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2024-02-23 10: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1.法律法规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也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我国2004年修正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这些规定是我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劳动法》是规范我国职业劳动领域中的基本法律,该法这些规定指明大学生农民工要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而获得一定的教育培训是获得职业技能的前提。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有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内容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述这些法律尽管为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有关规定只是包含在某些条款中,而且这些法律规定比较分散,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不多,而且往往仅仅是原则性的抽象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适用性不够,导致人们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而且这些法律对相关部门未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教育培训措施不到位如何处理,并未做出较为具体规定,这使得在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仍然很难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大学生农民工思想观念守旧。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1]。部分大学生农民工仍然坚持旧的观念,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对一些相对较低薪水的工作不屑一顾,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而且他们中有些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存在去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敢实践,害怕风险,缺乏创新精神。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农民工当初就有着“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以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加上城市的优越环境使他们宁可扎堆在城市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单调而机械的工作,也不愿回到农村。而城市所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这就使大学生不得不自降身份与农民工一起竞聘[2]。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主义的冲击更加剧了他们自身的功利主义思想,有空余时间时没钱去接受培训,而有工作时又忙于挣钱没时间去培训[3]。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哪怕接受教育培训也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往往首先会对教育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的教育培训上。他们往往更多重视从业能力教育培训,而对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甚至排斥的态度。

3.有关单位重视程度差强人意。第一,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对象将大学生农民工排除在外,少数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无规划,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收费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会、妇联等不同部门,需要这些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才能做好。但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一些政府部门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第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于已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而言,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分析,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支持的热情并不高。由于对大学生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支出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而且这样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外部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特别是在那些用工季节性强的单位中,这种收益外溢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就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态度亟待改变。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培训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培训安排在大学生毕业阶段,而且开设的课程往往也是讲座或者选修课,造成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大学生毕业未能就业或就业质量很差,以至于部分人成为大学生农民工。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一些高校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观念,对已毕业的学生职业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哪怕即使予以职业教育培训,也是由继续教育学院进行。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针对成人包括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但是,无论是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社会上的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都存在教育培训质量问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赚取利润,打着教育培训的幌子,却不管教育培训效果,教育培训搞形式主义。教育培训课程不考虑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充分了解普通成人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差异性,随意压缩教育培训时间,有的教育培训设施落后,相当多的教育培训教师空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有些教师授课时随心所欲,授课的质量有待提高。

4.教育培训内容亟待完善。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书籍种类很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且这些书籍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有些教育培训书籍内容陈旧,内容未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部分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书籍以及教育培训单位教育培训内容常涉及的是农林牧副渔以及建筑、油漆、电焊、餐饮、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科目却很少,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很少,有关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文明礼仪、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内容不多。教育培训内容的缺失,加之实践性不强、内容陈旧,这影响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

二、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措施的完善

1.制定完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是办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维护大学生农民工继续接受教育培训权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充分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权,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备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形成严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保障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项法律制度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我国,有必要制定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其内容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相关主体、客体、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法律后果,从而做到由国家统筹安排,具体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并指导实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为了使大学生农民工在教育培训中受益,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教育培训费用减免、时间如何保证以及参加教育培训可以获得补贴或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来激励大学生农民工产生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大学生农民工提高对接受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接受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发现开发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进而逐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见,大学生农民工是否主动接受教育培训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农民工应该高度重视。因此,大学生农民工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了解自身特质以及不同工作对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将自身接受教育培训和社会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益处,从而培养明确的教育培训目的,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保证足够时间的安排,制订具体明确的教育培训计划,从而掌握充分的教育培训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培训方法。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教育总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并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4]。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既要重视从业能力方面的技能教育培训,也要重视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农民工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新生事物,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农民工只有不断接受教育培训,才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后,现代信息技术长足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较为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此,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应当学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各级政府、媒体要树立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采取积极措施,多从大学生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来思考工作,积极做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宣传活动,这也有助于大学生农民工形成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3.相关部门提高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第一,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教育培训是一项公共事业,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财政拨款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注重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也应十分注意通过其他渠道筹集教育培训经费。各级政府可以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个人捐助来促进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要落实从事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对教育培训主体的教育培训计划可行性、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审核,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认真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淘汰不合格教育培训主体,对实施教育培训主体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从而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第二,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用人单位要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教育培训的大学生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要将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用人单位成本,保证大学生农民工获得足够的教育培训时间,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时工资的全额支付,对接受教育培训表现好的大学生农民工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很多大学生农民工是因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不能正常就业,高校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娘家”,参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义不容辞,相关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以及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也应当利用自身的资源为这些大学生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教育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力度,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不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单位,及时予以淘汰或降级。有关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教学的优秀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要适应大学生农民工生存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改革,注意引进先进的教育培训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第2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澳大利亚的核心绩效考评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行,使得其以TAFE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VET)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强,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高中生毕业后有70%选择TAFE教育, 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仍然会选择攻读TAFE 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不少学生既把TAFE作为技术训练的熔炉,又把TAFE 当作进入大学的阶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独具特色的VET教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终身教育与培训理念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办学重点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良性机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和培训,主要任务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因而其教学完全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贴近实际,并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实际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参加培训的人员、地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都很灵活,从而造就了澳大利亚独特的终身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非常务实。首先,高度重视高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打造最逼真的实训基地,让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各TAFE 学院在设施设备上投入很大,努力使实训环境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场景。一般来说,各专业领域都有与生产相似的校内实训场所和设施, 每个实训场所都具有与企业一样的职场文化。其次,高度注重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室,学生的教育培训全在现场。再次,实施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人数普遍较少,平均20人左右, 学员在课堂内讨论发言的机会很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灵活多样, 通常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旨,真正实现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中心。

(二)有机结合的大学教育、TAFE与中学教育,各类相互补充衔接的证书、文凭、学位

TAFE毕业生既可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入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并且可以将其TAFE学院中取得的成绩折算为大学学分。TAFE学院是一个教育培训的综合体。它上接大学、下连中等教育,不仅提供基本技能训练,还注重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其独特的多功能、全方位、灵活多样、各取所需的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模式。人们可以依据自身实际,选择较为合适的资格证书学习起点,再依据需要和兴趣进行高级别的资格证书学习,而且TAFE学院证书在澳大利亚全国通用。

学生在TAFE 学院学习可以获得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这些证书包括:证书Ⅰ(半技术工人),证书Ⅱ(高级操作员/服务性工人) ,证书Ⅲ(技术工人),证书Ⅳ(高级技术工人/监工);普通文凭(专业辅助人员/技术员),高级文凭(专业辅助人员/管理人员);第一学位(专业人员/经理),高级学位(高级专业人员/经理)。在该证书体系内,低一级与高一级证书(文凭、学位)之间建有衔接关系:学生在取得证书Ⅰ之后,再学习几个模块,即可取得证书Ⅱ;余者类推。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

