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兽医专业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论文选题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1、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 第二步、是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 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 2、追溯验证法 这是一种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追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步、看自己的“拟想”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自己的“拟想”别人没有论及或者论及得较少。 第二步、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考虑到写作时间的限制,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 第三步、看“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完全一样,就应马上改变“拟想”,再作考虑;如果自己的想法只是部分的与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就应再缩小范围,在非重复方面深入研究。 第四步、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
2021前20名最新影响因子排名:食品科学;茶叶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中国酿造; 食品与发酵工业;中国食品学报;现代食品科技;食品工业科技;肉类研究;包装与食品机械;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保鲜与加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调味品;食品与机械;中国食物与营养;大豆科学;食品科技;中国乳品工业;中国食品添加剂
你们学校或单位,根据省里的规定,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是按照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把全国的刊物划分为A、B、C类(有些地方称为一、二、三类),和你们研究领域最合适的,就是A类,其次的是B类,再次是C类。刊物的目录,只有你们单位的人事处有,其他地方的规定,对你们来说,是无效的。
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一级学报不太清楚。。。
太多了 福建畜牧兽医 甘肃畜牧兽医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广西畜牧兽医 贵州畜牧兽医 今日畜牧兽医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 黑龙江畜牧兽医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湖北畜牧兽医 湖南畜牧兽医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吉林畜牧兽医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山东畜牧兽医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山西农业(畜牧兽医) 兽医导刊 四川畜牧兽医 现代畜牧兽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杂志 畜牧与兽医 云南畜牧兽医 浙江畜牧兽医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兽医学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猪业科学参考资料:
扫描版(部分文字乱码)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上)摘要:本文从营养与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转基因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自从发现双螺旋结构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等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每一个领域,成为研究和揭示生命现象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当前,世界各国都将分子生物学纳入本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饥饿与营养、疾病、能源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及研究热点,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我国动物营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尚处在机体水平:即在机体水平上研究各种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在机体内的代谢与平衡、影响机体吸收营养素的因素等问题。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尚处于初级阶段。