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学报》是新疆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数学与系统科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工业与民用建筑、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与化工工艺、环境工程、生态系统、资源开发、纺织工程等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不好投。东北大学学报不接收外校资源,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筒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栏目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冶金、机械工程、资源与土木、管理科学、数理化力学等。
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编辑部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和办公室。现有人员 10 名。 学报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国家教育部主管,南开大学主办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学术期刊。《南开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 1955 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文科学报之一。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突出学术理论特色,刊发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文章。注重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鼓励创新,支持争鸣。 本刊为双月刊,大开本,每期 140 页,逢单月 20 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陈洪。《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创刊于 1955 年,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理科学报之一。发表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及各新兴交叉学科在内的科研论文并及时报道我校各自然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的学术信息。本刊为双月刊,大开本,每期 112 页,每双月末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程津培
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共有三个分版,即《自然科学版》、《人文科学》(后改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医学版》,历史悠久,其中,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55年12月,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医学版创刊于是1959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 编:程郁缀刊 期:双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编辑部主办:北京大学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 ISSN:1671-167X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 编:赵光达《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建于1955年12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北京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校友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学18个理科院、系、所的30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报被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CA,SA,MR,GR以及EI等收录,是国内自然科学综合类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国内的被引用率、因子影响等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都名列前茅)。
《广州大学学报》是由广州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现有社会科学版(月刊)和自然科学版(双月刊)两个期刊。
王熙照(自科编委)王熙照,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2014年3月至今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机器学习与不确定性信息处理,包括示例模糊表示的归纳学习、近似推理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敏感性分析、统计学习理论、模糊测度与模糊积分、随机权网络和近期的大数据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等。主要研究特色是通过发现和表示大数据中的不确定性,挖掘大数据的结构分布,进而利用分布并行技术,设计并实现适用于不同类型大数据的分类和聚类算法,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和理论问题研究。学术贡献包括:首次在1996攻读博士期间提出了“模糊示例学习”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机器学习框架下,持续近20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例如,项目“模糊值属性特征子集的选取”2007年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加权模糊规则泛化的能力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评价为优秀。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归纳学习中的不确定性研究(#61170040)”,通过在“不确定性”领域深入研究,提出的“不确定性是影响机器学习算法泛化能力主要因素之一”的观点,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曾应邀作为特邀编辑在不确定领域的顶级期刊Fuzzy Sets and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上编辑专刊两期,系统地展示了不确定性度量与表示在大数据环境下机器学习中的作用之国际最前沿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包括:共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2部;在机器学习与不确定性领域的著名杂志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论文发表的杂志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5篇)、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5篇)、Machine Learning (1篇)、Information Sciences(5篇)和Fuzzy Sets and Systems(9篇)。Google Scholar搜索显示论文累计引用次数超过2500次,单篇最高引用超过200次,H因子2014年12月查询为2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参加香港RGC项目等30多项。获奖与荣誉:2007年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7年入选河北省首批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鉴于王熙照教授在模糊决策树和聚类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于2012年当选为IEEE Fellow,2013年入选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2014年入选Elsevier统计的学术论文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主要学术兼职:IEEE Fellow;IEEE-SMC董事局成员(2005, 2007-2009, 2012-2014);国际杂志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主编;国际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SMC Part(B),Information Science,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副主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编委;《模糊系统与数学》杂志编委。朱明生(自科编委) 1950年12月生,汉族,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物学。长期从事动物学教学和蛛形纲动物区系分类、动物地理和无脊椎经济动物开发利用研究。共订立320新种、5新属和2新亚科。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共13项,其中主持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大项目子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编或参编专著8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含SCI索引5 篇)。首次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中国原蛛类进行修订研究,为中国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解放后作为中国学者首次在国内外刊物上独立发表盲蛛目新种。其研究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被美国自然博物馆的世界著名蛛形学家Platnick博士在《世界蜘蛛学进展》中全部引用,并为中国农林植保工作者和生态学研究者广泛参考和应用。世界著名蛛形学家美国哈佛大学Levi教授评价《 中国动物志·球蛛科》为“……本志及其有用性,为世界其他各地同样的志提供了范例” (英文原文见《蛛形学报》,1999年8卷1期);《中国动物志·肖蛸科》对中国肖蛸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2002年完成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03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如日本蛛形学家Ono,H 评价本志说:“……书中附图非常精确,一一列出了每种的异名,并详细进行了分类讨论,我认为这一卷是中国动物志中编著地最好的卷册之一。”采集保存蛛形动物标本近10万头号,模式标本300余种。目前正在进行中国原蛛下目分类和生物地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类动物是蜘蛛目中较原始的穴居类群,为历史生物地理研究最理想的类群),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大项目子项目《中国动物志蛛形纲蜘蛛目· 暗蛛科 漏斗蛛科》编著工作。承担本科生、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现有6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和7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蜘蛛目、盲蛛目和蝎目的多样性及系统学、蜘蛛的生态学和蛛毒的毒理学研究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蛛形学报》和《河北大学学报》编委。