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法学教育意见精选(九篇)

2024-02-23 10: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一、学习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党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七大要求各级干部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对加强干部队伍政治思想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最高的地位,具有最高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深入学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市国资委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加强宪法及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提高宪法意识、团结意识、爱国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

(三)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类法律涉及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等内容。市国资委机关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依法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能力。

(四)民事经济法律。这类法律法规主要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目前,我国民事经济法律有30多部,其中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联系紧密的民事经济法律主要有:《公司法》、《合同法》以及《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和部门规章。市国资委机关干部和各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继续深入学习与国资监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各监管企业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经营和行业特点,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

(五)社会法律知识。社会法是指维护社会利益,调整社会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具体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关系。这类法律法规主要有:《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安全生产法》以及《矿山安全法》等内容。

(六)程序法基本知识。这类法律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的诉讼制度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非诉讼是指诉讼之外的调解、仲裁、复议及等解决纠纷的途径,调解适用于诉讼与非诉讼两大活动。市国资委机关干部和各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加强程序法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诉讼程序,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维护自身和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熟悉非诉讼途径,妥善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二、学习和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时间

(一)市国资委系统的学法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的方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在建立和完善各种学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各类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开展,重点对规定的共性学习内容进行辅导。

(二)市国资委机关各处(室)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组织开展自学活动。今年,委机关将组织开展“法律六进”活动2次。

(三)各监管企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联系工作实际开展学习。

(四)加强宣传工作,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厂报、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干部职工的参与性,提高法制宣传质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上法制宣传活动。同时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节日、纪念日,以及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等契机,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

(五)市国资委系统的学习时间全年不少于40学时。

三、要求

(一)要认真贯彻《市2012年依法治市工作要点》及本安排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认真组织好干部学习、辅导及培训工作,完成好法律知识的学习任务。

(二)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内容、人员、质量四落实,认真做好市国资委系统有关人员参加全市干部学法用法统一考试准备工作。

第2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一、详细梳理、形成体系。 对 “法律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内容要确保更具广泛性和针对性,比如除了《宪法》这部根本法之外,拟定师生必学的法律法规为《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劳动法》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法律课内容,使之形成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

二、增时增量、诲人不倦。每学期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2次以上的法制教育辅导,规定学校教职员工每年学习法律的时间不低于40学时,学生每周按《课程标准》规定不低于2学时。结合鲜明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法律法规的要义,推升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教授法律知识时要精心备课,充分体现课堂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基础性主渠道作用。做到进校学生每个都能得到较好的,正规的法律法规的教育,通过考试培养一批批知法守法的学生。

三、有机结合、积极参与。把法律法规的教育任何到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去并与交通安全、禁毒、国防、保护环境等专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讲授、张贴提示、学前教育,集体或个别谈话,全面提高师生守法依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下一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教育活动,使法律法规的教育更具开放性。把法律法规教育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通过黑板报、挂图展览、先生说法、文艺演出,体现法制教育的文化氛围。

四、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把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教育引入更广泛的领域,在学校图书馆设立了法律法规图书专柜,让师生在课外之余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法律法规;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教育宣传栏。通过每学期不断更新,不断调整宣传教育的内容,使法律法规的教育更具阶段性和规律性。

第3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印发已半年。4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会上表示,教育部正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相关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学前教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吕玉刚在介绍《若干意见》落实初步情况时表示,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安排150亿元,2019年在此基础上提高到168.5亿元,支持各地扩大普惠性资源,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建设工程,2019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11个省(区、市)试点,引导激励地方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幼儿园园舍建设,有效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此外,还加快了立法进程。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制订《学前教育法》列为重点推进项目。教育部专门组建立法起草小组,组织专家研究论证、进行国际比较,开展立法专题调研,加快推进立法工作。

