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英语课堂讨论活动是为了某一特定英语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任务,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活动目标,活动材料,活动难度,活动程序,活动人员与分组,活动产出,活动评价,活动调整。
二、设计与实施有效讨论活动的策略
一个高效的讨论活动应具备有效性,学前准备,活动量,教师帮助和兴趣等方面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明确讨论活动目标。这主要是解决讨论要做什么的问题,是呈现新知识,还是训练技能;是发展策略,还是陶冶情操等。教师要告知学生他们能从讨论中获益,学到知识。告知学生讨论有助于他们准备某项考试。告知学生讨论之前或之后的联系。
2.有效利用讨论活动的材料。如活动所需的语言材料:讨论所需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讨论所需的其他材料:如实物、图片、印发的材料、音频、视频和电脑课件等各类相关的媒体材料和设备以及黑板、粉笔等教具。讨论材料的利用是否有效,首先要看选材是否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其次要看它是否发挥了其价值和作用。
3.分层设置讨论活动难度。同一活动对于不同学生难度也会有所不同。活动过难或过易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提倡中等难度,而且应该由易至难分层安排,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信心,又不至于太容易而使学生对讨论任务失去兴趣。
4.简要交代讨论活动程序。活动程序主要指活动分几个步骤完成,每一个步骤的内容是什么,大致要多长时间。如,交代活动的操作步骤:主要交代活动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交代活动的时间:学生在活动中花的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一。因此有必要在讨论开始前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所预设的时间。活动的时间包括三个方面:(1)教师许可的时间—活动分配的时间;(2)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活动时间;(3)活动时间内学生各级参与,并成功完成活动的时间—有效活动时间。讨论中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拓展学习成果。
5.合理安排讨论活动人员与活动分组。讨论的安排指的是全班学生都参与还是部分参与;是个体参与还是男女分角色参与等。分组指的是两人一组,还是四人一组;是个体活动还是全班活动。人员和组织方式的选择应考虑活动目标、学生能力、教师性格与教学风格、学习场所的文化因素等。无论是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尽可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组织活动时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搭配,避免发生“动而无效”的局面。
6.明确告知讨论活动的产出。活动产出是指一项活动应当产生的成果形式,如讨论后复述,完成表格,口头汇报调查结果等。此外,还要告知学生要以什么形式来反馈活动成果,是口头反馈还是书面反馈;是小组代表反馈,还是小组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反馈任务等。
7.教学机智促进活动生成。讨论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先的活动设计在很多时候并不吻合,所以活动中教师要敏锐把握活动的生成,并对生成内容和形式做必要的调整。
三、高效课堂讨论活动的作用
第2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英语口语教学是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我国长期以来的英语口语教学一直停留在标准、规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往往使教学内容知识化、抽象化,从而造成学生语言学习与语言实际应用脱节。同时,在现今的大学教学环境中还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主训练严重失衡的情况,学生一直面临着学习材料不足、真实语言环境缺乏等诸多问题。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1+1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要实现语言习得,学习者所吸收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大量的“略微”超过学习者目前水平的可以被理解的真实材料,在外语教学中,可理解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重在以教材和课堂为主,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而在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中,英语影视作品不仅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形式,也完全可以因其具有语言纯正、情景真实、内容丰富、承载文化等特点成为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影视作品与英语口语教学的选材原则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正确发音,提高口头表达和日常交际能力,掌握公众演讲、发言辩论等口语实践技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外事交流能力。因此,要将影视作品引入英语口语教学中,必须首先对影视作品的内容、形式和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研究,选择适合不同环节、不同阶段英语口语教学的影视材料。以大学一年级语音基础阶段为例,这一时期重点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纠正和发音训练,学生需要大量接触标准规范、适合模仿的有声材料,因此教师在选取影视作品作为辅助材料时,便应着重收集整理语言难度不大、语速较慢、发音清晰的影视作品,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儿童片,这些作品的受众对象为英语国家儿童和青少年,词汇语法简单,语音语速适中,文化背景也广为学生所知,不会在理解上产生障碍,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完全可以起到示范模仿的作用。同理,在接下来的口语交际、公众演讲、发言辩论等不同教学阶段,教师都应在广泛收集不同语言难度和背景知识的视听和剧本材料基础上,对所有影视作品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类,针对不同教学目的对影视作品进行加工、编辑和整理,建立起一个口语训练影视作品语料库,这样在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中便可达到“训练有材料、材料助提高”相得益彰的功效。