动物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如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免疫与疾病等,就本质而言,都是动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发生了改变的结果,许多生理现象的彻底阐明,最终需要在基因水平上进行解释,所以动物营养学的各方面研究应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从分子水平上来解释各种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动物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等问题,这也是动物营养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营养与基因的表达调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与代谢有关的动物基因被克隆和鉴定,人们对营养与基因调控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营养与动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动物营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如何通过改变日粮组成成分来调节体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动物体处于最佳生长状况已成为现代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点;通过营养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途径及其机制的研究,将为人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对某些特定有益基因的表达提供理论依据。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主要的营养物质如糖、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锌)对动物体内许多基因的表达都有影响。!"!营养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基因表达的调控PEPCK是动物肝和肾中糖元异生作用的关键酶,目前较为研究清楚的是日粮中糖含量对PEPCK基因表达的调控。糖类对PEPCK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对其启动子的作用,当动物进食含有大量糖类的饲料时,PEPCK的启动了就会关闭,从而导致ABA8C水平大幅度下降,而当禁食或饲喂高蛋白质低糖的饲料时,PEPCK的启动子就会处于打开状态,从而PEPCK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具体调控机制大致如下:?556D4(*0)#)等通过对大鼠ABA8C基因的分析表明,ABA8C基因启动子位于1 E+至F#,之间,其中包含了大多数激素调控基因转录所必需的组织特异性调控元件。日粮中糖的含量水平会影响胰岛素、;?GA等激素的相对水平,而胰岛素与;?GA等激素相对水平又会影响到特异性!"#!转录因子的活性,特异性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上的相应调控元件结合与否,又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现有大量证据表明,$%$&’基因一系列复杂的调控元件中,有包括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视黄酸对$%$&’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元件和胰岛素对$%$&’基因转录的负控调元件,在上述调控元件中,*+,$调控元件-&%/和$(-0/调控元件是最重要的两种,*+,$对$%$&’基因的诱导和胰岛素对$%$&’基因的抑制作用就是通过这两个调控元件来进行调控的。因此,当进食含大量糖类的饲料时,由于*+,$水平的急剧下降以及胰岛素水平的急剧上升,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导致肝中$%$&’水平大幅度下降,当禁食或饲喂高蛋白低糖的饲料时,则情况恰好相反。!"#营养对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的调控1+2是脂肪酸合成的主要限制酶,存在于脂肪、肝脏及肺等组织中,在动物体内起催化丙二酰&3+连续缩合成长链脂肪酸的反应,其活性高低将直接控制着体内脂肪合成的强弱,从而影响整个机体中脂肪的含量。有关营养与1+2基因的表达调控,2!4!&56789-:;;(/曾报道:糖类能诱导1+2基因的转录,而脂肪则抑制这种诱导的表达。&3<=9等(:;;>)试验研究也表明,当给禁食后的成年鼠饲喂含高糖低脂肪的饲料时,1+2基因的表达就增强,而且相应的?@+含量的增加幅度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成正比。糖类对1+2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区分活体中激素水平变化的协同作用,13
用笔在纸上写
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成本分析
