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1 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领导人也经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就较差。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必然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还要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坏,无谓地消耗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事故严重时,厂矿设备毁于一旦,生产都不能进行,还谈什么经济效益!
2 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基础薄弱,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力度不够,还存有腐败现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办事,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制度等,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要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
3.1 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确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可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又可看成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为了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企业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企业大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时,要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看做一个系统,并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安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和层次性,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以实现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3.2 人本原理
管理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这就是人本原理。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靠人来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链。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全体人员能够明确整体目标、各自的职责、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中遵循人本原理更为重要,因为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人的安全。要以人为中心,在为人创造优良、安全的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同时,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防止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另外,有效的安全管理也必须是人人管理、自我管理。
3.3 能级原理
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种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各级别中去,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能级原理。
管理能级的层次可分为:经营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配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四个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四大能级的差异,不可混淆。不同的管理层次应有不同的责、权、利,各级管理者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获其荣、惩其误。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3.4 整分合原理
企业是一个高效率的有序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在这个原理中,整体是前提,不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整体只是一团没有秩序的混沌物,系统不可能有高效率;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又必导致各行其是,工作上相互脱节,不能保证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的发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只有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综合组织,才能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3.5 反馈原理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系统的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
反馈控制对安全管理有特别的意义。一个运转中的系统,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时可能偏离安全目标,甚至导致事故或损失。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不安全信息,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以实现安全生产。实际上,安全检查、隐患监控、考核评价等都是反馈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反馈控制更加灵敏、准确和有力。
3.6 封闭原理
任何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封闭原理。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他们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
坚持封闭原理,对于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指挥中心与执行机构,还应有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这些机构应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明确,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对于管理法规,不仅要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则,还应该建立监督法则和反馈法则,这样才能发挥法规的管理威力。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执行、监督、反馈、奖惩必须配套实施,缺一不可。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必须有职、有责、有权、有奖、有惩,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个人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7 弹性原理
管理是在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措施等必须保持充分的伸缩性,以保证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尽可能做到对危险源的预先识别、消除或控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层层设防。安全管理还应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和帮助。
3.8 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管理动力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这是根本动力,不仅仅是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现代管理的最终目标。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既包括信仰和精神激励,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
(3)信息动力。知识、资料、消息、新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甚至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是一种信息动力。
管理的三种动力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掌握好各种动力的比重、刺激量和刺激频度,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
4 安全管理的原则
根据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一贯方针,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
安全第一是指在看待和处理安全同生产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上,要突出安全,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同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主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关系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所涉及的一切方面、一切工作环节和不安全因素,依靠管理、装备和培训等有效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 安全生产人人管理、自我管理的原则
企业生产依靠全体职工,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依靠全体职工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促使其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自觉执行安全制度和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自我发现、防范、控制不安全因素。
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责,使安全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防止和控制各类事故,实现安全。
4.3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我国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准则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法人和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全责。其他管理人员都必须在承担生产责任的同时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同时管理安全,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4 “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原则指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安全生产原则。
坚持“三同时”原则,可以促使企业按照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投资安全设施,避免因投资不足而随意砍掉安全设施,保证安全设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为安全生产创造物质基础。
执行“三同时”原则必须做到下列几方面: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必须同时对生产安全条件进行论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能立项;设计单位在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得随意降低安全设施的标准;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2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1.1合理性原则
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合理性原则是最为根本的要求,只有保障其管理和控制的合理性,才能够促使其积极价值的呈现,一旦其管理的措施和目标存在着违背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合理性的一些内容,必然会导致其最终的管理效果受影响,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影响施工的质量。
1.2规范化原则
