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2024-02-29 13: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 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A.强化了周天子的,促使宗法制消亡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D.分封制随着君权的加强而瓦解

25.史学家安作璋先生在评价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时曾讲,“敏锐的直觉,便是孔子所 谓的仁,显然,敏锐的直觉便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道法自然’”。这说明

A.仁义是人的天性 B.仁义是自然之说

C.儒学和道学有相通的一面 D.诸子百家的学说大同小异

26.据《都城纪胜》记载,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 食饭行是也”。由此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南宋城市中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C.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27.顾炎武说:“文切世务,画写故实,学问当有益于天下。”他在绘画领域中痛责文人画“任意师心,鲁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而止”的风气。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顾炎武全面否定文人画

B.其绘画理论受西洋画风影响

C.反映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D.顾炎武反对空谈,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28.近代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 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29.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 颅洗脑”。其中“温药治疗”的意义是

A.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B.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0.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 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 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 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31.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中国大陆之旅, 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这反映出

A.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B.美式文化更受国人推崇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32.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王朝。……在大革命之前, 欧洲国 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 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D.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33.据187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指出不能促进世 界贸易增长的因素

A.科技进步 B.工厂制的实行

C.重商主义 D.世界市场的形成

34.麦戈维·劳伦斯在1950年写道:“美国政府的计划制定者估计他们已找到延续良好 的神奇公式,冷战是自助抽水机,拧开水龙头,公众就要求更多的财政支出。”这表明 A.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源于冷战的需要

B.美国人民支持冷战

C.美国的财政支出大多都用于冷战开支

D.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35.据下列材料,指出属于极端全球主义者观点的是

A.“国家政府的权力或者国家主权今天正在被经济国际化或者全球治理削弱”

B.“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

C.“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

D.“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团结总会成为那些感到强大得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 的口号”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沿海城市已出现穿西装的中国人。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 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中国传统服饰与时代不相适应,希望以“与万国同风”为参照,改变中国的传统服饰。20世纪初,大量回国留学生宣传剪辫 易服,改穿西装,同时革命党人多穿西装。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该法令将西式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西装确定为民国男子的半正式礼服。西装 革履逐渐成为许多交际场所中的一种时髦,连废帝溥仪也穿上了西装。新中国成立后,西装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的符号之一。

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20世 纪80年代后期,国家领导人集体西装革履的在世人面前亮相。自此,西装流传甚广,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不分场合地穿着。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甲中年(1644年)6月15日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 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太平军每攻占一地,的第一道公告往往就是“蓄发令”。于是,太 平军又被清廷骂作“长毛”、“发贼”。……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 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 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装在近现代的演变历程并作简要评价。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种势力对于断发的政治意图,并谈谈你对断发问题的认识。(15分)

41.(14分)图片作为“可视的历史”在研究历史过程中既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又反映了宏观的历史演变。

图8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图9 1937年8月14号中国华成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金鼠牌香烟——国货翘楚(19 37年8月——11月 《申报》广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特征。(14分)

45.(15分)历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比较两国改革内容的不同。 (7分)

(2)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它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1776年《独立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 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人权宣言》

材料二《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是标志着美洲和人类历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学者王希在《原则与妥协: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一文中说,这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宣言,充满了革命精神。它在历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他 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原则,成为美国人的理想和信条,对美国政治生活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学 者李道揆也在《美国政府与政治》中认为,《独立宣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给拉丁美洲民 族独立运动以巨大推动力。

——摘编自《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与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位学者观点的看法。 (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5—199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次数基本情况

材料二 作为台湾*的“邦交国”危地马拉自1993年开始,每年度在联合国与他国一起签署有关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的提案。在中国政府多次敦促和警告之下,危政府 没有改变态度。1997年1月10日,安理会审议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维和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时,中国投了否决票。此后,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危政府许诺遵 守“一个中国”原则,1998年1月20日,中国政府投票同意决议。美国《华盛顿邮报》撰文称:“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开始采取积极反对的立场。”

——《建构和平——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45—1999年否决权行使情况的主要特点。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对危地马拉决议否决权的行使。 (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民主体制简直是与生俱来。同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

