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银行专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发布时间:

银行专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及存在的问题[摘 要] 次级债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工具,近年来得到了国际银行界的广泛认同和青睐,将其视为商业银行筹资的重要举措。兴业银行完成30亿元次级债务的发行后,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次级债务补充资本的商业银行。随后,各家银行纷纷加入到发债银行的行列,掀起了一股发行次级债的高潮。但是,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次级债发行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次级债在各方面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次级债发行 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 所谓次级债(Subordinated Debt or Mezzanine Debt),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次级债兼有债务和股权的特征。次级债的次级只是针对债务的清偿顺序而言,即若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偿程序,该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之后,才能将剩余资金用来偿还次级债。 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是解决资本金不足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前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规定一直处于政策“盲区”,没有相关法规予以明确,因此2003年底以前尚无一家商业银行发行此类债券。为满足银行业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从此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认可,为商业银行利用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随后,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等也纷纷发行了次级债,国内商业银行掀起了一股次级债的发行热潮。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基本是定向发行方式,具有私募性质,利率水平一般由商业银行通过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询价来确定,后期采用固定利率发行的逐渐增多,但比例偏低;债券期限较短,一般为6年以下;除交通银行外,发债规模都在60亿元以下;发债次数偏少并缺乏明确的连续性,次级债券的目的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银行的资本金。 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主要是10年期、固定利率、一年付息一次的、可赎回债券,与欧美国家主要银行的次级债券结构设计大体一致,而且债券品种设计也开始多样化,能够适应不同投资者的市场需求。次级债券的定价是在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金融债券的信用补偿溢价,国内大约是20基点。下图是国内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特征。 注:各商业银行公开资料整理所得 二、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目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行目的单一,只是考虑将次级债作为补充资本金的工具,满足监管资本的要求,而忽视次级债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效用,以及次级债作为一种长期资金对改善银行负债结构的效用。如果银行只是纯粹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发行次级债,以满足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而没有根据自己的资产情况来发行债券,加强债务资金的运营管理,充分利用次级债发行带来的缓冲期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那么次级债的发行就会变成表面文章,对银行而言反而成为一个美丽的陷阱。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已发行和准备发行次级债的银行过多地强调了次级债对于补充银行附属资本的作用。发行的次级债来看,大部分期限都为5年零1个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计入附属资本的要求。而中行和建行更为“聪明”,设计了一个实际期限为5年而名义期限为10的可赎回次级债,巧妙地避开了银监会关于剩余期限5年内计入附属资本折算比例逐步降低的规定,以10年期债券的成本实现了5年100%地将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次级债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从发行期限的设计可以看出,发债银行可算是机关算尽,其目的就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出发点的。各商业银行的这种出发点,掩盖了次级债在改善银行负债结构以及风险管理的职能。 2.次级债的发行无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是指资产结构的配置和负债结构的配置能够相互适应,当负债结构发生变化时,资产结构能迅速做出调整,以及当资产结构根据需求必须出现变动时,银行能够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到次级债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 但是从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设计来看,期限短,大多是5年。