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还应该遵循相应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这一原则的遵循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执行过程来说的,其管理过程必须要符合国家相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对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来说,更是应该尽可能的进行满足,如此才能够保障其最终管理价值的实现。
1.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切实以提升其施工的安全性为根本目标,所有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的应用都不能够影响到其施工的安全,避免安全隐患的产生,在具体的施工现场管理中针对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提升施工的安全性,保障具体施工人员的安全。
1.4经济性原则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工作来说,经济性原则是极为重要的,经济性颇为受人关注,尤其是对于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来说,切实提升其施工的经济性是为其赢得更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中,遵循相应的经济性原则,对施工造价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2.1施工技术
在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中,施工技术是管理重点,从具体的施工技术应用方面来看,其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会对于直接的施工质量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还会对于施工的成本以及安全、进度等产生干扰,因此,对施工技术加强管理和控制就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这种施工技术的管理和控制来说,不仅仅要确保其施工技术操作执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保障其施工的质量,还应该针对施工技术的选择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好是能够充分应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其施工的效率,保障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2.2施工人员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具体的施工人员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其对于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以及施工安全都存在着一定的干扰,因此,必须要得到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说,针对这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和控制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对施工人员资质的审查,尤其是对于施工人员遴选阶段进行严格的控制,保障其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确保其自身价值的充分展现。
(2)通过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来针对相应的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进而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施工的有效性,这种制度的保障效果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失职问题的产生,确保施工人员的施工效果。
(3)针对相应的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针对其具体负责的施工任务进行有目的的培训,提升其该方面的施工水平,进而保障最终施工的效果。
2.3施工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其发挥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要。因为施工机械设备的应用不当还有可能造成较大问题,针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也是极为必要的,具体来说,其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1)要切实保障机械设备应用价值的最大呈现,对于这种应用价值的提升来说,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提升其利用效率,针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中的每一台机械设备进行有序的协调配置,确保其能够出现在最需要的位置,避免大量闲置机械设备的存在影响其利用率。
(2)切实保障机械设备的应用准确性,针对机械设备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误操作进行预控,针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指导,保障其操作的标准化。
3结语
第3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今年3月27日下午,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对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确立,为做好工业化进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
“安全发展”是指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把安全作为基础前提和保障,自觉遵循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安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
“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提出和确立,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理论体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当具有持久和后续能力,既要以资源、环境能够承载为前提,也要建立在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坚持安全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才能调动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只有使重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大幅减少事故造成的创伤和震荡,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能有效防范事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抓好安全生产这个世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一个时期来,“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逐步深入人心。“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正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加深对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同志和各级干部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设安全保障性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4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关键词】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安全施工管理
1、前言
工厂建设施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必须以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根本,因此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就成了重中之重。不仅如此,工厂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设安全也是工厂取得效益的前提。为了促进工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安康,工厂安全建设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而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2、工厂建设安全施工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2.1工厂建设安全施工的意义
工厂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当今,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由于工程建设的投资额和从业人员规模巨大的特点,使得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变得异常重要。目前我国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建立建筑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由之路。按照安全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使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步人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对全面提升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建设业一直是职业安全事故率最高的产业部门之一。建设安全事故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外,还导致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由于工厂建设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使得我国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严重滞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尚不能为工厂建设安全施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
2.2建设安全施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对安全生产发展影响重大。
近年来,长期的安全科研投人不足,造成了安全管理理论滞后,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体系落后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看,最突出的问题是技术基础工作较差,如安全技术标准数量少、指标落后,安全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2)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建设安全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差,一些影响建设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基础工作薄弱;造成大事故隐患的一些技术关键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系统与机制。对灾害的隐情、灾害的预测预报、灾害的诱发机制以及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等没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调查研究,从而导致对我国工厂建设安全生产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安全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短缺,应用基础研究薄弱。
安全生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许多工厂建设困难重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整个建筑行业经济发展平缓。高等院校、科研、设计、设备制造等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或领域也严重脱节,造成建筑安全科技人才大量短缺,后继乏人,导致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科技基础研究严重匮乏。这是我国建筑行业一些典型的、突出的重大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基本原因。
2.3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目标