在《若干意见》出台之后,各地也抓紧研究制订实施意见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

目前,北京市、河北省已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吉林、福建、山东、河南、陕西、重庆、贵州、西藏、宁夏、新疆和兵团等12个省份已出台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吉林、黑龙江、天津、甘肃等6个省(区、市)实施意见、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省深改委、省政府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山西、四川、江苏、辽宁等11个省(区、市)实施意见、治理工作方案已报请省政府审议。其他省份也在抓紧研究制订过程中,许多省(区、市)先行部署了摸排治理工作。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各省(区、市)抓紧出台实施意见和治理工作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举措。同时,推动各地积极稳妥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全面摸清底数,建立信息报送系统和工作台账,推进分类进行整改,坚决扭住不放,抓紧落实。教育部还将开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攻坚行动,推动各地完善布局规划,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多渠道扩大普惠性资源。

“我们还将加快制订学前教育法,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学前教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第4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北京。至2006年9月北京市适龄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已经达到37万。至2006年底,北京市批准成立了56所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但是学校在资金、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法制教育开展往往存在困难,加之学生及父母流动性比较强,使他们很容易成为法制教育忽视的对象。由于缺少正确引导、保护、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或违法犯罪的主体。据了解,在有的区县,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未成年人犯罪的60%左右。可见,如果忽视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法制教育,将会给社会增加不和谐不安全的因素。

目前法律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还缺少针对性。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法律和政策对中小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解这些法律和政策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施的情况,同时为了有效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法制教育、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北京律协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于2006年9月至11月对大兴、丰台、海淀、石景山、朝阳、昌平、通州等区县经过批准成立的32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情况开展了调研,调查采取入校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总体情况看,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法制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公安、司法等相关政府部门也履行了一定的职责配合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但从调查的结果和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法制教育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政府给予更高的重视和支持。主要表现为:

1.法制副校长配备不齐,工作形式化

32所学校中有72%的学校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但是学校对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职责缺乏全面了解。实践中,法制副校长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来校时间少,时间无保证,培训少,法律知识不全面,教育不能结合实际、不能结合学生特点。

2.尚未完全实现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四落实”

《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意见”)要求,要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而调查显示,25%的学校还未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规划;只有19%的学校使用专门的法制教育教材,81%的学校是使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材和其他材料;只有9%的学校设有专门法制课教师,其他学校法制课教师大多数是由思想品德与政治课的教师担任,而63%的教师从未经过法律培训;大部分学校课时没有足够保障,9%的学校没有开设法制课。

3.法制教育形式与内容单一,难于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与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主要是上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法制课,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安全、自我防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44%的学校除法制课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法制教育。对于法制课,学生兴趣浓厚的只有22%,比较感兴趣的53%,25%的学生兴趣一般。

4.学生流动性强,法制教育缺少家长配合

只有34%的学校法制教育的对象包括家长。学校反映,学生流动性强导致法制教育不系统,很难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原因一是家长对学校法制教育不关心,参与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识不高;二是缺乏资金。

5.校园周边环境混乱,直接影响法制教育效果

学校反映,开展法制教育缺少社会的有效配合,校园内的加工厂及校园周边的无证照经营的小卖部和饮食摊点、集贸市场、网吧、电子游戏场所、成人用品商店、停车场、台球厅、兜售制作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和摊点,以及混乱的交通给校园周边带来治安隐患的同时,对学生也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教育、学习和安全,直接影响对流动人口子女法制教育的效果。

6.班里学生过多不好管理,部分学生不良行为表现明显

学校反映大多数学生能够遵规守纪,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其中在少数学生身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调查显示,只有19%的学校平均每班有学生40名以下。由于班里学生过多,加之学生在家中缺乏有效引导,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比较明显且在学生中互相传染。这些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旷课,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吸烟,进入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等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强行向他人索要财务、偷窃,故意损坏财物等,这些不良行为虽然并不是十分严重,却是法制教育不到位的体现。

调查结果和对问卷的分析说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法制教育在各方面都急待改进和提高。学校认为,法制教育没有专业人士辅导,无专业教师,法制教育时间少,主题活动少,法制副校长缺乏积极性,缺乏通俗易懂适宜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生法制教育教材,学生流动性强、法制教育缺乏家长与社会的配合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是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依法治校,对学生、教师、家长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障碍。