中行和建行发行的10年期的次级债在后5年是可赎回的。并且大都采用了浮动利率制,当然,浮动利率制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但对投资者而言却不是有利的。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商业银行难以筹集到长期,稳定的负债,从而解决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3.银行间相互持有次级债 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监管当局允许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2007年1月1日是监管部门为各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设定的最后期限,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硬约束下,资本金压力如影随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饥渴问题。从资金来源上看,债券资金作为附属资的一部分,与股本金一样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比重普遍偏大(大都在90%以上),附属资本实际上只有呆坏账准备一项。并且,央行规定提取呆坏账准备的比例仅为风险资产的1%,其中的大部分被用于冲消历史坏账。在增加核心资本很困难的情况下,增加次级金融债等附属资本来提升资本充足率,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只要不超过监管当局规定的比例上限,银行可以循环发债适时补充资本。因此,从《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到《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对次级债持有对象的修订,都体现了一个政策信号,那就是给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开辟道路。从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来看保险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相对较低,单靠它们是无法消化商业银行巨大的融资需求的。允许商业银行投资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可以拓宽次级债的发行渠道降低商业银行发行成本,使商业银行能快速提升资本充足率。允许银行互持是监管当局为帮助国有银行尽快充实资本金,达到标准的无奈之举。因为,在剥离不良资产和注资之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能达到监管要求,而国家却早已不堪重负。而以保险公司为主力军的投资者受政策和自身实力所限,远不能消化掉国有银行为补充资本所需发行的巨额次级债券。允许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将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其次,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是银行互持的重要原因。从发债银行的角度来看,次级债的互持为发债银行提供了次级债的需求主体。而从购买债券的银行看,投资次级债为以后发行次级债的需求主体问题铺平道路,亦即“密谋”互持次级债,或者是一种不必言传的“默契”。如此,对发债行或是投资行都是一种“双赢”,但是这种双赢是建立在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基础之上的,是不足取的。 小结:由于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对一国的金融安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哪个行业像银行业一样受到如此严格的监管。政府监管可能存在监管失灵,而银行安全网设计中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因此,新巴塞尔协议强调市场监管的重要性。而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机制为市场监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监管工具。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在美国,美联储成立了专门的次级债研究小组,考察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一些国家甚至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发行同质的次级债券,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而我国次级债发行历时尚短,从第一支次级债发行至今不到5年时间。从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发行特点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缺乏连续性;银行互持问题严重,缺乏机构投资者;发行定价扭曲。这些都导致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 斌:次级债与市场约束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经营[J].金融会计,2002~01 [2]许文辉:中国银行业次级债的发行定价和市场前景[J].经济导刊,2004~11 [3]黎小枫:论商业银行次级债“互持”的合理性[J].福建金融,2005~8 [4]J Cem Karacadag and Animesh Shrivastava, The Role of Subordinated Debt in Market Discipline -the Case of Emerging Markets. IMF Working Paper, 2000 [5]葛兆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绩效、挑战与发展策略[J],证券市场导报,2004~10 [6]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 pbc. gov. cn [7]BIS Working Paper No.12, Markets for Bank Subordinated Debt and Equity in Basel Committee Member Countries, 2003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1.