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安全生产信息报告精选(九篇)

2024-03-12 15: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为国家和个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威胁可能来自内部的破坏、外部的攻击、内外勾结的破坏和信息系统自身的意外事故等,因此我们应按照风险管理的思想,对可能的威胁和需要保护的信息资源进行风险分析,以便采取安全措施,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依据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的过程。根据ISO27001的管理思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管理的PDCA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如何处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所产生的数据,是每一个信息安全管理者都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出一套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

 

二、风险评估过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是针对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识别、信息收集、评估和报告等。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如下页图1。

 

1.评估前准备。在风险评估实施前,需要对以下工作进行确定: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组建风险评估团队、进行系统调研、确定评估依据和方法、制定评估计划和评估方案、获得最高管理者对工作的支持。

 

2.资产识别。资产识别过程分为资产分类和资产评价两个阶段。资产分类是将单位的信息资产分为实物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人员资产、服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六类资产进行识别;资产评价是对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保密性、可用性及完整性分别等级评价及赋值,经综合评定后,得出资产的价值。

 

3.威胁识别。威胁识别主要工作是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出发,找到可能遭受的威胁。识别威胁之后,还需要确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

 

4.脆弱性识别。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和对应的威胁出发,找到可能被利用的脆弱性。识别脆弱性之后,还需要确定弱点可被利用的严重性。

 

5.已有安全措施确认。在识别脆弱性的同时,评估人员将对已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评估其是否真正地降低了系统的脆弱性,抵御了威胁。

 

6.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中完成资产赋值、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后,在考虑已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资产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安全属性受到破坏后的影响得出信息资产的风险。

 

三、系统设计

 

1.用角色设计。系统角色分为三种类型,各用户在登录后自动转入各自的操作页面。A.超级管理员:拥有系统所有权限;B.评估项目管理员:可以对所负责的评估项目进行管理,对评估人员进行分工和权限管理;C.评估人员:负责由项目管理员分配的测评工作,将评估数据导入系统。

 

2.系统模型。根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的业务需求,我们构建了以安全知识库为支撑,以风险评估流程为系统主要业务流,以受测业务系统及其相关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要素为对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模型,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①风险评估项目管理:评估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评估项目的建立、项目列表、项目设置等功能。主要输入项:项目名称、评估时间、评估对象等;主要输出项:项目计划书。②信息安全需求调研管理:该模块用于用户填写安全调研问卷,为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主要输入项:用户ID、调查答案;主要输出项:问卷标题、调查题内容。③资产识别。系统提供的资产识别,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根据业务系统对组织战略的影响程度,对相关资产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信息资产)、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资产识别汇总表、资产识别报告。④威胁识别。威胁识别:系统提供多种网络环境的威胁模板,支持和帮助用户进行威胁识别和分析,并提供资产、脆弱性、威胁自动关联功能: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威胁识别汇总表、威胁识别报告。⑤脆弱性识别。脆弱性识别:系统可提供多种系统的脆弱性识别功能,包括:主机、数据库、网络设备等对象的脆弱性识别。系统支持常用漏洞扫描软件扫描结果的导入,目前支持的扫描系统有:Nessus、NMap等,主机系统支持:Windows、Linux、Unix等,数据库支持:MSSQL、Oracle等: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漏洞扫描结果、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漏洞扫描报告、脆弱性识别汇总表、脆弱性识别报告。⑥安全措施识别。安全措施识别:系统提供基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检查功能,帮助用户了解目前的安全状况,找到安全管理问题,确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主要输出项:安全措施识别汇总表、安全措施识别报告。⑦风险分析。系统通过资产评价、脆弱性评价、威胁评价、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价、风险分析等工作,可自动生成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资产值、脆弱性值、威胁值、安全措施值、计算规则;主要输出项:风险计算汇总表、风险分析报告。⑧评估结果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历史记录查询与分析。汇总所有的安全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生成各阶段风险评估工作报告,主要包括如下:《资产识别报告》、《漏洞扫描报告》、《威胁识别报告》、《脆弱性识别报告》、《控制措施识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并可对当期风险评估结果和原始数据进行转存或备份。在有需要时能调出评估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及风险趋势分析。⑨信息安全知识库更新维护。信息安全知识库的更新维护主要对象有:系统漏洞库、安全威胁库、安全脆弱点库、控制措施库。为避免造成数据的冗余,系统将在各评估项目中需要反复使用的数据归入基础数据库进行管理,在进行评估活动时再从基础库提取有关数据,这样也能减少重复的输入工作。⑩数据接口。导入数据接口:资产库、脆弱点库、威胁库、控制措施库。支持以下常用的格式:如EXCEL文件等;常用的漏洞扫描工具:如绿盟、启明星辰、NESSUS、NMAP等。

 

四、结束语

 

该系统设计是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安全评估项目管理、风险要素数据收集与辅助风险分析的系统,在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可引入了质量管理理念——PDCA循环,即通过监控每一阶段的信息系统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风险控制工作计划,从而实现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

第2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2014年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大依法治安和深化打非治违信息公开力度,有序推进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应急处置信息、事故调查报告以及安全生产预警、预报和预防信息公开等重点工作。积极主动安全生产重大新闻事件、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回应社会舆论中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热点和疑点问题,有效维护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的政府公信力,为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切实形成全社会重视、参与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一)总体情况。

总局安全生产信息主要有政府网站、新闻会、网络在线访谈和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总局政务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同时通过主流媒体等其他方式安全生产相关信息。

2.新闻会。2014年,总局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4场新闻会,都由总局新闻发言人出席。其中,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1次。会内容主要为介绍当前工作重点和下一步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为加强信息,2014年总局专门印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制度》,明确总局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务院新闻办会,总局新闻发言人每季度参加一次,每月自主召开例行新闻会。