三、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法制教育比公立学校的法制教育困难更大,问题更多。以下是对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建议。

1.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的指导、监督与考评

有关部门应当定期调研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难点,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特点,对法制教育工作统一部署,明确要求。指导学校建立校内法制教育专门责任机构,健全法制教育制度和开展法制教育各项工作,保障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规划,实现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和校长的工作考核范围。同时还应当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给予特殊的支持和照顾,丰富校内法制教育形式与内容,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联系开展校外法制教育。

2.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

“两意见”和北京市《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聘任法制校长工作的通知》要求,要规范和完善法制校长的聘任、培训、考评机制。因此,建议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推广和健全法制副校长制度,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法制副校长配备率,要特别选择熟悉未成年人保护和民办教育法律知识、有时间、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员兼任法制副校长。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协调法制副校长所在的部门,对其参加学校的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方便,保障法制副校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优质地完成教育任务。同时,还应建立法制副校长的培训与工作考核机制,使法制副校长工作与其本职工作挂钩,作为对其本职工作考核的标准之一,发现不按要求到校履行职责等不适宜兼任法制副校长的应当给予及时更换。

3.组织有关人员编写适合流动人口子女的法制教育教材或资料

《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要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编写适合青少年特点和需要的精品教材、法制影视作品、辅导读物。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主要依据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材。这些教材法律知识内容有限,尤其是与未成年人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知识甚少。流动人口子女相比城市学生,生活经历较坎坷,父母双方或单方经常流动外出,家庭监护能力小,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教育、人身安全得不到足够保障,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偏见造成他们容易受到歧视和感受到不平等而产生心理问题,容易对城市和城市人口产生不正确认识。因此,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法制教育更要有侧重点,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特点,编写适合的法制教育教材或资料发放给学校、家长及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

4.推广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的建立,定期对家长开展法制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两意见”要求,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学生法制教育网络。但是,流动人口经常流动、忙于工作,往往忽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对子女缺少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建议推广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参与法制教育意识,配合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在节假日定期对家长进行法制教育,向家长讲解未成年人保护和监护人责任与义务的法律规定,使家长了解并尽心尽责履行家长责任与义务,有效对子女进行监护,以健康的思想、品行正确引导子女明辨是非、守法用法、预防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法制教育一致,密切配合。

5.加强对教师的法律培训与日常法制教育

“两意见”要求,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在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入校调查时,我们发现尚存在教师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进行法律知识专门培训和日常法制教育,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法制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

6.加大净化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营造良好法制教育环境

“两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持续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05年公安部、教育部出台了《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八项措施》,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也已经开始实施。建议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这些要求,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为学校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第5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关键词]幼师女生;教育责任感;培养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范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范文)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第6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1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2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1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2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1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4从幼儿园实践的需要。促进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劳动、汗水获取对履行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幼师生的教育责任感,必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比如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也是幼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利时机,通过实习、见习,让幼师生了解当地基础教育状况,亲身体验到小朋友对学习的渴望,亲眼目睹幼儿园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才会真正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感到一个未来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激发和强化作用,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为充分发挥教育见习和实习应有的作用,作为幼师学校,首先,应对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对教育见习和实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严格的制度和教育实习成绩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幼师生参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搞好教育见习和实习。其次,加大教育实践改革的力度,改变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对学生进行的“初步训练”的观念,合理地安排好教育见习和实习,有必要适当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将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延展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把教育实践作为训练过程,以确保真正提高幼师生的从师素质,而不是流于形式。最后,增加教育实践的经费投入,加强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基地建设,保证教育见习和实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幼师生的教育责任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我们要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幼师生教育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查找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因素,研究幼师生教育责任感培养的方法,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构建新形势下幼师生教育责任感培养的新方法,为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夯实根基。

