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三国的历史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三国的历史论文范文

论《三国演义》中美女与政治的关系 【内容提要】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侯与诸侯之间连年争霸,为了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美女成了统治者攻击和防御的肉器,美女在改变历史的同时,同时也造成了绝代佳丽自身的不幸遭遇。笔者从当今人们感兴趣的“美女”入手研究《三国演义》中放映的美女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揭露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 【关键词】 《三国演义》;美女;研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男性为主的长篇历史小说,根据《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份版本)的介绍,小说中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姓名可考证的大约有1000个,出现的女性却只有50人,50人中绝色美人占15人。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美女在《三国演义》中的生活情况。在宏观方面,一方面从美女对《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影响入手研究;另一方面,从《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对美女的影响入手研究。在微观方面,分别从“门当户对”封建婚姻本质,美女的个人素质,与其他文学作品美女形象的比较来展现《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描写美女的独特性。 一、从宏观角度看美女 1、 美女对《三国演义》政治、军事的影响 三国时代的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卷入了战争,各种事情几乎都与政治色彩沾上了边。《三国演义》叙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接近一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其中数名美女“以纫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以统治者达到政治目的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美女的介入,政治格局为之一变。 首先说貂禅。貂禅出山前,董卓权势熏天,不可一世,鸩酒杀少帝,白练绞唐妃,奸淫宫女,夜宿龙床。汉献帝完全成了他的傀儡,自号“尚父”,兄弟宗族皆封列侯,别筑楣坞收刮钱财。对内实行残暴统治,“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大臣对之都是敢怒不敢言,有敢怒敢言的丁原、伍孚、周蓖、任琼、丁管等人全都死于非命。董卓掌握军政要权,更有吕布帮助,一代枭雄曹操刺之,十七路诸侯伐之,都没有成功。司徒王允有报国之心,看穿董卓吕布二人好色,以貂禅之色离间而人。貂禅果然不负所望,成功导致父子二人反目,吕布一枪戳穿了董卓的喉咙,结束了董卓的统治。正是读书人说云: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再来说孙尚香。在刘备的众多夫人中,论对蜀国的功劳,当属孙尚香最高。刘备借了荆州不还,让有勇有谋的关羽守之,孙权千方百计想讨要回来都没有结果,最后用“美人计”——让妹妹孙尚香当诱饵引刘备入赘。眼看大耳朵沉醉温柔乡不知返之时,赵云用了诸葛亮先前给他的三个锦囊,刘备才有回家的准备。孙权知道若放刘备回家无异于放虎归山,毅然授剑于蒋钦、周泰二人,并说:“汝二人将这把剑去取吾妹与刘备头来!违令者立斩。”是孙尚香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三次挡回了吴国的追兵,使刘备得以安全返回。没有她的得力相助,哪有后来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当时曹操势力如此强大,各路诸侯都被他消灭,最后只有吴蜀两国走联合路线跟他相持多年(从赤壁之战到吴蜀联合,两国虽有矛盾,但没有战争打响),但两国为什么能够联合这么多年呢?除了战略上的需要外,另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孙尚香的功劳。我们可以举例子对比说明:第六十一回写顾雍进计趁刘备远行,未易往还,差一军先截断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正当孙权准备用此计时,屏风后闪出来孙尚香的亲生母亲,吴国太大喝:“进此计者可斩之!欲害吾女之命耶?”大骂孙权狼子野心而不念骨肉亲情,孙权是至孝之人,只好依着国太。而当孙尚香回国以后,孙权要对蜀国用兵就全然没有顾虑,一个小小的周善被杀都成了战争的借口,正如孙权所言:“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余周善之仇,如何不报!”从这两个事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孙尚香对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性。 最后来说说甄氏。曹操大破袁绍之后,曹丕在袁绍家发现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忽见红光满面,发现了甄氏,身边袁绍之妻刘氏为了保全家姓名,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儿媳妇让给了别人:“非世子不能保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后家长曹操见了甄氏后,十分满意,发出:“真吾儿媳也!”的感慨,并令十八岁的曹丕纳下为妻。《三国演义》中甄氏未发一言而全家命运甚至河北命运为之一变,可见她的魅力是多么大。袁绍与曹操交战多年,自是有不共戴天之仇。袁绍战败后,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传统,袁家老小要么被杀头,要么被冲军,要么被塞到厨房当丫鬟用,曹操却没有动袁家一根毛,而是把持着怀柔政策,后来曹丕进位,甄氏还当了皇后。曹操可不是什么心胸广阔之人,当年为绝后患董妃肚子里的六个月孩子都没有留下,足见其心胸狭窄。要不是出现了甄氏,曹操必视败军之命如同草芥。 2、《三国演义》政治、军事对美女的影响 首先,政治婚姻导致了个人爱情缺失。在统治者的眼睛里,政治利益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美女只是他们的一件得力肉器:在遭遇政治危难时,美女就是防御的盾;在处于政治优势时,美女就是进攻的矛。一切围绕的政治利益转的婚姻导致了真爱的丢失。 孙尚香自是少有的痴情女子,吴国的郡主,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择偶观念是“非天下英雄不事之”,当嫁给天下英雄刘备后,便是对刘备忠贞不二:“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与刘备生死与共,逃回荆州,苦苦追随多年,当听闻刘备军中而亡,她望江西遥哭,投江而死。为他所忠守的爱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无所后悔。在后人看来,孙尚香俨然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他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他苦心追随的大英雄也在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时,放弃了吴蜀两国重新联合,共灭曹魏的大好时机,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便放弃了他们的结发之恩。 貂禅与吕布,美女配英雄,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女中貂禅”刚好是般配的一对。吕布杀董卓,英雄和美女走到了一起,结局本来足够告慰人心。实际上,貂禅只不过是吕布的小妾,家中地位很低。曹操包围吕布,吕布入告貂禅,貂禅害怕吕布死后自己无所依靠,劝吕布“将军与妾做主,勿轻骑自出”。结果吕布命殒白门楼,貂禅果然成了寡妇。相传曹操念其杀董卓有功,封其为“护国圣女”,修圣女殿终日奉养。又相传貂禅后来被关羽所获,但关羽不近女色,怕她成人间祸水,把她头砍了。 赵范之嫂樊氏算是最有爱情观的人——她宁愿当寡妇也不愿意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樊氏对赵子龙一见钟情,委托小叔子赵范传达自己的择偶标准:1、文武双全,名闻天下;2、相貌堂堂,威仪出众;3、与赵范同姓——这明摆着是非要你赵云不可了。这樊氏也不是寻常角色,书中记载其“有倾国倾城之色”、“丹阳太守赵范之嫂”,然而这桩连诸葛亮都称作“此亦美事!”的婚姻却被赵子龙拒绝了:“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又道:“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听后发出:“子龙真丈夫也!”的感慨。我们可以看出并非赵云不喜欢大美女樊氏,也不是嫌弃人家是寡妇,而是咱们的大英雄为了忠君之事,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人类婚姻的目的,本为结二性之好,应以人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为基础。然而三国美女们的婚姻都是由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任由政治利益摆布,个人意愿完全被扼杀,从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悲剧是彻底的。 其次,政治关系的尔虞我诈,决定了美女们的命运悲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这种政治婚姻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封建社会里,对于骑士和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事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结婚违背个人意愿倒也算了,导致命运不幸才叫大悲大惨。 貂蝉的命运传说纷纭,有的说是自刎而死,有的说曹操为笼络关羽连同赤兔马一起把她送给了关羽,关羽留下骏马却让貂禅走了。民间有不少戏剧、评书和传说述说着的貂禅命运结局都不尽如人意。倒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貂禅结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红尘,西风古道,风尘恋恋,老马旧车。貂禅身着红裳,最后凝望了一眼那曾经风虎云龙的长安城,然后黯然垂下车帘。 孙尚香疼过的阿斗在即位后对先主的几位夫人也进行了封缢:皇后吴氏为皇太后,甘夫人为昭列皇后,靡夫人也被追封为皇后,但独独落下了孙尚香。论功劳,孙尚香远远在三位夫人之上,没有她刘备当年早死于乱刀之下,安能有后来进位汉中王。没有她,吴蜀两国或许早已战火不断,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究其原因,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便可知晓:阿斗即位是章武三年,当年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先主白帝托孤,正是吴国和蜀国关系发展到最低谷之时——这种情况下,孙尚香没有被封是必然的。 甄氏自被曹丕纳下为妻,深得曹丕宠爱,更兼生下曹睿,自幼聪明,夫妇俩喜欢得不行,这样的结果自是夫荣子贵,足慰人心。然而郭永之女出现后,与甄氏争宠,郭贵妃买通近臣张韬。“时丕有疾,韬乃诈称于甄夫人宫中掘得桐木偶人,上书天子年月日时,为魇镇之事”,丕大怒,遂将甄夫人赐死,立郭贵妃为后。把两个美人放在后宫争斗中是多么一件残忍的事情,洛神就此烟消云散,可悲,可怜。 吕布的女儿,当年吕布为了保住徐州,欲把女儿送到袁术处成亲,但后来曹操从中作梗,袁术父子丧命,她连夫君的面都没见着就成了望门寡。曹操女儿,当年曹操为了取河北之地,不顾“仇家不婚”之大义,许配给袁谭,后来袁谭被曹洪杀死,也成了寡妇。封建社会封疆大吏的女儿远远没有当代社会达官显贵子女般万千宠于一身,她们只是父王的一件礼物,父王有用,随时可以送给别人。 我们曾经痛声疾呼刘兰芝被婆婆强行夺走了恩爱,赵五娘被丈夫抛弃,林妹妹没有嫁给贾宝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子佳人不得善终,唐明皇身为皇帝与杨贵妃也不得善果,却忽略了三国女子们更悲惨的命运。他们连起码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都被扼杀,他们不是有情人难成眷属,而是连选择自己向往对象的权利都没有,甚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都得不到,三国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惊滔巨浪下不可能有他们平静的婚姻生活。 二、从微观上分析美女 1、 倾城倾国的美丽佳人。 美女之所以招人喜欢是因为她们的审美价值高,《三国演义》中的美女被罗贯中放置于 英雄豪杰审美取向和群雄逐鹿的政治斗争中显得格外突出。美人不同体而皆悦于目,罗贯中刻画美人形象入木三分,寥寥数笔便使形象栩栩如生。 貂禅。《三国演义》中描述美女着墨最多的莫过于貂禅了。“闭月修花”一词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则“闭月”典故就出自貂禅。有词赞道:“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婉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王允见了貂禅以杖击地曰:“谁想天下却在汝手中耶!”;吕布见了貂禅“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禅”;董卓见了貂禅,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纳貂禅后更是“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真也难怪,人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大乔和小乔。都说这一对姐妹花漂亮,《三国演义》里面却没有具体的描述,二人之绝色有何依据?《三国志》中《吴书·周瑜传》里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松之作注,跟二乔有关的也只有一句:“桥公二女虽流离(理解为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曹子建《铜雀台赋》表达了曹操的想法:“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1、孙策和周瑜对大小乔这对姐妹花是满意的;2、曹操对这对姐妹花也是很有想法,更有人曹操说曹操进攻江南只是为了夺取这对姐妹花——以曹操、孙策、周瑜之类的大英雄何愁天涯无芳草?但对这对姐妹花情有独衷,足见大小乔的魅力。 甄氏。甄氏绝对是惊艳型的女子,这点从曹氏三父子对甄氏的觊觎之心可以看出。袁绍新败,曹丕见二妇人啼哭本欲杀之,但看到甄氏的脸“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就决定做下英雄救美的事;曹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如果不是甄氏美貌,曹操会让曹丕娶一个没有了依靠的寡妇,当时曹丕只有十八岁,常人父母善不肯,更何况神通广大的曹操!曹植对甄氏完全是小弟弟对神仙姐姐的崇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直接把甄氏写成了洛水女神,通篇充满了曹植对洛神的向往和爱慕,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情书。 孙尚香。相比之下,《三国演义》描写孙尚香就只字没有提及其外表,但周瑜先前有言,用的是“美人计”,可见孙夫人姿色应该不会太差。还有两点是《三国演义》中其他美女所没有的:首先,孙尚香家庭背景好,孙氏家族三分天下有其一,古代女性很少有字,然而却在历史上留下全名,足见其贵重;其次,孙尚香十分尚武,闺房内“刀枪簇满,侍女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另外”,足见其个性十足。第五十五回中有一句话:“玄德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备可是作梦都想收复汉室江山的人物,此番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惊人之举,全仗孙尚香的美丽姿色。 步夫人。《三国志·吴书》有记载:“吴主权步夫,临淮淮阴人也。与丞相荹同族。汉末,其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于权,宠冠后庭。”步夫人是孙权众多夫人中最漂亮的一个,她的最大优点就是不爱吃醋(《三国志·吴书》中有记载“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近,故久见爱待。”),经常介绍女孩子给孙权认识,孙权也因此最宠爱她,后来还追封她为皇后。 甘夫人。刘备的偏房太太。《三国志·吴书·甘皇后传》记载:“(兴平元年194)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其时纳为妾则尚应有嫡室夫人)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据说甘夫人皮肤甚好,刘备夜晚喜欢把她与一座羊脂玉做的人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怜一代美人跟随刘备东奔西走,四处逃亡,寸福未享。刘备打起战来老婆乱丢,被吕布、曹操夺了去。刘备刚刚安顿下来,她就香消玉殒了。 邹氏。张济之妻,在宛城攻略战中被曹操看上,结果送了典韦一条性命,可见红颜祸水,为害之甚。书上说:"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推算一下,那曹操也是个好色之人,天下美色又任其取舍,想必品位不会差,而这邹氏,从年纪上算至少也有三十岁了,居然还能迷住曹操,可见一是平时保养得好,二是确实貌美。这个是成熟型的。 胡氏。胡氏为后蜀大臣刘琰之妻,极有颜色。因入宫面见皇后,后留在宫中,一月方出。琰疑其妻与后主刘禅私通,将妻绑缚,令军以履挞其面,几死复苏。后主闻之大怒,令有司议刘琰罪。有司议得:“卒非挞妻之人,面非受刑之地:合当弃市。”遂斩刘琰。这是《三国演义》第一个因为打老婆被杀的,都怪他老婆太漂亮了。 两个少数民族的美女:祝融夫人和马云璐。一个是南王孟获的老婆,一个大将赵云的老婆。祝融夫人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世居南莽,善使飞刀,百发百中,看样子是个野性十足的大美人;马云露是马超的妹妹,汉胡混血健美女郎,个子应该是很高的模特身材,白马王子赵云舍弃倾国倾城的樊氏不要,娶了她过门,模样儿自然难以用言语形容。 其他诸如芙蓉娇艳般的樊氏,被张飞看中的夏侯氏,后宫之争逼死甄氏的“女中之王”郭永之女,第一才女蔡文姬等等,三国美女何其之多。 2、 男权世界的产物。 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显然是没有地位的。封建社会的男性作家习惯于以男权价值为中心,站在自我性别的立场去描写女性形象,命名女性的文化符号——伟大的罗贯中也不例外。在他笔下,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三国演义》第一回议郎上疏,将种种不祥天象归咎于“霓堕鸡化,乃妇寺干政所致”,到第十九回猎户刘安杀妻取肉以食刘备,再到一百三回诸葛亮以巾帼女衣羞辱司马懿,无不体现着对女性的歧视。虽然用墨不多,但《三国演义》中女性的出场对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故事完整性,对推动情节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出现的美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肉体为男性消灭政敌;二是成为英雄本色的试金石。 笔者在写作之前,试图在《三国志》、《后汉书》这些正史上找些关于貂禅的资料印证观点,但没找到关于貂禅的一言一语。只有《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头提及“布与卓侍婢私通”,但也并没有指明是貂禅。罗贯中大胆采用了“于史无征,采用传说”的写法,并且根据情节需求,舍弃了貂禅原本为吕布妻子,于战乱中失散,流落他乡,被王允收容,她之所以接受王允的连环计是与远在长安的吕布团圆的艺术真实。这位年方二八、色技俱佳的小女子为报王允的教养之恩,毅然决定出山平乱,冒一身事两男的失贞之污,巧妙地周旋于两个好色男人之间,出色完成了“令布杀卓,以绝大恶”的任务。一个自幼养在幕府,涉世未深的少女何以如此老练成熟,风尘味为杜十娘,宋引章,赵盼儿之流所不能及?其不合情理处显而易见。其实,罗贯中的艺术处理从根本上源自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误解。在男性的眼中,天生丽质的大美女具有祸水的一面,会瓦解男性的权利和事业,也可以随时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这首赞歌,明白无误地表现了罗贯中的立场:维护男性的权益,男性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女性的美貌和肉体。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曹操欲乱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后关公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服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此处十名美女完全被当作礼物送来送去,作为曹操拉拢关羽的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关羽一世英雄,非女色所能征服。又如有倾国倾城之色的樊氏倒追白马王子赵子龙,赵子龙拒绝了,表现了赵子龙“真丈夫也”的气概。孔明之妻黄氏,其貌甚丑,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之学,夫人多相赞助焉。娶个丑老婆并没有显得诸葛亮品位低,相反让读者看到了他智慧的一面。罗贯中的原版《三国演义》本来就很强的“尊刘贬曹”思想,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尊刘贬曹”思想更加突出。像关羽、赵云、孔明这些人就没有性格缺陷。 与这些正面人物相对,董卓则是一副反派的逆贼嘴脸:残暴、贪婪、专权、外表上也是胖子一个,不如关羽、赵云这班正面人物般气宇轩昂(《三国演义记载“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三国演义》第八回写董卓离长安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万人筑只;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同样写美女,此处又表现董卓好色,横征暴敛的罪行。对待这样的人物,作者也给了他一个很差的结局:财产被没收,美女都被释放,全家被杀光,自己死后“百姓过者,无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甚至无法下葬,“临葬之期,天降大雷,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 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好色与否实际上已成为罗贯中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和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 《三国演义》塑造的类型化人物形象都是有很深的高度的:写英雄豪杰则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写大将之才则有勇冠三军,武艺高超的关羽、赵云、张飞等人;写贤臣良相则有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孔明、姜维、司马懿等人。写美女娇妻则有貂禅、甄氏、大小乔这些绝世美人,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后人只可观赏,无超越可能。

