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学教育创新精选(九篇)

2024-02-23 10: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由于高中阶段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在高中一直不被重视,并且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也一直比较低。采取一定措施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体育教育发挥出其效果,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分层教学方式

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也会存在不同,必然会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从生理上体现出来,也从心理上体现出来。教师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时,首先要对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高中体育和大学体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升学是高中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在高中体育中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体能测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个正确了解,然后针对不同情况来进行分层,在分层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后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训练,使他们能够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分层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二、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将朋友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这样一来,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尤其是体育教学,更要做到这样。

要想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合理控制和调节,在教学活动中绝不能带着情绪给学生上课,更不能用言语以及武力对学生造成伤害,对学生要多多进行表扬,提高其自信心。其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认可教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体育在高中教学中同样重要,学生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1)体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很多,最突出的是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进行研究,这类研究层出不穷,如标新立异的分类、不同视角的层次构建等;(2)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对某个教学法进行研究,如探究式教学法、自主性学习法等,不能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3)把创新教育理念和体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更是少见,在理念指导下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研究有待深入。

二、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创新教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创新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理念的创新性,是从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对教育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理性认识与判断,是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的突破和创造,显现出根本性、简洁性、指导性、时代性以及系统性的鲜明特征。“创新教育不仅涉及到教育的目标问题、方法的改革和内容的调整,而且要系统地对教育进行改革,即进行教育创新以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2.创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构成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有一点是相同的,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含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3个维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基础,锻炼创造能力是提尚。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它包含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批判思维,求异思维,好奇和兴趣,独立与独创,自觉与果断,自制与毅力,自信与自尊,怀疑与求真等,受学习压力、抑郁和焦虑的影响较大。“培养创新敏感度,创造创新张力,是养成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三、创新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坚信创新的教育理念

第一,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恰当的教育培养成某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后进生和优等生是一样的,教师注重的是如何培养、挖掘的问题。第二,坚信学生的创新素质有层次和类型的差别。教师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对待学生个体给予弹性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不同态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稀奇古怪”的想法和“随心所欲”的动作创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教法进行质疑。

2.实施创新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教学方法既有一致性,又有其特殊性。体育教师要—坚持系统的观点,根据时展的需要,以教育创新为理论基础,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创新教育。

发现教学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仅给他们一些事实和思路,启发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探索,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并掌握原理和规律。教师设计好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资料和条件,提问、指导和耐心等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想象力,从本能上刺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想学、想练并探索学练的方法和技巧。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提出的困难,帮助他们分析,探寻解决的办法,并进行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提高的过程。

第3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式教学法;教学模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比较刻板、单一,容易造成课堂上枯燥、无趣的氛围,使得小学生对体育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只是把体育当作一种调试和休息,以至于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下滑[1]。而自从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去。这样一来,小学生们可以在体育锻炼中拥有强壮的体魄以及坚韧的意志力,进而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但是,小学体育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们的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及相关部门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而找到最佳的创新式体育教学办法。

