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2024-02-25 10: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2015年既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全面完成小康建设任务的攻坚期,还是扶贫方式和工作机制的调整期。“十三五”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扶贫攻坚面临艰巨挑战,而政治经济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农村加快改革,国家财力进一步倾斜,扶贫投入大幅增加,又为扶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体来说,2015年我市攻坚扶贫开发工作将面临三大任务:一是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打好片区攻坚牌,全力配合各部门做好政策争取工作,谋划落地一批项目。二是集中精力围绕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四双”帮扶、生态扶贫搬迁、雨露计划金蓝领、金融支持扶贫四大行动。三是围绕制度设计,突出抓好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总体思路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切实提高扶贫开发针对性、统筹性和实效性,按照“全域规划、连片开发、基础先行、产业为主、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综合施策、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扭转”的总目标,努力完成年度扶贫攻坚任务,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其实基础。

(三)目标任务

1、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

2、实施8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

3、完成生态扶贫搬迁(含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1万户。

4、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万人。

5、实施金融支持扶贫,力争投放扶贫贴息贷款、贫困户小额贷款超过10亿元。

6、推进城区农村扶贫,新启动2个片区、6个村建设。

7、推进以“四双”帮扶为主的社会扶贫。

8、完成全市“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规划编制和秦巴山片区规划中期调整。

9、继续争取并抓好产业扶贫项目试点、“”项目试点、脱贫奔小康等试点工作。

(四)主要措施

1、围绕片区开发抓好政策、项目争取和落地。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和秦巴山片区规划中期调整,以规划和片区工作推进会纪要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省优惠政策,谋划并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2、围绕精准扶贫抓好“1+3”扶贫品牌建设,即以“四双”驻村帮扶、雨露计划金蓝领、生态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为重点,打造具有我市特色,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扶贫工作品牌。

3、围绕试点工作抓好产业扶贫。用好产业扶贫试点资金,整合各类资源,特别是结合农村改革机遇,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贫困村产业开发,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用良好的工作成效继续争取试点资金连续投入。

第2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u1000w”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应急管理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县委组织部、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今年以来,我局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促进帮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切实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2020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姚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619人,其中:因病致贫29户90人,因残致贫12户41人,因学致贫15户61人,缺技术致贫37户153人,缺劳力致贫7户14人,缺资金致贫4户20人,发展动力不足致贫62户240人。易地扶贫搬迁户31户124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全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84人,今年外出务工37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低保户36户112人(其中一类低保3户3人、二类低保29户91人、三类低保4户18人),五保户 9户10人。其中,我局15名领导干部共联系姚寨村贫困户40户165人,联系新天镇林山村脱贫边缘户1户。

二、工作成效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脱贫攻坚帮扶责任。我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局领导班子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讲话精神及相关论述,学习传达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深刻认识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年底线性任务,时刻牢牢扛起帮扶工作政治责任,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全面掌握精准扶贫政策,全力以赴做好帮扶工作。同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加强与村委联系衔接,完善村年度发展规划,通过争引项目、部门帮扶等方式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突出工作重点,狠抓生态宜居搬迁。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生态宜居搬迁决策部署,成立专门工作组,组织包村干部、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主要代表召开群众动员会,意见讨论会,推进会,搬迁户落实会,并安排领导干部多次入户动员,全力推进生态宜居搬迁工作。通过走访重点户,树立典型,针对有搬迁、创业意愿的村民群众,在认真分析村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入讲解搬迁优惠政策,调动村民搬迁的积极性,让村民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生态宜居搬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截至目前共动员有搬迁意向农户50户,已办理搬迁贷款手续34户。

3、补齐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消除视觉贫困,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我局积极配合镇村开展全村人居环境大整治,于今年4月中旬到5月底,坚持问题导向,对高铁沿线后院围墙及村内残垣断壁、附属危房及有安全隐患的危旧“空心房”等进行拆除整治。此次共整治183户4510.8米残垣断壁,拆除附属危旧房83户307间、有安全隐患的危旧“空心房”12户。通过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行动,培育传承文明新风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固牢了脱贫攻坚“根基”。

4、选派驻村干部,常驻联系村开展帮扶。为进一步全面掌握联系村情况,压实帮扶工作责任,我局选派一名政治素质好、基层工作经历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姚寨村驻村工作帮扶队队长,常年驻村开展帮扶。驻村干部到岗到位、吃住在村,认真参加镇、村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今年以来入户走访了个体户、种养能手、老党员、贫困户等80余户,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积极服从镇、村工作安排,完成镇党委分配的48户“一户一策”户内资料的补充、整理、完善工作,协助镇村开展脱贫攻坚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参与姚寨村2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部分事务的协调落实及质量监督工作,配合村两委抓好50户群众生态宜居搬迁的合同签订、征信核实、贷款办理等工作和监督童子坝河过水路面工程质量加固工作,协助做好矛盾纠纷调解、疫情防控、扶贫信息核对、数据更新、夜间应急值守等工作,积极完成了驻村帮扶的各项工作任务。

5、走访帮扶,落细各项扶贫政策。围绕“3+1”冲刺清零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我局积极配合镇村开展走访入户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进行核查,精准修订完善“一户一策”巩固提高计划,全力查漏补缺,确保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坚持把为民办事实摆在首要位置,发动农户办理小额信贷共计42户210万元,做到脱贫致富路上不落一人。继续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认真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定期组织干部进村入户。2020年我局共组织干部进村入户16次,与联系户嘘寒问暖,解疑释惑,了解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积极出谋划策,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贫困户的一些实际问题。至目前,我局累计帮扶姚寨村物资及资金4万元,帮扶新天镇林山村边缘户资金5000元,帮扶的贫困户没有一户出现因学、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等情况。

三、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局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各项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和实质的学习领会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群众思想保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闹现象仍有发生,不愿改变现状、创新生产、生活的动力不足;三是在努力实现发展主导产业,激发自我发展动能,实现自身“造血”的帮扶措施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展思路。

四、今后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结合上级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安排,拿出攻坚拔寨的状态,主动配合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扶贫活动,按照“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将扶贫政策落实落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确保脱贫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是夯实责任促实干。充分认识当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摒弃消极厌战思想,查漏补缺,全身心投入工作对照新标准,对我局帮扶的贫困人口进行全覆盖检视,充分调动帮扶干部的积极性,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紧盯问题强弱项。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深入排查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对标对表,精准施策,逐户逐人抓好短板补齐工作,在“严”和“实”上下功夫,全面、系统、彻底做好各项问题整改。三是聚焦重点促发展。紧紧围绕全县“百日攻坚”重点工作,我局将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持续发力做好姚寨村生态宜居搬迁、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谋划发展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振兴乡村产业链,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3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一、调研目的

