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精选(九篇)

2024-03-03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关键词] 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中图分类号] R115 [文献标识码] A

伴随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印刷行业的需求日益扩大。印刷技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印刷行业是职业病危害比较复杂的行业,职业病危害仍然贯穿于印刷的绝大多数过程。单就印刷工序来讲,主要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毒物和噪声。其中毒物主要存在于油墨的稀释剂和洗刷版面、胶辊的清洗剂中,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等,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噪声主要是轮印机工作过程产生的。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抽取郑州市有代表性的9家印刷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监测,旨在了解郑州市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现状。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根据我们对印刷油墨中主要溶剂成分的调查,以及对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有认识[4-7],就作业岗位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监测调查。

1.2 方法

将9家印刷企业分别标为Y1、Y2、Y3、Y4、……、Y9,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

1.2.1 采样方法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1.2.2 检测方法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测定方法》(GBZ/T 160-2004),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噪声计等方法测定。

1.2.3 评价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GBZ 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3](GBZ2-2002)。

2 结果与分析

2.1 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调查,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甲醇、氢氧化钠和噪声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 印刷机作业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Y1企业在2011年度的挑拣机、烫金机、横断和凹印机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和异丙醇的监测值,包括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均未超过容许浓度。其中乙酸丙酯浓度相对较高。

当标准采样体积为7.5L时,乙酸丁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7 mg/m3;当标准采样体积为12 L时乙酸丁酯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4 mg/m3。

由表2可见,Y2图片社在2011年度的出图和理片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甲醇的监测值,包括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均未超过容许浓度。

当采样体积为7.5L时,甲醇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3 mg/m3;当采样体积为30L时,甲醇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7 mg/m3。

Y3印刷公司在2011年度的晒版工位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氢氧化钠的15分钟采样监测值,结果显示最高值为0.1mg/m3,未超过GBZ 2-2002规定最高容许浓度值(2 mg/m3)。

由表3可见,Y3~Y10企业作业岗位环境中苯、甲苯、二甲苯监测STEL值和TWA值以及噪声均未见超标。二甲苯浓度虽未超标,却相对苯和甲苯浓度较高。

由表4可见,Y3、Y4、Y7、Y8四家企业均为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在26 68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印刷企业,其作业岗位环境中苯、甲苯、二甲苯监测最高值多出现在大型胶印机操作岗位。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虽未超标,却相对苯浓度较高。而Y5、Y6、Y9三家公司为生产规模较小的单车间印刷厂或图片社,其生产布局的拥挤造成了其检测最高值出现在了非胶印机岗位,但其不同岗位的监测值差距并不大,这也说明了生产布局的不合理造成了各个岗位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的互相污染。以上各企业的噪声监测值均未见超标。

3 讨论

3.1 职业病危害程度

对9家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9家企业各作业岗位环境中的噪声控制效果较好,职业病危害程度较低;甲苯、二甲苯、乙酸丙酯的监测浓度相对较高,所以是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相对较高;胶印机作业岗位为作业环境中危害因素监测最高值多见岗位,说明胶印机岗位所遭受的职业病危害程度相对较高。

3.2 职业病危害评价

总体来说,受跟踪监测调查的郑州市9家印刷企业对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异丙醇等有害因素在作业岗位环境中的浓度控制还是有效的。虽然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复杂,但是作业岗位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尚无超过接触限值的情况。9家印刷企业对于噪声控制也比较好。以上结果表明印刷企业已引起足够重视,通过近年来郑州市印刷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积极防护措施,已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但是,低浓度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工的远期危害仍应引起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2002.

[4]张小会,郦胜.上海5家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74-2376.

[5]胡小炜,刘建宁.某公司年产4000吨油墨搬迁工程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4):207-208.

[6]姜彩霞,杨章萍,张旭慧等.某油墨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18(5):307-308.