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3.Boyd J.H.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4.Berg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W.Diamond,p.h.d.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8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论文文献资料【篇名】---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相关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系统性的银行危机。 银行危机内生于银行的构建,其承担的储蓄转投资的功能决定了银行的脆弱性。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银行危机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也加大。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整个金融体系是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变革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银行仍居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由于四行在我国转轨过程中,把不断增加的储蓄转投给了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和增加的情况下,形成和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东南亚危机后,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与发生国的诸多相似,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机构和学者主要依据四行超过20%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足8%的资本充足率,纷纷预测中国很快就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些学者甚至设计好了危机爆发的过程,就等中国实际的验证。然而,事实与预言相距太大,四行不仅没有遭到挤兑而倒闭,而且存贷款仍保持高增长。东南亚风暴没有登陆比邻的中国,而是刮到俄罗斯、巴西。为何中国能抵御这场危机?四行为何没有出现典型的银行危机——挤兑存款,甚至还排队存款呢?这说明,在关心中国的机构和学者看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或历史上危机发生国类似情况的同时,中国还有许多与危机国不同的因素在体内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因素是什么?全文围绕此展开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银行作为储蓄转投资的中介,实际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信任链。这个信任链由两段构成,一段是存款人与银行,一段是银行与借款人。银行把从存款人那里得到的信任集中后,转给了借款人。短存长贷、债权约束是这个信任链的特征。任一段信任链的断裂都可能使整个信任链无法维持。这样,就可以清楚银行危机为何既可能是存款人集中挤兑造成,也可能是贷款人违约造成。四行为中心的信任链已经出现了相当大比例的断裂,但危机没有发生。从信任链数量对比上看,是由于存 款大于贷款的增长拉得住部分断裂的信任链。其根本原因在于决定这 些变化的社会系统。 全文由绪论和七章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进行此研究;综述了已有的研究和介 绍了本文的研究。从社会学角度研究银行危机,从学科领域看,本文 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第1章,主要回顾了20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的不同国家的银行 危机,主要是:发生在美国的两次危机,阿根廷两次时间相隔不长的 危机,俄罗斯的危机,东南亚国家的危机,以及中国在1998年关闭 海南发展银行。这些史实,是本文实证分析时的主要资料。 第2章,研究了银行为中心的信任关系,从科尔曼对信任的研究 出发,构建出以银行为中心的信任链。导致银行危机的原因很多,但 结局只能是银行无法维持信任链的运转。聚集到信任链上后,就可以 发现信任链的存在与维持不是仅从信任链上摘取几个指标就能做出 危机是否发生的判断,政治、经济、社会中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左右 着这个信任链。借助 AG模式解释银行危机将有效克服原有银行金 融危机理论在解释危机时以偏概全的缺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章,分析了四行的特殊信任结构,这种结构正是我国与危机 发生国的不同。不良资产率高,资本充足率低确是严重的问题,但国 有独资性质使得社会公众相信国家信用支撑国有银行,从而使存款人 与银行信任链的稳定和扩大拉住了因扭曲银企关系而造成损失的银 行与借款人的信任链。 第一章,主要研究货币稳定问题,这实际是中国防范东南亚危机 的第一道防火墙。人民币互动的制度选择,对内对外都成功地保持了 币值的稳定。 第5章,具体分析了东亚危机后居民储蓄增加的原因,因为信任 的存在并不代表信任的增加。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党的十 五大和新一届政府成立后集中出台,改变了居民心理预期,导致储蓄 因预防性动机增强而增长。储蓄的增长和存差的扩大保证了四行不会 回流动性不足而导致危机。 第6章,分析了东南亚危机后政府的救助措施和效果,以及中国 政府强有力的控制,这是吸取东南亚危机教训,在危机末公开化时的 抢先行动,表明了政治系统在包括银行系统在内的社会系统整合中时 机把握、手段运用都比较成功。 第7章,研究对未来银行危机的防范措施,加入们 将引致中国 银行业和其它社会系统的深刻变化,原先存在的有利因素可能失去, 不利因素逐渐增加。借鉴罗斯福新政和韩国的成功经验,中国完全可 以把事后的行为转为事前的防范,从而减轻危机发生可能造成的巨大 代价。银行安全网和社会保障安全网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可以减轻或 控制危机成本的制度构建。

