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一、“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科学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构建知识网络,巩固深化知识;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学习快乐,激发学习热情。“感悟”和“方法”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基本要素。
(一)基于感悟的教学策略
皮亚杰认为:“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儿童本身。”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更是用数字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主动参与式学习。
显然,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基于亲身感悟的主动建构。科学复习课特别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已有知识系统的梳理、完善、修正和强化。
(二)基于方法的教学策略
物理学家劳厄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曾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概括起来不外乎方法及建立在方法之上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其中策略性知识主要是方法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一部分也属于方法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容易遗忘,而策略性知识一旦习得,则不但不易遗忘,而且还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杜威认为:“一个人怎样思考通常比思考什么更重要。”杜威的这一思想也说明方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
显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须以科学合理的方法为指导,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在科学复习课中,光有感悟却不懂方法,会造成对各种信息的盲目接受,使得已有的知识架构更为零散,缺乏系统性。
(三)基于“感悟―方法”的教学策略
科学复习课需要帮助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建构。这个过程的切实发生,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即感悟行为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引领认知结构或者图式的转变。同时,这个过程的有效实现,需要学生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思维策略、行为习惯,以实现高效的达成。
因此,科学复习课需要兼备感悟和方法两个重要因素。把这两个因素摆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位置,是实现科学复习课应有效益的核心步骤。
二、“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操作流程
在实践中,笔者逐步形成了“感悟―方法”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情境参与感悟引导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非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经历这五个步骤,可根据实际需要取舍),如表1所示。
表1
三、运用“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课例
以下笔者以“光学复习”为例谈谈“感悟―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学习任务分析
通过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束光,通过光在日、月、地之间传播时所遇到的各种情境,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知识串联在一起进行教学。
(二)教学流程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较多,所以在讲授“光的本质”之后,再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问“我来自哪里”,讲授光源
情境:“我来自哪里?”
感悟:“反思在我们曾遇到过的有关光源的题目中,易错的有哪些?”
方法:学会寻找并利用基本概念判断正误。
【实践反思】让学生逐渐养成从本质着手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反思错题的习惯。
2.问“我在太空中传播有何规律”,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情境:“我在太空中传播有何规律?”
感悟:“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均是因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说说教室中存在的同类现象。”
方法: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反思】科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对身边事例的关注中来,久而久之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问“这是什么”,通过设计月球上的角反射器讲授光的反射
情境:“这是什么?”(呈现月球表面放置的角反射器,如图1。若将角反射器每个凹陷简化,它可看作由两块连在一起且相互垂直的平面镜。)
参与:如图2所示,光束L2与水平面成30°射向S1后,想沿与L1平行的方向(与竖直面成30°)返回地球,它能否实现理想?若不能,请利用一个平面镜,帮它完成心愿。可小组讨论。
感悟:“以前碰到过类似的题目吗?此题的切入口在何处?”
引导:“如图3所示三个作图题对解决此题有帮助吗?”
方法: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只要知道任意两线的位置,就能确定第三线的位置。求界面位置可以归类到求法线位置。
【实践反思】这个新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利用光的反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此题虽复杂,但通过引导后能找到此类作图的方法,从而能通过做一道题而晓一类题,这在复习课中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4.问“我分身有术吗”,讲授光的折射
情境:“我分身有术?”(利用光斜射入水面产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过渡到讲授光的折射。)
参与: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光的折射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可借鉴光的反射定律的总结。
感悟:“在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的基础上,类比出光的折射定律中‘三线共面、两线分居’的特点,并概括两角关系。”
引导:“如图4所示,大家能发现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吗?”
