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诚信;问题;内部控制管理;对策
一、会计诚信机制的含义
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一种承诺,是会计与生俱来的独有品质,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单位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提供真实、及时、全面、合理、合法的会计信息,不做假账,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建立一种会计诚信机制,就是以会计工作为核心,建立一种以会计工作领导者、实施者,会计工作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相互督促,自觉遵守会计工作规范,真正实现会计诚信。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制度不健全是会计诚信的缺失根本原因
目前,人们对于虚假会计信息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由于市场体系、制度不健全,导致诚信奖励机制不足。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无疑助长了会计造假,其本质还是不法利益的驱动,只要造假收益大于造假成本,造假者就有恃无恐,缺乏一套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及有效的诚信监督机制和惩处措施去约束和管制,各方都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对会计信息的产生进行干预,以获得潜在的收益。从而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前提条件。
2.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是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制度缺陷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那么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造假行为则是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虽然依照《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是难以完成其双重职能的。因为会计人员置身于社会,他们自己能否在一个单位工作下去,除自身因素外,主要取决于这个单位的管理者。
3.执法不严、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立法相对滞后,我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关于惩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条款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还无法很好的发挥遏制会计造假的作用,其次,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
4.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长期以来的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会计人员侧重于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没有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尤其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一些会计人员受社会上“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或按领导指示提供虚假会计资料,丧失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从而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建立诚信体制完善会计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完善对会计诚信的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抑恶扬善的杠杆,包括奖励、褒扬和惩处、贬抑两个方面。对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热爱和发展会计事业的会计人员,应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会计诚信信誉。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凡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损害社会利益的,必须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2.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首先,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判断时,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及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不能超越其限制的范围;其次,应该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作为继续教育和会计执业资格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形成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作为财政部门监管和使用会计的依据,从而督促、约束、激励会计人员严格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再次,重视会计实践的学习,结合会计案例的剖析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能力,使得会计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不断积累,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3.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完善会计职业环境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才能消除会计造假的环境载体,可以有效的降低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切实加强财务监管,如建立重大会计事项报告制度、建立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制度、建立会计资格综合认定制度;同时会计岗位也能相互制约,防止滥用会计职权等等监管制度,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良好的会计运行环境是会计职业判断正确行使的保障。
4.加强制度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行为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道德环境,环境的优化直接关系到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通过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人人都讲诚信,使诚信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职业,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诚信。失去了诚信,会计工作也就名存实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自觉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处理好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金钱与地位、违法与守法的关系。这样,才不会辜负社会对会计工作者的期望和信任,重新唤回社会公众对会计行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第2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政府诚信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政府诚信不足
政府诚信建设在整个社会诚信建设中占核心地位,政府诚信关系到全社会的诚信,也直接影响到会计诚信建设。我国政府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为了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诚信政府的建设。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仍然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过程中存在着失信于民的现象,给我国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导致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许多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失信于民;二是政府决策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三是对公权力没有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四是公职人员的政策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了会计诚信制度的建立。
2.市场内在缺陷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充分竞争。但市场经济存在它自身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需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我国规范市场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因此,少数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择手段地以造假的方式获取利益。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
3.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不足
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处理,所有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完整的和合法的。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一方面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坚持独立审计。但事实上企业会计人员和企业其他职员一样,必须听从所在单位领导的指挥,很难做到独立核算。会计中介机构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应该遵循独立审计原则,但也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受企业所牵制,不得不降低审计标准,放弃会计诚信。
4.整个社会诚信意识比较淡薄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建立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新的价值观体系尚在建立中,由于受到一些封建落后的文化意识的影响,如无商不奸的封建意识等严重影响整个社会诚信意识,加上各种制假贩假案件频发,严重冲击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重利轻信的思想在社会蔓延,滋生了人们的不诚信行为,进而影响到会计诚信。
5.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
