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一、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由于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此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共同参与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师生合作、共同参与。如:研究课题的确立,需要通过师生合作,最后才能确定,否则选题就会过大或脱离生活实际等,导致研究性学习无法正常进行;课题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自由组合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以确保组合的有效性;在研究计划制定以后,教师或师生共同参加评审组,对计划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以确保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在收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多视角的研究问题也需要群体合作,在选择资料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合作、引导;在总结、交流阶段,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客观的分析和辩证的思考等等。其实,任何一个研究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
二、课堂教学变师生单一互动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
英国学者高尔顿以“互动者”为线索,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均分为“有互动”与“无互动”两大部分。教师的“有互动”又分为“与学生个体互动”、“与学生小组互动”及“与全班互动”三种模式,将学生的“有互动”分为“与教师互动”和“与其他学生互动”两种,在我国由于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的主导为核心,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传授统一的书本知识,课堂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只要看好、记好就行了。课堂上没有功能性学习小组,教师中的互动只是教师表演中的小插曲,主要以教师的提问、启动与某个学生个体或全班进行“问答式”的互动,几乎没有与学生小组互动的现象。学生之间进行交往、商讨的机会也很少,师生单向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主要是教师主宰的世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生从自然、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题进行探究,课堂上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协商探讨以获取知识。教师也必须与学生小组交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维互动的显现,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行式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合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新教材把讨论纳入了课堂教学,这为讨论式教学创造的有利的条件。
讨论通常在学生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小组讨论就是让几个学生围绕某个话题,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交换看法或展开辩论。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习得语言和自然环境。在讨论中,小组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传递信息完成口、笔头表达任务。这种任务既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情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小组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起指导作用。课堂讨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讨论的互补性。
真正的交际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交际双方的信息不均等;二是交际过程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商的过程。学生的整体水平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他们的思维、经历、语言水平和知识能力等各有差异,因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这样的背景为小组讨论提供了较大的信息差距。为了弥补信息,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协商与合作,这种协商与合作不仅体现在观点的表达上,也体现在学生参与讨论时所采取的谈话技巧与策略上。
(二)成员之间的合作性。
课堂讨论时合作学习理论用语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合作双方是否具备合作动机、信息差距及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各方面进行的配合。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能通过合作性的协商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同时使小组成员各自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补充以及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此,合作者之间就必须知道何时、何地和如何与动不同的交际策略,已达到成功合作的目的。
(三)讨论的连贯性。
连贯性贯穿于发话者和受话者交流活动的始终,当小组成员中一个说话者的话语与另一个说话者的话语相关联时,小组成员之间便产生了互动。但在讨论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其他成员已经说了什么;或者一些学生虽然发了言,但所讲的话前言不搭后语,这就容易破坏了小组讨论的连贯性,使其成员很难达成共识。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由对话、阅读、语法、听力和写作部分组成。教师若能结合各课型的特点设计一定量的讨论活动,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在听前适当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热身”和“预测”。通过讨论,学生大致能预测到材料的基本内容,从而降低了听的难度。这种训练方式比单纯的教师放录音、学生机械的听后做选择题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由于讨论的话题会不断更新,学生也不会感到厌倦了。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安排在阅读前的讨论,是围绕阅读的材料提出话题或问题,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材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安排在阅读中的讨论,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第2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土木工程;裂缝;注浆;施工技术
1.土木建筑裂缝的产生
