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inforcement and maintenance scheme for small bridge and culvert of Xinjiang highwa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at different maintenanc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chni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meet the highway reform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nd recover the function of bridge and culvert.
关键词: 桥涵;加固;维修;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技术状况评定
Key words: bridge and culvert;reinforcement;maintenance;upper structure;substructure;techn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U44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08-02
0 引言
在新疆公路改造项目过程中,桥涵在公路构造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使用性能直接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开展针对新疆国省干线公路小桥涵加固、维修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总结出根据小桥涵工程技术状况的不同,提出相对应的养护对策,满足公路改造工程建设要求,以恢复桥涵使用功能,提高承载力,增强安全性和耐久性。
1 公路桥涵外业勘测内容
1.1 需收集的资料、检查(测)如下资料:原桥涵竣工图纸;历年来桥涵改造资料;历年来桥涵养护及评价资料;项目区域路网调查资料;交通组成及交通量调查资料;桥梁(涵洞)区域地形、地貌、气象、地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1.2 主要调查、检查的内容及要求如下:按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桥面系分别检查、评定。
①结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构件,对其强度、裂缝、蜂窝(麻面)、剥落、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锈蚀、空洞、梁板铰缝、结构变位、桥头跳车等详细检查、记录并拍照;同时,应针对水分、冰冻、污染物和盐等对结构的腐蚀及影响提出调查意见。②对桥梁支座技术状况包括缺陷、变质、开裂、串动、脱空检查、记录。③对桥面铺装层技术状况包括破损、变形、裂缝、坑洞、错台、铺装层强度和厚度等进行详细检查;同时,应针对水分、冰冻、污染物和盐等对铺装层的腐蚀及影响提出调查意见。④对桥梁伸缩缝技术状况包括平整、破损、松动、失效等应逐一检查、记录。⑤对桥梁基础及河底铺砌的缺损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基础冲刷、掏空,沉降、滑移和倾斜、裂缝、剥落、露筋等,必要时需检测埋置深度、地基土质及承载力。⑥对桥下河床及调治构造物的缺损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包括河床堵塞、变迁、冲刷和调治构造物损坏、冲刷、变形;对铺砌及进出水口冲刷、剥落、冲蚀、沉降、位移等逐一检查。
根据桥梁病害调查和初步拟定的方案,进行相关测量,包括桥位平面、纵断面(路线纵坡)、桥面高程(横坡),板厚、桥长、桥跨、结构尺寸、河床高程、进出口及导流防护位置、高程等;若需设置便道,则需进行便道布设和平纵横勘测。及筑路材料调查,包括材料料场位置、运距、品质、储量、价格等并进行相关检验。
2 桥涵技术状况评定分析
2.1 桥涵技术状况评定 桥梁实际承载能力和抗洪能力的调(检)查、评定依据《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H21-2011)、对涵洞的技术状况评定依据《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等。对不同技术状况类别的桥梁,分别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一类桥梁进行正常保养,二类桥梁需进行小修,三类桥梁需进行中修,酌情进行交通管制;四类桥梁需进行大修或改造,及时进行交通管制;五类桥梁应及时进行改建或重建,关闭交通。涵洞的技术状况评定分为五级(好、较好、较差、差、危险),据此提出加固维修、改建等建议。
2.2 公路桥涵加固、维修设计原则和依据 公路桥涵加固、维修设计按照“安全适用、技术可靠、经久耐用、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原则,依据外业勘测资料和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公路养
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J22-200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等对公路桥涵加固、维修设计。
3 桥涵加固维修养护对策
3.1 桥涵上部结构加固维修方案
3.1.1 桥及盖板明涵上部结构加固维修方案 ①对上部结构梁及盖板技术评定:承载能力、挠度检测和结构验算,对于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及梁板底面结构性裂缝多、缝宽超过规范限值的,其部件的技术状况评定为四类、五类者,应采取拆除换板方案。②对于上部结构梁使用状况不满足规范要求、其部件技术状况评定为三类及以上者(涵洞三级及以上者)通过加固可达到要求的,可采取以下加固维修方案。1)对于单板受力(承载力尚满足荷载要求者)可采取加强铰缝处理、加强铺装层设计等措施。2)小桥涵板面混凝土铺装层破损等,板自身承载能力可以满足要求的,视板底铰缝处是否存在碱蚀、渗水等情况,及病害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凿除重做铰缝混凝土,重新设计并浇筑铰缝及铺装层钢筋混凝土。梁板底面裂缝尚不影响结构使用安全,处治方法如下:裂缝宽度值在允许范围内时,宽度
3.1.2 盖板暗涵上部结构加固维修方案 ①盖板承载能力经检测及验算不符合规范要求、其部件技术状况评定为四级及以下时,应拆除全部盖板,更换符合现行设计规范的盖板。②盖板使用状况不满足规范要求、其部件技术状况评定为三类及以上者(涵洞三级及以上者),通过加固可达到要求的,可参考小桥及明盖板涵处理措施。
3.2 桥涵下部结构加固维修方案
3.2.1 基础 ①对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开裂严重已影响或将影响结构安全者,应拆除重建。②对于基础外露及基底局部掏空、尚未造成基础严重沉陷变形者,需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视具体情况采取加大基础埋深(护坦)、加大基础断面、设置桥涵底铺砌防护等方案。③对于桥(涵)底防护不足的,可采取以下措施:1)局部基础被掏空时,应将掏空部分清理后,支模浇筑流动性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必要时植筋,设置桥涵底铺砌防护及淤坝等。2)基础埋置较浅、冲刷较深时,视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可采用设置淤坝、跌水、消力坎(池)和设置桥涵底铺砌防护等措施。
3.2.2 台身 ①台身产生不均匀沉降、倾斜或开裂者,应视其严重程度和产生的原因处理。1)对于病害已严重危及结构安全者,应拆除重建。2)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墩台自下而上的裂缝时,若可加固处理,应先加固基础,再加固台身;加固维修时,可采用植筋、加大墩台断面、灌缝、设钢筋混凝土带、黏贴钢板箍等方法加固。②台身表面发生侵蚀剥落、蜂窝麻面、裂缝等病害时,建议采用聚合物混凝土(砂浆)等修补。
3.2.3 桥涵进出口及铺砌 ①八字墙(一字墙、直墙、L墙)倾斜变形及裂缝:应区分病害产生的原因和病害的程度;对于结构性损坏应拆除重建;加固维修时,可参照台身方案处理。②导流坝、锥形护坡破损:应分析原导流防护工程设置的合理性,若不合适应重新设置;若导流防护位置合适、但破损严重,应恢复或重建。③进出水口铺砌掏蚀、破损:垂裙埋深不够时需加深、加大垂裙埋深及断面尺寸;垂裙埋深满足要求时,需视冲刷作用,采取铅丝(钢筋)石笼、抛填片(卵石)或淤坝等防冲刷措施。
4 结束语
公路桥涵加固、维修项目及内容应明确对交通组织管理的影响和要求,需调查项目区路网现状、交通组成和交通量,提出施工期社会车辆交通组织方案;如施工中是否需中断交通或分幅或间歇中断交通以及中断交通的季节和时间等。交通组织应满足加固维修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社会车辆安全顺畅通行和施工人员、设备等安全,并减少其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JTG/TH21-2011,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S].
