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包括直接借入、拖欠形成的直接债务和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而形成的担保债务。债务是否发生都由地方性政府自身决定。地方性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影响:1、形成危害预期的超常规增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财政风险的重要构成,对金融和经济具有较大威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并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无明确统一的概念,大部分研究都强调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甚至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直接当成债务风险。可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一个看似简单,但较为复杂的问题,现有的相关研究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生成原因:文献观点根据上述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内涵的理解,判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生成的原因,其实质就是揭示地方政府债务超常规增长的动力。针对该问题,已有研究从经济发展、财政体制、管理制度和政府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多数仅仅是阐述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地方政府债务超常规增长的动力。
论文的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法:调查法是最基本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资料收集、访谈等形式,对得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
2、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需求,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的一种方法,是快速了解进展最为有效方法,也用来指导研究选题,挖掘坦山前沿热点等。
3、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设计实验证实确定条件因素与此改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阐明自变量与某一因变量的本质关系。
4、定量分析法:以实际数据“量”化研究解析某一现象规律等差异,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精确化,利于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并理清关系,结合数理模型可以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5、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具体运用到归纳和让扒中演绎、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等具体研究方法,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以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终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纷繁复杂表象下的内在规律。
6、经验总结法:对过往大量实践活动进行归纳与分析,提升为一般性、系统性的经验理论方法。再经过不断的修正完善,指导自己和他人研究开展,经验水平与主体认知层次能力高低有很大关系。
论文研究的意义: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阐述过但阐述论证的不全面和有不足的地方,作者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方法(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率。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表示企业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反映了企业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因为该比率越高,不仅反映企业拥有较多的营运资金抵偿短期债务,而且表明企业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较大,债权人的风险越小。但是,过高的流动比率并不均是好现象。从理论上讲,流动比率维持在2:1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由于行业*质不同,流动比率的实际标准也不同。所以,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将其与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又称**测试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或: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计算速动比率时,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是因为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变现速度较慢,有些存货可能滞销,无法变现。至于预付账款和待摊费用根本不具有变现能力,只是减少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出量,所以理论上也应加以剔除,但实务中,由于它们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计算速动资产时也可以不扣除。传统经验认为,速动比率维持在1:1较为正常,它表明企业的每1元流动负债就有1元易于变现的流动资产来抵偿,短期偿债能力有可靠的保*。速动比率过低,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速动比率过高,企业在速动资产上占用资金过多,会增加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但以上评判标准并不是绝对的。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式中年经营现金净流量指一定时期内,由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该指标较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多,能够保障企业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则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收益能力不强。(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它的大小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稳定与否及安全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其分析指标主要有四项。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高低对企业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债权人希望负债比率越低越好,此时,其债权的保障程度就越高。对所有者而言,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收益率。只要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高于借款的利息率,举债越多,即负债比率越大,所有者的投资收益越大。一般情况下,企业负债经营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负债比重应掌握在一定的标准内。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也称资本负债率。其计算公式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该比率反映了所有者权益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即在企业清算时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3、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有形净资产的比例关系,表示企业有形净资产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负债总额÷有形净资产)×100%有形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一般难以作为偿债的保*,从净资产中将其剔除,可以更合理地衡量企业清算时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4、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又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是衡量企业偿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税息前利润÷利息费用上式中,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包括流动负债的利息费用,长期负债中进入损益的利息费用以及进入固定资产原价中的资本化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该比率越低,说明企业难以保*用经营所得来及时足额地支付负债利息。因此,它是企业是否举债经营,衡量其偿债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若要合理地确定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需将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特别是同行业平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方法(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程度,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率。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表示企业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反映了企业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因为该比率越高,不仅反映企业拥有较多的营运资金抵偿短期债务,而且表明企业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较大,债权人的风险越小。但是,过高的流动比率并不均是好现象。从理论上讲,流动比率维持在2:1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由于行业*质不同,流动比率的实际标准也不同。所以,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将其与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又称**测试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或: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计算速动比率时,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是因为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变现速度较慢,有些存货可能滞销,无法变现。至于预付账款和待摊费用根本不具有变现能力,只是减少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出量,所以理论上也应加以剔除,但实务中,由于它们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计算速动资产时也可以不扣除。传统经验认为,速动比率维持在1:1较为正常,它表明企业的每1元流动负债就有1元易于变现的流动资产来抵偿,短期偿债能力有可靠的保*。速动比率过低,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速动比率过高,企业在速动资产上占用资金过多,会增加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但以上评判标准并不是绝对的。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式中年经营现金净流量指一定时期内,由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该指标较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多,能够保障企业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则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收益能力不强。