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2024-02-27 10: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设计;策略;纸材料

纸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其定义为植物纤维经物理、化学作用所提纯与分散,其浆液在多孔模具帘上滤水并形成湿纤维层,干燥后形成由纤维素靠氢键缔合而交结成的薄片状材料[1]。当前还有很多仅以化学纤维等制成的“纸”,如“杜邦纸(Tyvek)”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材料,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日常生活中,纸材料常见于卫生、办公、包装和工艺美术等领域,较少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使用。究其原因在于一直以来相对固定的应用领域已给消费者形成了纸材料强度低、阻燃性差、抗水性差等属性的认知,而这些属性与常规产品的耐用、安全等基本设计要求所应具备的属性差异较大。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设计界不断反思设计与消费的相互关系,消费者的环保理性消费意识逐渐觉醒。“绿色设计”力图成为人们设计产品和购买商品的一个评价标准[2]。因此,纸材料由于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廉并能通过回收加工而反复利用的“绿色”特性引起产品设计师们的注意。纸材料具备设计形式的创新能够创造产品新的功能价值;自然之美与精微之美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设计创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体现出的环保价值[3]。这些设计价值是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的基础。将纸材料应用于产品设计必须通过合理地创新策略才能消除人们的疑虑,在满足人们对功能使用需求的同时又能以材料独有的特性满足精神审美需求,进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

一、形式语言创新

产品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产品使用材料的特性以及由材料使用所延伸出的文化密切相关。纸在器物化、标准化、民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纸文化,同时也产生了独特风貌的形式语言[4]。纸材料产品设计应该从传统形式语言中继承,但过于依附传统也会使设计发挥的空间受到局限,完全打破传统则无法与其他材料的产品设计形成差异化而失去自身的特质。因此,形式语言的创新一定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形方式创新

早期用于产品设计的纸基材为办公、包装领域常用的纸张和纸板,这种基本形态的限制使得其构形方式只能以弯卷、折叠、拼插、黏合等为主,最终导致了以直面造型形态为主的形式语言。因此不少设计师致力于对纸材料产品曲面造型形态的设计探索,如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设计的“EasyEdgesSeats”椅子,将瓦楞纸板切割为弯曲一致的形状,再层层黏合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曲面造型(图1)。当前,随着纸浆模塑技术的日益发展,纸材料产品设计开始突破对已有的纸张和纸板等成品、半成品纸基材的依赖,转向了对造型更为复杂的曲面造型形式语言的探索,如使用环保纸浆一次成型的“Parupu”儿童椅,其形态中包含了多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面造型(图2)。此外,还有设计师将纸材料加工成可编织的基材,以编织的方式构形,从而产生丰富的形态以实现形式语言的创新,如上世纪初的“LloydLoom”织机工艺就是将牛皮纸与金属丝缠绕成线再编织成椅子,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2连接方式创新

传统的纸材料产品设计普遍会以拼插、黏合等方式与同类或不同类的材料进行连接固定。尽管不借助其他辅助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设计上更符合环保的要求,但其实也限制了其形式语言的创新。在纸材料产品设计中以金属、塑料等非传统连接方式进行部件连接固定除了能大幅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安全性外,亦能实现更为复杂的造型形态,如坐具“Softseating”的设计采用了磁性的方式连接,对用户而言简单易操作且能实现多种创意组合(图3)。3材质搭配创新不同材质搭配使用在产品设计中很常见,一方面是使用功能决定的,即不同的功能及其结构实现需要不同的材质;另一方面是审美功能决定的,即材质的对比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对纸材料而言,其某些性能的不足可以通过与其他材料搭配使用互为补充,在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形成肌理、色彩、质地等的对比,也能为用户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如“飘”宣纸椅的设计就将粗糙的宣纸和细腻的木材搭配让人耳目一新(图4)。

二、材料性能创新

产品是通过形态来表达,而形态则是通过材料来实现,任何产品的形态最终必然反映到具体的材料形态上来[5]。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纸材料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一些材料属性以满足特殊的功能使用要求及复杂的形态造型要求。材料性能的创新不但能保持纸材料的基本特征,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性能上的不足,其创新有以下两种方式。

1添加助剂

助剂添加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工序之一,其目的是改变纸的某些特性,提高造纸效率等。纸材料用于产品设计时,其本身会存在不少材料性能上的不足,需要通过在制浆时添加一定的特殊助剂来进行有效的改善,尤其是为提高产品耐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部分物理与力学性能的不足,如抗水性、阻燃性、强度和韧性等。除此之外,为满足某些产品的特殊要求还可以研发有针对性助剂进行添加。

2材料混合

纸材料在纸浆状态和碎屑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而且因为其化学性能较为稳定因此易于与其他材料混合,以改变材料的部分性能。目前常见的是将纸材料与塑料等可塑性高的材料混合。由于纸材料纤维性的特点导致其成型受纤维的长短、方向等影响较大,尤其在形成曲面时,纸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明显降低,但通过与塑料等材料的混合使用能获得更好的成型性能,并且能减少化石原料的使用。如深泽直人的“SIWA”家居系列产品设计所采用的“和纸”就是采用聚烯烃材料和木浆进行混合制成的;台湾的和硕设计公司与日本一家纸厂也合作研发了50%的回收纸材料与50%的聚丙烯塑料混合的纸塑料合成物,并以此材料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制作了一款电脑笔记本外壳(图5)。

三、使用方式创新

纸材料产品有质感自然、结构简单、造型丰富、质量轻便、安全环保等设计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使用方式上具备更多创新设计的可能性。纸材料产品使用方式的创新须依托于材料的特性和上述设计特点,目标是满足人们使用的方便,减少不良感受,提高操作效率,并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使用体验,可以从以下两点展开。

1环保性

人们普遍认为在设计中使用纸材料就能达到环保的目的,其实不然。纸材料在加工以及回收后再加工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尤其是制浆、漂白环节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液。因此,不能因为材料的广泛易得、能够降解、便于回收再利用就将纸材料产品定义为短生命周期的产品。这样只会导向更为高昂的环境代价,使产品成为典型的“伪绿色”设计[6]。为达到真正的环保目的,一方面要从材料性能改善着手,另一方面更应该在使用方式上进行巧妙设计以适当延长纸材料产品的生命周期。具体方法包括避免对回收的纸材料进行重新制浆、漂白等重污染环节,而是经过简单处理就能再次设计利用,如“NLGX”设计品牌就是将回收的报纸进行了折叠、覆膜等简单处理,将其与布料结合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手提包,有效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且大幅度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获得了不错的商业回报(图6);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的设计,提高产品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如获红点设计奖的“吊水架纸箱”就是将运往灾区的医疗设备包装箱进行设计,包装功能完成后可以通过裁剪、拼插等方式组装将其变为能继续使用的吊水架,同样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了更好的环保要求。

2趣味性

设计以人为本。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产品已不再仅限于满足人们功能使用的需求,而是转向对人们情感体验需求的不断探索。纸材料产品的趣味性使用方式的创新设计能为人们创造出新的使用体验,从而提高人们对纸材料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如“EnvironmentallySound”收音机采用了整张瓦楞纸板为原材料,用户可以按功能结构自行通过折叠、拼插等方式组装成产品,整个过程简单易行,既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整体了解,又能使用户从中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图7);“BlowSofa”沙发设计则必须通过充气的方式才能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有很强的新鲜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沙发形态和使用方式的认知(图8)。

结语

将纸材料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这种探索在当前环境问题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具有意义,因此也备受人们的关注。纸材料在产品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短板亦非常明显。常规纸材料产品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固定,使得产品的品质不高,人们的接受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其探索之路也越来越狭窄。因此,以形式语言、材料性能、使用方式为创新策略,有利于对纸材料产品设计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环保材料的产品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在设计中做到扬长避短,使纸材料产品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个性表达,而能在更为广阔的商业领域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蒋红斌,卢迪斯,蒋红延.绿色的自觉[J].设计,2013,08:22-25.

[3]王雪皎.纸材料设计价值的再思考[J].包装工程,2013,20:81-83.

[4]孔祥富,李悦,武岳.纸的形式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3,14:53-56.

[5]郎丽娟,蒋雯.基于材料特性的产品创新设计[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7-80.

