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国际知识产权法学 Seminar 主动海绵式 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研究”(JG0943)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概况
(一)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产权规则,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用英语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最新立法动态,并能提高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律资料的阅读和撰写能力。在我国沿海的对外经贸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亟需懂外语、懂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复合人才。不过目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中文教材存在数量少、教材内容滞后、过于原则且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直接选用第一手的原版教材、外文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检索、查阅WTO、WIPO网站的英文资料,这对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的法学理论、国际条约、国际协定与国际知识产权案例等内容,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路径。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的定位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类门课的学习。目前双语教学所运用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在我国高校环境下,主要是指运用英语和汉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双语教学根据是否使用原版教材、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可以分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双语教学。因此采用何种类型的双语教学运用于国际知识产权法教学,可以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和运用。高校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外语课,重在通过使用英语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专业知识、用英语思考法律问题,并能用英语从事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实践,包括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而非纯粹语言能力的学习。
二、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
目前“Seminar 教学模式”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知名学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指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题定期共同讨论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也被称为“主题式讨论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师可将授课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要求学生对专题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要完成Seminar的任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索大量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思考,然后形成报告,制作成PPT,在Seminar课上进行演讲和讨论。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这无论是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Seminar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特点
1.基本模式:
(1)教师确定国际知识产权法专题内容,将学生2—3人分组,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完成专题学习任务并制作英语发言稿和PPT,时间在20-25分钟左右,其余学生自学归纳;(2)演讲学生就专题运用多媒体依次发言并总结(本科学生可用英语演讲、难点处可用汉语讲解),演讲结束后其他同学就困惑用英语提问,演讲同学答疑或交互式探讨;(3)教师就专题问题进行要点梳理、难点解答和归纳。(4)演讲同学的PPT在Seminar课后根据教师意见修改完善,上传教师申请的课程公共邮箱,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并由教师上传与专题有关的中英文资料作为辅助学习内容。(5)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资料准备、英语表达、思考总结归纳以及答疑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占总评分的40%。
2.特点:
(1)内容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层次的Seminar教学模式。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采用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应是有所差别的。本科生的Seminar双语教学,可采用混合式双语教学,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运用英语与汉语交错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划分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展开,重在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硕士生则可尝试采用全英语型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专题的内容可围绕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理论前沿而确定,打破单一教材的局限。专题英文演讲内容,除了原版教材,需充分利用WTO、WIPO以及EPO等官网的公开英文资料和案例进行检索与学习。
(2)学生主动海绵式学习与团结协作式学习效果的最大化。由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演讲特点、归纳特点和交互式特点,学生除了领会原版教材的内容外,还需大量阅读和搜集相应的英文资料。这就将学生被动式填鸭教学转变为主动利用网络搜集和吸收专题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演讲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是小组2-3人共同准备,团队的分工协作沟通尤为重要, 将学生独立封闭学习转变为共同探讨合作学习,遇到专题难点可以共同讨论、拟出英文演讲提纲,制作生动活泼的PPT,在专业英语的学习障碍上也可以互帮互助。
(3)双语交互式讨论使师生教学相长。课堂的讨论和质疑是Seminar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的部分。对于专题内容的交流、质疑、辩论,需要学生在大量课前阅读准备基础上,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将问题厘清,对于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答疑和梳理专题重点,这个阶段英语和汉语交互使用,对学生问题理解的效果较好。同时双语交互式讨论能有效针对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授课而言,也可以准确把握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学生某些创新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困境与问题
(一)原版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一本合适的原版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双语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国际知识产权法的英文著作较多,但难易程度不同、有些专著很厚,页数过多,内容晦涩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有些则倾向与某个学术问题的前沿讨论。在英文教材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考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二)对教师授课要求高
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国际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有熟练的英语读写交流能力、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佳,一般都接受过Seminar教学模式的授课,更能体会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方法和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进修以达到以上授课条件。其次,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对教师而言,备课量大,通常是中文授课备课量的三倍,在课堂讨论中要把握讨论动态、及时答疑,这对教师而言,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编写相应的英语授课计划、采用课堂Presentation和期末考试的两种方式进行考核。