(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它的大小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稳定与否及安全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其分析指标主要有四项。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高低对企业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债权人希望负债比率越低越好,此时,其债权的保障程度就越高。对所有者而言,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收益率。只要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高于借款的利息率,举债越多,即负债比率越大,所有者的投资收益越大。一般情况下,企业负债经营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负债比重应掌握在一定的标准内。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也称资本负债率。其计算公式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该比率反映了所有者权益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即在企业清算时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3、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有形净资产的比例关系,表示企业有形净资产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负债总额÷有形净资产)×100%有形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一般难以作为偿债的保*,从净资产中将其剔除,可以更合理地衡量企业清算时对债权*益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4、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又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是衡量企业偿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税息前利润÷利息费用上式中,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包括流动负债的利息费用,长期负债中进入损益的利息费用以及进入固定资产原价中的资本化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该比率越低,说明企业难以保*用经营所得来及时足额地支付负债利息。因此,它是企业是否举债经营,衡量其偿债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若要合理地确定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需将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特别是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根据稳健原则,应以指标最低年份的数据作为参照物。但是,一般情况下,利息保障倍数不能低于1。[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方法]1.企业负债经营及偿债能力探讨2.从企业的安全*谈偿债能力分析3.企业财务分析方法的探讨4.三种企业战略模式分析方法5.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对分析方法6.职业规划怎么做?先学会自我分析方法7.功能主义分析方法演讲稿8.战略成本管理及其主要分析方法9.swot分析方法_通俗易懂的swot分析法讲解10.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重新审视及科学构建-工商管理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常见问题1 、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 、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 、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 、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 、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 、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辩程序 1.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2. 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 1 )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 2 )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 3 )详细描述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 ( 4 )重点讲述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 ( 5 )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 6 )结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 ( 7 )自我评价。答辩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要求客观,实事求是,态度谦虚。经过参加毕业设计与论文的撰写,专业水平上有哪些提高、取得了哪些进步,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心得体会。 3. 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 3 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4. 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5. 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答辩注意事项 ( 1 )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 2 )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 3 )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 4 )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 5 )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 6 )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 7 )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 8 )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 9 )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答辩常见问题 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 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 1 )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 2 )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 3 )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 4 )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 5 )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 6 )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 7 )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 8 )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 9 )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行稳以致远,欲速则不达。因此,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也应当基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特征及中央宏观调控的新动向。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特点
1.经济增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979-2013年的35年间,经济增长率超出10%(含10%)的年份就有16个,年均增长率达到9.8%。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开始进入新的下行区间,201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4%。“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区间转入中高速增长区间。与此同时,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消费结构总体上趋于合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逐步向合理化转变;投资贡献率显著下降,但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质量在提高;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商品贸易并且质量上升。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处于持续上升态势。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6125亿元,增长7.9%,高于同期GDP增速0.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的内部结构在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工业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凸显,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步趋于优化。在收入与分配方面,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名义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和企业利润增速,这说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从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看,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城乡收入比为2.59,比上年同期降低0.05个百分点,比2010年底降低0.11个百分点。这说明城乡收入比正在回落,城乡差距正在逐步走向缩小。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当前,中西部地区后劲十足,无论从工业和投资增长情况、进出口总额来看,还是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民收入情况来看,前三季度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加快科技改革与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国家资金投入达到70.5亿元,累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638.5亿元,实现1∶9.1的杠杆放大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达10.9%,高于上市公司6.4%的平均增速,利润同比增长15.4%,成为股市表现最为亮丽的板块。而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截至2014年10月,企业获得授权的国内外有效发明专利888752件,占全国有效发明专利的76.1%。从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七位,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4.累积性阶段性风险开始凸显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累积性、阶段性风险开始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的风险。据统计,2014年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处于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根据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债务余额1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7%。三是房地产领域的风险。2014年1—10月,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68751.2亿元,同比增长12.5%,比上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为49227.01亿元,同比下降8.9%,比上年同期剧增32.3%,全年增长26.3%形成明显反差。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1.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变