三、影视作品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3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一、躬行实践———一节新授课的演练
在以上案例中,这位老师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中成功地运用了问题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笔者也看到了问题教学法的许多优点,认为这种方法对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也作出了新的尝试,把问题讨论法运用到了新授课中。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笔者设置了如下情景和问题:第一部分导入环节:笔者以问题“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什么日?”创设悬疑,让学生讨论联合国为什么要规定“世界水日”这样的日子,从而得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而明确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新授课过程:笔者以“阶梯式水价”这一背景材料,让学生讨论国家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对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得出“价格”和“供求”两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然后再以“科勒”与“和成”两大卫浴集团为例,讨论“两大集团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从而得出“竞争”机制的作用;接着笔者再以福建蔬菜基地“菜贱伤农”的时事材料,让学生讨论“材料反映了市场调节的哪些弊端与危害?”,最后笔者通过播放“地沟油”视频,让学生分角色讨论“政府部分、企业经营着、消费者应如何处理好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导出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课上,学生对创设的各种情景较感兴趣,课堂讨论很热烈。每个组长都在组内发挥了带头作用,有的学生也敢于挑战其他组同学的发言,表明自己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有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有合作,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科学探究———问题讨论法的思考
问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热点材料情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热烈的讨论,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并从学生已掌握的比较充分的知识点出发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把知识变活,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扬学生自主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实现知识、技能、情感三者共同发展。问题讨论法的实施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真正提高课堂实效。笔者认为问题讨论法,必须阶段式推进。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定位不能过高,“一般要从鼓励学生大声说和大胆发言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从教学对象看,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很多学生已经不爱主动举手发言了,所以在开始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同桌大胆讨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对回答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即使有同学回答错了,也要肯定其答案的合理性,给他信心。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教师在第二阶段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尽可能优、良、中、差的学生搭配好,每组选出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在老师根据所设置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后,由组长组织好讨论,并推举代表或每次确定主题发言人发表小组的见解。最后阶段,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情景材料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更要多加表扬,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加入到任意小组当中进行讨论,与学生平等交流。此外,问题讨论法的实施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要细查学生的已知,也要分析学生的差异与心理特点。这样才能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结出高效教学的硕果。
第4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程;法学教学;实践教育。
近几年,我国不少著名高校法学实践教育进行重大的改革尝试,引进西方国家法学教育中的“诊所式教学方法”,极大地推动我国法学实践教学,同时对如何完善法学案例教学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法律诊所式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其要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及能力。“法律诊所式教学法”已被西方国家公认为法学实践教学最佳途径之一,国内也有不少高校正商讨如何组织实施。这种西方舶来品虽具有不适应症,但它昭示着法学开展实践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设置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正是此趋势的要求所在。案例教学的开设是为我们全面推进“法律诊所式育”进行有效的筹备,也是当今高校培养法学人才的急需。
