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核朝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核朝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主条目:朝鲜半岛历史根据考古所得,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朝鲜民族是阿尔泰人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欧亚大陆迁徙到朝鲜半岛后形成的。传说从公元前2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檀君古朝鲜(意为“宁静晨曦之国”)。前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东北分布着夫余、沃沮、濊貊、东濊和三韩。进入4世纪以后,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统一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 史称“三国时代”。公元7世纪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史称“统一新罗时代”。大同江以北的高句丽故地则形成渤海国。904年,新罗僧人金弓裔建立“后高句丽”。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并深受中国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响。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王朝,定国号为朝鲜,史称“朝鲜王朝”。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中协定了清朝承认朝鲜自主,当时日本控制下的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日本扶持建立了临时性、过渡性的大韩帝国傀儡政权。1910年,大日本帝国占领大韩帝国,宣布“日韩合并”。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达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4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由苏联势力范围的“北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南韩(大韩民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南韩。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北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

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实质 【内容提要】近来,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赞同或指责当事国的立场或行为。其实,朝核问题由来已久。目前的朝核危机不过是历史上朝核危机的延续。本文仅就朝核危机的历史由来做些介绍,以便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当前的朝核危机。【摘要题】世界政治【关键词】朝鲜/朝核问题/朝美关系/朝鲜外交【正文】一、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由来已久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1953年10月签订的《朝美共同防御条约》获得了在韩国无限期驻军权,并于1958年开始在韩部署核武器。[1]据报道,美国一度在韩国部署过1,000多件不同类型的战术核武器,建有4个长矛地对地导弹发射场和144个奈基式Ⅱ型地对空导弹发射场。[2]美国还曾多次对朝鲜进行核威胁。在1950、1953、1969、1975、1981年双方关系紧张时,美都曾扬言要对朝进行核打击。为此,朝鲜方面曾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美韩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资源短缺和电力能源供给紧张问题,朝鲜也开始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并逐步在宁边等地建立了核设施。[3]1985年,由苏联援建的宁边核反应堆开始运转,[4]同年12月,朝鲜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1986年,朝方发表声明,建议把朝鲜半岛变成无核区,并公布北方不试验、不生产、不储存和不引进核武器,不答应建立包括外国核武器在内的所有军事基地,不答应外国核武器通过自己的领土、领海和领空。朝方同时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南部的全部核武器,取消有关在朝鲜半岛使用核武器的所有作战计划。[5]然而美韩仍未对朝鲜的呼吁做出积极回应。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官员正式提出朝鲜核问题,质疑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美日不断向北方施压,要求朝方签署核保障协定,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检查。朝方则声明,朝方没有开发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但假如要进行核查,南北双方都要接受核查。美韩两国反复磋商后,美国决定从韩国撤走所有战术核武器。1991年11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发表《为韩半岛无核化及实现和平的宣言》,第一次明确公布:韩国将不制造、不拥有、不储存、不配备和不使用核武器;核能源只用于和平目的;遵守“防止核扩散条约”以及根据这一条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的“核安全措施协定”;韩国国内的核设施与核材料接受彻底的国际检查,不保存核废料处理及浓缩设施。[6]朝鲜方面迅速做出反应,就签署核保障协定问题提出四条建议:(1)只要美国开始从南朝鲜撤走核武器,朝鲜就在核安全协定上签字;(2)对南方是否存在美国核武器和北方的核设施同时进行调查;(3)朝美双方就同时核调查和消除对朝鲜的核威胁问题进行协商;(4)朝鲜北南双方就不开发核武器和建立朝鲜半岛无核区问题进行协商。[7]12月18日,卢泰愚总统公布:此时此刻,在韩国任何地方连一件核武器也不复存在了。布什总统表示对卢泰愚的宣言不持异议,表明美国已从韩国撤走了全部核武器。12月31日,北南双方草签《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公布双方都将不试验、不生产、不拥有、不储存、不部署、不使用核武器,双方保证不谋求拥有核处理和铀浓缩设施,相互进行有选择的核调查以及建立一个关于核问题的联合控制委员会。1992年1月,北方公布签署核安全协定,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调查。2月,双方互换《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正式批准文本,并公布从即日起生效。4月,朝鲜政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一项实行核保障的协议,随后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6次检查。在此基础上,朝韩双方达到了对对方核设施同时进行检查的协议,并组成了两国核控制委员会。朝鲜半岛核武器问题朝着积极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由于双方在选定具体核查对象方面出现分歧,协议未能落实。南方主张采取“相互对等同数原则”,并要随时进行“非凡调查”;而北方则主张“同时消除怀疑原则”,对美国在南方的核武器、核基地进行“全面调查”。[8]北南双方的分歧为日后核危机问题的屡屡出现埋下了伏笔。虽然朝鲜方面已多次申明自己没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和愿望,并已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多次调查,但美方仍坚持认定北方已具备核开发能力,并断言朝方隐藏了核设施和核物资,要求朝鲜接受强制性检查。同样,虽然美韩方面公布已经撤走部署在韩国的全部核武器,但朝方则坚持认为南方仍留有核武器。为向朝施压,韩美公布恢复1993年的联合军事演习。朝鲜政府则公布冻结同韩国进行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双边对话。1993年1月,朝鲜又公布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视察。由于美韩举行了以朝鲜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3月12日,朝鲜政府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与核不扩散条约国,通报朝鲜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5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通过825号决议,要求朝鲜重新考虑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定。次日,朝政府发表声明,认为联合国825号决议是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和主权的侵犯,朝鲜表示果断反对,并警告美国必须对由此产生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9]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在各方努力下,6月,朝美首轮会谈在纽约举行,朝鲜公布暂不退出条约。7月,双方在日内瓦进行第二阶段会谈,发表美朝关于核问题声明,美国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不使用武力、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朝鲜则同意尽快同国际原子能机构恢复接触,双方将就核保证和对朝鲜核设施检查问题进行磋商。1994年2月,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同意对其7座核设施进行检查。几经反复之后,朝美双方终于在该年10月正式签订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这一框架协议的基本要点是:(1)华盛顿和平壤同意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组织,为朝鲜建设两座轻水反应堆,以取代朝鲜的石墨核反应堆,为朝鲜提供能源;美国牵头在2003年前为朝鲜建造两座装机总容量为2000兆瓦的轻水堆核电厂。(2)在轻水反应堆建设期间,为了缓解朝方因冻结核设施造成的能源危机,美国同意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直至轻水反应堆核电厂完工。(3)朝鲜同意冻结并最终拆除其石墨反应堆以及其他相关的核设施,即不再向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石墨减速反应堆的建设,封闭核燃料处理厂,并表示将拆除这些设施。(4)美国向朝鲜做出正式保证,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朝鲜承诺将采取措施,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并表示它将不退出《核不扩散条约》。(5)美国和朝鲜同意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设立联络处,并最终把双边关系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框架协议的执行并不顺利。就在朝美达成核框架协议之后不久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共和党对克林顿政府的对朝政策颇为不满,便利用众议院中的多数对政府施压,导致克林顿政府在执行框架协议时踌躇不前,几乎无所作为。首先,总部设在美国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提供的资金难以到位,无法兑现于2003年前向朝方提供轻水反应堆的承诺。其次,从1997年开始,美国承诺每年提供的50万吨重油也一再推迟。其三,克林顿政府在改善美朝关系方面也没有实质性的举措,一直没有在平壤设立联络处的迹象。朝鲜政府的企盼落空,其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为了表示对美方不履行框架协议的抗议,朝方表示将不再实施对原子反应堆和燃料棒的封存。1998年8月,朝鲜公布成功发射“大埔洞—1号”卫星(美国、日本等国认为是导弹)。随后,美国以侦察卫星发现在朝鲜金仓里隐藏有地下核设施为由,要求对朝进行检查。朝鲜对美方的指责予以果断否认,同时提出,假如美方坚持检查,必须以提供粮食援助作为交换条件,朝鲜半岛核危机又一次爆发。最后,朝方接受了核查,但美国却一无所获。1999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朝。随后,美国政府重新检讨了对朝政策,确立了对朝“接触和扩大政策”,并承认因内部原因延误了轻水反应堆的建设和如期提供重油,表示愿意为此提供补偿。作为回应,朝鲜同意在美国缓和制裁期间暂停发射远程导弹。1999年9月,朝美签订导弹问题协议。2000年10月,金正日的特使、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赵明录次帅访美。紧接着,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平壤。朝美关系再度出现缓和迹象,双方关系几近正常化。不过,克林顿出访朝鲜的计划还是因强硬派的阻挠而搁浅。像此前出现的核危机一样,这次危机虽然再次得到化解,但核问题的症结并没消除,从而为新一轮核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小布什上台后,全面中止了克林顿政府对朝鲜的有限接触政策,并对韩国总统金大中奉行的“阳光政策”提出非议。小布什政府不仅把朝美框架协议变成了一张废纸,要求全面核查朝鲜1992年以前对钚的处理情况,而且要求朝鲜单方面削减军事力量,并多次公开攻击、指责朝鲜现政权与朝鲜领导人,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与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对象。布什政府的强硬立场再度引起朝鲜方面的激烈反弹,终于酿成了自2002年10月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新一轮朝核危机。二、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实质假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算起,朝鲜半岛核问题的争执已逾四十年。即便从1993年那次剑拔弩张的朝核危机算起,至今也已十个年头,这十年间,大规模的核危机已经多次爆发,而且似乎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朝核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它总是经过短暂的平息之后会又重新爆发呢?追根溯源,朝鲜半岛的核危机是冷战的产物。朝鲜半岛被人为地一分为二,埋下了南北双方冲突的种子。美国为了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而在南方布置核武器,其矛头所向,路人皆知。北方强烈要求美国撤出部署在半岛南部的核武器,其意图也是明显的。北方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需要而建立了自己的核设施。这种核设施的目的有二:其一,在国家安全遭遇威胁时成为一种防御的筹码与工具;其二,在和平建设时期被用作一种重要的能源来开发。最初,朝鲜被指责开发核武器,朝方只承认其核计划是为和平建设目的,而美方则担心,这种开发随时都有可能用于另一种目的并构成对美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这是美国极力要求朝鲜放弃核计划的关键所在。后来,朝美关系紧张时,朝鲜称自己有权拥有核武器,无疑是希望得到美国方面的更大让步。目前朝核问题的僵局在于,朝鲜将美国给予安全保障作为放弃核计划的前提,而华盛顿则将平壤首先放弃核计划作为展开谈判的关键。而在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框架下,朝鲜同时也希望获得能源、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美国认为这是勒索,而朝鲜则认为这是自己做出重大让步之后美国就应给予的回报,是美国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施舍。今年6月9日,朝鲜中心通讯社发表评论说,“我们不是想用核威慑力量勒索任何其他国家,而是为了减少常规武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节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假如美国不放弃对平壤的敌对政策,并继续向朝鲜进行核威胁,那么朝鲜别无选择,只能发展核威慑能力”。显然,朝核危机的根源是冷战。朝核危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相关各方最终能够走出冷战思维的怪圈,争取双赢。朝核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美关系的不断恶化,美国难辞其咎。由朝鲜核问题引发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全球战略背景下对朝政策直接或间接的产物。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朝鲜半岛核问题开始呈逐步激化之势。90年代初,美国挟所谓“不战而胜”之余威,睥睨天下,希望把全球事务置于美国主导之下。而这时的朝鲜半岛事态的发展却使美国感到有逸出轨道之忧。当时朝鲜半岛局势趋缓,朝日关系大幅度改善,南北对话取得了积极进展。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了大规模的朝核危机。朝鲜半岛南北关系被不知不觉地置换成了美朝关系。2002年10月以来的新一波核危机,表面上是由美国总统特使凯利访朝引起的,但其根子仍然是布什政府根深蒂固的对朝敌视政策造成的。可以说,朝鲜的对美强硬态度是美国对朝敌视态度的激烈反弹的结果。此时,朝鲜国内正在推行一系列的经济调整,亟需得到和平的外部环境与外部资金的注入。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虽然一波三折,但是总体上是有惊无险,其总趋势是积极的。2002年9月,日本首相小泉访问平壤,不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朝鲜的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动了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不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美国对朝鲜的有限遏制政策开始受到不少国家的质疑和批评。布什政府在对朝关系方面陷入被动。这决不是美国所愿意看到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朝核危机再次爆发。美国不仅借机把责任全部推给朝鲜,丑化了朝鲜的国际形象,而且还打断了日朝关系的进程,恶化了朝韩关系,阻止了朝鲜与欧盟、澳大利亚关系的改善。同时,美国还以此为契机彻底丢弃了1994年的朝美框架协议,并把毁约的罪名加到朝鲜的头上。朝鲜半岛事务又一次被置换成了朝美关系,而且这一置换还是在美国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的。因为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人们所得到的印象似乎是:朝鲜拼命要把核危机问题视为朝美关系,而美国则大力呼吁国际社会的广泛介入。美国“不自觉”中又成了朝鲜半岛事务的主宰者。但是,正如一些国际观察家所言,亚太地区乃美国的重点战略地区之一。倘若朝鲜半岛事务脱离了美国的掌控,不仅美国在韩驻军成为大问题,而且整个东北亚的政治地图都有重画的可能。因此,“不统、不战、不和”的局面,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只要美国把握着朝核问题的主动权,只要事态不至于失控,美国并不见得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局势的彻底缓和。正是美国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考量所采取的某些措施,使得朝核危机总是在出现一缕曙光之时又马上重新笼罩上大片的乌云。美国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威逼朝鲜放弃核武器开发计划,这完全是出于对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它所担心的是:朝鲜拥有核武器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构成对美国利益的直接威胁,而且一旦美国对朝鲜让步,很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促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朝鲜是上了美国黑名单的国家之一,又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相敌对,因此,美国始终亡朝之心不死。只是鉴于朝鲜半岛的复杂局势,美国很难像对待阿富汗、伊拉克那样用外科手术方式解决问题。于是,挤压其生存空间,以压促变便成了美国对朝总战略。而朝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长期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又碰到国内问题的压力,美国的敌视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它一系列的激烈反应,采取诸多边缘政策与美进行博弈。可以说,朝核危机的反复出现,其间美国的对朝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握着主动权的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在朝核问题上大做文章是希望牢牢把握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主动权,维护其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而朝鲜则希望借助核危机迫使美国改变对朝政策,并希望美国能在朝鲜安全与能源供给方面做出承诺。其目的,一是彻底解除朝鲜的安全困境;二是为已经开始的朝鲜国内改革获取物质的和道义的支持。对于目前朝核危机中朝方的举措,相当一部分国际观察家认为,对于处在饥荒边沿的朝鲜,这样做是为了生存。只有很少的人相信,朝鲜的目标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核大国。[10]这次核危机爆发之时,正值朝鲜对国际打开大门并开始采取较大幅度改革措施的当口。朝鲜要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有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政权和国家的生存与安全很自然地被放在第一位。从一个时期以来朝鲜的外交动作可以看出,它一直在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改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种种迹象显示,朝鲜正在谨慎地走向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但是,朝鲜开放政策和外交努力明显碰到了来自美国的巨大障碍。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不再支持韩国旨在促进南北和解的“阳光政策”,停止了美朝关系正常化的努力,把朝鲜确定为三大“邪恶轴心”国家之一。这都为朝鲜的国际安全环境设下了变数。美国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兵伐伊拉克,武力颠覆了萨达姆政权,这不免使朝鲜政府担心自己的安全。因为在朝鲜看来,美伊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能让联合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进入自己国土进行检查之类的行动,否则将后患无穷。这是朝鲜果断要求与美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最主要考虑之一。同时,朝鲜的国内改革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与国际社会的援助,打出“核牌”,显然也有促使美国认同与支持朝鲜国内改革这一层考虑在里面。美国把朝鲜问题仅仅定义为核危机问题,对朝鲜的安全需要与国内开放与改革的各种趋向视而不见,显然是别有用意。保证朝鲜半岛无核化,这符合包括朝鲜在内的有关各方的利益,更是维持东北亚地区局势稳定的需要。美国必须意识到,一味的强硬只会适得其反。作为对主权和自尊十分敏感的国家,朝鲜很难屈服于武力。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有责任考虑朝鲜的安全需要,有义务帮助朝鲜营造一个有利于开放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也有义务帮助朝鲜把改革和开放向前推进。假如朝鲜核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既能保证核不扩散的目标,又能给朝鲜改革开放的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那么这种结局符合朝鲜的利益,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对朝鲜而言,打“核牌”只是一种手段,应该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尽早和平化解目前的核危机,为国内的改革与开放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在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中国政府对于解决朝核问题的基本态度是:坚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支持半岛实现无核化,不赞成朝鲜半岛出现核武器,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国的态度是真诚的,并采取积极行动,尽力协助相关各方化解危机。1993年初的朝核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就曾为化解朝核危机进行过积极的斡旋。2002年底爆发新的朝核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并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协调相关各方通过对话解决危机而积极努力。但是,中国的立场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尤其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配合与回应。假如当事国不能给予积极回应,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调解空间将非常有限,危机仍将持续下去,这是中国和整个国际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参考文献】[1]于美华。跨世纪朝美关系回顾与展望。载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7][8]刘鹏辉、郑信哲。韩国:雾幕后的国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161、161、162、171。[3]马辉。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意欲何为[J]。当代世界。2003(3)。[4]吴志成。朝鲜核危机:美国如何应对?[J]当代世界。2003(5)。[6]王钰欣。卢泰愚总统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5。[9]人民日报,1993—5—13。[10]BBC。朝鲜重起反应堆为生存[C]。