3.网络在线访谈。为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总局建立了总局司局长在线访谈制度,定期邀请有关司局负责人到中央政府网、新华网等做客访谈。2014年,总局相关司局长在中央政府网、新华网开展访谈9次,就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并与网友一起交流。解读内容包括新《安全生产法》、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烟花爆竹监管、非煤矿山双十条、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等。

6.其他方式。对新推出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标准、制度,安全监管监察工作重大举措,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进展和成效,事故调查处理等信息,还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及总局主管的媒体,向社会公开。

2014年总局进一步加大政策解读力度。这一年总局出台了5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包括非煤矿山三个十条,严防企业粉尘爆炸、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双五条,隧道施工安全九条、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都同步跟进政策解读,在媒体广泛。

(二)重点信息公开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2014年,总局在政府网站上对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决策、人事、财务和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等进行了公开,主动回应社会公众关注热点。

5.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将总局直属的华北科技学院的招生信息和财务信息,以及煤炭总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信息公开,纳入公开工作范围。在安全生产资质管理信息和安全生产评价报告信息公开方面,提出了及时公布安全生产监测检验、安全评价机构、考试机构的资质认定、变更、处罚信息,公开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信息,推动安全生产评价报告信息公开。

三、依申请公开信息办理情况。

2014年共依法依规处理了依申请公开件50件。对现有依申请公开的网上办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受理、审查、处理、答复以及保存备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4.行政复议情况。2014年,总局未收到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相关的行政复议申请和行政复议终裁通知。

5.行政诉讼情况。2014年,总局未收到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行政诉讼通知。

6.收费及减免情况。2014年,总局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没有发生相关收费和减免情况。

四、2015年信息公开工作思路。

2015年按照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十八届四中全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的基础上:

1.大力宣传、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决策部署、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的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生命至上的红线意识,强化安全生产底线思维,强化各级安全责任,强化依法治安。

2.进一步加大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企业、性质严重的非法违法行为和重大安全隐患公开曝光力度。坚持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建立抓预防、抓治本、抓落实的机制。

3.在确保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全部全文公开的基础上,依法推进非法违法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主动全文公开,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在财务、人事、公共服务信息等方面的公开力度。

此外,进一步加强信息、解读回应、平台建设,切实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机制。

第3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2011年,超高压公司在总结分析以往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后,立足于解决不安全事件被忽略而导致安全经验、教训未能及时分享,“容错”与“问责”未能有效兼顾,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启动了以“分享、互助”为主题的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其成果获得2012年度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一等奖。

提出树立“主动报告不处罚”理念

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被称为全球工业界的典范,在其倡导的安全文化中并不提倡轻易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因为严重的处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效应:一是处罚会导致员工认为报告不安全事件面临严重后果,如潜在收入的损失,潜在晋升机会的损失;二是处罚可能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但不利于鼓励安全行为,易导致员工不去报告不安全行为;三是如果不安全行为被抓到的风险很低,且处罚缺乏一贯性和严厉性,那么员工会选择冒着风险采取不安全行为;四是处罚反而会培养员工判断自己在什么时候违反规定而可以躲避处罚的能力,沦为“猫捉老鼠”的游戏;五是处罚的过度使用对人际关系造成潜在伤害,削弱了团队的合作氛围。

处罚并不是灵丹妙药,处罚产生的效果在当时看来是管用的、有效的,但带来的负面作用对于将来缺乏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发生未造成实质性后果的差错、未遂事件时,员工会存在思想顾虑,不去主动暴露现场存在的问题,导致深层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经验教训得不到及时公布。因此,超高压公司提出“主动报告不安全行为、差错、未遂事件不处罚”的理念,即对于未造成实质性后果的事件,如果责任单位能主动报告,则免于处罚。

建设“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

为践行“主动报告不处罚”的安全理念,超高压公司建立了“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四不”——不记名、不批评、不追究、不处罚;“三鼓励”——鼓励对不安全行为及时制止并纠正、鼓励主动报告说真话、鼓励提出具体防范和整改措施;“两表扬”——对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并纠正的人员给予表扬、对主动报告说真话的人员给予表扬;“一追究”——对不安全行为没有及时制止而造成不良影响,隐瞒不报却被上级获知的,一经查实给予追究。

该原则中的“一追究”与“四不”中的“不追究”两者前提不同,并不矛盾。“不追究”是解决大家对“未造成实质性后果的不安全事件”因害怕被处罚而不愿上报的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一追究”是解决大家不敢不报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使得主动上报成为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最优策略”, 解开了未遂事件“上报是找死,不报是等死,等死不一定死”的怪圈,使主动上报成为最优策略。

主动报告效果示意图

建立电力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

“信息是资源”,超高压公司日益认识到安全信息的作用日趋重要。为提高安全性,减少事故和事故征候的发生,应当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发现并改正系统存在的缺陷。已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恰好暴露了系统内部缺陷,因此,收集已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信息并对其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小的差错或不安全事件具有隐蔽、动态的特征,如果当事人不报告,其他人事后就很难发现。由于多数人出于害怕处罚或者丢面子等原因,不愿暴露自己的失误或错误,因此失去了完善系统的机会。如何能快速得到大量来自运行值班员、检修人员和安全区代表等一线人员的有关报告,发现现行的可能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制度流程缺陷,现行的安全信息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隐患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电力安全信息系统。

