上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结合语义网技术,柔性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完成自动服务发现、自动服务匹配、自动服务组合。通过服务提供者对服务语义的描述,使得服务的请求者可以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查找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和分类标准、质量要求等评价标准的服务。服务匹配包括名字和文本描述匹配、语义匹配过程。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语义信息,自动选择服务,并根据一些复杂任务的要求对服务进行自动服务组合,以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OWL-S是用本体来描述Web服务的标记语言。OWL-S中,一个服务由三部分来描述:服务简档(ServiceProfile),服务模型(ServiceModel)和服务基点(ServiceGrounding)。服务简档描述服务做什么,服务模型描述服务怎么做,服务基点描述怎么访问服务。可以从Web服务的输入(input)、输出(output)、Web服务执行的前提条件(precondition)和Web服务执行之后的结果(effect)等四个方面来描述服务,统称为IOPE,通常由ServiceProfile来描述。

Web服务组合将包括服务查找、服务匹配和服务组合等主要过程:

(1)添加Web服务的语义标注。对具体实现的Web服务进行语义注释,在标注时采用OWL-S语言。

(2)Web服务的查找。根据用户需求描述来在服务注册库中查找符合要求的服务。

(3)Web服务的匹配。服务查找的结果是往往会有多个web服务符合用户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根据web服务的语义描述,按照一定的选择策略从中选择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

(4)Web服务的组合。利用Web服务的语义信息,在不同Web服务之间通过OWL-S服务本体的映射,使用可组合性规则将选择得到的Web服务组合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组合方案,产生用户所需要的复合web服务。

四、应用实例

供应链包括从采购、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得诸多环节,敏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相关流程进行重整,构筑起一条以客户为中心的、成本最低供应链,并通过提高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竞争优势。采用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架构能够降低企业间业务流程模块之间的耦合性,使业务流程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快速调整。

以制造企业的采购流程为例,生产部门根据需求编制物料请购单,经主管批准后交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库存信息、供应商档案以及价格信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填写采购订单,经主管确认后交供应商。供应商得到订单后,进行发货处理。质检员对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库管员进行入库处理。企业采取一体化的运作体系,把采购、生产、分销以及物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由以前的库存驱动模式转变为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从而来调整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当销售发生调整或者供应商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可以迅速调整供应商的计划,加快了对市场反映的变化和应对的能力。

通过采用本体描述Web服务,提供语义性描述以支持服务发现、组合过程中的自动推理。当企业业务流程因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需求变化而改变的时候,Web服务组合过程能够从现有服务中,自动组合出满足抽象业务流程需要的实际服务,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交互。基于松散的Web服务组合,企业更容易实现与合作伙伴的跨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加强与合作伙伴的交互,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协调在供应市场和这种销售市场发生变化时的应对,另外通过客户自动的配置系统,来更好的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第3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 ITIL 运维管理

截至2013年底池州供电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接入智能电表146665只,集中器设备1091只,采集器28329只,智能专变负控终端986只。随着系统“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深入建设实施,如何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做好建设期转向运维期的交接工作,理清“建转运”环节的盲区,实现采集运维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采集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是供电公司运维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系统日常运维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运维流程缺乏监控机制,故障排查不及时、消缺力度差,影响采集成功率及系统功能模块应用。

二是缺少有效分析管理工具,对采集系统的量化分析仅能通过系统Web界面监控历史数据,分析结果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对采集终端设备潜在故障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使得运维分析人员无法全面掌握系统问题,只能在故障发生后进行被动式的救火工作。

三是问题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问题收集和整理机制,各营业区域采集运维人员排查故障时,没有及时分析并反馈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没有提出相关建议,导致后期运维重复工作,浪费大量宝贵时间。

本文依据ITIL运维管理的核心思想,通过引用ITIL服务运维最佳实践理念,建立以统一的采集设备基础资料库为基础,以处理事件为纽带,以工单流程为核心,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工作的可监视、可控性和准确性,确保运维人员从业务角度快速有效地定位及解决采集故障,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行。

1 基于ITIL的运维管理流程设计

基于ITIL的采集运维工作模式中,流程管理是ITIL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将所有采集系统的日常运维操作全部流程化,通过自动化工具对流程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跟踪,以推动和优化每个业务流程的执行。

流程设计坚持以主站监控为核心,建立终端设备、计量装置异常处理调度指挥体系,树立监控中心的调度指挥权威,保障调度指挥体系的正常运转。运维流程涵盖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等相关管理流程。运维过程基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应急管理机制,防止事故突然发生;建立流程化、清晰化的业务流程,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保障日常运维工作流程化、职责角色清晰化,使支持服务的信息更为完整和有效,实现知识积累和管理。同时运维流程设计还需要建立设备基础资料库构建运维流程的数据基础。

1.1 设备基础资料库设计

建立采集终端设备设备运行及维修数据档案,对设备的使用、维修等各种参数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设备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构建设备信息化管理。对采集设备日常管理活动有效地进行记录、反映、统计和分析,实时记录新投运、变更、修改、报废采集终端设备(集中器、智能专变负控终端)资料,保持现场与机内一致。通过建立实时更新的设备基础信息资料,便于现场运维人员查找、定位设备位置、台区信息。技术上采用了Oracle 11G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构建数据存储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图如图1。

1.2 采集运维流程设计

在对现有运维工作机制的认真分析基础上,对采集运维相关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采集外勤和采集主站监控的工作业务流程、岗位标准。采集外勤人员负责终端设备安装、调试,采集主站监控人员统一负责用户计量装置流程与采集系统流程的监控操作。通过引入ITIL服务支持管理架构模型,设计采集运维管理流程以实现采集服务管理工作反馈闭环。

流程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及变更管理三部分,其中事件管理与问题管理针对事件提供支持服务管理流程。事件管理提供应急措施对事件的临时修复提供支持管理,但不负责解决事件。问题管理注重确定并消除引起事件和问题的深层原因。事件管理的目标是采取任何可能的方法,包括一个应急措施来快速地解决事件;对一些仍处于待解决状态的事件来说,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可解决这些事件。事故管理流程“治标”,问题管理致力于“治本”,最终达到规范业务流程,形成良性闭环反馈机制,进而形成问题知识库。采集相关ITIL服务模式采集管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1)事件管理。实现尽快解决出现的事件,保持采集系统的稳定性。如发现规模性采集终端设备故障,实施快速响应故障服务请求,及时就采集故障事件的优先级进行分类,按规范记录事件,分析、诊断并监控结束事件,并进行定期服务流程回顾。对于优先级为紧急及以上的事件,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当时间处理超过预期时限,将自动通知处理人员和相应管理层,以引起相关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视和参与。事件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2)问题管理。收集采集运维过程中诊断处理的问题案例,查明事故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和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同时实施主动问题管理,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和解决可能导致事故产生的问题,将由设备故障、通信链路错误引起的事故和问题对业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问题管理流程如图4所示。

(3)变更管理。完整记录所有的终端设备变更资源,对变更请求进行审查、归类、批准并提交;安排变更进度并进行测试,对实施后的变更进行评审。记录因故障处理引起的设备变更情况及对采集系统定期巡检的所有情况。变更管理流程如图5所示。

