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就业需要的会计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中职会计教学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要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如何在教学理念上突破传统“学科教育"思想,在教学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界限,实行会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会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设计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
增强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营造工作过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领域是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的核心环节。职业教育设计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时坚持由浅入深原则分三个教学模式进行:第一个教学模式是学习过程,其主要致力于手工、电子模拟实训;第二个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过程,其主要致力于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第三个教学模式是工作过程,其主要致力于会计事务所现场实训。
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组织和安排
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组织时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础之上,紧密结合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推进教、学、做三者有效融合,力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
(一)在实训室模拟实训
实训室模拟实训是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环节将以实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为例,对实训室模拟实训进行全面分析。实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划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期初建账、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期末清查和报表编制,并且设立相应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
对于职业教育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教学而言,其主要分为9个技能单元:存货核算、资金核算、出纳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金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往来核算、销售核算以及总账报。每一个技能单元可视为一个教学项目,并将其交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实训过程中,需依据技能项目大小、技能项目难易程度给予学生设置完成时间,当遇到困难时,教师需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结合互联网搜寻更多的相关资料,以此,在研究中完成实训项目,此行为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实训项目研究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抗压能力大大提高。
(二)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
职业教育校园应为会计仿真实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即加大软件、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构建校内实习、实训真实工作场景,从而,使学生在职业教育校园内顺利高效开展会计仿真实训。例如,基于学校超市是学生相对较熟悉且流动较大的场所,因此,可在职业教育校园内建立校园模拟超市,将其作为会计教学实训基地,号召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担任超市会计员、收银员、核算员等相关会计工作,并由会计专业教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做出评价和指导。以此,不仅能够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其职业素养,有助于会计专业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
(三)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
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需建立“学校+会计事务所”或“学校+企业”,由其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平台,同时,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稳定的校企关系,学校派遣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期间,自身便是企业的职工,必须承担工作职责,并且,还需要虚心向企业会计职工学习,接受其指导和教育。以此,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其树立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三、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综合考核评价
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综合考核评价是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为推进职业教育会计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一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七多、七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七多”是指多考核评价内容、多考核评价方式、多考核评价方法、多考核评价标准、多考核评价目标、多考核评价时段以及多考核评价主体;“七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教师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其中,并为相关考核内容进行赋分:课堂出勤考核10分,自学笔记考核10分,平时大作业40分,课堂提问10分,期末技能考核30分。
(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评价主要特征
1.考评内容多元化,注重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下,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考核评价内容呈现多元化,即技能分、态度分、团队分等,教师往往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项目设计能力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2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会计能力的典型代表课程,它融合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关联为一体的多个学科交叉型课程。从说课角度看,一般?目纬躺柚谩⒖纬躺杓频?7个方面来对这门课程进行设计。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会计电算化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是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法规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岗位技能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一是会计电算化已普遍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是大势所趋。二是该课程是会计从业人员取得相关资质的必考课之一。三是该课程是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与形成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三学期,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等课程。本门课程是对先修的会计基本理论等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检验,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各模块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核算;能解决财务软件运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能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能辅助或独立完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的实施。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基于工作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授课。
(2)设计思路。结合职业技能考试,以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财务软件为平台,指导学生完成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的各项流程。
(3)教学内容选择。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财务软件的实际应用,重在操作。依据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结合会计从业相关资质考试,按岗位要求,将知识点分为7个项目任务,43个典型任务,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资料进行训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其中教材中软件安装知识略过,因为大二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系统管理和固定资产系统不做重点讲解,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业务内容容易理解,易操作;总账和报表系统作详细和重点讲解,这部分系统复杂,业务烦琐,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将期末事项处理与报表合在一起讲,它们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为了适应我们所用用友T3版软件的要求,将教材给定案例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按照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安排教学进程。课程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设在会计实训室进行。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同步进行,达到“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的效果。即先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按照软件练习,最后由学生按照给出的任务自主独立完成实践操作。贯彻任务驱动与工学结合的思想,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项目强化知识训练。将课程按知识点分为7个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实施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即完成理论知识的强化;二是以模块强化技能训练。将整体教学任务进行分解,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按核算软件模块来开展技能训练,让学生按步骤、分任务地进行学习训练,即实现单项突破;三是以岗位强化实践训练。选取企业的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训练,按实际岗位分工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即实现综合实训。
将所有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形成了一套从财务系统基础设置到总账系统再到财务报表编制的完整的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要科学合理安排课时。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总账系统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服务的,是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又是会计从业资质考试出题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总账系统设置20学时。
(5)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重点是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难点是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工资分配、更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差错;解决措施是“精讲+精练+重点考核”。也就是说,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同时,把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