材料二无论是什么主观、客观原因促成华盛顿自动引退,这次引退仍是对当时世界上普遍盛行的君主制和终身制的否定,是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重大发展。华盛顿的二 任引退是近代一个创举,它首次冲破了旧的封建传统束缚。实行政府首脑的任期制,是使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趋于完善的重要一步。在美国历,华盛顿也 因此树立了一个坚持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不搞终身制的范例。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第2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一、讲――讲透基本知识,夯实基础

高一第二学期开始训练学生写议论文。议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零基础,所以每次作文讲评课都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如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思路,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述,论据的选择与使用,立意的确立,辩证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等。但讲授理论知识时,务必要联系范例,讲透讲活。如在训练“作文如何体现现实意义”时,不能只强调写作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还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关注,这些必须讲清讲透。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进行思考,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赏――赏析优秀片段,典范引路

教师要将每次作文训练时发现的优美的片段制成课件,让学生欣赏。或抓住整段,或抓住某个句子,或抓住某个词语,谈其表达效果或作用,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该怎样选词造句,该怎样安排段落的顺序。

如《珍惜拥有》,我们赏析了以下片段:珍惜所拥有的每一次被爱的机会吧!我们是特立独行、有个性、有主见的一代人,也是被娇宠、被保护、不懂得珍惜的一代人。我们曾经无视妈妈脸颊的汗水和桌子上热腾腾的饭菜,哭闹着要去吃肯德基;我们曾经将暖和的小棉袄弃之不顾在耐克店里踱步徘徊;我们曾经用冰冷的眼神瞥一眼爸爸端来的热牛奶,没有注意它渐渐冷却。我们无情地拒绝了父母炽热的爱,回头晾了一句:“你们不爱我!”这时,若我们能想一想冷冬里穿着薄衣的乞丐正蜷缩着身子搓摩双手取暖,想一想汪曾祺对故乡的鸭蛋的渴盼,想一想非洲的孩子们过着没有温饱的日子,就会明白自己拥有多少爱。珍惜拥有的每次被爱的机会吧!

通过赏析,学生明白了“珍惜拥有”的内容应该具体到发生在身边的琐屑细微的事情,这样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他人。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达到了启发教育学生、感染熏陶学生的目的。

三、抄――抄写精美句段,精华积淀

学生写作文大都有提笔无词之感,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重积累,语言功底太差,造成遣词造句的能力没有形成。所以积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抄写就是很好的积累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语言优美的句段抄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夯实他们的语言功底,增加语言底蕴。这样,写作时就会一气呵成。

四、仿――仿写规范片段,提高能力

在赏析、抄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规范、优秀的片段,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笔者在讲论据的使用时,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不是简单的观点加材料,而是在列举材料之后要用材料证明观点。基本思路是:分论点+事例+分析说理。形式是:正面例子―反面假设―正面肯定,反面例子―正面假设―反面肯定。

如展示《小议持之以恒》的片段: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药品666据说经历了666次试验才取得成功的,故发明者命名为“666”。倘若发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在进行到665次实验的时候便退下阵来,还会有666的诞生吗?正因为他坚持到最后,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必须持之以恒。

然后让学生以“宽容”为话题、以“将相和”为论据进行片段仿写。这样,学生自然会掌握方法,思路清晰,有章可寻。

五、改――修改瑕疵习作,升格作文

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习作的修改。修改方法从形式来说,有全文的修改、片段的修改和字句的修改;从内容来说,有思想认识的提高、审题立意的改动和主题思想的升格;从选用材料及表现形式来看,有选例叙例的升格、论证说理的升格、修辞的升格等。

如讲评“责任”话题作文时,围绕怎样使用论据,进行了如下环节:

1.亮出病例

承担责任就是要恪尽职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了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2.分析问题

照搬《论点论据论证大全》中的材料,缺乏对事例的概括和对材料的分析论证。

3.课堂修改,同学交流,形成共识

第3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习作指导;父母之爱;感悟;抒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教育中让少年体验个人成长对长辈的义务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但从以往学生习作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离了本单元的主题,而是单纯地给父母提一些建议,选择的材料也很普通。为此,我安排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学美文的同时,学习表达对父母之爱。