第2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本工程位于新建锡乌铁路白阿线K126+856.6处,为新建1-2.0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为灌溉而设。本涵洞处于线路直线地段,轴线与铁路为正交,上部线路坡度为4.3‰,现有轨道类型:正线(左、右线)为60kg/m钢轨,无缝线路,钢筋混凝土轨枕。主体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底板厚1.98m,边墙厚0.8m。盖板为C35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洞采用就地制作的施工方法,施工期间利用D16米施工便梁加固既有线,加固期间行车限速45km/h。主体防水采用THF-II(丙)型防水层,基础位于细圆砾土层上,基本承载力为400Kpa。
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涵洞工程中的砼工程及防水工程为特殊过程。线路加固和挖基土方施工作为关键过程。
2 D梁的特点及用途:
盖板涵施工位置线路加固部分设计采用16mD型梁进行线路加固。
2.1 D型梁架空加固线路,形成桥梁。
2.2 D型梁架空线路后,盖板涵施工过程与D型梁间不发生任何联系,消除了线路横行移动,保证线路稳定。
2.3 D型梁施工能够有效控制线路状态,确保行车运输安全。
2.4 D型梁是成型构件,组装简单,施工方便。
3 D梁加固施工技术参数:
3.1 1-2m盖板涵13.12延长米,剩余9.6延长米未施工。
3.2 施工便梁基础底位于细圆砾土层上,基本承载力为400Kpa,采用M10浆砌片石做支墩。
3.3 D型梁自重31t,跨度16.08m,全长16.4m,全高0.9m,宽度0.42m,纵梁中心线至线路中心线2.2m,钢轨轨底至纵梁底0.425m。
3.4 依据施工图,设计轨底标高365.374m,盖板涵顶标高为364.36m,盖板涵换填基底标高360.59m,轨底至基底距离为5m。便梁基础采用1.2m*3.0m*1.5m的M10浆砌片石,基础中心线距线路中心线为2.20m,为避免便梁基础开挖施工时影响行车,将线路采用吊轨梁加固,利用封锁时间进行便梁基础开挖施工。
4 施工步骤:
4.1 施工要点
开挖便梁基础4个,施工期间,需申请既有线慢行,线路加固作业及D型梁装卸作业,利用封锁点进行。
4.2 施工方法
4.2.1 便梁基础施工:
a、线路吊轨梁加固:利用封锁时间采用3-4-3型吊轨梁对线路进行加固。
b、基础开挖施工:人工配合机械开挖基础,基底达到设计标高。
c、M10浆砌片石,采用搅拌机搅拌,人工运输。
4.2.2 安装D型梁:
a、在安装便梁前与配合单位联系,将路肩上影响施工的电缆架空,并进行防护。在便梁形成后将电缆临时架设到便梁纵梁上,施工过程中配合单位安排人员进行现场监护。
b、安装钢枕:安装钢枕位置与枕木位置一致,所以先将砼枕间距做适当的调整,抽掉多余砼枕,为防止轨道短路,每次需要在两股钢轨中的一股下面垫绝缘胶垫,再穿入一根钢轨,穿入钢枕时要对准主梁联结板并定位,同时上好扣件垫好胶垫。
c、纵梁就位:先将一片纵梁按设计位置就位,另一片纵梁垫高出枕木面20cm,待纵梁垫稳撑牢后,安装联结板及牛腿。
d、将纵梁降落就位,并联结钢枕,逐渐扒出道碴,安装斜拉杆和所有联结系统。
5 基坑开挖:
基底距轨底5m,基坑挖方400m3,弃土及时外运。
涵洞主体基坑采取1:0.75放坡开挖,用人力配合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外运。基底处在垫层四周留出0.5m的作业面,在坑底四周开挖排水沟,并引出涵洞外,以便于雨天排水。
机械开挖部位,在基底以上留200mm,用人工开挖,以防扰动基底原土层。当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后,经自检合格,报请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进行基坑隐蔽工程检查。基坑隐蔽工程检查合格后,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6 质量保证措施:
6.1 按组装检查各类型组件供量,不得有变形和裂纹。
6.2 组装梁时,梁中线按组装图布置。
6.3 组装前将组件逐一编号,按号拼装。
6.4 各种螺栓安装时,由内向外安装,拧螺栓以拧不动为准。
6.5 钢横梁与纵梁间使用胶垫,避免直接接触造成连电事故发生。
6.6 加强原材的检测工作,钢筋等厂供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其质量规格应符合施工要求。对砂、石料等地材进行性质、强度试验,严格控制其粒径及含泥量,保证其符合验标要求。
6.7 工程施工前,精确测定涵洞位置、标高,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避免出错。采用商品砼。坚持施工过程中的试验制度,砼浇筑现场对每批砼均进行坍落度试验并记入施工记录,控制坍落度在标准坍落度的±15mm范围内,保证砼强度试验的频数、试件组数达到规定要求。
6.8 严格按设计要求做好基底承载力检测,基底的承载力要符合设计文件和结构设计要求。严把模板质量关,模板现场安装应牢固、板缝密贴平整,选用有利于砼外观质量的脱模剂,并在涂刷时保证均匀、不流不滴。
7 安全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为指导,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去组织施工;做好安全生产,对保持职工队伍稳定、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施工生产环境,保证施工生产有序进行至关重要。安全目标为:杜绝一切事故发生
7.1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把安全工作贯穿到施工生产的全过程中。各方面都要紧紧围绕着安全生产的目标,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主线,合理组织安全生产。在施工生产中要做到“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7.2 施工队设专职安全员、工班设兼职安全员,对施工生产提供组织保证和合理监控。增加日常安全检查频数,并对照安全技术措施(监控措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7.3 实行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专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7.4 开展安全教育,上岗前,由施工负责人负责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既有线施工安全规则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工班每日由班长或安全员进行班前讲话提出当天的安全生产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7.5 实行各项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个人。
