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影响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影响论文研究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影响》

【摘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素质

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遗传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的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施加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深。0-6岁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大于一生中的任何时期,

他们往往从父母处接受人生中的第一次交流、第一次经验,对其今后的人生观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一个和谐的家庭,融洽的父母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这就将父母教养行为的研究意义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里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权威型、纵容放任型和拒绝否定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因为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以下四个方面的操作可有助于建立民主权威型家庭:

1.多赞美。任何儿童,即便是最顽劣的孩子,身上都有其良好的一面,这就是闪光点。家长应该随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利用它来恰当地赞美儿童,激起他们的热情,使儿童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推动自我前进的内部驱动力,拥有积极的态度,会使儿童更乐意地完成工作。

2.树立民主合作意识。让儿童学会跟别人交换意见。家长在做事时,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独断专行,尤其不要忽视儿童的意见,乐于接受儿童的良好建议,刺激他们的合作精神,进而发挥团体合作的力量。

3.教孩子学会移情。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想问题,认识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要考虑并且体谅别人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时常让儿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才好?

4.对于错误的处理技巧。孩子经常犯各种错误,家长应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巧妙进行处理。如果当众纠正可能会对儿童心理造成伤害的话,就应该考虑私下交流,指出所犯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找出适当的方法改正错误。此点最好于赞美相结合,称赞已经做得很好的部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孩子。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无论孩子是男是女,父母都对自己唯一的孩子倍为钟爱,因此无论在满足儿童的需要、给予儿童一定自由、多说理而少惩罚或是对儿童发展寄予的厚望上都有较为一致的取向。基本上没有父母会选择拒绝否定型的教养方式。

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由于独生子女物质条件好,家庭教育抓得早,具有与非独生子女显著不同的特点,其中突出的优势是:普遍具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思想开放,主动性、自主性强,社会交往也活跃,喜欢表现自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孩子的生存环境日益优越,物质条件极大丰厚,不需要与他人分享食品与玩具。生活在爱的氛围之中,处处感受到被爱,而家长很少需要他们给予和付出。使孩子养成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回报的不健全人格,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任性,坚韧性差、自私、不合群、胆小。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呢?

原因之一:家长的宠爱和溺爱所致。“四二一”综合症,已成为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四个老人和一对父母共同爱一根独苗,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

原因之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度的把握。自古以来“上学是唯一的出路”这一思想以根深蒂固在每一位家长心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促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度,“只要学习好,别的都无所谓”,是大多数家长心里的一道误区,甚至有些家长更将这种态度挂在嘴上,传输给孩子,造成孩子错误的理解方向。

原因之三: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一些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托付给了爷爷奶奶,然而隔代教育毕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误区。一是老人的隔代情,容易导致对孙辈们的溺爱;二是老人教育孩子力不从心,容易滋长孩子的坏习气;三是老人与时代滞后的思想意识,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原因之四: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一些家长深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有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人家打你你也打他”。长期下去致使孩子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由于家长们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所导致。“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更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应该多看些科学育儿书籍,爱在心里,严在表面,抓住幼儿关键期,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品质教育。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他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三、而家庭教育主要以母亲的教养为主。

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别的家庭成员,孩子的天性更倾向于接近母亲,据调查显示,有母亲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更趋于平静,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

因此,母亲的榜样示范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在家里能向儿童示范亲和社会的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将在模仿中迅速提高。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对母亲的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把母亲教育方式划分为溺爱型、粗暴型、理性启发型三类。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民主型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而大多数母亲的教养方式多偏向于溺爱型,这可能是女性的天质所致。但是母亲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多种特征的综合体现,很难以某一种特定的类型加以概括。总之,母亲的教养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而善良、美好的品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在精神愉悦、富足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强大、更自信、更懂得关爱他人,身体也才能更舒展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燕李丹李娜宗爱东黄开宇.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及功能.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234

[2]戴冬兰.独生子女现状带来的思考.幼儿学习网.2013年01月

[3]陶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3期3-6

[4]王韵.家庭环境对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山西太原030006

[5]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007年第6期

[6]焦丽梅.论家庭教育中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9月第21卷第9期

[7]张建端时俊新刘国艳石淑华.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现况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第22卷

作者简介:

