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环保监测制度精选(九篇)

2024-03-11 10: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1.1人员的认知能力不足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人们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就室内、室外环境监测工作比较而言,人们对室内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相当成熟,但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得到有效进行。对于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表现在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尤其在那些不发达地区,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地区环保部门没有相应的监测仪器和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因此,在这种环保意识缺乏和人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1.2工作人员采样的样品质量没有保障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当重要。如在收集样品时,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添加保存剂,不能保证样品的稳定性或在采集样品时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就会对环境质量监测的准确性产生消极的影响,无法对治理方案提供有效地帮助。

2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制度现存问题的应对

加大环境监测制度的立法力度和能力建设,使环境监测工作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和重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环境监测制度的专属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加快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制,使环境监测制度更加制度化,更加规范化,使各个部门的环境监测更具有真实性,从真正意义形成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2.1我国应该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的重要地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环境监测制度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尽快的建立系统的关于环境监测制度的法律法规,。在此前提下,颁布一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环境监测的专属法律,完善环境监测制度,让环境监测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有法可依、有法可执。

2.2建设完整的环境监测体制环境监测工作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开展,需要一个完善的监测体系。一个完善、科学的监测体系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即能保证监测的质量,又能降低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在工作中,要明确责任制,做到职责划分,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考核及审查要对其工作及时地做出评价,规范职责与义务的统一;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加大对工作环节的帮助;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保证各个监测环节高标准、高效率的进行,以此提高工作质量。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的性质和工作标准,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可以将新的环境监测体制中一些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环境监测力量承担,由环保部门监督其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这样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集中主要精力做好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工作,提高环保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有利于明确环境监测部门的责任,形成高效的环保体系,有效地发挥各部门积极性和作用,保证环境监测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2.3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环境监测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但一些监测站缺乏足够的专业从业人员和运行资金,无法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有相对的措施:在人力方面,政府应该重点培养具有高技术素养的专业人员,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人力保障,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测站的人员培养与待遇。

在物力方面,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增加必需的设备仪器,并给予资金支持,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大程度地完善环境监测制度,使之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3结语

第2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作用 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城市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而环境保护决策和日常环境管理工作,都有赖于环境监测的有效实施。

1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所进行的各种测定,进而对环境的质量以及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确定。环境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实现“三个说得清”的环境监测目标。

1.2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督,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在正确认识环境质量,解决现存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执法监督和污染纠纷仲裁的技术基础和法律依据,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监视污染源排污和评价治理措施及效果验收提供重要支撑。环境监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哨兵”、“基础”、“重要支柱”,同时也是“一项政府行为”,环保部门的立身之本,政府作出重大社会经济建设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近十年来,灰霾天气、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环境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全局化、长期化的特点,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关注,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2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2.1 正确认识环境监测重要性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前提伴随着工业和农业的高速发展,化学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核与辐射以及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于这些危害的认识和变化趋势分析,均需要通过深入环境监测,才能取得数据支撑。在新的环境形势下,监测的对象、内容、范围和频次等逐渐增加,环境监测工作日趋繁重,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加强组织领导,才可能为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工作环境。

2.2 加强环境监测制度建设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基础环境监测作用的正常实现,需要环境监测制度的良好保障和规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应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在积极探索建立流域、区域联合监测机制、建立省界断面上下游联合监测制度、空气区域联防联控监测制度、企业自行监测制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流程规范,控制环境监测质量,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考核和奖罚机制,对于那些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工作人员要追究必要的责任,确保各项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到位。

2.3 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培养是发挥支撑作用的根本要获得可靠、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撑,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专业环境监测队伍。有完善的机构,才能开展监测活动。环境监测机构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机构应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积极引入高素质人才,保持监测队伍的相对稳定,才能确保监测工作能正常开展。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要发挥监测支撑作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需多形式地开展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由于环境监测数据具有敏感性和重要性,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还要注重监测人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培养其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