对于城市高层建筑而言,为了便于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成本,一般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可以同时具备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使用寿命也相对较长。但是,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形成裂缝,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结构型裂缝、材料型裂缝以及人为型裂缝。结构型裂缝主要是由外部荷载引起,建筑承受的竖直压力或水平拉应力如果超过混凝土结构本身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材料型裂缝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主要是混凝土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表面水分损失过快,产生较大变形,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导致裂缝的出现。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容易产生。混凝土的干缩主要受其结构的水灰比,水泥成分等有关。人为型裂缝是指因施工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施工程序不规范,技术措施不到位所引起的裂缝,与建筑的施工队伍密切相关。
2.注浆技术的优点
(1)施工工艺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的施工设备体积小巧轻便,方便携带且操作简单,可以适应较为复杂的施工环境;
(2)注浆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对病害进行处理,可以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强度和密实度,达到粘结补强的效果;
(3)注浆材料一般采用加强材料,具备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自身粘结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4)施工影响范围小,加固效果显著。
3.建筑土木工程中注浆技术的应用
3.1选择适当的注浆材料
一般来说,建筑土木工程注浆常用的材料有水泥、水泥-水玻璃浆液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等,总的来说,注浆材料必须具备较高的强度,较长的使用寿命,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填充性,具备良好的渗透性和亲润性,可以迅速渗入建筑缝隙中,从而提高注浆施工的效果。同时,注浆材料还必须无毒无污染,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2选择适当的注浆方法
对于不同建筑和位置的施工,要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注浆方法,切实保证施工质量。
3.2.1地下室施工
一般来说,土木建筑的主要病害是裂缝和渗漏,地下室部分则是结构裂缝的常见部位,如果地基工程的处理不够细致,也会产生渗漏现象。相关的技术人员在对地下室进行注浆施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控制和施工措施。首先,要确定裂缝的具置,对裂缝进行钻孔并清理,之后进行高压注浆和二次补灌,对裂缝进行修补。其次,施工完成后,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检查,确认无漏补裂缝。在施工过程中,要对钻孔深度进行控制,保持与混凝土板的厚度一致,要保持适当的角度,不能与混凝土的表面垂直。在对孔洞进行清理时,可以利用压缩空气或高压水,并在此基础上安装注浆管口,要确保结合的紧密性,不能存在缝隙,以免影响施工质量。在注浆时,可以将浆液导入灌浆机的贮料桶,将压力控制在1.4MPa~2.0MPa之间,要确保浆液沿裂缝流出,注浆要分别进行,不能多个孔洞同时施工,以免造成质量问题。注浆完成后,要对其施工效果进行观察,确定无渗漏点后,可以将注浆孔清除,对地下室进行还原。
3.2.2墙体施工
墙体部分的裂缝大多为人为裂缝,即施工不规范造成的裂缝,而由于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女儿墙裂缝和楼板裂缝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楼板变形膨胀较小,约为女儿墙的一半,使用普通的常规材料很难进行有效地处理,因此,在对女儿墙的裂缝和渗漏问题进行注浆处理时,要选择粘结力和抗剪度较强的材料。同时,墙体门窗部位也是渗漏和裂缝的多发部位,要在窗框的四周打孔,对窗框底部进行重点加固,注浆材料可以选择质量较好的水泥浆,浇筑完成后,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水泥的干缩变形进行控制。对于建筑外墙而言,要在墙面布孔注浆,提高墙体的密实程度,提高其对于雨水的抗渗能力,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效果,要将墙体注浆的压力控制在0.5MPa~0.8MPa之间。
3.2.3混凝土结构施工
建筑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主要指梁、柱等承重结构,这些结构的裂缝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处理,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安全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对混凝凝结构裂缝进行注浆施工时,要保证孔径在0.8mm~1.2mm之间,太小会造成施工不便,而太大则会影响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孔间距在300~400mm之间,孔深需要根据裂缝的实际位置进行确定。施工时,为了保证浆液沿裂缝均匀分布,不会从缝口流出,可以在裂缝两侧约50mm处涂抹环氧胶。浆液的固化时间通常在12h左右,固化后,要对其进行检测,确保注浆材料切实进入裂缝之中,发挥出粘结的作用。
3.2.4厨卫间施工
厨房和卫生间是用水比较集中的部分,也是渗漏和裂缝的多发区域。现代建筑的厨卫间一般都设置有防水层,如果发生渗漏,通常是由于防水层失效造成的。注浆工程的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环氧注浆的方式,切断渗水通道,从而避免水流沿裂缝扩散。在对厨卫间进行注浆施工时,可以在砖缝出进行开槽,使用环氧砂浆进行嵌槽施工,在嵌槽内埋设管道,诸如环氧浆,对裂缝进行填充。相对来说,这样的方法更加简单,施工完成后,可以使用水泥对孔位进行修复,不会影响厨卫间的整体效果,可以减少成本的支出,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注浆加固的效果。
结 语
总而言之,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虽然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但是受到建筑材料和建筑自身重力作用的影响,建筑土木工程在许多地方都会出现裂缝,引发建筑的渗漏现象,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同时也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注浆技术以其自身的优点和特性,完美地对建筑的裂缝进行了加固和修复,其效果相当显著。建筑施工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对注浆技术重视起来,切实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婉群.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方法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
论研究(电子版),2013,(10):88-90.
[2]田利民.浅析注浆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筑,2010,36(34):96-97.
[3]孙振华,耿辉.探讨注浆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115-119.