尽管2010年以来我国的增长率有所下降,未来经济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总体来讲,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内需的拉动作用有所上升,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趋于协调,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和稳定性得到加强。二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基调发生调整。自2013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整宏观调控方向。面对经济下滑局面,中央明确表态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2014年宏观调控最大的亮点就是“精准的定向调控”,通过扩投资、稳外贸、定向降准、减税等举措精准调控经济薄弱环节,与此同时也兼顾调结构的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因此定向调控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和政策基调,将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通过远近结合的调控,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外部环境的影响机遇大于挑战
近几年我国开放型经济实际上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外部挑战,受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美国经济复苏脚步迟缓、新兴经济体受到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起伏、世界贸易形势不振等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与此相对比,未来几年,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望趋于稳定,发达经济体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世界经济整体将处于平稳之中,国际市场需求将出现回升态势。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 报告 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在2015年回升至3.8%。尽管国际经济环境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总体外部发展趋势是有利于我们的。
3.重点领域改革将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随着中央改革决策的确立,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增长动力将通过多领域的制度建设加以激发:一是推进土地及户籍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将为扩大内需提供基础;二是推进行政及 财税 改革,通过简政放权、调整各级财政关系、结构性减税等,将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民营银行,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平台;四是中央正在推进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经济路(带)的建设,这些国家战略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持续动力。
4.民生经济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闭幕会见记者时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着重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福利水平,提高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动力。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对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17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未来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着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同时要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
【摘 要】我国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使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为解决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为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加剧了地方债务的膨胀。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现状、原因及风险,为地方债务的管理提出了警示,有利于规避政府债务违约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原因 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根源在于财政无法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要。合理规模的债务为地方公共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急需资金,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的状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经济危机之后,大量地方配套资金投入市场,为稳定我国乃至于世界经济、恢复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度膨胀的债务会带来风险,如果失去控制还会严重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偏大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中央政府和各位学者的高度关注,它的规模在不断的膨胀之中已经达到了危害国家社会经济安全的程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十分庞大;二是作为主要融资形式的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数量十分惊人。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并没有纳入预算,各地政府又对债务实情讳莫如深,具体规模难以准确把握。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 根据中经网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显示,1990~2008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支出增长的速度却远远大于收入,政府收支的缺口在逐年上升,2008年的缺口高达两万亿,如此大的缺口由什么来弥补呢?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各个经济机构和学者的估算,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数据如下所示:根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的审计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各地共有融资平台公司6576个,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余额为10.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GDP的27%,其中,银行贷款为8.5万亿元;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称审计署关于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规模的数据可能少报了3.5万亿元,并且地方政府不良贷款规模远远大于预期;按照央行2011年6月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截止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万余家,相关学者估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为14.4万亿左右;同期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约为9.1万亿元。虽然各位学者研究得出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及其带来的风险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境地。 2.法律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约束作用弱 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但它仍笼罩着一层令人琢磨不透的面纱。由于绝大多数债务没有被纳入预算体系,其具体的规模难以确定。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地方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这从法律上限制了地方政府直接负债的权利。同时,我国的《担保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用财政收入为其他组织提供担保。这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缺少偿还保障。现实却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地方政府不仅借债,并且数目庞大。以湖北省荆门市的数据为例,2007年年底,荆门市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3106亿元,向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借款12156亿元,向商业银行借款1168亿元,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123亿元,向上级财政部门借款5192亿元(其中,外债转贷1192亿元,国债转贷114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借款161亿元,其他1196亿元),向其他单位及个人借款7116亿元,其他借款1178亿元。 3.地方政府举债方式隐蔽,潜藏风险 地方政府举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金融机构拆借、出面 担保困难企业贷款、拖欠工资、粮食企业亏损挂账、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既有显性债务,又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由于地方政府直接举债的权利受到限制,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融资。所谓地方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平台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企业,背后却有政府的隐形支持,其实是财政的一种变相担保。这种模式突破了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负债的限制,开辟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但是财政隐性担保的平台债务也成了风险的主要来源。央行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新增的9.59万亿贷款中,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达3.8万亿,占总量的40%,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财政的信用支持。2009年,地方政府的总负债为5万亿,其中90%来自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无法了解作为管理者的政府的信用评级、财政收入,以及在多家银行的贷款总规模,一旦无法按时还款债务,就会把违约风险传导给银行,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引起金融风险。 4.地方政府债务关系复杂,借新债还旧债现象严重 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既包括本级政府,还包括政府某些部门,事业单位及各类平台公司。多主体不透明的局面给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确定偿还责任造成了困难。政府一般把通过融资平台借入的款项用于公共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资金需要量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有限的财政资金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保证基建资金的持续投入和偿还,多采用借新还旧的方式来解燃眉之急。这样的缓解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反而会出现一条找不到源头,也没有尽头的债务链条,一旦中间的某个环节断裂,将对社会经济建设、金融业发展和地方政府本身带来巨大的危害。例如,2003年安徽省的积累财政偿债率(债务还本付息额/地方财政收入)为183.22%。这意味着如果用全部财政收入来偿还债务,都需要两年的时间。如果本期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余额转变为逾期债务,地方政府将面临更高的利息负担。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财务风险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