2.4 加大环境监测能力投入是发挥支撑作用的保障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投入,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建设必要的工作场地,这样才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开展监测能力达标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同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民间资金和各种援助资金,多渠道加大监测能力建设投入,配备足够监测能力,以确保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出基础支撑作用。 2.5 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是发挥支撑作用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监测必须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工作宗旨,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测体系,拓展监测领域

3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

3.1坚持“依靠与服务”的方针

“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是指导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方针,必须进一步落实。

各级环境监测站要深化改革、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带好监测队伍,强化主动、全面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意识;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提高人员素质,夯实技术基础,开拓监测领域,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应急监测能力,做好超前服务;要以监测数据的“准、快、全”为目标,以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多出报告、多出成果,扎扎实实地完成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为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服务的监测、污染事故及环境纠纷仲裁监测四项主要任务

3.2深化改革,提高监测工作效率

深化改革是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必由之路。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稳住一片、放开一头”的原则,加强监测工作改革力度,要通过改革把各级监测站建成人员精、素质高、装备好、活力强,能准确、及时、系统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高效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阵地。近期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分级管理体制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进报告制度,制定配套的经济和技术政策,开辟多种经费渠道,提高整体监测能力和效益。

3.3加强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职能

加强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管理中的技术监督职能,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强化环境管理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需要。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由监测站提供现状评价资料;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具有监测站对治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测报告;排污收费要依靠监测站核实或监测的数据;环境状况公报和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中的有关指标必须由监测站提供真实的监测数据;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中的总量核实和检查要依靠监测站实测或核实的排污依据;限期治理设施竣工验收必须由监测站出具验收监测报告;污染事故处理及污染纠纷仲裁必须依靠监测站有权威性的数据。

3.4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

第3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建议

一、 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就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目标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大气等相关因素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污染程度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

      (一) 根据环境质量状况的标准及时反馈目前环境质量状况,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二) 根据污染状况和污染类型,由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处理措施,切断污染源,解决污染问题。

      (三)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总结环境污染的相关规律,对于预防污染问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四)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制订环境保护措施,合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自然资源。

二、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不足

由于生存环境和全球气候的不断化,各国都开始注意和加强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有所进展,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近年,环境保护更是加大了放射源管理、饮用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有机废气治理、总量削减及控制等工作力度,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任务更重,同时对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反应速度及现场应急监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 设备落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环境取样和调查工作,还要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工作。在分析工作过程中,仪器设备的配备是关键。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目前所用的监测设备普遍存在落后、老化及不足的现象,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出现精确性的问题甚至无法开展相关工作。

      (二) 人才匮乏

环境监测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不断补充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而我国目前环境监测部门中人员普遍呈老化趋势,缺乏内部竞争力,使得尖端人才极度缺乏。

      (三) 经费不足

监测经费的不足也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经费的多少直接反应国家对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环境监测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空气、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还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跨区域的监测工作也时有发生,然而资金短缺问题让很多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经费的不足,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多数地市缺乏应急监测所需的配套设备及监测车,使自动监测能力和流动监测能力大大降低。

三、 环境监测的问题原因

      (一) 环境监测的认识存在一定不足

      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我国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压力。然而,人们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力度及技术监督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监测主管部门尚未对环境监测数据予以太多的重视,使得环境监测数据无法发挥自身作用,监测工作也日渐边缘化。

      (二) 环境监测经费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对监测经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导致对监测经费投入不足,致使环境监测系统的能力建设与时展不相适应,更别说与国际接轨,部分地区的监测系统由于的经费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基本满足,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监测任务的开展。事业经费的保障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监测频率、监测范围还是监测技术及监测速度都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和限制。

     (三)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度和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上层环境监测部门对下层监测部门更多的是业务指导关系,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和监督能力,无法从“条”的层面直接统筹、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地方监测部门容易受行政命令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 环境监测的相关发展建议

