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浙江纺织业的发展概述 3
第一节 2008年以前的发展状况 3
第二节 2008年的现状 4
第三章 对浙江纺织业发展的SWOT分析 6
第一节 对浙江纺织业的优势分析 6
一、块状经济,产业集聚 6
二、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丰富 6
三、纺织企业技术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 6
第二节 对浙江纺织业的劣势分析 7
一、出口依存度高 7
二、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 7
三、产能结构性过剩,出口品牌实力弱 8
第三节 浙江纺织业所面临的机遇 9
一、配额取消 9
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发展 10
三、浙江区位优势明显,制造成本相对低廉 10
第四节 浙江纺织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0
一、其它发展中国家成为潜在的竞争者 10
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 11
三、出口退税下降 12
四、国际贸易壁垒 12
第五节 浙江纺织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总结 12
第四章 浙江纺织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15
第一节 宏观方面 15
一、梯度转移战略 15
二、总部经济战略 17
第二节 微观方面 17
一、加快科技创新 18
二、加强品牌建设 18
三、内外销并举,合理运用WTO规则保护自身权益 19
第五章 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封底
第一章 引言
浙江,自古就是我国的丝绸之乡,浙江纺织业一直以来都在全国的纺织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浙江省出口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面对种种困难,浙江纺织业依然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增长,业绩领跑全国,出口量价齐升,并且对欧洲和部分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明显。
浙江省的纺织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蕴涵了无限的竞争力。“十五”期间,浙江省已经成为全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一大省,出口量约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2002年浙江纺织品出口超过上海,2003年超过江苏,2004年和2005年超过广东居全国第一,2006年则在广东之后位居第二,到2008年,浙江纺织品出口值又超过了广东,排名全国第一。浙江是我国纺织品加工的主要基地,在10大类主要纺织品中有6大类产量居全国第一(包括化学纤维、纯化纤布、印染布、丝绸制品、针织品折合用纱量和非织造布),服装、针织品和棉布的生产量居全国第二。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浙江纺织工业产值与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纺织工业的23.57%和23.92%,年利润占全国纺织业利润总额的27.03%,利润率位居第一。同时,纺织业又是浙江省出口的支柱产业。2006年浙江省出口总额达1009亿美元,其中纺织产品出口为297.39亿美元,超过出口总额的29%。2008年前5个月,浙江纺织业出口占全省出口26.2%,出口交货值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总值的21.2%,对整个浙江省的工业出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是,虽然统计数据显示纺织品贸易增长较快,若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等等因素,实际出口增速下调较多。海关统计,2008年前五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0%,增幅比2007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低3.2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的第一次。次贷危机导致纺织品消费疲软大大超过了预期;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纺织企业的出口和效益;浙江纺织业的产能过剩,纺织品生产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创新不足,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不强等几个老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发达国家也利用绿色壁垒等新的国际贸易壁垒频频限制对浙江纺织品的进口。 2008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不少企业正逼近其生存底线,纺织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浙江甚至全中国的纺织业都正在经历近10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浙江纺织业是浙江省出口的一个基石,也是全国纺织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浙江省的经济乃至全国的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在当下这个困难的时期让浙江纺织业改变现状、走出困境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急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基于这样一个严峻的现状,本文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运用SWOT分析影响浙江纺织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浙江纺织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浙江纺织业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2008年以前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纺织行业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1978—2008年,浙江省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在全国的比重由4.2%上升到22%,在全国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第2位。
浙江省作为纺织大省,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集聚区,拥有全国最多的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浙江纺织业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主要有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和杭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象山的针织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和皮革业等。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是浙江最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之一。在二十几年的发展中,浙江纺织业基本上完成了从幼稚产业向成熟产业的过渡,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棉、毛、麻、丝、化纤、服装、纺机等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国际贸易地位逐年提高。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到2001年,浙江省纺织业拥有法人单位12423家,从业人数95.48万人,实收资本356.54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319.93亿元。