摘要: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重整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企业财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除了因负债而产生的狭义财务风险外,还有遇到许多对于企业财务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其它一些风险。如企业投资风险、企业财产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对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或企业财务状况构成影响的风险都可称为财务风险。如因投资失误或因投资不能形成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收不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可能;在经营过程中因市场环境变化使产品销售状况趋坏的可能,等等。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成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关注财务风险时,既要关注狭义的财务风险,更要关注广义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任何一项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物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营。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理财过程中,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经常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防止各项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将风险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
一、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应该密切关注本企业的财务动向,以防止发生意想不到的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检查企业财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检查企业投资、投资回收与资金是否平衡。
要使企业成长壮大,必须先投资。投资主要是设备投资,包括采购机器、现代化设备和兴建工厂等。这种设备投资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般在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调查,由于设备投资而增加的经费开支,包括设备本身和维护修理、利息、折旧等费用,要按照这些开支与企业资金投放对资金状况的影响和投资回收、回收期的比较,再决定是否投资。怎么筹集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是长期贷款或增加资本,但有时也利用短期贷款。经营不好的企业,又不得不使用短期贷款的,则可能招致资金冲击的危险。论文参考网。更增大经营恶化的可能性。执意进行设备投资,可销售额却没能按照预想的那样提高,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金呆滞,于是那些资金不雄厚的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命运。
2.检查企业不良债权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大额不良债权的出现,对每位客户都要规定信任限度,应该控制不超过这一限度的债权。例如,决定A企业在五万元以内,则应经常检查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没有风险的买卖是不存在的,必须在充分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内容的基础上,决定信任范围,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另外在结算方式和销售比率上也要加以控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现金交易和购销相抵结算,一家企业的销售控制在企业销售总量的一定比率以下等方法。
3.检查企业费用支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增长倾向。
如果对经费开支管理不严格,费用就会增加。经费的增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随时都要注意检查经费是否出现增长现象。首先要看经费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销售额的增长率,如果经费增长率高于销售额增长率,说明经费增长并未对销售额的增长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果出现这样的经费增长态势,就应检查经费开支内容,查清什么原因使经费开支不断增加,然后努力削减。其次要特别警惕诸如交际费、会议费等经费开支的浪费,浪费是经营的大敌,必须消除。最后应该关注可控制经费的管理和节约(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油)。
4.检查企业资金总额的变化。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必须查阅资产负债表填写的资产总额每年是如何变化的。若发生增长过多或资产膨胀,就应引起警觉。特别应注意不合理的拖欠货款,库存积压和机器设备等投资的闲置。资产膨胀会带来经营停滞,同时,资金的周转也会随之恶化,资产效率也会下降。所以,管理上必须想办法使全部资产都运转起来,不发生资产膨胀化现象。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一)加强财务控制,防止企业衰落
要提前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企业陷入衰落后当然有可能走出困境,但最好的做法是在衰落迹象显露之前捕捉到企业衰落的预兆。
1.自由资金不足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在获得利益之前,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资本和借入资金。商品出售之后,有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才能收回货款,在这期间,企业垫付的资金有时相当可观。有原材料货款的支出,有工资薪酬的支出,有促销费用的支出,还有其他杂费的支出。如果收支同期吻合的话,企业经营的难度就小的多。但一般来说支出的期限比收入的期限快。也就是说,等不到有收入,就先要支付的情形居多。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充足的自有资金是应付这一收支期限不平衡的最安全的方法。所以,在业务蓬勃向上之际,不能忘记增加自有资金。
2.企业应收账款不合理的增加是影响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衰落的前兆。
应收账款不合理增加意味着企业的销货政策有问题,更可能的是反映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一般说来,畅销产品回笼货款都较及时,就如80年代的彩电业。论文参考网。但当产品竞争力下降之后,为了稳定或增加销售,企业就不得不忍受延长付款期限销售货款被挤占的痛苦。所以管理者发现应收账款增加过快时,首先得了解销售部门尽力与否,若销售部门却已尽力,那就意味着应该早点想办法推出新产品了。论文参考网。
3.企业存货的超常增长也是应该注意的预兆。
存货的过度增加引致的增长只是“虚”的增长,只有当存货转化为商品,销售出去了才证明商品的价值得到确认。由于存货是企业占相当比重的资金占用,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更为明显,经济低迷会造成销售不畅,从而导致存货过剩,资金拮据,资金周转不畅。
4.设备的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企业衰落。
审视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良好,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将固定资产的总额与自有资本比较,若固定资产的比重过大,一般说来,资金周转就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经济高涨之时,不少企业会依赖银行借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但是一般经济高涨过后就会出现经济衰退,这时,企业容易面临销售量下降,开工不足,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困境,而设备借款的还本付息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设备的过度投资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5.缺乏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
拟定资金计划,也就是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收支的大概情形,考虑应付资金不足的对策,利用各种灵活的周转方法,维持资金余裕。若果拟计划质量不高,那后果要么资金闲置痛失获利之机,要么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使周转方陷入进退维艰的地步,进而带来全方面的衰落。所以,无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也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二) 摆脱财务困境,进行财务重整
日常风险控制和完善的预警系统都不能完全避免财务失败的发生。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重整按是否通过法律程序分为非正式财务重整和正式财务重整。
非正式财务重整。当企业只是面临暂时性的财务危机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直接同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以避免因进入正式法律程序而发生的庞大费用和冗长的诉讼时间。重整的方法之一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所谓债务展期即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而债务和解则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同意将一部分债权转化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在企业经营过程发生财务困难时,有时债务的延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财务发生困难的企业赢得时间,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而且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均属非正式的挽救方法,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既方便又简捷。虽然债务展期或债务和解会使债权人暂时无法收回账款而发生一些损失,但是,一旦债务人从困境中恢复过来,债权人不仅能如数收取账款,进而还能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所以,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重整的方法之二是实施准改组。如果企业长期亏损,留存收益出现巨额红字,而且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不符合实际。如果通过撤换管理部门,实施新的经营方针,可望在将来扭亏为盈。为此,企业便可以通过减资来消除亏损,并采取一些旨在使将来成功经营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对有些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资产进行重新估计,并以较低的公允价格反映,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建立新的基础,以减少计入将来期间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准改组不需要法院参与,也不解散企业,只要征得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立即向债权人支付债务和向股东派发股利,便可有效地实施准改组。
