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一、真是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语言的灵魂
1.语言要准确简炼
语言要科学与准确,严谨和规范,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这是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有时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生产与生产力、罚款与罚金、刑罚与刑法等,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简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说废话,用较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提高语言的质量。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练习,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语言要具有逻辑性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些概念、观点,论述起来比较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所以通常把要说明的观点分解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然后逐层进行分析和阐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沿着学生逻辑思维的常规顺序,一层一层地展开说理,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递进,逐步深入。这样,说理充分,论证周密,既可以全面阐发概念、论点的丰富内涵,又可以深刻地揭示概念、论点的理论深度。
3.语言所例举的事例、数据要真实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通篇列有大量充分佐证的材料和数据,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近几年招考试卷中有各种材料型的题目,这些都告诉我们平时教学中要把材料数据的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不可一言带过,首先就要把书本中的材料和数据运用好。但我们都知道,课本中的材料及数据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利用好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重要事件及相关数据。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有些“事实”不一定是事实,有些认识观点尚有很大争议,有些数据经不住推敲等,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选用权威媒体刊登的信息,如《半月谈》、《时事》、《参考消息》等。
二、善是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语言通向学生心灵的钥匙
1.语言要亲和友善
“感人心者,莫乎情”。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无论传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做到多鼓励,少指责;多肯定,少否定;多进行正面引导,少板起面孔训人
2.语言要赋理于情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诉之于“理性”的,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是讲“大道理”的。思想品德教师不应就理说理,而要巧妙地把深刻的道理寄寓于情意洋溢的语言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情语”表达“理语”,这种“理”,更能使人心悦诚服,感人肺腑。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紧紧围绕教材,机智地随境生情,以脉脉含情的语言,去叩开学生的心扉,使思想品德上的道理有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使学生对你讲述的一切乐于接受。如讲授“我爱我家”时,可设置“我和我的家”、“真情故事”、“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环节让学生感受、表达对父母、家的爱。
3.语言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正面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符合执政党、政府施政需要以及符合伦理道德、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文化需要的政治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思想品德课不能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必须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对各种社会热门话题,如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必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引导的原则。对一些比较棘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易于引起学生产生疑惑的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碰撞的社会热门话题,也不能回避,必须加强正面引导。
三、美是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语言的最高境界
1.语言要讲究形象美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思想品德和语文不同,语文教材里有不少课文是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思想品德课几乎全是抽象性的说明和理论性的阐述。这样,思想品德教师对形象语言的掌握就必须根据具体的课文章节内在蕴含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理性语言熔铸提炼,使概念性的语句化为形象鲜明的画面,创造出特定的情境,并诱导学生进入这一情境,让他们流连其中,吮吸知识的花蜜。如讲授法律有关知识时,可引用相关案例作为背景材料,教授我国的基本国情时,可引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事信息作例证等。
2.语言要讲究激情美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富有激情,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煽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起到“扇子”作用。教师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使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张弛有致的抑扬美,缓急相间的节奏美。急时,使学生情绪亢奋,触发思维,加深理解;缓时,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判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而不乱,井然有序而不致沉闷。
3.语言要讲究幽默美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丰富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寓言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变成活跃,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笑中理解幽默中所蕴涵的深刻知识。如用“卖拐”这个小品来反映社会不法经营的奸诈,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表达对生活要不怕挫折、保持乐观等。
4.语言要讲究文学艺术美
思想品德课堂既是知识的培养,又应是情操、素养的养成。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用一些名人名句、名曲、成语、典故,使语言丰富多彩。一是引用诗词。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政治信息,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含有政治信息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如讲到违法行为必受惩时,引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讲到一般违法与犯罪联系时,引用“从小偷钉,长大偷金。”等。二是引用歌曲。好的歌曲,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歌曲进行教学,对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着积极作用。如讲到父母的爱时,可引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讲到社会需要爱时,可引用歌曲《爱的奉献》,讲到爱国时,可引用歌曲《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等。
第2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一、激发兴趣的途径。
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击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若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就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教师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情景,教师要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容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那位老师,就喜欢听他讲的课,愿意学习他讲授的内容。如果学生不喜欢,就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可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互相信任、尊重、帮助、团结、有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5.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教师在教学时适当增加所讲内容的难度可以刺激学生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过于容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材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要求