草履虫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180—280微米。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 草履虫 paramecium 草履虫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体内有一对成型的细胞核,即营养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进行分裂生殖时,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旧的大核退化消失,故称其为真核生物。其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表膜,除了维持草履虫的体型外,还负责内外气体交换,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膜上密密地长着近万根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 草履虫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胞器及功能 草履虫细胞器的功能分工如下: 口沟:取食 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表膜: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大核:营养代谢 小核:生殖作用 食物泡:食物泡是草履虫进行胞吞作用产生的,进入细胞后将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 伸缩泡及收集管:收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并排出体外 胞肛: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 纤毛:辅助运动,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注意:草履虫中没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以及细胞壁。[编辑本段]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2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草履虫的种类 草履虫的分类:草履虫属于纤毛纲,膜口目,草履虫科。世界上已经报导过的草履虫有22种 草履虫结构我国常见种至少有下述几种。 1.大草履虫 又叫尾草履虫,长180—280微米,后端圆锥形,锥顶角度约45至60度。两个伸缩泡均有收集管。有小核一个,致密型,椭圆形。生活在有机质较多的死水或缓流中。 2.双小核草履虫 长80-17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但后部较前部更宽,后端锥形,顶角近90度。有伸缩泡两个,收集管较短。有两个小核,很小,泡型。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 3.多小核草履虫 长180—310微米,形似尾草履虫,有时有三个伸缩泡。小核泡型,有3—12个。生活环境和尾草履虫相同。 4.绿草履虫 体长80—150微米。细胞质内有绿藻共生,在见光处培养后通体呈绿色。小核一个,致密型。生活在清水池塘。养殖与纯化养殖 草履虫是鱼幼苗生长必需的一种饵料。但其不易被发现,也很难捕捉,因此为补充其不足,应当人工饲养。其方法是: 取干稻草切成小段,直接浸泡于水中或煮后浸泡,用稻草浸出液作培养液。然后将浸过的稻草与水放进玻璃容器内,水占2/3以上,置于光照充足的地方。再到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去取种源,那里的水质应比捞红虫的坑塘水质清。舀回一桶水,取部分水体装入无色透明的小瓶内,对阳光细心观察,可见有白色小点悬浮于水中。如果看不见小白点,应用力搅动桶水,再取中央部位的水装入小瓶,对准光线看有无小白点。如见有小白点悬浮水中飘忽不定,可将此水倒如培养液中。将温度控制在22℃~28℃之间,1个星期后便可发现有草履虫的幼体了。喂其煮熟的牛肉汁,大约5小时后分裂。纯化 取普通多孔水浴锅一只,在锅内安装一只暖棒(恒温加热器,温度范围16~32℃),加水、通电、调温至25℃;同时安放50ml、1000ml烧杯各一只,内盛自来水2/3左右。将野外采集的草履虫液在水浴锅中放置一周左右,取上层含有草履虫的澄清液数滴移入50mL小烧杯内培养。一周后,小烧杯内水面与杯壁相接处,就会有较多的草履虫,用细滴管沿杯壁取数滴移入1000ml烧杯中培养。经过1~5次转移培养,就能获得较纯的草履虫,即使有少量其他原生动物,也会被迅速繁殖起来的草履虫种群所抑制。若大量需用草履虫,可在塑料桶内安装暖棒调温至25℃,从上述培养液中取数滴于桶中培养,2周后即能繁殖出大量草履虫。 草履虫观察的注意事项 在显微镜下观察,最好在载玻片上放适量的棉花纤维,这样可以避免草履虫乱动。生活环境 喜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洼地等。大多数草履虫是吞噬式营养,但绿草履虫是例外,体内含共生绿藻,这种绿藻可利用动物体排泄的含氮废物作为无机盐的来源,通过植物式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存。
《动物营养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动物营养学报》主要内容涵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动物营养学报》主要分专论、综述、猪营养、禽营养、反刍动物与草食动物营养、水产动物营养、特种经济动物营养、饲料营养、饲料安全、饲料资源开发、饲料检测、研究简报等多个栏目。在动物营养学报投稿是有320一版的稿费。
《动物营养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动物营养学报》主要内容涵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动物营养学报》主要分专论、综述、猪营养、禽营养、反刍动物与草食动物营养、水产动物营养、特种经济动物营养、饲料营养、饲料安全、饲料资源开发、饲料检测、研究简报等多个栏目。在动物营养学报投稿是有320一版的稿费。