3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依据真实的企业案例,以任务为主线,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通过课堂上教师教授、教师的演示、学生反复练习和教师具体指导等步骤,形成了理实一体化与“演、练、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讲授、演示和指导为基本方法,辅以启发式教学法、问题陷阱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
(3)教学手段。一是课内采取“板书+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二是课外利用网络平台,主要利用QQ群、微信群进行答疑,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采用出勤考核、平时实践考核、期末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出勤占20%,平时实践考核占40%,期末实践考核占40%。平时实践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参加期末考核。
4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高职高专教材选用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RP软件操作实务》,同时参考以下几个书目: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软件实训》、会计从业证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民出版社出版)、会计职称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修订。
(2)教学资源。软件资源为正版的用友T3财务软件。硬件资源为带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会计事务所)。
(3)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多人,其中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副教授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讲师。
5教学效果
(1)目标实现。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实施中小企业电算化核算和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大多数能够通过会计从业资质考试。
(2)教学评价。从学生学习和同事反馈情况看,该课程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对该课程有很强的学习兴趣。
(3)取得成绩。本课程是会计从业人员有关考试的必考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化学习,大大提高了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其中“会计电算化”科目通过率为98%以上。参加工作的同学能够顺利上岗操作,录用单位满意度较高。
6课程特色
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了以实训为主的“演、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在教学形式上。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开展,完全做到“边学边做,学做合一”。在考核形式上。考核的内容与形式都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使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
第3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
2007年9月起,随着福建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专门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通过对泉州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掌握各用人单位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依据2014年福建省和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泉州市2013年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财会类职业在服务类岗位群中的需求大于求职缺口,在最大的10个地方产业职业群中排名第8,求人倍率为1.04,说明财会专业人才在泉州缺口仍然较大;另一方面,2012年通过针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福建和泉州的行业企业对出纳、收银,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等会计岗位群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审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抓手,适应行业企业对会计、税收、内审专门人才就业的需要,为此,本专业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大泉州,面向福建省,定位培养兼具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项“核心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纳税筹划能力等3项“发展能力”。适应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生产类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面向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将主办会计、中小企业出纳、报税员、仓储管理、内审员、助理财务分析师岗位等作为会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使之培养的专业群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岗位群进一步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产业联系更加紧密[3],以充分发挥会审专业在福建省的优势品牌和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基于此,会审专业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拓展,构建“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中体现一条主线、二个驱动、三个能力、四个突出。一条主线,即以会计岗位群(核心岗位群和相关辐射岗位群)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驱动,即技能竞赛驱动和校企共育驱动;三个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四个突出,即突出就业质量、突出企业地位、突出成长培养、突出社会服务。会审专业以会计岗位群为主导,培养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业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在岗位主导中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等“三大”会计核心岗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税收筹划助理岗位等相关会计辐射岗位群的人才培养,重点强化专业三个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开展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实施专业建设与地方服务产业融合,与泉州宏兴记账公司长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产学研方案等教学内容的制定、优化和完善,强化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四共”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在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突出专业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以就业质量评价为主体的专业品牌美誉度;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业企业在“四共”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就业、学生成长、学生创业与实践技能提升;突出专业在“校企”和“政校企”社会服务中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产学对接,双方合作共同培养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纳税现实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会审专业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社会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4],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改革的“三融入”,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在核心课程讲授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敬业、拼搏、诚信等)。同时,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富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会计课程体系,即构建会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发展能力”的阶梯式课程教学体系。即凭证编制与审核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财务信息分析涉税申报审计核查等7个会计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个专业核心能力;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等3个专业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专业技能耦合的课程体系,进而强化会审专业核心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会审专业根据地方服务产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技能需求来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所需支撑的课程体系内容。一方面以“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构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涵盖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技能实训、财务信息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审计工作规程、审计程序实训、财务分析处理、会计电算化实训、小企业会计技能实训、大中型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以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提升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三个发展能力,支撑三个发展能力的课程包含会计基础工作认知、会计报表编制、企业财务信息分析、会计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纳税筹划、税务申报、公司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实训、税务流程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职业技术课程。上述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力支撑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必需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专业职业素养融入会计工作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解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必需的人才培养操作技能。二是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占52.58%以上。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已建有“一中心、二实训”的校内实训格局。即会审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ERP软件模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各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因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校外职业环境实训结合、专题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来指导职业岗位群实践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机对接,较好地训练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技能,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在每学年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中,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其总学时的40%~50%,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超过50%。三是优化“双证书”教学制度。根据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实施“双证书”教学制度,即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为此,选用财政部门编写的职业考证教材作为会审专业的专业核心或选修课程,目前会审专业的双证毕业率高达97%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