1.注意教师形象,提高人格魅力。德育老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果德育老师的师德与学生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学生就会对德育课内容的科学性、可信性产生怀疑。相反,如果老师的师德形象与学生期待一致,或者更好,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德育课的科学性,坚信德育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德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要了解学生,增强教与学的和谐性。在当今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变化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加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各种价值观、人生观、政治文化思潮及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向学生渗透,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也在不断向他们辐射。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德育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在理通教材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如国际的、国内的、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等。教师可将文化的信息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3.要积累丰富的材料。德育课要深受学生的欢迎,必须汲取书报、电视、广播等的“营养”,积累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有用的材料、信息系统地进行编码,储存起来,随时可用。这样就不至于使德育课枯燥无味。
4.要下功夫研究讲功。德育老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广采百家语言之长。他们要向哲学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学习语言的规范,向相声学习语言的幽默,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如果德育老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那么,德育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3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我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活动中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1.有趣的课堂导入是课堂高效的动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主动愉快地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入的形式。我经常采用的导入形式是讲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播放学生喜欢的歌曲,读有关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等。
课前导入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课前导入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有效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适当的情境创设是课堂高效的源泉
情境的创设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而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因而我们要用心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设计。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资源,适当调整教材上的内容。如:人教版《公民的义务》教材中先交代了公民的法律义务,然后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后面又谈公民的道德义务。我将其内容进行了调整,在讲完公民的权利后就告诉学生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然后再告诉学生公民的义务,告诉他们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再分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来讲解。
我们除了要用好课本上现有的典型材料处,还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可在课前搜集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将其以小品的形式再现。也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在讲我国的对外开放的国策时,用多媒体把有关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的新闻报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可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时,我说,这个周末天气好我想去逛街买一个包,出门之前我应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帮我出出主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出很多主意,能很快得出知识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
思想品德课教学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但现实无法搬进课堂,我们通过创设的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去感悟,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3.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是课堂高效的关键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问要有思维含量,有实效性,要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验生活,不要问一些学生无需经过思考就可以马上回答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主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所提问题要适度,不能满堂课都是不停地提问与回答,这样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可根据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使问题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教师只有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达到高效。
4.良好的学科整合是课堂高效的补充
为了使思想品德课上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学科的手段。如:在讲“情绪的基本类型”时,可画出喜、怒、哀、惧等几种情绪,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在讲“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时,可编小品让学生演,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在讲“青春”时,给学生朗读有关青春的诗词,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共鸣。
5.现代的教学手段是课堂高效的捷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我们周围很多学校已在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多媒体能将鲜活的视频资料以及文字资料呈现给学生,容量较大,有利于将思想品德课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6.生动又有魅力的语言是课堂高效的引力
有人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鼓励和鼓舞。我们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语言:导入新课可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言简意赅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活动中,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情感,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事理,以激励的语言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慧。
7.及时的智慧评价是课堂高效的保障
课堂评价包括对学生课堂问答的评价,课堂讨论的评价,学习态度表现的评价等。准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解疑释惑、激励教育等功能。
[JP2]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应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态度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具体分析解释,若对学生的回答不予以及时的评价,会使学生很茫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能一味叫好,既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指出学生需要完善的地方,通过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动改进,不断完善自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也可变老师评价为学生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如:问学生“你还有什么建议?”
