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传统能源缺点精选(九篇)

2024-02-28 0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资源稀缺性自经济社会开始就已经存在,它在西方经济学中也一直被看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得的经济物品都具有稀缺性。而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物品,自然也就具有稀缺性。以稀缺性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传媒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及发展现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传媒资源的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传媒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

稀缺性;传媒资源;出版资源;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1703

稀缺性一直被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取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内容是需要专业策划人员构思的,如此说来,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目前看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情况一片大好,但在繁荣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面对传媒资源各种稀缺问题,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的传媒资源,改善传媒业发展的现状,这关系着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稀缺性的概述

1.1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进行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也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才得以发展。换句话说,稀缺性是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稀缺性呢?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如是说:“稀缺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是充满着经济物品的稀缺的世界。”美国学者瓦尔特・J・威赛尔斯在《经济学》中指出,从经济学来讲,人们的欲望总是大于可用资源所能够满足的欲望,这是导致稀缺性的原因。我国学者顾永波指出“稀缺性总是相对于人的需求或者欲望而言,正是因为与后者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相比,前者是有限的,是稀缺的。”关于稀缺性的定义,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总体上来看,他们一致认同稀缺性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欲望大于需求。

从萨缪尔森对稀缺性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所有物品都具有稀缺性,只有经济物品才有稀缺性。经济物品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因此像空气这种免费拥有的就不具有稀缺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要获得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开采的成本,亦或是开采带来的后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承担。因此,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讲,不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而且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不断进行,它们的稀缺性也在不断加强。

1.2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稀缺性并不是某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地区或者国家存在的问题,纵观人类整个发展史,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每段历史时期、每个地区或者国家都存在着稀缺性问题。

然而,稀缺性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稀缺的资源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稀缺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发挥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稀缺因素。

此外,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稀缺性又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等。

2传媒资源稀缺性

传媒产业主要以内容或者创意为王,这种内容或创意的获取也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因而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传媒稀缺性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以及现状不同于其他行业。

2.1传媒资源稀缺性历史

传媒产业作为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当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政府规制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稀缺表现。这里主要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介绍了出版资源在不同时期的稀缺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都需要依赖于指令性的计划,也就是说全部资源都要由国家来统一进行配置。“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传媒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当然也不会例外。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当时出版业属于事业单位,依附于党政机关,从事出版活动所需的资源须先由政府严格控制把关,然后再对各个出版单位进行分配,这就使得每个出版单位所分配到的资源不足以支持其进行正常的出版活动。但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时的出版物总量显然不能够满足国民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计划经济产生质疑,并逐步将其摒弃,不断探寻新的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全面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计划经济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而我们出版业,却一直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10余年间,相继成立的各地专业社无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我国传媒业此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对党政机关已形成依赖,导致传媒单位政企不分。因此,我国对传媒单位的管理也是分开的,如广播电视归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管理,报刊归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管理,在经营上,不同媒体之间各自经营,彼此间的交叉很少,分割严重。再加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仅仅起到基础性作用,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但大部分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他们仍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因此,这一时期的稀缺资源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稀缺。以出版业的书号资源为例,每年新闻出版总署都会给出版社发放一定数量的书号,而民营出版社却没有获得书号的资格,因此,书号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民营出版社若想制作出版一本书,必须通过购买出版社的书号或者和国有出版社合作获得书号的方式。

由于传媒业一直都属于事业单位,过分依赖于政府,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2002-2012年对传媒业进行了十年改革,即转企改制,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截止到目前,出版业中,全国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几乎已完成转企改制。传媒单位转企改制后,作为新的市场主体存在,要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适度的政府规制。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企改制进行的并不彻底,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产权制度不明晰,也没有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单位转为企业后,人才就变为一种主要资源,而把人才当做资源来管理的话,同样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此,转企改制后的传媒资源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制度的稀缺。

传媒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要在资源配置中突出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要减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就目前看来,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在传媒领域,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传媒单位设置区域壁垒,导致传媒集团无法跨地区建立,这无疑说明,传媒业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

2.2传媒资源稀缺的现状

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长期依托的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即便是政府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虽然市场经济逐步健全,但大多数传媒企业仍未完全脱掉事业单位的帽子,目前仍面临体制、法律法规、人才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短缺。

首先,是传媒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传媒企业产权不清、权责利不明。长期以来,由于电视、报纸、广播、出版等传统传媒业的产权都是在人民-国家-政府-企业管理者这样层层委托的模式下进行,由此一来,就产生了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使得传媒企业没有建立起权责利对等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由于传媒自身的特殊性,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比如,报社或者传媒集团,在本质上,它们还属于事业单位,只不过是采用企业化的办法进行管理,享受着事业单位应有的优惠政策,以企业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其次,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我国的法律滞后。目前传媒业的相关法律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与现在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传媒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泛泛的法律较多,而专门针对传媒的法律较少。此外,现存的法规权威性也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的法规中,有60%以上是以“通知”、“紧急通知”、“意见”、“办法”、“暂行办法”等形式出现的。这些以文件形式削减了法律法规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再次,是人才的缺失。传媒业本身就是个人力资源集中的行业,因此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通过人才的竞争体现出来。随着传媒单位逐渐转变为企业性质,需自负盈亏,传媒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利润,就需要对自身的资本进行有效地运营,因此,就需要既懂得传媒专业知识又懂得资本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看来,这种人才及其匮乏。

最后,是市场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业以地域和部门来划分管理区域,比如每个省都有自己管辖的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自主设置一些地区、部门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比如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要想进入湖北市场,那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此以外,不少传媒单位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等,本身就在以政府名义限制与其产生竞争的其他传媒单位的经营和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地限制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传媒业亟需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

3传媒资源配置对策

正是由于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传媒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既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也需要企业主体从微观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会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3.1宏观上的对策

3.1.1完善法律法规

一方面,政府要集中精力对现行法规中与我国传媒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规定进行研究、修改,尽快建立一个不仅适应我国传媒业发展需要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进行适度的规划,不断健全、完善传媒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制定专门针对于传媒业的法律政策、制度等,使其具有权威性,从而为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1.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传媒人力资源质与量的水平决定了传媒产业化的进程。传媒业缺少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加紧开展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如实行岗位培训制度,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也可以挑选优秀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或者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提高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迅速增强传媒产业的综合实力。

3.1.3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

政府应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比如针对书号买卖问题,政府已出台了实名申领书号的措施,这不仅可以减少图书市场的买卖书号、一号多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少跟风炒作和低俗之风,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系。此外,针对传媒单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现象,政府要对传媒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传媒集团的建立,从而推进统一的文化市场的形成。

3.2微观上的对策

3.2.1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原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下,传媒业的产权不明晰,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转企改制前,大多数单位都沿用这种体制,这种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自负盈亏。

3.2.2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只有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占取先机,获得最具特色的资源。这就要求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利用高科技对一定范围内的传媒资源进行调查,从而先于别人找出最具特色的资源作为自身的优势资源。

3.2.3强化资源意识

传媒业已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媒资源的重要性,传媒业更应该强化资源意识,重视对传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要好好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必要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从而防止传媒资源的流失或被窃。

3.2.4资源共享

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有效利用。传媒企业可以通过和国外出版业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资源,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提高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结论

传媒业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也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重视传媒业,对传媒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优化传媒资源配置,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相信在政府及传媒企业自身的努力下,传媒资源配置状况会达到最优状态,传媒产业也定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顾永波.传媒稀缺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8,(08).