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系统总结扶贫到户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完善扶贫到户机制的建议,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通过实地驻村调研,增强和贫困群众的感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扶贫移民局扶贫到户机制调研工作领导小组。

三、调研范围

确定的2个调研村(其中:贫困村1个,水清镇代湾村;非贫困村1个,四面山镇中桥村),凡确定的每个调研村,均选择3个村民小组(社)开展调研,对所有扶贫对象进行入户调查。

四、调研内容

(一)全面总结本地扶贫到户工作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做法和经验。到户措施包括专项扶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就业促进、互助资金等各种扶贫项目)、行业扶贫(各有关部门针对贫困地区的政策项目等)、社会扶贫(机关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国际合作项目、社会捐助)等各方面。二是扶贫到户工作取得的效果。三是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扶贫到户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四是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扶贫到户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方法措施,包括扶贫行政管理机制如何保障扶贫到户。

(二)典型调研

选择部分行政村,从以下几方面做详细调研:一是该村基本情况,特别是扶贫对象情况。二是扶贫对象识别方法,包括部门协调、对象确定程序、组织实施识别工作等。三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项政策落实到户情况。四是扶贫对象信息动态管理,包括信息更新时间、更新内容、更新程序等。五是群众目前对扶贫项目的迫切需求。在了解掌握以上情况基础上,研究提出建立扶贫到户机制的对策建议。

五、调研方式

调研工作在2个村展开,由县扶贫部门自行组织。每个行政村选择3个村民小组,对选择的村民小组内的所有扶贫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填写表格和问卷。

六、时间安排

(一)县级调研

第一阶段(3月中旬),制定调研工作方案,对调研活动做出统一部署,同时将调研工作方案、调研具体负责人和联络员名单报市、省扶贫移民局。

第二阶段(3月中下旬),组织开展进村入户调研,同时收集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4月上中旬),分析整理调研成果,形成调研报告。4月30日前,将调研报告和相关表格数据一并报市、省扶贫移民局。

(二)形成总报告和相关表格数据

4月上中旬,汇总调研报告和本级机关各小组调研成果。于4月中下旬前形成本级调研总报告和相关表格数据报市扶贫移民局。

七、调研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局长为调研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明确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参与调研的同志,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调研任务。

(二)求真务实,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工作

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详细基础材料,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听取基层乡镇、村干部和扶贫对象的意见。

(三)及时分析,总结调研情况

调研要按计划进行,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把握好进度。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经验或问题,形成独立报告。

第4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扶贫绩效

1.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

贵州省的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涵盖了贵州省66个县域,占全省县域总数的75%,这其中还包括50个国家重点扶贫县。该连片地区石漠化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三大片区常用耕地面积13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7.3%。2012年末,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总人口是2319.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6%。2012年贵州省三大片区的生产总值是3214.94亿元,占整个贵州省生产总值的43.9%,人均生产总值是13858元,是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70.4%。2012年,贵州三大片区公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285亿元和1201.7亿元,分别占贵州省的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28.1%和43.6%。贵州三大片区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量是1069.97亿元,是全省总产量的74.5%。三大片区的粮食产量是867.2万吨,占全省的粮食产量的80.3%。2012年末,贵州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813.1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8.1%。三大片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5%,远远高于全省的26.8%的农村贫困发生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中了石漠化问题与贫困问题,扶贫难度较大。

2.贵州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及绩效分析

2.1参与式扶贫制度绩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就开始推行参与式扶贫制度。参与式扶贫制度的理念就是让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扶贫的主体,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实行“参与式整村推进”政策,让农民自主决策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建设自己家园的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社区主导的方式进行扶贫试点,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在连片特困地区,参与式扶贫制度也初见成效。以滇桂黔石漠化区的罗甸县为例,从2003年到2005年,举办了90多期的农村技能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8550人次,有6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1至2门致富技术。15个村的2995户的住房、饮水、交通、卫生服务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2.2整县推进制度绩效

在贵州连片特困地区,整县推进制度是一种比较有效、快速的脱贫方式。整县推进通过引导社会资金、财政资金等资金多元使用,统筹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到贫困地区,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以乌蒙山区的威宁县为例,该县在实行整县推进扶贫制度的过程中,加强扶贫资金的统筹管理和集中使用,把威宁县建成为全省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示范县。

2.3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制度绩效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制度是指对贫困地区的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民进

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

贵州省从2005年到2010年每年作为专项奖金的财政扶贫资金就有5000万元,连片特困地区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10万人。2010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60万、48万人参与转移,192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脱贫致富问题。

2.4产业化扶贫制度绩效

在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业很难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是农业产业化,只能依靠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扶贫致富。

当前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以滇黔桂石漠化区的晴隆县为例,该县是贫困与石漠化的典型,从2006年到2011年,实现了从2006只波尔山羊种羊起步到存栏羊42万只的光荣成绩,1.28万农户参与养殖,脱贫致富的人群已达到75%,养羊的人均收入达到5296元,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2011年的50%。

第二,大力扶植龙头产业。“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累积投入各项扶贫基金3亿多元,中药材种植面积多达120万亩。中药材产业覆盖了200多个乡镇,从中收益的农民接近7万多。大力扶持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工业,最终建成了一批中药材龙头产业基地。

第三,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是充分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政策支持,使当地的旅游业产业化,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摆脱贫困状况。

贵州省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围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乡村旅游扶贫品牌,启动建设10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农村就业20%来自乡村旅游、全省旅游总收入20%来自乡村旅游”。

3.连片现有扶贫制度存在的问题:

(1)扶贫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现有在扶贫绩效考核中,更多的是以经济效益衡量扶贫成果。因此政府更加关注的是经济指标,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其实,扶贫绩效的考核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考核体系,在考核经济指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劳务输出扶贫模式为例,这种扶贫模式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收入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输出的背景下,出现了留守儿童、老人的养老问题等社会问题。

(2)产业联动效益不高。以往的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模式主要有:对口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景区带动扶贫和异地安置扶贫等形式。这些扶贫模式都是从某一因素进行研究,强调了外来援助、农业、旅游和人口迁移等因素对扶贫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相关资源的衔接和整合,没有把扶贫工作放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统筹考虑,因此,产业联动效益不高。

