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2024-03-03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生临床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 ]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1. 1 护生因素(1) 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 主动性差。进入21 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 2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 3 社会因素(1) 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 %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 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 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 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 对策2. 1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2 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 3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 2 ] .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 4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 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主要疾病- 主要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 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 3 ] .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 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 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 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 5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 认识- 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 6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第2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1 儿科教学查房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能正确认识教学查房与护理查房 

部分带教老师不能区别实习生在病房的护理查房和教学查房,将其混为一谈。主要表现为缺乏计划目标、不深入分析探讨病历,不能形成双向教学;在查房过程中,带教老师仅给实习生分配简单的任务,不重视临床思维的培训,如医嘱执行、配制药物、打针发药等。 

1.2 讲座型教学查房 

带教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述病因、发病机制、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采用填鸭式教学,将本应在理论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病房再次讲述[2]。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样缺乏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压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久之则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不能主动吸收知识。 

1.3 实习生差异问题 

儿科护理实习所包括的专科众多,如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等[3]。并且不同专科的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时间和实习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教学查房中带教老师需要面多不同专科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实习生实习期的差异也使其对医院环境、临床知识和操作熟悉程度有一定差异,故带教老师需采用差异性教学。 

1.4 学生参与教学查房的积极性较差 

由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的影响,很多实习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甚者出现不尊重教师、不遵守制度的情况,故导致教学查房质量较差。 

1.5 教学查房做不到因材施教 

实习生的层次存在差异,本科实习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缺乏动手能力,需要通过教学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专科及中专生一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临床教学查房则需要在问题的深度上有所侧重。但目前多数教学查房活动没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平平。 

2 儿科教学查房问题的解决方案 

2.1 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首先带教老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熟悉病人病历并做好查房计划,告知实习生提前做好准备。查房中由实习生先进行查体、辅助检查并提出问题,主查护师对问题进行补充,并对患者询问,之后对实习生进行提问。返回办公室后进行进一步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判断能力为首要目的,确立学生重视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促进学生从“理论型”向“素质型”转变。 

2.2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科的实习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对本专科的实习生在教学查房中区别教学侧重点,加大临床专业教学查房的深度,深入发掘典型疾病的教材内容之外的发展状况。而针对其他专科及初次实习暂未定科的实习生则采取以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为主的教学手段,使实习生了解儿科临床护理对今后工作中的要求,以方向导向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活跃讨论气氛 

充分调动实习生的讨论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分析能力,克服个人思维定势,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讨论要以保证病房秩序为根本,不能影响患儿的休息,在讨论中对于积极发言者提出鼓励,纠正错误思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问诊和体格检查的标准化 

教学查房应根据诊断学要求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在与患儿和家属交流中应避免使用医学术语,而师生交流则应降低口语使用频率。在体格检查中如何控制手法的力度和技巧,从而保证患儿配合检查是教学查房中应解决的问题。 

2.5 日常查房与教学查房结合 

在日常例行查房中,让实习生体验护士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作用,通过对患儿及家属提问,使实习生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家属掌握患儿的病情。教学查房存在时间较长、学生数量较多的特点,这就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查房的时间和带教老师,提前做好延时准备,避免因为时间冲突而影响其他工作。 

3 结语 

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儿科学临床教学查房还存在很多问题,涵盖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儿科学涉及到儿科多系统的疾病及儿童保健,包括内容及其丰富,只有带教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授课技巧不断提高,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儿科护理学专业,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专科的操作技能,才能保证儿科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善存,陈以初,王斌.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的方式在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04(13):367-368. 

[2]李绘.追踪方法学在临床教学查房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09):348-350. 

[3]袁时芳,凌瑞,易军,王岭.规范化临床教学查房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06(22):1229-1232.