(4) 配置管理。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完整记录采集设备资产的基本情况和所属情况,记录所有在采集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软件的定期更新版本,系统的维护经验和实施技巧,各类文档资料),记录一段时期内各类技术变更情况,记录所有设备供应商的基本资料(包括技术人员、联系方式等),记录各类与采集系统相关的规定、制度。对配置数据库中各类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校验。

2 采集运维管理流程实施

依据基于ITIL设计的运维管理流程,池州供电公司建设了用电采集系统故障综合分析运维平台,系统包括四个平台和一个核心系统,分别为数据展现平台、故障分析处理、故障工单管理、流程管理平台以及配置数据库管理核心系统。

2.1 系统实施

其中数据展现平台用于实现需求中的统一门户、统一报表等功能,系统界面如图6所示。

采集设备故障分析平台通过与用电信息采集接口,获取用电侧故障智能采集设备,准确定位采集设备故障的终端、电表的故障类型、终端、电表名称、地址、资产号等相关信息。系统界面如图7所示。

工单管理平台实现工单的新建及工单执行全流程的跟踪管理,典型界面如图8所示。

2.2 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基于ITIL 的采集运维中心工作模式,公司建立了采集服务支持的流程管理体系,将人员、流程、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操作规范和制度体系的保障,采集运维服务得以有效提供,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明显提高。系统实施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工单流程全过程监控。(2)采集故障监控预警分析。(3)采集系统考核指标稳步提升。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池州供电公司系统运维流程中的需求特定及存在的不足,结合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的管理思路,设计了基于ITIL服务为核心的用电信息采集运维管理流程并通过建设用电采集系统故障综合分析运维平台将运维管理流程投入实际应用,为公司营销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后续考虑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各类采集器、集中器的潜在故障分析与快速诊断,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甘雯.基于ITIL的集中化IT运维管理流程设计与实践[J].广西通信技术, 2012.

[2]张晨曦,王晓东,许乐.一种基于ITIL的IT运维中心模型设计 [J].微计算机信息,2009 .

[3]周永伟.基于ITIL的网络运维流程的改进研究 [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 (10) .

[4]祝唯微,杨波.ITIL在信息化运维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 [J]. 电力信息化,2011.

第4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IT资源;管理方法;外汇局

一个中大型机构在信息化早期往往以建设为主,伴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会产生越来越多的IT资源,然而由于早期信息化的目标和侧重点在建成系统、满足业务需求,对IT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和集中管理,往往造成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等各种问题。而在信息化中后期,运行维护成了主要任务,对IT资源的调配要求更高,IT资源与运行成本形成突出矛盾,IT资源利用率往往不高。为提高IT资源利用效率,降低IT运行成本,对IT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是中大型机构信息化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外汇局信息化实际状况出发,研究了针对中大型机构的IT资源管理方法框架,更好的衔接固定资产管理和运维管理,解决IT资源规划、登记、配置、变更、统计等问题,提高IT资源利用效率。

1相关研究

关于IT资源管理的范畴,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管理目标的不同和内部机构设置差异,有的侧重于固定资产管理,有的侧重于运维管理-引。这在一个小型机构内是较易进行管理的,而在一个中大型机构内,部门设置庞杂,IT资源多,固定资产管理和运维管理往往隶属于不同部门,即便在IT部门内部,运维管理和资源采购也可能不是同一团队;由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往往忽视从整体上对IT资源进行管理。目前关于如何做好中大型机构整体IT资源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所在单位的信息化实际出发,对此开展研究,形成一套可供参考的管理方法。

2外汇局IT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外汇局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拥有了丰富的IT资源,且资源数量和种类均呈逐年增长趋势。IT资源是IT运行和服务的基础,做好外汇局IT资源管理是提升IT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IT治理综合能力的内在需要。然而目前外汇局IT资源管理尚未形成体系,与IT资源管理相关的系统功能相对薄弱,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如电子化设备管理系统只登记了硬件资源的基本静态信息,IT运维管理平台采集了部分资源的使用情况。这些系统只为各自管理对象服务,IT资源管理功能有限,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统筹。随着外汇局IT资源的不断丰富,对IT资源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规范管理迫在眉睫,现有的IT资源管理范围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并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错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管理手段亟待提高

随着外汇局业务系统建设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大,涉及的IT资源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如: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安全设备,软件资源如:应用系统、各类软件,配套资源如IP地址等。每一类资源又有若干基本属性和动态属性,资源间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由此带来的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现有的管理方式只能实现对部分资源进行有限的分散管理,无法满足外汇局各类IT资源整体集中管理的需要,IT资源管理的效率不高。

2.2缺乏对资源的动态管理

相对而言,目前大部分IT资源均实施静态化管理,不能实时地反映资源的变动情况,这样往往会导致看到的资源状况和真实情况可能不一致,资源管理人员无法实时动态掌握资源的使用情况和空闲情况,当网络、系统运行、人员、业务发生变化时,就无法进行整体、科学的调整和分配,导致资源不足或过度浪费。

2.3管理流程和资源使用关联不够紧密

现有的资源管理一般只考虑流程的管理,未关联到资源的使用情况,导致不能掌握资源的整体情况,也无法进一步了解造成资源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对于办公软件的安装可能只有申请和审批的流程,对于其已安装多少次还可安装多少次都没有基本的统计,可能造成资源的临时短缺。再如资源变更时,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整体掌握,往往只在资源数量上进行变化,资源内部调配无从下手,也无法对资源变更进行控制,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无法掌握资源变更带来的影响,可能给信息系统带来灾难患。

3外汇局IT资源管理的基本思路

外汇局IT资源管理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外汇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业务应用的实际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建设,针对IT资源管理的现实突出问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3.1形成IT资源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

1)明确内部各类IT资源的界定。如存储空间、CPU利用率、网络使用率、软件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属性。

2)规范外汇局IT资源的权限管理。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和IT管理部门的设置分配权限,并为IT资源的使用程度设置权限层级,建立可靠的IT资源使用权限管理制度。

3)规范IT资源配置,明确资源规划和冗余设置要求,建立规范的IT资源使用操作指引,合理、有序的使用IT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4)制定IT资源变更流程,实施对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源变更流程与资源库的动态联系。

3.2建立能适应业务发展的IT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外汇局IT资源种类多、信息量大,与业务有着紧密的关系,资源间关联密切,需要一个信息系统来支撑IT资源的管理。系统能实现与现有的相关信息系统如电子化设备管理系统及运维管理系统的自动对接,如图1_外汇局IT资源管理系统架构图所示;能采集各类IT资源信息,包括硬件资源(含物理信息和逻辑信息)如网络、主机,软件资源如数据库、应用系统,环境资源如机房、空调和人力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信息和关联关系如网络连接图;同时借鉴ITIL思想,支持对资源的变更管理、配置管理和监控管理;能提供Y源的可视化视图和统计、监测、预警功能,为保障业务持续性而提供可用、连续和安全。

1)系统充分采集外汇局现有各类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信息,引入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监控管理等流程控制模式,形成一个有效的、动态的、近实时的资源库。

配置管理主要是在系统内标识和记录IT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动态属性,管理IT资源间的关联关系,并形成配置基线。

变更管理是IT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保证IT资源库信息准确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资源的分配使用、变更、回收、报废等全周期的流程管理,及时更新资源库,从而为了解资源变更原因及与业务相关性的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掌握IT资源调配效率及效果。

