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论文范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古代文学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的名著之一,四大名著之一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诛杀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兖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欲以徐州相让,刘备力辞,陶谦死。刘备方领徐州牧。 吕布谋夺兖州,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奔刘备,屯驻小沛。 李傕、郭汜自相残杀,李傕劫持献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长安城中大乱。杨奉、董承护驾还东都,遭到李、郭追杀,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阳,又逢灾荒,处境极为狼狈。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 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 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 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 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召唤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 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遣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 孙权接曹操檄文;犹豫不决。诸葛亮去战群儒,智激孙权,加之周瑜陈说利害,孙权遂决计抗曹,以周瑜为大都督。周瑜趁蒋干来为曹操作说客之机,巧布疑阵,诱其盗走伪造的书信,使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弗如,与之定计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黄盖行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骄傲轻敌,黄盖上船诈降,接近曹军水寨时一齐举火。东吴各路兵马四下接应,曹军惨败。曹操带领残兵奔逃,连遭截击,在华容道又被关羽挡住去路。曹操乞哀,关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 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 刘璋听取张松建议,请刘备相助。刘备与庞统率军入川,刘璋亲到涪城迎接。刘备屯驻葭萌关,广收民心。后因向刘璋索取兵、粮,刘璋疑虑,稍作敷衍。刘备大怒,夺取涪城,进兵稚城。因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分兵入蜀增援。一路望风归顺,进占绵竹。刘璋向张鲁借兵,张鲁遣马超攻葭萌关。张飞大战马超,诸葛亮用计,马超归顺,并进逼成都,刘璋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孙权得知刘备占据益州,遣诸葛瑾索还荆州,刘备答应先请关羽,欲逼其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挟制鲁肃,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郃守东川,张郃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洲。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受群臣之请,亦自称帝以继汉统,任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张飞鞭挞部下末将范疆、张达,二人刺死张飞投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 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 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大败魏国驸马夏侯茂,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又打败魏国大将军曹真。魏以司马懿领兵拒蜀。司马懿消灭孟达后,直取街亭,欲断蜀兵咽喉之路。诸葛亮命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扎寨,被魏军围困,丢失街亭。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亲到西城监运粮草。司马懿突率十五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魏兵,连夜退回汉中,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等。 吴将陆逊大破魏军于石亭,请蜀伐魏。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大败曹真。因粮运不继,乘胜退兵,计斩前来追赶的魏国勇将王双。 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 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一一安排。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全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 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势日益衰微。 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西路攻蜀,邓艾偷度阴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降。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欲借机复国。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 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应该古代小说里面很高的,因为能够列入明清的四大经典小说之一,所以可以被认为应该是古代的一个小说,里面的巅峰的艺术成就,我觉得从中也能够了解一点东西,也就是说,这个小说并不像它表面上所说的那么简单,写深层次的含义。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战争描写等方面谈谈其艺术成就。一:情节组织:《三国演义》的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变化。整部小说围绕着各个统治集团争夺封建政权的中心,一会儿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一会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喜庆、吊丧;有火攻、有水淹。真是变化多端,扣人心弦。同是写火攻,周瑜的赤壁之火和陆逊的火攻各异。赤壁之火是较长时期的不断用计,反复较量后在江上所放。陆逊的火攻是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对方的轻敌大意在陆地所烧。“五关斩将”、“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中的情节也没有一个是相雷同的。情节如此富于变化,既符合三国时期各种斗争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又使作品的描写避免千篇一律,显示出生动活泼的特点。