商业银行网上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ASP.NET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Bustamants.Secure your ASP.NET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ASP.NET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ASP.NET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Libert.Programming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ASP.NET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周佩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2]刘炳文等.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数据库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13]李光明.Visual Basic 6.0 编程实例大制作〔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4]王兴晶,赵万军等.Visual Basic 软件项目开发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5]陈艳峰,高文姬等.Visual basic 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红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7]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8]张红军,王红.Visual Basic 6.0 中文版高级应用与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刁仁宏.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

[15]张莉,王强.SQL Server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16]郭瑞军,李杰,初晓璐. ASP.NET 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M].西安:电子工业出 版社出版,2003.

[17]宋昕.ASP.NET 网络开发技术实用教程入门与提高[J].情报杂志,2005,(7).

[18]顼宇峰.ASP.NET+SQL Server 典型网站建设案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IEEE802.11n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IEEE802.11n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ASP.NET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Bustamants.Secure your ASP.NET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ASP.NET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ASP.NET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Libert.Programming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ASP.NET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一楼很全面阿

给你一篇,可以参考参考,希望采纳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侯梦家(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教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金融危机中国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显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一些中国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盈利,而欧美银行缺大多面临破产收购与亏损,如美国商业银行2009年前4个月就有29家宣布破产。从这点看,中国经济这次能幸运地与金融危机擦身而过,中国央行主导下的金融稳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是为银行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安全基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银行的跨境业务不断增长,并购活动不断增多,多样化和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推进,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相关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都尤为重视,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降低内控风险,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刚性监管。没有发展的内部控制,等于是慢性自杀;而没有内部控制的发展,则发展越快损失越大。如果不能依法稳健经营并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势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甚至面临存亡抉择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兼顾本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和危机。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内控观念存在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注意到把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总是认为内控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装订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从而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忽略了对其他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这种认识偏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就必然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从而完全违背内控机制的特点,导致金融风险隐患。此外,观念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基层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导致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隐患较大。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2、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有些基层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致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以扩大资产规模为战略重点的商业银行为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和资产增长速度,压低价格和放宽条件发放贷款,使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所有这些有利于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都无法确保金融机构自觉地遵循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3、内控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齐抓共管,或相互推诿,不能形成协调和制约机制。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内控制度设立过多、不考虑成本代价,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三是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致使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脱节,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而奖金激励方式极大地助长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为追求高额奖金和红利,管理层盲目创新业务,无视内部控制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形成了利润第一的经营价值观,这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失效。四是控制制度效率低下,流于形式。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当前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控制的种类和手段单一。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对某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4、权力制约失衡,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权责失衡,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系统领导的稽核管理体制或者总稽核负责制,但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性,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有些监督检查本身缺乏力度,检查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加之稽核监督的滞后性以及稽核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稽核监督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1、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塑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控制观念溶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员工将自觉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把内控意识形成理念、变成开展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最后,要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地覆盖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实现内部控制的全程化。2、建立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一是要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根据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制度执行以及资产等状况,实行差别化授权制并进行连续有效的监督。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在充分论证被授权单位在经营职责、业务范围、质量效益、内控水平等的基础上,对各经营单位实行差别化授权,改变目前单一的授权方式和被动大额授权的现象。二要严格高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采取明确的信贷授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其经验,同时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将贷款的增量管理和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贷款的盈利考核和损失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三是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衡量业务风险程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规避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3、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总结经验,我们应对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突出对业务风险点的防范,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订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重点控制环节和要求,使每个会计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风险的事前防范,在岗位之间形成严格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4、强化稽核监督 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尽快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一整套银行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的监督机制,通过这些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风险的发生,变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稽核人员要坚持原则、熟悉业务、办事公道,井注重年龄、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监管人员业务检查分析能力, 使之适应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效提高稽核工作质量打好基础。5、加强银行电子化,建立电脑系统刚性控制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 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因此,要加强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选用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完善电脑管理系统程序的运行,防范外部网络风险,使非法侵犯计算机的行为处于稽核的监控之中;通过开发系统控制软件, 将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包括监督业务人员、电脑人员以及电脑系统检测都编入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刚性控制,避免人为越权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和各类风险隐患。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利用建立适用于新形势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通过网络可随时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动态和会计信息,实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控。[参考文献][1]苏国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与事务前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3.[2]郭彩恋:《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财经界期刊, 2008,11.[3]车迎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02.[4]郭金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08,07.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没有现成的,这要靠自己的工作经验整理了