监控管理通过及时采集IT资源的各类信息,为IT资源的管理提供管理依据。通过自动化和人工手段相结合,实现对资源动态信息的采集,并从安全角度出发设置各类资源使用警戒数值,如网络专线带宽的高峰使用率,存储设备的冗余量,服务器设备CPU和I/O的可利用率等等,能实现对IT资源使用情况的预警,使IT管理人员能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增加或更换IT资源。

2)系统提供可用性、连续性、安全性和统计分析服务。

可用性即IT资源要科学规划、动态调整,及时满足业务的需要,能够根据业务变化迅速调整。连续性即IT资源提供的服务不间断,能对IT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作出敏感判断,发现问题根源并进行变更。安全性即保障IT资源本身的安全,例如通过监测机房环境、主机报警,设置资源冗余,制定预警及应急响应策略等手段确保IT资源安全。统计分析即能对IT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衡量,确保IT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IT资源浪费。

3)系统注重以业务为导向。

外汇局开展IT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业务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供有效地支撑。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外汇业务管理的重点也在不断调整,相应的IT资源管理应该紧密围绕业务管理,提升预见性、适应性和快速响应性能力。

4软件资源管理示例

以软件资源管理为例,其配置信息与变更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在登记、分配和变更等环节实施管理,保证资源库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其管理流程和要素如下:

4.1软件资源登记管理

1)登记软件基本要素,主要如下:软件类型(开发软件、办公软件、安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资产编号;软件名称;软件版本;数量;许可方式(不限次、license、绑定地址);服务商;使用期限;软件存放位置;采购时间;软件状态(可用、停用)等。如表1所示:

4.2软件资源分配

1)资源分配是软件资源管理的重点环节,管理要点是登记软件日常分配使用情况,并提供统计预警功能。

在软件日常分配使用时,登记以下主要要素:软件名称;软件资源编号;许可证号;版本号;使用情况(已用、可用);对应业务系统(非必填);使用位置(服务器、pc机等);使用人;使用部门;使用日期;软件故障情况。如表2所示:

基于软件资源信息表和软件分配使用情况表,提供统计功能,主要统计要素:使用统计、库存统计、到保统计。如表3所示:

4.3软件资源变更

软件资源一般使用后不存在回收的情况,主要涉及版本升级、停用、服务商变更、续保等。

1)停用

当软件已不符合使用要求或安装环境改变导致软件无法正常安装的,软件使用或需求部门可向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停用申请,资源管理部门核实后将《软件资源信息表》中的软件状态设置为停用,并更新资源库。

2)版本升级

软件使用部门需要对版本升级时,应向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软件基础上升级的,资源管理部门将《软件分配使用情况表》中的软件版本号修改;二是原软件停用的先走停用流程,再将新软件走分配流程。

3)服务商变更、续保

第5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流程柔性;Web服务;电子商务

自20世纪90年代,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全球经济格局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靠自己的资源与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无法承担客户需求各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其为客户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也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流程来创造。

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间协作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柔性、集成性等基本特征,企业业务流程必须能够适应这些基本特征的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通过各成员企业的协作来获得客户、赢得竞争优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由于流程模式改进、客户需求改变等原因促使流程经常发生变迁。当今企业处于经常变化的业务环境中,企业必须能够依据业务需求,快速、灵活地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柔性流程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协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多集中在对流程变更的适应性的衡量,未能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动态智能行为和动态协作关系,而流程自身的可适应性才是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应对市场变化的最关键因素,需要从柔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设计企业业务流程。

为了实现流程在企业之间和各个应用系统的共享和重用,这里在业务流程管理领域引入了本体和Web服务。本体能够在语义层次上定义某一领域的一系列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本体描述语言来形式化描述业务流程,使业务需求在没有信息丢失的情况下被正确清晰地表达。当业务流程发生改变时,系统通过动态地组合已有的Web服务,就无须重构单一的复杂服务,同时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业务环境中的多变性和动态性。

一、本体和Web服务

本体(Ontology)一词来源于语义学,它是一系列描述的集合,使用RDF、OWL等标记语言写成,它定义了概念和相关逻辑规则之间的联系。由T.R. Gruber提出、后经R. Studer改进的定义:一个本体是一个概念体系的显示的形式化规范。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一个典型的本体由有限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还包括属性、值约束、不相交描述和对象间逻辑关系的规定。本体提供了对给定领域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对于消除概念差别是必要的。本体通过信息内容及其语义的结合,将网络资源的处理从信息处理的层面提高到了知识处理的层面。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创建不同的本体,例如本体A可以把“矛盾”定义成包括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概念,本体B就可能把它定义成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简单地说,Web服务是部署在Web上的软件构件。W3C给出的Web服务的定义是:Web服务是支持网络上不同机器与机器共同操作的软件系统,它提供接口,这样的接口由能被机器处理的格式(WSDL)所描述。使用Web 服务,通过松散的应用集成,一个企业可以仅仅实现应用集成的一个子集,即能取得实效。Web服务能够快速、低代价地开发、、发现和动态绑定应用。企业的信息系统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企业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需求。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种基于服务来组织计算资源,具有松耦合和间接服务寻址能力的软件体系结构。服务提供者通常用WSDL来描述它所提供的Web服务,然后将该WSDL描述;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UDDI或其他注册苦劳获取WSDL描述,并通过向服务提供者发送一个SOAP消息来请求执行服务。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柔性流程管理模型

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思想,将柔性流程管理架构表示为由需求、流程、服务、本体、数据等层次组成:

需求层:业务需求驱动了企业业务流程的运行。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更快地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响应,以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业务流程。需求层包括业务需求的描述。

流程层:业务流程由一系列在逻辑上相关的活动组成,并根据恰当的业务规则执行这些活动。将业务流程逻辑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通过改变过程逻辑,可以更好地完成或者适应任务处理的变化。流程层包括流程的设计、建模与优化等。

服务层:流程由特定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务的功能。很多功能被实现成应用程序代码并可以在多个流程中重用。如果把服务与功能对应,流程可被看成是将多个服务联合完成一定功能。每个业务流程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共同来实现, 业务流程经过编排来支持企业的不同需求。服务层包括业务运营服务、可重用于多个业务领域的可重用技术服务等。

本体层:基于本体对服务进行形式化描述,使服务定义、发现和组合具有丰富的语义和机器解读性,使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W3C的Web服务本体语言OWL-S可以为基本Web服务以及复合Web服务添加语义信息,从而支持Web服务的自动组合编码。本体层包括本体的创建、实例化和本体库的建立。

数据层: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支持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也供管理者决策使用。

建立的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流程管理架构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1) 根据客户的要求,采用UML活动图描述业务需求;

(2)分析和设计流程,建立流程模型,并采用流程重构的方法进行流程的优化。匹配相应的业务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有匹配的案例,就根据需求修改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没有,则创建新的流程案例,并存储到流程案例库中;

(3) 在本体库和服务库中进行基于语义的服务查询,查找满足要求的服务;

(4) 根据规则库中的组合规则,进行服务的匹配与组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5) 调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根据服务的自动组合,建立图形化的工作流模型;

(6) 工作流引擎导入工作流模型,执行和管理企业运行所需的业务流程实例,流程监控工具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用户的有效需求必须能快速反映到服务流程上来。因此如何进行服务的有效组合,重用现有的服务流程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三、基于语义的服务匹配与组合