第3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知识讲解;课堂提问;课堂互动

为促进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但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没有通过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就开始从事教学活动,或者没有参加实习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或者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来,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作为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项工作,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研究设计

为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根据教学理论,组织调查和访谈活动。从而为改进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启示。

1.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调查和访谈研究过程中,为有效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透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需要以这些理论为研究武器,对相关问题进行透视,并分析指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更好指导教学工作,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用以下理论知识。

(1)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是教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的理论,具体是指研究如何使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性设计。它与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密切,对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作用,从而更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然后根据该理论要求和教学目标提出完善对策,更好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

(2)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法。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法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推动课程教学有效进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为常用的方法为直接教学法、习惯教学法。任课老师通过学习后应该掌握这些教学方法,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灵活应用。

(3)一般教育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创新理论等。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更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这些理论的应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应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推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

2.研究对象

选取农村幼儿园教师16名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结合调查研究工作需要,为提高研究分析水平,本文综合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纸质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2)访谈法。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采访和话,咨询和访谈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获取更为详尽的调查资料。

(3)文献研究法。查阅图书馆众多相关书籍文献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的资料和文章,对这些文献梳理和分类,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有初步了解,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4)观察法。参与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课,并融入其中,观察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情况,真实、详细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

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调查分析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为了解教师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访谈,获取任课老师的年龄和职称信息。

1.年龄情况

2016年9月至10月间,调查和访谈的两所农村幼儿园共有16名专任教师,年龄在20-45岁之间。其中,年龄在20-29岁的8人,30-39岁的6人,2人的年龄在40岁以上,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从教龄来看,2-5年的6人,占37.5%;6-10年的8人,占50.0%;10-20年的2人,占12.5%。整体上看,新旧教师搭配合理,教龄6-10年的任课老师占一半。新旧教师所占比例合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相互借鉴和学习,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推动相互间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2.职称情况

从职称来看,10位教师是初级,占63%;6位是中级,占37%。8位拥有本科学历,占50%;另外8位本科在读,占50%。有14位专职教师,占88%,全职负责教学活动。另外4名负责教学管理,为兼职教师。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偏低,缺乏具有高级职称的任课老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任课老师太少,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但同时也发现教学活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1.注重知识讲解,但讲解不明确

调查和观察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知识讲解。教师也注重了解幼儿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程度,教学活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任课老师讲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幼儿知识学习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较长,提问也是为了增进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概念讲解时不注重精讲,讲解内容不明确。例如,在美术活动“长方形”的概念讲解时,一些老师简单的将长方形概念解释为,“上边两条线比旁边两条线长,这就是长方形”。通过交流得知,任课老师缺乏这一概念的知识储备,难以将概念精确传授给学生,对幼儿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差

提问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主要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占据较大比重。但观察也发现,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提问类型单一,问题重复,难以引发幼儿思考的兴趣;有时提问的难度较大,问题与幼儿经验不符,甚至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一种手段。

3.忽视倾听幼儿的心声

观察发现,幼儿园教师倾听幼儿心声主要体现在应答环节。教师在提问和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幼儿会表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老师在课后忽视与幼儿交流,没有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此外,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缺乏引导,教学管理效果较差,影响教学效果提升,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为弥补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教学策略。

1.注重知R讲解,提高讲解的针对性

严把农村幼儿园教师入口关,确保任课老师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做好面试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确保胜任教学工作,通过把握教师入口关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提高授课技巧,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式,提高授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幼儿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任课老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确保基本概念、理论的讲解真实、有效,将知识精准的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授课的实效性。

2.合理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提问是幼儿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推动师生互动的关键。为增强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任课老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善于提出丰富多样的问题,注重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幼儿深入思考,从不同分析和思考,开发幼儿智力,发挥幼儿想象。同时还要确保提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避免低效、重复提问。要善于结合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适当提问,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提问,注重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和新课导入环节提问。不能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避免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

3.倾听学生心声,有效开展课堂互动

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增进与幼儿的交流与互动,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学实效性。课堂上,任课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回答,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课后还要耐心对学生进行辅导,增进相互了解,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安排教学活动。

4.注重对幼儿学习的科学引导

农村幼儿任课老师应该注重对幼儿学习的引导,采用解释、帮助、建议的方式,妥善解答幼儿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要给予幼儿以细致的指导,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鼓励方式的应用,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5.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耐心为幼儿讲解活动规则和课堂纪律,增强幼儿的纪律观念。从而让幼儿遵循纪律和规章制度,提高课堂教学和幼儿学习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总之,为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质量,让幼儿园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任课老师教学技能是必要的。本文通过调查和访谈,指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可为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启示。此外,作为任课老师,还要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活动,增进与幼儿的交流,把握他们兴趣和爱好,创新教学策略,让幼儿有效融入学习活动当中。进而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效果提升,也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10-13,26