给你一篇,可以参考参考,希望采纳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侯梦家(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教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金融危机中国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显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一些中国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盈利,而欧美银行缺大多面临破产收购与亏损,如美国商业银行2009年前4个月就有29家宣布破产。从这点看,中国经济这次能幸运地与金融危机擦身而过,中国央行主导下的金融稳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是为银行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安全基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银行的跨境业务不断增长,并购活动不断增多,多样化和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推进,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后果也更加严重,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商业银行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相关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各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都尤为重视,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降低内控风险,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刚性监管。没有发展的内部控制,等于是慢性自杀;而没有内部控制的发展,则发展越快损失越大。如果不能依法稳健经营并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势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甚至面临存亡抉择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兼顾本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和危机。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内控观念存在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注意到把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总是认为内控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装订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从而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有些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忽略了对其他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这种认识偏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就必然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从而完全违背内控机制的特点,导致金融风险隐患。此外,观念上的偏差还表现在基层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导致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隐患较大。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2、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有些基层商业银行受利益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致使一些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以扩大资产规模为战略重点的商业银行为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和资产增长速度,压低价格和放宽条件发放贷款,使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所有这些有利于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都无法确保金融机构自觉地遵循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3、内控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构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齐抓共管,或相互推诿,不能形成协调和制约机制。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内控制度设立过多、不考虑成本代价,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三是缺乏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致使有关人员的责任、权力、利益脱节,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而奖金激励方式极大地助长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为追求高额奖金和红利,管理层盲目创新业务,无视内部控制过程中对风险的控制,形成了利润第一的经营价值观,这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失效。四是控制制度效率低下,流于形式。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当前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控制的种类和手段单一。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对某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4、权力制约失衡,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权责失衡,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系统领导的稽核管理体制或者总稽核负责制,但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没有独立性,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有些监督检查本身缺乏力度,检查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加之稽核监督的滞后性以及稽核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稽核监督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1、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和条件,影响员工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银行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塑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一种控制观念溶入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员工将自觉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把内控意识形成理念、变成开展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最后,要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地覆盖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实现内部控制的全程化。2、建立全面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一是要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根据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制度执行以及资产等状况,实行差别化授权制并进行连续有效的监督。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在充分论证被授权单位在经营职责、业务范围、质量效益、内控水平等的基础上,对各经营单位实行差别化授权,改变目前单一的授权方式和被动大额授权的现象。二要严格高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采取明确的信贷授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相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其经验,同时提高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将贷款的增量管理和存量管理结合起来,将贷款的盈利考核和损失考核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三是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衡量业务风险程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范措施,规避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3、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总结经验,我们应对现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和优化,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中风险的系统排查,突出对业务风险点的防范,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制订出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设计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明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重点控制环节和要求,使每个会计岗位的操作都有章可循。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风险的事前防范,在岗位之间形成严格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4、强化稽核监督 稽核监督是内控机制中不可缺少又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尽快构造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一整套银行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的监督机制,通过这些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风险的发生,变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稽核人员要坚持原则、熟悉业务、办事公道,井注重年龄、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监管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监管人员业务检查分析能力, 使之适应银行业务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效提高稽核工作质量打好基础。5、加强银行电子化,建立电脑系统刚性控制银行业务的日益现代化, 要求银行内控手段更加有效率、更加安全可靠。因此,要加强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选用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完善电脑管理系统程序的运行,防范外部网络风险,使非法侵犯计算机的行为处于稽核的监控之中;通过开发系统控制软件, 将各项业务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包括监督业务人员、电脑人员以及电脑系统检测都编入计算机程序,由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刚性控制,避免人为越权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和各类风险隐患。同时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利用建立适用于新形势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通过网络可随时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动态和会计信息,实现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控。[参考文献][1]苏国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与事务前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03.[2]郭彩恋:《如何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财经界期刊, 2008,11.[3]车迎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02.[4]郭金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08,07.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1.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3.Boyd J.H.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4.Berg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W.Diamond,p.h.d.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8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1.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3.Boyd J.H.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4.Berg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W.Diamond,p.h.d.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8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贷前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的核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普遍偏高,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信贷风险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本文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入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风险产生的原因,当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探讨,进而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从其产生来源可将信贷风险看作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借款企业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

从银行自身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化改革能否完善。自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围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上。都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没有真正解决责、权、利问题,因此造成银行自身管理监督体系不科学,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时机。

***二***借款企业的原因

从巨集观经济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改革是否顺利完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70%以上集中于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改革成功与否和经营状况是否好转是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基础。

***三***外部环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缺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社会上坑蒙拐,欠债不还,金融欺诈的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制不健全。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出台的这些法律本身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与国家政策相悖。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档案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在:审贷分离机构设定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欠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档案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的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得规定,维护银行得依法收贷权。

5.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6.违规帐外经营严重。违规帐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帐外帐,乱用科目,调整帐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受益领域。由于帐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中。

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自身以至金融业能否生存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立足于标本兼治,我们应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

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程序,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意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还要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比如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尽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全员的风险控制氛围。对于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商业银行也不例外。

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钜的任务。目前我们应努力做好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的工作,逐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问题。

参考文献:

[1]阎庆民,《中国银行业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田永强,《系统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问题》,金融时报,2003年

[3]杨军,《银行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2004年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而银行贷款质量的优劣,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策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高是金融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业经营风险因此增大,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留下隐患,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认真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解决中国商行业银行信贷风险高的问题,对于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稳健高效执行,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造成的风险和银行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两个方面。

***一***借款人方面的信贷风险

1.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发放后,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有的虽然具备还款能力,但迟迟拖延还款,使银行信贷风险大大增加。而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作出正确判断。

2.借款人蓄意***贷款。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专案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档案、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银行贷款。他们得手后大多携款潜逃、挥霍或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高风险的经济活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

3.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管理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调和互通机制。—些借款人抓住这一可乘之机,报送不完整的个人资讯资料,在同一银行各个部门里多头借款或进行透支,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