第2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关键词: 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 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 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 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 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 dB,砰然关门声为82 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 dB。噪声强度在50~60 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 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2 防护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 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2.1 利器伤的预防:防止利器伤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利器伤的特殊教育,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导致利器伤的危险行为。处理针头时要仔细、认真,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能乱丢;禁止将使用的污染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静脉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静脉针头分离,置于利器盒内,避免自伤;锯、掰安瓿时注意掌握力度,以免用力过猛掰碎安瓿自伤,必要时可用纱布保护。

2.2.2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均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接触被污染的器械后。2000年卫生部颁布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2.2.3 提倡戴手套:外科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若手部有破损时,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护理时,应用防水胶布包扎伤口,带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这足以说明戴手套的重要性。

2.3 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 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 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4, (06)

第3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关键词: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危害;结果分析

我国职业卫生形势非常严峻,每年因职业病、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000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职业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可见一斑,职业病危害一直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随着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数量逐年增加,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性日趋突出。鉴于职业病的流行特征,职业健康体检是职业健康监护中的主要内容[2],为全面了解珠海市职业人群健康监护情况及职业危害因素,收集整理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2010~2012年珠海市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数据,对收集的131955人职业健康检查数据进行统计为分析。

1.2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与职业危害评价标准

1.2.1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3]确定检查项目,根据检查对象作业岗位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化学因素(如铅及其无机化合物、苯、正己烷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等)、粉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煤尘、石棉粉尘、棉尘等)、其他因素(接触有害生物因素、特殊作业)等四大类。

1.2.2 职业危害评价标准 疑似职业病是指体检机构发现检查情况异常,并达到相关职业病诊断标准,有可能是职业病,但是没有经过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的情况。职业禁忌症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评价以及职业禁忌症、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的判定均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及国家颁布的有关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主要统计指标有职业危害因素构成比、职业禁忌症和疑似职业病的检出率等,不同检出率之间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共计131955人(见表1),各年度分别为35083人(26.6%)、45499人(34.5%)、51373人(38.9%),显示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呈年度增加趋势,2012年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46.4%。3年期间,在检出的不同职业危害因素中以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粉尘3类职业危害因素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42.6%(56238/131955)、38.3%(50521/131955)和18.3%(24179/131955),这3类危害因素共占总数的99.2%,不同年度职业危害因素构成比不同,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28,P

2.2 职业禁忌症检出率 2010~2012年共检出职业禁忌证3892人,检出率2.9%(3892/131955),不同年度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不同,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34,P

各年度中噪声等物理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的检出率最高,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6.41,P0.05)。

2.3 疑似职业病检出率 2010~2012年疑似职业病检出人数37人,检出率0.28‰(见表3),其中疑似化学中毒、疑似尘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的检出率分别为0.57‰(29/50521)、0.25‰(6/24179)、0.04‰(2/56238),其他有害因素未检出疑似职业病。不同年度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不同,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6,P

3个年代中疑似职业病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中化学因素所致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呈明显递增趋势,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P0.05)、(物理因素组χ2=1.19,P>0.05)。

3 讨论

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共计131955人,接触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粉尘和其它职业危害因素人群构成比分别为42.6%、38.3%、18.3%、0.8%,显示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粉尘3者最多(P

3年共检出职业禁忌证人员3892人,检出率2.9%(3892/131955),高于个广州市报道的0.27%[5],低于成都市报道的4.02%[4]。不同年度职业禁忌证检出率不同,2011年职业禁忌证检出率较2010年突增1倍多,2012年有所下降但较2010年仍明显增多,与珠海市2010年底加强《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及各职业病诊断标准培训后,职业健康检查医师能力水平提升,敢于下负面结论有很大关系。各年度中,噪声等物理危害因素职业禁忌证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化学因素和粉尘。

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共计检出37例疑似职业患者,检出率0.28‰,低于其他地区[5,6]报告的结果。疑似职业患者以疑似化学中毒最多,与佛山顺德的情况相似[7],主要原因为化学因素所致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其中17例为疑似职业性中毒性肝病(三氯甲烷)经调查均为打印耗材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因此在加强全市苯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工作的同时,应针对打印耗材生产企业三氯甲烷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将有害因素对工人的健康损害降到最低[8]。

综上所述,2010~2012年珠海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仍有部分人员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噪声、肝毒物、粉尘等危害因素接触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监督指导和场所环境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素香. 我国职业卫生形势严峻原因浅析及对策[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1):17-19.

[2] 胡建屏. 当前有关职业健康监护深化的若干问题浅析[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0,28(4):169-17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 蒋娣,高源. 2009年成都市职业人群健康监护评价[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1,26(1): 17-19.