(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1.多元化办学主体。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机构种类上多种多样、功能上相互补充。如TAFE学院、企业、私营、成人与社会培训机构等。TAFE学院主要是由各州政府举办的公立性质职业培训机构。澳大利亚政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创办非公立职业培训院校或机构。

2.多样化办学形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一校多制是其办学特色。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既体现了澳大利亚职教特色,也大大增加了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3.多层次投资渠道。澳大利亚建立了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投资渠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的投资。尽管目前大量投资的还是政府,然而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人士意识到,决定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进行员工培训是一笔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因此工商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总额数不断增加;个人投资也是职业培训经费的重要来源。

(四)行业、企业全面积极参与职业学校教学和管理

澳大利亚相关行业组织在澳大利亚的地位非常重要。例如职业院校的教学组织要按照行业标准;教学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依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证书制度和行业确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各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的课程等,均必须根据市场就业信息、相关岗位技术要求和能力标准,由各相关行业培训理事会确定等等。为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其行业组织必须协助政府提供最新的岗位要求及近期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需求和信息,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帮助学习者确定专业方向,组织被培训者进行技能考核。行业组织还必须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投入,帮助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通过接待学生实习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实践教学,同时设法保证受训者通过相应标准的考试。

(五)业务熟悉的兼职教师作用巨大

澳大利亚TAFE学院师资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高达2/3,而专职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3。兼职教师均来自于企业生产、服务领域第一线。大量的兼职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最新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技术或技能。所有担任TAFE的教师必须受过所任课程相关行业和教育专业的培训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如TAFE 学院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十分严格和明确:一是任教者要取得所授专业的硕士学位;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专业实践工作经验或经过培训,并取得行业四级证书。虽然具体规定各州有所差异,但实践经验、技能证书、教育学习这三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条件。

(六)积极扩展服务对象,充分利用海外教育资源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相当积极。他们不仅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办学,如为中国、新加坡、泰国等国提供专业教师培训或语言教师培训等;还大量吸收海外学生到TAFE学院学习和进修。

二、核心绩效评价系统

20世纪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绩效评论委员会(Performance Review Committee,简称PRC)开发的核心绩效评价系统(Key Performance Measures,简称KPMs)得到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认可。核心绩效评价计划开始实施。该计划明确了任务范围、时间限制和实施评价所需的成本。核心绩效评价办法(KPMs)是一套数字测量系统,这些数字集中在当前和将来取得成功的关键绩效方面。对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VET)进行绩效评价可以确保财政资金得到有效、高效利用,可以向纳税人和客户准确表明资金使用情况,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质量提升,减少商业行为,可以为当事人和顾客提供足够信息,帮助他们评价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供者。对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实施核心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①为澳大利亚人提供到全世界工作的技术;②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③使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获得公平的产出;④最大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公共资金的价值;⑤增加培训投资。

核心绩效评价系统(KPMs)有效地结合了培训项目的有效性、效率、产出和结果。如图1所示:

(一)产出和结果评价

如图1所示,KPM1反映其国内每年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生产得到认可的技能产出。产出和结果评价是核心绩效评价系统(KPMs)中最基本的内容,其关键指标为每年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所获得的技术指标。产出和结果评价是理解其他项目评价的起点,这里其他项目评价包括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的效率,以及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对个人、社会和经济的产出等。

(二)有效性评价

KPM2反映的是相对于澳大利亚工业所需要的技术水平,澳大利亚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中的现有技术存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目的在该指标上得到很好体现。而造就并保持澳大利亚人职业技能水平,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其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最根本目的。该目标是否完成,也就是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效果检验,则由绩效评价来完成。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三大类:①技术需求类指标。如工作机会、就业人数和技术需求等;②技术存量类指标。如合格的劳动力技术组合等;③技术缺口类指标。如新产生的技术需求等。

KPM3反映雇主评价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所获得的技能的工作相关性与有用程度,以及他们对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满意度。雇主和工业部门的共同目标是拥有合适的技能工人,并且这些工人能够运用其所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该项评价所需数据主要来自雇主对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评价的全国性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①雇主对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总的满意度;②雇主对毕业生的技能能否适合工作需要的看法;③雇主对特殊技能的满意程度等。

KPM4反映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个人就业情况和改变个人前途的情况。该项评价内容主要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系统在实现学生就业愿望方面价值增值上的技能供给情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系统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澳大利亚人获得技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该目标通过技术培训,以帮助劳动力就业或再就业、改变专业或者在现有工作岗位上提升他们的能力。其数据来源于每年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简称NCVER)所做的“学生成果调查”。

KPM5反映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参与程度、特殊客户群体在其中获得的成果,成功完成培训的学生获得的收益和成果等。其特殊客户群体包括:①妇女;②农村和偏远地区居民;③土著居民及海岛居民;④残疾人;⑤非英语居民。把特殊群体包括在内实际上彰显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系统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三)效率评价

KPM6主要评价公共资金支出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产出效率。而KPM7则评价全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产出效率,即包括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支出两项。这部分评价主要评价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系统的效率,即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比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目标之一是最大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公共支出的价值。对其效率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目标是如何达成的。

绩效评价必须依赖一个标准化的产出测量,由于技能产出数量不仅与个人模式有关,能力单位也是可变的。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产出计量方法,因而澳大利亚把与每个训练项目和能力单元相关的名义训练小时数,作为绩效评价KPM6的支持数据。在政府财政支出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活动中,衡量效率水平的基础指标就是名义培训小时数的单位成本。按照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信息管理统计标准(The Austra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tatistical Standard,简称AVETMIS),把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供者提供给州或地方政府的培训活动实际小时数统计出来,为提高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这些统计数据要经过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和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VER)调整,调整后的数据就是名义培训小时数。

KPM8反映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总支出。主要评价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上的投资水平。

三、对我国职业培训的启示

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支出绩效,对于我国职业培训财政补贴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促进我国职业培训绩效评价的良性发展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以立法促进绩效评价发展

我国虽然颁布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方面的法规,但因宣传不力,执法不严,并未形成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而澳大利亚1978年颁布的《职业培训法修正案》,就奠定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法律地位。澳大利亚的《宪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是澳大利亚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即使是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只有取得技术继续教育( TAFE) 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法律法规具体规定职业培训项目的内容、资金拨付程序和制度、项目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应该取得的绩效等。在项目结束时,根据原设定的绩效水平和绩效指标对该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取得的绩效情况确定以后财政资金的拨付和奖惩情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程序对职业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做出相应修改,并根据需要改进相关项目的绩效指标和绩效水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的需求。

(二)树立以被培训者为本的评价理念

我国职业培训教育对于被培训者的实践、实训环节注重不够。由于资金缺乏,职业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非常有限,学生所学的仍然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使得职教与普教之间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无法体现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别重视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被培训者的需求就是培训的核心。