[4]李广洁.山西出版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出版交流,2000,(02).

[5]刘成高,姜淼.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J].新闻界,2011,(09).

第2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摘要: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分析了该技术在森林防火、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和更新、森林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应用,提出该技术可应用于木材无损检测及精确林业。融合机器视觉、X射线等单一传感器技术检测木材及木制品,可以更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的各种缺陷;集成GPS、GIS、RS及各种实时传感器信息,利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可变量技术,能够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管理、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一、数据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70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信息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完全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1.2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生物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最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最优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可靠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

1.3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精确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二、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0、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000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0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准确度。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准确度和敏感性。

2.2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HampusHolmstrom等在瑞典南部的试验区将SPOT-4×S卫星数据和CARABAS-IIVHFSAR传感器的雷达数据进行了融合,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方法对森林的蓄积特征(林分蓄积、树种组成与年龄)进行了估计。

KNN方法就是采用目标样地邻近k个(k=10)最近样地的加权来估计目标样地的森林特征。研究者应用卫星光谱数据、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对试验区的不同林分的蓄积特征进行估计,并对三种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误差分析。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作出的估计比单一的卫星数据或雷达数据的精度高且稳定性好。

2.3用非垂直航空摄像数据融合GIS信息更新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的调查方法,一般以地面调查的方法为主,我国5年复查一次。由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巨大,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航空、航天的遥感调查与估计方法。

TrevorJDavis等2002年提出采用非垂直的航空摄影数据融合对应的GIS数据信息实现森林调查数据的快速更新,认为对森林资源整体而言,仅某些特殊地区的资源数据需要更新。在直升飞机侧面装上可视的数字摄像装置,利用GPS对测点进行定位,对特殊地区的摄像进行拍摄,同时与对应的GIS数据进行融合,做出资源变化的估计或影像的修正。

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同高分辨率矫正图像相比,该方法花费少,精度高,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视性,应用于偏远、地形复杂、不易操作、成本高的区域,同时可避免遥感图像受云层遮盖。

三、数据融合在林业中的应用展望

3.1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3.1.1木材缺陷及其影响

木材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尖削度、弯曲度、节子等生长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木材及其制品的优良特性,以及木材的使用率、强度、外观质量,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在传统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肉眼来识别木材缺陷,而木材板材表面缺陷在大小、形状和色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受木材纹理的影响,识别起来非常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由于熟练程度、标准掌握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在集成材加工中,板材缺陷的非双面识别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因此必须开发一种能够对板材双面缺陷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剔除技术,以解决集成材加工中节子人工识别误差大、难以实现双面识别、剔除机械调整时间长等问题。

3.1.2单一传感器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对木材及人造板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超声波、微波、射线、机械应力、震动、冲击应力波、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等检测方法。超声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声波与木材种类、木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木材结构及缺陷分析、胶的固化过程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将视觉传感器应用于木材检测中。新西兰科学家用视频传感器研究和测量了纸浆中的纤维横切面的宽度、厚度、壁面积、壁厚度、腔比率、壁比率等,同时准确地测量单个纤维和全部纤维的几何尺寸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区分不同纸浆类型,测定木材纤维材料加固结合力,并动态地观察木材纤维在材料中的结合机理。

新西兰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板材缺陷识别的软件已经产业化,该软件利用数码相机或激光扫描仪采集板材的图像,自动识别板材节子和缺陷的位置,控制板材的加工。该软件还具有进行原木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功能,利用激光扫描仪自动采集原木的三维几何数据。

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木材刨花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级,确定各种刨花在板中的比例和刨花的排列方向;日本京都大学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了定向刨花板内刨花定向程度的检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定向铺装设备优化刨花的排列方向来提高定向刨花板的强度。在制材加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原木的形状及尺寸,选择最佳下锯方法,提高原木的出材率。同时可对锯材的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木材的优化使用;在胶合板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单板上的各种缺陷,实现单板的智能和自动剪切,并可测量在剪切过程中的单板破损率,对单板进行分等分级,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Wengert等在综合了大量的板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板材分级分类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金满等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刨花板施胶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X射线对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木材密度、含水率、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大小、纤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等进行检测,并对木材内部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

3.1.3数据融合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单一传感器在木材工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各种单项技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视觉传感器不能检测到有些与木材具有相同颜色的节子,有时会把木板上的脏物或油脂当成节子,造成误判,有时也会受到木材的种类或粗糙度和湿度的影响,此外,这种技术只能检测部分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到内部缺陷;超声、微波、核磁共振和X射线技术均能测量密度及内部特征,但是它们不能测定木材的颜色和瑕疵,因为这些缺陷的密度往往同木板相同。因此,一个理想的检测系统应该集成各种传感技术,才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到木材的缺陷。

基于多传感器(机器视觉及X射线等)数据融合技术的木材及木制品表面缺陷检测,可以集成多个传统单项技术,更可靠、准确地实时检测出木材表面的各种缺陷,为实现木材分级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为集裁除锯、自动调整、自动裁除节子等为一身的新型视频识别集成材双面节子数控自动剔除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3.2在精确林业中的应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树形自动分析、林业作业规划等研究工作;Auburn大学的生物系统工程系和USDA南方林业实验站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用GPS和其他传感器研究林业机器系统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目前单项的GPS、RS、GIS正从“自动化孤岛”形式应用于林业生产向集成技术转变。林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系统,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所推动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各组分间的关系和结合方式影响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集成系统框架下,有效地融合GPS、GIS、RS等数据,解决这些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的差异及空间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如地理统计数据、栅格数据、点数据等。利用智能DSS(决策支持系统)以及VRT(可变量技术)等,使林业生产成为一个高效、柔性和开放的体系,从而实现林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放性,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精确林业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研究包括精确林业工程系统的领域体系结构、随时空变化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技术、精确控制林业生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变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和最大产出效益为目标,建立关于林业管理系统战略思想的精确林业微观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高翔,王勇.数据融合技术综述[J].计算机控制与测量,2002,10(11):706-709.