方法: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或者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空气中的角度大。
【实践反思】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类比、内化,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持久的强化,让学生能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于其他学习中。
5.问“我怎么被晃晕了”,讲授凸透镜成像
情境:“我怎么被晃晕了?”(通过“我”钻进如图5所示天文望远镜的情境引出并讲授凸透镜成像。)
参与:先通过作图找出点光源S通过凸透镜后的像点,再要求通过作图找到AB、CD、EF、GH通过凸透镜成的像(如图6)。
第2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在阅读中,我收获着、反思着,并寻觅着那把为我开启疑惑之门的珍贵“钥匙”。成长路上,我的思索逐渐汇集成真切的感悟。
感悟一: 科学分析幼儿行为表现,灵活把握教育价值
书中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描述,曾引发我多次学习与反思。以前,面对班上部分幼儿自理能力很差的状况,我很认真努力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但总显得有些急躁,未能深入分析孩子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原因。学习了案例中的做法,我顿时领悟,要让孩子有进步,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有进步,这种进步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充分了解与认识上。
我班的霖霖是一个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脱衣裤,从不在幼儿园解大便(总是憋着回家解)。怎样让他得到转变,逐渐进步?汲取书中的营养,我思索着,并行动着。要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唯有通过自我锻炼的途径。怎样让一个4岁的孩子乐意参与并习惯于这种锻炼?我尝试着采取这样的方法:
1.在游戏中锻炼。针对霖霖不会自己吃饭这一现象,我回忆起他有时喜欢学老虎叫这一特点,于是,和他玩起了进餐游戏:“今天,我们变成小老虎,张大嘴!”我带动他一起张嘴,并喂进几口饭。接着鼓励:“小老虎说,它会自己张大嘴,跟小狮子比赛看谁吃得多。”在鼓励之下,霖霖开始自己拿勺子吃饭。虽然没吃几口,但着实是一大进步。为了保持游戏的新鲜感,每次吃饭时,我鼓励他扮演小鳄鱼、小河马等不同的大嘴动物。能够自己主动吃饭,是霖霖进餐中的巨大进步,也让我体会到游戏引导法的功效,成就感油然而生。
2.在情境中锻炼。教育的捷径在于抓住时机,寻求最佳教育情境。了解到霖霖特别喜欢被老师称呼为“宝宝”。午睡时,我鼓励:“今天自己脱衣裤和鞋子的,老师就会叫他乖宝宝。”听到此话,霖霖开始自己主动脱衣裤,起床的时候,还尝试自己穿衣裤,虽然都穿反了,但我仍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并从那以后一直称呼他“宝宝”。我期待孩子在爱的呼唤中成长,并乐意参与自我锻炼。
3.在失败中锻炼。要让孩子乐观面对失败,需要教师爱的鼓励和耐心地引导。了解到孩子每天将大便憋着回家解是因为便后不会自我清理,于是,我用形象的动作耐心教会他擦拭的方法,并鼓励他自己尝试。有时检查到他擦得不够干净,我会先给予他行为的肯定,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再次做形象的示范,让孩子多次实践。面对孩子穿反鞋子,我不急于伸手为他调整方向,而是先耐心教他辨认方向,并鼓励孩子自己再穿。通过多次练习,多次指导,让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感悟二: 客观剖析家园联系工作,理性寻求有效策略
家园联系工作中,开家长会、设计家园联系栏、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方式是我们一直以来比较直接的家园联系方式。但如何通过这些形式将家园联系工作落到实处呢?
学习书中的经验后,我认识到:要与家长建立平等、互助、相互支持理解的合作关系。我们必须在了解家长现状的基础上,巧妙沟通。于是,我开始分析我班家长普遍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比较关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与老师合作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但这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缺乏家园交流和互助的机会。
面对此情况,我努力做到: 1.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如:让其了解孩子在该年龄段的教育重点;为家长提供与孩子玩得有乐趣而且有意义的方法;及时善意巧妙提醒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创造机会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2.与家长进行巧妙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以及每天入园、离园时的面对面交流等多种访谈方式,以避免过于严肃、繁琐的家园沟通。另外在与家长谈话时,时刻注意礼貌与谈话艺术。
感悟三: 细细咀嚼《纲要》《指南》精神,大胆消化于实践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透射出《纲要》的科学理论指引,使我对《纲要》《指南》有了再次学习领会的过程。而且,通过阅读案例,我更进一步领悟到《纲要》《指南》相关理论蕴涵的深层指导意义。于是将这些字眼再次进行了咀嚼,寻觅着幼儿教育的无限乐趣。
结合书中对于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培养教育案例,及班上少部分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表现状况,我采取了这样的培养措施:同伴互助中,培养幼儿友好、谦让的品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坚韧的意志及自信心。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开朗活泼的性格。
第3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以往的音乐教学就是听听歌曲、学点乐理,学唱几首歌等,教学形式很单一,幼儿上起课来感觉枯燥乏味,幼儿特长也无法得到个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教学中把多媒体设备引进课堂,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素材,让幼儿看到最直观的、最形象的音乐作品。
例如,在《玩具进行曲》的教学中,我用大屏幕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小汽车、会跳跃的小青蛙、小飞机、遥控坦克、彩色陀螺、小手枪等。幼儿对大屏幕上的这些较为熟悉的玩具,结合音乐的渲染效果,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示这些图片的特点,刺激幼儿的眼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学,幼儿热情高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难点
幼儿音乐教学时,由于时空和幼儿已有经验的限制,有的内容离幼儿的生活实际较远,幼儿很难理解。即使教师讲得再详细、再具体,或者很专业,但幼儿对那些知识的理解还是很肤浅。因此,在这样的知识点的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环节,把幼儿不易懂的知识点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给幼儿,激发幼儿的灵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例如,在进行《吉祥三宝》教学时,我运用多教媒体播放吉祥三宝的原唱视频,即中央电视台在春节联欢晚上的节目视频,反复播放对唱环节。通过视频欣赏,体会歌词的含义以及三口之家的幸福感,让幼儿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自觉地走进了这个特殊的角色,有的幼儿还禁不住跟着跳起舞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优化了教学环节,从各方面调动了幼儿的情感,使幼儿深刻感悟音乐的深刻内涵,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幼儿的感悟能力。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幼儿的感悟能力
