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精选(九篇)

2024-02-23 09: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知识创新;支撑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增强竞争实力,创造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规划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创新的重要地位,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企业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凭借知识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知识创新是指企业在充分认可知识价值的前提下,创设条件、优化环境,以形成全体员工可应用、共享、优选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知识信息,从而提高个人智能,同时鼓励、支持员工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产品服务和企业生产中,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当前的战略管理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其缺陷主要在于无法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现有的企业战略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缺点。

(一)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

传统战略管理是静态、单向、理性的管理过程,其刚性管理特点难以解决竞争环境多变性、快速性与战略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传统战略管理的思维方式线性化、模式化、机械化,对于环境与企业交互作用、知识传递作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考虑较少。传统战略管理尽管也探讨了环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的仅是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而未对环境变化的不可预见性、混沌性与战略变化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分析。

(二)忽视了隐性知识

传统战略管理缺乏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它所关注的仅仅是“说得清”的显性知识,它将所有知识都假定为同等质量,都是易于共享、交流、转移的,认为企业拥有的资金足够,就可获得成功。但实际上,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累积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应当以知识的观点对企业行为、结构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和方法的创新。

(三)传统战略管理以竞争为中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生产要素已被知识所取代,以竞争为中心的传统战略管理已明显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知识的转移、交换,即知识生产大多都不是在市场中发生,而更多的是通过非市场渠道来交流完成的。知识密集性越高的活动,其对非市场化交流、共享的依赖性越强,这让市场竞争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

(一)知识创新支撑战略思想

知识创新是对企业竞争哲学的新看法、新思考,是对战略思想的新解读、新把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管理哲学中,知识创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且被广泛运用在各个管理层面。由于知识创新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所以在企业发展战略思想中应用到了创造学、创新思考方法,从而让企业以知识武装“头脑”,从而变得更“聪明”。

(二)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制定

知识创新将改变以企业高管为主体,根据企业等级从上至下的传统战略制定模式,建立全员参与的新型战略制定模式。在企业中建立知识库以及知识共享系统,让一线员工参与到知识库的构建工作中来,因为身处一线的员工是环境变化的最早感知者,也是市场机会的最快捕捉者。企业高管的任务主要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确保信息渠道畅通,落实决策实施、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和广泛参与。高层管理者还应在分析企业与环境间的关系、企业使命与竞争哲学的基础上,提供战略管理所需的战略知识,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建立此种能力所需的战略方案。企业要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框架,以知识网络作为战略制定的平台。

(三)知识创新支撑战略实施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战略实施,主要包括技术方案(如软件开发、硬件配置等)、战略方案、企业重组、关键因素的分析,以及实践与知识创新的整合。此外,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战略实施还包括了培养领导者创造性思维,使战略实施艺术化;通过对人心理的研究,将其延伸到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中;激发员工的知识创造性,使人的智慧与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机制,让人的知识创新动力化为创新行动。企业知识创新,要求在诸多管理领域实现流程化、知识化管理,交流、演化、创造新的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战略实践,从而满足未来企业竞争的需要。这些管理领域主要有:智力资本管理知识化、组织设计管理专业化、企业资源计划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合作化、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化、研发管理创新化、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化、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化,等等。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造、知识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一个新焦点。知识经济给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它以知识经济环境为依托。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知识创新的方法和理论应运而生,有力地推动了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9(1):39-42.

[2]单光辉.知识创新驱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J].改革与开放,2009(20):95-96.

第2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关键字:财务战略;市场经济;风险控制

我国企业的财务工作主要集中在短期财务核算等基础性方面,普遍缺乏战略性的财务管理与规划,即使部分企业制订了财务战略往往也不能与市场经济完全相适应,因此企业要顺应时代需要,尽快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一、企业财务战略与特征

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主要特征如下:

1.动态性

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战略的变化。一般而言,当一个企业面临的理财等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时,一切都可以按照企业原来制定好的财务战略行事,但是一旦企业的理财等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财务战略也应该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体现财务战略的动态性。

2.长期性

企业的财务战略不是为了解决企业当期财务问题而制订的,而是为了使企业在未来可以健康、持续以及长远发展而制订的,因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势必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3.全局性

财务战略是以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的全局性工作为对象,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而制订的,因此,财务战略的制订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企业的财政战略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普遍具有指导性,这也体现了其全局性的特征。