[2]龚元明,萧德云,王俊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上)[J].冶金自动化,2002(4):4-7.

[3]钱永兰,杨邦杰,雷廷武.数据融合及其在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286-290.

[4]高德平,黄雪梅.多传感器和数据融合(一)[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9,28(1):1-4.

第3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但是,网络教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却远不如他自身规模上的发展那么引人注目,人们开始怀疑,网络教育真有人家说的那么有效吗,到底网络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网络教育迫切需要人们给他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

        1.网络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体现

        网络教育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新兴教育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弥补了社会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今社会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不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大.而且在类型上也有所改变,现存的教育体系不可能及时适应这样的变化。由于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敏锐性.不仅能够缓解“人口爆炸”对教育迫切要求的压力,而且能够适应由于“知识爆炸”引起的社会对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需要,很好地弥补了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1.2改善了社会需要的教育资源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网络教育在教育资源的处理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由于世界网络资源的互联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全世界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然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门户的偏见使它们无法达到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而网络教育不失时机地满足了新型社会的这一需要.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能很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并能跨越时空地实现更广泛的交互协作。

        1.3调和了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现有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实现教育公平困难重重,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寻求能够缓解二者关系的方法。网络教育由于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时、空的跨越。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它的开放性能更广泛的吸纳受教育者,为后进地区以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做到的。 

        2.现今网络教育存在的误区

        网络教育拥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如果不正视自身的缺陷,盲目地发展,失去方向性,就会步入误区。

       2.1网络教育企图取代传统教育;就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数量、规模的扩大是非常惊人的,而且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来看,大有取代传统教育之势,他们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的淘汰品,网络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形式。然而,他们忽视了网络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有些可以说是致命的弱点。网络教育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并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学习理论.始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学习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理智的和成熟的人是适宜的,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者的潜能,但对缺乏理智的、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和青少年(这里所指的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依据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的人生阶段来划分)是不利的,环境因素和人际交往是塑造儿童人格的关键因素,虽然网络教育也可能实现传统教育对儿童智力培养的目标,但由于它与生俱来的缺陷——虚拟的环境以及受教人群的隔离,是不可能实现塑造儿童伟大人格的目的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曾有过争论,德国远程技术学院规划主任霍姆伯格(bode holmbeng)在1983年提出的开放教学过程中的“非接触性传播”概念,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非接触性的人际交流,但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批判他所提出的“非接触性交流”只能导致虚幻的、缺失本性的畸形交流。因此,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而只能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成为教育社会化中的一份子。

第4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关键词: 数控液压 伺服系统 数控改造

 

一、引言 

 

液压控制技术是以流体力学、液压传动和液力传动为基础,应用现代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将计算机技术、集成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液压技术和电子技术中,为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或生产现代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它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农业、化工、轻纺、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高、新、尖装备中更为突出。随着机电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技术装各的工作精度、响应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液压控制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液压传动的优点和缺点和改造方向。 

 

二、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原理 

 

目前以高压液体作为驱动源的伺服系统在各行各业应用十分的广泛,液压伺服控制具有以下优点:易于实现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及力控制,驱动力、力矩和功率大,尺寸小重量轻,加速性能好,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容易保证等。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 (1)在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存在反馈连接,从而组成闭环控制系统。反馈介质可以是机械的,电气的、气动的、液压的或它们的组合形式。(2)系统的主反馈是负反馈,即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相反,两者相比较得偏差信号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液压元件的能量,使其向减小偏差的方向移动,既以偏差来减小偏差。 (3)系统的输入信号的功率很小,而系统的输出功率可以达到很大。因此它是一个功率放大装置,功率放大所需的能量由液压能源供给,供给能量的控制是根据伺服系统偏差大小自动进行的。 

综上所述,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流体动力的反馈控制。即利用反馈连接得到偏差信号,再利用偏差信号去控制液压能源输入到系统的能量,使系统向着减小偏差的方向变化,从而使系统的实际输出与希望值相符。 

在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中,控制信号的形式有机液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和气液伺服系统。机液伺服系统中系统的给定、反馈和比较环节采用机械构件,常用于飞机舵面操纵系统、汽车转向装置和液压仿形机床及工程机械。但反馈机构中的摩擦、间隙和惯性会对系统精度产生不利影响。电液伺服系统中误差信号的检测、校正和初始放大采用电气和电子元件或计算机,形成模拟伺服系统、数字伺服系统或数字模拟混合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高、信号处理灵活和应用广泛等优点,可以组成位置、速度和力等方面的伺服系统。 

 

三、液压传动帕优点和缺点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优点液压传动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 液压传动是由油路连接,借助油管的连接可以方便灵活的布置传动机构,这是比机械传动优越的地方。例如,在井下抽取石油的泵可采用液压传动来驱动,以克服长驱动轴效率低的缺点。由于液压缸的推力很大,且容易布置。在挖掘机等重型工程机械上已基本取代了老式的机械传动,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外形美观大方。

2 液压传动装置的重量轻、结构紧凑、惯性小。例如相同功率液压马达的体积为电动机的12%~13%。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单位功率的体积目前是发电机和电动机的1/10,可在大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借助阀或变量泵、变量马达可实现无级调速,调速范围可达1:2000,并可在液压装置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调速。

3 传递运动均匀平稳,负载变化时速度较稳定。因此,金属切削机床中磨床的传动现在几乎都采用液压传动。液压装置易于实现过载保护,使用安全、可靠,不会因过载而造成主件损坏:各液压元件能同时自行润滑,因此使用寿命长。液压传动容易实现自动化。借助于各种控制阀,特别是采用液压控制和电气控制结合使用时,能很容易的实现复杂的自动工作循环,而且可以实现遥控。液压元件己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便于设计、制造和推广使用。 

液压传动系统的主要缺点:1液压系统的漏油等因素,影响运动的平稳性和正确性,使液压传动不能保证严格的传动比:2液压传动对油温的变化比较敏感,温度变化时,液体勃性变化引起运动特性变化,使工作稳定性受到影响,所以不宜在温度变化很大的环境条件下工作:3为了减少泄漏以及满足某些性能上的要求,液压元件制造和装配精度要求比较高,加工工艺比较复杂。液压传动要求有单独的能源,不像电源那样使用方便。液压系统发生的故障不易检查和排除。 