设置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是指在现行的法学教学计划中单列一门课程,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强调从司法案例实践中进行理论概括,形成概念、原理、原则、法律条文,从而提高学生对法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专门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从接案(立案)角度,全面分析该案例的案情、案件(情)定性、归类识别、分析及思考的角度等内容,是一种纯粹实践性接触案情并进行理论分析的“模拟实践”课程。案例教学课程是一门法学综合性的实践性教学的法学课程,涉及国内法、国际法、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刑法和诉讼法、物证技术等法学内容的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深法学主干课程知识功底,还要求学生有一定案情分析认识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求法科大学生表现出应有的法律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能说善道。它是法科大学生毕业前综合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综合法学学科内容合成演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它既不同于理论法学和实务法学的课程教学,也不同于“法律诊所式教学”,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交叉性课程。因为它是将理论法学、实务法学知识综合并在校内课堂及校内教师指导主持下完成的校内课程,而“法律诊所式教学”则是将理论法学和实务法学知识综合运用,并在校外各个法律诊所或法学实践基地,由校外或校内相关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性课程,往往以完成某一个完整或部分法律事务活动为内容的课程。
现根据我国高校法学实践教育趋势需要,就如何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提出以下建议:
1.将案例教学课程正式纳入法学教学主干课程计划内。1996年教育部审定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时,未设置案例教学课。尽管各法学学科课程讲授中也讲案例,但实际上只是各课程讲授中要求不断穿插些与本课程相关的案例,这种教法其实并不是案例教学,而是例证法,真正的案例教学课程应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接受法学知识教育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设的课程,它要求必须已将法学主干课程学完。其教学计划的编制应涉及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建议教育部重新审定法学本科教学计划,增加案例教学课程,设为主干必修课之一,课程学时数可设为68课时。我校近几年才开设这门课程,课程设置仍属于选修课,但学生选修率均超过90%以上,该课设置时间一般最好是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即安排在到司法实践部门实习前后。
2.认真抓好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教材的编纂工作。我国高校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的高校不多,不少高校也是近几年才开设的。各高校普遍反映较集中的问题是案例教学教材不易编写,多数都由主持案例教学的老师自编,且任意性极强,收集相关资料也不周全。尽管也有不少案例集出版发行,但这些案例集往往都已将案情归纳陈述,并非是案件的“原材料”,这极不利于学生自己从案件原情(即原材料)提出案情事实,判断原、被告及有关主体提出的有关证据及事实认定。这些案例集极不适宜案例教学课程需要,案例教学所需的教材(案源)应尽可能是原汁原味的,如涉及具体原件或复印件,即状、答辩状、有关证据、资料,甚至是物证资料的复印等,尽可能实现案件卷宗的全部复印件。如此编纂案例教学教材,能让学生尽量归纳原始性的案情。学生通过接触原始的案卷,要求学生总结案情,自己独立分析案件。这给案例教学教材的编纂增加了许多难度,也很难制作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案例教材。依笔者之见,制作和编纂案例教学教材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结合海南本地各级人民法院已审定的案件进行制作。依一定特征及要求,将海南本地各级法院一些较具有综合知识的案卷全套地复制收集,并依不同要求制作成教材。讲授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诉讼主体的主张及陈述的事实、证据的,并在教材中适当指明各主体的诉讼任务、诉讼活动的重点及对策,让学生能直观感性地了解掌握并分析各具体的问题及对策;另一方面从最高人民法院每年所公告并推荐的案例中收集。这类案例往往具有某一法学领域中最典型、影响较大或较为系统法学知识的特征,收集此类案例编入教材,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较早地掌握司法实践活动最前沿最有影响活动的司法实例。由于案例教学所需的案例材料不少是直接源于法院内部,若将其编纂出版有许多不便之处,编纂时先暂作为内部教材之用,因而案例教学教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变性,这也增加了组织编纂的难度。
3.将案例教学的班级细化,实行小班制。目前许多高校法学专业班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一般在150~200人之间,这么大的班级难以组织案例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案例分析指导评判,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易实现。现在要组织案例教学课,首先必须将学生班级人数细化,即将每年级各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分成5个小班,配备5~6名教师主持案例教学,每位教师对每班进行轮流主持指导,时间为3~4周。每班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发言2~3分钟。课时及上课时间安排上也需慎重考虑,课时可否设置为每周4课时,4学分,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案例教学课涉及法科大学生四年专业知识学习运用,其涉及内容广而全,是法科学生毕业前学习的最后冲刺,也是综合检验法科学生掌握法科知识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若课时太少,不易开展案例教学,学生也不会重视。在上课时间安排上,也适当注意本课程特色,即由于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广泛性、参与性、活跃性、争议性等,教学时间弹性较大,可能拖堂,因而尽可能安排在下午或在晚上时间进行。