会审专业核心课程采取集中式“做中学”的“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根据对会计一般职业岗位群(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员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场地安排在会计综合实训室、纳税申报大厅的现场,学生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老师再边讲解、边演示,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理解并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等基础知识,因而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做中学”,通过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采用会计仿真情景,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方面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课件、讲义、教案、案例、习题与企业纳税申报实训软件上网。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且学校提供充足的机房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设备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校内按照真实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布置和配备,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现场、会计项目等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环境。2011年至今,本专业开展国家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财经在线》建设1项并通过教育部验收。《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ERP应用与实训》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课程,便于教学资源共享。
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第4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就业需要的会计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中职会计教学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要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如何在教学理念上突破传统“学科教育"思想,在教学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界限,实行会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会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设计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
增强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营造工作过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领域是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的核心环节。职业教育设计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实施流程时坚持由浅入深原则分三个教学模式进行:第一个教学模式是学习过程,其主要致力于手工、电子模拟实训;第二个教学模式是工学结合过程,其主要致力于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第三个教学模式是工作过程,其主要致力于会计事务所现场实训。
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组织和安排
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组织时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础之上,紧密结合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推进教、学、做三者有效融合,力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
(一)在实训室模拟实训
实训室模拟实训是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环节将以实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为例,对实训室模拟实训进行全面分析。实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划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期初建账、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期末清查和报表编制,并且设立相应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
对于职业教育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教学而言,其主要分为9个技能单元:存货核算、资金核算、出纳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金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往来核算、销售核算以及总账报。每一个技能单元可视为一个教学项目,并将其交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实训过程中,需依据技能项目大小、技能项目难易程度给予学生设置完成时间,当遇到困难时,教师需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结合互联网搜寻更多的相关资料,以此,在研究中完成实训项目,此行为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实训项目研究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抗压能力大大提高。
(二)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实训
职业教育校园应为会计仿真实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即加大软件、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构建校内实习、实训真实工作场景,从而,使学生在职业教育校园内顺利高效开展会计仿真实训。例如,基于学校超市是学生相对较熟悉且流动较大的场所,因此,可在职业教育校园内建立校园模拟超市,将其作为会计教学实训基地,号召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担任超市会计员、收银员、核算员等相关会计工作,并由会计专业教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做出评价和指导。以此,不仅能够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其职业素养,有助于会计专业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
(三)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
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实训,需建立“学校+会计事务所”或“学校+企业”,由其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平台,同时,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稳定的校企关系,学校派遣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会计专业学生实习期间,自身便是企业的职工,必须承担工作职责,并且,还需要虚心向企业会计职工学习,接受其指导和教育。以此,不仅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其树立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三、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综合考核评价
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综合考核评价是会计专业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为推进职业教育会计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一体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七多、七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七多”是指多考核评价内容、多考核评价方式、多考核评价方法、多考核评价标准、多考核评价目标、多考核评价时段以及多考核评价主体;“七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教师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其中,并为相关考核内容进行赋分:课堂出勤考核10分,自学笔记考核10分,平时大作业40分,课堂提问10分,期末技能考核30分。
(二)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评价主要特征:
1、考评内容多元化,注重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下,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考核评价内容呈现多元化,即技能分、态度分、团队分等,教师往往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项目设计能力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2、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方式灵活性。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下,职业教育会计实训一体化评价方法呈现多样化,即阶段测验、课堂观察、专题调研、问卷调查、项目报告、论文答辩、期末测验以及案例分析等;其评价方式呈现灵活性,一是校内评价。即由学生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其中,教师可依据会计专业学生在实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合作态度、工作积极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二是校外评价,职业教育学校可邀请企业界专家对参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3、考核评价结果动态增值化,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不断创新。对于实训课程来说,职业教育学校可采用外部评价的方式确定该门课程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动态增值主要表现为“三大挂钩”,即实用会计基础实训考核与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标准直接挂钩、出纳技能实训与取得珠算等级证书标准直接挂钩、电算会计实训与取得初级电算化证书标准直接挂钩。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应不断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三)执行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调查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对相关课程制定具体 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实施办法,实践性教学部分明确技能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及评价等内容。其次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实践性教学。将实训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分为课堂实训、课程实训、单项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训五个板块,在不同的时段进行。①课堂实训,课堂的实践性内容是学生在平时上课中接触到的,作为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日常上课之中就要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在课堂上进行实训。②课程实训,主要针对财会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以安排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课程涉及的基本经济业务进行常规的工作。③单项模拟实训,主要是成本核算、办税、银行业务、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成本核算等。这些模拟实训一般在各课程中进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同的课程实训的重点不同,要突出重点,如《基础会计》突出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训则在于对会计核算技能的提高,学会解决会计实务中出现的简单问题。在基础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有难度的实训,便于学生灵活掌握该课程的专业技能。④综合模拟实训,是把一个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进行仿真操作演练。一般安排在专业理论课程结束时进行,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大演练”, 通过较集中的实训,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既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提升实践技能的目标。⑤校外社会实训,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这个阶段是在前面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青茹. 中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与建议[J]. 海峡科学, 2010,(08) .