1.品味优秀作品,感悟父母之爱,领会表达方法

(1)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单元组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是‘精彩极了’的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因而,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并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还要了解掌握构筑表现父母之爱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

(2)阅读教材之外的名作。教材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所提供的文本毕竟有限,而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与习作方法,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名家作品,既让学生感受了父母之爱,又积累了文章呈现的写作方法。

2.回忆相处事例,感知父母之爱,获取亲情素材

(1)从回忆中找材料。边学文,边布置学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例子。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又能让学生从回忆中找到典型的习作素材。

(2)从采访中找材料。要求学生边采访家长边记录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更有理性,能从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为孩子“付出的爱”,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同时积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

(3)从“反”例中找材料。爱有慈爱,也有严爱。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父母之爱,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这既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又扩大了选材的范围。

(4)从反思中找材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思想苗头,往往会逆着父母的思维做事,但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此,借习作选材机会,让学生思考:你对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他们面对你的伤害,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做既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

3.抒写感恩美文,感谢父母之爱,表现血浓亲情

(1)重温写法。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欲望后,重温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片段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父母之爱。

(2)片段练笔。建构主义认为:“引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与原理。”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人方法,从学生所列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件来让全班同学练习如何写具体。之后分组、分描写重点进行片段练笔,完成后全班交流。

(3)抒写大爱。有了典型材料,掌握“写法”,又进行了片段练习,再“运用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表现父母之爱,就不是空话。但因生活经验的不同,所选择的材料各具特色,习作水平也有差别,所以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倾听孩子心声,感受肺腑之言,回信表达大爱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校联系与合作,认为它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时,孩子们得到的都是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而通过“孩子读习作,父母写回信”这一环节,让孩子对父母亲说声“谢谢”,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延伸了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增进了两代人的沟通。

(1)学生读作文。安排学生给父母读《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习作,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表达对父母之爱,同时也让家长在倾听中回忆过往的点滴,感受亲情,唤起为孩子的懂事而自豪之感,增进沟通。

(2)家长写回信。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父母伟大的爱,请亲人为自己的孩子写回信,教师选择回信朗读。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联系起来,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

第4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一、要领会意图

干活不依东,累死白搭功。与起草其他文稿一样,起草“短急重”材料时,首先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领导的意图包括总体性意图和具体性意图、明示性意图和暗示性意图、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只有充分领会这些意图,才能更好地抓住行文的主旨。一些同志畏惧“短急重”材料,写不好材料,主要是没有把领导的想法吃透、意图摸准。特别是刚从事文稿起草工作的同志,对单位领导不了解,可能会有一点怕,往往接到写作任务后,不管领导是怎么想的,不论上级是怎么要求的,喜欢冥思苦想,闭门造车,结果是无的放矢,做无用功。材料起草者要领会什么?一般来说,应该了解领导交办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材料要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受文对象和发送范围是什么,等等。那么,如何准确领会意图呢?

一要敢于问。有的领导在安排任务时,会主动找写材料的同志说明意图,这是再好不过的。但多数情况下,领导只是寥寥数语简单地交代下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材料起草者就要大胆地问,问清材料起草的目的、要求、时限等,切忌不懂装懂、一知半解。

二要勤于思。领导交代工作意图,往往局限于原则性的指导,粗线条的轮廓。因此,起草者在接受材料任务之后,还要进一步精心思考,拓展思维,以便准确领会、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

三要敏于行。领导交代任务时,要迅速动笔,将其主要观点和主张等记录下来,防止相关要求出现遗漏。有时候领导要求起草“短急重”材料,也是根据上级紧急文件、电话等要求而下达的,可通过查阅相关文件、电话记录以及询问知情人等方式,深入了解意图。