二:人物描写:《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非常出色,作者为表现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求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赵云就是在单骑救主、保护刘备入吴娶亲、截江夺阿斗、谏阻伐吴兵等故事的反复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他智勇双全的主要性格特点。另外,小说还通过典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诸葛亮在忠贞之外,还有智慧卓绝、谦虚、谨慎、精细等特点。曹操除了奸诈这一性格的主要方面外,还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果敢机警的一面。不仅如此,小说还写出了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其他性格特点的矛盾。作者对重要人物总是有褒有贬,褒贬结合。刘备虽然被写成“圣君”的形象,但作品对他不顾大局,一意孤行地报关羽之仇而伐吴,是批判态度的。对关羽固然“特多好语”,但也揭示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张飞虽然勇猛粗豪,但也写了他莽撞急躁的特点。正由于此,《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既鲜明生动,又真实丰满。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羽首次独出大显身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作者只是预先极力描写华雄的猛勇,一出场就连斩了四员大将,关羽出战后: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5回 )何其震撼!何其神勇!作者并没有描写关羽如何奋勇厮杀,但通过这种气氛的渲染、背景的烘托却足以使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跃然纸上,同样收到了传神的效果。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那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借助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三国演义》在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来描写,采用对比方式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艺术经验。三:战争描写:《三国演义》的战争场面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战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且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要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都做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如果全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那么,非但战争描写显得平板单调,读者也势必久而生厌,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为。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还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四:文章结构:《三国演义》的作者独具匠心,在书中运用了含有艺术辩证法因素的结构和叙写手法。主要有:(1)有张有弛。在描写激烈战争的同时,还叙男女婚嫁,家庭琐事。如刚写完袁绍和公孙瓒,孙坚和刘表之间的军事争斗,就叙董卓、吕布和貂禅之间的风情纠葛。(2)有虚有实。叙写方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有虚写,有实写,有详写,有略写。如孔明、张飞分路取川,孔明一路只虚描,张飞入川则实写,虚实结合,详略分明,既使作品重点突出,又避免写法平板单调。(3)有直叙顺叙,有补叙插叙。小说主要采用直叙、顺叙的方法展开情节,但有时为了前后照应或追求结构的平衡,也做了必要的补叙、插叙。如曹操望梅止渴一事本来发生在出击张绣时,可是却在第二年青梅煮酒时通过曹操口述出。总之《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的完整严密,叙述的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幻紧扣。但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缺点,如人物性格还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典型化的特点的影响。但瑕不掩瑜,《三国演义》仍然是一部具有卓越艺术成就的杰作。同时,《三国演义》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积淀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因此,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既可以从纯文学的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例如:对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何满子先生超越纯文学的分析,从群众的历史感情的角度加以解释,认为:“《三国演义》确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第一部成功之作……但是,它之所以拥有这样深广的影响,却不能完全系之于小说自身的艺术能力,不能把三国故事如此广传,书中人物如此深入人心的功劳,一古脑儿记在罗贯中、毛宗岗的账上。”这里更重要的因素,是南朝以来要求理解历史的人民对于三国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的特别关注之情,还要加上各种文艺形式帮助传播之力。

论文三国演义研究

无非就是从主要人物和贡献下手战争就是战将的奋战保的君主建立大业的方面文化 以蔡邕妇女 曹氏父子 以及诸葛的前后出师表 还有马均 诸葛亮的发明 华佗 张仲景的医术等等任务? 这个具体没明白 不会是人物吧?内政 从曹操的军民同体化 开始治军 得到北方的快速发展 孙权的治理一方也有独到之处 诸葛亮的内政也不是盖的 但有穷兵黔武之嫌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着力于追溯“真”之精神的哲学本源,通过对儒道释三家“真”概念嬗变的梳理,概括艺术论中相关范畴的论述,对中国古典绘画关于“真”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以阐释,最终,提炼出中国画家思维中“真”之精神的发轫。目前关于“真”概念的研究多是哲学层面,系统梳理先秦哲学之“真”到中国古典绘画之“真”的过渡,成为迫切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这也正是此文的研究目的。对长久以来被忽略的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真”之精神嬗变过程的研究,可以清晰中国古典绘画的本质追求,使“真”理论得以延续传承,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任一画种的理论和创作,具有指导当下绘画精神的现实意义。“真”之精神存在于中国古典绘画中与哲学概念之“真”有何特异处是本文重点研究的方向,目前绝少有论文和专著立足于此。本文首先从庄子之“真”、儒家与“真”相关的概念、佛家之“真”给予探讨哲学“真”,接着从连接哲学“真”与绘画“真”的中国古代艺术论中找到理论根据,继而着手分析几个与中国古典绘画“真”之精神相关的重要问题:如荆浩“图真”论中“真”的具体论述对中国古典绘画产生了何种影响。再如“形神”论的演变过程怎样使中国古典绘画“真”之精神从“形”、“神”两方面在各个时期侧重发生转变。