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有利于保障会计从业人员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首先企业或单位的负责人实质上是企业的实际管理者,其作为单位或企业负责人,会计从业人员往往在这些人的授意下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等资料,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伪造或变造会计报告的事情经常发生,造成投资者的错误判断,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二是我国虽然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要求,但存在着执法不严格、执法不到位的情形,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违法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6.违法成本过低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许多会计报表造假等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应有的惩罚,或者是惩罚力度不够。在衡量了会计失信的违法成本低于收益的情况下,许多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在自愿的情况下,或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变造或伪造会计报表的行已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大违法成本,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1.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市场的参与者按照契约原则进行公平竞争,诚信经营。诚信是进行各种市场经济交易活动基础,诚信才能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才不会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其实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无形的人脉,只有讲诚信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假如整个市场交易活动存在严重失信行为,尤其是作为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必然导致虚假的会计信息充斥整个社会,虚假的会计信息除了给投资者造成误判,带来很大的利益损失,引起社会的动荡,还会严重损害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2.损害股东利益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当今社会,股市成了人们重要的投资场所,也是企业取得社会投资和支持非常好的场所。然而企业一旦出现不诚信经营,进行暗箱操作,就会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使人们不再相信股票投资。企业会计诚信缺失,企业以虚假的信息向外公布,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股东会做出误判,投入大笔的资金,如果企业由于不诚信经营破产,股东的利益不保,将会给股东带来极大的损失,一些会计不诚信事件已证明了这一点。
3.降低政府权威
政府是否处于诚信状态,对一个国家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只有政府的诚信状况好了,才会增强社会诚信状况,尤其是与会计诚信紧密联系相关政府部门,要是造成会计失信,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的稳定,还会破坏政府多年树立的良好诚信形象,使政府在民众中间的权威性丧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融入了整个国际社会,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会计诚信等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形象和声誉,关系到我国的软实力的建设。
4.增加金融风险
金融稳定关系到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如果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和助推器作用发挥不好,市场经济就会失序。企业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他们之间相互依存,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合作体,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企业需要金融机构不断的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获得了发展的资金,而银行以获取利息赢得利益,如果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银行将有可能误判企业的还贷能力,而造成极大的金融损失。
5.侵害整个会计行业
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缺失已经侵害了整个会计行业,使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形象严重受损。许多单位做假账,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给债权人和社会投资者造成误判,影响他们的投资行为。从事中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与企业串通制造假财务信息的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缺失侵害了整个会计行业。
三、会计解决会计职业道德中诚信问题的途径
1.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会计诚信是全社会诚信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的环境。整个社会的诚信首先必须有政府的诚信,政府在法律、行政执法、公务员服务等方面要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诚信政府的形象,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
2.强化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会计人员是会计资料的形成者,会计人员诚信是会计诚信的基础。要确保会计人员诚信,就必须一方面强化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大对会计人员做假账的查处力度,严厉惩罚违法者。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3.强化诚信意识形成的道德心理机制和道德文化基础的研究,促进会计人员的道德自律
这是一个处处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市场主体诚信的普遍缺失。因此,加强对市场主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强化个体内心里的诚信意识。强化正确的道德认知,确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机制,促使道德主体会选择正确的道德意向和道德行为,对强化诚信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彦,崔谨,徐惠玲.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责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一、诚信问题的现状和危害
首先来看一段数字,2001年12月25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它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质量检查的结果,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达到70多亿人民币。
2002年,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对部分企业2001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本次共检查了保险、烟草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1家会计师事务所,共查出这些企业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
通过以上数字和近几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注册会计师的诚信问题正在受到挑战。如果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缺失,使用者利用了这些工作成果,会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利后果。
首先、政府利用这些失真的会计资料,会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并且各项经济指标的失真,会导致政府政策方针决策失误,干扰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进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其次,投资者利用了这些失真的会计资料,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三,债权人利用了这些失真的会计资料,会使债权人不能够正确地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导致其债权投资决策失误,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第四,由于会计资料的失真,使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经济诈骗罪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有了可乘之机,从而助长了社会的腐败现象。
最后,除了对社会造成的种种危害之外,行业诚信的缺失,最终会使行业丧失生存之本,使整个行业的生存变得困难。
二、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事务所聘用机制的缺陷。独立性是审计的重要属性,独立性原则具体包括:机构独立、经济独立和人员独立三个方面。机构和人员独立这两方面的要求随着我国1999年事务所脱钩改制的完成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已经满足,而这里的经济独立指的是:审计机构从事审计业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经费来源,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济独立要求审计机构的经济来源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保证,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制约。从制度的设计来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提供给广大股东的,但是广大股东不直接支付审计费用,从正常经济人角度出发,注册会计师不会为不支付费用的人提供符合他们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而按制度安排,审计产品的购买合同即审计业务约定书是会计师事务所同企业经理层代表的企业签定,付费也是企业经理层,这必然要求审计产品符合企业经理层的要求。在这种结构设计下,尽管要求注册会计师为股东服务,但是最后为经理层服务是必然的。只要注册会计师还以向客户收取审计费方式提供审计服务,只要注册会计师和企业经理层之间还存在经济上的依存关系,希望让注册会计师主动完全发现揭示企业经理层假账是很难的。另外当事务所单一客户收入比重过高以及与某一客户业务关系时间过长时,对其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也较大。
其次,事务所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普遍偏小,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会计师事务所4627家,执业注册会计师61255人,平均每家事务所仅有13名执业注册会计师。这导致行业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表现在许多方面,而其中之一便是满足客户要求,出客户满意的报告。随着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资质门槛再次降低,再加上加入世贸后,国外事务所的进入,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第三,丧失诚信的成本很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其行为必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当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预期收益时,事务所很容易会选择去造假。法律不完善也使得造假者不必为他们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更激化了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在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处罚仅限于行政处罚、刑事处罚,还没有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因参与造假或重大失职,向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作民事赔偿。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也未得到严厉的制裁。加上造假者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事务所、个人都从“失信”中捞到好处,一些擅长做假账的人还成了一些企业竞相聘请的人才,非常“走俏”。在这样一个失信成本过低的环境下,“好人也会变坏”。目前我国事务所大约仅有8%到10%的是合伙制,其余均为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公司仅对其业务行为承担有限责任,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注册资本仅为30万元,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违规的最高赔偿也就是30万元。而出资者个人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外承担有限责任,这与其失信成本差距更大。