一、运用创新式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教学的质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不妨通过游戏引入教学内容,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无关事物上转移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2]。比如,在小学体育课堂的篮球教学中,许多小学生因为刚刚接触这一运动所以对于技术的掌握不佳,比较容易打退堂鼓,但是这项运动对于他们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又尤为重要、不能轻易放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教学模式的创新化,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生活化[3]。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创新式游戏教学方法,通过“运球接力”“击鼓运球”的游戏小环节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W生在游戏过程中就可以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运球技术,进而为接下来的篮球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合作式学习模式是重要的一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从理论上讲,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创新式的教育教学理论;从实践上讲,这种教学方法经过了多国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其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肯定,被教育学专家们成为新世纪最具效果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将此种教学模式融入到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亦可以起到理想效果。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像许多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是团体活动、需要依靠集体力量才可以完成,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掌上宝、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比较缺乏这种团队协作的品质。因此,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符合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以跑步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把跑步教学视为非常简单的环节,因为跑步时学生就在跑道上跑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任何的教学工具[4]。但是这种传统、单一的方法容易使小学生感到厌烦,尤其是他们正处于精力旺盛、喜欢探索世界的年龄阶段。因此,将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引入体育课堂中来,学生们分为各个小组,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而小组内部自由讨论、制定跑步策略。显而易见,这种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及集体荣誉感,进而他们会更投入的融入团体中去,有利于增强集体圆融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尤为关键的一点是,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因而可以极大地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完善体育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之前,各学科的教学模式都侧重于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当然,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没有将学生纳入教学主体体系中去。当下,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也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才可以保证小学体育教学中创新式教学方法的实施[5]。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一定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课程内容的导入部分需要有新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愿意思考、主动思考。只有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中心,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最大化。以跳绳运动的教学为例,小学体育教师只需要先为学生做一遍示范,接着再与学生们进行探讨,看看学生对于如何更快的学会跳绳有什么方法,以及考虑到男生的灵活度会稍弱于女生,那么男生需要通过怎样的练习才可以快速掌握技巧等。教师需要改变之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让学生去表达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并尽可能的听取学生的看法。因为这种模式下探讨出来的方法往往是最适合学生的,也会对整体教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的创新式教学法,不仅仅提高了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创新式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师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对于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培养出一批可以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施红波.刍议创新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手段[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3):63

[2]王春洪.创新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25):181

[3]勾文碧.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小学体育课堂[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6):216-217.

第4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摘 要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必须相应进行改革才能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根据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新方法,逐步培养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体育教学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需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新理念,确立健康体育观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这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方法 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的水平和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进行相应改革。体育工作者只有在善于总结过去应试教育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放眼未来,转变观念,认真研究,从而切实把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探索,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口,才能使体育教学工作适应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将从分析传统体育教育旧模式的弊端入手,进而对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的新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体育教师自身固有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中形成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固定教学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也会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这样一种固定程式。这样时间长了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二)课堂结构固定化的不良影响

受过去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悖于新时代体育教育的要求

(一)教育在改革

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二)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起到了很强的效应。但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在现今的社会中,教师面对的是在优越环境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少年儿童,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因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探索体育教学新方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新理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而时代在前进,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表现出不够全面与科学。因为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应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在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观点,不仅要求身体,而且还要求其心理以及其它方面都健康。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确立健康体育观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往往选择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到最后的成绩评价也是参加这些项目的达标标准来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往往就造成那些天生身体素质就比较好和一些运动尖子他们考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最高标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之下,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框框里跳出来,树立健康体育观的意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带领和引导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使同学们身体素质和体质两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让他们的人人身体都“棒”起来,少生病或不生病。这也是我们上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使身体变得更健康,而每周有限的二节体育课,往往是不能满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的。健康则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通过短时间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体机能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同时也是一场体力的较量。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将是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把着眼于怎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地培养他们爱好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真正的自我。慢慢的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在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得让学生掌握从事长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以上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让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第5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法学专业;创新创业

1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保持大湾区经济增长活力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要达成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从其他国际湾区的建设经验来看,要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经济发展是否能保持充足活力,有赖于创新创业人才储备的情况。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思维活跃、学习能动性高、创新精神强,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使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掌握创业技能,激发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

1.2创新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营造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开展,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香港作为经济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国际法律服务完善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法律服务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各个产业输送创新型法律服务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同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服务机构运营经验,为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打下坚实基础。

1.3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粤港澳大学生就业需求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大湾区的迅速发展也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外,学生还需提供更多的优质法律服务,形成团队竞争实力,并且需要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遭到淘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针对性的引导与支持,助力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及市场、学习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就业及创业需求目标。学生既能通过创新提高法律服务,获得就业机会,也能通过创业向大湾区提高更多就业岗位,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的创新创业氛围一直是浓厚的,高校也积极开展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讲座等,均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整体上看,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亟需改善问题。

2.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广东省高校目前均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未能形成专门任职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会影响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任课教师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担任,有一部分是辅导员。以上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并且未亲自主导或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难以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在本质,只能将课程内容灌输式传递给学生。同时,科任老师大多数只是在学期初接受为数几天的培训就开始授课,系统化培训课时短、次数较少,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当下政策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教师缺乏法学专业知识素养也是高校法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要侧重于管理、销售方面等内容,忽视法学学科背景,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实现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2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是广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以线下创新创业课程和线上慕课、智慧树等平台网络授课为主,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了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看似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实际上课程教育和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碎片化,不能形成体系,教学成果往往难以达到预计目标。