7.6 凡从事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方准独立操作。做到应知应会,执证上岗。
7.7 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配戴安全防护用品。
7.8 对所有机械、设备、施工车辆,加强日常维护保养,严禁带病运转。加强对道路交通的管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8 工期保证措施:
8.1 线路加固工程的控制
线路的D型梁加固质量直接影响涵洞的开挖施工,施工前线路加固方案需经审批,以确保方案的可实施性。纵梁的架设严格按铁路局下发的施工计划进行。每次施工封锁前召开准备会议,明确分工及工作内容。施工封锁当日,施工负责人亲临现场指挥,开通前与工务部门联合检查线路几何尺寸,确认列车放行条件。
8.2 挖基工程的控制
挖基工程是正式施工的开始,挖基工作的完成质量好坏及完成的工期进度情况,直接影响接续工作。项目经理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生产经理任组长,技术、安全、材料、设备人员及班组工任组员,对挖基前的地下管线探明、与产权单位的确认及挖基时的放坡、地下管线的防护进行组织监控。确保施工安全及既有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保证按期完成挖基作业。
第3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我叫***,是来自开三队的一名工程技术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牢记安全使命,确保安全生产》。
在集团公司经济工作会议上,董事长用“头悬利剑,如坐针毡”八个字来形容安全工作。可以说是振聋发聩,震慑心魄,发人深省,为我们从事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敲响了警钟。
“头悬利剑”四个字,不言而喻,生动形象。他告诉我们煤矿行业是个高危行业,我们每天从事这个行业,犹如头上高悬一把利剑,稍不留神,就会剑落人亡。乍一听起来,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仔细回味和斟酌起来,并非夸大其词。大家都知道,仅今年三月份以来,河南境内新密市、伊川县和平顶山就发生了三起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有关责任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 足以说明利剑之无情,利剑之凶险。
“如坐针毡”好像坐在插满了针的毡子上,生动深刻地指出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持有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担当起安全之重任,才能不负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如果没有如坐针毡之感,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惊心啊,就像以腐朽的绳索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险,就好像要坠落在深渊”。这句话说的的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其实诠释了“如坐针毡”的真正内涵。
为官者,就要负起社会责任,担当起保一方平安之重任。古人方望溪说汉文帝做皇帝,像有不安心的样子,他时时感到不能胜任皇帝而寝食难安。孟子说周公时常担心自己不能担当重任,仰天而思以至食不甘味。联想起董事长提出的“头悬利剑,如坐针毡”八个大字,我想这和古人提出的为官者确有异曲同工之感。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人,比起古人的思想境界应该高超,更应当有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
“头悬利剑”,是一种意识,一种责任,一种道义,他完全符合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集团公司提出的“责任有我,我必负责,安全有我,我必安全”的安全理念。这种意识和责任不仅是国家和企业赋予我们每个领导和生产作业人员的神圣职责,更是我们自己要主动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保驾护航,确保安全生产,安全发展。
第4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小型;病险水库;病害特点;除险加固技术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北京的小型水库为数众多,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有61座。它们分布的区域广, 几乎覆盖北京市所有区县,坝型多样,几乎包括所有坝型。这些水库主要是为农业生产供灌溉水源, 也为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提供水源, 同时为防御洪水灾害也发挥了一定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旅游和养殖业的青睐, 利用水库开发旅游和养殖已成了一种热门行业。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许多水库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病险问题, 特别是上世纪60、70 年代期间的水库问题较大较多, 一直成为水利行业的工作重点之一。这类水库中, 有的是防洪标准偏低, 达不到有关规范, 规定要求, 有的是工程本身质量差,有的则是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这些大量病险水库, 不仅造成水库不能正常运行, 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 而且严重威胁到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病险水库急需抓紧除险加固处理。