除单位数列制造业第三位外,其余指标均位居制造业首位。纺织业已成为浙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自2001年起,浙江纺织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产业整体效益水平上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2005年起,随着浙江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步提高并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力量,使得纺织业总产值在浙江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至今仍保持产值规模全省第一的地位。浙江纺织业出口创汇额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也出现下滑趋势,但出口绝对额依然位居全省前列。2008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1505家,职工总数193.8万人,销售收入7258亿元,出口交货值2220亿元,分别占全省同口径工业的21.8%、25%、19%、22.5%;主要纺织产品印染布、丝绸、服装、产量中纱、化学纤维、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均居全国前列,其中代表现代纺织原料的化学纤维产量占全
国40.8%,居全国首位。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中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也排名全国第一。
表2-1 2005年全国纺织工业经济效益及浙江所占份额
单位 全国 浙江 占全国比重(%) 名次
纺织企业数 户 35978 8964 24.91 1
工业总产值 万元 204705919 48244832 23.57 2
产品销售收入 万元 197937616 47348676 23.92 2
利润总额 万元 6897233 1864344 27.03 1
出口交货值 万元 57368890 15734792 27.43 1
资产总值 万元 160153829 40034019 25.0 1
从业人员 万人 573.6889 157.3479 27.42 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浙江统计年鉴2005)
纺织服装业主要由上游的化纤行业、中游的纺织行业和下游的服装行业组成。纺织服装业是浙江外贸出口的支柱行业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来,省内有关各方对人民币升值给该产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普遍担忧。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年均增幅保持在20%左右。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一季度,浙江纺织服装业出口分别达到244.29亿美元、297.39亿美元和69.4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30%、21.74%和18.41%,整体增势保持稳定。
表2-2 汇改以来浙江外贸出口和顺差情况表(单位: 亿美元)
外贸出口 其中:纺织服装出口 外贸顺差
2005年8-12月 金额 351.66 109.79 218.27
同比 28.52% 19.91% 40.06%
2006年 金额 1008.98 297.39 626.44
同比 31.37% 21.74% 35.54%
2007年一季度 金额 261.92 69.40 155.25
同比 28.88% 18.41% 23.28%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
第二节 2008年的现状
在过去的2008年,浙江纺织品贸易迎来对欧贸易自由化的新机遇,同时又面临美国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明显涨价、要素制约加大等多重压力, 纺织品出口总体增长平稳,但是企业困难加剧。宁波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5月,浙江纺织品(包括服装和化纤,下同)出口154.73亿美元,增长26%,比2007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比重达26.2%, 比2007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对全省出口增长贡献依然较大。1-5月,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出口交货值786.77亿元,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21.2%,对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6.6%,比2007年同期提高 0.6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浙江省纺织业的出口业绩领跑全国。同样由宁波海关数据显示,1-5月,纺织品出口增幅比全国高出10.6个百分点,对全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6.2%,比去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占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3.4%,比2007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与其他纺织出口大省相比,浙江表现出更好的出口业绩,以26%的增幅高于广东(-13.6%)、江苏(19.9%)、上海(5.2%) 和山东(16.3%),出口值分别是这四个省市 的1.27、1.44、2.56和2.64倍。同时出口实现量价齐升。1-5月,浙江纺织品出口量增长19%,比2007年同期增幅高5.4个百分点;平均单价为1.52美元,比2007年同期的1.43美元提高5.9%,涨幅较2007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在两大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23个类别中,出口量较2007年同期增长的有16类,提高面为69.6%,平均单价增长的有18类,提高面为78.3%。纺织品出口量价齐升,表明浙江纺织品出口仍保持一定的比较优势,产品品质稳步改善,性价比更趋合理,并且消化了一些成本上升压力。对欧和部分新兴市场出口也明显增长。1-5月,输欧盟纺织品出口增长36.8%,比2007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纺织品出口增长8.7个百分点,比2007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占全省纺织品出口的25.8%,比2007年同期高出2个百分点。另外,1-5月,除北美洲外,浙江对其他各大洲纺织品出口增长均有显著提高,对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和贝宁等国的出口增长迅猛,分别为58.1%、52.1%、52.1%、68.2%和66.6%,比2007年同期提高61.8、29.9、45.3、59.6和30.5个百分点。
第三章 对浙江纺织业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节 对浙江纺织业的优势分析
一、块状经济,产业集聚
浙江经济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块状经济,纺织业也同样如此。浙江纺织业主要有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和杭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象山的针织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和皮革业等。块状经济有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群落规模越大,信息通讯、交通运输、水电供给、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供给的成本就越低。群落的形成可以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对民营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交易成本的降低带来助益。同类企业布局集中,便于客户的结算、运输,品种、档次上选择余地大,透明度高,为购买者节约了成本。最为重要的是,同类产业集聚以后,由于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能进一步增强群落内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在这一点上,浙江与其他纺织大省例如江苏、广东、上海、山东相比优势明显,目前国内没有另外省市如同浙江拥有这样种类繁多并且产业集聚的纺织行业。