音乐是一种动感的艺术,它能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安排的内容,从课外选择合适的曲目适当拓展延伸,把幼儿带入更加优美、高雅的音乐殿堂,提高幼儿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勇敢的孩子》和《学兵操》的教学时,我让幼儿在课前通过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两首歌曲的节奏和歌曲创作的背景。课上再让幼儿感知这两首音乐,从而使幼儿能对歌曲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幼儿的感悟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是由多种语言信息综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它是由乐曲的旋律、节奏的变化、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乐器的选择方式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音乐本身的魅力使幼儿感觉到一种美轮美奂的境界。因而,我们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时,要想办法让幼儿用心去感悟音乐的美妙,从中体现到欢喜、忧愁、悲伤等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展示功能,刺激幼儿的各种神经,充分调动幼儿的感觉器官,教会幼儿学会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手表演、用心感悟、用情表达等,全方面地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本身的内涵,使音乐富有活力和朝气,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优美的《玛丽有只小羊羔》歌曲教学中,教师出示有关小羊羔的相关视频,让幼儿感受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幼儿在脑海中浮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的美景景象,从而体会草原人民的和谐美满、安谧舒适的幸福生活。欣赏着节奏明快、轻松简单的乐曲,师生能感觉到音乐就在身边,很轻松地接受新知,同时也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有利于提高幼儿欣赏能力,激发了幼儿的音乐创作热情和渴望。
五、进行乐音个性化训练,提升幼儿的专业素养
当前教学应本着全面均衡发展,个性特长突出的理念进行音乐教学。教师要科学选用多种教学媒体,针对幼儿对乐器的使用,对音乐特点的把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所长。最终提升幼儿的专业素养和个性化水平,为幼儿的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老师弹琴我唱歌》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教师弹奏的乐曲的图片作为陪衬。让幼儿欣赏着音乐时,体验那种弹琴时全身心的投入和情感的迸发。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节奏,融入教学环节,走出课桌,边歌边舞。这样教学,做到有针对性地发挥幼儿的个性特长,全方位落实幼儿音乐教学目标,提升幼儿的专业素养。
第4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2020幼师国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集锦,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有关2020幼师国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集锦1本次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我们农村教师的需求,目的是帮助我们这些农村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国家对我们农村教育的重视,感受到远程教育的极大优势,感受到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在这紧张而有序的7天中,通过专家讲座,观看优质课,专家讲课评课,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思路开阔了很多,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可谓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听专家讲课,课后小组交流研讨。都令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我想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牢牢地记住:幼儿是一切教学的起点,也是一切教学的归宿,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一个“大气”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教给幼儿画册上的知识,还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幼儿教育教学价值。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
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
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
其次要明确自己今后所要研究追求的目标: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学事例的进行思索;在行动中研究——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案。
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积累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准备好科学依据;
(2)把每一节课或平时的教学所思所得及时记录,进行积累为今后的科研准备实践材料;
(3)找准自己教科研的切入点,注重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
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短暂而又紧张的7天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明白自己前进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这次培训对提高农村一线教师的素质,推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更使我获益良多。
我决心以这次难得的培训为契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尽职尽责,使自己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应有的光和热。
有关2020幼师国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集锦2两个星期的国培学习,使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感受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目睹众多专家、教授的博学风采的同时,重温了过去所学,更新了教育理念,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理论。能够聆听这么多教授、专家的讲课,我感到是一件多么幸运而又幸福的事。
经过半个月的培训,我觉的自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许多的提升;无论在教育上,还是在教学上,都有许多的收获。对照自己以往的工作,我感到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值此培训即将结束之际,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育教学方面
“幼儿园教育给孩子带来了什么?”这是高慎英教授讲座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我们以往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简单地认为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便能搞好教育教学。其实则不然,因为幼儿园真正要给孩子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规则意识,良好的成长状态。让他们成为身体健康、性格阳光、受人欢迎的人;成为坚强勇敢、自我节制、自我管理的人;成为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养成好习惯的人。
这些目标的实现单靠课堂教学是完成不了的,必须要做到“一日活动皆教学”,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正如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实施“有效教学”,杜绝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的教学。为此,就要像浙江师范大学王春燕教授所讲的那样来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以学定教”,关注幼儿的能力、需要、发展规律、学习特点等,即先备儿童再备教材,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目标性、生活性、趣味性、科学性、与周围环境一致性、直接经验性、逻辑性的原则。内容要跟着目标走,过程要跟着内容走,提问、操作等要来自于内容。而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先备教材再备儿童,先备内容再备目标。
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展开反思,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还要把区角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提供多样性、复杂性的区角游戏材料,提供高灵活性的材料,让幼儿有多种玩法,真正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作用。
二、家园共育方面