1、朝核问题与朝鲜战争(铺垫、大背景): 美苏全球冷战、局部热战: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简述---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朝韩分立,中国出兵,停战协定; 朝鲜民族自尊心脆弱性:朝鲜近代史是屈辱的被占领史、被压迫史,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掌握,必须发展核武。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走向一、摘要:1、 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概况(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2、 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一) 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二) 现实上的安全挑战二、关键字:1、 形势概况2、 形势走向三、正文:一、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被迫进行过6次对外战争,先后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中苏关系紧张恶化、东西方“霸权国”的威胁等。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相继访华,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出现缓和,紧张形势暂时缓解,然而安全威胁并未消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当时安全形势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来自敌对势力的军事入侵危险始终存在。(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简要概括为三“多”。一是邻国多。我国处于东亚中心,幅员广阔,有世界上第二长的陆界,邻国众多,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分别与15个国家接壤,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11国为邻。我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我国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二是大国强国多。包括以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幅员广阔型、经济发达型、人口密集型国家。除中国之外世界上6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4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三是问题多。主要是热点地区多、贫富差距大、意见分歧大。例如,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当前世界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我国周边。(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战略上,日本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和开发。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4、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朝鲜半岛影响我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斗争和朝核问题,其中朝核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群岛中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群岛,南北长550公里,东西宽650公里,水域面积约80多万平方公里,由550多个岛、礁、滩组成。南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才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目前,南沙问题形势严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南海争夺涉及“六国七方”,我国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相当严峻。二是有关国家加强控制和军事准备。一方面加强控制,另一方面进行作战准备。三是南海问题国际化倾向日益严重。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联手借助国际舆论压我就范,企图使南沙问题争议多边化、国际化、复杂化,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美国完成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除美国外,日本、印度也积极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活动。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四:参考文献:(一)《人民日报》(二)《军事网》

次贷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冲突的法治对策[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林明凤.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现代交际,2010,(6). [3]曹东勃,秦茗.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 财经科学,2009,(1). [4]丁化美. 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 山东经济,2009,(4). [5]王惠凌,滕进华.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9,(6). [6]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7]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 [8]张细松.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9]陈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价值工程,2011,(33). [10]李向军,解学成. 引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金融危机求解[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2). [11]陈光华. 美国金融危机战略成因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滨州学院学报,2010,(1). [12]李翰阳.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3]秦建文,梁珍.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J]. 国际金融研究,2009,(7). [14]吴文平,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5]秦建文,梁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启示[J]. 金融论坛,2009,(7). [16]张华荣,陈伟雄. 金融危机下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的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7]吴丽红.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 改革与战略,2010,(1). [18]刘红. 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19]岳彩申,张晓东. 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J]. 法学论坛,2010,(5). [20]狄瑞鸿. 透视美国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蝴蝶效应”[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21]周逢民.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创新——在哈尔滨金融学院建校60周年金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J]. 黑龙江金融,2010,(11). [22]吴云峰.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 北方法学,2011,(4). [23]张梅.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J]. 上海金融,2010,(2). [24]黄嘉仪. 金融危机成因中的金融创新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10. [25]记者 姜欣欣. 在改善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创新[N]. 金融时报,2010-02-01(008). [26]祁绍斌. 从迪拜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关系[J]. 生产力研究,2011,(4). [27]王海波,尹晓海.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28]李若璇. 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该相匹配[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29]盛硕.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创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0]皮天雷.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当前金融危机下的解读[J]. 西南金融,2009,(6). [31]沈联涛.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 国际金融研究,2010,(1). [32]胥爱欢. 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与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基于异质信念、创新脆弱性的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5). [33]记者 姜微姚玉洁. 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一年疾升25位[N]. 新华每日电讯,2009-11-11(006). [34]刘畅.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2010,(11). [35]昌忠泽.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创新角度[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 [36]王晖. 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37]冯振伟.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 [38]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于亚洲[J]. 中国科技财富,2011,(11). [39]樊鑫. 试论金融危机下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J]. 中国外资,2011,(10). [40]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J]. 中国高新区,2011,(6). [41]韩骏.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2010,(10). [42]郑惠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 金融经济,2011,(14). [43]孙松,李栋.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1,(6). [44]千珊珊,苏季萍.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之利与弊[J]. 思想战线,2011,(S1). [45]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创新[J]. 品牌(理论版),2009,(Z2). [46]周静,王冀宁,茅宁.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1). [47]张志杰,刘力铭.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48]王侨钰.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 华北金融,2010,(2). [49]郑卫国,潘望春.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2010,(2). [50]刘明辉,何敬. 自由与罪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J]. 财务与会计,2010,(1).

[1]王荇芃吉倩.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5-05(005). [2]王会强. 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分析[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10. [3]朱德忠,丁欣. 次贷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经贸影响探析——以粤苏浙三省为例[J]. 区域金融研究,2010,(2). [4]朱德忠,丁欣. 次贷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经贸影响探析——以粤苏浙三省为例[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1). [5]阎丽芬. 次贷危机爆发后出口贸易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范杨.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孙念北,陈剑辉,胡继元.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影响及建议[J]. 中国货币市场,2008,(8). [8]何爽.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传染效应研究[D].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2010. [9]童芬芬实习生 郝晓楠.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几何?[N]. 中华工商时报,2008-04-21(010). [10] 次贷危机刺激中国通胀?[N]. 证券日报,2008-07-08(C03). [11]骆祚炎. 中国居民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分析——兼论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启示[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5). [12] 美多家企业破产 中国供应商面临讨债困境[N]. 消费日报,2008-04-01(A01). [13]本报记者 孙君成. 次贷危机不影响汇丰对中国投入[N]. 南方日报,2008-04-16(B01). [14]本报记者 王心武 潘晓娟 李祥. 提防次贷危机的8大“冲击波”[N]. 中国经济导报,2008-12-23(B05). [15]本报记者 杨秦. 房价跌多少才会影响金融安全[N]. 中国经济导报,2008-09-25(B05). [16]龚朴,黄荣兵. 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美股市的联动性分析[J]. 管理评论,2009,(2). [17]聂汝嫣,王红夏. 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次贷危机下中国的选择[J]. 现代商业,2009,(8). [18]曾品固. 次贷危机是新自由主义的危机——兼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宜宾学院学报,2009,(1). [19]尹中立. 中国楼市未来发展前景堪忧——兼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楼市的影响[J]. 房地产导刊,2009,(7). [20]纪敏. 中国港口行业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速放缓——中国港口行业近期生产经营跟踪报告[J]. 中国港口,2008,(11). [21] 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积极信号犹存[N]. 中国电子报,2009-02-12(003). [22] 进出口监测预警:形势不容乐观 积极信号犹存[N]. 国际商报,2009-02-10(003). [23]图片10月17日,宁波市金融学会在华侨豪生大酒店举办国际金融专题报告会,邀请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主管王志浩博士(Stephen Green)做“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借鉴意义”专题报告[A]. 周伟军 主编.[C].: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P5. [24]李星,陶田.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J]. 东南亚纵横,2010,(3). [25]梁红彦.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4). [26]薛熠,何茵.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创新的金融危机测度指标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2010,(5). [27]丁兆立.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度分析[J]. 金融经济,2008,(24). [28]刘学. 论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对中国的影响——世界经济视角下的危机理论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08,(7). [29]本报记者 时磊.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贡献度可能超过美国[N]. 国际商报,2007-09-17(A04). [30]宋婷婷.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7). [31]彭志龙.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经营管理者,2011,(2). [32]王梓仲. 次贷危机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学理论,2011,(6). [33]高清霞,马天楠.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路径的影响分析[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2). [34]王志伟. 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通货膨胀的联动效应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5]孟慧,姚宇.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6]魏然.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的对策建议[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 [37]宋婉静. 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8]吕亚萍. 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6). [39]尹中立. 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 西部金融,2010,(5). [40]蔡玮,乜玉平. 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启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 [41]袁放建,郭梦霞. 次贷危机对中国A股市场与H股市场的相关性影响[J]. 商场现代化,2010,(20). [42]李凌.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0,(14). [43]孙鹤,贾晓黎. 浅析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启示[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6). [44]白永秀. 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 改革,2008,(11). [45]金星.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证券行业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0). [46]邓娟,陈金良. 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影响[J]. 管理学刊,2010,(5). [47]黄艳萍.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2010,(29). [48]何宜庆,陈华强,万媛媛. 次贷危机下我国长三角地区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 当代财经,2010,(9). [49]李悦.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50]王怀民. 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与农民工就业——兼论新劳动法和次贷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2009,(1). 不要跪,有诚意悬赏。