“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与健康”应该成为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宗旨。我们衡量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方法往往是看它们是否履行了规定的行政职责,然而这些行政职责反映的是部门工作的基本准则,有些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 “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健康”目标相悖。因此,把“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与健康”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宗旨,可以促使这些部门的行政职责适应环境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作出调整。此外,建筑安全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强调“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健康”,可以明确不同项目参与主体的责任,促使大家共同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3、施工安全管理
3.1安全施工管理技术措施
(1)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施工管理工作中始终要认真考虑安全施工问题,不给生产的安全留下隐患。在确保安全施工的基础上,安排施工进度、改进施工方法、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安全技术措施必须有针对性。应根据有关规程的规定,结合以往施工的经验,参照以前的事故教训,有针对性地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3.2安全施工注意事项
(1)针对选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变配电设施。它们可能给施工人员带来不安全因素,应从技术措施、安全装置上加以控制等。(2)针对工程采用材料的特点。一些特殊材料有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或有爆炸危险,应从使用技术、采购上采取保护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安全。(3)针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环境。这些因素可能给施工人员或周围居民带来危害,材料、设备运输带来的困难和危害,从技术上采取措施,给以保护。
4、工厂建设施工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1)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建设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作为对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好业主监理与承包单位各方面的关系,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保证工程质量[1]。
(3)坚持以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指要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同时严格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和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以数据为依据。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在控制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客观、公正、不持偏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严格要求。
5、结语
工厂建设的多样性决定了施工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并且施工现场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有害气体和尘土等都是施工面临的不利工作环境。随着工厂建设周边环境、作业条件的不断发生变化,风险因素也在转变,因此要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的手段,提高人的可靠性机械设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固有的和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完善外部环境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利益和人民生命安全,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安全第一的方针不只是提提而已,而是要具有实质的内容和要求。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该坚持以下各项措施:
1.制定安全法规,严格安全检查。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要制定和执行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作为执行安全第一方针的标准和保障。各单位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有专职机构和人员管理、检查、监督生产过程,保证安全第一方针的具体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配备足够的原则性强、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棒的干部进行执法。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要建立严格的安全奖罚制度,对做得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违章违规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必须严肃处理。
2.实行安全工作人人管。一座煤矿上至矿长下到科区队班长都要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技术人员及各岗位操作人员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岗位特点确定其安全生产的责任。做到层层抓、人人抓,使之做到“四不伤害”既: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3.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各项物质条件,其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器材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品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持续、稳定的安全投入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同时,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来支撑安全生产。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加强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和矿工的安全技能的培训。4.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措施。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瓦斯、煤尘、水、火、顶板、地热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要预先熟悉并掌握这些灾害发生的条件、规律,预先采取预防措施;预先制定事故处理计划及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的关系上,以预防为主,才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煤矿安全生产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贯彻执行落实好这个方针,搞好煤矿安全生产,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在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有些人把它们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关依存的关系。生产中必须保证不安全不生产。“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就是这个理。我们既要承认安全与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又要承认安全与生产之间存在着区别,要正确理解与掌握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普遍存在,造成事故几率增加。必须树立“一切为安全工作服务”的观念,坚持安全为天,安全至上,把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实到井上井下的全方位、全过程,从而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1]5
2.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就煤矿工作而言,经济效益是中心。这是企业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不安全不能生产。煤矿对安全有特殊要求,效益对安全也有特殊要求。[1]5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发生事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处理,这是直接损失。另外,由于工伤事故的影响,职工人心不安,出勤难以保证,生产难以进行,这是无法估量的间接损失。由此可见,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认清安全与效益的因果关系,树立以安全保效益,以效益促安全的理念。
3.管理与装备投入的关系
安全管理与装备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两个主要的要素。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两个方面,是互补关系。就安全生产而言,管理与装备并重。管理是根本,离开了管理,装备就成了“装饰”,甚至是事故隐患。装备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手段之一,是管理者的“眼睛”和武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努力提高装备水平。先进的技术装备是营造良好作业环境的基础,良好的安全环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对瓦斯抽放和监测监控、顶板事故的防治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推广使用,保障了安全生产的环境,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随着采煤机、综掘机的使用,采掘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既保障了安全生产,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安全管理与装备投入犹如一鸟之双翅,缺一不可。
4.安全与工程质量的关系
保证工程质量,就能保证安全,消除事故隐患,就能稳定高产。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途径。通过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安全质量标准化包括了煤矿生产活动的全过程,“采、掘、机、运、通、防治水”是其重点,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认真落实。生产实践证明,哪里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差,那里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就高。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体系,把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贯穿到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贯彻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只要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坚持不断的开展下去,避免和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企业才会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安全与安全意识的关系
第6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 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安全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古至今,安全是任何生产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全,一切就无从可谈。特别是做为安全危险系数较高的建设行业,更应把施工安全放在项目管理的首位,一切以安全为主。在2002年11月1日起我国全面施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并且被列入《安全生产法》。 在法律上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安全,防止一切可能防止的事故,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先决条件。实现这些要求,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一项法定的义务和责任,是在法律面前必须严肃对待的大事,是要依法坚持的长期方针、基本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建筑施工当中,更应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特别是在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与措施上,更应加大管理力度。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