寇静,女,现工作于陕西中医学院,实验技术员。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美家庭教育的 文化 内涵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对我国的教育改进有诸多启示,有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陈旧的观念误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智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教育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在生活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使得中国孩子基础知识课程扎实牢固。

2.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闭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提倡封闭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说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都包揽了,使得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因为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孩子缺乏 户外运动 ,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使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部分父母还会干涉子女的隐私权,比如,翻看、检查孩子的书包, 日记 等等。

5.重视“集体”

中国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会引导孩子遵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强调集体主义,追求奉献于集体的人生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队,希望子女能够跟着大部队走;不爱冒险,不喜欢自由活动也是一点。

(二)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技能”

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创造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不仅仅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鼓励孩子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答案。

2.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事情,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善于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

3.开放式教育

美国父母倡导开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只是说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视户外运动,鼓励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础知识相对零散不扎实,孩子学习水平不一致。

4.家长与子女“平等”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子女拥有个人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例如未经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

5.重视“个人”

美国人重视个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鼓励孩子有个性,有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个人主义,成为当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主义的体现。

二、中、美两国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文化

1.仁爱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是整个思想的内在核心。要求“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爱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礼仁一体

“礼仁一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顺序、亲疏远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中集体的有等级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的“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存在的。

3.内圣外王所谓

“内圣”是指主体内在修养仁的境界;“外王”指对外实行要求,以实行王道。孟子从性善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强调“修身”的价值,不仅将本体道德的完善看成社会的根本,而且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论被孔子称为“至德”,它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是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理想状态。“和”最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相互联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质

1.个人自由主义

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创造 性、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体现在:第一,个人权利。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任何人非法剥夺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第二,自立。在美国,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自由。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识

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这也成为当今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在 社会实践 中也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领导使命精神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坚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荒地,让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这样的思想使人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榜样并领导民众获得成功。在民众身上的表现,更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与竞争意识。

4.重视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这样才能与上帝直接地联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学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学院。

5.开拓精神

清教徒们离开祖国来到北美的这片荒芜之地,他们勇于开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财富,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体现。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中、美文化内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提倡人伦价值。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直系亲缘关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体现,便是敬养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子女一般会与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会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顾父母。但由于 传统文化 中等级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例如为子女挑选工作、对象等。(2)强调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强调整体精神的内化内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与家庭和社会紧紧交织的人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的精神。这种集体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义利观,人们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强调“先义后利”。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个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财产等。这也间接地抹杀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尊重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也讲求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父母会直接制止子女的“过分”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冒险活动等都会被视为“胡闹”,甚至于“离经叛道”。

2.清教徒文化对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注重个人权利。与中国强调整体精神不同,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个人权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跨进别人的家门或房间;子女的信件不能随意拆阅。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例如,个人选择、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到家庭会议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等,都是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自由过度”也会带来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人一项重要价值观念,人们追求平等与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隐私;孩子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3)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美国人崇尚竞争,是由于美国思想中领导使命感的影响。这些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 足球 队等。给孩子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所以,美国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现,积极争取,把握机会。但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代,人们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4)鼓励创新。在美国人勇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种无畏的创新精神。家长鼓励孩子去创新,超越前人,为孩子制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受美国开拓精神的影响,人们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动性的。一方面锻炼了孩子适应环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转于各种环境间,同学、朋友等没有稳定性。

四、启示

(一)严格要求,学会放手

中国现阶段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结合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优点,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个性,鼓励孩子创新,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当代注重“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四)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模仿正面积极的事物,以便从中受到教育。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日常行为、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五)实际锻炼,放眼未来

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为孩子的以后做好准备。

(六)正面鼓励,严慈相济

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感情的方式会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表扬起来也觉得像批评。要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掌握正确的 方法 方式以及分寸。

五、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认识到我国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赵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6]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 乡村教师应注重上访家长教育方式论文 》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教师 家访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务员之家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有关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推荐:

1.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2.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3.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4. 关于家长教育的论文

5.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6.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论文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美家庭教育的 文化 内涵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对我国的教育改进有诸多启示,有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陈旧的观念误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智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教育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在生活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使得中国孩子基础知识课程扎实牢固。

2.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闭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提倡封闭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说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都包揽了,使得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因为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孩子缺乏 户外运动 ,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使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部分父母还会干涉子女的隐私权,比如,翻看、检查孩子的书包, 日记 等等。

5.重视“集体”