最后,事务所既从事咨询业务,又为同一客户出具其他报告。安达信事件的根源,一个重要方面是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大力发展的咨询业务对原有的审计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丧失了独立性。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了题为“将审计业务拓展成咨询服务”的指导性文章,鼓励会计公司进一步拓宽咨询服务。在此政策引导下,各大会计公司纷纷转型。据统计,到1999年,注册会计师行业51%的收入来自咨询业务。有关资料显示,环球电讯2000年向安达信支付的审计费为230万美元,但咨询等其它非审计费用却接近1200万美元,安然的情况也类似。同一家事务所既从事财务审计,又进行咨询服务,这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不加强监管自治,就很难抵挡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由于怕得罪这些大客户,事务所面对弄虚作假,睁一眼、闭一眼,加上顾及巨额的咨询收入,在财务审计方面自然是“网开一面”。
与安达信事件的根源所迥然不同的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还主要集中在法定审计方面,咨询、服务业务的开拓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壮大规模,增加收入,正在尽力拓展包括管理咨询在内的非审计业务,比如:“中天勤”在担任“银广厦”审计业务的被委托人时,同时也担任其财务顾问,每年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从而损害了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三、诚信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加强管理,解决会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被誉为最超脱、独立性最强的审计,因为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在条件下独立审计的委托人只能是股东,而国内外的现实情况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由公司管理机构代行了独立审计委托人的职责。因此,在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诸多因素中,当前公司治理结构状况和事务所聘用、解聘机制不完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损害较大。而这些问题单凭事务所自己是没有能力解决的,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积极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推动合理聘用制度的建立,以确保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原则方面向客户妥协;二是在收费方面事务所之间通过互相压价竞争。其中第一方面肯定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丧失诚信,而收费压价竞争则会使业务收费越降越低,进而会导致审计质量降低,也会致使注册会计师行业丧失信用。这些问题单凭事务所自己也是很难解决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积极推动财政、物价部门制定相应的执行措施,以督促各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执行收费标准。
第二,事务所的形式逐步向合伙制所转变。合伙制事务所,违规一旦被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要以其全部财产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还不足以赔偿,作为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还要以其自家财产承担赔偿责任,这种组织形式显然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有限责任合伙制,是有限责任制与合伙制的结合,当发生风险事件后,会计师事务所要以其注册资本承担有限责任,而作为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则以其出资额对外承担责任后,如果不足以赔偿,还要以其个人财产承担赔偿责任。后一种形式兼有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的特点,作为有限责任制向合伙制的过渡形式,近几年来,西方各大会计公司均先后采用过这种形式。我国的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均未采用有限责任合伙制这种形式,所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推动制定相关措施鼓励事务所向合伙制转变,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第三,鼓励事务所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目前,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外资所在我国会计市场已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5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为例,2004年度,前百家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合计数为71亿元,占当年全国事务所总收入比重为46%,前四强均为外资所,其业务收入合计占前百强业务收入合计的45.76%,每所平均注册会计师人数为256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进入我国的外资所相比较,则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较为严重。外部环境已迫切要求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加速转变,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最后,处理好咨询业务与独立性的问题。安然事件爆发后,美国更多关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分业经营问题和独立性问题。这一问题已开始得到解决,“四大”宣布计划停止以内部和外部审计师身份为同一客户提供服务。德勤宣布要拆分咨询和审计业务,普华永道宣布将不再为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安永将其咨询公司出售,毕马威则将咨询业务分拆上市。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随着包括管理咨询在内的非审计业务的拓展,也正面临着此类问题,对此国家应该积极加以规范。监管部门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种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对严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要坚决予以禁止。同时还应该考虑事务所单一客户收入比重过高以及与某一客户业务关系时间过长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在监管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第4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们对于如何建立市场制度的认识很有限,大多是书本知识,经过近20年的实践,使我们懂得了建立市场制度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产权明确",产权不明确就无法交换,资源优化配置就无法实现;二是"交换必须平等、自愿、没有欺骗",如果不自愿、不平等、不诚信,市场就会提供错误的信号,资源优化配置也无法实现。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搞市场制度的目的就没有实现,市场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没有了。因此,不搞欺骗,讲求诚信,是建立市场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
1、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很难再游移于社会经济之外,而具有了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这种诚信理念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传统文化的诚信强调"克己复礼",那么现代诚信则强调"互利"和"双赢"。因此,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购、赊销等都存在委托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使交易链条中断。如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就是其发展的基础。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无法发展。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
2、诚信是企业取胜的法宝
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加诚实"。在1875年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守信,他赔本收购,后来连自己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全球闻名。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品质的成功。
3、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成本。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诚信还是财力。诚信是财富,是指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润;诚信是财力,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原因
非诚信行为的成本,包括受法律惩罚的成本、受舆论批评的成本和受良心谴责的成本。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初期,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北京工商大学曹冈教授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美国人,现在中国办公司。过去我以为他是非常诚信的,例如在微软发行新的操作系统时他买了两套,因为他有一个台式机、一个便携机,绝不为了省钱做亏心事。来到中国以后,别人买盗版电影光盘,他不买,但有时跟着别人看,以后是借来看,现在自已己经拥有700张盗版光盘。如何解释呢?这个人一年间就由道德变得不道德了吗?诚信作为一种人的品质,是具有稳定性的。偶尔或一时的行为,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己经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品德。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水土异也。曹教授认为:首先,法律环境不一样,我国只惩罚盗版光盘的生产者和贩卖者,几乎不惩罚使用者,因为法不责众;其次,社会环境不一样,舆论很少批评使用者,使用者人多力量大;再有,周围许多人部这样做,入乡随俗,本人良心上可以承受。不诚信的利益大于其成本,导致了非诚信行为。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也会做非诚信的事。经常做不诚信的事,就会渐变成不诚信的人。因此,与其让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如让人别做骗人的事。防止发生欺骗行为的办法,就是让欺骗的成本超过欺骗的收益。而我们对于非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总体上力度不够,但还不是关键问题所在。主要是谁承担惩罚的成本有诸多问题。我们的国有、集体单位的产权主体未能人格化,即使是公司制企业,其中属于国有或集体的股份的权利和责任也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使得惩罚对象不明确。国有企业 (法人)受惩罚,实际受损失的人是谁?不清楚。针对会计造假的舆论批评,总体上批评这种现象的多,针对特定企业或个人的少,舆论批评的成本未能"分摊"到具体对象;至于良心谴责成本,由于造假的普遍性,许多人的良知己经麻痹。因此,非诚信行为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很多,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因为"业绩优秀"而谋取更高的职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帮助做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职工也可以因为单位"效益好"而多拿工资奖金……,同时,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恪守诚信原则呢?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两者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的诚信水平越低。整个市场诚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
维持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
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
