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关键词: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辽宁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2015]59号)提出的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的有关精神,在多元消费的时代,农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引导健康、安全的消费方向,以此形成品牌竞争能力。只有让优质的农业品牌进驻消费者心中,农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高端精品、高效特色、高产生态的目标。
1农业品牌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以沈阳市为例,现有省级农产品品牌81个,仅限种植业企业申报,其中沈阳注册有效期内3个,最多时达到13个,因企业在有效期内没有重新申报,被取消10个,特产之乡辽宁省57家,其中沈阳24家(种植业11家,其他产业13家),申报主体为乡镇政府。品牌的种同质化高,品牌创建工作困难大。目前,农业品牌创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品牌意识不
现有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实力不强,树立品牌的意识不够,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多数企业仍将主要精力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生产方面,追求高产量,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没有经过精心包装,粗放经营附加值低。
1.2自然资源不足
品牌催生的土壤养分不足,部分地区无山无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农业品种的单一化,没有特产,也就缺少占领市场的农业品牌创建的先天优势。
1.3产业结构调整慢
玉米、水稻仍占据农业生产的半边天,设施农业虽有进展,但品种高度重复。养殖业中精品不多,多数各自为战,不能统一形成合力,难以共同闯市场,打品牌战略。
1.4林业经济规模小
食用菌等干货市场销售仍以吉林、黑龙江产品占优。
1.5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多年秉持的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都是全球全国知名加工企业,本地的企业却在不断萎缩,难以持久带动本地产业的壮大。旅游市场很难觅到传统的本地特色农产品或加工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
1.6经济环境的变迁,使得在做大农业品牌方面缺少商机
东北经济与全国相比,呈持续低迷走势,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强盛时期,消费市场需求不旺,对农业品牌的催生不利。
1.7宣传包装意识不强
本地市场很难见到包装精美的农产品。
2农业品牌建设目前的发展机遇
农业品牌的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里既有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对现代农业吸纳创新的融合。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难得的机遇,就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供给。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耕地面积比例大,调整结构空间足,种养加链条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良好,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创建农业品牌有巨大的优势。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后劲足。省市政府结合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制定出台了扶持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予生产、加工企业数额不等的补贴,每年安排的资金逐年上升,扶强做大的上升空间大。三是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推进旅游城市建设必将吸引国内外游客,购买力上升,目前积极打造的旅游强市发展规划已经完成编制,未来几年将带来重大的利好消息,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凸显,食为先的消费习惯和特色农产品将随着旅游专列走向全国,旅游与农业的有效衔接,家庭农场、都市休闲农业、观光采摘产业快速发展,为带动品牌建设提供了机遇。四是质量监管工作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有可靠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检测和执法体系建设完善,已经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和市、县两级农业执法体系,完全可以胜任品牌建设和质量监管工作任务,在监管过程中机制完善、分工明确、监管到位,这些都是品牌创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动力的保障。
3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
3.1品牌的养成是前提
任何一个农业品牌说到底就是质量的象征,是安全的代名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国家相关机构认证的权威产品,是国家层面目前最高的产品质量等级。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重点在种植养殖业初级产品、绿色食品除初级农产品以外,还有深加工产品,有机食品则侧重于对生产过程的管控,对产品的外观并无限制。地理标志产品则是对一个地区传统文化消费习惯的保护与登记,所有权为县级人民政府。“三品一标”实际上是质量安全的一种具体体现,并不是一种商标,是口碑。各级政府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应有较高的认识,并赋予足够的资金投入及扩大宣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品牌的作用。在品牌的培育和养成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科学分析,申请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是农产品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之一。哪家农产品企业申请到了地理标志,就相当于控制了这个区域的这类产品的销售价格。有地标的产品和没地标的产品不仅是正宗不正宗的区别,还直接影响到市场销售价格,如阳澄湖的大闸蟹比阳澄湖周边的大闸蟹贵上很多倍。确定目标和方向,如沈北清水大米地理标志,所有权为区政府,但辖区内任何一家制米企业都有权使用清水大米的地标,如何让企业规范使用,不损害清水大米的名誉,制定相关标识的使用规范就显得更加重要。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农业品牌,虽有口碑,却无名牌,如新民小梁山西瓜、大民屯白菜,有着多年的种植管理经验和多年的传统习惯,在省内或国内知名度非常高,但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名牌,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宣传的少,农民单兵作战势单力薄,品牌建设的欠缺已经成了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软肋。在农业品牌建设方面,政府是主导者,不应成为观望者,要充分动用政府掌握的各种行政资源和宣传机器,在以质量安全为前提下,要充分借鉴山东省的农业品牌创建成熟经验,由市、县两级政府出资投入宣传费用,通过在主流媒体宣传,广而告之,加大宣传和保护。
3.2品牌的营销是手段
再好的品牌,不走向市场就失去了品牌的应有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展营销要抓住农产品消费心理,从20世纪70、80年代吃得饱,到20世纪90年代吃得好,到F在吃得安全。安全是老百姓当前在购买农产品时首要关注的问题。“产业链、好产品,安全品质、好生活”是中粮集团给老百姓传达的健康理念。无独有偶,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最近的广告语也换成了“安心之选,首农集团”。无论是中粮的“安全品质”,还是首都农业集团的“安心之选”,关注的都是农产品安全问题。跨界农业是发展方向,产品销售也会高于同类企业的收入。创建农业品牌的工作中,将安全作为重要的营销策略,通过推销沈阳地产名牌农产品,精确定位产品品质,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实现品牌发展,是必然之路。
3.3品牌的认证是基础
近年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从最终产品合格转向种植养殖环节规范、安全可靠,积极推崇和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控制,随之产生了生产管理和控制体系及相应的体系认证。目前,不少农产品由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其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品牌建设便失去基础支撑。近年来,“三品一标”认证体系、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严格认证标准,强化证后监管,可以使得品牌产品在过程控制、减量化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到示范引领作用。所有农业品牌必须在质量上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在产地环境上有严格的限制,在管理过程中有规范的措施,这样才能通过质量认证。认证工作结束不等同于放松监管,持续开展证后监管和对产品质量抽检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手段,也是有效避免农业品牌被企业或个人行为的损害而影响到整个产业链条发展,持续维护农业品牌公信力的一种手段。
3.4精确定位是关键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基本条件。标准化促进品牌发展,品牌推动标准化建设。树立品牌理念,围绕开发、培育、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目标,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引导生产和经营者开发、培育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在展农业品牌,眼睛向外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研究挖掘本地农业文化中的闪光点,实行各级政府负责项层设计,壮大本地特有的产业,这才能将品牌持续做强,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本地区特有的产业构成,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融合到产品质量上,实现沈阳市农业品牌建设的深入发展。
3.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是保障
2014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集中精力搭建全国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积极开展追溯试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将管理工作从被动应付向常态管理和源头管理转变。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精神,在理顺好与食药监部门关系的同时,加强协作,积极开展生产基地准出和检测合格证明,形成一盘棋,共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6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是首选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利于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创建农业品牌首先要保障质量安全,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思路,控制源头上水平就是要从生产入手,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就是要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加强执法监管条件保障,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就是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制度和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监管长效机制。
第2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一、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产业集群品牌的战略研究大多集中于品牌战略实施的途径或模式方面。刘志彪认为中国的企业应该做好全球价值链两端的高价值环节———技术研发和品牌经营,只有独立承担起品牌营销和自主创新,才能将品牌战略做成功。赵广华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通力服务相配合”的三螺旋发展路径。张京红、王生辉将创建自主品牌(OBM)提升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DOBM(国内自主品牌制造)、ROBM(区域自主品牌制造)和GOBM(全球自主品牌制造),并提出了每个阶段相应的品牌战略实施策略。余建平认为可以从建立龙头企业、加强思想认识、加大研发创新、利用资源优势和外部性等五个方面来提升产业集群品牌。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研究产业集群。谢立钦研究了浙江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一般规律和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梅述恩、聂鸣等以广东东莞大朗毛织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升级,指出区域品牌通过整合市场渠道和技术路线来促进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的升级。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谭洪波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长三角经济圈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问题,并总结出两种升级路径:跨越式升级路径和渐进式升级路径。胡大立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下“低端锁定”的诱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梳理学术界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对安徽省产业集群的研究很少,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研究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的文献又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于安徽省产业集群为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安徽省产业集群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全球协作的大势所趋,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研究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意义非凡。