一、小型水库病害特点
1 、防洪标准低或防洪设施不健全。
洪水漫顶导致小型水库垮坝的事例所占比例最高。有不少小型水库根本无泄洪设施,即使有,也大多存在泄洪能力不足、溢洪道结构安全不满足要求、洪水不能安全下泄等问题。由于小型水库大多为“串联库”、“头顶库”,因此一旦发生漫坝、溃坝事故,对下游防护的村庄和重要设施将产生毁灭性的后果。
2 、坝体渗漏严重:小型水库绝大多数无安全观测设施,往往到了肉眼能够看到时渗漏才被发现,且对下游坡散浸、集中渗流、绕渗严重、坝后管涌、沼泽化等问题还多数说不清原因,给维修防护带来判断上的难度。
3 、土石坝的形体单薄,坝坡过陡,结构安全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有的大坝坝顶宽度只有1~2米左右,根本不能满足土石坝设计规范要求。
4 、输(引)、泄水建筑物存在严重隐患:小型水库的输(引)水建筑物多数为坝内埋管,大多存在因老化失修造成不同程度的裂缝漏水,对大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溢洪道多为简易结构,消能防冲设施不完善,无法保证洪水安全下泄。
5 、管理落后,经济基础差:主要表现为缺乏防汛交通与通信设施、技术力量薄弱等。
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技术
1、防洪安全加固
防洪安全加固原则是增大水库的泄洪能力, 提高建筑物的抗洪能力。针对北京市小型水库特点,可采取以下加固措施:(1)大坝加高。当坝顶实际高程稍低于计算高程时,可结合坝顶路面改造,上游侧增设高度小于1.2 m 的混凝土防浪墙; 当大坝欠高不大,经坝体安全论证,可选择坝顶戴帽加高,一般坝顶戴帽加高控制在2~3 m 以内; 当坝顶实际高程远低于计算高程时, 可采取坝坡培厚加高。(2)提高溢洪道泄洪能力。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加大过流断面、重建溢洪道等措施。(3)大坝加高与提高溢洪道泄洪能力相结合。培厚加高可选择在大坝上游或下游实施。当大坝上游坝坡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下游地形条件不允许、库水位较低时,可选择上游培厚加高; 当大坝下游坝坡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下游地形条件允许、库水位较高时, 可选择下游培厚加高;当库水位可降低、坝体存在渗漏问题时, 可选择上游黏土斜墙培厚加高坝体。
2、渗流安全加固
小型病险水库渗流问题主要表现在土石坝坝体与坝基渗漏,针对该类问题,通常采取“上堵下排”加固措施。上堵就是沿坝轴线上游侧采取防渗措施,以增强坝体抗渗性能;下排就是做好下游坝脚的排水设施,防止土体颗粒被渗水带走。常用具体措施包括:(1)坝体沿轴线方向布置高压喷射灌浆、劈裂灌浆或冲抓套井回填黏土防渗墙,墙体下接基岩进行帷幕灌浆;(2)上游坝坡填筑黏土斜墙或铺设防渗土工膜;(3)改造或增设下游反滤与排水设施。由于小型水库规模较小,坝体不高,一般不宜采用混凝土防渗墙进行坝体防渗。
3、结构安全加固
(1)土石坝结构安全加固
为了解决土石坝坝坡、坝顶和坝体结构的安全隐患,可采取以下加固措施:①针对坝体裂缝和坝体沉陷问题,可采取黏土充填灌浆处理。②针对坝坡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问题,可采取帮坡、干砌石固脚等加固措施。③由于小型水库缺少日常维护管理,上下游护坡普遍存在破损缺失情况,有些水库甚至未采取任何坡面保护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坝体安全,对小型水库土石坝坝坡进行护坡改造非常重要,上游面可选用混凝土预制块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或块石护坡,下游面可选用草皮护坡、格构草皮护坡、块石护坡或混凝土预制块护坡等,护坡形式应根据工程重要性合理选用。④绝大多数小型水库坝顶为泥结石路面,路面宽度较窄,为了满足日常运行管理要求,可将坝顶适当加宽,以满通要求即可;路面建议优先采用混凝土路面, 厚度可为10~15 cm,可防止坝顶水流下渗,改善坝顶形象,并且有利于防汛交通。⑤其他加固措施包括坡面排水设施改造、白蚁防治等。
(2)溢洪道结构安全加固
针对溢洪道存在的安全问题,采取以下加固技术: ①对过流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溢洪道, 采取适当拓宽处理。②经必要性论证,对过流面的溢洪道,进行清淤衬砌保护,衬砌通常采用现浇混凝土形式。③优化结构布置, 尽量避免陡槽段和消能段出现弯道, 避免溢洪道坐落于不良地质条件地段。④根据水库运行需求,重新布置溢洪道。⑤其他加固措施,包括原衬砌破损部位修复、完善消能设施、混凝土结构缺陷处理、岸坡修复等。
(3)输水涵管结构安全加固
小型水库坝下涵管往往构成土坝安全隐患, 过去涵管结构差异很大,浆砌石管、钢筋混凝土预制管等形式不一,坝体、坝基埋设方式各异,且一般管径小,进人困难。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此类涵管, 若坝不高,一般可采用开挖重建的改造方式。
4、抗震安全加固
土石坝底部坝体或坝基分布的砂土层,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液化破坏。针对该类地震破坏问题,可对液化区域砂体采取置换、人工加密(如采取振冲、强夯等措施)、抛石压重以及设置排水减压井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个小型水库的坝体、涵管、溢洪道以及附属设施进行除险加固和改造后,不但可以消除工程隐患,确保水库安全度汛,充分发挥水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保证了水库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全面完善了工程的有关资料,改善工程的管理条件,促进了工程的运行管理,为小型水库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建设北京提供防洪安全和水源保障.