4.组织管理案例教学的课堂秩序。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灌输式讲授,主持案例教学的教师并不主讲,而是扮演主持点评角色,因而课堂设置布置也该作适当调整,即不专门设讲台,而是设椭圆形会议桌或将学生座位适当分成圆桌型,让师生围着圆桌而平等就“坐”,并就案例发表不同意见主张,老师主持指导,适时评判并记录成绩。老师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位同学都有2~3分钟发言时间,案例材料必须在课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并提出案例讨论分析方向、计划、要点,适时引导学生。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可以有意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发言小组,扮演不同角度,如站在原告、被告、第三人及其人等角度发表不同主张及意见,并在老师主持下允许“当事人”进行对抗性的争论。老师组织讨论时,应时时明确或提示相关的主题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又要控制学生言谈内容观点,不能太远离案情焦点。分析案例时,更要注意面广的法律知识,不能限于某一部门法学范畴,主持案例教学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元化思考引用法律知识。
5.确定案例教学课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案例教学课程考核与一般课程考核有很大的差异,其考核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四年所掌握法学知识水平运用能力,诸如案例分析能力、法律知识面、即席表述能力、对不同主张意见的反驳应急(诉)的思维逻辑等方面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核如果仅通过传统考核方式(如书面考试考查)进行是不全面的,因为案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有个即席表达的机会,其考核评判依据源于案例教学的课堂表现,这决定考核更注重于学生案例教学课堂的发挥,主持案例教学的老师尤其注意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如法律知识面所表述的观点是否有法律依据、法律思维分析能力、参与讨论的态度如何、课堂纪律性、综合能力表现状况等等。案例讨论及评判标准要注意体现多元化,有些案例本身就难以有统一答案标准,不能把所谓“参考答案”,甚至是法官制作的判决书当作案例讨论唯一评判标准,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教师考核学生时,更多着重关注学生思维推理过程、及其分析主张的可行性、论据充分与否等。
6.选定主持案例教学的教师及确定案例教学的要求。案例教学不是一般理论课讲授,它不要求系统地介绍某课程内容,而是在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全部法学知识集于一案的剖析。这要求主持案例教学的老师,不仅具有案例所涉及的法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主持的教师要有实践经验,可以从一些实务部门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主持教师。主持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有相应教学要求,主持案例教学全过程,诸如案例选定、材料取合、讨论提纲、分析方向、点评学生发言要点、老师主旨评价讨论。主持教师在案例讨论中听尽学生发言,适时纪要评价并作评分依据之一。教师作主旨评价讨论总结应在课内最后15分钟,不宜占学生太多的时间。对主持教师适当分类,如刑事类、民事类、行政类等,其所主持讨论的案例也相对分类。主持教师要从宏观角度调控案例讨论现场,把握案例的讨论主题,切忌让学生离题太远。
7.适时运用多媒体方式介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涉及案情介绍,有时若以传统方式介绍案情,口述或复印案卷,虽可达到直观效果,但过于耗费材料及时间,若采用各种视听材料、照片、幻灯、录像等演示手段,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则可以提高案情介绍效果,将案例讨论课搞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及效果,诸如不少电视媒体已制作法制专栏,其在叙述案情方面具有很独特的表述。在主持案例教学时,电视媒体中有关案情叙事部分,可以先播放,待学生讨论完毕后,再续播电视媒体有关案件评判说法及点评内容,老师最终作学生意见小结并谈自己的不同看法。在使用多媒体介绍案情时,注意控制时间,每节课不能超过15分钟,以确保学生思考及讨论发言的时间。
第5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一、青年读书班的宗旨
深入学习研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检察工作实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铸就广大青年干警崇高的思想信仰和历史责任感,并以此引导干警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法学理论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群众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二、青年读书班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全院青年干警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
(二)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青年干警中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理念,引导干警在具体工作中积极践行和弘扬检察职业道德。
(三)用实际行动倡导积极、健康、活泼的检察文化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有力地推进全院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三、领导组织
青年读书班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开展学习活动。为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设立班委会,班委会成员职责如下:
1、班长职责:(1)主持研究制定年度学习计划;(2)召集和主持集中学习活动,对学习情况进行点评;(3)指导学习委员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4)做好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