[2] 罗来仙.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岗位实训教学模式创新[J]. 学园(教育科研), 2012,(01) .
[3] 邓玉芳. 浅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现状和教学方向[J]. 商场现代化, 2010,(24) .
[4] 许道胜. 中职会计实践教学中理实一体化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05) .
第5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组织实施;教学效果
各大职业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时,往往采用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所有会计账务处理的方式,以用友、金蝶等会计软件为平台,从软件自有的流程出发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能帮助学生认识企业内部整个会计核算的流程,但学生难以建立起软件操作与实务岗位的联系,同时也与企业的实际会计业务处理有较大的区别。因为企业会计核算无论是手工账处理还是电算化处理都是分岗位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有悖于企业工作实际的组织。学生在课程实训后只会其中的操作,而很难将其与实际工作很好的衔接,会导致学习与实践的脱节。
一、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内涵与设计理念
1.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涵义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规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由会计主管、出纳、会计、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组成。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系统的会计岗位相对应,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在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的应用型特点,要求会计专业教学既要全面系统的讲授会计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开展分岗实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岗位意识和岗位工作认识程度,锻炼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以提高其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能力。
2.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设计理念
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应该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能力的培养,根据“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采用岗位角色扮演的模式,采用分组、分岗、轮岗教学法,即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在掌握了本岗位工作技能后再轮岗,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目的是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接触”。
二、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实施准备:分组与分岗
分岗实训中首先需要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使用仿真实训用具,使学生尽快熟悉会计工作环境,从而在与实际工作相仿的实训环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增强他们对会计这个工作的直观认识。其次要进行实训分组,合理的分组会使得学生由个人状态转变为与小组成员紧密结合的协作状态,在正式实训开展前还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分配到了相应的角色。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要求,遵循内部牵制制度,并结合对中小型企业主要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一般实行一人多岗的特点,在会计电算分岗位实训中设置四个岗位: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记账会计人员和制单会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五个岗位:总账会计、出纳、会计主管、工资管理系统会计、购销存系统会计。
2.实训内容
(1)掌握会计工作的岗位流程
在分组和分岗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该由教师明确实训小组所共有的目标及任务,然后在各个小组所确定的会计机构负责人的安排下,通过运用手工及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企业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仿真企业业务的处理程序。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流程具体包括:系统初始化和基础设置、创建账套、总账系统凭证的填制及审核、记账生成各类账簿、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购销存系统的处理及生成凭证,以及会计报表的设置与编制等。
(2)培养电算化操作的各项技能
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就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操作手段,模拟处理企业中的货币资金业务、购销业务、存货核算业务、工资业务、固定资产等业务的核算,要求学生掌握在电算化系统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分析并解决在实践中出现各类问题,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各会计岗位之间业务传递的程序及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环节,从而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全貌拥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3.与轮岗实训模式的结合
采用分岗模式,每位同学只能接触一种岗位,而对其他岗位,认识还是不太深,因此还要把轮岗应用到课堂实训中。在实训开展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而精细的轮岗安排表,可以让每一位参加实训的学生对本小组所有岗位的工作任务都亲身体验一番。这种做法与单纯的分岗实训相比,不但可以提高实训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彼此沟通与相互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会计电算化分岗实训教学效果的分析
1.分岗实训启发了学生岗位角色意识
在分岗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教授和演示,而是转变为通过确定实训岗位的分工和职责,使得每位学生各司其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岗位角色意识,明确职业基础素质。
2.分岗模式体现了财务工作内部牵制原则
传统会计实训自始至终都由一个学生来完成业务的处理,既是出纳、制单,同时还是审核、主管,各种工作都是一人完成,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会计系统中各个岗位间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密切关系,而分岗教学模式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深刻体现了会计工作的内部牵制原则。
3.分岗实训全方位强化了学生工作能力
在分岗实训过程中,学生自己成为了一名会计,实训教室变成了企业科室,同学成为了同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有了清晰直观的理解和认识,而协同完成各个岗位工作,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宁靖华,肖湘蓉.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消费导刊,2014(3).