第3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双语)》;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45-02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生产源头受到污染。另外,一些生产者没有生产安全食品的意识,不清楚生产的安全技术,没有经过专门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食品生产、加工、检测、研发等相关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素养的食品安全意识并系统掌握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及动态就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食品贸易日益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大量既有食品安全知识又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就成了这些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食品安全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学科众多,包括分析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质量管理学、毒理学、流行病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是一门知识综合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1]。但很多学校的食品专业课程设置里,并没有开设上述全部的课程,也没有涉及两种语言教学,而在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相对薄弱,上课难度较大,学生理解也较为困难。笔者以“围绕学生、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几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使用到《食品安全学(双语)》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以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食品安全人才。
二、教学方式
(一)案例式教学
食品安全的原理概念相对非常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积极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寓理论于实际,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保障食品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案例的选择主要考虑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比如,讲到二f英的危害时,学生对口头的描述感触不深,而辅以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二f英中毒前后的照片作为对比,则让学生印象深刻。另外,选择的案例尽量就地取材,选取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事故案例,其造成的恶果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吸引力,学生觉得真实性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学生自觉地分析、思考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比如,讲到农药残留时,提起了2015年3月份发生的青岛胶州、即墨等地吃西瓜中毒的事件,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实际案例的接触,也为授课增加了趣味性,引导学生课后主动关心、学习、研讨这些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所学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逐步塑造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互换式教学
互换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结合教材查阅文献资料,认真消化吸收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细节,制作幻灯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由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评选出一组思路最清晰完整、表现最突出的小组,予以表扬,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所学知识的探究精神[2]。例如,对于“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安全性”和“非热力杀菌食品的安全性”这两章的内容我们选择让学生进行讲解,给学生们分组,每组讲解一种包装材料或一种非热力杀菌技术,教师设定一定的问题给予引导,如某种包装材料或非热力杀菌技术目前主要有哪些应用?安全性问题主要有哪些?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等等。对于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要求双语显示。建议学生除了要自学教材上指定的内容外,推荐他们去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互换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查阅并吸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调研式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中一些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引入“调研式教学方法”,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设计调查方案及中英文调查表,走出教室去调研、分析。比如,在讲食源性疾病以前,让学生首先对周围的人(包括留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是否患过食源性疾病?如何处理的?具体什么原因导致的?患病季节?等等,并填写调查表。在讲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以前,让学生去附近的大型超市调查目前国内外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各种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哪些食品?等等。在讲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安全性以前,让学生去附近的大超市调查目前国内外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都有哪些?不同的食品主要采用何种包装?等等。最后让每组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让每组的学生代表用中英文展示并解说其调查结果。通过各种调查,学生脱离书本走入生活,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感性认识及兴趣,也学到了一些实践经验,最后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英文问题的形式引出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主动寻找答案,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当讲到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早上喝包牛奶,吃个蛋黄派,再吃根火腿肠,请大家估计下你早上吃了多少种食品添加剂?经学生一番议论后,笔者告诉学生,早饭吃下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多达二十多种。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关注起食品添加剂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五)辩论式教学
辩论课堂主要由教师针对一些有争议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食品中是否应该添加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组织辩论赛。教学的步骤主要是根据选择的不同论点,安排学生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阅读中英文文献,找到支持观点的证据,最后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老师根据学生现场表现和提交的辩论材料给予合理评价,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辩论给予必要的点拨,并做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深化所学的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方法中设置的论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训练批判性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同一观点成员间合作完成辩题任务,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科普宣传