1、加强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
加强法制和政府监管,是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
(1)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此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还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
(2)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以及严格执法问题。过去企业都有上级主管,企业出了任何问题上级都要受牵连。上级对企业的监管是预防性的,逐级监管,有完善的控制系统,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很困难。现在上级没有了,监管的责任转移到综合部门。综合部门的权力很大,但只管"灭火"不管"防火",只有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出来,已经上市,甚至死了人或媒体已经曝光,或者领导人有了批示,这些部门才开始行动。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属于谁?监管部门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果不明确,就无法改变当前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局面。
(3)从有关会计的制度规范来看,与会计造假有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频繁的会计制度改革,破坏了会计数据的连续性,每一次改动必然给企业提供一次洗牌的机会和造假的手段。因此,会计技术规范的出台要慎重,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2、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
是否遵守了道德标准,要靠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法院和政府认定。没有舆论支持的道德标准,只是纸面上的道德标准。目前对于造假账的舆论谴责已经给企业、会计师和审计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种谴责大多是针对整体而非具体企业,多数是学术性、政策性的而非实用性的。我们还缺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社会力量和动力机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确,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属于言论自由,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
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将受到制约。相反,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一些专家还建议,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尽管这需要时间,但是势在必行。就现阶段而言,要很抓行业监管,查处虚假行为,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经济学家萧灼基讲过一则小故事,颇有意味:一位留学生在国外乘公共汽车逃票,当时并没对他罚款,他自以为洋洋得意,谁料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已被记录在案,虽然学习成绩优秀,求职却遇到障碍。他因小失大,后悔不及。
这则故事令人回味,也令人深思,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我们的信用制度也会完善,到那时人人讲诚信,社会将是何等公允、公正、公平?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3、加强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趋势,不诚信的人终究要倒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非诚信行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是饮鸩止渴,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
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作用将十分有限。
第5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机理分析;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42-02
建立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会计诚信缺失这一国际难题的机理,找出症结所在,从而指导会计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胡玉明指出,中国会计造假泛滥的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者。当美国股市神话安然公司等国际性大公司出现严重的会计问题,及进一步了解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之后,有学者开始强调过分崇拜市场力量,民间自律模式不见得是最佳选择。说法种种,但是至今都很少触及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关于会计诚信的研究经典文献,杨雄胜提出,中国的会计诚信缺失是因为中国会计陷入了“囚徒困境”缺少真正的委托人,但是作者局限于概念上的论述,而将主题转向会计“道德自由空间”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尖锐对立上,指出只有一种解决措施:让单位负责人完全负责。竺素娥提出的会计造假的供求分析,仅限于应用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实践运作方式。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解释会计诚信缺失的理论模型,希望从中能更深刻地理解会计诚信的缺失原因,更重要的是寻找重塑会计诚信体系的方法,从而对完善会计诚信机制有所裨益。论及会计诚信问题,必然涉及现在企业制度,因为会计诚信问题起源于委托关系,没有委托关系,也就不存在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而委托关系成立的一个隐含条件是“二者之间的契约约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契约约束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到人是否会因自己的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目标:约束力强,则人的诚信度高,反之亦然。特别地,当约束力等于零时,就无法再谈“诚信”的问题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兴起才大规模地引发了会计诚信的缺失。然而,委托方的流动性导致了委托关系的弱化,即今天的委托方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常不惜牺牲明天委托方的利益。当形成没有委托人的契约关系时,公司的实际权力已掌握在作为人的经理手里。而会计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较长的时间差,这就为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可乘之机。再加上会计失信的巨大收益和低成本,给了会计失信巨大的推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会计诚信缺失是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诚信缺失的高收益低成本、及契约理论下委托人缺失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影响过程,可以通过图表来表示(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委托关系下的委托人弱化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委托人的弱化甚至缺失使会计行为主体失去了强有力的约束,会计诚信度也就相应的低,他们是正相关的关系。约束力强,诚信度就越高,反之亦然,特别地,当约束力等于零时,就无法再谈“会计诚信”问题,会计诚信缺失也就成必然。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会计作假出现了时间差,从而会计诚信缺失也就有可能了。由于利益相关主体和会计行为主体掌握的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辨认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有可能很长。比如上市公司,可能只有在它破产的时候才能知道它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这个过程中,会计行为主体早因为自己的作假而使自己获巨大的利益。所以会计信息不对称使会计诚信缺失成为可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推动了会计诚信的缺失。契约理论下的委托人缺失和会计信息不对称使会计诚信缺失具备了可能性和必然性。我国会计诚信缺失如此严重,这跟我国会计作假的巨大收益和低成本是分不开,可是说这种收益和成本的不对称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推动力,是催化剂。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 “化学方程”来表示(见图2)。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重塑会计诚信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降低会计失信收益和提高会计失信成本、加强委托方对会计行为的监督。从这三方面着手,使会计行为朝着会计诚信前进。通过这三个作用力使会计行为走向诚信。
参考文献:
[1] 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14,(3):6-12.
[2] 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J].会计研究,2011,(4):17-23.
[3] 罗正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会计研究,2013,(8):33-36.
[4] 王乔,章卫东.上市公司信息操纵行为探析[J].会计研究,2011,(1):42-44.
[5] 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216家企业总会计师问卷调查报告[J].会计研究,
2010,(1):31-38.
[6] 劳秦汉.会计道德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10,(4):49-54.
第6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基金项目: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2011-2015 年)“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研究”(课题编号:Z20122003);2013 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综合运用”。
一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知行关系理论认为,知就是认知,是指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它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认识和评判。
行就是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有目的的行动。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必须从人的认知态度入手。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讲课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诚信是大学生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重要表现。培养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加强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的考试诚信的真实情况,我们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校的共三届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从自2011 年10 月到11 月,调查对象包括2008 级、2009 级、2010 级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涵盖了该校化工学院、能动学院、外语学院等全校14 个学院,再按相同比例对每个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等量问卷,分别占发放总人数的33.7%、34.1%、32.2%。调查使用了无记名形式,共发放问卷1100 份,收回1092 份,回收率99.2%,其中有效问卷1058 份,有效率96.18%。2011 年11 月学校总人数23660 人,抽样比例为4%。