[2]杨莉君,胡洁琼.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3]王冬,高庆春.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J].理论观察,2016(9),155-156

[4]李晖,胡海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4(2),33-37

[5]田景正,周芳芳.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与发展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117-120

[6]路晨,赖祥伟.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1),54-59

[7]李振峰.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12

[8]刘玉红,秦东方.农村新建幼儿园教师“浸入式”培训的实践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4),130-133

第4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根据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科2016年工作要点及实验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课题研究,凸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二、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园共有18个班级,教师教学班级无变动,孩子均为原班生,上学期主题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季节、节日以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为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教师们的教育观、教研观有了新的认识,但教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周计划逐步完善,每天都进行活动后的反思记录,但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教师们的水平不同,有的不是幼师专业,有时不知如何结合和实施教材,在选课上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对"纲要"和"指南"的理解还是比较缺乏。

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师参与不强,学习、讨论氛围不热,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体意识不强,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

幼儿的学习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自主性、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有了明显的转变,特别是孩子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敢于表达。但孩子记录水平较差,生活经验不丰富,收集各种信息能力差,表征过程中技能也较差,发现了问题如何去解决,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观察效果不明显,很多孩子不会观察,随意性很强,对探索不感兴趣。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善学习、善思考、重积累、勤反思。通过业务培训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使教师之间融洽协作,形成一股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园教师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进取才能与时俱进。

2、加强理论学习,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师成长。根据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以发展和创新为动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将采取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教师不断充电、充实自我。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园内园外相结合、专业知识和业余知识相结合。

3、以年级组为中心,依托骨干教师,认真抓好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教研活动、示范课、听课评课、以老带新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教学评比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

(二)、继续深入学习"纲要"、"指南"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1、深入学习教材,转变新的教材观,正确领会教材编写意义,积极实践教材。

2、利用多渠道的学习"纲要"的精神,结合"优质课"评选活动等开展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3、继续采用案例引导、对话讨论、引导探索、设疑问答、参与式培训方法进行有目的学习研讨。

4、创设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三)、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科研水平。

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1、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三大教研组,使活动更具灵活性、操作性,并有选择学习相关的知识,更有利于各组的研讨和交流。

2、区域活动以常规工作有序开展,并积极创设活动环境,有目的的投放区域材料,中途进行材料评比。

(四)。抓好幼小衔接工作,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1)平时运用故事、主题活动、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幼儿的思想教育,从中激发幼儿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为同伴服务的好思想。

(2)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幼儿按时到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排队做到静、齐、快。诚实、不说谎话。同伴之间团结友爱。集体活动遵守秩序,不吵闹,认真参加活动。

(3)上课时做到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的讲述,养成要说话先举手的好习惯。要求幼儿发言时要讲完整话、普通话、响亮话。爱护书本、学习用品等。

(五)重视检查反馈及时提高保教质量

1、以幼儿园各项活动计划为主线,进行有效检查。加强考核力度,注重活动效益。

2、经常进行日常工作、记录的检查,便于交流和学习。

(六)加强家园联系设立幼儿成长档案

1、开展多形式家园活动,为家长创设多渠道的沟通机会,认真填写家园联系手册。

2、及时与家长沟通、撮合,共同教育孩子成长,使孩子获得和谐、全面发展。

四、每月重点工作安排表:

二月

1、完成幼儿开学报名工作。

2、制定幼儿园教科研工作计划。

3、开学工作会议、政治、业务学习。

三月

1、做好幼儿入园工作,安定幼儿情绪,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2、召开教研会议,学习本期教科研计划,明确学期任务。

3、年级组拟定教科研计划并在教研会上交流。

4、组织各年级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指南》学习交流、主题活动探讨及活动开展情况交流、一日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研讨解决等)

5、组织开展好"元宵节"、"三八节"、"植树节"等主题活动。

6、召开新学期幼儿家长会。

7、开展好推门课活动。

8、组织召开"幼小衔接"工作会。

9、三月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19、三月份教科研工作小结。

四月

1、组织各年级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指南》学习交流、主题活动探讨及活动开展情况交流、一日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研讨解决等)