消费者由于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对食品安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健康会产生潜在危害。通过该课程学习,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科学认识食品安全。课程将要结束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本中英文食品安全科普小册子,发给周围的人。在节假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用所学知识为群众提供帮助,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在科普宣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从道德、专业和法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为食品安全工作培养出诚信懂法的专业人才[3]。
(七)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案要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课程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制作PPT讲稿、调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获得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对课程成绩予以综合评判。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发现,注重积累,又培养其独立的见解,为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提供机会。
三、结语
笔者通过结合这几种新型教学方法进行《食品安全学(双语)》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并且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愿意主动查阅资料,参与讨论时思维活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锻炼。食品安全学是一门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技巧,多方位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夯实该门课程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魏益民,潘家荣,郭波莉.食品安全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9,6.
第4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塑料食品包装;使用功能;质量检验;分析
在食品包装工业发展速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之下,社会大众对于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得以进一步的提升,食品包装除了具有储存食品的功能以外,还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同时起到一定的装饰与美化效果。从食品安全的角度上来说,食品包装由于会直接与食品发生接触,故而其安全性将直接影响食品本身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塑料材质的食品包装而言,做好对其质量的检验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即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塑料食品包装的使用功能分析
首先,塑料食品包装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良好的阻隔性能能够使包装内的食品与包装外的环境形成良好的隔离状态,从而确保食品保质、保鲜,尽可能的保留食品的独特风味,延长食品在货架期间的使用寿命。对食品而言,塑料包装需要对气体、水分、湿气等可能造成食品综合性能受损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隔绝,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香气。对于食品生产厂商而言,应当根据食品类型的不同以及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原材料,并通过在生产过程当中加入适当添加剂的成分,达到合理调控塑料食品包装阻隔程度的目的。
其次,塑料食品包装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能够使食品保存环境相关指标的稳定与合理。塑料材质的包装物对于常见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或高盐分物质均具有良好的对抗效果,抗腐蚀性能显著,对于空气当中各种常见的气体(包括氧气、氢气、氮气、以及二氧化碳等在内)均具有良好的抵抗性能,故而使得食品的性能得到保障。
再次,塑料食品包装具有良好的卫生性能:良好的卫生性能能够使食品在满足保存要求的基础之上,确保保存期间的清洁性与安全性,杜绝食品在储存过程当中出现二次卫生问题。从塑料食品包装的角度上来说,纯聚合物树脂没有毒性,以聚合物树脂为基本原料所形成的塑料包装材料卫生性能是相当理想的。对于各类食品,特别是熟食品而言,可以直接用于包装,不会对食用者造成危害或不良的影响。除无毒性的聚合物数值以外,塑料食品包装的其他相关材料虽有一定毒性,但只要在包装生产的过程当中,将单体含量控制在一定标准以内,就能够使包装,乃至食品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塑料食品包装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良好的保护性能主要是依赖于塑料组成特点以及结构配置方面的优势实现的。从塑料食品包装力学性能的角度上来说,在热风性能、耐饥跌落性能、耐冲击性能、耐撕裂性能等多个方面均具有相当确切的优势,故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包装内部食品的安全与完整。
二、塑料食品包装的质量检验分析
首先,从对塑料食品包装厚度进行检验的角度上来说,厚度方面的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被包装食品的实际需求来决定。为了满足塑料食品包装在材料机械性能以及阻隔性能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就需要确保塑料食品包装在厚度上比较的均匀。同时,通过对厚度进行质量检验的方式,也能够使生产方在批量生产塑料食品包装中的成本得到合理控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可按照现行《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的测定――机械测量法》(GB6672-2001)当中的相关要求展开作业。检验期间主要使用仪器为厚度测量仪。具体的质量检验方法为:在距离待检测样品纵向端部的1.0m位置沿横向整个宽度截取试样,测厚仪在零值状态下,将待测样品放置于上测量面、下测量面中间位置,匀速下落测头并进行测量。同时,要求根据试样长度的不同,取不同的测量点数。对应标准如下表所示(见表1)。
其次,从对塑料食品包装拉伸度进行检验的角度上来说,拉伸度方面的控制标准同样是结合被包装食品的实际体积来决定的。拉伸强度主要是指在拉伸性能试验过程当中,直至试样样板断裂位置,单位初始横街面上所承受的拉伸力极值。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可按照现行《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GB/T1040.3-2006)当中的相关要求展开作业。检验期间要求将试样宽度控制在10.0~25.0mm范围内,长度满足≥150.0mm的标准,呈长条状,同时要求试样中部有间隔50.0mm的平行线作为参照,试样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见图1)。检验前首先测定试样的宽度与厚度取值,将其放置于拉伸试验机夹具中,确保夹具中心线与试样纵轴重合,启动拉伸试验机后施加增量,按照“最大负荷取值(单位:N)/原始横截面积(单位:mm?)”的标准计算拉伸强度。
最后,从对塑料食品包装剥离强度进行检验的角度上来说,剥离强度方面的控制标准同样是结合被包装食品的实际需求来决定的。塑料食品包装质量检验中的剥离强度主要是指:检验多层复合薄膜中层与层之间粘合强度的检验项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可按照现行《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GB8808-1988)当中的相关要求展开作业。检验期间所使用仪器主要为带有图形记录装置的拉伸试验机。具体的检验方法为:将试样沿长度方向剥离复合层与基材,两端分别装夹于拉伸试验机上(如图2所示),确保夹具中心线与纵轴部分完全重合,根据剥离曲线中位值计算对应的剥离强度水平。
三、结束语
本文重点围绕塑料食品包装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总结了塑料食品包装在阻隔性、化学稳定性、卫生性以及、保护性等多个方面的使用功能,进而就塑料食品包装质量检验中,包括包装厚度、包装拉伸度、以及包装剥离强度在内的主要检验指标及其质检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以达到塑料食品包装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相娟,赵玉琪,李伟等.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塑料食品包装中柠檬酸酯[J].食品与机械,2010,26(5):65-67.
[2]林雨霏,纪雷,高玫等.塑料食品包装容器不同使用条件下溶出物风险评估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11):149-151.
[3]陈锦瑶,朱蕾,张立实等.我国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标准体系现况研究与问题分析[C].//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0:1-6.