第7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网络远程教育又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它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教与学在物理时空位置上相互分离的教育方式。【l】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已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远程教育,而是融现代多种信息技术为一体的教育。首先,资源利用最大化。网络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距离限制,把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其次,学习行为自主化。网络远程教育通过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约束,即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第三,学习形式交互化。网络远程教育之间的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而且也增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第四,培训管理自动化。网络远程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培训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进行大部分培训管理活动。

二、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学员满意度调查

(一)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现状

海西教育网(http://www.fjedu.net.en)是由福建电大推出的基于互联网、卫星通讯网和有线宽带网的远程管理教育培训平台。海西教育网是福建电大远程教育的执行机构之一。通过福建电大海西教育网学习资源,发挥网络“跨时空、促交流、利成长”的优势,开展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既方便了基层教师,也解决了工学矛盾。作为教师在线学习的远程培训平台和新课程深化推广的网络教研平台,该网站整合汇聚全省中小学各学科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组成服务团队,建设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名师课堂、精品课件、优秀教案、多媒体素材、习题库等多媒体培训参考资料。利用该网络可满足10万名教师同时在线学习。目前该网站共有264个班级,学员人数达到39226个(详见表1)。

(二)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学员满意度调查

1.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海西教育网远程教育的在培训教师。基于满意度理论,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培训学员满意度开展设计,在征求多方的修改意见后,对问卷进行了充分的完善,并开展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的同时海西教育网的相关工作人员设置了相关问题不满意的深度访谈。在满意度指标体系设置中,遵循了实用性、完备性、关键性和可测性的原则,最终形成指导教师工作态度的满意度指标,远程培训模式与方法的满意度指标,相关配备设施的满意度指标,学习资源的满意度调查指标,教师远程学习氛围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还设计了海西教育网页面美观改进意见调查表、海西教育网栏目设置改进意见调查表、海西教育网功能改进意见调查表,针对网络的功能进行了改进的调查。

(三)满意度指数分析

1.对指导老师工作满意度的分析

通过对海西教育网学员对培训平台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有26%的学员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非常满意,54%的学员比较满意,只有11%的学员一般满意,而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只有6%和3%(详见图1)。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老师的工作态度良好。

2.对培训模式的满意度的调查

笔者对于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培训的模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员认为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的模式不错,具体的结论如表2所示。

3.对学习资源满意度调查

在对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的满意度调查中,只有10%的学员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比例也只有13%,一般满意的比例占33%,而不满意的比例高达31%,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也有13%(详见图2)。因此,分析结论: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通过深度的访谈还发现,学员提出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网络培训平台学员的互动与原创来弥补。

4.对学习氛围的满意度调查在对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氛围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福州地区的学员的对网络学习的氛围的满意度最高,约为87.34%,而满意度最低的地区为三明,约为80.97%,各地区的综合平均满意程度约为83.45%(详见表3)。

5.对学习价值的满意度的调查

关于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的学习价值评价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5.1%的学生认为“非常值得”,认为“还可以”的比例为42.2%,“不值得”的比例为1.4%~i-Y-见图3)。通过学校管理人员的深入访谈还发现,在对1.4%的价值不认同的学员中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社会认可程度还可以提高:其次,实践的应用效果不好;第三,部分学员认为远程教育的面授机会少或学习关怀程度低。

6.对海西教育网整体评价的调查在针对海西教育网的评价方面,根据问卷设计的海西教育网页面美观改进意见调查表、海西教育网栏目设置改进意见调查表、海西教育网功能改进意见调查表,学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主要有:提高网站下载的稳定性,评论形式更简化些,视频需清晰些,要有已观看视频的时间记录,增加网络教育的素材,提高登录速度等。