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中叙事意识的自觉与成熟论文范文

[摘要]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学思想主要表现于小说评点之中。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之后,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总结。他在评点过程中对叙事行为的认识与把握,体现了叙事意识的自觉与成熟,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毛宗岗 评点 叙事

将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学放在中国文论发展史的宏观历程来考察,如果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文理论阐发可以称作第一次“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就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二次“文学的自觉”。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家们,一方面试图阐发小说文体的文本意识,将小说从史传文学中剥离与独立出来,这类似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笔之辩”:另一方面,他们研究分析小说叙事的文本特性与叙事技巧,如关注叙事结构的美学观念、发掘叙事章法的各种文理安排、赏析叙事文学的文法修辞等。毛宗岗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横空出世,和同时期的金圣叹、张竹坡并称为明清小说评点的“三驾马车”。

一、记事与叙事的区分

中国古代真正叙事的传统是从史官的历史叙述开始的。这样,在中国文化史上就形成了一种以历史为准则、以史实为根据的“历史化”思维。使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在史实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和发展。所以古代文人作小说,其目的往往是要“补正史之阙”,在价值判断上则是以“征实”为准则。在写法上就采用现成的实录式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这种“历史化”思维不仅束缚了小说创作的'题材,而且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学创作的想象力,制约了文学创作过程中“虚构”的重要作用。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发达的史传文学理所当然地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叙事技巧与经验,它们弥补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前缺乏史诗与传奇的缺憾,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积累和方法总结。毛宗岗正是在充分吸收史传文学创作技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在对“叙事”的概念理解上取得了突破,并且付诸到评改《三国演义》的具体实践中。例如在《读三国志法》中有如下文字:

《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相仿,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今《三国》则不然,殆合本纪、世家、列传而总成一篇。分则文短而易工,合则文长而难好也。

显然,毛宗岗是在艺术处理上来确定《三国演义》在众多史书中的地位的,而这和传统史官的叙事目标有着截然的分别和不同。毛宗岗将《三国演义》与《史记》等史书相比较的最突出之处,正是着眼于艺术结构的完整性与整体性。这本身就说明了作为小说叙事文本的形式要素之一的结构原则——整体性是小说家在叙事方式上最先考虑的。即考虑如何将内容进行整体布局与穿插设计。亦可理解为考虑“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这样的一种比较实际上说明毛宗岗的旨趣已经不在于完成记录任务上,而是关注作者在记录过程中的艺术匠心,即作者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创作。因此,毛宗岗才可以抛开“史实”的束缚,将虚构等艺术手法成功运用到《三国演义》中去。

虽然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宣称《三国演义》“真实可考”、“叙一定之事”,并以此作为《三国演义》优胜于《西游记》和《水浒传》的凭证和论据。然而,他在自觉的美学追求中,已经将虚构、重组等元素大量使用于《三国演义》的评改中,以此突出小说的整体魅力和艺术价值,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三国演义》的“改”上。正是毛宗岗赋予“叙事”全新的概念和创作理念,才会刻意追求小说文本的精致与巧妙,才会改得好、改得妙,其评点部分才拥有了传世的契机与价值。

综上,正是因为毛宗岗在关注“史笔”的同时又注入了“匠心”,才强烈显现出了作者在加工和润色文本时的主观能动性,才为小说叙事脱离史学、融入文学提供了机遇和指导,让叙事区别记事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追求和艺术目标。

二、对叙事行为的关注

故事具有超叙述性,叙事作品也便是对故事的讲述,因讲述方式的不同,原有的故事底本在进入叙述文本时自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形,叙事观念的不同便决定了这种变形方式与选择事件的角度的不同。毛宗岗关注更多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这其实正是关注叙述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或者说是关注叙述行为的一种细致化体现。例如,毛宗岗经常用“叙法变换(幻)”来表达他对叙事行为的一种敏感与关注。

我们看到,叙事者处于强势位置,人物处于被动位置。叙事者通过调遣人物的行动来实现叙事的目的:刘备欲破黄巾军,具有形式上的困难,而这种形式上的困难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审美的快感。毛氏认为,《三国》一书情节发展奇特曲折、变幻莫测且矛盾冲突峰回路转,如第四十回评写到:

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若观前事便知其有后事,则必非妙事,观前文便知有后文,则必非妙文。

其实毛宗岗在这里强调的“叙法变幻”的效果,和西方文学批评中“陌生化”的概念有着某种相关与吻合。毛宗岗在评点中强调罗贯中在人物设置方面使情节曲折化,而这种曲折的情节给读者带来惊奇感,从而达到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和阅读快感。当然,毛宗岗对“叙法变换”还有其它方面更深刻的认识,涉及到叙事视角问题,在此暂不论述。

毛宗岗不仅以“叙法变换”来表达对叙事行为的关注,还通过叙事顺序进行进一步的阐释说明。以补叙为例,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特意将补叙的作用详加阐释:

凡叙事之法,此篇所阙者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不但使前文不拖沓,而亦使后文不寂寞;不但使前事无遗漏,而又使后事增渲染,此史家妙品也。

毛本第十八回南阳之战,张绣引兵二番追赶曹军,正是得胜之时,忽然杀出一队人马阻拦。叙事者并未当即揭开这队人马底细。仍照常推进叙事。毛宗岗注意到这一叙事策略,他批到“此处且不说是何军。留在后文补出。叙法变幻。”后文交代完张绣,又返回来交代曹操,才说明其来历。毛氏夹批曰:“补叙前文所未及,好。”南阳之战实际上已经结束,但它在本文叙述中的时间跨度却并未收束。只有补此一段,为所有的谜面找到谜底,才能算是截止和完整。毛宗岗连连称赞曰“好”,便是肯定补叙手法给艺术效果所带来的审美变化。