总之,液压传动的优点是主要的,随着设计制造和使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缺点正在逐步加以克服。 

 

四、机床数控改造方向 

 

(一)加工精度。精度是机床必须保证的一项性能指标。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位置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因此位置精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位置精度,一方面是正确选择系统中开环放大倍数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对位置检测元件提出精度的要求。因为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对于检测元件本身的误差和被检测量的偏差是很难区分出来的,反馈检测元件的精度对系统的精度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设计数控机床、尤其是高精度或太中型数控机床时,必须精心选用检测元件。所选择的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或脉冲当量,一般要求比加工精度高一个数量级。总之,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必须有高精度的检测元件作为保证。 

(二)先局部后整体。确定改造步骤时,应把整个电气设备部分改造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如数控系统、测量系统、主轴、进给系统、面板控制与强电部分等,待各系统基本成型后再互联完成全系统工作。这样可使改造工作减少遗漏和差错。在每个子系统工作中,应先做技术性较低的、工作量较大的工作,然后做技术性高的、要求精细的工作,做到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第5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关键词:管道缺陷 光纤光栅 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安全评估 监测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02

传统的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对管线进行全线普查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完整性评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限于技术原因及腐蚀、环境因素,管线失效导致的安全责任事故往往由于不能实时检测或监测引发的。而目前的沿线日常巡检方式过于粗犷,无法对问题管段的情况精确监测,也不可能以人力长期实时监测。

针对传统方法中的缺点,本研究建立一种保障油气运输管道安全,且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新型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对管道表面微应变的实时监测、数据管理和安全评估,及时对管道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进而降低管道事故发生率,便于有计划的对管道进行维修和更换管理,使其成为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此方法具有对目的管道实时在线监测,软件界面操作简单,除定期维护外无需人工作业,软件对监测结果直接进行评价,将监测与评价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尤其在一些易产生问题又不方便经常进行人工检测的管线重点部位,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从而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更高经济效益。

1 光纤光栅监测适用性研究

本研究中采用光纤光栅作为本安型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属于光纤传感器的一种,基于光纤光栅的传感过程是通过外界物理参量对光纤布拉格(Bragg)波长的调制来获取传感信息,是一种波长调制型光纤传感器。它可以直接贴装在被监测管线的表面,长时间持续不断对管线表面应变进行准确测量。监测得到的结果可直接评价,得到管道的当前受力状况和剩余强度。

1.1 传感器的布设研究

根据缺陷部位管壁受影响的应力场范围,可以确定内部缺陷对管壁应力应变影响范围,约是管道壁厚的6倍;应变极值位置出现在缺陷中心附近;应变以周向应变为主。[1-2]

1.2 传感器的温度补偿

2 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研制

管道安全监测系统是针对管道腐蚀失效的影响,一套适用于油气管道的新型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具有独立、自动化的特点。

2.1 监测系统框架

2.2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光纤光栅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硬件是采用了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制而成的传感网络系统,由于其与光纤光栅阵列与波分、空分和时分复用技术紧密结合,使得该类系统测量的传感点数大大增加,它是一种光纤光栅传感复用解调装置,适用于由多只光纤布拉格光栅组成的传感阵列的复用信号解调系统,具有较高的调谐精度和测量精度。工作系统如图5所示。

硬件除去作为感知元件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全部设计集成在工控机当中,工控机如图6所示。该部分根据石油及天然气管线运行所需遵守的行业规范进行设计,主要由宽带光源、光纤光栅调谐装置、光电转换、控制电路、等几部分组成。其作用是给传感器提供光源,传感器感知管道应变影响将光波衍射为不同波长,经过内部的解调仪等装置,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本传感系统的光纤光栅可以分为8路。每一路可串接的光纤光栅个数由系统扫描波长范围和每一个光纤光栅的工作范围决定。当取每一个光纤光栅的工作波长范围为2 nm时,系统最大可测量的点数为:16 nm/2 nm×8路=64个(最大可测点数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分路)。工控机除了提供光源,控制采集扫描频率及信号解调转换,还兼有计算机主机功能,可以及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或导出。

3 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通讯模块

通讯模块主要功能是完成计算机与微处理器之间的通讯功能。在本系统中,计算机与微处理器之间是通过串行接口进行通讯的。系统软件可以控制步进电机的动作,包括前进、后退、归零等。还可以控制光开关,切换不同的通道。同时,计算机还通过串行口接收来自微处理器的光电转换

数据。

3.2 数据分析模块

该模块对于由微处理器传送过来的不同波长处的光功率信号(电压)进行分析,得出对应传感光栅的中心波长,计算其波长漂移,进而得出对应温度或应变的漂移。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心波长的获取。

3.3 软件功能模块

此模块提供用户可视化软件界面,它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可以获得核心数据信息,即传感器测量的应变值,用户通过界面可以得到所有在监测点的数据和监测系统状态,为是观测人员直观的监测管线状态,系统开发设计了多种数据监测控件,控件的运用使软件不仅仅能显示监测数据,还能反应管线应力的变化趋势,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图7为监测软件的部分界面。

4 结语

该文介绍了一种智能实时在线管道安全监测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管道体积型缺陷光纤光栅监测方案。本课题创新点如下。

(1)研究了光纤光栅适用于含体积型缺陷管道安全监测的方案,排除环境温度的干扰因素是监测结果更加准确。

(2)集成光源、光开关、解调设备等硬件于一体,连同主机合成一台工控机,方便移动存放。

(3)开发了监测系统软件,方便进行人机交互,可以通过不同功能界面实现监测者需求,并且系统软件可以直接作出管道安全性评估,弥补了传统评价过程复杂、耗费过多的缺点,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 江宏,崔何亮.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管线检测中应用[Z].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2] 王禹钦,王维斌,冯庆善.腐蚀管道的剩余强度评价[J].腐蚀与防护,2008,29(1):28-31.

[3] 黄波,周荫清,谭立英,等.温度及应力变化对光纤光栅布喇格波长的影响[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1,3(3):23-24.