2、组织开展好"清明节"主题活动。

3、开展好推门课活动。

4、组织开展春季"亲子运动会"活动。

5、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6、四月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7、四月份教科研工作小结。

五月

1、组织各年级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指南》学习交流、主题活动探讨及活动开展情况交流、一日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研讨解决等)

2、开展好推门课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全市公民办幼儿园五项全能比赛。

4、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5、五月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6、五月份教科研工作小结。

六月

1、庆祝"六一节"活动

2、组织各年级组开展常规教研活动。(《指南》学习交流、主题活动探讨及活动开展情况交流、一日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研讨解决等)

3、开展好推门课活动。

4、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5、组织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

6、六月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7、六月份教科研工作小结。

七月

1、配合完成期末教育教学考核工作。

第5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提到过,“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的教育,一定要激发幼儿对于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且明确地指出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到科学的探究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让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在2012年江西省印发的《江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的通知中也有提到,在幼儿园园舍的建筑构成中,应当配备科学探索室来满足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然而,虽然在条文中都有明确规定过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情况中,目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一、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欠缺

要对幼儿进行优良的科学教育,首先要求的就是幼儿园教师自身要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来引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为他们解决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发现,许多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都十分欠缺,并且在学科课程上的知识储备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对于科学的知识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一旦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问题,教师则无法将这些科学知识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达给幼儿,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传达错误知识的情况出现。

2.幼儿园教师的科学教育方法不当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当中,其过程主要就是要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引起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实际科学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幼儿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幼儿的学习。但是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探究活动当中,目前教师依然只是简单地组织一些幼儿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简单的引导后就将结论告诉幼儿,而并没有引发幼儿自身的思考。

譬如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有“神奇的冰”一课,当教师对幼儿提出“如何让冰融化得更快”这一问题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比如说他们会回答“用火去烤冰”“用太阳晒”“放到水里去”等等。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十分愿意去思考,并且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和亲身的体验去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然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却是让孩子们回答之后,将书本上的答案告诉给幼儿,而没有让幼儿亲自动手去验证他们的猜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策略

1.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首先应该要对目前还在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幼儿科学教育学科知识的培养。无论是在幼儿师范学校,抑或是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对于专业就读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应当要重视起来。除了应当开设相关的科学课程以外,还要让学生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过程,让他们能够从整体和基本科学观念上树立统一的科学概念。

除此之外,针对已经在岗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培训。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友好交流,让幼儿教师能够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和体验,互相成长、共同进步。

2.幼儿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幼儿教师首先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所做的事情应该是对幼儿进行鼓励和支持。自己是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而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支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慢慢引导幼儿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去寻找答案。当然,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还是幼儿,因此不能使用太过枯燥难懂的方式来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索,而要使用游戏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多种多样的生活化探索活动。什么是生活化的探索活动呢?就是让幼儿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成为科学探索活动中的素材,这样才能让幼儿有熟悉和亲切感。同时在科学探索活动当中,教师应当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了解每一个幼儿活动方式,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成长,让他们主动并怀有热情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学生来源为吉林大学医学部招收的临床五年制本科实习生。其特点为:(1)五年制本科实习生在进行儿科临床实习之前,已完成相应基础医学及儿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儿科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逻辑思维。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吸收消化所得信息,并能从中寻找答案。(2)传统医学课堂实践操作极少,学生不能真实感受临床实践环节,导致积极性不高。并且,在临床实习期间,正值考研、就业的关键时期,再加上相比于其他科室,儿科从业环境差、风险高、压力大,绝大多数医学生并不想从事儿科工作,导致忽视儿科临床实习。(3)实习医学生未曾在儿科临床工作过,不能真实体会患儿家属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能很好的评估医疗风险,不能完全了解儿科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2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ning)是针对某一专科问题或者病例以小组为讨论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2]。三明治教学法是指将教师多次分段讲授比作面包,将学生讨论、交叉讨论、小组汇报比作火腿、鸡蛋,最后再由教师总结的“学习—实践—学习”教学模式[3]。情景模拟教学法(scenesimulationteachingmethod)是指由医学生在教学内容需要的虚拟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教师在旁观察,并进行指导、分析及总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4]。