第2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产品语义学;餐具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饮食文化,注重菜品的“色香味意形养”,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的目光随之而然引向与之相关的餐具。在注重个人情感和体验感受的现代社会,餐具设计研究开始变的越来越重要。近来产品语义学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介于此本文将从产品语义学角度来分析餐具设计。

1 产品语义的概述

所谓语义顾名思义,即语言的含义、意义。产品语义即是向产品赋予的含义,向人们传达其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等信息。产品语义学亦是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上加了象征性的特质,使产品语言效果更容易表达。当我们观察一个工业产品时,会对产品有一个直观感觉,像实用、美观、有趣、操作简单等,这些感觉都是来自于产品语义的信息传达。而一个产品设计的好与坏,不仅仅是指有意识的将象征性图形表达出来,还更应该考虑到产品的直觉和情感因素。

2 产品语义在餐具设计中的应用

2.1 餐具形态语义传达

餐具是每个家庭都不可或缺的产品,但不是每款餐具都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评估产品的综合质量,再选择适合的产品。通常视觉信息传递最为直观,而首要的视觉信息传递在于产品外观形态,因此它是消费者选择的第一参考要素。这就要求在外观形态设计上要更加直观明了的进行信息输出与出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因此,现代餐具的形态设计也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上的餐具设计更多的倾向于装饰性至上原则,餐具的规格、造型均比较单一。在现在为大众服务的观念下,现在设计应该注重以消费者的角度为出发点,考虑使用者的喜好、审美品位、生活习惯、职业及地位。而像幼童这类群体与成人有所不同,在使用产品的方式上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灵活,应在儿童餐具的形态设计上考虑产品的安全性、人体工学、功能性、趣味性等因素。儿童研究专家表明进餐能够锻炼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而儿童的自助能力较差。为了能够让儿童自助进餐,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产品外形上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动物、卡通形象进行设计。动物、卡通形象对儿童来说具有很强的识别功能,给儿童传递一种信息,这产品很安全、很友好,是你的伙伴。这样的设计生动而可爱,符合儿童心理需求。这样拉近了儿童与餐具之间的距离感,促使儿童去使用。在餐具的形态设计中还存在仿生形态设计,通过对产品的仿生设计来传递产品的功能与实用价值,以一种直观方式向人们说明该产品的使用方式及背后的内涵。例如鱼形的盘子它不仅有明确的信息传达是用于盛装鱼的专用餐具,也有其独特的外观造型,打破了传统的设计,给予产品趣味性的形态;树叶形餐具,它向人们传递一种健康、天然等信息 ,告诉人们可以安全使用。因此我们要结合产品形态语义进行餐具形态方面的设计,通过产品语义学理论不断丰富我们的饮食文化,使餐具设计的造型多样化、情趣化、人性化来体现人、产品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2.2 餐具色彩语义传达

色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它不仅具有审美性和装饰性,还是一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传播符号。餐具的色彩也是如此,除了具备审美与装饰功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色彩所传递出的信息,能够刺激进餐者的大脑,对食物产生好坏之分。当食物搁置在餐具上,餐具的颜色和食物的品质会一起刺激大脑产生作用。而不同的食物,应选择不同颜色的餐具,来增加其“色香味意形养”。例如,蓝色的餐具,蓝色象征宁静、自由、清爽,是大海与天空的主色调。在炎炎的夏日,采用蓝色的玻璃杯盛装水,水也会变的更加清凉爽口。而白色的餐具,给人一种纯洁高雅的美。白色是经典的颜色,是简约风格的代表色,它的纯洁自然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和潮流。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通常会选择白色盘子来承载食物,因为白色更能凸显食物的色泽、品质。

2.3 餐具材质语义传达

材质语义强调的是它给人的感觉,而不是它的技术性能。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可以增强人与产品之间的亲近感。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情感,餐具的材质种类繁多,餐具的材质有陶瓷、塑料、不锈钢、竹木等。其中陶瓷餐具应用最为广泛,这与陶瓷餐具追求艺术性,造型奇特,且手感清凉细滑、不生锈、不吸水、易洗涤等有关。而且陶瓷餐具既沉重又易破碎。而采用塑料材质的餐具则不同,它质地轻,比陶瓷的造型可塑性高,色彩丰富。但同样它也有材质上的缺陷,不易清洗,易沾油污,一次性餐具消费市场应用的较多。在西方塑料餐具适用于西餐沙拉等食品,原因在于材料的抗酸性。塑料材料不适用正餐类餐具,因为塑料传递给人感觉是它的品质不是很好。不锈钢类餐具往往向消费者传达外观光亮夺目、美观华丽、耐磨质轻,便于清洗,而且质地坚硬耐用,已成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餐具。而竹木餐具,天然的材质传递一种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等,没有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其实在暗示这产品使用很安全。但是其缺点在于根据其材质更易污染、发霉。

三 结束语

在餐具设计中应用产品语义学理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为餐具赋予情感化元素,使消费者更容易更直观的感知产品的情趣、功能、文化内涵等因素。通过追求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的语义的有机结合。应用产品语义理论在餐具设计中,能够为产品的设计提供可行性的新方向,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相信以产品语义理论为指导的餐具设计,在今后餐具设计发展中,会有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餐具设计。

参考文献

[1](瑞士)哥海德·休弗雷.北欧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基础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12

[2]刘胜志,朱钟炎.产品语义学和产品设计.包装工程.2006.1

第3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炸药性能 因素 微观结构 乳化剂

随着我国科学的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炸药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最为一种具有危险特性的物品,炸药属于违禁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容易见到,多用于工业、军事以及矿山的开采和挖掘隧道等。炸药性能的好坏对于使用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对炸药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确保炸药性能的良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微观结构对炸药性能的影响

炸药的安全性与爆破性是炸药性能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对炸药的研究,很多人发现炸药的微观结构对于炸药的爆破性和安全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影响炸药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炸药的微观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可以优化炸药的爆破性和安全性,通过在炸药能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对炸药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可以使炸药的冲击波敏感性以及炸药的机械敏感度降低,从而使炸药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

二、乳化剂组成对乳化炸药性能的影响

乳化炸药是一种油包水(W/O)乳胶型的抗水工业炸药。它是由水溶液(硝酸铵和硝酸钠氧化剂组成)和油相物质(与碳质燃料可燃剂)在乳化剂机械作用下经敏化剂敏化而形成。生产中的原材料,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环境等方面都对乳化炸药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会使乳化炸药发生分层、破乳、变形,甚至丧失爆破的能力,因此这些因素对乳化炸药的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对乳化炸药性能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确保其良好的安全效果和爆炸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乳化剂,它可以起到降低整个体系自由能,提升界面膜强度和致密性的作用,通常占整个体系的2-3%。乳化剂的好坏对于乳化后的基质具有较大的影响。假如乳化后的基质呈现出较高的透明度,则表示基质粒径很小;当基质呈现出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态,甚至泛白状态时,则表示基质的粒径很大,这就容易导致油膜破裂而造成破乳。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基质呈现出比较稀、不透明的状态,那样生产出来的乳化炸药就会出现药态较软的现象,虽然这样有利于装药,但是这样的炸药性能较差并且贮存期较短;如果基质呈现出比较粘稠的状态,乳化机械系统的一级和二级乳化之间物料管道压力升高,就会导致安全隐患。

三、水相材料的影响

在水相材料中,包含一定数量的硝酸钠,对于高炸药的爆炸性能的提升和贮存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在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硝酸钠,由于硝酸钠中含有丰富的氧,能够促进炸药的氧平衡,有主语爆炸反应的完全实现,对于改善炸药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同时爆炸后生成的固体产物和爆生气体较少,因而导致爆生气体作功贡献降低。而用硝铵代替硝钠,就会使制造水相溶液的温度升高,导致乳化基质的外观发生变化,造成炸药爆速降低。

四、油相用量的影响

油相材料的添加量对炸药的稳定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在W /O型溶液中,油相材料作为连续相形成胶体,对乳化炸药的性能造成如下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在乳化剂作用下,利用自身的大分子长键结构,将分散相覆盖起来,构成W /O乳化液结构,形成连续相。其次,乳化炸药具有的W /O结构,可以使氧化剂水溶液分散得均匀且细,并且其与油相材料呈准分子状态紧密联接时,有加速爆轰的激发和传递的功效,可用作燃烧剂。再次,油相材料能够把氧化剂的水溶液分散包裹在其中,避免液-液分层,又抑制住了外部水的进入,具有较好的抗水性。最后,乳化炸药W /O体系中,由于粒子间的连续相产生的滑动接触、阻力减小和韧性增大分不开,使得乳化炸药的机械感度非常低,从而具有较好的安定性。