有时我们也可用亲切的微笑、领头鼓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
第4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道德;德育教育;高中英语;道德教育情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道德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门课程的专有职能,也不是只在某一特定时候才开展的工作。“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为人的精神丰富与道德成长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的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B.Tomolin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3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4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5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 Values Educa-tional 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干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的,《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 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三、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一)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第5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道德教育不是学校某一门课程的专有职能,也不是只在某一特定时候才开展的工作。“只有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为人的精神丰富与道德成长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英语语言所蕴含的德育功能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萨丕尔就指出,语言是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系统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现象,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习得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离开了文化,也不可能正确的习得与学习语言。何谓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指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B.Tomolin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思想、产物、与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3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要开发和实现高中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澄清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道德是一个人对人、事、物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4在人与人(他人与群体)之间,主体我(I)与客体我(me)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工作、人与神之间都存在道德关系。5从1997年3月正式开始实施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iving Values Educa-tional Project)所提出的核心德目对我们的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它们是: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
教育部干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对英语的课程性质作了如下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应的,《课程标准》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等作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我们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媒介物,是经过筛选的学习资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二册(上)为例:该书包括10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10个主题分别涉及到了辩学、自然、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环保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方面的一些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这些事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比如第一单元的阅读文章No:Boundaries给学生简要介绍了Stephen Hawking,学生可以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Hawking顽强的奋斗史,从而去追问顽强、信念、意志、责任之于生命的意义,去探求自由、幸福的哲学意义。
三、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情境的创设
如前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即承载和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但这些德育动能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情景是道德教育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景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其学习结果和效果也不同。
(一)课堂教学与虚拟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就可以提供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以扎实高效的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为例,其步骤一般是这样的:1、复习导入。讲解新词;2,讲解语法;3、语法练习;4、讲授新课,并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教师总结;5、回到课文,听录音,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如此,尤其是在开展第4和第5步骤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在阅读材料和课堂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中,即可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认知并非道德教育的全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亦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人是做成的而并非生就的”。对于虚拟情境中的个体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他的一种意象,并不能保证其在真实情最能够达到道德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课堂教学与真实道德情景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最主要的是课堂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这种情境因为过去一直没有受到教师教育意识的足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在这种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体现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觉性和习惯化的行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观察、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励课堂人际交往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提示法、社区式语言学习法、整体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型学习等,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交往时的道德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或鼓励。
第6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08-001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猴跳三遍没人看。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切实改变以往思想品德课中的那种单一的说教性,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得到德育、美育等的全面熏陶,只有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使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发挥思品课教学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思品课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当然,创新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创新,而且表现为形式上的创新。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上述教学要求呢?
一、灵活运用教材,联系学生生活拓展新内容
初中思品新教材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建了一个总的体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首先,选用故事要联系生活。现行思品教材中,每课围绕德育目标要求,大多选有一个主故事,这些故事由于只注重典型性,反映大人物的事、过去的事比较多。而这些故事往往距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较远,比较空洞。因此,对于教材,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应该予以保留,而教材的材料背景和问题设置则可以根据实际选用。教学中选用故事明理时,选择故事要注意时代性,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适当选择或修改,尽量选用小人物、小故事,让学生感到就是身边人,身边事,给人以亲切之感。
其次,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引导学生讲故事、举事例、表观点、谈感想时更要让他们讲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得出较正确的道德观点,达到明理的目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动力。学习只有动了情,才能产生动力,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学习课文、阅读材料,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感情与感情的交流。如果没有情感的大量投入,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最实在的实践活动,是主体参与的最具体的表现。
