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天文与历法的论文

发布时间:

天文与历法的论文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天文历法

【星宿】

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天文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由目测的太阳、月球、天空中的星星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恒星层次以及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历法改革史。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原因很简单,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我们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为了生活的便利,学术、理论必须往后站,没办法,只能近似了!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继续改革。如何在精确、方便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过去是、将来还会是历法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大的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属于阴阳历。 古今中外有多少种历法,我们没有统计过。总之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历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法。时代愈近,科学愈发达,测试手段愈先进,历法就愈科学。我们中国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就有一百多种。不过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把它们分别归到以下三大系统中去:阳历、阴历、阴阳合历。这是因为计算时间,要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基础,要么把两种周期加以调和。前者属于阳历系统,后者属于阴历系统,调和者则属于阴阳合历系统。1.太阳历太阳历简称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即使这样,同实际还有差距,因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闰1日又比回归年多出约0.0078日。这么小的数字,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过了100年,就会比回归年多出约19个小时,400多年多出近75个小时,相当于3个整日多一点,所以阳历历法又补充规定每400年从100个闰日中减去3个闰日。这样,400阳历年闰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归年的总长度146096.8796日多2小时53分22.5秒,这就大体上符合了。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对于沿海人民计算潮汐很不方便。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这种阳历。2.太阴历太阴历简称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回历,就是这种纯阴历。3.阴阳合历阴阳合历,即阴阳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公历与农历1.公历全世界通用的历法称为公历,它实质上是一种阳历。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为调整。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一译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这个历法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不考虑月亮周期在太阳年中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而是按照人的主观数学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为12个月,然后,为了调整每四年出现的一次太阳运作日和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情况,将一年主观分成为1、3、5、7、8、10、12月为31日,4、6、9、11月为30日,2月为28日,2月为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人们使用的西历,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公历,基本没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学内涵,只有主观数学分段意义。即使是西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尽管是借用的东方历法中的七星象为一个朔望区间的天文理论,但是,其内涵已经被改动成为了基督教的礼拜时间序列了,与天文现象已毫无瓜葛。所以,人们使用的西历,尽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记数需要,其数学功能比起中国历法可以180年一循环轮换的甲子记数年法的功能差了许多。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2.农历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其实并非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为此,通过增加闰月的办法加以协调(置闰的周期约为十九年七闰)。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全年约384天。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农历月份按照12个“中气而定名。缺点是平年与闰年天数相差太大。 在我国,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九月,内火,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著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佐证。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的关系。“我国历法之发生,有谓始于尧,即以《书经·尧典》有‘历象日月星辰’之语为据。又同书《甘誓》之云:‘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礼记》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谓‘行夏之时’。有论者据此又谓历法始于夏。实则历法之发生,应有一个大前提,即必在农业普遍兴盛于世之后。此证诸世界古国如埃及、巴比伦之历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过着渔猎畜牧生活,焉能有历法。《书经》、《虞书》、《夏书》都是后人伪作(注21),所言历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称三代,故以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并列,而不知殷周虽有辂冕,夏则无‘时’。三正之说,或许始于战国时人为改革历法而做的宣传……故历法之发生,不始于畜牧时代之夏,而始于农业兴盛之殷。”(摘自黄现璠著《中国殷代社会史》,1950年4月,又载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286-359页収录《殷周社会考》一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对四分历的第一次改革,当属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由于汉武帝下令造新历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部历法即叫做《太初历》。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又43/81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有三点: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较准确,如水星为115.87日,比如今测量值115.88日仅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为346.66日,比今测值只大0.04日。东汉末年刘洪(公元158-167年)制订的《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降至1/4以下,成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成为第一部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这部历法还给出了黄道和白道的交角数值为六度左右,并且由此推断,只有月球距黄、白道交点在十五度以内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气和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月份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黄经330°0°30°60°90°120°月份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黄经150°180°210°240°270°300° 隋代出现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国天文学继续发展。