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调研分析
一、前言
本研究通过收集资料与调查讨论的基本研究,了解目前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的特点及有待解决的地方,再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专员、专家以及客户的实践问卷调查、走访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因此,本研究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其他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信息化建设是指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营公司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效益、以及经营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角色,因此各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不断挖掘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保险业之所以有必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即是因为保险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保险营销人员从事室外工作较多,范围较大,流动性也较大,无法实时更新掌握保险信息;其次,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客户不能了解公司以及客户信息无法录入等问题出现;再有,保险费率的计算比较复杂,客户登陆官网后无法进行相应的计算,这样造成网上保险的销售额几乎为零;最后,由于每一个保险销售人员需要记住自己保户的大量信息,难免时间长了会有疏忽,而业务信息系统又支持不足,这样由于客户跟进服务不及时导致了大量老顾客的流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求,同时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
第三,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对外商机。第四,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进行自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国际接轨,目的是为了摆脱孤立的局面,也可以摆脱单一的信息化建设流程,实现统一组织、统一领导、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最终建设保险业信息化的有机整体。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立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第二,提供改善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第四,保险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充分结合。
衡量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测度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险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应用的程度;第二,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和普及率不同的是,覆盖率强调信息技术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第三,即是网络化程度,主要是保险公司中PC使用数量中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总量的百分比;第四,集成化程度,信息集成包括新老客户的信息统一与控制;第五,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
本章节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走访等一系列信息分析与管理方式对我国的保险公司中的一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得来的数据使用软件等方式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基础理论得出结论。
本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从而发现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种疑难杂症的方式和方法。
调研对象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客户、专家、随机抽样人群、本人的亲戚朋友以及保险行业专业人士,调研时间2014年9月――2015年3月。
在调查的准备阶段里,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最后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实施,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分析得到结果分别如下图2-1、图2-2、图2-3、图2-4所示:
图2-1 保险公司信息化不足之处
图2-2 对保险公司信息化提出的意见以及建议
图2-3 了解保险信息的主要手段
图2-4 购买保险途径的选择
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因而对于今日的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找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当务之急。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一定要建立高效率、现代化的信息化体系,对于公司特别是保险集团公司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种种问题和失误,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得出以上数据,将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归纳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业内专业人士指出,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们在非常困难时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也由于我们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数据集合、信息集合的严重滞后,这不仅限制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也是我们难以及时处理可能遇到的风险。
第二,原有业务系统更换难度大。当下,虽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一些大公司在研发新一代的核心业务系统,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更换难度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新系统性能不稳定,系统功能不规范,系统功能不适应,系统对接不规范;新老系统切换存在脱节;二是涉及范围较广,不单纯是技术层面,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个别公司仍然使用老系统,无法与总公司系统进行对接,数据存放在本地,容易出现违规问题;三是人员的更换整合;四是业务流程的整合;五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三, 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由于缺乏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大量数据资产闲置,再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信息标准体系不同意,导致信息系统割裂、数据资源难以利用,这不仅制约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
第四,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通过合理的业务流程管理,中国人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价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应用与管理决策,不仅能够提升保险整体运能,还有利于降低风险。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深入的阶段,信息化正在努力全面覆盖,但是仍然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导致应用仍然不深入,对管理战略决策的支持还十分薄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缺乏较为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大部分只是形式,信息化参与公司战略和决策制定的程度明显不足,因此将信息化深入管理决策已经十分迫切。
第五,未及时采取营销和调整策略。客户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中心目标,因此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应该实现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需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能够深层次的挖掘既有信息资源,从客户行为、客户忠诚度等方面准确、完整的分析客户,从我们上面调查的研究可以发现,根据年龄的变化,即将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也即将成为消费的主力,而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因此能够及时的采取营销和调整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针对以上的调研原因分析,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和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人才和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公司决策层重视不够导致的。而人才资源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能够走出个性化、特色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同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2015年的38妇女节,太平洋保险已经联合京东开始对产品进行保驾护航,即是通过多种信息化建设渠道加大保险业务的业务量。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仅通过自己的官网也通过其他渠道加大业务量。
