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创业教育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青年就业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从2001年的117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727多万人。青年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的群体,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比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以1999年创业计划竞赛推向全国为起点,创业教育开始走进高等院校的课堂。2005年,在全国6所高等学校推广国际劳工组织的“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进而陆续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8月,教育部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提高创业能力。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创业依然存在着意愿高但实际行动少、创业知识薄弱、创业能力不强、创业科技含量低、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而美国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0%,差距较大。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目前,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较多,包括政策资助力度不够、缺乏系统规划,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设置单一等,而实践性教学缺乏是比较突出的发展瓶颈。需要建立起理论、实践、过程相联系的一体化创业教学体系,尽可能真实还原创业情境,才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讨论了创业实践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介绍了我校在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1 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意义
创业理论教育必须与创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创业教育与企业界的良性互动,体现创业教育实践性特点的关键途径。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最大的短板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要求。创业教育的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创业时所需要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积极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强调实践能力。
课堂教不出企业家,创业教学需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体验创业的过程。
(2)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创业激情。学生主动性学习行为的产生,有赖于教学过程中能否成功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说教是很难奏效的。
国内外多年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进行诱发,提高学生的意识,强化学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激发自己主动自觉地朝着创业实践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去努力。
(3)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的要求。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需要具备科学思维和经济头脑,而且还要有管理才能、组织协调能力;要勇于开拓,富有进取心和事业心,敢于冒险,面对失败和挫折能不屈不挠,表现出良好的创业素养。而这些素质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的。
这是因为创业活动本身不仅涉及智力因素,而且更多的是依靠非智力因素。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指导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把学习的时空向课外拓展延伸,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4)培养大学生合作能力的要求。现在的90后大学生,普遍的特点就是个性突出而合作意识较弱,而创业需要团队成员的能力合作。
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集体创新、团队合作的进取文化和协作文化,同学之间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经验知识,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2 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方式
近年来,我校陆续开设了多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课程,包括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案例研究等。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评价方式、创业实训等方面入手,建立实践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高了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效果。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1)以案例分析法为主的创业理论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教材建设。系统学习阐述创业的基本理论,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创业的流程和方法,从创业准备、创业机会鉴别、创业团队组建、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资源整合等方面。同时,搜集整理国内外创业者的成功故事和失败案例,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可以辅之以大量的经典案例分析,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事例,化深奥的道理为平实的经验,启发学生的创业智慧。
(2)组建校内外多元背景的创业师资。在教学师资上,组织具有多元经验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创业教育过程,邀请知名学者、商界精英、创业典型等给学生作专题授课。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结合实际的经验之谈。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了解到企业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法律和经济问题。有效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增强授课效果。
(3)实行小班型授课与小组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在教学组织方面,实行小班型授课与小组化管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一开始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创业小组,小组规模一般4~6人。根据小组成员知识、性格、技能、性别方面的互补性,选举小组长以协调组内各项工作。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下创业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完成平时作业。根据不同的实践、实训内容,调整学生的团队合作规模,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团队成员,在合作中探索和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课程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要点,开展自我测试、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商业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
(5)课程作业围绕撰写创业计划书中组织。教学初期,创业小组通过团队交流讨论,选出较为可行的创业机会。然后,创业团队逐步开展创业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实际社会调查的方式获取该产品服务的第一手数据,组内合理分工,完成市场调研、企业选址、财务分析等内容。
(6)课堂模拟创业大赛形式的学生评价方式。课程结束时,要求每组提交创业计划书,并模拟创业大赛形式组织答辩。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创业导师,与授课老师一道,对每个小组的创业计划书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并结合平时表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
(7)建立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校内导师可以作为理论专家,负责日常教学和项目时间的总指挥工作。而企业导师则可以作为实践专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创业问题,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指导,向校外投资机构推荐优秀项目。
(8)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每年组织校内创业大赛,由学生自愿组队,撰写商业计划书并现场答辩。对于较优秀的创业项目,推荐进入校外创业苗圃孵化,创业项目发展成熟后可到科技园区注册创办企业。
3 总结
总之,创业课程未来的教学模式应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整合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资源,通过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培养社会急需的有知识、懂技能、具备创业特质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要看到,构建完善的创业体系需要总结归纳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引入先进的实践教学方式和资源,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创业实用型人才,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在实践中通过高校教师在内的同仁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帆,徐林,刘川.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4-9.