(3)贫困人口自主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扶贫制度,无论是对口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还是旅游扶贫。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扶贫项目的要求和完成上级的硬性指标。而贫困人口在参与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贫困人口很难在获得公平、合理的机会。就如“移民反迁”的现象,就足以证明贫困人口自主参与程度低造成的后果。

4.扶贫开发对策建议

针对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生产力状况低下的现状以及现有扶贫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4.1优化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扶贫

实现产业化扶贫最重要的就是优化产业结构,而在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亟待产业优化的就是农业和工业。在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农业是扶贫克坚的主要着手点。由于连片地区耕地资源稀缺,土地生产能力低下,因此我们急需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可靠途径。我们可以依托科学技术来发展特色农业,学习“晴隆模式”的经验,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集中当地的人力、物力开发出一种或者集中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业。适合种药材的种药材、适合栽果树的种植果树、适合种植蔬菜的种蔬菜,反正一切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中心。针对连片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不可持续开发等特点,有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有效、合理的工业结构。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同时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加快实现资源开采,深加工等一体化模式,壮大区域扶贫产业规模。

4.2.开启生态扶贫模式

在石漠化严重的三大连片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成为这片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政府为了兼顾环境问题,在制定扶贫政策时,生态扶贫模式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1)依靠生态农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系统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稳定增长的产业。而三大片区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有的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该片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蕴藏量巨大。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了板栗、油茶、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以及黄连、杜仲、银杏等中药材。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上述比较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林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满足农业用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提高片区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经济效益。其次是引导农民找准市场,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农民积极开展生态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

(2)依托生态工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过去,三大片区主要依赖“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物质流动模式来发展工业,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生态破坏严重,为了避免资源的日益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们必须积极引入物质循环流动模式,在片区内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而生态工业发展的最佳组合模式就是生态工业园区。一个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由多个产业生态网络纵横交错而形成的,在这些生态网络中,若干个不同的产业部门可以相互利用原料、能源、“三废”和中间产品,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循环经济形式,达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依托生态旅游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大力发展三大片区生态旅游业,首先要制定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稀有的旅游资源。其次要积极宣传环保旅游,倡导游客绿色旅游。

4.3.全面推行教育扶贫

普及扫盲教育、义务教育、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就业机会,改善收入状况,是全社会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果,摆脱贫困的关键。

首先,要普及基础教育。坚决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基础教育的关键,必须结合三大连片贫困地区的特点开展基础教育,办学方式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教育方式可采取分散、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方式,特殊情况下可以发展寄宿制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率。

其次,要重视职业教育。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劳动技能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在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结构的调整中,应逐步打破传统的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应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使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更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再次,要发展技术教育,文化科技知识教育是传播和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成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动员连片贫困地区内外科学技术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帮助贫困县建立农技站、职业中学以及与有关技术经济部门联合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如委托培训、订单式培训、半工半读等,向贫困农户推广实用技术成果,以提高贫困乡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重点选择一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的科学技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贫困户手中,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4.4.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能力与经济产出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基础设施能力每增长1%,经济产出就能增长大约1%。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二是加快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三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增强抗旱能力。提高贵州三大片区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首先要针对人均纯收入低于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贫困线的贫困人口实施社会救助措施,解决贫困人群“吃饭”的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分类援助,对农村“五保户”的救助标准要高于农村低保标准。最后,对农村特困地区医疗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将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医保救助范围,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3]范柏乃、龙海波、王光华.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估与调整策略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J].《财经研究》,2007(12).

第5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iloveoov”为你整理了这篇某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和2021年脱贫攻坚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总面积904.8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10镇68个村(居)。2014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户2525户5500人,贫困发生率为4.5%。我县贫困人口虽然总量少,但居住分散、因病因残无劳力致贫占比高,脱贫难度大。近年来,我县坚决克服“总量不多、任务不重”的懈怠思想,始终秉持“高质高效、做细做精”的理念,下足“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累计脱贫2510户5639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5户4171人。今年拟脱贫10户33人,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在历年工作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将今年确定为“脱贫攻坚决战年”,扎实推进中央专项巡视和国家、省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提升脱贫质量,不断巩固脱贫成效。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基层基础,确保“落得实”。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坚决扛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火力,坚决打好攻坚战、决胜仗。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今年以来,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22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先后10次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8次召开县委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对县政府领导班子分工进行调整,明确1名副县长专职且只分管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县、镇、村“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其中县委主要负责同志遍访行政村70余次。二是强化学习培训。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10次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印发《关于扶贫工作、巡视工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摘编》700余本,印制《脱贫攻坚政策应知应会》口袋书1000余册,所有扶贫干部人手一册。举办2期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邀请相关部门骨干开展授课培训,并现场开展扶贫知识测试,有效提升扶贫干部业务水平。三是强化资料完善。制发村级档案、户上档案资料目录,建立档案资料“一填二审三核”制,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逐镇逐村进行审核。建立整改备案“三联单”制度,由各责任单位负责完善整改佐证资料,报县委整改办审核复核,再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签字确认,确保资料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有关做法被省扶贫办简报刊载。今年1-3季度,我县建档立卡数据错误均为零。

(二)抓问题整改,确保“改到位”。高度重视脱贫攻坚问题整改,针对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省考核反馈问题,及时研究制定了全县整改方案和问题清单,梳理各类问题52个,制定整改措施209条,坚持系统化思考、权威化认定、项目化推进,扎实开展问题整改。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成立县委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三组”,即综合办公室和专项行动组、督查巡查组、整改调度组,抽调力量集中办公。建立县级领导包保整改制度,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县委常委担任联系镇整改组第一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担任分管部门整改组第一组长,共深入镇村一线开展调研督导230余次。二是构建闭环机制。充分发挥县委整改办“中枢”作用,建立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评估“三统一”整改机制,构建“发现问题—交办问题—整改问题”责任闭环,对发现的问题,通过提示单形式第一时间点对点反馈给各整改组第一组长,按照“四个清单”要求,建立整改台账,实行挂图作战,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有关做法被省扶贫办简报刊载。4月份,两次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困难边缘户逐户逐人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共排查整改问题2965个。6月份,严格对照省暗访、市评估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再次梳理13个方面85个问题,制定整改措施134条,已全部完成整改。三是确保整改实效。及时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将6月份确定为“问题整改提升月”,建立村自查、镇互查、县督导工作机制,6月11—12日,组织8个贫困村开展互学互查,确保各项问题改彻底、改到位。县委整改办成立5个行动小组常态化开展暗访督导,共暗访贫困户3660户、“老弱病残孤”等困难群体1402户,提出复核意见书129份。