     (一)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监督能力

现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缺乏对环境监测站的约束力和监督力度,因此,必须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促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环境保护系统,应该实行垂直管制制度,由地方政府的监管改为由上级环境监测部门直接对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负责和统一管理,有利于技术的考评及执行力的监督,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加强人员能力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对我国环保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抓好人才引进和人员能力培养工作。对于从业人员,应该加强业务水平及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培训课程,提高全员的工作能力及整体素质。同时,要采取相应的职能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能力,督促从业人员对先进技术和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应该加强环境监测部门间的业务交流工作,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议,对业务技能优秀和工作积极的环境监测站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对先进高效的业务技能进行推广,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问题,这一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需要国家及地方财政部门予以支持,可将环境监测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经费等费用纳入财政部门年度经费预算,改善经费匮乏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王金辉.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现状与思考[J]. 工程与建设, 2010,(04).

第4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2.2加快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的性质和工作准确定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T作,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监督性监测,南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属于服务性质的环境质量监测也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新的环境监测体制可以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的环境监测力量承担,由环保部门监督其提供的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

这样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集中精力做好环境保护监督执法T作,树立和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监督执法的权威和地位;有利于明确相关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形成环境保护的统一战线,有效地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作用,保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标准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减少环境保护部门和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具体管理事务上的分歧和矛盾,加强同各部门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也有利于基层环境保护部门摆脱目前不得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被动局面,降低因职能定位不准确带来的风险。I5l同时,为了切实完成好全面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开展例行监测,做好土壤调查、污染源普查、总量减排、区域补偿等专项监测T作,完成应急监测任务等的政府监测职能,环境监测站理应处于一个有利的政治地位。因此,应该进行提高机构的地位和级别的尝试。比如常熟和张家港两市监测站就已率先进行了尝试,先后提升为副科级单位完成监测站升级。同时,政府应加大预算,加大监测事业方面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待遇,实行全额拨款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也使监测站的政治地位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得到保障。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从而也为监测站政治地位的提高,工作人员待遇的优化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头管理,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活动的进行。环境监测部门被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够独立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如受地方利益的驱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这种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法规和独立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整个监测活动加以监管,直接导致监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难以真正、有效地实施。

这种多头管理的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在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统一的管理机构,但是在环保部门的机构改革中却把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撤消了,把环境监测的科研、标准、规范、法规、能力建设、业务管理等事项都分散到各个部门中去。所以才会致使没有一个部门从总体上对环境监测从网络建设、法规标准、质量控制、能力建设、人员培训、数据的收集处理、传输分析和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监督管理,也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对环境监测工作从总体上负责。

1.4无统一、完整的且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我国目前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除国家监测局总站外,环保部、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交通部、气象局、一些大专院校、沿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监测工程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开展着与监测相关的监测、调查或研究活动,但其根据的标准和规范却不尽相同,使得的信息从方式、内容、参照的标准都不相一致。l4l随着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的全面扩展,全国加大了环境监测的硬件投资,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包括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技术人才在内的环境监测体系,但是现行环境监测方法却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及新的技术方法的需要,导致无论从监测方法的类别、数量,还是从监测方法的体系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与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1.5没有建成有效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对于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准备不充分,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完善和不配套;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不清,上下各层级间的职责和任务混淆,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也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这些监测站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网络运行功能,也满足不了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的立法层次和法现行的环境监测法律规定分散在各专门法规中,而且各部门的法规对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定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是相互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圉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均明确赋予环保部门对我国水环境进行监督监测的职能。但2002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也规定水利部门应对水环境进行监测。这是明显的立法冲突,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打架”。由于各部门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规定相互矛盾,而且其他的环保法律法规的法律层次和地位也高于监测的管理办法,使得各部门可以依据不同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开展监测活动。如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法;而水利、气象、海洋等部广J按照水法、气象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开展本部门的环境监测与管理活动。这直接导致我国的部分环境监测工作出现盲区或多部门交叉、重复管理,以致职责不明确。也是造成当前各部门、各行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各自为战,企业和社会监测放任自由,各层次的环境监测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