柔性流程管理中Web服务的语义组合将不同于传统的工作流设计。对于Web服务来说,它通过使用本体作为语义基础,从而提高面向服务的应用的智能程度和互操作能力,这将使服务流程的建立更加地自动化,以及更好解决服务流程在组合过程中的异构问题。没有语义理解能力的应用只能在语法层面实现互操作,而在本体技术的支持下,面向服务的应用可以在语义层面互操作,而且在本体的支持下,服务发现的准确度会有很大提高。

语义网络的概念是由万维网的奠基人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的XML2000会议上提出的,目标是在计算机和人类理解的语义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用以满足智能软件对互联网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检索。在语义Web中,Ontology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解决语义层次上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结合语义网技术,柔性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完成自动服务发现、自动服务匹配、自动服务组合。通过服务提供者对服务语义的描述,使得服务的请求者可以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查找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和分类标准、质量要求等评价标准的服务。服务匹配包括名字和文本描述匹配、语义匹配过程。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语义信息,自动选择服务,并根据一些复杂任务的要求对服务进行自动服务组合,以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

OWL-S是用本体来描述Web服务的标记语言。OWL-S中,一个服务由三部分来描述:服务简档(Service Profile),服务模型(Service Model)和服务基点(Service Grounding)。服务简档描述服务做什么,服务模型描述服务怎么做,服务基点描述怎么访问服务。可以从Web服务的输入(input)、输出(output)、Web服务执行的前提条件(precondition)和Web服务执行之后的结果(effect)等四个方面来描述服务,统称为IOPE,通常由Service Profile来描述。

Web服务组合将包括服务查找、服务匹配和服务组合等主要过程:

(1)添加Web服务的语义标注。对具体实现的Web服务进行语义注释,在标注时采用OWL-S语言。

(2)Web服务的查找。根据用户需求描述来在服务注册库中查找符合要求的服务。

(3)Web服务的匹配。服务查找的结果是往往会有多个web服务符合用户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根据web服务的语义描述,按照一定的选择策略从中选择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

(4)Web服务的组合。利用Web服务的语义信息,在不同Web服务之间通过OWL-S服务本体的映射,使用可组合性规则将选择得到的Web服务组合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组合方案,产生用户所需要的复合web服务。

四、应用实例

供应链包括从采购、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得诸多环节,敏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相关流程进行重整,构筑起一条以客户为中心的、成本最低供应链,并通过提高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竞争优势。采用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架构能够降低企业间业务流程模块之间的耦合性,使业务流程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快速调整。

以制造企业的采购流程为例,生产部门根据需求编制物料请购单,经主管批准后交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库存信息、供应商档案以及价格信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填写采购订单,经主管确认后交供应商。供应商得到订单后,进行发货处理。质检员对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库管员进行入库处理。企业采取一体化的运作体系,把采购、生产、分销以及物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由以前的库存驱动模式转变为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从而来调整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当销售发生调整或者供应商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可以迅速调整供应商的计划,加快了对市场反映的变化和应对的能力。

通过采用本体描述Web服务,提供语义性描述以支持服务发现、组合过程中的自动推理。当企业业务流程因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需求变化而改变的时候,Web服务组合过程能够从现有服务中,自动组合出满足抽象业务流程需要的实际服务,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交互。基于松散的Web服务组合,企业更容易实现与合作伙伴的跨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加强与合作伙伴的交互,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协调在供应市场和这种销售市场发生变化时的应对,另外通过客户自动的配置系统,来更好的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第6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业主方;工程变更;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9日

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量、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等方面做出的调整与改变。工程变更一方面表现为对合同约定的修改、补充或对双方权利、义务的改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项目范围内工作的修改与补充,如任务的增减变化、质量标准的改变、时间的调整等。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一性、复杂性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任何一个建设项目而言,工程变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做好工程变更管理,对实现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主体行为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建设项目主体行为是影响工程变更产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业主、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主体行为对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业主对工程项目的部分功能、用途、规模、标准的调整;设计单位对图纸的修改,以及解决设计不完善和专业之间相互矛盾的变更;施工单位从施工方案出发,对设计图纸提出的变更等。无论是哪一参与主体提出的工程变更,都将对项目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程变更的发生直接影响项目投资与进度。频繁的工程变更将打乱正常的作业顺序,造成变更项目紧前工序、紧后工序和相邻工序的停工和返工现象,尤其是处于关键路线上的变更项目,其延误必将导致建设项目工期的延长。

其次,工程变更将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降低项目管理效率及劳动生产率。频繁的工程变更往往会增加业主和监理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及难度,打乱其正常的工作程序。同时,工程变更也会对现场施工的生产作业效率产生影响,增大施工单位的生产成本,对于施工单位现场管理的难度也将大幅增大。

再次,工程变更将产生较多的施工索赔及合同纠纷。由于工程变更会对项目投资与进度产生直接影响,一旦发生工程变更,当业主与监理确定的变更价款和工期难以满足施工单位的要求,双方利益分歧无法协商的情况下,将会引起施工单位的施工索赔,甚至发展为合同纠纷。

业主方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核心,为实现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投资、质量、进度、安全以及其他目标,必须对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实施严密的控制。建设项目的变更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业主对工程变更实施有效管理,对控制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业主方工程变更管理的影响因素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指出,在项目管理全过程中,项目整体变更控制是控制造成变更的因素,确保变更带来有益后果,判断变更是否已经发生,在变更确已发生并得到批准时对其管理所需要的过程。业主方要对工程变更实施有效管理,则应对影响工程变更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业主方对工程变更的管理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业主方的企业管理模式。业主方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业主方的组织结构模式以及业主方对项目的管理层次两个方面。组织结构的问题是业主方进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组织结构是否清晰,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是否明确,内部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合理,管理层次之间以及各个管理层次内部工作界面的划分是否适当,都将对具体项目的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高层、中层以及基层管理者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中各管理层次的分工是否明确,各层次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约束机制,以及能否实现畅通的信息沟通,也对具体项目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工程变更而言,工程变更能否及时提出、得到批准或及时反馈,以及得以有效实施,都有赖于业主方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

2、工程变更管理流程。工程变更管理要求对工程变更实施系统的、综合的控制,需要形成一个由总体到细节,包括各个参与方、各个职能岗位严密的、多维的控制体系,确保项目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业主方工程变更管理工作中的实施流程规定了管理活动的阶段划分以及各个阶段的相互关系、重要环节、各参与方、各活动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流转的过程。工程变更实施的整个过程是否有清晰明确的流程,将影响到工程变更的评审、工程变更批准的效率、经批准后的实施与跟踪、验证。

3、业主方工程变更的评审机制。业主方工程变更的评审机制使业主单位内部对工程变更的请求进行综合审查,做出是否批准变更的一系列过程。无论是积极的、合理的,如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实施进度以及节约工程造价为目的的工程变更,还是带来消极的不合理的工程变更,甚至是恶意的工程变更,都需要业主方给予认真对待,必须对工程变更的方案进行评审。工程变更评审的结果将作为业主方准予变更、拒绝变更以及上报高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业主方工程变更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对工程变更的实施监督情况。变更请求得到批准后,可能需要编制新的(或修订的)成本估算、活动排序、进度计划、资源需求以及风险应对方案。这些变更可能要求调整项目管理计划或项目的其他管理计划文件。因此,业主方能否对工程变更活动实施有效监督也将对项目的整体目标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业主方工程变更管理控制要点

