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德育研讨活动方案精选(九篇)

2024-02-23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 德育案例 传播 应用 研究

[作者简介]施伟萍(1962-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和传统文化。(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科院“十一五”立项课题“网络时代高职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D201001,主持人:施伟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9-02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道德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新网络时代”区别于前十年已经习惯称为的“网络时代”,它是指以2005年为起点的十年,是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德育案例”是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体系;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从而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立,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新网络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学生们喜欢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以及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不行的,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正在年轻化,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他们掌握的速度很慢,同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青年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使他们间接地接受学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老师们很难做到“听了能懂,懂了会用”。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青年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所以青年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不受时空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非常迫切。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这将为教育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 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教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青年一代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优秀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

首先要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但是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其下的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内容。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1.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教师将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教师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提升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新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取长补短,并不断地完善。

在反思理论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帮助。同时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的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春.互联网发展与高校网络德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第2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文体活动,送温暖送清凉活动,保证每年一次教工外出疗休养和体检,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气氛。进一步浓厚“潼港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责任重于泰山,理想高于一切”的育人氛围。以下为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范本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参阅。

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一

一、指导思想

____年是学校实施四年规划的关键年。学校将以党的十_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秉承“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深化内涵,彰显特色,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责任教育,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管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

二、主要工作

(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和谐家园

1、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抓好文明创建,以党支部挂帅,以工会为载体,全体师生全员参与。积极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的创建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参与迎世博主题活动,重视发挥工会的作用,支持工会的读书活动,文体活动,送温暖送清凉活动,保证每年一次教工外出疗休养和体检,进一步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气氛。进一步浓厚“潼港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责任重于泰山,理想高于一切”的育人氛围。

2、人文校园的建设。

妥善协调“三种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关心激励教师,继续做好免费工作早餐的供应工作,组织好教师旅游休闲活动,共享世博成果;二是畅通沟通渠道,不定期召开教职工、家长恳谈会、交流会,沟通思想,了解需求。三是开展世博主题活动:主题:欢庆精彩世博共创和谐家园。

3、加强师德修炼。我们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迎精彩世博,与文明同行”为主题,开展教工校园礼仪系列活动,制定教师校园礼仪规范;组织世博礼仪系列讲座;开展教师校园礼仪大赛,评选“礼仪教师”,引导教师做一个懂礼仪、有涵养的人。引导教师“言语思美、行为思正、工作思进”,做到敬业爱生、能教善教、创新奉献。进一步完善并努力实施《潼港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增师识、强师能、修师德,努力建设学习型团体、敬业型集体、研究型群体。

4、平安校园的建设。

继续争创新一轮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德育室要加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检查力度,各位班主任更要将学生的行规、安全教育管理作为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全体教职员工要履行好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把学生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上,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消除,发现学生中有不安全现象及时予以阻止和教育。在全国第二个“512防灾减灾日”举行一次疏散演习。校园安全无小事,我们人人都有责任为确保校园一方平安作贡献。

(二)继续深化“责任教育”,初显学校办学特色

1、依据“小学生责任教育”校本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我的责任”校本课程教材,抓好落实校本进课堂,积极开展“责任教育”课程教研组活动,在教研中要继续针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案例讨论研究,让教研活动、评价活动有效地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2、在抓好责任教育进课堂和责任教育专题活动的基础上,尝试研究建立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责任教育评价激励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形成比较完善的责任教育体系。

3、抓好德育、少先队的各项常规工作。认真抓好班主任(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期末进行班主任的述职考评,评选优秀班主任,全面落实“两纲”,夯实学生行为规范基础,开展各类特色主题活动和家长学校活动,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4、抓好责任教育专题活动。以少年军校与小学生社团为载体,扎实开展实践体验教育。重视发挥和拓展学校德育基地的效能,使少年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军人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好作风,体验敬老助困、乐于助人的好风尚,体验热爱家园、维护集体荣誉的好品德。

5、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制定以“责任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班风建设目标让责任教育成为班队活动的主题,制定能自我约束的班级公约,倡导书香班级,让学生在书籍中寻找道德的真善美。要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建设,注重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培养。在抓好行为、纪律、卫生等班级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力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三)完善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抓好教学常规。