摘 要】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认真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二、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三、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四、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五、房地产行业真正的“冬天”来临,寄希望于政府救房市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金融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金融市场的内在经济特征 汇率的内在波动性: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当需求和供给相等时,汇率达到均衡。有所不同的是,汇率是一种相对价格,两种货币的相对供给等于相对需求时决定了汇率水平。但有些因素会引起两种货币供求不平衡:货币政策变化是潜在不对称的根源,其它非对称变化,例如财政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对世界货币的需求的变化,也能影响汇率,甚至是事件本身是对称的,如果市场参与者的反映不同,汇率也会发生改变。 一国的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必须不断地干预市场,如果干预政策有效,为了抵消起初的非对称变化导致的汇率改变,相对货币供给必须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基于一些原因,外汇交易干预很容易变得不可能:一是外汇储备不是无限的,这适用于本国货币遭受攻击的情况,如果要使本国货币停止贬值,当局必须卖出外汇买入本国货币,但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无限的外汇储备面对全球市场大部分市场参与者连续不断地买入而不断地卖出,每天在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上易手的货币数量超过所有IMF成员国的外汇储备之和。 另一个原因与丁伯根定理有关,该定理表明,为了达到政策目标,独立政策工具的数量不能少于独立政策目标的数量。在目前环境下,工具是货币政策,目标是汇率稳定和国内经济稳定,一般来讲,一种政策工具不能达到两个目标。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干预市场,然而却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究竟是优先考虑汇率稳定还是国内经济?一个国家一般准备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或资本自由流动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尽管如此,外汇储备的匮乏会使该项目标成为不可能,汇率不能简单地一直保持固定不变。 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汇率是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它们的特点与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息息相关,金融市场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或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很低,交易迅速,短期内大量资金能从一个市场流入另一个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市场预期、传言和当局的可信度在价格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这个原因和上面第一点原因,金融市场的价格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信息不对称盛行,债务人比债权人具有更多的偿还债务方面的信息,这不仅容易导致逆向选择,不良项目得到融资,而且“无知”市场参与者受到意外事件冲击时容易诱发金融恐慌。进一步地讲,由于金融交易的隐蔽性和低交易成本性,市场交易者和监管部门也具有不对称信息。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显著强于其他部门的道德风险。没有其他机构能取代金融中介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危机的诱因 在金融市场的这些特征中,前三个特征随金融全球化而得到强化,他们构成了触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有些经济萧条或政策失误就会触发金融危机。事实上,即使不考虑跨国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金融市场的特征足以诱发国内金融危机。 如果考虑到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危机就会更加严重。国际借贷增大了资本流动的数量;如果发生金融恐慌,国外资金比国内资金更可能被抽逃;当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流动时,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恶化,两个国际经济机构比两个国内经济机构更可能具有不同背景,当局获得国外企业信息更加困难,尤其是建立在“避税天堂”中的企业;如果一国货币是可兑换的,货币当局就不易控制货币事件,因此国际资本流动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 汇率易变性和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是经济逻辑演绎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每一个参与国际经济流动的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危机。换句话说,金融危机并不是新兴金融市场的个别现象,金融市场的特征决定了金融危机容易转化为经济危机。这是因为,金融中介维持着经济系统的血液循环,一旦货币或金融中介活动陷入无序状态,整个经济就会迅速而又严重地受到冲击。 对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启示 当前,在入世的推动下,我国正在逐步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国内金融领域向国外开放已经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前面所论述的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在我国也开始发挥作用。根据前面的论述,由于无法消除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策并不能很好地改变诱发金融危机的两个基本因素,我们只能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程度和频率。 保持竞争和保护之间的均衡 如果一国想分享全球储蓄有效分配的利益,资本管制无论如何也无法永远存在下去,一旦一国解除资本管制,诱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就会凸现出来,政策能改变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开放金融市场放松资本市场管制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完银行造成的损失后,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应再替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承担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参与者确信没有最后求助贷款,道德风险就会减少。 逐步对国外竞争者开放我国金融部门。换言之,资本流动管制不同于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这一点对减少金融危机的频率与规模具有深刻含义。禁止国外竞争者进入本国金融部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一国金融中介标准的唯一化,如果一味排斥国外竞争者,金融中介标准就会促进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风险,一个方法是开放本国金融部门参与国际竞争,这种措施具有下列好处:国外金融机构一般要求更多透明度,规定与标准将愈加全面;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我国的金融机构不仅在产品数量而且在风险管理中也必须是有效和有效率的;在同国外金融机构竞争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可以学习到外国同行的先进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如同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那样;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策当局将逐渐放弃对本国企业的特殊照顾,政策当局的活动将更加透明,这将为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也将会看到要求建立健全维持稳定的竞争性环境的法律框架的迫切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天生具有不稳定性,过度竞争会导致金融部门的不稳定,这与竞争是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以稳定市场的目的抵触。显然,我国国内金融部门引入竞争要比在其他部门引入竞争需要更加慎重。 货币当局需要权衡,金融部门的过度竞争会阻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就是一个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需要管制和固定的汇率的缘由。然而,金融部门的过度保护会诱发道德风险,降低金融中介标准的透明度。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 与世界公认的监管规则相协调一致,如果各国的金融中介标准一致,金融业务就会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汇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变化,根据定义,趋于一致意味着更弱的信息不对称,从这种意义上讲,不考虑究竟会趋于怎样的共同规则,共同规则本身已经令人非常满意。如果共同规则能确保透明度和信息揭露度,它将更加有利。金融交易标准应该保证合同和原则向每个人公开,这种标准就是理想的“全球标准”。 参考文献: 1. Paul Krugman. Working Pap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8 2.陈玲娟,李栋巍.探讨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决策探索,2003

朝鲜核问题论文的参考文献

才给30分就想一片论文。。。。。。你太有才了

古代朝鲜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大约在三国时期,朝鲜也分裂成了三个国家。晋南北朝,朝鲜进入后三国时期。隋朝时期,朝鲜也完成了统一。隋炀帝三次伐朝鲜,但并没有成功。唐朝时,朝鲜进贡称臣,并和契丹、女真人关系紧密。所以,辽金时期,朝鲜并未受到来自西方的打击。而宋朝和朝鲜不接壤,联系就不十分紧密了。蒙古崛起后,朝鲜主动示好,宣布称臣,虽有两次叛变,但总体和蒙古关系良好。值得一体的是,这期间,在朝鲜半岛上还有一个小国,在元史上有记载。这也是朝鲜在古代惟一一次两国分治的时期。明朝建立,由于明承认北元政府,所以和朝鲜的关系没有破裂。朝鲜一方面和蒙古的北元政府继续良好的关系,一方面承认明朝是自己的保护国。明朝中后期还曾支援朝鲜抗日。但朝鲜和女真人早就关系莫逆,建州女真兴起,朝鲜立即帮助女真。所以清廷和朝鲜的关系更加紧密。近代朝鲜问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分不开的。由于清朝国力下降,逐渐强大的沙俄和日本就对朝鲜虎视眈眈。日本抢先动手,从中国手中抢到了朝鲜。沙俄不满日本的强大,爆发了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长期对日采取守势,并割让了四个小岛给日本。虽然中朝人民极力反抗日本,但是国力相差太大。直到二战结束,日本才撤出朝鲜。这样,朝鲜有谁统治,成了放在美苏中朝四国面前的大问题。朝鲜人民自然希望国家独立,美国希望在苏联旁边再放置一个自己的亲信国家,蒋介石政府对美国唯命是从,而且国内的形式使他无暇东顾。苏联不愿意让美国的阴谋得逞,又不想得罪美国。所以三国又按老办法,以北纬38`线为界,北面叫朝鲜,首都平壤,南部叫韩国,首都汉城(首尔)。本来这也算一个比较不错的结局,如果朝鲜韩国同心协力,等到70、80年代,两国也就统一了。就像德国一样。但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中共和苏联的授意下,发动了统一朝鲜的战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抗美援朝。朝鲜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节节胜利,眼看就要打败韩国。但是美国的加入使战局突变。虽然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但是一般历史学家都认为苏联在战前给了朝鲜承诺,即美国参战苏联也会参战。但苏联考虑到国际形势,恐怕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背信弃义没有参战。美国轻易的打过了三八线。这时,美国犯了战略性的错误,轰炸了中国东北,给了中国援助朝鲜的借口。如果美国不炸中国,中国犯不上在刚刚建立就和世界第一强国开战。中国的加入使美国战败,并签订了《殿边府协定》,维持朝鲜现状。朝鲜问题自此算是告一段落,朝鲜半岛也就此再无战争。现在的朝鲜,只是以核试验作为要挟美国的一种手段。开始,美国怕朝鲜有核武器,所以要帮助朝鲜造核电站。但由于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成型,美国就不在援助朝鲜。朝鲜随即发射原子弹示威。美国现在的态度就是不战不和,能拖就拖。俄罗斯就是尽量置身事外。中国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管好了也不好,管坏了更不行,所以只能观望。日本对此事倒是很积极。主要是由于日本是唯一受过核打击的国家,还有日本希望借此摆脱二战战败国的约束。朝鲜爆发战争?说出这种话的人非但没有军事常识,更没有政治常识。朝鲜打谁?打韩国?那等于打美国。打日本?日本虽然讨厌,但朝鲜还没有到非打日本不可的境地。打美国?朝鲜现在没有中远程导弹,更别提洲际导弹了,他打得着美国么!再说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表现的战斗力有目共睹,中俄这样的国家都不能说不胆寒,所以天天联合公演,别提朝鲜了。打中俄?那就是笑话了。换种思维考虑,朝鲜是有核国家,美国也是。一旦核战争打起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多大,这责任谁负。朝鲜不想,美国也得考虑。再说中俄万一参战,美国怎么办?打就是世界战争。打完了仗,谁是世界第一就难说了。美国为了一个朝鲜值么?朝鲜的北面是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俄罗斯;南面是世界人口最多,综合国力世界第六的中国;东面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再加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在这里捣乱,所以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朝鲜问题实际是中俄美日四国关系的一种集中体现。中国的外交政策就是无敌外交,所以,我们在自身利益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尽量置身事外。虽然朝鲜问题上,美日或者前苏联办得某些事情是不怎么对,但是朝鲜也不是什么都对,中国应该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量调停此事,缓解各国矛盾。