(三)抓重点指标,确保“零死角”。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加强动态监测,大力开展“清零行动”,确保各类问题见底清零。全面完成29个行政村918户贫困户脱贫攻坚调查任务,核心指标全部达标,群众满意度为100%。在教育扶贫方面。全面完成学生资助工作,共资助305名建档立卡贫困生,资助资金46.12万元;灾情期间走访慰问受灾建档立卡贫困生13人,发放资助资金3200元。在基本医疗方面。通过招募2名、返聘23名、派驻9名等途径,全面解决村医“空白点”问题;组织县医院、中医院下沉乡镇卫生院集中开展慢性病证办理排查工作,截至目前,共集中办理慢性病就诊证1873本、“两病”证76本。在住房保障方面。对841户门窗破损、墙体裂缝、通风漏雨等问题彻查彻改,其中4户纳入危房改造工程,16户纳入住房质量提升工程,其他不符合政策的由县财政兜底各镇自主实施解决,7月底已全部完成整改。在饮水安全方面。安排资金442万元对75处供水工程点进行新建、改建或管网延伸,对233处集中式供水工程全部开展消毒工作,目前,全县所有集中供水点和分散式供水点水质均通过第三方合格检测。在扶贫项目方面。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095万元实施42个到村到户扶贫工程项目,资金支出进度96.2%;建立扶贫资产登记、产权归属、运营管护、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五本台账,对全县8635.6万元扶贫资产精准确权、分类管理,白地镇江村村扶贫项目台账被作为模板在全省推广。

(四)抓战疫战贫,确保“高质量”。积极克服疫情影响,精准研判、靶向施策,将7月份确定为“十大工程攻坚月”,落实“10+1”重点工作半月调度机制,确保脱贫攻坚质量与成色。在就业扶贫方面。认定就业扶贫车间8个,吸纳劳动者就业107人,其中贫困人口34人;开发护林员岗位180个、辅助性岗位213个、光伏岗位128个;为598名县外务工贫困劳动者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28.65万元。在产业扶贫方面。6月份,制定出台《特色种养业扶贫“四带一自”验收达标奖补办法》《2020年精准扶贫产业到户项目实施办法》,共安排产业到户项目1159个,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8家带贫主体争取贷款570万元,引导38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带动贫困户298户。在光伏扶贫方面。坚持“发电收益80%用于开发贫困人口公益岗位”底线不动摇,每月对7个光伏电站贫困村开展实地调研,强化运维管理,开展日常巡检、现场排除故障250余次,目前,全县12个光伏扶贫电站在线率100%,故障率为0%,平均发电能力126.1%,数据异常率为0%;新开发临时性务工岗位14个,截至9月份,共发放公益岗位和临时务工岗位工资32.7万元,占比81.75%。在金融扶贫方面。大力推广“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对符合贷款条件、有发展生产意愿的贫困户逐户上门摸排,确保“应贷尽贷”,新增贷款223户1070.1万元,超过省下达任务680万元的57.36%。在消费扶贫方面。做好扶贫产品认定,国家扶贫办已认定133个;建好“三专一平台”, 建设完成省下达我县消费扶贫智能专柜任务46个,开设地方馆2个、企业馆10个,开设消费扶贫专区21个;37家供应商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展示扶贫产品133个,组织4家主体参加安徽省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会。今年以来,全县扶贫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1.31亿元,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五)抓救灾帮扶,确保“不反弹”。今年入汛期间,我县普降暴雨,特别是7月2日至6日连续3次强降雨,降雨量超历年平均降雨量7倍。我县坚持群众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妥善做好贫困群众救灾帮扶工作,努力把灾情损失减少到最低,有关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一是及时核灾救灾。组织县镇村三级帮扶干部对全县17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困难边缘户以及扶贫项目受灾情况进行详细摸排,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第一时间做好93户贫困户房屋泥沙淤积、道路堵塞、屋后塌方清理工作;对供水中断的204户贫困户503人恢复正常供水,安排资金390余万元对156处水毁人饮工程、12个水毁扶贫项目进行修复;对7户贫困户、1户边缘户住房受损的,帮助申报农房保险理赔10.6万元、危房改造补助8.6万元。二是落实精准帮扶。对受灾贫困户503户1260人、边缘户28户69人,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因村因户因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为187户516人免费发放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7.3万元,组织扶苗保苗、抢种补种456亩;为66户185人免费发放种苗1万余头(尾);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0万元,安排产业奖补3.6万元;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帮助产业受损的283户贫困户办理农业保险理赔;为生活困难的贫困户4户7人发放临时救助0.4万元,优先吸纳14名贫困户、边缘户参与灾后重建项目务工,增收4.6万元,募集44.2万元款物及时发放到受灾贫困群众手中。三是强化动态监测。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制发《关于防止返贫致贫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的实施方案》,健全引、扶、兜、帮的差异化帮扶政策,建立防范返贫监测预警和“五防”机制,针对“三户一体”,通过社会兜底保障、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小额信贷、开发公益岗位实施精准帮扶。对全县1775户脱贫户、180户边缘户主要收入构成、劳动力状况、健康状况、“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等情况,特别是因疫情灾情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全面排查,及时调整“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坚决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