2、组织委员职责:(1)制定学习制度;(2)协助班长组织好每次学习活动;(3)负责每次集中学习活动的通知、签到、检查人员学习到岗情况;(4)配合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开展活动;(5)负责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学习委员职责:(1)制定年度学习方案和每月学习安排,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习内容;(2)负责学习资料的筹备和发放;(3)定期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通报学习情况;(4)负责学习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文体委员职责:(1)制定年度文体活动计划;(2)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
5、组长职责:(1)负责通知小组成员活动安排,指定主(文秘站:)题发言人;(2)负责小组内学习材料的收集与发放;(3)定期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笔记;(4)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5)配合、协助班委会开展工作。
四、规范要求
(一)学习记录制度
指定专人做好每次集中学习的纪录。记录应规范,做到一次一记,一年一归档,记录内容包括学习时间、主持人、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情况等。
每位读书班成员要做好个人学习纪录。记录内容提要:一是学习时间、主持、发言讨论;二是本人发言提纲或具体发言内容;三是本人自学纪录(包括书名、章节内容及体会)。
(二)学习档案制度
学习档案包括:(1)学习笔记本。做好平常自学和集中学习笔记。(2)学习材料。认真保存自学材料和集中学习材料,理论考试试卷及成绩,与读书班学习有关的其他材料。(3)学习成果。每年所写学习心得体会、理论文章、发言提纲等资料。学习委员负责学习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
(三)学习考勤制度
青年读书班活动是青年干警志愿参加的活动,青年读书班的考勤制度与年底评选优秀学员挂钩。
1、请销假制度
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的关系,集中学习原则上不能请假,出勤率不能低于90%。因出差、在外学习、参会或考察等特殊情况确需请假的,要报告详细事由,经分管领导同意之后,方可请假,但必须有书面的请假条。因其他原因不能事前请假的,事后必须补请假条。
2、集中学习制度
参加学习的人员,根据学习安排及时间要求,必须提前5分钟到学习指定的地点,不迟到、早退。在集中学习时,不随意来回走动、交头接耳、接打电话,不得从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四)学习考核制度
为检验学习成果,鼓励先进学员,将集中与分散、布置与检查、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实行下列考核制度:
1、考核形式。实行平时考核、定期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平时考核以出勤率 、发言率与理论文章等事项为基础进行考核。定期考核以学习竞赛、参加活动的出勤率为基础进行考核。年终考核由班委会根据学员一年的学习情况综合评定。
第6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 ISO管理体系 专业实习 辅助作用
一
伴随着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在人们生活与社会建设中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对于专业知识过硬,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为此,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设置除了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之外,实践教育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如何增强专业实习效果,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分子材料专业老师深入讨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1.学生对于企业运营框架陌生,难以形成对企业的系统认识;2.学生由于缺乏对专业岗位分工的认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大有不知所措之感;3.学生难以基于已学专业理论知识,切入企业技术开发与革新。纵览这些问题,根源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教育一般难以涵盖关于高分子企业的运行管理,学生与企业存在着陌生感。
二
除少数大型石化公司与高分子材料公司外,一般高分子材料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其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与质量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所涉及制品种类繁多,这常常给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留下了隐患。为了能与国际市场接轨,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提高企业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合理性,大多数高分子中小企业逐步进行ISO管理体系采标,提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故而,熟悉ISO管理体系架构对于快速熟悉企业运行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ISO管理体系自从二十世纪后期在全球实施以来,不断推动着采标企业管理发生质的飞跃。一般而言,其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安全管理体系,它们从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只是侧重于企业运行的不同方面而已。当前,企业时常将整个ISO管理体系整合为一体。ISO管理体系的特点与核心在于八项基本原则,即:顾客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及互利供方关系。在策划、实施、监视测量与评审改进(PDCA)的循环思想方法指导下,ISO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确立与维护形成了整套控制文件记录,其层次分明,要求一致,适用于内部评审与质量的控制。
三