1、建立适合的企业及项目管理模式。业主方项目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各部门、各管理层次之间的有效协作与相互配合,建立在明确分工基础上的高效信息传递、及时沟通、密切配合机制是项目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因此,根据企业基本情况与人力资源现状条件,结合所管理建设项目的特点,建立适合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项目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业主方对各个项目的变更管理实施有效控制。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工程变更管理的方式,其确定的原则应是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运作,以高效完成项目整体任务,满足业主方的建设目标的相关要求。如某业主企业针对一定时间范围内承接的项目群管理任务实施两级管理,其组织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图1)在上述模式下,机关各职能部门对于具体项目没有直接的指令关系,但是对于具体的技术及业务确存在审查或审核的关系,因此信息能否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尤为重要。

2、建立规范的变更控制流程。工程变更的实施过程应当有清晰明确的流程。一般来讲,变更审批的环节越多,越容易控制变更的数量和变更的费用,而且各部门在审批中相互补充、制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繁琐的变更审批流程需要较长的流转时间,往往会影响变更的及时实施,甚至影响整个项目的工期。因此,业主建立规范的变更控制流程,并正确处理好变更控制与效率的关系,是做好工程变更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前述业主单位组织结构模式,业主方内部工程变更审批流程图如图2所示。(图2)

需要注意的是,以企业及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工程变更管理的授权体系是做好工程变更管理控制的重要控制要素之一。在前述案例中,由于公司实行两级管理,依据变更费用额度以及变更性质等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管理权限,由此确定工程变更的审批主体与流程。明确的授权体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界面,对相互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在前述案例组织模式情况下,公司与项目部对于工程变更的审批权限将决定公司对于项目的具体管控程度以及深度。

3、制定良好的工程变更评审机制。由于工程变更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费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图2的流程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工程变更的费用额度以及变更性质处于哪一审批权限,严谨、科学的技术经济论证是工程变更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业主方必须对工程变更的方案进行综合的全方位评审,确定该项工程变更所带来的影响是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降低项目工程变更所带来的风险。

对业主方来说,由于工程建设的阶段性,一般业主单位不会有太多的专业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及相关的经验。这一现状与专职从事工程施工的承包商单位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业主方需要根据相关的变更管理流程与授权体系,在内部组织相关部门或者借助外部专家及专业技术顾问公司的力量与经验,采用各种形式,对变更的要求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与判断,判断提出的变更请求对于项目的技术、费用、进度、质量、安全及环保等建设目标的综合影响,预见引发的风险,从而做出详细的分析与判断,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弥补业主方技术和经验不足的缺点。在具体评审中,工程变更评审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即分析研究变更设计方案和技术,论证变更的必要性;分析变更工程量和投资增减,论证变更的合理性;分析预测变更对合同价以及工程项目总造价的影响控制,论证变更的可行性。

4、注意加强对工程变更的全过程管控。工程变更管理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业主以及监理单位一般都把对工程变更管控的重点放在项目的建设实施阶段,但是一些工程变更,特别是重大变更往往潜伏在项目的前期研究策划阶段。特别是这个阶段用户需求面积的确定、使用功能调查、建设标准确认、目标市场预测等工作的不足,将导致设计缺陷或设计偏差,造成较大的变更,对项目的进展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工程变更管理控制要树立全过程管理的思想,以预防为主,加强事前控制,减少重大设计变更。同时,要做好设计审查工作,具体还可以辅助采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等技术手段,在设计阶段通过给予三位模型的碰撞检查与纠错,实现各专业综合设计优化,减少因专业设计缺陷造成的设计变更。

业主方对工程变更进行评审、批准与确认后,还必须在变更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跟踪和验证,确保变更被正确地执行。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工程变更的事后控制,对工程变更进行分析对比,尤其是针对中标价与结算价出具分析报告,提高业主的管控能力。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到,在项目管理中,要控制和减少的是不合理的工程变更。有些工程变更的实施可以提升项目的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实施进度以及节约工程造价,提升整体的功能价值或减少业主损失,对工程建设或项目全生命周期费用控制有利。因此,还应辩证地看待工程变更,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侯亚林.业主的工程变更控制管理与案例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7.7.

第7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字: 战略成本管理 ERP 作业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使众多的企业采用了ERP系统来管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来获取成本领先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因此ERP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相互协作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然而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是否具有相互补充性、协调性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思想,内容及方法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成本理论系统的功能拓展而新兴的管理领域,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成本管理,因此它相对传统成本管理更全面、系统、长远。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成本的源流思想、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和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等。其主要内容包括:(1)、竞争战略研讨。即从成本战略及差异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够在经营活动及组织程序上有所突破。(2)、实施竞争者分析。即结合成本管理方法制定相关的具体目标,同时分析和掌握经营活动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3)、通过分析成本驱动因素,了解关键性成本动因。(4)通过对成本的战略性管理,明确企业所处的地位,了解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以及企业能够开拓的产业领域。(5)在协调财务实力与竞争状况前提下,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传统成本管理在促使成本降低方面主要使用技术法、裁员、移到成本低的地方、合并以及拆分等五种方法。这些方法只有当企业在应用了成功的战略时才有一定的效果,本身对企业长期的成本下降没有作用。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部分,能长期占有成本低廉的战略优势。

二, ERP的概念及发展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对企业三种资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概括的说,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不仅仅是信息系统。它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ERP的主线是计划,但ERP已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财务上,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

ERP的概念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顾问咨询公司加特公司提出的。经历了三个阶段:(1)时段式MRP。60年代初开始出库存订货计划MRP的雏形,到70年代初形成较为完善的MRP。MRP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给出有序定时的物料需求数据。(2)闭环MRP。70年代出现以MRP为基础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要考虑需求与其实现以及内外部供应环境变化等的问题,力求实现计划和控制系统合为一体。(3)MRP II 。80年代末闭环MRP民展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2。它要求企业的物流信息同时反应为资金流信息,从而将企业管理的控制层面从有序生产上升至提高生产经营效益。90年代,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和市场需求急剧变化,以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为主的MRP II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就出现了ERP。ERP与企业内部其它信息系统集成,构成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外部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相结合,构成完整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

三,战略成本管理与ERP的集合

1,具有共同的目的和理念

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向顾客提供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从而获得利润。现在的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为买方市场,谁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谁就能更好的在市场上掘金。企业进行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如对企业的价值链分析,溯本求源,尽可能消除无价值作业,提高有价值作业的工作效率,寻求最有利的产品和顾客,以及相应的最有利的投资方向等,从而使企业赢得不断改进的环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价值链之间的整合水平和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不断的提高,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为顾客提供质美价廉的物品。麻省理工学院哈默教授认为,企业流程(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应为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ERP这种反应现代管理思想的软件系统的实施,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和方法与这相适应,即要对企业内部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改建,寻求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满足顾客要求。由此可见,“为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是ERP和战略成本管理追求的共同目的和理念。

2,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完善

任何企业实行ERP系统,都需要在全面分析企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其核心是关键业务流程的分析与重组,目的是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并快速的做出反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业务流程的分析,其基础是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确认价值链中的单项价值活动确认单项价值活动应分摊的成本评估单项价值活动的成本与其对客户满意的贡献找出企业内部各单元价值链之间的联系评估单元价值链之间联系的协调性采取改进行动,以优化后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再进行ERP系统的改进,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作业链,对各项资源在ERP系统中进行优化配置。从这方面看,ERP完全运用了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三个主要分析工具(即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中的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可以动态地优化ERP系统,ERP系统又需要全面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它们互为补充,相互完善。