[2]林芳.浅析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问题与分岗实训策略[J].经贸实践,2015(09).
第6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依据CBE理论,以会计核算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对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设计,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W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CBE理论;财务会计;教学设计
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会计工作。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序化和整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疏于技能训练、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割裂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变。本文依据CBE理论,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有效融合。
一、CBE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反馈教学原则”为依据开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口.这是一种典型的就业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CBE 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将有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课程设计理念
面向中小企业,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岗位能力为重点,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新的内容体系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为辅,从会计核算岗位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以会计核算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为目标,以日常经济业务为主线,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并与会计资格认证相对接,设计学习情境。每一学习情景包含若干子情景,每一子情景又细化为若干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全面创新。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1.市场调研确定会计核算岗位,明确会计核算岗位人员质量规格标准
多年来,课程组走访了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与企业会计专家一起,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论证,共同确定了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养。
在分析会计人员总体质量规格标准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各岗位的人才质量规格标准,存货岗位为例分析说明如表:
2. 以培养会计核算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系统解构与重构课程内容;
传统会计教学存在两个弊端,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先理论、后实践,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间隔过久,使实训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二是理论教学环节注重理论知识、账务处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错位。
打破传统的按会计要素、按章节顺序设置的学科性课程内容体系,以培养会计核算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结合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建立以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新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了货币资金业务核算、往来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投资核算、薪酬核算、筹资核算、损益核算、报表编制9个教学情境。通过完整的会计核算流程、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的评价和调控;以多种形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学过程工作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师教学辅导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3. 以“一条主线、三个环节”设计教学过程,强化会计核算岗位能力训练
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岗位认知”、“体化教学”、“综合实训”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岗位认知,让学生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会计工作程序等建立感性认识;一体化教学,让学生熟练完成各个会计核算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锻炼会计核算岗位技能;综合实训,让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过程,完成建账、制单、登帐、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
4. 以会计核算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需要。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特色课件、课程录像、单项实训的任务书以及有关单证资料、综合实训的任务书以及单证资料等。
第7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建设思路;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升格、转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围绕一个核心、利用两条思路、通过三种途径、做好四项保障”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提升了专业团队,拓展了学生技能,加强了内涵建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专业建设的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第一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9年,当时3名专业教师除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全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另外,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行业院校中是非特色和非特有专业,经费投入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建设停滞,课程体系建设几乎空白的尴尬局面。
1.1职教理念落后,整体差距较大
我院原属于行业集团主管下的职业院校,有着不愁生源、不愁就业、不愁经费的优越条件,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均由行业统一管理和控制,职业教育理念相对匮乏,造成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实训条件简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迫在眉睫。
1.2培养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之初,采取的是典型的“本科压缩型”培养方式,培养出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万金油”,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转行现象普遍,学生就业对口率偏低。
2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9月,学院转制完成。为了让学院尽快融入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行列,全院开展了长达半年的大讨论,其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从此,学院开启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深入市场、进行社会调研,在原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方向)两个专业,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2.1围绕一个核心
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开展。
(1)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实行模块教学,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组装方案优化设计能力、故障排除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组建了虚拟装机实验平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改善了教学手段。
(2)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实行“分层教学”,采用在线考试系统实行笔试与机试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3)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制度,实现“高水平、前沿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如新成立的网络技术专业,通过“路由型与交换型网络互连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了该专业的各项教学制度,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网络综合实训室,将“职业初探”理念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考证”贯穿教学过程,进行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2利用两条思路