二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在问卷设计时,根据研究需要将问卷分为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两个大的方面,自主设计了50 个问题。为了比较好地反映出大学生在考试诚信方面的行为表现和认知态度,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分别对大学生就考试作弊的认知和行为一共设计了两道题。
(一)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行为表现
从行为角度考察,调查显示,在考试中,有34.1%的学生从来没有作过弊,而65.9%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作弊行为。有过作弊经历的大学生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还要多,这个调查结果是惊人的,说明考试不诚信问题在当今的高校校园里是非常突出的。调查数据见下表:
(二)大学生对考试诚信问题的认知态度
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考试诚信的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是怎么想的。在回答“你对考试作弊的看法”时,调查结果显示:37.6%的学生坚决反对作弊,其他大学生则表示可以理解或者赞同作弊。其中坚持考试作弊“有违道德观,坚决反对”占了37.6%,虽然是比例最高的,但不到总数的一半。
有34.4%的大学生选择“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大”,反映出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明白应该诚实考试,不该作弊(即知),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反映出明知不对而为之,对作弊行为表现出更多理解,更包容的态度。
16.4%的大学生选择了无奈,不作弊会吃亏。这暴露出高校管理环节的一些漏洞。考试成绩是大学生在评优、评奖学金、入党、保研等环节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考试成绩的,学生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一些学生通过作弊提高成绩后,在评优等奖励时占了便宜,会引起不良影响,“榜样”会引起他人效仿。当没作弊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考试不诚信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好处,如获得奖学金、评上优等生,便会产生不公平感,不作弊会吃亏的,这会引发认知与行为的矛盾,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会使作弊之风气盛行。
还有8.4%的大学生选择了“只要不被抓就行了”,存在侥幸心理,也给学校管理者敲响警钟。
另外,以上两个调查项目的比较,即从行为表现与认知态度的对比发现,此次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作弊”的认知(表2)与行为(表1)在数据上显现出了一致性:37.6%的人坚决反对作弊,34.1%的人回答没有做过弊,主观反对作弊的人数与实际没有作弊经历的人数多相差3.5%,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在填写本调查问卷时还是实事求是的,也反映出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我们应该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抱有积极的态度。
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的考试诚信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关于考试作弊行为的认识和态度呈现了多元化的的特点,而且给予作弊行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有必要对这些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三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 从国家社会层面看,诚信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今中国处于转型时期,传统道德规则面临挑战,现代道德规范的形成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诚信度下降,反映出道德意识上的个人功利主义观念。但即便是市场经济也是一个讲诚信的经济,坑蒙拐骗等不正当行为也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不耻的。另外,网络、大众传媒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一些大学生考试抄袭作弊提供了物质条件。从现有诚信制度体系分析,具体制度暴露出种种漏洞,社会公平、公正遭到挑战。
2 从高校层面看,学校内部考试诚信体系不健全。近年高校扩招,高校教育遇到新挑战,正经历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日常管理跟不上,考试环节存在漏洞,作弊成本低廉。对于考试违纪的学生,学校迫于就业分配等压力,往往网开一面。不良校风影响大学生诚信的态度与行为。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包括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探索氛围,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师作为道德“知”的传授者,要想使学生知而后“信”并践行,教师自身的言行非常关键。如果教师的言行有悖道德要求,学生自然无法“信”,更无法谈及“行”了。
3 从家庭教育看,存在家长对子女诚信教育缺位的现象。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言传身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子女的思想行为观念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一些家长更多地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对于思想行为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有的甚至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功利主义、金钱主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给子女,从而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不一致的现象。
(二)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要从大学生自身寻找。此次调查发现,上世纪80 年代出生的人数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5.50%,而90 年代出生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4.50%,说明自2008 年入学至今,“90 后”已经成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数从小物质条件优越,备受家长宠爱,学习管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较以往的大学生要差一些。一些人经常旷课、逃课、长时间上网、过度消费等。他们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有些自恋,接受自我意志力锻炼的机会有限。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出现意志力不强、存在侥幸心理等都属正常。其中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受投机取巧、急功近利、随大流等心理驱动导致失信行为。在竞争压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小群体”的存在让大学生产生归属感,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时期,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四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的思考
诚信问题属于社会道德领域的范畴。社会道德要“内化”为个人道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大学生关于诚信的认知到诚信行为的转变需要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出现。然而,诚信之风的形成,诚信行为的养成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通过道德约束来形成。因此,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对策应该从法律制度和道德,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来思考。
(一)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传统美德,国家完善信任制度体系的建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非常重视“信”,《论语·为政》中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一个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必须自己讲信用。《论语·子路》讲“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出的事一定得具有可信度;说过的话必定会去做,言与行一致。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诚信的负面因素不会短时期内消失,所以,一方面通过“立”,即宣扬、树立正面的道德规则;另一方面,要通过“破”,即批驳、批判有违诚信的不道德言行。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意识形态。诚信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诚信还得落实到个人,人人诚信则社会诚信。
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践行诚信的外部有利条件。大学生常用的作弊手段之一就是夹带缩印资料。曾经看到过内蒙古某高校校园内的一家复印社,在学生进入考试周后立一个告示:“谢绝缩印”。这件事反映出该复印社主人的良知,如果社会环境都如此,何愁没有一个诚信的社会?
国家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因此,国家有能力也有责任为诚信之风的形成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诚信的建立需要道德和法律双管齐下。目前,我国已经搭建了“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专门设置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平台强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目的在于通过“真实记录在校表现,使真正的优秀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守信者受益”……也让“失信者受戒””,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肆意逃课、违反校规、论文抄袭、捏造成绩、助学贷款违约、肆意编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获得各项奖励、伪造社会实践活动……”[1]这反映出我国在推动大学生诚信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存在的不足在于诚信档案并不完整,不能涵盖所有毕业和在校的大学生,以及如何保障有大学生个人诚信记录的客观性等问题仍很突出,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学校层面:健全高校内部考试诚信制度体系
1 为了配合国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记录和跟踪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为客观评价大学生诚信基础资料。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考试诚信意识的教育。
2 建立和完善学校考试诚信监督、执行等规范体系。制定严格的监考制度,完善各个监考环节,弥补监考环节的漏洞。配套监督制度、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制度等。诚信教育中坚持奖惩并举,鼓励与约束并用的原则。建立和健全行为规范是预防和矫正不规范行为的有力保障。从知行关系看,个别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惩戒,可能会使该种行为再次发生,或者产生联动效应,引起他人效仿。反之,如果正确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或鼓励,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减少再发生的几率。所以,一方面奖励要公正。对于真正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加以宣传,树立正面的榜样。另一方面必要的惩罚必不可缺。对于考试中违规、失信的学生给予实事求是的惩处,根据具体违纪情节给予相应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惩处。当然,无论奖励还是惩处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及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成绩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是高校育人的目标。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突出地位,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式。长期以来单一的闭卷考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无论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考核方式都面临挑战。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是目前考试改革的突出特点。例如,实行开卷或半开卷考试方式,大幅增加能力测试和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应用,避免了单一笔答不容易全面考核教育教学效果的弊端。而平时成绩比重的增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思想品德的考量。