二、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丰富
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而劳动力成本又是纺织品与服装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省的纺织品服装产品的成本要大大低于很多国家,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显著的价格优势。同时,浙江省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省,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浙江省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而中西部相对浙江教育水平落后,人力资源比较匮乏,同时浙江地处长三角,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众多农民工纷纷涌入浙江,劳动力供给非常丰富。
三、纺织企业技术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
浙江省是目前国内服装生产品种、层面最齐全的省份,省内拥有一大批技术装备精良的企业,并较为普遍地应用了适应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CAD/CAM 技术,FMS技术 在纺织业技术装备上,以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为例,浙江的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杭州萧山、绍兴等地的比例更是高达83%和7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梭化
率达90%以上,而上海比浙江低了15%,江苏、广东的拥有率更低,浙江在技术装备方面遥遥领先其他纺织大省。
第二节 对浙江纺织业的劣势分析
一、出口依存度高
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根据出口额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数据即可算出2004-2006年浙江省纺织与服装企业的出口依存度。
表3-1 浙江省纺织与服装行业2004 - 06年出口依存度
出口额(万美元) 2004 2005 2006
服装及衣着附件 1076380 1331815 1592516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888923 1111110 1381340
鞋类 199656 265635 321311
服装与纺织品出口总额(万美元) 2164959 2708560 3295167
以当年平均汇率得出的人民币出口额(亿元) 1781.7612 2218.3106 2603.1819
工业总产值(亿元) 2004 2005 2006
纺织业 2470.11 2938.85 3473.5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06.38 955.72 1106.46
服装与纺织品行业年产值总额(亿元) 3176.49 3894.57 4580.03
出口依存度(%) 56.09 56.96 56.84
(以上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
由表3-1可以看出,浙江省纺织品的外贸依存度在56%左右,换言之浙江省生产的一半以上的纺织品是出口至国外的。从上表同样可以看出浙江省纺织品与服装的年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容易遭遇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
二、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浙江纺织业发展过快,投资迅速扩张,导致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例如2003年萧山化纤产能就已经与美国总产量相当。2006年美国从我国进口服装产品的平均单价仅为2.85美元,比全球服装进口均价约低10%。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也是如此,以嘉兴平湖服装厂商黄某为例,生产一件服装的加工费仅在1至2美元之间,其中还包括各种运营费用,纺织品的低附加值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狭小。同时,浙江省的纺织品与服装产品较多是中低档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线也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来看,浙江省纺织服装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先进设备所占比重还不高,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浙江仅占20%和33%;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多数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德国、意大利的化纤行业的涤纶直接纺技术已普遍采用,浙江直接纺比重只达60%。装备水平的落后使得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更重要的是纺织品服装的品种、色彩与花型跟不上时尚潮流,这已成为制约浙江省纺织品服装提高和发展的瓶颈。
三、产能结构性过剩,出口品牌实力弱
2000年以来,浙江省纺织业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2003年前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100%以上。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已将纺织业列入存在潜在产能过剩的产业。浙江纺织业众多民营企业均选择进入壁垒较低的制造环节,产品同质性严重。近年来,浙江纺织机械装备水平提高明显,但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特征也明显,依然有过多的中小纺织企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差别变化率不大。经过8年高速增长,浙江纺织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逐步显现。目前我省的纺织企业多数是为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的企业进行产品的贴牌加工,很少企业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他们只能在加工的过程中赚取极其微薄的利润。而且大多企业的产品以传统的家纺为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相对单一。因此,这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应对国际竞争时缺乏必要的手段,不能立即做出调整。省内虽然也有不少国内著名的服装品牌,如宁波的雅戈尔、衫衫、罗蒙还有义乌的浪莎等,但这些品牌长期以来在出口中却是以OEM 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著名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据厂商估算,一件产品的利润40%归零售商,40%归品牌所有者,10%归贸易商,最后10%归生产商。由于浙江省绝大多数的纺织品与服装企业是以贴牌生产为主,所以产品的利润率也是非常之低的。
表3-2 浙江省按行业分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6 年)
单位:亿元
行业 主营业务
收入 主营业务
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利润总额 利税总额 利润率
纺织业 3396.52 3053.64 12.67 132.16 228.17 3.8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75.95 913.71 3.81 57.08 91.14 5.31%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 945.83 838.69 2.96 36.41 65.05 3.85%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07)