第5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铜陵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第6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1邛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入湖河流水质较差,区域水质恶化根据凉山州环境监测站2012年对邛海四个监测点位的监测结果(表1),纳入评价的22项监测指标除CODMn、总氮、总磷、硫化物为Ⅱ类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Ⅰ类标准,总体符合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域标准。其中青龙寺、二水厂取水口水质略好于邛海公园、邛海宾馆两个监测点位的水质,邛海宾馆处水质相对最差。由邛海历史监测数据,邛海西北岸的出海口处(海河口)由于距离市区较近,周边居民点、单位较多,湿地退化和水质污染相对严重,其水质整体维持在Ⅲ类,部分时段部分指标甚至达到Ⅳ类,已属中度污染水体,为邛海水质最差区域。官坝河、鹅掌河和小青河为邛海三条主要入湖河流,其中官坝河为邛海流域内最大的水源支流,每年的流入量超过总量的50%,其水质对邛海湖影响较大。从2012年监测数据看(表2),官坝河总氮、总磷含量较高,为Ⅲ至Ⅳ类。而西北岸一些小支流由于距离市区较近、居民点较多,现状污染较重,如土城河、干沟河、缺缺河等小支沟冬季枯水期入湖断面水质较差,对邛海水质影响较大。凉山州环境监测站2012年3月对土城河、壕沟河、干沟河等三条小支流的监测结果显示(表2),其DO、CODcr、BOD5、氨氮、TP、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部分指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综上,邛海水质呈现出整体较好、局部污染较重的趋势,总体水质为Ⅱ类,部分区域和时段总磷、总氮为Ⅲ类;部分入湖河流部分指标劣于V类。区域水质恶化导致部分区域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威胁饮用水安全。邛海现状水质类别大概划分如图1。
1.2湿地萎缩,湖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围海造田、围海造塘、填海造房和水土流失,邛海面积逐年减少。由历年测绘数据看到(表3),邛海面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经历了逐渐减小的变化,最小的2002年仅26.76km2。近2/3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东北岸、北岸和西岸比较突出。湿地萎缩、湖体淤积、水质污染等原因导致湖州草滩生态系统和浅水带生态系统面积大幅度缩减,挺水植物群落大面积消亡,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多种外来物种如紫茎泽兰、凤眼莲、空心莲子草等入侵且生长势强,在局部地区成为群落的优势种,甚至形成单优群落,成为邛海湖州草滩生态系统和浅水带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建的严重威胁。邛海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削弱,稳定性和有序性降低,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近年来通过实施“三退三还”、湿地恢复与建设等措施,水面面积逐步增加,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中。
1.3面源污染突出,污染负荷大邛海流域以农业人口为主,农田面源和散户畜禽污染大,再加上湖周自迁人口控制难度大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面源污染入湖占流域总负荷的比例COD76.1%,氨氮86.72%,总氮63.99%,总磷67.65%,成为流域污染主要来源(见图2),面源污染控制成为关乎邛海水质安全、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控制因素。
1.4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突出邛海流域各子流域中,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量主要分布在官坝河和鹅掌河流域。两流域面积占邛海流域总面积的63%,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71%,其中,官坝河流域面积占邛海流域的45%,水土流失面积占52%;官坝河流域和鹅掌河流域年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整个邛海流域土壤侵蚀量的53.8%和23.08%。中度以上侵蚀面积也主要分布在官坝河流域和鹅掌河流域,分别占到了41%和28%。青河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4713t/km2•a,为流域最高,其次为鹅掌河流域、官坝河流域和龙沟河小流域[5]。水土流失导致邛海湖容减少、湿地锐减,同时还将大量污染物带入湖区,造成水质污染,对流域的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是流域主要生态灾害。邛海最大水深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米,淤积成2003年的18m,库容由3.2亿m3变成2.93亿m3。
1.5城市和旅游快速发展,保护压力持续加大邛海位于西昌市城东南约3km,属城市近郊湖泊。随着西昌城市发展,邛海呈现逐渐由城郊湖泊向城市湖泊转变的趋势;西昌旅游业发展迅猛,湖周旅游设施建设需求增加,加重了邛海湖盆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是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
2邛海生态环境保护思路
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以维护高原淡水湖泊水生态健康为目标,以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以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举为基本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调控手段,实施两大策略:策略一:优化湖泊生态结构,构造完备的生态梯度,实施分区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二:完善湖泊生态功能,正确处理城市、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区划
本文根据邛海生态服务功能、区域功能、地形地貌及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同需求,将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划分为水源生态涵养区,污染控制及净化区、湖滨生态保育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湖体保护区五大区域(图3)。
3.1水源生态涵养区邛海流域海拔1800m以上区域及邛海西岸泸山涵养林带为水源生态涵养区,该区域为邛海流域的半山区、山区,面积约175.14km2,是湖泊清水产生的源头,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多在该区域产生。水源生态涵养区的主要环境功能是水源涵养,该区域应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功能,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构筑保护邛海水体的第一道防线。
3.2污染控制及净化区水源涵养区产生的清水经地表径流流经农业发展区、人口密集区,清水被应用产生污染。该区域主要由农田区、村落、旅游区域组成,人类密度大、活动频繁,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及干扰较大,是流域内面源污染产生的重要区域。
3.3湖滨生态保育区邛海周边正常蓄水位线(海拔1510.3m)以上陆域至最低蓄水位(海拔1509.30m)水深2m以内的水域之间约500m范围为邛海湖滨生态保育区,面积约为14km2。该区域湖滨带湿地的拦截净化功能被破坏,流域的各种面源污染失去最后一道拦截防线,直接进入邛海,是邛海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3.4饮用水源保护区邛海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域和陆域)范围形成饮用水源保护区,该区域根据保护要求实施水源地保护措施,一级保护区以卫生防护为主,防护污染源对取水口的直接冲击。
3.5湖体保护区湖体保护区为邛海水面区域,目前正常蓄水位1510.3m下湖泊面积。该区域是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核心区域,应严格禁止网箱养鱼,限制无序旅游船只进入;通过污染水源涵养区和污染控制净化区等区域的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入湖,使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4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针对水源生态涵养区,污染控制及净化区、湖滨生态保育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湖体保护区五大区域环境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调控方案,从调控、监管措施和工程建设两方面出发,统筹兼顾,实施“分级、分区、分类、分期”的分区保护控制措施,实现流域经济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4.1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邛海人“以湖为生”的产业格局邛海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对邛海污染贡献最大;同时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流域的支柱产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应从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延伸流域环保产业链发展,构建区域环境准入体制,以生态环境保护区划为基础设定禁止准入、限制准入、优化准入3类主体功能区域,通过分区环境管理,实施差别化的资源环境准入和管理政策,改变邛海“以湖为生”的传统经济产业结构。