第二, 推动信息化自身的多层次技术应用。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首先应该加强公司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IT服务商与保险信息化进程的配合,提高IT服务商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理解能力、对政策环境的把握能力。我国银行行业对IT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视,相对应IT技术也比较关注银行行业,而对于保险行业的关注度远远低于银行和证券,而保险业企业自身的IT技术比较薄弱,因此就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其中包括信息安全、网络保险、数据集中与整合、CRM系统、核心业务系统,这些都为IT商提供巨大的服务商机。网上支付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来说仍然是新生事物,这不仅由于大家的接受能力比较慢,也是媒体的宣传不到位,政府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因此保险电子商务要借鉴其他电子商务的做法,使得信息化建设多样化,寻求公众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点。
第三,集成数据优化关键客户的管理工作。信息集成管理,就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各部门的信息数据统一起来,实现集中管理、存储、分析和,从而提高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经营等方面的效率和安全。当下时代金融业的信息大集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第四,加强信息化参与战略决策的程度。随着保险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寿保险应该逐渐将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我国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借鉴国外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信息化咨询、信息化整体规划、信息化战略决策,同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作为保险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部门中国保监会也将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提高到战略层面,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支持信息化相关的研究与交流,保监会也加强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这对于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可以通过德尔菲或者其他调研方式获得结果,不断提高理论指导信息化实践的能力,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应用,以客户的需求为价值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信息化支撑并服务于客户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不能单纯的定位于成本中心,而是应以客户为中心,成为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创造中心。
五、结语
本研究尽可能从本人所知角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然而能力有限,对于更加深入专业的研究可能会涉猎较少,研究的人员不足,方法也没有很全面,因而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并不至善至美,希望能在日后的研究和学习中不断深化理论,精确调研和研究结果。
注:该项目研究成果由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YJSCX2014-122HLJU
参考文献:
[1]刘平.保险学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薛伟贤.入世后中国保险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9.9.
第2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信息;学生
一、高职教育学生就业信息调查情况
1.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确定调查对象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调查范围如下: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院、承德旅游学院等已就业毕业生中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共分发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回收率达到85%。涉及四所院校的旅游管理、财务会计、文秘、新闻传播、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资产评估、园林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外贸英语等专业,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的主要内容:已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为毕业生就业观念、现从事何种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工作满意度、职务、收入等内容,以及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高职教育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需求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1)学生对自己专业就业前景的评价趋平,没有大起大落。45.73%的学生选一般,不很乐观;31.24%的学生选较好;只有15.2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看好,很有潜力;7.92%的学生对前途没有信心选很糟糕;0.45%的学生放弃回答。(2)对于学生的职业兴趣,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经商)、从事本专业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出国留学、专升本、其他等七个方面调查。在7个备选选项中,第一位置:94人选从事本专业工作,占了总人数的23.04%;第二位置:83人选自主创业(经商),占20.34%;第三位置:62人选公务员、事业单位,占15.20%;第四位置:59人选专升本,占14.46%;第五位置:55人选出国留学,占13.48%;第六位置:35人选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占8.58%;第七位置:20人选其他,占4.9%。(3)学生择业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薪水不再是首选条件,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其中65人选优厚的薪金条件,占总数的15.93%;120人选效益好,工作稳定,占29.41%;85人选能为个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占20.83%;135人选重视能力,个人能发挥积极作用,自我价值能得到体现,占33.09%;3人未选,占0.74%。(4)就业率统计:80.04%的毕业生都在毕业后顺利就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毕业后半年尚未就业,究其原因,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岗位,或是在跳槽观望,还有少数学生在继续接受专升本等各类教育。(5)学生对工作满意度统计:所有就业的学生中,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只占一小部分,有24.9%;大部分的学生只是觉得一般,这种情况占了58.07%,10.4%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持否定态度;6.63%的学生不愿对此问题作明确的答复。
2.根据第二手资料调查显示:(1)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如下:计算机类20.6%;管理类15.6%;英语、文秘类13.5%;工程技术类13.4%;财经类12.1%;师范、体育和艺术类8.8%;制造业2.7%;政法类2.6%;医药类2.0%;其他8.7%。(2)专业就业率统计:旅游管理97%;财务会计84.25%;文秘91%;新闻传播89%;机械制造和自动化82%;资产评估85%;园林规划与设计89%;电子商务83%;计算机应用与维护86%;外贸英语89%。(3)企业需求情况如下:计算机类11.0%;管理类12.0%;英语、文秘类7.1%;工程技术类35.9%;财经类6.9%;师范、体育和艺术类4.4%;制造业18.7%;政法类0.8%;医药类3.2%。
