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课程,社会发展到今天,它的重要性对已日渐突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初中信息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习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电脑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如同掌握“读、写、算”一样重要。对于21世纪的初中学生来讲,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2.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信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已有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利用信息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是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要要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教师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教学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在亲自实践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各学科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的课程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作和手段参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而在学习信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等,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第2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分层教学;实施原则;实施策略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尊重学生的一切需求、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发展最大化,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分层教学的实施并不能随意而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制订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够更好地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服务。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要遵循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尊重个体的原则。面向全体是指分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针对全体学生制订发展目标;重视发展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在看到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尊重个体是指老师制订教学任务要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主要目标。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分层是实施信息分层教学的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分层。学生分层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根据每个层次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层辅导、分别释疑,再达到各有所得、各有侧重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分层,需要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拔高层、基础层、达标层三个层次,在学习“加工图片素材”这节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分别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如拔高层可以让学生学会“素描、清晰、抠图”三种处理方法,而基础层则可以学习“清晰、抠图”两种,达标层则学习“清晰”一种,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教学能让学生同时达到学习饱和,实现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
(二)任务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方法的载体
任务分层是学生分层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层教学的好处、实现初中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制订任务时,达标层的学生应该以参与性为主,基础层则以强化基础、多加锻炼为主,拔高层则要以独立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主,通过不同层次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得到充足、有效的锻炼,保证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分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制作‘摇动的树枝’动画”这节课时,针对达标层,老师可以要求其认真观看“摇动的树枝”动画图,模拟出动态路径即可;基础层教学即要求学生绘制出“摇动的树枝”路径,自主绘制一棵大树树枝摇动的路径;拔高层则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层教学任务的同时,绘制一片森林的摇动路径,并适当加入树枝的路径等。任务分层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达到有效的锻炼,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三)动态管理是提高分层教学效果的策略
动态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分层情况要时刻保持活性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的知识程度都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知识水平、知识面、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等不同指标重新对学生进行分组,达标层、基础层的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进入到拔高层,拔高层的同学也可能因为疏忽学习而降低到基础层或达标层,时刻保持学生学习的紧迫性及分层的弹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半学期之后,可以根据课堂提问、操作能力考核、作业表现、同学评价等分层方法重新确定学生的分层情况,同时对于进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退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达到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分层教学的活性。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基础性和个体性的重要学习方法,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需要遵循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尊重个体的原则,详细制订分层计划和分层措施,为学生学习打好基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更离不开学生分层、任务分层、动态管理等分层方法,全面细致地将学生、资源和学习过程均做好分层管理,能够更好地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作者:刘明珠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教育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人们在感受信息技术优越性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接踵而来,有些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厌学、社会责任感差、精神无所皈依……。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人文精神的滑坡,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教育。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展现技术价值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新课程标准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刻的到来,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发展,提升人文科学是本世纪人类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现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然而,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多地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重技能传授而轻人文熏陶。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被定位在工具性、技术性上,造价值的缺失、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细处着手,行为规范渗透人文教育
细微之处可能只是一举手、一投足,尽管只是点点滴滴,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行素质,细微之处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进入计算机教室要保持良好秩序,按指定位置就座;自觉维护计算机教室的环境卫生;爱护计算机、桌椅等公共设备等。
教师在始业课上都会提到机房守则,但我觉得教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还不如学生用心感受。针对有些学生带零食进课堂并随意乱扔的现象,我并没有依照常规进行批评。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对机房进行了打扫,并将打扫环节拍成照片,在课堂内进行播放。面对着屏幕上展现出来的一大堆垃圾,学生们发出了惊叹,看到照片中电脑桌夹缝里粘着的口香糖,很多学生做出了强烈的谴责!最后看到老师打扫教室的身影和打扫后整洁干净的机房,学生沉默了。照片“无声”胜“有声”,短短几分钟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还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喜欢修改或删除其他同学的作业,有时还带U盘偷偷拷贝一些不允许的文件。这些问题从技术层面可以得到解决,但我却在课堂内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评判,自己分析,得出结论。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学生学会了尊重别人,并以此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明白,平时要多一点“公众意识”、少一点“以自我为中心”,日常要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二)挖掘教材,创设情境落实人文教育