接着在“道寓于器,技进乎道”这一传统思想的统照下,笔者对“真”与“技”、“真”与“心”的关系分析说明,从具体技法提升到主观精神来探讨“真”之精神存在于中国古典绘画的形而下及形而上两个层面。最后,宋代理学与明代心学的嬗变正与中国古典绘画从宋代绘画注重物象客观规律到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尤其明清两代,以主观情思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外在的画面事物成为了人之情感的载体这一转变过程相吻合。至此,中国古典绘画对“真”之精神的偏向发生了扭转,并且延续到近代。中国古典绘画“真”之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精髓,是可以指导任一门类的绘画理论及实践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因为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发生着侧重的不同。我们寻出中国古典绘画史进程中的精神与力量,也就寻出它内在的向往和需求,从而指导中国绘画史朝着符合理想的方向发展,这是此文希望达到的大意义所在。

我建议你还是在看一遍,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说的虽多,但是仔细多听几遍,你就能发现其中的漏洞,比如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的事情,论文开始时你先顺着通常的格式写(历史),然后引用一点易中天的话,然后给予反驳,争论! 这样就产生了 矛盾和冲突! 这样你的论文才更精彩, 论文毕竟不是小说,不要想那些华丽的词藻,否则会迷失论文的本质! 总之 先祝你写作成功!!!!!!!!!!!!!!!!!!!!!!!!

风轻轻地,孤岛静静地…… 站在孤岛上,我望着垂手可得又遥不可及的茫茫人海,人海多动、热闹,没有一刻能全部安静下来,每分每秒都能听见唧唧喳喳的声音,似乎很令人厌烦,而我却希望能溶入他们,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孤岛的命运注定我一生的寂寞、寂寞、寂寞…… 我渴望热闹,所以我逃出了孤岛,即使那代价是失去一只眼睛,我依然义无返顾的往前走,我天真的认为:只要逃离孤岛,那我就能走出寂寞,过上自己向往已久那五彩缤纷的日子来……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我走入了人群,我把只剩下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我想看清楚那花花绿绿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人;我更想和那些人交谈,但只要我走近他们,他们就会逃得远远的,就像我对孤岛一样。 我本来还不在意,因为还有太多的东西令我好奇,慢慢的,好奇淡了,我发现寂寞又袭上了我,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与那所谓的人交谈过,但别人却不停的谈着我,说我是疯子,独眼龙等等。 虽然表面上我不在意,但寂寞的心为了一抹悲伤……所谓人言可谓,终于,我又逃回了孤岛,我又失去了一只眼睛…… 风依旧轻轻的,孤岛依旧静静的,我用心感受着孤岛,寂寞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寂寞、寂寞、寂寞……我低喃着,所谓的眼角滴下一滴咸咸的水珠…… …… 高中随笔(2)品尝眼泪 眼润润的、湿湿的,因为感动,所以我爱这种满眼水珠的感觉,即使有碍美观! 17岁了,该学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该学会长大了,所以我每次都强迫自己要坚强,而眼泪是懦弱的体现,我不允许自己流泪。久了,我也忘记上一次流泪是什么时候了,也忘记眼泪的滋味如何了,这记得流泪好丑,这更促使我不能流泪…… 然而没有料到,17岁的我,只为了一件小事,泪就流了…… 我校制度是不许学生用充电器充电的,也不许熄灯后走廊上看书,叛逆的我就在老师背后充电 ,当惯“夜猫子”的我不想委曲自己每晚都和天花板瞪个把个钟头,才进梦乡。 也许今年与我犯冲,所以冲三次,被抓到两次,心里不禁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第一次还是被校长和班主任抓到,我很想放弃去认领,但要坚强的念头不许我逃避。 “男子汉做事,敢做敢当”是我的座右铭,虽然我不是男子汉。我还是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伟大精神去了。那次虽然只是被警告,但平日温和的语文老师肩校长大人那严厉的眼神刺得我手脚有点发软,而嘴唇更是斗个不停。 第二次是被政治老师发现然后交给班主任的,我知道班班主任很好讲,对我们更是好得没有话说,而就是因为好,所以我没脸去认领,我害怕她望我的眼神充满斥责与失望,更害怕她那温柔的笑和关怀的眼神不在我面前出现。我好想当个懦夫,而我也准备要当一次懦夫了,是班主任的出现阻止了我 。她依旧用温柔的笑和关怀的眼神,言词没有斥责、没有严厉,有的只是了解与指导。 我好感动,我用激动得暗哑的声音向她说谢谢,然后赶紧走进教室。做在座位上,眼湿了,润了水珠流在脸荚上,凉凉的、温温的。 我知道我流泪了,若流泪就是懦夫,我允许我这次当一个彻底的懦夫…… . 随笔(3)西元前的古墓 古墓前有花,艳丽的开着,红色的花蕊宛如鲜血,欲滴而落!娃娃站在它面前,半人高的杂草把她的下半身淹没,连她脚上那红色的鞋也一起淹没…… 娃娃出神的注视着那花,像她生命的归属就是和花融合似的,风把斟蓝的长发吹起,发把她注视花的眼睛盖住,她轻轻的拨开发,把注视着花的视线投到古墓。 古墓只有碑,很平凡的碑,如果它和众多的墓放在一起,也许它是最初被人忽略,但只要注意点就会发现,古墓上刻着“爱妻-狄安娃之墓”署名是“西元前200年狄厩”而碑却像刚放上去一样新,连空气中的灰尘都不曾落在它身上…… 娃娃看着碑,转身走了,她走了,慢慢的走,完全看不出身体的摆动,她走出了杂草,露出了她的下半身--一只脚,不,是两只脚合成的脚,比平常人的大,脚下露出那猩红色的鞋…… 写在这里的话 呵呵,我把我高中的笔记拿出来,发现高中上课真的是很不专心,居然写了长长短短的很多随笔,随手翻看,有那时候的心情写照,也有那时候的感情生活……原来我的高中还是很丰富的,因为高考的关系,我整整有半年不敢去回忆那时的生活,压抑是高三的主题,很多事情都很无奈,不过,不经常高三,我真的不会是现在的我,所以现在想想,高中真的很不错…… 敬你,高中! 冬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她唤醒了万物; 夏是朝气蓬勃的,她点缀了万物;秋则是羞涩腼腆的,她染红了树林;冬是冷漠萧条的,使万物随之荒漠.人的生机活力被冬的萧条冷漠衬托的淋漓尽致. 瞧!人们并没有因为冬的寒冷而无精打采,整天缩在被窝里.人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并有规律的进行着,每个人显得更有精神.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都精神焕发,丝毫没有屈服于冬天的萧条冷漠.一些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可以看到温馨的大暖炉,热腾腾的茶叶蛋、玉米……这一切还会让人们感到凉意吗? 冬天很美,最能让人抒发情感的还是他银装素裹的时候。雪,本来就纯白无暇的,她不需要任何的“包装”,她所表现出来的美是淳朴的,但给人带来的却是无限的遐想……一切事物在雪的衬托下,都显得那么的单纯明了,看到这一切,没有人不被她的美所折服,更是让人为他写下了不少的诗篇…… 回想起去年的那个下雪天,万物笼罩着一层白色,晶莹的雪花飘飘扬扬的洒向大地,不时调皮地抚弄着你的面颊,让你感受到那“幸福的凉意”。 审处执意不戴手套而冻得通红的双手,试图抓住这从天而降的叫东西,可她显然不合作,悄然离去,仅为双手增添了一丝湿润,然而,她对我的头发却是情有独钟,潇洒的、肆意地落在我的头发上,久久不肯离去…… 记得小时侯,每到下雪的日子就会和小伙伴一起打雪仗、堆雪人,那时的我也是长长的头发,扎成两根小辫子,伴随着我在雪地里不停地奔跑而上下左右的摇摆着,一旁的伙伴总会摸着自己齐耳的头发,羡慕的说:“真好看!” 后来,两个女孩长大了,在同一所小学但并非在同一所中学,但在有雪的日子里,我们都毫不例外地结伴出门踏雪,且不约而同地不戴手套,雪地里,留下了我俩的足迹。 初二的时候,繁重的学习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那年第一场雪,两个女孩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团雪球,只是握着对方冰凉的手,在雪地里慢慢的走着,嘴里同时唱着喜欢的歌:“好冷,雪已积得那么深。”