职业培训的最直接目的是提高被培训者的职业技能,因而对职业培训的绩效评价就理所当然的应该以被培训者为中心进行。首先,以被培训者为本,积极吸纳被培训者参与绩效评价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培养被培训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在学习与研究、与他人和社会的沟通和自我管理等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其次,评价所提供合理的培训指导、确定的学习内容、制定的学习目标等等方面的绩效时,只有以被培训者为本,才可能降低投资成本、节约时间,并提高被培训者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后,以被培训者为本,评价的整个工作时间可以更加灵活,没有限制,评价的过程可以以单元进行,多次连续,充分考虑到被培训者的需要。

(三)制定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评价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相应监控机制也不太完善,职业资格鉴定监督检查不严。而澳大利亚在1994年就由国家培训署建立了全国统一的TAFE标准,组织教育培训质量保证体系AQTF(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认证。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低一级与高一级证书之间建有衔接关系,采取的学分制可以使各模块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在取得某级证书后,再学习几个模块,即可取得高一级证书。

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评价工作有“法”可依,使操作过程更加规范标准。另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认可的标准,可以扩大证书认可范围及认可度,缩小地域限制,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学习类型的转化。通过培训和编写指南等做法,指导地方掌握、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做好数据的收集和日常监测工作以及地方的评价工作,及时改进地方工作的措施,促使职业培训工作有效开展,把绩效评价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

(四)建立以实际绩效为基础的财政资金分配制度

第3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双元制”模式;特点;反思

收稿日期:2007―08―15

作者简介:卢常源(1955―),男,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曲阜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师资培养和管理的研究。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主要归功于它特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即成功的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训的整合的“双元制”模式。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日益成为世界的加工中心,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用一种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并改革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本内涵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在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是一种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其培训机制和各自功能可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德国“双元制”模式呈三角形结构,起连接作用的是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是由《职业教育法》等系列法律制度规定的。这种模式,目前已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占有主导地位,并在德国政府、各州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扶植下日趋完善、合理和有效。

二、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特点

(一)法制性:企业和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密切合作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德国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很多,基本法律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正是这些法律、法规,同时还有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经费来源等方面均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保护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规定了企业和学校双元打造技术人才的义务,进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实用性:同生产紧密结合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实用为本位的模式,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都体现了明显的实用性。

(三)社会性:与企业广泛结合

“双元制”职教体制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职业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学徒,有两个学习地点:职业学校和企业。企业的培训大部分是在工作岗位上由具备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按照培训大纲实施,学校的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同时辅以部分实践操作。在德国,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这一切均使“双元制”的“机制层面”更为健全、更为完善,而使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四)公平性: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确保考试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客观性,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德国“双元制”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客观、公正、规范的考核办法。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五)选拔性:职工教育师资的筛选和培养

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均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培训方式、进修措施和考核制度,还定期对各类教师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可以用三个字来描述德国职工教师队伍的情况:严、宽、高。1.要求严格:当职业学校教师的条件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且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2.知识面宽:当教师的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的知识,需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此外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3.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高:一般来说德国教师平均工资为普通工人的1.5~2倍(教师津贴)。

(六)先进性:教学设施和方法的超前

德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其职业学校中的教学设施和企业中的培训设施先进而完备,从仿真教学设施到高新数控设施,硬件充实,企业的实习车间与生产车间的设施完全一样。在育人理念上,德国职业教育重视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每所职业学校都重视个性的全面发展,如独立、自信、毅力、意志坚强、坦率等心理品质,思维灵活、有创造性、有活动能力等是他们选择徒工的重要标尺。其教学方法也是科学的、现代的,运用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实验导向教学法、引导提示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总体效果。

三、从“双元制”视角反思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审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建议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完善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具体说,要使“双元制”教育不仅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证,而且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我国应立即着手建立和完善立法工作,应从招生、培训计划、实训场所、设备、考核、管理、奖罚以及经费来源上详细明确规定企业和学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不按法律程序履行各自的义务应受到何种处罚等条文,同时用法律程序加以确认,使企业和学校均有章可循,在共同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密切合作,真正构建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只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才能把劳动组织、生产环境和产品变化等实际职业环境因素展现给职业教育的学生,学生才能比较快地转变成生产现场所需要和欢迎的职工,体现出与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不同的特点。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也可以解决对口录用的问题。

(三)明确培养目标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明确,将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道和社会能力四种,并将学习领域、行动导向和关键能力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比之下,我国的能力本位职教模式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执行过程中得过且过,从而使各项措施流于形式,只当作是用来应付各种检查评比的摆设,培养目标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为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关于“关键能力”的分析方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力要求和目标,做到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四)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本,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60%~70%,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实践时间只占整个学习时间的20%~30%,而且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客观上还是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今后,应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即: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已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要使职教学生能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操作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教师必须首先学会运用现有的先进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适合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新手段,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应建立公正、客观、规范的考核制度,着重考核学生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传递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公平性。

(六)建设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

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加强对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和企业培训师的后续培训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同时要建立有行业、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切实增加对教学工作经费的投入,出台科学的师资评价体系,确保师资队伍质量的不断提高。

(七)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参考文献:

〔1〕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2〕庞学栓,克劳斯•迈泽尔.中德成人教育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南出版社,2002.

〔4〕雷佑新.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J〕.经济师,2004(2).

〔5〕陈炉山.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第4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全旗现有基层党(工)委13个(其中旗直属机关党工委1个、____镇党委9个、公安局党委1个、额吉淖尔盐场党委1个、宝格达山林场党委1个),13个党总支、217个党支部。党员4010名,其中在岗职工党员1888名、牧民党员1101名、社区党员738名,离退休党员524名。____年以来共培训党员1.2万余人次。其中,培训牧民党员3192余人次,城镇社区党员2040余人次,机关事业单位党员4400余人次,企业党员150余人次;开展____党支部书记培训6批,共培训342人次;开展新党员培训6批,共培训400余人次;开展大学生村官培训3批,共培训60余人次;开展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5批,共培训630人次。

(一)夯实基础,确保党员教育培训有效开展

一是落实培训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出台《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对培训的任务、目的、方式、内容及组织领导等作出具体的要求和安排。____年旗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党组织设置、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培训的制度、操作程序和有关要求进行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便于基层党组织照章行事。

二是落实培训职责。明确培训职责,旗委组织部负责制定全旗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落实各基层党(工)委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基层党(工)委具体负责实施;旗委党校主要负责全体党员的培训,____镇业余党校负责牧区党员的日常教育培训。

三是落实培训任务。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组织工作要点,作为组织工作年度目标考评内容,与基层组织半年和全年督查,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各____镇也把培训任务和内容落实到人,制定培训责任目标,把培训日程安排细化到天,保证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旗直机关党工委每年集中组织大型党课1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