2.1分派小组任务

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发言代表。指导教师提出在医患关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平均发给各组。所有学生要提前针对所提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解决方法。首先由教师对儿科实习医学生进行培训,树立医学生基本的医患沟通意识。每组根据已领的问题,开始参与第一轮讨论。担任本次小组的组长,为本组学生解答相应问题,必要时可寻求教师帮忙。

2.2交叉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后,每个小组中的3-5名成员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小组。每一个新成员都带有原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并向其他成员讲解刚才的讨论结果。如果新的小组成员对某个问题的讲解有不同意见或看法,可以随时向任课老师咨询。2.3运用案例分析教师提前准备儿科中典型医患沟通案例,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意见,寻找与患儿家属沟通的要点,讨论制定沟通目标、沟通策略。期间教师可适当提醒,重点强调儿科临床沟通的特殊性,如患儿年龄特点、语言能力及沟通能力尚未成熟、家属情绪波动较大等。组内进行讨论,模拟可能出现的医患矛盾并尝试解决办法,提升医患沟通技巧。

2.4模拟与演练

每个小组投票选出2名成员,分别扮演患儿和家属,由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医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结合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及预测可能出现的矛盾,在全班同学面前模拟儿科医生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对话,解决医患矛盾。

2.5总结

老师认真观察每一位医学生的表现,提出实习教学的具体要求及内容,对当天重点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们在模拟演练中的优点及不足,帮助学生补长短板。课后,要求学生结合本次内容,撰写学习心得。

3教学考核

基于多种教学法的多样性和随机性,我们的教学考核方式也不局限与传统的理论试卷。成绩考核:1)由1-2名儿科教师(非授课教师)在旁观察,对学生出勤、学习与讨论的积极性、发言的合理性、模拟演练、沟通技巧、职业态度等几方面进行各项评分,分数越高代表该项目掌握情况越好,总分占总成绩的70%。2)要求医学生课后撰写学习心得,总分占总成绩的30%。

第7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程;留守儿童;情感陪护

初中物理以其趣味性、科普性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那么能否利用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以及物理实验的课外延伸性,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方面的陪护呢?

一、关于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异常,主要表现在:第一情绪方面,表现出对学习没有兴趣,与父母难以沟通,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第二,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学习困难等,少部分会出现暴力倾向等。

2.留守儿童心理异常的主要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心理问题,重要原因是缺少家庭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缺少情感交流,心里堆积的负面情感越来越多,便产生心理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心理异常问题的解决途径多种多样,其解决方案关注两方面:一是合理的情感填充,即通过校园生活形成的其他情感来填补亲情缺失产生的心理空缺,如师生之情、对学习的热情等;二是注意力转移,通过参加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心里的负面情感。

二、关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1.什么是初中物理实验课程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是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学科拓展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实施方案主要是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活动。

2.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物理实验课程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实验活动。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在“课程目标基础实验室”进行课本实验的再操作,可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并对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性探究学习;对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定时开放“自主提高实验室”,让学生对课本上的课外实验以及自主设计、改进的实验进行操作实施,并将实验过程及成果进行交流,辅导老师再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分析解答;对于科技探索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以物理实验社团的形式,每周定期开展基于物理学科的科技探索活动,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对全校进行公开展示。

三、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与留守儿童

1.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开展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潜在意义

因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厌学心理,对学校的传统教学都不太感兴趣,而物理实验因生动有趣更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接受,能够让平时学习中被动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参与大量的物理实验和科技探索活动,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变得更为密切,形成良好的师生情,同学情。这让留守儿童内心的情感交流缺失得到有效弥补,减少负面情感的存在空间,使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成长。

2.初中物理实验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实践措施

(1)时间的选择

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是留守儿童最容易感受到孤独的时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物理实验课程活动的开展选择在这些时间段进行,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帮扶效果。