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经过ISO管理体系采标,实际从整个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大都按照ISO管理体系的要求运行,换言之,ISO管理体系基本架构与要求即为一般企业的运行模式,然而对于未接触过企业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认识企业,由所学基础理论转化为认识实际生产过程的能力,其核心难点就是难以把握企业架构。从这点而言,ISO管理体系给了学生了解企业的一般脉络。在实习准备环节,增添ISO管理体系的介绍对引导学生在企业如何去看、去想,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ISO管理体系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1.ISO管理体系是学生认识工厂的脉络。
在ISO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过程中建立了层次科学的控制文件与标识,规定了从生产到管理,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由此,本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循着企业采标中所形成的控制文件与标识对整个企业大到布局,小至原料采购、保存系统了解,这极大地消除学生在企业中的陌生感,使之较快地融入企业的文化与生产中,并在控制文件的帮助下,就具体生产工段包括技术流程、工艺参数、操作流程进行细致了解。
2.ISO管理体系是学生着手技术开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切入点。
在针对实际生产环节,ISO管理体系中所规定的作业指导给了实习学生对于制品生产工艺参数详尽的了解,进而可从原理出发对此工艺参数进行选择,进行探讨,从讨论中使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不断发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饶有兴趣地分析,积极主动地讨论,在今后着手技术开发,发现实际生产问题,有效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3.ISO管理体系是学生实习过程自我位置的定向标。
严格的ISO管理体系规定科学管理观念的形成,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所在工段的范围、职责与操作过程,踏实在岗,潜心钻研所在工段的技术问题,激发岗位角色感,保证在实习过程中的秩序。
4.ISO管理体系可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ISO管理体系中包括各类安全规定、标识系统及紧急处理预案等形成了企业正常运行与职工人身安全的保障,可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避免高危操作与环境,顺利完成整个实习的过程。
5.ISO管理体系促使学生持续改进。
ISO管理体系中核心思想“持续改进”一方面给了实习学生了解企业发展、技术革新、产品更新的导向,使之在企业运行与技术开发上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为实习学生带来更多的提示与帮助。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践的能力,重视ISO管理体系的积极辅助作用,在实践实习环节中,设置ISO管理体系讲座是完全有必要的。扬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实习环节中已开展多年的ISO管理体系专家讲座,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在实习过程中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举的必要性,进一步地探索完善,可被其他专业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鲁墨武,李笑梅,王亚杰.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科技信息,2009,21:15-16.
第7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一.简介
在目前信息大爆炸时代,英语无可争议作为全球沟通的工具。为适应世界对高等人才的要求,交际法因其使用真实语料,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任务型教学法等特点备受教育工作者青睐。笔者以一个亲身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可操作性。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框架
简单来说,任务型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用中学,课堂教学活动以任务呈现。而所谓的学习任务通常是指能够让学生运用其语言技巧,去完成某件事或解决一项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活动。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动要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咨询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口语课教学设计
笔者在此仅以《跨文化交际口语》第五课“Enjoy your stay”为例,对任务型初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设计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这篇课文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租公寓、包括联系房东,商议租金、看房子,与合租者探讨租住地的优缺点,及选择合适的房子的考虑因素等。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如下一些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口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新语言材料的引入阶段
1.引入”找公寓”的话题。
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话题。例如:
“Do you have any experience of renting a house?”
“If yes, describe the situation then?”
“if not,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first as to looking for a place to live?”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学生对本课的话题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将语言学习与过往生活经历联系了起来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学生的思维
2.演示新语言形式及相关词语的形式、意义和用法。
将本话题所涉及的相关句型和重点词语用ppt演示给学生 ,激活学生对话题有关的词汇,短语,句子,为其提供完成交际任务所必须的语言基础,促进任务的完成。
本课的相关句型有:
“1.Do you have any good apartments for rent? ?”