第5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贯通式教学;实验案例;创新;创业
引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是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必修环节。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实验明显存在专业实验“按部就班”和实践过程“走马观花”等问题。此外,还有实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我国工业化发展程度脱轨;实验课时间少且死板,不利于实验的深入开展;只注重已经成熟的实验操作与报告书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设备陈旧,许多新的实验无法满足我国现今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先进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相比,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动手操作能力弱、安全意识不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等缺点。以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加工实验课程为例,实验课时间长,且强调学生亲自己动手,并鼓励使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得到各种数据,实验报告内容丰富。即使实验失败,只要学生对失败的原因分析透彻,依然可以得到完美的分数。根据学生的反馈,这样的学习方法普遍比单纯的理论灌输和死板的实验更加有效,实验过程更具体验性。他们还将试验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将试验内容拓展到课外,加深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推动传统实验、实践课程改革和激发学生创造力日益重要,增加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践型实验是大势所趋。
相对于基础型和综合型实验的“验证性”而言,研究型实验具有不确定性、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与可操作性等“探索性”特点。作为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工程应用转变的衔接点,研究实践型创新实验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侧重于运用所学知识、文献查阅和基本技能等手段应用,并要求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和工程实践报告的形式完成,其设置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具挑战性。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化学实验基础上,开设了自主研究型实验。通过学生与感兴趣的导师联系,共同确定实验方向,在五周内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报告撰写等相关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加强该专业的工程实践体验,我们在此基础上拓展设计了贯通式实验.即在自主研究型实验技术基础上,进入实际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贯通理论与实践,建立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关系。具体是结合联系导师的转化成果,将研究型实验延伸,进行三天的工程实践,尝试将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产业化实践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和实践能力。本文以高分子材料反应共混改性沥青材料的高分子加工试验为例,探讨了该贯通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目的、试验步骤、报告撰写方法以及实验心得等,以期促进贯通式试验教学的开展。这对培养我国迫切需要科技成果转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1贯通式实验教学思路
该贯通式试验案例教学是以我校比较成熟的产业化特色项目高分子材料反应共混改性沥青展开。首先指导老师布置课题,讲解贯通式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等过程,实验小组根据讲解内容选择高等级公路用改性沥青材料为课题展开研究。研究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内讨论和教师的共同探讨,决定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为主题开展本次贯通型实验。其次,通过以SBS反应共混沥青改性、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为主线的研究型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了解和熟悉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践和产学研交流,贯通试验室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室验式开发研究、工程放大生产和工程应用之间的关系。
2贯通式实验教学方法及步骤
贯通式实验教学方法是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允许失败,多次尝试,提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模式;讲究基础理论、专业实验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融汇贯通的模式。贯通式实验教学包括以下步骤:(1)师生双向选择导师公布课题后进行师生双向选择,通过与导师交流,达成合作关系,挑选组长并布置研究实践内容和任务;(2)设计课题学生通过导师指导查找课题领域的前沿文章,以及和老师讨论,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3)实验操作小组成员们利用已有基础实验知识结合专业知识的了解,比如通过实验过程既熟悉了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又接触到了传统教学实验难以接触的新型实验设备如高速剪切机、胶体磨和低温延度计等设备;(4)数据总结与讨论小组成员将所得试验结果进行整理作图,分析讨论试验结果;(5)工程实践通过参观学习生产流水线,与操作工人、车间主任和总工程师交流学习;(6)课程总结与评价与指导老师交流实践过程的问题与收获,撰写研究报告和实践报告。
3贯通式实验教学效果与心得
贯通式实验教学摒弃了传统实验机械、死板、陈旧的教学方式,为老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创新的想法和创业的火花。贯通式实验教学效果总结有如下四点:
(1)培养了研究方法和团队协作意识实验小组通过前期选题,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目前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们接触到并使用了许多传统实验教学中难觅踪影的仪器,SBS、石油沥青等材料的特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真正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分工明确,通过各成员间的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定期与老师见面并报告相关进展,最后完成整个实验部分;
(2)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总结升华能力数据总结处理阶段,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会了用统计方法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对实验现象运用理论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对有疑惑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随时进行讨论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试验验证,最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将所有结果整理并书写成报告。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写作,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清晰表达、总结升华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工程化思维在工业实际生产阶段,进一步考察工厂生产环节,书写工程实习报告,丰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为迅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工厂实践阶段,认识了实验室实验与工程试验的差别,深化了化学工程中原材料、操作单元选择原则,化工原理中“三传一反”的理解。以搅拌装置的设计为例,大型搅拌桨根据物料粘度设计的原理,SBS与沥青混合加料时的弱搅拌与反应后的强搅拌桨叶的不同;以我国早期SBS改性沥青生产时,为解决高熔体粘度的SBS与低粘度沥青的分散性通过胶体磨等特殊设备强化剪切变形实现分散;还可以通过选择SBS的嵌段比例、分子量等手段提高其在沥青中的分散性;
(4)培养了创业思维通过与市场、采购和财务部门人员的交流,了解到企业的市场信息是生产的前提,市场信息是基于大量使用数据和与用户沟通相结合而得到的。市场原材料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反馈到研发部门进行开发,形成原材料进入、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运转格局,为以后创业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工程化思维对促进学生校内培养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工程化实践锻炼了学生将高分子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深入了解了高分子材料工程的共同点,是解决高性能与易加工、经济性三者的矛盾,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性的矛盾。学习了公司治理结构,了解公司的发展核心,一是靠管理,二是靠科技。团队协作是公司高效运转的保障,注重团队建设。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快融入将来的工作融合贯通,认识平时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理论与工程化生产方面,还认识到室内基础研究试验与工程化生产相辅相成,工程化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指导才能获得突破。基础理论指导工程化实践,工程化实践又不能局限于基础理论,还需考虑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在生产应用方面,深刻理会了“安全第一”是一切生产的根本。工厂的安全教育,为以后试验室及工程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工程化放大生产是无数实验室试验的总结,也是指导实验室小试、中试和放大生产的根本。稳定化、规模化生产是市场化应用的根本保障,标准的试验方法和严格的产品检测是市场应用的根基。市场是科研的主要推动力,基础研究是推动科研进行的源动力。
4贯通式教学总结
贯通式实验教学通过自主探索实验和工程实践体验的方式,增强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不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贯通式实验教学的难点在于,建立良好的产学研信任关系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配合。此外,指导教师的精细设计和企业、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必不可少,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适合贯通式实验教学的课题,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协同培养发掘创新、创业人才。当然,该贯通式实验教学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培养时间、培养模式、培养效果等方面还值得商榷。总之,贯通式实验教学的不确定性、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与体验性更契合当前学生对实验课的需求以及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新平,杨菊萍,张丽,等.高分子通报,2010(7):97~102.