4.风险性

由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任何企业的财务战略都伴随着风险。财务战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一旦实现,会给整个企业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企业财政战略制订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战略管理认识不足,财务战略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财务战略意识淡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财务战略管理认识不足,认识不到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简单的认为制订财务战略费时费力,因而不会主动去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二是财务战略意识淡薄,财务战略执行不力。一些企业管理者尽管认识到了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专门聘请人才来帮助企业制订财务战略,但是由于财务战略需要企业财务组织来执行,而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组织还存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与市场经济下的战略管理相脱节,所以会导致企业财务战略难以得到执行。此外,由于财务战略在执行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与企业其他业务相冲突等,也会影响企业执行财务战略的决心。

2.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也不断增多,所以,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不仅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很多的企业都没有对财务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根据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从而一旦企业发展遇到财务风险,就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可以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与实施。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都尚未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不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无法从制度上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二是部分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在企业内部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使得企业财务战略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此外,即使部分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无法对企业经济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控,也就无法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可以得到有效实施。

三、企业要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

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完善和剔除这些问题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要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及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防止泡沫经济出现等工作都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旦财务战略出现偏差,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对企业生命力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中,以下三个方面需要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予以足够的重视。

1.提高对财务战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务战略理念

我国企业要想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就必须要提高企业对财务战略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树立正确的财务战略意识。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战略的认识,改变过往陈旧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其次,强化财务战略的执行力度,财务战略只有得到了充分地实施与执行,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因此,企业有必要制订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保证财务战略的执行。此外,企业在制订财务战略时应该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财务战略模式,不然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一个企业在实施与执行企业财务战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将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更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战略得到有效落实,企业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与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与防范,并制订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等。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顺利实施。

3.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得到贯彻与执行。因此,企业要想制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可以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尤其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贯彻与执行财务战略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性,可以使企业有效的控制筹资、投资、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生产经营环节,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三是可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并保证其独立性,发挥出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监管作用,使企业财务战略的执行得到有效监督,减少风险,提高财务战略的执行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萌.浅析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现代商业,2010(20).

[2]任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10(03).

第3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企业战略管理,包括方向的规划、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估和战略的调控等几方面内容,它是一个全面、复杂的管理过程,主要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这两大任务,是企业全部战略活动的总和。换句话说,企业战略管理就是通过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或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因素以促进企业高效运行的过程。

1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是核心管理,位于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方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各企业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挑战,那就是各企业间的竞争空前的激烈,由以前的区域性竞争变为了世界性竞争,竞争范围扩大了,竞争压力也是空前绝后的,企业要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并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搞好自己的战略部署,完善自己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是合理调整企业发展格局的需要。企业要想高效运行、顺利发展,除了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外,还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格局,强化自身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现实,不断完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在促进企业格局健康化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企业效益的提升,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2 企业战略管理的不良发展倾向

2.1 缺乏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正确认识

缺乏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包含着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本身就没有进行相关的战略管理和部署。在缺乏战略管理方面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本身经营不善,不具备开展战略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另一种是企业本身发展运行良好,认为无需开展战略管理,只是在浪费人力和物力资源。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战略管理形同虚设。很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会设立相关的部门进行战略管理,但是却没有真正认识到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战略管理成了摆设,不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还造成企业大量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2.2 人员素质不高

员工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高效性的与否。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的是,很多企业没有专门从事战略管理的部门和人员,很多都是将战略管理从属于某一个部门,由此部门的员工来兼顾战略管理的一系列的事宜。由于这些员工都不属于专业人士,在开展战略管理工作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力不从心,不能达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就算某些企业开设了专门的战略管理部门,聘请了相关的专业人士,但是并没有定期聘请专家对其培训或是外送这些人员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制定的各种战略部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

2.3 战略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是由方向的规划、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估和调整等部分组成。但是企业战略管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缺乏方向的规划和战略的调整这两个阶段。很多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是市场需求来明确规划企业发展的方向,导致后期制定和实施的战略大方向的偏离,影响后期工作的正常开展,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再者,很多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往往会忽视战略调整这一最后的环节,一般会采取全盘肯定或是全盘否定的态度,一旦出现问题,不会考虑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很难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初衷很难实现,效果不大或是大打折扣,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3 做好企业战略管理的几点思考