四是落实培训保障。建立了以旗委党校为龙头,____镇业余党校为主体,以MMDS远程教育平台为依托,____(社区)及各单位党员活动阵地为网络的培训体系。同时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选拔农、林、科技涉牧部门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党员中心户,多渠道组合,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思想合格、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为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将党员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____年开始,旗委每年专门设立300万元党建经费,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分类培训,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对党员进行分层次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领导班子成员每月组织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路线、法律法规、形势任务等进行学习,三年来,理论中心组共组织理论学习36余次,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旗委科学决策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科级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对政策的学习理解能力和执行力,规范依法行政工作要求和便民服务行为,三年来共组织科级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培训、能力培训、任职培训等8次,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党员干部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了科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服务和管理能力。三是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接受新生事物的主动性、进取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履职能力。三年来积极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各种技能培训、法制培训、廉政教育、拓展培训等,保证了每名党员每年至少参加2次培训。四是对____、社区、企业负责人等开展法制、村务公开、村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全面提高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五是积极开展对普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形势教育培训,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和端正入党动机的教育,加大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力度,为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三)拓宽形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

一是注重集中培训。每年

年底,旗委组织部组织全旗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各____镇、____、社区、旗直各单位党员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通过大会讨论、分组讨论、党员对讨论成果进行集中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规划社会经济发展。通过集中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建设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为全旗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二是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培训。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四大班子”领导带头讲课、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处级领导干部与____镇、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党员结成帮学对子,学以致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开辟专家课堂辅导培训。聘请专家、实用技术人员到____镇、____、社区对党员、牧民群众进行辅导,实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应用指导。同时,组织党员在旗内外、盟内外、区内外考察培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能力。

四是依托示范点培训。建立党员中心户工作机制,在全旗设立221个党员中心户,通过党员中心户的示范和教育引导,激发广大党员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展示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扩大党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五是发挥远教平台作用。从建好一个阵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培训一批党员、发展一方产业四个方面突出抓好党员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全旗共建立72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对牧民党员进行各类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升了党员的思想、生产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更好地发挥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作用和“双带”能力,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启动实施牧区数字微波电视工程,依托此平台建立了“新牧区大讲堂”,开展办蒙汉语《____党建》、《政策解读》等贴近牧区生活、贴近党员群众的电视栏目,搭建城乡宣传教育网络,扩大了党员教育培训的覆盖面。

六是支持鼓励党员干部自学。每年为党员干部购买理论书籍、学习资料,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研读,撰写读书心得和体会。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网络课堂、远教站点等载体学习政治、法律、财经、党纪条规等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各基层党(工)委还组织机关、社区党员观看《建党大业》、《杨善洲》、《雨中的树》等影片,对广大党员进行爱国主义、党员宗旨意识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广大党员的素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近年来,____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一些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抓而不实,敷衍了事;

二是少数党员平时不能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不高,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和发挥;

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员结构比较复杂,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四是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与需求有差距,教育培训措施缺乏创新性。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形成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合力。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每年党组织述职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真正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____镇、____、社区、机关党组织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基层党组织要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力推进。组织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牵头抓总的职责,负责搞好协调沟通,同时发挥好劳动、就业、农牧业、扶贫、共青团、妇联、教育和科协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及时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逐步形成抓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合力。

(二)改进方式、把握重点,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5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管理与评价

前言:本人随湖南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于2014年9月至12月在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和莱比锡手工行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研修,深感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生产力,职业演变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就业人员既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还应具备适应职业技能更新变化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应考虑迅速变化着的技术的本质,使所提供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不断适应时代需要。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改善基本的技能,且要提供更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使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或工艺师能够迅速地适应新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有能力在未来得到提高。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个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1、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即任职资格;

2、进入就业岗位后的职业素养;

3、具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能力。

对于教师职业,除要求有良好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还应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与分析取舍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洞察、判断能力,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教育,这是教师的职业能力。

职业兴趣决定着一个人未来择业方向及乐于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职业能力能说明就业者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完全胜任,也能说明就业者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程度。

职业能力通常表现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指学习能力、文字及语言的运用能力、数学运算与空间判断能力等;此外团队协作、环境适应也是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能力指胜任某一具体职业应具备的能力,即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对教师职业岗位而言,则是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是职业的“关键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1)方法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及筛选能力;制定职业活动工作计划、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2)社会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具有准确判断力和良好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3)个人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诚信度,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工作细节的职业人格。4)跨职业的专业能力: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

通过在德国三个月的学习和考察,觉得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非常完善,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成熟的模式被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借鉴。在德国,要新开办一个企业,企业主必须取得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必须加入行会并缴纳会费,行会收集各个企业的意向经汇总后向政府反映意见,行会中有各个企业的代表,任何重大的决定都要经过代表同意。企业聘用的员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职业培训的“双元”主体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培训中心),其特点是每周有3天在企业实践,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工作着重点是使学生拥有必备的知识、基本的素养与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企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对学生工作技能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无需适应过程就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德国的“双元制”起源于手工业协会的师徒制度,行业协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监督调节机构,负责“双元制”教育企业的资格认定、教育合同的履行管理、考试考核的命题主持、资格证书的制定发放等。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企I培训遵循的是《联邦职业教育法》,学校办学遵循《州立学校法》;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按照州文教部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进行。《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保障体系。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法律条例进行教学组织。无论《职业培训条例》还是《框架教学计划》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及每个学习领域的学时安排,它们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职业学习结束进行考核和评价的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原则。学生为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学习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和独立精神,强调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体现在多个层面,学生分别以学生和学徒的身份在学校和企业,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使其既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除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健全的法律保障、全社会重视外,精良的职业教师队伍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过三年见习教师教育学院的学习和实习学校的教学实习,并参加国家的职业教师考试才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德国工商业行会(IHK)和手工业行会(HWK)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完成对学生专业理论和核心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需要的一种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法律上规定了企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规范教育流程。“双元制”培养以职业岗位进行,其教学内容根据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不同特点既分工又合作。在企业进行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颁发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联邦经济部公布了500个可培训的职业,其中341个职业有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标准,其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由联邦经济部与联邦教科部联合颁布实施。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结合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详尽的培训计划并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教育部制定并形成法律,在满足企业培训要求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的专业理论。各行业公会负责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和证书发放。考核方式分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可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职业的合格技工。

三、对国内高职教育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思考

我国于1996年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经济格局变化很大,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要求出现许多新变化,《职业教育法》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急需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也缺乏与其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还缺少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尚不能完全实施,但许多做法却是可以借鉴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立交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德国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有很好的成才之路,成功人士中相当部分是受过职业教育的。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普教c职教、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事实上成为了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明显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定位和培养目标,两者的教育标准差异是很大的。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支撑服务体系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体系相对应,形成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技能培训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管理体系。

2、制定并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考核标准。学习和借鉴德国行业协会在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权威作用,让行业协会成为企业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许多行业的职业标准还不完善,新型职业缺少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传统的职业多数也面临着标准落后,地区之间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行业协会在职业标准方面有权威性,可由行会制定、颁布职业标准;职业院校以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职业活动要求设计课程,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法制化和制度化。

3、培养、造就“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实践,经过三年见习教师教育学院的学习和实习学校的教学实习,并参加国家的职业教师考试才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国内大多数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各类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等学校,其格局基本是职教师资或受过师范教育但不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或懂专业技能但缺少正规师范职业的系统教育,且缺乏专业实践技能。