中国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会引导孩子遵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强调集体主义,追求奉献于集体的人生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队,希望子女能够跟着大部队走;不爱冒险,不喜欢自由活动也是一点。

(二)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技能”

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创造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不仅仅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鼓励孩子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答案。

2.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事情,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善于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

3.开放式教育

美国父母倡导开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只是说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视户外运动,鼓励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础知识相对零散不扎实,孩子学习水平不一致。

4.家长与子女“平等”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子女拥有个人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例如未经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

5.重视“个人”

美国人重视个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鼓励孩子有个性,有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个人主义,成为当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主义的体现。

二、中、美两国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文化

1.仁爱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是整个思想的内在核心。要求“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爱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礼仁一体

“礼仁一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顺序、亲疏远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中集体的有等级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的“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存在的。

3.内圣外王所谓

“内圣”是指主体内在修养仁的境界;“外王”指对外实行要求,以实行王道。孟子从性善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强调“修身”的价值,不仅将本体道德的完善看成社会的根本,而且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论被孔子称为“至德”,它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是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理想状态。“和”最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相互联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质

1.个人自由主义

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创造 性、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体现在:第一,个人权利。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任何人非法剥夺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第二,自立。在美国,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自由。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识

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这也成为当今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在 社会实践 中也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领导使命精神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坚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荒地,让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这样的思想使人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榜样并领导民众获得成功。在民众身上的表现,更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与竞争意识。

4.重视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这样才能与上帝直接地联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学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学院。

5.开拓精神

清教徒们离开祖国来到北美的这片荒芜之地,他们勇于开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财富,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体现。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中、美文化内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提倡人伦价值。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直系亲缘关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体现,便是敬养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子女一般会与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会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顾父母。但由于 传统文化 中等级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例如为子女挑选工作、对象等。(2)强调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强调整体精神的内化内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与家庭和社会紧紧交织的人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的精神。这种集体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义利观,人们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强调“先义后利”。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个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财产等。这也间接地抹杀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尊重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也讲求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父母会直接制止子女的“过分”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冒险活动等都会被视为“胡闹”,甚至于“离经叛道”。

2.清教徒文化对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注重个人权利。与中国强调整体精神不同,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个人权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跨进别人的家门或房间;子女的信件不能随意拆阅。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例如,个人选择、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到家庭会议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等,都是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自由过度”也会带来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人一项重要价值观念,人们追求平等与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隐私;孩子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3)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美国人崇尚竞争,是由于美国思想中领导使命感的影响。这些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 足球 队等。给孩子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所以,美国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现,积极争取,把握机会。但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代,人们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4)鼓励创新。在美国人勇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种无畏的创新精神。家长鼓励孩子去创新,超越前人,为孩子制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受美国开拓精神的影响,人们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动性的。一方面锻炼了孩子适应环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转于各种环境间,同学、朋友等没有稳定性。

四、启示

(一)严格要求,学会放手

中国现阶段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结合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优点,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个性,鼓励孩子创新,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当代注重“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四)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模仿正面积极的事物,以便从中受到教育。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日常行为、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五)实际锻炼,放眼未来

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为孩子的以后做好准备。

(六)正面鼓励,严慈相济

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感情的方式会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表扬起来也觉得像批评。要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掌握正确的 方法 方式以及分寸。

五、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认识到我国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赵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6]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 乡村教师应注重上访家长教育方式论文 》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教师 家访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务员之家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有关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推荐:

1.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2.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3.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4. 关于家长教育的论文

5.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6.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论文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美家庭教育的 文化 内涵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对我国的教育改进有诸多启示,有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陈旧的观念误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智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教育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在生活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使得中国孩子基础知识课程扎实牢固。

2.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闭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提倡封闭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说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都包揽了,使得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因为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孩子缺乏 户外运动 ,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使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部分父母还会干涉子女的隐私权,比如,翻看、检查孩子的书包, 日记 等等。

5.重视“集体”

中国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会引导孩子遵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强调集体主义,追求奉献于集体的人生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队,希望子女能够跟着大部队走;不爱冒险,不喜欢自由活动也是一点。

(二)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技能”

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创造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不仅仅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鼓励孩子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答案。

2.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事情,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善于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

3.开放式教育

美国父母倡导开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只是说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视户外运动,鼓励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础知识相对零散不扎实,孩子学习水平不一致。