4.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作为流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积极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发展全产业链高3期竺美等:邛海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研究93效生态农业。结合邛海湿地建设,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升花卉种植、大棚蔬菜等生态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化发展,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将邛海流域内的农地纳入当地无公害基地建设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4.1.2旅游产业调整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上,调整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改变;优化布局旅游区域,划定旅游区、限制旅游区和控制旅游区,实现旅游区域生态化,并通过邛海景区及限制性旅游区的差额收费制度最大限度控制对湖滨保护区和湖体保护区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证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环境健康,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旅游开局如下:旅游区:保持历史旅游区和城市风景区(湿地一、二期),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生态保护提升,实现旅游区域规范化和生态化;禁止旅游区:在生态敏感区、物种重要生境和重要水体保护区(入湖河口、饮用水源保护区等)设置禁止旅游区,除工作及研究人员外不得进入。限制旅游区:在具备生态和环保功能的区域设置限制旅游区,区域内应严格控制进入数,并采取收费制度,以减少游客量。
4.2优化城市布局,留足生态发展空间西昌城市迅速发展,邛海呈现逐渐由城郊湖泊向城市湖泊转变的趋势,优化城市布局已经迫在眉睫。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一退、二调、三保”保护邛海的重大战略决策,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编过程中,突出邛海保护区在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中的核心地位,调整城市发展重心,将原规划的“东拓(邛海湖盆)西进”的城市发展布局调整为东限西进(重点向西发展,限制向东发展),在东部规划预留出20余km2作为生态田园区用地,扩大邛海东北岸湿地恢复面积,增加600~1000m宽的邛海湿地恢复拓展带,留足生态发展空间。目前,结合邛海湿地恢复和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坚持“三个结合”(湿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湿地建设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相结合、湿地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邛海流域已经全面开展湖周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大力度实施“三退三还”,对邛海周边五乡一镇村民9000余户,3万余人实施生态搬迁;湖周乡镇集中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乡镇及村落,确保清水入湖。
4.3截污治污,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以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划为基础,针对各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实施污染物三级拦截。针对流域内面源污染突出、污染负荷大的环境问题,实施邛海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环湖截污管网工程,实现环湖生活污水截流处理。实施大兴、大箐、高枧、海南和川兴四乡一镇农村连片整治,减轻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对湖泊水体的污染。针对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问题,实施官坝河、鹅掌河、小青河泥沙治理工程,治理规划水土保持面积3197hm2。针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全面实施规范化饮用水源地建设工程,开展水源地综合整治,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及自动监测系统,保障西昌市饮用水安全。
4.4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安全屏障针对官坝河上游水土流失产生的环境问题,对官坝河上游各小流域进行涵养林保护,主要包括山区坡耕地改梯工程以及封山育林工程。通过涵养林保护工程旨在恢复清水产流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保育源头清水的产生。实施邛海环湖湿地建设,邛海湿地建设工程分3片6期进行建设。3大片湿地包括西北岸湿地、东北岸湿地、南岸湿地。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四期湿地的建设,建设面积497.25hm2。五期湿地(东北岸)、六期湿地(南岸)将在2014年10月全部完工,建设面积约856hm2。邛海湿地建设从生态和环保功能出发,建设具备水质净化功能的湖荡湿地、农田水质净化湖滨带等,拦截面源污染;恢复湖滨入湖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鱼类种群繁殖区的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和恢复湖滨缓冲区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形成湖泊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为邛海打造一条“净化带”,保证清水的最后入湖。
4.5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监管水平湖泊的保护离不开流域有效的监管,因此按照邛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在外源控制的同时,应开展全流域环境监管与综合管理。结合邛海环湖湿地建设,建设邛海湿地环境科普基地,完善湿地的环境科普宣教功能,科普基地包含了鸟类科研观测站、珍稀植物研究站等科研设施;在邛海东北岸和南岸建设科研监测点,设置土著鱼类科研观测站、濒危土著鱼类繁殖基地、水质监测站,在小青河和官坝河设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加强湿地的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科技支撑。建设邛海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综合考虑污染源,水质安全等多方面地因素,有效地监测区域内水质动态,建立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从根本保障水环境安全。
5结论
第7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1.从安全文化内涵解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亦是如此。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教学、日常生活等过程能够安全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2.从校园文化内涵解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校内以领导、教职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主要包括精神文明、校园文化、和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建设和学校精神文明的培育。校园文化包含了学生的思维观念和行为特征;学生参与的文化组织活动,如俱乐部、社团等,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情境和文化氛围。它不仅包括学校内的建筑景观、植物绿化这些具体的内容,也包括校园风气、校园精神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这些抽象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宽泛的,校园安全文化包含在校园文化之内。校园文化中与安全有关的那些观点、价值论、行为方式、环境设施等具体和抽象的内容都是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打造平安学校的相关过程中,创造和总结沉淀下来的工作习惯、管理制度、工作心态和发生现象等的总和。它是以文化的表现形式为内容载体或教育手段,有很多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校园安全文化如同文化一样,是柔性渗透的,对促进校园安全具有潜移默化又深远长久的教化作用。