“I'm looking for a … apartment with…”
“Are there… nearby?”
3. 提供真实情景的影像让学生熟悉新语言项目。
为学生播放一小段真实的租房场景短片。看完之后,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在租房子时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头脑风暴讨论自己在租房子方面最看重的因素,学生尝试用刚学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二) 语言的练习阶段
语言的练习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控制式练习部分 ,一个是指导式练习部分。
控制式练习不等于机械操练 ,笔者应尽量设计一些任务性活动 ,例如 :
(1)教师指定一个学生上台,并让其悄悄告诉自己租房子最重视的几点考虑因素,其他同学问问题 (“Should it be well furnished?”“ Is it the monthly rent you consider the most?”等) , 这个学生只回答“Yes”和“No”,直到猜中他所想的,最后由他解释为什么会考虑某方面的因素。
(2) 两个同学一组 , 第一个人根据第二个人的说明画一张第二人认为理想家居设计图,说者要使用“……方位词+动词+东西”的句型。两个同学轮流画图和描述。
(3) 两个同学一组 ,一个同学画出一张自己想要的房间内部布置图 ,另一个同学通过提问也画出设计图, 对比两张图是否完全一样。
在指导式练习部分。教师应逐渐减少对学生语言输出上的控制 ,指导学生运用新学的语言形式进行有意义的交际。针对这一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指导式练习:
(三) 新语言材料的输出阶段
笔者在这尤为重要的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活动 :将全班同学分组 ,三至四人一组 ,每组发一张印有场景的材料 ,以这份材料为依据完成口头展示课堂小品的任务。
四.结语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口语教学必须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并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更好的应用其理论依据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简介:于曦,(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安工业大学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赵永梅,(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安工业大学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崔晓君. 浅谈口语课的训练方法[J ]. 齐鲁艺苑,2000 ,(2).
第8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一、课堂教学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
英国学者高尔顿以“互动者”为线索,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均分为“有互动”与“无互动”两大部分。教师的“有互动”又分为“与学生个体互动”、“与学生小组互动”及“与全班互动”三中模式,将学生的“有互动”分为“与教师互动”和“与其他学生互动”两种。在我国由于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为核心,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传授统一的书本知识,课堂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只要看好、记好就行了。课堂上没有功能性的学习小组,教学中的互动只是教师表演中的小插曲,主要以教师的提问、启动与某个学生个体或全班学生进行“问答式”的互动,几乎没有与学生小组互动的现象。学生之间进行交往、商讨的机会也很少,师生单向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主要是教师主宰的世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堂上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协商探讨以获取知识。教师也必须与学生小组交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维互动的显现,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二、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合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新教材把讨论纳入了课堂教学,这为讨论式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讨论通过在学生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小组讨论就是让几个学生围绕某个话题,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将看法展开辩论。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自然环境。在讨论中,小组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传递信息完成口、笔表达任务。这种任务即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情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小组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就起指导作用。课堂讨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讨论的互补性。
真正的交际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交际双方的信息不均等;二是交际过程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商的过程。学生的整体水平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他们的思维、经历、语言水平和知识能力等各有差异,因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这样的背景为小组讨论提供较大的信息差距。为了弥补信息,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协商与合作,这种协商与合作不仅体现在观点的表达上,也体现在学生对所采取的谈话技巧与策略上。
(二)成员之间的合作性。
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理论用语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与合作双方是否具备合作动机、信息差距及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各方面进行的配合。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能通过合作性的协商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同时使小组成员各自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补充以及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此,合作者之间就必须知道何时、何地和如何交际策略,以达到成功合作的目的。
(三)讨论的连贯性。
连贯性贯穿与发话者和受话者交流活动的始终。当小组成品第一个说话者的话语与另一个说话者的话语相关联时,小组成员之间便产生了互动。但在讨论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其他成员已经说了什么;或者一些学生虽然发了言,但所讲的话前言不搭后语,这就容易破坏了小组讨论的连贯性,使其成员很难达成共识。
第9篇:安全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 真实性 语言测试 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The Concept of 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
WU Yu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concep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it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the authenticity of proposition and evaluation. The paper advocates more testing researcher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can dig into the concept of authentici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onstruct overall and systemat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onduct more empirical studies.