正式财务重整则是将上述非正式重整的做法按照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它是在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案件一定时期内,经债务人及其委托人申请与债权人合议达成理解协议,对企业进行整顿重组的制度。
重整制度的设置对债权人、濒临破产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利益与权利各方均应树立重在挽救的指导思想,想法使有条件的企业继续生产,使无条件存续的企业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财务重整的挽救方法,濒临破产企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摆脱破产厄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防范企业眼前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韦伯.财务审计案例示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朱柯.资产评估[M].大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财务风险刍议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调节、组织、控制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损失,它表现为目前、将来的费用成本升高或收益减少。由于财务活动是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收回、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观念出发,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
一、财务风险的内容
根据企业资金活动的特点,财务风险可分为以下五种风险。
(一)资金筹集风险
当前,企业的筹资万式和筹资渠道逐步走向多元化。除向银行借款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发行股票、债券、实行租赁、联营以及用广泛的商业信用等筹资方式。由于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形成资金成本率不同,不同的筹资结构会对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期望投资收益率高于利息率的条件下,借人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率愈大,自有资金的收益就越低。如果对于所有者投入的资金,投资收益较少,投资者股利分配也较少,企业就面临着投资人低价转让原有投资或不再追加投资的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资金回收的风险。衡量投资项目是否有风险,一是要看这个项目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益,能不能达到一定效益水平。是应以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来衡量。如果投资项目的利润率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就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则对该项目的投资也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进行一项重大投资前要做市场调查和科学、周密的测算,认真考虑到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减少决策失误。
(三)资金使用的风险
资金使用的不当必然会发生不能及时偿债的风险。由于对资金调度的不合理,对资金的流入、流出和周转,在时间、金额上的规划和安排的不妥,会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和调转失灵。另外,由于对企业的效益事先估计不足,对市场信息分析的失误,以及不能迅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产品滞销积压,企业投入生产领域的资金搁浅,借款无法到期归还,企业必然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和经营危机。
(四)分配资金的风险
企业取得的最终收益,首先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税后的利润一般应由企业自行安排。如何分配税后利润,可能有不同的方案,而不同的分配方案将对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企业的任意公积金和公益金应提取多少?公积金是否转增资本金或股本?本年的利润是全部分配,还是作为本分配利润结转厂年?这些问题的抉择,都可能产生~定的风险,在股份公司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股份公司在股利发放与保留盈余的比例以及支付股利方式的选择上都会影响到公司的股票价格及产生不同的现金流量风险。
(五)资金回收风险
产品售出后,要经过从产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在这两种转化过程中,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抗是资金的回收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扩大销售,搞活经营,采用赊销方式。这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扩大销售,同时也加大了资金回收的风险,增加了坏帐损失的可能性。
成品资金向结算资金的转化,即要求产品能尽快实现销售,这是影响企业顺利回收的重要环节;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即销售产品的资金回笼。为顺利实现这两种转化,企业必须改善经营管理,努力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同时,要注意商业伙伴的资信状况,利用一些回避和转移的方法,力求降低风险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几种财务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发展,在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目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的条件下,就应该研究和探讨财务风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有助于增强企业财务风险观念,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为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应当学会规避、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同时还应该把财务风险提高到作为财务管理内容的高度上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变被动为主动。
二、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组织资金来源,合理确定负债经营规模
现行制度给了企业自主筹资权,同时在会计核算上也明确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不同权力与责任。通常负债资金的来源有一定的期限、固定的利息,并要求负债到期还本付息;所有者投资是永久性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不会抽回,但有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所以适度负债经营已成为现代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负债经营、其负债比重保持在多大限度内,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良好,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率,企业以举债方式取得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就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借款利率时,就不宜以借款方式组织资金,而应通过增加所有者权益,如增发股票或减少税后利润分配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对财务风险也有一定影响。当企业负债特别是流动负债占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过高时,容易发生危机,财务风险就大。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负债大致相当于流动资产时,财务风险就小。因此,企业要正确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把握适当的负债比例,科学组织资金来源,以规避未来的财务风险。
(二)计提坏帐准备金,防范坏帐损失的潜在风险
坏帐损失的处理方法在现行制度中有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两种。针对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为符合会计期间配比原则,均衡负担坏帐损失,正确反映经营成果,采用备抵法更为科学。这样,企业就能避免某一会计期间确认坏帐损失而带来财务危机,充分体现了稳健原则。
(三)预防和降低资金回收风险
(1)注意评估对方的资信状况。一般来说,资信状况良好、信誉高的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较小。企业首先应摸清客户的情况,如单位性质、实力如何等;其次,应对客户进行资信排队,尽量选择那些资信等级高的单位销售产品,对资信度低的单位,则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如款到发货或收取定金等。
(2)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处理办法,以预防坏帐损失的发生。如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还应办理信用证,委托银行进行监督。
(3)加强销售货款的催收工作。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帐龄分析,对各种应收帐款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如发函、上门,必要时还可诉诸法律。
(四)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水平,加速固定资产成本补偿
目前固定资产折旧实行多种折旧方法,折旧年限规定有弹性区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其机器设备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允许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企业可依法自行选择折旧方法,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企业可选择加速折旧法和低区间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以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水平,加速固定资产成本补偿,有利于保证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的需要,也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增强支付能力,防范财务风险。