二、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首先,广大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出击,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联系,推销自己,同时注意学习就业知识和择业技巧、注重“包装”自己。其次,择业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注重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而更侧重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关注自己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这就由过去在就业中求稳的观念转为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最后,就业渠道多元化,毕业生不仅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且也充分利用外校、及社会上的人才交流大会来落实就业去向。部分人还借助于家长、校友、同学及老师的推荐,来获取就业信息,签订就业协议。
总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使其就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增多。许多毕业生在择业中仍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期望第一份工作具有技术性强、能够充分发挥智力和权利的特点。如希望毕业后就能成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策划人员等,而这与眼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显然是不符合的。企业所需要大学生具备勇于创新、踏实、合作、乐于参与竞争等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对于“自我定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对自身弱点的判断: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英语不够好、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观变得更理性是总体趋势。
三、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对高职教育的思考
1.部分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所设专业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毕业出来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似乎什么都学过,什么岗位都适合,但事实上没有什么特长,因此在人才市场上不受欢迎。学生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不管对社会,对学校,还是对学生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浪费。这种情况务必引起学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教育教学不规范,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有些职业技术院校普遍存在着缺师资、缺设备的情况。有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别是二级学院、民办学院,合格全职的教师很少,大部分课程需要外聘教师或请代课教师,这些外聘教师或代课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聘请,本身工作较忙,通常是上课才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短,学生有问题往往很难找到老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很难对这些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管,只能听之任之。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实验设备、仪器陈旧,图书资料又少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职业岗位技能低,动手能力差,适应性差,在人才竞争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自然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同时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些学校如果不加大教学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教育教学上狠下工夫,使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一技之长,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其发展前景将是令人忧虑的。
(二)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健康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责无旁贷。不能片面追求毛入学率,在努力扩大生源,扩大招生的情况下,还应当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宏观调控。定期检查,定期公布社会需求信息及目前的办学状态,对一些专业申请有所限制,一些专业申请有所放开。各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及社会需求,进行恰当的专业设置。还需加强对学校经费的监督管理,应规定学费的投入比例,不允许一些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偷工减料”。
2.规范课程体系,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各专业分委员会,负责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的建设。同时,对申报这一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资格进行审核,防止一些并不具备条件的院校盲目开设某些专业的趋利行为发生。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估制度,不仅对开设的课程进行评估,同时还应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进行相应的评估。
3.允许大型企业举办面向社会招生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型企业拥有一流的实践基地,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企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允许大型企业举办面向社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时,也可与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4.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绝大多数停留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很少,研究生层次的还没有。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过去一次教育定终生的观念中,这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应选择一批办得比较好的专业举办本科层次或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为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5.学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自觉接受评估,与评估专家一起共同找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进。同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使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较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深造。
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势在必行。所以,要改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即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突出职业特色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实践。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刘京,尹隽.丽水非师范类高职高专生就业调查报告[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8).
第3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 利用情况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1.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读者使用图书馆的频率及目的、对馆藏资源的满意度及使用情况、对数字资源的使用及信息需求、图书馆服务及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四个维度进行设计。为了保证调查的全面性,调查问卷按照读者的人数比例发放到各个系部。共发放问卷436份,回收有效问卷4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5%。各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大一26%,大二28%,大三15%;教师所占比例为31%。
2.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2.1 读者使用图书馆的频率与目的
表1表明:大一、大二的学生常到图书馆,主要是借阅书刊;教师和大三学生由于工作和学习较忙偶尔到图书馆,主要是查找资料。可是,所有读者都感到在图书馆找不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主要原因是读者对图书馆不熟悉,不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及其排列,不清楚图书馆的服务。