4.家长与子女“平等”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子女拥有个人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例如未经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

5.重视“个人”

美国人重视个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鼓励孩子有个性,有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个人主义,成为当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主义的体现。

二、中、美两国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文化

1.仁爱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是整个思想的内在核心。要求“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爱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礼仁一体

“礼仁一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顺序、亲疏远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中集体的有等级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的“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存在的。

3.内圣外王所谓

“内圣”是指主体内在修养仁的境界;“外王”指对外实行要求,以实行王道。孟子从性善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强调“修身”的价值,不仅将本体道德的完善看成社会的根本,而且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论被孔子称为“至德”,它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是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理想状态。“和”最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相互联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质

1.个人自由主义

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创造 性、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体现在:第一,个人权利。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任何人非法剥夺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第二,自立。在美国,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自由。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识

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这也成为当今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在 社会实践 中也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领导使命精神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坚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荒地,让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这样的思想使人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榜样并领导民众获得成功。在民众身上的表现,更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与竞争意识。

4.重视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这样才能与上帝直接地联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学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学院。

5.开拓精神

清教徒们离开祖国来到北美的这片荒芜之地,他们勇于开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财富,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体现。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中、美文化内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提倡人伦价值。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直系亲缘关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体现,便是敬养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子女一般会与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会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顾父母。但由于 传统文化 中等级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例如为子女挑选工作、对象等。(2)强调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强调整体精神的内化内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与家庭和社会紧紧交织的人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的精神。这种集体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义利观,人们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强调“先义后利”。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个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财产等。这也间接地抹杀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尊重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也讲求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父母会直接制止子女的“过分”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冒险活动等都会被视为“胡闹”,甚至于“离经叛道”。

2.清教徒文化对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注重个人权利。与中国强调整体精神不同,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个人权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跨进别人的家门或房间;子女的信件不能随意拆阅。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例如,个人选择、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到家庭会议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等,都是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自由过度”也会带来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人一项重要价值观念,人们追求平等与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隐私;孩子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3)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美国人崇尚竞争,是由于美国思想中领导使命感的影响。这些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 足球 队等。给孩子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所以,美国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现,积极争取,把握机会。但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代,人们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4)鼓励创新。在美国人勇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种无畏的创新精神。家长鼓励孩子去创新,超越前人,为孩子制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受美国开拓精神的影响,人们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动性的。一方面锻炼了孩子适应环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转于各种环境间,同学、朋友等没有稳定性。

四、启示

(一)严格要求,学会放手

中国现阶段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结合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优点,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个性,鼓励孩子创新,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当代注重“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四)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模仿正面积极的事物,以便从中受到教育。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日常行为、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五)实际锻炼,放眼未来

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为孩子的以后做好准备。

(六)正面鼓励,严慈相济

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感情的方式会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表扬起来也觉得像批评。要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掌握正确的 方法 方式以及分寸。

五、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认识到我国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赵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6]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 乡村教师应注重上访家长教育方式论文 》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教师 家访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务员之家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有关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推荐:

1.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2.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3.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4. 关于家长教育的论文

5.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6.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 中美家庭教育的 文化 内涵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不同造成的,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这些差异对我国的教育改进有诸多启示,有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一些陈旧的观念误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代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智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教育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分数来评判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忽视孩子在生活交际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使得中国孩子基础知识课程扎实牢固。

2.培养孩子“成才”

中国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样的目的促使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使孩子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这样的目标往往较高且具功利性。

3.封闭式教育

中国的家长提倡封闭式教育。一是父母注重说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父母都包揽了,使得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因为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孩子缺乏 户外运动 ,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

4.父母“主宰”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父母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父母的家庭地位要高于孩子,要求孩子顺从、听话,使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见解。部分父母还会干涉子女的隐私权,比如,翻看、检查孩子的书包, 日记 等等。

5.重视“集体”

中国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会引导孩子遵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和要求。强调集体主义,追求奉献于集体的人生价值。例如,在生活中父母怕孩子掉队,希望子女能够跟着大部队走;不爱冒险,不喜欢自由活动也是一点。

(二)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技能”

美国父母注重子女创造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不仅仅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个人的见解,而且鼓励孩子对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答案。

2.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美国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使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处理各种事情,成为一个社会人。父母善于让孩子发现自我的价值,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如果放手不当,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