2.3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经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相对其他省份更为浓厚。但是,广东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学生在校期间以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主要目标,较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或项目。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方面大多数倾向考入公检法等单位,或进入知名律所,选择创业或自主就业的学生仍为少数。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学生认为,法学专业以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法条为主,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选择公检法单,创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在校期间无需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熏陶;二是高校未能很好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以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为学风建设重点内容,对创新创业课程及活动仅仅以考查方式为主;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竞赛中,形式单一,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指导老师大多建议学生选择创新课题,而创业项目往往无人申报。

2.4缺乏跨校、跨区域、跨专业交流合作

广东高校法学专业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形式多样,但开展范围往往集中在校内,即使有少数是跨学院举办,但也未能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等交流需求。法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多数只能与本专业同学组队,导致项目设计存在分工不明、分工重合;律所经营缺乏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后期运营入不敷出、团队管理出现漏洞;缺乏跨校、跨区交流合作,项目调研范围往往只能局限于校内或周边地区,得出的数据或结论往往存在缺陷。

3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3.1成立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和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注重创新创业专职任课教师的培养,改变由辅导员等兼职任教的问题,从源头上保证师资的稳定性;第二,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等专业有所区别,除了创新创业理论外,对教师自身的法学理论素养也有所要求,应强化教师在法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第三,持续定期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除了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外,鼓励教师到公司法务部、律所等单位进行交流、调研,使导师掌握更多实践经验,促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政策及需求的了解,提高专业水平;第四,建立规范化考评制度,对创新创业教师上课情况及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等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多维激励机制,激发指导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2创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习的不断增强及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掌握比较全面的专业技能,所以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改变课程零碎、知识不成体系等问题。广东高校目前大多采用“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应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培训、素质培养、社会实践到后期跟进的全覆盖式培养体系。除了保障知识技能的“输入”外,也要重视学生的“输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从填写申报项目书、实地调研、成立律所、开展业务等环节安排导师进行全程指导,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与成果转化,使学生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内涵及精神。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技能,更影响学生未来是否愿意进行创业创业实践。教师需要认识到法学专业有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法学和创业发展的联系极大,只要将这种关联性应用于两种课程的教育中,便有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即使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但法学与其他专业合作式创业也能实现双赢,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创新培养,也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3.4搭建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三地经济协同发展,遵循共建共享原则,这就广东高校开展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注意合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和高级平台。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平台及资源有限,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是多样的,整合粤港澳三地资源,打造开放式教育平台刻不容缓。广东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港澳高校在各项创新创业赛事的交流合作,借鉴港澳高校举办国际赛事的优秀经验,增进在指导学生、团队核心内涵提升、导师选拔等领域的交流;二是促进高校间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互相认定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导师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三是联合部分业界人才,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开展双导师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再校外实践利用,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指导。

第6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意义 困境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46-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不断深入。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着教育理念不够成熟、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用于创业新体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机制,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在创造性实践中解决困难和问题。如何实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系统化,成为新时期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与落脚点。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有一定联系,也同时存在一些区别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单纯的叠加,而是在理念与内容上实现了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超越,是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建企业的教育,不能把其片面理解为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目前,学术界在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了阐述。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做了如下广义和狭义方面的归纳:广义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目的,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展开的,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改革相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们创新得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以及心理品质等方面能力,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创新型个性和创业实践能力的社会人才的一种教育观念和理论体系;狭义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社会或者高校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启动资助的资金以及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咨询等形式,使得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广义概念比较侧重于对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品质的培养,另外还强调高校教学改革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其狭义概念则更侧重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各行各业人的不懈奋斗和努力,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应掌握丰富知识、具备良好品质,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能力。当代社会的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到与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学生在有足够的事业心、开阔能力下把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据一些调查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中仍有一部分失业或待就业的人存在,这部分人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能够创造事业实现自身价值,也无法创造出稳定、安康的生活。