1.2法律法规关于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在环境监测的定位方面,法律上关于环境监测的相关规定中,监测被定位为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监测结果的服务性单位。在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关于环境监测执法的规定,但是实际操作中,环境监测却是执法的“尖兵”,毋庸置疑地参加了执法活动。这种在机制体制方面,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混淆,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忙于服务性的监测收费和提供污染源监测的工作而忽视其最重要的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研究的职能。这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没能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导致环保部门的有限监测能力不能及时和很好地为环境执法服务,难以发挥其“尖兵”的作用。[211.3环境监测监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监管方面是对环境监测工作多头管理,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同时当地政府、技术监督局和上一级的环境监测站都有权力对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立独立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国家应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使环境监测得到最大程度的独立,明确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职责、相关的权力和责任,对现行的环境监测制度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改革,组建并不断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应逐步完善全国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遥感、酸沉降、沙尘暴、三峡工程等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对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加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的准备和投入,完善和出台配套的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统一和规范实施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监测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时,规定任何部门或单位都应采用依法制定、现行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明确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任务。

2.4加快制定统一的、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制订采用各种先进监测技术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解决监测方法数量不足、技术陈旧等问题,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同时将对时间较长的现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修订,并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形式。新标准实施后,应停止使用已经废止的标准和非标准监测方法,统一和完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机制,以及定期公布重点流域和环保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使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3结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和“耳目”,是环境执法的“尖兵”,它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必须加快其法律体系的建立,提高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规范环境监测的日常监测,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使其更好地为环保工作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卫先.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制度述评.中国环境监测2009(3).

[2]区晖、邱瑞桥、吴天龙.论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中的作用环境执法研究与探讨.2005,517—520.

[3]黄玉平、苏贤.论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律地位.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5).

第5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2.2加快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的性质和工作准确定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t作,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对污染源的监测定位为监督性监测,南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属于服务性质的环境质量监测也由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新的环境监测体制可以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的环境监测力量承担,由环保部门监督其提供的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

这样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集中精力做好环境保护监督执法t作,树立和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监督执法的权威和地位;有利于明确相关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形成环境保护的统一战线,有效地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作用,保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标准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减少环境保护部门和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具体管理事务上的分歧和矛盾,加强同各部门与地方的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也有利于基层环境保护部门摆脱目前不得不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被动局面,降低因职能定位不准确带来的风险。i5l同时,为了切实完成好全面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开展例行监测,做好土壤调查、污染源普查、总量减排、区域补偿等专项监测t作,完成应急监测任务等的政府监测职能,环境监测站理应处于一个有利的政治地位。因此,应该进行提高机构的地位和级别的尝试。比如常熟和张家港两市监测站就已率先进行了尝试,先后提升为副科级单位完成监测站升级。同时,政府应加大预算,加大监测事业方面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待遇,实行全额拨款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也使监测站的政治地位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得到保障。显然,通过进一步对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使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从而也为监测站政治地位的提高,工作人员待遇的优化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头管理,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活动的进行。环境监测部门被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够独立的性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如受地方利益的驱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这种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法规和独立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整个监测活动加以监管,直接导致监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难以真正、有效地实施。

这种多头管理的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在环境监测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统一的管理机构,但是在环保部门的机构改革中却把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撤消了,把环境监测的科研、标准、规范、法规、能力建设、业务管理等事项都分散到各个部门中去。所以才会致使没有一个部门从总体上对环境监测从网络建设、法规标准、质量控制、能力建设、人员培训、数据的收集处理、传输分析和等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监督管理,也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对环境监测工作从总体上负责。