要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仅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家长、社会等的力量。过去,我们习惯于让家长支持、配合我们的幼儿园工作,听了广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林咏瑜园长的讲座,使我们认识到:家长对幼教工作不是支持与配合,而是合作、相互支持。所以,我们要重视家长资源的开发。建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共同愿望,建立以尊重为前提的相互认同与接纳,建立以平等为基础的相互合作。林园长还向我们传授了他们园在家园共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如成立讲师团组织内容丰富的讲座,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教师、家长助教等形式吸纳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家长共同记录孩子的成长,等等。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定要把家园共育工作做到实处。
三、师德修养方面
曾洁珍教授曾给我们看了一个纪录片《幼儿园》,让我们看到了幼儿教师素质、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因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良好的师德乃教师最关键的素质。幼儿教师的权利比任何教育阶段的老师的权利都大,所以其职业道德素质显得尤为关键。
蒙台梭利曾说过:“6岁前的孩子是用照相机的原理来学习的,人们的行为像一个个的镜头定格在孩子的脑海里,从而达到模仿学习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像李跃儿巴学园里的老师那样去关爱孩子、教育孩子。
另外,我们还要多看书、多学习,作个“学习型”的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以上,是我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国培学习后有感而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待回去后进一步改进、实施。
借用曾教授说的话“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愿我们幼教的同仁们都有个幸福的晚年!
有关2020幼师国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集锦3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幼儿园的国培计划——示范远程培训与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我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有幸聆听了许多教授精彩的讲座,我的许多教学问题都在这里得到了专家的解答。
很多人认为,幼儿教师只是哄孩子,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高,每个人都能做好这一份工作。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人。可当真正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所以必须在反思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
通过专家的指导,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树立专业、快乐的教育理念。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力求做到。其次,关爱孩子,认可孩子,平等对话,与孩子形成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善于接住孩子抛来的“球”。另外,还要具有扎实的演奏、阅读、写作、绘画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善于及时、合理地策划、组织和实施活动。
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需要进行反思,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
这次的国培教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让我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当然,我也充分认识到作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教师和孩子们的学习技能,从儿童的现实角度出发,重视示范的作用,融入符合时代的教育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实现更好的教育。
幼儿教师是教育的先行者,是幼儿教育的启蒙教师。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们是培育祖国的花朵。
有关2020幼师国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集锦4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研修主题
自己在思想态度,教育教学观念,对于课题研究态度的转变等方面认识不到位,通过校本教研,全面认识高效课堂发展内涵,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幼儿特点、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师幼共同发展为目的,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内容
(一)个人读书
1、精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充实自己。
2、制订个人研修计划。
3、根据业务学习内容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4、做好学科知识的更新。
5、积极参与“你荐我读”读书活动。
(二)听评课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有机会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观摩课活动。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在学习中补充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的完整。
(三)公开课:
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学习讲课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
(四)课题研究方面:
积极投入课题研究,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积极反思,踊跃参加各课题组的课题研究。
(五)“专家讲座”方面: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活动,做好笔记,积极讨论,通过此项活动促进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建树。
(六)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方面:
积极参加“20_国培计划”,聆听专家报告,踊跃参加班级研讨,并将自己培训所得在平台上和大家分享,按时参加互动答疑,聆听专家的教诲。
有关2020幼师国培学习心得感悟范文集锦520_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幼儿教师培训课程。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个普通的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有幸亲耳聆听多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能够与来自多个地市的同行姐妹们一起学习探究、交流研讨,真的就像重新走入校园倾听老师的教诲一样,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让我重新了解到幼儿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通过本次的培训,在此我做以下总结:
第一、师德修养方面。开班第一天我就有幸聆听了杨欢进教授关于《幼儿教师师德》讲座,使我进一步的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对于幼儿教师的重要性。因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良好的师德乃教师最关键的素质。幼儿教师的权利比任何教育阶段的老师的权利都大,所以其职业道德素质显得尤为关键。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幼儿幼小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所以幼儿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幼儿和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教育,使幼儿从小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教育教学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一日活动皆教学”,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正如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因为幼儿园真正要给孩子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规则意识,良好的成长状态。让他们成为身体健康、性格阳光、受人欢迎的人;成为坚强勇敢、自我节制、自我管理的人;成为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养成好习惯的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实施“有效教学”,杜绝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的教学。