(六)抓巩固提升,确保“相衔接”。在抓好脱贫攻坚的同时,我们还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机制为保障,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8月28日,省政协副主席、教育厅长李和平带队来我县开展专题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一是推动“阶段性”与“持久性”相衔接。总结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有效做法,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如引导22家经营主体成立“产业扶贫联盟”,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服务联结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推广“林农增收五法”,通过发展林地入股、林下经济、全域旅游等措施,2019年共带动869户1568名贫困人口增收128.63万元。二是推动“建设好”与“经营好”相衔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化管理,严格实行“村上报—镇把关—县审核”审批流程,确保资金投入规范高效。坚持下好“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全域旅游”一盘棋,把美丽乡村变成全域旅游景点,推动由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如路西村以“空中茶园”为核心主体,创成3A级景区,委托企业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保底收入及门票分成。三是推动“大走访”与“大遍访”相衔接。结合每年“三级书记”扶贫走访,从2015年开始,连续6年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走访调研,百分百干部走访百分百群众,主动上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和问题诉求3.7万余件,现场解答处理3.1万余件,交办有关单位办结6473件,真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切实把矛盾消化解决在基层,2016、2018年信访工作考核两次位居全省第一。四是推动“传压力”与“激动力”相衔接。对各镇各部门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成效开展三轮测评,对测评靠后的3名镇党委书记进行约谈。既注重传导压力,也注重激发动力,出台《村(社区)两委干部实行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将脱贫攻坚成效与村(社区)干部绩效直接挂钩。同时,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948个乡村“大喇叭”,讲好群众身边的扶贫、脱贫小故事,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第6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我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悉心指导下,按照“坚持一个中心,围绕二个重点,做到五个结合”的总体要求,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改善贫困地区面貌为目标,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办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648.3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01个,修建26条59.1公里的水泥公路,解决了21453人的饮水问题,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脱贫至富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8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从952.25元提升到1738.75,比上年增长82%。而且我县扶贫工作连续三年获全市扶贫系统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注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扶贫开发规划。制订扶贫开发规划是做好整村推进的基础,做好规划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我县有8个扶贫重点村,辖有69个自然村,共有2346户、9584人,其中贫困人口4557人,有2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有44个自然村未通有线电视和广播,有34个自然村未通电话,有3858人存在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自然村分布在崇山峻岭中,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为扎实开展好8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资溪县“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对8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总共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64万元。

2、注重结合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整村扶贫工作。以来,我县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五新一好”的目标,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扎实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工作。一是突出生态特色。建设中紧密结合资溪山区地形和良好生态环境,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着力打造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富有乡村气息的生态型新农村。二是坚持因村制宜。在开展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区域差别、生态类型和农民生产习惯等不同,区分为生态服务型、生态旅游型,生态庄园型、生态产业型和生态社区型等5种类型新农村,实行分类指导、科学实施。三是构建长效机制。专门对理事会成员进行政策、法律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运作机制,如指导示范点理事会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通报制度、村民建议办理反馈制度、村民自我管理和服务机制等,并以“卫生放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通过理事会定期巡查、户主民主评议等办法来组织实施,使生态型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到目前为止,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共投入资金514万元,硬化进村路及村内主干道8700米,硬化入户路7300余米,新引山泉水10座,受益农户1011户,落实沼气项目67个。以来8个重点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的试点村已成为全县先进示范点,如三江村的熊家村小组被评为风光自然村、卫生村,初居村的安德村小组被评为环境整治先进自然村、生态村。

3、注重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以来,我县积极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五大产业”目标任务,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增值主导产业。通过对各重点村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根据各地资源情况、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县场需求,确定一批无公害农产品项目作为重点村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并逐村安排落实好生产、扶贫项目资金。如多种渠道筹集10万元扶持里木村建立烤烟基地200亩,每亩年纯收入达1600多元,村民因此人均增收400余元,烤烟已成为里木村、翁源村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三江村和下长兴村以生猪、吊瓜为主导产业;初居村以巴西蘑菇为主导产业。二是切实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结合林改,加大毛竹产业扶持力度,使自生自灭的山林,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港东村、榨村有万余亩毛竹资源,因交通问题不便,有80%的毛竹资源没有得到开发,通过扶贫修路项目实施后,丰富的毛竹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民因此人无增收300余元。

4、注重特色产业培训,引导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扶贫必先扶智,治标先治本。我县紧紧围绕面包特色产业,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依托省级扶贫培训基地全龙面包培训学校和市级扶贫培训基建生艺术蛋糕培训学校,积极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全力打造扶贫开发重点村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同时,整合了有关部门的扶助资金,对参加培训的重点扶贫村贫 困户给予400元/人的补助。此外,我们还积极为贫困群众搭建就业平台,联合县面包协会和培训基地推荐其就业。近两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458人,其中有80%学员自己开起了面包店,走上致富之路,另外20%的学员在面包店打工,月工资达1000元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富裕一人”。与此同时,还围绕“发展五大产业”(毛竹、烟叶、鳗鱼、面包、白茶),加大了对贫困农民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位贫困农民能掌握1-2门技术,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两年来,我县累计举办培训班20期,参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印发资料2万册,为贫困村组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今年6月份,我县代表全县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扶贫开发“雨露计划”成果展,扶贫办主任沈建华同志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5、注重创新资金管理,努力提升扶贫开发效益。近年来,为使扶贫资金能全部使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提升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县积极创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一是在项目管理上,严格规范了项目的选择、论证、申报、审批、实施、检查、验收程序和办法,建立了县村两级扶贫开发项目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实行“三专一封闭”报账管理机制,即县村两级在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设立扶贫资金专账专户,实行专门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报账程序。三是根据项目工程进度按3:4:2:1的比例分期分批划拨资金,即在项目实施时,预借30%项目资金,工程完成60%-70%时,施工单位核销预借的30%,并凭正式发票拨付40%项目资金,项目全部完成时,再拨会20%项目资金,剩下10%作为项目保证金,待项目使用一年,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支付,如发现工程质量问题,责成项目单位无条件返工,否则,不予拨款。同时,对于资金额度较大的项目进行招投标制,实行公平、公开招标,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扶贫资金违纪规使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使扶贫资金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益。

6、注重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形成扶贫帮扶合力。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办由副科级单位升格为正科级单位,配强了主任,并从乡镇选调了2名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副科级干部充实到扶贫办工作,购置了工作新车,财政每年安排2.5万元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项目配套资金。县主要领导经常亲自过问、高度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二是积极整合资金。为了更好的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县政府对实施整村推进资金整合,把县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统一充分发挥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广泛调动各近挂点单位参与扶贫工新农村建设点,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和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单位都选派得力干部组成扶贫工作组,认真帮助重点村实施扶贫规划和新村建设。以来,我县共争取定点帮扶单位资金和86物资万元;动员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协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了“定点帮扶”、“对口帮扶”、“一挂三帮”等社会帮扶合力,全县共有137名党员干部与1070个贫困户结对子,组织开展了“手挽手”和“春蕾计划”,组织社会捐款4.1万元,衣物600件,扶助12位贫困学子入学,赠送书籍3000余册。