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 缺乏风险意识 近些年事业单位风险意识淡薄,一方面,事业单位是在政府的授权下成立的,政府对其帮 助很大,出现严重的事业单位 “ 乱点菜 ” ,政府 “ 被买单 ” 现象;另一个方面,事业单位又渴望获 得更好的发展,不计后果的开展投资,以举债形式扩大再生产和事业发展,从而提高资产负债 率,而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又有限,继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了正常的还本付息。 2. 缺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近些年虽制定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仍有事业单位在大额资金支付、重大专案审批等 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资金大量浪费,加重事业单位的债务负担,不利于事业单 位的健康发展。 3. 缺乏明确合理的权责结构 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独立责任,与主管权力的领导存在利益依赖关系。因 此,在部门的责权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许多风险,如预算执行不合理,预算资金支出结构 异化,公信力下降等。 4. 缺乏科学性的预算 预算编制不科学、超支严重都是造成财务风险累积并爆发的因素之一。事业单位的财务风 险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差异,不能照搬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模式。 5. 审计监督滞后 浅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现代经济资讯金秀英 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摘要: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入手,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认为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转变;经营型会计;管理型会计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0)07-0110-01要想改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国资损耗过高的问题,引言事业单位的执行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首先建议市级财政在全社会机关事业单位内,考核资产开机率及使用入,现在的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事业单位所面临率,建立起资产资源共享机制,以提高其全社会资产利用率,本单位的环境也较过去复杂得多。如何让事业单位平稳执行,如何让事业单各科室装置采购计划必须有物资采购部门统一稽核,单位各部门资产位在现有的资金水平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何提高事业单位的国有资源要共享。其次,要在财务管理人员中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财务资产使用效率并保证其安全,这是每一个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面临的问人员在对本单位各部门做预算时,做到心中有数,拨多少款可以达到题,本文就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在提高什么样的效果,虽然不可能完全量化,但至少要有一个大概的资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方面做一点有益的工作。这样财务管理才能真正落实到事业单位的各个科室中去,财务管理真正起到龙头作用。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从而用最小(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的预算支出,取得最大的社会服务。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普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的正常执行才有保证。如果财务管遍水平不高,很多单位还处在“核算型”会计阶段,至于社会呼唤的理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弱,这个事业单位迟早要出问题,在建立健“管理型”会计和“经营型”会计,现在还较少见。事业单位财务管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中,要根据会计法的要求,根理存在下面一些问题:据单位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实行岗位分(一)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工控制,保证不相容的职位相互分立。如低耗品的采购部门和使用部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事业的机构,它的执行主要依靠财政拨门及验收部门要相互分立。其次实行程式控制,对主要的业务,要经款。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部门,每年财政都要向事业单位拨款,用财政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环节。其三,要实行责任控制。拨款所采购的装置众多,重复采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装置都成为要明确每一个人责任许可权,重大事项要建立集体审批制度。国有资产,但其使用率较低,用不了几年都报废了,造成了资金使用(三)财务管理要做管理层的参谋效率低下。 事业单位的执行虽然主要是靠财政拨款,但执行的好坏却有天地(二)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监督力度不够之别。要想让一个事业单位基业长青,财务管理人员要从现在的“核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具体体现在三方面:预算资金的管理;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和“经营型”会计转变,做好单位管理往来款项的管理;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层的参谋。因为现阶段,我国已是个市场经济的国家,即使是事业单内控监督力度不够,有的专项资金并没有按预算执行;往来款项管理位,也面临着空前的竟争。财务管理贯穿了事业单位的始终,一个事松懈,造成很多呆账、死账;年终清算账款不清,上述原因影响了单业单位要执行好,财务管理起著巨大作用,财务管理人员转变成“管位的事业执行。理型”会计和“经营型”会计,可以让单位跟上时代的步伐。(三)风险意识淡薄,效益意识低下(四)强化财务管理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事业单位有财政部拨款,这种模式造就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立一整套财务预算执行监督机制,财务预算监督的视窗要前风险意识低下,总以为自已有个靠山,一切由政府来买单。另外,事移,即要在事前按预算监督稽核。对于专案支出和基本支出,尤其是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益意识也相当低下,由于产出的社会效益无法量基本支出中的科研专案支出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即全部支出都要纳化,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自已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完入单位统一的预算监督范围。全抛在脑后。三、结语(四)预算执行不严格,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执行的基础。一个财务由于事业单位执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事业单位在使用这管理水平高的单位,所花政府的拨款不一定很多,它的公共事业一定些资金时随意性相当大,没有相应的约束力。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公做得很好,反之,一个财务管理较弱的事业单位,它的公共事业只会款旅游、公款吃喝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有些事业单位的专案支出与越来越弱。搞好财务管理,事业单位才能正常执行。 基本支出没有严格区分,很多部门用专案支出的钱填补基本支出的不足,其三,很多事业单位对科研专案资金的管理不严格,很多的科研参考文献:经费被专案执行人挪作他用,直接造成了科研经费浪费。[1]李伟.[J].北京:经营管理者,2009(12).二、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2]李秦洲.浅谈事业单位财务主管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J].呼和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原因是体制造成的,特: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体制直接决定了从业者的思想与行为。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3]何利华.事业单位财务主管职能探讨[J].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步建立,要想改变事业单位的执行效率,除了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外,济,2003(9).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要进行重大的改进。 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单位预算是一个单位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是单位未来整体工作规划的总体安排。近几年来,虽然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已在大部分单位铺开,但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部分单位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或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未引起单位管理层的真正重视或未能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事业单位预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预算核定缺乏针对性,预算依据缺乏标准性;对预算管理职能认识不足;预算编制过于依赖财务资料;错误地认为预算是纯财务行为;预算管理资讯不对称,导致预算失真。针对这些情况,根据预算管理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运用,对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谈几点体会。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机构保障 预算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部门、职工个人在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合理组织预算收入及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人人都是预算编制的参与者,人人都是预算目标执行的实现者,即要求单位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全员考核。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可分为以下3个层次: (一)预算的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委员会主任由单位最高领导者担任,成员由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议批准有关预算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审议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议批准年度重大预算调整方案;审议年度预算执行结果分析报告;审议批准预算考评奖惩方案。 (二)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 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预算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单位财务部门,由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综合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单位预算编制总目标及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年度任务与改革要求,提出年度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纲要;组织和指导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负责稽核、汇总、报批及批覆单位年度预算执行调整等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分析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单位年度预算总目标的实现;负责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有关预算管理工作。 (三)预算的责任部门——单位内各基层部门 单位内各基层部门作为预算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和其他基础管理的有机结合,并提供预算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实际资讯反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编制、预算考核等提供基础资料。