[5] 段传伟,刘移民,肖吕武. 2006-2010年广州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职业健康状况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077-2079.

[6] 冯鸿义 张维洁 徐秀芬.2010年度某市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1,6:1049-1050.

第4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医院内由于患者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病情危重患者病情常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使护士极易被感染疾病。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吸入性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挥发性麻醉剂, 会影响肝、肾功能及维生素B12正常代谢, 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增加[2]。

1.3 物理性因素

1.3.1 锐器伤 锐器伤害是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 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其损害不仅在于刺伤本身,而是更可传播疾病。

1.3.2 负重伤 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造成护士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柱、关节损伤。

1.3.3 辐射、噪音危害 辐射多来源于X机和心电监护仪。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甚至致癌、致畸。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报警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患者的声等。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内, 可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1.4 心理性因素 护士经常会面对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 护士遇有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时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重;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 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 其疲溃感较其它职业严重。

2职业防护现状

2.1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临床实际中理论清楚,但实际操作简化;信赖多年穿戴习惯,感觉戴手套操作不方便;不少护士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且擦手工具不规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

2.2 合理应用安全防护技能较差,对血源性传染疾病认知度不高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源性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护理人员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2.3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 在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部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或者怕麻烦,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3 防护措施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3.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3.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患者和帮助翻身。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3]。

3.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3.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4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第5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苯、甲苯、正乙烷、二甲基甲酰胺、1,2二氯乙烷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等),生物因素(职业接触病毒、细菌等),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哪类人得职业病概率高

针对几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如果你有某种职业禁忌证,请你最好不要参加相关的工作。否则,你得职业病的概率比常人高。

苯:血象检查低于正常参考值;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血液病;妇女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上述这些人不宜从事苯作业。主要苯作业有制鞋企业的抹胶、抹天乃水、鞋面清洁、工艺品的彩绘、彩色印刷的上光、电子器件清洗、家具机械器件油漆,以及使用含苯天乃水、溶剂等。

铅:各种精神疾病及明显的神经症;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严重的肝、肾及内分泌病。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不宜从事铅作业。目前铅作业企业主要有蓄电池的生产、组装;电子玩具焊锡等。

粉尘:活动性肺结核;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影响肺功能的疾病。有上述疾病的人不能从事各种粉尘作业。

噪声: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1000和2000Hz中的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大于25db;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存在上述疾病的人不宜从事有噪声工作。

据介绍,根据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目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多不胜举,上述几项是目前最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之一。怎样有效预防职业病

职业性健康体检是有效预防职业病的方法之一。

职业性健康体检,指工业企业作业工人体检。《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从事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在岗期间定期体检和离岗时体检。

上岗前体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职业禁忌证的人从事不该从事的职业活动。

在岗期间定期体检是为了及时发现毒物或粉尘可能对机体产生的健康损害。从事各种有毒有害作业,都有特定的体检周期,一旦发现有与新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定期观察,不能继续从事危害作业。

第6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关键词:危险源; 识别; 评价; 市政工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 Health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英文简写为“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1.OHSMS危险源评价的发展和作用

危险源的国际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OHSMS开展安全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思路是:识别、辩识系统内产品、过程、活动等存在的危险源,采用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对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等因素确定是否可接受,对其中不可接受的风险确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现有的控制措施的评价、确定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和新的控制措施,通过实施以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1.1 OHSMS危险源评价经历以了下发展阶段:

1)1996年,英国颁布了BS88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2)1996年,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性文件;

3)199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草案、日本工业安全卫生协会(JISHA)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导则》、挪威船级社(DNV)制订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4)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 理体系—实施指南》;

5)1999年10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试行标准》;2001年11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代码为GB/T28001-2001,属推荐性国家标准。

1.2 企业开展OHSMS标准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对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将在社会上树立企业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2.市政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因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危险源较一般工程更多,存在的形式也很复杂。笔者长期从事市政企业管理和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开展OHSMS标准实施的实践,总结市政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如下:

2.1 辨识危险源时必须考虑的原则。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②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③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此外危险源辨识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当工作场所发生变化(如办公地点搬迁等)设备设施(如新购进一台搅拌机)及工艺(如由原来的合成生产改为来料加工)发生改变时,都要对危险源辨识重新进行辨识。