对于同一种乳化剂而言,油相材料达到一定比例时,炸药贮存稳定性和性能才能达到最好。将其放置六个月后,其爆速和猛度都不会呈现显著降低;减少油相材料的比例则会对炸药的稳定性能造成巨大影响,而导致炸药的贮存时间变短,爆速和猛度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增加油相材料的比例则会导致乳化不充分,而使得炸药的性能下降。因此,油相和乳化剂的比保证在2左右时,炸药的性能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因为乳化剂和油相种类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比值也会有所改变。

五、敏化温度对乳化炸药性能的影响

在乳化基质一样的状态下,敏化温度会在一个最佳温度范围内,在这个最佳的温度范围内,乳胶基质的黏度适中,有助于基质敏化气泡的均匀分散,所以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和稳定性能都呈现较好转台。而在乳化炸药的储存期中,乳化敏化后产生的气泡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样就使得炸药的储存性能受到直接影响。气泡表面黏度决定了气泡的稳定性,对乳胶基质而言,当温度升高时,乳化基质的黏度降低,敏化剂分解就会加快,这就很容易产生大气泡或者由于气泡逃逸而使得敏化的效果不均衡,导致乳化炸药的稳定性和爆炸性能较差。在低温条件下,乳胶基质由于基质的粘度较大,这时就不利于气泡的形成和均匀分散,而易产生发泡的后效问题,这时如果加入敏化剂就不会起到均匀的效果,反而对敏化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此时生产的乳化炸药的爆炸性能及稳定性都相对较差。

因为采用珍珠岩物理敏化时,会使得产品呈现出质量稳定、易装药,以及药体成形好等特点,因此在生产中敏化时加入珍珠岩,并调整珍珠岩的加入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珍珠岩的密度在45~55 kg/m3之间时,炸药的综合性能最好,此外,珍珠岩加入量的多少也会对炸药的性能产生影响。在在每吨炸药中加入约37. 8 kg的珍珠岩,乳化炸药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只要对炸药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较好的分析,才能更好的了解和熟悉炸药的性能,从而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效果和爆炸性能。

参考文献

第4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 随着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广泛运用,当代众多美术作品已经对传统架上绘画(油画、国画、水彩画、版画)这一分类标准形成挑战,大量作品难以单纯地归于某一类别,“绘画走向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倾向促使当代艺术语言产生新的形态和新的审美标准。新的物质材料和传媒方式大量在美术领域的意义得以重新发现价值得到重估,媒介的混合性走向前台成为现实,绘画走出所谓的象牙塔和自治的范围,综合成为绘画领域的有力组成部分。艺术领域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艺术理论研究的变化,尤其是中国艺术的高等教育开设新画种和运用新材料的课程成为普遍现象,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综合绘画教学和实践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尤其是近年来, 在诸如电子、计算机、影像、数字、网络等等新兴艺术媒介的影响下, 当代新艺术媒介所催生和推动的新兴视觉艺术颠覆了过往传统,当代绘画语言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和表现手法的拓展。通过对综合材料的研究,是理解当代艺术观念变革的关键,是研究现当代艺术的有效捷径。新的物质材料是实现艺术语言传达价值和意义的桥梁。对材料研究是掌握绘画语言的基础,是绘画的最根本语言,所以对物质材料展开必要的专研是在当代复杂艺术语境下的迫切要求。

在不同艺术媒介形制的创新和包容并蓄的过程中,更为广泛延伸了自身艺术形态的探索和创新,已经产生了很多当代绘画创作在当下艺术生存环境多元化背景下引人不断瞩目的发展成果。综合材料(或混合媒介)是西方绘画中“Mixed Mdeia”的汉译名称。 “综合材料”指多种媒材,如油性、水性、颜色,也有染料、矿物色,或是泥土、玻璃、钢铁、化学试剂、织物、纤维等等,各种材料都可以在绘画创作中交叉和混合使用。“Mixed Mdeia”就是用“综合材料”来创作的绘画作品,是“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在绘画上的统称。国内已经有诸如陈心懋、郑建启、王珠珍、张元、赵维华等一批学者从材料的工艺、材料与媒介、材料与艺术表现、中西方材料与造型对比、材料艺术实验等角度出版了《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材料工艺学》、《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 》、 《艺术材料的遐想;绘画应运的结与解》、《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综合材料艺术实验》、《中国抽象艺术学》等一批研究成果。国外也有丰富的实践成果,诸如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塔皮埃斯、德国现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立体派画家雷捷、波普艺术家劳申博格等人利用综合材料探索了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本文基于艺术媒介与艺术语言的关系,深挖愈发多样性的艺术生存状态,如何激发当代绘画艺术语言新的探索思路和发展方向,从理论层面系统梳理综合材料如何突破原有表现的张力,催生当代绘画语言的突破与创新,从实践层面创作紧密结合当代艺术变革,掌握现代人对艺术自身过程及世界和生活的切入途径和方法,通过综合材料的使用,使绘画语言更符合现代社会“人性化”、“多元化”的文化趋势。

材料媒介的价值与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当代艺术家在很多艺术领域都选择综合媒介材料,许多艺术家身份非常模糊,他们的艺术品跨越不同艺术领域。“绘画走向多元化与综合化”,在相当的层面上已经成为了事实。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作用既是表达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方法,还又带着普遍社会大背景和文化性质。在综合绘画在架上绘画创作中,材料媒介已经不再只是某种单一性的构架形式语言,因为它除了作为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视觉审美语言以外,必须还应该具备文化性的内在涵义,并要承载着时代的精神走向未来的艺术。

从二十世纪以来,自立体派、达达派到波普主义的一系列艺术发展,材料作为媒介对推动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材料媒介的选择目的是服务于艺术形式与思想的表达,所以材料的多样是使架上绘画重现活力的方法之一。材料可以相对自由的使用打破了许多传统概念,传统架上绘画的唯一的艺术标准已不复存在。现代主义的发展将形式提到了极至的高度,综合材料的介入带给架上绘画发展的可能。综合材料介入艺术作品,一定会通过变化多样的材质丰富和加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与内涵。

在艺术创作中,材质媒介不论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是最基本的元素。现代绘画中的材料运用不是直接的制作,而是要把各种材料自身的物质特性与生活经验、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艺术观念等相结合在一起。综合材料媒介的自我表现是富于视觉变幻的,充分显示了艺术家独到见解和体会。综合材料的应运,可以扩大与丰富自身的表现力,最终使多样的材质融入架上绘画产生多样的艺术表现方法。

材料边界的跨越与艺术观念的突破

材料是绘画作品最基本的物质构成,是绘画作品得以形成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材料承载了画家所有的意图和审美,成为绘画全部意义的唯一载体。材料在艺术家和欣赏者,创作意图和画面作品之间承担中介作用。材料以绘画作品的桥梁身份承担了艺术的语言作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因其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艺术家的意念。艺术家的创作意愿决定了必须使用材料作为主要的运用手段,通过材料的使用表达思想和目的,

当代绘画拥有的新的美学观念、新的视觉媒介手段,正使其传统艺术形态逐渐涉入当下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象。艺术主体创作手法的旧有模式被改变,传统的艺术表现媒介被新的艺术观念颠覆,伴随而来的传统审美价值取向也随着新兴艺术形态的出现而从其内部悄然改变。

早在20世纪早期毕加索就已开始尝试把各种综合材料应用于架上绘画中。发展到20世纪中期,更多的如石膏、沥青、沙土、各种胶等综合材料都被艺术家们应用于绘画中。综合材料较单一的传统架上绘画在表现手法及材质运用方面更具优势。通过对各种综合材料的精心筛选可以更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真实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意图,使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达到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境界。

从发现新新综合材料到筛选有价值的能够表达绘画思想的材质,再到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将其转变成可以在绘画作品中将作者的思想从欣赏者的视觉角度表达的效果,其实综合材料及绘画工具的多样化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已然成为绘画语言形式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伴随着艺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综合材料必将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架上绘画中,它对绘画探索新领域的影响力也将日趋显露。

对比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在对纯粹手段的追求,对过程、自发、偶发、行动等的重视等等方面具有独特标志,这一创新对观众的奇思妙想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也成为当代艺术介入世界的新鲜角度。 研究综合材料如何突破传统材料边界的跨越,实现材料表现的张力,是对当代艺术观念变革的关注,是接触和了解、研究现当代艺术的有效捷径。