第6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国外现代学徒制;我国职业教育;BVQ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137

1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现代学徒制一般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的、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形态。

11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1)德国现代学徒制即“双元制”。德国把现代学徒制叫作“双元制”,主要是指德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完成。学徒在两个场所的时间和学习任务并不是等同的,而企业是双元中的主要方。在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培训依据的是由行业组织制定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学校教学则依据由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

德国双元制被誉为当今世界学徒制甚至于职业教育的“典范”。1969年至今,德国双元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德国不断对双元制培训职业进行修改和调整。重新划分培训职业;二是为了满足没有条件单独承担培训任务的中小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德国的行业协会建立了许多跨企业培训中心,逐渐成为企业与职业学校以外的第三个学习场所;三是引入基础职业培训年,这种学校举办的基础职业培训年是全日制的,它取代了第一年的企业培训。在校企合作形式的基础职业培训年中,学生有培训合同,在企业里接受实践职业培训,在学校里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理论和普通学科。在学校的学习为每周两天或两天半。

(2)德国双元制“利益协调”的原则。德国双元制强调“利益协调”的原则,它整合了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在双元制实施的各个层面,相关利益者共同承担双元制的规划、实施和改善责任。学徒在双元制中不用交学费,所有教育成本是由双元制的三个培训主体企业、职业学校以及跨企业培训中心承担的,这三个培训主体的经费来源各不相同。

(3)德国双元制的特点和做法。德国双元制的特点主要有:以职业性为首要原则、利益均衡的合作机制、高度的企业参与、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德国双元制典型做法是:企业学徒岗位,面试录取,并在行业协会进行学徒注册。同时,学徒在相应的职业学校注册学籍。培训过程中,一般每周3~4天在企业,1~2天在学校。行业协会组织的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是学徒必须参加的两个重要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的证书,完成学徒制。

(4)德国双元制的教学。德国双元制教学分培训企业中的教学和职业学校中的教学。企业的培训场所是多种多样的,除实际工作岗位外,还包括实训工场、企业内部教学课堂,一些较小的企业还将企业培训转移到跨企业培训中心开展;职业学校中的教学场所主要是教室和实验室,其中2/3的教学是职业导向,另外1/3提供普通教育或综合的职业教育,每周最少提供12小时的教学。

12英国现代学徒制

(1)英国现代学徒制体系的三个级别。英国现代学徒制体系由三个级别组成:中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2级)、高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3级)和高等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4级及以上)。学徒培训的依据是国家统一的“学徒制框架”。它由英国各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核心内容是学徒需要获得的若干个国家资格证书。英国现代学徒制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结果导向的管理策略,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校企分工没有限制,培训机构教什么,企业教什么,学徒怎么学,都非常灵活。

英国现代学徒制中,通常是培训机构主动寻找合作企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现行学徒制政策中,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学徒制获得国家拨款,因此较为主动。培训机构向企业派出代表,帮助企业确定适合该企业开展的学徒制项目。学徒通常需经过面试确定录用,并签订培训合同。在培训开始后,培训机构与企业按照共同商定的培训计划交替开展教学,通常为每周4天在企业,1天在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会安排导师全程跟踪学徒在企业的学习与工作进展,对学徒的考核主要根据学徒在工作现场的表现。学徒取得学徒制框架里规定的所有资格认证,便成功完成了学徒制。

(2)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法规框架。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法规框架是相对较为单薄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并没有全面、单独的综合法案而依,而是根据散落在各种教育、经济和劳动法案中的条款开展的。1993年“现代学徒制”以来的一系列学徒制改革,都是以“项目”形式开展的,英国政府没有赋予这一系列改革明确的“法律框架”。

(3)英国现代学徒制经费机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本主要包括两大类:培训费用和学徒工资。它的成本分担机制如下:学徒不支付任何费用,由雇主支付其工资。学习与技术委员会只为完成学徒制框架的必须培训提供经费,其他额外增加的培训则需要培训机构或雇主自己承担经费。

(4)英国现代学徒制框架。在英国,每个学徒制项目都有一个学徒制框架,它是由行业技术委员会与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联合开发确定的,是对学徒制学习内容和标准的基本规范。所有框架都包括三大组成要素:能力本位要素――其形式是NVQ,是学徒制项目框架的核心。学徒制的级别实际上就是由NVQ的级别决定的;知识本位要素――其形式是技术证书。知识要素既可以单独认证,也可以作为能力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认证;可迁移的或“关键”技能――其形式是关键技能资格,包括六类:交流、数字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以及问题解决。

13瑞士的现代学徒制

(1)瑞士的职业教育管理。瑞士的职业教育统归联邦政府管理。学徒制必须根据联邦专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的“职业培训条例”来开展,它不仅规定了教育内容,也规定了职业学校、企业、产业培训中心的分工职责。瑞士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分工是在最高层面进行统一设计的。

(2)瑞士现代学徒制场所。瑞士现代学徒制在三个场所完成,因此又被称为“三元制”:①企业培训。它是瑞士学徒制的重心,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70%以上。②职业学校的学习。大多数职业学校由州或市开办,也有部分学校由行业联合会开办。③产业培训中心的入门培训。产业培训中心由行业协会开办,属于独立的第三类培训场所,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学习内容为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交替进行,典型做法是学生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3~4天在企业接受培训。还有一种模式是学生开始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然后逐渐减少学习时间,转而以企业培训为主。学徒期满后,学徒要参加一系列的国家考试,以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2年制)或文凭(3~4年制)。同时,他们还可获得一份由师傅颁发的学徒工作证明。

14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

(1)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类别。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培训生制两类,主要区别是:学徒制时间较长(3~4年),且更稳定(学徒期间企业更换业主,新的业主必须继续履行培训合同;合同的取消,需要所有相关方同意);培训生制时间较短(1~2年),稳定性也差些(学徒期间企业更换业主,新的业主可以终止学徒培训;任何一方都可单方面解除培训合同)。两种类型开展培训的依据都是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和培训包。

(2)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典型运作方式。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典型运作方式是:企业招聘广告,甄选学徒,学徒和企业到学徒培训制服务中心签署培训协议。然后学徒到注册培训机构(主要是TAFE学院)进行面试,学徒、企业和培训机构协商沟通后,三方签订培训计划。之后学徒培训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交替进行。培训机构负责知识培训和少量的技能培训,大量的实践培训在企业进行。学徒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学生一起参加国家考试,从而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15法国的现代学徒制

(1)法国的学徒制分层次。法国的学徒制分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最高相当于硕士。每个学徒制项目都是围绕某个国家资格认证开发的,开发主体是法国各行政大区―学区长组织企业代表、学徒培训中心代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制订用以规范本地区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开展学徒培训的“联络文档”,该文档详细规定了学徒必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2)法国学徒制做法。在法国学徒制中,学徒也需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制合同,并到行业委员会注册备案。学徒培训在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之间交替展开,企业培训约占整个学徒制时间的60%~70%。学徒培训中心以由行业组织所属的私营学徒培训中心为主,也有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属的公立学徒培训中心。学徒培训中心还与相关行业委员会合作开发“联络/管理手册”,记录学徒身份、培训时间、访问企业计划,以及学徒培训中心和企业的具体培训内容等,从而协调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的教学任务,同时跟踪检查学徒的学习情况。在完成学徒制时,学徒要参加国家资格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认证。这些认证与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生获得的认证是完全一样的。