人才与资料集中于朝廷,国家财力雄厚,天文学家们能够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天文新发现,推动历法的进步。他们还利用占有的大量资料,系统编纂出古代天文资料精粹汇编,写出许多新的天文学著作。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仪器,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隋代天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晋代以前,我国天文学家还不知道有岁差存在。晋成帝时,虞喜第一次提出,50年冬至点西移一度。南北朝时,祖冲之首先在历法中考虑到岁差,但他认为45年11个月岁差一度。到了隋代,刘焯在历法中使用75年差一度的岁差数值。这与准确的岁差数值已经非常接近。当时,西方还是沿用100年差一度的数值,可见刘焯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 唐代值得介绍的历法有《大衍历》和《宣明历》。唐代一行在大规模天体测量的基础上,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历》的初稿,一行去世后,由张说和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大衍历》用定气编制太阳运动表,一行为完成这项计算,发明了不等间二次差内插法。《大衍历》还用了具有正弦函数性质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法,来处理行星运动的不均性问题。《大衍历》以其革新号称“唐历之冠”,又以其条理清楚而成为后代历法的典范。徐昂制订的《宣明历》颁发实行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继《大衍历》之后,唐代的又一部优良历法,它给出的近点月以及交点月日数分别为27.55455日(今测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测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时差、气差、刻差而著称,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准确度。 宋代在三百余年内颁发过18种历法,其中以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最优。《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统天历》还指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在逐渐变化,其数值是古大今小。宋代最富有革新的历法,莫过于北宋时期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我国历代颁发的历法,均将十二个月分配于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如遇闰月,所含闰月之季即四个月;而天文学上又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令,做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历法上难以统一。针对这一弊端,沈括提出了以“十二气”为一年的历法,后世称它为《十二气历》。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写道:“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月。十二气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十二气历》实为一种阳历,它既与实际星象和季节相合,又能更简便地服务于生产活动,可惜,由于传统习惯势力太大而未能颁发实行。干支历:其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又称为节气历。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月。在节气历中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而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是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干支历依旧流行于大部分万年历、历书中,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订的《授时历》达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订《授时历》过程中,既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又研制大批观天仪器;在此基础上郭守敬主持并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他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点,其分布范围是空前的,南起北纬15°,北至北纬65°;东边起东经138°,西至东经102°。这些地点的观测成果为制订优良的《授时历》奠定了基础。《授时历》博采众家之长,如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数值,采用了金代赵之微《重修大明历》的数据;回归年长则取《统天历》的数值等。《授时历》创新之处颇多,如废弃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积年;取消了用分数表示天文数据尾数的旧法;创三次差内插法求取太阳每日在黄道上的视运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绕地球的运转速度;用类似于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圆术,由太阳的黄经求其赤经、赤纬,推算白赤交角等。《授时历》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制成,次年正式颁发实行,一直延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长达363年,足见《授时历》的精密。 1911年开辛亥革命后,规定从1912年1月1日起实行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规定实行公元纪年。

今天与明天的议论文素材

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成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我们无法把昨天请将回来,明天也不能提前拥有。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今天。我们总认为今天是最重要的,今天好像能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今天把握不好,就会成为不好的昨天。昨天好像是一朵凋零的黄花不足珍惜。明天就更不用说了,一首《明日歌》好像明天就似蹉跎岁月,就是惰性的借口,就是让我们碌碌无为的诱因。当然,我们应该抓住今天,但我们也决不能抛弃昨天,更不能放弃明天。 昨天是我们登上今天的台阶。没有昨天,我们就走不到今天。昨天是今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好的昨天,就不会有丰富博大的今天;没有昨天,今天就会更加单调和瘦小。 我们拥有最多的就是昨天,昨天里有宝贵的财富,有渊博的知识,有深刻的思想,有超人的智慧,有生活所必需的丰富的物质文明。 昨天是历史,记录着我们生活的轨迹,成功和失败,光荣和耻辱,经验和教训,萎靡和辉煌。昨天像一个教师教育着我们,指导着我们,使我们呼吸着智慧的空气。 昨天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间的美丑、是非、善恶。昨天像一位传道者,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指引我们步入高尚的道德殿堂。 昨天告诉我们如何对待死亡,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新生。昨天让我们学会了回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奋进,学会了取舍,让我们懂得了生死的含义。 明天是没有尽头的时间隧道。明天是空旷的,飘渺的。但明天里充满了希望、梦想和期待。 明天是神秘的。明天藏着无尽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藏着无数的机遇,需要我们去把握;藏着意想不到的奇迹,等待我们去创造;挂着很多奇瓜异果,等待我们去采撷。所以明天是我们理想的高地,是我们幸福的乐园,是我们的极乐世界,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天堂。明天也许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意义。 没有明天,昨天就会成为废墟,没有明天,今天就成了尽头。 今天是短暂的,是飘忽不定的,是浮躁不安的,是变化无常的,是稍纵即逝的。但今天又是最现实的,最明朗的。只有让飘忽不定的今天变成精确具体的今天,我们才可能造就庞大厚实的昨天,也才能拥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昨天是基础,今天是行动,明天是计划。没有今天,昨日就不会进步,计划的明天就会落空。没有今天,我们就驶不出昨天的港湾,就达不到明天的彼岸。 海明威说,我只有对第二天要干什么心中有数时,才能休息。如果是这样,昨天里就有了设置好的今天,今天里就有了设置好的明天。我们的今天已经带着昨天,也装着明天。 昨天是永远存在的,今天和明天终究有一天会不再和我们相遇,我们会定格在一个固定的昨天里。我们注定要活在今天,梦在明天,死在昨天。所以昨天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我们只有知道了昨天,懂得了明天,才可能知道今天是什么。