(2)活动的开展

a定期开展社团活动

根据物理实验课程特点,结合留守儿童需求,组建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物理实验探究社团”,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下集中开展活动,展示介绍最新科技信息,组织进行不同难度等级的分层实验操作,开展趣味科技制作等,以及机器人等制作竞赛活动。

b常态开展科学竞赛活动

以两周为一个竞赛周期,第一周布置竞赛课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方案设计等,在两周后的集体活动中进行竞赛展示。如课题“鸡蛋撞地球”,要求让鸡蛋从楼上落下而不摔破,下落经过的楼层越高得分越高,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设计方案,有的用泡沫塑料包裹,有的用支架做保护层等,通过多次试验获得最优方案,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又缓解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消极情绪和负面情感。

c积极开展科学知识讲座

以月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面向全体物理社团成员的科技知识讲座,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声光力热电”等知识点,分模块进行科技宣传和知识宣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活动的评价

第8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教学困境 原因分析

0引言

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幼儿教学是教学阶段的一个开始,一个良好的开端会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初期的教学工作必须要紧跟节奏,应该紧抓幼儿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幼儿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陷入了困境。幼儿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课堂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的幼儿教学工作者对幼儿教学的教学目标没有准确的认定,不清晰、不明确。不同的人对目标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的人认为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表现不佳,是因为幼师在教学中没有掌握教学的技巧与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孩子们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与培养,所以要求要制定幼儿教育学目标,要重视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培养与训练;有的人认为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了解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的技能方法,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在有些人看来,幼儿教学课堂所传授的科学理论知识是抽象的,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深奥难以理解与掌握的,因为孩子们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不足,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目标应把重点放在于让学生们知道了解幼儿教育学的特点和要求。以上的这些观点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种观点明显超出了幼儿教学目标所应有的范围,混淆了学科教学方法和幼儿教育学;第二种理解是提高了幼儿教学的教育所具有的作用;第三种见解则表现得过于消极悲观,对教学的要求过于低等。以上几点的认识都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对幼儿教学这一学科进行了片面的认识与理解,与幼儿教学的目标要求,大纲范围想违背,这样会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误区。据有关情况反映,有的学生证因为不能够清晰明确的理解把握幼儿教学的目标,使得幼儿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没有目的、没有顺序、十分随意,课堂的进展缓慢,授课效率低差;而部分幼儿教师因为不能很好的去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幼儿教学学科的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教学规律,所以导致不能够很好地灵活运用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让学生们理解和学会运用知识,缺乏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授课的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去讲一些和幼儿教学无关的东西取代了幼儿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文化原理和一些相关的规律;当然有的教师在教学得过程中并没有把教学作为一门教学任务开展进行一些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当成了一种教学方法和一门技能课加以对待,将课堂的相关重点却放在了设计和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上,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到底该如何处理和应用教材等方面严重的忽视了幼儿教学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正确理解幼儿教学它本身的教学方向,会使得幼儿教学的学科任务无法得到落实和及时的完成。

2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的原动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的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对学生的今后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支配和调节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乏味毫无斗志的时候,它就会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当然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轻松快乐,有求知的欲望,那么学生将会受到鼓舞,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斗劲。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幼儿教育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态度都是消极的,对教学与学习没有斗劲缺乏向上的精神与求知的渴望,这样的工作态度与学习劲头这对他们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态度,是因为幼儿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人员和家长们没有从长远的方向去看待这门学科的价值,当然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幼儿教学的价值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就是幼儿教学的教师与学生在现实的实践中并没有产生对幼儿教育学足够的兴趣。幼儿教育学的教师和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挑战与挫折,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切身的去感受到幼儿教学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幼儿教育学的教师与学生,对幼儿教育学产生了消极的情趣和复杂态度,其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很多的教师其实并没有在幼儿园工作过,没有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师对教学内容感到单一枯燥,又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轻松愉快等这些多多少少都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对教学产生消极的态度。

3幼儿教学缺乏一定的投入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学的投入相对而言比较少。首先,一些相关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的投入欠缺或者是几乎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相关教学用具大部分幼儿园是没有的,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学生展示,学生当然也不可以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所讲的知识;据有些教师反应,如果他们要想撰写论文,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寻找材料时,却找不到相应的资料;其次,教师人数不足。大部分的学校,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然而教师的工作量却很大,一人兼任数职,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使得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学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幼儿教育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它的困境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所以应督促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对幼儿教学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幼儿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詹道祥.幼儿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2.