在建筑施工当中,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一是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二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三是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项目,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大致包括施工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因素,这些因素包含在每项工程、每个施工过程、每个施工环节当中,并且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安全管理在材料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在机械设备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在技术工艺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等。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在环境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在管理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第7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关键词:安全发展 系统管理 注重风险
国家现在正在修订《安全生产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对安全生产方针进行重新调整,让其更加合理与贴近实际工作。
下面提几个业内呼声比较高的新方针口号供大家参考讨论。
1.安全发展
保证生命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科学理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
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建设全面小康,首先建设“安全小康”。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全发展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一方面,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交通运输规模等急剧扩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大幅度上升,企业增产超产的冲动强烈;另一方面,安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数将会有巨大的增加。
为此,要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1.科技兴安战略。发展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保障水平。
1.2.资源保障战略。加大国家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明确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结构比例;推行安全生产国家投入的公益化政策。
1.3.安全文化战略。实施全民安全教育政策、安全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加强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4.系统工程战略。实施“监管-协调-服务”三位一体的行政执法系统;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自律机制。提高社会中介技术支持与服务能力。
1.5.创新机制战略。创新国家安全生产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监管体制。建立“政府监管与指导、企业负责与保障;员工权益与自律、社会监督与参与、中介服务与支持”的“五方结构”管理机制。
2.系统管理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安全生产。
2.1.动态相关性原则
任何管理的对象或要素都是运动和发展的,并且相互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我们在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时必须实现动态管理,随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生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安全管理也必然要随之变化,从而我们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安全管理的目的也才可能达到。
2.2.整分合原则
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措施对策上就必须具有系统的安全管理规划或要求,安全管理是一个整体。而各个部门在安全管理上都有相应的职责,因此在管理上是有不同层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管理是由不同部门或人员分别按各自的职责履职而实施安全管理的,因此安全管理是分别履职管理的。尽管如此,上述管理或职责必然是有机联系的,这就要求实施综合性安全管理,避免人为划断其本身有机联系性。只有遵循这个原则,安全管理才不会因各自的职责不同而忽视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
2.3.反馈原则
成功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反馈,因为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实施安全管理必须重在现场落实,及时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现场状况和相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纸上谈兵,而使制定的安全措施失去其针对性、及时性和合理性。
2.4.封闭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必然具有相关联系,因此安全管理的过程和手段要构成一个连续的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注重风险
注重风险就是说以全面降低事故风险为工作重心。
3.1.领导的高度重视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以生产副总经理为副主任,公司各中层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总体安排部署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监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处理日常安全管理事务,设专职安全员、各相关专业兼职安全员,这样就形成了整个公司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为公司安全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
3.2.建立建全并不断完善公司安全规章制度
一个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是否有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备的管理体系,各项安全工作才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个体系是由多个系统的管理程序文件组成的,应用这些可执行文件来指导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公司通过建立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编制安全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和执行文件,有效地规范了公司内部的管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3.建立完善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安全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职工自我防范事故能力的有效武器.安全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教育应该做到全员、全方位.教育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安全活动形式与内容要求生动、活泼、多样.通过加强对人员的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的工作思想,强调人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的因素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
3.4.完善安全考核体系
安全考核是落实责、权、利,激励安全工作开展最有效的手段.为了落实公司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该公司认真分析研究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办法,签订了《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状》,将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进行了分解.在制定安全目标责任状时,认真分析各中层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力争将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年终考核、评比工作的开展,在公司内初步形成了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为主要载体的安全考核体系。通过考核调动了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安全工作扎实开展。
3.5.加大事故处理力度
严肃处理事故,可以有效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处理中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按照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严肃处理,对降低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第8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19- 02
1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内控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企业内控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个定义反映了一些基本概念:
(1)企业内部控制是全体员工参与,管理人员来实施的。
(2)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绝不是目的的本身。
(3)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只是提供合理的保证。 (4)企业内部控制被用来实现一个或多个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的类别的目标。
(5)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对员工的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合理控制。
(6)内部控制需要一把手“管理者代表”的职能授予。
2 内部控制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其主要作用如下。
2.1 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竟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2 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圆满实现企业的经管目标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2.3 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2.4 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
企业决策层不但要制定管理经营方针、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则可以通过制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2.5 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并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总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项资源的浪费和错弊的发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企业应如何加强内部控制