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与明天。昨天属于过去,只是一段回忆;今天属于现在,需要我们去珍惜;明天属于未来,让我们寄托希望。2100万年前,地球上是一片荒野,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自然界先于我们的意识存在,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时间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意识的印记,真够伟大的肆无忌惮,硬生生在自然的世界里开拓出路来!在百万年前的昨天,小块的人类聚居地出现在荒野之中。无论是生活取暖的洞穴还是后来建了住宅和公路的城市,这些聚居地显然已不同于自然。世间万物无一不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同样,从茹毛饮血到石器时代,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成型和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自然之死”,这条路走的触目惊心。100年以前,也就是伟大的欧洲探险家们最后辉煌的时代,大自然的面积锐减,致使它成为一个新奇之物。也正是这个原因,非洲探险激起了19世纪人类的想像。进入真正的自然世界会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而这却是大多数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都在人造环境中生活的人永远也感受不到的。20世纪的今天,自然平衡已发生巨变。实际上,人们可以说自然已经消失。野生植物被栽培在温室里,野生动物被关进动物园和狩猎公园,人造环境成了以前比比皆是的自然景观的纪念品。可是,关在动物园里或是狩猎公园的动物过的并不是自然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告诉我们,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人类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无休止的向自然索取直接导致了即将发生的“自然之死”。今天,我们已被人类及其创造物所包围,处处到是人类开拓的“足迹”,那么明天呢?大自然也许成为人们心中的幻想,成为一个神话,一个旧梦,终会一去不复返。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自然界的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意识内部,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到客观世界与意识之间,都连结成为一个统一体,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联系。我们在反思昨天、审视今天的同时,是否也应该为明天做点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已尝到过向自然过渡索取酿成的苦果,那让我们今天切实的作点什么,把“自然”还给子孙后代?“昨天”的人类点燃了焚烧自然的火,“今天”的人类正在目睹自然之死,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愿到那时,绿色不会成为一种关于“昨天”的记忆,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我们的“眼泪”,但愿昨天、今天、明天的路不会是一条自然的血泪之路。。。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问题~昨天今天明天昨天的辉煌已随风淡去,明天的灿烂却迟迟没有到来。而现在所能做的,只有把握好今天。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则是你唯一拥有的现金。”是啊,昨天再辉煌又有什么用呢?一切都已过去了。明天再灿烂又能怎么样呢?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只有今天,才是你所能把握的唯一东西。曾有一人问佛,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佛曰:“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已失去和未得到,而是现在把握在手里的。”儿时的我很懵懂,初次听到这个故事并不这么认为,以致到现在我都仍未彻底参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只是成长告诉我,昨天就是故事中的“已失去”,明天就是故事中的“未得到”。而今天则是“现在把握在手里的”,所以,世间最珍贵的就是——今天。如此的如此,使我不得不认为今天真好!今天,我还可以缅怀一下昨天的辉煌,憧憬一下明天的灿烂。今天的夕阳还未落下,明天的太阳也还未升起,我还可以把握住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寻找属于今天的美好。今天的美好与精彩是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一点一滴的开拓出来的,所以,今天的我要努力,努力的让手里唯一拥有的东西变得美好而精彩,让它比昨天更辉煌,比明天更灿烂!啊!我看见了,理想的光芒在向我招手!我感觉到了,我背后生出了双翼,那是希望的翅膀!今天的我,生如夏花!今天的我已不似往昔,已不再懵懂,已不再迷茫!今天的我会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整个世界就此因我而改变。因为我知道,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宝贵的!但只有今天才是我们手中唯一拥有的东西!所以,珍惜吧!祝您学习进步~若觉得满意~请记得采纳~∩_∩~

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汉语言文学对应的研究生专业是很多的,要看你的兴趣是在文学、语言还是文献类(文献偏重语言学,也有历史学、古代文学的东西,通常将它分到语言大类下面),但总的来说,对于理科学生难度是偏大的。选择文学的话还好,其他两类基本不要考虑了,它们牵扯到的语言学知识即使对于中文系学生而言都是比较难的,更何况你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并且没有相关论文,不过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古代文学,那么古代汉语是必备的知识,现代汉语和语言学也要有些基础才好,个人认为古代汉语远比古代文学有研究必要,而且更有趣。 一般而言,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对口选择的考研专业有以下几种: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专业简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理论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研究,探讨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应用语言学泛指语言学理论或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及学科而产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如语料库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教学语言学等,实用性更强。对外汉语在某些高校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测试、文化语言学、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所学课程:汉语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语言变异研究、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学史、语言统计学、汉语方言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法专题研究、修辞专题研究、语体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中华书局。 就业前景:多在高校、科研单位、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以及中学、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培训等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广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 报考热度:★★★★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缺口上百万,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各院校相继开设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同时增加了对外汉语方向,报考热度由此可见一斑。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报考人数达到891人,创历年新高,录取比例一般低于10%。 2、汉语言文字学 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字学为语言类的传统学科,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方向。它包括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现代汉字学、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一系列学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现代汉语侧重于研究现代普通话和方言,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联系紧密;古代汉语侧重研究古文字(甲骨文、金文、隶书等)、古音韵、训诂、词汇等,与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古代文学关系密切。 