7、注重改善生存环境,扎实推进移民扶贫。是我县实施移民扶贫第一年,移民搬迁扶贫工程投入24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含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5万元),县政府鼓励移民进城购商品房实行无土安置,补助资金52.8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297.85万元。我县移民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到县城购商品房无土安置成效较明显。今年我县700人的移民搬迁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在农村分散安置135户,589人,到县城购房35户,151人。一是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今年,移民扶贫列入“民生工程”,移民扶贫工作提升到“情系百姓,关爱民生”的高度,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以县政府名义印发了《资溪县移民扶贫实施方案》,要求乡镇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对移民扶贫工作要求一把手亲自挂帅,亲自协调,确保移民年度目标的实现。二是早安排部署,高标准设计。在省里任务下达后,就立即启动移民搬迁工作程序,使今年的移民搬迁工作一开始就“高速运转”。在移民搬迁工作中,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五通一气”(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建沼气)和亮化美化的要求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使各集中安置点既是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是严格要求,强化措施。为确保移民扶贫任务的完成,我办在电视台、手机信息等多种媒体上大力宣传移民搬迁政策,并创新了动态管理办法,根据各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和群众搬迁所具备的条件成熟情况来确定搬迁指标,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已落实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5个,移民搬迁人数达740人,农户建房已接近竣工,部分村民已入住新房。

二、存在问题

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践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我县属山区县,自然村分散,整村推进难度大;

2、上级扶贫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所需,而且产业扶贫项目周期短,短时间内难见成效,有一些贫困群众还没有完全脱贫;

3、在贫困村搞新农村建设,建设点与整村推进存在矛盾点和面如何结合需要探索和创新,而且重点村普遍存在基础条件差,同样资金建设与其它村相比,要求达到同样标准有难度。

4、因为贫困,大部分重点扶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配套和自筹资金难以落实,也无法垫付项目实施有关费用。同时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力度不够等。

三、下步打算

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县统一布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1、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督导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表彰项目实施好的,处罚项目实施差的,我县将拟制《资溪县扶贫规划项目实施奖惩办法》、《资溪县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细则》促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使重点贫困村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夯实扶贫工作基础。

2、认真做好移民扶贫调查。资溪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大部分群众居住在崇山峻岭中,许多群众地处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为了解决群众居住安全问题,结合省县扶贫办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深入开展深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生存善调查工作,为今后开展移民搬迁扶贫打好基础。

第7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扶贫专班在各位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下,在局机关各科室、各医疗机构的全力配合下,扎扎实实工作,通过大数据比对调研、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制定工作方案、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强化巡查督导等举措,稳步推进本年度脱贫攻坚及其他临时性工作任务,结合上半年度工作实际,现将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健康扶贫工作情况

(一)持续保持脱贫攻坚工作政治站位思想认识

局领导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专班人员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进行健康扶贫政策学习,强化对扶贫政策的掌握能力,做到精准把握, 人人具备健康扶贫政策现场解答能力,为政策制定和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二)始终坚持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

为保障健康扶贫工作全面落实,扶贫专班牢固树立“五个强化一个坚持”意识贯彻工作始终:1、强化大局意识,深化“牵头”职责。定期与人社局、民政局、扶贫办协调,确保贫困人口数据底数清楚,医保住院报销数据、医疗救助数据等信息更新及时,同时加强与医政、基层、医改等局机关内部科室协作,科室之间实施数据共享,及时掌握各类数据变化,保证各类工作数据统一。2、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深化“专班”职责。依据各级健康扶贫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健康扶贫政策,制定健康扶贫政策9个,为健康扶贫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性依据。二是定期组织县乡村医务人员培训学习,上半年共组织培训学习3次,培训人员156人次。3、强化贯彻落实,深化“县级村一体”。专班时刻把握“既要全面,也要细致”的宗旨,不忘政策落实“既要到位,不能越位”的根本,层层推进,在政策制定、组织开展、巡查督导、医疗救治多方面严格把关,把“精准”两字贯穿工作始终,避免出现帮扶不到位或越位的现象发生。及时发放健康扶贫手册和各类宣传资料。4、强化巡查督导,深化“最后一公里”实效。按季度组织开展巡查督导。5、强化数据统计,深化工作流程。扶贫专班及时将各类数据下发各医疗机构,作为填报依据,逐户核查,对贫困患者住院、救治、医疗费用报销、签约履约等信息进行录入,专班人员每2周统计各医疗填报进度,对填报不及时的单位进行督促,数据填报既实事求事,又详实全面,目前我县系统填报工作全部达到考核要求。6、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巡视整改”成效。结合国家考核、省委、督导组巡视整改反馈意见,扎扎实实的开展举一反三、自查自纠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健康扶贫政策落实整改工作,按时完成整改工作。

第8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

综合执法局结对帮扶洛水镇洛城村,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数、总人口2853人,全村有党小组13个、党员115人。2014年全村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186人,2017年通过全面精准核查后,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160人,其中2014年脱贫32户67人,2015年脱贫21户33人,2016年脱贫26户39人,2017年脱贫13户17人,2018年脱贫2户4人。截止2018年11月,洛城村贫困户已全面实现脱贫。2019年动态调整后洛城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156人。

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政具体负责洛城村结对帮扶工作,城监大队、园林所、市政所三个部门的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洛城村贫困户,其中城监大队51人,结对帮扶65户;园林所6人,结对帮扶11户;市政所11人,结对帮扶16户。

二、工作完成情况

1、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定期进村入户,第一书记真实掌握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状况,精准反馈扶贫对象信息,制定调整完善帮扶措施,实施帮扶行动。

2、常态化的落实帮扶责任人每月走访贫困户,及时了解贫困户的个性需求,因户施册的针对性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措施。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要求帮扶责任人坚持“进家门、见本人、问实情、常联系”,确保做到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家庭收入、联系电话“五个清楚”,贫困户对帮扶干部基本情况、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联系电话“三个清楚”,确保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3、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积极为有劳动力适合种植、养殖业发展的贫困户解决部分化肥等生产资料,给部分贫困户户种植优良品种大蒜、选送禽苗等,帮助发展洛水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4、积极为有劳力的贫困户,联系介绍安置从事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计划利用我单位空余临工岗位为有意愿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

5、改善环境卫生,增添部分环卫设施,结合环境整治、给村部和各组集中点配送垃圾桶20个,争取城乡环境治理经费,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卫生。

6、对丧失劳动力、无法通过产业帮扶和就业实现脱贫的特殊困难家庭,要主动上门看望、慰问,协助镇、村完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给予一定的经济救济进行扶贫;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或其他方式进行帮扶资助,力争取得实效。