4、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

针对现在这样一种高就业压力的非常时期,一方面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困境,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探索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部分,对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是为今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缺少深入的研究,有关此类的理论成果也比较匮乏。

4.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比较淡薄

虽然我国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鼓励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自主创业,但只有少数有思想、有胆识的大学生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自己给自己提供就业的机会。这种情况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有着紧密关系。多数大学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上不够积极,造成许多学生临近毕业才仓促地为找工作做些简单的准备。一些学校会临时开设一些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讲座、报告等,但从实质上来看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4.2无法准确定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维度

谢维和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作为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多,思维也活跃,通过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新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的知识,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也会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但由于学校在培养上的定位不准确,试图通过几场创业报告会、一些创业设计大赛来实现目的,这些相关活动犹如纸上谈兵,一旦需要真枪实弹时就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同时也会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胆识。

4.3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缺少足够的实践

高校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和技能培养方面比较浮于表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实施。一些学生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难以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形成合理地创业知识结构,对于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环节很多学生也采取远离的态度。除了开设一些课程和组织一些活动外,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上基本无其他较有效和新颖的方式,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自主创新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5、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问题是众多问题中比较普遍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采取恰当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可以“一刀切”,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培养方案。

5.1高校领导者要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首先是生存教育,是一种新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的教育。”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会学生以新的方式来生活和生存。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到以大学生为本,牢固树立“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生存教育、发展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开放教育,一切工作以服务学生为宗旨”。

除了管理者要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外,还要在课程上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立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立适应本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课程。学校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增加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例如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来与他们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意义、创新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案例中主人公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等。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独立自主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5.2以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通过第一课堂来加强大学生创新专业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组建创新创业社团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培育孵化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培育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比如可以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空间。我们在利用校园文化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首先就是要转变工作的观念。高校管理者应对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关系加以认真的审视,树立明确的工作理念。一方面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作是高校学生培养的一种特有模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教师也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任务等融入其中,使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5.3根据学科类别,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养

大学的专业科目类别从大类上说可以分为理工科和文科。针对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在思维逻辑方面的差异性,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需要将理工科和文科的培养方案加以区别,从而更具针对性。例如,理工科的大学生逻辑比较缜密,对于实验比较重视,在操作技能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学校就需要较多地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来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文科的学生,针对他们比较感性、情感细腻的特点,学校在注重他们实践训练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注重对自身理性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开发,能够做到对问题冷静、客观地分析。

参考文献:

[1]霍宏.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

[2]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

第7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数学学科是中专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对强化中专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有着较大帮助。本文在阐述中专数学教育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教育现状,具体探讨了创新中专数学教学的方法,意在更有效地提升中专数学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

中专教育;数学教学;创新方法

引言

为社会培养合格专业技术人才,是中专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中专院校教学中,往往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基础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较宽松,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通常会忽视对基础课程的学习,特别是相对较枯燥且难度系数较高的数学课程。而数学教学是培养中专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创新中专数学教学方法,提高中专数学教育质量,对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中专数学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学习思维能力。

中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依据社会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中专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数学教材编排主要是围绕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展开的。因此,实施中专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中专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1.2锻炼学生应用计算的能力。

作为一门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学科,数学基本都会涉及数字及公式计算,特别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计算公式变得更复杂,计算量也更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中专生的应用计算能力。

1.3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与英语、语文一样,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科学。中专数学中包含了数字、概念、公式、符号、图像等多方面内容,以精练、数字化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生活中万物的数量关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认知世界,奠定了抽象思维基础。