细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的常规要求,本学期重点抓好作业的批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抓差补缺,继续加强月考的质量监控,强调学业成绩的合格率。

2、抓好学科竞赛与毕业班的教学。

强调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考察学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各学科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力竞赛。高度重视毕业班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抓差补缺,确保我校的教育质量稳中有升。

3、抓好随班就读工作。

关注特殊学生,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档案管理和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

4、合作互助,研讨课堂教学。

要切实加强合作备课,优化备课环节。教师要重视对共享资源的二度修改,重视练习设计的研究,重视课前准备,切实提高电子备课的效率和质量。教研组内教师要相互合作,人人上课、听课、评课,通过“说课、议课、点评”,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人人受益”

5、抓好体卫艺科工作。

(1)深入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提高体育课质量,杜绝放羊式。抓好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巩固广播操,训练一支能在艺术节上展示的学生广播操队伍。

(2)卫生室要加强校园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和反馈,特别要抓好教室整洁的检查和反馈;上好双周三的健康教育课;做好“六病防治”工作;健全学生卫生健康档案,特别是特异体质学生的归档工作。继续抓好甲型流感的预防工作。加强食堂管理,确保师生用餐安全。

(四)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

按照学校制定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确定学期研修目标要求,制定研修计划,有机整合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强化校本研修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评价制度。在“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个学期在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期末针对目标、措施进行达成情况的自评,以此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2、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学校要创设条件、提供平台,组织、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充实底蕴。第一,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要继续开展各类校本培训,组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开展网页评比、课件制作评比等系列现代信息技术技能比赛。第二,借助“校园网络”,让教师们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找到一条方便快捷的通道。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上课及专家讲座录像,并开展评议、交流等活动。第三,要倡导教师自觉读书学习。学校将结合新教育实验,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要规范教师阅读课的管理,并组织读书心得演讲和征文比赛。

3、引导教师严格自律。我们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在教师中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精神。要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开展评选学校师德之星、办公室活动,全体行政成员更要注重细节、率先垂范。我们要开展以师德师风为话题的沙龙、主题的演讲、征文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在教师考核中,将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校审评和学生、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同评优聘职相挂钩。

4、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根据学校教师的实情,落实分层要求,进行分类培养。制定完善《潼港小学校级骨干评选办法》,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分步组织理论与实践的考核,符合条件者,授予相应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津贴,通过压担子、搭梯子、指路子等方式,提升其层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创设平台与阶梯。

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二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目标,以校长的办学实践为主线,以校长的自主研修为基础,以学校发展诊断为切入口,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作用和工作室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努力提升校长办学的综合能力。

二、工作目标

借助名校长工作室这一核心平台,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工作团队,探索符合北镇实际及特色的校长队伍成长机制与便捷通道,为均衡北镇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个人规划。工作室成员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工作室两年规划方案,科学地制定出本人的两年专业发展规划、年度研修计划,明确今后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2、理论学习。工作室成员要加强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分组学习、交流研讨、读书沙龙、管理名著解读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认识。工作室为每个成员提供适当的图书等学习材料,要求每位成员每年阅读1-2本教育专著,并撰写好10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或心得,每年至少在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不少于2篇工作感悟,交流心得体会。

3、专题研讨。工作室建立“专题式”主题研讨制度。由主持人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带着专题深入到各自学校全方位展开诊断式服务,尝试建立每年度两次专题性研讨会。

4、教育考察。有计划地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观摩学习、考察名校等。

5、课题研究。工作室成员要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承担一个课题研究,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积累课题研究资料,定期在工作室博客上研究信息,工作室将督促并鼓励全体成员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各成员每人将至少撰写一至二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对优秀成果工作室予以经济奖励。

四、主要工作时间安排

1、20__年7、8月份:添置名校长工作室办公设施、设备;起草工作室两年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学年计划、主持人和工作室成员岗位责任,并组织通过;

2、20__年9月份:讨论、研究工作室成员个人发展规划、学年研修计划、课题研究实验方案;讨论“学校文化建设对促进特色学校发展的研究”;

3、10、11月份:赴成员学校就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的发展进行学习调研;

4、12月份:召开“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发展研讨会,工作室中期工作自评总结会;

5、20__年3月份: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对促进特色学校发展的研究”培训讲座。同时整理上半年针对课题研究的各种成果。