二、要注意积累

只有肚里有货,才能笔下有文。充分的准备,足够的素材,是写好“短急重”材料的基础。有的同志材料写不好,根本原因是不重视素材准备,未掌握第一手资料,领受任务后,不认真思考,不认真准备,随手写来,脚踏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遇到了困难,写不下去了,再去找素材,适得其反。因此,认真积累素材,充分占有素材,是写好“短急重”材料的保证。从事文稿起草工作的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积累,把积累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经验。对素材积累工作,我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闲时备,急时用。第二句话是,广积粮,深挖洞。第三句话是,既要储,更要用。照此而行,对写好“短急重”材料很有帮助。所谓“闲时备,急时用”,就是说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早动手、早准备,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养成积累各种材料的好习惯,平时开会、交谈、读书、上网时,努力做到善于观察、记录、剪报、追记,设法留住材料,以备不时之需,防止临阵磨枪。所谓“广积粮,深挖洞”,就是说既要注意素材积累的广度,广泛收集生产经营、发展建设、改革调整、党的建设、维护稳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注意素材积累的深度,对相关工作进行深入关注、研究分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所谓“既要储,更要用”,就是说我们在积累、存储各类基础资料时,还要重视材料的使用,一旦起草“短急重”材料,就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料,把掌握的情况应用于材料中。相反,如果光会储存信息资料,而不善于使用,这种积累无益于材料起草。

三、要理清思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接到“短急重”材料任务后,切忌不假思索、草率行事,必须定下神来,先把思路理清,再开始工作。理清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理清材料的写作思路。换句话说,就是要搭好架子,把材料的提纲定好,最好是不仅有大框,还要有小框,每一小框写几层意思,哪层里边讲到什么样的高度、深度、新意等,都要列出来,防止跑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出来的材料不符合领导要求。我有个同事,在这方面是把好手。每当领导给他安排“短急重”材料任务时,他都显得不紧不慢,先拿出一支笔、一张纸,静坐一旁,思索一会,简单写个提纲或者几个关键词后,再开始起草材料,而且几乎每次都是一气呵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思路通则文章通,如果写作思路没搞清楚,没有明确要写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盲目动笔,就只会徒劳无功,反复折腾。

另一方面,要理清材料的写作方式。接到材料任务后,是一人单独写,还是多人合作写?是办公室文秘单独写,还是与相关部门的同志一块写?这是写作方式的问题,也是工作方法的问题,是在材料起草前必须想清楚、确定好的。有一次,我们接到领导安排的一个“短急重”材料任务,向省领导报送汇报材料,内容包括简介、近年来生产经营情况、“十二五”发展思路、下阶段工作打算、请求协调解决的问题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单靠一个部门、一个人的力量,难以优质高效完成任务,于是,我们明确由办公室一名同志牵头,经营、发展、财务、工程等部门各安排一名同志参与,共同起草,结果不到3个小时,就完成了材料任务,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5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一、综合材料绘画形式语言的特征

在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绘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它是创新的、自由的、被附在几大画种之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材料绘画也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独特形式语言以及基本属性。1.时代性与当下性由于大量现成品的直接利用,使得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本身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时代性与当下性。如二战后德国新一代的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绘画作品就是综合材料绘画反映时代性特征的一个典型代表。安塞姆基弗在创作时常常采用被腐蚀过的铅(具有浓重阴郁色调的非金属材料),并在画面中大量使用铅,将经历战火后的大地、破败的废墟以及坠毁的飞机描绘出来,在视觉上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心灵上让观众产生震撼。安塞姆基弗的这种艺术表现是其对战后德国人民生存环境的客观描述和反思,是人类在经受了战火与妻离子散痛苦后,对自身深层心灵活动与精神刺激的体现。由此可见,综合材料绘画不仅能够以绘画材料的特殊性来增强艺术表现力,而且当材料本身代表的时代性特征与艺术家个人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后,艺术家所运用的材料还承载着其一定的精神内涵,进而反映出一定的时代感和历史责任感。2.情感性在综合材料绘画中,其形式语言同其他形式语言是一样的,都是艺术家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以及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表达某种内涵的媒介。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要想将综合材料绘画的形式语言作为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就必须寻找到一种较为贴切的媒介材料来传达自身的情感,而且还要使媒介材料的属性与其他属性达到协调。如我国著名雕塑家施慧创作的纤维作品就选用对自己影响最大、最能贴近自身的纸浆作为其创作的材料,并将这种在生活中极为朴素的材料与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创作中的整合、重塑后结合起来,以传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平和的内心。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让艺术与材料的本身进行摩擦、碰撞。一些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时,通常会对媒介材料的物理性、空间性和精神性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研究,通过不断地反复研究有助于艺术家更好地把握媒介材料间属性与张力的关系,以及媒介材料与人文内涵、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综合材料绘画的材料与表现方法