第三、家园共育方面。要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仅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家长、社会等的力量。我们要重视家长资源的开发,建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共同愿望,建立以尊重为前提的相互认同与接纳,建立以平等为基础的相互合作。
以上是我在此次20余天的培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观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幼儿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信念。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把这次学习的知识积极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幼儿教师。
第5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一、培养数感。所谓数感,就是儿童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行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感悟的强弱决定着数感的高低,儿童的数感程度直接关系到数学意识的强弱。因此,对儿童数感的培养是对儿童的数学意识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根据儿童的这种学习特点,我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儿童数全班有几个小组、每组里有几个小朋友,每组里有几个男同学、有几个女同学,哪组小朋友人数多、哪组小朋友人数少,数出的数中哪个数大、哪个数小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能让儿童体会到日常生活需要数数,让儿童感悟这些数有大小、多少,一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整十部分和单个的部分),两部分数还可以组合成一个数等等数学现象。这种数学思维的建立就是数学意识的初步培养。再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儿童数100根的小棒,看谁数得又快又好。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数出10根捆一捆,再10根10根地数,数出100根。数完以后老师再提出: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教师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中位置值的感悟,进行发掘与整理。老师接着问: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待学生讨论后再接着说: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十位。儿童从逐一的计数到分群(分组)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是对计数原则中位置制的初步体会,是对儿童的关于数的意识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这种感悟就是儿童的数感。儿童再重新回到现实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当出现数和量时,儿童就会从建立的数感中立即作出数有大小、多少,量有相差、部总、倍比等等思维模式的反映;同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模式和数学思维方法就是数感和数学意识在儿童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体现。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的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要让儿童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首先,应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儿童感觉亲切的情境。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儿童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第6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发自内心的思想认识,源于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是情感体验下的思想内化的结果,是产生社会规范化行为的原动力。因此,片断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若干个独立的或相联系的情景、情境中,提炼问题指向,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考的自主性和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产生相应的真情实感,形成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促进形成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基于这一目标,片断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寓实践性于趣味性
情景、情境的设计,要体现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热情地在活动和过程中体验。如教学《爱爸爸妈妈》一课,可预先组织一次“小鬼当家”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碗筷,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特别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这时可以切入:“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萌发于生活的情感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如编儿歌、趣说公益广告用语、编童谣、师生共同表演、做游戏、画卡通画、讲童话故事和科幻故事等等,都有利于儿童在快乐的参与中获取和巩固德育知识。
2、寓明理于活动
活动中获得的感悟、体验更能够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印证和自我约束。如教学《团结力量大》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听小蚂蚁的故事感悟道理,通过参与游戏活动《五指操》、欣赏表演《拔萝卜》、制作日常生活中的水果拼盘,体验“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又如指导学生搜集社会生活中的诸如交通问题、社区的卫生问题,学习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向有关部门反映等等,能够更好地将现代公民意识落实为具体的文明言行。
3、寓导行于体验
导行注重的是正确行为的示范,对正确的行为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分析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正确、最合适的行为方式。如三年级《家里来了客人》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实践待人接物的一些常规礼仪,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让学生回家去做一做、比一比,看谁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到课堂,根据反馈情况予以及时评价。
二、片断设计的基本依据
片断设计,就是把特定的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或相联系的教学片断,设计成直观的具体的情景、情境,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体验、提炼和感受其中蕴含的学习主题及其内涵,实现正确思想认识的科学内化,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思想信念,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社会活动,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片段设计之所以是打开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窗口,在于直觉体验在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和形成中起着直接作用,知情合一和知行统一是一个渐进的、不断融合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儿童的学习活动和过程不可能是系统的、理性的,而是具有零碎的、感性的、直观的、具体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活动、生活实践中所展示的情感世界和道德行为,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真实思想和生活状态,即他们所说、所做、所思、所惑,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实践来源。
儿童的心理品质、思想品质、个性品质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生活特点,客观上要求把系统的教学目标和抽象的思想理念,分解、转化在特定的具体的片断的活动和过程中,引导儿童直观地具体地点滴地从中体验和感悟所蕴含的哲理、道理及其道德价值,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中,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融会贯通、思想的内化升华,形成自己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人生体验。