综合材料的审美意味与艺术语言的多维视角

综合材料的跨界使用,尤其是当出现了使用现成品材料等加入画面,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绘画创作的面貌,也使得当下绘画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观念取得了迥异于前人的发展,使其在形式规范、语言结构、媒介技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拓展。绘画技法是绘画材料在绘画中融化和实现审美价值的需要,不是简单罗列而是个体和整体,手段和目的合二为一的需要,是审美属性和表现方法的具体化,是作品整体感觉整体意蕴形成的黏合剂。

材料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不只是重要的塑造的手段,它自身也是构成艺术作品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物质材料自身就有其特殊的美感,就叫“材质美”,不同的物体的外形有着其个性的空间特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用的材料媒介可以分为:自然中的动植物材料、工业人造材料与实物应用等。各个材料的物理性质给人以不一样的美感。各种物理属性的材质美,在艺术家眼里都转化成为艺术作品美感的来源,艺术家通过艺术加工与表现,将艺术价值与材料相结合,创作出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

“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粗与细等)或者纹理所形成的美感。肌理对绘画作品来说,是具有装饰化的美感,给人表面视觉特征印象深刻。各种物质的肌理具有不同的美感,各种变化使得肌理丰富了综合材料的语言。现当代架上绘画中,艺术家常使用肌理来表现物体的外在特征。肌理可以让画面产生可触摸的艺术效果,是薄画法和平图无法达到的,其中包括基底的纹理、笔触力度的变化、画刀法的应用以及物材的使用。肌理在综合材料中是种视觉形态,它的表现力影响着观众的感受。另外,质量感也是肌理的视觉传达。每种材料都有独特的体量感,光线变化、固有色彩。同观者的心灵反应交融产生了肌理质量的美感。

阿恩海姆说:“艺术最优美的地方与最强的生命力,就是在于艺术能够表现运动。”作品的张力就是综合材料绘画形态美的灵魂。正是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使得新材料绘画其具有不确定的空间、不确定的动与静、不确定虚与实,正是这些艺术形态特征,使得材料艺术的形态美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材料艺术空间的美。各种材料自身的质感可以决定画面形态的内外在结构,产生整体和谐的视觉美感。

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色彩是以营造美的感官为本。材料的色彩是作品中最直观的部分,也是构成绘画的语言。现代综合材料艺术的色彩在西方艺术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式的发展,艺术家开始尝试把材料物质、塑造肌理、夸张的色彩用来组织画面结构,色彩也同时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色彩的概念不再只是上万种颜色的再现,而是绘画中独立的构成性语言,它作为一种抽象装饰的形式被分离出来,是作品空间的表达,也是艺术思想的表达。

新艺术媒介环境下当代绘画语言的重置

新兴艺术媒介下的绘画创作在表现艺术观念与艺术形式的当代性上愈发显现出媒介技术化的艺术创作特征,正以媒介化的视觉语言特征重置传统视觉语境。艺术媒介从来也没有像20世纪这样的丰富多彩,科技发明延伸了人体的功能、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不断为人类增添生存的媒介,拓展生命的价值。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数字化的世界同样为艺术预留了无限的幻想实践的空间。在现当代艺术中,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创造,艺术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和复杂,艺术创作的材料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领域内,艺术创作的材质并不直接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材料,而可能是传播媒介和虚拟材料。进入20世纪中期,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各种新材料的出现诱发艺术创作语言的变革。现代艺术突破传统创作媒材以为根基的物质层而以影像形式作为其基本构成,包括使用模拟信号和电路传输的电子影像,以及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影像,主要体现在录像艺术、实验摄影、多媒融合艺术、计算机艺术、网络艺术和远程通信艺术等。 “影像就是媒材”,这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影像作为媒介,主要是指电子和数字成像技术制作的可复制图像,随着电影、电视及其派生技术而出现的,包括电影、电视、录像等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主控和传播的图像。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的摄影、电影、电视、录像、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都是以影像为媒介的艺术类型。” 西方当代艺术继新媒体、多媒体之后提出混合媒介的概念,对其内涵的界定更宽泛,不仅视觉、听觉、触觉方面的媒介都可以混杂利用,人的行为表演也被纳入其中。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影像艺术"、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艺术"、20世纪90年代普及的“网络艺术”以及21世纪盛行的“虚拟交互艺术",都是以技术为基础,借助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转化的普及,从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思潮,并根据各个媒介不同的技术特征,制造出大量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随着信息社会的纵深化发展,新媒体艺术不断创造出多样而富有变化的审美体验。

当代绘画艺术中,空间形态不断从平面性走向空间化,从单一绘画材质的纯粹性向复合性艺术手段的融合;架上表现与空间的复合并置,为大众展示的是艺术的界面变得更加宽泛以及媒介重置化带来的新兴艺术视觉感受,而取代了过往对绘画单一纯粹性的传统视觉表现途径。数字艺术媒介的拓展和以前任何一次现代艺术媒介的拓展相比对中国现代艺术家的意义都不同,因为这次面对数字媒介从某种角度讲我们与世界是站在同一个起点,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世界创造出只属于数字化时代的精彩的艺术。

第5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表皮;生态运用;“层”设计

Abstract:This article to the poi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focused on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of building material in the sk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use·d throughout the buil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trans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 Material impact on the appearance, 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cos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researcher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Materials have a life-cycle assessment (LCA), when the material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 the process. By material in the skin of a hierarch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imulation, device control, and systems such as cavities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tself, to complete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e and building micro-climate and its changes.

Keywords:building material;building skin;ecological use;architectural detail

中图分类号:TU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59-03

1 前言

今天我们对建筑的认识已经到了新的高度,将建筑系统视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能量和物质材料的临时组织形式。从材料的观点来审视建筑表皮,需要从表皮的以往的初始含义中加以整理,发掘出表皮的生态意义,将材料物质组成结合起来。从材料的性能与生态性出发探索不同材料以及相同材料部件之间的关联方式与搭接逻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从而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从而让基于材料的表皮生态设计获得新的意义。

2 建筑材料的生态选择

材料是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一方面他是建筑学科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它对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实践有着首要的和根本性的影响。材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因而不易为人们察觉和理解。建筑材料的采集、加工、运输、使用以及处理等过程都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我们通常把材料从生产到废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称为全生命周期评价。

首先,建筑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该减小对材料的需求,不做多的建造,适当缩小建造的规模,设计能有效利用建筑材料的建筑和设计更耐久且所需维护较少的建筑。其次,建筑师应该尽量使用现有的材料,重复利用现有的建筑构件以及循环后的建材,设计适应未来的建筑,使建材具有重复利用和再循环的能力,提高适应性和接受性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设计耐久和可接受性的建筑能延长建筑部件的使用寿命以及再循环或者可生物降解的材料。

建筑师还应该考虑材料的选择、结合以及彼此之间适当的联系,这三方面决定了整体的生态效果。对于每一个建筑组件来说,他们各自的使用期限可以通过材料的耐久性以及构成某种构造的连接处中计算出来。

生态学的重要观点是物质循环模式,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材料回收利用、再生设计创造再循环的过程。在地理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地域特征以及材料的特性,可以有生态的选择方式。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到辐射量少的建筑产品、材料以及化学制品上。(图1)

3 基于材料的建筑表皮生态意义

建筑表皮的原初意义在于它适应气候的节能。然而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此还需要置于生态视野下来加以审视。作为建筑子系统的表皮,必须全面考量表皮在材料、构造及控制等方面所出现的诸多新问题。

3.1建筑表皮的类型与界定

建筑表皮包含的内容很多,在生态学的范围内,表皮被赋予了除了遮挡风寒驱逐避暑之外更多的内容,新时代的表皮应该有:采光、通风、防湿、保温、防风、防眩光、防视线干扰,提供视线联系、安全、保安、防火、获取能源等。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材料的表皮生态化策略,因此着重关注材料在表皮中对节能和改善室内环境舒适度中所产生的影响。

建筑表皮如何利用材料,了解其材料的技术特性,做到减少能耗,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应该注重的问题。建筑表皮对气候的适应性从而产生可变化的部分在所采用的材质的关注点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去适应气候的变化。

3.2材料的种类与特性与可循环使用的建造材料

世界是由材料、能源以及信息构成的。建筑工业利用能源把原材料转变成人们的居所和经过加工的建筑材料。从原材料到经过加工的材料再到废弃的产品,这一转化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需要能源的。