研究方向:汉语方言、汉语史、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音韵文字训诂、中古汉语词汇语法、汉语语音学、汉语发展史、汉字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 所学课程:古代汉语语法学、汉语语音史、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汉语修辞学、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料学、方言专题研究、词汇学专题研究等。 参考书目: 《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 就业前景:一般就职于高等院校、国家文化出版部门、中学、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 报考热度:★★★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基础学科,其专业性质突出,名校名师众多,就业和深造的出路较好,研究生毕业进高校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历年来报考人数也十分稳定。 3、文艺学 专业简介:文艺学也叫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实践以指导的学科。文艺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史等,当今的研究者还将视角转向了新兴的、颇具活力的文化研究方面。该专业与哲学联系紧密,理论性、思辨性较强。 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文艺美学、文学批评、文化与诗学、西方文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所学课程:文艺学的方法与体系、西方古典美学、西方现当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史专题研究、文艺心理学、文艺学方法论、马列文论文艺思潮研究、形式美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理论、中国诗学研究、当代人类学美学、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等。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上、下)》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学》朱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 就业前景:多进入文化机构、新闻媒体单位,从事文学评论、编辑、宣传策划等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报考热度:★★ 文艺学专业由于理论性非常强,学科内容抽象,所以在文学类专业中报考热度一般。选择此专业的考生,大多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因此报考人数虽然不多,却是精英云集。同时,由于各院校招生人数较少,录取比例通常在15%左右。 4、中国古典文献学 专业简介: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很“年轻”,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个专业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唐宋文学文献、元明清文学文献等。 所学课程:古籍校释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整理实践、古代专书研究、中国目录学史、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考证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编纂学、古籍检索学等。 参考书目:《中国古文献学》孙钦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人民出版社; 《文献学》王欣夫,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中华书局。 就业前景:可以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文化产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古典文献研究及教学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 报考热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性强,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且一直以来招生人数不多,报考者大多是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考生,其硕士点大多设在研究所,因此每年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 5、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专业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典籍、文论、各个时期文学承前启后的关系等为研究对象,因而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熟悉某一段历史阶段的文学发展情况。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魏晋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分体文学史、古代文论等。所学课程:校雠学、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史记研究、杜诗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史、六朝诗歌流变、唐代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元明清小说史、近代文学研究、近代学者治学方法、中国戏剧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罗宗强、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就业前景: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新焕发活力,此专业招生人数较多,毕业生多从事教学、文化宣传、学术科研、新闻出版采编等方面的工作。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 报考热度:★★★★ 很多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认为,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它的实用价值。事实上,从近几年的形势来看,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似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取向。这使原本热度稳定的古代文学专业越来越火,2007年北京大学的录取比例高达3∶100。 6、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群体、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乡土文化、启蒙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以开阔的视野,结合新兴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置于不断加剧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来思考,以此来认识和回应当代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新的文学、文化问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科幻文学、民间文学、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等。 所学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作家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现代台港文学史、现当代文学思潮史、文学经典导读、当代文学通论、当代各体文学专题等。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史略》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业前景:一般就职于企业、高等院校、文化单位、新闻出版机构。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 报考热度:★★★★ 由于现当代文学招生人数多,时代感强,知识涵盖时间段较短,便于入门和复习,成为众多跨考生的首选。加之本专业继续深造的空间广阔,该专业的报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近两年的情况尤为突出,2007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比例分别为6%、9%和7%,其热门程度由此可见。 