16新西兰的现代学徒制

(1)新西兰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新西兰的职业教育有超过一百年的发展历史。1948年新西兰政府通过了《学徒法案》,保留学徒制教育模式,但规定废除传统学徒制,代之学员必须参加正规学校职业培训教育。现代学徒制课程由学院的教师和工作场所有经验的员工教授。许多教学都围绕实践活动展开,两个学习环境共同合作,向学徒教授其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由观察开始,然后通过模仿、实践,直到他们有能力并能够自信、独立地执行工作任务。

(2)新西兰现代学徒制的框架。第一,完善了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的所有法律法规;第二,由所有继续教育学院、雇主和培训机构共同开展,以确保在新西兰所有地区开展的学徒制项目都能得到有效实施,并达到统一标准;第三,细致明确了所有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的职业类别、资格要求、学分要求;第四,向受训者提供关于学徒制的指导,包括怎样申请学徒培训项目、参与学徒项目的时间以及完成学徒培训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等。

(3)新西兰现代学徒制的特色。新西兰现代学徒制的特色主要是: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拨款方式、健全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的现代学徒制质量评估体系、中高职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有效衔接。这为新西兰的富有活力的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4)多方合作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新西兰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相关的各个方面分工明确、通力合作,真正实现了现代学徒制的良好运转。在政府层面,新西兰政府通过职业技术院校资助补贴学徒制职业教育,设立职业院校绩效指标,通过新西兰学历评估委员会注册和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标准;而行业则负责确定职业资格与标准的内容与效果考察,开展在职培训,为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工资并提供培训资金支持;行业培训机构则负责与各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资格与标准体系,设置并监控标准执行状况,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最后,职业培训院校负责为学徒制学员提供非在职技能培训,提供基础性学徒制教育导入课程。这样的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大大提高了现代学徒制的效率,培养了学徒们的实际能力,也养成了行业精神与价值观。

2国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21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的现代学徒制起步早,在理念和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以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我国大力倡导、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西方现代学制的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国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1)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必须进行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西方现代学徒制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实施师徒制的监管机构,如英国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并在地方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保证培训方、雇主、学徒规范化的实施师徒制。政府向培训机构、雇用企业提供补助和培训经费,学徒在培训机构接受免费的脱产学习,在企业实习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

(2)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必须由政府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学徒制培训,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法,对学徒与企业、培训机构做出法律约束,奠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顺畅发展。是涵盖政府、行业和学校等多方的利益相对均衡的合作机制。这主要体现为现代学徒制的各级组织管理机构的人员组成往往涵盖各方,并且这些相关利益者代表在这些机构中的决策权是相对平衡,从而既保证满足企业需求,又保证学徒的切身利益。

(3)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必须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在现代学徒制中,必须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即工学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明确学徒在企业接受培训时间和在职业学校学习时间;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企业中的实践与职业教育中的理论学习密切结合。

(4)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必须加强“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院校要与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聘任条件、程序、职责、待遇、奖惩等。要加大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的力度。

(5)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化现代学徒制评价改革。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不能仅仅限于校企层面,必须有行业协会的参与,行业协会负责审核职业院校的资质、制定课程以及组织考试,还会定期帮助学校培训教师。现代学徒制应借鉴国际先进标准,院校联合相关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方式,大力推进“双证融通”,对经过考核达到要求的毕业生,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9/174583html.

[2]唐为成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状况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12).

第7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Mu Xuefeng

(Yunnan Province Wenshan Zhuang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Funing County Police Fire Brigade,Funing 663400,China)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消防后续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构建符消防部队后续教育工作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follow-up education system of fire brigade and explains how to build up the system of follow-up education that adapts to the fire brigade.

关键词:后续教育 体系建设

Key words: follow-up education;syste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88-01

0引言

消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官兵素质的提高,而官兵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消防教育体制的完善。消防职业教育,按教育时段可分为学校基础教育、在职后续教育2个阶段,认真研究在新时期、新要求下做好官兵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建立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突破重点,全面推进,以高质量的工作完成部局党委的人才培养战略。

1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意识不强、认识不足,凸现“二个不到位”一是领导干部意识不到位。这些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经济工作上,重部队硬件建设,轻干部素质的提高。二是参训人员意识不到位。同时也存在一些参训人员对参加学习培训的目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不经过培训一样能干好工作。

1.2 理解偏差、定位不准,凸现“三个不协调”一是教育导向与人才培养定位不协调。由于社会上追求高学历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用人单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的现象,无论什么专业,无论是否合适,只要学历高就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真正提高。二是用人体制与岗位资格不协调。司、政、后、防不同岗位人员应该在具备一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所在岗位的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的地方岗位资格成为了一纸空文,出现了部分“外行管内行”的现象,打击了官兵业务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育培训需求与经费保障不协调。

1.3 内容陈旧、师资匮乏,凸现“四个不适应”一是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不适应各岗位对知识的不同要求。教育内容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脱节,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脱节,对官兵关心的具体业务工作的棘手问题涉及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特别是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的比较少,使学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在提高素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二是教育内容陈旧滞后,不适应新时期消防部队的新需求。三是教学模式呆板、手段陈旧,不适应教育要求。部分课程教学的方法比较老化、单一,仍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使参训官兵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学习积极性。四是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缺乏,不适应“大教育、大培训”的需求。

1.4 教育体系保障机制缺乏力度,凸现“五个不健全”一是官兵考核、任用机制不健全。考核任用激励机制缺乏力度,培训评价不完善,“培训和使用相脱节”,虽然参训官兵也都想学些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每个人都有惰性,只是多少的不同而已,这就需要学习的动力和压力,需要注重教育培训效果的同时,制定过硬的优胜劣汰奖惩机制。二是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上不健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缺乏力度,致使一些参训官兵不能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把主要精力放在忙应酬,交朋友上,有的把没有淘汰指标的培训当成了一次公费休养。三是教育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部分培训班讲完就结业了,组织者没有进行培训效果评价工作,没有通过评估,衡量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且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四是教育培训基础硬件设施不健全。目前,各州市支队还没有专门培训场所,经常是租用,或者是临时改造其他场所作为培训基地使用。五是教育培训计划机制不健全。