1.4无统一、完整的且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我国目前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除国家监测局总站外,环保部、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交通部、气象局、一些大专院校、沿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监测工程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开展着与监测相关的监测、调查或研究活动,但其根据的标准和规范却不尽相同,使得的信息从方式、内容、参照的标准都不相一致。l4l随着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的全面扩展,全国加大了环境监测的硬件投资,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包括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技术人才在内的环境监测体系,但是现行环境监测方法却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及新的技术方法的需要,导致无论从监测方法的类别、数量,还是从监测方法的体系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与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1.5没有建成有效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对于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准备不充分,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完善和不配套;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不清,上下各层级间的职责和任务混淆,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也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有监测权力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繁多,各个部门都有根据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监测结果的权力。这些监测站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网络运行功能,也满足不了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的立法层次和法现行的环境监测法律规定分散在各专门法规中,而且各部门的法规对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定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是相互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圉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均明确赋予环保部门对我国水环境进行监督监测的职能。但2002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也规定水利部门应对水环境进行监测。这是明显的立法冲突,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打架”。由于各部门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规定相互矛盾,而且其他的环保法律法规的法律层次和地位也高于监测的管理办法,使得各部门可以依据不同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开展监测活动。如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法;而水利、气象、海洋等部广j按照水法、气象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开展本部门的环境监测与管理活动。这直接导致我国的部分环境监测工作出现盲区或多部门交叉、重复管理,以致职责不明确。也是造成当前各部门、各行业的环境监测工作各自为战,企业和社会监测放任自由,各层次的环境监测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

1.2法律法规关于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在环境监测的定位方面,法律上关于环境监测的相关规定中,监测被定位为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监测结果的服务性单位。在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关于环境监测执法的规定,但是实际操作中,环境监测却是执法的“尖兵”,毋庸置疑地参加了执法活动。这种在机制体制方面,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混淆,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忙于服务性的监测收费和提供污染源监测的工作而忽视其最重要的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研究的职能。这种环境监测的性质和定位不准确,没能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导致环保部门的有限监测能力不能及时和很好地为环境执法服务,难以发挥其“尖兵”的作用。[211.3环境监测监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监管方面是对环境监测工作多头管理,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同时当地政府、技术监督局和上一级的环境监测站都有权力对环境监测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立独立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国家应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管理和指导,使环境监测得到最大程度的独立,明确环境监测监督管理的职责、相关的权力和责任,对现行的环境监测制度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改革,组建并不断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应逐步完善全国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遥感、酸沉降、沙尘暴、三峡工程等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对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网络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网络功能设计;加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条件的准备和投入,完善和出台配套的支持和约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运行的法规、标准、制度和技术规范,统一和规范实施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监测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时,规定任何部门或单位都应采用依法制定、现行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明确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职责任务。

2.4加快制定统一的、具有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制订采用各种先进监测技术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解决监测方法数量不足、技术陈旧等问题,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同时将对时间较长的现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修订,并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形式。新标准实施后,应停止使用已经废止的标准和非标准监测方法,统一和完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方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机制,以及定期公布重点流域和环保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使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3结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和“耳目”,是环境执法的“尖兵”,它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必须加快其法律体系的建立,提高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规范环境监测的日常监测,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使其更好地为环保工作和社会服务。

第6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保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提高检测水平是关系检测站生死存亡的大事,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开拓思路,改变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监测的源头到报告的发出每一步都要进行质量控制,对每一个相关的监测人员都要进行控制,对每一台仪器都要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监测质量越来越高,使监测站的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使环境监测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1 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

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2)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 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 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2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质量监督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配备先进监测手段。 同时重视和控制质量成本,减少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 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 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 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 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 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2.3 应用 TQC 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一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其含义为:“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 、经营管理 、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到预防和改进为主。 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从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与企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其产品为监测数据或报告。 因此,运用 TQC 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2.4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系统的结构布局规划的缺失以及监测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测站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相应的网络运行功能,其潜在的作用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 因此,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必须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和指导,系统分类规划和设计,法规制度配套完善,职责任务上下厘清,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2.5 加大实验室投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水平

由于环境监测分析大多数都是微量分析, 所以监测数据的质量与实验室环境有很大关系。 当然,除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还应该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说,实验室不仅卫生条件要好,而且还要做到布置合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要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3 结语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主要受样品的采集、保存、管理与运输过程,分析测试使用的仪器,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测试环境以及监测技术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人为的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确保环境监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为蓬勃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铸就更加夯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规和科学知识学习手册[S].中国环境科学版社出版,1992.