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简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和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学创作、新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有关民族的语言、文献,了解相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并接受从事专业工作所需业务能力的训练。该专业地域性较强,仅有少数高校开设。 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研究、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关系史、中国少数民族族别史、藏族语言文学研究、维吾尔语研究与应用、文献翻译研究等。所学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有关民族语言史、有关民族文学史、有关民族现代语言、汉语—民族语语法对比、有关民族历史等。 就业前景:主要就职于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 推荐院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 报考热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特色鲜明,兼具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专业性质。开设院校少且多在西部地区,由于语言的限制,报考者大多为本地或本民族考生。其学术研究专业性强,招生人数非常有限,因此其报考人数也相对较少。 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专业简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该专业要求考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外文学功底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外文文献。 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与文论、世界华人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理论、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欧美文学、国外中国学等。 所学课程: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导论、西方文艺理论专题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西方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中西比较诗学、中日文学研究、比较美学、比较文艺学、英美文学原著、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中外现代文学、西方现代文学等。 参考书目:《比较文学概论》陈敦、刘象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朱维之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就业前景:主要就职于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行业、涉外企业等。 推荐院校: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 报考热度:★★★ 这个专业的优势体现在它的开阔度和开放性上,但对外语的要求很高。外国语言系也有类似的专业,更适合对外国文学研究本身有兴趣的报考者,其报考热度一直稳定适中。9、另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民俗学、跨文化交际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如果你喜欢文化类的东西的话。 注:各专业按照方向和学校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也不尽相同,这里列出的只是比较基本的东西,具体还要看你所报学校的专业和方向要求。另外,他们学校相关导师尤其是出题人的论文、书籍,以及历年考题(本校本专业的、本校相关专业的、相近院校同专业的)也是重要的参考书目。如果你真的确定了要考这个专业,现在就得努力了,最好去蹭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大一的课程只是和高中衔接的基础课程,问题不大,大二、大三的课程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这些专业的朋友和老师一起切磋,这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自己从网上转帖和编辑了下,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许余龙 2000 语义学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王 寅 2001 国俗语义研究 上海外教 吴友富 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俞如珍 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 上海外教 胡曙中 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李瑞华 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外教 李自俭 1999 现代修辞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1 辞格与词汇 上海外教 李国南 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 张美芳 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黄国文 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 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桂诗春 2000 语言问题探索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外教 徐烈炯 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 上海外教 赵世开 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 上海外教 缪锦安 2000 应用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涌泉 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教 胡壮麟 2000 神经语言学 上海外教 王德春 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上海外教 冯志伟 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上海外教 戚雨村 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 上海外教 王宗炎 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 上海外教 程雨民 1998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教 伍铁平 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教 赵世开 2000 语言共性论 上海外教 程 工 2000 语义学教程 上海外教 李福印 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刘辰诞 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外教 丁言仁 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 上海外教 徐 强 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外教 朱永生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教 赵艳芳 2001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教 何兆熊 2000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外教 金立鑫 2000 英语词汇学研究 上海外教 汪榕培 2000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外教 彭宣维 2000 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教 束定芳 200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第二语言研究方法 上海外教 Selinger 2000 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教 Cook 2000 客观语言测试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口语语法 上海外教 Brazil 2000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实用文体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应用语言学的原理与实践 上海外教 Cook 2000 英语教学史 上海外教 Howatt 2000 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料库、检索与搭配 上海外教 Sindair 2000 语言测试实践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测试要略 上海外教 Bachman 