4.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中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二***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贷风险

1.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缺漏严重。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文字记录,而目前有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混乱,大量存在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缺漏。这些重要档案的漏缺,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同时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这是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账,核实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但有些信贷人员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材料进行摘录、整合,做表面文章,根据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做出的结论已经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中审查不严。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信贷人员对借款人、担保人、抵押物、质押物等审查不严,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如信贷人员未发现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等等。三是贷后检查表面化。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却放松了,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银行管理缺乏系统性,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各部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资讯互通机制,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资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进行联网管理,从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证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式和有效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讯不对称。

4.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5.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综合上述风险的来源,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信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式、信贷工作每一程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各个部门的职责,并保证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因此,商业银行要建立起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充实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信贷档案的收集、保管、交接、检查等工作程式,并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同时,上级行要加强对下级行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许可权、审批程式和审批责任。其次,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针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决策。第三,由一个独立部门承担贷款风险评估职责。贷款风险定期评估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存续期间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总之,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是为了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三***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信用评价体系可采用积分制,根据积分多少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四***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资讯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综合资讯系统,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环境监测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巨集观经济环境资讯、区域经济环境资讯、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资讯、同业竞争市场资讯。二是客户资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资讯、账户资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资讯系统,可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相结合,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资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资讯、不良贷款资讯、客户监管资讯。

***五***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在现有的《担保法》基础上,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可考虑由 *** 出面组建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大额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银行信贷的成功经验。第三,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必须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不同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式进行严格审查。

***六***把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借款者的个人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往往是贷款无法偿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七***改善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信贷风险考核激励机制下,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了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因此,要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等.中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中长期策略***金融热点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冯彦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银行信贷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目 录绪论 3一、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的现状 3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一)信贷资金配置决策层次低及主体多元化 4(二)信贷资金配置方式和手段落后 5(三)信贷资金转移价格体系不健全 6三、信贷资金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6(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6(二)规避资金信用风险的方法研究 8(三)资金价格的变动及其风险管理 9四、我国商业银行改进资金管理的思考 11(一)建立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主线的概念 11(二)改革银行体制 11(三)优化货币政策工具 12(四)采用中介服务与资金投放协调管理的策略 14参考文献 14

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银行类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张磊.我国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研宂[J].商场现代化.2010,(6).

[2]谭莹,李舒.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

[3]包爱丽,曹朝龙.结构性基金产品创新探讨,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08.

[4]陈蓉.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研宄[D].厦门:厦门大学,2005.

[5]陈博,《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8 .

[6]区良伟.看涨期权型理财产品的对冲策略研宄[J].金融技术与工程,2010(2).

[7]任学敏,李少华.收益与汇率变化范围挂钩的存款产品定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5(4).

[8]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9]李景欣,刘楠.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m,法商研宄,2007(5).

[10]李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宂[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1]李赋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2]杜平.论银行理财产品合理品种结构的构建一从零收益,负收益现象谈起[J]理论月刊,2008,(11 ).

[13]陈建超.余磊.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分析,衡平信托有限责任公司,2009:12-13.

[14]李明.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0,(11).

[15]King S. R, Remolona. E. M., The Pricing and Hedging of Market Index Deposits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Quarterly Review, 1987(12〕.

[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J].金融研究,2003(12)

[2]余敏.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08)

[3]陈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22)

[4]黄浩.个人理财概念及理论基础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5)

[5]张桥云.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创新研宄[M].中国金融出版社,2

[6]李文.从香港看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银行,2006(11)

[7]崔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现存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7)

[8]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05)

[9]胡云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后分析[J].上海金融,2006(09)

[10]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32)

[11]王淳.国内银行业的个人理财业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07)

[12]凯伦.D ·哈尔彭.认识金融:货币、资本和投资[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3]Gerry Ward .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femilies [J]. ISO Bulletin, 2003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0,(11):22-28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5) :99-104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J].财经研究,2010, (6): 4-13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19-21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6):39-40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绎济研究,2009,(2): 127-136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性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3,(9): 1-11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1): 16-22

[9]谭本艳,周先平.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徵观效应--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10]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6,(7): 36-95

[11]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月刊),1998,(6) :33-42

[12]陈守东,谷家奎.中国货币错配程度综合度量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2,C1): 48-71

[13]唐伟霞,朱超.货币错配与净值损失:来自银行部门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07,(8): 40-45

1.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 Leland H,Pyle 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32): 371-388.