3,ERP为战略成本管理信息化构成了技术基础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由其是Internet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用户之间,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都要求对市场信息快速响应,信息共享。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匹配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相对传统成本管理来说,它是一种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抗争性的成本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ERP系统就是建立在电脑软件系统和网络系统之上,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它极大的扩展了业务管理的范围及深度,包括质量、设备、分销、运输、多工厂管理,数据采集接口等。它的管理范围涉及企业的所有供需过程,是对供应链和企业运作供需链结构的全面管理,如图:

物料流入 信息流 物料流出

物流过程

供应市场 采购 加工 销售点 需求市场

资金流过程

资金流入 信息流 资金流出

企业的供需链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ERP符合了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特点,使战略成本管理走上了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快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因为,ERP系统其实是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一方面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运用得更充分、更有效,如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使价值链分析的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突破地域、人员和信息的限制而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另一方面,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进行。

4,ERP中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包括成本的源流思想、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思想、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和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等。(1),ERP系统是一个由很多个管理模块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通过业务流程重组(BPR)消除了那些不创造价值的流程,从源头上消除了不必要成本的发生;还通过“设计管理”模块来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等,这些都体现了源流管理思想的特点。(2),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目标,可以在ERP系统中输入不同的参数,使ERP系统的运行符合企业战略的要求。如企业根据不同的战略要求,可以在“成本管理”模块中选择不同的成本归集和核算方法,如对制造费用的分配可采取传统分配法,也可采取ABC等其它方法。(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也就是使成本管理措施能够得到顺利实施,使成本管理方法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只有那些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中的成本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ERP系统是严格建立在规章制度上,它按照前期输入的规章制度等的参数,在输入业务进入系统后,它严格按照前期输入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不会受人为因素影响,具有稳定性。使成本管理措施真正的融入到业务中去。(4),ERP系统需要一个素质非常良好的员工团体。在ERP实施前,对员工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ERP的实施需要基层管理人员全面参与,确保项目实施到位。企业基础数据,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完备,是ERP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保证第一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ERP项目小组进行了全面动员,组织各部门基层管理业务骨干,各车间技术员,化验员,质检员,大班长具体操作人员全面参与,结合部门不同的特点对项目有效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最大限度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有效,为项目的成功运行提供了信息来源。ERP系统的运行是一个企业全员参与的活动,其在设计,试运行阶段必须全面的融入成本意识,降低企业的成本,全面进行成本控制。否则,即使企业实行了ERP,也不能达到其预期的目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只能是输入的是垃圾出来的还是垃圾。

5,战略成本管理的两种实施模式与ERP集成

(1)作业成本管理(ABCM)与ERP的集成

一个基本的ERP系统由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的接口,构成了企业管理的有效系统。根据作业成本管理的特点可以设置“成本模块”、 “车间控制模块”“工资核算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

作业成本管理制度所采用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Method)使用基于实际消耗的作业材料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使成本的分配更加符合生产的实际情况,这样不仅能够真实地核算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及时反应在企业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企业改进生产管理。它与ERP的集成,使制造费用的分配更具有准确性、时效性,使信息流更畅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以便于做出相应决策来适应外部多变的环境。ERP的管理理念扩大了作业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范围,因为它对企业业务流程重建的范围不只是企业内部,而且包括了客户和供应商在内的合作业务。这样ERP将作业成本控制的视野从企业内部扩大到了企业外部,即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业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全面控制。

(2)目标成本管理(Target Cost Management TCM)与ERP的集成

ERP系统着眼于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资源,改善企业运营效率,优化内部流程。TCM则通过对产品成本发生所使用资源的规划与控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TCM贯穿企业的整个过程,涉及的信息量大,数据多,必须借助信息化工具,才能较为满意的实现企业成本降低目标。TCM的应用基础是ERP。1,目标成本管理所用到的资源由企业ERP统一管理;2,ERP管理企业资源和经营过程的同时伴随着成本的发生与控制;3,两者的目标一致-----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可见,TCM与ERP在资源利用和成本管理方面存重叠,TCM和ERP的集成系统关系如图:

TCM和ERP在企业中的结合是必然的结果,两者的整合可以解决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转移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整合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剔除企业价值链上的非增值活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又增加其价值。TCM与ERP的融合将更好的集成企业中的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使三流更加畅通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RP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和基本思想;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共同为企业管理服务;且ERP系统构成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因此,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要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一个双赢的效果。同时,随着当今社会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将是必然趋势,而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首要选择就是ERP。

参考文献:

罗鸿 王忠民 编著 [M] 《ERP原理、设计、实施》(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焦跃华 袁天荣 [J] 《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会计研究 2001,2

尤嘉瑞 [J] 《ERP与成本管理》冶金财会 2004,11

吴水娟 葛世伦 [J]《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与ERP的系统集成》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2002,12

第8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关键词】 ERP;财务管理;BPM

一、ERP与业务流程管理(BPM)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以财务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roject即我们常称的ERP),是一个财务会计导向的全面企业集成系统,管理整个供需链上的各个实体的价值,实现对制造、财务、客户、分销和供应商的业务流程管理;是依托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业务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不是一个新概念,甚至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是从相关的业务流程变革领域,如业务流程改进(BPI)、业务流程重组(BPR)、业务流程革新中发展起来的。流程管理技术也是从早期的工作流管理、EAI、流程自动化、流程集成、流程建模、流程优化等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它就是企业将现有的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有效监控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从而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其次,它实现了多个企业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

ERP 实施后,ERP 系统为企业流程管理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尤其具有柔性的ERP系统能够更好的支持流程管理。由于BPM 是伴随企业整个寿命周期的,ERP 系统运行后企业的流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然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企业的战略转变,流程也随之转变,从而必然需要流程管理支持这种转变。从另一个角度讲,ERP 系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战略转变、主营业务转变、流程转变等)。BPM 支持企业的战略转变,如果 ERP 系统能够很好地支持 BPM(支持流程的动态变化),那么也就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变化,从而可以提高 ERP 系统的应用效率和成功率。所以在 ERP 系统运行后的 BPM 是必要的。另外,BPM主要是规模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进行改造的需求,而规模化企业在管理领域应用的IT技术主要是ERP系统。因此说BPM的实施离不开ERP系统的支持。

二、实施ERP系统后对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的影响

(一)实施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 ERP扩大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源、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之一。然而,由于无形资产确认、计量的困难,传统核算型软件受到很大限制,进行财务决策时也很少考虑这些无形资产。 ERP系统除了财务系统外,还包括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系统,可以从各方面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分析、预测,丰富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2. ERP系统突出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性,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信息服务全面性

ERP系统除了提供必须的财务报表外,还能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易于使用的财务模型和分析模块,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提供服务。ERP系统对大量规范业务的计量都可以在初始化中加以设置,自动生成相应的凭证,记录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和报告中的大部分工作也能通过系统设置而自动完成。另外,ERP系统的集成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保障了财务管理所需信息的质量。系统的实时性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3. ERP系统使财务管理与生产管理有机结合,发挥计划与控制作用