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即为利润率,由上表可以看出2006年浙江纺织业利润率为3.89%,服装业利润率为5.31%。低利润使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下降,企业增加员工收入的可能下降,并且形成了互相压价,争抢客户的恶性循环。
第三节 浙江纺织业所面临的机遇
一、配额取消
2005年1月1日之后,随着纺织品协议的废止,纺织品进入后配额时代,但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2005年出口数量急剧增加,使得美国和欧盟在未就对其国内造成实质性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即启动了“特保”措施,对我国出口纺织品实行单方面限制,中国先后与欧盟和美国达成了纺织品谅解备忘录,对出口到美国与欧盟的部份纺织品采取自动出口限制措施,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就不再受到该谅解备忘录的约束。出口至欧盟就不再会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至此,整整限制了中国44年的纺织品的配额全部取消,中国纺织品贸易全面回归WTO框架下,纺织品对外贸易成为我国入世后受惠最大产业之一。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浙江的纺织品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份发挥自身的优势,借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发展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GDP总值246619亿元,同比增长11.4%,进出口贸易总额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贸易顺差2
622亿美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强劲,而中国经济的增长使得中国具有了集聚效应,很多要购买产品的国外客商都会到中国来,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使得国内的消费能力在增强,虽然中国的纺织品的生产能力是过剩的,但国内内需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
三、浙江区位优势明显,制造成本相对低廉
与国内纺织业相对发达地区相比,浙江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浙江又地处市场经济发育较好的“长三角”地区,且拥有宁波、毗邻上海等出海港口,成为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纺织业转移的重要战略地带,同时上述地区本身纺织业继续扩张面临高昂劳动力成本制约,使得拥有一大批廉价熟练劳动力的浙江,凭借“先进装备+廉价劳动力+专业分工协作体系”的组合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第四节 浙江纺织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其它发展中国家成为潜在的竞争者
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因此发展较落后,工人工资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这方面的优势,随着巴基斯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始发展,它们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开始得以体现,并成为中国潜在的竞争者。
2006年越南纺织品出口额为58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20.8%,其中服装即占了93%;而2007年继续持续增长,累计2007年前七个月,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已达42.4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成长28.6%。就出口目地国而言,美国、欧盟及日本为前三大出口国。2006年出口至美国的金额为31亿美元,较2005年成长17.4%,居美国第七大进口国,2007年第一季服装出口至美国的增长幅度则已达21.6%(8.86亿美元)。2006年出口至欧盟的金额为12亿美元,较2005年大幅增长37%,居欧盟第14大进口国。相形之下出口至日本的金额仅微幅增长5.8%,为6.4亿美元,居日本第三大进口国。
而同时,中国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价格优势取胜,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扭曲的用工模式逐步调整过来,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间。而近年来,浙江省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产品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2007年1季度国内标准级棉到厂均价为人民币12997元/吨,比2006年4季度上涨了230元/吨。浙江纺织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
中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外汇市场交易规模较小,且缺乏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等等,因而中国汇率制度变动将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从2005年7月21日的1美元=8.11人民币上升到了2008年1月28日的1美元=7.20人民币,人民币累计升值达12.6%。美元是世界主要的计价货币 ,而美国又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国家,人民币不断升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也在不断的提高。国内企业如果不提高报价,则自己要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国内企业如果提高报价,又担心有别的企业会报更低的价格而失去客户;同时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使得有些国外客商开始把订单转移,下单至越南等其它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二年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将不断的升值,因此摆在浙江纺织企业面前的压力是非常之大的。据宁波海关统计,2006年2月,浙江省共出口纺织品1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5.3%。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7.8亿美元,下降2.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6.2亿美元,下降8.9%。纺织品共出口143个国家,其中对67个国家的出口增长率是下降的,其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87.3%。对欧盟和美国的纺织品出口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其中,对欧盟出口3.7亿美元、对美国出口2.5亿美元,分别下降11%和7.6%。人民币升值挑战大于机遇,对竞争优势弱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据相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该行业利润率将下降10%~60%。浙江作为一个纺织服装大省,其行业在汇率升值调整中可谓影响甚大。因此,这些企业必须正确规避风险,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比如大力提升浙江纺织业的竞争能力,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合理规划,统筹布局,充分发挥浙江块状经济的联系,形成集聚效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信息平台,推广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等。只有积极接受挑战,正确面对人民币升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民币升值过快,导致价格优势滑坡,在宏观调控压力日益增大、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浙江纺织业外贸走势不容乐观。企业管理者可以考虑通过采取一些外汇衍生产品,来锁定未来的收益,规避由于汇率快速变化所变来的损失。