第6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关键词] 隆安;旅游;传播

[作者简介] 张林,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530022

一、 隆安旅游资源介绍

隆安县距离南宁市80公里,地处桂西南,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隆安旅游资源丰富,地形多样,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目前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和绿水江漂流;雁江古镇、西大明山水源林保护区、仙痕洞、绿水江、布泉河等旅游资源也具有比较高的开发价值。

当前隆安县发展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南宁市委、市政府相当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政策。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推进和泛珠江三角经济发展总框架的逐步形成,“泛北部湾经济圈”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的构想逐步实施,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为隆安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宽广的舞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隆安县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旅游业占总县GDP比例偏低,相对其他县区,隆安县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可以说,目前隆安县旅游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其丰富旅游资源极不相称。

二、 隆安旅游资源传播分析

旅游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游客,首先是旅游信息的接受者,在旅游活动中,行至风景区,视听旅游地的风光、景致、风俗和文化、历史、故事,从各方面体验旅游活动给个人的渲染。其次,游客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别的游客的聊天互动,传播自己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旅游归去后向身边的人群传播景区的信息与个人体验,形成旅游景区的信誉。所以,旅游活动本身是传播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旅游信息包括旅游文化、旅游景区形象、旅游事件和旅游政策等信息,它的传播方式通过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以及群体交流、口耳相传等),将各种编码后的旅游信息,以文字、图像、声音、数字等形式传递给给受众,达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目的。

(一)传播者分析

传播者(信源):指的是组织机构或个人,有目的或无意中制作并提供旅游信息给旅游目的地系统内的受众。

旅游资源传播主体一般由政府与民间两方面构成。政府机构在旅游传播中往往应该成为主导者,负责宣传工作的组织、策划与设计等主要工作,旅游企业负责具体工作的展开。但实际工作中,隆安县旅游企业除了自行简单推介外,缺乏联合促销,没有产生联合效应。旅游局作为传播的官方主体,未能够很好地做好网站宣传工作,网站更新慢,资源数量少,内容缺少吸引力。民间传播主体包括了旅游景点的家庭旅馆、餐饮等个体服务者,往往单薄分散,缺乏专业理论与技能,没有专门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传播效果有限。此外,还有游客传播,到过景点的游客的口耳相传,出于接近度等因素,传播效果的可信度较高,成为官方传播非常有力的补充。

(二)内容分析

内容(信息):指的是旅游信息,是旅游活动过程中相互传递的内容,来自于客源地的各种信息。

隆安旅游资源丰富、品种多样,这是优势。但是在如何整合资源,在宣传上如何定位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目前,隆安地区的旅游宣传出现分散隔断的现象,各自为政,没有整体性。如果把整个隆安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统一打造,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将更有利于扩大隆安旅游的知名度与认知度。此外,旅游资源可以从不同多方位来进行解读与宣传,不同的方位体现不同的内涵,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突出重点,做好定位,才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品牌。

隆安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旅游品牌中突出民族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隆安境内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民俗传统文化众多,比如乔建镇三月三的唱山歌、游花灯、斗鸡、斗狗等、城厢镇的舞狮、那桐镇四月八日的农具节、南圩镇二月二十九日的开市节、都结乡五月十三日的赶鬼节、丁当镇五月五日的赛龙舟。结合地方特色,打出文化品牌,方是生存之道。

此外。对于传播信息的编码也非常重要。图像、文字、视频,都是常用的方式。视频代入感强,感染力大,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片传播效果是非常及时的。文字适应性强,不受媒体限制,更适合深度资料的展示。但是,目前,隆安县目前旅游宣传片方面是很大的一个缺失,严重影响了对外的宣传效果。

(三)媒介分析

媒介(渠道):指的是传播的媒介渠道,主要由旅游主体承担,旅游主体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此外,旅游有关部门(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的宣传、旅游交通设施等)也会在旅游活动中间接成为媒介传播的渠道。

再好的内容,也需要通过合适的媒介来承载与传播。当今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多样化、多层次、多轨道,在旅游传播上,大众媒体成为主流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手机,这些媒介各有特色,传播效果不一。如何选择合适的大众媒体、如何做好媒介组合,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

(四)受众分析

受众:旅游传播过程中,接受旅游信息的个人或组织机构(政府、媒体、企业)。其中游客为主要受众。通过听阅旅游宣传信息,比如宣传片、宣传资料、朋友介绍;或通过亲身旅游,感受风景、体验服务。 品牌的建立,始于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则取决于市场定位,即对受众的分析。了解了旅游者的个人特征、参与旅游的目的、旅游行为与偏好等,才能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

(五)效果分析

反馈:信息受传者向信息传播者(旅游者)返回信息、消息、反映的过程。

旅游传播活动中体现出互动性与互换性。在旅游活动当中,旅游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两者之间信息不断在互相传递与反馈。游客从旅游活动当中得到的体验会反射在游客的个人言语与行为中,这些言行则会投射在旅游组织者身上,形成促进肯定的动力或改善、提高的压力。同时,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也在不断地互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转换为受传者,受传者则会转换成传播者。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互动当中进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交换与共享信息。重视传播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信息互动互换,才能获取改进旅游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有益信息,改进传播工作,提高传播效率与效果。

三、 隆安旅游资源传播的策略与建议

(一)传播者策略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指导与规划工作。政府在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邀请各新闻媒体和旅行社到各景区进行现场推介,由新闻媒体和旅行社帮助宣传。邀请一些作家、名人到隆安进行采风,举办风情摄影比赛。策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到区内外各地进行推介。利用节庆及各种比赛活动进行推介,如举办雁江古镇龙舟节活动等。

同时,旅行社是旅游传播主要的直接组织者之一,在景区宣传中担负重要工作。集合全面旅游组织者与管理者,包括景区景点、旅游政府部门、饭店、交通运输、旅行社等,进行统一行动、联合促销,综合各方面的资源,把形象宣传和旅行社主题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更有深度、覆盖力更强的传播影响。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指的是各种对旅游资源进行服务、管理、规划、从业者,以本地农民从业人员为主,比如餐饮旅店管理及服务者、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提供者、农产品及工艺品销售者等。由于乡村发展比起都市来说,尚有较大差距,很难吸引外地人才,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这些都成为阻碍旅游形象的建设和旅游竞争力的提高的众多因素之一。作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维护者与销售者,旅游景区的形象传播者,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成为了主要课题。由此,才能实现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传播。培训要有针对性,不能僵化,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农民的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比如,在培训方法上,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重现场实现展示。对农民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当地的旅游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培训服务。因此,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联结工作。学校也要在相关课程建设上重视实用性、易操性等,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特征与需求,设计好课程。