7.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的改进意见

通过调查和访谈总结得出改进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的一些相关的措施:首先,进一步建立和深化学生、培训教师和网络培训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选择合适的组织素材,提高课程整体设计水平。其次,加大对网络远程教育的投入。综合研究接受培训的老师的满意程度不高的地方可以发现,学校的培训投入还有待提高,可以从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更多的投入来满足广大培训学员的需求。第三,在培训的方法与方法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融入比较丰富的情感态度,通过情感和态度的个性化表达,提高培训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提升培训的效果。第四,培训过程应尽量避免孤立的知识教学,应该多结合情景教学,使培训具有更深的实际操作性。第五,提高网站的管理水平,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培训平台、备课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三、CRM的理念及其在提高学员满意度上的运用

(一)CRM的概念

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概念最初由GartnerGroup提出来,而最近开始在企业电子商务中流行。圈CRM的主要含义就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一种手段。CRM是一个获取、保持和增加可获利客户的方法和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崭新的、国际领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商业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也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有效提高企业收益、客户满意度、雇员生产力的具体软件和实现方法。CRM通过“以接受者为中心”思想,有助于在客户关系管理中进一步理解经济学“以客户为中心”的概念。

(二)CRM理念在提高海西教育网学员满意度上的运用

1.建立基于CRM的海西教育网远程教育学员管理体系

CRM理念下的海西教育网远程教育学员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员管理理念的变革。根据CRM的指导思想下,从客户管理的理念上来提供学员需要的课程。例如海西教育网聘请了省内外教育学者、名师担任课程专家,开发课程资源并承担课程网络实施工作;聘请优秀教研员、优秀教师担任远程培训的指导教师,辅助课程实施工作;并由各地区师训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担任远程培训的班主任,对远程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二是改变学员管理的方法。通过建立学员数据库,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对学员的学习习惯、学习程度、专业的选择以及学员满意度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建议。三是学员管理软件的改变。建立基于CRM的海西教育网学员软件管理系统,在网络学员的管理过程中引入学员的数据处理、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进一步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增强学员管理软件中的分析与预测功能。

2.提高海西教育网学员的忠诚度

通过CRM即客户关系管理详尽地了解每个学员的关注点与诉求点,使海西教育网能及时把握学员的切实需求,然后根据相应的需求推出最合适的产品或者服务,或者对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进行改进。例如通过CRM管理系统可以了解海西教育网远程教育的学员在什么情况下改变了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是海西教育网提供的产品质量发生了改变?还是海西教育网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学员的要求?或者是其他的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在分析完学员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数据后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通过CRM的管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影响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学员忠诚度的其他因素,同时在改变客户行为的管理上下功夫,这对管理学员资源非常有帮助。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我们能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学员的忠诚度。

第三,增加学员的满意度。贯彻CRM理念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员的满意度。要增加学员的满意度,首先要了解学员满意度的构成因素。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影响学员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5个层次,分别为核心教育产品,服务与支持系统,技术表现,学员的互动因素,情感因素。学员的满意度的控制影响因素随着核心产品转向服务与技术支持系统,再转向更高一级的学员互动因素,最后到学校与学员情感的转移。问在这转移过程中学员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详见图4所示)。CRM理念下的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重点关注影响客户满意因素,以提高相应的服务质量来达到提高学员满意度的目的。例如,海西教育网教师远程教育的评价模式,摒弃了传统以结业考试或单一的网络学习时间为唯一衡量指标的做法,关注的是参训学员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对学员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8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摘要:“微时代”下,随着新浪、腾讯等主流微博的校园推广不断深入,“90后”大学生微博用户数量猛增,催生了校园微博意见领袖群体的出现。在深入探讨校园意见领袖的定义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培养校园意见领袖的策略,并全面探析了校园意见领袖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展示“微时代”下高校通过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大化的未来。

关键词 :微博;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90后”大学生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流行媒介文化对江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FDY024);2013年度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微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KYY14511);2014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项目“‘微时代’下校园新媒体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411463058X);2014年度江苏理工学院共青团工作课题立项项目“‘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引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YX13032)

作者简介:钱铮,女,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78-03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评论及互动的即时交流平台[1],现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6.18亿人,手机网民数达5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高达81.0%,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博用户数量的爆发性增长,也标志者我国正逐渐步入“全民微博”的“微时代”。因此,以微博为平台,探索“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校园意见领袖的定义及成因