浙江省现行的教材是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编写的,它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逐渐完善,充实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例如:《数据处理与应用》单元,我结合中国学生营养日的宣传,展开中学生饮食营养和卫生的调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各种水果、蔬菜、食品的营养成分的数据,在课内通过EXCEL的数据运算、统计、图表等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平时自己的饮食习惯,认清自己在日常饮食中的问题和误区,进而调整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又如:《制作多媒体作品》单元,我结合学校地处闹市区,家长接送孩子乱停车,常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创设“小交警治拥堵”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小交警上路执勤,对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通过PPT模拟,请学生利用自定义动画进行改正,以完成PPT动画制作的教学。还有《网站制作》单元,我选取了“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担任家乡非遗大使,建立网站。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展现,进一步了解本地的非遗项目,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基本素质,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塑造自我,展现教师人文素养风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历史等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具有渗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教师要注意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既注意外在的仪表,又要让你的内在素质与人格魅力真正地散发出来,这对学生的影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要广泛地阅读和学习,积淀深厚的人文知识,为发展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打下基础,在展现教师人文素养风范的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第4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应配套道标
目前,为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逐渐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投入规模,为学生安排配置较高的电脑。于此同时,学校也要相应的对该课程师资队伍加强建设。我发现,一些学校安排离退休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将信息技术课程当作“副科”来安排,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无论是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个人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学校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忽视了这一要求,使得信息技术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特别是在各阶段的重大考试时期,这不仅严重扰乱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打击了该课程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学生丧失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必须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将该门课程放在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加强课堂教学纪律
当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娱乐化倾向明显,教学效果存在严重问题。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正确使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身综合素养。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升学压力,再加上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导致在简单的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任由学生自己上网浏览、玩游戏,将教学课堂变成了网吧。这种状况不但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知识教育,而且破坏了各学科在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二、初中德育教育特点
(一)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等都是经由自身的感性认识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对个人影响至深的感性认识,在中学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具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逐渐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小学到初中,再由初中到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知识量的加大、知识水平的加深,他们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认知程度也由感性所占主导。
(二)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环境的具体状况,灌输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因此教师在运用灌输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创新性地运用渗透教育,并最终使得将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进行转化。结合初中阶段知识的基础性较强的特点,比较有利地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其它课程教学和课程老师中去。虽然初中设置有思想品德的课程,但其他学科间的相互配合能潜移默化地营造出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推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初中学生在信息时代表现出的道德弱化行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同转化为道德自觉。
(一)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加强中学阶段渗透性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要透彻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和教材的特色,还要能够了解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将丰富的德育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二)多样化教学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
运用示范式、渗透式、诱导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这就是多样化教学的典型代表。教师在课程安排时,应精心设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德育培养。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指导学生构建班级网站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建立网站,将品德意识渗透进来,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在考量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指标纳入学科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学科教学能与德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合作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使其在各个学科间相互渗透,更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紧密配合,仅靠某一单独课程进行渗透性德育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使得除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外,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使得学校和家庭能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其个人素质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文化自觉性
第5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www.133229.cOm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第6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应该做到灵活多变,并且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确立一些教学目标,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情况,课堂教学是初中教师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于是上好每一次课显得尤为重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些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充分学习,当然,教师也应该做一些讲解,讲完之后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让学生记在脑海里。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兴趣
一、引起兴趣学习法