此外,要重视人际传播,调动群众在旅游传播中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系统。

(二)传播内容策略

目前国内许多景点没有意识到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旅游同质性强,普遍缺乏特色、缺乏创新。独特的定位,会让旅游者更容易识别、记忆及传播,从而打造景区品牌,形成知名度。明确而统一的定位,才能使得旅游景区的形象设计及品牌建设保持同一性。

休闲、健康、绿色,是近年的旅游热点。以旅游风景为核心,融入更多新鲜的意识,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内涵。比如农庄观光游。亲身体验劳耕劳动,采摘健康绿色瓜果蔬菜,体验农家生活,远离城市尘嚣。这些对城市居民来说,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缓解了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转换身份带来另一种不同的体验与滋味。与美丽的景区风光相配套的旅游服务、住宿与餐饮,也要保证与不断改进水准与质量。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充分利用本地的民俗与文化,走文化旅游之道。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歌舞为载体,充分突出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每年的节庆活动,通过特色节目、民俗表演传递出鲜活生动的民族文化。

(三)传播媒介策略

对现有宣传资料进行重新整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建立全面的多媒体资源系统,详细介绍各景点风光。完善政府旅游网页上的资料,制作旅游广告片、电视散文片与风光片等,印刷一批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

通过隆安政府、隆安旅游部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跨越时空大、互动性强的优点,运用互联网,开展持续有效的旅游网络营销,打造多平台、多服务的旅游营销系统,及时提供个性鲜活、丰富有趣的旅游信息。

除了网络平台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传统媒介的影响作用,如电视媒介直观快捷、覆盖面广;广播及时、方便、互动性强;新闻报道,利用现场采访报道等宣传活动,及时聚焦性强。

(四)传播受众策略

市场定位首先要做好细分市场的工作。旅游宣传要有针对性。休闲、自然、生态是城市人近年旅游的热点,南宁作为最近也是最大的一个消费市场,要抓住这个关键的核心客源,再逐渐向周边其他城市慢慢铺陈开来。在宣传促销方面,目前应该主要针对南宁市场,以政府层面的工作联系、沟通为主导,开展全方面的宣传渗透。

同时,迫在眉睫,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另一个重要市场――自驾游市场的建设也应加快建设,要完善游客便捷服务,免费提供散客游、自驾车游的旅游服务指南,完善指路标志。

第7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关键词]微电网 经济运行 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d82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5-0054-01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随着现在发展要求的严格化,电力系统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环境保护、能源安全和市场竞争等因素也迫切要求电网系统进行适当转变,以适应发展要求。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微电网担负着世人的厚望,开始试运行。很快,它就以容量大、电力稳定等优点超越了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发电而得到迅速推广,在能源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微电网概述

微电网,也称微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结构,是由微电源、储能系统、负荷和控制装置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单元。微电网能够实现自我保护、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它既能与外部电网并网共同运行,也可以自己独立运行。相对于传统的大电网来说,微电网利用的是多个分布式电源,并通过静态开关关联到常规电网,因而具有极大的优势。

开发和延伸微电网可以有效促进分布式电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可靠供给,有利于实现主动式配电网,推动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二、微电网的特点

微电网作为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能依靠自身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功率平衡控制、故障检测与保护、电能质量治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微电网组成部分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这种电源含有电子电力接口的小型机组,其中有微型燃气轮机、光伏电池、超级电容等小型装置,它们多是接在用户侧,因其成本较低、污染小等特点备受用户喜爱。

微电网因是在靠近负荷中心设立相应电源,所以能有效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的质量。并且,微电网通过特有的控制器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电网的集中控制,操作及其简单便捷,并能促进微电网系统运行的优化。

三、微电网与传统电网经济运行的不同之处

微电网与传统电网的经济运行虽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能保证供电的可靠性、能满足负荷需求的情况下合理地安排各机组出力,能实现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传统电网应用中的经济调度规则和资源配置原则等都能应用到微电网系统中。

但是微电网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微电网不同于传统电网的是-微电网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看待问题,将发电机、负荷、储能装置与控制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单一、便于控制的系统单元,能同时实现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的强大功能。

四、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研究

微电网系统的经济运行是微电网的集成控制以及能量管理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同时实现综合成本的最优化,使微电网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微电网不仅能实现较高的可靠性收益和环保收益,还能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缓解电网压力。

五、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研究现状

从本质上来看,微电网的经济运行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优化问题,它包括了机组组合、经济负荷等诸多的经济调度问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微电网系统中调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静态调度,一是动态调度。静态调度主要集中研究系统运行的每个时段的最有运行方案;而动态调度则侧重于各时间段的联系与影响,如机组爬坡约束等。两种研究方面齐头并进、双管齐下,对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

但是由于我国对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缺少庞大的研究团队和资金力量的支

撑,研究工作虽然有欧美等的经验可供借鉴,但研究成果仍与国外一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结来说,我国对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2、缺乏统一、规范的微电网体系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

3、微电网的保护、控制技术发展不成熟,仍待改善;

4、电子电力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技术尚不成熟;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寻找一个平衡点,推动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的优化研究工作的取得较大进展。

六、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研究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微电网利用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微电源,不需要燃烧燃料,不仅能保护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微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虽然运行与维护成本较高,但是,微电网能带来较大的可靠性收益和环保收益,综合起来来看,微电机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优于传统的电网机组。

2.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据长期实践得知,传统的火力发电效率为30%左右,而微电网只利用其中的微型燃烧汽轮发电,效率就可达30%左右,基本可以与大型火电厂的效率相媲美;若实行冷热电联产,效率可达到80%左右,不仅能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同时,还带来了节能环保、缓解电网压力等极大的作用。大电网与微电网的区别也就在是否能实现热电联供或冷热电联供。实现冷热电联供,充分开发微电网的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七、结束语

微电网灵活地将分布式电源与本地负荷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可以有效整合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势,提高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效率,并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鉴于微电网的种种优势、为了能充分发挥其发电的安全、高效,必须对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进行更为深入的优化研究,旨在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推动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军,徐晓琳,董萌萌.基于多智能体的微电网系统优化经济运行研究[j].华东电力,2012,06:1002-1006

第8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项目管理;现代项目管理;不同点关系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5日

一、引言

虽然人类的项目管理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将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项目管理是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向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项目管理被看作是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内的活动。虽然人们把亨利・甘特称为是计划和控制技术之父,但是20世纪五十年代是被公认的现代项目管理学科的起源时间。项目管理范式转换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项目管理体系的诞生、应用和发展。自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起,项目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全面转换就开始了。本文分析了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异同点后,指出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出路。