系统可以把企业的生产和财务管理集成在一起。在一个集成的环境下,当生产经营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时,很容易驱动会计核算系统正常运行。因为,从根本上讲,生产人员与财务人员有着相同的基本处理逻辑,只不过前者用物料计量单位表示,后者用货币单位表示而已。 由于生产经营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效可信,所以,会计系统将会得到一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效的数据作为工作的基础。有人说,由财务管理系统驱动生产管理系统非常困难,而由生产管理系统驱动财务管理系统则容易得多。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生产管理系统行之有效,财务人员完全可以利用它作为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系统的基础。在成功地运行ERP的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都会感到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他们的计划控制能力提高了。其原因在于,生产系统和财务系统在同一环境下,就可以用相同的语言来谈论同一件事情, 这样他们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就消失了,自然有助于效率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ERP作为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使得企业整体合作的意识和作用加强了,通过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使大家的精力集中在同一方向上,以工作流程的观点和方式来运营和管理企业,而不是把企业当作一个个部门的组合。

4. 细化成本核算以加强成本管理

ERP上线带给成本管理的第一个变革是建立了标准成本体系。目前,公司对所有物料收、发、存都采用标准成本核算,对产成品的直接材料消耗定义物料清单。成本核算对象进一步细化,按物料编码核算成本,通过子库存转移实现同一法人内部物资转移,成本费用控制高度集中。同时能适时监控采购物资的实际采购价格,及时了解公司各项大宗原材料等市场信息,促进采购成本降低,保证公司成本、利润核算更加真实、科学、准确。

5. ERP系统改变了企业资金管理模式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必须时时关心整个公司的资产流动性,防止发生公司整体的支付危机。在现实情况下,大型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倒闭,很多是由于资金的周转不灵。ERP资金管理的两个重要功能,即自动实时生成现金流量表和利用内部银行结构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可以使集团总部作为投资中心,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与运用。ERP资金管理模块中的资金预测功能加强了企业对中短期现金流量的预测,能及时预警,保证公司的顺利运作。

(二)实施ERP系统对业务流程管理的影响

1. ERP 为企业 BPM 提供业务蓝图

企业的BPM应该使企业的流程走向何方,它是由企业的战略决定的,战略是由市场和企业生存环境决定的。但是,因为传统管理模式的惯性作用,企业管理者很难突破原有思维的约束勾画流程的蓝图。即便是出色的管理者有着美好的流程优化、重组的想法,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出现走样的情况。而融入先进管理思想的ERP系统能够为企业流程管理提供美好的蓝图,并且指引着BPM的方向。

2. ERP 是 BPM 的推动力

ERP系统的成功实施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是勿庸置疑的。许多企业从局部的信息化、自动化,到整个企业的信息集成,一步一步地随着IT技术的发展,应用IT技术逐步走向集成化。在IT的过程中必然涉及流程的优化、重组,而ERP系统更要求企业的流程打破原有的秩序,以适应ERP系统实施应用的需要。

3. ERP 为 BPM 提供有力的支持

BPM可以理顺企业的业务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然而如果在实施BPM的过程中没有IT技术的支持,BPM的实施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会影响实施的成功。例如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企业里面可能有许多相同的数据会以不同的格式存在,并分别存储起来,这往往会发生错误和浪费时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IT技术的支持,要消除这种情况,在数据产生的源头一次获得数据并将数据在企业内流传共享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信息共享技术也可以将串行的业务处理过程变为并行业务处理过程。BPM要求在工作点进行决策,员工要对执行的结果负责,这要求员工在接受培训掌握新技能的同时,要确保能够得到控制工作所需的信息,而这也需要IT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BPM侧重管理思想,而ERP则侧重于技术手段。从BPM实施的目标来看,BPM也是离不开IT技术支持的。这是因为,BPM从管理上理顺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的经营过程科学化、合理化。如果没有IT技术的支持,业务过程虽然合理了,但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不能提高,从而将企业的“瓶颈”从业务过程上转嫁到员工的工作效率,而要消除这种情况,要么增加工作时间,要么增加员工人数,显然这又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与BPM的目标是相矛盾的。

三、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 ERP中的ABC成本法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和基于ABC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ABC成本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记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把所有的作业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ABC成本法是会计界首先提出来的。应当说它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但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流程是千变万化的,成本动因也无法标准化,因此理论的实践变得比理论本身复杂多了。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ERP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RP的集成性使得ABC成本法完全融入整个系统,成本动因数据可以自动从ERP中其他模块中获得,比如销售、采购、生产、人力、财务等,使得ABC成本法能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2. 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然而,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这种转变体现在,它吸收并内嵌了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它在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上,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如:提供多币种会计处理能力,支持各币种间的转换;支持多国会计实体的财务报表合并等;支持基于Web的财务信息处理。为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如销售订单处理等),部分财务信息还可以通过Web方式收集和。总之,这一切,倘若在非ERP的环境下,即使依靠“人海战术”来完成,其效益也是有限的。

(二)BPM与ERP系统的应用

企业的业务流程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ERP系统不能与企业的流程管理分离,但ERP对企业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BPM优化了企业的流程,并使ERP向基于流程的方向演进,它是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基础。BPM与ERP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关系如下。

1. 利用BPM优化企业流程

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BPM系统首先应把企业的关键流程导入系统,由系统定义流程的规则。再以数据、图形、报表等形式给出哪些流程合理,哪些流程需要调整,随着企业流程的不断执行和优化,形成企业自己的特点,给企业的领导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2. BPM让ERP向基于流程的方向演进

企业在没有采用IT手段之前,所有的业务流程是通过手工方式运作的,是一对一的管理方式。而引入了IT手段之后,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采用一对多的运作方式,信息可以同时传递给多个部门。为此,企业如果应用ERP,首先必须与企业的流程管理现状相适应,必须有利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提高。如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时,首先应当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及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结合目前企业的现状,利用BPM为企业设计出业务流程的改进与重组方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找出缺少的流程,把不规范的流程规范化,最终提出合理的业务流程,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再利用ERP将手工信息流程转变为信息技术流程,从而直接实现企业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金萍. 业务流程管理(BPM)与ERP系统的应用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01).

[2] 杨可木,褚葵花.浅论业务流程管理及其系统.商场现代化,2005,(03).

[3] 刘虹.探悉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会计之友(B版),2005,(06).

第9篇:变更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软件工程需求 管理软件项目

论文摘要:需求管理是整个软件工程的管理的基拙,也是项目成功的关健所在。本文论述了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1背景

1. 1需求管理的概念

理解需求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什么是需求管理达成共识。rational把需求定义为“(正在构建的)系统必须符合的条件或具备的功能”。

由于需求是正在构建的系统必须符合的事务,而且符合某些需求决定了项目的成功或失败,因此找出需求是什么,将它们记下来,进行组织,并在发生变化时对它们进行追踪,这些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需求管理就是:一种获取,组织并记录系统需求的系统化方案,以及一个使客户与项目团队对不断变更的系统需求达成并保持一致的过程。

1.2需求管理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地位

简单地说,系统开发团队之所以管理需求,是因为他们想让项目获得成功。满足项目需求即为成功打下了基础。若无法管理需求,达到目标的几率就会降低。以下最近收集的证据很有说服力:standish group从1994年到2001年的chaos reports证实,导致项目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与需求有关。2001年,standish group的chaos reports报导了该公司的一项研究,该公司对多个项目作调查后发现,百分之七十四的项目是失败的,即这些项目不能按时按预算完成。其中提到最多的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就是“变更用户需求”。