[2] 郭雷震.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5):28-32.
第2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教育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本人通过几年来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方面的普查,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健康知识贫乏,如缺乏营养知识,忽视平衡膳食和均衡营养;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抽烟、酗酒、长期熬夜、不良用脑卫生、不良用眼卫生等,从而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常见疾病、传染病的知识了解甚少,导致一部分同学对疾病过度恐惧,另一部分同学对疾病毫无警惕状态。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 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 必须加强大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探索
如何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应包含哪些内容,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试行)》中确立的内容包括:健康和健康教育概述、大学生身心发育和特征、心理卫生、学习卫生和起居卫生、饮食与营养、运动与健康、性与性卫生、常见疾病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急救的自救和互救等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因课时不足的原因,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有的放矢选择好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学。
1、明确健康内涵,带着目的进行学习
让学生明确现代的三维健康观,重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亚健康的发生有所了解,关注现代大学生的各种健康问题,明确健康内涵,全面维护自身的健康。
2、了解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做到远离不良行为方式
当代大学生抽烟、酗酒、长期熬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不良行为方式往往短期看不到其危害和后果,所以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在这个内容板块,我用4-6学时给学生讲解吸烟、酗酒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危害;怎样科学用眼、科学用脑的小知识,让同学们纠正了以往很多不良的行为方式。
3、掌握性健康知识,预防性疾病的传播
大学生这一年龄段是人体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性教育和指导,在心理和行为上极易出现偏差,做好生殖健康的教育是维护大学生性健康的需要。现代的大学生性观念很开放,在本章节中让学生了解到婚前、未婚先孕、未婚人流等现象会严重影响到成年后的生殖健康,影响到今后婚姻的幸福。
4、掌握急救知识,减少意外伤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不可预测的伤害发生率的增多,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不但能自救和互救,而且对减轻伤害、预防并发症、挽救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性操作教会学生基本的心肺复苏法、包扎止血法、现场搬运技术等基本急救知识。
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门课程每学期选课的学生都在300人以上,可见大学生对这一领域的渴求。如何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对任课教师的压力和鼓励。在研究了大学生目前健康状况和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问题教学法在《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
在近几年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建立起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机制,发现可以可持续地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自主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健康发展,促进教学相长。由于学生是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环环相扣的问题下进行学习和建构知识体系的,所以一旦被掌握,就深深扎根。同时,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既有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练习(例如:用台式血压计测量血压、现场心肺复苏等),还不断开展其他形式的教学,如课堂讨论、学生分组上堂讲课、知识竞赛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到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来。
总之,健康是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对正值生命力旺盛的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连续几次在全校范围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表明,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许许多多不自觉、不理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对他们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和疾病知识的教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念.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体会[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70-571
[2]谢佩娜. 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四川体育科学,2002,3: 46- 47
【3】赵晋湘,吴霞.大学生卫生与健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1
第3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实践;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及核心问题。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看似早已被人熟知掌握,然真正进入学理的考证分析进而阐释其质的规定性却面临着复杂丰富甚至艰难的局面。本文基于学术界已有成果尝试提出对这一概念的自我界定。
一、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概念的几种界定分析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界析可谓林林总总,形式多样,但细致分析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一)从广义的实践观视角出发来界定其内涵与外延
如认为“大学生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1]。以此将其分为:“大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虚拟社会实践活动。”[2]此种划分突出了社会实践教育的全面性以及全程性,尤其是虚拟社会实践的提出是对当今时代的鲜明回应。但同时也导致了如下问题:一是是否所有教育性实践活动均应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范畴?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否有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内涵?二是此种划分看似层次与范围分明,但是在实质上却导致了所划分内容的交叠。如其认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有专题调查、专业实习,校园社会实践中有志愿服务与勤工助学,但是在校外社会实践中其定义同样存在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包含的专业实习、社会调查与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包括走出校园的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可见此种划分在其层次中是存在交叉的。
与此相类似,从广义实践观出发,相对于传统教学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学者认为“在广义的实践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就是广义的实践教学。广义的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并以此将整个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层次:“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第三种是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假期社会服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总之它是指参与各种科学文化的创造、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生产实践的活动。”[3]此种定义从实践-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概念路径出发,可以说较科学的阐释了社会实践教育的教育性实践本质问题,但是同样面临着具体外延划分层次区别以及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区分度问题。
(二)从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中来寻求概念的界定