詹福瑞(社科编委,原主编)男,满族,1953年11月出生。河北秦皇岛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毕业于河北大学,1998开始任河北大学党委书记,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任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文史组副组长,河北省文学会副会长等职。黎仁凯(社科编委)广东丰顺人,1940年2月生,中共党员,1963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78—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肄业,后入河北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主任,硕士生导师。近几年多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校社科成果和历史学科教材评奖通讯评委,又参加教育部专家组到高校国家级文科基地评估检查,并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评审中国近现代史的博士论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998年应邀赴美国加州圣地牙哥州立大学,惠提尔学院(尼克松之母校),南加州大学等6所高校讲学或作学术交流,美国多家报刊载文评介。主要任职,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学报编委,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1996年被聘为教育部首届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之一。2002年4月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哈明虎(自科编委)男,1963年11月生,河北肃宁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力学博士后,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历任河北大学化学系团总支书记,教务处副处长,研究生处副处长、处长,校长助理兼校办主任、研究生处处长,河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学院院长,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河北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成员;IEEE Senior Member,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应用与管理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模糊信息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7月-12月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2月-8月加拿大Alberta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系客座教授。韩理(自科编委)男,1954年3月出生,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1998年11月晋升物理学教授,现任河北大学人事处处长,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北省物理学会秘书长,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物理通报常务编委,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编委,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韩理同志做为主要承担者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研究项目多项,在《APL》、《P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近40篇,有20余篇被SCI、EI等权威检索刊物收录、引用。主讲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激光原理与技术》。其它河北大学院士、部分著名教授皆为河北大学学报编委会编委、成员
胡扯
截至2015年12月底,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其中: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7个。 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普适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机光电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项目 “十二五”以来,该校每年从各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获得资助立项的科研项目超千项,合同额超15亿元。2014年,清华大学文科新开课题69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6项,转为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项目2项;教育部年度项目(含一般、专项)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1项。 部分重大项目、重点推广项目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成果奖励截至2015年底,全校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0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20项。2015年,学校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81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省部级科技奖61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01项。2015年,学校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7项,进行国家科技成果登记项目44项。 重要科研成果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专利技术2015年学校国内、国外及地区专利继续保持较高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国内申请总数2130项,国外申请总数530项;国内授权总数1810项,国外授权总数390项;国内授权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占总授权总数约45%;国防专利申请总数23项,授权总数3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2015年在美国专利授权量名列全球大学第三位。2015年,学校共获得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获奖总数继续踞国内高校首位。 论文著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该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21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该校2005-2014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截至2015年9月共有31623篇,计377292次被引用。2014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4235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4195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972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182篇。2015年该校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8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96部。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15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2万册(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4万册;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394种;本校博、硕士论文3万余篇;缩微资料8万种;各类数据库551个;全文电子期刊69737种;电子图书3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3万篇。 学术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由清华大学主办。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多家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如Ei、CA、MR、РЖ、INSPEC、Zbl等及国内多家全国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世界建筑》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装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清华法学》为CSSCI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4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是核心期刊在北大核心,cscd等多个核心期刊数据库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出版周期:月刊ISSN:1000-0054CN:11-2223/N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2-90创刊时间:1915优助医学为您解答
放假,但有值班的。海大学报编辑部周末放假,但有值班的,可处理稿件的工作可能延后。学报编辑部现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编辑人员16人,12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拥有博士学位,是一支职称学历较高、业务素质精良的编辑队伍。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直属单位,现负责编辑出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生物学报三种学术期刊,海南省教育厅主管,海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贵州大学学报包括5个学术刊物:《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教育文化论坛》