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实质 【内容提要】近来,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赞同或指责当事国的立场或行为。其实,朝核问题由来已久。目前的朝核危机不过是历史上朝核危机的延续。本文仅就朝核危机的历史由来做些介绍,以便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当前的朝核危机。【摘要题】世界政治【关键词】朝鲜/朝核问题/朝美关系/朝鲜外交【正文】一、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由来已久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1953年10月签订的《朝美共同防御条约》获得了在韩国无限期驻军权,并于1958年开始在韩部署核武器。[1]据报道,美国一度在韩国部署过1,000多件不同类型的战术核武器,建有4个长矛地对地导弹发射场和144个奈基式Ⅱ型地对空导弹发射场。[2]美国还曾多次对朝鲜进行核威胁。在1950、1953、1969、1975、1981年双方关系紧张时,美都曾扬言要对朝进行核打击。为此,朝鲜方面曾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美韩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解决资源短缺和电力能源供给紧张问题,朝鲜也开始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并逐步在宁边等地建立了核设施。[3]1985年,由苏联援建的宁边核反应堆开始运转,[4]同年12月,朝鲜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1986年,朝方发表声明,建议把朝鲜半岛变成无核区,并公布北方不试验、不生产、不储存和不引进核武器,不答应建立包括外国核武器在内的所有军事基地,不答应外国核武器通过自己的领土、领海和领空。朝方同时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南部的全部核武器,取消有关在朝鲜半岛使用核武器的所有作战计划。[5]然而美韩仍未对朝鲜的呼吁做出积极回应。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官员正式提出朝鲜核问题,质疑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美日不断向北方施压,要求朝方签署核保障协定,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检查。朝方则声明,朝方没有开发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但假如要进行核查,南北双方都要接受核查。美韩两国反复磋商后,美国决定从韩国撤走所有战术核武器。1991年11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发表《为韩半岛无核化及实现和平的宣言》,第一次明确公布:韩国将不制造、不拥有、不储存、不配备和不使用核武器;核能源只用于和平目的;遵守“防止核扩散条约”以及根据这一条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缔结的“核安全措施协定”;韩国国内的核设施与核材料接受彻底的国际检查,不保存核废料处理及浓缩设施。[6]朝鲜方面迅速做出反应,就签署核保障协定问题提出四条建议:(1)只要美国开始从南朝鲜撤走核武器,朝鲜就在核安全协定上签字;(2)对南方是否存在美国核武器和北方的核设施同时进行调查;(3)朝美双方就同时核调查和消除对朝鲜的核威胁问题进行协商;(4)朝鲜北南双方就不开发核武器和建立朝鲜半岛无核区问题进行协商。[7]12月18日,卢泰愚总统公布:此时此刻,在韩国任何地方连一件核武器也不复存在了。布什总统表示对卢泰愚的宣言不持异议,表明美国已从韩国撤走了全部核武器。12月31日,北南双方草签《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公布双方都将不试验、不生产、不拥有、不储存、不部署、不使用核武器,双方保证不谋求拥有核处理和铀浓缩设施,相互进行有选择的核调查以及建立一个关于核问题的联合控制委员会。1992年1月,北方公布签署核安全协定,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调查。2月,双方互换《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正式批准文本,并公布从即日起生效。4月,朝鲜政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一项实行核保障的协议,随后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6次检查。在此基础上,朝韩双方达到了对对方核设施同时进行检查的协议,并组成了两国核控制委员会。朝鲜半岛核武器问题朝着积极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是,由于双方在选定具体核查对象方面出现分歧,协议未能落实。南方主张采取“相互对等同数原则”,并要随时进行“非凡调查”;而北方则主张“同时消除怀疑原则”,对美国在南方的核武器、核基地进行“全面调查”。[8]北南双方的分歧为日后核危机问题的屡屡出现埋下了伏笔。虽然朝鲜方面已多次申明自己没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和愿望,并已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多次调查,但美方仍坚持认定北方已具备核开发能力,并断言朝方隐藏了核设施和核物资,要求朝鲜接受强制性检查。同样,虽然美韩方面公布已经撤走部署在韩国的全部核武器,但朝方则坚持认为南方仍留有核武器。为向朝施压,韩美公布恢复1993年的联合军事演习。朝鲜政府则公布冻结同韩国进行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双边对话。1993年1月,朝鲜又公布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视察。由于美韩举行了以朝鲜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3月12日,朝鲜政府致函联合国安理会与核不扩散条约国,通报朝鲜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5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通过825号决议,要求朝鲜重新考虑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定。次日,朝政府发表声明,认为联合国825号决议是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和主权的侵犯,朝鲜表示果断反对,并警告美国必须对由此产生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9]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在各方努力下,6月,朝美首轮会谈在纽约举行,朝鲜公布暂不退出条约。7月,双方在日内瓦进行第二阶段会谈,发表美朝关于核问题声明,美国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不使用武力、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朝鲜则同意尽快同国际原子能机构恢复接触,双方将就核保证和对朝鲜核设施检查问题进行磋商。1994年2月,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同意对其7座核设施进行检查。几经反复之后,朝美双方终于在该年10月正式签订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这一框架协议的基本要点是:(1)华盛顿和平壤同意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组织,为朝鲜建设两座轻水反应堆,以取代朝鲜的石墨核反应堆,为朝鲜提供能源;美国牵头在2003年前为朝鲜建造两座装机总容量为2000兆瓦的轻水堆核电厂。(2)在轻水反应堆建设期间,为了缓解朝方因冻结核设施造成的能源危机,美国同意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直至轻水反应堆核电厂完工。(3)朝鲜同意冻结并最终拆除其石墨反应堆以及其他相关的核设施,即不再向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石墨减速反应堆的建设,封闭核燃料处理厂,并表示将拆除这些设施。(4)美国向朝鲜做出正式保证,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朝鲜承诺将采取措施,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并表示它将不退出《核不扩散条约》。(5)美国和朝鲜同意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设立联络处,并最终把双边关系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框架协议的执行并不顺利。就在朝美达成核框架协议之后不久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共和党对克林顿政府的对朝政策颇为不满,便利用众议院中的多数对政府施压,导致克林顿政府在执行框架协议时踌躇不前,几乎无所作为。首先,总部设在美国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提供的资金难以到位,无法兑现于2003年前向朝方提供轻水反应堆的承诺。其次,从1997年开始,美国承诺每年提供的50万吨重油也一再推迟。其三,克林顿政府在改善美朝关系方面也没有实质性的举措,一直没有在平壤设立联络处的迹象。朝鲜政府的企盼落空,其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为了表示对美方不履行框架协议的抗议,朝方表示将不再实施对原子反应堆和燃料棒的封存。1998年8月,朝鲜公布成功发射“大埔洞—1号”卫星(美国、日本等国认为是导弹)。随后,美国以侦察卫星发现在朝鲜金仓里隐藏有地下核设施为由,要求对朝进行检查。朝鲜对美方的指责予以果断否认,同时提出,假如美方坚持检查,必须以提供粮食援助作为交换条件,朝鲜半岛核危机又一次爆发。最后,朝方接受了核查,但美国却一无所获。1999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朝。随后,美国政府重新检讨了对朝政策,确立了对朝“接触和扩大政策”,并承认因内部原因延误了轻水反应堆的建设和如期提供重油,表示愿意为此提供补偿。作为回应,朝鲜同意在美国缓和制裁期间暂停发射远程导弹。1999年9月,朝美签订导弹问题协议。2000年10月,金正日的特使、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赵明录次帅访美。紧接着,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平壤。朝美关系再度出现缓和迹象,双方关系几近正常化。不过,克林顿出访朝鲜的计划还是因强硬派的阻挠而搁浅。像此前出现的核危机一样,这次危机虽然再次得到化解,但核问题的症结并没消除,从而为新一轮核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小布什上台后,全面中止了克林顿政府对朝鲜的有限接触政策,并对韩国总统金大中奉行的“阳光政策”提出非议。小布什政府不仅把朝美框架协议变成了一张废纸,要求全面核查朝鲜1992年以前对钚的处理情况,而且要求朝鲜单方面削减军事力量,并多次公开攻击、指责朝鲜现政权与朝鲜领导人,把朝鲜列为“邪恶轴心”与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对象。布什政府的强硬立场再度引起朝鲜方面的激烈反弹,终于酿成了自2002年10月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新一轮朝核危机。二、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实质假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算起,朝鲜半岛核问题的争执已逾四十年。即便从1993年那次剑拔弩张的朝核危机算起,至今也已十个年头,这十年间,大规模的核危机已经多次爆发,而且似乎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朝核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其根源何在?为什么它总是经过短暂的平息之后会又重新爆发呢?追根溯源,朝鲜半岛的核危机是冷战的产物。朝鲜半岛被人为地一分为二,埋下了南北双方冲突的种子。美国为了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而在南方布置核武器,其矛头所向,路人皆知。北方强烈要求美国撤出部署在半岛南部的核武器,其意图也是明显的。北方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需要而建立了自己的核设施。这种核设施的目的有二:其一,在国家安全遭遇威胁时成为一种防御的筹码与工具;其二,在和平建设时期被用作一种重要的能源来开发。最初,朝鲜被指责开发核武器,朝方只承认其核计划是为和平建设目的,而美方则担心,这种开发随时都有可能用于另一种目的并构成对美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这是美国极力要求朝鲜放弃核计划的关键所在。后来,朝美关系紧张时,朝鲜称自己有权拥有核武器,无疑是希望得到美国方面的更大让步。目前朝核问题的僵局在于,朝鲜将美国给予安全保障作为放弃核计划的前提,而华盛顿则将平壤首先放弃核计划作为展开谈判的关键。而在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框架下,朝鲜同时也希望获得能源、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美国认为这是勒索,而朝鲜则认为这是自己做出重大让步之后美国就应给予的回报,是美国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施舍。今年6月9日,朝鲜中心通讯社发表评论说,“我们不是想用核威慑力量勒索任何其他国家,而是为了减少常规武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节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假如美国不放弃对平壤的敌对政策,并继续向朝鲜进行核威胁,那么朝鲜别无选择,只能发展核威慑能力”。显然,朝核危机的根源是冷战。朝核危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相关各方最终能够走出冷战思维的怪圈,争取双赢。朝核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美关系的不断恶化,美国难辞其咎。由朝鲜核问题引发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全球战略背景下对朝政策直接或间接的产物。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朝鲜半岛核问题开始呈逐步激化之势。90年代初,美国挟所谓“不战而胜”之余威,睥睨天下,希望把全球事务置于美国主导之下。而这时的朝鲜半岛事态的发展却使美国感到有逸出轨道之忧。当时朝鲜半岛局势趋缓,朝日关系大幅度改善,南北对话取得了积极进展。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爆发了大规模的朝核危机。朝鲜半岛南北关系被不知不觉地置换成了美朝关系。2002年10月以来的新一波核危机,表面上是由美国总统特使凯利访朝引起的,但其根子仍然是布什政府根深蒂固的对朝敌视政策造成的。可以说,朝鲜的对美强硬态度是美国对朝敌视态度的激烈反弹的结果。此时,朝鲜国内正在推行一系列的经济调整,亟需得到和平的外部环境与外部资金的注入。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虽然一波三折,但是总体上是有惊无险,其总趋势是积极的。2002年9月,日本首相小泉访问平壤,不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朝鲜的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动了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不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美国对朝鲜的有限遏制政策开始受到不少国家的质疑和批评。布什政府在对朝关系方面陷入被动。这决不是美国所愿意看到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朝核危机再次爆发。美国不仅借机把责任全部推给朝鲜,丑化了朝鲜的国际形象,而且还打断了日朝关系的进程,恶化了朝韩关系,阻止了朝鲜与欧盟、澳大利亚关系的改善。同时,美国还以此为契机彻底丢弃了1994年的朝美框架协议,并把毁约的罪名加到朝鲜的头上。朝鲜半岛事务又一次被置换成了朝美关系,而且这一置换还是在美国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的。因为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人们所得到的印象似乎是:朝鲜拼命要把核危机问题视为朝美关系,而美国则大力呼吁国际社会的广泛介入。美国“不自觉”中又成了朝鲜半岛事务的主宰者。但是,正如一些国际观察家所言,亚太地区乃美国的重点战略地区之一。倘若朝鲜半岛事务脱离了美国的掌控,不仅美国在韩驻军成为大问题,而且整个东北亚的政治地图都有重画的可能。因此,“不统、不战、不和”的局面,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只要美国把握着朝核问题的主动权,只要事态不至于失控,美国并不见得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局势的彻底缓和。正是美国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考量所采取的某些措施,使得朝核危机总是在出现一缕曙光之时又马上重新笼罩上大片的乌云。美国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威逼朝鲜放弃核武器开发计划,这完全是出于对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它所担心的是:朝鲜拥有核武器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构成对美国利益的直接威胁,而且一旦美国对朝鲜让步,很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连锁反应,促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朝鲜是上了美国黑名单的国家之一,又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相敌对,因此,美国始终亡朝之心不死。只是鉴于朝鲜半岛的复杂局势,美国很难像对待阿富汗、伊拉克那样用外科手术方式解决问题。于是,挤压其生存空间,以压促变便成了美国对朝总战略。而朝鲜作为一个主权国家,长期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又碰到国内问题的压力,美国的敌视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它一系列的激烈反应,采取诸多边缘政策与美进行博弈。可以说,朝核危机的反复出现,其间美国的对朝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握着主动权的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在朝核问题上大做文章是希望牢牢把握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主动权,维护其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而朝鲜则希望借助核危机迫使美国改变对朝政策,并希望美国能在朝鲜安全与能源供给方面做出承诺。其目的,一是彻底解除朝鲜的安全困境;二是为已经开始的朝鲜国内改革获取物质的和道义的支持。对于目前朝核危机中朝方的举措,相当一部分国际观察家认为,对于处在饥荒边沿的朝鲜,这样做是为了生存。只有很少的人相信,朝鲜的目标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核大国。[10]这次核危机爆发之时,正值朝鲜对国际打开大门并开始采取较大幅度改革措施的当口。朝鲜要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有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政权和国家的生存与安全很自然地被放在第一位。从一个时期以来朝鲜的外交动作可以看出,它一直在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改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种种迹象显示,朝鲜正在谨慎地走向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但是,朝鲜开放政策和外交努力明显碰到了来自美国的巨大障碍。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不再支持韩国旨在促进南北和解的“阳光政策”,停止了美朝关系正常化的努力,把朝鲜确定为三大“邪恶轴心”国家之一。这都为朝鲜的国际安全环境设下了变数。美国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兵伐伊拉克,武力颠覆了萨达姆政权,这不免使朝鲜政府担心自己的安全。因为在朝鲜看来,美伊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能让联合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进入自己国土进行检查之类的行动,否则将后患无穷。这是朝鲜果断要求与美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最主要考虑之一。同时,朝鲜的国内改革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与国际社会的援助,打出“核牌”,显然也有促使美国认同与支持朝鲜国内改革这一层考虑在里面。美国把朝鲜问题仅仅定义为核危机问题,对朝鲜的安全需要与国内开放与改革的各种趋向视而不见,显然是别有用意。保证朝鲜半岛无核化,这符合包括朝鲜在内的有关各方的利益,更是维持东北亚地区局势稳定的需要。美国必须意识到,一味的强硬只会适得其反。作为对主权和自尊十分敏感的国家,朝鲜很难屈服于武力。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有责任考虑朝鲜的安全需要,有义务帮助朝鲜营造一个有利于开放和改革的国际环境,也有义务帮助朝鲜把改革和开放向前推进。假如朝鲜核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既能保证核不扩散的目标,又能给朝鲜改革开放的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那么这种结局符合朝鲜的利益,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对朝鲜而言,打“核牌”只是一种手段,应该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尽早和平化解目前的核危机,为国内的改革与开放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在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中国政府对于解决朝核问题的基本态度是:坚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支持半岛实现无核化,不赞成朝鲜半岛出现核武器,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国的态度是真诚的,并采取积极行动,尽力协助相关各方化解危机。1993年初的朝核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就曾为化解朝核危机进行过积极的斡旋。2002年底爆发新的朝核危机以来,中国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并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协调相关各方通过对话解决危机而积极努力。但是,中国的立场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尤其需要相关各方的积极配合与回应。假如当事国不能给予积极回应,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调解空间将非常有限,危机仍将持续下去,这是中国和整个国际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参考文献】[1]于美华。跨世纪朝美关系回顾与展望。载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7][8]刘鹏辉、郑信哲。韩国:雾幕后的国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161、161、162、171。[3]马辉。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意欲何为[J]。当代世界。2003(3)。[4]吴志成。朝鲜核危机:美国如何应对?[J]当代世界。2003(5)。[6]王钰欣。卢泰愚总统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5。[9]人民日报,1993—5—13。[10]BBC。朝鲜重起反应堆为生存[C]。