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利用两条思路进行建设。
2.2.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专宽相济,突出能力”为基本思路,改革课程设置、重组教学内容,贯彻“项目驱动、案例教学、边讲边练、课程设计”的教学思想,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 课程体系构建集思广益。通过聘请陆军总医院、广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广州立信集团依万达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南方新闻网等单位的高级技术专家组成3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和信息交流。
(2) 优化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时量160多节,对各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整合,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完善教学文件。每年定期完善、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保障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加强为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立体化教材开发,另一方面加强为配合专业建设的主干课程教材与综合实践课程教材的建设,并对部分院本教材进行重点投入,形成特色化教材。
2.2.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依托地方、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从加大顶岗实习力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方面入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
(1) 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2) 高度重视与社会企业的联合,按技术路线决定课程路线的思想,在与校企联合编写实训教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实践教学体现了企业需求。
(3) 不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加大校企订单、定向培养的实践力度,积极为每个专业建设2~3个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2.3通过三种途径
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2.3.1学院自建
我院是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认证项目“NTC-院校测评基地”,承担了在校学生工作技能培训与认证的任务,同时还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7种基础培训科目和3种高新技术模块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此,学院先后新建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室17间,CAD专用实训室1间,网络综合实训室1间,数码工作室1间,保障了实践教学和培训考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另外,学院网络中心也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一个重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广泛吸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学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2.3.2校企共建
我院先后与广州铁路集团总公司、广州铁道车辆厂、广梅汕铁路公司、广州地铁公司等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分别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和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神州数码网络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工程师认证中心”,与企业共建了网络实验室和认证考试中心,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3.3顶岗实习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至少需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学院成立“流溪数码工作室”,在校内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学院校园网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及多媒体制作等工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的机会,既解决了学院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先后与东莞立诚电子有限公司、惠州纳伟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火车站售票服务中心等单位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顶岗实习合作关系,进行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收获。
2.4做好四项保障
2.4.1加大实践投入
截至2008年下半年,学院共投资近千万元建设计算机类校内实训室17个,投资近150万元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6个,另外每年还投资近50万元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各种条件,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供了物质保障。
2.4.2寻求企业支持
通过定期组织企业活动,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先后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教学委员会的成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顶岗实习的实现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服务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4.3培养“双师”队伍
计算机类专业通过多途径选聘,多形式培养,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8人,初级2人)、兼职教师12人,其中“双师”13人。专任教师中硕士6人,在读研究生7人,所学专业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学历结构合理。
2.4.4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以动手能力考核为重点,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校内考核实行理论考试、上机操作与作品答辩并举,校外考核实行师傅打分、同学互评和产品展示并重。通过在计算机类专业大力推行作品成果展示和项目质量水平测试的考核方式,努力营造出“自觉学习语言、主动设计程序、积极开发软件、努力承接项目”的氛围。
3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3.1提升了专业团队
近几年来,计算机各专业团队在院、市、省、国家等多级别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广铁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铁道部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各1项,立项或完成多级别的科研课题共计17项,编写教材8本,50余篇。
3.2拓展了学生技能
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多次在省、市大学生竞赛中获奖,如2007年获第十七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2008年上半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网页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三等奖各1项。
3.3强化了内涵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完善了教学制度,吸纳了高素质人才,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训基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计算机专业具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示范专业1个,院级精品课程7门。正在进行的“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在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方式改革,拥有校内实训室17个、校外实践基地6个,与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细化主干课专业方向,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形成具有自身职业院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爱军,李锋,李伟群.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框架体系与实施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6):8-9.
[2] 葛竹春.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信管专业建设探索[J]. 教育探索,2007(9):74-75.
[3] 李锋,许爱军,郭庚麒.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104-106.