微博以其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让崇尚自由、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更为自由地接受和信息,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便利。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微博“领军”队伍,集校园“精神领袖”、“把关人”、“监管者”、“老朋友”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对于有效占领微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发挥正面舆论监督和教育引导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校园微博意见领袖群体应运而生。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由传播学者卡茨与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是指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他们敏锐而积极,在圈子内具有威望,能影响周围人的观念和决定。[2]当前微博圈中,意见领袖是一些活跃在不同领域的名人,其言论能在“粉丝”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改变“粉丝”的看法,如主流媒体、公共知识分子、娱乐明星、媒体记者及部分“草根”民众等。基于此,可在校园内效仿打造一支类似的意见领袖队伍[3]。该队伍应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部分大学生组成,也需要一些关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名士、企业高管等校外人士加入。[3]

二、校园意见领袖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名潜在的校园意见领袖,应具有实名制的微博账户,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及较高人气,能就某一问题发表积极向上、新颖独特的观点与看法,这是其最基本的要求。[4]然而,想要这些潜在的意见领袖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依赖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更为深入的挖掘、培养工作。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思想道德高尚、政治信仰坚定、社会责任感强的意见领袖

校园意见领袖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校园微博世界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其自身的品德、政治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将直接影响教育引导效果。崇高的思想道德是微博开展正面引导的基础,坚定鲜明的政治信仰是微博健康有序发展的源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微博传递真善美的不竭动力。[5]因此,进一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教育,才能使校园意见领袖在微博世界里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

(二)重视“粉丝”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意见领袖

在开放、自由的微博世界中,每一位微博主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使他们获得了成为“新意见阶层”的可能,也让他们的“声音”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内,激发了“粉丝”的主体意识。[6]如果微博主的内容仍类似于传统的、集中式、灌输式教育内容,不仅对其“粉丝”产生不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发其不满与反感。[7]因此,从“粉丝”的立场、观点等角度出发,思考、探索微博平台上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意见领袖了解“90后”大学生现状与特点,也能帮助其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成为“微时代”的教育能手。

(三)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熟练掌握媒介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意见领袖

自媒体时代下,当校园内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如果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能出面澄清或及时报告事态发展,说不定能在瞬间改变舆论格局;但如果出面时机不佳或者是言论不当,事件也可能会急转直下,让微博成为“危博”。[8]可见,通过深入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意见领袖对微博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的认识,增强其对信息的识别敏感度及舆情控制能力,提高其微博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微时代”下校园意见领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以校园意见领袖为纽带,进一步完善校园微博矩阵建设

当前,随着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共青团的组织与推进下,高校内上至学校及其学生工作各相关部门,下至班级、各学生组织都建立了官方微博,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骨干学生也先后开通了实名认证微博,并通过集中的、强大的宣传等及微博线上活动等新形式,吸引、笼住了部分在校学生,成为其庞大的“粉丝团”的一员,从表面上看,各高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有效覆盖全体学生的微博矩阵。[9]但事实上,这些方式往往只能吸引到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上层”学生,而他们对于参与微博互动并不积极,间接导致了各校园官方微博活跃度及影响力不高。此时,如果意见领袖能积极通过高质量微博、微博转评等参与其中,那么基于微博的“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通过意见领袖这一纽带,不仅牢牢地将各级官方微博与普通学生联系起来,调整了校园微博的整体格局,完善了校园微博矩阵的建设,提高了微博活跃度;也拓宽了校园信息传递的渠道,加深了普通学生对校园的了解,增强其归属观和荣誉感。