6、20__年4月份各成员校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五、具体要求

1、工作室成员要紧密联系各自学校的实际展开研究,以自己的办学实践为主线,边学习边研究,借此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工作室成员对工作室安排的工作要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示范引领,工作室运行相对分工,张成玉、关华校长全面负责中学校长办学过程性研讨、学习、调研等活动的开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王春香校长全面负责小学等学校办学过程性研讨、学习、调研等活动的开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3、工作室成员在本年度内对照名校长考核细则、工作室考核细则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并达到优秀以上等次。

校长学期工作报告材料三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年,要在__县教育局和__镇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贯彻落实教育局和中心校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质量强校、教研兴校之路,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办学水平的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一)细化落实平时工作,做好招生工作促进学校发展。

1、细化工作,严格按照指标要求,扎实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和归档工作。

2、做好学前班招生工作。主动与村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工作,想法设法保证学校生源。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队伍素质。

1、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从教育发展的新高度来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先进的理念、优质的教育服务,限度地发掘学校的内在潜力,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业绩。

2、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教师形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

3、研训结合,以研促训,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将请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和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三)坚持德育首位,提高育人实效。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沟通校内外德育工作网络。要充分发挥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功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让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抓好学生常规教育。少先队要全方位地抓好学生的常规管理,特别是抓好学生的集队、上操和课间行为规范等,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要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以班队活动、队会课为阵地,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继续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品德。

(四)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建立健全各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学校检查、教师互检和交流互动。学校将加强不定期抽查,完善对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评估、反馈通报制度,并把检查结果列入教师个人和学校评估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2、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

3、做好毕业班工作,做好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工作,定期进行座谈,争取创造佳绩。

4、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要以校本教研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反思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并落实在课堂上。

第3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努力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由此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这一目标,既有赖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更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运作。

加强“基础课”实践性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做好实践性教学方案设计,然后在时间和经费的保障下按计划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和组织实施。本文结合我校开展的“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活动,探讨“基础课”实践性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

伴随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的作用日益凸显。实践课教学相比一般的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而且能把学生关注的热点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更利于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因此,实践教学的地位必须充分被认识,以发挥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关键作用。

(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德育实践教学提出了现实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毫无疑问承担着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就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课中提高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品质的完善。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基础课”课程本身特点的需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其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与行的统一,这既是它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好马克思主义伦理、法律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身体力行,努力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实践。因此,在“基础课”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是“基础课”课程本身的要求。

二、“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品行,而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信、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反复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围绕教学目的,我们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拟定了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规定了教学实践学时,真正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为了激发学生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实践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下功夫,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尝试了以下模式的实践教学。

(一)课堂实践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理论灌输。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应当强调实践教学,以使外在灌输与内在接受达到统一。

1.案例教学式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启发大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使大学生增强现实感、实践感,在案例的分析中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受到更真实的深切的教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案例的正面引导性。通过对案例的比较、分析、讲解和讨论,引导大学生在现实事例的比较中思考,在分析中选择,在综合中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目的。

2.课堂竞赛式

根据课程体系特点,可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课堂知识竞赛的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基础”课程教材后四章都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有些知识点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而言,自己看看法律条文,附之于教师的讲解,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关键是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可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方面有所欠缺,而通过相对紧张与有趣的竞赛氛围则可以升华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考虑组织课堂法律知识竞赛。从竞赛活动方案的设计、竞赛的筹备、竞赛过程的控制等每环节对学生而言都是任务的抛出。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能力往往得到提高。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个体的发展。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在学生之间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达到某种思想共识。讨论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专题研讨会的操作程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主题并制定方案―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论文,教师审阅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论文―举行专题研讨会―各研讨小组上交论文和参考资料―教师批改论文并登记成绩。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具有社会性、典型性、启发性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先去阅读教材、查找课外资料,尽量多地搜集材料以增加讨论的力度,再组织学生发表看法,彼此间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实现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探索、认知、理解,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锻炼组织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二)校园课外实践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时时刻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引发着诸多的思想碰撞;同时,大学校园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校园应当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内课外实践应当作为“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要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锻炼成长。针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有:模拟法庭、专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读书心得等。根据课程内容还可以拟定一系列调查研究的题目,如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际关系交往、择业心态、恋爱观、课余时间安排、家庭美德、见义勇为、法制观念等。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理论问题的认知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共同努力。脱离了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教育者的教学效果也将无从检验。因此,“基础”课实践性教学必须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将学生置于社会氛围之中,使其亲历其中、亲身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增强认知、激感、锻炼意志,并认真付诸行动。在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时,我们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作多样化的安排,以便学生通过更多方式参与社会实践。第一,采用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具体感受,触动思想灵魂,引发深入思考,提升社会责任感;第二,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体验性实践活动;第三,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信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总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养成,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大学生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向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内化,必须通过实践去完成,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内涵,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不断巩固、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2]陈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9.