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企业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也可以使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针对上文指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不良发展倾向,加上企业运行发展的现实,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即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行和不断发展。

3.1 正视企业战略管理

要想做好企业战略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企业战略管理。要看到企业战略管理在促进企业格局朝良性方向发展、企业自身能力提升、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中竞争力提升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对于没有设置战略管理部门和没有进行相关战略管理的企业来说,首要的就是要认真的将其开展起来,不管是经营稍有亏损或盈余的企业都要进行和实施战略管理,而且要将其认真执行,落实到位,切不可认为其只是一种摆设,要落实到实处。再就是对于那些已经设立相关战略部署和管理部门且不重视的企业,要督促他们完善已有的战略管理部门,将战略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丝丝相扣,树立企业战略管理的意识,以企业战略管理的良性发展来促进和保证整个企业的发展。

3.2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着手:

①要设立专门进行企业战略管理部署和规划的部门,并聘请专门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的人才从事相关工作的开展,将企业战略管理工作正规化、合理化,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因员工非专业化导致其制定战略的错误,而是将其最大的效益发挥出来,以此来保证整个企业可以步入正轨。

②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的人员要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市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其制定的战略发展措施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适应市场需要的战略措施的制定,关键就在于其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他们要再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定期引进专家教授进企业授教或分期分批派遣员工外出进行受训。

第4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内容摘要:知识管理战略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知识,但在实践层面缺乏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在明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技术预见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构建了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框架,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预见 企业 知识管理战略 战略制定

引言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简称TF)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化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技术(陈劲,2008)。它被实践证明是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宏观管理工具,是合理规避技术发展风险、科学防范技术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王新新,2012)。因此,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能够科学预测并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全面塑造并整体化提升企业战略实施软环境,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我们正朝着一个以知识为基本经济资源的社会迈进,这种知识资源会替代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Drucker,1993)。 进入21世纪,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和产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式,某些领域重大技术的突破,将有可能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带动产业发生重大变革,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Internet的兴起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知识的海量性与无序性,为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利用并进行创新,知识管理战略随之产生,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一)知识管理战略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或资本进行系统的优化管理,以推动知识的共享和组织学习的实现,从而达到提升组织价值、增加组织绩效的目的,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市场绩效提供基础平台。而知识管理战略则是对企业所需要开发、应用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概念化的视景,并转换为可执行的管理系统模型,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

(二)知识管理战略现状

基于知识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不同点,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了六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建立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无形资产管理战略;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战略等。在知识创新角度研究方面,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塑造了知识转换的螺旋型模型:SECI模型,用来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传递的互动过程,并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移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从知识共享的角度,汉森提出了两种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战略——将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剥离,而后对知识进行仔细提取,以编码的方式将其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人们反复调用;个人化战略——将没有掌握某一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实现共享。从知识转移角度研究方面,石芝玲、和金生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认为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转移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

从上述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现状可见:第一,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宏观导向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侧重于对企业现有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存储、共享和创新,未给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知识管理战略中关键性研究领域和其研究领域发展的优先顺序。第二,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前瞻性。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缺乏对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测分析,导致企业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不能与未来科技发展有效衔接。第三,知识管理战略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传统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会结合企业内外部情况,但很少有将市场需求整合在知识管理战略模型中,脱离市场需求的知识管理战略必然不能正确指导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第四,知识管理战略不能对社会产生价值外溢。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影响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公众对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发展缺乏认识。这不利于企业培育公众对新技术的需求,会使企业丧失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主动权。

技术预见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今天,知识无疑成为了企业能够获得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受资源限制,企业迫切需要把握住时代的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符合当前事物发展规律的关键性领域知识管理活动,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本文引入技术预见的方法,利用其制定一套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来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规范运行与长远发展。

(一)技术预见的内涵释义

技术预见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整体化预测”基础上,“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利用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手段,最终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与优势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宏观管理工具能够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1.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第一,知识管理战略急需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贸易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企业对资源的掠夺日益激烈,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已成为当代每个企业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于企业精细化配置资源的要求,企业急需引进技术预见,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战略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实现资源的精细化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长远发展积聚能量。