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此项教育活动的科学化、社会化以及长效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文件来保障其顺利推进实施。因此,从这项活动开展的真实历程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政策文件所保障的合法性内涵。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进行泛化的定义,其理由有二:“一是从出现的时间视角来看,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内实践要远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其特定的内涵,即走出校门,具有社会参与性。”[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论及实践教学时,指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这里就明确表明了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社会实践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5]此概念的界定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历史活动以及政策文件出发来处理其具体内涵关系,考虑到了概念界定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是就概念的质性要素阐释还不够全面。
另外相类似的还有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化教学、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并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李长松,2006年)可以明显看出,此概念的阐释借用了国家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对于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规定性内涵。
・理论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探析(三)基于不同学科语境的概念界定
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所关涉到的学科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此外还有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语境出来,也会得出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研究结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所关注的焦点为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问题。因而以此为出发点,很多学者均肯认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路径,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内化的催化剂与行为外化的选择器,并应促进二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有机结合,而概念的结合式探析就成为了先导。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阐释即为例证。前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的多种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6]而后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中审视这一教育活动,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结合学生政治发展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各种实践活动”[7]。此种定义直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彼此的视野,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践拓展,较好的促进了二者育人合力的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无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场域。但从内涵来看,其教育机理的揭示还需更加精细化。
其次,教育学核心关注的是生命个体的成长以及全面素质的养成。以此来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就有了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域。如有学者从实践教育出发来探讨这一概念,认为其应该有三层内涵:“从狭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教育措施、方法,它往往与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从中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课程体系及教育体系。从广义上说,实践教育是指一种‘实践育人’、‘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8]可以说此概念界定给出了研究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广阔理论背景以及应然所需关涉的理论层次,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概念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其具体内涵,还需从实践教育的整体范畴中剥离出来。
以上界定均对这一概念的探析给出了相对各异的标准以及具体的界定类型划分,丰富了后来研究者对这一概念不同角度的审视,从而继续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在正式开始对此概念的界定之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这一概念界定本身所应注意的问题分析至关重要。
二、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这一名词的构成是复合形式的。在了解与其相关的理论背景基础上对其核心词汇进行有机拆分可以得到支持这一概念的上位概念――实践、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换言之,在界定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时,首先应该就上述概念的意涵进行分析整合,进而在遵循词汇群义不断扩展的逻辑推演基础上得出所需概念的具体表述。其次,只单纯的逻辑推演不足以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圆满,因为站在不同的学科立场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由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表述范式所决定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进行界定,本文将主要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上,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出发,重点关注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形塑与整体素质的养成以及教育机制、规律的探求,并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与哲学等相关学科视野以求达到界析的综合全面。最后,作为现实层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其正式生成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教育部、以及各高校积极倡导努力下真实开展的一项逐渐扩大完善的育人工程。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进入现实层面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其理论层面的抽象概括应该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探析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以往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是指能动地、客观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10]正是由于实践的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揭示了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机制、认识的发生发展验证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以及实践中介(工具)。由此三要素构成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客观的活动。构成实践诸要素以及实践过程、结果均具有客观性,受到现实关系的制约。其次实践活动呈现出自觉能动的特质,实践主体性的发挥使得人的意志对象化为客观现实。另外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每一项实践活动均受到社会现实关系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实践活动具有传承累积性以及时代突破性。最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指的是实践活动本身的客观物质性以及促使理论认识转化为实际的功能性。“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1]因此人正是通过实践来把握物质世界的,它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正是由于实践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与人的认识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教育活动从开始便屡屡谋求与其交融式发展,探究将教育要素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希冀借助实践活动来达到教育价值的真实传递,从而促进教育对象能力素质的发展与完善。从历史上看,不论西方教育大家如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还是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躬行乃启化之源均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更是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但是从教育的视野中来看实践活动,则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实践活动的特色所在。