雪花还是依旧眷恋我的头发,依然落在我的头发上,我们在操场上走了好久好久,最后她说:“似乎有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觉。”我们都笑了。虽然这并不该用来形容我们,但我相信…… 那么多的冬天,我们一起走过了许多‘执子之手’,轻哼《雪人》的日子。 可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们最终还是忍受分离的痛苦。她最终还是随父母去了外地。当我得知后,我无法控制自己,泪水不争气的流了下来,我对自己说:不要哭,她在那里会过得更好,学习成绩也会更加好。我不断地用这些安慰自己,可这有用吗? 一次,我收到了她的信,她请我原谅她的不辞而别,她不知如何面对与子偕老的我,她说她怀念家乡的雪,她怀恋雪地里哪个“白雪公主”,那个即使再冷也坚持不戴手套、在雪地里陪她散步的女孩,还有那个单纯的约定。最后,她希望我成绩越来越好,同她一起努力。 在回家的路上,不知是哪家唱片店正巧播放范晓萱的《雪人》,清凉的音调,柔和的旋律,为雪色中的黄昏添了几分寂静。“雪,一片一片一片,拼出你我的缘分,眼看着春天就要来了,而我也将不再存在……” 蓦的,我感到这人生聚散的感觉多么像堆砌后融化的雪人,虽然存在的方式有所改变,可能雪的本质不就是清澈的清泉吗?她孕育着春天的降临,灌溉着夏的长大,昭示着秋的硕果…… 所以,我爱冬天,爱她的纯洁,爱她的独特,她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深秋随笔 今年的秋天似乎格外的冷,清晨上学的路上,行人的脖颈上已然有了色彩缤纷,长短不一的围巾,不知是时尚在作祟呢,还是实在耐不住那渐凉的秋风呢? 秋天就在妈妈声声的加件外衣的嘱咐声中离我越来越近了,似乎在我不经意眨眼的瞬间,他已像顽皮的孩子,淘气的扑入我的怀中。 夏日的骄阳转过脸,离我远去了,校园中的梧桐飘扬着美丽轻盈的金黄色树叶,天很高,很蓝,静下心来倾听,秋虫在低吟,好美的一幅深秋图景! 秋天的心情,是安静的,甚至有些伤感。脆弱的黄色,满脸满眼的扑过来,映着孤单的人影,行走在纷纷扬扬的落叶中,深秋,似乎注定是思念的季节,让思绪随着那片片飘摇的秋叶,随着那朵朵流云,回忆着逝去的甜蜜时光,思念着远方久久未见的好友,不免有些怅然和失落,但云淡风清的好天气又让人无法任由心情低落下去,因此,秋天让人忧郁,也止于忧郁。在秋天里黯然的神情是很常见的,秋风瑟瑟的街道上,少女们的脸上多了一幅多愁善感的表情,倒仿佛更端庄了。 秋天的风里夹着被阳光炙烤过后渐渐冷却的气味,那是一种能叫人情不自禁地微笑的味道。眼看着天空变得越来越高,湛蓝的颜色渐渐加深。每个深秋的日子里,让自己成熟起来,坚强起来,纯粹起来,简单而不平凡。 空气里,纠缠着馥郁的淡香,把深秋的黄昏燃烧成时断时续的晚霞,染红了我的脸,伴着嘴角的微笑,漾进了我的心里。 华灯初上的夜晚,倚在窗边,望着灿烂的深秋夜空,托腮遐想的时候,露珠便含情凝结了,月色拂过临窗的小街,我无语的低下头,写下这篇随笔,然后静静欣赏这被幽雅了的风景,等待自己也成为这风景中的一物,也许,这是只属于秋天的心情。 周末随笔 窗外照例还是喧闹的城市,但是在这个周末的早晨,突然觉得这个城市也有那么一些莫名的可爱!我住的小区大概全是上班族,难得碰到周末,都在享受这难得的,一周一次的赖床时刻!所以整个小区象是个沉睡的孩子,甜甜的,静静的,在酣睡中冲着太阳微笑着!稍远一点的公路上依旧的车水马龙,但是大概是司机们都在享受周末的闲暇的气氛吧,车速都放的不快,让人觉得那些钢铁躯壳都透着平时少见的慵懒的情怀!再远点就是莲花山了,绿绿的,郁郁的,葱葱的,同样透着慵懒,仿佛是只在晒太阳的小猫,懒懒的一动不动的享受着阳光的恩赐!突然想起了那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加菲猫!想起了它的名言:你以为每天睡20个小时是件容易的事吗?呵呵,想着想着,自己笑了,是啊,如果真能有它那样的本事,我这会一定还在睡得天昏地暗,又怎么能站在窗前体会这个初夏的清晨的深圳呢!或许这就是塞翁失马吧,失去了一个难得的周末的懒觉的同时却享受了一次初夏早晨的阳光! 电脑的音箱里传来了顺子的声音,是那首我特别喜欢的<写一首歌>,歌声中透着一丝哼唱般的慵懒,用来配合这么个安静的早晨,懒洋洋的阳光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个让人心情愉悦,懒懒的,让人可以抛开一切的烦恼的星期六的早晨~~~~~~~ 音乐随笔 我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并不想刻意地给内心的音乐套上一个“外套”,因为是心底的声音,所以就任它自然地流露吧。 何谓音乐?我很赞同一位伟人的一句话,“没有触及内心,就不可能产生音乐”,说是不落窠臼,其实我还是有一丝伟人情结的,对生活的热爱我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总是爱给身边的“琐事 ”赋予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我时常沉溺在音乐的世界,时时动情于她华丽的美,婉约的美、悲壮的美、阴郁的美。作为一个忠实的听众,我倾听她娓娓道来那古老的传说,美丽的童话,惊异于音乐的魔力,在她那有节奏的跳动中,我好像被施加了魔法,飘离地面,飞向远方,飞到那拥有蓝水晶般透明湖水的国度。有时候,我又仿佛置身于一个不能用“modern”来形容、但却可以看到音乐神童的背景,在金色大厅里,当我看到那个与命运抗争欲扼住命运喉咙的人,正在演奏他生命的乐章,我的内心顿时沸腾了,两股激流在激烈地撞击着,一股带着浓浓烟火气的火山熔浆,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地冰流。看来,今生我要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了。 我渴望音乐,音乐将是我人生漫漫征途的忠实伴旅,她好像一支画笔,我的生活因之五彩斑斓,同时我又是她的忠实伙伴,我将分担她的痛苦与忧愁,分享她的喜悦与欢乐,我与音乐有一个约定,如果要给她定一个期限的话,就是一生一世。 pp音乐随笔 音乐笔记(写在冬季) 最近大师指点下涉及了一些西方音乐,写下所谓的音乐随笔也只能贻笑大方,只是用印象式的感悟去捕捉下一些情绪。但是我想,一来是写给我的大师以见证我的进步,二来敝帚自珍,尽管简陋,自己的感受是最特殊也是最可珍视的了。近期听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我对俄罗斯的文化一直非常迷恋,屠格列夫和妥斯托耶夫斯基的作品是我的最爱。那种披被华林的忧郁,艺术家象背负永恒的枷锁,无法脱卸的罪孽,内省式的忧郁和对外界苦难的呻吟在作品中都可以表现的淋漓酣畅,让人有中万念俱灭的绝望与悲凉。他们思索,因为思索而沉重,忧伤。还有无边的寒冷和放逐,从深深爱恋的家园向另一个所在跋涉的放逐。把缧绁毫无犹豫地加在自己的肩上。这比任何民族都拥有一种罪孽感和悲剧感。不会逍遥世外以求灵魂的解脱,不对外抗争宣泄无穷的愤懑和牢骚,也不对现实苦难视若无睹用乐观的情绪去掩盖命运,更不会把自己封锁在象牙塔里雕琢精巧华丽的技艺。他们的心,永远和俄罗斯大地那慎重的苦难与寒冷血脉相系,如同沉重的夫尔加河水,绵长,宽渺,仁慈,厚重。我想这是适合在冬天,簌簌的雪花落在黝黑的杉林中,广袤的平原伴随的是无边无尽的哀愁与漂泊。冰雪封锁的世界,去品位其中的......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好了,滋味?韵味?味道?都不合适。它和中国古代文学那种带有行而上玄思的审美体验是不一样的。 两部交响乐都有一个乐章,可以诠释为用圆舞曲的形式表现对过往欢乐的缅怀,当你老了,却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这种夹杂着甜蜜的悲伤,正如屠格涅夫在《春潮》的引子中所引用的,也是一首俄罗斯的民歌“欢快的岁月,幸福的时日—— 恰似春水悠悠,已经一去不留!”这也让我想起大一的时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给我们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了无生趣,沉闷,烦冗的讲授让每次课堂都只能稀稀拉拉的坐几个在打呵欠的学生。一次她在讲柔石的《二月》,不知怎么她悠悠地回忆起高中时《二月》刚被拍摄成电影《早春》,少女们挣抢着去看露天电影的时光。她眼光却投向了窗外,脸上的每条皱纹似乎都绽放来来,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窗外确是早春时光,翻飞的白碟在青嫩的豆藤边嬉戏,阳光融融暖暖,象青春的欢曲一样溢满整个大地。