第7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1环境监测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事业,并提出要建设良好环境型、节能减排型社会使得环境保护事业迅速进入了发展新时期阶段,目前环保部门己成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各项环保政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环境监测制度,并制定监测规范,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监测系统,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基本工作之一,也是它们的重要职责,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环境监督重要手段; 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对环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取得反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各项数据的过程。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描述环境状态与演化、科学预报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分析等。环境监测的主要过程见(图1)

图1环境监测的流程

3环境监测实施现状

环境起源于环境分析,即对化学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近年来,我国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要求环境监测技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环境监测的范围不断扩大,监测能力也逐步提高。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 800多个,其中环保系统2 200多个监测站,行业监测站2 600多个。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目前,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本文由收集整理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等。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站(分为监测总站和各省市的监测中心)是对大众开放的,定期公布监测报告、监测工作进展、监测技术最新发展等。

4环境监测的问题原因

4.1环境监测的认识存在一定不足

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忽略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我国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危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压力。然而,人们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力度及技术监督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监测主管部门尚未对环境监测数据予以太多的重视,使得环境监测数据无法发挥自身作用,监测工作也日渐边缘化。

4.2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度和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上层环境监测部门对下层监测部门更多的是业务指导关系,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和监督能力,无法从“条”的层面直接统筹、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地方监测部门容易受行政命令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5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5.1实现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各种新的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环境监测鼓励各级监测部门在监测工作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之前要经过验证后方可使用。

仪器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中使用的仪器相对落后,监测仪器不足及老化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为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仪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监测仪器寿命、降低监测仪器的制造成本、保证其使用性能,是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

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现动态监测,动态监测可以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变化动态及趋势;二是提高预警应急监测能力;三是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四是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和连续自动化技术讲得到广泛应用;五是生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5.2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工作应该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执行,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强检查和抽测,严肃处理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谎报数据、修改数据等失职读职行为。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支持监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创新行为,加强环境监测与其他各项环保政策的合作。

5.3建立完善的部级监测网络

部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土壤、固体废弃物等监测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括在线监控、数据报告、数据传输等)。

构建部级环境监测网络,有助于环境监测工作向着全面化、精确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监测网络的构建能够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情况,对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状况起着积极作用。

5.4实现环境监测队伍专业化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实现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更离不开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专业人员。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加强对环境监测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加强综合分析、实验室分析等方面的技术骨干。

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努力在培养方案上创新并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反应迅速的环境监测队伍。一方面,要求监测队伍提高应变和机动能力,能够对突发重大环境事故做出迅速响应;另一方面,要求监测队伍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环境监测是技术执法和技术监督的过程,监测队伍是否具备专业水平

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5.5改进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我国环境监测的工作任务比较重,且工作量很大,如果单靠使用现在的设备和手段难以满足,只能通过深入地改进相关的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使其更加简便、灵敏、快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第8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1.水环境监测及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针对客观环境运用物理、生物或化学的现代科技手段,间断地亦或连续地对水体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份予以鉴定和测试,通过仪器的检测或实验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描述,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称作水环境监测。为了全面地反映水环境在一定时期或空间内的发展演变趋势和周期变化规律,使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有据可依,是我们进行质量控制的宗旨。水环境监测及质量控制工作按监督目的可分为研究性监测、健康影响性监测、科研监测和资源监测等;按监测性质可分为质量监测、专题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2.水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体系是实验室内部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法规,覆盖了监测样品过程、仪器设备、人员素质、设施与环境、溯源与校准、检验方法和化学试剂等全部质量控制的要求。

2.1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的事前控制

水环境监测事前控制的别名为预先控制,它是水环境监测工作的起始点,一般是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之前对其实行控制。预先控制也就是事前的预防性控制。这种预防性控制使我们可以避免监测中的差错,尽量减少在监测过程中的纠正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人员素质因素。因为水平高低将直接决定工作的最后信息的录入是否准确。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计划对技术人员的实行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势在必行。