“教育性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并基于多样化操作学习过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13]由此可见,相对于一般教育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客观性、能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教育性实践更加注重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中习得情境性的体验认知与阶段性的总结反思。因为说到底教育性的实践是一种学习发展过程,较之一般实践活动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参与改造,它更体现在学生于实践学习中实现思维品质的内化与行为动机的外化;注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深刻的检视主观世界的既有状态,通过实践操作、真实情境的观察访问以及社会服务学习验证知识理论、培养动手操作与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生命个体的完善。而这一实践活动进入学校教学之中,便是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与理论教育(或称为知识教育)相区别的一种教育活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育人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教育指的是在“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理论的指导之下,将教育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实践活动成为教育的具体场域以及知识载体。一般说来,传统形态的理论教育将课堂视为教学的唯一固定地点,采取教师-文本-学生的单向度知识传递方式,进而学生也将间接经验的获得作为教育的主要成果。而实践教育是在知识传递的基础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育绝不是取代知识教育,取消课堂对间接经验的传递,而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并且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同时结合理论形态的教育形式,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达到教育过程的真实有效),重点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处于“静听”的被动接受局面。同时教师也非教学过程的唯一主导者、知识价值真伪与对错的唯一裁判者以及教学结果仅有的评判者,而是实践教育活动的科学设计组织者、教学过程的艺术指导者以及实践教育结果的反思总结者。此外实践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养成以达到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教育以“问题型、策略型、情感型、技能型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14]。这是一类主要涉及“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类型,如概念原理的运用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或情感性体验等。不同于理论教学中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主要关涉“是什么”的知识类型,如概念、原题、命题等的具体事实为何。同时就其外延来看,实践教育按教学的地点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课堂实践教育、校园实践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在这三者之中,社会实践教育是最为根本的一种类型。
之所以说社会实践教育是实践教育体系中最为根本的一种形式,是因为它是课堂与校园实践教育的最后指向所在,并最为深刻鲜明地体现了实践教育的精神理念以及对其具体实践教育程式的验证丰富。相对于课堂实践教育中的讨论、学生展示等教育活动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体的校园实践教育而言,社会实践教育强调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社会现实,是在预先具有设计性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情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进而反思总结的一种具有发展性的学习过程。它与理论教育以及课堂、校园实践教育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社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课堂实践教育、校园实践教育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到,如果说整个教育体系是由两个圆环所组成的话,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整体教育中实践教育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或补充,也非是决然割裂式的互不相容,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依存式的和谐式生长。通过实践教育,加深了对理论教育所传递知识的验证,同时成为了理论知识发展的有效助推力。另一方面,理论教育也为实践教育的进行提供了知识心理基础。进一步来看,在实践教育中,社会实践教育是另外两种实践教育形式的延伸与确证,是实践教育中最基本、最主体的存在。而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概念发展的逻辑来看,经过前文对实践、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其内涵与相互关系的分析,此时便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纳入到实践―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这一概念群组逻辑发展的理论链条之中,找到支撑其意涵发展的理论背景,从而可以在宏阔的视野中审视解读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含义。除此之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作为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成型为一项意义重大的育人工程有其历史脉络。可以说从开始便承担了特定的教育任务,具有专门的教育功能。1984年,团中央在辽宁首次召开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同志正式提出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口号,这一原则被确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指导方针。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指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年8月20日,为了贯彻党中央的《决定》,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定为改进和加强高校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并强调“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使之逐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从开始便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强调在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实现教育成长与社会服务的双重功效。基于此,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可以界定为:在共青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与即时信息为主体、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形塑与综合素质养成为目的、并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的一种具有计划选择性的学习活动。
此定义首先明确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属性问题。强调社会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的重要形态,并非所有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均为实践教育的范畴,而是经由指导机构、学校教师以及实践单位等综合性的设计选择,以实践活动为实施载体,具有计划性与指导性的学习活动。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不同于理论教育的知识传授,而是强调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体验进而反思整合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实践技能的提升与思维品质的内化,是一种以直接经验学习、即时信息获得为主的教育活动。再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关系是彼此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并在现实层面上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切合社会需求以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改革。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践活动中注重改造主观世界、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充分实现了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模式,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精神实质。而就其外延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划分为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包括专业实习、实验、军事训练等;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教育,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
参考文献:
[1][2]胡树祥,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8,61-62.