我原谅了她,原谅她的唠叨她的无趣她的暮气,毕竟谁都会到那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回忆青春的年龄。不知道到那个时候我,会怎样回忆那没有结果的青涩。就像整部交响乐中的欢畅的圆舞曲,垂垂老矣的音乐家又是怎样回忆昔日的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家在第六交响曲首演六天之后,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写给自己命运的作品,最后一个乐章忧伤到让人无法喘歇欲哭无泪。他是不是有了对命运的预感,人生的永逝,绝望的哀息。 本也是写的随笔,但好象闲散得已经和音乐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但还厚着脸皮扣上个音乐的大帽子~不管怎么说,也是我这样的行外人从听音乐中的一点闲闲淡淡的情绪。不求有人能解,也但愿不要招致骂名。以后可能还会写,随笔二,随笔三,可以想象带我扣响音乐大门的你嘴边的晒笑了。傍晚时分的斜阳铺满通向远方的长路,是《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结尾,一个缤纷的梦幻结束的甜蜜与忧伤吧 没人生的人生,没肉体的灵魂. 脖子上的町,好冷,不是说它回带来希望么?我迷惘了... 有人说,我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冷,还有点狠.我只在意我的事,别人的, 我不闻不问. 我曾经说过,人不过就是一本书,人别人读的书,只是你是否能读懂.没有人能读懂我. 现在我加一句,我在等,等读懂我的那个人出现. 有一句话,我忘不了,忽略是你的自由,但你不要忘了你的存在! 存在?什么叫存在?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沉默最终回变为沉沦,沦亡... 记得我得到町时,说,我愿意为你变成任何人,不过我是我自己. 我们谈了很多,就是没有了解与感情. 我知道,姐姐ぬぐみ是故意的,她解脱了我,我在等待. 有个神告诉我,我心在流血! 崇高的自由 伊甸 从昨晚9点至今晨4点,我斜躺在被窝里读书。一束灯光热烈地投射在书页上,像上帝之手在轻轻抚摸。窗外的世界如此寂静,仿佛时间已经停止。我的眼睛和我的灵魂被三本书牢牢吸引,除了这三本书所展示的世界,我几乎忘了我是谁,我在何处,忘了今夕何夕,今年何年。这三本书是:余华的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纳塔莉·安吉尔的《野兽之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海南的一本文学杂志《天涯》。清晨4点我脱衣睡觉的时候,我的整个身心有一种类似喝酒喝到欲醉未醉状态的满足感。我躺下后不到一分钟就睡着了。 余华的《我能否相信自己》是一本谈论读书和写作的书。他从容地谈着那些他最喜爱的作家:契诃夫、博尔赫斯、三岛由纪夫、布尔加科夫、胡安·鲁尔福、川端康成、福克纳、卡夫卡……以及他自己的作品。余华的深邃和独特,无可置疑地证明他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没有一个中国当代作家的读书和创作随笔能比这本书写得更好。中国终于有了创作水平和关于创作的理性认识水平逼近世界级大师的作家。读这样的书,有类似宇航员登上月球后俯瞰自己的家园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纳塔莉·安吉尔的《野兽之美》如同法布尔的《昆虫记》,其意义已远远超越科普读物。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如同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美丽和奇异的。请看该书描写兰花的一节:“兰花是花卉王国的引诱者,它出现的前提是,每一分钟都有一个采花者诞生:一只带翅,带胸腔,带着对于醇酒与爱情不可阻挡的渴望的采花者。这些兰花的色调如此肉感,它们的花蕾也如此肉感,看上去是一派颓废的气氛。轮到它们来欺和对采花者进行性勾引的时候,其颓废之气可以让英国的颓废派诗人奥斯卡·王尔德也因之憔悴而亡。”纳塔莉·安吉尔,这位内心如火的女人,这位充满悟性和灵性的女人,把一本生物学普及读本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如此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比纯文学还要纯文学,真是我们读者的幸运。 《天涯》是一本现代气息很浓的杂志。它既是一本文学杂志又是一本思想杂志。我读的这一期,我特别被多多的诗歌所吸引:“我始终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里/在风声与钟声中我等待那道光……”“北方的树,站在二月的风里/离别,也站在那里/在玻璃窗上映得又远又清晰……”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多多一直在写着中国最好的诗。像多多这样创作生命力久盛不衰的诗人,在中国是极其稀少的。多多被中国文坛忽视、多多与荣誉和名声无缘,多多的与世无争恰恰证明着他建筑在实力和底气之基础上的自信,多多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文人的浮躁和虚荣。 读书为了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已被过去几十年中知识分子惨遭蹂躏的事实击个粉碎;况且这几句话的陈腐气息也着实不让人喜欢。现代人大多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升华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看法大抵没错,但它仍是在功利主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读书的,读书对于真正热爱读书的人来说,它固然是获取知识、丰富情感和升华思想的必由途径,但这并不是读书的全部意义。假若仅仅依靠这种功利主义的动力,读书仍然是一件艰巨的任务,一项不得不完成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个需要苦苦对付的敌人。只有超越功利主义的读书活动才是真正快乐的、美丽的、妙不可言的,如同一个入迷的艺术家陶醉在他无限钟情的艺术之中———毕加索和米罗陶醉在他们的线条与色彩中,贝多芬和肖邦陶醉在他们的音符与旋律中,罗丹陶醉在他的石头与青铜中,进入一个灵魂出窍、浑然忘我的境界。 对我来说,读书正如我的写作,是我别无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无法戒掉的瘾。读书源于我过于敏感的心灵对孤独和死亡的恐惧。我在读书,我就不知道孤独和死亡为何物;或者我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自己的孤独和死亡隔岸观火,灵魂深处就会豁然开朗,一片清明高远。我在读书,哪怕我生活在一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我也在用心和热血触摸整个喧哗的世界和宏大的宇宙。我在读书,我会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既带有原始血性又带有梦幻色彩的自己,比现实中那个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自己真实得多———现实中的自己挣扎在各种各样的羁绊和限制之中,难免会扭曲和变形,现实中的我常常是“非我”和“反我”,常常是一个虚幻的我。我在读书,我就是一只在蓝天放纵自己的翅翼和幻想的鸟,没有一种外在的专制力量能迫使我违心屈从。读书几乎和做梦一样,是人世间一种最崇高的自由,一种最纯粹的欢乐

三国演义论文研究