二、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发展现状近年来,安徽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快,至今已有200个以上产业集群,集群中共有企业2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912个,吸纳就业人员120万人,集群内超过亿圆的企业共有162个,超过5亿圆的企业有66家,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有1548.36亿圆,利润总额200亿圆,上缴税金接近百亿圆。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极大地推动了安徽省经济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形式。根据201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安徽省共有海螺、奇瑞、江淮、淮南矿业、古井贡和金种子六个品牌入围。截至2014年年底,安徽省共有67个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占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2.13%。其中,食品、饮料行业拥有的驰名商标有21个,轻工行业有15个,机械行业有11个,汽车行业有8个。可见,安徽省品牌数量不多,占比较低,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排名最靠前的海螺也只有95位,反映出安徽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有限。
(二)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集群发展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产业集群是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看,安徽省产业集群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大量从事着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产业,获取的附加值低,而对于价值链两端的研发创新、品牌服务等环节涉及很少,这将导致安徽省只能获取价值链低端的少量利润。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正是这种成本优势使安徽省以代工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对安徽省的产业来说,这确实是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获取全球分工收益的一种捷径,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条捷径背后却隐藏者巨大的隐患:安徽省产业这种低端嵌入的模式,使其无法向价值链两端的高价值环节攀升,只能获得微乎其微的收益,最终会使安徽企业陷入“悲剧增长”的境地。2.集群企业缺乏创建品牌的动力安徽省的集群企业缺乏创建品牌的动力。安徽省的企业长期从事贴牌加工生产,虽然收益不高,但相对比较稳定,而且在贴牌过程中,企业不用担心资金链的断裂,也不用操心研发和营销,在短期内企业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这导致其没有动力去研发自主品牌。即使少量企业愿意创建自主品牌,其进程也很缓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缺乏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的整体规划,品牌的营销运作水平低;产业集群内部缺乏龙头企业强势品牌的带动;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不够,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等等。可见,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提升。3.集群品牌建设主体不明确,多头管理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的创建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但是政府部门由于其自身的行政特性,导致在集群品牌管理方面顾及不足,大部分地方政府都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往往只是挂牌、注册和对外宣传。同时,本应担任协调者角色的商会和行业协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难以为集群企业的活动提供指导,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而集群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利润,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创建集群品牌。这样,就导致集群品牌建设主体不明确,无法形成合力,以及集群品牌被多个主体管理,内部管理分散化。
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提升路径
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是其两端的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研发设计环节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营销环节要求企业具有出色的品牌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安徽省的企业只有独立地做好全球价值链两端的品牌营销和研发设计环节,才能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也正是由于这两个高附加值环节的存在,才衍生出不同的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的提升路径:一个是以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向研发设计环节攀升的路径,另一个是以市场能力为基础的向品牌营销环节提升的路径。
(一)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其实现机制是低端嵌入的企业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创建合作关系,利用价值链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共有信息、动态学习和知识溢出效应,在OEM过程中引进技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进而向全球价值链的最前端攀升。这一提升路径的关键在于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从而使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在此提升路径中,应该注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除在更新设备和引进人才方面要加大投入外,更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进而挺进中高端市场,避免低端市场竞争。
(二)基于市场扩张能力的提升路径在这条提升路径中,OEM将自身的生产、加工等许多活动外包给工资更加低廉的第三方生产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从第三方生产厂商运送至全球购买商,这就形成了“制造三角”。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在提升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个“制造三角”模式,将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而将主要的精力集中用在市场扩张方面。市场扩张涉及很多方面,这要求企业具有相应的能力,包括营销能力、宣传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等。安徽省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在沿着此路径升级时,要求企业先创建自己的品牌,宣传品牌,做大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进而创建出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品牌。
四、案例分析:安徽省孙村镇服装产业集群品牌战略提升实践
孙村镇是安徽服装产业的名片,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名气,其拥有“安徽省服装第一镇”“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等称号。目前,孙村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其加工的服装出口到东南亚、欧美、韩国、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然而,在这种兴盛背后,孙村镇主要经营方式“贴牌加工”所存在的隐患也逐渐显现。由于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出现了竞相压价的局面,加之企业自身经营出口少,中间环节繁多,企业可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孙村镇采用多元化生产经营方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升级战略。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服装全球价值链的品牌营销环节:即垂直整合和品牌战略。在垂直整合战略方面,孙村镇为了更好地建设产业集群品牌,进行了全球价值链上的前向整合,积极招商引资,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而向全球价值链最前端的技术研发攀升。孙村镇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这一机遇,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服装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效果显著:日本博莎、上海升星印染、浙江新明达服装等纷纷落户产业园。为了建立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孙村镇首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圆,以建设优良的投资环境。2010年以来,孙村镇纺织服装的产业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也日益显现,逐渐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纺织服装对外出口生产加工基地。至此,孙村镇基本完成了服装产业的垂直整合发展。在品牌战略方面,孙村镇多年来培养的大批技术娴熟的工人,为创建自主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飞鹤服饰有限公司是孙村镇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为了创建自主品牌,从2009年起,已在机械设备和技术研发上投入上千万圆,积极引进高科技人员50余人,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差异,针对不同收入人群的偏好,差异化地设计产品。海飞鹤的品牌战略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其产品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供不应求。迄今为止,海飞鹤在全国已有100多家实体专卖店,网上专卖店日销售量也有几百件。除海飞鹤品牌之外,瑞得服饰公司的“瑞兰得”“依雨娇”、美泰服装公司的“爱兰特”等自主服装品牌也是孙村镇服装产业的名片,而且孙村镇的“海飞鹤童装”“GREENWISH”和“栖凤阁汉服”三个自主服装品牌被评为2012年度“安徽省服装优秀自主品牌”。孙村镇的品牌战略将帮助其实现从“服装出口基地”向“品牌服装基地”的转变。孙村镇服装品牌战略提升的实质是一种基于市场扩张能力的升级途径,是向全球价值链后端的品牌环节攀升的战略。这种战略可以使产品设计更接近市场需求,改变既有的OEM生产方式,向OBM层级迈进,逐步实现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正是经过这样的升级途径,使孙村镇实现了服装产业的转型。
五、结语
第3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产品质量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制造业产品质量建设要在重点解决好食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名牌创建水平、标准化工作水平和技术支撑水平,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全省一流。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如下具体目标: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省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以上,食品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3%以上,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获省、市、县(市、区)政府质量奖的企业达到100家,其中省政府质量奖争取达到5个,温州市市长质量奖达到15个。