朝鲜核问题全透析最近,朝鲜半岛再起风云,从南韩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杀,再到朝鲜悍然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半岛的局势再次吸引起了全世界的目光。那么朝鲜半岛的局势将会怎样发展呢?首先卢武铉的死与朝鲜的核试验没有任何关系,一个是偶然事件,另一个是程序上不可逆转的必然事件!我们再看朝鲜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原因不是没有一个解决的途径,而是矛盾的主要各方其实都不肯完全彻底的解决!原因何在?搞清这点我们首先要理解半岛的战略局势。美国迟迟不肯与朝鲜对话其实是在搞拖延战术,他是不想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如果朝鲜核问题彻底的解决了,他就没有在韩国驻军的理由了,那么他对半岛的控制力必会大大下降,这是他不愿看到的。再说日本,我们虽然看到他口口声声说朝鲜有核武器是对他的一个威胁,而且他也一直宣扬这种威胁,但这只是它借此发展军事实力的一个借口而已,日本这个国家非常危险,军事实力毫不比中国差,而他却处处掩藏这种实力反而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叫嚣威胁论。所以朝鲜核问题本身在不能威胁到日本的前提下反而为日本进一步发展突破和平宪法的军事实力提供了一个理由,由此他不会向朝鲜做任何的让步。再说韩国,其实韩国还是希望解决朝鲜问题的,但是他偏偏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角,他没有这等实力,他是依附美国的,他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与美国保持同步以显示其同盟关系,这种关系在李明博政府上台后表现愈发明显,但问题是朝鲜是一个用超强硬态度回应强硬态度的国家,所以双方关系闹得非常僵,而对于朝鲜本身,他把其国内发展的困局通通归结于美日帝国主义和走狗李明博政府的制裁,所以这也是他的一张牌,倘若他与美国日本关系正常法后,他就失去了为其国内发展问题辩护的借口,当然问题解决后他会从中获得好处,但明显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再谈俄罗斯,他好像置身于外,其实不然,但他扮演的角色明显不同,首先他没有威胁感,他只关注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实力,当然他还害怕另一个问题,倘若美日以此为借口在东亚部署他的TMD,这才是对他要命的,所以他还是希望解决朝鲜和问题的,但它与韩国一样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角。中国的话是非常希望解决朝鲜问题的,首先我们一贯反对任何国家发展核实力,当中也包括朝鲜,朝鲜半岛有核武器显然是对我们不利的,所以我们赞成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核试验的谴责,但同时当我们明知美日打压朝鲜的阴谋时必须对朝鲜表示某种支持,所以把我们有点为难。说真的,中国才是朝鲜核问题的最大受害者,朝鲜政权一旦有问题我们将面对很大的麻烦,而且这种麻烦是不可能建立在假设上的,应为其中牵涉的厉害关系东西太多,一旦问题发生,到时各方采取何种主动都是未知的,基于这一动摇自二战以来建立的东北亚战略格局是各方都不想冒险改变的。所以朝鲜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各方利益妥协和利用的一种必然结果。

企业危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 论中小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应对经济危机 刘宇 中国乡镇企业 2010/09 2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成因探析 王敏 中国证券期货 2010/08 3 国有商贸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分析 丁慧杰 中国总会计师 2010/09 4 小议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战略的调整 康志梅 中国总会计师 2010/08 5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 周爱霞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8 6 金融危机后的钢铁企业财务战略 董邦国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16 7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倪晓燕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09 8 浅谈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启示 曲宪忠 商场现代化 2010/26 9 金融危机下国有化与企业短期财务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严若森 人文杂志 2010/05 10 中小企业后金融危机中财务管理问题解析及对策探讨 沈加玉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05 11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的比较研究 颉茂华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0/04 12 “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探讨 张军思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7 13 基于Kalman滤波的企业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 孙晓琳 系统管理学报 2010/04 14 论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 牛彩云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4 15 金融危机视角下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新思路 陶建宏 未来与发展 2010/08 16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探析 徐晓燕 企业研究 2010/14 17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起因与对策 王建华 品牌(理论月刊) 2010/08 18 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初探 杨爱君 煤矿现代化 2010/04 19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应对财务困境探究 黄永清 财会研究 2010/16 20 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挑战 张少英 经济视角 2010/08

2022年风险管理外文参考文献包括:《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J.H.Saunders)、《风险管理》(R.Ramez)、《风险管理与投资机构》(K.Eades)、《风险分析与管理》(A.Gonzalez)、《信息安全的风险分析与管理》(D.Hutt)等。2022年风险管理外文参考文献包括:《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环境的风险管理》(J.H.Saunders)、《风险管理》(R.Ramez)、《风险管理与投资机构》(K.Eades)、《风险分析与管理》(A.Gonzalez)、《信息安全的风险分析与管理》(D.Hutt)等。

中文的可以到知网检索,外文的可以到谷歌学术检索,也可以在百度文库里面进行检索,下不下来的找我,我下号之后发你邮箱

2022年风险管理外文参考文献有:《危机管理:超越威胁与机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企业风险管理:一流运行实践》、《可持续的风险管理:能力、挑战与机会》、《领导力与风险管理:企业价值的核心问题》。