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内控制度作为支撑,在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前提下,才能执行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要真正落实并发挥效益,必须有一套适合单位自身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求,以及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的规定,单位需要层层落实职责,严格奖惩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为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完善各部门(岗位)责任制度。各部门(岗位)是预算管理执行的最小单位,每一项部门、每一岗位每年首先要根据单位的总体工作和要求,制定有效的工作目标,并进行分解,落实工作责任人,明确工作要求,在执行工作目标时明确责任和义务,以岗位责任制度保证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单位资产是完成好各项工作目标的主要载体,对于每一项资产必须有效地体现其使用价值,实现资产管理的最优化。为此,事业单位需要制定有关资产的管理制度,如日常使用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物品(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采购计划、领用手续、使用和保管都需要配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建立资产集中采购制度和大额资产的招投标制度,防止和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避免资源浪费。在事业单位中,除了房屋有较大价值的固定资产外,车辆也占了固定资产的较大份额,对于车辆管理应该从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单独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杜绝车辆资产购置的盲目性、使用的随意性和处置的不规范行为。 完善资金使用制度。资金是一个单位生存的命脉,是预算管理的经济支柱。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安全规范地管理资金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单位如果为了使现有资金达到保值、增值的最佳效果,进行对外投资,就必须建立投资管理制度,来规范工作程式,避免“一人言”带来的恶果。在日常的工作中,资金使用除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外,还需要符合单位预算管理要求,符合有关的工作程式。 完善人员分配制度。人是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的主体,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需合理有效地配置各部门人员,采取公正、公平的分配激励制度,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人员分配的定额预算。 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单位预算管理指标是单位每一责任人工作目标的总和,在预算管理执行中,根据工作岗位分解指标,分解责任,分解业绩,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单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岗位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以奖惩手段鼓励职工更好地为完成各自工作目标而努力。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协调工作 预算编制前、申报中、执行中均需要各层次、各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才能使预算方案有效地执行。 预算方案编制前的协调工作。预算方案反映整个单位一定期限内资源来源和资源使用的总体目标,是各部门或单位工作的结果。为此,在编制预算前,预算职能部门需要与单位管理层沟通,了解未来期限内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需要深入各业务部门了解情况,掌握实际工作的需求;需要向财务部门了解现金流量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资金。 预算方案申报中的协调工作。预算方案一经确立,应立即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报核批。这就需要预算职能部门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阐述预算方案形成的必要性和真实性,从而对目标达成一致认识,达到预算方案的预期效果。 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单位预算的执行是整个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行为,必须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单位预算又是单位经济活动的一张“晴雨表”,是衡量预算执行标准的度量尺,作为最初反映资讯的财务部门是预算执行的重要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单位预算管理办公室及时反映尺度差异资讯,以便单位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相关业务,使预算执行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工作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要综合考虑单位预算年度的各项经费收支情况,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的科研任务,从事科研业务活动,涉及到生产经营的事项相对较少,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按照“以收定支,收支相等,略有结余”的原则,编制反映单位预算年度总体经济执行情况的收支预算。如果在预算收入不能全部满足预算支出的情况下,单位要统筹考虑承担的各项任务和管理职能,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支出专案进行排队,确定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的内容。 财务会计论文: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装置使用效益 要建立健全物资收发保管制度,严格执行,合理发放。本着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调拨、报损、报废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领导要重视管理机构的设定和人员培训,积极支援并指导其工作。要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购置,避免重复购置,充分利用现有装置,提高现有装置的利用率。财务部门要定期核对帐目,做到帐实相符。对固定资产要实行双重管理:即单位会计按现行制度进行总括记帐管理,使用固定资产的责任部门实行责任管理,并确定责任期、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的考核指标。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重视固定资产预算,把握采购、验收、保管中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制度,明确责任。 2、合理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控制和管理 。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现象,优化经费使用的支出结构。要使资金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位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搞财政赤字预算。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对经费开支大户进行重点跟踪管理,发挥预算的调控作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执行,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开支经费。监督审计部门应依法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执行、调整的真实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协同部门作好预算终了时的分析工作,对预算收入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估,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 3、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双轨制管理模式。 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来看,任何单位的会计都应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部分,财务会计通常是以一定的会计程式,主要为单位外部使用者定期提供财务资讯,而管理会计则是以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为手段,主要为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所需的资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此要求,可将目前的会计机构进行改组和分立,使一部分会计人员从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的会计资讯进行分析、评价,为本单位决策者提供咨询和合理化建议,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减少投资风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切实加强财务分析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的分析,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必须做好上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同时也要对影响下期财务收支的各项因素进行事前分析,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通过对影响预算执行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保证预算指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要加强对成本核算的分析。一方面将一般性工作中所占用的资源和成本核算出来,合理计提成本,提高办公经费的自筹能力,改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办事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消除侵占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有效遏制资源浪费,推进单位改革的程序。 5、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 。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要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止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的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各股室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层层落实;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奖罚分明。 总之,面对越来越激烈市场资源竞争和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关系,单位必须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分析
事业单位存在财务风险论文
一、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投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环境也日趋复杂,这给当前事业单位投资增加了很多的风险。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可能出现投资失误的情况。就目前而言,事业单位的对内投资,主要用来基础设施建设、购置设备等方面,如果出现较大投资,就可能增加投资的风险,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同时也会增加单位资金周转的困难,带来很大的债务风险。
(二)支付风险
虽然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支付过程中,有的事业单位发展为了获得快速发展,就会挪用专项的经费。因此,为了保证收支平衡,不断弥补资金出现的缺口,事业单位就要承担相应的违规支付风险。同时,有的单位在进行扩建准备过程中,就会存在赊销或者欠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支付风险。