2.中专数学教育中教学创新的方法

2.1创新教学观念,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专院校中,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将“身边的数学”合理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身边应用到的数学知识,深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中专生的数学学习探索欲。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求,积极组织各项实践活动,实现学习、实践的有机结合。例:a,b,m>0,且a<b,求证:a+mb+m>ab。这题纯属数学问题,很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可将a,b,m分别看成某个住宅房的窗户面积、地板面积和增加面积。据有关部门规定,民用住宅窗户面积必须小于住宅面积;同时按照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不得小于10%,比值越大,采光越好。那么同时增大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相等的值,采光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2.2创新数学教材,增强数学课程教学的应用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专院校在数学教材的选用上,仍沿用以往教材,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现代中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因此也需要进行数学教材的创新,结合新时期社会对中专人才的基础知识要求,合理改进教材内容,适当添加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增强数学教材的实用性。通过改进数学教材,为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提供便利,在把握教材整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划分重点、要点,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有效缓解中专学生的学习压力。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曹一鸣、程旷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把内容分成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其中职业模块就是按学生专业来分的,不同专业都有与专业相对应的教材模块。

2.3创新教学内容,重视个性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专学生由于所选专业性质的不同,相关知识学习范畴也不同,因而在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数学教学方面,通常理工科学生相较于文科学生要具备明显的优势。理工科学生拥有更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在数学知识学习上表现得较轻松,而文科学生则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得较困难,特别是在一些具有深度的内容学习上,往往难以理解和领悟。为此,中专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育,确保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力求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知识。比如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三册包含逻辑代数初步、算法与程序框图、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四部分的内容。对于营销旅游之类的学生,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编制计划及数据处理两块内容无疑要重点关注;而对于机械类、计算机类的学生,逻辑代数、算法与程序框图肯定更重要。因此,在江苏省组织的中职学生学业考试中,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试卷统一,但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对待,对第四册的内容进行了如下处理:逻辑代数初步、算法与程序框图两章为一个模块,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为一个模块,两个模块分别出两组选做题,每组包含两个模块中各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各出一个题目,而学生只需选做一题即可。这种考虑到学生不同专业,特征不同,有针对性地出题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无疑是巨大的,是值得推广的。

2.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在中专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学科相比其他学科,在教材内容及知识学习上,要更枯燥些。为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并增强数学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如引入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知识点产生的背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GIF动图、视频、演示图等引证数学概念或公式,让数学教学的演示过程变得更生动化。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模拟课堂,让学生在事先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担任教师角色向学生讲解当堂教学内容,再由教师对学生讲解作出鼓励性的点评及补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更有动力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甚至教师可以把一些本就生活化层度较高的知识点有机整合,让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一件具体的事情,让数学课更有趣。比如在两个基本原理这节课中,我们编制四个题:1.到黄山你可以选择哪些交通工具?火车:K8418,K782;汽车:公共车一个班次,自驾,拼车;飞机:一趟航班;问我们完成“到黄山去”这个事件有多少种方法可以选择?2.到了黄山,肚子饿了。先解决吃饭的问题,找了当地一家的美食:西餐:比萨、汉堡、意大利面;炒饭:扬州炒饭、牛肉炒饭、香肠炒饭;盖浇饭:西红柿炒蛋盖浇饭、青椒肉丝盖浇饭;当地土菜套餐:蟹壳黄+臭鳜鱼+黄山蕨菜+饭、虎皮毛豆腐+黄山双石+黄山蕨菜+饭;选择套餐时,有多少种选择方法?3.吃完饭要准备上山的工具了,小店里陈设着精版和简版2种地图,折叠、不锈钢、木质3种拐杖,店家说,任挑“一样地图和一根拐杖”就给优惠价。问:有多少种选择方法?4.看了地图发现从山南上山有3条路,从山北下山有4条路,那么从山南上山后再由山北下山共有几种走法。这四个题目,用一个“黄山旅游”的大框架串起两个知识点———分类及分步计数原理。首先设置“交通工具的选择方法”和“选择一份套餐”两个生活化事件中,建构出分类计数原理。在“挑选地图+拐杖”和“安排游玩路线”两个事件中,建构分步计数原理。两个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在完整的“旅行情节”中生成,使学生觉得自然顺畅,而且趣味横生。

2.5创新教学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通常情况下,中专数学学习评价,主要以数学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而在数学卷面考试中,标准计算答案只有一个,教师在批阅试卷时,基本都是根据学生计算结果给分数,对解题方法、计算过程关注较少,这种情况下给出的教学分数往往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因而,教师需要认识到当前学生学习考试及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白中专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非学生的计算准确度,进而不断创新教学评价考核方法,如增加考核项目,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将课堂考核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且学习评价应以发展性、鼓励性评价为主。

3.结语

数学作为中专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中专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握好中专数学教学的目的,根据社会对中专人才的要求及中专学生的具体特征,不断创新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以更好地提升中专数学教育水平,并为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闵文彬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马辉.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学设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

[2]阿娜日.浅谈职业院校中专班数学教学方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5).