Times New Roman 字体,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不管是调查动物的食物来源,还是调查其所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位置,传统方法都是通过直接观察、胃容物分析、食物残留物分析及其粪便分析等来实现。但传统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极其有限。首先,通过直接在显微镜下解剖和观察的结果就对动物的摄食情况作出判断,其结果难以反映动物长期的摄食情况,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数据只能反映动物最近取食情况,很难调查动物的长期食性变化;其次,数据只能反映表面现象,对于有些食物,动物虽然采食了,但并没有被消化吸收,调查的资料与动物长期依赖的主要食物可能有很大偏差;再者,传统的分析方法虽对大中型动物的可操作性较好,但对一些小型动物(昆虫和土壤动物)的食性分析难度较大,并且这种方法对动物伤害比较严重、调查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在应用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王建柱,2004)。与传统技术相比,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样品采集对研究的生态系统影响非常小,同时也能更好地反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变化。通过动物组织的稳定同位素组成来确定其食性和食物来源,所得到的数据反映的是生物长期生命活动的结果,较消化道内含物分析等传统方法稳定准确。动物不但对其栖息环境中植物同位素组成具有继承性,而且还整合了较长时间段内动物所采食的所有食物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特征。同时,不同生态系统或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间都存在明显的同位素组成差异,使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同位素组成的差异研究动物食物的主要来源,还可以计算出每种食物(有多种食物来源的动物)在整体食物中所占的比例,分析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位置,划分复杂食物网及群落结构等(王建柱,2004)。动物的食物来源动物组织的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生活环境中所食植物组织的同位素组成相一致。当动物的栖息环境发生变化或动物迁移到一个新的生境中时,动物组织的同位素组成又会向新环境中的同位素特征转变。这样,动物组织的同位素组成就能真实地反映一段时期内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的变化(赵威,2008)。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方法因其在调查动物食物来源方面优势显著,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Romanek等(2001)利用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调查林鹤(Mycteria americana)的觅食活动,发现林鹤的食物主要以淡水生物为主。尽管生活环境中盐水生物丰富且更易捕获,但林鹤更喜欢用淡水食物来饲养它们后代,这一结果也得到用航空示踪器所调查的结果证实(王建柱,2004)。魏明瑞等(2002)研究3种植食性哺乳动物牙齿碳同位素的结果表明,被测试的动物以碳同位素值为-7‰~-3‰的C3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他们又通过对动物的牙齿形状分析,发现动物的低冠齿所指示的食性支持了牙齿釉质的碳稳定同位素所指示的食性。稳定同位素也可用来研究动物食物的季节性变化。Ben-David等(1997)分析了貂鼠(Martesa-mericana)及其可能的食物(鹿尸、田鼠、松鼠、野鼠类、蟹和鲑鱼)的δ13C和δ15N值,结果表明,虽然貂鼠有多种猎物,但貂鼠(血细胞和肌肉)的同位素特征与野鼠类的种群数量有相似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变化,说明貂鼠更喜食野鼠类。尽管其他食物(如鲑鱼)常年都可捕食,只有当野鼠类的数量不足时,貂鼠才食用这些食物。Darimont和Reimchen(2002)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了灰狼(Canis lupus)食物季节性变化,随着每年夏季鲑鱼(Onchorynchus )的迁移到来,灰狼的食物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已经灭绝的或用常规方法难以测定的大型珍稀动物的食物来源情况,更显现出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优势。Cerling等(1999)对生活在草原和森林环境中的稀有大象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象的同位素组成和其生活环境的植物的同位素组成很接近,说明大象为草食性动物。Hilderbrand等(1996)也对灭绝的穴居熊和棕熊骨骼的碳氮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与以前研究的不同,指出穴居熊不仅不是草食动物,而且它所利用的食物中肉类占41%~78%。由此可见,稳定同位素可以标记动物的食物来源。对于那些已灭绝的动物(穴居熊)或大型珍稀动物(大象),稳定同位素是研究它们的食物来源及其生活环境变迁的理想工具。另外,对于体型非常小的土壤动物、昆虫以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用传统方法确定它们的食物来源及食性十分困难,稳定同位素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工具(王建柱,2004)。动物食物成分的估算对草食动物食物成分的估算,可以按下式进行:同位素地球化学式中:δ13CSA为动物食物的δ13C值;δ13CG为C3植物的δ13C平均值;δ13CCW为C4植物的δ13C平均值;PW为C4植物对草食动物食物的贡献率。利用该公式,可相对定量算出C3植物和C4植物在动物食物中的比例,也可以应用于较高的营养级,以估算C3和C4两种营养源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对食肉动物食物成分的估算,一般以下面方法进行,同时这也适用于食草动物。首先对食肉动物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校正。