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2024-02-23 10: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构建了由六个模块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本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更是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入口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学期完成,可以安排30个学时。项目1主要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要求、三年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2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内容以及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类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层级、生产经营过程、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将来面临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作为经济体是自己将来工作的依靠。项目3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称职务系列等级、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环境,充分认识当前专业学习与将来进入这一职业的相关性,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二、“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三、实践教学评价

第2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 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史新浩(1970- ),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等职业教育;周志红(1975- ),女,山东安丘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山东 潍坊 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482,课题主持人:史新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24-02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1.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大一新生在专业认知、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等方面存在认知模糊、过分依赖、择业偏执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入口教育教学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有的学校对专业认知教育主要是以集中组织一次专题讲座或者一次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完成。有的学校的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要么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要么开设时间滞后。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致使学生头脑里缺乏对企业和会计工作的整体认知,无从感知专业学习与日后工作的紧密联系。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2.校内实践能力训练效果不理想。笔者对国家示范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课时比例不到30%,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0%,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课时为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环节的课时。校内实践课时安排不足,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校内实践训练多采取先理论课程学习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内在联系。其明显弊端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对业务处理掌握不扎实,面对实训业务单据时茫然无措;负责任的教师会分析讲解经济业务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账务处理,不负责任的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由学生根据答案完成账务处理。

3.专业顶岗实习难以实现。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岗位的敏感性,使得企业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普遍持谨慎或拒绝态度,学生成批量顶岗实习更不现实。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找到实习单位并得以在会计岗位实习。有的企业利用学校举办招聘会的时机选聘学生实习,以便将来留用,但企业数量和岗位数量极其有限。笔者所在学校2012届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会计人员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8.36%,招聘学生数量占比就更低了。如何落实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成为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

4.毕业论文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论文形式,即让学生撰写纯理论性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单一,内容类同,抄袭严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极不适应的。高职院校应敢于打破常规,从不同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训练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构建了由六个模块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本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更是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入口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学期完成,可以安排30个学时。项目1主要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要求、三年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2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内容以及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类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层级、生产经营过程、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将来面临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作为经济体是自己将来工作的依靠。项目3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称职务系列等级、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环境,充分认识当前专业学习与将来进入这一职业的相关性,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

“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三、“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

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

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

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四、实践教学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是指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中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对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与等级评价,并记入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档案。

1.建立实践能力评价档案。为每名学生建立会计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档案,档案中详细记载三年期间每一实践模块中每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

2.确定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根据学生出勤、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实训作品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确定考核成绩,其中,专业入口教育模块:出勤成绩(10%)+专业认知体会(20%)+企业认知体会(30%)+职业认知体会(20%)+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20%);“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出勤成绩(10%)+实训性任务评定成绩(40%)+学习性任务考试成绩(50%);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和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出勤成绩(10%)+学生相互自评(30%)+指导教师评定(60%);顶岗实习模块:出勤成绩(10%)+真实性会计作品(60%)+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30%);毕业论文模块:专业相关性(20%)+有的放矢、言之有物(40%)+所思所想、所感所悟(40%)。依据考核成绩确定评价等级,考核成绩(90—100)为优秀,(70—90)为良好,(60—70)为合格,(0—60)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4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导生制;毕业综合实践;导生;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吴建平(1957-),女,汉族,湖北宜昌,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43-02

导生制是由英国人创造,曾在欧美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得到推广运用。其具体做法是,在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为导生。导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用于知识综合性强、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

毕业综合实践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用来代替毕业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其要求是: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习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少于一个学期的专业工作实践,对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性质与内涵、岗位工作技能等,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报告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学生才能参加答辩。显然,毕业综合实践既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实践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成果型式为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由于在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学生一般都被分散安排到多家企业顶岗工作,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尽相同,作息时间也难以统一。因此,指导教师不宜照搬传统毕业设计的做法,如按规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等;而应根据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近年来在指导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时,进行了将导生制引入教学过程的探索和实践。事实证明,导生制的应用,对于提高毕业综合实践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一、导生的选拔和培养