(三)课时总量设置较为不足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内容量大,课前准备、课中的演讲和讨论,需要英语思维和实践,没有充足的课时,学生很难跨越母语到英语的语言障碍,开展充分的探讨。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是国际经济法的一门分支学科,在高校的课时安排上,一般低于30课时,在开展Seminar教学模式上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英语能力与Seminar双语教学要求的矛盾
“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的课前英文资料阅读量大,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英语四、六级,并在英语口语上较为熟练,否则无法在上课中进行交互式双语探讨。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有很大畏难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该教学方法无法在本科学生中直接全面铺开,需向具备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英语能力的学生授课,通过阶段性才能有效开展。
四、“Seminar”国际知识产权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完善路径
(一)多方位选购原版教材并向其他高校吸取经验
教师可以在选择教材上多看多比较或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其次,要解决购书的途径问题,利用网络和多种途径购买书籍。在挑选和比较数十本国外知识产权的书籍之后,笔者选择了Frederick M. Abbott, Thomas Cottier, Francis Gurry撰写的《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n Integrated World Econom》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2011版作为双语教材,因其体系的清晰、内容的基础性以及最新修订版反映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最新变化,作为Seminar双语教学较为合适。但是该专著页数较多,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需要编写适当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阅读专门的章节展开学习,同时也要辅以中文的国际知识产权教材作为补充。
(二)加强授课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Seminar”教学法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双语课中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掌控课堂讨论进程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的专业知识,还应理解英语原版教材中普通法的法理原则、内容和案例,能与我国国内法进行比较。其次是英语能力,能做到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授课和讲解专业知识,不只是诵读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中文翻译,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不能低于60%。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课堂讨论中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掌控,以免讨论偏离专题的核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调节好讨论气氛,避免讨论过于沉闷、陷入沉默境地或过于激烈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友好状况。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专题问题,用双语答疑解惑。以上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部培训、高校培训、教师自身学习三位一体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课时充足的小班化授课,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小班化授课是双语交互式教学中最为理想的授课模式。30人以上的学生课堂规模,较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学生发言的机会受限,容易走神,教师对讨论现场的掌控也较为困难。20-30人之间的小班授课,在课时量适当增加、课时充足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较好地运用“Seminar”交互式探讨模式,在讨论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讨论和教学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四)课后归纳总结不可偏废
“Seminar”双语教学模式的课堂讨论实践、思辨性强,讨论内容会有一定发散性,因此课后的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需要查找资料进行归纳,以免讨论流于形式,而没有掌握实质的知识要点。课后的归纳总结需要师生共同进行,学生重在对专题核心问题和课堂疑问知识点的双语总结归纳。教师则不仅局限于此,还要对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方法、专题重点的增补、学生疑问的解答等等进行全方位梳理总结和完善;以达到既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标,又能不断总结提高自己“Seminar”双语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袁长清.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出版社,2011:134-135
第2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虽然全矿停产集中大讨论结束了,但是大讨论的工作并没有结束。重复就意味着重要,就是要把大讨论的活动引向深入,讨论深、讨论透、讨论实,真正地把“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凡是安全先,万事安全大”的安全主导理念,在我们全体员工的脑海中树立起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打消员工疑虑,真正把安全大讨论启发好,引导好,驾驭好。
对于今后的大讨论活动,要结合实际,切实做到“九个保证”,以确保大讨论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第一,要保证应参加人数。材料员、人事员、调度员等机关性质的人员都要保证参加。
第二,要保证人人发言。由于40分钟的讨论,且白班的出勤人员较多,讨论不全,各单位要对那些未发言的人员要进行补课或以书面形式参加讨论。
第三,要保证岗位工种交接班和讨论两不误。手拉手交接班的岗位工种,可提前发言,整个1小时也可考虑先进行40分钟的讨论,后进行20分钟的工作安排。
第四,要保证结合实际,讨论深透。重复的讨论题,要向员工讲清楚,重复就意味着重要,要结合实际,深入开展“揭、摆、查”,主持人要把握讨论方向,善于启发和引导。另外,班组长以上的人员、机关包队人员要带头发言。
第五,要保证既往不咎。要保证不给员工穿小鞋,打消员工的疑虑,做到敞开心扉。
第六,要保证三级队,有二级队的领导主持并参加讨论。
第七,要保证“揭、摆、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八,要保证大讨论不跑偏。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理念,对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把握,正面宣传解释。
第3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了这样的讲述,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但是,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部分学生来,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我在上课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学习“南京大屠杀”一节的时候,说到侵华日军的暴行,我在讲台上慷慨悲歌,学生在下面微笑如常。这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培养,学生缺乏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同。
我们历史学科在激发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民族情感上,是占优势的。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等史实来触及学生的民族情感,可以通过一些直观的图片、形象的视频、学生的探讨来激发这种情感。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民族责任感并不是天边那美丽的云彩,而是有一个个血与火的史实在例证着。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三目“西安事变”,涉及到了“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这一目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中国共产党能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博襟。这就涉及到民族的责任感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应先探讨如何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我没有让他们直接读出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材料,讨论组提出方案,评论组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进行评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基于民族大义,才保蒋抗日,一致对外的。