为了给广大一线员工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的不安全事件报告渠道,借鉴民航安全管理经验,超高压公司于2011年建立了以自愿性、保密性和非处罚性为原则的电力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强制性报告,该系统主要接收安全生产过程中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或无明显后果、不易被发现的事件或违章行为的报告。不受理涉及事故、重大和紧急缺陷等强制性报告。

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初步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目的:一是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危险状况,防止严重的不安全事件或电力事故发生;二是找出电力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高目前公司电力生产的安全水平;三是为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分析安全形势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使分析更准确;四是传播安全信息,分享经验教训。

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模板

定期自愿报告系统安全信息简报

以每季度一期电力安全自愿报告系统信息简报的方式将收集到不安全信息予以公布,自愿报告系统执行工作组从自愿报告系统上报上来的报告和任务观察中的典型案例选取出来,经初步分析归纳后,将信息反馈专家工作组,通过专家进一步深入分析、给出解决建议等,执行工作组最终制作成信息刊物在全公司予以公布,不安全行为、差错以及管理制度中存在缺陷得到及时、充分的暴露,实现安全经验在最大范围内做到及时的分享,为管理层通过系统性思考、解决深层次问题提供了依据。

建立任务观察机制,强化现场任务观察

杜邦公司的安全训练观察,是一种以行为为基准的观察,通过观察者采取行动,帮助员工改变某些工作行为,以达到安全目的。与此类似,超高压公司建立了任务观察机制,以现场任务观察为技术手段,定期对作业人员执行任务过程进行观察,了解、掌握作业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或制度标准缺陷。编制的《任务观察现场运用手册》中的19类任务观察工作表单规范了开展任务观察标准和要求。通过月初编制当月任务观察计划、汇总分析上月任务观察发现问题、并跟踪发现问题处理,转变了过去传统的安全信息收集方式,依靠全员力量收集违章未遂、管理不到位、制度流程偏差等安全信息,提高了安全监督管理成效。

强化三级安全网第三级管理

传统的三级安全网是由企业安全监督人员、车间(工区)安全员和班组安全员(兼职)组成。但大多数基层单位的班组安全员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主要原因为:班组安全员大都由班员兼任,工作听从班长的安排,无特殊权利,往往在安全监督过程中说话没有底气;有些班组安全员的自身素质不高,经验不丰富;如何在三级安全网安全活动中实现“分享、互助”缺少相关指导性意见等。

超高压公司通过多次研讨、论证、反复修编后出台了《超高压输电公司三级安全网管理办法》,明确了局、部门、班组安全活动开展程序和办法,明确规定班组安全员必须由班组长兼任,首次以制度的形式将班组长纳入三级安全网成员范围,加强对三级安全网第三级(班组级)管理,避免了原先设置的兼职安全员被边缘化的情况。同时,该办法以“层次清晰、任务明确、合理全面、一目了然”的表单形式逐项梳理出局、部门、班组三级例行开展安全活动的程序、内容与要求,且对安全活动中如何开展安全经验分享进行了明确,提高了三级安全网工作成效。

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不安全事件得到有效暴露,安全业绩大幅提高。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至今,公司系统共开展任务观察4 651次,发现问题801项,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收到有效的主动报告19件。为上级工作决策、控制事故关口前移提供了有效依据和帮助。公司2011年以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杜绝了人身伤亡和恶性误操作,2011年全年发生一般设备事故4起、障碍73起,较2010年分别下降60%和41%,降幅居南方电网各分省公司之首,安全生产考核居全网第一。

提升了员工对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分享、互助”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树立“主动报告不处罚”的安全理念,建立“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充分体现一线员工信息的重要性,鼓励每名员工能上报未遂等不安全事件,让一线员工的经验、教训、知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将企业不安全的因素能够尽快从管理流程、技术规范中得以完善。这种开放的、相互信任、以人为本的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获得了一线员工的高度认同。

为管理者找到了有效的落地手段。有些管理者虽然知道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但往往停留在一知半解,热衷于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即使开展,也多表现为一些大同小异的安全活动、安全教育走廊、宣传口号和标语等表面文章,没有真正体现出安全文化的深层内涵。超高压公司通过树立“主动报告不处罚”理念,建立“四不三鼓励两表扬一追究”机制,抓好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强化三级安全网第三级管理、强化现场任务观察等技术手段,切实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落地手段。

解决了“容错”的宽松导向可能被员工误读的问题。金融方面有个名词叫“信托责任”,过去因仅依赖个人道德规范的信托责任因遭到普遍滥用,导致美国不得不于1890年出台《反托拉斯法》,英文名就是Anti Trust Law,TRUST就是信托,该法就是反信托法,目的就是通过严刑峻法来确保职业经理人履行信托责任。