表 1
2.2 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满意度与使用情况
表2表明:读者对本馆的期刊报纸和电子文献比较满意,对图书资源和音像资源满意度较低。读者到图书馆主要是借阅图书,其中以专业类为最多,而到图书馆查阅数字资源的却很少。
表 2
2.3 读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与信息需求
表3表明:教师通过校园网公告而了解本馆数字资源,大学生则主要是由其他人推荐而知道的,他们对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并不高,这说明读者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较弱。读者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他们最希望图书馆能开展“介绍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的培训。
表 3
2.4 图书馆服务与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表4表明:将近50%的读者不知道从网上查询借书记录、续借和预约图书,只是偶尔访问图书馆主页,还有一些读者根本不知道有图书馆主页,可见,读者对图书馆了解甚少。他们希望图书馆能开设文检课和参考咨询服务。
表 4
3.对策研究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我院读者喜欢学习,特别希望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他们对图书馆不太熟悉,就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读者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可利用信息量、读者自身和图书馆指导方面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读者信息素养的培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借鉴他校图书馆的做法,联系本馆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使现有的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从调查表1得知,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是:(1)找不到所需的资料。(2)工作忙。(3)担心图书超期。图书馆应针对这些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现有的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1.1 增加服务内容。
找不到所需的资料,原因有二:一是馆藏资源少,根本没有该资料;二是读者不清楚图书资源的排列和图书馆服务。针对后者,图书馆工作第一要务是积极向读者推荐馆藏资源,并且,在读者来到图书馆后,能方便快捷地获取这些馆藏资源。以前,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新书通报、网上公告、新生入馆教育等方式向读者介绍馆藏资源,现在,图书馆建立了Opac系统,即联机公共检索目录,它是网络时代读者在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源最重要的工具。通过Opac系统的书目查询可以查找本馆图书目录,检索结果会提供详细的书目信息和馆藏信息,读者就会在图书馆内相应的书架上找到自己所要借阅的图书。
3.1.2 改变服务方式。
目前,教师忙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大学生忙于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难得有大块的空闲时间,这就需要图书馆能为读者所需而改变服务方式,如不少图书馆高职院校设立了“学科馆员”,跟踪课题服务,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帮助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1]。还有,大学生写毕业论文也需要查许多资料,图书馆应设立咨询台,给需要帮助的读者提供具体指导,并给需要特殊服务的读者以及时帮助。
3.1.3 延长图书借阅期限。
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因要编写教材借了较多的书,用的时间又长,来不及归还而被超期罚款,不少人因担心借书超期就不敢来图书馆借书了。了解到这一情况,图书馆很快开始调整了借阅期限,由原来两个月延长到三个月,续借一次又可延期三个月。以前,图书馆主要通过专栏公告和电话来提醒读者按时归还。现在,读者可以通过联网计算机登入图书馆网页,在Opac系统的读者查询栏下查询自己借还图书的有关信息,非常方便。
3.2 合理配置馆藏资源
调查表2显示:读者对本馆的期刊报纸和电子文献比较满意,对图书资源和音像资源满意度较低。这是因为,期刊报纸的选购每年都在更新,电子资源也是根据读者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所以让读者感到比较满意。由于购书经费有限,本馆的图书主要是两次评估期间突击性大量购买的,因此图书缺乏连续性,而且陈旧。由于硬件设施不齐全,光盘管理系统尚在建设中,因此那些随书购买的光盘几乎处在闲置的状态,让读者很不满意。那么,怎样才能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呢?
3.2.1 保证经费,计划购书。
以前为了评估达标,要在短时间内购买大批图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重复购买,浪费了不少资源。今后要确保每年有固定的经费用来购买图书,以保证图书的连续性和及时性。在购书经费有了保证的情况下,再根据学院培养“班组长”人才的需要,保证购买一定数量的专业类图书,还要购买一些人文类图书,让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2.2 丰富电子资源,增添必要的硬件设施。
随着网络的普及,图书馆可以考虑多购置一些读者需要的电子资源,这样教师可以在家里使用,大学生可以在宿舍使用,既省时又方便。另外,也要增添必要的硬件设施,如光盘管理系统的设施、磁带录音放音的设施等,以保证馆藏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
3.3 加强信息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大学生要想在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目前大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教师的信息素质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代高职图书馆一个重要的任务。
3.3.1 加强信息培训工作。
调查表2、3反映出读者来图书馆查阅的文献类型主要是图书和期刊,对数字资源利用很少,有的甚至不会使用数据库,这就要求图书馆有重点地开展信息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应实施针对性的图书馆利用教育,如对入学新生,重点培养科学、良好的查阅文献的习惯;对于高年级大学生,则要把重点放在介绍学术网络资源,综合性、专业性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和检索方法、途径、策略等[2]。同时,购买了新的数据库,就及时开展培训,并把这种“介绍数据库及网络资源”的培训持续地开展下去。
3.3.2 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从调查表4来看,读者认为图书馆开展的馆藏资源推荐和咨询服务对他们最有用。这是因为,目前参考咨询服务在高职图书馆中远未普及,大学生更多还是把图书馆当作一个借阅书刊、自习的地方,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可以为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特别是面对海量而又杂乱无序的网络信息,高职学生更是束手无策。这表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借阅书刊这样较低层次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咨询解答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信息素养教育 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第五,系统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提出包括数字化网络环境、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多元信息互动社区的内容设计与平台构建策略,梳理出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指标体系。
第5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 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的调研报告 军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 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方式应用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校信息化中数据挖掘现状调研及应用研究 税收征管信息化应用问题及建议 赣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现状调研及趋势分析 湖南农村信息化现状调研与启示 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研究 高职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调研及对策分析 信息化建设业务应用项目开发管理现状、问题与建议 浅析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我国税收征管中的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城郊选煤厂组织信息化现状的思考及建议 义乌玩具生产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
[4]新华网.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http:///2015-05/23/c_1115383959.htm.