[3]张晓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4]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第4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每个学校的学生认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除了教师上课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学习准备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多学校和大多科目大都采用学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形成可以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而产生。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准备适合在校学生的学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案不能简单拿来当教师上课的教案,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差异性,所以每位任课教师还要针对学案进行第二次备课,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与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每个教学环节要认真思考设计,这就是备学案,也就是说教案、学案要一体化。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实施,包括课前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精讲、学生完善知识体系、课堂巩固、学习反思等环节。教师的导学性应该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要深入了解;准备合适学案,备好每一个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5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营造师德文化氛围

从今年春天开始,在全省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大讨论突出了4个环节。一是调查研究,摸清现状。今年2月,省高校工委组成调研组深入全省16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各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积累的经验,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学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情况,增强了师德建设的针对性。二是制定方案,做好发动。省高校工委会同省教育厅联合制订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的意见》,成立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各高校也普遍成立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三是抓好学习,深入讨论。组织各高校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怎样才能把塑师德与强师能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怎样做一名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等8个专题进行讨论。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高校充分发挥宣传载体作用,形成了浓厚的师德文化氛围。

树立以德树人标杆

充分发挥师德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和引导人,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挖掘优秀师德典型。长期以来,有很多默默奉献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是一笔宝贵财富。山东财经大学29岁的年轻教师冯赫南,2006年留学回国后进入国际经贸学院执教。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事、做人,被学生们称为“美丽天使”。2010年6月,在被查出患有癌症后,冯老师依然坚持上课,在生命弥留之际,她嘱咐家人通知学校调课,把做好的教学课件转交代她上课的同事,把已经准备好的外文资料、课件等资料留给学院。冯老师用平凡而短暂的一生,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乐章。省高校工委大力宣传冯老师的先进事迹,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冯赫南学习的通知》,全省高校掀起了向冯赫南学习的高潮。

评选优秀师德标兵。从2001年开始,在全省高校开展“十大优秀教师”、“十大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目前,已经在全省高校评选表彰了110名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每年教师节,召开表彰大会,号召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向“十大师德标兵”学习。

组织优秀师德典型巡回报告。为了发挥优秀师德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省高校工委注重组织优秀典型到高校巡回演讲。每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每次突出一个主题。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组织了全省高校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地高校巡回演讲。这次“丹心铸师魂――山东省高校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辅导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育人水平,最终要落实到长效机制建设上。省高校工委作了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是研究和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制订了高校师德评价指导性意见,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师德考评方式的多样化运用。把学生评价与同行、领导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评价;把平时随机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注重平时考核;把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结合起来,注重定性考核。

二是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和反馈。在《全省高校师德建设大讨论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要求各高校要重视师德考评结果的运用。现在,许多高校都定期对师德情况进行考评,并且将每次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和聘用等的重要依据,并记入教师考核档案。有些高校还及时将师德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起到激励、督促的作用,为高校师德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是注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纳入师德考核内容中。各高校大都制订和出台了教师学术道德考核意见,有效规范了广大教师的道德行为,培养了教师的学术道德自觉性,形成了高校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

第6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德育课 实施程序 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讨,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并加以比较、评估和选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是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方法改革,也是德育课本身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既有利于提升德育课的课堂效果,又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1.教师选取、展示案例