第4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关键词:食品行业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问题分析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发生,特别是那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恶劣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一次次挑战着公众的底线。为扭转这一尴尬的局面,使公众重拾信心,需要食品企业的自律和利益相关者的他律。完善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加大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成果。自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后,不断得到发展和运用,其代表学者有安索夫,弗里曼,克拉克森。在1984年弗里曼研究的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1965年经济学家安索夫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含企业的管理人员、员工、股东、供应商和顾客。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随之利益相关者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认为那些在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影响企业行为或者被企业行为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纳入战略管理的高度。1995年克拉克森指出,尽管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不一样,承担风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无论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员工、顾客和供应商)还是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媒体),主动的利益相关者还是被动的利益相关者都要积极的参与互动。纵观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其焦点由最初的讨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到将利益相关者课题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到最后强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者们也逐渐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不可忽略性,这就要求企业对股东这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李正(2007)在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基础上将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共界定为六大类十七小类的活动,这六大类问题分别是环境类、员工类、社区类、一般社会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食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股东与债权人,员工,环境,供应商、消费者和客户及社区。因为在食品企业的生存发展中,环境为食品企业提供着原料等资源,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排污等对环境也产生着影响,所以在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周虹(2013)针对2006年至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表明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酒类企业居多,其他的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则较少,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的是2011年的食品行业企业的数据,在食品饮料行业中剔除了酒类企业,选择沪深A股44(新浪财经食品企业共52家,其中剔除4家创业板企业,1家ST类企业,还有3家企业新上市,未找到2011年报表数据)家食品企业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年报信息来自巨潮资讯网,社会责任报告来自商道纵横和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等网站),以扩大周虹(2013)的研究范围,发现并总结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总结完善的对策,以促进食品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本文参照李正(2007)和润灵环球评级有关《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的评级报告从三个层次的指标提取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其中一级指标5个:股东与债权人;员工;环境;供应商、客户与消费者;社会参与及发展。二级指标23个:股东与债权人方面分别反映股东、债权人利益;员工方面有雇佣与雇佣关系信息,员工成长信息,职业健康与安全信息,人权保障信息,工作条件与社会保障信息,社会对话与关爱信息,责任教育信息;环境方面有环境整体管理信息,预防污染信息,可持续资源使用信息,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供应商、客户与消费者方面有产品的质量保障信息,客户关系管理信息,保障消费者安全与健康信息,消费者服务信息,供应商,消费者教育信息;社会参与及发展方面有公益捐赠信息,志愿服务信息,政治参与信息,缴纳税收信息。三级指标50个,是对23个二级指标的细分,每个指标信息披露计1分,未披露不计,通过阅读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年报得到如下信息:五个一级指标中,食品行业对于股东和债权人的责任信息披露的最全面,其中盈利与回报信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较好,有70%的企业披露了年度待审批分红方案,57%的企业披露了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问题。这一良好势头其实在情理之中,股东和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提供者,其利益一直深受企业重视,甚至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而在分享利润的过程中,债权人优先于股东,自然债权人的利益也得到维护。对和员工有关的信息披露较好的是雇佣与雇佣关系信息,工作条件与社会保障信息,但是在员工成长信息、职业健康与安全信息、人权保障信息、社会对话与关爱信息、责任教育信息上,定量数据的披露较差,对于培训信息的披露是16%,多数食品企业只是简单描述企业在年度中关注员工的成长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只有少数食品企业详细记载了年度培训场次,参加的人数,培训内容和成效。人权保障信息中只有9%的报告有关于同工同酬的申明,没有提及杜绝童工的说明,只有2份报告披露了责任教育信息,这些数字充分反映出当前的大环境下食品企业还未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其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供应商、客户与消费者方面分别有55%、66%的报告披露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信息。食品企业比较关注产品的技术创新和保持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分不开的,食品企业所披露的质量管理对数是门槛类标准,并不能真正说明其产品的优良。对于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只有9%的企业进行了披露,只有5%的企业披露了关于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方面的信息,对于主要产品合格率和产品回收机制的披露分别有7%、11%,这一披露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食品企业还未意识到消费者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双方还未真正互动起来,对主要产品的安全性阐述虽有41%,但多数是概括性的文字描述,未提及其实行的有力度的措施。44家企业都有披露前五名供应商的信息,但只有三全食品和安琪酵母两家企业披露了对消费者进行产品本身的属性和消费者权益的教育方面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令人堪忧。有一半的报告披露了公司采取的控制污染的措施,30%的报告对其年度环保投资额进行了披露,36%的报告披露了节能和节水措施,报告中主要关注的内容是原材料的使用以及污水和废渣的治理和减排,对环保信息的披露主要集中在对原材料的使用和对污水的整治和减排上,对其它方面的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议题涉及较为薄弱,没有一家报告提到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减排措施。可见多数食品企业有防治污染的意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笔者认为这和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号召是分不开的,在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其力量不可小觑,但是单单依靠控制措施还不够,食品企业要积极寻找可替代的非再生能源,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影响,以减缓对气候的影响。社会参与及发展方面,44家企业均披露了本年度纳税情况,作为企业公民,税收可以很好的体现其为政府等做出的贡献,这一披露现状可以预见。但对社区的建设和影响内容呈现多样性,68%的报告披露了社会公益捐赠总额的信息,其中20%的报告具体披露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公益慈善的议题主要包括扶贫、助教、环保和关爱弱势群体等。另外,7%的报告披露了员工志愿者活动。但仍有不足的是,食品企业多数是在简单罗列慈善活动,将企业在年度中进行的捐赠等爱心活动进行记载,显得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过于狭隘,我们要知道慈善和社会责任不能划等号。另外,只有5%的食品企业披露其加入地区及行业组织,9%的企业披露了其参与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反映出当前食品企业的互动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在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发展尚不完善的初级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当下,食品企业要积极参与到行业组织中来,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以使标准更具实用性。