[2]张兴宏,曾素林,张滢滢,涂克华,王齐.高分子通报,2016(4):104~108.
[3]施燕琴,陈思,马猛,吴波震,王旭.高分子通报,2016(1):94~97.
[4]武卫莉,刘喜军,贾宏葛,佟丽,程伟东.高分子通报,2016(2):102~106.
[5]牛余忠,杨正龙,陈厚,刘希光,蒙延峰.化学教育,2014,(20):27~30.
[6]张安强,吴水珠,刘海敏,潘其维,刘述梅.化学教育,2014,(10):19~21.
[7]张玉琦,王俏,宋延卫.教育教学研究,2010,(3):132~134.
[8]冯海柯.广州化工,2013,41(9):243~244.
第6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纺织工业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指出: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纺织工业是地球上排放温室气体量最大的工业之一。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约600亿公斤织物,估计消耗1万亿千瓦小时的电和高达9 万亿立升的水。目前世界各国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在控制纺织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如制定各种生态法规,健全和完善监管机制等。我国也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如监督碳足迹、发行碳标签及征收碳排放税等方法。周翔院士认为,气候(低碳)环境保护和健康前提下纺织工业的发展要从原料、加工和染整过程三方面加以控制。试验证明,采用天然纤维以及生物质等纤维,在纺织加工中注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广泛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有助于降低CO2排放,特别是在染整过程中,采用低能耗、水耗和合成化学品消耗,提高回用率的方法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益。
生物降解纤维材料的质疑和分析
东华大学教授于伟东针对近年来热门的降解纤维材料,从理论上分析了降解材料的种类和制备原理。他建议,对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和评价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方法,应在以保护自然和生态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建立和健全纤维生物降解性和生态性、安全性的标准评价,并以后两点为首要评价指标。
功能性服装的性能、标准与检测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学系教授胡军岩结合功能性服装的特性总结了适用的检测方法。我国对功能服装的考量目前大多停留在表层的指标,对于深层次的如冲锋衣等的剥离强度、专业运功服装动态条件下的热湿传递性能、功能服装在极端条件下的保暖性测试等指标还很少,而国外在这方面已经相对成熟。这就要求我国要不断完善新产品的标准体系。此外,他还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实验室的几项新型检测项目,给功能性纺织品的检测提供了参考。
台湾逢甲大学教授郑国彬带来了逢甲大学研究的新型功能性面料――适用于极冷和极热天气条件下人体穿着的纺织品。他介绍了凉爽面料的设计理念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功能纺织品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
法国必维检验集团上海申美检测公司博士高铭根据国外买家在功能性纺织品采购时的要求,介绍了国际买家在纺织品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上的关注点。他谈道,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两个法规为REACH法规和Oeko-tex100。REACH法规对功能纺织产品的禁用化学物质以及高度关注化学物质要求特别严格,而Oeko-tex100则在安全要求上对功能性整理的安全性上有另外的特殊要求。对于耐久性和适用性,国际买家对功能性纺织品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的检测标准及方法,出口企业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
交流检测技术与方法
第7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 ISO管理体系 专业实习 辅助作用
一
伴随着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在人们生活与社会建设中大量使用,高分子材料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对于专业知识过硬,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为此,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设置除了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之外,实践教育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如何增强专业实习效果,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分子材料专业老师深入讨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1.学生对于企业运营框架陌生,难以形成对企业的系统认识;2.学生由于缺乏对专业岗位分工的认识,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大有不知所措之感;3.学生难以基于已学专业理论知识,切入企业技术开发与革新。纵览这些问题,根源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教育一般难以涵盖关于高分子企业的运行管理,学生与企业存在着陌生感。
二
除少数大型石化公司与高分子材料公司外,一般高分子材料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其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与质量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所涉及制品种类繁多,这常常给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留下了隐患。为了能与国际市场接轨,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提高企业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合理性,大多数高分子中小企业逐步进行ISO管理体系采标,提高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故而,熟悉ISO管理体系架构对于快速熟悉企业运行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ISO管理体系自从二十世纪后期在全球实施以来,不断推动着采标企业管理发生质的飞跃。一般而言,其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安全管理体系,它们从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只是侧重于企业运行的不同方面而已。当前,企业时常将整个ISO管理体系整合为一体。ISO管理体系的特点与核心在于八项基本原则,即:顾客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及互利供方关系。在策划、实施、监视测量与评审改进(PDCA)的循环思想方法指导下,ISO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确立与维护形成了整套控制文件记录,其层次分明,要求一致,适用于内部评审与质量的控制。
三
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经过ISO管理体系采标,实际从整个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大都按照ISO管理体系的要求运行,换言之,ISO管理体系基本架构与要求即为一般企业的运行模式,然而对于未接触过企业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认识企业,由所学基础理论转化为认识实际生产过程的能力,其核心难点就是难以把握企业架构。从这点而言,ISO管理体系给了学生了解企业的一般脉络。在实习准备环节,增添ISO管理体系的介绍对引导学生在企业如何去看、去想,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ISO管理体系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1.ISO管理体系是学生认识工厂的脉络。
在ISO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过程中建立了层次科学的控制文件与标识,规定了从生产到管理,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由此,本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循着企业采标中所形成的控制文件与标识对整个企业大到布局,小至原料采购、保存系统了解,这极大地消除学生在企业中的陌生感,使之较快地融入企业的文化与生产中,并在控制文件的帮助下,就具体生产工段包括技术流程、工艺参数、操作流程进行细致了解。
2.ISO管理体系是学生着手技术开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切入点。