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德育课的案例可以来自课内德育教材及教参中的案例,也可以来自课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进行案例精选与积累。无论选择什么案例,教师都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学情,首先做到案例要有针对性。选择的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恰当的案例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要有真实性。选择真实的事件作为案例,既能显示教学的严谨性,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时效性。把当前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四是要有典型性。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得案例的展示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前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通过QQ群、微信群,设置学案,学生在学习群中讨论学习,教师实时答疑。也可在课堂中将选好的案例以讲故事、场景模拟、小品表演或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提问、学生交流讨论案例

这是德育课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的选择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量身定做”“精心打造”的案例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既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不同观点,达成一致意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也可以集体讨论,个人竞争发言。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做到有的放矢,问题要精练、具有层次性;要考虑学生认知的差异性,统筹兼顾,保证所有学生得到发展。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尤其是思想上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通过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把案例的内容与相关的理论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地思考、大胆地交流,即使学生的讨论有所偏差,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我更正,这样既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又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既能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3.师生总结、点评案例

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做出总结,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要有驾驭案例的能力,要把控学生的讨论,要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运用上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的总结评价很重要。要注意:第一,总结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明确指出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学生应该树立的思想观点和深入思考之处;第二,对学生交流表现做出总结,对学生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教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要指出来,给予点拨和指导,对小组协作能力予以肯定和指正,以利于团队更好的发展;第三,对课堂时效进行总结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及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心中有数,总结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其更好地参与下一次案例讨论。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防止“案”“理”脱节

教学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德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不能只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提炼与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备课的真功夫,又要有驾驭案例、掌控课堂的能力,将“案”与“理”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2. 讨论时间的控制

在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预设”往往与“实作”有所差距。学生较多,观点不一而且容易跑题,还有可能因为找不到正确答案而争论不休,这就要求教师在时间上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好讨论时间,掌控好课堂教学。例如可以限定每个小组讨论和总结的时间,并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3.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案例的展示方式形式多样,不再是教师单一的口述讲解。多媒体在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微课、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为德育案例教学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撑,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主体的把控

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在备课环节除了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情,不同班级学情不同,同一班级不同学生实际情况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使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同班级教学案例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同一班级案例的问题设置也应难易兼顾。

总之,在德育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去积极探讨、不断总结,才能彰显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永龙.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杨建培.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1).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高中政治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一】

一、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与省市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师生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教好、教会”和“学好、学会”为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师素质为重点,开展优质教研,促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树立 “大德育”观念,充分发挥政治课堂德育功能。

具有钢中特色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已经逐渐成为我校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我校全体政治教师的课堂上更要走在前边。全组教师教学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只有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教育才是有效的。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的要求学生;爱的途径是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每位政治教师还要要有责任心。政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学生精神家园里的守护者、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二):倡导理论学习,坚持学以致用

1、组织全组老师认真学习,认真研读有关课程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努力引领政治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真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发现者。

2、要求政治教师注重搜集各种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理论学科,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时时留心现实生活中与政治相关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倡导教师积极进行教科研实践活动,总结主题和反思教学,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三):抓实教学常规,深化课程改革

1、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积极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按学校要求组织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年轻教师多上研究课,使青年政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尽快提高。

2、大力深化“课改”。积极开设观摩课,研究课,扎实、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探讨与研究课程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以行动研究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

(四):加强三个年级政治教学,为高考、学业水平考打下扎实基础。

1、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2、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推进师生互动,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重视政治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发校本科和研究课程。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运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录象等辅助教学。

5、加强毕业年级的政治教学工作,发挥群体力量,搞好重点研究。

6、抓好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规范备课流程。

高中政治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政治学科教研组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心,进一步探索落实“学案导学、教学合一”的有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研究,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建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拓展政治教学的空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学校的各项要求。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导学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注重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水平,推动学科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师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团队意识,营造研究氛围,提高组内教师整体水平,为我校发展做出贡献。

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和重点,特制定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1.注重开展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全组政治教师的政治素质,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为适应教改和素质教育对政治教师的新要求,努力做到政治学习经常化,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时事政治的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关注新闻和时政热点,在课堂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思路,更好地面对新课改的高考。要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学习课改名校教学改革成就,搜集一些课堂实录、介绍性的文章以期提高政治课题 “学案导学、教学合一”实效。要组织全组教师对导学案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要更深入,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2.创新开展教研组活动。