( 二 )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披露内容的不全面。通过数据分析可见44家企业全都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少之又少;关键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比率也较低,根据指标统计总得分为50分,但披露前十名的企业只有8家企业超过一半的分数,只有中粮生化达到33分,这一分数显然不高,未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得分集中在10分左右,披露水平可见一斑,且在披露过程中存在着趋利避害的情况,对于那些正面的、预期对企业有积极影响的信息大力披露,如企业对于灾区等的捐赠情况,对社区所做的贡献等,而那些负面的、如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等则闭口不言,如在“瘦肉精”事件后,双汇集团并没有在其报告中过多的提及其改进措施,不愿自揭伤疤。(2)披露过程中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披露形式较单一。从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来看,大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在披露时,除了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纳税情况、公益捐赠等问题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会计数据外,在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更多的是对企业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简单的罗列,相对于社会责任报告而言,更像是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纪实,将企业年度大事一一记载。(3)社会责任会计项目在披露中未单列,缺乏独立报告意识。在44家食品企业中多数企业没有将其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单独列示出来,常规的做法是将企业从事的一些社会责任活动直接在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进行反映。如在未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年报中,可以在“应付职工薪酬”、“管理费用”科目中提取到对员工的福利及职业发展培训和成长信息;而公益捐赠等信息一般可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中提取到。这和当前理论研究的不成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要加快理论研究的步伐,以引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务。在披露的工具上,44家食品企业中,只有11家食品企业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来披露其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而且6家企业是2011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且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存在着报告中断的现象,这就不利于信息的对比,未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对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提取耗时、耗力,无疑加大了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难度。(4)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企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食物,其责任表现在为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的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不能让消费者以牺牲健康甚至是生命为代价。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从当前的披露情况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没有引起食品行业足够的重视,没能给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消费者足够的安全感。关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的技术创新虽有55%、66%的报告进行了披露,但较多报告的叙述较为概括,甚至有着表决心的意味,如有的企业对供应链的描述仅为“已经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足够控制力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而没有详细的信息描述企业在政策和管理上是如何保证落实的,其实际效果有待加强。在44家企业中,仅有3家披露了产品的合格率,且合格不代表高质量,产品质量令人堪忧。(5)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已的11份社会责任报告均是未经独立的第三方审验过的,这无疑降低了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未来要提高其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报告进行审验,这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等多方努力。

(三)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使得自愿性进行披露的食品企业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需要准则等积极的引导。(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当前不仅食品企业自身,包括企业直接、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甚至可以说整个社会大环境还未真正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直接的后果就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低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企业自身力量和利益相关者等的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参与和努力。(3)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当前,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尚未形成统一体系。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的研究难题还未攻克,尤其是计量问题成为社会责任会计前进道路中的瓶颈。文献专著方面像是胡承德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汤云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针对所有企业来谈的,基本上还没有单独适用于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也就不能对实务进行指导。(4)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核算的内容计量难度大,财务信息多采用会计基础型,非财务信息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披露形式,这一差异无疑加大了信息筛选、分类等的成本,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披露难度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当前我国的食品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竞争激烈,食品企业的生存尚且比较困难,加上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冲击,在扭转局面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无疑形成食品企业的一种负担。

第5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促进我局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工作效能,切实解决监管工作中的情况不掌握、监管不及时、重点不明确、措施不到位、整改不全面等问题,根据我局工作分工,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信息有关内容

1、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包括周、月计划、阶段、年度计划)、措施及工作职责分工。

2、职责内监管工作具体落实情况。

3、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情况报告(包括周、月计划、阶段、年度)。

4、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5、重要工作情况(包括重点检查、督查,会议,工作部署,事故隐患查处,事故调查处理等)。

6、领导交办事项的具体落实情况。

二、工作信息上报程序

信息上报一般应按照逐级上报的程序进行,紧急情况或特殊情况下可以越级直接上报。

1、科室人员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工作信息。

2、科室负责人向主管局长报告工作信息。

3、主管局长向局长报告工作信息。

4、办公室负责对工作信息定期汇总。

三、工作信息上报方法及要求

1、除正在进行中的一般性工作信息或临时性工作信息可以口头上报外,其它均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上报。

2、上报情况要及时。注重时限性,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措施、工作职责分工和职责内监管工作落实情况,应按照局领导要求,及时上报;对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情况及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按照周、月、阶段、年度时间要求,进行汇总上报;对重要工作情况,必须要随时上报;对领导交办事项的具体落实情况,要按领导要求搞好上报。

3、上报情况要真实。上报情况中说明或反映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实际,必须是上报人确实了解或亲自掌握的;尤其上报重要情况、重大问题,必须经过上报人调查、核实,真实有据。杜绝使用听说、可能、或许、好象、差不多等词语。

第6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关键词】 安全会计; 确认; 计量; 报告

安全生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始终高度重视,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加强安全生产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提出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健全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使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呈现出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良好局面。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其中安全投入不足、不实,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应当尽快建立、健全安全会计,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安全投入,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一、安全会计的内涵及其建立的意义

作为一个新的会计分支,什么是安全会计至今尚无定论。综合各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安全会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货币及中介变量的形式核算并监督安全资源的成本、价值和行为效用,并将其结果报告给有关方面的会计管理方法。安全会计不但能够全面、详细地反映企业的安全投入、产出状况,给决策、管理、监督提供信息和依据,有效防治安全投入不足、不实,而且能够促使企业重视和充分利用安全资源,正确认识企业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优化企业经济行为,提高安全投入产出效率,确保安全生产。

(一)建立安全会计是防治安全投入不足的利器

众所周知,安全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企业安全投入不足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有效监督。近几年我国为扩大企业安全投入资金来源及数量,建立稳定的安全保障资金渠道,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制度。由于安全投入效益的隐蔽性、滞后性、不确定性及其他原因(经济效益不佳、领导不重视、短期行为等),一些企业(尤其小煤矿)往往在安全投入方面“勤俭节约”。企业为了应付针对安全投入状况的检查弄虚作假。比如将机电设备、材料等生产费用,将为职工缴纳的工伤保险等费用支出列入安全费用支出。安监人员由于时间、精力或会计专业知识不足往往很难发现问题。企业是否足额投入了安全资金?安全资金又投入到哪些方面?形成多少安全资产?存在多少安全负债等等这些信息的披露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安全会计解决。会计师事务所、安全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安全会计资料出具相应的安全审计和安全评价意见。这