再例如,毛宗岗强调叙事时需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文本内容层面上显现出明确而强烈的叙事目标追求。毛宗岗对叙事目标的理解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他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之法颇加留意,并且总结出“以宾衬主”之法。此外,他在评点过程中还提出了不少术语,这显然是对叙述重点和作者意图进行的区分与总结,体现了他对叙述目标的关注与探究。

综上,正是由于毛宗岗将小说从史学中分离出来,把叙事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而不是照实抄录,他才有意识地关注“叙事”与“记事”的区别,才更加自觉地留意和关注叙事行为。总之,在《三国演义》评点中,毛宗岗将叙事批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显示出古代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成就。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走近他,品味他,定会让你手不释卷,深深地陶醉在他荡气回肠的 故事 里。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都不一样。 读后感 正是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一中方式。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满分 作文

《三国演义》对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如对刘备的描写体现在“仁义”二字上。刘备兵败后,带着百姓一起逃难,众将劝刘备弃民逃难而刘备去却说:“你等欲陷我于不仁不义乎?”而对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则用奸雄二字来描写。曹操虽有远大的志向和聪明的头脑,但为了实行自己的霸业,不惜杀害忠良无数,还狂妄地高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物描写观点鲜明。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该推出斩首。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关键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_1500字 优秀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合上书静默,我恍惚间感悟到了桃园三结义的真挚、煮酒论英雄的豪迈、千里走单骑的英勇;似乎还看到三顾茅庐的真诚、草船借箭的机智、火烧赤壁的潇洒;也领略到单刀赴会的勇敢、刮骨疗毒的坚忍、空城退敌的谨慎……三国啊!我为你赞叹!

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不少人名垂青史。但是,在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里,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佩服呢?关羽结识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情如真兄弟。关羽受曹操厚待却不忘本,斩颜良,诛文丑,只为立下功劳,报答曹操,去追寻大哥刘备。随后过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过五关斩六将,一时间威震华夏关羽有勇有谋、视死如归、忠诚重义。

除了关羽,诸葛亮,三国中,最精彩的还是数曹操。他虽然疑心重、阴险狡诈,但却是一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龟虽寿》中体会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壮志;也可从《观沧海》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此外,勇猛的赵云,潇洒的周郎,还有那令人扼腕而叹的郭奉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阵营,但相同的是:都令人难忘,令人称赞!

《三国演义》虽情节繁多,但节节精彩,引人入胜。在这些激动人心的情节里,我最喜欢读的的还是“关羽长刮骨疗毒”,这体现出一个真英雄的大丈夫无畏情怀。关羽领兵去攻打樊城,曹仁见关羽没有穿盔甲,便令弩弓手放箭,一箭射中关羽的右臂。箭头有毒,毒已入骨。神医华佗前来医治,他割开关羽的皮肉,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医治时,关羽与华佗谈笑自如,真英雄也!可见他的意志多么坚定,毅力是多么顽强!

《三国演义》每个章节,都在叙说着不同的故事:忧伤,惊喜,豪情壮志,黯然离别,嬉笑怒骂……各不相同,但章章都演绎着人生,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悲叹也好,赞叹也好。这就是精彩的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范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巧似这长江水,从一朵朵汹涌的浪花中卷出了这曲折风云的三 国画 卷。在感叹历史的同时,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位如此有能力有文笔的作者罗贯中。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就必分的。天下分开了,就会有战争,战争总会有输赢,一山不能容而虎。赢了天下就是一个统一。但随着一代代君王的传位,总会有一些残民以逞的夏启,荒淫无耻的殷纣,这样的暴君。回头看看历史,哪个王朝不是毁在这样的皇帝手中。汉氏的江山在灵皇帝这似乎就到头了。于是,才使众英雄蠢蠢欲动,而三国也就这样诞生了。

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其实不然。从正面看他的心胸坦荡,天资仁厚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他从平民百姓凭着这种魅力打出自己的江山。成功人士的背后总是充满了黑暗但是同时也会有许多的幸运,这幸运可以说是张飞,关羽,和诸葛亮。 这四人的结合就是古代F4吧。个个都有自己的长处,武艺高深的张飞和关羽,想那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辱若涂脂,单凤眼,卧蚕眉。真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呀!而他不只外表美,心灵更是真君子。披肝沥胆,义盖云天,这样的美名多让人羡慕呀!他与张飞组成了刘备的臂膀,更是让刘备显得”柔中带刚“。

如果哭能哭出江山,那这江山就不够分了。只是说每天我们都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许多事情老天自有安排。

和许多人一样,那个南阳隐居的卧龙诸葛亮是我最崇拜的英雄。他简直比神仙还神仙,世界好象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一样,请允许我抒发个人崇拜。草船借箭时,他的智慧太让人不可思议。我不考虑他会死在周渝手上,但是我还在为他着急三天内怎么造出十万支箭。有三头六臂也未必能行,而他告诉我”实在没箭就借呀。而且最好是不用还。“还有木马流牛像是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沙场上造就的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城堡,总是若隐若现的,像在夸奖他的智慧。但是同时他也是有胆识的君子。玩弄空城计,只怕在那残酷现实的年代再没有如此之胆识的军师了吧!但是诸葛亮在聪明也只是历史的一个棋子从草庐出来的一刻起,也许就注定了他要风云一世,不,不是他决定的,只是他帮刘备打江山的时候,他的十颗心都写着一个”忠“字。他想扭转乾坤,可是他的忠心让他什么都做不了了。刘备呀刘备,你聪明了一世,仁善了一世,难道没有想到诸葛亮是十足的忠臣呐。你白帝城托孤的那句”若其子可辅则辅,不可辅则可取之。但我想其实即便是诸葛亮自己当了皇帝,他也是要生老病死的,难道这汉氏江山就不会亡了吗?怪只怪天意弄人。

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我在想是“阿斗”碰上了刘禅,还是刘禅碰上“阿斗”。还是阿斗就是“阿斗”。

在三国的英雄中,曹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国之君。对曹操我认为他野心之大。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看的出他有多自私和不仁。但是他不是盲目的。煮酒论英雄,看的出他时刻在留意身边发生的一切。他为了自己的雄心与报复,能轰轰烈烈的付出自己的一切。虽然没有背上什么好听的名分但是我想够了,至少他不会后悔自己所做的选择。可见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孙权其实是最聪明的人。静观其变。在蜀魏相争时,他并不着急去做倒向哪一边的决定,而是找理由推脱。

周渝其实是最失败的人了。其实我觉得心胸狭窄的人是最不成大事的。一句“既生渝,何生亮”说的还多委屈的样子。其实鱼和熊掌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嫉妒人才,容不下别人,即使你满腹经文也只是一堆废土。因为没有宽容,你会被失败带走生命。

形形色色的生命都如此的深不可测。而他们的一切一切都是建立在生命之上的。战争就是牺牲生命的代言词。战争不简单,需要有勇有谋,还要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了才能打胜仗。从美人计到假投降。情感和生命都被战争埋葬。像刘备这样的仁慈的皇帝也不会因为每一个战士的死,伤心的掉眼泪吧。这就是历史的悲剧。在欣赏英雄的成败的同时,我还是要莫念:“安眠吧。为了战斗牺牲的战士。”三国的奥妙太多太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不仅是我们去回味历史的鸿篇巨作,更是生活和做人的指使灯。其中的奥妙。要认真的咀嚼。

在三国末年,但是最重要的几个英雄相继死去的时候,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去楼空。一种大势以去的凄凉。尽管,战争还在继续,人才也还在渐渐涌出。但是三国盛世以过,回想起英雄们勾心斗角的热闹场景。才深深的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但是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在盛世输的一败涂地也不要在末期胜利。美好的时间是多么的可贵,是非成败转头空,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不后悔,在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里尽放光彩。

一切的一切都成定局,最后三国也像浪花渐渐的在海水中不见,天下合一,归晋。

别为结果遗憾,因为过程如此精彩。

白发鱼僬江渡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满分作文相关 文章 :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满分作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作文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三篇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500字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

★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6篇

★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6篇

关于青岛历史的历史小论文范文

1、新石器时代,青岛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2、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3、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岛黄岛区境内)。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 5、汉武帝少年时代在不其(城阳区境内)做过胶东王,是中国有记载的到青岛地域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 6、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7、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8、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属山东莱州府境内。 9、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10、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11、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2、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1928年4月,国民党开始第二次"北伐"。当月21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借保护侨民之名,派遣驻天津的3个步兵中队抵济南。25~27日,日军又连续在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运兵济南市,到28日,驻济日军已达3000余人。日军在济南商埠以纬四路为中心线,划为东西两个"警备区",构筑工事,架设路障,实施戒严。4月30日,奉系军阀张宗昌撤离济南,5月1日,国民党军进入济南,方振武被任命为济南卫戍司令。2日上午,第一军第二十三团营长阮济民等数人徒手行经纬五路时,被日军堵截后当场全部杀害。3日上午,日军闯入山东交涉使署,将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8名中国外交人员尽数捆绑毒打。蔡公时据理痛斥日军,日军竟割掉蔡的耳、鼻、舌头,挖去眼睛,然后将他同众人一起杀害。是日,日军在商埠制造事端,惨杀中国军民多达1000人。5月4日,国民党军全部撤出商埠区。日军得寸进尺,继续扩大事态,不断增兵济南。5月8日,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普利门、麟祥门、柴家巷、迎仙桥一带发起猛烈攻击,守军退守内城。自9日开始,日军大举进攻内城,守军浴血奋战,死伤惨重,11日奉命撤离。日军占领内城后,抢劫财物,焚毁建筑,强奸妇女,枪杀战俘,屠戮百姓,罪恶令人发指。"济南惨案"发端于五月三日,故又称"五三惨案"。直到1929年5月,日军才在内外压力下撤离济南。 中国近代史