[3]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86-187.
[4][5]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2,112.
[6]魏志强.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法的实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0.
[7]韩旭.思想道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8]曾素林.论实践教育――基于实证方法与国际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3.
[9][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34.
[10]杨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7.
[1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8.
第4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锻炼其毅力,培养其品格,增长其才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为社会奉献。本文结合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但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简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既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又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增长才干,锻炼出坚韧的毅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更好地为社会做奉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蕴涵在大学生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当中,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线。[1]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摆正社会实践活动的行进方向和目标,使社会实践活动始终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其次,可以统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目标,将二者团结到一起,向同一个目标迈进。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保持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其注入活力和奋斗的激情,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处
(一)参与度更高大学其实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没有切实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对老师的说教不以为意,充耳不闻,甚至觉得无聊。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反应、应对和调整,在参与过程中将这些意识吸收并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习惯,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使其符合思想道德要求,一改以往一味接受灌输的被动状态,而是在实践中不自觉自主进行理解和吸收。
(二)教育渗透性更强如上文所说,如果只是对大学生进行单一、枯燥的说教,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让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实际意义。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不动声色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呆板的课堂灌输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的活动中,既有趣又有效。
(三)增强教育影响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渗透到了整个实践活动当中,使参与者受益良多,对参与者的影响力还延伸到结束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此外,一方面,后续开展的一些总结、宣传活动还会将影响辐射到其他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身上,一方面通过参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不同思想政治熏染的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体会、总结,是可以使学生将不同的收获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影响更有深度和广度。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清晰认识和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合理的规划,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没有将策划、发起、实施、总结、宣传进行有效衔接,使这项工作变得形式化。[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学科、各种活动当中,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找准时机、找出合适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达到那么广泛的覆盖范围。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行应该有其相应的目的,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和教育,然而现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盲目跟风,追求形式,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保证教育效果。
四、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起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参与、反思、探索逐渐完善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增强其实际育人的效用。其次,扩大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并保证实效性。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资力度,避免因交通费、食宿费等经济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和限制参与人数。最后,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特长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目标、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五、结束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提高、相互配合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让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服务、弘扬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段树斌.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校园(上旬刊),2015(03):55.
第5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一、实践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其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包含多个要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包括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水平。但在这些要素中,实践能力是一项关键要素,直接决定着毕业生能否达到就业单位的要求,从而顺利就业。因为,事实证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一些用人单位更多地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强调短期内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效益差异。许多单位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就是强调所招聘的人员能够即时上岗,减少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成本。
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在选择新人时,对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实干精神非常看重,其权重分别为87%、72%、61%、45%,而对于个人素质、创新精神、专业素质相对看得轻一些,权重分别为42%、37%、26%。而实际上,毕业生已具备的七因素中最多的却是专业素质,其权重为82%,其次是实干精神75%、个人素质62%、团队精神45%、适应能力40%、创新精神37%、最后是实践能力24%。可见,毕业生所提供的前四种因素的水平远远低于企业的要求,尤其是实践能力要素,企业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最大,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重要原因。可见,实践能力要素是毕业生求职面试是否顺利通过的最重要的门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命中率至关重要。
欧洲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M・L・戈德斯密德教授对西方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良好的就业动机及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即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有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可见,强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世界各国就业市场的共同需求。
二、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仅在于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通过这一环节,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和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这种能力、智慧、精神和品格正是如前所述的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可见,强化实践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实践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加强实践环节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专业实习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实践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指导思想上对实践的认识仍有不足,有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的倾向,教师指导力量不足,实践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活动形式单调、渠道不畅、活动不长久、活动范围不普及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普遍不尽如人意,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成功就业者的期望。
国外大学一直对实践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将实践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层面,贯穿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使实践教育成为大学的“制度化”理念,确立了大学教育知行结合、学思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的发展方向。如美国的大学不仅注重在课堂中更多地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而且还通过丰富的合作教育、社区教育等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英国大学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取得就业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德国的许多大型企业往往在高校里开办研究机构,学生可以直接深入工厂进行实际调查。从国外大学对于实践教育的态度和措施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它也是大学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和社会就业形势所必然采取的措施。