4 发挥教育者的诚信示范作用。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做诚信的榜样。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对任课教师进行持续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整体道德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要制定配套制度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教师要以身作则。例如,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能作弊的时候,首先自己不能在学术上弄虚作假。
(三)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以身作则,诚信示范
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然而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复印,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复印,家庭也可以是创新的复印机。家长是大学生坚守诚信的榜样,所以,父母首先要做诚信的好表率。父母言传身教,表里如一。同时,要积极应对特殊家庭增多带来的新的挑战。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念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离异、单亲家庭出现,再加上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出现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针对这种新的问题家长应该尽最大的可能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抽出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注意子女的思想、行为。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当承担起责任,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行为观念,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给予更多的关爱。对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和思想行为偏差的特殊学生,学校还应该提供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心理辅导。
(四)大学生自我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意志力往往表现为一个人为达到预定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如果缺乏意志力,会使正确的认知向行为转化过程中发生扭曲。意志力强就会在周围环境被不诚信笼罩时洁身自好,能够不随波逐流;在遇到考试难题时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弄虚作假。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有意识地增强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与锻炼,并加以正面的引导,消除急功近利、投机等心理。例如,家长要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创造机会有意识地使之面对挫折,增强为实现目标不折不扣的能力,而不是降低标准更不是包办代替。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拖地、洗碗、洗衣服等。学校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新生的军训是一个被保留下来的很好的锻炼意志力的方式,但是要拿捏好一个“度”,避免流于形式,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制定训练的强度、形式、时间等。
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教育是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塑造诚信的大学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7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会计诚信;诚信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1 高职会计课程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会计学生的考核以“分数”为主导,各类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平时测验成绩及期末测验成绩组成,实训、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则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及报告分成“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几个等级。
“分数”只能体现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无法反应学生个人的诚信水平及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及实践程度,因而当前实施的课程评价体系是片面的,不能对会计诚信教育进行检验,更无法提供学生会计诚信程度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背离了诚信教育的初衷,使学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1.1 唯分论导致产生“分数泡沫”。目前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分数评价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唯分论导致部分会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不少问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将会计的客观性理解成为模式化和程式化,死记硬背相关公式,缺乏灵活应用。有的学生铤而走险,抄袭作弊屡禁不止,妄图不劳而获。Sadler(2009)的对澳大利亚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课程评价体系中诚信考核指标缺失是造成“分数泡沫”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分数泡沫,使学生走上企业实战岗位后产生巨大落差,导致“读书无用论”等不当观点不胫而走。
1.2 失信成本低廉让学生对失信行为产生错误预期。当前学生中表现出了种种不同的失信行为。一是言而无信。很多学生由于责任意识不强,如不能在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经常临时变卦等等。根据某高职院校中美合作会计专业美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与同龄的美国学生相比,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显得不够成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待人接物大都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言行不一致,很难建立起信任关系。二是弄虚作假。抄袭他人作业,需用英文完成的作业照搬照抄翻译软件翻译结果,毕业论文数据造假、直接复制他人论文文本,顶岗实习材料虚报等等行为在日常学习中屡见不鲜。三是考试作弊。但在考核中,对这些不诚信的行为没有考核依据,即使被发现,为此付出的代价甚微,最多是退回去重新修改,一样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违反校规校纪、考试作弊等比较严重的失信行为虽然将记入到学生档案中,但有些高职院校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可以让失信的学生“将功补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表现良好或者有突出贡献,失信行为可不予以记录。造成的结果是,一些守信的学生拿不到好分数,而平时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却往往取得不错的成绩。在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下,分数是学校评奖推优、各种评比的重要依据,是各用人单位在招纳人才的主要参考,诚信评价指标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评优的不公平,让少数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心理预期,诚信建设被抛之脑后,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一定的用人隐患。
2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重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议
2.1 开设专门的会计诚信课程。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专门的会计诚信课程缺失。会计学生课程较多,有些高职院校在定培养方案时要么直接忽略诚信课程的设置,要么仅设置了《思想政治》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但这些本应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地位并不高,课时量也不大,且仍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简单记忆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理会会计诚信的内涵更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诚信教育注重形式,如同虚设。加强会计教育首先应从课程设置着手,开设独立讲授会计诚信的课程,是学生明确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2 加强会计专业课程诚信教育。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都立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大都“讲理论,重技能,轻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言简意赅,说起来简单,履行起来却千头万绪,细致入微。对于不同的会计工作、会计岗位,又有更具化的意义和要求,然而在各会计课程的教学当中,诚信到底指得是什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对会计人员有哪些要求等问题基本没有涵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诚信教育少之甚少。问卷调查显示,68%的受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表示,诚信意识模糊。因此,诚信教育应当渗透到专业课、实训课等各课程的各教学环节当中,首先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会计岗位从事各项具体的会计工作,诚信的真实含义,增加会计诚信的考核内容,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诚信的要求,例如作业独立完成,不得相互抄袭;引用文献及数据应注明出处等。
2.3 建立会计诚信教育评价指标及惩罚机制。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下,仅有量化的分数体现学生的成绩,而衡量学生诚信程度的指标缺失,这对学生失信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课程考核应增加诚信考核指标,建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从而保证诚信教育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国光.有关会计诚信教育问题的再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双月刊),2008(1):31-36.
[2]杨卫.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N].光明日报,2012-4-23(016教育时空).