在食肉动物肌肉或整体的同位素测定值基础上,δ13C和δ15N值分别降低2和3(MBen-David,1996;GVHilderbrand,1996);对于虫草杂食性动物来说,δ13C和δ15N值应分别降低1和2(BRForsberg,1993)。这个下降幅度(食物与组织间的分馏效应)也可以由系统中两种稳定性同位素的富集因子来替代。进一步利用双同位素多元混合模型(dual-isotope multiple-source mixing mode1)估算食物Ai在动物食物中所占的比例FCRi。食物比例FCRi值可以由Ben-David(1997)等方法转换得到:同位素地球化学式中:ZAi是校正后动物的同位素值与食物Ai的同位素值之间的欧氏距离,由下式来计算:Z= 其中,x表示动物和各食物成分的δ13C值之差,y表示动物和各食物成分的δ15N值之差。Z值越小,说明该食物成分在动物食物中所占的比例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欧氏距离模型和其他有关同位素技术定量食性的模型时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各食物资源的碳和氮同位素之间应存在显著性差异。欧氏距离模型有时会低估那些取食较多的食物种类,也会高估某些取食比例较低的食物资源,所以也是一个相对的食物比例,而非绝对的取食比例(易现峰,2005)。当生物有两种食物来源并且两种食物来源的同位素组成不同时,可采用以下公式评价每种食物来源在消费者食性中所占比重(以碳同位素为例):同位素地球化学式中:Kcarbon为食物A对消费者的贡献比例;δ13CA和δ13CB分别为食物A和B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为不同营养级间碳同位素相对富集系数;δ13Cconsumer为消费者的碳同位素组成。Knitron的计算公式形同Kcarbon。此外,LSaito等(2001)还提出另外一种估算动物食物成分的方法,针对有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来源的动物,通过下述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isotope mass balance equation)(式18-18至式18-20)确定不同食物在动物食物中所占比例。方程如下:同位素地球化学式中:δ13Ci和δ15Ni分别是消费者的C和N同位素组成;δ13Cj和δ15Nj分别为食物的C和N同位素组成;ΔC和ΔN分别为C和N同位素分馏值;fij是不同食物在整体食物中所占比例;n代表消费者全部食物种类。自碳同位素应用于动物的食性研究以来,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关于动物食物成分估算的研究报道。Ostrom等(1997)用C和N同位素对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小麦、玉米和苜蓿)-蚜虫-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间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运用上述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计算瓢虫的食物组成,结果显示,在5月份,瓢虫的食物有32%来自苜蓿,有68%来自玉米,到了8月份,其食物组成为苜蓿52%、小麦6%和玉米42%。Cormie和Schwarcz(1996)在研究北美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食物组成时发现,即使在干季,草原上C4植物占优势,而北美白尾鹿还是很少食用C4植物(<10%)。此外,Ramsay和Hobson(1991)对北极熊(Ursus maritimeus)骨骼、肌肉和脂肪组织δ13C分析时发现,虽然北极熊一年有1/3时间活动在陆地上,但它几乎不食用陆生食物。Boutton等(1983)用碳同位素分析了东非草原上白蚁(Macrotermes michaelseni)的食物成分,并分别求出在Kajiado和Ruiru的白蚁食物中C4植物约占70%和64%。此外,Magnusson等(1999)在亚马孙中部的热带稀树草原上研究了C3、C4植物对不同动物食物的贡献,分别计算出C3、C4植物在多种动物食物中所占的比例。如蝗虫(Tropidacris collaris)食物中C3植物约占90%,两种切叶蚁(Acromyrmex latticeps nigrosetosus和Atta laevigata)食物中C3植物约占70%;两种白蚁(Syntermes mo-lestus和Nasutitermes )主要以C4植物为食,而以白蚁为食的青蛙和蜥蜴有超过50%食物源于C4植物;杂食啮齿动物(Bolomys lasiurus)大约有60%食物来自C3植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动物食物来源和不同食物在其食物中所占比例时,各食物的同位素组成必须有明显的差异(王建柱,2004),而且还应注意“同位素印迹(isotopic routing)”的现象(HPSchwarcz,1991),也就是同位素组成不同的食物在进入动物组织时,并不是先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平均分配到动物的不同组织或组织的不同组分中去,而是不同食物会直接进入动物的特定组织或部位(LLTieszen,1983)。虽然“同位素印迹”现象还没有得到更多的研究确认,但有研究表明同位素印迹现象确实存在(LZGannes,1998;SBearhop,2002)。这可能导致动物组织并不能反映其整体的食物组成,也使得利用动物组织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动物食物来源变得更为复杂(王建柱,2004)。要使动物组织同位素组成能更准确地反映其食物组成,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动物组织的同位素组成与其食物成分同位素组成间的关系,特别是当动物食物发生转变时,动物组织同位素组成的动态平衡特征的变化(McCutchan Jr JH,2003;LIWassenaar,2001)。