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求变更贯穿了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软件项目管理中需求工程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步。需求管理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软件的质量,甚至软件项目的成败。从软件的项目立项、研发、维护,用户的经验在增加,对使用软件的感受有变化,以及整个行业的新动态,都为软件带来不断完善功能、优化性能、提高用户友好性的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经常面对用户的需求变更,如果不能有效处理这些需求变更,项目计划会一再调整,软件交付日期一再拖延,项目研发人员的士气将越来越低落,将直接导致项目成本增加、质量下降及项目交付日期推后。这决定了项目组必须拥有需求管理策略。

2需求管理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需求愈来愈复杂,规模愈来愈大,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过程重组,需求变更已愈来愈成为必然。软件危机持续了30年之久,至今仍无法得以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软件本身具有的特点固然有关,但长期以来,缺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正确方法以及忽视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乃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其中软件开发和维护方法的不正确性主要体现在:忽视软件开发前期的需求分析;开发过程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方法论的指导;文档资料不齐全或不准确;忽视与用户之间、开发组员之间的交流;忽视测试的重要性;不重视维护或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维护工作的困难。

这样,就经常出现用户对“已完成”系统不满意,软件产品的质量经常出现漏洞,补丁一大堆。因此人们意识到以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组织软件开发工作是解决软件危机的一个主要出路。

需求分析作为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并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软件工程的子领域—需求工程。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需求工程成为软件界研究的重点之一。从199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需求工程国际研讨会(isre) ,199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需求工程国际会议(icre)。一些关于需求工程的工作小组相继成立。

3存在的问题

3. 1需求描述的细致性问题

在文章的开头就说明了软件需求在整个软件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一般来说,需求描述越详细越好。项目的开发方与用户在各种问题上的要求都是基本轮廓达到一致即可,具体的细节可以以后再填充,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不管需求分析做的多么细致,以后对需求的变更都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希望再多投人一些时间,但是用户却不这么认为,因为需求阶段是软件系统开发首先要进人的阶段,离最终开发出可用的系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导致了双方的不一致。但如果在需求阶段投人很多时间,时间越长,可能的变化就越多,对设计的限制越严格,因此在需求描述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界定,需要开发人员学会适当的把握。

3.2需求描述的正确性

软件开发是一种专业行为,一般的业主难以理解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理念。所以在和业主交流时,他们讲述的需求在实际中利用现有的技术是实现不了的,用户以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需求了,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依据当时的工作需求提出的。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进展,用户可能想到更多的功能和特色,进而对以前的需求进行改动,导致需求的不一致。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开发人员和业主交流时,由于业主本身对需求的描述不清晰,导致开发人员误解或曲解了业主最初的要求,最后开发出来的系统不是不能满足用户,就是一个发生需求错误的系统。事实上这种错误在需求阶段也会经常发生。更可怕的是,对于需求阶段出现的错误,如果在软件项目进行到后期的时候才发现,修复费用是非常可怕的,甚至会超出项目本身的费用。因此做好需求管理、减少需求错误的出现对于降低软件项目的成本是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3. 3需求描述的完备性

系统的需求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需求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用户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要穷举需求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并不是用户提出的所有需求都要满足,在项目的最后,改变一个需求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或损失很可能会超过需求本身给用户带来的益处。

3. 4需求的变更

需求的变化问题是每个开发人员、每个项目经理都遇到的问题,也是最头痛的问题,一旦发生了需求变化,你不得不来修改你的设计、重写你的代码、修改你的测试用例、调整你的项目计划等等,需求的变化好比是万恶之源,为项目的正常的进展带来不尽的麻烦,怎么办?管理它!使需求在受控的状态下发生变化,而不是随意变化,需求管理就是要按照标准的流程来控制需求的变化。难题随之而来,需求中的变化一般不是突发的革命性的变化,最常见的是项目需求的渐变(project scope creep)问题,这种渐变很可能是客户与开发方都没有意识到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双方才蓦然回首,发现已经物是人非,换了一番天地。

4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对需求文档版本控制

客户签收的所有过程文档都要作为基线确定下来,做好相关文档的管理工作。需求的基线是指是否容许需求变更的分界线,需求分析人员在充分与客户用户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形成第一个版本的需求文档,这个需求文档在通过需求评审后即可以建立第一个需求基线。此后每次需求变更并经过需求评审后,都要重新确定新的需求基线,以免将来用户需求发生变更时,原来的需求无法查找。为有效进行需求变更控制,必然要做的工作就是保存好各个版本的需求基线,维护需求基线文档,以备不时之需。

4. 2正确认识需求变更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有这样一条真理:需求的变化是永恒的,需求不可能是完备的。软件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需求的变更不一定是坏事,也有可能是好事。

变更的需求之所以变得难以管理,不仅是因为一个变更了的需求意味着要花费或多或少的时间来实现某一个新特性,而且也因为对某个需求的变更很可能影响到其他需求。应确保赋予需求一个有弹性的结构,使它能适应变更,并且确保使用可追踪性链接可以表达需求与开发生命周期的其他工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管理变更包括建立基线,确定需要追踪的重要依赖关系,建立相关项之间的可追踪性,以及变更控制等活动。

需求变更贯穿了软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建立规范的变更控制流程,改进软件分析与设计,把变化纳人计划之中,在应对需求变更时可以更加的从容和有信心。

4. 3管理需求变更

变更控制不应该只是软件开发过程应该考虑的事情,随着软件产品的开发和时间的推进,用户会提出越来越多的新需求,甚至在交付软件产品的最后阶段用户还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求变更的管理应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为了使变更对项目的影响降到最小,就应当采取合适有效的变更控制策略,确定一个选择、分析和决策需求变更的过程,所有的需求变更都需遵循此流程。对需求的变更的处理应该分以下几个步骤:提出变更、变更评估、实施变更、监督变更过程。

4. 4建立需求管理模型

需求建模是表达需求的一种形式,是对需求的一种描述与阐释,它使用标准的语言,利用类似积木的概念来建模,最大的好处是大家可以直接根据需求,轻易地反复修改需求模型。并且不会产生歧义,从而可以使大多数人快速地理解。

需求建模的目的是要消除人际沟通随意性很强的弱点,所以需要致力于将沟通标准化、自动化、准确化,而且责任到人负责的具体阶段。具有可测试、可验证性的特点。建模的过程就是通过需求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析,以建模标准为基础进行准确、完备和有效的阐述,以确保客户和开发方都能够明确无误地、通用的理解。

4. 5与用户充分沟通

在需求管理过程中与用户的沟通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最终软件产品是否满足客户的要求,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在沟通时,双方对需求的认识要一致,不能模棱两可。讨论需求及变更需求时,需求人员与客户及用户应该尽量采取协作的态度,良好的工作氛围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很难想象双方在“刁难”与“对付”的态度下是多糟糕的工作场景。确定需求基线的过程也是与客户用户交流的过程,而频繁大量的需求变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交流不充分的后果。所以,有效的充分的交流尤为重要,需求人员认真听取客户用户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最终取得用户的确认。

4. 6利用需求管理工具

需求变更控制委员会可以采取商业化的需求管理工具,以此来在数据库中存储不同类型的需求。这些工具提供了对每项需求的属性描述、状态跟踪等,并可以在需求与其它的相关工作产品间建立跟踪能力联系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