学生一般对计算机的某些功能比较感兴趣,比如说,男生一般喜欢计算机上的游戏,而女生一般喜欢计算机上的电影,因为女生喜欢看电影,因此,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告诉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优点,让学生不仅喜欢游戏、电影,还对计算机其他功能产生兴趣,引起好学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计算机的快乐,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学生的兴趣一般都聚集在一些新鲜事物上,所以说想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合理改善讲课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进步,节节高升。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充分喜欢上信息技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之后,给学生放松的时间,让学生看看电影,玩玩游戏等等。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想学信息技术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全力以赴,另外,教师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表扬,这么做既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接受所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二、教师直接讲解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直观地演示学习内容,让学生总体把握学习的要素,自己练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记住容易忘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如果遇到不懂或者不会操作的问题,要及时询问教师。直接讲解法适合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当然并不是说直接讲解法不能教授实践操作,而是说相比之下讲解理论知识比较有目的性。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普遍运用直接讲解法来教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教授理论知识可以使用直接讲解法,而教授实践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掌握操作技能。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也比较大,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有特色地讲课,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听进去。这样教师通过对资料的搜集、筛选、归纳,制作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网页,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些新的认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娱乐,还可以办公。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直接讲解信息技术知识,使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完善。
三、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两两对比法,让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并将其记牢。两者不尽相同,可以对比记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学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改善,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善于创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新感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做到语言精练,并且让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才会让教师与学生感到轻松自如。一堂课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后,可以在剩余的时间里给学生讲解一些相似的应用,给学生讲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记牢。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好,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是一举两得的举措,充分运用到信息技术操作之中,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能让学生进步提高,就可以采纳。两两对比法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所以说,使用信息技术两两对比法还是比较有优越性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自己认识不足,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听讲,让学生自己感兴趣,寻求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学好信息技术,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下及时巩固,相信学好信息技术不是梦。
作者:靳志刚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海联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
一、引言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回顾信息技术教育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由于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带动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必然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这种深刻变革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
二、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
因为信息技术在民众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因而该学科也备受关注。然而,因为其并非属于升学考试的学科,因此,实际教学过程时受制于多种类型的约束:第一,学习兴趣的不同造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程度存在着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自小开始已经会运用计算机,初中时已能够非常娴熟地操作计算机,但同时也有少数学生进初中之后才首次接触电脑。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显然会给教学带来困难。第二,初中信息技术课时及其内容并不多。要想在比较有限的课时与教学内容中,实现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第三,课教材方面的存在问题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当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整体上并未顾及学生学习的持续性,这类“零起点”特点的教材的前提要求是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的运用,忽视了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知识内容,从而导致知识的反复学习,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育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内化现象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点是基础性信息技术的教育。人和计算机内部的交互所需的学习愈来愈少,对当下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方法、范式与评估指向等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应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文化内化问题,而认知层面出现了裂解的形态,势必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产生影响,具体文化内化现象分析如下:第一层面是“领进门”,即只须将学习者知道基本的游戏规则与注意的事项,进而打消他们“门外汉”的神秘心理,以后学习者本人即可以自主性地学习。此文化内化特点是目前根据菜单操作的Windows与全部工具平台或是普通软件所共有的,甚至存在着如下现象:在学习者学会了某项工具软件以后,因为全部软件拥有一致的Windows与通行界面及其工具图标,从而能够较为容易地达到触类旁通使用相似工具软件的效果。第二层面是“塑造个性”。每个使用者自由地检索与探讨工具软件的若干功能,从而形成适合自我个性的运用计算机的操作习惯,目的在于符合自我的使用需求。此特征实际上非常普遍。因为只有极少数人,例如专业教师或专家群体才会比较全面地获得有关工具软件的全部功能。多数人虽然已可以娴熟地应用单个工具软件,但仍旧有不少从未运用的计算机功能项目。当然,也没有必要探索并使用全部的菜单功能。第三层面是“主体文化内化的自我需求”。即经过充分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与接触信息环境之后,掌握并认知信息环境的文化、社会与伦理等一般性的知识,是个体展开信息运动的自然所需,也即信息技术的文化内化成个体的自然而然的观念。前两个层面是前提,第三层面则是实质性的深化。信息技术文化主要涵盖2个部分:一是因为信息技术特点的存在而出现的有关信息技术自身的文化部分;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拓展、接触与扰动缘故而影响其余文化侧面的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外化是确保学生获得充分的信息技术,认知且把握有关信息技术的有关文化;内在意义则是确保信息技术文化内化成学生自我的观念与需求,包括网络道德的观念、网络法规的观念、“登录”所需、“搜索”所需以及“下载”所需等。使用者在面向具体事务时的反应是即能够在信息环境内寻求帮助,总是可以挑选出最好的渠道获取上述帮助,而且明白怎样才可以获取有效性的帮助。
四、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方法性知识是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对应的信息技术在整合之后,在学习学科课程后中逐渐完成的。技术层次与整合层次二者不可分割,其中,前者是前提,后者是对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二者均贯穿于文化背景之中,脱离了文化的技术与整合自然导致精神目标的缺位而显得苍白空洞。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文化的教育须充分地引起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邓立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之我见[J].教育研究,2015,(04):89-91.