三、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育策略
从根本的意义来说,大学实践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和品格,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从现实意义来说,大学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接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大学生在寻找、保持和变换工作时具有一种竞争优势。
1.着力开展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实践教育活动。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一般有两种性质,一种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认知性实践;另一种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认知性实践对于深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是有重要意义的,但由于认知性实践通常是在典型条件下呈现的,局部的、与单一因素有关的活动,学生只需要按照前人的做法重复操作一次,不需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复杂的计划安排,因此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解决问题型的实践通常是全局性的、与多种因素有关的,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巧妙地解决问题,所以真正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长。
问题解决型的实践又有解决模拟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之分。模拟性实践是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帮助大学生参与一些因时空限制而无法真实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实践活动较认知性实践,能够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值得推崇。但是模拟性实践不能代替现实性实践,因为模拟性实践毕竟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的范围,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相关问题有很大的差异,模拟的问题具有简明、可控的特点,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是有限的。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大学生处于实践能力成长的关键期,大学教育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突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无论是结合课程学习的实践还是社会实践活动都应该创造条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这样一方面通过真枪实战,提高学生解决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的全局感和综合把握能力,真正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为今后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实践的动机。
2.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术导向和职业导向学生的不同需要。实践教育活动要探索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使之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相适应。首先,课程类型多样化,除了适当的讲授课外,要根据课程内容多开设讨论课、演讲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模拟法庭、项目研究等等。因为这些课大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在小组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工作任务,有利于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和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实践探索的积极性。其次,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锻炼,真正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仅仅注重一部分实践活动参与积极分子的能力培养。
3.实践教育体系系统化,强调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尽管我们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强调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性,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各要素间的适度平衡增长也是必需的。因为一方面,个体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整体性和有机关联性,各要素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孤立地、片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效能上是不经济的;另一方面,实践能力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的,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所以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多种能力要素的参与。如果只注意学生已经获得优势发展的要素而忽略其它要素的发展,个体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欠缺,个体的就业竞争力也就不能真正得到体现。
第6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艺术视角中一种独特的形式,它体现了艺术视角全方位的特性。艺术的“全景式”模式在艺术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向其他领域延伸,其中在教育领域也起到的不小的作用。在当今经济政治发展日益迅速的环境下,国家政府对文化的教育的发展也日渐重视,而大学教育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发展变革迅速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如今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交互性增强,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在艺术的“全景式”模式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艺术的“全景式”模式的内涵
艺术是再现和模仿,是表现和生活,艺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模式。“全景式”模式则是艺术的一种十分重要且众所周知的表现模式。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一种艺术视角,它具有艺术的特点,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性,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作为一种艺术视角其具有全方位的特点[1]。艺术的各种模式都是以艺术欣赏者看到艺术方方面面的美为出发点,“全景式”模式是通过全景式的展现环境或者全景式的透析问题来实现。简而言之,艺术的“全景式”模式就是将景物等艺术360°无死角得呈现给艺术欣赏者们,使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是全方位的观看。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不仅在艺术作品中而且在人们生活的众多领域都得到应用。
2.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现状及问题
在如今多元文化发展和网络媒体繁荣的社会环境下,高校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使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思想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实施,由于学校经费、课程安排、时间管理等诸多原因使原本计划的实践并不能顺利开展;其次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实践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满意,再好的教育方式学生不予以配合都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2]。所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需要采取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符合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得到更好的实施。
3“.全景式”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
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对原有概念做出的全新定义。起初艺术“全景式”模式只是作为艺术领域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而存在,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相互交融,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也已经拓展到其他领域中,并且得到很好的运用。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结合则是很好的体现。大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他们的心理和思想还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思维发展迅速,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强,所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结合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只是使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未免使他们感到枯燥和无聊,以致积极性不高。艺术的“全景式”模式是利于大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新兴概念,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全景拍照,全景摄像等已屡见不鲜。所以将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的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会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加深。“全景式”模式理论,是指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全方位地分析教育实践,以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更好的教育。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结合,体现在:首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将这些理念传达给学生,以使其明白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教师还要结合社会环境、大学生的特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其次,要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使各个方面都得以很好的落实,全方面地实施;再次,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不仅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得到提高,而是要使其全面发展;最后,在实践教育结束以后,要带领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归纳和感悟,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艺术的“全景式”模式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实践能力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提高。