2后续教育内容的精确定位

2.1 后续教育培训对象定位培训对象包括:现役消防官兵,从事消防管理工作的民警,合同制消防队员,外聘文职人员,政府(企业)专职消防队员。

2.2 后续教育素质定位消防官兵应具备素质通常认为应包括:基本能力、业务能力、获取知识能力。

2.2.1 基本能力包括: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①思想建设;②个人能力;③团队精神;④驾驭能力;⑤主动性;⑥适应性;⑦可塑性;⑧干劲;⑨社交能力;⑩洞察力;???逻辑思维;???心里健康;???身体素质。非核心能力包括:①继续学习能力;②管理能力;③协调能力;④思维拓展力;⑤创新发展力。

2.2.2 业务能力包括:①灭火救援、政工业务、后勤业务、消防监督等专业知识层次的提升;②执法行动更规范;③工作方式更便捷有效;④措施落实更便民利民。

2.3 后续教育培训课程安排定位培训的课程安排、培训计划设计,以“缺什么、训什么”的思想为导向,围绕岗位职责的核心职业能力,以胜任岗位所需专门知识为主要内容。课程安排体现三个特点:培训内容需求化的设计;培训方式方便、快捷;培训效果显著。

3构建后续教育工作体系

3.1 建立统筹合理的培训规划体系要实现部局提出的:自2008年起,以干部和士官为重点,用3年时间对公安消防部队所有人员轮训一遍,力争人人参与培训、人人得到提高、人人胜任本职,使教育培训工作走在公安机关各警种的前列。就必须建立统筹合理的培训规划体系,也就是需要总队制定具体的“大教育、大培训”三年工作规划部署。它涵盖、统揽了年度教育培训任务计划,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培训经费预算等等。

3.2 遍布全省的培训网络体系培训网络体系分为:培训基地体系和社会培训资源体系,培训基地主要是采取集中培训,业务课程针对性强,任务目标明确,培训规范统一,但灵活性不强;社会培训资源主要是采取分散培训,灵活机动,内容丰富,但业务针对性不强。社会培训资源体系是基地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的补充。

3.3 建立便捷高效的培训方法体系①抓好集中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作为当前消防部队后续教育的主导培训力量,虽存在学习热情不高,但只要组织者认真分析问题所在,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就能制定出高效的培训方案。②加大实战训练模式。坚持从实战出发,改革训练方法和模式,创新执勤中队、战斗班实战操法,重点围绕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开展实战演练,开展与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及其他社会救援力量的联战联训。③创新网络教育培训。总队在金盾网上开设网上模拟训练、心理测试与训练、网上考试、网上图书馆等教育培训栏目,寓教于乐、寓训于乐的实用练兵软件,为基层官兵搭建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自学自练平台。

注:名词解释:消防部队后续教育培训是指消防官兵为保持和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掌握和运用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所进行的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关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目前,英、美、澳印等国,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导师制、校本培养和在职培养等模式,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表现出培养方式灵活、内容多样化与现代化、开放性的培养网络体系建立、建全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监替机制等特点。

    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素质。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及其特点,有利于把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国际背景和走向,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

1美、英、澳、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所谓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以高校青年教师素质为中心,安排科学的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有:

1.1职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教师熟悉学生需求以及就职学校各方面的政策、程序和课程安排,使新教师顺利融入到工作岗位中。不同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

    美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通过未来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教学机会项目等项目进行。1993年起,由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联合发起‘未来师资培养计划”。该计划一般以一所博士培养学校为核心建立合作小组,合作者包括综合大学、四年制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让博士生参加合作学校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履行教师的职责。另外,还会选派学科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导师在小组活动中就教学、科研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给予指导。m此外,不同的学区还会有不同的高校教师职前培训计划。例如:弗罗因威尔斯学区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前举行新教师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一次巴士观光,由学区的主管人员向新教师介绍学区的文化;课堂教学示范,与优秀教师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的专业援助日,教师间互相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一次培训毕业午餐会等等。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顺利进行。1991年,教育和科学部发表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以学校为基地的职前师资培养》报告。1992年教育和科学部在《教师职前培养改革》中提出了27条教师基本技能及其对各项技能的鉴定方法,操作性较强。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教学:高地位、高标准、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浏文件,规定了授予资格证书的标准以及关于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求等。2002年颁发的筷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

    2002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新教师的有效计划》,其中用“职业经历”代替了“实习”,把“职前经历”纳入整个职前培养计划中,并且在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群体中进行“职业经历”训练。高校与学校、学校指导者和高校教育者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学校指导者具体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在某一阶段的“职业经历”结束后,通过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反思的结果是继续专业学习的起点。

1. 2导师制培养模式

    导师制于14世纪初在英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但一直并未得到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重新在美国兴起,80年代蓬勃发展.目前,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己成为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及程序,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及业务水平,事业心及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尽快站稳讲台的一种教师培养制度。导师制既可以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又能帮助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和谐教师集体的形成。

    在美国,“导师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教学技能的掌握是其内容之一。导师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外校的,甚至是高校以外的。美国大学协会盯博士生到学院开展教学观察与交流活动”项目,其核心的方式就是‘导师制”。美国高校实行教授终身制,这一制度对导师制的实施很有利,对助理教授与副教授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使得这些教师对提高业务水平的要求既迫切又主动,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指导者或合作者。在英国,学校会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辅助。

1. 3校本培训模式

    各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是校本培训模式存在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一般是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校视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美国的很多高校通过设立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广泛帮助。如得克萨斯州的大学一般会有教学技能培训中心,指导和培训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国的一些高校陆续建立起校本大学发展中心,部分大学还拥有校本大学发展中心网站。牛津大学的学习进修研究中心是专门教师和所有职员提供各种有关教学研究方面培训的机构,通过课程、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校园网站上有针对新教师岗前培养的网页,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涉及岗前培养的活动安排、课程设置、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

1. 4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模式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一次性、终结性的教育很难造就优秀的教师。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一种发展趋势。

    早在1944年,英国政府经过调查发表的题为傲师和青年工作者》报告呼吁为在职教师提供“充电课程",1972年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所有教师在每七年服务期中至少有一学期带薪培训的假期,并尽快将此标准提升到每五年一学期。每所学校都设有一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规划和启动在职培训和支持新教师计划,成为学校和其他合作机构之间的纽带。此外,英国各高校的委员会要求新教师必须通过三年的试用期,边工作边参加有关教师培训课程的学习。

    澳大利亚的高校对教师的培训除通常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各种培训班等形式外,为发挥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许多大学还经常进行新知识和新仪器设备的原理、功能和使用的培训。另外,还经常对青年教师进行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基金申请书以利于获得基金的培训,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工业化相联系的培训等。

    1986年,印度公布了教师在职培训行为纲领,分析了教师在职培训的必要性,规定在职培训是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进入21世纪后,提出了在职教师培训较之职前培训更具备现代特性,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在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100%的财政资助下,几乎每一个邦都建立了设在某所大学的学术人员学院,为大学和附属学院的教师提供进修课程。学术人员学院的创办是印度高等教育中教师提高的新文化,是一种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革新。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多年来,各国已经逐步探索职前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模式等等。尽管各国国情不同,采用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但比较发现,各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呈现出共同特点。