石材从地上发掘与开采,砖从泥土中模砌出来。这些材料都有属于场地的重量感与体积感。混凝土有很强的可塑性,被模铸成型来创造生动的形式,通过预应力,可以横跨很长的距离。木材最重要的材料特性在于可再生性,良好的生命周期评估,各向异性,吸水性,较低的传热性以及良好的蓄热能力,轻质高强的材料,可以方便进行加工。金属拥有高密度、高强度、高熔点及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可以被铸造成型,有光泽和磁性。玻璃吸收辐射,质坚,耐磨,高抗压,善于抵抗化学物质的侵袭。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建筑系统的生命周期,其实就是环境物质和能量等一系列的转换。广义上的建筑生命周期,不光是从建成到最终完成使用的阶段,还包括下一个周期开始准备的阶段。为达到保护基地环境,避免生态系统退化的这一目的,应尽量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首先提倡使用当地的天然原生材料,注重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真正回到设计的本源。(图2)

3.3结合绿化的复合表皮与可普及的适宜技术

生态学的表皮设计,不应局限于建筑本体一个方面,而更应该借鉴相关学科(如植物学)的研究成果。对表皮而言,绿化遮阳不同于构件遮阳之处在于它的能量流向。建筑遮阳构件在吸收太阳温度以后会明显升高,其中一部分热量会通过各种方向向室内传递,绿化植物的遮阳法,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植物本身温度没有升高多少,这是一些普通构件所无法相比的。

复合绿化表皮上的栽种植物,四季的荣枯与建筑对光热的的不同需求吻合,这些充满生态的自然特性,都为建筑表皮提供了以最少能耗实现最佳热舒适性成为可能。建筑表皮的气候适应性,还反映在地光热辐射通过的调控能力上。适宜技术的理念对表皮的设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使建筑表皮更具备营建的现实可行性。由于适宜技术是从经济技术选择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由良好的普及性。(图3)

4 基于建筑材料的表皮生态“层”设计

4.1浑厚自然的表皮材料单层设计

单片单层材料设计是最简单的一种,它是没有层间的单层界面,主要考虑了材料的四个方面,材料的“蓄热体表面的吸收率”,材料的“外部表面的颜色”,材料的“太阳福热反射率”和材料的“外表皮厚度外保温效果”。

单层材料表皮多以夯土建筑,木建筑以及清水混凝土建筑为代表。木材是最受欢迎的建筑材料,它完全自然的,可循环的,可无限补给的,如果开采合理,不会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

4.1.1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邮递员住宅

建筑的外表皮厚度应该足够厚以满足保温隔热的需要。例如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用轻质木框架,雪松木瓦覆盖的邮递员住宅,它使用了传统的材料和建造手法,该建筑表皮上在寒冷时成为一个隔离的体块,木质量格栅墙体属于一种屏障,墙体组成材料的本身朝着室外增加了气孔,使进入墙体的任何水分都可以转移到了室外,安全的蒸发掉。与混凝土相似,夯土依靠二氧化硅、氧化铝、石灰载体产品如硅酸盐水泥来硬化,夯土墙多办是相对厚的墙体形式,夯土墙可以提供良好的隔热,墙体的厚度和较高的热惰性可以确保住宅冬暖夏凉。(图4)

4.1.2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布雷巴林住宅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布雷巴林住宅就是以整块的夯土墙作为建筑的表皮,整块夯土结构的热惰性能将日气温曲线变化成大约原周期的一般,这样可以利用墙壁在白天获得热量在夜晚为室内空间供热。室内的混凝土楼板和夯土墙进一步缓和冬夏的温度和储存直接辐射能。夯土墙的结构的嵌入式能量要明显少于混凝土,制造夯土的能源相对于混凝土要较少,材料多产自当地,运输材料的能源大大的减少。

对于室内热量的储存,表皮材料的蓄热体表面的吸热细数应较高来吸收热辐射,非蓄热体的材料表面则具有反射性。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拉霍亚住宅,深红色的菱形瓦覆盖整个主要楼层,从表面吸收直接的热量,而且白色的非蓄热墙体及顶棚把光线反射到其它表面上去,以达到室内热舒适的要求。(图5)

4.2体现“层间”的表皮材料双层设计

双层表皮设计在形式上比单层而言增加了一层界面,使得建筑的围护系统从原来的单层界面到现在“带空气的空间”的复合界面的变化。从作用原理上来看,冬季内外层的墙体均处于关闭状态,双层间可以形成封闭的空气层,利用空气层的热阻加上材料本身的热阻,阻缓了热量的流失,对冬季室外寒冷的天气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在夏季,双层墙体层间的遮阳构造和材料本身的热反射能够将太阳辐射阻挡,通过外层墙体的开口循环通风,将如空气从层间带走,从而实现室内小环境和室外气候的缓冲作用。

“层间”的加入使建筑表皮成为建筑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加上材料本身的属性以控制对外环境的能量输入,一方面阻隔气候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吸收气候的有利因素(如太阳能、自然通风)来改善建筑系统的内部环境。

双层外皮材料的选择应当能反射太阳得热并避免热量传入内层。夏季太阳照到建筑外表面时,部分辐射被外表皮反射,部分辐射被外表材料吸收。双层表皮是一个减少降温负荷的策略。外部第二层皮的材料可为内部的材料层提供遮阳,空腔中通风带走一部分传入的热量。双层皮空腔在减少太阳辐射方面与外层的吸收效率,空腔的反射率以及空腔通风有关。利用材料的表面性质来选择内外层表皮的材料。(图6)

4.2.1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

巴格达的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使用了双层屋面,该屋面顶部由预制的折叠式混凝土薄板构成,内侧的顶棚是平整的石膏板,悬挂于折叠混凝土板底部,这样就形成了0.9m深的三角形空腔。空腔两端开口,能排出热空气。该建筑外表皮刷成白色,从而使其有较低的吸收系数和较高的反射率。双层皮空腔的整个周边为连续的通风口,使空腔内的通风效果俱佳,该系统效率能达到最优化。(图7)

4.2.2奥地利林茨设计中心

赫尔佐格在奥地利林茨设计中心采用了类似的系统,拱形展厅的外表皮是双层玻璃板,期间平行设置了具有光偏转和高反射率的铝膜塑料遮阳构件。双层抛物面反射体形成了用于第三次反射的交叉格栅,格栅板的几何形状可用来收集北向的扩散光并同时阻挡所有的直射光。遮阳的选择包括水平向百叶、卷帘百叶、室内织物窗帘。根据颜色、面层、角度和饰面的不同,装置的遮阳系数(SC)和太阳辐射得热细数(SHGC)将有很大变化。每排玻璃板都安装了不同截面形状的百叶。位于玻璃层之间的空腔则用来通风,以便在夏季除去玻璃间层的多余热量。“层间”的太阳辐射热能通过烟囱效应散发出去。(图8)

5 结论

作为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材料和建筑表皮都是建筑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内围合成建筑的空间,同时又是城市环境空间的界面载体。本文从材料的类型,材料的地域生态选择与表皮在构造中的生态效应分析,现在建筑不仅仅关心建筑是如何建造更加关注建筑如何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材料表皮的生态设计,其中各种生态策略并非孤立的手法,而是将他们整合运用,从生态的角度把材料和技术融入到建筑中。生态技术运用基于信息,而不是基于形式。让我们知道我们应当关注不是建筑表皮和材料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而是要知道了解它是怎么运作的及其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奥赫-施韦克,富克斯,罗森克兰茨. 构造材料手册[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英)保拉-萨西.可持续性建筑的策略[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美)克里斯-亚伯.建筑-技术与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美)菲尔-赫恩. 塑成建筑的思想[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周若祁等.绿色建筑体系与黄土高原基本聚居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郭红雨,蔡云楠.传统城市色彩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的运用[J]. 建筑学报,2011(7).

[7]史永高,材料呈现[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8]李钢,李保峰,龚斌. 建筑表皮的生态意义[J]. 新建筑,2008(2).