[2]李艺.教育技术学与现代教育[J].教育研究,2015,(11):100-104.
[3]谢琪.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体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82):15.
[4]派纳.课程研究[M].张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第8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对学生进行德育,需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学习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上机学习引导。在学习中,初中学生需要对计算机有所爱护,正确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养成科学与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利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的行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以自己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以高质量的语言与思维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才能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计算机操作方法是正确的。比如,在教初中学生进行多层文件夹的创建时,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文件夹进行科学的命名,并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性质或者相似内容的文件夹归到一个文件夹当中。学生的演示行为会使学生养成正确分类与整理文件夹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会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所以,从课堂的规矩出发,对学生的正确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是在初中信息技术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律与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涉及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病毒问题进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病毒对于计算机的危害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具体案例的举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破坏作用,如损坏数据与信息,破坏硬件与系统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制作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社会上重大的计算机病毒案例,熊猫烧香等等,让学生在案例中找到学习的真实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安全意识培养融入到初中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对于计算机的重要性,但绝对不可以利用恐吓让学生不敢接近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关注,从而延伸到对自身、他人的安全问题进行关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一些因计算机文件外漏而导致的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案件,也可以举一些计算机安全问题引发的个人隐私外泄事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起安全意识。教师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扩展,将安全问题的对象从计算机转向人们,使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应急能力。这样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学内容得到渗透,学生的法制意识与安全意识大大提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三、利用团队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意识
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团队活动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团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具有合作意识的社会人,更具有社会竞争实力。合作意识是当代企业对于人才的基础要求。能够与他人合作的人才,才是受欢迎的人才。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小组学生建立起共同的学习目标,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相应的努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每一小组的整体信息技术学习水平保持一致。比如,在讲解动画制作的相关知识时,因为初中学生对于动画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个性动画的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动画”为主题,在小组内进行动画编制方案的设计与落实,让每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上交一份力所能及的动画作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头脑运动,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利用团队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促进德育自然化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初中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快速提高。
四、结语
第9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1.教学认知受传统观念制约
在以教材为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授课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环境下,讲课以集体教学为目的,难以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2.多媒体教学环境落后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在多媒体教学投入上拨出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都无法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基础设施有限,这对于学校响应加大信息技术整合力度的号召就犹如“纸上谈兵”,不能起到应有的效应。
3.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限
初中数学教师往往专注于本学科的研究,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还欠缺了解。在一些课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多样的数学符号、烦琐的数学运算的输入都会给数学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扰。在课堂如何熟练使用操作平台和解决计算机系统问题等方面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实践脱轨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许多初中学校,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忽略其真正的价值。数学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正确掌握逻辑技巧。信息技术可以将算法融汇到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1.加强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和课程管理
学校机关和领导应当重视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制定实施计划,定期监督工作进程,专人负责项目。信息技术也区别于普通课程,因此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化课程设计内容、活动等,与国家新课改密切联系。
2.加大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对课堂信息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强初中学校多媒体硬件建设,在教室配备投影仪和计算机,方便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专业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室,使学生能够方便使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传播、使用及教育管理。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平台的操作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捕捉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校信息化课程的软实力。
3.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