通过解读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安全教育具有以下四大特点:第一,继承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全体人类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而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安全建设的重点,更是成为重中之重。高校长期以来的发展经验中包含了丰富的安全建设相关经验,为进一步建设高效安全文化奠定良好基础。第二,特殊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相对缺乏社会经验,遇到可能性伤害时的反抗和自保能力相当有限甚至不足。然而高校的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又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认清安全建设对象主体的特殊性。第三,社会性。高校的学生已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青年受各种影响做出的各种举动,和针对青年的恶意事件,此类高校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就等同于社会相应现象的缩影。因此,社会安全的建设和高校安全的建设需要同时进行互相作用。第四,先导性。正如第三点所说的那样,高校青年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也是培育社会先进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安全建设在社会安全建设层面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高校需要担起引导学生和社会发展的责任。
二、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措施
前文曾提及,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长久的教化、影响作用,因此,对于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文化,都必须要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文化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舍弃不良的文化或引导正确的文化传播。做到真正有效阻断不良信息、不良文化的传播、泛滥,避免它们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负面影响。
1、应特别重视网络安全文化管理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用全新的平台获取爆炸式的各种信息实现即时交流。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国外不法分子也发现了可以利用网络对我国实行文化渗透这一新的文化殖民渠道。对于易受影响的青年学生而言,高校需要格外注意网络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四大内容:首先,高校须要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抵挡黑客入侵、把关网上信息,避免的或不当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维护网络建设安全,避免关键的设备、重要的系统或相关环节脱离我国的有效实际把控;保证信息用品安全,针对进口的设备或软件,须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对于这些技术和产品的评估体系,验证它们是否符合我国高校的相关安全要求。其次,高校须要有效阻断影响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信息流传。具体而言,包括不法分子通过自建相关的网站或网页、以及发送不明内容链接的邮件信息等方式散布政治谣言,捏造有关诋毁、污蔑国家政权或国家制度的虚假信息,或、传播有害信息鼓吹颠覆政权、国家制度以及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还包括利用网络叫嚣抵触政府相关处分,意图抗拒法律法规制裁等等。再次,高校须要有效阻断破坏社会秩序的信息流传。包括暴力血腥、色情在内的,与人们普遍三观相违背的不良信息,都是重点管制对象。必须禁止这些不良信息的流传,同时对信息来源的相关网站或网页及链接严厉打击并禁止。最后,高校须要有效阻断侵害他人人身或财产等权益的信息流传。网络的高度自由化导致很多未经他人或组织机构同意就有相关的信息被匿名挪用甚至顶替冒用,如文章、图片的抄袭挪用等,这些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肖像、姓名权益的非法信息都需要严格管理监控。
2、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
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顾名思义,重点就是关于安全的教育,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完善和发展高效安全文化的意义十分重大。近年间高校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惨痛的现实让人们明白必须重视学校的安全文化教育工作和安全设备建设工程。学校也必须时常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不断加深和提醒人们对“安全”的重要性的认知,帮助广大师生学习和掌握安全规范,改变错误心态。安全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学效果如何。安全教育的指向对象是以学生为主的校内所有人员,教育目的是让每个在校人员用正确的心态在安全的环境中自觉遵守相关要求,保护好自己和他人,实现良好顺利的校园生活。安全的内涵不仅仅包括生产、生活中安全操作,还包括生理层面健康生活和心理层面的快乐生活。因此,在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对心态的教育。与此同时,要从价值观、责任心、思想观念等方面全面的分析和讲解安全的重要性,使广大师生充分认知并明白物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安全,首先从根本上树立安全意识观念的目标。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的的安全教学,用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办法传授相关的安全理论、自救手段、安全标识等,还可以通过借助道具模拟遇害逃生等方式验收安全教育成果,做到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实现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
3、加强硬件建设,夯实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第8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供水工程 混凝土管 箱涵
祖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城市的进步与饮水规划的提高,城市人口的迅猛发展导致城市用水量不断上升, 最初设计的水源供应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需求。近年来国家针对这一情况积极采取措施,首先加大对天然、人工湖泊、河流的环境治理,但由于河流治理需要足够的时间,无法跟上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度的步伐,因此国家决定选择城市郊区水库作为城市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极大的缓解了城市水供应的难题。但由于水库距离城市较为遥远,供水过程中易出现水源污染,水源输送方式成为水源污染的关键。由于其地质情况复杂,以及工程造价的合理把握,利用混凝土管和箱涵的特点,满足强化供水管线的防水性以及强度是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1.混凝土管和箱涵的特点与优势分析
水源运输管道材料有多种选择,传统的钢管经济简便,但钢管不能应付复杂的自然环境,容易出现腐蚀、渗漏,从而导致水源被污染,产生卫生问题;而钢管经过防腐处理后成本又会大大提高。而混凝土管与箱涵均由钢筋混凝土筑造,造价低廉,耐压、防腐性能好,抗压能力强,同时铺设相对方便,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仅需要注意重视基础处理,是长距离铺设供水工程较为理想的材料。同时由于近年供水需求量大增,对于混凝土管与箱涵的施工建设,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使用混凝土管和箱涵是供水工程施工的首选方案。
2.使用混凝土管和箱涵所需要的应用基础
(1)了解环境
由于各个地方气候环境不同,因此首先需要情况,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确定施工条件,施工要点、重点以及相应措施。之后施工单位根据水文地址条件分析结果结合工程特点决定混凝土管与箱涵混合比例、混凝土配比,保证管道的抗压防渗效果。根据勘察报告,结合工程自身特点进行路线分析。规划完毕后开始对施工路线周边群众进行拆迁安置,并通过合理科学的管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2)掌握工程施工设计文件及技术文件
工程设计文件和技术文件作为核心,各岗位工作人员通过其了解整个工程设计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挥作用,因此每个参与工程的工作人员都应该认真阅读分析文件,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统一的、有指挥有目的的展开工作,保障工程能够顺利完成;通过对文件进行分析,施工单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施工管理要点,实现施工管理。
(3)确认施工工地的土质,加强防范措施
通过确认土质情况,计算开挖难度以及难点,对于容易产生滑塌的土壤(粘土、淤泥质土)因加强滑塌保护措施以及配套管理措施,保证工程顺利开展。而如果工程需要穿越公路,首先在动工前需要对公路穿越进行分析。根据规划图确认实际穿越点,然后对穿越点进行相应的土质勘探。确认穿越点土质力学稳定,确保施工无故障。