第二,知识管理战略要更具战略眼光。进入知识经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市场与知识创新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以谋取竞争优势,获得经济效益才算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传统的知识管理战略缺乏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与规划,企业需要从技术预见角度,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三,知识管理战略需与社会衔接。面对科学的快速进步,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必须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占有主导权。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引进技术预见,让社会公众参与到企业知识的创新,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来塑造乃至创造未来,从而完成从“适应未来”到“塑造未来”的知识管理战略态度的转变,并且提供公众了解技术发展的平台,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

2.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优势。

第一,科学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前瞻性管理工具,能够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化选择知识管理的战略性研究领域,选定技术发展路线,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同时,技术预见对未来科学系统的分析能够为企业战略的长远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提高知识管理战略体系效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营造良好氛围。技术预见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集成并整合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了各创新主体的优势(田红娜等,2012),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知识管理体系效率。同时,技术预见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企业战略制定的积极性,为制定市场导向的企业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人文化,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技术前瞻性活动,其方法适应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主体人的需求把握,通过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认识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平台,民主、科学地塑造未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向人文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技术预见是从社会各主体的意愿出发,将人的选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能够使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

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与可行性分析

利用技术预见这一前瞻性工具能够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有效衔接并整合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未来企业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预警作用,通过高效沟通与技术教育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

(一)基于技术预见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

从战略制定流程的角度,本文将技术预见的方法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企业利用技术预见进行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时,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现在所处行业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当前行业技术研况、技术研发费效比及其他企业研发水平等信息。同时,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未来技术的需求,明晰新技术对企业业绩增长、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以及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企业所处行业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统计分析,迅速了解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变动情况;利用趋势外推法对行业未来知识、技术需求进行时间分析和领域相关性分析,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利用专利分析法了解各个国家这些领域的专利技术信息,避免企业将要进行的技术研究落入跨国公司的专利陷阱;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综合客观的SWOT分析,明晰企业知识、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2.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信息采集完成之后,企业进入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制定阶段。通过借助技术预见所搜集、整理的信息,企业能够及时理清其现存的技术差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对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等,科学决策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备选知识管理技术清单,合理制定不同情境下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也为未来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关键因素,把握整体情况。通过专家组法,明确未来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确定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构建多种情景,制定战略措施。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状态及导致该状态出现的情景做出准确分析和描述,并对分析得出的所有排列组合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归纳为几种主要的情景。通过科学计算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筛选出几种主要的情景;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仿真模型。企业还必须借助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借助仿真系统分析竞争者与企业的竞争关系,形成模拟竞争环境,以提升竞争情报的有效性;第四,根据不同的情形,选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性研究领域,形成相应的技术备选清单,并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康存辉,2011)。

3.知识管理方案选择。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选择阶段,融入技术预见思想,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方案选择环节,以充分集成与整合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知识和信息资源,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同时将人文因素融入知识管理战略中去,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也为以后企业战略的实施扫除障碍。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根据企业筛选出的战略性研究领域组建专家网络,人员涵盖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内部员工;第二,利用关键技术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二是各个专家可靠性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赋予一定的权重;第三,针对战略方案关键性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第四利用德尔菲法将知识管理战略方案及调查问卷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第五,以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对最终专家意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排序,遴选出最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田红娜等,2012)。

4.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技术预见在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修改与完善阶段能够发挥其沟通与协商功能。企业通过鼓励内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战略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培养员工对战略方案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确保方案的公正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民主、科学地决策了企业的未来。运用技术路线图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方案的修改与完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第一,将筛选出的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搜集整理企业员工的相关意见;第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绘制技术路线图;第三,举办专家论证会,结合员工的反馈意见,对知识管理战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不合适企业自身状况的地方予以说明,最后形成相关报告;第四,根据技术路线图、专家可行性分析报告,对知识管理战略的预期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微调整,修改并完善知识管理战略。

(二)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技术预见的目的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目的相一致。技术预见是对未来系统的探索,其目的是系统化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而知识管理战略是对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创造企业独有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且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其本身就能够直接应用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第二,技术预见的预见范围符合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要求。技术预见着眼于远期未来,时间范围一般为5-30年,而知识管理战略旨在做出有关企业知识发展的远景规划,是以谋求企业中长期发展为目标的,时间范围一般也为5-30年,技术预见的时间范围符合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的要求。