三、出口退税下降
2006年,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为 11% ,2007年7月1日起,根据新出台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服装出口退税的税率由13%降为11%。长期以来浙江的纺织品与服装企业就是一种微利的经营模式,很多企业所赚的利润主要就是来自出口退税。此次出口退税调整之后 ,很多企业的利润直接减少了20%~25%。从国家此次大规模出口退税调整来看,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减少中国贸易顺差以及让企业加快产品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对浙江的纺织品与服装企业来说,只有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才是最有效规避出口风险的办法。浙江纺织业具有强大优势,但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依靠量与价格的竞争模式,纺织服装业缺乏自有出口品牌,出口市场集中,技术水平不高,装备落后,缺乏专业化人才。出口退税率调整将促进浙江纺织行业的结构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浙江省纺织企业转变国际竞争模式。但是企业成本优势将丧失,纺织品出口增幅下降,高档品市场将让位给国外品牌,部分中小企业预计将被淘汰出局,
或是转而面向国内市场。出口退税政策会极大调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纺织企业寻求出路的积极性,改变企业依赖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的状况。
四、国际贸易壁垒
配额制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措施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措施。非关税措施主要有3种。
一是特殊保障措施。2004年美国就分别利用特别产品保障措施和纺织品保障措施,对我国针织布、胸衣、袍衣三类纺织品重新设限。
二是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2006年5月印度初裁我国的绸缎产品存在倾销,美国纺织品公司于2006年6月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对中国出口聚脂短纤征收反倾销税的申请,要求平均向我国征收101.52%的反倾销税,同年欧盟曾酝酿对我国出口到欧盟的8类纺织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是新贸易壁垒,主要包括绿色环保壁垒和技术壁垒。浙江省出口的纺织品技术含量较低,生态标准不高,易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的限制。
第五节 浙江纺织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总结
为了能够在新的时代抓住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机遇,积极面对困难,战胜挑战,通过以上对浙江纺织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进行SWOT分析,大致掌握了浙江纺织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现在有必要将内外因素进行组合,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组合,回避对自己不利的组合。
表3-3 浙江纺织业SWOT分析矩阵
外
部
环
境 内部环境
优势S:
S1:块状经济,产业集聚
S2: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
给丰富
S3:浙江纺织企业技术装
备在国内处于领先 劣势W:
W1:创新能力不强,
产品附加值低
W2:出口依存度高
W3:产能结构性过剩,
出口品牌实力弱
机会O:
O1:配额取消
O2:中国经济依然保持
强劲发展
O3:浙江区位优势明显,
制造成本相对低廉 SO组合方案:
(1)S1;S2;O1
(2)S1;S3;O2
(3)S1;S2;O3 WO组合方案:
(1)W1;O1
(2)W2;O2;O3
(3)W3;O3
威胁T:
T1:其它发展中国家成
为潜在的竞争者
T2:人民币对美元持续
升值
T3:出口退税下降
T4:国际贸易壁垒 ST组合方案:
(1)S1;S3;T2
(2)S2;S3;T1
(3)S1;S2;T3
(4)S1;S2;S3;T4 WT组合方案:
(1)T1;W1;W3
(2)T2;T3;W3
(3)T1;T4;W2
1. 劣势——威胁(WT)组合。
这是一个最应该尽量避免的状态,应当采取措施来避免这种状态的产生,在制定策略时要降低威胁和劣势的影响。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纺织业中长期规划,加快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中高档化和高附加值性。
2.劣势——机会(WO)组合。
现在已经鉴别出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会,但同时本身又存在着限制利用这些机会的行业劣势。政府应该全力推进信息化,提升、扩容浙江纺织品网络化,尽力提升物流业,建立反倾销预警检测机制,提高纺织业的反映能力。否则,机会将让给竞争对手。
3.优势——威胁(ST)组合。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巧妙地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应对外部环境威胁,目的是发挥优势降低威胁。浙江纺织业应当积极融入“长三角”,加速纺织业国际化步伐,凭借“先进装备+廉价劳动力+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组合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4.优势——机会(SO)组合。
这是最理想的组合,可以利用优势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在进一步利用规模效应的同时,要注意争取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当鼓励企业的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加大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企业应当实施“走出去建厂生产”的战略,实施品牌建设;行业组织应当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做好信息传递工作,建立行业自律管理机制。
第四章 浙江纺织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面对目前国内外的复杂环境,进一步增强浙江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出口竞争力对浙江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浙江纺织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采用WSOT法对浙江纺织业发展情况的分析结果得出,如果浙江纺织业要走出困境,就要牢牢抓住“微笑曲线 ”的两端,即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在制造环节中选择提升和转移,着力提高产品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发展,因此提出以下提高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五个策略,依据现有基础和优势,直面不足和挑战,抓住机遇,把握潮流,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和稳固我国纺织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第一节 宏观方面
在宏观方面来看,以下两个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的主体应当是浙江纺织主管部门。在这个困难的时期,相关部门应该承担起引领浙江纺织业走出困境、改变现状的责任,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指导企业如何实行这两个策略,保证其健康发展。
一、梯度转移战略
梯度转移战略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纺织业发展本身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而国际间纺织业竞争优势也在动态调整中,这为浙江纺织主管部门统筹浙江纺织企业实施国内产业转移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