(2)仪器设备的筹备。仪器设备的质量会影响到监测的结果。环境监测机构应该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这样可以保证运用设备测量出来的数据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可以在设备上贴上如“合格”或“停用”等这样分等级的标签以达到减少差错的目的。

(3)良好的工作环境。仪器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仪器需要配备抽湿机、通风、照明设备,这样才能既满足仪器工作的需要,又可以减少因为环境监测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4)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法。由于实践中的种种差异,需要各单位或组织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结合国家所颁布的行业标准拟定监测规范说明书,以达到保证现场有序并能及时更新监测工作标准的目的。

(5)力求监测管理的专业化。监测工作中用到的各种药剂应该妥善做好管理和保存工作,例如药剂的出入库房等级,这样可以建立起档案,及时的对库房中存放的过期药品进行检查,减少失误。

2.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事中控制

水环境监测的过程控制指的是对实验室监测和现场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控制。实验室监测过程是在质量控制和采样工作任务下达后,采样人员按要求采集水质样品并送实验室进行分析处理,在确认仪器和检测环境符合要求后开始检测。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对水质监测点位置的设置。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体现在水质监测站点的设置是否准确。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以及具体条件,并按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可以设置监测点位,确保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得以完善的目的。

(2)水质样品的实时采集。样品采集一定要符合《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的规定和要求,对于在此过程中的采样、记录和核对人员都有准确的记录和说明,实行明确分工的责任制。

(3)对水质样品的质量控制。样品在采集、运输、保存、交接、制备和分析测试过程中,应遵守既定操作流程,确保样品的质量。对监测结果要通过制图来显示。注意纯水要求、双样平行与加标回收率、标准控制样品、标准曲线、空白样本试验以完成水环境实验中内部质量控制这一重要环节。

(4)为保证样品实验的准确度应该按计划有区分的对待样品。为了使水样浓度不发生大变化对其进行保存。一定要按照规定存储和运输水资源样品,力求将每一环节的工作交接好,避免发生不合格、漏记或丢失样品。

2.3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事后控制

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数据记录的控制、内部监测、质控评估是其实施途径。监测数据要真实、完整、可靠,经得起检验。记录包括:计划、方法、样品、环境、仪器和数据处理工作。要重视对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自检和自我完善,对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和预防、对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对质量控制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的评价,以达到规定要求。

3.相关质量监测控制措施的探讨

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包括:采样质量控制保证、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和数据处理与综合评价质量保证三类。三大类分别独立,又相互关联。

3.1建立相关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组织领导机构体系是基础。领导要高度重视是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管理体系的关键。同时要正确决策、亲自参与、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力求做到各部门任务明确,认真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3.2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持证上岗人员的高素质是质控的保证。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专业人员能接受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安排调度好其工作岗位,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效能和质量的水平。

3.3基础环节不容忽视。保证实验室的设施、测试场所以及能源、采光、通风等方面都满足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保证环境条件中的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测量准确度、稳定性,确保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监测仪器正常运转。仪器设备是保证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必要手段。确保实验中的用水、试剂的纯度和效能。如质量堪忧,不能满足实验要求,或使用、保管不当,会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4做好后期综合评价工作。这是最终环节,注重以综合技术为手段,重点要完成数据向水环境质量定性结论的转变。高层次的信息加工、分析有力的体现了一个监测机构的综合水平。

第9篇:环保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是目前水环境监测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水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要从地表水环境监测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两个方面入手,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水环境监测,希望文中内容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一、监测地表水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对地表水环境的监测需要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将水质因素合理的分为三种类型,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水质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一,调查常规水因子,直接体现水环境的质量情况;第二,对污染因子进行调查,包括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分布、排污情况和城市给排水情况,这样可以反应监测地区所受到的实际污染的情况。此外,在地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十分特殊的因子,在监测采样过程中,监测会受当地的特殊环境的影响,而对当地的水环境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例如,监测地表水区域的水文、地质和水生生物、水体沿岸资源现状,以及项目的实际工作要求等。所以,在对于某区域的水质进行监测时,需要通过对环境和水质进行具体调查后再决定。