样,企业安全投入不足、不实状况就会得到有效监督。

(二)建立安全会计有助于满足有关各方对安全信息的需求

建立安全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的安全资源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最终向政府、公众、金融机构、经营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安全有关的财务信息,以供决策之需。政府部门通过安全会计可以全面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安全投入产出信息,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管理和控制。以金融机构为主的债权人以及其他潜在的债权人,在全面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时,可以通过企业安全会计反映的安全信息,分析由于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企业经营者根据安全会计反映的安全投入、安全成本、安全负债等具体安全信息,及时作出相应的安全决策,保证企业安全发展。另外,企业员工、消费者、经销商、社会公众及有关中介机构也都可以通过企业安全会计了解企业安全信息。

(三)建立安全会计是提高安全投入产出效率的需要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这个道理许多企业往往只有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才能够深刻体会到。建立安全会计,可以随时反映企业安全投入状况与安全资源利用情况。这样一方面避免企业在某些安全建设方面重复投入,造成浪费;而另一方面避免有些方面安全投入不足,形成安全隐患。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通过安全会计披露的相关安全信息有助于分析和评价安全工程和措施的经济合理性,指导企业进行安全投入,提高安全投入产出效率。

(四)建立安全会计是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需要

传统会计学认为,企业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赢利组织,而不是社会组织,因而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获得最大利润。这种思想导致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只求利润,而忽视社会责任,埋下了污染生态环境、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雇员安全健康的许多隐患。现代会计学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否则企业不可能长期地确保其最大限度的收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安全具有“拾遗补缺”和“本质增益”功能,具有“外部经济性”特征。建立安全会计,有助于披露企业安全投入状况,反映企业在安全发展方面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五)建立安全会计是加强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我国已经加入WTO,企业面临更多的国际市场竞争。安全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形象,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产品常因为安全问题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低价倾销是西方主要贸易国指责中国产品的主要理由之一。建立安全会计,有助于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投入情况,及时客观确认计量产品安全成本,将企业付出的安全成本计入实际成本中去,全面反映产品完全成本,为企业积极应诉提供有力证据。

二、安全会计的确认

所谓确认是指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费用或其他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对于整个会计工作意义重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或要求进行。安全会计的确认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或要求:

第一,确认的对象必须符合会计定义与特征,否则不能予以会计确认。

第二,确认的对象必须依据法律规定。

在安全会计中,记录安全投入(欠账)的一项重用依据,是企业是否承担法定义务。我国针对煤炭、烟花爆竹、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道路交通运输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必须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进行安全投入。企业应提未提、应投而未投的安全费用形成安全负债(欠账)。但是企业应注意根据安全生产相关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不能仅以法律形式为依据。

第三,确认的对象必须能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予以确认。由于安全会计的独特性,不再以货币为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在传统会计中,当一项安全投入、安全价值的金额难以计量,会计人员如果不采取非常武断或主观的方法,就不能确定其金额时,可以不予以记录。但在安全会计中,会计人员应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作出相应价值评估并予以记录。例如:在确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尤其是间接经济损失时,往往难以定量化统计与计算,此时需借助于职业判断,作出相应价值评估并予以记录。

第四,确认的对象必须遵循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的时间基础。

第五,确认的对象必须遵循稳健性原则。由于安全生产的特殊性,企业对安全成本、安全价值的确认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安全投入(资产)、安全价值,也不能低估安全负债(欠账)。安全会计确认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安全成本(投入)确认和安全价值(效益)确认。

(一)安全成本(投入)的确认

安全成本,也称安全投入,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基准的安全标准下,与安全有关的费用总和。即安全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安全生产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安全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事故损失两部分。从投入角度说,安全投入包括主动性安全投入和被动性安全投入。安全成本具体项目主要有:

1.安全措施费。它是为防止事故发生而专门建立安全工程,购置安全设备、仪器、材料及采取专门安全措施所花费的费用。现实生产中,一定的工程、设备、仪器既能保证、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又能增加、恢复生产能力。比如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一方面改善了通风条件;另一方面又为产能扩大创造了条件。此时是归结为安全成本还是归结为生产成本,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建立安全会计的现实需求。相应成本的确认一定要遵循会计确认原则(比如经济业务实质、相关性原则等)加以确认。

2.安全教育与培训费。它是为了提高人们安全意识与职能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教育、培训等。包括宣教培训所使用的设施、设备、工资等费用。

3.安全奖励费。它包括为调动人们进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奖励费用。

4.安全维持费。它是指为了保证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转而投入的必要人力物力。包括安全设备、设施检测检查费、折旧费等。

5.安全管理费。它是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投入。包括安全员(兼职和专职)的工资、津贴和办公支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维护费用。

6.安全科技研发引进费。它是指在进行安全技术、安全设施研究开发引进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7.安全保险费用。如企业为员工办理的各种安全保险费用等。

8.事故处理费。它是指在事故发生后,企业为了控制事故扩散、减少损失、恢复正常秩序等处理事故所必需的花费。主要包括:事故处理活动费用;对伤亡职工的救治与赔偿费用;环境污染处罚与治理费用;事故发生导致企业停产的损失等。

上述1~7项主要属于预防成本范围,是企业的主动性安全投入。而第8项属于事故损失部分,是企业的被动性安全投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安全的投入和支出越来越大,与安全有关的费用越来越多,还会产生新的安全成本具体项目,这也是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

(二)安全价值(效益)的确认

安全价值,亦称安全资源价值,是指决策者利用(或追加)一项安全资源所产生的预期决策效果与不利用(或追加)该项资源所产生的预期决策效果之差,是安全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或减损的经济价值。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由于进行安全投入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带来的“隐性”价值;另一部分是企业由于进行安全投入进而促使生产效率提高所创造的价值增值。