(一)导生的选拔

导生在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既是学生中的“领头羊”,又是指导教师的助手。因此,导生的选拔是实施导生制的关键。对导生的要求,除了要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指导教师可通过同学们的推荐,以及在平时教学中的观察了解等多种途径,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作为导生。一般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导生的选拔,即先按岗位工作的性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组,再按课题组人数的1/5~1/8选拔导生。

(二)导生的培养

导生选以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根据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对导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导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应综合运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案例,对职业岗位的性质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进行剖析,并加以归纳整理;然后将分析结果,及自己的认识或建议写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作为导生,需要在毕业综合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应具有更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指导教师可通过重点辅导、现场指导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导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例如针对岗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指导导生应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使导生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从而能在顺利完成自己课题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课题中的问题。

2.培养导生的创新能力。毕业综合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舞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拓创新,施展才能的空间。指导教师应重视对导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导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根据计算机行业软、硬件更新换代快,职业岗位技能发展迅速的特点,启发导生通过广泛查阅资料,深入调研,以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导生能对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并在毕业综合实践报告中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建议,这无疑也为其他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起到了榜样作用。

3.培养导生的工作能力和互助精神。为使导生能尽快进入“角色”,在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指导教师应及时对导生的工作职责提出要求,并为其履行职责创造条件。例如,对毕业综合实践的任务和要求,指导教师只就各阶段的重点问题向全体同学进行宏观指导,而细节问题则可依靠导生在毕业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他学生进行适时指导。根据学生们比较分散,不便集中的具体情况,指导老师还可帮助导生建立课题组QQ群、论坛等,作为导生与同课题组成员的联系方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导生的工作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导生与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

二、导生制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发挥导生的整体引导作用

导生的整体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其他学生按照毕业综合实践的进度计划完成课题规定的任务,并写出有质量的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在毕业综合实践期间,学生要在进行专业工作实践的同时,撰写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由于时间紧、任务艰巨,因此进度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指导教师在布置毕业综合实践的任务时,对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时间进度有具体要求。导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在自己率先完成各阶段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引导本课题组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例如在选题阶段,导生可根据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的要求,积极引导本课题组同学边查询资料、进行调研,边构思题目。导生还可预先在QQ群或论坛上提出若干个题目供其他学生参考,并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以启发大家的思路,这无疑加快了全组同学选题的进程。以此类推,便可引导整个课题组按进度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质量是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灵魂。指导教师对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质量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宏观方面,如在任务书中提出具体要求,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进行检查等。导生则可从微观上发挥作用,以提高本课题组同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质量。导生首先应以身作则,高质量地完成好自己的毕业综合实践报告,为其他同学作出表率;同时要积极关注其他同学的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质量。在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导生更要主动参与到同学们中去,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例如,负责平面广告设计制作课题组的导生,可就广告的创意、色彩运用等问题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根据各位同学的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以求取得最佳效果。对于在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过程中出现的带共性的难点问题,导生可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寻求解决方案。

(二)发挥导生的个别辅导作用

如果说导生的整体引导作用是一种对集体的潜移默化作用,那么,导生的个别辅导作用则是一种对个别需要帮助学生的直接推动作用。导生的辅导对象,可由指导教师指定,也可由导生自己选择。辅导对象确定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导生一起制定辅导方案,并向导生讲授辅导方法,提供有关资料,使导生的辅导作用能尽量地发挥。导生在对需要帮助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根据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任务要求,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以消除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同时还要在思想上帮助这些学生生树立信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争取在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过程中不掉队。指导教师要定期检查这些学生的进步情况,并与导生一起分析辅导中还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辅导方案,力求取得良好效果。

三、导生制运用效果评价

(一)学生成绩评价

笔者近年来与其他教师合作,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应用了导生制。从实际效果来看,导生制的实施,强化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避免了在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顾此失彼,甚至流于形式现象的发生,全部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报告。据统计,各专业学生成绩的合格率都达到99%以上,优良率达到40%以上。比采用传统方法指导毕业综合实践教学,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

(二)学生能力评价

由于导生制具有增强学生间相互交流的特点,在毕业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可通过平等对话、相互讨论等方式解决课题中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毕业综合实践教学,学生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普遍提高。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综合实践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录用。

综上所述,运用导生制,对提高毕业综合实践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应用范围来看,导生制不仅适用于毕业综合实践教学,对其他知识综合性强、技能要求高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凤阳,李捷.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02(1).