第9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T市选取了市示范幼儿园、一级一类幼儿园和一级二类幼儿园各1所,从这3所幼儿园中分别抽取小、中、大班各1个,共观察了12个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从中收集到394起师幼互动事件。因为本文探讨的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问题,所以本研究对象既包括这9个班的240名幼儿,也包括这9个班的18名教师。其中,小班幼儿63名,中班幼儿85名,大班幼儿92名;男孩109名,女孩131名。18名教师在学历、年龄等各方面的分布都较为均衡,既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有高中、专科学历的教师;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刚入园的新教师。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本文主要考察自然状态下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所以主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主要观察师幼互动的发起者、频率、内容等方面情况。

2.访谈法

采用访谈法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教师对自身互动行为的解释与分析,二是探查教师对幼儿互动行为的看法与观点,三是了解教师对师幼互动状况的思考。对18名教师的访谈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观察之后的非结构式访谈,即不设置固定的访谈题目,主要围绕现场观察到的师幼互动现象随机访谈教师;二是半结构式访谈,即在对收集到的师幼互动事件进行初步分析之后,针对观察到的突出问题设计提纲访谈当事教师,并在访谈时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访谈题目。最终共形成访谈记录25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幼互动频率

研究者在12个科学活动中共观察到394起师幼互动事件,平均每个科学活动约33次,说明在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频率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频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小班与中大班差异较为明显。

传统观点认为,男孩往往比女孩更喜欢科学探究,更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但本研究并没有发现这一现象。对不同性别幼儿与教师互动频率的统计发现,师幼互动频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见表2),说明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对男孩、女孩的态度是一致的,同时也反映出男孩、女孩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参与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师幼互动发起者

师幼互动由谁发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谁在互动中居主体地位。394起师幼互动事件中,由教师发起的互动事件为290起(73.6%),由幼儿发起的互动事件为104起(26.4%),说明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明显处于主动地位,而幼儿常处于回应、反馈的被动地位。

(三)师幼互动内容

师幼互动的内容往往与发起者密切相关,发起者不同,互动内容往往也存在差异。因此,分析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内容时,研究者一方面分析教师作为发起者的师幼互动内容,另一方面分析幼儿作为发起者的师幼互动内容。

1.教师作为发起者的互动内容

通过对290起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的分析发现,其互动内容通常为以下几项:①规则约束,包括约束纪律、告知规则、安排幼儿整理材料等。②引领探究,包括向幼儿提问、指点幼儿、评价幼儿、演示操作等。③展示探究结果,包括组织幼儿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解释科学现象等。④共同探究,即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探究科学问题。由表3可见,在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中,互动内容较多的是引领探究、规则约束,最少的是共同探究。

2.幼儿作为发起者的互动内容

通过对104起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的分析发现,其互动内容为如下几项:①寻求指导与帮助。②展示探究结果。③征询许可。④发表见解。⑤共同探究。由表4可见,在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互动内容较多的是寻求指导与帮助、证询许可、展示探究结果,最少的是共同探究。

(四)师幼互动环节分布

对观察到的12个科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科学活动通常包括如下环节:①引入。教师引入活动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启发幼儿思考。②猜想假设。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进行猜想并发表自己的想法。③实验操作。幼儿或教师进行操作,通过实验验证先前的猜想。④表达交流。幼儿就实验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向幼儿讲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本研究统计了师幼互动在上述四个活动环节中出现的频率,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科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师幼互动出现的频率不是很均衡。观察发现,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主要集中在引入、猜想假设环节,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环节。

三、讨论

(一)有关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频率的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频率比较高。这说明教师日益注重与幼儿的交流,关注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与反应。这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有关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即“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2〕

在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频率随幼儿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小班与中大班差异较为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与各年龄班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有关。小班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通常为15~20分钟,中大班普遍延长至25~35分钟,这使得中大班幼儿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二是与教师对幼儿科学能力的认识有关。教师普遍觉得小班幼儿探究能力比较差,因此设计的活动内容相应较为简单,不会花太多时间启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而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认为他们的探究能力更强,因此设计的活动内容挑战性更大,教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启发幼儿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有关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发起者的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是师幼互动 的主要发起者。在人际互动中,能力较强的一方往往居主导地位。在科学活动中,无论是科学经验还是科学知识、探究能力,教师都比幼儿占优势,而且教师往往对自身的优势充满自信。加之承担着教育幼儿的责任,所以处于强势一方的教师容易下意识地主导师幼互动,引领幼儿的探究行为。不可否认,当下还有部分教师受传统儿童观的影响,忽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仍然认为幼儿是供教师描画的“白板”,因此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无视幼儿的主体性,不信任幼儿,缺乏等待幼儿主动发起师幼互动的耐性,导致了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地位不对等。