3.开放式教育

美国父母倡导开放式教育。第一,父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只是说教;其次,父母尤其重视户外运动,鼓励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户外活动。但也容易造成孩子基础知识相对零散不扎实,孩子学习水平不一致。

4.家长与子女“平等”

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家长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权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子女拥有个人权利。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例如未经子女同意,父母甚至不会擅自踏进孩子的私人空间。

5.重视“个人”

美国人重视个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家长鼓励孩子有个性,有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而美国大片中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英雄个人主义,成为当代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也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主义的体现。

二、中、美两国的文化内涵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文化

1.仁爱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是整个思想的内在核心。要求“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仁爱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礼仁一体

“礼仁一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架,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按照一定的高低顺序、亲疏远近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中集体的有等级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的“礼”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存在的。

3.内圣外王所谓

“内圣”是指主体内在修养仁的境界;“外王”指对外实行要求,以实行王道。孟子从性善出发,在内圣上强调“修身”、“立命”,涵养“浩然之气”;在外王上,倡导实行王道政治的理想。儒家强调“修身”的价值,不仅将本体道德的完善看成社会的根本,而且将个体修养和他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

4.致中和

中庸理论被孔子称为“至德”,它以中和观念为理论基础的,所谓“和”即是事物的和谐状态,是最理想状态。“和”最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指的是事物的“度”,不偏不倚,它是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与“中”相互联系在一起,即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

(二)清教徒文化的基本特质

1.个人自由主义

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个人的创造 性、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体现在:第一,个人权利。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任何人非法剥夺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第二,自立。在美国,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自由。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2.民主意识

美国人崇尚民主自由、人人生而平等,这也成为当今美国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早期清教徒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继而在 社会实践 中也提倡民主与平等,反对特殊地位的不平等。

3.领导使命精神

新大陆的清教徒们坚信自己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这块荒地,让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这样的思想使人们富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榜样并领导民众获得成功。在民众身上的表现,更为普遍的可能是自信与竞争意识。

4.重视教育

清教徒要求每个人都能阅读《圣经》,这样才能与上帝直接地联系并理解上帝的旨意。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文字教育,在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学院,例如,于1636年建立了哈佛学院。

5.开拓精神

清教徒们离开祖国来到北美的这片荒芜之地,他们勇于开拓荒地,征服自然,追求财富,养成了敢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精神。美国人继承并发扬了先辈的那种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日常交往以及住所的流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体现。

三、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文化内涵的比较

(一)中、美文化内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1)提倡人伦价值。在人伦关系中,儒家特别重视直系亲缘关系。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孝的体现,便是敬养父母,即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因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子女一般会与父母同住,在成家后也会和父母一起或是住的很近,方便照顾父母。但由于 传统文化 中等级观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生活中父母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强加给孩子一些东西,例如为子女挑选工作、对象等。(2)强调整体精神。中华民族强调整体精神的内化内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和”思想,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加上与家庭和社会紧紧交织的人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强调整体的精神。这种集体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义利观,人们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强调“先义后利”。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以家长为代表的家族利益便往往高于个人利益,有些父母甚至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财产等。这也间接地抹杀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尊重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中和”观念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也讲求为人做事恰如其分,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父母会直接制止子女的“过分”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冒险活动等都会被视为“胡闹”,甚至于“离经叛道”。

2.清教徒文化对当代美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注重个人权利。与中国强调整体精神不同,美国人对自己的权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十分注重个人权利,如未得到主人的允许不能跨进别人的家门或房间;子女的信件不能随意拆阅。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例如,个人选择、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到家庭会议的投票,大到自己支持的总统候选人等,都是个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自由过度”也会带来了吸毒、暴力等。(2)追求民主。“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人一项重要价值观念,人们追求平等与民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其他人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对孩子表示尊重。在生活中,父母尊重、不干涉孩子的隐私;孩子可以参与家庭决策计划等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3)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美国人崇尚竞争,是由于美国思想中领导使命感的影响。这些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便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 足球 队等。给孩子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引导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所以,美国孩子一般都勇于自我表现,积极争取,把握机会。但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代,人们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剧增。(4)鼓励创新。在美国人勇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种无畏的创新精神。家长鼓励孩子去创新,超越前人,为孩子制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支持、肯定孩子的探索行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受美国开拓精神的影响,人们的住所也常常是流动性的。一方面锻炼了孩子适应环境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也使得孩子流转于各种环境间,同学、朋友等没有稳定性。