1.依托现有比较优势,推动浙江纺织业国内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以专业市场为依托,构建生产、研发、销售网络并逐渐扩张,最终围绕商品或产业形成分工精细、协作配套的“块状经济”与专业市场。目前,在浙江特色产业区块中,纺织服装类已占据相当比重,如杭嘉湖丝绸、宁波服装、嵊州领带、绍萧桐化纤、柯桥面料、象山针织、大唐袜业等。“块状经济”与专业化市场相结合,使人才积聚并低成本流动,产销信息积聚并低成本共享,生产能力积聚并实现规模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明显的生产经营优势。而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实施带动下,劳动力规模及成本、原材料、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优势越发明显,并由此带动中西部地区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快速增加。而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受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初级要素竞争力大大弱化,比重连年下降。浙江纺织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动力已经形成,顺势而为,积极进行产业国内转移,形成区域互补优势,是浙江纺织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浙江纺织业应在比较优势调整的基础上,通过在新疆建立棉花基地、在广西等地建立丝绸基地等并
就近组织纺织品加工制造,加快原料生产、产品制造加工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浙江纺织业转型升级腾出有限空间。
2.优化全球资源配置,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国基本上处于国际产业单向移入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的增加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该国逐渐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改变原先国际产业的单向移入,真正加入到产业国际转移的行列当中。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际,对外投资开始显著增加。我国2005年的人均GDP就已超过1900美元,浙江更是超过了3400美元。因此,浙江的纺织服装业的对外投资将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以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事实上,浙江等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已接近1美元/小时,而东南亚地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在0.3美元/小时左右,成本优势逐步显现,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模式亟待调整。与此同时,浙江纺织业竞争格局正发生调整,一批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较高、拥有国际贸易经验的纺织企业正脱颖而出。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加强,企业整合配置全球资源可行性增强,这为一批有较强实力的浙江纺织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浙江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国别选择上,选择欧美等发达国家不但可以使企业避开贸易壁垒,较容易打开东道国市场,而且对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品牌经营水平均有很大帮助;选择巴基斯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其成本优势,建立面向全球的生产加工基地;选择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则可借助当地较大市场需求打造国际销售基地。浙江纺织企业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选择合适投资地区,使“走出去”战略为企业带来更大价值贡献。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是要开辟多元化的市场和分享优惠贸易政策。一方面,可以在巩固现有市场的情况下开辟新的市场,比如在保有目前欧美市场的前提下,将贸易的触角逐步伸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非洲、东欧等地;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在国外投资办厂,这样一来,既能拓宽销售渠道,又能与当地企业形成利益的同盟,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享受优惠政策。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宁波申洲织造是一个典型。长期以来,宁波申洲织造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首选在柬埔寨投资数千万美元,设立全资公司——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柬埔寨工厂自2005年9月投入生产运行,有员工2100多人,月生产能力达成衣70万件,随着订单逐步稳定在每月40万件以上,成功扭转了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的经营亏损状况,自2006年6月后步入稳定的盈利期。2006年4月起,集团最大客户UNIQLO安排小部分订单至柬埔寨工厂生产;PUMA、ADIDAS亦前后通过对其的验收,安排部分订单至柬埔寨工厂生产;2006年9月9日起,柬埔寨工厂开始代工NIKE产品,首批产品供应NIKE台湾市场。整个2006年,申洲(柬埔寨)公司实现销售1480万美元。2006年下半年,该公司决定增资,总投资和注册资本均从原先的498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增资后,年生产针织服装达1800万件,年带动出口5000万美元。 宁波申洲织造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自身发展,规避了贸易壁垒,减少了贸易摩擦,享受了优惠政策,减少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二、总部经济战略
总部经济战略是指在向外转移制造能力的同时,强化杭州、绍兴、宁波、温州、嘉兴等地本地优势企业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并着力吸引外部纺织企业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打造浙江纺织业总部经济聚集区。
1.配合纺织业梯度转移,打造总部经济新优势。当前浙江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多是生产制造环节,这种转移不但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开拓了新市场,同时也为充分发挥杭州、绍兴、宁波、温州、嘉兴等地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成熟的市场需求优势,聚集纺织企业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和大区域性总部腾出了空间。同时随着一批纺织企业进一步加强研发设计,并成立进出口公司加大对营销环节控制,总部经济发展的聚集力迅速增强。打造总部经济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和梯度转移密切配合,既要合理安排转移速度,防止出现产业空洞化,又要使外部生产制造与本地总部密切联系,整个系统顺畅运转;其次要依托各地纺织业特色集群,打造宽领域、多层次、特色化的浙江纺织业总部经济。
2.借国际产业转移调整之机,培育国内领先的纺织业总部经济区。当前纺织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加大研发设计、展示、营销等环节的对外投资力度。上海、江阴等地纷纷提出要吸引国际纺织企业区域性总部、职能型总部落户,积极发展纺织业总部经济、总部基地。浙江纺织业出口导向特征显著,行业多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首位,应主动迎合国际纺织业转移领域扩大调整趋势,抢先借力跨国公司发展总部经济,力争打造国内领先的纺织业总部经济区。
第二节 微观方面