酒店危机公关论文参考文献

房地产营销中公共关系的价值分析摘要:由于房地产产品形态的复杂性、独特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信息的隐蔽性以及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等特点,要求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和楼盘形象,长久稳定的社会关系,真实客观的楼盘信息以及与公众有效沟通的畅通渠道。公共关系作为促销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属性和职能恰恰满足了房地产营销的这种要求,使得公共关系活动在房地产营销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关键词:房地产;营销;公共关系;价值房地产促销的两种主要方式——广告和公关在市场的际遇却相差甚远。大多数综合性日报都辟有楼市专版或专刊,电视台也纷纷做起了房地产节目,房地产广告的竞争惨烈。而反观房地产公共关系手段,整个房地产领域却施之有限,公共关系对房地产营销的价值作用被严重低估。事实上公共关系是房地产营销最有效的促销手段。一、房地产营销中公共关系的优势1.公共关系是企业塑造自身形象的最佳途径。房地产营销是针对房地产这种特殊商品所进行的市场研究及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等一系列的策略的制定,以及组织、安排和实施这些策略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使得房地产的营销活动有别于一般的消费品,如推广周期较短、不涉及商品铺货、区域特点显著、品牌效益强、推广感性化等。它最大的特征是区域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它的市场信息复杂而隐蔽,以及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直接交易而体现出的短渠道特征。这些特征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正面公众形象,才能达到房地产营销的目的。而公共关系正是企业塑造自身形象的最佳途径,它的主要功能是达到协调关系、谋求合作,为自身发展创造最佳环境的目的。它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增进群体与社会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沟通和影响消费者,建立双向的、长久稳定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树立竞争优势。正是公共关系的这种基本属性和职能,决定了公共关系在房地产营销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2.公共关系是实现房地产销售的可靠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充分竞争使得其产品更进一步进行细分,而这种细分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的。公共关系活动因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质,成为最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方式。公共关系能有效实现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这种特性是广告促销手段无法达到的。广告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发布者与接受者信息的反馈有一定的限制,双向沟通有相当的阻碍,由于广告信息的过度商业化,单纯的广告宣传已经不能有效实现项目的销售目的,房地产广告的效果在不断下降。如何抓住有效的人群,需要更加有效的渠道,公共关系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最有效的工具,它是针对目标群的点对点的诉求,通过展示文化魅力,通过人性化的交流达到消费者的认同,更直接的促进销售。3.公共关系是化解房地产危机事件的有效工具。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反馈性强,便于企业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实现互动,容易达成开发商和消费者双方的信任和默契。公关对提高楼盘的美誉度效果明显,美誉度一方面可以直接带来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又能建立良好的客群关系。良好的客群关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矛盾的出现,而一旦出了矛盾和危机,建立在公共关系基础上的良好的沟通机制也是化危为机的渠道。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公共关系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缓和与消除冲突,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二、公共关系在房地产营销中的作用1.公共关系对房地产营销具有强烈支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共关系能够透过公共关系活动,迅速有效的营造出一个公众强烈认同并偏好的氛围,通过唤起公众的心理共鸣进一步唤起其强烈的活动参与感,从而达到“造势”的目的,形成有利的营销环境。其二,公共关系能够为感性的营销推广提供令人信服的事实和依据,从而以理性的公关活动支持感性的营销推广。由于房地产项目的消费者极其关注产品的实际卖点,因此仅有感性推广显然是不够的。而受感性因素影响产生购买倾向的前提,则是楼盘不可撼动的实际功能如地段、品质、设计、景观以及一流的物业管理。对于这些营销推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困惑,公共关系则能够借助新闻、第三方证言等形式来完成,弥补感性推广的一些不足。2.公共关系是房地产营销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它能帮助房地产企业监测营销环境,收集社会对企业的各种反映,向营销决策层和相应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咨询。由于房地产的营销周期、产品销售终端和地区性的特点,迫切要求房地产营销在一个区域市场,短期内迅速提升知名度、积累传播效果。这些要求恰恰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公共关系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知名度、积累传播效果。因为新闻的时效性与报纸的区域性,能够迅速为房地产项目在本区域内制造声势,在整合其他战略资源后,形成新的营销功能和合力,形成最为重要的营销资源。3.公共关系是房地产营销中重要的社会实践。公共关系是房地产企业与相关公众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给双方带来了良好的效益,还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公关可以建立和保持房地产企业与各类公众的双向沟通,向公众传播组织信息,争取理解和支持,强化与公众的联系,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和品牌认知度,提高企业和品牌美誉度和信誉度。对于奠定信誉度的作用,公共关系更是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公关活动通常都是以新闻的方式出现,对公众的影响是真实可信的。4.公共关系是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房地产企业有计划地调整企业目标和行动,并以相应策略和行动影响公众舆论、态度和行为,在企业与公众之间进行协调,促成双方合作,帮助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增加效益,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使组织内外保持和谐一致三、房地产营销中公共关系的价值体现公共关系在房地产营销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品牌推广、销售实现和危机处理等方面。1.品牌公关公共关系的品牌推广价值,体现在房地产营销的客户定位阶段,项目策划阶段和项目市场推广阶段以及物业管理阶段。房地产营销中的沟通渠道和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远比一般的消费品繁杂。合理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围绕着一个核心利益是房地产品牌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这种整合营销的传播策略,就是以公共关系为载体,以营销为主角的营销手法。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企业和楼盘,提高项目和企业的知名度,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例如,银城地产在当地是一家较有影响的开发企业,其开发的楼盘都有它的关联企业“银城物管”进行管理。在服务中他们发现,每到暑假的时候,孩子成了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平时家长上班,孩子上学,但放假后孩子们就无处可去了。于是,银城地产设计了一个“儿童军事夏令营”的公关活动,组织了它所服务的楼盘和小区里那些家中无人带管的孩子,组成一支军事夏令营,带到郊区的一所军校里进行军事训练,结束的那天在银城地产一个刚开盘的项目的销售大厅前做了军事汇报表演,赢得了看房客户的一致赞扬。这是有利于各方的品牌公关活动,银城地产提高的声誉,增强了社会知名度;物业服务公司获取了利润,通过活动收费产生经济效益;业主也解决了实际问题,磨炼和锻炼了孩子。2.销售公关促进销售是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在房地产营销中,公关点火广告煽火的模式是最常用的促销手法。项目市场的预热和开盘或调整都需要销售公关活动点火启动,它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活动开展公关活动,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如纪念会、庆祝典礼、社会赞助等来扩大企业和楼盘的影响,直接促进销售。目前我们在房地产营销中常见的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这种方式为最多。如某企业开发了一幢三十八层的写字楼,可是由于营销环境的影响,销售情况不佳。公关人员利用当地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策划了“重阳节登高健身比赛”的公关活动。首先投资改造了消防楼梯,把原来作为紧急疏散使用的消防楼梯改造成为一条环境优美、悬挂了各种运动挂图和背景音乐,适合爬楼梯健身的景观楼梯。接着与新闻媒体联合组织“重阳登高健身比赛”,由企业赞助大奖,公开向社会邀请爬楼梯比赛的参与者,比赛地点就安排在这幢大楼的景观楼梯上,比赛时由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组织在媒体上进行“文化与房产”的讨论,打造“体育房产”的概念,增强公关活动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深度影响。通过公关活动,该大厦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销售。3.危机公关亦即矫正型公关活动。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构成因素复杂多样,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加剧,因此开发企业越来越多地遭遇危机事件的挑战,如客户投诉、媒体揭短、贷款受到限制等等。管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说,如果有人打碎了一座房子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修补,其他人就会受到暗示性地纵容,打碎第二块,第三块或更多的窗户玻璃。因此,一些不为人关注的小危机,如果不及早加以控制,就有可能成为真正危机。危机事件如果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状况甚至生存。通常处理危机的公关手法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快速反应。当不可预测的危机发生时,企业要立即作出反应,主要是针对媒体和消费者,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承诺尽快解决事情,可以将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二是迅速调查。就是迅速组成调查专家,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确实是企业方面出现了问题,要尽快想好处理方法。不久前“碧桂园零地价拿地”危机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了公共关系在危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楼江.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潘彤.房地产市场营销[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经济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正确的管理条例和办法是十分重要的,对酒店来说,管理办法同样也是很关键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店管理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现代酒店成本管理的新思路

【摘 要】 随着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酒店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成为困扰酒店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新的视角指出,酒店业应转变成本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导向、本量利分析为手段进行成本决策,努力提高成本意识,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关键词】 现代酒店; 成本管理; 成本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中,酒店业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转变酒店业成本管理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主导的新思路

所谓成本功能价值是指成本支出所获得的功能或效益与其成本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成本功能价值越大,成本支出越合理也越有必要。这是价值工程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酒店业成本管理是以抓好企业是否勤俭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支出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的成本管理要点可简单归纳为减少支出以降低成本。这是对成本理解的狭隘观念。当前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损害顾客合法利益。有一些酒店尤其是规模小、档次较低的酒店选择了舍本逐末的做法。它们随意取消服务项目甚至减少客房用品的标准性配量,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或者在食品加工中减少配料定额等。这些短期行为最终会使酒店企业丧失信誉丢掉市场。

二是降低客房用品质量。为了迅速降低成本,有些酒店尤其是流动资金不足的酒店往往喜欢在客房用品、餐具上“打主意”。采购时,不是借助科学的 市场调查 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而是试图用低价采购低档用品,以降低成本,如某些信笺、服务指南等低值易耗品早已过时,却不及时更新,影响了酒店的形象。

三是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致使设施设备运行失常造成客户不满,甚至提前报废,最终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四是刻意压缩正常的营业费用。大型酒店的营业费用一般有25项之多,除了工资、折旧、大 修理 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大额项目外,还包括宣传促销、 教育 培训、劳动保护等多种费用。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上述费用的支出都是维持酒店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而不能随意削减,不少酒店经营者由于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偏偏采取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

因此,现代酒店业应树立成本功能价值观念――从产出看投入、从效益看成本的新思路,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企业管理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酒店成本管理应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成本效益观念来看待成本管理及其费用控制问题。

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即努力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确定成本是否合理时,需要对其提供的功能或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即功能或效益与成本的比值最大化。只要企业的高成本投入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是可取的。价值工程分析原理说明,“合理的成本支出”与“单纯减少支出”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合理的成本支出”不只是简单地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功能/成本比值最大化理念指导酒店成本费用管理,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创造出高质量、高功能的产品与服务。

二、拓宽成本管理途经,以本量利分析为手段的新思路

所谓本量利分析是对企业成本、销售数量、营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可以用它来分析酒店业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任意给定的客房出租率下,酒店预期利润会是多少?在下一个年度客房销售额必须增加多少时才能弥补固定费用或 其它 增加的必要费用,且能达到预期利润?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时才能实现预定的利润?如果客房价格变动、变动成本上升或固定成本增加的话,将会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本量利分析为酒店业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即理论上,酒店的营业利润(经济效益)是其成本的函数,酒店在预测效益时,应从成本角度出发,考虑怎样保证必要的成本支出且能使成本最合理化,达到最佳点,也就是上面谈到的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去满足期望达到的效益。下面以如何定房价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一家酒店有300间客房,年固定成本为3 000万元,期望年目标营业利润(所得税前)为800万元,假设每间售出客房的变动成本是50元/间/天。假设经过市场综合调研后出租率大约在70%左右,即一年按售出8万间客房计算,那么这家酒店该如何定房价呢?

根据本量利方程式:

TR=Q(p-v)-F有:

p=V+(TR+F)/Q

其中:TP――(目标)营业利润额(所得税前);Q――销售量;F――固定成本;P――单位销售价格;v――单位变动成本。

代入方程式后计算出这家酒店房价应定525元才能实现营业利润目标。由此看出,客房价格是受酒店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目标营业利润及销售数量的影响。方程式中的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的。

在上例中,首先确定了成本,即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预期目标营业利润,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客房的销售价格。因此酒店在制定客房销售价格、出租率以及餐饮定价政策时,不应该单纯考虑市场因素、竞争对手因素和自身外在条件因素,而应首先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以确保达到最佳收益状态,由此反映出本量利分析中体现出来的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在分析酒店成本时,一定要深入了解酒店成本的特性,只有熟知其特性,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它、控制它。通常酒店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其中又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成本。所谓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与提供商品和服务能力有关的,对经营能力有约束力的成本。对于饭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与提供客房能力有关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照明费、取暖费、财产税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约束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它是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基础。酌量性固定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上需要确定的成本,是受管理者短期决策影响的成本,如 广告 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受管理决策的影响;二是与约束性固定成本相比其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对于酒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不能采用降低总额的 措施 ,只能着眼于合理利用客房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相对降低其单位分摊成本;而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可在不影响酒店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这部分支出。

另外,还有阶梯成本如客房或餐饮主管的工资就是典型的阶梯成本。如一个客房主管能监督的客房服务员人数假设最多不超过15人,则酒店就必须增加另一个主管来监督增加的更多的服务员。还有混合成本,如一家酒店委托管理公司管理会发生基本管理费和奖励管理费以及特许经营费,而奖励管理费及特许经营费在收取方式上往往采用阶梯或特定方式,有固定的部分,也有达到一定效益则提高比率的部分等。

对酒店的这些成本要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其特点。只有深入分析了解其特性,才能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发现,成本控制是多方面的,如价格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成本,意味着需要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这就要求企业要将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与相关部门沟通,帮助他们分析怎样合理控制成本使成本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如不断地改变菜系,利用酒店业的“菜单工程”管理方式使菜品价格的提高尽量无弹性,而客人也非常愿意付出等等,让他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想办法、挖掘潜力。

三、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以提高成本意识为理念的新思路

酒店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现成本管理中的“三全性”,即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酒店成本管理应从以往单纯的经营成本内容,扩展到酒店广义的成本项目内容,要涵盖酒店全部成本费用,使酒店成本管理内容更具全面性。对酒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使酒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节约、节省、单纯降低,而且要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管理方式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感觉、满意程度。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会涉及到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销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对在建酒店,在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工程分析。一座建造很豪华的酒店未必是一家适合酒店经营或经营很出色的酒店,因为它的设计功能未必是最适合酒店经营所需求的。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结合到酒店业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等。优秀人才的储备、骨干力量的培养、员工的培训等,应作为酒店企业考核总经理业绩的重要方面。

三是管理决策成本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如酒店改造需要做可行性研究,需要发生设计费、考察费等,如果单纯考虑成本,选择的专业机构不熟悉酒店行业,那么做出的方案可能就不是最佳方案,实际上造成了浪费,发生了不必要的损失。反之,酒店选择了一家专业机构,虽然可行性研究费用及设计费看起来高一些,但改造后的效益会给酒店带来预期甚至于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

四是酒店应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 企业 文化 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酒店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五是在酒店内部形成员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企业的成本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驱动。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在酒店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员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因素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或单纯奖励的传统机制,实现自主管理,这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 方法 。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酒店业成本管理中,应对比产出看投入,研究成本增减与效益增减的关系,以提高成本功能价值为导向选取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决策方案。酒店业应进行成本形态分解推广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进行经营决策,采取最佳成本控制策略;同时酒店应努力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实施系统的全面成本管理以提高酒店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来儿.现代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王爱民.酒店成本管理方式的探究(下)[N].中国旅游报,2006-6-7(007).