3.1 明确内部控制的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为了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方针。有5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企业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业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施重点控制。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制理结构、机构设置扩权限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现时兼顾运营效率。企业要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要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发调整。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5)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有时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的损失,此时仍应实施。
3.2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要点
从各种内部控制的案例来看,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应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董事会对内总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建立规范治理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责任单位。
(2)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的制度、规定来规范,从全局出发,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给予充分的考虑,保证各部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不适的地方,进行修正。
(3)编制清晰的流程图,设计配套完整的报表及说明,让参与者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业务程序、涉及部门和人员以及相关责任和配套制度,为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
(4)加大执行力度。制度执行不利,是目前企业存在较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大致有三:①制度本身脱离实际情况,随着企业形式的变化,制度没有适时跟进、修改和完善,从而使制度失去可操作性;②缺乏保证制度执行的机制,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没有严格地监督、检查,以及奖罚措施,使制度丧失了严肃性;③企业核心领导人,特别是民营企业领导人,带头违反和破坏制度,或这种现象又得不到有效制约,使制度最终流于形式。所以,企业领导人一定要充分重视内控的重要性,加大执行力度,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各企业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在国家制定的统一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与其经营管理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先进管理理论和规定贯穿到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每位员工;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模范地遵守内控制度并发挥其组织领导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要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咨询业务,为企业建立和应用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财政部门应依法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定期监督检查,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企业才能把内部控制真正地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根生. 2011年新编财会人员业务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和原则范文
关键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通常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一般分为电网建设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原则以及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体系。对全寿命周期项目的成本控制会在项目的合理规划和使用的基础上来实现电网项目的高效率运行,从而降低经营成本。
1 全寿命周期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1.1 电网全寿命周期及其成本的定义。电网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电网工程的最初阶段直到工程最终报废的全部寿命周期。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是指从开始建设电网系统及为运行该系统而在全部寿命周期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开发阶段、购置阶段、使用与保障阶段、报废阶段。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应在项目投资所产生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总体而全面地衡量该建设项目从开发规划、购置安装、投入运行使用及维修保养到最终报废的整个过程,实现全寿命周期所产生费用的相对成本最小化。
1.2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原则。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通常分为全面控制原则、主动控制原则、高管重视原则、讲究效益原则、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1.3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体系。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一般应该包括项目成本组织系统、项目成本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监督和考核系统三方面内容,这三个系统在电网项目全寿命周期产生费用的过程中均发挥着作用。
2 全寿命周期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要点
2.1 全寿命周期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构成。一个全面完善的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应由三方面构成:(1)对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进行分析测算,对成本的分析测算在这一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完成成本控制的关键性工作,也为下一步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夯实了基础和做了前提性的铺垫。(2)将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根据划分的各阶段按照职能加以区分,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的合理性对电网建设项目选中的方案能否有效落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对全寿命周期划分的各阶段所具有的特点采用有目的性的成本管理及控制,从而达到对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对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过程是根据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的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过程。(3)对划分出的各阶段成本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管理控制,以达到对全寿命周期产生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2.2 电网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电网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拟建的项目进行关于必要性及可行性等指标的技术、经济的论证,并且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各个不同方案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经济影响,以甄选出最佳方案。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主要产生的费用为投资机会分析费、市场调研费、可行性研究费。此阶段所产生的费用约占全寿命周期成本的1%,但该阶段对该项目所产生的投资影响占到了70%-80%,因此决策与规划阶段对全寿命周期项目成本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该阶段投入的费用占项目成本的比例较小,所以对该阶段成本实施节约操作的可能性很大。决策阶段应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基础,配以动态的方法充分估计各方面风险。电网企业为国济民生的重要产业,其规划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为前提,以产业结构导向为基础进行决策规划。另外,还应当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全寿命周期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的各因素,项目投资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也是重要的一项。
2.3 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阶段的控制要点。在获得批准的项目可行性操作后,需进行初步设计,并以可行性的报告为基础进行技术设计与施工图的制作。在设计阶段,设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电网建设项目的质量及其使用功能,更会进一步影响电网建设项目的成本及该项目所产生的投资效益。设计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设计人员的工资报酬及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的预订和购置,其大约占电网建设项目总成本的15~30%,对整个电网建设项目所产生的总投资的影响在20-30%。因此项目的设计阶段是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对项目进行合理准确的设计可以减少因设计不当需后期改动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对项目综合运营成本的审查发现设计上的纰漏,以此来达到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最小化。另外,项目的建设实施要综合考虑电网容量与电负荷相匹配的关系,并且要综合考虑近期用电需求及中长期对电量的需求。
2.4 电网建设项目运营管理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对于具有特殊用途的电网企业而言,在项目的运营管理阶段,以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制订出合理的运营成本管理方案,以降低运行与项目维护成本为宗旨。
2.4.1 加强安全生产的成本控制。只有做到安全生产,才能避免由于硬件事故所导致的设备损坏、故障停运、人身安全等状况的发生,才能减少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对设备维护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方式,做好对硬件发生故障的统计与分析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以安全运行达到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2.4.2 对项目运营中营销工作的成本进行控制。电网企业的营销工作主要包括调度、业扩、计量、售电、抄表、收费、用户管理、负荷管理及电网运行中的电能损耗管理等内容。而在这些工作中购电成本是企业运营阶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本费用。因此企业应该合理优化调度结构,采用经济调度的工作,以降低购电成本。另外,企业加强网络技术管理,有效降低损耗。
2.4.3 控制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对企业除提供必要的需维持企业正常高效运转的资金外,降低额外的运营成本。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结算制度,严格控制日常经营支出,制订详细的成本使用计划,以达到运营成本最小化。
结语
基于全寿命周期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从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考虑,使相对成本最小化,综合考虑全方面的因素,采用效益良好的电网项目方案,保证电网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