就微观方面而言,以下三个策略的实施主体是浙江纺织企业本身,企业应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积极调整自身的结构,加快科技的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品的竞争力,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一、加快科技创新
目前,国际纺织业的竞争正在由“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招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实力竞争。为此,《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要以重点技术攻关与产业化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战略要求浙江纺织业必须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应尽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以原创技术和研发能力为基础,依靠技术和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推行ISO9000、ISO14000、SA8000等认证,不断提高纺织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一是政府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科技
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主导产品和自主品牌;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支持和服务作用,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三是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项目,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四是鼓励和吸引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向浙江纺织业转移先进技术,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建设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
2.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2005年以来,浙江纺织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制造设备及工艺,制造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受制于一批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无法向高档产品领域延伸。当前形势下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种可利用的研发力量,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尽快产生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走差异化道路,以不断获得的关键技术为基础,增强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开发出功能差异化产品,满足甚至是创造市场需求。
3.为了更好地加快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浙江纺织企业还应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在现有技术上开发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二是建立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激励机制,使技术改造和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三是注重对技术开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待遇,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二、加强品牌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众多国际品牌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与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与这些世界顶级品牌竞争。过去,浙江省很多企业都是贴牌生产,自己生产的产品,廉价地卖给别人,看着对方贴上品牌后以高价出售,让别人赚取了较高的利润。而现在,浙江省纺织品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保证质量。品牌建设是纺织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快构建区域、企业双层品牌体系是浙江纺织业突破发展困境,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战略选择。
1.强化品牌培育和运营,推动“贴牌”向“创牌”迈进。纺织业“创牌”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首先,保障纺织业品牌数量稳定增长,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其次,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争取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再次,支持一批生产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型,着重于品牌的运营、策划、代理等活动,加快纺织品牌市场发展壮大。
2.依托集聚发展特色,积极发展纺织业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有强烈的正外部性,全局性意义明显。区域品牌现已成为浙江纺织业品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多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服装名城等多个区域品牌,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在区域品牌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纺织业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强化区域品牌集聚力;政府、行业协会要发挥其指导和服务作用,建立区域品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品牌创建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取构建区域品牌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合力。
现在浙江省内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付诸了行动。浙江纺织企业的龙头雅戈尔集团已经联手世界毛纺巨头意大利“玛佐多”迈出了打造国际品派的第一步,与世界顶级品派的合作将有力推动雅戈尔的产品品质,提升它的竞争力。随着企业自身品牌的打造,最终将会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
三、内外销并举,合理运用WTO 规则保护自身权益
外销是目前浙江纺织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实现内外销并举,是浙江纺织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1.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2.响应扩大内需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事实上,浙江多家纺织企业将2009年定为内销“突破年”,逐步把产品订单向国内倾斜。但也要清楚认识两点:首先要认清现实,保持出口稳定仍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浙江纺织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准备,内销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营销布局有一定周期,并且复杂的国内市场环境还对出口转内销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战略层次上看,逐步加大纺织品内销比重既是纺织企业调整原有不合理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前瞻性地把握内需增长机遇、响应扩大内需要求的重大行动。