第5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4日

实践教学是审计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熟练的审计技术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但没有统一的标准。要完善和强化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块体系,然后依据这个实践教学模块框架加强各个具体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对于审计理论和方法,国内审计理论界研究较多,对审计的实践教学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以高职教学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结合各主干课程的开设目标、具体内容、合理时间设计及学生兴趣等,把课堂内案例教学、同步实训、角色扮演、校内实验室的综合模拟实习、公司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融和在一起,构造一个与主干课程紧密结合的审计实践教学模块体系,以供完善与探讨。

一、认清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审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一些案例分析简单过时,并且与现代审计技术极不配套,同时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性。实践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及漏洞现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从目前看来,高职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普高生和其他生源的学生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区别不够明显等。

(三)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及实习教材。目前出版的审计专业的实训及实习教材不适用。有的实训资料太复杂并且与实际审计工作不相符合,学生难以接受,有的过于简单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标准。

二、以主干审计专业课程为基础构建实践教学模块体系(图1)

三、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内容及实施

(一)应开设与审计专业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

1、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原理”是学生开始接触审计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后续具体专业课程的基础。该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审计信息系统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基础审计技术方法,如审计计划、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等。

作为审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该门课程除了在课堂内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形象的讲授之外,还应开展配套的实践性教学与章节同步实训。同步实训是指在完成该课程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所进行的阶段性实务训练。它能促使学生较直观地感受相关审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也有助于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抽象的审计技术方法,因此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审计学原理”的同步实训内容应包括:对企业的初步测试了解、签订合约、编制审计计划、内部控制测试、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检查账户记录及余额、编制审计报告、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需求和具体情况出具管理建议书等。通过同步实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各种仿真或真实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该法既能避免审计理论课的乏味和抽象性的特征,又能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基本审计技能。同步实训教材最好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审计教师和各行业审计专家共同编写完成,并且根据审计实践的变化随时修改内容。该实训资料可以分章分段选取使用,在时间安排上主要依据审计内容的难易程度及进度灵活把握安排,实训后必须单独考核学生的实训成绩。

该课程的实训教学也可以根据审计专业的考核标准及实际工作需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例如,在讲授审计计划时,可以设定审计前对被审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及初步测试人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总计划及审计具体计划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去体会审计业务的实质,逐步熟悉审计业务的程序、清楚审计主体与被审计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等,从而使学生达到在“扮演游戏”中轻松地学习审计理论知识及增长审计基本技能。

2、审计学。“审计学”是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及规范体系;熟练地掌握各种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具体的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报告的编制方法。这门课程实务操作性很强,涵盖了从事审计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审计理论及技能。所以,该门课程应该特别注重审计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在审计过程中处理实际问题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及行业标准、职业判断能力、企业管理及管理的评价能力、风险意识及风险预测判断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等,为今后从事各种审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该课程应开设以下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

(1)单元同步实训。该门课程内容多、难度大,那么同步实训的模块内容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践性较强的审计专业问题展开设计,包括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销售与收款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等等。比如,对存货账户进行同步实训审计,可以设计企业存货余额审计记录(主要审计存货的明细账)、存货盘点计划调查问卷、存货的分析性复核、存货的计价测试、存货主要账户的审计及存货审定表的编制,等等。让学生接触、分析、运用这些审计过程中真实审查企业经济业务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审计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审计业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过程中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由于贴近了审计的实际工作,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真实感觉。学生在模仿实际审计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存货的实质性测试的分析性测试和详细测试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给审计学教学中的难点增添了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将章节同步实训项目开发成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及个人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的开放型的实训模块群,并且配套多媒体实习指导课件及自动阅卷评分功能,使师生都能及时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同时,“审计学”的同步实训资料在时间安排上应根据进度与该课程同步,其实训成绩也应该根据统一的标准单独考核。

(2)审计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集启发、互动及研究于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其教学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力,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审计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在审计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僵硬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由于“审计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材一般均附有相关配套案例并且还有专门的审计案例分析教材。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案例比较容易获得,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审计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管是自行开发还是使用统一的教材都必须注重审计案例的适用性和新颖性。审计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应该同步,成绩可以单独考核,也可以作为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