三、片断设计的基本方法
片断设计的形式包括讨论、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性活动、现场训练等等,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独立或综合性设计,都要体现问题情景体验矛盾感悟明理实践延伸行为养成这一逻辑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构建认知冲突,激化认知矛盾,通过体验活动,发现和认识新的认知矛盾,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思想境界。
1、问题指向,引导体验
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把基本的知识点转换为情景、情境中的信息刺激点,由浅入深地融合于具体的形象的示范场景或实地的现场训练中,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可以直接直观地提炼出学习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感悟出主题的内涵及其行为要求。
2、引发质疑,学习辨别
对信息刺激点的布局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感受能力,设置信息的相关点、干扰点或错误点,引发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表现,把握学生对片断的内涵的感悟程度。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多角度、多方位地感知知识和行为矫正,让学生从教师反馈出的信息中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3、发动参与,收获感动
片断式的生活场景或活动,既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信息刺激的兴奋点,又要依据学生的生活,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兴趣点,尤其要让学生在激情中激活体验,从而产生乐意接受行为规范的动机,再“趁热打铁”进行行为训练。如一年级《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可以升起模拟的小国旗(也可用投影片),播放国歌录音,激起学生崇敬之情,并通过每周升旗仪式的反馈矫正,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4、激发情感,深化领悟
片断的设计,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出自觉的或自发的真情流露,可以通过做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性活动或直观景物导入,把学生带入具体形象的情景之中,在特定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如请一位学生表演探望生病的同学或亲友,该怎么说,怎么做。全班同学对他的表演行为进行评议。然后,同桌两人一个当病人一个当探病者进行训练。
5、创新形式,促进养成
第7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教师应该深谙言传身教的无形力量所在。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将深深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其浓厚的文学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并且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文学感受,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周围所发生的现象,如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促其思考、分析、感悟,找出现象的本质。帮助他们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判断力,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有了感受的冲动,就有写的冲动,有了写的冲动,就有看的冲动,对文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无疑对学语文也就有了兴趣,这也才是真正语文教学的成功。如果学生满脑子学语文就是考个好成绩,也许是大语文教学的悲剧。
一个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老师,同样也是令学生钦佩的,教师的创作欲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创作欲望。我在教学与闲暇之余常常写些诗歌和随笔,也常常拿给学生阅读,他们在流露出赞叹与钦佩的神色之余也常常产生写的冲动。“我手写我心”,他们有了写的冲动,但在写作过程中也时常词不达意,为了能把自己情感、内心表达出来,他们自然也就产生了涉猎相关课外读物的兴趣,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对文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大,那么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
二、培养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散文和诗歌教学
作为文学体裁的两大样式:散文和诗歌是最具魅力,最富于代表性的,最能直接窥见作者内心世界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文章,更不用说语言的高度凝练和优美了。诗歌和散文历来是培育人的好教材。尤其是散文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优秀的散文作品,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学生们如此漠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此害怕学语文,害怕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对文学没有丝毫的兴趣,学语文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学习语文只是落得个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
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为了学好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首当其冲,在教学当中,学生的表现看,散文和古诗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我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
散文更多的是“再现式”写作,是作家有感而发,因情而作,富于情感性,学生阅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容易领会和接受,并受其影响、陶冶情操。如散文《三颗枸杞豆》和《月迹》,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表达作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观和自然、人生哲理的探索。作者把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融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中,通过孩子的好奇、爱玩及丰富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愿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社会中更多的引导者要象在临死前悔恨的三叔和善于引导孩子的老奶奶那样去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不断发现问题的愿望。文章内容正是我们现代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初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自然地就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言为心声,情为景生,情景交融”,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之后,应马上找到更深一层理解的切人口,让学生的阅读品质得到升华。我教《三颗枸杞豆》和《月迹》时就是从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切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是人物思想的寄托,实质也就是作者思想的寄托。色彩丰富的景物描写及个性化语言描写的引导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和接受。从学生学习时的主动参与和不时流露出开心的神情,我能感知到他们已经领会了景美、情美,并且获得从未有过的学习激情。课后我向他们了解这样上课,感觉怎么样,他们的回答也正如我所料“老师,在这之前我对散文的阅读从没有过如此的感觉。什么是美景,什么是感情,以前总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记忆,现在总算悟到了这种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文章该如何欣赏了,并且产生了从未有过阅读散文的激情。以前,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太深奥了,不知道它写什么,老师讲的是什么,现在总算弄明白了,什么是美景,什么是佳情”。此时,我又及时地推荐了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丑石》及《读者》给学生阅读,他们都很乐意去拜读。无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增强了,浓厚的文学兴趣也就随之产生。写文章、看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们有时也常感叹学生头脑太简单,写文章没深度,其实能从课文编排的优美散文人手,让学生真正去认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情景是交融的,与他们一起徜徉于这些美景佳词之间,感悟自然、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