[5]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49-51.
[6]刘矗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7]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
[8]曹培杰.中小学生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验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4(9):24-28.
[9]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10]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112.
[1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42-50.
[1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13]问卷网.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EB/OL].[2015-12-09].http:///s/MfamQb/.
第6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策略选择 基于米歇模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京津冀港口群互动协调发展建议 京津冀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邯郸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中的机遇 京津冀港口群协调发展的港口与腹地关系分析 京津冀农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沿革 开发使用京津冀人才 促进保定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京津冀生态景观与旅游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 京津冀区域蔬菜物流信息化策略研究 京津冀信息化协同:箭在弦上 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大幕开启 京津冀信息化协同该如何推进?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破除行政区划障碍 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调发展需“十指握拳” 基于首都临空经济视角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8-20.
[2]丛敬军.信息化指数模型及辽宁信息化水平的测度[J].现代情报,2004,(7):73-75.
[3]方维慰.区域信息化发展环境的综合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情报杂志,2008,(11):32-34.
[4]茶洪旺,陈静,倪秀碧.中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收敛性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4):91-97.
[5]杨洋.安徽省区域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6]朱伟珠,李春发.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协调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6):103-108.
[7]小松畸清介.信息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8]Porat MU..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M].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7.
[9]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J].管理世界,2011,(12):1-11.
[10]修文群.区域信息化的测度与评价[J].情报学报,2002,(2):197-208.
[11]郎益夫,周荣,喻登科.信息化和谐指数测量(2001-2007年)[J].图书情报知识,2010,(2):4-9.
[12]姜君.基于熵权与变异系数组合赋权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13]刘宇辉.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J].经济地理,2005,25(2):219-235.
[14]尹世杰.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9,(7):7-10.
[15]刘艳芳.京津冀地区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3-67.
第7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媒体新生态”论坛中指出新媒体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把满足受众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趋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很多企业利用微信、QQ等新的媒体方式在企业内外所形成的社交网络中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传播,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些新兴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工具,更好的促进企业在新媒体所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这是当前媒体变革发展中需要企业重新思考的新问题。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分别展开了针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IngiRunarEdvardsson等研究了知识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处,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员工能力、创新意识、客户满意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知识管理的关键。JingyuanZhao等学者使用实践和案例方法对中国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包括知识管理的认识、知识管理的阶段和知识管理的应用。CuiKai利用SPSS中多元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估。国内学者黄蕾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利用知识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发挥主导作用。董小英等以共同演化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竞争战略和知识管理,并以李宁公司为例,提出企业模仿战略和运营知识管理。王娜以知识管理中的“PSCA(即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闭环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互动机理,以中国IT领袖企业联想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深入到企业内部,侧重于对知识进行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也逐步向企业延伸,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服务创新和知识管理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针对企业发展中所形成内外社交网络中的知识管理需求和特点,从信息生态理论进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要素视角,对新媒体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①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是什么?②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下,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根据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更好地引导企业利用社会网络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本文的研究试图回答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以更好的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特点。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应用层面能更好地指导基于中国情境的企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提出
(1)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InformationEcology)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信息生态的核心是强调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所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关于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国外学者GeorgeZillante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企业和系统环境共处的动态平衡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受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学者曲晨竹等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由企业信息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中包括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这种构成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的研发、生产、业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其知识管理的内容需要实现信息生态系统所强调的“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才能通过企业采用合理的新媒体技术,在内外新媒体信息环境的引导和作用下,实现社会网络中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员工所构建的社交网络或QQ群,新媒体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共享。AbeckerA认为,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等措施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涉及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四个关键环节:①知识收集阶段,企业借助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简称KMS)或新媒体的相关工具对研发、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文档及隐性知识进行收集。②知识传递阶段,通过邮件、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和企业KOA(知识管理型办公自动化平台),以协同知识管理为基础,将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告、文件管理、知识经验、组织机构、审批手续等通过网络手段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各种知识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知识传递。③知识共享阶段,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内网为企业内外部的员工、客户、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大量信息,同时通过在线培训和微视频,为员工提供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④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创新的想法及创意利用新媒体工具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平台中进行,并在企业内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不断完善知识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成果。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信息生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需要构建信息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更好地整合。其知识管理中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信息人(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其中,信息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下所有企业以及其它组织,共同产生的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人的影响。