(3)校内审计模拟实习。校内审计模拟实习是指在院校内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及相关财务等资料为基础,通过编制一套真实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模拟审计单位的实际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审计学”详细地阐述了审计程序及审计技术方法,课程结束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技能,再通过一套完整的审计模拟实习资料进行演练,使学生对审计工作的整个程序有直接、清晰的体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计实践技能,为实现审计工作零距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的校内审计模拟实习应该利用计算机实行审计信息系统,比如会计事务所目前普遍使用的一审通软件。该课程的模拟实习资料可选用以被审计单位为题材编写的审计实习模块资料。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软件应包括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的阶段及审计终结阶段的具体模块。时间安排在“审计学”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成绩应该单独进行考核。

3、内部审计学。“内部审计学”是审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企业风险审计、企业效益审计等。该课程应开展的配套实践教学形式为:

(1)同步实训。内部审计学的同步实习内容应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企业内部控制测试、企业管理效益审计、企业风险预测及控制审计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接触企业内部审计的各种内容,理解内部审计的状况及具体流程,掌握企业内部审计的各种技能,使学生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及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有较直观的感知。该课程相关同步实训资料一般为各职院自行开发,但内部审计同步实训资料必须及时补充和修改,以保证学生内部审计技能与时俱进。同时,该实训在时间安排上可根据进度灵活处理,实训成绩应单独考核。

(2)校内模拟实习。“内部审计学”课程结束后,应安排学生完成一套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的模拟实习资料,对企业内部审计流程进行完整的演练。校内模拟实习最好在校内的审计模拟实验室完成,采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软件。模拟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内部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编制内部审计报告,等等。该课程的校内模拟实习资料可以根据一些典型的企业内部审计情况自行开发教材并且不断完善,时间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成绩应单独考核。

(二)建议开展与审计专业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审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独立学科,财务会计资料是审计的重要对象。因此,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以下课程作为配套的实践教学的形式:

1、“财务管理”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过程中财务信息的收集、选择、分析、决策的方法,真正地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成本会计”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企业核算的整个流程。通过实训,使学生接触各种成本计算,了解成本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并对不同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运用,使其对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重点及特点有一个直观了解。

3、“国际审计”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性审计技术模式、国际审计领域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三)应开设与课程无配套关系的实践教学

1、实验室审计综合实习。实验室综合实习是指在校内的审计模拟实验室完成的最综合的实训,一般可采用专门的审计软件模拟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风险评估、账户的审查、工作底稿的编制及核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管理建议书,等等。与校内模拟实习相比,从深度来看,除了基本审计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如资产评估、风险的评价和控制,等等。从广度上来看,不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还应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企业管理学等多门课程及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实验室综合实习对审计教学的实践内容进行了拓展和提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验室综合实习应该在学生完成所有审计专业课程后进行,实习成绩应该单独考核。

2、公司或企业实习。公司或企业实习是指直接让学生到实习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企业)或者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审计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公司实习在整个审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高度综合性,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审计环境中了解、熟悉审计专业操作和审计工作流程,是同步实训、案例分析和校内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通过公司实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审计工作的意义,真正地提升了学生审计技能和审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今后走上审计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实习是与课程无配套关系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应在所有的审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可根据单位具体情况将学生安排在会计事务所或者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成绩应结合实习报告内容及其实习单位或者基地的表现单独考核。

构建科学、合理的审计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理论,有利于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加速审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及审计专家的不断探讨和研究,以便对审计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范和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运国,胡丽艳.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5.

第6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34—02

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一直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加之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性学科,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力度。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具体实习安排情况见表1。

除此之外,各任课教师在课内或者课外会安排相应的实训内容,比如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会安排会计手工账的模拟实训;财务软件的应用会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穿插。这些实习、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训效果仍无法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

1)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目前会计专业主要针对几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了相应的模拟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这些实训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主要都局限在会计核算上,缺少会计“审核、监督”的重要环节,例如缺少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模拟实训,因此学生很难得到系统而全面的练习。另外,目前学校没有对实训课程的时间做统一规定,因此在课时安排上有些不合理。例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实训都安排在第3学期,这样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实训操作还没有做完就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实训起来难度比较大。