[9]江亿主编.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

第6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产品设计;“技”;“艺”;和谐美

设计这一具备文化品质复合性的造物行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特殊效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由设计产生的正面效应十分巨大,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亦不容忽视。简言之,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失衡除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外,还会对人们的生活与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当代设计者的思考。“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现代人受到机器、仪表、汽车、高楼的重重挤压……审美体验成为了人的不可缺少的、高层次的需求。”①因此,“技”“艺”和谐的产品设计是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们身心需要的必然要求。

一、现代产品设计“技”“艺”和谐理念概述

和谐理念在中西方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西方,“和谐”一词源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理理论,该学派将“和谐”视为核心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比例与构成构建了万物的和谐秩序,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美是和谐”的理念。毕达哥拉斯首次发现音乐是建立在数的比例与关系上的艺术,之后他又将这种和谐理论应用于建筑、雕塑与绘画艺术之中,从数理角度探究艺术中的和谐关系。而在中国,带有浓厚哲学与美学意味的“和谐”概念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讲求宇宙万物的秩序,社会法则与自然法则相济相通,因此,自然的和谐秩序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别于西方从数理角度阐释的“和”,它是从主观感性的视角来理解万物有序协调的状态。关于现代产品设计,其本质是协调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力争达到和谐状态。中国现代产品设计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某种程度上亦秉持着西方艺术中的数理精神。因此,现代产品设计不仅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和谐观,还要从科学的数理视角出发,在功能与审美、内容与形式、材质与工艺等诸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即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将这种设计理念最早付诸实践的是包豪斯。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开拓者,更是推动现代工业设计的主流力量,对世界文明与现代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其所建立的“实用、经济与美观”的设计审美标准一直以来都被奉为非常重要的设计准则。包豪斯设计理论基本观点中的第二条明确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可见,包豪斯学派有着明确的人本思想,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包豪斯学派由理想向现实的过渡,也是产品设计实用与审美理念的最早结合,即“技”与“艺”的圆融,标志着现代设计理念的转型。相较过去的产品设计,当今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产品已经突破实用层面,而更加关注情感、体验和感知的审美层面,即关注产品的人文情怀。不可否认,这是人们审美境界提升的一种最好反映。总之,现代设计的核心语境是构建人、物、境三者的和谐,而现代设计的和谐之美也由这三大要素构成。那么,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之美都有哪些视知觉层面上的表现?这值得深入研究。关于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构建乃是完成人、物、境和谐共处,实现和谐之美的关键。

二、现代产品设计形式与内容的细节和谐统一

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技”与“艺”其实就是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即“形”与“用”的关系。产品的“形”是为满足特定之“用”的需求,反过来,“用”的方式也影响着外在“形”的设计。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形”与“用”关联统一、相互依存。(一)外部形式构建产品造型之美。作为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肌理及色彩共同制约并影响着产品的功能、结构与材质等。因此,当通过点、线、面等基本设计构成元素来构建产品的形式美感时,还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工艺、功能和材质等现实问题。设计与造型密不可分。设计以造型作为基本任务,而“形”则是基本语言。设计之“形”既指产品自身的结构,又包含其表面的“饰”。李砚祖曾指出:“形的建构是美的建构,设计师的造型之所以不同于工程师的结构造型,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前者是美的造型,艺术的造型。这种造型既包括表面装饰性的形如纹样、符号、表面色彩等,也包括依据合理的功能结构而设计的外形。”③比如珠宝设计大师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于1900年设计的“洋葱花瓶”,整个设计就基于洋葱的造型而具有抒情美感,材质和色泽增添了它的唯美气质,作为花瓶又不失插花装饰的实用价值。由此可见,建构产品设计外部之“形”,需做到外部形式与表面装饰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既具有外在的造型美、装饰美、又不会影响其实用功能。(二)细节内容营构产品实用之道。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对产品设计,人们一般关注其使用层面的和谐,换言之,即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既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那么产品设计在营构和谐的人与物关系时,还应考虑人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审美感受。一般而言,生理感受是指视、听、嗅、味、触等感官刺激,心理感受是指设计情感,而审美感受则是指使用者对产品艺术表现形式的把握。当下设计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皆可归为设计中人与产品的和谐问题。徐恒醇在《设计美学》中就曾指出:“产品是供人使用的,因此造型尺度的选择必须以人为依据。”④例如某些鞋子的设计就以人为尺度,按照人体要求、活动特征以及审美感知等在细微层面精心营构产品形态,从而使其成为人们的喜爱之物。

三、现代产品设计材质与工艺的料工和谐统一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除取材各种物质材料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工艺手段。某种程度而言,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构建其实就由材质与工艺相互交织而成。(一)物质材料建构产品实际效用。历史上,人类为解决衣食住行,从大自然中取材制成各种器物以满足生活之需,陶器就是人类成功改变物质材料性质而制成的生活器物。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基础就是物质材料,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目前,人类可用的材料种类繁多,既包括自然界的石头、木材、动物皮毛等,也包括通过人工技术合成的陶瓷、金属、玻璃、纤维、塑胶等。但无论是自然材质,还是合成之物,创作中全部的物质材料都受限于设计形态。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需充分考虑不同物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设计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就产品设计而言,和谐美并非强调材料的单一或缩减,而是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并调动感官实现创意,这是从材质方面对产品设计和谐美的另一种诠释。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徐冰设计作品《凤凰》就是集多种奇异材质于一体的装置艺术:电钻制成的头部,层层叠放的铲子构成的翅膀,身体则由建筑残骸如钳子、螺丝刀、电锯、软管等制成。从鸟喙至尾羽,每一处设计都有着精心的考量。该作品由一堆废弃的建筑材料构成“凤凰”形象,独具特色,利用材质的关联性创造冲突,打破传统表现形式,从而使艺术作品充满活力。(二)工艺技术体现产品艺术效用。对产品设计而言,有绝佳的材质而无适宜的工艺技术,也难以创造出理想之物。由此可知,造物活动除所需物质材料外,还需与之匹配的工艺手段。技术与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两者互相依存,构成现代文明的特殊标志。就艺术而言,技术的进步可促进粗放工艺向精细化方向迈进,进而使产品偏向艺术化。比如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就利用失蜡法使器物变得更加晶莹透亮。由此可知,自人类造物以来,技术始终贯穿其中,并针对设计之物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当今,科技发展空前繁荣,在设计领域表现为:“工业设计是从技术的设计到艺术的设计,为其塑造完美的形象。”⑤当下,工艺技术通常依据产品功能为其实现艺术效用,因为适宜的工艺技术可以为产品的审美设计作最完美的诠释。古人曾将“合此四者”作为造物的准则,“四者”即天时、地利、材美、工巧,既包含了自然条件,又囊括了人工技艺,还强调了物质材料的选择与工艺技巧的发挥。今天,“材美工巧”“因材制艺”的造物规律在现代产品设计“技”与“艺”和谐构建中依然具有实际意义。

四、现代产品设计认知与情感的审美和谐统一

所谓审美经验,即审美主体对形象语言产生的直观感受与体验,其以形象语言和情感作为媒介,以想象力作为体验结果。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使用者(人)与使用物(产品)之间也有这种审美关系。事实上,产品设计“技”与“艺”的和谐建构乃是人们在使用产品时认知与审美交互体验的过程。(一)语言符号表现产品现实作用。产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形象语言,用来向人们表述其现实作用与审美价值,此类语言就是以造型为手段表现出来的符号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人们一眼就能通过其造型语言而获知其现实功能,正是因为产品的造型语言已明确表明它的种类、现实价值和使用方法等,使人了然于心,甚至对该产品的价值、品质、性能及安全度等都有一定的认知。人们对产品的认知是通过其造型语言而获得的,产品设计将其材料、结构、形态及功能转化为人们易于认知的信息,于是便能传达出其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意义。(二)审美情感凸显产品功能价值。“设计审美情感是人们在对产品的观照与使用活动中的情感,是设计作品在人们心理所产生的情感体验。”⑥由此可知,设计审美情感是使用者对设计产品的一种直觉感受。甚至有观点认为,设计中的情感成分远远比实用成分更能吸引消费者。从生活中可知,情感体验与情感内容稀薄的产品难以被人们接受,而具有深厚情感内涵并可调动人们审美体验的产品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而且也可以在乐趣体验中加强对产品功能的认知。比如设计大师乔治•尼尔森专为孩童设计的动物造型钟,其独具魅力之处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人文关怀,使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并契合儿童对产品设计的心理诉求。正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此类情感互动,才使产品具备了与人交流的品质,在彰显产品审美情感价值的同时,也凸显出其现实功能。设计物与普通物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蕴含情感且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如果将设计物当成一种语言符号,那么它不仅承载着特殊的语言,而且还具有无法取代的情感功能。现代产品设计既包含着对设计语言的认知,又蕴藉着丰富的审美情感,通过“技”与“艺”的和谐构建,使语言符号与审美情感处于协调状态,才能凸显产品的现实功能。

作者:徐楠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注释:

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孔德明:《形象设计艺术导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页。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徐恒醇:《设计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第7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磁性材料生产线;时间自动机;模型检验;形式化方法;UPPAAL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52-0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manufacture of the products are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intelligent. Magnetic material production line is mainly research abou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is production line consists of a controller and diverse equipment, involves equipment’s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rocess and parallel equipment between the same process. The production line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timed automata, and transferring signal by controller, realizing the effective scheduling of the production line. The model is verified through the model checking tools UPPAAL properties, ensure validity and security of the production line.