Key words authenticity;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study
0 引言
真实性问题已成为语言测试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Carroll(1980:11)曾强调,“在讨论语言测试时,真实性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 “用Conrad的话来说,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的核心问题”(Bachman 1990: 330)。1984年,在国际语言测试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测试专家就测试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会后,1985年,语言测试方面的权威学术期刊 《语言测试》(Language Testing)出了专号以探讨真实性问题。近三十几年来,在语言测试领域,真实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以及其他语言测试研究者的青睐。Bachman(1990,1991)、Bachman and Palmer(1996)、Waters(2009)、Badger& Malcolm(2010)、徐强(1992)、李清华(2001)、刘珊(2012)等就真实性本质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命题的真实性以及评价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对测试真实性做进一步探讨。
1 命题的真实性
命题在语言测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份试卷的真实性与命题密切相关。本部分将从命题角度出发,研究如何从测试材料和测试任务两方面把握真实性。
1.1 测试材料的真实性
语言测试要使用一定的语言材料或文本。而在材料的真实性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实的材料是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材料,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或测试编写、录制的材料。如Carroll (1980:12)指出,“考试的语言应该是日常的语言,不被简化、编辑或改动,而以其预料的不规则呈现给考生,语言交换的背景是真实的”。但这种观点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材料到底是来源于目标语使用者的现实生活还是外语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其次,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材料不能够全部满足教学与测试的需求。有些材料过于简单,有些材料过于复杂,有些材料根本就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测试材料无法测出受试者真正的语言水平。
另一种观点则区分了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这两个不同的概念。Widdowson (1978:80) 提出,“真实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真实性指的是材料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特性,与读者的恰当反应有关。”但是,这样的观点也存在诸多不足。由于语言能力以及所受到的教育背景的不同,每位受试者对测试材料的感受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份材料,受试者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反应也不尽相同。因而很难对这一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
1.2 测试任务的真实性
这里的“任务”指的是要求被测试者完成的事情。测试任务的真实性是指测试任务与现实中语言交际任务的相似程度。Bachman &Palmer(1996)把测试的真实性定义为语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使用任务的特征的对应程度。因而,为了确保测试的真实性,语言测试中的任务就要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任务保持一致。但这其中也有不少问题。首先,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任务多种多样,很难确定测试标准。其次,目标语使用任务的特征纷繁多样,到底哪些特征是最重要的。第三,对命题者来说是真实的,对考生来说未必真实。
2 评价的真实性
真实性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评价方式。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真实世界或模拟真实世界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任务,从而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真实性评价主要由真实性任务和量规这两个部分组成。量规是一种评分工具。它分为两个部分,即评价项目和评价等级。要实现评价的真实性,必须达到以下几个要求。首先,任务必须来源于真实世界或模拟真实世界。其次,任务难度适中,适宜不同阶段的学生。第三,任务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最后,制定适当的量规,确定合适的评价项目以及评价等级。
3 结语
关于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仍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有关真实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实践性的证据支撑。这就需要测试研究者和广大外语教师共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真实性概念,构建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进行更多的实证性研究,进一步阐明语言测试真实性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 Bachman,L.F.1990.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achman,L.& Palmer,A. 1996.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Badger Richard & Malcolm Macdonald.2010. Making it Real: Authenticity,Process and Pedagogy. Applied Linguistics: 31(4):578-582.
[4] Carroll,J.B.1980. Testing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London: Permagon Press.
[5] Waters Alan. 2009. Ide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 30(1):138-143.
[6] Widdowson,H.G.1978.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李清华.论交际测试中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1(6):68-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