2)实训指导教师缺少岗位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对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应对理论和实践都非常熟悉,才能有效地组织实训,并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但是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本身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在指导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素质来理解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缺乏真实性、权威性。外聘的企业教师则由于时间问题,很难找到负责全部实训教学过程的指导教师,这也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效果缺乏有效评价。目前实训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以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抄袭其他学生的实习报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模拟实训也忽略了对实训教师的考核,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2 “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

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现状,构建一个“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通过模拟实训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全方位,使学生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通过会计系列课程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的三循环,反复不断地巩固强化实训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熟练度。通过会计各种不同模块的岗位实训,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迅速适应各种岗位需求,了解各岗位职责,体会实际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按照以上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时间上来说:第1学期以认知实习为主,了解本专业从业人员社会需求及其素质、技能要求等。第2学期以社会调查为主,让学生利用暑假和短学期调查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等;第3、4学期以课程实训、技能培训为主,第5、6学期以课程实训和校外毕业实习为主。

从基本技能上来说,在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应以培养学生会计基本技能为重点,可以安排学生训练点钞、小键盘输入、会计大小写数字标准书写等基本技能。在完成财务会计课程后让学生练习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技能,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账的会计工作。同时增设审计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对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进行审计的专业技能。

从岗位模块上来说,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岗位训练,在第4学期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设置出纳岗位、库管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稽核岗位等,要求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要做到定时岗位轮换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扩大就业面。

2.2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平台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由与之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平台体系来支撑。实训教学平台,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平台、实训平台、实习平台等方面。实验平台可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实验,要求得出相应的结果,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实训平台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习平台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真实或模拟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实习。通过多层次的反复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2.3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的考核方式应是多样化的。这里主要设计两大类的实训考核指标,一类是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一类是结果类的评价指标。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训报告规范性等。结果类的评价指标主要以实训指导书/报告的完成情况为评价依据,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另外,成立相应的学生小组,最终的总分可以按照自评、小组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不同的权重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

3 小结

总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还需在实训教师队伍、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材等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以此为立体模拟实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宣国萍.“阶梯渐进、校企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156—157.

第7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财务会计 四结合 模式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的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每个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一般以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训为主要课程内容。从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来看,大多都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步走,即先行理论教学,后进行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还有部分学校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但由于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内容的设计、组织方式不尽合理,教学效果较差;各类考试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学生则沿袭了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知识和会计思想,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很难适应会计工作日益发展的职业要求。因此,改变原有教学程序,重塑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探索具有高职会计教学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四结合”的教学模式

财务会计课程“四结合”教学模式具体是: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融“教、学、做”结合;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内真账实践相结合,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教、学、做”结合

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了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有机组合。财务会计课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要求为目标,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为基础,以通用内容业务具体准则为补充内容体系,最后以财务报告为总结,形成相应的内容单元;同时,将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课提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步实施财务会计单项(各个内容单元)实训,边教边学、边学边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深化理论,并且与职业资格考证体系一致,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二)财务会计课程群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会计核算需要一定的理论水平作为职业判断的基础,同时又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实务操作。《财务会计》课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能力的要求为主线,突出会计核算业务操作。基于中小型组织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主要训练出纳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成本费用岗位、财务成果岗位、资金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等工作领域的业务操作;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形成一个会计工作团队,既分工、又协作。在组织方式上,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分为财务负责人、制单会计、记账会计、出纳、审核等岗位,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定期轮换,达到掌握会计职业各个岗位、各单项技能的基本要求。

(三)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综合实训资料――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和掌握现代财务管理软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四)建立校内记账公司,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

无论是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都是校内的模拟实训,要实现零距离就业,需要有紧密型的实践基地的实践。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因此,在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记账公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会计师、会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争取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获得会计业务。记账公司可接纳教师兼职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践,成为能给学生真账实践的基地。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以一家典型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为范例,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真实账务流程、真实票据、亲自参与报税,独立全盘操作账务、税务,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实现学院职业教学、学生岗位素质培养、公司获取盈利等的多赢。

财务会计的课程群通过循序渐进“四结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架起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主干课程; 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技能的系统工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各大高校对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都有采用,但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范围程度、时间安排、考核标准等方面均无统一标准,“各自为政”。笔者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加强每个具体实践环节。我国的会计理论界对会计专业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较多,对会计教学方法理论的研究较少;国外虽然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目前尚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本文试图以会计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结合各主干课程的开设目的、内容特点、时间安排、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兴趣及特点等,将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如,同步实训、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校内模拟实习、公司实习、实验室综合实习等)纳入其中,构建一个与主干课程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供参考与进一步探讨。