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环境分为企业利用新媒体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也可称为微观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为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采取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宣传活动和政策导向;宏观环境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受到的国家政策、经济、法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企业的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会受到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新媒体,新生态”所构建的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上看,主要强调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而指导中国的企业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知识管理,实现媒体变革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的内外整合。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1)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模型。国外学者Ed⁃garSernaM从资源组织、信息管理、环境优化等角度构建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成熟模型,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竞争力。国内学者赵西萍等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从管理性因素、内外部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张鹏等从管理者、员工、流程、文化、技术、内容等六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模型,用AHP决策分析法结合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帮助企业改进知识管理水平。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知识管理过程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特点,利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三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2)文献回顾及假设建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相关理论,本文从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和假设建立。①信息人。即企业的员工,他们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推进过程中,在整体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共享意愿、分享意向和吸收能力对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学者Simonin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将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意愿用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保护程度来度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探究了这种保护程度(发送动机)与知识转移、共享效果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学者Szulanski归纳了企业中知识接收方的消化知识能力对知识管理效果产生的影响,即接收知识的动机、保持能力和吸收能力对知识管理实现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1:信息人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②信息技术。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是企业之间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国外学者Hendriks的研究中指出信息沟通技术的使用对显性知识共享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学者Currie.G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中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会有效促进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发生。学者WhiteRS同样认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企业信息系统越先进,越能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国内学者张杰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等IT技术促进知识分享的程度越高,就会越有机会将问题进行反馈,加速信息或者经验快速增长,有效激发员工挑战困难的欲望,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成果的产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2:信息技术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③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微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员工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建设、组织结构和组织宣传活动等。国外学者Bartol.K指出团队的激励政策会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更好地实现。ConnellyC.E.在其研究中指出,企业对知识管理制度建设的支持程度,会促进知识管理的实现。Srivastava.A.等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的组织结构越复杂,越不利于知识转移与共享;而是精简的制度建设,相对分化的权力制度会促进知识转移与共享。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3:企业内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④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宏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国家宏观的政策、社会经济及产业网络环境等。国外学者Daven⁃portThomas等人指出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更好的推动了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国内学者赵爽认为国家政府机关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企业积极的参与到知识共享的企业联盟。邓少军等认为,在产业网络环境下应根据参与者的关系,提出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为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H4:企业外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4实证研究
(1)样本及问卷设计。本研究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先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试调查样本反应出的问题和个别调查人员的访谈,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正式调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代表性行业,重点针对汽车、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行业四个典型行业,样本发放的对象包括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富奥、郑州宇通、长春客车、通钢集团、吉化集团8家代表性企业。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形式采用了一般性选择和李克特五级量表。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组陈述遵循“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这五种由浅入深的选项构成,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分数5、4、3、2、1。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实际有效回收样本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
(2)描述性统计分析。在21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问卷的答题者基本上都是企业中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他们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参与调查人员特征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通过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总体上把握被调查者的特征。从被调查者的职位看,普通员工占34%,管理人员占32%,技术人员占13%,调查结构很好地代表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层次结构;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的占37.91%,30-40岁占29.86%,40-50岁的占20.38%,50岁以上的占7.11%,反应出样本调查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占39%,硕士占21%,博士占12%,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分布较为合理;从性别来看,男性62%,女性38%,反应出企业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符合行业性别分布特点。因此,综合调查对象在职位、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方面的比例情况看,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3)信度和效度检验。为对样本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课题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显示,KMO值为0.718>0.5,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Bartlett球体检验值,可知各变量独立的假设不成立,即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也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可以看出问卷的总体设计比较合理。因此,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问项的数据可靠性较强。
(4)数据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在本文中,因变量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现,自变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即可建立影响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a1+a2*信息人+a3*信息技术+a4*企业内部环境+a5*企业外部环境依据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R为0.714,R方为0.510,调整判定系数R方为0.502,即可认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解释了知识管理总变异性的51%,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调整的R2对总体值做了更好的估计。由表3可知,该模型因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46.318,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3.389和18.347,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2.930和0.323。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6.85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包含所有变量的回归模型能够显著地预测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原假设R2=0被拒绝,在此过程中认为模型中的各偏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自变量与因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可建立线性模型。