4.结束语
第7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主体性;个性化;创业教育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而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客群体走向创业的道路,创业已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下,如何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在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中,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还能够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内涵
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是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刘玉海教授根据多年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分析研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独立学院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实际,归纳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培养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将潜能发挥到极致。刘玉海教授认为,“育人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并放大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唤醒并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正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不懈追求。”主体性教育理念将主体性作为人本质的重要体现,主体性又集中表现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当中。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主体性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进而达到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主体和自身发展主体目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进行改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所以,倡导主体性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挖掘学生创业潜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的活动中,进而培养具有全面性、竞争性的创业型人才。个性化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要素,一方面要发掘和尊重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另一方面是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培养条件。上述两个条件是激发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和基础。结合个性化教育的两个条件要素来看,个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发掘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要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最大程度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目的。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创业教育中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主体性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第一,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中的实践发展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经过主体性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历练,并且达到其标准,才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给自身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最后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快速的适应并融入到社会当中。第二,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中的社会性发展,能够为大学生创业积累充足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创业实际上是大学生由高校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够为今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体性精神和心理素质锻炼,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强大的主体性精神和心理素质,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为大学生走进社会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的重要体现。第一,主体性个性化教育是大学生创业主体性发展的原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创业教育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创业教育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出发点来发展学生创业教育。第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主观意识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的重要表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紧张,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为就业问题所烦恼,大学生创业正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业正是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所产生的。综上所述,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一)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挖掘创业潜质。要想促进大学生创业,必须坚持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帮助大学生找到其兴趣所在,更加深入认识自己。利用SWOT分析法帮助大学生分析当前创业环境的优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传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大都是填鸭式教学,一般是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或者是讲授创业公开课等,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创业讲座或者公开课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下,创业教育应该采用分组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心理素质也都能够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实际上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质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才是创业教育的实质,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就必须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时高校可以引进SYB、KAB、模拟公司等课程,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利用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接受到基础的创业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重要途径。学校还可以通过搭建创业实践活动平台的方式,开展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创建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等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多种渠道为学生联系社会企业,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到真正的企业当中实习,充分了解企业,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业。在学校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离不开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更离不开学校创业环境的支持,学校的创业环境既包括学校硬件环境的支持,又包括学校软环境的支持。其中硬件环境的支持主要包括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物质条件,例如,创业空间、创业实验室以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工具,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业等等。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一方面的做法突出。学校软环境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学校的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校园文化以及创业氛围。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校友回到学校开展创业演讲活动,或者联合创客空间在高校举办创客节,为大学生优秀的创业项目颁发荣誉奖励,进行宣传等等,在学校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园,指导和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创业学生打造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和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推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引进投资等,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做好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服务工作,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作者:魏文斌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梅,付浩海.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3
[2]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4,9
[3]边舫.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为案例进行分析[J].青春岁月,2014,6
[4]刘春芝,丁学森.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刘俊贤,李晶,迟到.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
[6]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7]王伟敏.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5
[8]冯志刚.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微探———以一道三角形高考题的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5,10
[9]钱继兵.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
[10]姚裕群.论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创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9
第8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一、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中的问题探索