3.Boyd J.H. and Gertler M .Trends,cycles,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J] Us commercial banking ,1993

4.Berg S. A., F. R. Forsund, L. Hjalmarsson and M. Suominen, Banking efficiency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5. Douglas W.Diamond,p.h.d. Bank 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6):401-419

6.涂永红等.个人理财方案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5)

7.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J].新金融,2007,(8).

8.贺坤.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几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5,(24)

9.仲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细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5,(36).

10.陈全,卢长宝.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财政金融,2007,(9):44-45.?

11.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J].西南金融,2007,(6):22-23.

1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2008.

13.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7(11):61-62

14.李姝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15.易宪容,肖滔.当前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问题和出路.西部论坛,2005(5)

16.李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J].中国金融,2003(32).

17.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18.吕全波.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与风险控制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19.张颖.个人理财教程[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20.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8.8

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7] 杨新立.包头××纺织公司薪酬制度再设计[D].内蒙古大学,2005.

[8] 张小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责任编辑:admin)

[1]宋路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投资与合作》,2011 年第 9 期

[2]周晓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9 年第 11 期

[3]李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研究--以 A 银行为例.《山东大学》,2012 年

[4]许谨良:《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年

[5]詹原瑞:《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

[6]祝清泉:中信银行沈阳分行公司贷款分类标准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9 年

[7]魏峻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的构建.《南开大学》,2005 年

[8]张栋兴: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实施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杨琳:内部评级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谷冰茹、刘春:《企业或有负债的分析与建议》,《中国市场》,2014 年 01 期。

[2]连平:《21 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年版。

[3]伍德里奇:《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5]朱巧:《多元化经营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年。

[6]张晓峒:《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版。

[7]高铁梅:《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寒冰:《浅谈或有事项在评估实务中的确认、估值和披露》,《会计之友》,2011 年 32期。

[9]桓宇:《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调整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0]周开国、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 年 5 月。

[11]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金融经济》,2012 年

[1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3]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2 年 08 期商业银行论文参考文献论文。

[14]乔雪利:《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和风险相关性研究》,《中国商贸》,2013 年 19 期。

[15]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16]杨正良:《浅谈银行或有负债的核算》,《财会通讯》,1998 年 10 期。