第8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委托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内涵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一种将会计服务与会计监督进行有机结合的会计核算模式,由财务部门设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处理业务,以强化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以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为前提,把统一核算作为手段,撤消各单位的会计和出纳,统一开户,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集中处理资金往来、成本费用支出、财产物资管理等会计核算业务,准确、及时地向各单位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实行“三统一、三分离、一公开”。其中“三统一”是指统一采购物料,统一核算、审批职工薪资,统一管理企业资金;“三分离”是指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相分离,财务会计凭证管理与核算单位相分离,会计业务的决策与执行相分离; “一公开”是指公开会计核算业务,及时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现状分析
(一)我国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应用现状
由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不能适应大型集团企业的发展要求,为了提高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石油企业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向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转变。中石油自2001年开始实施地区公司级会计集中核算,制定了“优化会计业务、报告流程,压缩核算层次,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目标,逐级优化业务流程,最后实现公司总部全面并账核算。中石化于2009年初在总部层面组织启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并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项目培训、企业需求对接、完善确定需求等阶段工作,2010年5月在胜利石油管理局组织测试运行,随后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
(二)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人才选拔任用与培养不够重视。石油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领导可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是对于报账会计的任命较为随意,造成单位报账员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益;另一方面是在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单位负责人对报账会计的地位不予肯定,造成报账员工作积极性降低,难以有效发挥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优势。
2.石油企业业务流程不统一。由于石油企业各分子公司的工作流程存在一定差异,个性化要求较多,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进行统一的业务处理时,就会存在一些差异,导致流程不统一问题。
3.配套制度不健全,存在监督漏洞。集团企业设置的会计核算中心对超标准支出和不合法的开支缺乏有力的监督。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倾向于将监督寓于服务中,在服务的同时进行监督,这就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但是现在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律条例并不完备,有些条款甚至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存在制度漏洞。
4.绩效管理不力,考核措施滞后。石油企业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以来,现有制度仍有待改进完善,例如日常管理条例中的工作纪律为规范员工工作时间,并不涉及员工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数量及质量,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员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由于业务生疏而降低工作积极性乃至工作松懈;又如工作范围及岗位职责等条例最初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拟定,缺乏具体的工作内容和相应的指导手册,也存在一些细节漏洞,这就需要各部门的负责人再对工作范围和岗位职责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再如,作为国有企业,我国石油企业往往存在绩效考核制度滞后的问题,管理层不够重视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优势的发挥,需要改进。
三、国外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经验借鉴
壳牌公司自1998年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一是通过发行公司信用卡,将公务消费及小额采购纳入集中报销范围;二是员工进行公司信用卡报销时需将报销申请单、发票、银行卡签收单一并放到档案中心存档;三是公司集中报销系统与差旅预定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资金系统、会计系统对接等。壳牌公司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将流程统一、不断重复操作的业务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统一为各业务单元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行风险,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壳牌公司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大型集团企业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以前,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诸如信息平台建设、实地考察学习以及相关体制建设等。
(二)会计核算中心依靠标准化流程能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但并不是所有业务都适合标准化处理,特殊业务应该继续由各业务部门处理,保证服务质量。
(三)大型企业集团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时应定位明确,并能随着企业的成长逐渐扩充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四)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有效应用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和高素质人员的参与,因此,石油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企业顺利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我国石油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对策
(一)加强石油企业专业会计人才培养
石油企业要想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优势,就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和配置工作。只有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并使他们认可和适应新的工作模式,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能力。石油企业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
1.更加注重人才的有效选拔。因为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运行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所以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也要达到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远程集中的办公特点也对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企业要秉持按需配置的原则,充分考虑选用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性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选拔。
2.注重培养培训人才。企业培训主要分为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发展培训,短期集中培训通常是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技术方面的培训,长期发展培训则注重员工自身能力的拓展。企业在选拔出较为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的基础上,要注重其各项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企业加强员工培训。首先企业应当明确员工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然后制定标准和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逐步培养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具备高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加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员工知识体系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三个维度,而建设知识管理体系是一个对方法和知识进行不断整理、累积、推广以及创新的过程,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二)统一石油企业业务流程
石油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后,相关业务流程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以及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保障了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规模运行,但同时也打破了子公司原有的操作流程。这就需要石油企业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使其既能满足各子公司的业务需要,又能有效保障企业管理的高效性:
1.使业务流程的分解、整合标准化。石油企业总部会计核算中心应该在处理日常业务的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在考虑风险的前提下,对比各子流程运行状况并从中选择最高效的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总结提炼出各岗位的具体操作细则,确保每个员工的操作规范标准,从而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
2.使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管理要求标准化。石油企业要想顺利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需要先对各单位自行处理的业务标准化,包括会计科目、核算口径、报表合并口径的统一等,从而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要对即将上线的企业做好检查工作,保证业务流程标准的有效性。
(三)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监督
石油企业由于其国有企业的性质,难免存在管理制度滞后的问题,并进一步导致了监督漏洞。为了真正发挥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作用,提高石油企业的管理效率,相关管理者应当注重其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细化监督管理体制,使有关规定条例具有真实可操作性,避免监督漏洞。为保障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在石油企业的有效运行,总部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要严肃处理。
(四)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修订
作为大型企业集团,我国的石油企业子公司众多,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量很大,如何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是顺利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以充分激励和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整个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运行效益。本文基于平衡积分卡理念,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从而实现会计核算中心全面绩效考核:
1.财务维度。财务指标更多地集中于预算达成度等符合性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提升资金的流动性方面,例如坏账冲销、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等指标,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是企业营运安全的保障,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第二是成本费用控制方面,比如人力成本、每笔交易成本、成本占收入比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考核各单元的成本控制情况,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大企业的盈利空间。