(二)以校园意见领袖为抓手,深入推进校园舆情监测及引导工作

校园意见领袖“粉丝团”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有内涵的微博内容及博主的威信与人气。出于内心的喜爱,“粉丝”易在微博互动中表达真实的喜怒哀乐,分享内心的观点与看法。因此,通过监测校园意见领袖的微博圈成为了解“90后”大学生群体的“快速通道”。同时,意见领袖与其大学生“粉丝”的真情互动可以有效增进双方的信任,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打下基础。[6]当校园内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关该事件的现状及发生原因的各种版本猜测却很可能已在微博上疯传,此时,如有意见领袖能协助有关部门及时转发权威说法澄清事实,或积极呼吁“粉丝”理性对待平复情绪,或巧妙转换相关正面话题分散注意力,以合理的疏导代替强硬的封堵或淡漠的不作为,将对整个事件的网络舆论控制及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校园意见领袖为枢纽,助力温情、健康、积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90后”大学生在以意见领袖为核心的微博圈中关注热点获取信息、微博寻求关注、转发分享维护友谊时,其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在无形中不断提升,有利于构建健康、温情的人际交往圈;各类依托微博开展的公益活动,如微梦想征集、微心愿圆梦、微计划实施、微志愿服务等,通过意见领袖的转发等得以广泛宣传、传播,让校园充满正能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10]通过舆情监测,“90后”大学生遇到诸如宿舍矛盾、恋爱问题、学业困难、就业迷茫等问题极易被发现,辅导员可及时介入或通过意见领袖开导,化解矛盾和冲突,构建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以校园意见领袖为助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即大众媒体通过设置不同的议题影响人们去关注某些内容及关注的先后顺序。在微博圈中,意见领袖也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来影响大学生的关注话题。如在毕业季,设置诸如“大学四年你觉得最自豪的事”、“大学四年你觉得哪件事做得最精彩”等,引发“粉丝”的关注与讨论,并利用评论和回复引导话题的走向,使其朝着健康正向的方面发展。这些基于“情感共鸣”的讨论,不仅能触动大学生的内心,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更能促进其开展自我教育,提高实效性。此外,意见领袖还可以通过转发深受学生喜爱的新闻资讯、名人微博等,定期具有高质量、深内涵的微博,维持其在“粉丝”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从而长期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及教育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黄楚新,张佳鑫.浅谈微博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3-1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5-196.

[3]赵鹏.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及舆情引导方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67-69.

[4]钱珺.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2):47-49.

[5]蔡永海,陈哲.微博式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强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50-153.

[6]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49-52.

[7]于向阳.微博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13-114.

[8]王帆,张立荣.高校官微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基于新浪微博平台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2(5):28-32.

[9]钱铮,李蔚.高校基层共青团微博建设与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3(6):76-78.

第9篇:法学教育意见范文

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

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广大教师的希望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上来。积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提高道德情操,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掌握扎实学识,自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永怀仁爱之心,自觉爱护、尊重、宽容学生。

要拿出切实有效措施,为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完善机制,营造环境。一是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营造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二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机制创新;三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不断激发教师成长的生机活力;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的人文环境。

要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领导,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创新形式,迅速形成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浓郁氛围;三是长远谋划,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改革创新。

(教育部网站,2014-9-11)

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教育部网站,2014-09-05)

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率先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经征得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同意,就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加快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目标,二是合理确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三是不断创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四是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五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六是切实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文件要求,尽快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并全面部署,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部网站,2014-8-13)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努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为贯彻落实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决定日前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计划包含六个方面,一是找问题,即瞄准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方向;二是抓选拔,即好教师从遴选“好苗子”入手;三是瞄需求,即师范生培养走出“象牙塔”;四是重实践,即好教师是“练出来”的;五是促创新,即教师培养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六是强队伍,即培养教师的教师最关键。

(教育部网站,2014-09-18)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

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

近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特别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

《意见》首次提出了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全国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由此促进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意见》重点阐释了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支持政策和相关措施,并强调指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网站,2014-09-1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集中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安委〔2014〕6号)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安全工作,教育部决定从2014年8月至12月底在全国教育系统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行动将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集中打击和整治一批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校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安全形势持续好转。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宣传引导。通知还明确了活动范围、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

(教育部网站,2014-9-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