四、启示

(一)严格要求,学会放手

中国现阶段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父母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知道哪些需要孩子自身去完成的,要让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结合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优点,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因材施教,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发现个性,鼓励孩子创新,让每个孩子可以实现自我。

(三)注重德育,家庭熏陶

在当代注重“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四)树立榜样,正确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注意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模仿正面积极的事物,以便从中受到教育。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因为父母的日常行为、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到孩子。

(五)实际锻炼,放眼未来

让孩子身体力行,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懂得勇于面对,坚持到底。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家长不能只看到眼前,还要为孩子的以后做好准备。

(六)正面鼓励,严慈相济

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达感情的方式会比较含蓄,面对孩子的一些优点表扬起来也觉得像批评。要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掌握正确的 方法 方式以及分寸。

五、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认识到我国家庭教育的优势以及不足,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作者:李佳栩 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12).

[2]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玛丽安娜•卡尼•戴特斯曼,乔安•克兰德尔,爱德华•N•卡尼.美国文化背景(第三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赵忠心.家庭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6]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 乡村教师应注重上访家长教育方式论文 》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教师 家访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务员之家

家长在长期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其个性、特长、优缺点较了解,有些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泛真知灼见。对此,班主任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互相交流和提高。对个别学生家庭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做法,如粗暴、溺爱、放任自流等等,班主任须以诚相待,希望他们能消除恶习,为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而言之,认真扎实地做好家访工作,是全面了解学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为了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必须努力做好它。

有关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推荐:

1. 父母教育风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2.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3.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4. 关于家长教育的论文

5. 浅谈家庭教育的论文

6.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引。

>>>下页带来更多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论文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论文

如今的父母认为,生养一个孩子,让他好好学习都是为他好,能够找一份好的工作。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没有期待,不管他怎样我们都爱他,我们尽己所能,但不要求他。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以孩子为中心,他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在读书阶段,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学习,家里的电视开静音,一家人只看图片,或者戴耳机。本来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是试问,毕业后还会遇到工作,成家、生孩子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你的感受吗?我们只能适应社会,越早适应,今后受的苦越少。

2.不要一手包办

孩子从有行为能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性,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自己成了孩子的CEO,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补课,奥数,画画,大点了加上语文,后来又是英语,等等,一个周末,1天半补课,1个假期,1个半月补课,成天只学习,不用做家务,不和同龄孩子耍,孩子小,没有反抗,一旦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意识加上荷尔蒙作祟,突然变得很暴躁,父母的任何话都可能成为激怒他的理由。

3.不要有求必应

孩子要求得到的东西,家长要有原则性地衡量是否可以买,是否有必要买,买了有什么作用。盲目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无疑是害了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只要孩子考得好,几百上千的条件都能够满足,殊不知,父母的钱也是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换回来的。

4.培养孩子守时和诚信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迟到,也不是非要迟到很久,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其实这个和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马上上课了,心情一不好,不去了,家长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说把课程换到明天。孩子觉得原来所有事情可以靠父母一句话就够了,于是动不动就不去上课。久而久之,他就没有了纪律观念,学校的课也就不重视了。他认为父母会帮自己的,迟到,甚至逃课、旷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5.正确使用手机,远离网瘾

有手机的学生,根本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打网络游戏……极易上瘾,根本无法控制,甚至肆无忌惮,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凡是出现成绩突然下滑、厌学、逃学、辍学的,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几乎每节课,我都可以发现边听课边玩手机的人,讲的重点也被忽略。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孩子学习才会有动力。情商、逆商比智商重要,要会化解自己的情绪,照顾别人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精、气、神,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能够为孩子解读孩子犯的错。

6.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很听话的孩子,之后变得叛逆、厌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有恐惧心理,总害怕孩子以后不成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期望值高,要求高,管得太多太死。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人成长的规律,使孩子头脑知识多了,空间少了,智慧少了。同时由于压力过大,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应从这样的教育误区中走出来,使孩子走上正常轨道。

7.结语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参考文献:

[1]张秀平.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2]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

[3]高天明,王塞景,贺玉峰.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

[4]安丽琴.如何开展家庭教育[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一)[C].200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