三、安全会计的计量

计量是指对会计报表要素进行量化描述的程序。“会计的灵魂在于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安全会计系统的运行同样离不开一套恰当的会计计量理论,然而困难正在于此。

(一)安全成本(投入)的确认

日前比较成熟的安全成本(投入)计量方法主要有:

1.历史成本法。它是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以安全资源的取得、开发、形成等实际支出为依据,并将其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的操作简便易行,计量准确,具有可验证性的特点。但采用历史成本法作为计量基础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安全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历史成本差别可能较大。

2.重置成本法。所谓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的物价条件下,由于置换日前正在使用安全设施、安全人员等所应付的代价。但对安全资源的重置成本进行估价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安全资源的真实成本。

3.机会成本法。这种方法是以企业安全投入缺失导致的经济损失为计价依据进行计量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机会成本更接近安全资源的成本,但机会成本在数量上是难以界定的。

(二)安全价值(效益)的计量

安全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旨在计量、报告安全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价值。相对于安全投入主要从货币计量角度提出的计量方法。由于安全价值(效益)具有的特点(不确定性、间接性、滞后性、隐形性),它们的确认计量可能更多的有赖于非货币计量方法。主要有:

1.评价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影响安全价值的安全投入结构、效率、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人员的配备以及安全人员的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等难以货币计量部分,作出相应评价。

2.商誉法。这种方法要求把企业过去若干年的超过本行业正常赢利的部分作为商誉,然后乘以安全投入额占企业总投资额的比例,其积数作为企业安全资源的价值。它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3.指数法。该法以一定时期内安全资源价值的变化情况为依据,建立一个安全资源价值发展指数,根据基期的企业安全资源价值,推算以后年度的安全资源价值。但该指数的建立需要充分、详细的历史资料,模型的构思也有一定难度。

4.工资报酬折现法。安全资源中人的价值可以采用此法。将职工在录用期限的预计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安全资源的价值。因为一个职工的价值是该职工在剩余受雇期间内工资报酬的现值。

四、安全会计的报告

出具安全会计报告是安全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安全会计报告反映企业安全投入数量、结构以及安全效益状况等相关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定性信息,也有定量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以实物、技术等指标表示的非货币信息。安全会计报告可以采用表内报告与表外报告相结合的形式。

(一)安全会计表内报告

安全会计的表内报告是通过对日常安全成本和安全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将综合结果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披露,以满足投资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安全监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决策的需要。安全会计的表内报告可以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单独编制安全投入、收益表。第二种形式是在现有会计报表中增加安全成本、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效益等项目,采用这种形式必须防止与现有会计报表中的一些项目混淆,因为安全成本在现有会计报表中是分散在有关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中的。

(二)安全会计表外报告

由于安全资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信息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能通过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表内报告,因此通过表外的补充说明有助于帮助安全资源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安全会计表外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详细资料;2.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有关事宜;3.分析、考评安全资源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以及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段海峰.煤矿安全投入和安全成本的界定[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6.

第7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自**年10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七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各有关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大对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的监管力度,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近一时期违法违规生产、销售、安装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现象又有所反弹,特别是一些网站公开有关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广告、非法销售电脑卫星电视接收卡、承接单位和个人卫星电视安装工程等等,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也严重危害了国家的政治安全、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现就加强对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销售和广告监管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按照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现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年3月29日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的意见》(广发外字[2002]254号)精神,认真履行职责,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重点清理整顿有关生产企业,对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一经查实,要立即报告信息产业部,由信息产业部取消其定点生产资格。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检查,严禁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进入市场流通,严厉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安装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行为。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对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协调,积极主动配合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整治工作。

二、除经批准的定点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生产企业可以向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及其批准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安装企业定向提品信息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各种媒介或者形式下列广告:

(一)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卫星电视高频头、卫星电视接收机、境外电脑卫星电视接收卡及相关软件和境内卫星电视节目专用解码器以及相关安装服务;

(二)境外卫星电视节目专用解码器、境外卫星电视节目接收参数、接收方法及相关安装服务;

(三)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内容、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及其品牌和有关接收设施的推广和安装。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大对在报刊杂志、居民住宅小区、互联网及移动电话信息上非法刊登、张贴、散发和设置有关推销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产品和安装服务广告行为的查处力度。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依法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推销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产品和安装服务广告行为的查处工作。

四、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对利用手机短信或者在互联网上有关卫星电视设施和安装服务广告的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当事人违法广告行为进行查处,同时将有关认定处罚意见通报省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由省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法配合查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发现的,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追究当事人违法广告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认定处罚意见依法配合其查处工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发现非法销售、安装卫星电视广播接收设施或者广告的,应当及时通报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予以查处,并通报省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配合。

对违反《关于进一步加强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的意见》(广发外字[2**]254号)规定广告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广告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予以处罚。

五、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定点生产企业由信息产业部公布;经批准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安装企业的名单,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汇总后,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社会公布,并在有关政府网站予以公示。

第8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新的历史时期,财务部门处理和搜集信息的工作,集中体现了网络会计信息披露集成功能。计算机的处理功能,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的协同效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核算功能,而是向着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和经营决策分析方面发展。网络将不同时间和地域内的决策流和信息流进行了集聚,并将那些专业人员的数据分析和先进的财务软件融进其中,通过一定的整合,而使管理意见更加完善和系统。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所呈现的状态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为企业管理者的实时监控提供了便利。由于所形成的动态信息更加的准确和及时,进而促进了决策者对问题的预测和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改革信息传递的功能,而增加了社会层面的公开信息,使审计机构的操作难度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的公正和公平性。并实时的联系证券和银行等机构,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网络会计信息处理工具包含了多种渠道,如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等,这种信息沟通的多元化和多渠道,使信息的沟通更加的流畅和便捷。通过简单切换不同的工具,简化了手工操作的流程,可远程进行财务审计和提交报表,这样不仅仅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结构的划分。