二、文献综述

(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目前,国内常见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有传统的三角管理模式和比较新型的CM模式、设计建造模式及BOT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D+D+B模式、D+B+FM模式等。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从而造成管理效用低下。不过在传统企业各种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项目管理不仅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改进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传统项目管理在过往的一段时期内是企业主要采用的一种模式,因为它在过去经济实力不是特别乐观的时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收入。这说明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而且便于操作的项目,其理论也是只在较为低的层次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现代项目管理在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的因素。人是时间的主体,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沟通管理。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才有可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些时候,项目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大家各自为政,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或者就是上级部门对工作范围描述不确切,给下级的理解造成严重的困难。在企业中现代项目管理团队应该对本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应该有本行业项目管理的经验。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供需双方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接触,所以有些项目会错误地认为项目范围的初始定义并不重要。从现代项目管理团队来看,应该避免项目范围界定的完成以及是否对项目范围有一定的了解。现代项目管理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成熟,逐步进入到各个企业,从而使得企业对于传统项目管理重视程度降低。因为企业管理的项目逐步增多,员工劳动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去处理现有的事物。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项目管理就在于其自身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便利,省时省事。

三、传统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传统项目管理是一项简单的项目并且可以重复进行很多次,他们进行的都是较为成熟的项目操作简单。在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中,项目的备用裕量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作风险备用,它是依据对项目的已经识别风险确定的,并将其分配到每个工作包的预算当中,所以通常又称为已分配备用;另一部分是未分配备用裕量,由管理人员统一调度使用,用来应对项目可能发生的未知风险,所以又被称作管理储备.我国传统项目管理最常采用模式是集团化项目组织模式。项目管理主体亲自参与项目工程的所有环节来进行承包工程活动。该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及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除了积极作用意外也有不足。传统项目管是主要采取的是一些陈旧的管理模式,针对一些简单的项目来说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但是随着科技实力、经济技术发展和国家对个个项目的重视度来看,传统的一些项目管理手段是处在落后的阶段。一些项目虽然能过满足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但是越往后就越会觉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体来说,传统项目管理是缺点大于优点的一项管理模式,通过下面的介绍以及说明就能看出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劣势在什么部分以及什么部分可以依旧作为优点来进行利用开发。

1、缺乏敏捷性。在每一个子市场,都面临着地域、文化、信息资源、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问题,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管理结构简单化,便于重组和调整,规模庞大的集团化组织难以对此做出敏捷反应。敏捷性往往在企业间起到至关作用,敏捷性如果不够强,会使得企业陷入瘫痪状态,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安排该处理的事情。

2、核心能力不突出。该模式类似于“纵向一体化”模式,它迫使企业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分摊给众多的领域,结果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

3、易产生“信息孤岛”。在集团化组织模式中,项目分部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项目总部来完成的,它们往往为了各自的利益向项目总部传达不全面的信息。这使得纵向沟通存在着信息漏斗,横向沟通缺乏桥梁,各个项目分部成为信息“孤岛”,从而导致各个分项目不能很好地整合起来。除了我国常用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以外,大部分的传统项目管理都有以下的优缺点。

1、传统项目管理的优点。(1)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由于在长期的使用,因而管理方法成熟,各方对有关过程更加了解;(2)选择设计人员,可控制设计要求以及阶段更加便捷;(3)选择监理人员,监理工程方式自由化;(4)有利于进行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

2、传统项目管理的缺点。(1)项目设计-招投标-建造的周期较长,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的工期不易控制;(2)管理和协调工作较复杂,业主管理费较高,前期投入较高;(3)对工程总投资不易控制,容易出现不必要的争执,从而引起较多的索赔;(4)出现质量事故时,设计和施工双方容易互相推诿责任。

四、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世界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的一门学科,它在提高收益、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发挥综合收益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现代项目管理会在项目管理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项目团队配置上进行管理体制建设,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严格把关以及控制其进行状况。现代项目管理主要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来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进行统一的审核及管理。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成为每个企业优先考虑的管理手段在于其拥有较为合理的模式和先进的技术,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本身宗旨是采用最省钱的系统来获得更高的汇报及利润,正好现代项目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我的经营效果。这些模式及技术对于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来说也是非常方便的。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是想让劳动者用最少的是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同领导者一样,劳动者也是想在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范围内去完成领导给予的任务。现代项目管理针对这两种人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而且在利润及产品效益值上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坏处。这种模式往往会使得企业更容易地去获得应有的资源效益以及收入利润和满足顾客的满意度。

(一)现代项目管理的优点。(1)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得以提高,这三种的提高奠定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2)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可以在工期、成本、资源等计划、控制上提高;(3)管理的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可以使企业以及公司得到高效益的服务,从而会在投资上得到节省钱的支出和获得较好的质量;(4)管理的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可以使得项目管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项目管理的缺点。(1)因为风险控制不是特别理想,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2)有可能造成项目冲突,使得不能如期获得经济收益;(3)在时间管理上如果不能及时安排好会影响管理结果。

五、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关系及其不同点分析

(一)管理内容不同。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仅有的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项目集成、范围、风险、沟通、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是一些传统即简单省时间的项目,而现代项目管里是针对高难度而且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二)管理效用不同。由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了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集中管理这两个综合性和集成性的专项管理领域,以及项目风险管理这个针对项目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专项管理领域,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这是传统项目管理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九个专项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又分成了三个子系统:一是由项目造价、工期和质量管理构成的项目目标管理子系统;二是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物力和劳力资源)和沟通管理(信息资源)三者构成的项目资源管理子系统;三是由项目范围、风险和集成管理构成的项目综合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保障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是项目资源保障和配置的手段,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正是这种有机构成和科学配置使得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增加了项目范围、集成与风险三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和三个项目资源管理的专项管理内容,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也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当今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原因。

(三)适用范围不同。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局限于以建设工程为主的狭窄领域,而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大到了十分宽广的领域,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国防项目等众多领域。传统项目管理的局限性使得企业不得不针对简单的项目进行管理,而现代项目管理由于在技术以及经济方面都好于传统项目管理,所以企业在适用范围上肯定会有自己的安排,在安排上现代项目管理肯定处于优势,范围也是比较广的。

六、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项目的需求也愈来愈多。而项目的目标、计划、协调和控制也更加复杂。这将促进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逻辑系统都是在扬弃旧模式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覆盖更加广泛的现实管理内容的前提下诞生和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也不例外。新管理模式的逻辑空间、理论和方法更优越。现代项目管理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管理、全团队管理、全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因此比传统模式更广泛。我们在现实工作中要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使用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以取得更大的管理效益。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只有认清现代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关键才能搞好项目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丽.项目管理与项目经理的技能及策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1.4.