借鉴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教研组经验,创新开展本学期政治教研组活动。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更加务实,紧紧围绕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教材的变化以及复习备考策略,群策群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学期计划开展七次教研组例会:除第一次以学习学校工作计划为主,通过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需要在今后的教研中解决的问题,确定本学期教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安排将集中教研组教师集体智慧。但基本包含高三学年通过教研组会学习研究备考考纲;进行集体备课观评研讨;学习关于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等等。希望通过教研组会这一平台给大家创造一个共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立足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力争把我校的学案教学落到实处。

二.做好常规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

教研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核心作用,在纵向上统领、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解决好各备课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真按照学科常规的有关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配合教研室做好自查和互检工作。

2.组织协调组内工作,重视交流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教研组成员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发挥群体优势,通过听课、评课,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教学风气。

3.重视教学情况的反馈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教与学以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和了解,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4. 组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听、评课工作,作好记录。本学期我们将此活动、导学案研讨和教研组活动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好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使政治教研组活动更加务实、有效,同时做好材料积累。

5.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教研活动月。根据政治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走出去”,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眼界,体现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

第8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实践中有这样三大主题内容供教师们参考与选择:一是从少儿与大自然角度出发的“我的绿色朋友”主题。这个主题内容的重点是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真正跟自然“在一起”,启动孩子们的感知觉,体验和发现自然的智慧与奥秘,领略大自然的教谕。这类活动重视儿童在自然中的观察、体验、发现,感知人类是自然中的一员,是相依相存的关系,培养尊重、平等与热爱自然的情感和行为。二是从少儿与生活角度出发的“我的绿色生活”主题。这个主题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儿童去发现和思考自己生活(家庭、学校)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调查、探讨以及寻求方案等活动,得到生活中的“自然生态”教谕。这类活动重视儿童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及探讨,从生活的角度了解能流物复、时空有宜、承载定额、协调稳定等生态特质和规律,激发孩子们去思考和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节约、珍惜、低碳等价值观,养成过简单生活的行为习惯。三是从少儿与社会的角度出发的“我的绿色责任”主题。这个主题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儿童走进社会生活中,用“生态”的眼睛去看自己居住的小区和城市,启发和鼓励孩子们去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这类活动的重点放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探究、学习、提出改进方案及宣传等,增长少儿对生态规律的认识,从而培养保护(生态环境)、承担(公民责任)的情感态度及行为。少儿生态道德教育在环境教育已有的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及对“环境保护”探索的基础上,以生态的眼光来组织和设计环境教育时,收获就不仅限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或环境保护的成效,而是帮助少儿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角度,在反思、体查和行动学习中培养合乎于现代文明人应该具备的生态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

二、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

1.培训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指导教师

教师作为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实现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连接的重要媒介。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需要通过教师们的内化与创造性的工作,作用在儿童教育活动中,因此,教师的意识开发及能力培养是实施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首先在培训策略上设计了团体培训到个案指导的模式。通过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团体培训及建立“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对教师进行普及性的意识开发、能力培养及针对性的个案跟进指导。每年共有60多名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儿童中心或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参与培训,他们主要是校外机构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教师(通常他们开展的活动并不以生态环境类为常设主题),其中约30名教师进入“种子教师计划”,接受个体指导及对其活动的个案督导、评估。团体培训中,以参与式培训及体验式教学为主,在对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素质及其教育能力进行基本调查后,即设计和安排生态道德基本理论及教育活动指导的相关系列课程。参与式的培训方式强调以教师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最大程度地唤起和连接他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架构出通向更高知识与能力需求的道路;体验式教学重视学习中教师的思行合一,以案例分析及实地的情景教学演练开展,指导和协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学习和总结。种子教师培养中,以其指导的教育活动为主线,进行了从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活动评估等较为系统和针对性的指导。这个过程中激励教师形成学习型小组,将要组织的生态教育活动做成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指导他们将教育活动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作为主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质量,长久以往会使教师们成为教育活动主动的反思者和促进者,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对种子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中,教师们纷纷谈到了“生态项目”带来的“洗礼”,主要体现在生态意识提升以及教育能力提高上。教师的能力成长,保证了教育活动始终有新鲜的血液。