Key words: magnetic material production line; timed automata; model checking; formal method

1 背景

磁性材料是电子行业非常重要的材料,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元件。不仅常见于日常生活家电、汽车、电脑、通讯等,并且在医疗、航太、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磁性材料生产线的调度算法设计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降低能耗;其安全性验证,可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及企业的生产安全,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磁性材料生产线具有加工周期长、工序多、设备复杂等特点,是众多离散事件与连续事件混合的生产过程。本文采用时间自动机建立生产线模型,引入核心调度算法,模拟控制器运行,实现生产线各工件及设备的调度。并通过模型检验工具UPPAAL进行模型检验,验证系统安全性和响应受限。

2 研究内容

2.1 生产线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磁业智能工厂的磁芯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由1台制粉机(FM)、2台成型机(PM01、PM02)、2台烧结窑炉(SF01、SF02)、2台刨光机(PL01、PL02)、2台清洗机(CM01、CM02)和5台分检机(SM01、SM02、SM03、SM04、SM05)六个工序组成。在生产线中,信号传输非常复杂,采用控制器CR与各设备之间通讯。图1为磁性材料生产线的生产流程。下面以一个工件Z由原料到最终成品的生产为例,描述生产线的运行。其中工件在各工序间的传输时间忽略不计。

Step A:控制器CR接到一批订单,向FM发送请求;当FM准备完毕,返回信号,并开始工作。

Step B:该工序加工完毕,工件进入下一工序进行加工。

Step C:在SF工序,窑炉烧结过程为每台窑炉每17min向炉内输送一个工件进行加工,同时输出一个加工完毕的工件,因此在窑炉生产环节设计一个方法,使得窑炉每17min发送信号,通知CR可以放入一个工件。

Step D:当工件在SF工序加工完毕,向CR发送信号。

Step E:CR收到SF加工完毕的信号后,立即向PL发送信号,PL进入准备工作,并返回信号,表示其已准备完毕。

Step F:当最后一个工序SM加工完毕,向CR发送信号,CR将统计已加工工件个数。

2.2 时间自动机建立

时间自动机由R.Alur和Dill在1994年首次提出,是一种有效描述实时系统行为的计算模型,极大促进了系统建模[1]。磁性材料生产线的模型是由七个自动机组成的自动机网,分别是六个工序和一个控制器CR。下面详细描述每个自动机的状态、状态迁移及各自动机与控制器CR之间的通讯。

2.2.1 制粉机(FM)

原料Z进入生产线, CR发送消息FM_pre_ok[Z]给FM,查询FM状态。如果为IDLE状态,则FM收到消息进入PRE状态;如果为其他状态,则进入排队等待。当FM准备完毕,进入PRE_OK状态,发送消息FM_can_start[Z]给CR。FM收到FM_start[Z]消息进入MILL状态,开始对原料Z进行制粉。加工完成后,向CR回传消息FM_finish[Z]告知加工完毕,后置操作完成后进入IDLE状态。图2为FM自动机模型。

2.2.2 压机(PM)

当CR接收到来自PM[a](a表示PM设备编号,a=0,1)消息PM_finish[Z],表示PM[a]已结束上一工件的压制,可以开始加工下一工件。此时工件Z将传送至PM[a],PM[a]更新状态为PRESS。同时CR发送消息SF_can_start[Z]至SF,选择合适的设备。工件Z在PM[a]工序压制完成后,立即发送PM_finish[Z]告知CR。

2.2.3 烧结窑炉(SF)

当CR收到来自SF[b](b表示SF设备编号,b=0,1)消息SF_start[Z]后,工件Z将进入下一工序。由于烧结窑炉必须按照特定时间每17min放入一个工件,SF中存在计算时间的方法,当与上一工件间隔不满17min时,SF处于WAIT状态;当时钟到达17min时,SF由WAIT状态转为IDLE状态(该状态为Urgent,时钟在此状态不做停留,若无工件进入将进入WAIT状态继续计算时间),并发送一条消息SF_start,CR立即收到该消息,表示工件可以进入窑炉开始烧结。工件Z到达SF[b],首先判断该设备状态,发送消息SF_can_start[Z]。当收到SF_start消息,立即传送至窑炉,此时SF状态为PUT。

2.2.4 刨光机(PL)

刨光机在加工前需要准备时间,PL收到来自CR的消息PL_pre_ok[Z],PL[c](c表示PL设备编号,c=0,1)将进入PRE状态。烧结完成,SF发送消息SF_finish[Z]。当PL[c]发送消息PL_can_start[Z]表示其准备完毕,可以开始加工。此时工件Z将传送至PL[c],CR发送消息PL_start开始刨光,状态为PLANE。工件Z在PL加工完毕,CR收到消息PL_finish[Z]。

2.2.5 清洗机(CM)

工件Z在PL加工完成后CR判断是否有CM处于IDLE状态。如果有,则将工件Z传送至该设备;如果没有,则等待有设备CM[d](d表示CM设备编号,c=0,1)发送消息CM_finish[Z-1](Z-1表示该设备加工的上一个工件)。工件Z在进入CM[d]清洗(CLEAN状态),并在加工完成时返回CM_finish[Z]。

2.2.6 分拣机(SM)

当CR将工件Z送入SM[e] (e表示SM设备编号,e=0,1,2,3,4)进行分检,状态由IDLE迁移至SORT。此工序为生产线最后一道工序,在工件Z加工完毕,向CR发送信号SM_finish[Z], CR中TotalNum = TotalNum + 1。

2.2.7 控制器(CR)

自动机CR采用同步信号(Channel Synchronization)与各设备之间通信,通信过程耗时为零,函数TotalNum用来统计该订单订单已生产工件个数的变量。

2.3 模型检验

实时系统的模型检查一个重要原因是无穷多个时钟解释可以被划分为有穷多个域,属于同一个域的时钟解释满足同样的性质[4]。

本文使用模型检验工具UPPAAL对生产线的性质进行验证。通过以下性质验证该模型:

P1:安全l性验证,系统中不存在死锁。

A[] not deadlock

P2:可达性验证,制粉机可以到达制粉状态。

E FM.MILL;

P3:压机PM[0]可以到达PRESS状态。

E PM(0).PRESS

3 结束语

本文采用UPPAAL建模工具建立磁性材料生产线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设计调度算法选择合适设备,并通过形式化方法模型检验语言验证系统的安全性,确保设计的正确性。然而,本文设计中并未考虑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因此在后续工作中,将考虑采用概率时间自动机模拟实际生产线,并通过模型检验工具检验其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Alur R, Dill D L. A theory of timed automata[J].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1994, 126(2): 183-235.

[2] Zu Q, Zhang M, Liu J, et al. Designing, Modelling and Verifying a Container Terminal System Using UPPAAL[C]//High Assurance Systems Engineering Symposium, 2008. HASE 2008. 11th IEEE. IEEE, 2008: 445-448.

[3] Abdedda? Y, Asarin E, Maler O. Scheduling with timed automata[J].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2006, 354(2): 272-300.

[4] 周清雷, 姬莉霞, 王艳梅. 基于UPPAAL的实时系统模型验证[J]. 计算机应用, 2004, 24(9): 129-131.