找一件关于抗战时期的话题

三国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相关范文:论《三国演义》中美女与政治的关系【内容提要】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侯与诸侯之间连年争霸,为了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美女成了统治者攻击和防御的肉器,美女在改变历史的同时,同时也造成了绝代佳丽自身的不幸遭遇。笔者从当今人们感兴趣的“美女”入手研究《三国演义》中放映的美女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揭露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关键词】 《三国演义》;美女;研究《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男性为主的长篇历史小说,根据《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份版本)的介绍,小说中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姓名可考证的大约有1000个,出现的女性却只有50人,50人中绝色美人占15人。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美女在《三国演义》中的生活情况。在宏观方面,一方面从美女对《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影响入手研究;另一方面,从《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对美女的影响入手研究。在微观方面,分别从“门当户对”封建婚姻本质,美女的个人素质,与其他文学作品美女形象的比较来展现《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描写美女的独特性。一、从宏观角度看美女1、 美女对《三国演义》政治、军事的影响三国时代的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卷入了战争,各种事情几乎都与政治色彩沾上了边。《三国演义》叙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接近一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其中数名美女“以纫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以统治者达到政治目的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美女的介入,政治格局为之一变。首先说貂禅。貂禅出山前,董卓权势熏天,不可一世,鸩酒杀少帝,白练绞唐妃,奸淫宫女,夜宿龙床。汉献帝完全成了他的傀儡,自号“尚父”,兄弟宗族皆封列侯,别筑楣坞收刮钱财。对内实行残暴统治,“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大臣对之都是敢怒不敢言,有敢怒敢言的丁原、伍孚、周蓖、任琼、丁管等人全都死于非命。董卓掌握军政要权,更有吕布帮助,一代枭雄曹操刺之,十七路诸侯伐之,都没有成功。司徒王允有报国之心,看穿董卓吕布二人好色,以貂禅之色离间而人。貂禅果然不负所望,成功导致父子二人反目,吕布一枪戳穿了董卓的喉咙,结束了董卓的统治。正是读书人说云: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再来说孙尚香。在刘备的众多夫人中,论对蜀国的功劳,当属孙尚香最高。刘备借了荆州不还,让有勇有谋的关羽守之,孙权千方百计想讨要回来都没有结果,最后用“美人计”——让妹妹孙尚香当诱饵引刘备入赘。眼看大耳朵沉醉温柔乡不知返之时,赵云用了诸葛亮先前给他的三个锦囊,刘备才有回家的准备。孙权知道若放刘备回家无异于放虎归山,毅然授剑于蒋钦、周泰二人,并说:“汝二人将这把剑去取吾妹与刘备头来!违令者立斩。”是孙尚香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三次挡回了吴国的追兵,使刘备得以安全返回。没有她的得力相助,哪有后来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当时曹操势力如此强大,各路诸侯都被他消灭,最后只有吴蜀两国走联合路线跟他相持多年(从赤壁之战到吴蜀联合,两国虽有矛盾,但没有战争打响),但两国为什么能够联合这么多年呢?除了战略上的需要外,另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孙尚香的功劳。我们可以举例子对比说明:第六十一回写顾雍进计趁刘备远行,未易往还,差一军先截断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正当孙权准备用此计时,屏风后闪出来孙尚香的亲生母亲,吴国太大喝:“进此计者可斩之!欲害吾女之命耶?”大骂孙权狼子野心而不念骨肉亲情,孙权是至孝之人,只好依着国太。而当孙尚香回国以后,孙权要对蜀国用兵就全然没有顾虑,一个小小的周善被杀都成了战争的借口,正如孙权所言:“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余周善之仇,如何不报!”从这两个事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孙尚香对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性。最后来说说甄氏。曹操大破袁绍之后,曹丕在袁绍家发现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忽见红光满面,发现了甄氏,身边袁绍之妻刘氏为了保全家姓名,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儿媳妇让给了别人:“非世子不能保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后家长曹操见了甄氏后,十分满意,发出:“真吾儿媳也!”的感慨,并令十八岁的曹丕纳下为妻。《三国演义》中甄氏未发一言而全家命运甚至河北命运为之一变,可见她的魅力是多么大。袁绍与曹操交战多年,自是有不共戴天之仇。袁绍战败后,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传统,袁家老小要么被杀头,要么被冲军,要么被塞到厨房当丫鬟用,曹操却没有动袁家一根毛,而是把持着怀柔政策,后来曹丕进位,甄氏还当了皇后。曹操可不是什么心胸广阔之人,当年为绝后患董妃肚子里的六个月孩子都没有留下,足见其心胸狭窄。要不是出现了甄氏,曹操必视败军之命如同草芥。2、《三国演义》政治、军事对美女的影响首先,政治婚姻导致了个人爱情缺失。在统治者的眼睛里,政治利益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美女只是他们的一件得力肉器:在遭遇政治危难时,美女就是防御的盾;在处于政治优势时,美女就是进攻的矛。一切围绕的政治利益转的婚姻导致了真爱的丢失。孙尚香自是少有的痴情女子,吴国的郡主,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择偶观念是“非天下英雄不事之”,当嫁给天下英雄刘备后,便是对刘备忠贞不二:“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与刘备生死与共,逃回荆州,苦苦追随多年,当听闻刘备军中而亡,她望江西遥哭,投江而死。为他所忠守的爱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无所后悔。在后人看来,孙尚香俨然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他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他苦心追随的大英雄也在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时,放弃了吴蜀两国重新联合,共灭曹魏的大好时机,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便放弃了他们的结发之恩。貂禅与吕布,美女配英雄,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女中貂禅”刚好是般配的一对。吕布杀董卓,英雄和美女走到了一起,结局本来足够告慰人心。实际上,貂禅只不过是吕布的小妾,家中地位很低。曹操包围吕布,吕布入告貂禅,貂禅害怕吕布死后自己无所依靠,劝吕布“将军与妾做主,勿轻骑自出”。结果吕布命殒白门楼,貂禅果然成了寡妇。相传曹操念其杀董卓有功,封其为“护国圣女”,修圣女殿终日奉养。又相传貂禅后来被关羽所获,但关羽不近女色,怕她成人间祸水,把她头砍了。赵范之嫂樊氏算是最有爱情观的人——她宁愿当寡妇也不愿意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樊氏对赵子龙一见钟情,委托小叔子赵范传达自己的择偶标准:1、文武双全,名闻天下;2、相貌堂堂,威仪出众;3、与赵范同姓——这明摆着是非要你赵云不可了。这樊氏也不是寻常角色,书中记载其“有倾国倾城之色”、“丹阳太守赵范之嫂”,然而这桩连诸葛亮都称作“此亦美事!”的婚姻却被赵子龙拒绝了:“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又道:“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听后发出:“子龙真丈夫也!”的感慨。我们可以看出并非赵云不喜欢大美女樊氏,也不是嫌弃人家是寡妇,而是咱们的大英雄为了忠君之事,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人类婚姻的目的,本为结二性之好,应以人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为基础。然而三国美女们的婚姻都是由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任由政治利益摆布,个人意愿完全被扼杀,从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悲剧是彻底的。其次,政治关系的尔虞我诈,决定了美女们的命运悲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这种政治婚姻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封建社会里,对于骑士和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事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结婚违背个人意愿倒也算了,导致命运不幸才叫大悲大惨。貂蝉的命运传说纷纭,有的说是自刎而死,有的说曹操为笼络关羽连同赤兔马一起把她送给了关羽,关羽留下骏马却让貂禅走了。民间有不少戏剧、评书和传说述说着的貂禅命运结局都不尽如人意。倒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貂禅结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红尘,西风古道,风尘恋恋,老马旧车。貂禅身着红裳,最后凝望了一眼那曾经风虎云龙的长安城,然后黯然垂下车帘。孙尚香疼过的阿斗在即位后对先主的几位夫人也进行了封缢:皇后吴氏为皇太后,甘夫人为昭列皇后,靡夫人也被追封为皇后,但独独落下了孙尚香。论功劳,孙尚香远远在三位夫人之上,没有她刘备当年早死于乱刀之下,安能有后来进位汉中王。没有她,吴蜀两国或许早已战火不断,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究其原因,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便可知晓:阿斗即位是章武三年,当年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先主白帝托孤,正是吴国和蜀国关系发展到最低谷之时——这种情况下,孙尚香没有被封是必然的。甄氏自被曹丕纳下为妻,深得曹丕宠爱,更兼生下曹睿,自幼聪明,夫妇俩喜欢得不行,这样的结果自是夫荣子贵,足慰人心。然而郭永之女出现后,与甄氏争宠,郭贵妃买通近臣张韬。“时丕有疾,韬乃诈称于甄夫人宫中掘得桐木偶人,上书天子年月日时,为魇镇之事”,丕大怒,遂将甄夫人赐死,立郭贵妃为后。把两个美人放在后宫争斗中是多么一件残忍的事情,洛神就此烟消云散,可悲,可怜。吕布的女儿,当年吕布为了保住徐州,欲把女儿送到袁术处成亲,但后来曹操从中作梗,袁术父子丧命,她连夫君的面都没见着就成了望门寡。曹操女儿,当年曹操为了取河北之地,不顾“仇家不婚”之大义,许配给袁谭,后来袁谭被曹洪杀死,也成了寡妇。封建社会封疆大吏的女儿远远没有当代社会达官显贵子女般万千宠于一身,她们只是父王的一件礼物,父王有用,随时可以送给别人。我们曾经痛声疾呼刘兰芝被婆婆强行夺走了恩爱,赵五娘被丈夫抛弃,林妹妹没有嫁给贾宝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子佳人不得善终,唐明皇身为皇帝与杨贵妃也不得善果,却忽略了三国女子们更悲惨的命运。他们连起码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都被扼杀,他们不是有情人难成眷属,而是连选择自己向往对象的权利都没有,甚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都得不到,三国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惊滔巨浪下不可能有他们平静的婚姻生活。二、从微观上分析美女1、 倾城倾国的美丽佳人。美女之所以招人喜欢是因为她们的审美价值高,《三国演义》中的美女被罗贯中放置于英雄豪杰审美取向和群雄逐鹿的政治斗争中显得格外突出。美人不同体而皆悦于目,罗贯中刻画美人形象入木三分,寥寥数笔便使形象栩栩如生。貂禅。《三国演义》中描述美女着墨最多的莫过于貂禅了。“闭月修花”一词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则“闭月”典故就出自貂禅。有词赞道:“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婉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王允见了貂禅以杖击地曰:“谁想天下却在汝手中耶!”;吕布见了貂禅“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禅”;董卓见了貂禅,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纳貂禅后更是“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真也难怪,人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大乔和小乔。都说这一对姐妹花漂亮,《三国演义》里面却没有具体的描述,二人之绝色有何依据?《三国志》中《吴书·周瑜传》里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松之作注,跟二乔有关的也只有一句:“桥公二女虽流离(理解为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曹子建《铜雀台赋》表达了曹操的想法:“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1、孙策和周瑜对大小乔这对姐妹花是满意的;2、曹操对这对姐妹花也是很有想法,更有人曹操说曹操进攻江南只是为了夺取这对姐妹花——以曹操、孙策、周瑜之类的大英雄何愁天涯无芳草?但对这对姐妹花情有独衷,足见大小乔的魅力。甄氏。甄氏绝对是惊艳型的女子,这点从曹氏三父子对甄氏的觊觎之心可以看出。袁绍新败,曹丕见二妇人啼哭本欲杀之,但看到甄氏的脸“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就决定做下英雄救美的事;曹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如果不是甄氏美貌,曹操会让曹丕娶一个没有了依靠的寡妇,当时曹丕只有十八岁,常人父母善不肯,更何况神通广大的曹操!曹植对甄氏完全是小弟弟对神仙姐姐的崇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直接把甄氏写成了洛水女神,通篇充满了曹植对洛神的向往和爱慕,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情书。孙尚香。相比之下,《三国演义》描写孙尚香就只字没有提及其外表,但周瑜先前有言,用的是“美人计”,可见孙夫人姿色应该不会太差。还有两点是《三国演义》中其他美女所没有的:首先,孙尚香家庭背景好,孙氏家族三分天下有其一,古代女性很少有字,然而却在历史上留下全名,足见其贵重;其次,孙尚香十分尚武,闺房内“刀枪簇满,侍女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另外”,足见其个性十足。第五十五回中有一句话:“玄德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备可是作梦都想收复汉室江山的人物,此番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惊人之举,全仗孙尚香的美丽姿色。步夫人。《三国志·吴书》有记载:“吴主权步夫,临淮淮阴人也。与丞相荹同族。汉末,其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于权,宠冠后庭。”步夫人是孙权众多夫人中最漂亮的一个,她的最大优点就是不爱吃醋(《三国志·吴书》中有记载“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近,故久见爱待。”),经常介绍女孩子给孙权认识,孙权也因此最宠爱她,后来还追封她为皇后。甘夫人。刘备的偏房太太。《三国志·吴书·甘皇后传》记载:“(兴平元年194)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其时纳为妾则尚应有嫡室夫人)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据说甘夫人皮肤甚好,刘备夜晚喜欢把她与一座羊脂玉做的人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怜一代美人跟随刘备东奔西走,四处逃亡,寸福未享。刘备打起战来老婆乱丢,被吕布、曹操夺了去。刘备刚刚安顿下来,她就香消玉殒了。邹氏。张济之妻,在宛城攻略战中被曹操看上,结果送了典韦一条性命,可见红颜祸水,为害之甚。书上说:"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推算一下,那曹操也是个好色之人,天下美色又任其取舍,想必品位不会差,而这邹氏,从年纪上算至少也有三十岁了,居然还能迷住曹操,可见一是平时保养得好,二是确实貌美。这个是成熟型的。胡氏。胡氏为后蜀大臣刘琰之妻,极有颜色。因入宫面见皇后,后留在宫中,一月方出。琰疑其妻与后主刘禅私通,将妻绑缚,令军以履挞其面,几死复苏。后主闻之大怒,令有司议刘琰罪。有司议得:“卒非挞妻之人,面非受刑之地:合当弃市。”遂斩刘琰。这是《三国演义》第一个因为打老婆被杀的,都怪他老婆太漂亮了。两个少数民族的美女:祝融夫人和马云璐。一个是南王孟获的老婆,一个大将赵云的老婆。祝融夫人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世居南莽,善使飞刀,百发百中,看样子是个野性十足的大美人;马云露是马超的妹妹,汉胡混血健美女郎,个子应该是很高的模特身材,白马王子赵云舍弃倾国倾城的樊氏不要,娶了她过门,模样儿自然难以用言语形容。其他诸如芙蓉娇艳般的樊氏,被张飞看中的夏侯氏,后宫之争逼死甄氏的“女中之王”郭永之女,第一才女蔡文姬等等,三国美女何其之多。2、 男权世界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显然是没有地位的。封建社会的男性作家习惯于以男权价值为中心,站在自我性别的立场去描写女性形象,命名女性的文化符号——伟大的罗贯中也不例外。在他笔下,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三国演义》第一回议郎上疏,将种种不祥天象归咎于“霓堕鸡化,乃妇寺干政所致”,到第十九回猎户刘安杀妻取肉以食刘备,再到一百三回诸葛亮以巾帼女衣羞辱司马懿,无不体现着对女性的歧视。虽然用墨不多,但《三国演义》中女性的出场对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故事完整性,对推动情节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出现的美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肉体为男性消灭政敌;二是成为英雄本色的试金石。笔者在写作之前,试图在《三国志》、《后汉书》这些正史上找些关于貂禅的资料印证观点,但没找到关于貂禅的一言一语。只有《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头提及“布与卓侍婢私通”,但也并没有指明是貂禅。罗贯中大胆采用了“于史无征,采用传说”的写法,并且根据情节需求,舍弃了貂禅原本为吕布妻子,于战乱中失散,流落他乡,被王允收容,她之所以接受王允的连环计是与远在长安的吕布团圆的艺术真实。这位年方二八、色技俱佳的小女子为报王允的教养之恩,毅然决定出山平乱,冒一身事两男的失贞之污,巧妙地周旋于两个好色男人之间,出色完成了“令布杀卓,以绝大恶”的任务。一个自幼养在幕府,涉世未深的少女何以如此老练成熟,风尘味为杜十娘,宋引章,赵盼儿之流所不能及?其不合情理处显而易见。其实,罗贯中的艺术处理从根本上源自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误解。在男性的眼中,天生丽质的大美女具有祸水的一面,会瓦解男性的权利和事业,也可以随时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这首赞歌,明白无误地表现了罗贯中的立场:维护男性的权益,男性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女性的美貌和肉体。《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曹操欲乱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后关公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服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此处十名美女完全被当作礼物送来送去,作为曹操拉拢关羽的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关羽一世英雄,非女色所能征服。又如有倾国倾城之色的樊氏倒追白马王子赵子龙,赵子龙拒绝了,表现了赵子龙“真丈夫也”的气概。孔明之妻黄氏,其貌甚丑,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之学,夫人多相赞助焉。娶个丑老婆并没有显得诸葛亮品位低,相反让读者看到了他智慧的一面。罗贯中的原版《三国演义》本来就很强的“尊刘贬曹”思想,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尊刘贬曹”思想更加突出。像关羽、赵云、孔明这些人就没有性格缺陷。与这些正面人物相对,董卓则是一副反派的逆贼嘴脸:残暴、贪婪、专权、外表上也是胖子一个,不如关羽、赵云这班正面人物般气宇轩昂(《三国演义记载“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三国演义》第八回写董卓离长安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万人筑只;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同样写美女,此处又表现董卓好色,横征暴敛的罪行。对待这样的人物,作者也给了他一个很差的结局:财产被没收,美女都被释放,全家被杀光,自己死后“百姓过者,无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甚至无法下葬,“临葬之期,天降大雷,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好色与否实际上已成为罗贯中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和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三国演义》塑造的类型化人物形象都是有很深的高度的:写英雄豪杰则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写大将之才则有勇冠三军,武艺高超的关羽、赵云、张飞等人;写贤臣良相则有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孔明、姜维、司马懿等人。写美女娇妻则有貂禅、甄氏、大小乔这些绝世美人,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后人只可观赏,无超越可能。参考文献:①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出版,2001年9月②陈寿,《三国志》③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④《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份版本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走近他,品味他,定会让你手不释卷,深深地陶醉在他荡气回肠的 故事 里。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都不一样。 读后感 正是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一中方式。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满分 作文