省市名牌创建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其中省名牌产品达到300个,温州市名牌产品达到500个,温州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争取创建5个江省区域名牌,20个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促进传统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争取设立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5个,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项以上,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0项,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持续稳定提高,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50家,推进10个块状产业实施联盟标准,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
争取新增2个国家质检中心,新增5个省级质检中心,争取增加1000个检测检定项目(参数)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或省级以上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适应温州主导产品技术检测要求,部分优势技术检测项目达到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
二、产品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落实企业在产品质量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企业是产品质量建设的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督促和指导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建立并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对企业的各类评先、表彰、奖励和资源配置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
(二)构建政府牵头协调,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为组织架构,切实加强对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质量与品牌扶持政策,建立产品质量建设目标责任制,对重大的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及时发出红(黄)牌警示,要求问题产品的所在地政府牵头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限期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质监部门对产品质量建设负有主要责任,要切实履行产品质量监管职责,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不断改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涉及安全健康类生产许可和强制性认证产品的安全监管,全面正确掌握产品质量的状况,及时向地方政府提品质量分析报告,在政府领导下牵头组织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要科学规划,加大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行业主管部门对产品质量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在行业管理中要始终把质量振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资源配置上倾斜于科技型、质量型、品牌型的行业与企业,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淘汰落后产能。
科技部门要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切实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扭转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状况。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研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努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
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继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的力度,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为产品质量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行业协会要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会员单位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块状产业特征明显的地方,行业协会要牵头制订行业联盟标准,通过实施联盟标准促进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并以此为基础创建区域性品牌,提高块状产业质量品牌竞争力。
新闻媒体要加强产品质量建设的宣传,及时报道产品质量建设的典型事例,曝光一批假冒伪劣的典型案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质量建设氛围,推进质量诚信建设。
(三)明确产品质量建设的重点环节。
进一步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争取标准“话语权”;努力做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活动,加强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和生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在重点行业推广实施联盟标准,推动块状产业提高整体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完善应对技术壁垒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研究评议和信息通报,为外贸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要加强名牌战略的宣传与研究,将对单体名牌企业的奖励转变为对“温州制造”整体形象的宣传上来;更加注重在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温州名牌产品,适当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申报温州名牌的规模产值要求,努力提高温州名牌产品的整体科技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要十分注重区域性名牌的培育工作,要结合现代产业集群的培育,以实施联盟标准为抓手,大力推进区域名牌的创建工作。
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树立向质量管理要质量安全,向质量管理要质量水平的理念。以“千争创万导入”(全省一千家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一万家企业导入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活动为载体,分层次推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导入和运用。在温州市“百龙企业”和其他重点龙头企业中,重点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和运用;在其他规模以上企业中重点推行精益管理等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规模以下的中小微企业,要重点宣贯《江省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要求》,增强经营者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原材料进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检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企业计量工作。要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增加效益方面的作用,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引导中小企业配备必要的计量检测设备,确保产品经检验合格出厂。加强对企业在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强制检定覆盖率和强制检定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进一步强化全市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到2015年末,全市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重点耗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8%以上。
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机构建设。形成以国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实验室为基础的全市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布局网络化、服务便捷化、装备智能化、效益最大化。力争在五年内全市再投入4亿元,使部级、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和温州主导产业产品检测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县级实验室的技术装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逐步与国内领先水平看齐。
三、产品质量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将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考绩范畴,重点考核省市名牌创建水平、标准化工作水平、产品(食品)质量水平、特种设备安全水平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水平,以五方面的水平评价评定各级政府在产品质量建设方面的成绩。
(二)构建基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支持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功能区设立基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好人员编制、办公场所、监管设备和工作经费,确保基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三)努力建设产品质量建设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建设以食品为重点的温州市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研究解决食品等重点产品具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保障食品等重点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温州市质量管理与品牌研究中心,推广卓越绩效模式,推动块状经济打造区域性品牌,支持企业培育产品品牌,策划运作品牌宣传;三是建设温州市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以“温州市标准化研究院”为龙头,以在温的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为支撑,开展标准化研究和创新工作,鼓励为主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含联盟标准),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积极开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四是建设温州市检验检测平台,围绕温州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内一流标准,建设好国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为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力量。
第4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关键词:品牌农业;制度体系;规模经营;品牌布局
本文系河北行政学院年度科研项目(编号:2016XYKT021)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9日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从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品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目标市场:满足生理需求的市场,品牌只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满足有安全需求的市场,品牌要体现对身体的呵护;满足有社交需求的市场,品牌要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交际形象;满足有尊重需求的市场,品牌的个性化和象征意义更加重要;而满足有自我实现要求的市场,品牌要能体现和彰显消费者个人的价值取向,这一群体品牌固化的倾向明显。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
近年来,河北省农业品牌培育方式不断创新。从规范认证、试点示范、展示展销、品牌传播、团队建设、品牌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为基础、以产销促进和品牌推介为手段的农业品牌工作机制。完善了“三品一标”认证登记标准,规范品牌标准化工作;围绕“一村一品”试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农业品牌;依托会展平台,培育推介农业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多措并举,创新模式,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组织媒体进行网上品牌宣传,开展品牌产销对接等品牌推介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河北省农业品牌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缺乏顶层设计、品牌主体不强、品牌小杂乱现象突出、区域品牌理念尚未普及、诚信水平不高等,因此河北省必须加快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一、农业品牌建设背景