2.客户维度。客户维度指标着重体现会计核算中心的服务质量以及与客户的关系,加强客户维度指标考核,能有效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企业应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客户维度指标。客户维度指标可以从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客户关系两方面进行考虑:其中服务质量考核可以采用服务质量协议达成度指标,而服务质量协议是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与客户的约定;对客户关系的考核则可以通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衡量,客户满意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3.内部流程维度。内部流程维度指标能体现石油企业内部流程的运作效率,企业会计核算中心关注内部流程维度指标有利于促进企业流程不断优化,进而促进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设计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主要从提升核算中心的响应速度方面考虑,包括业务处理效率和周期改进等指标,不仅能反映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也体现了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与成长维度。石油企业顺利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高素质的员工,并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设计学习与成长维度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等三个方面。在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方面,不仅要关注创新意见的数量,更要关注这些创新观点的有效实施比例;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方面,不仅要考核员工参与培训学时指标,也要进行培训后成果考核;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方面,则主要通过员工流失率、员工投诉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物资供应处)
参考文献:
[1] 刘黎龙.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之优化提升[J].会计之友,2013(6)
[2] 王海兵.对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下旬),2015(3)
第9篇:会计核算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是一所公办全日制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第三批示范校建设单位。会计专业是学校的一个传统老牌专业,开设于1986年,2008年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市级重点专业,2012年确定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虽然学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中,对会计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但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应立足学校实际,本着服务重庆市经济的转型,重庆市中小企业和供销系统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技能人才。
一、重庆市经贸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变革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缺乏职业特性
学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人员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所以从课程设置上看,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课程编排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际操作训练,课程设置很难满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业务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
2.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向之间存在矛盾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包括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就业,主要从事会计、出纳、收银员、统计等相关工作。而现行的中职学校会计课程大多是依据大中型企业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大纲编写的,无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要求,因此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下降。
3.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只侧重于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衔接,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章节之间比例失调。如《税收基础》中没有涉及有关税金分录的编制,财务管理也只是进行有关经济模型的计算,没有跟企业内部的管理结合起来。
4.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未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助理会计师证书考试融合
从业资格证书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得基础,但是目前学校会计课程设置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有一定的脱节,不能把学生考证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因此,必须对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培养社会所需会计人才的课程体系。
二、新环境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微型企业、供销社行业企业、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相关财经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应成立由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组织会计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广泛听取行业、企业财务专家、学生就业对口企业人事主管对会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的任务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形成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再将相关知识、技能、素养转化为课程,按照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研发相应岗位教材,形成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以达到教学内容 “实际、实用、实践”的要求,既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要求,在对会计行业及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想。其中“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
三、未来选择:中职会计专业“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一)“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内涵
“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为公共文化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学生“够用”为度,主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音乐、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公关礼仪等。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适当增加选修课。该模块设置的课程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纳税实务等。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基础、经济法基础、审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建设由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财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就是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如《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体现了课程教学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就是制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模块化教学,开展岗位实训,如《财经基本基本》、《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即在每一岗位课程学习中或学习后进行跟岗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习、代账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级会计技能人才。
(二)构建“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三模块三融合”课程结构使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基本素质模块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商务礼仪等课程。
专业技能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和综合实训课。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税法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等;专业技能课程(企业会计)方向包括出纳实务、成本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务、纳税实务、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企业会计)方向包括收银实务、统计学基础、库管员实务、会计从业基础、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ERP沙盘基础等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包括:企业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课程,
拓展能力模块包括:市场营销、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审计基础等课程。
(三)教学时间安排得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安排
按照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采用理实一体、学训交替方式,增强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专业教学执行计划。教学计划安排的设想是,一年级完成基本素质模块课程学习后,二年级进行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学习更多相关的专业课程。三年级主要是学生在企业行业对口专业、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引进的记账公司等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具体教学建议与安排如表2所示。
1.教学时间安排基本要求
(1)本教学时间安排针对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含复习考试和集中实训),假期16周。周学时平均课时为29。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168(3132)。
(2)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为必修课。学校也可根据需要,开专题讲座(活动)。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30%,累计总学时将近一学年。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能满足第3年参加技能高考需要。
(3)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能力课以及综合实训课。
专业技能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0%,其中顶岗实习(含认识性实习实训、教学实习实训、专业综合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4)课程设置中的拓展能力课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比例的10%,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连续性。
2.教学建议与安排
基本素质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安排在1、2学期,体育与健康总学时144且前4个学期每周2课时,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总学时144且每周4课时,其余公共基础课程每周均为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