诗歌与优美的散文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通过某种思想感情把人与自然沟通起来的产物,通过自然的一景一物来表情达意:或赞叹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赞美或痛失之情;或感悟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或排解抑郁等等。所以我们在教读诗歌时应注意引导,慢慢培养。北师大中文学者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在中学的教育不在于应试不应试,而在于引导,学诗、写诗、鉴赏诗是一种“慢功夫”,要慢慢培养。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从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看,诗歌更要求语言精练和生动,更借重于想象和联想。教学诗歌,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
如教读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首先从作品背景入手,让学生明白其创作这诗时的心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要突破传统牛郎织女桎梏的生活变成他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然后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郭老当时所向往的生活吗?更让其明白诗歌的想象与联想的丰富性特点,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形象的生活画面把作者的向往表达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何况学生,生活感受更是变化无常,何不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所不希望的,所想要达到的借助语言来表达呢?其次,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词语。让他们明白诗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还可以进行再“创作”,给诗歌形象赋予新的含义。在理解了诗人为何写,怎样写后,学生的创作欲望也就不难激发了,有了表达的欲望,兴趣也会随之而来。
一般来说,通过散文和诗歌的有效引导,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生活再现,感悟散文和诗歌的景美,情美,音乐美,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再加上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创作感受的影响和熏陶,同学们都会慢慢对语文的学习,文学作品感兴趣。有了文学兴趣,自然他们就能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习语文的一切能力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
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有些家庭,“留守儿童”放学后,需要协助家人从事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后才有时间去学习。这些儿童由于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对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建议
1.学校要肩负起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主要责任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行为模式的主动性,而不是任由“留守儿童”通过尝试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要应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应该保持;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应该消除。
学校教育如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还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教育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还要彻底调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定期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庭应承担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责任
首先,监护人不要让“留守儿童”干过多的家务活儿,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指导“留守儿童”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文艺节目,用大量健康的、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信息去占领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次,监护人不能只关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中的某一项习惯的培养,而是要注重他们整体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会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再次,监护人还要选择周围学习习惯不良的反面典型,从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深刻剖析,教育孩子提高识别和改正不良习惯的能力;
最后,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监护人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借助学校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政府各部门要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人员重回家乡就业,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下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文化环境,铲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滋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土壤,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坚决查禁社会丑恶现象,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扫清障碍。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教育“留守儿童”。如由关工委牵头,将责任心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老干部组织起来,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组建临时家庭,指导初中“留守儿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协调进行,缺少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整体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使其他各方的教育效果相互冲突,相互抵销。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齐心协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纽带,社会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赋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丹.乡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K].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7-20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5]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7.
[6]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7]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8.