7、对患有重大疾病、身体残疾、精神残障等特殊困难群众提高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水平,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帮扶。落实好各级的惠民政策,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8、搞好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工作,协助村党支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三大工程”;协助“农民夜校”培训和“四好村”建设工作。

9、定期开展好走访慰问工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全国助残日”活动,开展慰问贫困党员活动等。

10、对前期已脱贫的贫困户,要持续“输血”,建立“回头看”工作机制,“扶上马、送一程”,做到脱贫不脱帮扶、不脱政策。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自查自纠和上级的检查,综合执法局结对帮扶洛城村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驻村帮扶工作资料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二是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部分帮扶责任人工作履职还有不积极、不到位的现象。四是对部分扶贫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狠抓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因户施策,增强脱贫效果。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帮扶,选择有潜在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能人带动等组合手段,编制产业脱贫发展规划,因户因人扶持发展脱贫产业,扶持贫困户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促进产业脱贫。对老弱病残、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充分调动帮扶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二)强化宣传,切实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强化各类政策宣传引领,切实将精准扶贫政策原汁原味地宣传到群众当中去、落实到贫困户中去。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户直接受益的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9篇:扶贫动态调整工作总结范文

一、主要工作成效及措施

(一)制定了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一是编制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根据省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全市实际,及时组织扶贫办人员,经过调研,编制出台了《市“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指导全市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调整了“十二五”期间重点贫困乡镇及村。按照省扶贫办《关于调整省重点扶持的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地区“百乡千村”的通知》精神,结合“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成效,将全市重点扶持插花贫困乡镇调整为7个,比“十二五”期间新增3个,省定重点扶持老区乡镇保留为2个。同时,组织9个乡镇申报了“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村,经对申报村情况进行调研,确定了45个村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并报上级审核批准。大溪、白鸭垴、张家冲、龙口子、邓家桥、望洲坪、绿竹溪、六里冲、金钢岭村等9个村为今年进行整村推进村。

三是分解了全年扶贫开发任务。年初,下发了《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要点》,确定在9个重点贫困村、老区重点村中启动新一轮的整村推进工作,并确定当年完成80%的项目实施进度,扶持贫困地区新发展经济作物3000亩左右,实施扶贫安居工程50户,完成年度生态移民17户69人,启动年度生态移民70人,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250人,实施科技扶贫到户400户,确保减少贫困人口2329人的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并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

四是申报了扶贫扶苏项目。年初下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申报年扶贫(老区)项目的指导意见》,对年扶贫老区项目申报工作及时做出了指导。在3月以前,组织乡镇、村及时申报了年扶贫(老区)项目,并汇同有关部门人员到村进行现场办公,落实查看,筛选了可行性强的56个扶贫和老区建设项目上报省、市扶贫办,资金投入总额达537.97万元,其中申报上级扶贫老区资金256万元。同时,重点申报了潘家湾土家族乡国家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编制了申报材料,该项目已通过宜昌论证审核,现已上报省办。

(二)狠抓了扶贫开发工作落实

1、扎实开展了扶贫项目整村推进。一是及时申报项目。对今年7个重点扶贫整村推进村申报的扶贫资金151万元,经过到项目实施地落实查看,确定项目25个,现已上报宜昌市办与省办,项目正在批复之中。二是指导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针对省级项目批复未到,而项目实施要抢季节的情况,市扶贫办不等不靠,按照申报的扶贫项目资金,指导村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及时核批。三是加强项目实施程序的监管。对扶贫项目实施程序严格要求,须进行招投标或议标,进行监督,并委托乡镇纪委全程参与招投议标过程,由乡镇纪委书记签字后实施,须公开公示的,检查公开公示情况,对程序不到位的,督促整改。四是认真组织项目实施。7个整村推进村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扶贫程序要求,不等不靠迅速组织项目的实施,目前,所申报的项目实施进度超过50%。如潘家湾土家族乡望洲坪村今年申报的高山无公害蔬菜项目,现已发展蔬菜218亩,销售五季豆近2万斤,市场价2.7元/斤,农户获毛利润5万多元。反季西瓜、广椒也长势喜人,不久也将上市。

2、继续开展了科技扶贫。一是认真开展了科技承包服务到户工作。上半年,我办共为年12个整村推进村以及联点村小河村聘请38名技术员,帮带380个贫困户及示范户,为他们上门开展柑桔、茶叶、生猪等农业技术指导。及时将帮扶的贫困户、示范户与技术员情况登记建档,组织市扶贫办、乡镇与村,技术员与村,技术员与贫困户、示范户层层签订承包服务协议,明确各自职责,严促帮带的落实。二是认真开展了科技培训。5月下旬,市扶贫办组织全市聘请的38名技术员和10名乡镇扶贫专干在市职业教育中心开展了扶贫业务科学技术培训。今年科技扶贫培训班所有开设的课程全部为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总结,技术更加成熟,操作性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加明确,力求贴近农村实际,务求培训实效。三是认真编印了实用技术资料。为全市编印了“柑桔栽培与管理技术”、“茶叶栽培与管理技术”、“生猪养殖技术”资料册60册,下发到每名技术员和扶贫干部,人手一册;编印了《花椒栽培实用技术》、《密柚栽培实用技术》二份资料册计1000册,发放到纸坊冲、何阳店等村农户,指导其运用。

3、认真实施了雨露计划。一是按照新的“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市扶贫办将培训基地调整为市就业训练中心和市职教中心,对二个中心进行了认证并上报省办备案。二是及时与培训基地签定了培训合同。将转移培训250人的计划由市扶贫办下达分解到乡镇、处和基地,由贫困户自主选择培训基地,培训补贴直补到贫困学员。三是培训基地积极组织学员培训,落实“雨露计划”招生任务,并建立学员台帐,实行公开公示,登记注册,督促检查,确保“雨露计划”转移培训的顺利实施。

4、组织实施了生态移民。上半年,我办联合发展改革局组成生态移民验收专班,对年度的生态移民工作已完工的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班家家到,户户查,核对户口簿、林权证以及土地使用证,严格确保生态移民搬迁户符合政策要求。年度生态移民项目中松木坪镇7户29人全部验收合格,枝城镇13户40人尚在实施当中。同时,对2009年17户70人生态移民项目进行了复检,对搬迁户现在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走访调研,为指导进一步的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一手经验和资料。经复查,2009年度17户70人的生态移民户全部搬迁到位,并且符合政策要求。