1.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美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教学也有赖于教师教学艺术的自我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艺术表现在不失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表达力求精炼风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幽默感和启发鼓动性。因为教学是师生心意交流、交换信息的双边活动。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和语言风采,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记忆、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从而将深刻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创设情境,引导情感体验
情境是人活动的环境。情境中的事和物对人的感情有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有意创设各种与课文内容相关、对教学有帮助的情境,有利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创造相应的情境。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3.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育具有形象性、再生性的特点,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再现学生没有或无法经历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缩短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认识、生活之间的距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了结合点。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实效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乐于思考、乐于求得问题的答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设置问题要有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2.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层次性
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3.设计课堂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富有启发性,以利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同时,要使教育观点能渗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正向的心理效应,课堂提问必须加强针对性。
四、扩展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生活
第7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时事热点 初中思想 品德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或者人类社会群体中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力,使得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形成符合一定人类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的教育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只有将个人的行为融入到规范中去,才能使个人更为高尚,社会更为文明,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由于初中是人的一生中规范思想道德的黄金时期,所以初中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要。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最关键的一点便是要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机的结合时事政治,并用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来揭示教材中的理论,通过这样使理论指导学生认识与了解社会中复杂的现象。这样既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扩展知识面、培养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又可以使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变的生机有趣,充满活力并让人欲罢不能。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结合时事热点来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呢?本文将针对怎样结合时事热点来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提出本人以下几点拙见。
一、选题时应当多正少负
现代我们的社会展现出来的大背景是,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在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转型工作,有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新的且都处在急需解决与正在解决的过程里。这种现状与老百姓的希望值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虽然目前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但是我们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与鼓励的姿态来看问题,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搞学问,做研究,要尽量将现代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现,在不同的对比里看到我们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对我国目前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应该持回避的态度,要进行客观与公正的评价,并努力找出解决的方向与手段。
在人民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服务于人民的宗旨,党员和各级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怀以及关心社会发展、报效伟大祖国的价值观念。例如:人民的优秀公仆牛玉儒、成都公交车爱心伞、舍身救人农民工、爱心送考的哥车队。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无不展示着当代中国人强大的道德力量,教师教学中通过与这些事例的结合可以更有效的引领学生们认知社会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树立远大的志向,最终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使自己学有所成,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让学生们亲自到手收集时事热点
除了教师为学生们提供时事热点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亲自收集时事热点,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说,通过这样的办法可以促使学生们放眼世界、举目观社会,从而督促学生去关心时事热点,是他们更及时的把握时代脉搏。
由于初中生知识面相对较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使初中生理解时事热点单靠教师讲述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鼓励他们多阅读一些正面报道的报纸杂志,多收听一些新闻,课余时间浏览我国主要的新闻网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
在学生演说时,所采用的方式可简可繁,既可以口头演讲,也可以将收集资料制作成PPT的形式,利用电脑、投影仪等相关设备在课堂上边放边讲。比如说,在我们的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前五分钟里,我们可以设置出一个"时事我来讲"的课堂环节,每天让几名同学将搜集到的时事新闻进行演说。这一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个人主体作用。每节课不要安排人数太多,安排两到三名学生即可,让他们提前搜集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演讲时要做到言简意赅,用最简短的语言来阐述最详细事件与自身的观点。由于时事热点的资料来源渠道多样、主题不受限制、信息获取方便,因此学生们要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每堂课仅有一次的"事实我来讲"活动,让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示。这样做,不但可以培养了初中生对时事热点所持有的敏感度,又能培养学生们对该课程的良好兴趣,还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得到培养。
三、时事热点的课堂运用
利用时事作为教学材料,教师如何用它来创设良好情境,并将学生带入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准备充分的时事热点开场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事材料本身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广泛性、真实性等特点,十分适合作为教学的导入资料。老师需要根据本节课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选择相关联的材料,通过设问、展示、解答、研讨等过程来讲解时事从而引出新课。
利用时事进行知识点讲解时,由于思想品德的理论性教强,内容深奥。如果老师单单简单地从理论入手,不但不易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甚至会给学生们留下思想品德课十分乏味的不良印象。这时候,如果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时事材料,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时事里的现实的和鲜活的事例来证明课本知识的正确性,从而帮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时事进行课堂练习从而巩固课堂知识。学习中,知识的掌握不单需要理解、记忆,还需要灵活运用。在练习和巩固阶段,教师可利用时事来设计问题,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时事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进行了时事教育,加深了学生对时事的认识与理解。
总结:
实践是检验一切实物的真理,实践证明,通过结合时事热点来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是可以真正的做到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拓展视野,培养学科素养,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并且树立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参考文献:
第8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修养、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逐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当今的教学改革,从我们农村中学的实际,结合初中生的特点,针对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双边关系,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阅读、新授、讨论、训练的四步曲教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看这条渠道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品德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效果就完全不同。真是“书读百遍,词义自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搞好阅读这个环节呢?