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应当每年至少分别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不同阶段各采样两次;同时在进行采样时尽量选取在风速稳定、天气晴朗、水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通常情况下对河流的调查每期一次,每次调查连续三天。水库以及湖泊每期也需要进行一次调查,需要了解生物、沉积物特点、间温层分布,容积、平均深度、等深线和水更新时间等。

二、监测地下水环境

在监测地下水质上,主要通过对典型地区的水井进行比较完成,但在实际监测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环境,造成监测范围内的水井无法满足人们对水环境监测的需要,这就要求地下地下水监测人员必须要在制定的区域内,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水井监测完成监测取样。对监测项目的选取应当依据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监测项目包括:水质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氰化物、氟化物、总大肠菌群、铁、锰、汞、砷等项目的测定。同时,在水质监测过程中,要了解水井周围的水文地质特征,通常包含的信息有:水文、水位、水体中的含水量、含水层等,对地下水文的监测必须要依据行业特点以及现行标准的具体情况而定。针对地下水的监测,采取的测试方式应根据各地水期确定采样月份;有条件的地方,按地区特点四季采样;已建立长期监测点的地方,各观测点按月采样。每采样期至少采样一次,异常情况增加采样次数。测试过程中,选取好监测点后,监测需要按计划连续进行。在监测过程中,需要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技术水平,把好质量关。现阶段,在地下水环境监测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标准是《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现行的《地下水质量标准》。

三、控制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质量控制是当前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关键,也是实验室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得出准确实验数据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从目前的技术和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

(一)完善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要想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对和水环境质量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能够实施的标准,不能盲目的追求理想主义,要从实际出发。

2、建设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从而确保水环境监测中涉及到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可以被纳入到统一轨道中进行管理,对水监测部门的环境要进行明确,对分工进行详细划分,最大限度降低重复监测造成的资源浪费,在监测过程中从布点开始,经过分析监测、处理数据、传输数据、综合评价等多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这些环境合理的分配到每个部门中,对每个部门的职责都要进行明确。

3、监测要进行多次,尽量降低监测带来的数据误差,最大限度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二)控制监测的全过程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技术难度高、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管理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在工作上必须要科学、严谨,对监测的进行全程控制,确保监测不会存在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做好样品采集,样品需要反映水环境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水环境样品的采集上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进行样品采集时,应当依据测量样品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将样品存放到不同容器中,并妥善保存、装运、做好详尽现场记录。在放置和运输过程中,操作要谨慎,避免操作上的错误,导致样品被二次污染,从而造成监测结果失真。

2、做好实验全程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测定空白实验、绘制标准曲线、控制精准度等多个方面,需要额外注意的是,空白实验涉及到的空白值不能产生过大波动,不然将会对对比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曲线校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待测物质浓度与测量仪器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加以表示,控制精准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另外,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监控,开展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积极参加实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或比对、对待测组分使用不同或相同方法进行重复校准或检测、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校准或再检测、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等方式都是实验室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的手段。

(三)控制事后监测

水资源事后监测控制也是质量监测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其也是反映监测质量的水平的一个主要环节,事后监测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做好监测数据的分析、审核、评价,并对总结监测结果,从而对获取的数据是否与水环境的实际情况相符做出最终判断,如果在事后控制中发现了错误,要对错误进行及时调整,避免错误的结果对其它基础决策造成影响。总之,获取的监测数据必须要准确,不能存在失真情况,从而对水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为国家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对环境的质量进行充分了解,就需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同时,环境的恶化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让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要做好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林. 如何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 环境与生活,2014,06:21-23.

[2]穆肃. 流域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初探[J]. 科技资讯,2014,28:96-97.

[3]姜军成,曲琳,宁璇璇,纪灵,夏炳训. 浅谈基层海洋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3:32-3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