2000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上海外教 Stern 2000 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外教 Skehan 2000 语言与理解 上海外教 Brown 2000 文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Carter 2000 交际法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Johnson 2000 模糊语言 上海外教 Channell 2000 习语与习语特征 上海外教 Fernando 2000 语篇中的词汇模式 上海外教 Hoey 2000 词汇短语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DeCarrio 2000 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上海外教 Phillipson 2000 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论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英语会话 上海外教 Tzri 2000 语用学 上海外教 Yule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Kramsch 2000 语言学 上海外教 Widdowson 2000 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教 Ellis 2000 心理语言学 上海外教 Scovel 2000 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教 Spolsky 2000 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外教 Low 2001 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 上海外教 Connor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 上海外教 Hinkel 2001 语言课程评估:理论与实践 上海外教 Lynch 2001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上海外教 Hornberger 2001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Nunan 2001 语言的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上海外教 Odlin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 上海外教 Chamot 2001 体裁分析:学术与科研英语 上海外教 Swales 2001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上海外教 Huckin 2001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 上海外教 Lefevere 2001 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 上海外教 Hatim 2001 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上海外教 Nord 2001 语用学与翻译 上海外教 Hickey 2001 翻译问题探讨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 上海外教 Wilss 2001 翻译教程 上海外教 Newmark 2001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上海外教 Steiner 2001 语篇与译者 上海外教 Mason 2001 翻译研究:综合法 上海外教 Hornby 2001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 上海外教 Toury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外教 Nida 2001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外教 王克非 2000 比较与翻译 上海外教 汪榕培 1997 翻译论丛 上海外教 耿龙明 1998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上海外教 穆 雷 2000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教 傅仲选 2000 语言、文化与翻译 上海外教 奈达 2000 译介学 上海外教 谢天振 2000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教 顾嘉祖 2000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上海外教 陈福康 2000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 外研社 范文芳 2001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外研社 文秋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 外研社 程琪龙 2001 语言与语言学:实用手册 外研社 语用与认识--关联理论研究 外研社 200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外研社 蒋祖康 2000 理论文体学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外研社 高一虹 1999 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 外研社 刘润清 1991 语言的符号性 外研社 丁尔苏 2000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外研社 毕继万 2000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研社 胡文仲 2000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外研社 平 洪 2000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外研社 胡文仲 1999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 外研社 刘光准 1999 语言与文化论文集 外研社 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外研社 中国辞书学文集 外研社 2000 汉英篇章对比研究 外研社 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外研社 文化与交际 外研社 许国璋先生纪念文集 外研社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外研社 语言与文化 外研社 邓炎昌 2001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外研社 田惠刚 1998 中国语言学的现状与展望 外研社 许嘉璐 1998 语言要略 外研社 方 立 1999 语言学方法论 外研社 桂诗春 1998 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研社 刘润清 1999 文化与语言 外研社 王福祥 2000 许国璋论语言 外研社 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研社 胡壮麟 2000 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 外研社 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2000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外研社 Sapir 2001 普通语言学教程 外研社 Saussure 2001 语言论 外研社 Bloomfiefd 2001 语言学综览 外研社 Aronoff 2001 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外研社 Beaugrande 2001 吉姆林英语语音教程 外研社 Cruttenden 2001 音系学通解 外研社 Gussenhouen 2001 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 外研社 Chen 2001 优选论 外研社 kaqer 2001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 外研社 Packard 2001 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和参数到最简方案 外研社 Ouhalla 2001 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外研社 Ballin 2001 乔姆斯基:思想与理想 外研社 Smith 2001 语言知识及其本质、来源和使用 外研社 Chomsky 2001 当代语义理论指南 外研社 Lappin 2001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外研社 Sperber 2001 语用学引论 外研社 May 2001 语用学 外研社 Leuinsou 2001 言辞用法研究 外研社 Grice 2001 如何以言行事 外研社 Austin 2001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 外研社 Searle 2001 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 外研社 Searle 2001 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 外研社 Aitchison 2001 语言学简史 外研社 Robins 2001 