(一)从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中的短板和制约因素。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应该是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装备的农业,也应该是产品比较优势突出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作为农业品牌,首先是农业科技应用和资源科学利用的典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的农业也可以说是品牌聚集的农业,没有农业的品牌化、没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极具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作为代表,就很难说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因此,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在深化改革的市场环境下,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品牌的现代农业格局正加快形成,必将为农业品牌建设带来全新的发展环境。
(二)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主要路径和方向。河北省农业产业地域宽广,自然生态和资源禀赋多种多样,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各不相同,但从发展的实际看,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品牌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是农产品品牌的聚集区。品牌建设涉及生产和市场的多个环节,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强大动力,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在山东考察时曾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河北省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种养方式和人文历史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把这些集人文、生态、环境等为一体的要素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特色农业经济资源保护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角度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环境是农产品品质之源,是市场和消费者的自然诉求,是品牌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一些国家和地区打造农业品牌乃至文化品牌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当前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局部资源浪费和污染加剧等问题,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绿色、优质、品牌农业发展,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品牌农业建设的必要性
农业品牌建设不仅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而且是政府和农业部门关注的焦点。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品牌化是消费者认同过程,是社会消费升级的迫切需要。当前,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更关注安全、营养与健康。品牌声誉将逐渐成为农产品消费的主要取向。产品得不到消费者认同,将对现代农业建设成果产生一票否决的影响。在全球消费的多元消费盛行、象征消费来临之时,中国农业须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物质产品、符号生产、意义生产形成产品的多元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消费需求,让品牌进驻消费者心智,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品牌化是生产再造过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农产品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农业升级,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尊重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区别农业与工业的差异。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均受到自然条件、区域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即便在今天科技参与越来越深入的趋势下,农产品的区域性、独占性、公共性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诸多的地理标志产品更显其独特。
(三)品牌化是价值提升过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品牌是无形资产,其价值就在于能够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没有品牌的产品更容易滞销卖难,比如部分地区发生大白菜滞销卖难,但胶州大白菜价格仍居高不下,价格是一般白菜的几十倍。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中国农产品、中国农耕文化的原生资源优势,加强其对其他产业的核心资源提供,发挥中国农业的原生动力价值,以农产品为原点,以农产品生产的区域特质、工艺特点为原生动力,创新产业链,集聚资源价值,实现产业融合,开发反哺农业的高溢价机制,实现更具价值的集聚效应。
(四)品牌化是生产再造过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农产品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农业升级,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的转变。
(五)品牌化是国际认同过程,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河北省是世界农业大省,但农产品缺少一批像荷兰花卉、津巴布韦烟草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不少优势农产品只能占据低端市场,无法带来高溢价。研究河北省农业的独特性,发掘河北省农产品的丰富性与文脉关联性,整合全省力量,实现顶层设计与品牌组合的有效结合,创建河北农业品牌,形成基于区域、企业、合作社、农户、中介机构等多方互动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组合金字塔,创造多种品牌互为背书、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三、河北省品牌农业建设建议
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品牌建设还相对落后,在国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力还很弱。对此,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并且要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度体系。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品牌经验,创立河北省品牌农业的建设体系和顶层设计。在“三农”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把构建农业品牌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为基础,把标准化建设、文化内涵挖掘、营销渠道和方式创新、科技体系支撑、金融支持等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努力创建农业品牌发展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品牌战略路线图,绘制农业品牌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规划引导。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从区域、行业和企业等多个层面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支持创立有关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发展咨询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的作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制定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重点企业的重点产品打造,特别是做大做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和效益高、能耗低的产品,从而带动更多农户和农业企业发展。政府机构要通过提供信息、信贷、科技等公共服务,促进分散农产品品牌整合壮大。同时,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国家品牌。
(三)保障安全。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品牌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质量安全是品牌产品的前提和根基,只有质量可靠的安全农产品和食品才可能成为品牌产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品牌建设被赋予了规范生产经营、引导消费需求的重大责任。我们知道,安全的农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从政府角度来说,出于公共利益需求,必须建立不同层次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借政府公信力,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在目前人们对食品质量及安全强烈关注之下,政府应以实施品牌战略为契机,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规律、创造品牌价值的标准体系、执行体系和认证及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四)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有利于进行田间统一管理,提高产品品质;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能充分发挥土地和农用物资的生产潜力。但是,目前河北省适度规模经营所占比例较小,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低,而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占的比例较大,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一些大型的现代化机械设备无法在小的田间地头应用,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无形增加了劳动成本,由于生产成本高并且产品缺乏统一的栽培管理技术,从而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另外,分布在全省各地的一些特色农产品,由于大多以分散农户为主,规模经营小,农业合作组织不完善,加之政府对这些特色农产品投入的推广资金远远不够,使一些地方特产无法形成品牌优势。因此,河北省一定要加大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五)提高品质。品质铸就品牌,品牌赢得未来。强调品质是品牌建设的一个朴素真理。离开了品质,品牌便无从谈起。品牌是对产品质量和信誉的一种承诺和保证,是产品与消费者建立的一种相互忠诚的关系。这种信任产生了一种保证机制。一方面这种关系能够形成品牌追随,形成消费者忠诚度、信任度,使产品获得竞争优势,产生品牌溢价,品牌建设主体也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确保安全;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选择信任或不信任,这是对品牌建设主体行为强有力的约束。消费者通过这种信任机制,可以减少很多选择成本,获得放心的产品和愉悦的消费体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生产特色突出、质量上乘、效益显著的优质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导向,自然也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基础,是发展品牌农业的重点。
(六)品牌布局。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对品牌发展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围绕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并实施当地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加快“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步伐,把品牌战略落到实处,多渠道整合资源,引导品牌发展合理布局,以突出地方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总之,品牌农业是大势所趋,是国人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品牌竞争天下的到来,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才能在国内甚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河北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杜义英等.加强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应抓住的几个关键环节.农业科技通讯,2015.5.
[2]张合成.加快实施我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农民日报,2015.8.
[3]朱保成.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农民日报,2014.9.