10分,太小气了吧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作品评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兑,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国志》印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的。国寅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明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吁始,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魏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 决定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曹操是知己知彼,准确判断,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夷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人胜。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但另一方面,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佐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则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共描写了1230个人物,有名有姓者约千人,其中,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是小说所刻画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人物。 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 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小说从正统观念出发,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卜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诈。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借迎献帝而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居高临下的极大优势;他善于收买人心,笼络部属,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卓有才干的谋臣战将;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权术中的精妙人微处继承下来,并用以左右朝政,扩展势力,把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和道德一概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业的政治野心。 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烈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三国演义》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等等。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之陈宫 三国中英雄人物辈出,纵观《三国演义》中的历史,陈宫出场次数并不多,辨其才能:并非能武之人;作为谋士,他的本事肯定又不若诸葛那么神;就连性格也非三国中非常典型的人物。然而人物分析会想写他,只因他辅佐吕布到了最后…… 初识陈宫是因其捉曹操又放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之人,他对忠义之士也是相当敬重的,以天下为己任,有着抱负的他,当见到曹操是位为天下的忠义之士时,便毅然弃官从操而逃,对县令一职无留恋,并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国家天下吧,一般说来是难得有人有如此气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 而出逃没多远所发生的事情却不好判断陈宫究竟是如何想的了。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又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令陈宫察觉其实曹操也是狼心之徒,留操,必有后患,欲杀操又觉不义,只得弃操而投东郡。说到这里,陈宫是力求自己为忠义之士,具有儒家传统思想,他人不义也罢,但自己是应当做一个忠义之人的,这里不杀曹操也没有报官出卖曹操,我也可以猜测陈宫认为曹操是识人之人,两人其实是彼此欣赏的,杀操陈宫心中也有不舍;而他心中也应该知道,此时留下曹操,对自己的未来肯定是巨大的威胁,即使弃操之时无法完全看透以后的国家形势发展,但他还是了解曹操为成大事之人,以后若被操擒,自己必是无后路可退的,这件事算是为陈宫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陈宫在弃操之后辗转投奔了东郡、陈留,后被张超引荐,恰巧吕布来投张邈,宫劝邈结吕布攻衮州,此时是陈宫谋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国演义》中展现,而攻略的对象为曹军之地——衮州。其实刚到陈留的陈宫应该也不非常了解张邈究竟是否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却直接劝张邈攻衮州,其意图真的是在想帮张邈谋天下?亦或其实是因为知道曹操欲尽杀徐州百姓,而陈宫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曹操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 尔后,陈宫便一直辅佐吕布,在很多人看来吕布是骁勇之人,但却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因此在后面的几场战役中只要吕布听从了陈宫的谋略,便获得了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宫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战场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而陈宫在与曹操的对战中也算是将曹操的性格分析的透彻了,了解曹操会在何时使用什么计谋,因此陈宫在促吕布成业时是有大功劳的,那时的吕布很多事情也肯听陈宫之言,只可惜后来吕布鲜少听从陈宫的谏言,才拖累属下一起被操所缚。 在关于陈宫后来一直辅佐吕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陈宫已经由一个忠义之士,变成了一个放弃国家利益、只图自身发展、摇摆不定、为虎作伥之人,但这里我却有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陈宫是个很有责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着“居其职,司其责”的原则,一开始弃官是因为执政之人已非陈宫想效忠的人,而后几经辗转,跟随吕布;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实在是个除了武力无什么可取之处的人,但当时的情况,陈宫不另择明主,我觉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个人有少许猜测如下:俗语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属下做事是要伴着被杀的危险的,此时,选择一个心胸相对宽广的上司于自身是比较好的,曹操虽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陈宫已觉他不仁,肯定是不愿再跟随曹操了;但对于吕布,陈宫自己也说布虽无谋,却不似操诡诈奸险,为吕布谋略可尽其所能,因为吕布即使不听陈宫的策略也不会对陈宫如何,而曹操则不一定了……想想杨修之死,自然是觉得辅吕布要来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问,为何陈宫当时不去投刘备呢?