英语学习词典史 外研社 Cowie 2001 现代词典学入门 外研社 Bejoint 2001 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外研社 Leech 2001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Leech 2001 人类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Foley 2001 英语:全球通用语 外研社 Crystal 2001 社会语言学通览 外研社 Coulmas 2001 认知语言学入门 外研社 Schmid 2001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 外研社 Taylor 2001 英语的衔接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 外研社 Halliday 2001 英语的功能分析:韩礼德模式 外研社 Bloor 2001 历史语言学导论 外研社 Lehmamm 2001 英语史:从古代英语到标准英语 外研社 Baugh 2001 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 外研社 Bell 2001 儿童语言发展引论 外研社 Cohen 2001 语言学习与运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索 外研社 James 2001 第二语言教与学 外研社 Nunan 2001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 外研社 Richards 2001 ESL/EFL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 外研社 Reid 2001 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外研社 Brown 2001 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 外研社 Broen 2001 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 外研社 Hatch 2001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 外研社 Brown 2001 外语学习与教学论 外研社 Johnson 2001 语言测试词典 外研社 Dauies 2001 语言测试指南:发展、评估与研究 外研社 Henning 2001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研究的接口 外研社 Bachman 2001 评估与测试:研究综述 外研社 Wood 2001 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外研社 Wray 2001 用语料库研究语言 外研社 Thomas 2001 语法化学说 外研社 Hopper 2001 剑桥语言百科全书 外研社 Crystal 2001 应用语言学百科辞典:语言教学手册 外研社 Johnson 2001

研究天坛历史文化遗产的论文

云台山导游词各位朋友:我们的旅游车已经快要到达云台山景区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部的修武县境内,因为山势险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所以取名为云台山。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包括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等十大景点。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红石峡、潭瀑川、泉瀑峡三个景点。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峰峰如画,岩岩是景,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是登高望远的绝好去处。云台山以水叫绝,单级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雄冠华夏。云台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竹林七贤得隐居地,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的地方。云台山物产丰富,这里水源丰富,植被茂盛,名木古树、奇花异草遍布其间,种类有400多种。 好了,朋友们。乘着景区的旅游大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石峡的停车场,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随我下车。红石峡是14亿年前震旦纪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址遗迹,因为整个峡谷的石壁是棕红色的石英砂岩,所以叫做红石峡。请大家跟着我顺台阶向下走,穿过黑龙洞我们来到了黄龙潭,大家请看这里的水,水深处湛蓝无比,水浅处清澈见底,大家抬头看这里的石壁是棕红色的,再向上看天蓝的天空,是不是形成了“碧水丹崖蓝天”的精妙组合。俗话说“五石景不奇”,在秀丽的黄龙潭中也分部着大量极具观赏性的天然奇石。大家请看我们面前这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的奇石,它的纹理自然,古朴悠悠,洒脱飘逸,如行云,似流水,如浅浮雕,如诗如画,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大家请随我手指的方向看潭东北角,这是两块铁红色的紧紧连在一起的奇石,传说是龙子和龙女的热恋的化身,他们以独特的造型语言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 朋友们,我们看过了秀丽的黄龙潭。经过青龙潭、黑龙潭,现在我们面前有出现了一条姿态壮观的瀑布,这就是黄龙瀑,黄龙瀑潇洒飘逸,似水雾,似水帘,似纱帐。瀑布的后面有无数流水从泉眼喷射出来,美丽的青苔巧妙地生长在泉水的四周,与瀑布交相辉映,雄伟壮观中透着纤巧丽质,真如一块硕大精美的水体雕塑。 游过了红石峡,经过子方湖,我们来到了潭瀑峡小寨沟。这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流泉、彩潭、奇石等景观,风光宜人,如同秀丽的江南。沿着山间步道我们来到了潭瀑峡的最北面,大家请抬起头看一下峡谷的四周。这是一个U型峡谷,三面环山,一面敞口,沟底的宽度大于谷的顶部,峡谷就像一个口小肚子大的坛子。我们四周除了垂直陡峭的山崖外,只剩下头顶的一片蓝天,是不是有坐井观天的感觉。这是云台山最有特色的地貌类型-----瓮谷。(它是怎样形成的呢?瀑布从上倾泻而下时,流经两组不同寒武纪时代的灰岩,上面厚的层状的灰岩相对结合的紧密,下面是薄层状的易碎的灰岩,日久天长,流水不断的冲刷,下面易碎的灰岩被水淘出大洞,形成上部小,下部大的瓮谷地形。)看过奇特的瓮谷地型,大家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能看出这像什么图案吗?对了,这是一幅天然的龙凤呈祥图。真是美妙绝伦,不知是哪位艺术大师,把天当作笔,以山为画卷,以泉水、苔藓和蕨类植物作为笔墨,勾勒出如此活灵活现的一条巨龙和一只仙凤来。神龙 顶天立地,昂扬巨头,张口吐雾,人们称作“神龙播雨”。再看这只仙凤,凤尾的上方,正好有一条银白色的瀑布顺着苔藓流下,好似在仙凤翠绿色的羽毛上均匀散开,然后化为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散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珍珠华丽无比,鲜艳夺目,令人叹为观止,人们称为“凤尾串珠”。 游过了潭瀑峡,大家想去看看华夏第一高瀑吗,接下来我们就去泉瀑峡。泉瀑峡的主要特点是“一长双高”:一长指这条峡谷较长,双高指峡谷尽头的云台天瀑落差大,谷口海拔1158米的宝塔峰高入天际。高瀑、深沟体现了云台山特殊的地质特点。 朋友们,这便是落差达314米,号称华夏第一高瀑的云台天瀑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令人神往的大瀑布的脚下。她凌空飘落,携雨抚风,宛如透明玉带。站在她的旁边,我们充分领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云台山的游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云台山一年四季皆美景,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真诚的欢迎各位再次光临云台山!谢谢大家!

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位于皇家花园中,周围环绕着古老的松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寺庙建筑群。无论是在整体布局还是在单个建筑中,它都反映了天地之间(即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学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同时,这些建筑也反映了皇帝在这种关系中的独特作用。

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位于皇家花园中,周围环绕着古老的松树。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寺庙建筑群。无论是在总体布局还是在一座建筑中,它都反映了天地(即人与神)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学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同时,这些建筑也反映了皇帝在这种关系中的独特作用。