2.2 识别步骤:a.工作活动分类;b.危险源辨识;c.风险评价;d.评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e.评价和确定需采取的控制措施;f.评审确定控制措施的充分性。

2.3 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

2.4 通过实践总结的市政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

通过上述原则和识别评价后,一般市政工程企业及涉及市政基本业务的危险源笔者总结如下:

1)大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2)在实践中的表现方式:触电,如各类用电机械设备;高处坠落,如桥梁工程作业和员的挂篮;物体打击,如张拉预应力筋;机械伤害,如摊铺机运行中,攀登机械;坍塌,如土方作业时基坑支护结构雨水排泄不畅;火灾/爆炸,如土方开挖时遇到管线、煤气管道等;中毒/职业病,如沥青路面施工时未佩戴工作服、手套、鞋等劳保用品;传染病,如临时用工人员有传染病,意外伤害,如露天作业人员雷电时无防范措施;物体打击,如桥梁施工时浇筑水下混凝土结束后,土低于现状地面,未设护栏、安全标志。常见的市政道路、桥梁、给排水工程危险源大约有1000余类,涉及不同的作业部门和岗位,因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操作中,必须严加防范。

3.市政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的确定

3.1 评价的基本要求。

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依据承包工程的类型、特征、规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识别出危险源,并对危险源逐一评价,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定义为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可能出现伤害的范围、性质和时效性,制定消除和控制的技术性措施,且应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操作规程中。同一个企业因不同的项目和区域、管理人员变化,也会引起危险源数量和内容的改变,因此企业对危险源识别应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3.2 评价方法。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

1)安全检查表法。事先将检查对象加以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逐项检查,避免遗漏;常使用于市政工程正常施工阶段的常设性检查。

2)危险指数法。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常使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带来的危险源风险防范。

3)预先危险分析法。在一项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工作,包括在设计、施工和生产前,首先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后果进行分析,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常使用于市政工程施工前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阶段的分析。

4)故障假设分析法。对系统工艺过程中或操作过程的创造性分析方法,对有关问题进行考虑,任何与工艺安全有关的问题,即使它与之不太相关的问题也要加以讨论,分类记录,以发现假设存在问题条件下的解决方法;常使用于市政工程大型设备进场时的风险评价。

5)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基本过程是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变化或偏差,然后分析找出偏差原因、后果和对策;本方法侧重要在市政工程工艺部分或操用步骤中,找出各种具体值加以分析,常见于桥梁工程的技术参数分析过程。

6)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根据系统可以划分为子系统、设备和元件特点,按实际需要,将系统进行分割,然后分析积压自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及其产生影响,以便采取对策;本方法常使用于在质量和安全通病方面的评价与分析。

7)事故树分析(ETA)。通过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树”,对各种系统危险性进行识别评价,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简明、形象化的特点;本方法非常适用于开展市政工程QC活动中,对关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8)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在识别危险源方面,定性和半定量的评估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对复杂并存在危险的工业流程等提供决策和依据方面,需要足够的信息,因此必须采用两种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在市政工程桥梁和隧道施工的危险源识别与评价过程中较为常用。

3.3 OHSMS安全评价报告。

上述根据OHSMS系统进行识别和评价危险源后,形成的工作成果即为安全评价报告,一般有如下内容:1)前言;2)评价项目概况;3)评价程序和方法;4)危险性预先分析;5)危险度和危险指数分析;6)事故分析和重大事故摸拟;7)对策措施和建议;8)结论。

3.4 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安全评价和危险源识别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风险控制措施,以其消除非潜在的危险和伤害,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2)如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用低压电器;3)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4)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5)保护每个工人的措施;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7)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8)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虑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9)应急方案的需求;10)预防性测定指标对于监测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在组织上述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其最适合的风险控制措施十分必要。