《三国演义》对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如对刘备的描写体现在“仁义”二字上。刘备兵败后,带着百姓一起逃难,众将劝刘备弃民逃难而刘备去却说:“你等欲陷我于不仁不义乎?”而对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则用奸雄二字来描写。曹操虽有远大的志向和聪明的头脑,但为了实行自己的霸业,不惜杀害忠良无数,还狂妄地高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物描写观点鲜明。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该推出斩首。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关键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_1500字 优秀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合上书静默,我恍惚间感悟到了桃园三结义的真挚、煮酒论英雄的豪迈、千里走单骑的英勇;似乎还看到三顾茅庐的真诚、草船借箭的机智、火烧赤壁的潇洒;也领略到单刀赴会的勇敢、刮骨疗毒的坚忍、空城退敌的谨慎……三国啊!我为你赞叹!

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不少人名垂青史。但是,在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里,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佩服呢?关羽结识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情如真兄弟。关羽受曹操厚待却不忘本,斩颜良,诛文丑,只为立下功劳,报答曹操,去追寻大哥刘备。随后过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过五关斩六将,一时间威震华夏关羽有勇有谋、视死如归、忠诚重义。

除了关羽,诸葛亮,三国中,最精彩的还是数曹操。他虽然疑心重、阴险狡诈,但却是一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龟虽寿》中体会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壮志;也可从《观沧海》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此外,勇猛的赵云,潇洒的周郎,还有那令人扼腕而叹的郭奉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阵营,但相同的是:都令人难忘,令人称赞!

《三国演义》虽情节繁多,但节节精彩,引人入胜。在这些激动人心的情节里,我最喜欢读的的还是“关羽长刮骨疗毒”,这体现出一个真英雄的大丈夫无畏情怀。关羽领兵去攻打樊城,曹仁见关羽没有穿盔甲,便令弩弓手放箭,一箭射中关羽的右臂。箭头有毒,毒已入骨。神医华佗前来医治,他割开关羽的皮肉,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医治时,关羽与华佗谈笑自如,真英雄也!可见他的意志多么坚定,毅力是多么顽强!

《三国演义》每个章节,都在叙说着不同的故事:忧伤,惊喜,豪情壮志,黯然离别,嬉笑怒骂……各不相同,但章章都演绎着人生,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悲叹也好,赞叹也好。这就是精彩的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范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巧似这长江水,从一朵朵汹涌的浪花中卷出了这曲折风云的三 国画 卷。在感叹历史的同时,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位如此有能力有文笔的作者罗贯中。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合就必分的。天下分开了,就会有战争,战争总会有输赢,一山不能容而虎。赢了天下就是一个统一。但随着一代代君王的传位,总会有一些残民以逞的夏启,荒淫无耻的殷纣,这样的暴君。回头看看历史,哪个王朝不是毁在这样的皇帝手中。汉氏的江山在灵皇帝这似乎就到头了。于是,才使众英雄蠢蠢欲动,而三国也就这样诞生了。

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其实不然。从正面看他的心胸坦荡,天资仁厚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他从平民百姓凭着这种魅力打出自己的江山。成功人士的背后总是充满了黑暗但是同时也会有许多的幸运,这幸运可以说是张飞,关羽,和诸葛亮。 这四人的结合就是古代F4吧。个个都有自己的长处,武艺高深的张飞和关羽,想那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辱若涂脂,单凤眼,卧蚕眉。真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呀!而他不只外表美,心灵更是真君子。披肝沥胆,义盖云天,这样的美名多让人羡慕呀!他与张飞组成了刘备的臂膀,更是让刘备显得”柔中带刚“。

如果哭能哭出江山,那这江山就不够分了。只是说每天我们都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许多事情老天自有安排。

和许多人一样,那个南阳隐居的卧龙诸葛亮是我最崇拜的英雄。他简直比神仙还神仙,世界好象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一样,请允许我抒发个人崇拜。草船借箭时,他的智慧太让人不可思议。我不考虑他会死在周渝手上,但是我还在为他着急三天内怎么造出十万支箭。有三头六臂也未必能行,而他告诉我”实在没箭就借呀。而且最好是不用还。“还有木马流牛像是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沙场上造就的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城堡,总是若隐若现的,像在夸奖他的智慧。但是同时他也是有胆识的君子。玩弄空城计,只怕在那残酷现实的年代再没有如此之胆识的军师了吧!但是诸葛亮在聪明也只是历史的一个棋子从草庐出来的一刻起,也许就注定了他要风云一世,不,不是他决定的,只是他帮刘备打江山的时候,他的十颗心都写着一个”忠“字。他想扭转乾坤,可是他的忠心让他什么都做不了了。刘备呀刘备,你聪明了一世,仁善了一世,难道没有想到诸葛亮是十足的忠臣呐。你白帝城托孤的那句”若其子可辅则辅,不可辅则可取之。但我想其实即便是诸葛亮自己当了皇帝,他也是要生老病死的,难道这汉氏江山就不会亡了吗?怪只怪天意弄人。

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我在想是“阿斗”碰上了刘禅,还是刘禅碰上“阿斗”。还是阿斗就是“阿斗”。

在三国的英雄中,曹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国之君。对曹操我认为他野心之大。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看的出他有多自私和不仁。但是他不是盲目的。煮酒论英雄,看的出他时刻在留意身边发生的一切。他为了自己的雄心与报复,能轰轰烈烈的付出自己的一切。虽然没有背上什么好听的名分但是我想够了,至少他不会后悔自己所做的选择。可见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孙权其实是最聪明的人。静观其变。在蜀魏相争时,他并不着急去做倒向哪一边的决定,而是找理由推脱。

周渝其实是最失败的人了。其实我觉得心胸狭窄的人是最不成大事的。一句“既生渝,何生亮”说的还多委屈的样子。其实鱼和熊掌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嫉妒人才,容不下别人,即使你满腹经文也只是一堆废土。因为没有宽容,你会被失败带走生命。

形形色色的生命都如此的深不可测。而他们的一切一切都是建立在生命之上的。战争就是牺牲生命的代言词。战争不简单,需要有勇有谋,还要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了才能打胜仗。从美人计到假投降。情感和生命都被战争埋葬。像刘备这样的仁慈的皇帝也不会因为每一个战士的死,伤心的掉眼泪吧。这就是历史的悲剧。在欣赏英雄的成败的同时,我还是要莫念:“安眠吧。为了战斗牺牲的战士。”三国的奥妙太多太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不仅是我们去回味历史的鸿篇巨作,更是生活和做人的指使灯。其中的奥妙。要认真的咀嚼。

在三国末年,但是最重要的几个英雄相继死去的时候,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去楼空。一种大势以去的凄凉。尽管,战争还在继续,人才也还在渐渐涌出。但是三国盛世以过,回想起英雄们勾心斗角的热闹场景。才深深的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但是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在盛世输的一败涂地也不要在末期胜利。美好的时间是多么的可贵,是非成败转头空,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不后悔,在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里尽放光彩。

一切的一切都成定局,最后三国也像浪花渐渐的在海水中不见,天下合一,归晋。

别为结果遗憾,因为过程如此精彩。

白发鱼僬江渡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满分作文相关 文章 :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优秀作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满分作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作文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三篇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500字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优秀作文10篇