2.设计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活动设计,在“儿童为本”的主旨下从教育指导策略、教育方式及教育目标上统筹考量。首先提倡“儿童参与”的教育指导策略。“儿童参与”一词来源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之一,即“儿童自由自愿地投入表达观点、进行决策或实施行动以实现自身或其他儿童的利益并确保其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在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将“儿童参与”进行了教育化的应用———少儿有权以“主人”的身份始终参与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行动及后果管理,保证了教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及教育过程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能获得更多更自主的表现和发展,避免过多的教师“特权”阻碍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经典的“儿童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指从活动主题的产生、活动的组织安排、活动的过程、活动成果的表达及应用,都要听取和最大程度地采纳儿童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身心、年龄特点,最大程度地给予他们自主学习、探讨和创造的机会,教师成为协助者、陪伴者和指导者。其次,教育方式上强调从老师传递示范式转为学生体验探究式。传统的小学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道德教育脱离儿童生活、灌输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等。这说明被灌输与被教导的“道德”是不为少年儿童喜欢的,有效性也不高。儿童身心及道德发展的规律也揭示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因此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要重视少儿在其中获得真知与真感,活动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儿童亲身的体验与发现、学习与探索、思考与感悟上,教育方法上更多地使用启发、探究、讨论、表演等手段,使得儿童能够有认知与情感交互、思想与行动相行,统合自身知、情、意、行的整体过程。再就是教育目标上从单一封闭型(学习知识或练习能力)转为系统开放型(知、情、意、行的统一)。不强调要传递给儿童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学会多少技能,而是关注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亲身体验、学习融合及转化应用,关注是否能做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的多元性、相互联系性和后期启发性,这样的教育活动其成效的显现可能“慢”一些、耗时“长”一些,但更深刻更持久。

三、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及展望

第9篇:德育研讨活动方案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及时有效的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发展规划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新课改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本年度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兴校之策。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校长为培训第一责任人的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培训功能和优势,实现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校本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生命活力,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校本培训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从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培训内容。从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全面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2、针对性原则。坚持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管理的探讨。

4、差异性原则。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的不同特点,因人制宜,分层培训。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培训,做到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以促进这些教师快速成长。对45周岁以上教师培训,做到从基础入手,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

5、协同性原则。对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高职称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行校内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整合;对外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6、开放性原则。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使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四、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三爱”教育为主线,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1)专题讲座:以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主题,分阶段进行深化培训,建构教师的自我道德意识;

(2)行动研究:抓“叙事教育故事”的研究,在研究中激发教师真心爱教育、真情爱学生的情感,寻求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3)自我修正:把“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引向深入,在反思中提升认识,在行为中见证成果。

2、教师专业素质培训

(1)落实校本培训目标:完成教师专业素质培训任务,重视过程与评估记录,保证参加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学有所获。

(2)专题研讨、专家视频讲座:针对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分别制定校一级、教研组一级培训专题。结合农远资源定期开设专家讲座,重点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

(3)教研训一体化:以“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为主,研究真问题。以此带动教师学科专业教学技能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优化与高效。

(4)课题研讨:以制度为保障,定期举行课题研讨活动,以深层的科研推动力拉动课堂教学改革。

(5)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和骨干教师的力量完成校本培训目标。

3、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1)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资源库利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整合等。

(2)网络应用培训:利用校园网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文化共享。比如,设立网上论坛进行在线交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学习与互动,让网络文化融入教师的学习与研究生活,年轻教师通过个体培训,完成网络培训任务。

4、班主任培训:

设定专题,针对我校学生的成长需要(特别是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关的心理、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等),确立研修专题,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个学期一个专题。倡导班级管理有效而富有特色的方式,让更多的班主任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特色;定期举办特色管理经验介绍,让更多的班主任脱颖而出。选取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的教育叙事研究。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有序管理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宏观指导、提供资源、制定措施、建立评价机制等。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做到校本培训内容、人员、时间、场地和经费“五落实”。校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和校骨干教师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具体做好四项工作:①制定校本培训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校本培训;④负责校本培训效果测评。确保校本培训责任到位、管理到位、辅导到位、培训到位,使培训工作有序、有效、扎实的开展。

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2、制度健全、档案完全

校本培训能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1)严格执行校本培训制度,规范培训

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学时、学分。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学习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证书登记制度和学时登记制度,保障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正常有序、顺利地开展。

(2)建立档案登记制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