教师投影材料:
材料一:西安事变的爆发,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有野心的亲日派分子何应钦力主“讨伐”。何应钦调派大批军队开赴潼关,做好进攻西安的部署,并派飞机轰炸西安附近的渭南县城和赤水车站,扬言要轰炸西安,置于死地。
材料二:南京政府中以英美为后台并与蒋有密切关系的宋氏家族和孔祥熙等人,坚决反对何应钦等“讨伐派”的主张。他们认为“讨伐”西安,势必置蒋于死地。因此,他们主张营救,和平解决西安事件。
材料三:十二月十九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中共中央认为:只要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应当释放他。
教师把全班分为4个组,1-3组为讨论组,第4组为评论组。讨论组,分别代表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共,分别制定自己一方对西安事变的处理方案,然后推举一位同学作为新闻发言人,对外。评论组,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对讨论组提出的方案进行评论。
教师归纳:同学们代表各派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里强调一下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保”---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启发: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释放?我们可以引用这几句话来理解“阶级矛盾日益深,亡国灭种更凶狠,一致对外保族群,铲除汉奸卖国人。”教师强调“一致对外保族群”这一句。
教师过渡语: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的主张,结果如何,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深刻理解并能阐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总之,在现阶段历史学科中考改革的背景下,特别强调学生分析史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怎么教”的问题上,必须训练学生形成证据意识,向学生传授研究方法,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在这方面要紧紧抓住以下两点。
1.辨别史料价值------让学生懂得谨慎求真
谨慎地评估史料的性质,是客观研究的起点,各类历史史料的价值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对各类史料进行评估的方法:何种材料是第一手的,何种是第二手的?何种是原始史料,何种是非原始的材料?口述史可信吗?纪录片一定是信史吗?对民谣、民歌的证史作用如何看待这些都需要老师经常性的耳提面命的指导,学生才能养成谨慎求真的思维习惯。
第4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一、我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中专学生有与普通中学生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学习重心偏向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英语、数学等一些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学生,尤其一些男同学普遍表现出对英语不感兴趣,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好多学生都对英语产生放弃的念头,课堂上学生只是一味的倾听、接受,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程度极低,即使偶尔有师生的互动,也不过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不仅是学生感到这样的课无聊,即使是教师本人,上完一堂课下来,感觉也想是在唱 “独角戏”这种课堂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中专学生普遍厌倦枯燥的文字教材,他们需要的是能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使英语教学过程及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的教学模式,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就成为我校每一位英语教师的所要积极思考的首要问题。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互动”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中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它来自于德国社会学家A・齐美尔在 1980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互相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目前流行的交际英语教学理论的核心就在于交际能力培养必须具备“互动”这个性质。在交际语言教学时代,互动其实是交际的核心,也是交际所需体现的全部内容。换言之,交际的主要来源是“互动”,即两者或更多人之间合作式地交流思想、情感和想法,因而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互动要求双方一定有交流的兴趣,注意力集中在接收或表达说者或听者感兴趣的信息。
三、互动式教学在我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听说教学
听和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听力是口语的前提和基础,口语是听力的检测和落实的体现。在听说课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听说训练时,可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如场景对话、单词接龙、成对或小组讨论等,同时注意各项技能的衔接和融合。每堂课上课前,教师应当充分备课,对听说材料进行仔细推敲,估计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听的兴趣,说的欲望。针对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兼顾学生的基础,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系统、合理地选择听说材料,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听力过程前后围绕话题让学生做互动性听说练习,激活学生内存的语言知识。如在听力前预看相关图片,对听说话题材料做相关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讨论;听力后就该话题结合假定的情景进行概括,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去听,更大胆地去讲。以我校中专英语教材《英语》基础模块1第六单元为例,在导入部分学生们可以看到四幅图片,可以提问同学们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逐步引导同学们去了解本课程的主题Would you like to order? 同学们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就能预测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点餐。在本单元的听说部分,在听材料之前,请同学们看图,教师指导学生在听材料的时候,抓住关键点。听录音之后,请两个同学对该对话进行朗读,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就是教师要讲解的重点。教师将教学重点讲解后,请全班同学轮流朗读并操练。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语言情景主题改写、改编对话。
2.读写教学
第5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1.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侧重教师的中心作用,即所谓的从教师到学生单向的“辐射状”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地位,教与学缺少交流与互动,很难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任职能力的培养,因此,不适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理念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状况和课程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4],形成有反馈的互动模式。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体现这种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