★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6篇

★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6篇

论《三国演义》中美女与政治的关系 【内容提要】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侯与诸侯之间连年争霸,为了实现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美女成了统治者攻击和防御的肉器,美女在改变历史的同时,同时也造成了绝代佳丽自身的不幸遭遇。笔者从当今人们感兴趣的“美女”入手研究《三国演义》中放映的美女与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揭露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 【关键词】 《三国演义》;美女;研究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男性为主的长篇历史小说,根据《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6月份版本)的介绍,小说中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姓名可考证的大约有1000个,出现的女性却只有50人,50人中绝色美人占15人。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美女在《三国演义》中的生活情况。在宏观方面,一方面从美女对《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影响入手研究;另一方面,从《三国演义》中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对美女的影响入手研究。在微观方面,分别从“门当户对”封建婚姻本质,美女的个人素质,与其他文学作品美女形象的比较来展现《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描写美女的独特性。 一、从宏观角度看美女 1、 美女对《三国演义》政治、军事的影响 三国时代的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卷入了战争,各种事情几乎都与政治色彩沾上了边。《三国演义》叙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接近一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其中数名美女“以纫席为战场,以脂粉为甲胄,以盼睐为戈矛,以颦笑为弓矢,以甘言卑词为运奇设伏”,以统治者达到政治目的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美女的介入,政治格局为之一变。 首先说貂禅。貂禅出山前,董卓权势熏天,不可一世,鸩酒杀少帝,白练绞唐妃,奸淫宫女,夜宿龙床。汉献帝完全成了他的傀儡,自号“尚父”,兄弟宗族皆封列侯,别筑楣坞收刮钱财。对内实行残暴统治,“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大臣对之都是敢怒不敢言,有敢怒敢言的丁原、伍孚、周蓖、任琼、丁管等人全都死于非命。董卓掌握军政要权,更有吕布帮助,一代枭雄曹操刺之,十七路诸侯伐之,都没有成功。司徒王允有报国之心,看穿董卓吕布二人好色,以貂禅之色离间而人。貂禅果然不负所望,成功导致父子二人反目,吕布一枪戳穿了董卓的喉咙,结束了董卓的统治。正是读书人说云: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再来说孙尚香。在刘备的众多夫人中,论对蜀国的功劳,当属孙尚香最高。刘备借了荆州不还,让有勇有谋的关羽守之,孙权千方百计想讨要回来都没有结果,最后用“美人计”——让妹妹孙尚香当诱饵引刘备入赘。眼看大耳朵沉醉温柔乡不知返之时,赵云用了诸葛亮先前给他的三个锦囊,刘备才有回家的准备。孙权知道若放刘备回家无异于放虎归山,毅然授剑于蒋钦、周泰二人,并说:“汝二人将这把剑去取吾妹与刘备头来!违令者立斩。”是孙尚香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三次挡回了吴国的追兵,使刘备得以安全返回。没有她的得力相助,哪有后来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当时曹操势力如此强大,各路诸侯都被他消灭,最后只有吴蜀两国走联合路线跟他相持多年(从赤壁之战到吴蜀联合,两国虽有矛盾,但没有战争打响),但两国为什么能够联合这么多年呢?除了战略上的需要外,另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孙尚香的功劳。我们可以举例子对比说明:第六十一回写顾雍进计趁刘备远行,未易往还,差一军先截断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正当孙权准备用此计时,屏风后闪出来孙尚香的亲生母亲,吴国太大喝:“进此计者可斩之!欲害吾女之命耶?”大骂孙权狼子野心而不念骨肉亲情,孙权是至孝之人,只好依着国太。而当孙尚香回国以后,孙权要对蜀国用兵就全然没有顾虑,一个小小的周善被杀都成了战争的借口,正如孙权所言:“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余周善之仇,如何不报!”从这两个事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孙尚香对两国外交关系的重要性。 最后来说说甄氏。曹操大破袁绍之后,曹丕在袁绍家发现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忽见红光满面,发现了甄氏,身边袁绍之妻刘氏为了保全家姓名,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儿媳妇让给了别人:“非世子不能保妾家,愿献甄氏为世子执箕帚。”后家长曹操见了甄氏后,十分满意,发出:“真吾儿媳也!”的感慨,并令十八岁的曹丕纳下为妻。《三国演义》中甄氏未发一言而全家命运甚至河北命运为之一变,可见她的魅力是多么大。袁绍与曹操交战多年,自是有不共戴天之仇。袁绍战败后,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传统,袁家老小要么被杀头,要么被冲军,要么被塞到厨房当丫鬟用,曹操却没有动袁家一根毛,而是把持着怀柔政策,后来曹丕进位,甄氏还当了皇后。曹操可不是什么心胸广阔之人,当年为绝后患董妃肚子里的六个月孩子都没有留下,足见其心胸狭窄。要不是出现了甄氏,曹操必视败军之命如同草芥。 2、《三国演义》政治、军事对美女的影响 首先,政治婚姻导致了个人爱情缺失。在统治者的眼睛里,政治利益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美女只是他们的一件得力肉器:在遭遇政治危难时,美女就是防御的盾;在处于政治优势时,美女就是进攻的矛。一切围绕的政治利益转的婚姻导致了真爱的丢失。 孙尚香自是少有的痴情女子,吴国的郡主,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择偶观念是“非天下英雄不事之”,当嫁给天下英雄刘备后,便是对刘备忠贞不二:“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与刘备生死与共,逃回荆州,苦苦追随多年,当听闻刘备军中而亡,她望江西遥哭,投江而死。为他所忠守的爱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无所后悔。在后人看来,孙尚香俨然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他只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已,他苦心追随的大英雄也在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时,放弃了吴蜀两国重新联合,共灭曹魏的大好时机,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便放弃了他们的结发之恩。 貂禅与吕布,美女配英雄,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女中貂禅”刚好是般配的一对。吕布杀董卓,英雄和美女走到了一起,结局本来足够告慰人心。实际上,貂禅只不过是吕布的小妾,家中地位很低。曹操包围吕布,吕布入告貂禅,貂禅害怕吕布死后自己无所依靠,劝吕布“将军与妾做主,勿轻骑自出”。结果吕布命殒白门楼,貂禅果然成了寡妇。相传曹操念其杀董卓有功,封其为“护国圣女”,修圣女殿终日奉养。又相传貂禅后来被关羽所获,但关羽不近女色,怕她成人间祸水,把她头砍了。 赵范之嫂樊氏算是最有爱情观的人——她宁愿当寡妇也不愿意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樊氏对赵子龙一见钟情,委托小叔子赵范传达自己的择偶标准:1、文武双全,名闻天下;2、相貌堂堂,威仪出众;3、与赵范同姓——这明摆着是非要你赵云不可了。这樊氏也不是寻常角色,书中记载其“有倾国倾城之色”、“丹阳太守赵范之嫂”,然而这桩连诸葛亮都称作“此亦美事!”的婚姻却被赵子龙拒绝了:“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又道:“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听后发出:“子龙真丈夫也!”的感慨。我们可以看出并非赵云不喜欢大美女樊氏,也不是嫌弃人家是寡妇,而是咱们的大英雄为了忠君之事,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人类婚姻的目的,本为结二性之好,应以人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为基础。然而三国美女们的婚姻都是由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任由政治利益摆布,个人意愿完全被扼杀,从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悲剧是彻底的。 其次,政治关系的尔虞我诈,决定了美女们的命运悲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这种政治婚姻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封建社会里,对于骑士和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事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结婚违背个人意愿倒也算了,导致命运不幸才叫大悲大惨。 貂蝉的命运传说纷纭,有的说是自刎而死,有的说曹操为笼络关羽连同赤兔马一起把她送给了关羽,关羽留下骏马却让貂禅走了。民间有不少戏剧、评书和传说述说着的貂禅命运结局都不尽如人意。倒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貂禅结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红尘,西风古道,风尘恋恋,老马旧车。貂禅身着红裳,最后凝望了一眼那曾经风虎云龙的长安城,然后黯然垂下车帘。 孙尚香疼过的阿斗在即位后对先主的几位夫人也进行了封缢:皇后吴氏为皇太后,甘夫人为昭列皇后,靡夫人也被追封为皇后,但独独落下了孙尚香。论功劳,孙尚香远远在三位夫人之上,没有她刘备当年早死于乱刀之下,安能有后来进位汉中王。没有她,吴蜀两国或许早已战火不断,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究其原因,我们细读《三国演义》便可知晓:阿斗即位是章武三年,当年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先主白帝托孤,正是吴国和蜀国关系发展到最低谷之时——这种情况下,孙尚香没有被封是必然的。 甄氏自被曹丕纳下为妻,深得曹丕宠爱,更兼生下曹睿,自幼聪明,夫妇俩喜欢得不行,这样的结果自是夫荣子贵,足慰人心。然而郭永之女出现后,与甄氏争宠,郭贵妃买通近臣张韬。“时丕有疾,韬乃诈称于甄夫人宫中掘得桐木偶人,上书天子年月日时,为魇镇之事”,丕大怒,遂将甄夫人赐死,立郭贵妃为后。把两个美人放在后宫争斗中是多么一件残忍的事情,洛神就此烟消云散,可悲,可怜。 吕布的女儿,当年吕布为了保住徐州,欲把女儿送到袁术处成亲,但后来曹操从中作梗,袁术父子丧命,她连夫君的面都没见着就成了望门寡。曹操女儿,当年曹操为了取河北之地,不顾“仇家不婚”之大义,许配给袁谭,后来袁谭被曹洪杀死,也成了寡妇。封建社会封疆大吏的女儿远远没有当代社会达官显贵子女般万千宠于一身,她们只是父王的一件礼物,父王有用,随时可以送给别人。 我们曾经痛声疾呼刘兰芝被婆婆强行夺走了恩爱,赵五娘被丈夫抛弃,林妹妹没有嫁给贾宝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子佳人不得善终,唐明皇身为皇帝与杨贵妃也不得善果,却忽略了三国女子们更悲惨的命运。他们连起码的感情欲望,爱情要求都被扼杀,他们不是有情人难成眷属,而是连选择自己向往对象的权利都没有,甚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都得不到,三国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惊滔巨浪下不可能有他们平静的婚姻生活。 二、从微观上分析美女 1、 倾城倾国的美丽佳人。 美女之所以招人喜欢是因为她们的审美价值高,《三国演义》中的美女被罗贯中放置于 英雄豪杰审美取向和群雄逐鹿的政治斗争中显得格外突出。美人不同体而皆悦于目,罗贯中刻画美人形象入木三分,寥寥数笔便使形象栩栩如生。 貂禅。《三国演义》中描述美女着墨最多的莫过于貂禅了。“闭月修花”一词用来形容女子的容貌,则“闭月”典故就出自貂禅。有词赞道:“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婉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王允见了貂禅以杖击地曰:“谁想天下却在汝手中耶!”;吕布见了貂禅“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禅”;董卓见了貂禅,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纳貂禅后更是“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真也难怪,人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大乔和小乔。都说这一对姐妹花漂亮,《三国演义》里面却没有具体的描述,二人之绝色有何依据?《三国志》中《吴书·周瑜传》里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松之作注,跟二乔有关的也只有一句:“桥公二女虽流离(理解为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曹子建《铜雀台赋》表达了曹操的想法:“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1、孙策和周瑜对大小乔这对姐妹花是满意的;2、曹操对这对姐妹花也是很有想法,更有人曹操说曹操进攻江南只是为了夺取这对姐妹花——以曹操、孙策、周瑜之类的大英雄何愁天涯无芳草?但对这对姐妹花情有独衷,足见大小乔的魅力。 甄氏。甄氏绝对是惊艳型的女子,这点从曹氏三父子对甄氏的觊觎之心可以看出。袁绍新败,曹丕见二妇人啼哭本欲杀之,但看到甄氏的脸“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就决定做下英雄救美的事;曹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如果不是甄氏美貌,曹操会让曹丕娶一个没有了依靠的寡妇,当时曹丕只有十八岁,常人父母善不肯,更何况神通广大的曹操!曹植对甄氏完全是小弟弟对神仙姐姐的崇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直接把甄氏写成了洛水女神,通篇充满了曹植对洛神的向往和爱慕,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情书。 孙尚香。相比之下,《三国演义》描写孙尚香就只字没有提及其外表,但周瑜先前有言,用的是“美人计”,可见孙夫人姿色应该不会太差。还有两点是《三国演义》中其他美女所没有的:首先,孙尚香家庭背景好,孙氏家族三分天下有其一,古代女性很少有字,然而却在历史上留下全名,足见其贵重;其次,孙尚香十分尚武,闺房内“刀枪簇满,侍女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另外”,足见其个性十足。第五十五回中有一句话:“玄德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刘备可是作梦都想收复汉室江山的人物,此番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惊人之举,全仗孙尚香的美丽姿色。 步夫人。《三国志·吴书》有记载:“吴主权步夫,临淮淮阴人也。与丞相荹同族。汉末,其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于权,宠冠后庭。”步夫人是孙权众多夫人中最漂亮的一个,她的最大优点就是不爱吃醋(《三国志·吴书》中有记载“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近,故久见爱待。”),经常介绍女孩子给孙权认识,孙权也因此最宠爱她,后来还追封她为皇后。 甘夫人。刘备的偏房太太。《三国志·吴书·甘皇后传》记载:“(兴平元年194)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其时纳为妾则尚应有嫡室夫人)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据说甘夫人皮肤甚好,刘备夜晚喜欢把她与一座羊脂玉做的人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怜一代美人跟随刘备东奔西走,四处逃亡,寸福未享。刘备打起战来老婆乱丢,被吕布、曹操夺了去。刘备刚刚安顿下来,她就香消玉殒了。 邹氏。张济之妻,在宛城攻略战中被曹操看上,结果送了典韦一条性命,可见红颜祸水,为害之甚。书上说:"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推算一下,那曹操也是个好色之人,天下美色又任其取舍,想必品位不会差,而这邹氏,从年纪上算至少也有三十岁了,居然还能迷住曹操,可见一是平时保养得好,二是确实貌美。这个是成熟型的。 胡氏。胡氏为后蜀大臣刘琰之妻,极有颜色。因入宫面见皇后,后留在宫中,一月方出。琰疑其妻与后主刘禅私通,将妻绑缚,令军以履挞其面,几死复苏。后主闻之大怒,令有司议刘琰罪。有司议得:“卒非挞妻之人,面非受刑之地:合当弃市。”遂斩刘琰。这是《三国演义》第一个因为打老婆被杀的,都怪他老婆太漂亮了。 两个少数民族的美女:祝融夫人和马云璐。一个是南王孟获的老婆,一个大将赵云的老婆。祝融夫人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世居南莽,善使飞刀,百发百中,看样子是个野性十足的大美人;马云露是马超的妹妹,汉胡混血健美女郎,个子应该是很高的模特身材,白马王子赵云舍弃倾国倾城的樊氏不要,娶了她过门,模样儿自然难以用言语形容。 其他诸如芙蓉娇艳般的樊氏,被张飞看中的夏侯氏,后宫之争逼死甄氏的“女中之王”郭永之女,第一才女蔡文姬等等,三国美女何其之多。 2、 男权世界的产物。 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显然是没有地位的。封建社会的男性作家习惯于以男权价值为中心,站在自我性别的立场去描写女性形象,命名女性的文化符号——伟大的罗贯中也不例外。在他笔下,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三国演义》第一回议郎上疏,将种种不祥天象归咎于“霓堕鸡化,乃妇寺干政所致”,到第十九回猎户刘安杀妻取肉以食刘备,再到一百三回诸葛亮以巾帼女衣羞辱司马懿,无不体现着对女性的歧视。虽然用墨不多,但《三国演义》中女性的出场对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故事完整性,对推动情节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出现的美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肉体为男性消灭政敌;二是成为英雄本色的试金石。 笔者在写作之前,试图在《三国志》、《后汉书》这些正史上找些关于貂禅的资料印证观点,但没找到关于貂禅的一言一语。只有《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头提及“布与卓侍婢私通”,但也并没有指明是貂禅。罗贯中大胆采用了“于史无征,采用传说”的写法,并且根据情节需求,舍弃了貂禅原本为吕布妻子,于战乱中失散,流落他乡,被王允收容,她之所以接受王允的连环计是与远在长安的吕布团圆的艺术真实。这位年方二八、色技俱佳的小女子为报王允的教养之恩,毅然决定出山平乱,冒一身事两男的失贞之污,巧妙地周旋于两个好色男人之间,出色完成了“令布杀卓,以绝大恶”的任务。一个自幼养在幕府,涉世未深的少女何以如此老练成熟,风尘味为杜十娘,宋引章,赵盼儿之流所不能及?其不合情理处显而易见。其实,罗贯中的艺术处理从根本上源自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误解。在男性的眼中,天生丽质的大美女具有祸水的一面,会瓦解男性的权利和事业,也可以随时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这首赞歌,明白无误地表现了罗贯中的立场:维护男性的权益,男性可以而且应该利用女性的美貌和肉体。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曹操欲乱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后关公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服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此处十名美女完全被当作礼物送来送去,作为曹操拉拢关羽的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关羽一世英雄,非女色所能征服。又如有倾国倾城之色的樊氏倒追白马王子赵子龙,赵子龙拒绝了,表现了赵子龙“真丈夫也”的气概。孔明之妻黄氏,其貌甚丑,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之学,夫人多相赞助焉。娶个丑老婆并没有显得诸葛亮品位低,相反让读者看到了他智慧的一面。罗贯中的原版《三国演义》本来就很强的“尊刘贬曹”思想,经过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尊刘贬曹”思想更加突出。像关羽、赵云、孔明这些人就没有性格缺陷。 与这些正面人物相对,董卓则是一副反派的逆贼嘴脸:残暴、贪婪、专权、外表上也是胖子一个,不如关羽、赵云这班正面人物般气宇轩昂(《三国演义记载“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三国演义》第八回写董卓离长安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役民夫二十万人筑只;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同样写美女,此处又表现董卓好色,横征暴敛的罪行。对待这样的人物,作者也给了他一个很差的结局:财产被没收,美女都被释放,全家被杀光,自己死后“百姓过者,无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甚至无法下葬,“临葬之期,天降大雷,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 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好色与否实际上已成为罗贯中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和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 《三国演义》塑造的类型化人物形象都是有很深的高度的:写英雄豪杰则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写大将之才则有勇冠三军,武艺高超的关羽、赵云、张飞等人;写贤臣良相则有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孔明、姜维、司马懿等人。写美女娇妻则有貂禅、甄氏、大小乔这些绝世美人,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后人只可观赏,无超越可能。