在扬大不,在的话很好办,去图书馆问一下管理员,他们里面的人对这些不要太熟啊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收录情况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化学文摘》(CA); 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 波兰《哥白尼索引》(IC);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等数据库收录。报道内容《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为月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科学、管理、计算机理论、电子工程、力学等为主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理学类研究论文。 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办:山东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1-9352CN:37-1389/N邮发代号:24-2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1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凡符合规定的即编号登记并送相关专家评审。来稿是否刊用,编辑部一般在收到稿件3个月内通知作者,若未收到通知,请与该刊联系,作者可另投他刊。2 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来稿退回修改时,作者应针对审稿意见逐条修改或作相应说明,修回稿及其修改说明在规定日期内全部发回编辑部。超过规定日期未修回者作自动退稿处理。稿件排印的初校样由作者校对时,除发现内容有不当之处需修改外不得任意增删,并请在指定日期内寄(送)回编辑部。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编辑部对决定刊用的稿件,将收取一定发表费,文稿刊出后赠送样刊2本,并酌致稿酬。3 论文一经该刊出版,即标志该论文的所有作者将版权及其使用权无条件地转移该刊,该刊有权对其进行多种方式的复制或出版,作者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4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73号 山东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理学编辑室,邮编:250061。
额,我还没读大学,不过应该是。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科研平台如下:(省部级、校级)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依托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001年 安徽师范大学 丁放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2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世华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3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陆林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5 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魏先文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6 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伦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8 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席贻龙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9 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焦华富 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心源 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分站 11 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守恒 教育厅批准 12 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1993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清 省电教馆批准 13 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 2001年 教育科学学院 张克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14 美育研究所 2002年 美术学院 巫俊 学校批准 15 数学研究所 198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宋卫东 学校批准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199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章昭辉 学校批准 17 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崔执凤 校级重点实验室 18 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2003年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魏先文 校级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年 生命科学学院 聂刘旺 校级重点实验室 2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001年 国土资源旅游学院 查良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21 分析测试中心 1986年 环境科学学院 赵广超 学校批准 22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87年 环境科学学院 吴孝兵 学校批准 23 女性研究会 2006年 教育工会 俞晓红 学校批准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5%和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截至2014年6月,馆藏文献总量270多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000种以上,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据库40余种。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19万多册,其中,善本古籍1万余册,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藏有方志9万余册。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解放前报刊(7000余册)、图书(5万余册),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是校直属期刊出版机构,下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办公(资料)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正高职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2人。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创办于1992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面向国内外征稿。《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国内外重要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为加速现代化建设服务。本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博士研究生。《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每年刊登论文100多篇。所发论文中具有各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七三”项目、“八六三”项目、国家部委预研等项目)占全部发文量的70%以上。多年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自然科学英文版)注重自身质量,不断改进工作,使刊物的学术水平、编辑质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逐年提高,刊物在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凭借本身的质量优势,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刊源。本刊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及数据库》(CSA)、德国《数学文摘》(ZM)以及国内的《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20多家著名检索刊物或数据库长期收录。本刊所发论文全部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
中英文对照标题、中英文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不得少于3个)、中英文作者单位(单位名称、省市、邮码)、作者姓名、有效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电子版文件请使用Word-2000编辑,文中图、表格和公式请用Office软件编辑。 基金项目及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T7714-200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以避免造成标注混乱。
贵师校报省级刊物查内统刊号CN52-0807/G我曾师校报习、服务两
审稿费交了没 交了半年差不多
现用刊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安徽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7年创刊《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本刊)原名《安徽农学院学报》,是我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反映我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它的前身是1937年我校建校之初出版的《安大农学会报》和《安徽大学农学院农林丛刊》。1957年本刊创刊,因遭“文革”十年动乱而停刊。1979年本刊复刊。1993年学校更名,经批准1996年本刊也相应改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本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2000、2004、2008版)。现为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贝塞斯达》(CSA:Bethesd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国际农业文献索引(AGRIS),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博览(2006),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台湾华艺——思博网(CEPS),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英文版)文摘》,《中国园艺文摘》,《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中国粮食经济作物文摘》,《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国农业文摘——畜牧》,《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环境科学文摘》等几十种国内外数据库及文摘期刊所收录。 本刊一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的政策法令,认真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认真执行办刊宗旨,并能够在办刊过程中加以体现。没有出现过政治错误,也没有出现过泄漏机密等问题。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学报编辑人员的认真努力下,学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报的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逐年提高,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