第5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关键词]运行班组;品牌化;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141-01
1.水电站运行班组品牌化管理实施背景
1.1 外部环境变化
自2003年国资委提出班组建设这一时代主题以来,中央企业班组建设已走过了十余年历程。伴随着“重心下移、管理下沉、文化下潜、关口前移”成为时代主旋律,班组建设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落实企业战略、践行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组建设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作业安全、生产质量、成本管控等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完成。
1.2 内部环境变化
随着国内水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大,正式投产运营超过十年的水电站不在少数,其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经验兼备的安全生产人员。同时,加之电力设备技术的快速更新和老旧设备运行年限的增长,生产人员和生产设备都已进入到“疲倦”期,人员思维行为固化和发电运行设备的老化已成为影响水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生产人员的综合技能和基层班组的管理能力成为了公司生产经营的一项重要任务。
1.3 水电站运行班组管理面临的问题
水电站运行班组(运维班组)实行24小时值班工作方式,主要负责电站生产调度、运行设备管理(设备检修)及事故处理等安全生产任务,要求班组具备系统全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有效的管理技能。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水电站运行班组管理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班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第二,班组文化理念流于形式、未深入人心;第三,班组建设缺乏主题;第四,班组长牵引列车式管理,班组成员工作主观能动性不足。
1.4 运行班组管理创新目标
以品牌化管理为基本思路,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激发班组活力,在公司、集团和行业内树立起运行班组品牌,以品牌效应进一步触发班组员工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形成具有主人翁意识的执行力、能动力和创新力,从本质上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公司健康发展。
2 国投大朝山运行班组品牌化管理创新实践
2.1 品牌化管理内涵
运用品牌化思维来管理基层班组,核心是把品牌的人文、科学和经济等方面的特性应用到班组管理中。人文特性方面,即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运用各种人本机制来激活班组活力,按照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精益改善和全过程跟踪控制的原则开展班组管理工作,从而形成团队共同认可的文化理念系统;科学特性方面,即是要坚持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以标准、流程、制度来规范班组现场的各项日常工作,从而使团队形成一种长效的良好行为习惯,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团队或企业利益受损;经济特性方面,即是要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关联的原则,通过个人能力和班组影响力的提升,来实现个人岗位晋升和班组美誉度的认可。
因此,品牌化管理即是应用“人本三全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最终实现“集体和个人的价值”。而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搭建品牌化的平台,以激活人、锻炼人。下文将以国投大朝山发电运行部精武班品牌化管理创新为例进行介绍。
2.2 人本三全机制
2.2.1 小组式管理架构形成的三全管理
如下图1所示,针对班组管理碎片化、责任意识不清、分工不均衡、班组长负担重等的问题,精武班从原来以工作内容为管理对象,改进为以职能小组为管理对象,分为基础管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培训管理、文化宣传和活力管理共六个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再根据工作分工设立两名执行委员,并由其中一名执行委员轮值担任该管理小组组长,协调本小组工作开展;班组长和小组长组成班委会,通过民主会议讨论、决策班组管理工作。
2.2.2 人本机制
人本机制是品牌化管理的主要工具,针对班组成员工作被动、积极不高、能动性不足的问题,人本机制可以起到激发班组成员活力的作用,主要包括轮值、分享、评议、荣誉、活力、赛场、链锁共七个机制。
2.3 搭建品牌化平台
2.3.1 品牌化管理流程
品牌化管理的流程主要有搭建平台、组织实施、总结经验、重复执行、形成标准、宣传配合、树立品牌等七个步骤,整个流程的执行需遵循精细化管理原则。整个品牌化管理流程执行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人本三全”的原则,并用权变管理方法安排相关负责人、跟踪工作的进展。国投大朝山运行班组(精武班)建设的品牌主要有精武讲堂、精武操练、精武论坛、精武擂台、精武案例和精武之星。
2.3.2 精武品牌建设作用
精武讲堂通过搭建课堂式的平台,让每名班组成员走上讲台,重点在于课件准备的过程,目的在于督促班员自我学习和提高,同时锻炼班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精武操练通过搭建生产现场实践的平台,检验班组成员专业理论学习及其实践应用的效果,促进班组成员日常技术技能工作的专注程度;精武论坛通过搭建民主论的平台,让班组成员在职业素养、管理知识、安全生产等方面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相互交流自身的经验和体会,达到增进了解,提高团队综合素养的目的;精武案例通过搭建案例分享的平台,利用案例管理法,通过将安全生产案例化、将管理创新案例化、将高效节能案例化、将和谐文化案例化等,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创新创效意识;精武擂台通过搭建技能比武的平台,以多种方式开展技能比拼和知识竞赛,达到巩固加深专业知识、分享技能经验的目的;精武之星通过搭建荣誉激励平台,利用看板和各种公开宣传平台宣传班组成员先进工作事迹,以达到调动班组成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第6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政发[20*]3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质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努力打造发展优势,建设中部强市,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从源头抓质量,提高企业素质,增强我市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争创了一批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极大地提升了潜江对外形象。但同时,我市质量总体水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名牌产品的数量偏少,品牌知名度不高,尤其是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一些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中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和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的比例不够高;制假售假行为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质量检验检测手段明显滞后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对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以质取胜,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建设中部强市的宏伟目标。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抓好标准体系建设、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树立潜江良好形象。
——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主导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到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并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属于国家实施安全认证强制性监督管理的电工产品全部获得安全认证;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食品、医药产品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85%以上的主要工业产品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努力建立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和适应WTO/TBT要求的标准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8%,国家和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0%,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达到*0%;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居于全省县市前列。
——培育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到20*年,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名牌产品13个、*著名商标15件、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政府质量奖2个。
——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终身制,推行重大工程项目监理制,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到20*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0%。
——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到20*年,服务质量基本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商贸、电信、金融等社会公众服务行业各创建1-2个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商贸、交通、电信、金融、旅游、美容美发、物流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达90%以上。
――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年,基本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到1.84吨标煤以下;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0.8万吨和0.83万吨以内。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工作重点