一、以主干专业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1列示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括号内标明了应采用的与该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图中箭头表示各课程间的递进关系,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完成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括号内以斜体字列示的为建议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及对实践教学的不同要求决定是否采用。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实施

(一)应开展配套实践教学的课程

1.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立和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如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等。

作为入门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外,还应开展配套的实践教学――同步实训。同步实训是指在完成课程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所进行的阶段性实务训练。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完一个内容后,对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有个直观了解,帮助学生及时、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会计学原理”的同步实训内容应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结账和错账更正,简单财务报表的编制等。通过实训,学生直接接触各类仿真或真实的凭证、账簿及报表,既可以避免理论课的乏味,又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加深对会计的理解。实训资料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直接选用相关的“会计学原理模拟实习”教材,分段选取使用。在时间的安排上可根据进度灵活处理,实训成绩应单独考核。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角色扮演这种方式。例如,在讲授采购人员预借差旅费的业务时,可以设定采购人员、审批领导、出纳、会计人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经济业务的实质,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令学生在“玩乐”中轻松地学习理论知识、增长实际技能。

2.中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规范体系;掌握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该门课程实务性很强,涵盖了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所必需的主要理论和技能。因此,这门课程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会计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职业敏感性、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应开展的配套实践教学形式为:

(1)同步实训。相对于“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同步实训内容可以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践性强的问题展开设计,包括存货计价、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流转税税务会计处理、股东权益的会计处理、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所得税会计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等。比如,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同步实训,可以设计、提供股权转让协议、资产评估报告、产权转让交割单、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等多项相关原始凭证和法定依据,让学生接触、分析、运用这些实务中真实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相关凭证,培养学生运用原始凭证进行职业判断和会计处理的能力,贴近实务,增强真实感。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掌握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和后续计量方法,给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同步实训项目开发成可供学生根据教学进程及个人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的开放型实验项目群,并配备多媒体实习指导课件及自动阅卷评分功能,使师生及时检测教学效果。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关实训资料基本上是各校自行开发的。在时间安排上应根据进度与课程同步,其实训成绩应单独考核。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一种融合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其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知识进行整合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较强的务实性,其每章对应内容均应分析讨论一至两个相关案例。该课程的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取得,有的教材自身就附有配套案例;也可以自行开发,或选用专门的案例分析教材。案例教学应该与课堂教学同步,成绩可以单独考核,也可以作为这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

(3)校内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进行的以企业的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及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编制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教学形式。“中级财务会计”详细地阐述了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课程结束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完成一套模拟实习资料,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有清晰、直观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模拟实习应该手工与电算化并行,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使学生清楚各会计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该课程的模拟实习资料可以选用以上市公司为题材编写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商品流通行业或服务行业均可)。时间应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成绩应该单独进行考核。

3.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企业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计划与控制、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等。

该课程应开展的配套实践教学形式为:

(1)同步实训。成本会计的同步实训内容应包括: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计算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接触各种成本计算单据,了解成本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并对不同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应用,使其对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重点及特点有个直观了解。该课程相关实训资料多为各院校自行开发,时间安排上可根据进度灵活处理。实训成绩应单独考核。

(2)校内模拟实习。“成本会计”课程结束后,应安排学生完成一套工业企业模拟实习资料,以对全套成本核算流程进行完整演练。该课程的模拟实习资料可以选用以工业企业为例编写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时间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成绩应该单独进行考核。

(二)建议开展配套实践教学的课程

以下课程的配套实践教学形式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决定是否采用。

“财务管理”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财务信息的收集、选择、分析的过程,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审计学”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审计程序和方法实际运用的过程。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掌握特殊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及运用国际会计惯例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方法。

“国际会计”课程通过同步实训、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模式、国际会计领域中的一些前沿问题,以及财务报告披露的国际差异和跨国经营活动中的税收问题等内容。