5、加大了搬迁扶贫和危房改造。上半年,组织有关山区乡镇申报扶贫搬迁及危房改造8户(王家畈乡6户,潘家湾土家族乡1户,五眼泉镇1户),市扶贫办分别到搬迁户家中进行了核实认证,确认对象户都是贫困户,并符合搬迁要求,目前,这些户正在抓紧进行搬迁和改造。

(三)创新了扶贫到户安居工程

1、确定方案政策。针对“十二五”期间实施了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后,依然存在着很多贫困户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危房改造和搬迁建房的困境,为解决贫困户不能“安居”的现状,市扶贫办结合全市实际,安排项目资金在整村推进村中对有意愿要求且无能力新建的危房贫困户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每村不超过5户,每户补助标准不低于1万元。由各村统一建房图纸设计,整合对口帮扶力量,基本解决危房现状。

2、申报核实情况。上半年,我们组织乡镇按政策申报安居工程项目对象28户105人。市扶贫办安排专人到28户对象户家中一一进行了摸底确认,均符合政策要求。同时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并将对象户在村里进行公示,确保此项工程落到实处。

3、干部包户组织实施。考虑到贫困户能力较弱,我们组织项目村干部对安居工程贫困户采取干部一对一包户的方式,解决建房中的困难,以促进“安居工程”顺利实施。比如龙口子村5名村干部每人包1名贫困户,负责帮助所包贫困户在建房中解决困难,做好服务,确保顺利将新屋建好。

(四)加强了老区建设调研工作

1、狠抓了老区整村推进。上半年,安排老区建设资金51万元对2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确定并上报项目9个,现项目正在批复之中。因省级项目批复未到,而项目实施要抢季节的情况,市扶贫办与项目村不等不靠,按照申报的老区项目资金,迅速编制项目可行性的实施方案,扶贫办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仔细审核与研究讨论,并提出了适当完善和修改意见,并对扶贫项目实施程序提出了严格要求,并予以监督,组织实施。六里冲村及时集中采购母猪仔100头,发放到10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0户,现母猪生长良好,年内可受益。金岗岭村发展200亩香稻长势好,并经过了旱灾的考验,预计年内每亩可增收200元。

2、突出抓好老区思源回报工程建设。一是争取省老促会在我市挂牌。上半年,通过积极争取,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张汉元司令一行深入枝城镇何阳店村洋溪蜜柚精品园基地进行调研,并挂牌“省老区思源回报工程基地”。这是我市第一个省级“思源回报”工程基地挂牌。省“两会”在基地挂牌后,已经到位先期帮扶资金5万元。二是支持花椒基地大发展。上半年,我办和老促会一道,安排帮扶资金,扶持纸坊冲村花椒基地新发展花椒苗20万株,为花椒合作社成员发放花椒栽培实用技术手册500余册,并组织村干部,技术人员到重庆市江津区考察,学习该地种植花椒的先进经验,以更好的指导和促进我市的“思源回报”工程花椒基地发展。

3、积极募集扶贫基金。上半年,共募集扶贫基金90多万元,占全年任务的90%,预计在8月份可完成全年任务。年6月,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接受华新水泥(宜昌)有限公司为市老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捐赠水泥2000吨,目前水泥的分配方案已经落实到位。

4、认真开展了老区调研。一是接待了省老促会的到调研。5月18-19日,省老促会副会长张汉元司令一行深入市老区进行了调研,查看了二个基地,与市乡村三级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了解了老区的情况和老区人民的要求。二是认真开展了老区调研。按照省老促会要求,市委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开展老区调研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全市组织了二个专班,深入到7个老区乡镇积极开展了老区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和调查表,及时上报省、宜昌市“两会”。

(五)强化了扶贫系统自身建设

1、制定各项制度。修订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书,做出党员承诺,并积极落实;印发了《年机关效能建设考核评价细则》,每季对照检查考核。

2、落实扶贫责任制考核。严格按照《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做好了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及迎接考核。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组织考核组,在全省开展了年度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4月21日我市作为全省插花贫困地区接受了省考评组的考核评价,省考评组对市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我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责任制考核被评定为优秀。

3、加强扶贫干部学习教育。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大力提高扶贫系统干部职工素质。深化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行政效率,让贫困户得到更多的实惠。组织本办机关副科级以上共4名党员干部于5月13日参观市看守所、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引导党员干部引以为戒,防微杜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单位“一把手”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主题,结合当前反腐败形势以及本单位实际,给党员干部上了《动真情、扶真贫,管好扶贫项目用好扶贫资金》的廉政党课。组织集中学习《廉政准则》和《〈廉政准则〉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纪委、中组部《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中组发[]21号)文件精神,要求全体干部统一思想认识,严明纪律,准确把握市委换届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

4、抓好机关党建工作。按照全市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抓好“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本办机关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深入推进“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小河村进行下乡入户走访。党员干部走到基层,走进农户家中,通过调查研究走访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情况和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情况,通过访民听民问民了解民心民情,宣传解读政策,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问题。今年为村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帮助解决新修断头路2公里,扶持产业发展200亩,为7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和搬迁移民,聘请4名技术员帮带40名贫困户,进行技术服务;在全村开展“双文明”评选活动,共评出32名文明农户,6月28日进行大会表彰,并建立了文明农户先进事迹宣传牌,在小河村树立了风清人正的正气。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半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扶贫项目资金少,想办的实事难于实现。如我们通过调研,全市贫困村中,因自身能力问题没有纳入搬迁、危房改造项目中,但又急须进行重建的农户,每村至少有15户,我们今年虽然开展了贫困户安居工程,但仅能解决28户的问题。二是扶贫办人员少,但各项工作量大,有许多工作疲以应付,致使本职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是申报的扶贫项目多,没有及时指导、检查、督办,致使有的项目实施不到位。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上级业务部门工作安排,围绕全年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项目争取。针对今年省级项目至今没有批复的情况,本办将安排人员勤跑省和宜昌市,加大争取力度,确保省级扶贫资金和老区建设资金额度不低于上年。同时,积极做好潘家湾土家族乡国家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的争取工作。

二是抓好当年扶贫项目的实施。在做好对上争取的同时,不等不靠,抓紧组织还没有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尽早开工,并做好项目实施的检查督办工作。

三是抓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督促二个培训基地做好贫困学员的录取培训工作,确保完成培训转移250人。

四是抓好安居工程贫困户房屋的修建。确保28户年内建设到位;做好扶贫搬迁户和生态移民户的搬迁工作,确保年内搬完验收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