由于综合材料绘画的技法、风格及材料的运用等方面更加的自由,故而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追求。加之,当代视觉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观念、形式和语言上,而在抽象绘画领域中,其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的材料媒介上,因此当前媒介材料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艺术间艺术观念的不断扩展和现成品的利用,当代绘画中综合材料的运用早已超越了材料本身的定义了。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凡是有利于艺术家观念、个性以及思想的材料,都可以当作用于创作的材料媒介。虽然某些时候材料本身固有的属性具有迷人的性能或表现力,但是这并不是艺术家利用其创作的目的,而是要借用这种更合适的材质来表达自我。而从艺术总体的角度来看,作为人类晋升与灵魂载体的艺术具有一定的平衡,因此在创作时不能打破平衡,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运用何种材料关键在于艺术家的独特感受以及运用时机的恰当与得体。

三、综合材料与我对创作语言的思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猪笼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奇特的外形吸引了我,不似其他花种有着华丽而柔美的外表,它拥有着一副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捉囊,呈圆筒形,下半部较大。培养猪笼草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它需要长期、持久性地保持湿度在90%以上,才能健康生长,因而产生一种想法:在画面的背景中表现流淌的效果,来衬托主体物猪笼草,并运用综合材料来表现主体物的质感以及其特殊形态。在创作猪笼草一系列作品时,考虑到沙粒、丙烯、立德粉、沙石、胶泥等综合材料的特征,以及融合之后的效果,并运用于作品中,但每作一幅新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效果都有所不同,对画面的把握也都不一,这或许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创作与实践积累,并且不断增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最终达到统一与升华。在猪笼草系列作品中,我采用了综合材料:丙烯加立德粉、沙粒与矿物质颜料的结合。矿物质颜料的明亮、干净、细致与沙粒的粗犷,在画面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像感性与理性的碰撞。综合材料的绘画是感性的体现,但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是要保持理性的观察,经过严谨的推敲,在每幅作品完成后反复总结经验与探索创新,进而才能做到感性与理性,主观情感与物象客观化,媒介材料的物理性、空间性和精神性上逐步统一完善。在综合材料绘画中,创作作品的想法与创意或许是不可叙述的,或许只是艺术创作者一时在脑海中灵光一现的一个画面,而这种灵感也许就来自创作者对某一种材料的直观感受。现如今,创综合材料已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细心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所有场景、事物都可融汇到作品中。因此,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结语

第6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线索一 社会主义运动

考点一 运动

【命题角度】

在中考主要以选择题的题型考查运动的时间、纲领及地位。

【典型题例】

【例1】(2016・山东泰安・37)英国运动( )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开展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运动中工人阶级要求取得普选权

D.目标是资本主义统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动的内容。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政治纲领《人民》,要求获得普选权,这场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最终失败。据此可以判断C项符合史实。

【答案】C

【例2】(2016・辽宁丹东・33)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的要求是( )

①要求获得选举权 ②参与国家管理 ③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④反对资本家的剥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运动中,工人阶级要求获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反对资本家的剥削,故符合题意的有①②④。而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故排除③。

【答案】B

考点二 《共产党宣言》

【命题角度】

中考主要以选择题、辨析改错题等题型考查《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发表时间、意义。

【典型题例】

【例3】(2016・江苏常州・11)曼弗雷德・马伊在《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认为,1848年2月发表的某一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外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该文献是( )

A.《人民》

B.《共产党宣言》

C.《国际歌》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对无产阶级而言是“救世福音”,对资产阶级而言是“魔鬼学说”。A项发表于1837年;C项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创作的;D项发表于1863年。因此,A、C、D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B

【例4】(2016・福建厦门・27)“……后来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这份宣言中以浓缩的形式出现。”“这份宣言”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相关史实,属于基础拓展题。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A、B、D三项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考点三 巴黎公社和《国际歌》