第三,一些技术预见方法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为技术预见的引入奠定了基础。技术预见的方法包括德尔菲调查、情景分析、关键技术选择、专家组讨论、文献计量、技术路线图开发、SWOT分析、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等,很多方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并熟练运用。例如,“SWOT分析法”早已被企业引入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从而明确企业存在的知识差距。

第四,政府为企业技术预见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由于技术预见提供了一种应对未来挑战的全新认识方法,提供了一种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政府也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如建立创新产业园区,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为企业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提供相关平台,引导企业技术预见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为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内部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技术预见的实施,控制技术预见的进度,回收技术预见的反馈信息,使技术预见能够更好的渗入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每个环节。

结论

将“技术预见”决策模式运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去,能够让企业对科技研发的供给与需求有深入了解,更有效的指导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本文阐释了将技术预见引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中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过程的四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目前,技术预见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认可和重视,在此趋势下,将技术预见融入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些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不可全部获得;同时,由于技术预见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适用于企业的技术预见方法还没有成熟,没有企业尝试将技术预见运用于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中,故没有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使我们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知识管理制定提供可循路径和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劲.技术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新新.重视技术预见和基础研究[N].经济日报,2012-2-27

3.Druker,P. F.The Post 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Butter worth- Hei nemann,1993

4.石芝玲,和金生.知识转移发酵的实证研究-以“华为”为例[J].软科学,2010.24

5.田红娜等.基于技术预见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战略制定研究[J].软科学,2012.5

6.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技术预见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康存辉.情景分析法在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

作者简介

第5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空前活跃。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然而,在过去我国的多数企业中,成本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没有从企业战略上正确认识企业长远发展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关系。只有把企业成本管理同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 战略 成本管理

一、目前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战略成本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理念里,企业成本管理就是把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就是“开源节流”,最大程度上减低企业的生产、生活开销。但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仅仅是依靠生产成本的降低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做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还很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下降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整体的下滑等。

2.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认识存在片面性

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认识的片面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短期性利益大于长期性利益的片面性认识,例如一些企业仅仅是对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来短期内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而不是从战略的角度上,来长远的建立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二是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综合把握不足,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生产忙季以及资金的限制,只能从企业生产的一个侧面来进行成本管理,不能够达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预期。

3.企业成本管理与市场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判断企业的生产目标,与市场的需求联系不紧密,这很有可能会导致产品积压仓库的被动局面。产品的积压,一方面因为仓库管理以及产品保管费用而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产品长久积压仓库。企业为了盘活资金,很有可能发生“贱卖”的现象,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竞争力的削弱。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和长期性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上来认识企业的成本管理的。一个企业,不仅要受到内部条件的制约,还要受到外部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不但要保证企业短期目标效益,还要兼顾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2.竞争性和外向性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是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竞争性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本质属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有利条件,战胜竞争对手,形成自身所特有的长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外向型特点,是针对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而言的。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从企业内部进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而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从企业外部所处的经济大环境以及从企业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他以在与竞争对手中取得竞争优势为企业的最主要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外向型特点。

三、就目前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所面临问题的一些建议

1.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新模式

“改革”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屑动力。要想从战略高度建立成本管理新模式,首先必须解放思想,破除旧的和落后的成本管理思想模式。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也必须紧跟市场的变化,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分析企业周围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和创新成本管理模式,从根本思想上把企业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2.在战略高度上,参与企业成本决策

企业的成本决策关系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命运。从战略高度上,对企业成本做出决策,不但有利于企业的当前效益的提升,更能促进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企业成本管理决策受各种条件的局限,从战略高度全面认识和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成本决策的正确性。

3.以人为本,让企业全体员工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科学发展观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要义。企业也是一样,要想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核心。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广大企业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决策的时候,要让基层的员工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成本控制建议,这样不但能使企业成本管理决策更具操作性,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使企业的基层员工理解和支持企业成本管理决策。

4.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快速的市场反映机制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命运与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而市场是变化莫测的,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经济体。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来对自身的生产以及管理作出调整,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最大效率的把市场信息反映到企业决策者手中,为企业的正确战略决策服务。

四、总结

在现代企业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利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突出特点和优势,突破落后成本管理思想,建立新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员工的作用,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和做出成本控制决策。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水平。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性的战略优势地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何瑛.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北京工商大学报.2004(1).