动物的营养级位置营养级关系是群落内各生物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群落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食物则是研究营养结构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在研究群落时,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的生产和消耗上。群落的营养级关系就是指生物有机体以什么作为食物,以什么方式获取营养来维持自己的生长和繁衍。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生物有机体取食什么,又被什么有机体所捕食。正是这种营养级关系以及由此得出的能量流动途径,形成了生物系统的营养级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有机体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所处的位置,亦即储存于有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作为其他有机体的营养和能量,而沿食物链移动的过程中暂时停留的位置,叫做营养位置或营养水平(trophic position或trophic leve1)。它实际上是把食物网错综复杂的取食关系简化为物质和能量移动的级别关系,营养位置的分类是机能的分类,而不是简单的物种分类(易现峰,2005)。近年来,碳、氮同位素技术被应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关系,是较为实用、准确和简单的一种方法。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基于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同位素比值与它们食物密切相关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易现峰,2005)。动物体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通过代谢过程完成,消费者最初获得的营养来自于植物,因而植物的同位素分布模式必将影响到动物的组成。生物的新陈代谢会引起同位素的分馏,使15N、13C同位素在生物体内进一步富集,这样逐级富集重同位素从而实现了不同营养级间同位素的富集作用。一般而言,动物的δ13C值较它们的食物约富1~2左右。陆地和水生生态学的研究表明,δ13C有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从而为食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δ13C和δ15N在营养级间的富集通常分别为1‰~2‰和3‰~4‰(KAHobson,1992;GVHilderbrand,1996),因此顶级捕食物种(top predator)组织内13C和15N的浓度是最高的。测定消费者组织中的同位素,就可以推断它们的食物信息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位置。在动物营养级关系研究中,因为δ15N的富集更为明显(通常为3‰~4‰),所以δ15N更多地用于评价消费者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其次是13C,也有一小部分应用D。很多研究表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动物组织δ15N值在相邻营养级间差异(Δ15N)明显,且比较恒定,Δ15N大约为0‰~0‰。这样,测得已知相邻营养级间动物组织δ15N值,就可以划分动物的营养级位置,公式如下:同位素地球化学式中:δ15Nbase是食物链底层生物N同位素组成(即初级生产者);Δ15N是相邻营养级同位素分馏值,即Δ15N=δ15Nconsumer-δ15Ndiet;当λ=1时,是初级生产者,λ=2时,是严格意义上的草食动物。值得注意的是,δ15Nbase和Δ15N值随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地理位置)、生态系统的不同(陆地或海洋生态系统)而有所不同。Δ15N值应从实际捕食关系中(观察到的)或是统计学角度(与主要食物间的差值)确定。而且当λ>2时,营养级通常不是整数,也就是说消费者消费的不单是同一营养级食物(王建柱,2004)。当消费者利用两种δ15N不同的食物来源时(例如杂食性鱼类同时利用敞水区和沿岸带食物),应用其中一种食物的δ15N作为评价消费者营养级的基值显然是不妥的。因此,为了同时考虑δ15Nbase的空间异质性,消费者的营养级位置的计算公式为同位素地球化学式中:α为两种食物来源中一种对消费者氮的贡献比例;δ15Nbase1是食物链底层第一种生物的N同位素组成;δ15Nbase2是食物链底层第二种生物的N同位素组成。生物中δ15N值受食物源和生物的新陈代谢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会引起同位素分馏,使15N同位素在生物体内进一步富集,这样逐级富集重同位素从而实现了不同营养级间同位素的富集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动物组织δ13C值随营养级位置增加而增大(McCutchan Jr JH,2003),可以与Δ15N一起作为动物营养级位置指标(PJWOlive,2003)。但有些研究认为相邻营养级间δ13C值的差值(Δ13C)较小,约为4‰~0‰,使δ13C值在动物营养级研究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BJPeterson,1987)。与传统方法相比,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动物群落结构方面有如下优点:①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连续地测出食物网中动物的营养级位置,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营养级只有整数的缺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动物在食物网及群落中的位置及作用;②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所得到的营养级关系,反映了动物间捕食与被捕食相互作用的长期结果,而不是某一偶然的捕食关系;③稳定同位素方法在研究小体型(昆虫和土壤动物)及复杂动物群落结构(水生动物)时更显其优越性,使我们可以真正地弄清这些动物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作用。