浅谈我国酒店企业的危机管理

摘要:在酒店发展的同时,酒店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危机。认真对待这些危机,有效防范和应对危机的发生,关系到酒店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管理因此成为酒店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必备方案。本文分析了酒店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危机发生因素,初步探讨了应对各种危机的控制措施以及防范机制。

关键词:酒店危机;因素;控制措施;防范机制

危机是指一般由客观自然(社会)或主观(人为)因素,有时甚至是“不可抗拒力”所引发的意外事件,使企业产生的紧急或危险状态。“危机”是一种挑战,是对企业管理素质、企业管理者领导能力的考验。危机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危机的监测、防范、决策和处理,达到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转化为“机”的管理过程。“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因此,我们就必须研究、分析危机的类别、特征、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来临时的处理方法和危机处理预案的建立。危机管理就是一门研究危机为什么会发生,什么样的步骤或方法可以避免这些危机的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如何控制危机的发展和消除危机影响的科学。实施危机管理可以保证组织系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运行,也可以使组织实行渐进式的变革,促进组织兴旺发达。而缺乏危机意识必然导致管理水平的低下。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实施危机管理。

一、酒店企业发生危机的因素

(一)危机发生的客观因素

1.自然灾害危机:我国属于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有一些由不可抗拒力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酒店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导致“危机”的发生。如沿海地区的风暴灾害;地震多发地的地震灾害;南方各大江、河沿岸的洪涝灾害;恶劣天气造成的冰雹灾害;甚至城市改、扩建后排水管网跟不上发展所形成的内涝等等。

2.人为危害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有的城市社会治安状况较差。打架、赌博、吸毒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酒店本来经营环境复杂,接待的人来自四面八方,鱼目混珠,所以特别容易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稍微处理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

3.旅游饭店人才危机:旅游饭店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饭店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大部分酒店都面临着“人员充足,人才缺乏”的困境。培养人才不如猎取人才的观念促使人才竞争的重心转移到那些具有丰富工作 经验 和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具有良好业绩的营销人员群体。旅游饭店一般会采取改善软硬件水平吸引人才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提高猎取人才的薪酬和职位,或是完善饭店工作的硬件设施,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这些人才一般都会再次从事自己擅长的行业,饭店方几乎没有任何的培养费用,替代成本非常低廉,却往往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收益,因而饭店人才流动率非常之高。

4.本土酒店业面临边缘化危机:业内人士认为,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中国市场的占领是一个长期战略,目前正处于加速扩张期。国际酒店集团正在越来越多地聘用中国籍的职业经理人,以解决跨国酒店管理水土不服问题。而这种“本地化人才掠夺”,会将国内高素质饭店管理精英挖走,这又从很大程度上导致本土酒店业的团队素质相对较弱,平均房价较低、智能化管理水平和网络化水平落后,从而加大了本土酒店业与国际酒店集团之间的差距。

(二)危机发生的主观因素

1.管理者素质:在酒店管理中,某些高层领导官僚意识浓厚,自认为高人一等,不尊重人才,管理方式粗暴,管理态度恶劣,利用个人权力阻断上下级的沟通 渠道 ,员工缺乏利益表达途径,自尊和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处理店、客纠纷不力;服务人员也因管理者培训不够而应变能力差等等。

2.员工素质: 旅游饭店的主要产品是服务。服务即时性的特点要求服务提供者必须具备娴熟的技能和良好的素质。有些酒店员工素质不高,提供服务时牢骚满腹,因语言不合与客人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员工受利益驱使出卖酒店内部机密。这都是对酒店缺乏忠诚度的表现。一旦发生这些情况,不仅降低了饭店的服务质量,最终必然还给饭店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酒店的文化和结构:如果一个酒店没有形成核心的组织文化并且结构松散,员工的责任感就会松懈,容易形成办事随随便便、拖拖拉拉的局面,从而使该酒店失去凝聚力,其沟通管理也更加困难。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危机发生了,其危机传达到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基层的每一员工,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有时候会延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使得危机产生的不良后果难以消除。

二、控制措施探索

酒店“危机”突发性强、时间短,不易被事先发觉,而且如处理不当,影响会迅速扩大,使酒店声誉受损。因此有必要建立危机控制机制,当危机不可避免时,实施有效的控制可以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甚至化危机为转机。借鉴国内外大酒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酒店的实际,以下的控制措施对处理危机有积极的意义。

(一) 果断采取行动,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

在酒店内部:1.危机小组成员在危机爆发后,应及时对危机情形作出判断,分清主次,找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制定方案迅速行动,将危机处理情况快速准确地传达给酒店员工,让他们认识到危机处理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必要时还让他们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2.对受害者:认真了解情况,实事求是承担相应的责任,诚恳地表达歉意,冷静倾听受害者的意见,了解和确认有关赔偿损失的要求。3.对待新闻媒体: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媒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说明危机时,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者难懂的词句,同时公开酒店企业的立场,减少媒体的猜测。危机公布最好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在讨论危机时,决不能敷衍塞责,否则给公众造成缺乏责任心的感觉,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二)重塑酒店形象

即使酒店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应对危机,但一定时期内,酒店的形象和经营状况都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因此,危机处理还要进入重塑酒店形象的营运阶段,只有酒店形象重新得到建立,才能称上转危为安。首先,针对危机公关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一些有利于弥补酒店形象的公关活动,以期待公众的谅解;与酒店息息相关的公众保持联络,告诉他们危机之后酒店的新局面和新进展,保证酒店适时出现在公众场合,使公众时时关注危机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耐心解答公众的问题,打消他们的疑虑。此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酒店的 规章制度 ,有效地规范员工的行为,加强员工之间的内部沟通以及酒店企业与各相关部门的外部沟通,使酒店的经营活动接受更广泛的群众监督。

(三)化危机为转机

危机的最后一步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如何从避害中来趋利,这就是危机管理的课题,注意细节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原则。在管理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把企业比作木桶,企业的各个环节就是围成圆桶的木板,不管木桶怎么大,由于木桶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因此企业的经营实绩就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 平时,我们习惯于 总结 成绩和经验,不大喜欢寻找不足和问题,即使寻找问题,也不会在意最薄弱的环节,殊不知,薄弱环节即使是细节,也会铸成大错。酒店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呢?这需要在危机过后,总结经验教训,作一个自我评估。评估的常用方法有两种:1.数据分析法,该方法是对酒店危机处理过程中一系列工作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将其行为和公众的认可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进行统计量化分析。2.公关实效调查法,该方法通过走访当事人,从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评估危机处理方法的成败得失,以便把握规律、积累经验。

三、酒店危机防范机制的构建

(一)树立人才危机意识。

树立人才危机意识是酒店服务业防止人才流失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旅游酒店的高、中层领导,还是酒店的普通员工,都应该树立人才危机意识,必需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是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能否留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

(二)培养员工危机意识。

平时生活中,给酒店员工多讲一些危机发生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危机的防范知识,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他们进行处理危机的实战演练,以增强他们对危机征兆感知的敏锐性,这样他们在工作中才会多出一份警戒心,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其主要成员应由熟知酒店内外环境、由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参加,他们应具备善于沟通、思维敏捷、处乱不惊等素质,以便总揽全局,迅速做出对策。基层员工也应派代表参加,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

(四)建立危机管理预案,即危机发生时的处理程序。

所以,危机管理预案中必须规定危机发生时,各级人员的分工、职责、工作程序,什么样的问题由谁来处理,谁有权处理什么事,处理问题的要点和原则是什么,由谁发出酒店的紧急状态令,对外发布信息的原则是什么,现场和善后处理的指挥、协调、对外关系处理等工作的原则是什么,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果断地采取措施,这些是战胜“危机”的关键因素。

(五)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做好“危机”的传播和公关工作。

酒店应该认识到危机发生时的“危机公关”是危机处理的重要工作。作为酒店,本身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就处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周旋中,可以说并不缺乏公关能力,此时,更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要善于和媒体进行友好地沟通与对话,要善于利用、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控制“危机”的范围,缓和矛盾,防止任何不利因素的蔓延和扩散,增强社会公众对酒店的信任感。因此,酒店在危机发生之时,要直面问题,尽快弄清真相,分清责任,勇于接受事实,勇于承担责任,不可自欺欺人,要及时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把危机真相尽快告知媒体和社会公众,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以真诚的态度去打动人,以真实的信息去引导人,促使社会形成对酒店有利的舆论氛围,避免引发舆论的“围攻”和谴责,防止进一步引发酒店的公关危机,从而化危机成为转机。

参考文献

[1]范秋梅,潘少峰.酒店危机管理预案的构建[J].商业时代,2006,(17).

[2]王飞.旅游饭店人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熊文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企业危机管理[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4]鲁开垠,罗文文.企业危机与危机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3,(6).

[5]李培荣,李平.现代酒店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导入[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9).