3.5 以概率风险评价方法(LEC法)用于基坑开挖的实例说明。

LEC是OHSMS系统中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半定量评价方法,即D=LEC,式中,D为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以市政工程施工桥梁施工作业中“安装承台未设安全网”这一危险源为例:L事故发生可能性为3-可能但不经常,E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为10-连续暴露,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7-严重重伤;则其D=210,即为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应用LEC法进行评价风险应关注主观因素的影响,三个数值的选择应尽可能符合实际。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对现有风险的控制措施加以考虑,确定现有措施是否使已识别的危险源得到足够控制,这才是识别和评价的根本目的。

搞好市政工程企业和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组织控制下工作的职业健康安全有影响的任何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意识,实施OHSMS体系,需要组织全体人员参与,因此这要建立在组织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积极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基础上。一个有可溯源性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充分、适用和有效,有效的体系建立后,关键在于人员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运行的健康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2011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2012.3

[2] GB/T28002-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2012.2

第7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该办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大“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和精神的要求,高度重视防尘防毒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防尘防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年初该办依据市安委会下达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结合当前防尘防毒工作的实际需要,将目标的内容纳入全市卫生工作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急性生产性中毒事故的防治

急性生产性中毒事故的防治,一直是该办的工作重点。根据全市工业企业的尘毒危害和企业生产情况变化,重新调整了易发生急性生产性中毒事故的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共*家,要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岗位、重点人群的监管,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防止重特大急性生产性中毒事故的发生,监督履盖率达到*%。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㈠易发生急性生产性中毒事故重点监控企业检查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该办于*年*月共派出*个组对市属*家重点监控企业进行了四次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检查的内容涉及职业卫生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设施;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检查中发现,各企业均建立了职业卫生档案,有较为健全的职业病管理机构,多数企业在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说明;除某些企业受限电或资金困难的影响外,多数企业进行了职业性健康体检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使用不正常及未发放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的情况较为普遍;某些企业未进行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份,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条。

㈡参加全市《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联合执法检查

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我市的深入贯彻实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市*下发的*号文件,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总工会、市经贸委、市建设局、市未成年保护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开展全市《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执法检查。该办制定了关于职业病防治专项检查工作的方案,重点检查内容是:①职业病患者待遇;②职工体检;③宣传、培训;④作业场所检测;⑤建设项目评价;⑥职业中毒事故管理。检查于*年*月*日至*月*日进行,共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认真、仔细地检查。各检查组在检查中深入生产第一线,讲求实效,确保检查质量,认真记录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存在以上问题的用人单位,检查组均在口头上进行了督促,并填写《综合执法大检查情况登记表》,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份,责令其整改并在近期内进行复查。

㈢修订《重特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重特大急性职业中毒的危害,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抑制中毒事故蔓延扩大,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生产者和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原有的《重特大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与其他相关预案共同组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三、深化职业病防治基础工作工作

㈠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全年全市共检测*户企业,计*个作业点,检测点总合格率为*%。其中检测粉尘作业点*个,合格率为*%;毒物作业点*个,合格率为*%;物理因素作业点*个,合格率为*%。

㈡职业性健康体检工作

全年全市共对*人进行了健康体检,目前均未检出职业病患者。

㈢放射卫生工作

全年对*市*家医疗机构的*台*光机、*台CT机进行了检测,对*家单位的*光机机房建设进行了技术指导。

㈢预防性卫生评价工作

完成了*市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日化厂、*汽车厂等企业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完成了宜事达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

㈣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

与直属单位、各区市县*局、重点监控企业签订“包保”责任和目标责任,责任书签订率达*%,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㈤编写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知识材料

根据人大、政协的意见,针对农民进城务工较多的现状,该办组织疾控、卫监职业卫生专家联合编撰了《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知识手册》和《农民工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教材》,即将付印。

㈥举办职业卫生培训班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提高我市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及企业分管职业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于*年*月、*月举办了二期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为①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仪器简介②职业病危害因素卫生学评价③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④职业病危害检测⑤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警示标识的设置⑥职业中毒事故的调查与处理。来自全市各区县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家企业的有关人员共计*人参加了培训。

第8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食品加工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粉尘类危害。粉尘类主要是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原材料筛选、磨碎等工序中产生的细微粉末污染,比如,粮食的粉碎生产中的分产、松花蛋及皮蛋等再加工^程中所用黄丹粉等配料所产生的氧化铅尘等。长时间的处在粉尘乱飞的环境中,会对人体的肺部产生很大的危害。