第6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提要: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产权资源对企业的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即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与手段,成为企业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的法宝。在建立企业制度的工作中,知识产权战略对实现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运用依托于知识产权制度作保障。

一、的提出

企业是我国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利用知识产权资源的主战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如何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企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涉及到十分复杂的各方面问题,如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现行法律规范、国内市场和国际环境等。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注意到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产权资源在企业优化配置、企业发展这一“舞台”上,将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资源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是在大幅度提高的。这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有资料统计,美国、日本、德国知识产权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已达70%以上。我们还应该看到,知识产权资源在一个国家中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与这个国家实施富有成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特别注重开发、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全方位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已将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资源作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源泉,作为和决策的重头戏。

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知识产权立法、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飞速发展无疑给知识产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这些成果涉及知识产权立法、执法、管理、保护、利用等,对于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些研究对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特别是对企业这一知识产权运用的极重要主体如何策略性地利用知识产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研究却很匮乏。企业界、经济界人士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倒是在加强,这是令人振奋的。但遗憾的是我国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上仍然感到十分生疏。这种局面如不逐步改变,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我国的许多企业将难以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就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二、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

(一)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在涉猎“知识产权战略”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战略”这一概念有个基本认识。“战略”一词最初源于军事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扩大,并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国外一些著名学者认为,国家战略是在平时和战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和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和科学。我国《辞海》对“战略”一词所下的定义则是:战略是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我们可以对战略归纳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战略涉及的是带有全局性的、影响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第二,战略具有系统结构,它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政策法律、动态调节机制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战略思想属于观念范畴,是形成战略的前提,也是决定战略的总方针;战略目标是沿着战略思想所指引的方向应实现的要求,它应建立在对客观形势的判断上,应符合发展趋势;战略方案是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方案、手段,包括实施战略的策略、战略步骤、战略重点等;政策和法律既是保证战略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条件,也是保证战略目标实施的基础;动态调节机制体现的则是战略实施的灵活性,即战略各要素应针对不同情况的变异表现出一定的可调节性。

第三,战略本身具有层次性。宏观方面的战略和微观方面的战略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细分。

从战略的共性出发,结合知识产权的特点,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战略可定义为: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与手段。就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而言,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与手段。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点

1.法律性。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依托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这包括两个方面:(1)它具有依法确认的特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每一步利用都必须置于法律规范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的制约下,法律规范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行为规则;(2)法律规范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对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又具有可靠的保障作用。可以说,企业知识产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是有效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知识产权战略性运用的共同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2.保密性。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直接相关,实际上也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经济和科技情报分析、市场预测、新产品动向,以及经营者在某一阶段的经营战略意图,如果被企业竞争对手掌握,将对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这些涉及带有商业秘密性质的内容宜加以保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因之具有保密性的特点。

3.时间性和地域性。

这一特点是由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地域性特点所决定的。以时间性而论,与某一知识产权战略相应的知识产权期限届满或因故提前终止,相关的知识产权战略就应及时调整。就地域性而论,企业在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应考虑到知识产权的权利产生地。这一点对于企业实施国际知识产权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是极端重要的。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著名品牌在国外屡遭“抢注”,蒙受巨大损失,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4.整体上的非独立性。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属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目标的实施与企业其他战略往往是相互包含、相互交错的,单纯地运用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商标战略为例,它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广告宣传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企业形象战略紧密相关。不过,整体上的非独立性并不排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其自身的发展。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跨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学、心等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当然其立足点还是法律和经济两方面。我国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处于宏观层面,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则尚未深入;即使是在宏观层面上,许多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2.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其他发展战略的关系;4.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在企业经济中如何实现优化配置;5.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类型和具体的实施策略;6.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7.不同类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8.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保障问题;9.发达国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逐步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的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其实这正是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因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产权明晰,除企业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外,企业享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目标,同时,现代企业制度也必然要求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的财产权的作用。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权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是决定一个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实现企业产权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第7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一、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脱离实际

我国许多不成功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结果老是处于被动的局面。另外有些企业,虽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只是凭主观想象,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二)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

许多中小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计划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

(三)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

一提到战略,通常觉得好像是大公司、大企业的事。大部分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另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义,不知道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四)拒绝基层员工参与企业战略管理定位