(4)环保化
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水利工程,更加需要重视环保。在开工前应先做好环境检查和评价任务,根据报告结果和施工实际情况、进度对施工方案进行一定的环保修正,保证工程不对周边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3.加强对混凝土管和箱涵的工程管理
由于供水工程施工量大,设计复杂且影响范围广,在设计寿命内面临各种的风险,需要针对可能遇见的风险进行风险规避,因此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对于供水系统,有物质风险(原水,原水材料)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环境风险(环境与移民)与技术风险,因此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措施,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4.铺设混凝土管和箱涵的注意事项与施工管理
为确保混凝土管和箱涵在工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设计方案首选需要保障管线安全,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管线路由,最后确定覆土厚度。通过对基础进行计算设计,保证管线数据精度,确保应用目标的实现。
混凝土管与箱涵的施工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了最终的应用效果和施工质量,是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对施工坡度进行控制。同时结合管道受力,地基条件,施工难度、工程造价进行基础处理。在对铺设混凝土管和箱涵时:
I.管底铺设0.22~0.28m碎石垫层;
II.下管后铺设包角垫层(120度)
III.若出现淤泥质黏土亚粘土,或地基土质不稳等问题,可使用碎石垫层和土工栅格进行加固,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二层或三层土工栅格,碎石垫层0.25m到0.4m左右,对于非常不稳的地基,还可使用土工格栅进行加固,保障施工安全和质量。
实际施工中,以管理体系为核心,保证项目的质量合格。并针对各类实际情况对施工管理体系进行加强完善,保证体系能够合理指导施工任务的正确进行,明确各个负责人的任务和管理内容,减少由于分工不明造成责任推诿的情况,提高施工效率,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但不能照搬以免出现“架空”现象,使责任落实到人,提升工程质量。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确认材料符合工程要求,并妥善保存,对于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如曝晒,暴雨等,需要对此敏感的材料进行覆盖或转运的方式保证其质量不受影响。考虑到混凝土管和箱涵的相关特点,在施工前需要针对重点和关键部位进行加强管理。考虑到季节和突发因素,施工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详尽的研究,对承重部分,技术部分,施工环境加强控制,严格查收,由于工作人员和经验以及施工技术略有差异,在对凝土管及箱涵施工过程时需要加强分析,要求现场技术人员到位,工程师作为理论依据,加强施工技术,保证施工质量。
5.加强成本控制
对施工成本进行管理,是企业盈利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现代施工行业竞争激烈,在对工程进行设计的同时,需要成本进行一定的控制,保证工程的可实施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混凝土管和箱涵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
I.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管理构架对现有成本体系进行优化,结合实际情况,促进管理的实施。
II.用现念管理施工成本。传统施工成本控制过于“豪放”,导致材料利用率不到位,效率不高。施工单位以现代成本控制观念为中心思路,指导成本控制的开展,通过成本预控,将成本控制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施工过程,通过协调质量,工期,技术,安全,资金等方面工作,达到物品价值利用率的最大化。在施工过程中,应有效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成本控制的管理,明确成本控制职责,促进成本管理的实行。
而作为混凝土管和箱涵的施工,成本控制关键在于管理。成本控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施工材料的价值进行控制,更需要对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效率等进行优化管理。对于材料的采购,使用多种方法,如比较,公开招标,合作等方式,找到质量与利润的平衡点,避免采购成本无意义的增加。并对于材料的堆放,管理细致化,减少通病式的支出,防止因为管理不当造成材料损坏。而对于安全支出,首先强化工人的安全思想教育,并设置巡逻检查,针对危险的施工场所进行加强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将进度等大方向型的规划也加强管理,以综合提升企业的效益。
混凝土管和箱涵出现裂缝是常见问题,虽然可以进行治理,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预防成为治理裂缝的主旋律。通过加强品控和管理,改变下料的布置,混凝土的混合比例,更新施工工序,防止裂缝的产生。
在现代工程中,混凝土管和箱涵的种种优势,使得其成为供水工程的首选。通过科学的管理,保障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成本,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混凝土管和箱涵技术在我国更多供水工程中开花。
参考文献
[1]马浩龙.供水工程施工中管涵及箱涵技术的应用[J].工程建设施工技术,2011,(7).
[2]吴欣之,胡玉银,景路,袁聚云. 箱涵顶进双重置换工法及其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05)
第9篇:安全生产方针的内涵范文
4月初,国务院批准启动18个部级重点专项规划和有关部门的60个左右的专项规划,力争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编制。目前,部分部级重点专项规划已经。
4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编制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要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包括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改善民生和改革开放。
9月5~13日,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主持专题会,审查了该省全部28个“十二五”专项规划。期间,蒋巨峰强调,专项规划事关“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内容多、范围广,一定要立足四川省优势,找准突破重点,明确重点项目、有力有序推进。
瞄准热点和难点,社会管理和革命老区专项规划在全国首开先例。早在去年9月20日,四川就召开了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推进工作会,确定了涵盖经济、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一大批“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根据公开的新闻媒体报道,在已经审查的该省28个专项规划中,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和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均在全国属首开先例。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热点问题,该省的社会管理创新专项规划涵盖了群众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领域,并特别强调要结合关爱留守儿童等具有四川特色的工作。同时,针对革命老区发展难题,专项规划的目标是为到2020年老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基础,重点是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找到促进老区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和途径。
立足重点和优势,新兴产业、军民结合和安全生产专项规划省内首度制定。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川省将新兴产业发展确定为“十二五”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也是省内首度制定。这个专项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重点产业布局、重大工程、主要支撑条件和政策保障措施。作为四川省优势项目,军民结合产业也有了省内首个专项规划。该专项规划立足该省军工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目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集合省内众多专家建议、数易其稿的安全生产规划是首次被列入5年专项规划。在分析了当前全省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该专项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全省安全生产10大重点工程和推进措施。
[相关链接]
云南在全国率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