【命题角度】

中考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等题型考查巴黎公社的性质、成立的时间、失败的标志及《国际歌》创立的背景。

【典型}例】

【例5】(2016・山东东营・19)图1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 [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图1

A.英国运动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成立

D.《共产党宣言》发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巴黎公社。图1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其中“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指巴黎公社,故C项正确。A、B两项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排除;D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故排除。

【答案】C

【例6】(2016・青海西宁・14)以下文献及内容,哪一项不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 )

A.《共产党宣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C.《人权宣言》――人们生而自由平等

D.苏俄政府《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际歌》是为了纪念巴黎公社,苏俄政府《土地法令》出现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人权宣言》宣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不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项。

【答案】C

考点四 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命题角度】

中考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等题型考查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设成就及斯大林模式。

【典型题例】

【例7】(2016・山东菏泽・16)2016年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乌托邦》发表500周年,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促使社会主义理论最早变为现实的是( )

A.英国的运动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运动发生时,社会主义理论还没诞生,故排除A项;B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故排除;D项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故排除。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理论由理论到现实的标志,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答案】C

【例8】(2015・广东深圳・28)很多俄罗斯学者和普通百姓认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都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新在( )

A.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B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D项是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故A、B、D三项均排除。十月革命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故选C项。

【答案】C

【例9】(2016・江苏苏州・16)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_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材料中的“退却”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新经济政策。由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0年战争结束后,不再适应苏俄,导致苏俄社会矛盾激化,故排除A项;C、D两项都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与列宁无关,故排除。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故选B项。

【答案】B

【例10】(2016・湖北孝感・20)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C.都巩固了工农联盟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综合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由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故排除;C项只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故排除;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排除。B项是两者的共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助于在内战时期打败敌人;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内战后恢复经济,故选B项。

【答案】B

【例11】(2016・江苏常州・1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该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D.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斯大林模式。由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C项正确。A项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改革,故排除;B项是列宁的作为,故排除;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是从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的。

【答案】C

【例12】(2016・江苏南京・24)“集体化和导致农村衰败的过度粮食征购,引起了1932―1933年的饥荒和疾病蔓延。”材料评述的应是( )

A.十月革命的国内意义

B.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实际效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斯大林模式。由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农业上实施集体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剥削农民,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因此,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相符,故排除;罗斯福新政前,美国的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存在集体化,故排除B项。

【答案】C

【例13】(2016・山东淄博・13)某班历史活动课上举行辩论赛,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如表1所示。该辩论赛的主题是( )

A.法西斯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经济全球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辩手的两种观点分别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故选C项。

【答案】C

【例14】(2015・广西来宾・16)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4―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天主教会一千多年来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统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强调人性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材料三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这场运动的先驱者是谁?

(2)材料三出自哪部文件?这部文件的发表有何意义?

(3)在材料三体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什么?1917年的成功实践又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文艺复兴运动、《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第(1)问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理解,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达・芬奇、莎士比亚、但丁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表现了人物美丽的外形和丰富的内心情感,正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长诗《神曲》,提倡人性,率先对天主教会进行批判。第(2)问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材料三出自《共产党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第(3)问考查学生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认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1871年法国人民武装起义后建立的巴黎公社,但最后失败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答案】(1)文艺复兴;但丁。(2)《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巴黎公社的建立;十月革命。

【例15】(2016・福建莆田・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环境和武装干涉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政策,这种政策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政策的目的是组织产品分配以保证对前线革命军队和后方工人的供应。

――斯大林

材料二 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列宁

(1)根据材料一,简要归纳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综合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第(1)问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俄国革命面临的危机回答。第(2)问考查新经济政策,围绕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战争环境、武装干涉。(或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2)纠正错误;促进经济的发展;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答出其中2点即可)

考点五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命题角度】

中考主要以选择题的题型考查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的时间和影响。

【典型题例】

【例16】(2015・湖南娄底・49)“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十月革命

B.匈牙利事件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上述材料反映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的史实。

【答案】D

【例17】(2015・山东莱芜・17)表2的内容与社会主义运动有关,其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

[史实\&结论\&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②巴黎公社革命\&第一次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③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④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表2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英国运动是第一次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苏联解体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失败,只能说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挫折。因此,②④错误,本题答案为B项。