在《三国演义》里,作者其实是偏向蜀国的,所以在作品中陈宫的做法对刘备算是不仁不义了,一开始刘备以徐州相让时,陈宫说“强宾不压主”,后来又主张吕布攻徐州,再到后来的连袁术灭刘备,看到这里,恐怕又有人要说,陈宫果然已非忠义之人,当日刘备给了吕布安身之地,如今陈宫却又纵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对陈宫不满了,但我也还是要提那句话“居其职,司其责”,陈宫那时并不了解刘备是否为仁义之人,而当时也没有机会了解,便遇到刘备让徐州之事,即使当时刘备是真有心让吕布掌徐州,此事在陈宫看来恐怕也觉得刘备有疑人之意,才会说“请使君勿疑”一话吧,而后他当然得为自己所伺之主考虑,小沛本来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机会将徐州攻下而获得治理权则更显得名正言顺,本来在天下姓未定之时,大家各伺一人,都是为统领大业发展,谁也不知道最后谁是可得天下的人,而如今他确实应该是尽其作为吕布谋士的职责,从有利于吕布的角度来考虑究竟该如何发展,而后陈宫知晓袁术欲结亲的本意为杀刘备,他主张杀刘备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在陈宫眼中刘备可能本也有些虚伪,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对刘备造成积怨,此人不灭对吕布是一大威胁,所以这里并不是陈宫看得不远,而是有些事尽自己的本职就必须那么做。也有人说刘备太虚伪,所以陈宫才不愿投他,具体史实我没有去研究,但仅作品中陈宫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个人是比较欣赏他这么做的,陈宫跟夏商周的闻仲是一样的:效一主,尽其职。不过说起易主,我想起了吕布屡次不听宫言,陈宫当时意欲弃布而往,却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这里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这里也看得出陈宫还是在乎面子的人。 陈宫最后被俘,实在是吕布听妻而不听陈宫劝言的结果,说起来陈宫也算得上是死于妇人手了,不过却也是死的有志气,曹操欲留,陈宫却就那么平然的赴死了。其实看到这里我是很感动的,可是这里的感慨我又无法很好的表达,只说其实是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陈宫是一个忠义的人才,才想过陈宫在辅佐吕布时矛盾的心情,才想到陈宫是位尽职尽责的谋士了。PS《孤独的勇者——陈宫悲剧形象解读》这篇论文就可以借鉴一下。如果在学校里下载,CNKI,万方之类的网站应该是免费的。

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论文

小气啊,才这么点分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 这个问题,是此次讨论会上争论最为激烈、意见最为分歧的一个问题。除以往提出的“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和“讴歌封建贤才说” 等五种观点之外,新提出的主要有“悲剧说”、“仁政说”、“农民愿望说”和“分合说”等四种观点。而且即使是以往的几种旧提法,有人也作了新的解释,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悲剧说。 这是此次讨论会上十分引人注意的一种说法。此说论者认为,在《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大批艺术形象中,曹操和刘备,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团,不仅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始终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曹操被刻画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奸雄形象,一个剥削阶级利己主义的集中代表,贪欲和权势欲的象征。他的身上几乎概括了剥削阶级的全套统治手段和全部本质特征。而残暴狡诈和雄才大略的紧密结合、“奸”与“雄”的高度统一则是他最显著的标志。这一形象乃是恶德的实体、个性化了的社会存在,是作家所处历史环境的直接映象。与此相反,刘备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则是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他幻想在尘世中实施“仁政”,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以曹操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和以刘备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理想象征之间的激烈交锋,构成了《三国演义》一书最基本的矛盾冲突。 不幸的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却最终战胜了以刘备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想追求。《三国演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左右形势,对封建政治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不是正义,而是邪恶;不是道德,而是权诈;鲜廉寡耻、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战胜了孝悌礼让、忠诚信义等理想观念;暴政强奸了仁政,兽性代替了人性;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不得不让位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市侩原则。这不单是三国时期的历史现实,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所以《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蜀汉集团的悲剧,正是悲剧的时代所诞生的我们民族的一部历史悲剧,它因之而成为民族历史的启示录,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二)仁政说。 此说论者认为,《三国演义》一书有着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这个倾向性集中地表现在“尊刘抑曹”上,以前不少论者把这一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这一强烈倾向并不等于就是它的主题。透过“尊刘抑曹”的表象,我们看到的乃是于对仁政的歌颂和向往,对于暴政的批判和鞭挞。《三国演义》对刘蜀的“尊”和“拥”,反映了挣扎在封建制度残酷现实之中的人民对仁政的热烈拥戴;对曹魏的“抑”和“反”则反映了人民对暴政的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思想,也是《三国演义》一书在思想倾向上的民主性、进步性的具体体现。 (三)农民愿望说。 此说论者认为,我们分析《三国演义》的主题,不能也不应当离开这部作品形成的历史。尽管《三国演义》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为该书所作的注为主要的素材和依据,也就是说主要是以正史为素材和依据,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它更多地受到讲史话本、元杂剧以及宋元以来大量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的影响。“尊刘抑曹”的倾向正是在这样长期流传、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外,也有不少同志认为,象《三国演义》这样一部思想蕴涵丰窗的文学巨著,要想用三言两语来概括它的主题思想是很困难的。目前提出的各种说法应当说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但是却似乎都难于为人们所一致接受。重要的问题在于认真地分析一下这几种提法的相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它们实质上的分歧,而不必匆忙地作出结论。同时,探讨《三国演义》的主题还不能脱离对版本的研究,版本不同,其主题思想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作品评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兑,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国志》印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写成的。