在针对实际生产环节,ISO管理体系中所规定的作业指导给了实习学生对于制品生产工艺参数详尽的了解,进而可从原理出发对此工艺参数进行选择,进行探讨,从讨论中使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不断发现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饶有兴趣地分析,积极主动地讨论,在今后着手技术开发,发现实际生产问题,有效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3.ISO管理体系是学生实习过程自我位置的定向标。
严格的ISO管理体系规定科学管理观念的形成,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所在工段的范围、职责与操作过程,踏实在岗,潜心钻研所在工段的技术问题,激发岗位角色感,保证在实习过程中的秩序。
4.ISO管理体系可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ISO管理体系中包括各类安全规定、标识系统及紧急处理预案等形成了企业正常运行与职工人身安全的保障,可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避免高危操作与环境,顺利完成整个实习的过程。
5.ISO管理体系促使学生持续改进。
ISO管理体系中核心思想“持续改进”一方面给了实习学生了解企业发展、技术革新、产品更新的导向,使之在企业运行与技术开发上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为实习学生带来更多的提示与帮助。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践的能力,重视ISO管理体系的积极辅助作用,在实践实习环节中,设置ISO管理体系讲座是完全有必要的。扬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实习环节中已开展多年的ISO管理体系专家讲座,收到了不错的反响,在实习过程中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举的必要性,进一步地探索完善,可被其他专业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鲁墨武,李笑梅,王亚杰.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科技信息,2009,21:15-16.
第8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1.坚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地方特色。专业课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及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内行研究编写的集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于一体的教学依据。但从目前来看,教材内容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内容繁杂。大学专业课本中的章节,高职教材全有,涉及内容面面俱到,成了大学教材的缩写本。二是资料落后于时代。这些教材都是几年前编写的,引用资料年代久远,有的已落后了,甚至在教学理论上也过时了,如有关计划经济的内容就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论,作为两种经济的对比也不必过于繁杂。三是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农业企业管理》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宏观大范围,全国各地一致性的内容,没有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改革的力度做具体的讲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教材”为本,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注意“筛选”,及时补充更新,并注意与课本内容的衔接。
2.坚持以本课程为基础,注重各专业课程间的相关性,体现本课程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中-f-I重要的课程,又是各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讲解时,如果只讲解《农业企业管理》的理论,而不注重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将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启发式、提问式的形式使学生不仅学习《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同时也要明确知道这部分理论基础是哪门课程中哪种理论、哪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各课程间的相关性。如预测决策分析中,“资料”以《统计学》课程中的原理为依据而获得,以《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用《农业企业管理》课程中的理论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体现《农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综合性,也巩固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
二、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备。但是,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除珠算、财会等一些技能之外,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应注重这一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前的政策及经济理论界的新观点相结合。比如,将《农业企业管理》产业结构这一知识和目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界提出“以畜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新观点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结合了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理论是为实际服务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枯燥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业企业管理》产品成本费用这一知识的讲解时,可结合农村实际工作中“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分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同时,也把理论界提出的“费改税”的观点讲给学生。
3.精心安排学生实习,做好实习安排和指导工作。结合理论知识适当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参观及参与企业生产等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参加这些活动,比如在农村工业生产过程组织这一理论教学中,结合我院组织在华圣集团进行实践实习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华圣集团的发展、产品生产线及组织管理过程,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华圣集团产品生产组织过程之我见”,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讲解、调查、专题讨论相结合传统的教法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素质教育,解决的办法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调查、专题讨论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达到灵活、精巧、新颖。首先,由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专业知识,把学生引入门;其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专题,进行调查。第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调查任务,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和专业知识的特点,确定讨论的专题,开展研讨。为了学好《农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笔者常常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要求学生针对农村经济中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如农民负担、农村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环保等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展开研讨。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安全生产法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提升安全度方法
1引言