关于历史的论文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

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

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

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 *** 。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

“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

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人类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

几千年来,人类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兴盛与衰弱,辉煌与惨淡,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苍桑在来去轮换,时代的阔步在前进,人类向前发展的阶段总是那么值得让人回味…… 历史蕴含着真知,了解昨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是为了向往明天,吸取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启迪,从而更好地充实今天、创造明天。 民族的英雄,祖国的功臣,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民族的毫发间,热血横洒,才有了现在祖国的富强。

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 我们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安祥的美好社会难道不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吗?我想是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应当“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

以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继承革命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味它是为了让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当自己过去的光荣、耻辱成为远去的背影时,我们为自己曾经拥有过这样的一次历史之旅而感到赞叹不己! 因此,我们应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而了解历史,让自己的一生成为日后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 *** 。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历史总被雨打风吹去

有的人在创造历史,有的人在被历史所抛弃。世上的事变幻莫测,有的地方阳光明媚,有的地方山洪爆发,天崩地裂;有的人刚刚呱呱坠地,同时历史也把一些人抛进历史的坟墓。但无论如何,历史总不会把文明的脚步停歇,用去等待步履蹒跚的迷茫者,但最终它也会过去的。

历史是永无止进的步伐,时代的车轮,文明的动力总把这一辆满载的巨轮推向更近的前方。历史是恒久不变的,它源远流长,有多长我无从知晓。但我却懂得人生短暂,不过匆匆数十寒暑。有的人一生精力充沛,一生都在创造历史,他们是人类历史的骄傲与辉煌,也有的人一生默默无闻,从没有什么辉煌的瞬间,却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他们意识落后,是生活在人类社会最底层的人,然而历史并没有剥夺他们的一切,一视同仁地赋予他们伟大的生存空间。

我敢说:造物者是无与伦比的。它创造了历史用来衡量人类的价值。因此历史也是一杆天平,左右平等,展现伟大的辉煌,衬托渺小的可贵。

是李世民这样说的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是一面照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魔镜”是一面穿越挫折与痛苦的镜子。对着“镜子”我感慨颇多。

以史为镜,使我懂得了莽夫的悲哀:当虞姬横刀一抹的时候,湛蓝滑过眼帘,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马骓悲鸣。他昔日英雄的传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他的代言,“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他的写照。驰聘骏马于沙场之中来回都是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此等的英雄最终走向了莽夫的归路,当四面楚歌的时候已无法挽回他所失去的一切,乌江上横刀一抹便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历史是无情的,总喜欢把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总会给人以“发人深省”的觉悟,鞭策着每一个知史的人前进。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就如同一条来自上古的河流,上演着的一切酸甜苦辣就是它不足道的小水珠。无论片段如何精彩,它总会被抛诸脑后,成为人类永久的回忆。

历史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成长,同时它也被风吹雨打去。

老师们,同学们(看情况而定,像神马领导啊神马的你自己看着办)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瞬之间,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 *** 诞生90周年纪念日.1921—2011,90年沧桑巨变,90年翻天覆地,中国 *** 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1402年6月初八,历史的沦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即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使生活更加老师们,同学们(看情况而定,像神马领导啊神马的你自己看着办)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瞬之间,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 *** 诞生90周年纪念日.1921—2011,90年沧桑巨变,90年翻天覆地,中国 *** 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1402年6月初八,历史的沦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即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使生活更加美好!美好!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的英雄人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不懈,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即然历史选择了中国,我们应该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使生活更加美好!。

1 历史铜镜中的亮点 铜镜中,泛起闪烁地、夺目的几缕金光。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情,霸王泪。

残阳铺江似血。鸿门宴,义放刘邦小儿,不是不听亚父范增良言,而是我项羽博大的胸怀不惧刘邦的阴险。

四面楚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我项羽今日一死,成全了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 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南阳卧龙,三试刘备爱才之心,"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草船借箭,神机妙算,赤壁之战,天下三分。

最是痛惜刘备不听我孔明之言,火烧连营七百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五日渡泸,深入不毛,七出祁山。一手难放回掌,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孔明的才智,武侯祠香火不断。 "英雄难过美人关"。

历史长卷上没有冷落女子。"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美得妩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得仪态万方。

红颜祸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使褒姒背上千古骂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把杨玉环骂得如何不是。

我看却未必,越女西施不是成就了勾践"越甲三千可吞吴"。杨家女将,不是个个逞能。

这时,历史铜镜出现一位"白衣仙人",他正饮酒自乐,这不是谪仙诗人李白?大诗人啊!为何"借酒消愁"呢?早知官场昏暗,又何必"仰天大笑出门去",感慨"我辈岂是蓬蒿人"呢?诗人惆怅,吐出的三分是豪情万丈,七分是盛唐多彩的江山。三分注定你才高八斗,孤高自傲。

盛唐的画卷之中,不是帝王之像,而是你谪仙李白呀! …… 乌江岸,记载的永远是项羽的血;汩罗江,流淌的永远是屈原的泪;三国英雄,孔明的才智,永远最夺目…… 岁月的痕迹,历史的沉淀,闪烁一千年一万年。 2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

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

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

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

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的咆哮时,在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业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

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绝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3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 *** 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

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

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 人镜对着太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

于是双手挥舞着高呼“明君”。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在中国 *** 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与自信气概;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 *** 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争取民族解放的神圣战争。它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在中国 *** 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动员,是中华民族经历百年屈辱和抗争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中国 *** 和中国人民以及一切爱国力量将永远珍惜和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并从中不断获取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动力。

谈历史

-

我不敢说历史是什么,我只能说历史像什么。

历史像一条满满的海滩,古人是海滩的缔造者,而我们是一个个悠闲地过客,我们在历史的海滩上散步,又想拾起点什么

于是我们知道了秦前的战乱纷飞、群雄争霸;汉朝的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盛唐的公主出嫁,歌舞升平;宋末的骨肉分离,词人思瘦;还有大元并不属于我们的莫斯科,我们的祖宗通过郑和下西洋将恩泽遍洒蓝色星球,我们还看到了史上最贵的一把火怎样烧掉天朝上国的尊严,烧毁半个中国的骄傲,烧痛我们后辈人的心,月光下破碎的斑驳是那些琉璃的泪吗?