[6]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张玉波.危机管理智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在我国城市营销中的嵌入机制宁德强,雷屿 摘要:城市营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和实践,公共关系在城市营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针对我国目前城市营销中出现的营销定位缺乏个性、市民参与程度较低和城市软硬件建设不均4 a-,合理公关定位、S战略、h等问题可以通过增强政府营销意识、实行城市品牌战略和CI危机公关处理等手段将公共关系有效嵌入城市营销,从而帮助城市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城市魅力。关键词:公共关系;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城市形象中图分类号: F7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8425(2010)06—0041—05城市从出现之起,就面临着如何规划、管理和想—一 “城市营销理念 ”这两大时期。新涌现的城发展的问题。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商业化进程市营销思想相比较传统城市营销思想而言是一次的加快,作为区域竞争力代表的城市进入商业交质的飞跃,其最大的变革在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易平台,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增加城市在国内外的由过去以 “城市为中心 ”转变成了以 “城市受众为竞争能力就成为了城市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心 ”。这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tE使得此时城市营销应时代要求而生,成为了城市竞争城市经营理论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这种力提升的突破口和城市形象脱颖而出的一条向“城市受众 ”为中心研究视角的转移,为公共关捷径。系介入城市营销活动提供了全新机会。一、城市营销的内涵二、城市营销活动的构成要素当前,国内外各座城市在各自竞争领域中皆城市营销活动的开展由三大要素有机组合而普遍面临着资源抢夺战,这既是社会快速发展的成,这三个要素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城市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发第一,城市营销的主体。是指城市中的政府。挥作用的外在延伸。如此多的城市面对着极为有政府既是城市经营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限的社会资源,必定会衍生出一个自我营销的问者,又是城市生产、生活、安居以及内外环境的提题。城市营销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供者、支持者和保障者,因而同时拥有城市管理师强化城市核心竞争能力,树立城市的独特形象,全和城市营销师的双重身份。政府承担着推进城市面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满足政府、企业和公营销的重大任务,尤其是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众等各方利益需求的社会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迅猛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称 ”J。其目的在于让城市通过城市营销尽快形成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经济发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展控制力不断削弱,这更加激发了地方政府直接随着城市营销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深化发展,面对各种激烈竞争,通过城市营销手段增强城市城市营销理论不断地演化变迁,历经了传统性营竞争力,于是政府在城市营销中所发挥的主体作销思想 — — “城市产品和推销理念 ”和全新营销思用越来越重要。第二,城市营销的客体。主要是指城市中的消费者。即那些对于城市生产、生活、安居环境和发展空间拥有一定消费需要和欲望,同时拥有基本消费能力,且有意向通过消费交换来实现其需求和欲望的所有现实和潜在消费者。城市消费者主要包括一个城市中的企业法人、金融机构、商业组织、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各类社会组织,以及长居人口、暂居人口、外来投资者、旅游观光客等各类人员。第三,城市营销的中介要素。是指城市营销者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城市消费者进入城市,从而使得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蓬勃发展的各种中介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环境条件。这主要包括有一座城市的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城市 “硬环境 ”,也包括由城市经济活力、制度法规、社会风尚、市民素质等构成的城市 “软环境 ”。城市经营的主体、客体、中介这三大要素同公共关系实施过程中的三大要素具有统一性,这就为公共关系有效嵌入城市营销建立了前提基础。三、我国城市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城市营销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以公共关系的视角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 5个方面:第一,没有正确处理好 “异”与“同”的关系,城市营销定位缺乏个性。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城市总数较多,不同地理区位的城市甚至是同一地理区位的不同城市都具有不同特征。它们有自己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有丰富而多样的社会人文形态,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因此,在进行城市营销时必须要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模糊定位,盲目克隆。目前,我国有许多城市没能找到一个合理而恰当的主题定位。有的先天基础薄弱,却定位很高,盲目跟风、攀比;有的是自己拥有诸多资源和环境优势,但却没有抓住核心的竞争要素,定位贪大、求全;有的则是在定位主题上概念界定模糊,例如有城市定位在“历史文化古都”,但究竟是哪些历史、哪些文化、又有哪些是自己所特有的却没有明确进行划定,很难为人所认知,毫无特色,让人们根本不能形成深刻而特别的印象。第二,没有正确处理好 “内”与 “外 ”的关系,城市市民参与程度较低。一座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的素质和行为直接反映出了这个城市的品位与修养、气度与形象,是城市的重要窗口。因此,城市营销绝不是简单的拟定一组概念,不是仅通过某些机构和传媒的对外宣传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它必须要有全体城市居民的热情参与和不懈努力。我国目前部分城市的营销没能够真正深入到广大市民的内心世界,没能让广大城市居民全面和清晰地理解城市营销的最终目的,导致很多市民完全不知道城市营销是何物,出现了“城市营销与自己没关系,那是政府的事儿 ”的错误观念,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短板 ”。城市营销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同时也更需要全体市民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市民的高参与度是搞好城市营销,促进城市形象提升的基础性保障。第三,没有正确处理好 “近”与“远 ”的关系,忽略了城市的长远利益。从一定层面上讲,城市营销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来吸引广大公众的关注,从而实现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快速高质发展。但城市营销也绝不等同于企业营销。因为企业营销的最终着眼点在于利润的增长,而城市营销的最终着眼点则在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有许多城市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惜肆意地牺牲环境,浪费资源,导致了城市可利用资源的过快消耗,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更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这种急功近利和只看眼前的狭隘思想与错误做法是城市营销的大忌,它忽视了城市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利益,就算是近期带来了丰硕的利润回报,但未来必将严重阻碍城市发展。第四,没有正确处理好 “虚 ”与 “实 ”的关系,城市软硬件建设不均衡。城市营销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整合各种城市资源,塑造城市品牌,建立特色产业,以此来达到营销的最终目的。它需要对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土地能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诸多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以找到自己的优势。所以,进行城市营销绝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建设,既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也要做好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市民素质培育等软件环境的建设,做到软硬件发展的相互呼应,使得城市营销活动“虚实兼备”、“形神兼具”。第五、没有正确处理好 “承 ”与 “弃 ”的关系,城市营销连续性差。城市营销需要政府机构领导人的引领和规划,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风格,甚至是个性特征都会对城市营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政府机构领导人员的变动,工作思路就会相应发生转变,往往是换一届领导人就变换一个口号,亦或是有的领导者倾注心血,有的领导者置之不理,再或是有的领导者重视这个领域的建设,而有的则重视其他领域的建设,这就会形成城市营销工作的连续性低、持久性差的弊端,从而极大地影响城市营销的最终效果,导致受众的忠诚度不高。目前,国外的城市营销也具有这方面的问题,但相对我国而言,情况稍好,国外主要是通过城市立法、跨年度预算等形式,将城市营销活动的核心思路制度化,使城市营销在一条较为稳定的轨道上运行。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针对以上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把公共关系嵌入城市营销过程,更好地推进城市营销,从而形成本城市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独特形象,让社会资源识别自己、青睐自己、信任自己。四、公共关系的内涵以及嵌入城市营销的作用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把公共关系界定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自觉产生的各种关系。现代公共关系已有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作为一门塑造组织形象的科学与艺术,关注组织和组织、组织与受众之间的真心沟通、坦诚交流、互动理解、积极反馈和互信互谅。它也是营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营销过程中具有巨大作用。城市营销的最终目的是期待广大受众对城市的理解、认同和亲近,因此靠受众被动的接受城市营销是不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而公共关系可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象塑造,以传播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打动受众,让受众主动接受,从而促进城市营销战略的实施,对城市营销的构建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提升城市软实力第一,公共关系有助于塑造优良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包括三个层次,即实体物质层、管理行为层和思想观念层。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的积淀,更是对城市当前发展状况的真实表达和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嘹望。而公共关系可以通过多种互动传播路径让受众体会到城市的魅力、实力和形象力,增加受众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和亲近性。第二,公共关系有利于树立一流的城市品牌。城市要想获得营销活动的成功,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凝炼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建立独树一帜的城市品牌。并在城市品牌的塑造进程中,以公共关系手段为轴心,通过观念定位、价值传播、品牌包装、深度宣传等各种有效途径使受众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内心留下深刻而鲜活的印象,从而让城市名称与其形象和品牌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第三,公共关系能有效提升城市的自身魅力。城市存在价值的体现在于通过各种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来满足公众的欲望和需求。公共关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策划与组织,吸引公众体验城市给予的刺激和影响,使受J ,城市由了鳃到熟悉、由喜欢到热爱。(二)协调城市内外关系公共关系在城市中主要是处理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关系,对内它要赢得市民对城市的认可和支持,团结和凝聚广大市民的力量;对外,公共关系要处理好与各种媒体、投资者、观光客、会议参加者等的关系,利用传播、沟通等有效手段,取得外部公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为城市营销的有效实施和城市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合理整合与调度城市资源,树立 “受众第一 ”的思想观念,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有效提高受众的心理满意程度和情感向心力,不断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缩减行政成本,更好地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城市营销活动的蓬勃开展。五、城市营销过程中公共关系的嵌入机制公共关系在城市营销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怎样来更好地运用它,将其嵌入城市营销过程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一)增强政府作为公关主体的城市营销意识城市想发展,要从观念转变开始。城市政府部门应当由过去以“城市为中心 ”的观念转化为以 “受众为中心 ”的营销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城市营销过程应当是满足受众对城市功能和产品需要的过程。这种需要不仅包括一般的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文化领域的需要。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应当进行转变,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地方政府部门从“官僚型政府 ”向“企业型政府 ”的转变,由城市规划师向城市营销师转变,深化对于城市营销职能的全面理解,为更好地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凸显城市竞争优势,恰当进行公关定位现代城市营销活动往往会造成城市发展同质性高、定位模糊、战略目标与发展模式不匹配、过分仰仗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投入产出例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城市营销活动中没有恰当地进行公关定位。公关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石,更是对城市精神内核的解读。城市进行公关定位,从本质上说就是将城市置于目标受众的视野之下,形成特色鲜明的个性与品牌形象。如上海— — “中国金融中心 ”、成都 — — “蜀中休闲城 ”、海南— —“国际旅游岛 ”、景德镇— — “中国瓷都 ”等。进行这类公关定位时,第一,要衡量自身环境与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第二,要考虑城市受众对于定位的认可程度。千万不能让城市定位与城市受众认知的匹配性相差太远。总而言之,城市只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定位,找到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核心主题,才可能具有包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旺盛的生命力。(三)实行城市品牌营销战略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潜在资本。成功塑造城市品牌是整合城市资源,经营城市形象,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要义,同时更是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品牌的建构过程中,可以选择以下途径:第一是借力于城市软硬两个方面的环境来经营和提升城市品牌。城市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建筑风格、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等都是塑造城市品牌的可选之项。如: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三千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其前卫的城市营建,又使其具备古典传统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国际大都市风貌。二是借助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品牌来反向塑造城市品牌。如青岛的城市品牌形成,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青岛啤酒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品牌。三是借助优势产业发展城市品牌。如大连市的服装产业,青岛市的啤酒产业,大庆的石油产业,玉溪的烟草产业等,都以优势产业打造了城市品牌,都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四是借助举办重大节事活动塑造城市品牌。如西宁的 “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博鳌的“亚洲论坛”,重庆巫山的“三峡国际红叶节 ”等都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了当地的旅游和酒店业。五是要制定城市品牌营销战略,实现城市品牌营销的系统化和可持续化。在制定城市品牌营销战略方针后,还必须有效地执行,在执行程中要加强对城市品牌营销战略进程的监督和修正,定期对其进行成效测评,实时动态调整城市品牌营销策略,全方位保证城市品牌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应度。(四)实施 CIS战略。从理念、行为、视觉三个维度塑造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内外要素的一种全方位感知。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使城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的发展带来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资产,因此说,城市形象是进行城市营销的重要方面。要塑造好城市形象,可实施公共关系中的CIS战略。CIS是组织形象设计的简称,主要包括有: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 (BI)、视觉识别系统(VI)三个方面。其中,理念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内部所有组织和公众的精神、信念,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市民素养和精神感悟,是一座城市形象的灵魂,也是城市气质与个性的最核心部分,这让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相互区别。城市形象的行为识别系统是城市理念在行为层面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各种大型活动、城市居民的特色传统当中。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中最直接的一部分,表现为城市的形象标志和一系列的视觉规范。城市应该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协调下,建构一个可以代表城市内涵、文化特色而又不落俗套的城市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视觉文化体系,使之与城市的定位、气质与个性相符合,逐步打造起城市的形象文化。宁德强,等:公共关系在我国城市营销中的嵌入机制要在危机之后,采取恰当、及时、有效的公关活动,(五)危机公关处理,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弥补危机造成的各种形象损失,促进城市品牌名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之中,必定会碰到诸多的誉得到恢复,从而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公共问题和管治危机。这不仅仅给城市经济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会破坏城市的声誉和参考文献: 形象。而危机公关就是要利用大众传播、双向沟通等方式来获得目标公众的谅解、包容、支持与合蒋筱翡.我国城市营销的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 作。在公共问题和管治危机发生时,政府应当具2007(8).有危机公关意识,具体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要[2] 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州做到信息及时发布,以新闻发布会、电视广播讲大学学报,206(1).话、政府热线等各种有力措施保证公众的知情权,[3] 秦启文.现代公共关系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城市政府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出版社.2oo7.信任度和美誉度,凝聚人心;二是要在危机发生时[4]胡圣洁,和龚明.城市营销策略初探[J].甘肃农业, 采取迅速有效的应急机制,统一指挥,协同应对,2006(9).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力量化解危机,将伤害降到最轻,努力保护城市公众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三是(责任编辑邝坦励) EmbeddingM echanism ofPublicRelation in CityM arketingofChina NING De—qiang,LEIYu (ShooutrnoilDvlpetSuisSuhetUiest, ogig405,CiacolfClueadScaeeomntde,otwsnvriyChnqn71hn) Abstattreighsatatdmoeadmoeatninotensbeunopa-rc:Ciymaktnarcernretofciisadhaenptitrctice,inwhichpublicrelationplaysanenormousrole.Inview ofsuchproblemsaslackingoffeatures inmaktnrettoespriiainotzn,a sqiirufciyhrwaecntu—reigoinain,lsatcptofciiesnddieulbim otadrosrction,publicrelationcanbeutilizedtohelpcreategood cityimagesandimprovecitycharmsthrough suhmenfefcieednganraiggvrnwaeesoreig,r toaiigcasoetvmbedisicesnoenmetarnsfmaktnainlznpulcrltorettompentnctrndsrtgnS taey,a dhnlnrssbieainoinain,i lmeig iybataeyadCIsrtgnadigciewithpublicrelation. KeyW ods:publcrltoiymaktntrntmaerieain;ctreig;ciybad;ciyig

一、 综合类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学生大论文中心 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论文帝国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