【答案】B

线索二 民族解放运动

考点一 “三角贸易”

【命题角度】

中考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三角贸易”的时间、过程及影响,特别要注意识记“三角贸易”的路线图。

【典型题例】

【例18】(2016・云南曲靖・19)对图3所示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欧洲][美洲][非洲][中程

奴隶][烟草、蔗糖][归程][枪支、杂物][出程]

图3

A.最早进行这一贸易的是英国人

B.它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它为非洲输送了大量劳动力

D.它给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财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贸易”。示意D反映的是“三角贸易”的相关史实,最早从事这一贸易的是葡萄牙人,故排除A项;“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故排除C项;“三角贸易”中受益的是欧洲的奴隶贩子和美洲的种植园主,印第安人也是受害者,故排除D项。“三角贸易”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原材料,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B项。

【答案】B

【例19】(2016・江苏南京・19)“1500年左右,大西洋的开放……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下列不属于“灾难”的是( )

A.增加资本积累

B.丧失精壮劳力

C.沦为殖民地

D.土著居民遭屠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综合考查殖民主义的罪恶。从15世纪到17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日益密切,殖民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掠夺,并给亚非拉许多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例如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力,亚非拉许多国家或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美洲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杀等。因此,B、C、D三项都属于“灾难”,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二 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

【命题角度】

中考主要以选择题、读图题等形式考查英国殖民侵略、章西女王的主要事迹、拉美独立运动及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

【典型题例】

【例20】(2016・四川广安・11)人们如此歌颂一位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英雄:“女王,印度人民感恩戴德,绝不会把你遗忘……”这位英雄是( )

A.圣马丁

B.章西女王

C.尼赫鲁

D.克伦威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印度”“女王”“民族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印度人民在章西女王的带领下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选B项。

【答案】B

【例21】(2016・贵州黔西南・18)在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的英雄人物,其中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的是( )

A.玻利瓦尔 B.圣马丁

C.章西女王 D.哥伦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侧重考查世界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根据题干中的“南美的解放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为A项。

【答案】A

考点三 亚非拉的崛起与振兴

【命题角度】

中考主要以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及辨析改错题等形式考查印度独立、非洲独立运动、古巴独立和巴拿马人民收复运河等相关知识。

【典型题例】

【例22】(2016・福建三明・20)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独立前对它们实行殖民统治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葡萄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印度独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英国在印度实行印巴分治,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故选A项。

【答案】A

【例23】(2016・江苏常州・14)1960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该宣言通过时,仍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是( )

A.巴基斯坦 B.埃及

C.古巴 D.纳米比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纳米比亚的独立。由所学知识可知,巴基斯坦是在1947年独立的;埃及是在1952年独立的;古巴是在1959年独立的。纳米比亚是在1990年独立的,故选D项。

【答案】D

【例24】(2016・江苏镇江・24)巴拿马政府领导人曾说:“目睹一个外国国旗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谁能忍受这种屈辱呢?”1999年,巴拿马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拔掉了这面“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上的外国国旗,结束了屈辱的历史。被拔掉的这面外国国旗是( )

A.英国国旗 B.法国国旗

C.西班牙国旗 D.美国国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因此,这面被拔掉的国旗是美国的国旗,故选D项。

【答案】D

【例25】(2015・山西・13)19世纪以来,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亚非拉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和捍卫国家的斗争。下列史实发生在亚洲的是( )

A.纳米比亚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B.玻利瓦领导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

C.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D.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

第7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考场作文 误区 矫正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17-02

作者简介:章中华(1974―),安徽安庆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70分,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确实有一定道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许多“误区”,一旦进入误区,作文分数就极低,以致影响高考语文成绩。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总结了学生写作文时容易陷入的三大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对策。

一、审题不准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作文一般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作文材料内容明白,立意角度较多,学生基本能找到写作方向,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以其开放性受到命题者青睐,笔者研究了2013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语文试卷后发现,无一例外,都选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这样的要求为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不可能信马由缰,文题之中都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一要求,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还是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理解材料含意。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每次总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和含意,导致偏题甚至离题等方向性错误。如何避免陷入这一误区呢?