由表4可知,在该模型中,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回归权重都是正值,说明各要素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得到的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0.551+0.270*信息人+0.194*信息技术++0.129*企业内部环境+0.102*企业外部环境由多元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可知,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均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产生正向影响,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影响因素将分别提高0.270、0.194、0.129、0.102个百分点,且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通过表4中预测变量的t和p值,可以检验每个预测变量的显著性,各要素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有支持原假设并且有正向影响,其作用关系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5)讨论分析。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从整体假设的支持结果进行分析,T值和P值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假设(H1、H2、H3、H4)均支持,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呈现正向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信息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其理论研究基点具有可行性。第二,从影响因素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非标准化系数B值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程度,按作用大小依次是“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人(即企业员工)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对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的实现起到关键的影响,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其次,是信息技术,企业在利用新媒体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新媒体技术技术的推动才能实现好的知识管理效果。第三,从所构建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分析,R值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好,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可用,可以作为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过程的相关指导。企业在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时通过建立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管理的沟通、交流、共享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知识管理的步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利用。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5结语
第8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 教育市场研究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差异化竞争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顺应市场需求
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开始,到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管理、咨询、中介等社会服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已从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图书信息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延伸到各类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该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从我国现状来看IT人才总量存在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4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8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50万左右,缺口很大。目前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摸索和探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咨询顾问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调查分析师是政府和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重金难求。根据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调查咨询机构1500多家,有关的研究机构上万家,但是专业调查分析人才缺乏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顺应市场需求,我们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同步进行,相互支持,参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育和企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2.1.1 教育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建设不但要依托企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还要着眼于教育市场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充分重视和结合地域经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我们院校处于北京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北京市教育市场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竞争对手专业研究和发展领域、学生培养方向、其他地区专业特色等信息;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和北京市企业特点,结合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总体规划的研究,从而制定差异化竞争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①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全国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要总结和发现全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②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北京市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和发现北京市相关专业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2.1.2 北京市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认证调查
通过对信息管理专业招聘市场研究,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探寻企业岗位能力、人员性别、受教育程度、需要人数等各个方面的真实现状,细化各个岗位受企业欢迎程度,分析企业性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调查研究的实施和渠道分别采用
招聘网站调查与分析
市级、校级招聘会以及各区人才招聘市场调查与分析
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调查与分析
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各类型企业走访
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2.2.1 主要研究方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电话访问
问卷调查
企业访谈
专家论证会
网络调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为专业课程建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2.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是
信息管理岗位调查
学生岗位能力调查
企业需求调查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课程设置
毕业生情况调查
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调查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难点是
开专家论证会时,如何确认专家、讨论内容、会议方案
调查走访时,确认企业、与企业联系、确认会面时间、讨论议题
问卷设计时,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等
3 结论
在论证专业定位时,一定要注意专业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找到了改革专业的正确方向;在确定专业、寻找学生就业市场时,要善于发现竞争环境好的领域进入,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改造,加强实训环节建设,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第9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
>> 高校图书馆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研究 开展微信公众平台调查研究,改进高职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 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分析 基于微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推送研究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策略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新书推荐模式研究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阅读的策略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用户使用需求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运营探索 基于微信营销策略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省域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推送服务研究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设计调查研究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调查研究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的运营策略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阅读促进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推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5-19.
[2]黄浩波.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及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14,(3):60-63,93.
[3]吉翠芳,周志峰.“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4,(17):38-41.
[4]张骏毅,杨九龙,邓媛.“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6):29-34.
[5]陈雨雪.“985”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16):88-93.
[6]尉鑫,苏珊珊.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调查分析――以“985”高校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4,(10):34-37.
[7]郭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985”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4):71-76,81.
[8]马大艳,李学静,陈虹?.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3):33-37.
[9]周秀梅,田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36-39.
[10]原丽娜,刘华.图书馆的微信营销[J].图书情报工作,2014,(S2):180-182.
[11]洪海娟,卢振波.基于微信的高校图书馆品牌营销现状与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4,(1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