[2]王宗祥.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析蒙古国煤炭建设工程项目.煤炭工程,2001.9.

[3]谢国立.张惠清.互联网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纵横,2001.8.

[4]孙桐桐.知识管理及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4.

第9篇:传统能源缺点范文

【关键词】济宁地区;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济宁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830万,下辖曲阜、兖州、任城、梁山、微山等12县市(区)。济宁既是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又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达7000余年的济宁文明史,既见证了济宁地区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又为800万济宁人民遗留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济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一、济宁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

目前济宁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依据区域城市布局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文西武、南湖北水、中古运河”的分布格局。

东部以孔子诞生地曲阜和孟子诞生地邹城为主,发展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孔孟文化旅游,代表景点有曲阜“孔庙”“孔府”与“孔林”及邹城“三孟”。

西部以嘉祥为依托,以素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称的武氏祠为载体,努力充实丰富汉碑文化及石雕艺术,着力打造“中国石雕之都”。

南部以“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微山湖为依托,积极开发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打造微山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及北湖度假旅游区。

北部以水浒英雄的故乡梁山为依托,并积极联系区外(济宁地区)的郓城、东平、阳谷等县,充分发掘水浒文化资源,共同开发水浒文化旅游区。

中部则依托有“运河之都”之称的济宁市中区及任城区,重点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区,丰富运河文化内涵,发展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

除以上极具代表性的主要旅游名胜区外,济宁地区还有邹城峄山部级自然风景区、济宁梁祝墓、任城王墓、微山南阳古镇、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等享誉海内外的旅游景点。

二、当前济宁地区旅游业发展瓶的瓶颈

虽然济宁地区旅游业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布局合理,却因区域整合能力较弱、行政分割管辖、地方政府信息沟通能力较差、传统儒家文化拖累等多种因素制约,旅游经济始终无法协调有效发展,难以做大做强,也未能发挥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导致济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制约济宁地区旅游业发展瓶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方行政分割管辖

济宁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分布于下辖的曲阜、微山、邹城等各县市,各旅游景区分属于所在地方政府管辖。而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各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一,发展定位不同,发展规划各异,同时各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沟通联系,严重削弱了整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协调整合能力,限制了地区品牌的塑造,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孔孟文化旅游区的曲阜、邹城两市为例:因自身自然资源匮乏,曲阜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倾力发展“三孔旅游文化”,打造中国儒学文化之都,重点发展旅游经济,而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邹城,却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意图建设能源产业基地与循环产业示范基地,而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两地的城市发展规划,虽并无冲突,但也缺乏统一协调规划,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两地的旅游资源整合发展。

2、信息化的缺失是导致旅游业发展失衡的诱因

目前,济宁地区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所属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县市政府、各旅游风景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同时信息传播体制僵化,而且这种信息传播也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2],无法形成各县政府决策者、各旅游区负责人的交流反馈机制,不利于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科学决策,同时信息有效性较差,宣传体系不健全,服务体系较弱,各地方政府及景区缺乏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系统采集机制,旅游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较弱。同时缺乏对景区宣传的重视,旅游网站过时的信息较多,缺乏第一手资讯,旅游信息更新缓慢,信息不完整,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较低,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3、结构性调整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失误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结构性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实质。济宁地区结构性调整的滞后性是阻碍济宁地区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济宁地区的整体城市定位,经历了由资源城市――旅游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频繁多变的城市定位规划,不仅严重拖累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济宁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和具体配套措施。济宁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是常规性调整,没有制定长远战略性和可预见性的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也缺乏统一发展方针的指导,旅游经济在区域整体经济中的地位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济宁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弱势。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档娱乐性建设滞后

目前济宁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市的交通网络,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比如济宁曲阜机场航班起落架次及国内航线稀少,机场通往济宁市区及曲阜市的主干道毁损严重,给广大游客带来诸多不便。此外因济宁各旅游景点多分布于各县市,但通往微山、梁山等县市的交通条件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这些景点的旅客人数,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济宁地区的高档次酒店及娱乐服务设施稀少,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游客的要求。因曲阜“三孔”等旅游景点具有全球知名度,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高收入人群前来祭孔拜祖、旅游观光,但因缺乏高档次酒店及相应娱乐服务设施,造成大批高消费游客游览观光完毕后直接转道济南等地留宿消费,对济宁旅游业来说不啻一种收入损失。

5、儒家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济宁地区做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文化气息厚重,心态趋于保守。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历史负担。以儒家文化为载体的济宁人文传统主要表现在循规蹈矩不善变、仁义至上不言利、吃苦耐劳少机敏[3],并且普遍缺乏一种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条件下,能吃苦善耐劳的济宁人民缺乏一种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魄力。从这种程度上讲,传统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济宁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三、加快济宁地区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1、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科学、长远规划与城市定位

首先要根据济宁地区的实际发展前景与发展状况及中央政府、省政府的发展规划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连贯的、有前瞻性的长远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同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把旅游业的发展置于地区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地位。此外要整合地区旅游资源,加强下辖各县市之间的沟通协调,制定统一的旅游业发展合作规划,塑造统一的地区旅游品牌形象。

2、加快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档娱乐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济宁曲阜机场的扩容改造步伐,增加机场航班及航线,整修机场通往济宁市区及曲阜市的快速干道,同时加快京沪高速铁路曲阜站周边交通布局建设,修建连接车站及各县市城区的主干道,此外要改善目前各城区通往各旅游景点的交通状况,形成合理完善的交通布局网络。其次要适度增加济宁及曲阜城区的高档次酒店数量,改扩建一批符合国际潮流的高档次酒店及娱乐消费场所。同时加快济宁游乐园与百花公园的整合,完善北湖度假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各旅游区的服务水平。

3、加大对旅游宣传的重视程度,整合各县市的宣传资源,打造共同的地区旅游品牌

济宁市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宣传的重视程度,改变目前各县市在宣传工作上的“单兵作战”态势,统合地区的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与强度,争取覆盖网络、电视、媒体等所有宣传领域,将“曲阜三孔”、“水泊梁山”、“运河之都”等旅游品牌统一融入“济宁旅游”这一共同的地区品牌之中。

4、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及传统认识,加强对旅游经济的重视程度

济宁地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把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推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步骤,积极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克服传统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改变那种小富即安的保守心态,树立一种正确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形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济宁―百度百科[EB\OL].baike.省略/view/18385.htm?fr=ala0_1_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