2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2.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培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上述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都得到了法律、法规的支持。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英国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与调查报告对教师的专业标准、职前培养、在职培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认为参加培训是教师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样,一方面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1978年印度的一份政策性文件《师范教育课程:一种框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置身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通过能动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强烈社会意识的教师,该文件标志着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正式形成。1985年的《全国教师委员会报告》,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师的使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1998年,印度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此外,很多高校也积极出台了很多关于教师培训的规定。1994年的哈佛大学出台了培训新教师的规定,要求学校所有的学院和教学项目必须开发培训计划,对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专项培训。耶鲁大学则根据新教师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培训。

2. 2教师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密切相联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二者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高校采用的目标管理模式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成功地结合起来,教师所属部门参与教师自身制定的培养计划,并反馈评价与意见:除了一般意义的岗前培训,还会对新入校的员工进行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定位和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培训: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针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英国高等学校普遍认为:员工发展培训是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高校都将员工发展问题列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一般在人力资源部下设有专门的机构sddu来开展员工发展培训工作。兰卡斯特大学时教师发展培训委员会”每年要召开5次会议,确定教师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每年3次教师培训计划。

2. 3培养内容与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成为重要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英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了教学素养修成、学科专业水平提高、教师个体发展等内容。而培训的主要方式有校内办班、校外办班、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等。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网络体系是必须的,同时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以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化。目前,在英国设有全英国范围的“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各地区也设有相应的“培训联合会”,高校设有“培训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英国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为大学教师培训设计很多课程,并出版大量专业的培训教材。

2.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修

    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印度为激发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将教师是否接受培训与晋级加薪联系起来,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例如,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必须按规定期限参加过‘定向课程”和“进修课程”各一次,或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在高级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时要按规定期限参加2次进修课程或者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美国的高校建立了各种旨在帮助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奖金和学术休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校方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澳大利亚的联邦政府还会为不同的青年教师群体提供不同的资金资助。

2. 5青年教师培养监督机制的建立

    完整的培养体系需要必要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保障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培养的质量进行监督。

第9篇:法制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方面,干部队伍层面以及法律实施层面等。为有效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三点提出了可行对策,分别为转变教育培训理念,实现教育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增加教育培训方式。

一、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性

干部教育培训能够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类知识更新的需求。现代人类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知识和科学更新速度快。即便是学历再高的领导人才,在学校掌握的知识能力也是有限的,更何况科技知识不断更新,一次学历根本不能满足我们终身工作的需要[1]。另外,随着自然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办公方式的更新并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干部需要接受培训才能及时的掌握并加以运用。

干部教育培训能够增强社会和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如今,当一些干部人才由于知识或能力等原因不能适应工作时,一般通过更新人员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但是毕竟不是最佳的方式。这种做法难免对当事人造成心理压力,令其产生即将被解雇的被淘汰心理,很难保证他们的心理稳定,对其将来履行工作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干部教育培训能够确保国家法律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大多数的领导干部来讲,经过长时间工作实践,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党的政策方针,与职能业务有关的一些法律法规也烂熟于心,熟悉工作范畴内的方法和程序,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从事其所在岗位的知识技能,已经能够执行公务、制定政策和处理问题矛盾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认真地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履行工作职能[2]。所以说,只需要对其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培训教育,弥补尚待提高的知识能力,就能够轻易的再次适应工作,这样能够促进社会的平衡稳定的发展。

二、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不足

1.干部教育培训结构合理性缺失

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较而言,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责任有了极大地改变。然而事实上,不论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培训内容,亦或是培训管理体制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过去经济体制的影响。不仅如此,就基层党校与其他学院的师资情况和培训质量而言,学科分类、教学模式与教材均无法满足社会的进步需求,也无法顺应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无法达到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标准。

2.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水平低下

时代的齿轮在持续转动的过程中,社会自身与科技水平均实现了极大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思想理念、行为也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价值观与稳定进步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如此,政府要解决的问题与发展的方向同样也都表现出了愈加复杂的趋势[3]。所以,干部教育培训要紧紧跟在时代进步的脚步的后方,在迎接新时期下的执政挑战时明确该时期下的社会需求,将教育培训的焦点集中在三个环节。首先,提升干部的整体管理能力。其次,提升干部的领导艺术。最后,强化干部的依法行政思想。然而事实上,日常党政工作却通常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质量低下的情况。基于此,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范性进步十分关键。

3.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小

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的相对弱小集中体现在两点。其一,教师自身已有理论知识与经验十分有限。在现阶段的社会进步中,信息产生速度非常迅猛,而知识的更新效率同样也有了极大的提高[4]。然而在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党校教师在信息的获取方面比较缓慢,而对于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也就不够及时了。加之这些教师的调研经验稍显浅薄,特别是对地方党校而言,教师的知识水平表现出了突出的不足的特点。其二,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经过深入的调查与了解之后笔者发现,不少基层党校的教师人数大都局限在屈指可数的几人之间,而且还往往是同一位教师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如此,还有少数教师还兼任着学生管理工作。这样一来,教师也就很难将自身时间与注意力放到教育培训工作上来了,也就无法完成相关的培训任务,培训质量更无从谈起。

三、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与对策措施

1.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思想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基础就是要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也就是要建立三种思想。首先,为科学发展与干部成长服务思想。实现教育培训目标过程中,开展教育培训模式过程中,均必须要主动、积极的把自己放在大局内,从而更好的观察整体发展局势。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明确科学发展所需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干部教育培训[5]。其次,以人为本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培训思想。以人为本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对于科学发展观而言,更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则是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在建立这一思想过程中,还要最大程度的刺激出进行该项工作的激情,以此来增强干部培训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最后,质量与效益相互联系的培训思想。从某一层面上讲,干部教育培训可获得的回报是十分丰厚的。因此,人们要看到干部教育培训所能产生的利益,并切实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建立这一思想,从而获得更多的执政效益。

2.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努力将教育培训和干部思想以及工作实践相结合,吧重心放在提高综合能力、改变自身观念、开拓视野、结合实际、指导实践,创新培训内容,着力于改造领导干部世界观和提升实际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6]。一方面,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指导方向,制定干部培训的方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班次,将加强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作为培训工作的核心。而对于后备干部,重点则需要放在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干部要突出培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对党政重要的领导干部或主要岗位上的一些骨干更需要进行重点培训。另一方面,将研究现实方面的问题作为主题开展培训工作,更要紧密结合当地区、当地部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或者热点问题,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提升解决实际矛盾的能力。

3.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

干部教育的培训途径需要改革创新,将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紧密融合在一起、重点提高学员学习政治理论和知识技能培养,建立起统筹规划、培训教育、协调指导、督促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一方面,争取形成层次多、渠道广的培训工作格局。还需要努力发挥起规范制度、总体规划、宏观引导、督促检查、协调服务等各项作用,保障培训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另一方面,针对地区不同还需要不定期举行各类专题讲座,短期的教育培训以及辅导报告等活动,创造良好的干部终身学习的大环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