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从经济风险及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出发,阐明经济风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银行信贷风险是整个经济风险的集中反映。风险的本质在于收益与损失的可能性并存,因而对经济主体有激励效应与约束效应。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在风险的这种双重效应的制衡下,回避与防范风险,使风险降到自身可接受的程度,同时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由于信贷业务在银行经营及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西文经济学界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已取得共识,即信息不对称下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客观风险。文章还讨论了信贷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内部控制的关系;并澄清了信贷风险管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以上内容构成了本文的第一章。 文章的第二章首先比较了各种外部组织形式与风险管理效率的关系,指出外部组织形式并非影响信贷管理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组织结构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设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点在于形成各部门之间的横向牵制和各级分支机构的纵向控制机制。西方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经营发展,内部组织结构逐渐固化为三大功能块:市场块、操作块、管理块,分别行使市场开拓、业务操作、集中管理的职能,三者相互牵制、相互配合。这种组织设计思想体现在信贷业务上,就是审、贷、查三程序在组织结构上的彻底分离,即公司业务部、信贷评审部、风险管理部分别实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职能,并且三个部门分别属于不同功能块,以此实现部门间的横向牵制。纵向控制主要是通过贷款决策权在上、下级机构之间进行分配实现的,即对集权型决策与分权型决策的选择;同时也包括在同一机构内,贷款决策权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分配,即对个人决策权与集体决策权的选择。文章用运组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了这两组共四种决策体制的优劣,指出单纯使用上述任何一种决策机制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现代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将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集权型与分权型结合起来,采取以个人决策及分权为主的贷款审批授权制度。这是实行贷款审批授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第三章着重讨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系统及其执行效率。组织控制理论认为,制度是保证组织功能优化及发挥、组织机构稳定的必要条件,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根本前提是制定并执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把信贷风险的控制建立在制度保证的基础上。本章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基准制度——信贷政策,指出我国各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统一、完备的信贷政策,正确划分目标市场区域,确定统一的信贷标准和贷款发放原则,以充分发挥整体竞争实力,降低贷款风险。接着,文章用巴黎国际银行和加拿大皇家银行的实例说明了如何设计相互制约的信贷程序,并讨论了实施审、贷、查三分离制度的意义及原因。其次,引用招商银行的成功范例——弹性授权制阐释了贷款决策授权的原则及审批权限划分标准的确定。在第五节“贷款风险损失责任制”中,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责任追查顺序,即反信贷程序的责任追查顺序,以加强各部门、各环节的相互制约,降低经营风险。本章还详细介绍了贷款风险管理的稽核与评价制度的程序与内容,指出内部稽核的权威性、独立性是保证制度系统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章的最后,讨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效率与银行经营观念的关系,指出,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注重经营的稳健性和利润的长期性是提高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是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技术因素,科学有效的决策技术、信息传输系统是现代信贷风险管理的物质基础。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的薄弱点之一就是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落后,因此本文第四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介绍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管理技术,为提高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提供一些借鉴。文章着重介绍了信贷风险的主要诱因----过度融资的技术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信用限额在实际业务中的测算与分析方法,围绕借款人信用可靠性、违约可能性的评估技术和经营状况变化及破产的介绍了工商贷款资信评分模型、消费信贷的资信评分模型等。在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着重讨论了运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及维护其有效性的措施。最后,本章介绍了信贷风险挽救技术与策略,指出成立专门的风险挽救机构是化解我国巨额不良信贷资产的措施之一。 在第五章中,笔者提出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人员的激励与控制的观点。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切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管理,其本质也是对人的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的四个子系统中,对人员的激励与控制系统居于支配地位,其它三个子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管理信贷人员服务。在对人的管理以孰为本的问题上,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基于对人性的不同假定,两者观点截然不同。前者强调制度、控制的作用,后者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管理的重点在于从正面诱导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The thesis sets out from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economic risks and banking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to represent that economic risks are one of basic characters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banking credit risks are the focalization of the whole economic risks. The essence of risk is that the possibilities of proceeds and losses exist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encouraging meanwhile restricting the activities of main body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s to avoid and prevent risks under the balance of dual effects of the risk so that risks can decline to an acceptable degree while proceeds is to be taken in as much as possible. At present, western economic industry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reasons of the exposure of banking credit risks by virtue of the information non-symmetry theory that risks stem from the adverse selection under the information non-symmetry and moral risks and objective risks arising from information insufficiency.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and equity-debt ratio management, capital abundance ratio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respectively. It also clarifie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The above-mentioned contents form Chapter On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of this thesis first points out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management is not the external organizational form but inter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various external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the efficiency of risks management. The emphases on design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should be laid on the forming of the mechanism of lateral control between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vertical control on different levels of subsidiaries and affiliates. After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western commercial banks has been shaped into three functional sections: market section, operation s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ection, which exercise the functions of marketing, business operation, and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more, control one another, cooperate one another. This kind of idea about organizational design is embodied by the complete organizational division of these three steps of credit examination, approval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credit operation that means the departments of business operation, credit examin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which belong to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al sections, respectively perform the functions of research before loan-providing, examination of credit application, and supervision after loan-providing, thereby, the lateral control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can be effected. The vertical control is exercised through both the allotment of credit decision-making power between higher levels and lower levels of business departments that means to choose centralization or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allotment of credit decision-making power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ity in a department that represents individual or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power. This thesis amply discusses the good and bad effect of these four kinds of decision-making systems under two groups by applying the fundamentals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solely using any one of four decision-making systems will bring on visible defects. Accordingly,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mostly intends to adopt the loan examining authorization system which joins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as well as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ogether, but giving priority to individual decis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Chapter Three of this thesis puts emphases o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executive efficiency. The organizational control theory deems that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under which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can be optimized and exerted, meanwhile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 being stabilized,(美)卡尔-约翰·林捷瑞恩(Carl-JohanLindgren)等著; 潘康等译; 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M].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