(三)隐蔽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不断改革财会管理制度,这给当前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的财会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很难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很难跟的上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得他们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偏差,降低了工作质量,这写都是事业单位面临的隐蔽风险,而且不易被察觉出来。
二、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第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很容易出现盲目投资或者被侵占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二,改革步伐相对缓慢。虽然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改革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只是对事业单位财政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就目前而言,企业财务活动越来越多,同时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却存在很多缺失的地方,失信行为不断增加,增加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况。
(二)内部原因
第一,事业单位领导不重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的事业单位领导片面的认为财务管理由财会人员负责。同时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对财务的开支情况管理的比较严格,有着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但是事业单位内部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非法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责任不明确,导致事业单位资产存在浪费的情况,增加了单位的财务风险。第二,预算管理存在问题。随着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深入进行,虽然预算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意识不强,管理力度不到。同时事业单位的很多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反映了事业单位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主要因为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内容不完善,对内部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很难掌握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另外,财务部门不能通过对渠道的管理真正了解财务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第三,财务监管力度不够。在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资产都有国家扶持。但是在实际财务活动过程中,事业单位内部监控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责任心意识,导致账面不符合实际情况,国有资产出现流失,存在暗箱操作的行为。
三、预防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措施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事业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和体系,提高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意识。
(一)提高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要加强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财务风险意识;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念,能够认识到多种风险,提高事业单位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防范风险体系
事业单位为了可持续发展,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制度和风险体系。可以完善财会核算机制,增强对资金的管理;同时要加强财产审批力度,控制好财产的审批权,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计划,合理筹集和应用财政资金,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还要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财会信息的透明化,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真实客观反映出事业单位财务基本情况。
(三)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评价体系
为了做好财务风险监督,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优化结构体系,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其他部门要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为了保证监督的有效性,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监督管理方法,完善监督体系,提高事业财务防范意识。另外,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惩罚存在的失信行为。不仅要在事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还要完善国家信用体系,保证为事业单位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综上所述,在实际过程中,事业单位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措施,不断规避存在的财务风险,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行。
政府性债务是一把"双刃剑",适度举债建设、规范管理,对地方政府来讲,不仅可以拉动内需、拓宽筹资渠道,还有利于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过度负债、监管不力,地方政府性债务则将导致财政风险、政府信誉风险,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会拖垮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脚步。地方政府性债务即地方债。指地方政府(含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因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主要包括两部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债务和融资平台公司公益性项目债务。
如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仅要摸清债务家底更要前移监管关口从机制及体制上强化债务管理,把地方政府融资还债纳入法制轨道才能有效防止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下面,笔者主要从债务预算管理、债务管理机构、风险预警、债务偿还等四个方面谈一些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想法。 一、建立债务统筹预算机制。政府债务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债务收支应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并报同级人大审批,有利于将项目清查分类使政府注意到以前所不知晓的债务风险。在债务预算统筹管理中要注重两点。一是加强债务计划管理。地方财政每年制定本级政府举债计划,并实行硬预算约束使其根据此计划进行举债;中央政府对地方发行公债实行计划管理,规定债务资金认购规模及具体用途。二是严格举债权限。对举债权进行四种限制,第一,举债程序限制,举债前必须履行特许或审批、登记、投票表决、授权等程序,如有的实行中央政府审批,有的实行政府部门审批, 有的实行地方权力机关审批,短期借款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实施,而长期借款需由地方人大批准;第二,举债形式限制,地方政府的举债形式通常以发行债券和银行贷款为主,地方政府主要借款形式是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长期贷款;第三,举债规模与期限限制,举债规模主要由上级政府确定每年的举债总规模,或制定固定的上限,通过债务承受能力上限来限制地方政府举债规模,地方政府的举债期限为债务投资项目受益期内;第四,举债用途限制,除季节性波动造成财政收入不足使其短期借款外,地方政府举债只能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资本项目支出,不能用于弥补地方政府经常性预算缺口。 二、成立专门债务管理机构。在财政部国库司下设“债务管理中心”, 各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负责对各级政府债务收支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确保各级政府债务能够及时偿还并履行承担的义务。一是对债券发行和银行贷款进行管理。财政部债务管理中心对各级地方政府是否具备发行地方债券资质进行评估,各级债务管理机构严密监控地方政府债券的增量和存量规模,发债资金的流向,以及债务偿还等;债务管理中心用两种方式即需求控制和供给控制审核银行贷款规模,需求控制也就是借款方控制,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政府预算收入、扣除人员经费后的净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等,规定省及地(市)政府债务余额可为其净收入的倍数,如果超过将不允许举借新的债务;供给控制主要是控制银行及其他提供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建立一套管理其承担贷款和担保风险规定,规定银行也要分担风险,即最少承担与任何违约相关净损失的15 %。二是对融资机构进行管理。目前地方政府普遍拥有种类繁多的融资平台,大多数平台依托政府信用或者公共资源(如土地、矿产等)作为抵押物以企业法人名义进行大量融资,债务管理机构应加强对这些平台融资的梳理和监督。既要逐步淘汰那些不具备举债条件的平台,又要对那些有条件的融资平台特别是部分地级市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扶持其上市融资;同时对政府融资平台投资项目采取跟踪监督防止债务资金挪用,促进债务资金充分发挥效益保障项目按时优质完成。 三、建立科学高效预警制度。预警债务风险是债务风险控制的核心制度,风险评估预警有两种模式。一是将地方政府债务与财政状况联系评估。由各省审计厅用负债率(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债务率(债务余额占当年可用财力的比重)、当年可用财力即当年预算内外可支配资金(不含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等三类财政状况指标衡量省以下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水平,风险高的地方政府被列入“预警名单”进行监控;严重的则被列入“危机名单”由各省专门成立的“财政计划和监督委员会”特别监控并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化解危机。二是将地方政府债务与偿付能力联系评估。用利息支出率(利息支出占当年可用财力的比重)和债务率等两个指标来确定地方政府处于“红灯区”还是“绿灯区”,如果债务利息支出率小于40%且债务率小于80%,则意味着地方政府处于绿灯区,允许地方政府借款;否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处于红灯区,进入“红灯区”的地方政府被严格禁止举借新债。 灵活健全的政府债务偿还机制是防范债务风险对地方正常财政运行冲击的行之有效手段。一是建立偿债专户制度,在财政部门设立债务偿还专户用于偿还政府债务,由财政预算资金偿还的债务财政部门按计划还款进度将偿债资金直接拨入专户;经财政转贷的国债资金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要求使用单位将偿债资金划入偿债专户由财政部门一个口径归还。二是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当地方政府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可先从偿债准备金中支付,按债券发行额的10%建立偿债准备金,可用于投资增值但仅限于投资低风险的中央政府支持债券,投资期限不能长于债券剩余期限;中央银行是该准备金的管理人,基金筹集方案根据中央政府财政部门的计划制定。三是建立中央政府重组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地方政府如出现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可接管地方政府债务,具体是中央政府发行中央债券重新确认地方政府债务并成为省和地(市)政府的债权人,中央政府接管包括税收分享在内的地方政府自有收入作为担保,并要求每月支付相当于省、地净经常性收入的15 %,确保债务危机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