第8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一、源于生活,拓展生活实践空间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者。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要更新教材观,充分挖掘文本以外的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提炼、融入教材中,作为学习的资源,拓展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从体验、感悟中得到收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1.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班队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而班队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寻找岗位,扮演角色,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形成品质,学会本领,并结合《品德与社会》教材,妥善采摘,及时指点,使学生从具体活动中归纳出道理,从而体现领悟道德知识的效果。
通过活动,《在集体中》、《珍惜集体荣誉》、《个人服从集体》等课的教学都能水到渠成,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是寓于各科教学当中的,教师要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指点学生认真参与各科的学习,并将体会和感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实话实说”。在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中,学生们学得积极而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
3.与典型的时事相结合。
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正值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于是,我就布置学生每天关注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课堂上,学生们时时为我国的运动员加油,为我国运动员的每个精彩表现而喝彩,为我国运动员所获得的金牌而高呼……当读到书中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声音格外响亮,格外有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材,这样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有针对性、及时性、趣味性,才可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出课本上归纳的道理,并加以理解、提高,最终成为走进生活的自觉行动。
二、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利用交流,揭示新课。
如教学《母亲的节日》时,我这样说:同学们,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很多同学亲自动手为亲爱的妈妈制作了凝聚爱心的小礼物。有一个同学却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为她奔波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洗了一次脚,你们想知道这位母亲和这位女儿写的感想吗?(学生大声说:想!)母亲写道:“当女儿稚嫩的小手,抚摸着我疲惫不堪的双脚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虽然女儿洗得不太熟练,水也有些凉,但我的心是那么满足,那么幸福……”她的女儿这样写道:“我摸着妈妈的脚,这是温柔可亲的妈妈的脚吗?这么粗糙,还布满皱纹。唉!这双脚一定为我走了很多的路,累坏了!以后我要为妈妈多洗几次脚……我还要好好读书,少让妈妈操心。”(当我轻声读时,发现孩子们的眼神是那么专注,不少孩子的眼眶中竟饱含着热泪。)同学们,听完她俩的感想,你想说什么呢?大家踊跃发言: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应该孝敬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悟出了很多做人道理。
2.通过交流,感悟明理。
如教学《孝敬父母是美德》时,我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小组交流:课文中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通过这一方式的教学,教学效果非常好,有几位家长激动、兴奋地说:“孩子懂得了父母的爱,懂得了怎样爱家人。”
又如教学《家乡的变化》,课前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实景拍摄等,收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建设成就的素材,课堂上让学生依据自己调查到的真实材料进行汇报交流,具体感受、体会家乡的变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改变了像平时很多教师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在自己亲历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家乡巨变,感受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同时也在实地调查和走访中看到家乡依然还有许多不足,明白家乡需要我们去建设。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水到渠成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谓恰到好处。
所以,教师将教材贴近生活,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进行思想交流,更容易明白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事,怎么做好这些事。
三、引导生活,在生活中感悟体验
第9篇:儿科实习感悟范文
2016年11月,笔者在《幼教金刊》和QQ空间发表拙文《我们离读懂儿童有多远》之后,相继收到不少同行的评论与热议。从大家的留言与讨论来看,读懂儿童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如何真正读懂儿童,却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话题。
从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到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从学前教育传记研究的先河到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他们的共通之处,都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观察,并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分析和解读,为后继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提供了经典的范例。作为一位三岁孩子的父亲和一名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基于已有的经验和学识,笔者认为读懂儿童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需要大量与儿童互动交往的直接经验。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不断地接触儿童,与儿童进行频繁的互动交往,积累大量关于儿童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悟,这是读懂儿童的先决条件。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典范。他对自己儿子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下来。他天天亲自给儿子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他的鹤釉蚴撬工作的“对象”“成果”与实验中心。但凡能够花大量时间走到儿童中去,与儿童密切交往与频繁互动的人,应该都是热爱儿童的人,也应该都是具有儿童情怀的人。只有热爱儿童和具有儿童情怀的人,才会舍得花时间去亲近儿童。只有舍得花时间去亲近儿童的人,才会用心去觉知和感悟儿童。只有用心去觉知和感悟儿童的人,才会真正读懂儿童。相反,那些无暇或者不屑花时间去亲近、觉知和感悟儿童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读懂儿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和儿童教育实践者是最有可能读懂儿童的群体,因为他们具有直接接触儿童的独特优势。如若我们读不懂自己身边的儿童,要么就是投入亲近儿童的时间与精力不够,要么就是觉知和感悟儿童的知识与努力不够。这就涉及到我们后面要讲述的另外两个条件。
二是,需要扎实的有关儿童发展与行为解读的专业知识。观察、记录、分析和解读儿童,这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即使我们具有与儿童交往互动的直接经验,但是如果没有掌握有关儿童发展与行为解读的专门知识的话,我们对儿童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直觉的感性经验之上,不够具体和深入。从目前流行的“学习故事”来看,许多老师的分析和解读往往都是理念的堆积和空泛的描述,没有细致反映和深入揭示儿童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机制。这一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暴露出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与学习机制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缺乏系统的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解读的方法学知识。这也正是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儿童发展与学习”部分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儿童发展、幼儿认知与学习、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激励与评价”部分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三是,需要经常进行解读儿童的尝试与努力。在大量觉知和感悟儿童的基础上,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场域中经常对儿童的活动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解读,不断迁移和反思,才能真正做到读懂儿童。陈鹤琴先生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的观察与实验工作,进行得既专心致志,又情趣盎然。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这种迁移性工作和反思性努力,值得我们每一位儿童工作者称赞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