2.基于学科的应用性特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食品专业的本科学员。这些学员学习的专业课主要是微生物、生化、食品化学等基本原理,走上岗位之后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生产工作,大多数人未必从事实际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食品生产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而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作为学员本科期间唯一一门专业类管理课程责任重大。由于学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教员需要从案例出发,加深学员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5]。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在实际中换位思考,即逐步培养他们从研究者和决策者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6],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二、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把案例作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线,使学生处在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境遇。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案论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达到阐明基本原理,强化理论学习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促使学习者把实际情况与有关的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充分的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2.教、学互动。案例教学法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尤其是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因为抽象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7],提升学习效率。
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中的实践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思想、目的的分析,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中应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实现“以案论理,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目的。
1.案例素材的收集、甄别。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性,收集、编写相应的案例材料。通常,可以通过3中方式,获得案例所需的材料,第一是原始素材,即由案例编写者通过对实际的调查,了解、收集、甄别相关案例素材。第二是二手资料,即已经存在的文献资料。第三是网络。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在国内外经典管理学教材中搜集案例,更重要的是要搜集现代食品企业实际工作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诸方面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编写案例。最后,由教员建立案例库,以备需要时调用。
2.问题设计。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分析,教员还应该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例如在讲人为差错这一章时,根据实际工作,选择不同类型的人为差错,然后设计了几个逐步递进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思路“:这些人为差错的后果是什么?”“它们可以归纳为哪几种类型?“”人为差错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才能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人为差错从根本上说完全是维护者的责任么?”“从设计角度可以怎么样避免人为差错?”“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如何预防人为差错?”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人为差错的类型;人为差错的原因;墨菲定律等,通过引导学员积极的讨论,在潜移默化地向学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第6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讲看齐见行动”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1】
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充分认识开展“讲看齐、见行动” 学习讨论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讲看齐、见行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看齐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认真领会、吃透精髓,坚决把“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坚定不移树牢核心意识,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全镇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有力的举措,在实践中看齐、在行动中看齐,推动中央决策和省委、市委、县委部署在全镇得到有效落实,真正以“五大发展”理念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加快“四个xx” 建设,以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优异业绩检验学习讨论的成效。
要强化担当、落实责任,牢牢把握“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的关键环节和要求,确保“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深化学习研讨,谈差距、议举措,见思想、见行动;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要强化责任落实,把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主动履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加强督促检查,把学习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要做好统筹结合,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把开展学习讨论与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与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精心谋划明年工作紧密结合,特别是扎扎实实抓好当前人大换届选举、脱贫攻坚、安全生产、综治安全、民生工程等各项工作,真正以学习讨论的生动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全面增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讲看齐见行动”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2】
要工作落实到位,坚决把“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第7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视听说 英语 情景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3-02
苏联教育学家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能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而中职生英语差的关键就是对英语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的教材过于枯燥,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死板,课堂毫无趣味性可言,于是学生上课不到10分钟就想睡觉。根据这一现状,笔者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将自己上了6年的“英语课”改名为“英语视听说课”,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形成自己的一套“视听说”教学模式。
一、教学宗旨和原则――“交际”与“生本”为核心
1.以提高交际能力为宗旨:“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一个交流的工具”,这是一个英语老师应该时刻谨记的教学理念,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知道我们该教什么,怎么教。中职生并不是天生英语差,而是在过去的小学、初中的“应试教育”中,他们被考试“考坏”了,考没自信了。今天,我们要告诉他们,英语是用来交际的,用来服务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的,绝不是用来考试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紧紧围绕“交际运用”来开展。
2.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外语课是一门实践课,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就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在交际实践中学会运用英语。