Cabana和Rasmussen(1994)对高营养层次鱼类———湖鳟营养级的研究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他们在24个加拿大地盾湖泊(Shield lakes)中测得成年湖鳟的δ15N值范围非常宽(5‰~5‰),对一个生物种属来说这样的氮同位素组成范围太宽,按照每一营养级氮同位素的富集度+5‰来计算,它几乎横跨了3个营养级,如何来认识这一现象呢?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在这些不同的地盾湖泊中有不同的食物网结构,有的食物链短,有的食物链长。在短食物链湖泊中没有糠虾和饵料鱼,所以,湖鳟只能主要直接摄食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而在另一些有糠虾和饵料鱼的食物链中,湖鳟就主要摄食糠虾或饵料鱼。因此,在食物链的两个中间营养层次有或没有的不同情况下,湖鳟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上,所以会显示出宽的δ15N值范围。这实际上证明杂食性是食物网的一种重要特性。赵亮(2004)根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原理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动物的营养级模型,根据模型计算得出7种动物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如表18-1所示。表18-1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7种动物的营养级(引自赵亮,2004)值得考虑的是,在研究动物营养级位置时,虽然稳定同位素在划分一些复杂食物网和群落结构(如蚁类和鸟类群落)时具有很大优势,但应该注意到,在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动物群落时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当的同位素基线(isotopic baseline)。因为不同环境中,动物赖以生存的C源(δ13Cbase)和N源(δ15Nbase)的同位素组成差异很大,没有一个适当的同位素基线,单从动物组织同位素组成是无法估计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位置的(DMPost,2002)。
写论文,找我
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相对稳定,不需要经常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E、D和K。维生素A 中学生物课我们学过,维生素A缺乏容易导致夜盲症。维生素A还与免疫功能、骨骼健康和皮肤健康密切相关。如何添加?维生素A可从动物肝脏、胡萝卜、西兰花、芒果等常见食物中直接补充或补充维生素A(β-胡萝卜素)。(有很多种,你可以自己学习)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添加太多,例如,每周给动物肝脏添加100克就足够了。过量可能导致骨质流失维生素E 相信大家都应该看到很多关于维生素E的广告,我们都知道它是抗氧化剂。抗氧化是人体抵抗自由基的能力。过多的自由基会损伤正常细胞。抗氧化作用可以理解为将自由基的性质“由坏变好”。维生素E的补充也推荐通过天然食物,如植物油和坚果。如果买滋补品,注意买天然维生素E,不要买合成的。维生素D “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这是常识。但事实上,维生素D不必靠“吃”来补充,它可以自己合成。通过阳光可以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每天能晒10分钟以上是可以的。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如果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通常每天5微克就足够了。维生素K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维生素K,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缺乏它。维生素K在凝血中起主要作用,也与骨骼健康有关。维生素K是由细菌在我们体内合成的。一般来说,婴儿容易因缺乏维生素K而出血。因为没有细菌合成维生素K,所以母乳的含量是不够的。含维生素K的食物包括各种绿色蔬菜、动物肝脏、鱼类等。参考文章网址:“维生素的分类与特点 脂溶性维生素都有哪些?”
用笔在纸上写
一共两篇看看吧①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作者:孔凡阳 草莓的无土栽培摘 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 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 酸 2 氯化锰 72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7∶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写这个论文,你先得把定位告诉大家,否则光“饮食营养与健康”,标题啊太大了,没有下笔点啊!先说下定位。
一般会设置邮箱的自动回复表示收到了,然后编辑阅稿后,根据情况会回复稿件处理情况。但是一般有3种情况不会有回复:发送失败,没收到。三无稿件。注意你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是否在稿件上注明。一稿多投。这在任何杂志社都是大忌,不会回复并加入拒收名单,千万不要一稿多投! 另外大杂志社每天的来稿量都上百,所以编辑回复起来也很辛苦,一般要么回复慢一点,要么只选有必要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