许多中小企业业主认为只有高层才有战略眼光,雇员和基层管理者目光短浅,年轻人缺乏经验,后来者不了解企业情况,因而都没有发言权。这种高层优越感,使得企业员工无法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不能投身于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的原因

(一)战略定位不当

严格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的战略定位,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即便有些企业开始着手发展战略定位的研究,但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实施上都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发展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二)不了解战略规划的意义,缺乏技能

中小企业业主可能对企业战略管理规划的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其灵活性起限制作用的障碍。另外中小企业业主通常缺乏进行战略规划所必须的技能,同时又缺钱或不愿破费去请专业的咨询顾问来企业解决问题。

(三)无暇顾及战略问题

中小企业每天的经营管理活动占去了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经常要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和实施,即使花了一些时间,请一些专家实地咨询,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选择与实施

(一)目标集聚战略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比较弱。这种固有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适宜进行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集中全力专注于一点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实施集中化战略有利于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进而逐步发展。

(二)差异化战略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但其组织结构灵活因而比较容易接近顾客,因此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可以选择差异化战略通过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或其它方面的独特性,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来吸引目标客户,建立客户忠诚,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成本领先战略

企业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生产成本,希望获得与其他企业相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制造产品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四)市场空隙战略

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的“圆圈理论”认为,在无数的大圆圈(指大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与小圆圈(即小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空隙,即仍有一部分尚未被占领的市场,即利基市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寻找并迅速挤占“空隙”市场,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第8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日趋完善,对于现有地中小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中很多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需要制定一个对于未来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企业战略,并在此战略的引领下逐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由于企业战略制定的不合理以及在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导致现有的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限制性的因素,本文从现有中小企业制定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期望得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

中小企业,主要是与那些同一行业中的大规模、资产丰厚企业形成对比的一类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程度,人员规模以及资产总额上相对较小,多数是有单个人或者仅仅几个人组成的,并且在雇佣的人员方面较少,而且营业的范围较小的企业,在这类企业中,经营权多数在业主手中,较少有来自外界的管理压力。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增加就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战略一词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战略的定义也是有所不同,比较知名的定义是来自于明茨伯格,他认为战略是一个一整套的行为过程,这其中包括这计划、模式和定位等一系列因素,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的环境进行分析,保证战略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现,并在对战略实行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对于中小企业战略的制定的过程中,常常是存在一些特征,首先是在中小企业内部制定的战略,多数是突发性的,主要是在企业面临危机或者是破产的威胁时,这些战略多数是经验型的战略,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时间有限;另外一种就是在企业长期经营的过程中,对于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的发展类型的限制下制定的,这一类的战略多受到中小企业业主的价值观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有的中小企业战略的制定多数是短期的战略,并且是一种非正式的,仅仅是应用于一段时间内的战略,对于未来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并且这些战略的来源没有可靠的依据,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现有中小企业战略制定缺陷

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无论是对于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来说,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是企业远期发展方向的指引,是对于企业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协调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未来的长远发展。我国现有地中小企业战略指定的缺陷在与:

(一)战略管理过程缺乏完整性

对于企业战略的制定,首先是对于企业自身组织结构、经营范围、企业能力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下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但存在中小企业制定战略的过程不合时宜,战略管理的过程缺乏完整性,导致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完善,以及随着时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应该对于战略进行的调整,不能保证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发展的指引作用。尤其是现有的企业缺乏相应的定位意识,以及长远的发展眼光,导致在企业的经营活动活动之中制定的发展战略多数属于发展计划的范畴,尤其是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定位和调研,导致现有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短期性较强,缺乏长远规划。

(二)缺乏制定战略的管理者

我国的中小企业自诞生以来,对于管理者地位的认识并不清晰,尤其是其中部分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更是导致对于优质的管理者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未来发展战略这样的长远计划,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仍是比较陌生,尤其是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较快,一般的中小企业在应对现有的危机的过程中消耗的精力巨大,没有能力对现有的市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于战略管理认识的有限性更是导致现有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疏忽。

(三)战略执行能力较差

对于优秀战略需要在实际的发展逐步实现,如果缺乏相应的执行能力也是不能实现战略目标,现有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与战略配套的组织体制,以及相应的管理人才,导致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甚至是出现和战略背道而驰的做法,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战略的实现的产生恶劣影响。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长期战略和短期战略结合