(一)坚持以质取胜,扎实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围绕建设五个产业集群,突出抓好油气开采、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质量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质量兴业活动,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落实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扎实推进质量兴企活动。引导、监督企业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亮点,积极实施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建立完善服务质量体系,提高交通、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二)发挥名牌战略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结合我市实施“四个百亿工程”,以培育壮大一批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利税的“四高”名牌产品为目标,按照“争创一个精品名牌,带活一家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培植一批精品名牌”的思路,明确我市品牌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制定培植中国名牌、免检产品和*名牌的指导规划,重点加强对江钻股份、齐力华盛、油田盐化工和尝香思等创名牌企业的分类指导、跟踪服务,全力做好名牌的培育、辅导、认定和申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创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创牌目标。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名牌生产企业流动和积聚,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进一步运用行政、法律、社会舆论等多种手段,强化企业科技进步和名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经济规模。加强对我市现有名牌产品的保护和宣传,加大打假治劣工作力度,维护名优产品企业合法权益。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推广虾稻轮作等高效种养模式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稻田养虾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江汉大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工作,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围绕粮油、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有重点地培植华山、巨源、莱克、同光等一批现代化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出口农产品企业,推动企业尤其是出口农产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广泛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在农产品种养殖生产企业或主要基地推行HACCP和GAP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对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建筑扣件、电线电缆、食品、建设工程和环保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凡是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提升我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完善标准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搭建全市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指导企业应用好技术性贸易措施。
(四)推动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实守信经济环境。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把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构建全市质量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对守法经营、质量过硬企业,加强宣传,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对管理薄弱的企业,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依法曝光并处理。以食品、农资和重要工业产品为重点,加快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强制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诚信潜江建设,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加强质量平安建设。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把涉及健康安全产品的市场准入关。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药品的全过程监管,扩大监督抽查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害知识产权等危害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实际,抓紧建设市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围绕建设泽口化工产业集群,积极争取省立项建设*省盐化工产品检测中心(潜江),精心打造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加强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质量安全监管,努力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全面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着力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加强对质量工作先进典型的宣传,曝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以“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及时主动地质量信息,畅通公众质量投诉和维权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广泛开展“质量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普及质量知识,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努力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潜江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质量工作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日常工作。将质量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地、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结合实际制定本行业质量工作规划,建立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认真组织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各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质量监管工作。
第7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服务品牌建设,在现代营销学中,已经有多位营销学家对此进行了专业的注解,无论是美国著名服务营销学家Berry提出的服务品牌资产模型的六大因素:企业展示的品牌、外部品牌沟通、顾客体验、品牌认知、品牌意义、品牌资产;还是英国学者deChematony提出的十大服务品牌建设因素:企业文化、品牌承诺、内部沟通、外部沟通、培训、服务传递系统、品牌接触一致性、服务感知一致性、顾客关系、品牌形象。不难看出,服务品牌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文化,注重品牌的精神内涵,以产品为载体,将供应链转化为服务链,把服务链转化为价值链。
正如中国人常说的“精、气、神”,安徽中烟的服务品牌建设探索也可以用古代哲学的“精、气、神”来进行诠释。
精――立足企业文化,建立特色服务理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企业的“灵魂立法”。
2009年开始,安徽中烟立足“攀登文化”,结合核心品牌“黄山”特质,制定了“魂、山、道、行”的企业理念和文化体系。
“魂”是安徽中烟不断攀登、勇于开拓的力量源泉,是企业经营的精神文化和核心理念。包括“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厚德崇智、共创共享”的传统文化理念,“创新、务实、诚信、坚韧”的企业精神,“日破云涛、志者竟成”的企业愿景,“为国家履责、为社会尽责、为员工负责”的企业使命,以及“争先进位、步步为赢”的战略目标等六大部分,形成安徽中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为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安徽中烟提供有力的支撑。
“山”就是立足市场、参与竞争的根本,是实现跨越、发展壮大的基础。技术上坚持“创新为本、包容实效”;产品上追求“品质零缺陷、口味百分醇”;营销上推崇“合力营销、精准快稳”。
“道”是对安徽中烟发展战略的系统设计和科学运作。将内部制度的管理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让业务流程、工作行为规范有序。同时,还要确保管理的人性化,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平台,让他们都能有所成就。
“行”彰显的是安徽中烟人由知到行的过程,体现的是安徽中烟人的内在修养和行为方式。在共同的努力下,安徽中烟人养成了“勤学习、善思考、重实干”的工作态度,树立“责任、速度、成效”的行为理念,切实加快企业执行能力建设。
气――强化品牌承诺,升级品牌价值内涵
卷烟品牌作为嗜好品,是一种特殊消费品。纵观全球知名的国际卷烟品牌,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如万宝路的男人气概,登喜路的英伦优雅,七星的高科技感,其背后凸现的就是一种品牌承诺。一个品牌向消费者承诺什么,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一个品牌的最终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决策层超越产品的品牌规划能力。
通常,企业通过品牌宣传向消费者做出产品与服务的承诺,争取消费目标对象的认同与购买,消费者也通过购买行为的发生,来表达自己的价值感与对生活方式的主张。品牌价值内涵,正是通过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来实现的,而品牌承诺,就是企业服务品牌最直接的体现。要打造企业服务品牌,就要求企业把服务意识和品牌承诺体现在卷烟品牌上,加强对目标消费者的研究,不断提高和升级品牌的价值内涵。
历经五十多年发展历史的黄山品牌,其名称来源于自然、文化双遗产的黄山风景名胜,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拥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这是黄山品牌发展的根源和宝贵资产。自2003年起,作为中国烟草产业首家工商分设,2005年启动安徽卷烟工业联合重组,黄山品牌稳步推进了对皖烟与迎客松的品牌整合,为黄山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跻身“双十位”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
定位中高档的黄山品牌,其目标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中上阶层,拥有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更注重自我价值、身份、思想的表达。针对目标消费者的这一诉求,黄山品牌逐渐脱离了低层次的物理诉求,将品牌提升到精神、文化、价值层面,开创了品牌建设的崭新世界。
自2007年起,黄山品牌核心理念成功实现了从“一品黄山天高云淡”向“一山一世界”的华丽转身。“一山一世界”来自于对“自然的黄山”、“人文的黄山”、“精神的黄山”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为了丰富黄山品牌产品线,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安徽中烟近年来研发上市的黄山(新世界)、黄山(新概念)、黄山(万象)等不同价位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选择。
黄山品牌每开发一款新产品,都会对产品的目标消费人群进行调研分析,根据目标消费人群的特点对产品的卖点进行界定,以更顺畅地引导消费需求。在产品品质的提升上,安徽中烟集中了企业的优势资源,在工艺、配方上形成了技术领先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品牌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分组加工工艺,为产品的研发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
如黄山(新视界)以一流工艺技术加工而成,是安徽中烟目前的顶端产品;黄山(新概念)精选国内外优质烟叶,采用高新生物分子技术,应用“系统化设计”、“精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口感柔和协调、雅透舒适;黄山(万象)独创56项专利技术,以“清爽不起痰、润泽不咳嗽”的全新生理体验,以醇和独特香气、先苦后甜口感、自然生津感受成为中式卷烟的全新品类;黄山(大壹品)更是秉承超值理念,开启黄山品牌价值升级与回归的新篇章。