二、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种模式

1.经济事项报告模式它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财务状况报告,而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对企业的预测形式和综合经济状况重点进行关注。而该模式的信息来源,通过加入网络技术而被拓宽,在统一的一个数据库中,加入了销售和生产等一系列的经济信息,并在公开网站上传。对于决策而言,这种信息模式的效用是非常高的,但其网络安全隐患也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并且对使用者有极高的专业要求。在此报告模式下的数据库,通过不同的形式,来维护和存储原始数据,这样因为有愈加严格的专业性,也更加降低了其安全性,无法有效保护原始数据不被泄露。

2.实时报告模式传统信息的披露手段,是固定期限的财务报告,但它却无法满足信息爆炸的需求。所以财务信息的实时显示,就是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经典模式。企业可对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在数据库内,随时随地的输入交易事件和生产经营活动,便于使用者及时查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同步报告可促进决策者的地位和信息准确度的提高,规避信息的滞后。其缺点是监管不力、突出了风险并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3.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此种模式需要数据库对原始的信息披露进行保存,主要是对那种组织生产系统中大规模的财务报告比较适合。它将会计系统分为三个模块,利用报告生成器,报告单位向使用者提供服务。同时,它还对反馈和改进报告的的渠道进行了设置。这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实时性的模式,利用市场的平衡和交流,使会计处理效率提升,而它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包括监管和审计。总之,企业应立足于自身的质量要求和特点,量身定做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将各自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改善网络环境下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所制定的分析模式要切实可行。

三、网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财务信息在网上流通,安全问题是其最大的隐患。和传统的财务数据相比,网络会计信息报告的审查和监管还不完备和正规。一些企业还不加区别的在网络上置放各种财务报告,其严密性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而使用者对其所获得的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并不确信,这样会无形中降低会计信息的实用性。而从者的角度而言,网络信息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冲击,如竞争对手、网络黑客等,造成了信息的失窃和非法篡改数据库等问题的出现,严重的会使企业面临瘫痪的危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信息质量,还会对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无法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技术性。

四、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

为了正常维持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网络运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来更新软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会计系统的配套设施。首先,对会计信息管理进行强化,对会计信息的录入过程严格进行检验和控制,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对技术安全进行强化,加强网上防护,实现一种动态的安全和数据安全。其次,利用授权式和分散式两种方法,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作出保障;最后,对内部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进行强化,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防止会计信息的披露。

五、结论

第9篇:安全生产信息报告范文

为了规范本市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活动,保障公共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是指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对本市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以下简称公共管理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单位(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障性能测试、评估的活动。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信息委)负责本市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责任制度)

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承担开展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的管理责任。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所属的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开展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

第六条(测评年度计划)

市信息委应当会同各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年度计划,组织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实施,并进行指导、监督。

第七条(新建系统的测评)

新建公共信息系统的,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应当在系统建设前将安全设计方案报送市信息委审查;市信息委应当在15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新建的公共信息系统试运行结束后30日内,应当进行安全测评。

第八条(测评机构)

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应当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信息安全测评机构(以下简称测评机构)实施。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信息系统,由市信息委指定的测评机构统一实施安全测评;公共服务单位的公共信息系统,由该单位委托的测评机构实施安全测评。

第九条(测评协议)

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应当与测评机构签订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协议,明确测评的范围、内容、方案、期限、费用和违约责任等事项。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协议的示范文本,由市信息委制定。

第十条(测评要求)

测评机构应当依据国家和本市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的标准、规范,实施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保证测评活动的客观、公正。

第十一条(安全事项告知与协助义务)

安全测评的实施过程可能影响公共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测评机构应当事先告知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并协助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十二条(测评报告)

测评机构实施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后,应当出具包括以下内容的测评报告:

(一)测评范围、内容;

(二)测评所依据的相关标准、规范;

(三)系统安全的评估结论、整改建议。测评报告应当由测评机构负责人签署。

第十三条(安全整改)

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应当根据测评报告的整改建议,对公共信息系统采取安全整改措施;测评机构应当给予协助和指导。公共管理机构完成安全整改后15日内,应当将整改情况报送市信息委备案;公共服务单位完成安全整改后15日内,应当将整改情况报送其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测评实施情况的报告)

测评机构应当每季度将实施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的汇总情况向市信息委报告;发现公共信息系统存在重大安全问题时,应当立即向市信息委报告。

第十五条(动态复测)

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后,应当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测;系统的网络结构、信息处理流程等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及时进行复测。公共信息系统的复测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系统前次测评时发现的主要问题;

(二)核心网络设备、服务器、安全防护设施、应用软件等系统关键部分发生变更,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三)新的信息技术可能对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

第十六条(测评机构的保密义务)

测评机构对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过程中取得的技术数据、业务资料等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以任何方式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第三方。

第十七条(测评机构的行为禁止)

禁止测评机构从事下列活动:

(一)信息安全产品开发、营销和信息系统集成活动;

(二)限定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购买、使用其指定的信息安全产品;

(三)其他可能影响测评客观、公正的活动。第十八条(未进行测评或者整改的处理)公共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单位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开展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或者采取安全整改措施的,由市信息委或者相关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因未开展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或者采取安全整改措施,导致系统发生安全故障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第十九条(对测评机构违法行为的处理)

对测评机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由市信息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报告公共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情况或者重大安全问题的,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