第8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道路桥梁

具体的设计过程按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两种极限状态来进行。前者是控制结构在丧失服务能力临界状态时的承载能力、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荷载效应不利组合的设计值,必须小于或等于结构抗力的设计值。利用荷载安全系数、材料安全系数及工作条件系数来考虑不确定因素作用下的结构总体的安全储备,是一个半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可以认为是对安全性要求的保证。后者控制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时应力、裂缝和变形小于一定的限值,对应于适用性的要求。

暂且不论这些控制方程和计算理论是否完全合理,它们至少从定性和定量的形式上保证了安全性和适用性两项要求,而对于经济、美观的要求则没有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当然,在方案设计和评审阶段会考虑到经济和美观的要求(中小桥梁主要关注经济性,而大型和特大型桥梁对美观问题越来越重视);但需要指出的是该阶段对经济性的评估往往是只注重考虑建设成本,而对于后期的养护、维修等的长期综合成本缺乏考虑,因此这种评估经常是比较片面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斜拉桥的换索问题。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斜拉桥拉索的平均使用寿命在20年到30年之间,也就是在其服役期期间至少要进行一次换索,如果考虑到后期换索的巨大投入,那么在跨度1000米以下的桥型竞争中,悬索桥与斜拉桥在经济性方面的差距将大大减小。

现在,国内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有这样的倾向: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使用极限状态,而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却恰恰是使用时的性能表现;重视结构的建造而不重视结构的维护。实际上,目前的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受到关注,既没有明确提出使用年限的要求,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从材料、结构措施及设计程序上上保证耐久性,并明确声明在何种维护和使用条件下,桥梁具有哪种程度的耐久性)。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工程事故频发、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的不良后果;也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也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考虑结构建设、使用、维护等整个周期的费用)的要求。

桥梁安全性、耐久性差的主要原因

1)施工和管理水平低

国内外多座桥梁的突然破坏与倒塌,已使工程界对桥梁安全性问题倍加关注。一般的看法认为当前的工程事故主要是野蛮施工和管理腐败所导致。对于短期内发生的诸如突然破坏与倒塌,多是由于施工质量没有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典型的问题包括材料强度不足和施工工艺不合格等;也有个别桥梁存在诸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严重的管理问题,更是对桥梁安全造成致命的损害。

而大量的桥梁在远没有达到预期使用寿命时,出现了影响正常使用的病害与劣化;特别是一些桥梁在只使用了几年、甚至刚建成不久就出现严重的耐久性不足的问题,这也与施工质量低下有重要关系,典型的问题有钢筋保护层不足及目前广泛存在于施工现场的严重的构件开裂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水泥选用、混凝土配合比、振捣、养护不当及预应力施加不合理等)。这些施工上的缺陷虽然短期不会对桥梁的正常使用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却会对结构的长期耐久性产生非常不利的危害。

2)设计理论和结构构造体系不够完善

在承认施工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在桥梁设计领域,特别是关于桥梁施工和使用期安全性的问题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其次是结构分析与构件和连接的设计,并取用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或可靠性指标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许多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有的结构整体性和延性不足,冗余性小;有的计算图式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有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这些都削弱了结构耐久性,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不少桥梁、虽然满足了设计规范的强度要求,仅用了5~10年就因为耐久性出了问题影响结构安全。结构耐久性不足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设计时要从构造、材料等角度采取措施加强结构耐久性。

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不同的设计对象都会对结构体系提出不同的布局和构造等方面的要求。规范再详细也不能包罗本应由设计人员解决的各种问题、规范更新得再快也适应不了新认识、新技术、新材料快速发展对结构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因此,合理可靠的结构设计除了满足规范的要求外,还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对结构本性的正确认识、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

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1)应该更加重视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蚀,并要承受车辆、风、地震、疲劳、超载、人为因素等外来作用,同时桥梁所采用材料的自身性能也会不断退化,从而导致结构各部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在大跨桥梁领域,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修建了大量的斜拉桥;虽然迄今为止出现倒塌或严重损害的例子很少,但已经有多座桥梁因为拉索的耐久性问题而不得不提前换索,既影响了使用又增大了经济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这类问题与没有进行合理的耐久性设计有关,这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桥梁的耐久性问题。大量的病害实例也证明,除了施工和材料方面的原因,影响结构耐久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来自构造上(也即设计上)的缺陷。

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了对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材料和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对如何从结构和设计的角度及如何以设计和施工人员易于接受和操作的方式来改善桥梁耐久性却很少有人研究。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偏重于结构计算方法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总体构造和细节处理方面的关注。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常规的结构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需要努力将耐久性的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

国外的桥梁设计有鉴于耐久性不足导致的严重损失,近年来十分重视提高结构物的耐久性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统一考虑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构造细节,强调使结构易于检查、维修,以保证桥梁的安全使用、尽可能地减少维修费用,取得了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实际上,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结构耐久性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2)重视对疲劳损伤的研究

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

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疲劳损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由钢结构疲劳引起的钢材开裂案例较多,亦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例子。近20年来,疲劳损伤的研究已进入混凝土结构,但对于使用期受腐蚀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性能和疲劳性能的研究还需加强。

对疲劳损伤的研究不仅仅指对整个结构而言,事实上桥梁结构常常由于某些关键部位的局部疲劳失效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失效,例如斜拉桥拉索锚固端的疲劳损害。

3)充分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

汽车超载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早期修建的老桥超龄负载运营;其二是桥梁通行的车流量超过原设计;另一种是车辆违规超载。前两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荷载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增加;后者是车辆使用者违法超载营运,后两种超载现象在我国公路运输中较为普遍。

桥梁的超载一方面可能引发疲劳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例如,混凝土桥梁一直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但在汽车超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开裂;裂缝即使在荷载卸除后能够闭合,但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已经受到损伤,构件的开裂弯距降低、刚度下降;于是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本来不该开裂的结构产生裂缝或本来较小的裂缝成为超出规范允许的裂缝或产生较大的变形。这些都会对结构长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除了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外,也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4)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

国内桥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正常使用性能差(指与设计期望相比,可归结为适用性能差,包括桥梁的过大振动、线形不平顺、接头跳车、结构开裂和过大的变形等)、耐久性和安全性差(包括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安全事故较频繁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目前国内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有关,但平心而论,既然这种现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那么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就应该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前提,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和材料工艺水平,采用适当的安全度、适当的设计方法来保证桥梁使用性能的达到,这才是更为主动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桥梁存在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问题很多与结构体系或使用材料选择不合理及结构细节处理不当有关。

在欧洲国家(如德国、丹麦等),非常重视对结构物进行性能设计(即PBD,PerformanceBasedDesign),内容包括结构的变形、裂缝、振动、强健性、美观、耐久性能、疲劳性等。PBD研究主要是为了使结构在运营过程中除了保证最低的安全性要求外,尚应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包括寿命和耐久性、抗腐蚀、耐疲劳性、美观等)。就其本质而言,欧洲国家的PBD理论,主要研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服务性能,分析使性能受到弱化的原因和其发生的机理、规律,寻求新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方法。

第9篇:安全生产表态性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管理 工程

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即施工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实现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系列标准的贯彻控制,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即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的落脚点也都是在施工现场。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是事故隐患多发地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加强工程操作的系统性推行。另外,在施工现场的改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工期的拖延或赶工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成本因素。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合同履行率,能确立企业信誉,保证企业效益。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着促进与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安全管理的内容是对生主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在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标。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预防为主,首先是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检查因素的认识和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坚持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就意味着是不断改进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新的危险因素。需要不间断地摸索新的规律,总结控制的办法与经验,指导新的变化后的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施工区及环境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从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要有完善的文明施工方案,包括有健全的施工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制度,工序衔接交叉合理,交接责任明确;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是该工地乃至所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综合体现,通过以上措施,能将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安全管理主要是关于防火、禁止乱搭接电线、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安全带使用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总而言之,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操作工人,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现场管理的难度较大。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费用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因此在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单位, 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尽量寻找货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需求计划。在施工中做好旬、月计划,要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和现场场地实际情况以及工程进度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所需机械的进退场,特别要注意材料的保管, 以免出现如水泥在保管中因违规堆放出现受潮及底层结块、钢筋未垫好而出现锈蚀导致不能使用等现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建立材料价格信息中心和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购买材料,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因此,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材料供应。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组织材料商供货。

2.材料采购。面对种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 必须将数量(含实际损耗) 、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3.材料分类堆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进度情况, 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材料做进场验收,抽检抽样, 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

4.材料发放。对于到场材料,清验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 避免材料丢失,或者浪费。特别是要对型材下料这一环节严格控制。对于材料的库存量,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易燃品、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应的材料保护措施。

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1.测量控制,施工前监理人员对施工放线及高程控制进行检查,对质量建筑实体所能出现的容许误差作出严格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工程体的几何尺寸、高程校核等随时进行检查,对不合乎工程实体基本测量要求者,应及时指令施工单位处理。

2.指令文件控制,即监理通过书面形式对施工承包单位提出其所需完成的建筑任务,指出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

3.实验控制,监理工程师判定材料和各工程项目在品质是以现场实验数据作为评判标准的,分部工程中的每道程序所用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结构的抗拉、压、弯各项强度及拌料的配合比,通常需利用现场实验所得数据来评判质量、情况。

4.驻地监督控制,在施工现场中观察工程的变更过程,及时处理有质量隐患的事故,对有危险苗头的项目予以重视并上报建立人员。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是搞好工程质量、强化建筑结构、美化装饰工程的依据方法,及其优化控制的科学,它融合了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加强工程现场管理,不但可以为施工单位节省资金,而且也为提高施工效益,强化工程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永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