对策:反复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材料内容与含意。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分为故事型、寓言型和名言(或歌词)型几种,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故事寓言型,有人物、事件及结果等要素,首先要找准主要人物(注意:包含人和物),剔除次要人物,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把握人物的思想观点,探索人物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对名言(或歌词)型要理清语句层次,不停留于字面意思,要挖掘内涵,特别是对于比喻句,一定要把握喻体的内涵。另外,要重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者材料后面的导语,这些语句往往提示了立意方向。

例如2013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作文:一位商人买下一块钻石,专家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很多切割师都觉得风险太大不愿动手。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并指导徒弟动手操作,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材料中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是老切割师和众切割师,众切割师害怕风险,不敢动手,老切割师勇敢去做,终于成功。其中老切割师的话“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是关键语句,强调了人们做事必然要面对风险,要想成功,不仅需要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暗示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计较成败得失。分析可知,学生只要围绕“人们在生活中面对风险时应该具备怎样的正确态度”立意行文,凸显勇气和心态,就能达到准确审题的目标。

二、文体不明确

高考作文一般不限制文体,主张自选文体。然而不限制不等于没有文体,高中生考场作文主要是记叙文和议论文,选择了一种文体,就要具备这种文体的特征,不能不伦不类。“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明,确定文体就要写出这种文体的特征”成为语文教师考前反复叮嘱学生之语。实际写作过程中,少数学生总会进入文体不明的误区,这种失误一旦发生,后果可想而知。

对策:弄清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把握不同文体表达方式的差异。

一是文体特征不同。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塑造一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主张以事感人,在叙述过程中,要突出事件的具体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叙述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以理服人。

二是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适当议论、抒情,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摒弃流水账式的叙述,转入对场景的细致描写,要灵活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握写景状物的方位顺序,放大细节,勾勒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描写成为记叙文的亮点。记叙文中也有议论,通过议论来揭示主旨,升华主题,但记叙文中议论不宜太多,否则易冲淡文体特征。

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证明观点,揭示中心。议论文中也有一部分记叙成分,即对事实论证中的事例进行叙述,但这种记叙不需要具备诸多要素,不需要细致的场面描写,应该选择与论点相关的内容进行叙述,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中心不突出

有的学生作文,叙述内容与主题若即若离,或是议论游离中心、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有的甚至转换了概念,归根结底是中心不突出,导致作文档次下降,分数偏低。究其原因,还是写作前缺乏整体构思,“中心”意识不强。

对策:加强整体构思,建立内容与观点联系的桥梁。

一是加强整体构思,牢固树立中心意识。记叙文要把握叙述顺序,准备写哪些事件,重点描写哪个场景,这些事件、场景与主题是什么关系,如何安排详略等;议论文要注意理清全文的论证层次,反复推敲各个层次与主题的关系,事实论据要选准切入角度,选择能证明观点的部分进行叙述,牢记叙述是为议论说理作铺垫,议论说理语言要紧扣中心,防止偷换概念。

例如,以“勇气”为题的作文,如果写记叙文,要选取自我或者他人的具体经历,着重描绘能够体现勇气的场面,最后围绕勇气议论开来;如果写议论文,文章中心是写“勇气”,可以分析勇气来源于实力、自信、决心,但如果下文通篇去谈实力、自信或决心,不能点明其与勇气的联系,其实就是偷换了概念,远离了中心。

第8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鼓励和启发幼儿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幼儿体现出“创造性”,在启发幼儿思维时要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创设自由而安全的氛围,幼儿五彩缤纷的思维世界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成为发展幼儿语言教学和创新性思维的瓶颈,也就是说,我们教师本身的语言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过关,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不知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的内容,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指正,这种被动授受式、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儿童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力。

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教学形式上很少研究幼儿在什么形式下学的最愉快,说话的机会最多;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力,忽视了幼儿的需要。

2 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在于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成人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决定幼儿的眼睛,大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善意”地扼杀着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事实上,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返璞归真的回归到幼儿的角色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

3 精心选材,以新颖的语言表演形式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第9篇:安全大反思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纤维艺术;纤维材料;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

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

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