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制定了长远的战略需要进行细分,这样才能保证中小企业在实现战略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首先是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在指定的规程中对于企业的规模有一个比较抽象期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个阶段的计划。由于中小企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制定短期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的谨慎,保证制定的短期战略具有相应的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大于投入。若果是对于市场的情况认识不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咨询第三方机构,尤其是一些盈利性的咨询机构,这样就能够实现在制定长期计划的中保持一定的科学性,指定的战略更加合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有指导意义。

(二)提高企业战略执行能力

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较小,对于企业的运作的机制相对较为简单,因此对于企业制定的战略的实现具有可靠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在理性意识的指导下,对于企业指定的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细分,将现有的情况和短期战略结合起来,在一定的时间内实行之后,需要不断地对于战略进行调整,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个人的经营经验,对于现有的危机分析,并在实行成功之后,对于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其中失败的战略进行汇总,管理者需要日常的管理实务中超脱出来,一方面能够对于企业的短期战略实行中保证实现长远战略的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将企业的部分权力下放,给与各个部门之间更多的权利,在实现战略的过程中现对于企业的人事管理,这样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战略的执行能力。

(三)通过企业人事管理的能力

对于战略的实施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人事管理的范畴,战略管理从制定到实施最后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员工去实行,因此,从长远的实施角度来看,对于企业的人事管理非常重要。因此,企业在制定了发展战略之后,就要有计划的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员工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将合适的员工放在适合的岗位。另外,还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将企业的长期规划和企业的愿景细分,保证员工能够将自己的未来发展愿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致。

四、结论

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实现中小企业由小变大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战略,才能逐步走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从上之下的配合,才能最终有效的实现战略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酉宜.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田[J].价格月刊,2011:4

第9篇: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范文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从外界环境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两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认识层面、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及人力资源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公经济重要内容的民营企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它们在发展生产力、吸纳就业、增加地方财源、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据全国工商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倒闭,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灭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民营企业现存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已有讨论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战略角度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尝试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于1984年在其著作《管理人力资本》中提出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实现配置可靠的人力资源。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基本特征:(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强调人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人”,更加强调人是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资本。(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联系较少,往往定位在行政辅助功能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动态化、一体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3)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强调本部门工作绩效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强调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民营企业要加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由民营企业内外部因素决定的。

第一,外环境激烈变化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将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大为增强。在利用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软件、硬件提升方面可以实施跨越式发展。而在人力资源的提升上是没有近路可以走的。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迎头赶上,才能有效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第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因此,各个企业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反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是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考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来考虑人才的引进和配置,导致人才的引进也只是为了应急需要,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战略性认识,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控制”和“服从”, 而忽视人性化的管理,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授权赋责,更不愿让员工拥有对企业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使员工工作起来目的性不强,效率不高。这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归属感和忠诚度,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力资源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与企业战略规划并不协调。在民营企业初期,会向市场和销售倾斜,而到了稳定成熟期,民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导致以人为中心的说法沦为空话。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人才流动性太大,所以民营企业也不愿意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的基础性投资,这又进一步使得人才流动性变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民营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制度安排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开,包括薪酬、绩效考评以及培训机制等。而我国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是严重滞后的。一是薪酬制度的战略性激励不够。民营企业薪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做法,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是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的。二是绩效评估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依据企业既定目标和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缺乏完备的考评指标和方法,对员工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训开发力度的战略性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四、构建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前所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缺乏认识,甚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层面上。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导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民营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观念。这是民营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企业应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强调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看作第一位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用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使企业成为协同作战、团结合作、高效创新的团体。

第二,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不足,必须要强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民营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基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预先准备所需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弄清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分析企业现有人才开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员需求量;制定匹配政策,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一致;确定具体行动计划或对策措施;搞好反馈调整。

第三,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一是要建立战略薪酬体系,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战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薪酬策略。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努力破除单一化薪酬模式带来的弊端。二是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与方法,在实施绩效考核前一定要保证绩效目标的明确、客观以及量化等。在实施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并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绩效考核。考评结束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反馈,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改进计划。三是要加强员工培训开发。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充分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做到培训的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适合不同员工的培训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燕.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