第8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高职校 诚信教育
一、加强会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基于职业特性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专业。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民参股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已经震惊地看到了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损失。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高职校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会计人才培养的源头。高职校会计类专业毕业生是会计队伍的主力军,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道德修养形成和提高的过程,没有好的思想品质,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因此,高职校会计诚信教育必须加强,实现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做诚信人、诚信会计人的目标。
2.基于学生诚信意识现状的必要性
由于受现行会计行业“诚信成问题”的风气影响,我们的学生也深受其害。本学期,我在上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今后工作时,老板要你做假账怎么办”,只有19%的学生回答:“坚决抵制”;而选择“不知怎样办”的占46%;选“愿意做假账的”占35%。而对另一题“当你不小心收到假钞时怎样处理”,居然有42%的同学认为:想办法把假钞花掉。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我很失望、更是悲伤。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就要加入会计或者会计师这个行业;而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行规――就是诚信。如果让这些没有诚信观念和相应职业道德只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学生加入会计行业,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朱基同志2001年4月16日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挥毫题下语重心长的四字校训“不做假账”。同年10月29日又在考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工作时,为该院题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他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全国现在和将来的会计人的殷切期望。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是成才成人的摇篮,学校是人生的起点站,是给我们每一个人发放进入社会通行证的地方。我们要抓住财会教学的主阵地,对正在接受财会专业教育的学生渗透“不做假账,诚信为本”的思想。进行诚信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二、我国高职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要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
1.高职校会计教育存在求技能轻诚信现象
据《中国财经报》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高职校会计教育存在求技能轻诚信现象。“德育低效”问题的症结不在于道德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不高,而是未将德育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习惯于不断增加政治课、德育课的种类和课时数,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中,道德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2.高职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乏立
高职校的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一课,但其开设目的更主要是专注于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核,而未将其上升到学生职业道德塑造的层面。该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强调法规条目的识记与理解,而通常忽略对职业道德养成的熏陶。
三、加强会计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基本思路
由于专业课比较现实,涉及将来的“饭碗”,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生愿意听、易接受,效果明显。按照“认知――情感――意志”的被教育心理状态为思路,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可采取三个方向的策略:
1.认知策略
在引导学生对会计法规的认知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法规要点;并要注重对法规认识的深度挖掘与宽度拓展,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剖析应用。
(1)在不同课程中予以不失时机的渗透,透彻解读相关会计法规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渗透《会计法》,这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位于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起到了并将继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会计人员有忠实执行《会计法》的责任,注册会计师有依法对企业和相关单位有效监督的责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绝不单纯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有些会计数据的作假,财务会计报告的粉饰,是受企业单位负责人的指使,以虚假的形象参与市场的竞争。《会计法》明确了企业和单位的负责人应对会计的假账和假表负责。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可抓住系统学习企业经营过程各阶段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的良好时机,结合各章节具体核算内容,将法规条文在情境中对学生予以传授,加深其感性认识,避免了按法规条文教学的枯燥性,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会计法》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作为会计人员应该发扬正气,切实贯彻执行《会计法》,出具真实的会计信息。
(2)利用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们的学生大都已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们的会计教材在会计诚信方面的内容是有所欠缺的,正是因为单一地接受书本知识和教师按部就班地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加强。当他们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时,面对眼花缭乱的会计事项,应如何坚持会计原则,书本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也不存在着标准答案,一切都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很容易让领导意志和个人私欲凌驾于原则之上,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在会计诚信的培养方面,传媒的披露所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比理论的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果我们教师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多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比比皆是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诚信。我们的学生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通过各种传媒来主动地获取知识,更新和扩展自己地知识面,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判断力,更好地做到诚实守信,为顺利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感策略
对诚信的感悟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升华,情感的培育可更大程度地将诚信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中去。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学生主动地参与诚信宣扬活动的实践,可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诚信意识的影响与同化。
(1)为学生分析诚信为什么是我们会计行业的“生命”
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我国已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准则将与国际接轨,我们与外国投资者打交道会更多,如果不讲诚信受罚会更重,经济损失会更大,同时也会影响国家的形象;外国会计行业也将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我国会计行业还呈失信严重的状况,会计市场即便再过十年,不仅赶不上国际水平,还会拱手送给别人,会计从业人员将会面临失业的困境。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会计人员讲求“诚信”就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和持续发展,因而放弃短期利益;为实现集体利而益牺牲个人利益,为实现整体利益而放弃局部利益,为实现根本利益而放弃目前利益。
(2)聘请企事业单位高层会计人员实例讲解,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
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我国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而我们的会计教师基本上又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知识比较欠缺,有时显得说服力不够,因此应多聘请企业事业单位高层会计人员到学校来讲学,用他们亲身经历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要聘请法院的工作人员用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正确地把握自己。
(3)利用案例教学法从正、反面的实际案例加强对会计诚信的渗透
例如,我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海尔集团,在上世纪的80年代,面对一批即将出厂的微瑕产品,企业掌门人张瑞敏果断先行决定全部砸毁。这一砸不仅砸出了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更赢得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真诚到永远”不仅是海尔人对消费者的庄重承诺,更体现了海尔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国内知名发展为国际品牌。通过正面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但却不可见利就忘记诚信。再如:汕头曾被称作“失信的村庄”,就是因为制假贩假和查出建国以来最大的虚开增值税发票骗税案所致。汕头成了丧失信用的重灾区,十几个省市下文明令禁止跟潮汕人做生意。特别让汕头人尴尬的是:“要夸一个人,就说你真不像汕头人。”在查出汕头虚开增值税骗税案后,财税专家指出:发生这样大规模、大范围、数目巨大,涉及企业、人员众多的骗税案,会计人员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会计人员不做假账,骗税企业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如果所有会计人员都坚决抵制虚假发票入账,那么汕头经济就不会走向崩溃的边缘,社会上许多腐败的现象也可以得到遏制。通过海尔、汕头正反两个案例,使我们的学生清楚认识:诚信是一个企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生命所在。唯有诚信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要使自己在同学和社会中赢得信誉,必须信守诺言,一诺千金。失去信誉,纵然一时得利,日后也必吞苦果。
(4)开展有关会计诚信的专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会计诚信的理解
在会计教学的各种阶段都可以开展有关会计诚信的辩论赛,学生也乐意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
3.意志策略
意志过程指的是人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通过考核学生的考试作弊率,考验了学生在面对身边非诚信机会时的态度,是对诚信意识与情感的检验,强化诚信意识的接纳。
(1)我们在学生中采取这种诚信为本的教学方式,收到了预期效果
在会计实训课中,几位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认真的填制每一张凭证,逐笔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虽然他们出现了不少错误,但能独立完成一套会计核算过程,也属不易。
(2)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加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理解的主动性
主题班会是学生精神风貌展现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自主组织的主题班会中,各种思想的火花能够得到碰撞与升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能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解的主动性。在2009年12月会计专业的学生成功的举办了一次“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主题班会,从正面说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3)考核考试作弊率,强化诚信意识的接纳
诚信考试是体现学生诚信素养的最现实方面,通过考核学生的作弊率能够强化其诚信意识的接纳,意识到从身边的事做起,经得起投机取巧机会的诱惑,与自我意识中的非正向方面作斗争。本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诚信教育前考试的作弊率为1%~2%,经过诚信教育后考试的作弊率为0。
(4)组织学生参加会计职业宣誓,增强职业使命感
职业宣誓是学生对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信仰表达,在校期间组织诚信宣誓,能加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让学生产生会计职业尊严,使学生看到了诚信的价值,强化了将来做一名高尚的会计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泽荣,刘方东.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J].经济管理,2004,(2).
[2]陈嫣.浅谈会计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J].引进与咨询,2006,(7).
[3]吴雅鑫,吕志超.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8,(5).
[4]李承宗.会计诚信的伦理学探微.财经理论与实践[J],2006,(3).
[5]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会计研究[J],2002,(7).
[6]吴水澎,曾小青.会计诚信分析的新框架:法学视角[J].上海会计,2009,(6).