神――完善价值传递系统,形成全方位服务体系
建设一套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涵盖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全过程,是确保服务品牌获得社会认知,消费者的认同,企业内部员工的认可的有力保证。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党组要求“借鉴行业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公司实际,在充分酝酿研讨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有前瞻性的建设规划和体系构架,循序渐进,避虚忌高,化繁为简,务求实效”。
比如在产品服务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兑现品牌承诺;在货源保障上,积极与商业公司沟通衔接,提供及时有效的货源;在服务后期,定期走访市场,听取商业公司、零售户、消费者的意见或建议,对有问题的产品及时召回或理赔,同时展开增值服务、情感服务等项目。在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方面,安徽中烟积极地向其他行业学习,积极构建自己的特色服务体系。
在产品服务上,正如前文所说,黄山品牌通过不同的产品系列组合,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不断创新升级的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兑现品牌承诺,树立口碑。
在销售服务上,2010年底,安徽中烟对整个营销队伍进行了专业化分工,运用科学化管理的手段,使服务商业的队伍和组织架构更趋合理,并首创了营销监管部,确保营销服务的规范、高效。安徽中烟还专门成立了服务渠道终端和消费者的团队,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针对渠道以外的集团购买和大型商超,安徽中烟还特别成立了高端服务队,进行精准化、精细化重点服务,进一步提升了黄山品牌的美誉度与价值感,拉动了黄山品牌高端产品的销售。
在沟通服务上,安徽中烟首先成立了服务大厅,将物料配送、800服务电话、客户服务集中在一个地方,既承担了内部沟通服务,也承担了外部沟通服务,解决了所有实体物料的配送和客户投诉问题,通过直接有效的沟通服务,充分传递信息,拉近服务距离。
其次,针对渠道沟通。除日常定期交流外,安徽中烟还通过品牌发展研讨与恳谈会等形式,与渠道客户进行深入沟通和讨论,传达讯息,倾听意见。2011年以来,安徽中烟还利用自身特有资源,在全国开展了“一山一世界、一家一席谈”黄山品牌文化宣讲活动和“魅力黄山感恩巡演”文艺巡演活动,将黄山品牌的文化理念、品牌魅力向广大客户进行系统、全面的沟通,使工商协同营销的内涵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领域更加广阔。
第8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一、高安建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总结高安建陶产业发展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高安建陶产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过辉煌,釉面砖生产曾“全国七分天下有其一”,被誉为“釉面砖王国”。后来受市场、体制因素影响,逐渐滑落,发展缓慢。2007年以来,高安审时度势,抢占沿海地区陶瓷产业梯度转移的先机,张扬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原料资源等优势,提出了“重振建陶雄风”的战略构想,规划建设建陶产业基地,创造了“年内申报、年内规划、年内建设、年内成型,三年建成一个工业城市”的“高安速度”。先后被命名为“江西省建陶产业基地”和“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2007年底,全市建陶业产值不到6亿元,产能不足0.5亿平方米。2012年产值达到178亿元,产能达到6亿平方米,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二是产业规模大。建陶产业基地按照30平方公里的规模进行规划,几年来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多亿元。目前,园区拟建生产线291条,已建成投产108条,共签约项目9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9个。全国建陶航母新中源、新明珠,以及欧雅、恒达、英皇、日本爱和陶等10余家知名建陶企业都相继落户在基地。先后引进45家与陶瓷企业相关联的陶瓷机械、化工、包装、原料等品种齐全的上下游生产经营企业,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完善、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三是建设起点高。严格按照现代建陶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科学划分生产、配套、营销、物流、供能、生活等功能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把环保准入关,在江西工业基地中第一个完成整体环评,有效避免了走其他产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是配套功能全。总投资13亿元的铁路专用线项目已经投入运营。争取到川气二期和西气二期主管道同时通过基地,正在推广使用天然气和集中供能。与此同时,高安陆路口岸作业区、中国建筑陶瓷实训中心、国家建筑卫生陶瓷检验检测中心等产业功能配套平台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或投入运营。五是贡献能力强。建陶产业基地的建设,实现了固投增加、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成为高安市域经济的“强力引擎”。2012年全市建陶产业贡献税收2,37亿元,共解决劳动力就业4万余人,员工平均工资达2600元。
高安建陶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一是资源消耗大,税收贡献低。据调查,每条生产线需占地50-70亩,单线日耗煤在50-80吨,瓷土350-400吨,用电4.5-6万度,每年按300天开工计算,则一条生产线年耗煤1.5-2.4万吨,瓷土10.5-12万吨,电力1350-1800万度。但是,目前高安市每条生产线的年税收却只有200万元左右,每度电的税收贡献只有0.11-0.15元,税收贡献率严重偏低。二是环境影响大,政策风险高。陶瓷产业特征决定了这个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难以避免,由于陶瓷企业过度集中,加之有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够强,导致对园区周边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面对上级政府对环境保护不断强化和重视的大背景,面对广大群众对生态环保越来越关注的大压力,如果不采取切实有力的行动,建陶产业基地的生存和发展都潜伏着较大的风险。三是产业结构单一,市场风险大。建陶基地目前落户的绝大多数是陶瓷项目及相关企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陶瓷行业受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也较大,难以形成良好的稳定发展势头,市场风险较大。据调查,2012年底建陶产业基地已投产的108条生产线中,有32条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量和利润同比上年均下降20多个百分点。四是品牌效应差,产品附加值低。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只生产中低档产品,在低端市场进行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为迅速占领市场,一些佛山转移过来的企业仍然打佛山品牌,部分高安本地企业贴牌生产或在佛山注册营销公司打佛山牌。同样的陶瓷产品,佛山品牌的售价是高安品牌的几倍。据调查,同等质量的800*800的微粉抛光砖高安牌的市场售价大多在35到50元/m2,而佛山牌的相同产品售价上百元,甚至几百元。相比佛山陶瓷而言,高安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太低,甚至没有附加值可言。建筑陶瓷“高安制造”的品牌打造任重道远。五是公共配套遭闲置,功能利用效率低。高安陶瓷产业基地的公共配套较为齐全,但有些资源却由于各种原因遭到闲置,如陶瓷实训中心建成已3年多,可还没有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铁路专用线规模设施全省一流,但运行近一年来,到发量却只有300多万吨,不及设计能力的15%;天然气供气已两年,但最高日用气量没有超过10万m3,只占供气能力的7.5%,公共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极低。
二、高安建陶产业升级的思路和举措
今年,高安提出在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排位“一年进一位,五年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只有做大工业总量才能做大经济总量,只有抓好重大产业才能挺起赶超脊梁。因此,高安建陶产业这个业已成型的支柱产业只能做强不能放弃,要以宜春工业产业升级三年强攻战为契机,按照“控制性扩量、结构性提质、有序性开发”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力争把高安建陶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建筑陶瓷行业强势产区、名符其实的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具体抓好“四大升级”:
1、规模总量升级。力争到2015年,全市陶瓷企业投产生产线达到220条,产能达到8.5亿平方米,主营收入突破35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一是注重招大引强。考虑到园区环境承载、环保压力的因素,对建陶产业实行总量控制,严格限制低端建陶企业进驻基地,引导现有企业提质升级,力争三年内引进2-3家高端品牌建陶企业和1家境外建筑陶瓷企业,培育3家以上现有企业新进入全国30强。利用基地开通天然气的优势,大力引进卫生洁具、橱柜、浴柜及精密陶件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力争引进2-3家国内外知名卫浴企业和水暖企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方向上,由原来的陶瓷生产专业性基地向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工业城拓展,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及工业基础优势,挖掘陶瓷企业配套需求,重点培育五金机械、精细化工等配套产业。发挥铁路专用线和口岸作业区功能,大力发展辐射周边县市的现代物流区和出口加工贸易区,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模式。力争三年内引进3-5家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进驻基地化工区,引进3-5家大型陶瓷五金、机械企业。三是完善营销体系。依托瓷都国际项目,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陶瓷展贸区,使之成为全国建陶品牌集聚中心、营销中心,华东地区最大的陶瓷采购中心。加快口岸作业区建设,尽快开通运营铁海联运。积极组织企业境外参展,鼓励企业自营出口,培植3家以上外贸公司专业从事陶瓷产品出口业务,切实提高出口创汇规模。
2、品牌质量升级。力争三年内新增高安建陶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0个,60%以上的建陶企业产品获江西省著名商标或江西省名牌产品。一是推进产区品牌建设。加大高安产区品牌形象宣传力度,打响“高安陶瓷”品牌。尽快注册“高安陶瓷”国家地理标志,在部级相关媒体宣传“中国高安一中国建陶产业基地”;在全市10万辆货运汽车上统一标注“高安一中国建陶产业基地”;支持创办“高安陶瓷网”和“高安陶瓷”报刊杂志,继续举办每年一次的“高安陶瓷论坛”,在行业内推出高安陶瓷论坛品牌,定期举办高安陶瓷博览会。二是扶助企业提升品牌。引导企业强化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进行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宣传;加大企业申报创建品牌奖励和扶持力度,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质量奖的,每个商标奖提高到50万元。三是加快企业标准化的推进工作。鼓励和引导90%以上的企业获得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打造建陶产品“高安制造”品牌。
第9篇:安全品牌建设范文