设计焦点问题来引导。初中思想品德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从页码上看,最少的四页,最多的九页。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反复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内,不但做不到精读,就是反复阅读也不可能,往往只能是泛读,一目三行或许一目十行,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且有一定的阅读效果 ,最好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如我在 教学修订本初二思想品德,第十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义务》第一框,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时,我在基础相同的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一个班让学生自由阅读八分钟,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之后围绕教师的问题回答。另一个班围绕教师设计的焦点问题来阅读,时间仍八分钟,问题是:“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统一真的那么重要吗?它应包括那些方面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结果:前者时间到,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很少,并且问题能抓住重点的不多,大部分的学生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还没理清头绪。而后者时间到,大部分学生都能切中要害找到答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掌握了近一半。从中不难看出,对于我们没有多媒体教学的穷山村中学,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内容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焦点问题来引读还是较为适宜。
二、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新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来自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亦然。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时间适当。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化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出现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错误方法。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节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至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的罗嗦讲解,学习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教学方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 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 。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就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进行斟酌。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最好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最好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等等。无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在某一次教学中,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着教学。归根到底,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之处详讲,重点所在精讲,次要部分少讲,跟教学无关的不讲。以学生为中心,新授自己预先确定的,与本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重点知识,解答学生渴望解答的疑难之处。尽量做到张驰相济,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也绝不能唱独角戏,新授中随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 持久性。
三、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讨论也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弄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从“知”过度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讨论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课堂交往形式,我们广大教师其实早就在用,但它的实际境界却不尽人意。讨论或者被冷落,或者发生了异变,这是常有的事。就前者的情形来看,课堂上只有教师告知讲授,学生静静聆听,教学完全论为说听式的“情况通报会”,而无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没有争论,更无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就后者而言,讨论异变成了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流变为“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做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流顺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罢了。”这种种情形都不是成功的讨论教学,要使讨论真正达到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目的,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学生是 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少的一曲。教师组织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去,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回复到了教育的本体――学生身上,因而使讨论这种交往形式成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机制,另外,课堂讨论以本节内容为主如文中议一议或文中的案例等。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本),思想品德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三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我在“阅读”、新授两个环节的教学之后,让学生讨论:“当你发现购买的商品缺斤短两或者商品质量有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同学的讨论热情很高,以小组为单位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的说,叫销售者把不够的补上,有的说,通过工商等有关部门,获得质量保障;有的说,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真是有多少个同学就有多少种看法,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答案多而不唯一,符合解答开放性试题要求,因此讨论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忘了烦恼,没了瞌睡,少了昏昏然;有的是激情,呈现出的是一片热烈的气氛。试想,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怎么会枯燥无味呢?学生们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讲授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
其次,做到有始有终。“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而且学生也应该做到成竹在胸。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2004年的中国奥运女排能胜利夺冠,难道不是他们多年准备的结果?讨论之前的充分准备,是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在讨论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要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又要不离主题,紧扣中心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启发,引导,绝不能包办代替。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没有小结的课,永远是还未完成的课,讨论也如此,没有总结的讨论永远也没有个了结。因此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给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两语,但绝不能没有。
再次,让讨论有话可说。老师准备的课堂讨论问题,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因而,学生应在认真阅读和领会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再展开讨论,这是提高讨论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课堂讨论的问题又往往是联系生活紧密的热点问题,因而,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会有话可说,课堂讨论时不要人云亦云,要 善于独立思考,求异创新。我们老师应积极尝试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课堂讨论能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训练
训练是指训练学生能力,可能力又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这里谈的主要是学生解决思想品德课中问题的能力。解决思想品德课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用的信息,熟悉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类比、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解决开放性试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告诉学生这道题是怎样做。而新的教学观则强调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探究解题思路,最终让学生领悟出原来是这样做的。