安全度是指建筑结构设计中用来衡量结构安全性安全度是指建筑结构设计中用来衡量结构安全性、科学性性、适用性以及耐用性的通用标准,因而也被称为可靠度。这中间中间,安全性是建筑物在遭遇日常生活使用中所承受的家用电器电器、家具、人流以及温度湿度变化和环境风雪雨等的作用力以及自然灾害如地震以及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火灾等情况时所表现出来的抗性性,即保持不坍塌、稳定存在。所以,若想提升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安全度,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工程实际工作质量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还要注意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具体功能说明体功能说明。
2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的概括
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着重表现在建筑结构自身的适用性性、耐用性和安全性。建筑结构设计通常以安全度来测试该建筑结构设计的适用性建筑结构设计的适用性、耐用性和安全性。建筑结构的适用性强调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具有很好的适用能力性强调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具有很好的适用能力,能使建筑物各属性发挥最大作用物各属性发挥最大作用。建筑结构的耐用性则重视建筑物在日常使用和一定安全保护下的使用寿命日常使用和一定安全保护下的使用寿命,建筑适用时间的设计计。建筑安全性是指建筑能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仍安全使用,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以此保护建筑物的稳固、安全。
3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面临的几大问题
3.1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低
近些年近些年,我国狠很多区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房屋坍塌屋坍塌、伤亡惨重地震灾害的发生是在向我们证明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仍存在很多不足的抗震能力仍存在很多不足。建筑的高抗震性,能够确保建筑稳固筑稳固,降低人民生命财产等的损失。因而建筑的抗震设计十分重要十分重要。
3.2结构设计材料使用上的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在建筑材料的偷工减料上工减料上。某些建筑企业为节省开支,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效益,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大量节省施工材料,从而致使建筑结构没有质量保证筑结构没有质量保证,而且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度影响。甚至一些企业,为节省开支,不仅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过度节省材料计时过度节省材料,还以次充好。钢材料的选择完全不符合建筑施工需求建筑施工需求,只有强度但缺乏韧性,在地震发生时完全不具备抗震能力备抗震能力,直接倒塌,过度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4提高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的具体方法
4.1增强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进行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进行。第一,符合国家的建筑设计条例;第二第二,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和整体技术能力进行技术能力进行。这其中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整体系统的建筑户型选择型选择、结构作用力传导分散方式、建筑钢筋具体使用标准等几个方面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对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有直接影响作用的重要因素的重要因素。所以,建筑企业或公司要针对这些重要因素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学习期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学习,通过考核决定其去留,对于具备相应知识的员工应知识的员工,则要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企业员工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重视筑结构安全度的重视,从而达到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标准。
4.2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度前提下科学合理节省建筑施工材料
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中,节省材料是环保意识的体现,但前提必须是在能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度的前提影响下进行须是在能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度的前提影响下进行,只有这种节省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节省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建筑企业快速发展展。最理想的建筑结构设计就是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度的前提下再节省施工材料提下再节省施工材料,当然,这个实施前提也必须是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设计的科学合理,若结构设计本身不合理,很难保证施工材料不浪费不浪费。某些建筑企业为保证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大量节省材料材料,致使建筑工程质量严重出现问题,这不仅是降低自身技术口碑术口碑。还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4.3采用新技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
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日子增长的现代建筑需求建筑需求。比如对较为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传统建筑结构设计很难弄清楚建筑物自身需承载的作用力设计很难弄清楚建筑物自身需承载的作用力,或者由于技术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导致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无法满足建筑物质量要求要求。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通过计算机与建筑结构设计的结合结合,准确分析出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和最终结果。因而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人员要积极并善于使用新技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新突破构设计的新突破,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5结语
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直接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挂钩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直接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挂钩,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依据国家规范标准准。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在保证建筑物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节省施工材料节省施工材料,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建筑钢材的使用数量,并善于采用新技术提升建筑结构设计能力于采用新技术提升建筑结构设计能力。提升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安全量安全,设计能力,优化建筑结构安全度设计理念,保证建筑结构的适用性结构的适用性、耐用性和安全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赵海燕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春帆,刘家海.建筑结构设计中关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6(23):53+56.
[[2]马倩.关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优化策略探讨[J].四川水泥,20162016(8):56.
[[3]邓全喜.关于建筑结构中桩基础设计的若干思考[J].四川水泥,,2016(7):104.
[[4]李华.关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分析[J].四川水泥,20162016(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