抢抓历史机遇,立足高起点精心实施品牌战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部党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与此同时,内河水运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道作为长江水运的基础和先导,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机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和部党组关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长江航道将提前5年实现2020年航道规划建设目标,全面建成长江数字航道,初步建成智能航道,基本实现长江航道现代化。我们深知,随着文化建设盛世的来临,航运发展春天的到来,推动航道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长江航道作为一个英模辈出、崇尚先进、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光荣传统的行业,文化建设必须向更高层次迈进。为此,长江航道局党委行政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推动文化兴局、文化强局。根据“服务长江水运、服务沿江经济、服务流域百姓”的宗旨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要求,我局提出打造“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这一品牌的定位和内涵是:长江航道人将肩负开辟美好生活新航道的神圣使命,恪守“一切为了畅通”的宗旨,秉承“团结、诚信、奉献、卓越”的航道精神,加快推动长江航道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服务型转变,勇于迈向世界智能航道之巅,以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实现航道通航潜力充分释放、服务品质大幅提升、船舶营运效益稳步提高、运输能耗逐步降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使流域百姓和沿江企业进一步享受到航道畅、信息畅、物流畅、心情畅的高品质航道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造就高素质队伍引领品牌创建
打造“绿色航道·畅通服务”品牌,首先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我们坚持用核心价值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通过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大宣讲和“党旗飘扬,航道辉煌”等主题活动,推广具有航道特色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加大对长江航道使命追求、共同愿景、航道精神、职业道德的宣贯力度,构建起航道职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家园,从而在航道全线奏响奋进凯歌,兴起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奋勇争先,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内河航道的热潮。我们坚持用先进典型来引领风尚、提升修养。切实抓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深入开展向吴斌同志学习活动,制定航道职工道德规范,组织评选长江航道道德楷模,使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追求,长江航道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崇尚学习、道德高尚、感恩奋进、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新时代航道职工在不断成长。我们坚持用严格的管理来改进作风、端正行风。在各级机关大力推行“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按照深入、常态、规范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严格问责,纵深推进治庸问责活动;在基层一线扎实推进半军事化管理,提高执行力和应急能力;在航道行政执法领域积极推进执法“四统一”工作,从机关到一线都呈现出尽责、负责、担责的新气象,进一步树立了航道部门服务水运、奉献社会、造福百姓的良好形象。我们坚持用学习培训来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大兴学习之风,深入创建学习型单位,大规模实施干部培训,全面实施职工素质达标工程,坚持开展职工技能、体能、智能大赛,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目前,长江航道局现已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省、部级专家和享受政府特贴专家6人,博士14人,硕士240余人,局和局属两级机关干部100%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行政执法人员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长江航道局荣获“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建设智能航道,创造高品质服务提升品牌价值
在品牌创建中,我们按照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现代内河水运体系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世界内河率先开展智能航道建设,已成功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0版电子航道图。2.0版电子航道图的研发运行,体现了文化建设与智能航道建设的高度融合,所拥有的强大服务功能为品牌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了“绿色航道·畅通服务”的品牌价值。一是品牌的公共服务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我们主动超前适应长江水运旺盛的发展需求,先后实施20多项航道整治建设工程,23次分时分段提高航道维护尺度,尽力释放航道通航潜力。在航道自然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电子航道图的应用如虎添翼,能够把一个河段断面上不同水深的航道全部显示出来,运输船舶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水深的航道,从而实现航道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充分体现了航运部门践行“三个服务”的宗旨。二是品牌的惠民便民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长江航道局通过加大航道信息密度,实行专用航道改公用航道,延长海轮通航期等多种举措,使航道发展成果不断惠及于民。应用电子航道图后,航运企业可以掌握各航段未来7天内的航道水深,从而规划最佳航线,选择最佳运输方案,合理配载货物,进一步提高船舶运营效益。航道、海事、公安等管理部门通过电子航道图,能全面掌握长江上船舶动态、流量情况和航道情况,在指挥调度、应急处置上做到有据可依、有图可看,从而实现科学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起到了有痕迹管理、无干扰服务的效果。三是品牌的安全便捷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履行航道部门公共安全职责,严防因航道因素导致船舶事故。应用电子航道图后,运输船舶则可以根据实时的航道水深、航道宽度以及桥梁净空,选择最经济、最安全的航速和航路,并能及时掌握周边船舶信息,提供航行安全告警,不仅确保船舶走得了,而且走得舒适、走得安心。四是品牌的绿色环保效应更加显现。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发应用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将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应用到航道趸船,积极推广生态护坡和无毒害炸药爆破,注重航道生产设施中的景观化、人性化设计。通过应用电子航道图,又进一步提高了船舶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减少了油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对绿色航运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目前,长江航道局正在研发3.0版电子航道图,进一步完善智能航道功能,真正做到“一图在手,畅行长江”,为提升文化品牌的内涵和价值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突出长效管理,始终高标准扎实推进品牌创建
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常抓不懈、强力推进。在文化品牌创建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构建品牌创建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品牌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建立了品牌建设领导机制、培育机制、信息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奖惩机制,并将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定期考核评估的品牌建设工作格局,使品牌创建步入常态化运作、动态化管理的轨道。二是注重营造品牌创建的良好氛围。设计制作了统一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张贴画,创办了《品牌服务手册》期刊,成功组织“提高航道维护水深”、“大型媒体长江航道行”、“聚焦长江航道整治”、“航标灯王——郑启湘”、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节目组深入航道一线采访报道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向社会传播航道形象、航道故事、航道声音,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航道文化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三是注重形成整体联动的创建态势。我们充分调动局属单位积极性,结合各航段特点,积极创建品牌建设示范窗口,精心培育子品牌。在上游库区,打造“航行千里·道行天下”子品牌;在中游,打造“极目楚天·畅行荆江”子品牌;在下游,打造“智创卓越·行畅江海”子品牌;遍布全线的品牌示范窗口面向服务对象推行“一句话承诺、一站式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服务举措,航道文化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显神韵的繁荣景象。四是注重形成全员参与的创建格局。我们坚持文化惠民,深入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传唱行业歌曲等文化“兴基层”、文化“心连心”活动,丰富基层一线职工文化生活。按照“趸船景观化、站房宾馆化、基地园林化、码头标准化”的标准,一批现代化、景观化的航道站房、码头、囤船相继建成,一批荣誉室、图书室、健身房逐步覆盖到基层一线,使职工真正感受到品牌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形成了人人关注品牌、维护品牌、建设品牌的生动局面。
通过开展文化品牌建设,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品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深度融合的结晶,是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最好展示,是提升行业知名度、美誉度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正是在品牌创建的影响和带动下,近年来长江航道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行业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长江航道局两次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绿色航道·畅通服务”文化品牌成功进入“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单位”行列,长江航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程序防腐体系文件荣获交通廉政文化优秀案例一等奖。文明创建硕果累累,局本部连续三次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4个局属单位全部跨入省(部)级“文明单位”行列,其中两个局属单位跨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长江全线全部成为省部级文明样板航道,4名航道职工先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航标灯王——郑启湘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代表。如今,长江干线全部建设成为高等级航道,全线实现昼夜通航,海轮航道向内陆延伸至城陵矶。一条江海通达、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平安绿色、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长江航道正展露出它的蓬勃英姿,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