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开放性试题日渐增多,在中考政治试题中常占有较大分值,于是,在“以质量求生存的今天”,此类试题的训练,不得不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常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出设问,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认识,且答案多元而不唯一。有的同学在解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抓不住要领。那么怎样解答开放性试题呢?笔者认为在解题训练过程中应做到:
1.要学会审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木柴工”,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读题,弄清试题所引材料的立意及所提问题的指向是什么,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如果这一步弄错,往往是答非所问,劳而无功。同时,读了题能产生疑问是审题的深层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对所给信息材料进行分析,读题不够认真所致。
2.要回归教材。这就是要以试题设问指向为目标,回忆所学思想品德有关知识,向教材求索,寻找试题材料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并按照解答问题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有的放矢地分析和认识试题中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初二下册第十五课,“公民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的第三框,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前三曲教学之后,安排了这样的训练,让学生阅读P110页案例后做答:①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②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学生读了材料和问题,就回顾本节教材内容;自然得出:“王某是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的行为。”再回顾教材:“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任其侵害,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结合背景材料:“王某正是采取了非法手段进行报复,结果导致自己违法犯罪。”又结合教材:“他应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全可以讨回公道,不至于不能参加高考,断送自己的前途。”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
3.要学会衔接。这就是在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认识,要根据试题的设问,从材料与教材相对应的知识中筛选出最能扣题的关键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把问题与材料、教材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条理清楚、准确完整的答案。切忌盲目地对材料、教材内容简单写出答案。如此的课堂训练,既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为学生今后的解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亮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
阅读、新授、讨论、训练,这四步曲就是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所尝试的教法。当然,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不一定按本人的顺序进行,可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无论白猫、还是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
第9篇:道德讲堂发言材料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课不同于中学、大学的政治理论课。它的任务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向小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启蒙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不能上成中学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总的来说,要求既要遵循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又要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一、教学的目的要切合儿童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在这方面,要先从调查入手,掌握所教班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情况和特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确定常年的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以及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且要实事求是,照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全们获得初步的思想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脱离儿童实际,搞形式主义的错误做法。为了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在课内要多观察,在课外多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我们还要和家长多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使思品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有针对性。
二、每堂课的课题要小,重点要简单明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形象比较具体,认知水平比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讲述思想品德的有关知识时,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同时,讲课要重点突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上去。如果课题太大,含意太深,重点不明确,学生就难于理解,结果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事倍功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剖析教材,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前后连贯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这样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上运用的材料要生动形象
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选的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本里面的,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可以是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及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是童话、寓言、诗歌、图画、谚语、格言等;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当前的国内、国际新闻时事。运用丰富、生动、有趣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多角度了解是非、美丑、善恶的意义,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健康内容的熏陶和教育。
四、运用讲故事等方式组织教学,激发兴趣
孩子们是很爱听故事的。如:有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可以给他们讲“小猫钓鱼”的故事。有的学生说谎话,可以给他们讲“狼来了”的故事,指出讲谎话的害处。这些形式特别适用于中低年级学生,他们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领悟较为深刻的道理。
小学生的模仿性是非常强的,有时候他们也会模仿故事中的一些消极因素。笔者曾跟学生讲《爱因斯坦》的故事,本来是教育学生学习爱因斯坦那种热爱科学、刻苦钻研的精神的。但讲的过程中笔者把爱因斯坦的不修边幅、不拘生活小节的生活习惯也讲了出来,当时也没有作出评价,后来竟有个男生要留长发,说长大后要做科学家。因此,我们在把故事讲完或讲故事前一定要时行指导性谈话,对故事中的消极因素作适当的剖析和评价,这样就能预防学生模仿消极的东西了。
有人说:故事像一只神鸟,让孩子们骑在背上,张开彩色的翅膀,飞向一个广阔的、神奇的天地。神鸟会说话,它一边飞翔一边指点,用非常有趣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说,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大自然的伟大奇迹,什么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又有人说,故事像一只航船,带着孩子驶向知识海洋,探索奇妙世界的万物之源,那里有地球上看不到的生物和山川,人类和宝藏,任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去寻找。找到慈祥的爷爷,专门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找到武艺超群的勇士专门打败坏人……
让我们多给孩子们讲些故事吧,使他们在故事中受到启迪,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播下智慧的句子。
2.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明辨是非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具有共同性和指导性的议题,通过分析、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决议,使学生中的正气得以发扬,不良思想得以纠正,思想的困惑得以解除。对勤奋学习的、听话的、做好事的典型学生及时表扬,使生活中的健康言论、良好习惯得到肯定和扩展,使不良习气和作风得以及时克服。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议题的确立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紧扣教材,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二是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为了增加趣味性,旁征博引,不着边际,使议论的话题成了“断线的风筝”三是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议题,如:“在家里怎样做个好孩子”、“如何争当小雷锋”、“怎样爱护我们的家园”、“怎样保护我们周边的环境”等等。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