夷、叔齐的历史传说——卢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属地:秦皇岛卢龙县类别:民间文学在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孤竹国第九世君墨胎子朝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因礼让为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而闻名于世,后被儒家始祖孔子尊为圣贤;被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进《史记》;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一颂再颂;被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冠以“百世之师”而流传至今。伯夷、叔齐让国成仁、耻食周粟的高举,绵延出华夏民族的清明之气、仁义之风,成就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大国风范;也滋养了卢龙这方水土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卢龙县城附近,流传着许多以伯夷、叔齐精神为内涵的民间故事,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被做成石刻,镶嵌在城门左右的墙壁上,以示宣传教化。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的夷齐精神,不仅属于一种地域文化的范畴,它的潜在影响是在于它融入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大体系;它不仅构成了燕赵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启蒙促进作用。伯夷、叔齐被孔子和孟子尊为圣贤,说明夷齐的思想行为对他们的影响之深。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孟子主张“王道仁政”,而伯夷、叔齐是这些主张的先行者、先驱者。伯夷、叔齐同样是反对“以暴易暴”或用武力解决矛盾的先驱者,他们在中国最早提出了“不能以武力夺取天下神器”和坚决反对“以暴易暴”的思想,从而为中国文明史提供了足以光照千秋的一宗重要思想资源。他们同样是中国知识分子为理想而敢于献身的先驱者,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影响和培育了从屈原到文天祥到李大钊等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令后人敬仰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弘扬夷齐精神、传播伯夷、叔齐的故事,对提升人的道德水准、启迪人的价值取向,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民间,在渤海之滨,燕山脚下,在伯夷、叔齐生活过的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以建筑、歌曲和歌谣等多种形式被传承着,他们的后人,用一种虔诚而朴素的行为方式,表达着对两位先祖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历史文化遗产系列---四只神龟的故事 来源:北臧村镇网站 日期:2007-04-27 突然有一天,天上狂风大作,永定河河水一波接着一波的往岸上冲,每次都是快冲上岸时就退了下去。人们都害怕急了,生怕永定河神在这一怒之下又发了大水。听当时的老人们说,就在这时天空四道金光一下就冲进了诸葛营村南的大水坑里不见了踪影,有的说看见了四只大乌龟落在了坑里,吓得大家都不敢出门。待到第二天天亮了以后,胆大的人试着来到大坑旁,看见有水冲刷过的地方有一层白白的东西,后来人们都说是碱,就有人提炼了出来,一看果然是。然后,当地的人们总是把碱坑里的碱提炼出来后,再到市场上去卖。几年过去了,当地的人们有的靠制碱发了家,穷人们也靠卖碱能够度日了。又有一天,天上乌云密布,碱坑上突然间真的出现了四只大乌龟,每个都有半间房那么大,只见四只大龟顺着金光一点一点升高,最后落在了永定河里。听老人们说,是永定河神看这一带贫穷,所以派这四只大龟为当地人带来条致富的道儿,待到人们可以温保时,河神又把这四只神龟接走了。这就是永定河与四只神龟助当地人们致富的故事。

武则天历史小论文范文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我眼中的武则天 武则天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中国唐代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对女人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的。唐代的女人是不需要裹脚的。但社会条件是一个因素,但我想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武则天的性格。如果武则天甘愿做一名弱女子,满足于后宫的明争暗斗,对政权没有没有无止境的追求。而只把皇后当成终极努力目标,那中国或许就不会有女皇帝这样一个词的出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极善表达,胆识超人。勇于表现不愿意被埋没的性格,也不会成就后来的武则天。再者是她的智慧,和她知人善用的胸怀。都是有助于她成就后来武周王朝的条件。很多人会说知人善用怎么可以再其后方加上胸怀二字呢?很多人会觉得知人善用应该是管理阶层的领导能力。但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很有才能,但是再某件事情上得罪了领导,领导于是不中用他了。那,那个领导是不是就没有宽广的胸怀?武则天是一个惜才爱才的人,而且她很尊重那些直言不讳,正直不阿的人。在政治上武则天是一个能者,因为她性格里的刚强。但在生活里她却是一位失败的母亲。为了坐上后位,她不惜杀死自己的女儿,而达到嫁祸王皇后的目的。为了自己能坐上皇帝的位置,把自己的儿子流放。为了掌控权利软禁自己的儿子。。。。。。很多实例都在证明武则天是一位失败的母亲。但她真的是失败的吗?或许是,记得宫廷政变的时候,李显在临出兵的那一刻想到自己的母亲,就吓得想放弃计划好得政变。总之,她的果敢,她的残忍,她的大胆,成就了她的成功。她,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为了扫清其登基称帝的障碍,大肆诛戮李唐皇族势力,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的子孙被其诛杀殆尽,甚至连她的六个亲生子女中的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也成为她夺权斗争的牺牲品。被她贬逐软禁的庐陵王李显(唐中宗)曾吓得几次欲寻短见。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从临朝称制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二十七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其中著名酷吏多达十一人。武则天还在朝堂上设立铜匦(告密箱),大兴告密之风,大批朝臣被无辜株连,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官员上朝如同赴刑场。酷吏中最血腥的人物是来俊臣,在其为官二十年间,经其手杀害的大小官员近两千人,灭族一千零五十七个,其中有李唐亲王、郡王、国公等几十位,有宰相五位,有大将军十几位。由此可见,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其重用酷吏杀人之多!对官僚体系的冲击之烈!武则天改朝称帝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权欲炽烈。二是提升个人地位。武则天从十四岁入宫受封为才人,直到太宗去逝,十二年间仍然是低微的才人,而与其差不多同时入宫且小两岁的另一女人却已升至正二品的充容。这一经历难免不激起武则天攀登更高地位的欲望。三是受当时的文化氛围影响。武则天出身庶族,其父虽然属于开国功臣,但仍被世族们视为寒门微贱,受到歧视,太宗时成书的《氏族志》甚至没有收录武氏一姓。而武则天一旦成为皇帝,必然大大提高了其武氏家族声望。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到战国后期逐渐出现选拔官吏的作法。汉文帝时期开始采取察举和考试并举行的办法选拔官僚。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全凭门第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与世族相对的是庶族,又称寒门,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寒门出身的人要想进入仕途,大多要依附某个世族,与举荐者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举荐制度下,一些世族往往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集团,左右政局,以至于改朝换代频繁的南北朝时期,新皇帝的登基加冕仪式要由世族大姓主持,要获得世族大姓承认,其皇位才具有合法性。隋文帝于公元五九八年下令“以志行修谨(修养品性),清平斡济(组织协调才干——”二科举荐官员,隋炀帝即位后又创置进士科,国家以考试的办法以才取人,考取者就可以进入仕途。这就是我国的科举制度的开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科举就是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选取官员,这种作法也称开科取士。李唐皇朝建国后继承了科举制度,但执行并不彻底。李唐皇朝初期的官僚制度采用举荐与科举并行的办法,实际结果并没有改变世族垄断高官重位的局面,世族势力成为笼罩在官僚体系上层的坚冰。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打击的主要对象是世族集团,为庶族出身的科举入仕者攀登高位打开了通道。同时,在酷吏恐怖政治的频繁打击之下,高层官吏也频频更新,从而加速了官僚体系的新陈代谢过程,最终使科举制度成为维持官僚体系正常运转的主流机制。因此,武则天在这一历史变革中扮演的角色是劈荆斩棘的开路先锋。

武则天虽然是靠暴力得到的皇位,然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她为了巩固统治,残害了很多有功的大臣们,却又进一步的完善了科举制度——面试和武举,网络了一批批的人才。最后她立下了一块无字碑,要后人评价她的功过,但我认为功过相抵,她的行为也能原谅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