在积极扩张国际市场的同时,浙江纺织品企业遇到了越来越多类似反倾销的贸易壁垒。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6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正式就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聚酯短纤涉嫌反倾销进行立案调查,此案涉及金额达3000万美元,其中浙江慈溪涉案金额达20000多万美元,涉案的100多家企业只有30多家企业应诉。2006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浙江省两家抽样调查企业“江南化纤”和“大发化纤”将分别征收15.35%和4.39%的反倾销税,其余应诉企业的税率为9.25%,而未应诉的企业则征收101.52%的反倾销税。可见,应诉与否的结果是相差巨大的。实质上,这种应诉与否的自由状态是不利于浙江省乃至全国纺织品的出口的。在目前纺织品出口比较混乱和无序的情况下,急需建立一个权威的行业协会,做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监测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立贸易摩擦预警和解决机制,合理保护纺织产业的安全,加强对重点出口纺织品的监测,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提醒企业快速反应,规避风险,集体应诉,最大程度地保护会员的权益。并且协会本身可设立章程,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奖惩制度,对纺织企业起到自律和约束的作用。
第五章 结束语
我国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聚集了全国3/4的纺织企业,近80%的销售产值,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体。浙江纺织业的发展又处于五省一市的前列,浙江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不是独有的,全国的纺织行业或多或少也面临着这些难题。如果浙江能够采取对策率先将这些问题解决,必将对其他省纺织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会带动全国纺织业的快 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浙江纺织业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对浙江纺织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进行SWOT分析之后,提出了浙江纺织业在新时期健康发展的相关策略。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文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董传岭.出口退税调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以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为例[J].经济论坛,2008,(5):43-46.
[2] 俞文江.出口退税调整能改变浙江纺织企业的困境吗?[J].对外经贸实务2008,(5):93-95.
[3] 荣蓉,孙究.当前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7,(9):64-70.
[4] 庄旭.人民币升值与浙江中小型纺织企业的出口[J].新西部,2008,(4):79-81.
[5] 何颖.再度迎来无配额时代 浙江纺企利好之下隐忧难消[J].经贸实践,2008,(4):40.
[6] 赵晶.浙江纺织品出口逆势而上迎新局[J].浙江经济,2008,(15):18-19.
[7] 腾颖.浙江纺织企业如何应对后配额时代[J].生产力研究,2008,(8):112-114.
[8] 奕琴,倪梅娟.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2008,(2):154.
[9] 周业梁.浙江纺织服装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调查报告[J].国际经济评论,2008,(1-2):42-47.
[10] 王核成,俞冰.浙江纺织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9):46-48.
[11] 凌海生.影响浙江纺织服装业出口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08,(10):97-99.
[12] 徐子福.浙江案例:纺织出口企业经营环境调查[J].中国外汇,2008,(8):61.
[13] 徐伟青,何一.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分析 [J].丝绸,2008,(4):4-9.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2):254-255.
[15] 童相娟,殷庆坎.浙江纺织业该如何转型升级 [J].新华网浙江频道,2009-04-07.
[16] 朱晓霞.浙江纺织行业出口前景分析及应对策略 [J].湖北经济学院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97-98.
[17] 俞涔.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7):77-78.
[18] 叶红玉.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战略分析[J].江苏商论,2008,(1):80-81.
[19] Anna Mullins.All Eyes are Still on China[J]. Cotton International Magazine,2008,(10):4.
. Career World,2008,(10):23-25.
致 谢
在论文成稿之时,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纯老师。在我本文的选题、定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资料寻找、修改成稿等过程中得到张老师的悉心指导,没有她的指导、帮助和鼓励,完成此稿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我不仅顺利完成了我的论文,还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平时的为人处事。同时,张老师也很关心我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意见,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此,谨向张老师所付出的辛劳以及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致以深深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浙江科技学院经管学院对我的培养,感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所有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支持,特别要感谢曹旭华院长、阮尹老师、陈伟民老师、吴佳晨老师、姜文萍老师、惠丰廷老师、陈元林老师、李长安老师、孙泽生老师、陈婉婷老师、王楠老师、徐向东老师、南中信老师、马晓峰老师、曲昭仲老师等等(没有一一例举请见谅),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让我在大学四年里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也要感谢我的母校浙江科技学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的大学生活如此多彩!
另外,感谢我们国贸051班的每位同学,是大家的相伴,让我的大学生活如此的快乐,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给我的帮助!并且,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大家很多关心和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大学四年里,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了我全力的支持和理解。
蔡骐汀
2009年5月于浙江科技学院西蜜湖畔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