二、视听说课的选材――趣味与思想的结合
选用反映社会不同时期文化的生活片、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轻松愉快的音乐片等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的需要,选用的影片应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影片语言、语音纯正,易于学生学习及模仿;影片情节简单,人物形象生动,对话简洁,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认识和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英语实际交际能力。笔者推荐《走遍美国》,该影片难易度适中,富有趣味和内涵,很好展示了美国社会文化和语言特色。每个人物塑造得非常健康,积极向上,对于中职生学习和培养个性都非常有帮助。笔者用了一年,学生反映不错。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语言与文化的学习
首先,把具体语言和形象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语言教学是指教师在播放资料前把一些生词、短语提前进行解释,电影语言中所涉及的词或短语往往比较口语化,很多词学生以前都见过,但影片中的意思却不甚了解,因此,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总结常用词的多种用法的习惯。比如在上《走遍美国》时,每一课我都设置了“经典佳句”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影片中“寻找佳句”,并鼓励学生以发散思维将“佳句”运用到生活的不同场合。形象语言教学是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人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猜测其中的交际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模仿他们的语音语调及丰富的形象语言。比如,在每学完一课《走遍美国》,我会设置一个趣味环节“精彩演绎”DD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情景,如“Robbie was thrilled (兴奋地)to meet Alexandra for the first time”,“Harry was embarrassing(难为情的) when knocking down the umbrella stand”,“Michelle was a little shy(害羞的) to see strangers.” 等,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掌握语气、手势、表情对英语表达的辅助作用。
其次,文化知识的传授是视听说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交际文化教学着眼于分析视听材料中人们的交际话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人们的话语中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时间取向、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方面的内容。我们既要追求对话语的理解,又要注意挖掘话语所蕴涵的交际文化内涵。因为,如果不了解话语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真正的理解往往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对于有些视听材料,我们在完成了纯粹的有关理解的活动后,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思考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例如,在学习《走遍美国》“It is Up to You”这一课,Robbie的家人对他接下来面临大学以及专业的选择,只给Robbie建议不帮忙作决定的民主做法,体现了美国人注重长幼之间平等、民主、尊重的这种文化内涵.
四、“三段式”教学方式――“说-视听-说”的递进
以视听材料为中心,根据材料的内容和话题来安排相关的听、说活动,可以将视听活动分为视听前、视听时、视听后三个部分,简称“三段式”教学方式:在视听前,根据材料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或话题,让学生进行配对讨论或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激活学生已有的有关知识图式,包括有关常识,英语词汇等等,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为下一步视听活动做准备。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学生的活动以视听为主,但仍然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的方式完成相关的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内容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等。通过这三个部分的活动安排,“视听”和“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说”为“视听”做准备,“视听”又为下一步的“说”提供了新的语言素材和知识积累,“视听”和“说”的活动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富有趣味的考核评价方式――全方位“立体式”考核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视听说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我较常采用以下几个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视、听、说”三方面的“立体式”考评。
1.图片描述:节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电影视屏截图,要求学生对于图片上的人物、事件进行英语描述,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根据学生描述的句子数量和内容进行现场打分。
2.视频配音:选取一些优秀视频片段,消掉原声,学生分组进行角色配音,要求学生模仿影片中人物的语音、语调、语速和动作,从而达到“视”与“说”的考评。
3.视听复述: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学生“视听”之后,教师给出相应的词汇与句型,要求学生对事件进行复述,根据学生对故事描述的完整性以及词汇运用的程度而进行现场打分,从而达到“视听说”的综合考评。
第8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司法局讲看齐见行动表态发言材料:
讲看齐就是讲政治、讲大局、讲服从,讲政治是立身之本、顾大局是基本素养、讲服从是没有任何例外,只有讲看齐,大家行动才会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才能更好地干好司法行政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身先垂范、以上率下,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促进了党风政风民风的根本转变,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信赖。全体党员要向党中央看齐,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讲看齐、见行动”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中去,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全体党员要充分认识“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把学习讨论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为推进全区司法行政工作提质增效做出新贡献。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看得清大势、站得稳立场、辨得清方向。发挥好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头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带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在“见行动”下功夫,切实转变作风,扎实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并在实践中把党的理论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形成推动全区司法行政事业大发展的强大动能。
房管局讲看齐见行动表态发言材料:
今天我们召开“讲看齐、见行动”第二专题学习讨论会。组织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基础上,围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展开讨论。
第9篇:安全生产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语言 能力发展 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之一,包括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转换、组织、表达、构造与符号操作能力等。因此,对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笔者试图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一、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
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珮玲,邵光华编著.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著.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