[7]庄瑜英.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问题的思考[J].绿色财会,2008,(8).
[8]罗文渊.论会计诚信危机的成因与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8).
第9篇: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档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机构,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与重大的责任。所以,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诚信教育,诚信档案的建设,是全社会十分重视的话题,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选取了江西省萍乡学院,安徽省池州学院,珠海市遵义医学院(珠海分校)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学院四所学校为调研地点,对其大学生诚信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生成此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诚信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和诚信状况,探索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全社会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以及社会诚信档案体系建设做基本数据支撑。
2.调查对象
由于该问题研究对象群体过于庞大,因此,笔者利用自身学校资源与相关兄弟院校资源,确保资料来源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江西省萍乡学院,安徽省池州学院,珠海市遵义医学院(珠海分校)以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年级为2012级2013级、2014级;专业涵盖中文、英语、材料、土木等各个专业。调查方式:以年级为时间轴,专业随机发放电子不记名调查问卷。因为该问题调查对象的庞大性,对该问题研究难免存在对象范围不够全面的问题,仅希望以调查所得数据,探索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3.调查时间
2015年3月1日-2010年6月1日。
4.调查内容
调查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认识、大学生个人诚信状况和大学生的诚信期望,问卷共计19题,试卷满分设计104分(第18题可多选),试题设计1-10题为个人基本信用状况调查,涉及到学习、生活、考试、求职、贷款等相关诚信基本状况调查。11-19题为学生本人对诚信问题的看法、学生所受诚信教育及与诚信有关的其他问题,理论上设定获得90分及以上同学信用状况为十分诚信,80分及以上同学信用状况为比较诚信,60-80分同学信用状况一般诚信,60分以下同学信用状况为不太讲究诚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0份,收回问卷20000份,有效问卷18204份。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二、大学生诚信调查结果分析
1.结果分布
此次调查以萍乡学院,池州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分校)以及哈尔滨学院为调查对象,其中2012级6371人,2013级5325人和2014级6508人(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显示,得分最高的学生群体分布在2014级,学生诚信水平较高人数越多,达3504人。而2012级毕业班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中,中等诚信水平学生偏多,诚信度较高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刚刚进入高校的时候,受过多年传统教育,学生的诚信意识较高,但随着大学生活进行,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与宽松包容的学习空间,懒惰、散漫思想会侵蚀学生的思想,滋生出攀比成绩、考试作弊、怕自己抄不到吃亏等错误心理,从而影响学生诚信水平。
2.大学生诚信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24.3%的同学认为目前我们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很好,不值得担忧,22.3%同学认为目前大学生诚信状况一般,40.6%的同学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意识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行为,12.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总体状况很差,前景值得担忧。
虽然各个学校都明令禁止考试作弊,并且对考试作弊行为处罚严重,但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作弊手段越来越先进,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有组织、有中介有规范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高科技考试作弊组织。90.2%的同学承认自己在随堂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作弊行为,52.1%的同学认为自己做好就行,不用管别人,23%的同学认为看别人两眼还是可以的,他们承认作弊的原因是因为想要取得好的成绩评奖学金获得荣誉,17%的同学认为别人都抄自己不抄很吃亏,大学考试制度过于严格,不抄会挂科十分麻烦所以铤而走险,7.9%的同学认为社会就这样,大势所趋所以不认为考试作弊是问题。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贫富悬殊拉大,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利益至上思想占据上风,传统道德的约束力量日益弱化,有人甚至为了经济利益做出违背诚信、违背道德的行为,食品安全,商业欺诈,买假卖假,制假贩假,都是明显的社会不诚信行为。加之,我国法律在该领域缺失,仅凭道德的约束力“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药家鑫”事件,一桩桩血淋林的案件对人民的良知及道德标尺发起了挑战。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断增加,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可信赖的人越来越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腐朽观念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青年,虽然是社会上思想较为纯净的一个群体,但仍然避免不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2.家庭影响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大环境下,父母是环境直接受影响者,也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诚信意识薄弱。父母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并未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并未形成良好的家庭诚信氛围。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学校管理不像初中、高中那样由班主任老师耳提面命,未能形成强硬的制约机制,导致不良思想滋生。
3.个人素质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理论上讲,我国大学生诚信意识普遍较好,88.4%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十分诚信或比较诚信的人,不诚信问题仍然存在。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意识大家都有,从小到大受过很好的诚信教育,诚信理论较强,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到伦理、道德、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诚信实践受阻,诚信理论和诚信实践脱节,是大学生诚信建设需解决的一个难点。
四、提升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诚信体系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安。一个民族没有诚信,必将不会和谐兴旺,一个国家没有诚信,必将不会繁荣富强。为了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我国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我们的国家必须诚信,政府必须诚信,人民必须诚信。因此,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水平刻不容缓。只有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才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依托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起属于高校的诚信体系,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
2.颁布专门针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专制。社会发展中,道德可以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但因为其非强制性,无法对人的行为起到制约,道德的约束力显得苍白。在扶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案件中,如果调查结果是诬陷,那么,诬陷者多是道歉了事,而未受到实质性的处罚,没有惩戒性才会导致诬陷事件频发。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促进高校诚信档案建设,除了以道德为准绳基础上,还应该在法律层面给予保障。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惩戒性,让不法之人心生畏惧,杜绝不诚信行为。
3.发挥学校诚信教育“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加强诚信教育,要加强学校教育,从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方式等多层面入手,只有21.4%的同学表示在大学校阶段接受过比较正规的诚信教育,其余大部分人都表示学校忽略了诚信教育或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加强学校教育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除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还要结合实例、情景分析、多媒体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要让学生自觉自发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加强诚信教育,还要注意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品格、人格形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身体力行的践行诚信,其次要支持学校的诚信建设,把学生教育成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诚信的人。
4.建立对接社会系统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建设一直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各高校也为如何能够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及诚信水平做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真实的学生原始记录,能够详尽的记录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诚信状况,为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参考,对学生起到大的约束作用,学生为了自身未来发展考虑也不会为了一些小利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污点,学生诚信档案能为高校学生诚信管理起到良好的制约作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做为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大学生要时刻坚守诚信的道德底线,才能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要不断努力提升诚信水平,采用“教育+约束”双轨模式,培养出由内而外真诚善良,诚实可信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