⑴创业教育观念落后。目前,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很多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为之革新了人才观念与教育观念。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出现“创新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等问题。此外,教育培训体系不成熟、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也是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相关因素。
⑵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整体不高。因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很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大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自身专业的知识,但对于专业之外的知识了解甚少。整体而言,一个是决策能力不强,以及在分析创新项目、对企业生产过程等方面缺乏认知,另一个是理论教育多于实践教育,缺少实际锻炼。
⑶定位模糊。首先,创业课程太少,且大多属于理论性课程。其次,一些高校在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时,通常利用创业讲座、竞赛等简单形式进行,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还会导致创业教育的实际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从而造成创业教育定位模糊,甚至促使学生无法意识到创业创新的重要性。
二、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有效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新时期下各高校应当对创业教育实际体系的构建予以高度重视,同时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创业教育。一个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一个是转变教育观念,以此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2]。第二,有机结合创业教育与大学教育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方法等进行完善。第三,教师作为推动创业教育进步的实施者,在革新教学方法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则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由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的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聘请优秀的创业团队建立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培训。
2.2创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在创业教育课堂中,采取转换师生角色或者师生联合施教等方法,既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另外,在创业教育革新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将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同时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作为革新教学的重要内容[3]。在这样的指导下,很大程度上转变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而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更有力地支持。此外,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很多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建立了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创业实践基地,并且与企业界人士进行了有效互动,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2.3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其一,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市场管理、企业理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创办多样化的创业活动,结合竞赛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形式。由此挖掘出学生的创业潜能,进而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创造积极的条件。
2.4完善创业教育服务机制
从实际出发,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以期为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同时,搭建创业教育的交流服务平台,即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创业教育服务,如开设创业课程、咨询指导等内容服务。在完善创业教育服务机制期间,还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空间资源等内容进行建设。其中社会资源要求高校重视创业指导服务,并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开展“校园咨询会”,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有关创业的政府政策,以及清楚创业的实际步骤[4]。人力资源是由高校组织创业团队并设立创业教育咨询队伍,以此解答学生在创业教育学习期间或者创业实践活动中的疑虑。空间资源即由高校为学生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以及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第9篇:大学生实践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
在理解文化素质教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素质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其中又包括提高专业素质、丰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是必要条件。在新时期文化素质在素质教育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多。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是总结起来所谓文化素质教育就是指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境界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具体指加强大学生在文学、哲学、历史、艺术、自然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来提升这三个层次。对于如何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明白文化素质的内涵是基础,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在认知上对文化素养的有一个正确定位,在行动和实施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出现问题。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众多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大学生的在能力和境界这两个层次很欠缺。
二、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
1.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四个部分,其一是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传承认同民族文化;其二是对人类社会传统机制制度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三是对人类历史的认识程度和对现代文化知识的把握;其四是开拓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深度和广度。
2.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
(1)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的社会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的发展,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的方针政策,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我国经济的中高速提升对企业的影响,这都要求我们快速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宏伟战略。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20年,这一战略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下去,不断地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法,不断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和体系。(2)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的个人要求。从各种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素质还是十分的欠缺,破坏文物、随意在网络中辱骂,诚信缺失是极其普遍的存在。也就要求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需要强化,从思想到实践都需要一个更高的水准要求。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包括学习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以及融入社会、贡献社会。
三、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探寻
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知识、能力、境界“三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创新和合作,达到共赢的局面。
1.素质是养出来的
人的优秀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将自己培养出来的。自己慢慢体会得到的。在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提高和感悟。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于自身的不足总是一概而过。转而对他人和社会的指责。对待同一件事情,面对同一种环境,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强化对自身的素质要求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2.学生的自我教育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作风和倾向。从能力方面讲,主要是实践能力低。从认知方面讲,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政治、他人等冷漠不关心。从自我方面讲,急躁、功利、享乐等,这些仅靠社会和学校很难改变。关键是要让学生自身充分认识这些不足和严重危害并能够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改变。
3.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将这一角色重新定位,更加细化这一角色。让学生的角色更多向主动转变,而教师则需要在这其中灵活转变角色。让教和学更加生动不再固化。让教学不再局限与教室,教师可以在生活、工作、恋爱多个情境中给予学生帮助扮演不同的角色。
4.整合教育资源
每个学校的条件都不同,由于地域、专业、师资、资金、教学理念的不同会有很多差异,所以说如何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就是一个需要去积极探索的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在合并、提升。当然也有一部分高校也在消失被淘汰。高校整合教育资源需要从多方位切入,对现有教育资源正确利用,对所缺资源的获得。以及调整课程体系、创造学习条件、增加实践活动。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求,是未来更高层次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从认识到实践,从整体到个人,都需要共同参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就是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在于高校,核心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作者:李萌欣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