(三)有关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内容的讨论

在由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中,互动内容从多到少依次是引领探究、规则约束、展示探究结果、共同探究。可以看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师幼互动的发起者,主要承担着知识的传递者、活动的指导者、规则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等角色。教师在科学活动中以指导幼儿的探究行为为主,在与幼儿互动时具有十分明确的规则意识,强调幼儿的行为要符合规则,发起了大量以约束纪律、执行规则为内容的互动。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探究,这本是科学教育应该大力加以倡导的,但在现实中这种互动所占比例最少。这说明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将幼儿看作有自主学习能力、能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者,而仍习惯性地将自己定位为权威的指导者、引领者。

在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互动内容从多到少依次是寻求指导与帮助、征询许可、展示探究结果、发表见解、共同探究。可见,即便在由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幼儿也很自然地表现出依附、依赖行为,教师仍是幼儿行动的决定者、指导者以及幼儿问题的处理者。

综合起来看,在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基本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教师与幼儿以平等地位进行观点沟通、共同探究等非指导性、非管理性的互动形式还很少。显然,教师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仍存在很大差别,教师较多时间居于主动和支配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

(四)有关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环节分布的讨论

从表5可以看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集中在活动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的师幼互动大幅度减少。这确实是科学活动比较突出的问题,前半部分热热闹闹,后半部分冷冷清清。我们就该现象对18位教师进行了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引入、猜想假设是科学活动的开端环节,目的是引起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的关注以及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往往会主动发起互动,尽量与更多的幼儿对话,以吸引全体幼儿的注意。实验操作环节以幼儿操作为主,绝大多数教师此时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在这一环节,幼儿的互动主动性相对较强。当他们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会主动询问教师,寻求帮助,或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表达交流环节的师幼互动主要由教师掌控,教师通常选取操作方式正确、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幼儿发言,而很少提供机会给其他幼儿,以免“干扰”或“误导”集体的思路。这反映出在科学活动中,传授科学知识仍是教师更为看重的目标和期望达到的效果。

四、教育建议

本研究发现,在当前的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频率较高,但还存在一些不适宜的做法。例如,从互动的发起者来看,教师发起的互动多,幼儿发起的互动少,反映了双方地位的差异。鉴于此,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儿童观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更多是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幼儿的主体性被忽视。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儿童观,真正将幼儿视为享有一定权利的独立的个体,理解幼儿独特的发展规律。

教师应系统、深入地学习相关理论,全面认识幼儿,深入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了解幼儿作为独立个体所享有的权利,从观念层面改变对幼儿的看法。教师还要将正确的观念体现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幼儿具体的行为,分析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存在的问题,践行科学的儿童观,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

(二)树立适宜的科学教育观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重规则约束,轻自由探究,重知识传递,轻态度培养。研究者认为,教师有必要了解幼儿科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树立适宜的科学教育观。

教师可通过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理解幼儿科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教师不仅要观察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行为,还要观察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表现,在观察的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再根据观察心得和记录,分析本班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教师应深入理解幼儿科学学习的规律,树立适宜的科学教育观。〔3〕例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教师要在实践中贯彻《指南》倡导的科学教育观,即“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突出科学教育活动的独特价值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活动,除了具有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等发展的共同价值外,还拥有各自的独特价值。例如,《纲要》指出,科学领域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等等。《纲要》《指南》的规定与要求,既体现了科学活动的特色,也体现了科学活动的独特价值。在科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应重视突出这一独特价值,除了要践行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外,还要兼顾科学活动对师幼互动提出的特殊要求。例如,科学具有逻辑性、严密性,与幼儿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承担演示、指导、讲解的责任。  但同时,科学活动还重视让幼儿通过体验探究,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因此,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还需以伙伴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探究,培养幼儿的自主思考与探索能力。〔4〕具体表现为教师 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有机会动手操作;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科学现象的机会,引领幼儿思考,分析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等。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