噪音危害。食品加工企业大多都是借助机械设备来完成食品加工,在碾压、磨碎、筛选、打磨等的生产过程中很难过,难免的会存在机械振动和撞击。对于酒水和乳品加工中的液体流程,原料粉碎等过程中都存在噪音。长时间处在噪音环境下,人民的听觉和精神感官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不良加工环境危害。食品加工因不同食品的性质需求需要对环境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当进行植物油的加工,肉制品的烘烤、油炸,乳制品的灭菌和浓缩,盐加工业和食品干燥等工序处理中,还有酒水饮料的制造、糕点烘烤中都需要一定的高温环境,而人长期处在高温环境下就会使得自身的水分蒸发过快,导致体内内分泌的失调。而对于需要冷藏和冷冻的食品加工和储存中,又需要用到低温环境,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下人的身体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严重危害。

有毒物质。当前的食品加工中所谓的有毒物质就是食品添加剂中的提取剂、增白剂、干燥剂等。这些添加剂所具有的挥发、氧化等工序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常见的用于植物油浸出的正乙烷、进行谷物熏蒸的二硫化碳、卤水精华的氯气、饮料制作中的甜味剂、亚硫酸类化合物等。甲醇、盐酸、甲醛等。在这些有毒物质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势必导致人体内超出标准含量的过量吸入,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射线类危害。食品加工企业很经常的需要通过射线来灭菌和保鲜等。常用的y辐射能够起到辐射灭菌、保鲜和辐射聚合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长时间的接受辐射很容易导致人体基因的突变和破坏,而射线在照射食品中难免的也会辐射到从事辐射工作的职工。这种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

生物性危害。炭蛆杆菌和布氏杆菌是屠宰厂中的常见的生物菌,其能够引起人畜的相互疾病传染。还有食品运输和加工中出现的螨虫、羌、蚤类还容易导致职业性的瘙痒,制糖及仓储运输中的嗜热性放线菌还能够引发职业性肺泡炎。

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的几点措施

食品加工在不断的进行扩建和新建的同时,必修将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严格的进行执行,按照国家的相关《食品卫生法》和《食品通用卫生规范》严格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依据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条例对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预防性的检查,确保食品加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就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和设备改进,使加工企业投入运营后具有更加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同时卫生行政监督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加工企业竣工的验收工作监督,确保食品生产加工各项工艺及环境的安全健康,才能够投入生产。

第9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血护士要承受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事关重要,笔者就其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护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的工作,与开放性的血液接触机会较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证实有的多种病原体可经破损组织造成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给采血护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2物理性危害

1.2.1锐器伤 采血护士工作中要经常接触锐利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组织,增加了感染机会。

1.2.2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常用仪器的噪声,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噪音等不仅对人听觉系统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错等。

1.2.3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常见于室内地面、台面和医疗器械消毒的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精神压力,体力消耗也较大。采血护士工作具有节奏快、责任心大的特点,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操作中必须严谨、细致、有时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操作不规范。

2 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自身学习,规范操作 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感染,也可减少50%被利器刺伤的几率。操作关键在一个细字,无偿献血关联着生命,关联着诚信,关联着道德,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明确科学规范管理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基础,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针对性规章制度和具体防护措施,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定期督查落实情况,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至最低。

2.3针对性防护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物体要经1/200过氧乙酸擦拭。遇有刺伤、破伤皮肤接触血液,应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办法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关注被污染血液的检验结果,同时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上报并对防治效果进一步跟踪。

2.3.2物理性危害防护 接触血液时一定要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针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减少刺入深度及进入人体内的血量。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进行与血液接触相关操作。采血场所空气消毒后要留有足够时间,避免皮肤、眼睛损伤。

2.3.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进行消毒时使用相对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3.4采血环境的防护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采血车或采血屋成为采血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故对车上或屋内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监测。选择无噪音的空调机及冰箱等设备;紫外线消毒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结束后进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总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前提,是更好为献血者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文圣,袁伟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

[2]成宝玲,李英.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应对[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

[3]方瑞峰,孙淑芳,张慧.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 .青岛医药卫生,2011,43(3):211-212.

[4]赵静,徐玉良.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2011,7(5):651-65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