(三)应开展的、与课程无配套关系的实践教学

1.公司实习

公司实习是指直接让学生到实习单位或校外实习基地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公司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专业性和高度综合性,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了解、熟悉专业操作和工作流程,是其他各种实践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各种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公司实习是与课程无配套关系的实践教学方式,应在所有的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结束后的寒假或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成绩应结合报告内容及其在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的表现单独进行考核。

2.实验室综合实习

实验室综合实习是指在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的综合性实习,一般可采用ERP模式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日常经营流程。与校内模拟实习相比,从深度上讲,除了基本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如租赁业务、债务重组业务、合并业务等;从广度上讲,不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将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法等多门课程及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实验室综合实习对实践内容进行了拓展和提升,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验室综合实习应该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后进行,实习成绩应该单独考核。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实践形式,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采取社会调查、参观等其他形式进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

构建科学、成熟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保障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实现,加速会计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问题,这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及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讨和深入研究,以期尽早形成科学、权威的结论,对会计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国付.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财会研究,2008.12.

[2] 张妙弟,江小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 洪荭,廖联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8.6.

第9篇: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 会计实践 教学课程模式 改革与创新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我们一直致力于会计学精品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原开设的课程是“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excel表格在会计中的应用”四门课在四个学期分别开设,属于“1+1+1+1”的模式,目前已不能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应该作出以下改革:

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在第二学期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这一实训是将“基础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其内容包括:数码字的书写;点钞技能与真伪识别;珠算与计算器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错账更正、对账与结账;财务报告的编制;资料的装订与归档,共八项单项训练,每项实训4课时,共预计32课时,历时8周完成。

二、出纳实务实训

在完成“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后,随即开设“出纳实务实训”。作为刚刚离校的大学生,很少能够直接进入企业财务核心的,大多数新晋成员要从收银员或出纳员做起,所以我们开设出纳实务实训,帮助同学掌握出纳基础技能,加强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课程内容包括:出纳基础知识;现金业务处理能力;银行业务处理能力;出纳账簿与出纳报告;生产性实训练习,共四个单项实训和一个综合实训,共预计32课时,可在第二学期第9周到第16周开设,历时8周完成。同时一学期先后开展两项实训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也有利于减轻学生期末压力。

三、中级财务会计实验

对“中级财务会计”课时进行调整,调整为12周结课,第13周到第16周增加“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历时4周,16学时。会计的生产性实训课程,都要完成由建账、处理凭证、登记账簿、出具报告、资料归档的全部核算过程,只是具体业务内容有所区别,所以可以取消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只在理论课程教授完成以后,即时进行相关业务内容的实验课。

四、成本会计实验

对“成本会计”课程进行调整,12周结课,第13周到第16周增加“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历时4周,16学时。成本的核算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刚刚离校的大学生,不可能直接从事成本核算的工作,一般要有出纳、财务会计方面开始锻炼,所以, 48课时的理论,再加上16课时的实验课程练习,完全可以满足毕业生的知识积累的需要,更多的练习可以留到工作中去。

五、会计综合实训

在完成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及相关实验、实训的课程后,开设“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周4学时,16周,共64学时。本实训提供某一企业12月份的全部业务,由同学完成手工做账的全过程,包括账簿的开设;会计凭证的处理;账簿日常登记与结算;成本核算;期末的会计处理;期末的对账与结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资料的整理与保管等等的,涉及到会计人员动手操作的各项工作的实践练习,帮助学生由会计学学习与研究的学生角色向企业从业的会计角色转变。

六、会计电算化实训

引进最新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软件,在手工实践课程后,学生们已经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流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通过用友软件的学习和练习,让学生们在走出学校时,就能够满足大中型企业的需求,熟练应用财务软件。当前市场上的财务软件大同小异,学会了一种软件,其他的财务软件也会很容易上手。课程周4学时,16周,共64学时。在第五学期开设。

七、纳税申报实训

企业税收是企业财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我们开设“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以一些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纳税申报的内容与流程等。内容涵盖增值税、消费税、附加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共六大主要税种,以某企业为例,完成一次单项的纳税申报流程,旨在使同学们认识和了解这一工作,有利于到了工作岗位后在实践中的的继续学习。课程周4学时,6周,共24学时。在第六学期其中6周开设,配合沙盘课程安排具体时间。

八、ERP沙盘模拟实训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