我们就在这条海滩上一步一步的前行,拾起古人留给我们的记忆,岳飞、秦桧同样应该被记住,就像石头钻石同样硌脚。

人累了,天黑了,海滩却同样在那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海滩有更多下陷的足迹。

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大自然来作词,人类来谱曲,农民和领袖同样唱得出转音,只不过秦始皇转的大一点,陈胜转的小一点,五线谱写满了前辈们足够的功底,让他们一直从离骚唱到东方红,有花美的霓裳羽衣曲,也有悲凉的骊山怀古,还有黄河大合唱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词都是历史的赐予,每一个音符都是感人的触摸,在音乐的灵魂里我读出了历史的发展壮大,80后华人的历史不止只唱到R&B,中国人的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歌谣可以让更多的人传唱。

历史不是谁写给谁看得而是谁来书写的,古人写下了万里长城,近现代人写下了万里长征,我们应该写下更多可以万年来辉煌,历史是伟大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打开历史的藏卷,你的名字便深深地映入了我的眼帘。一篇篇泛黄的史册写出了你的命运,一章章历史的诗篇道出了你心中的悲哀。

口中的你背信弃义,落得个叛国的千古罪名;京剧中的你更是一张白脸,活脱脱的一个奸诈、阴险的形象。但历史的你究竟是怎样的呢?东汉末年,群鹿逐起。

各方能人将士纷纷投奔其明主。而你,竟打破常规,颁发“求贤令”。

于是,许多能人才士纷纷投靠你的门下,这不仅是因为你的过人胆识,更是你的眼光独到,唯才是举。就说许攸吧,本是袁绍门下的一名谋士,而袁绍在官渡之战之时骄傲轻敌,不听许攸劝告,而许攸一怒之下连夜投奔了你。

当你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高兴得连鞋都没穿,赤着脚丫子便跑出来迎接。这时的你令许攸乃至三军无不为之动容,对你的忠诚度又更加深了一步。

你的唯才是举令你门下谋士、才将对你死心踏地;而你的文韬武略更是令人折服。许劭说过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也好,英雄也罢,你就是你。

纵观天下,刘备一生因自私和目光短浅而断送蜀国霸业;而孙权只是子承父业,如果没有周瑜和鲁肃,东吴又何以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只有你,在黄巾之乱时大举义兵镇压平乱,又有了谋刺董卓的惊人壮举,再到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无一不显你的胆识过人,是你用你的文韬武略打下了属于你的江山。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却把你打进了无边的地狱,甚至还让你背上了千古罪名。

可试问天下人,除了你,又有谁有胆量发出如此霸道大气之语?纵然是狼子野心,但你却活得真,活得诚。你是小人,但你是真小人,这才是你超过其他人的地方,你敢爱敢恨,甚比伪君子而活得真实。

因为唯有你才会发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言壮语,才会叹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凄怆悲凉……你愚不可及却又聪明绝顶;你狡猾奸诈却又坦率真诚;你疑神疑鬼却又豁然大度;你心胸狭窄却也宽宏大量;你是小人嘴脸却有大家风范;你有英雄气概也有儿女情怀。这样的你这样集矛盾于统一而又独一无二的你,所体现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豁然大度。

“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你,曹操,不愧为“命世之才”。昔人已没,江山依旧,青梅谁煮?。

历史小论文

时间老人似乎不知疲倦,不断地推动着人类这几千年的历史,不曾因为某人、因为某事而停下几许。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们不止给后来者的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可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历史的“衍生物”,时时督促和激励着我们。

由于历史的广泛我不能一一道来,所以我从我所学的专业角度来谈谈自己读史的感悟。我学的市场营销,毕业后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把公司的东西推销出去。而把东西推销出去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使顾客喜欢你相信你,顾客才可能买你的产品。怎样才能让顾客信任你呢?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还是乱说顾客?都不是。那该怎么做呢?别急,让我们翻开历史,细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秦朝时,有个叫商鞅的人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相信,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由此可见要想让别人信任你,必须要讲诚信,言行必出,做事做人要用上自己百分百的真心和诚心。不能为达成目的————把东西卖出过去,而欺顾客。要以顾客为中心,把产品卖给需要它的顾客,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历史长河承载着过去的人与事,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了一个个足迹,似余音寥寥,让我们知道他们曾经来过这世界。

以史为鉴,学做人做事。让我们用心汲取古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叙述的历史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学定义与目的的思考,探讨史学发展的沿革,并藉此探索史学辉煌与沉寂的内在原因。同时通过思索目前国学热与全民读史热潮的内在动因,探索如何兼顾史学的科学性与扩大学科的群众基础等问题。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创新是其发展不竭的动力。叙述历史无疑是增加史学群众基础的不二选择,史学平民化是一个趋势。如何兼顾叙述的历史和考证的历史,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叙述史学;史学理论;后现代

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叙述史的关系

1、历史学与叙述史学的关系。关于历史的定义不同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或与时代相关或与治史准则相联系。而几乎所有关于历史的定义无不关注到了历史的叙事这一价值。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i而杜维运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叙述“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ii关于这一问题西方也有类似的认定,影响西方史学界数百年的兰克学派创始人兰克,在《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史》一书中提到,“人们一向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批判过去,为将来利益正时代,我不主张这样,我真正希望记录过去的事情”。中西史学家何以对此有着类似的认识,我认为基于历史以下几个特点。从历史的本身来看历史是有事实的构成,事实的确认,事实的表达,三方面组成。而事实的构成是其基础。而历史的本身,其实就是过去的事。是过去事物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是故叙述清楚史实是历史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艺术层面强调叙述的重视,这点与我国传统的文史不分家不谋而合。叙述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理应重视。

二、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史和民间述史

1、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历史。文学从定义上是一种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定义上相比,貌似同史学不甚相及。但两者似确有相互渗透的地方。有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著述总是和文学难分彼此,例如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至今都以期文字优美,叙事丰满,受到文史学界的重视,后世之史书纷纷仿其体例,让一个个冰冷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仿佛重现了历史的场景一般,这样类似文学的描述赋予了历史灵与肉。这一点使其成为吸引大众,最受群众欢迎的学科之一。同时,文学作品也具备其史料价值,章学诚说过“五经皆史”陈寅恪先生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而如今历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更是大大扩展。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19世纪上半叶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也强调了历史同文学的密切关系。法国浪漫主义史学家巴兰特说:“我一直设法使历史小说从历史中汲取的兴味再回到历史中去,首先,历史必须是准确的,但我想它同时也可以是逼真而有生气的”iii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许多思想滥觞于浪漫主义史学之中。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史学著作对历史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通过叙述,使史实变为故事,史学是叙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史学应当为史学与艺术之统一。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们也应真实的予以思考,从而推动史学的进步。比较激进的说法来自新历史主义史学家海登怀特,他认为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

2、从史学的文学性谈民间述史。近几年来,我国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学习国学,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而历史学作为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民的青睐。史学普及读物高居图书销售的前列,畅销书专栏长期被通俗说史类读物所占据。沉寂多年的历史仿佛一夜之间苏醒过来,并迸发出了惊人的生机和活力。这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一件事。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增高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学如今何以如此之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渴望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其次是学界的繁荣和对文化的努力推广。以及多媒体信息化时代下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等等。

三、历史通俗写作的前世今生

老辈历史学家其实早已开始了历史通俗写作和叙述历史的尝试。最早的通俗讲史的大家可能算是旅美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了,1944年9月黎东方先生在陪都重庆开创收费讲历史的形式,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黎先生讲史生动形象,却又不虚构任何以人物与事件。林语堂先生得知此事后说要将“幽默大师”的名衔转送给黎东方。在先生写完《细说清朝》一书后,胡适先生鼓励他把历朝历代都讲一遍,先生笔耕不掇,陆续写出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和《细说民国》。1998年先生逝世后,出版社约请几位著名历史教授补齐了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和宋朝。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重视历史的通俗解读。先生撰写的《苏秦张仪》、《关岳合传》、《中国地理大势》、《三国史话》。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好评。四部书现在以《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如今,由于多媒体的传播。更是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普及历史,叙述历史中来。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拳头节目百家讲坛,搭建起专家学者同群众的一个桥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深受观众好评。出版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尝试。

结 语

史学平民化和全民读史是大势所趋,对历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利好。从传统叙述史学和史学的文学性看也符合传统述史的传统,老派学者亦有诸多成功的尝试。人民的选择才是应有的改变。如果能抓住这一趋势,相信一定能够迎来史学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希望那一天的尽快到来。让历史学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i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2.

ii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iii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129.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出版社,1999.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Z].台湾,1981:2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3]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8.

[5]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古罗马)塔西陀.罗马帝国编年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法)布罗代尔.论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

关于高中历史的论文范文

高中同学们在答历史试卷时,经常会遇到评论该段材料,写一篇小论文,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历史小论文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同学们。

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尽量做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教会高中生先读懂题意,弄明白题目的具体要求,抓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做到下笔时胸有成竹,紧扣题意,而不是离题很远。

(2)拟好标题。好标题能画龙点睛。写作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标题过大,写作内容就会空洞不实在,标题过小则会让自己的思路打不开,无话可说。因此标题的内涵宜适中,让自己感觉有话可说,标题字数不能过多。如①“浅论科举制度”,②“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③“浅谈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④“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四个论文题,比较而言题①就显得文题过大,题④则显得文题过小,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写作起来会感觉有点难度,而题②教材介绍了科举制度从隋朝文帝、炀帝到唐朝太宗、武则天、玄宗的发展历程,题③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教材也有讲述,因而高中生会觉得好写得多。

(3)组织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材,要适当运用已经给出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材料组织起来。材料不是越多越好。要让材料为自己去“作证”,就一定要选择那些说服力强的、容易让人信服的、容易打动别人的材料。

(4)正文写作。一般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论点要紧扣标题,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论据是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历史事实或经典名言;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可将其总结为三段式:亮明观点———证明观点———概括总结。

放眼尽观“清朝统治史”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开发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清朝文人学士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明清朝文人学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碍。它像一个牢笼,将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个范围内,将原本胸怀大志,可以成龙的学子们,套上了链索,使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可展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其次,“文字狱”也为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刚开始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是,当时西方国家发展速度飞快,逐渐超过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走向落后趋势。

清朝从刚开始,“只留头,不留发”的统治到了最后的灭亡,这是值得他们反思的。当年,清朝刚入关时十分英勇。骑、射、打、猎都是他们的强项,可到后来他们一味的不务正业,奢移成性,最终酿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毁灭。

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之皇溥仪,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什么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这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阴影。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

为了帮助各大莘莘学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优秀历史教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一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越来越频繁,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深受影响。借助于现代技术,不仅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教学方法也得以改进,教学内容也大为丰富。因此,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技术,以便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释迦牟尼。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2]王毓高,石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2(02)。

[3]张荷。运用“友善用脑”理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设计[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二

一、背景篇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问题篇

1.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2.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不科学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3.不重视学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效率不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对策篇

1.重视开学第一课的引导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2.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3.重视练习的训练和落实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