第8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教学;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出发,创造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小学体育做出更多的贡献。本文将从创新方面探讨关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性的相关问题。

一、改变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无趣,在大部分体育教师中甚至认为体育就只是简单地跑跑步、做做伸展运动和体操,然后就是学生的休息时间,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是非常需要得到更正的。现代化教育中,体育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一)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

体育文化是一种世界所共有的文化现象。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就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某种角度来说,体育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体育的发展。在我国,小学体育的基础发展前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体育教学也一直没有被教师纳入教学重点范围。但是,小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栋梁,所以必须要让他们了解体育的重要性,真正切实地掌握小学体育的精髓,才能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促进新的体育的课程标准的推行

新型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坚决地抵制损害小学生健康的内容,取缔不良内容。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针对这一点对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做出改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新型的教学方案,引入有趣的健康向上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促进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

(三)促进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共同发展

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的最根本目的还是要增强小学生的体质,让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积极健康地成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引进特点性极强的体育项目如武g、体操运动、游泳等,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兴趣,同时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全面振兴。

二、关于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

(一)创新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情景

想要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要创新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一堂好的课堂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领悟。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好生动有趣的小游戏,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按组让他们进行游戏,赢得组给予一定的小奖励,参与的也给他们参与奖,同时对他们的表现要及时做出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自信,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性,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二)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小学体育也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全面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根本目的,从具体情况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出正确的改革方案并将其落实到位。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跑步的蹲姿的教学时,首先要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给学生讲解关于蹲姿的正确方式,然后给学生进行示范并让学生跟着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提问,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及时表扬和认可,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自主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寻找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而不是直接给他们进行知识灌输。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课堂教学的根本因素,小学体育的教学也不例外,所以,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教师的教案编写能力和他们的备课能力进行要求,备课计划必须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内容充实、方案新颖,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强化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做到站着能说,坐着能写,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做到语言精练、准确,表达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不一定要依葫芦画瓢地一味模仿别人的方法,而要学会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思考与创新,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且设计有趣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案,寻找最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法学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课被纳入小学课程中。新课改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各学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比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各学校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想要顺利地开展小学校园体育课堂,老师应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在一般的小学体育课堂中,老师先向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然后由学生来模仿老师的动作,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和无聊,有的学生甚至厌倦了体育。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例如,如果在讲有关足球运动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有趣的足球比赛,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进行解释,就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孩子快乐锻炼

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各有特点,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非常喜欢亲近老师,有的学生害怕老师,这将不利于体育的顺利开展,所以,想要将新课改理念应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相信体育老师,这样才能够融入体育锻炼的小集体,实现健康体育的教学。另外,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不和谐音符。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身体基础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如果老师仅仅是重视成绩好的同学而忽视了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这会导致班级的两极分化,将不利于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新型师生关系。老师应当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分层教学,老师可以将班级里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安排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坐在一起,或者将全班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让学生在相互监督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小学体育老师要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体育科目具有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体育需要身体上的运动。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充分发挥体育特点。体育教学的特点,包括运动项目的多样性、竞赛的刺激性、在运动中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小学体育老师应当通过充分发挥体育的特点,组织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等。那么,他们就会为了追求这种快乐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对体育产生兴趣,并且去自主进行身体锻炼,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健康运动的教学理念,也大大提高了小学体育课堂的效率,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四、信息反馈法

小学体育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其次是“学”,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收的过程。体育老师要做好“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体育老师应当及时掌握学生体育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然后对自己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学生也可以对体育老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使体育课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提高效率,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推进小学健康体育教学,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实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让孩子在运动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作为小学体育老师,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这是小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单元设计[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