国寅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明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吁始,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坏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魏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 决定于主观指挥正确与否。曹操是知己知彼,准确判断,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败而归。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夷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人胜。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但另一方面,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佐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则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都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共描写了1230个人物,有名有姓者约千人,其中,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是小说所刻画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人物。 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 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小说从正统观念出发,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卜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诈。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借迎献帝而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居高临下的极大优势;他善于收买人心,笼络部属,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卓有才干的谋臣战将;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权术中的精妙人微处继承下来,并用以左右朝政,扩展势力,把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和道德一概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业的政治野心。 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为“义绝”的关羽形象,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道义人格。他始而随刘备,不畏艰险;继而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来奔;最后拒绝劝降,从容就义,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也不回避关羽性格的某些弱点,他的骁勇中包含着骄横,坦荡中滋生着自负,往往虚荣偏执,一意孤行。败走麦城的悲剧结局,正是他刚烈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发展到顶点的结果。 《三国演义》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等等。

关于三国演义中关羽义论文范文

2楼 刘备及关羽张飞同志在平原县遇到了盟军第十四集团军军长公孙赞,刘备同志从大局考虑,率关羽张飞等同志暂时加入军阀队伍,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董卓,参加了讨董战争(史称中原大战)。在战争初期,董卓部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华雄上将骁勇异常,先后击毙孙坚部第四师师长祖茂、盟军第九集团军副军长鲍忠等名将,一时之间无人敢迎战,关键时刻关羽同志挺身而出,亲自将华雄击毙,当时关羽同志不但作战勇敢,而且立场鲜明,坚决与曹操(时为第十八集团军军长)划清界限,拒绝喝曹操为他烫的酒,在曹某频频暗送秋波的情况下,关羽同志丝毫不为动摇。在虎牢关前,关羽同志同刘备同志、张飞同志一起并肩作战,大败号称“天下第一美男”的吕布,并为讨董卓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但由于军阀之间明争暗斗,不能团结一心,致使联盟迅速解散,未能完成**董卓的大业。之后关羽同志随刘备又回到了平原。 注4:关羽同志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对当时救董卓一事后悔不已,参见《关羽选集》第二卷 注5:刘备、关羽、张飞在平原县战斗的事迹,参见《平原作战》《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等作品 注6:曹操籍贯安徽亳县,并发家于故乡,当时是皖系军阀的代表 三、许田杀曹瞒 不久,黄巾党余党又起,兵围北海,北海市市长、知名**人士孔融先生(曾任盟军第十集团军军长,后因反对曹操反动派**统治而遭杀害)向时任平原相的刘备同志求救,已升任少将师长的刘备同志与关羽、张飞带三千人马前往救援,当时关羽同志已经由少校营长升为上校团长,在与黄巾党交战中,关羽同志亲手毙匪军长管亥,解了北海之围,之后又随刘备去徐州救陶谦(曾任盟军第十二集团军军长),并协助刘备同志第一次解了徐州之围。在此之间,刘备同志再三婉言谢绝了陶谦主动让徐州的要求,最后实在退让不过,只好同意出任江苏省省长兼徐州军区司令,此时关羽同志已经成为副部级干部,少将师长,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将军。 之后,刘备同志收留了战败的吕布,但吕布贼心不改,趁刘备与关羽等同志出兵在外之机夺取了徐州,刘备同志从抗曹大局出发,对吕布进行了一定让步,与吕达成协议互不侵犯,在此间关羽同志参加了**袁术的护国战争,不久吕布又背约,终于使刘备与关羽张飞同志看清了吕布反复无常的丑恶嘴脸,联合曹操,于公元198年消灭了吕布,为人民除了一大害。 ! 刘备、关羽、张飞同志经过不屑的努力,终于由地方进入中央,刘备被刘协主席认做亲叔叔,并封为大将军衔,关羽、张飞为少将军长,可是当时实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为了试探自己在国中、军中的地位,发动了有名的“许田打围事件”,关羽同志对此非常愤慨,并差点当场杀了曹操,刘备同志担心投鼠忌器,阻止了关羽将军。后来在当阳战役之后,刘备同志也后悔地说:“我现在也是”投鼠忌器”了”(注7),证明当时关羽将军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注7:出自《刘主席语录》 四、身在曹营心在汉 公元200年,刘备同志借机脱离曹操束缚,重回徐州,在夺取徐州一战中,关羽将军用计击毙曹操爱将、徐州卫戍区司令长官车胄,为重夺徐州立下头功。在第一次反围剿过程中,关羽同志与张飞同志分别活捉了敌军长刘岱(曾任盟军第四军军长)和副军长王忠,成功粉碎了第一次围剿。刘备主席还专门赋诗:齐声唤,前面捉了伪刘岱。(注8)不久,曹操亲自为总司令,兵分五路,共二十万人马,组织了第二次围剿,由于兵力相差悬殊,第二次反围剿失利了,刘备同志去联合袁绍共同反曹。关羽将军在下坯被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为了保全革命的火种和两位国母的安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通过曹操的五虎上将之一,关羽将军的故交敌第一集团军军长张辽将军约法三章,在“降汉不降曹”“一旦知道主席去向便离开曹操”的前提下,投降了当时被曹操控制的大汉共和国。(注9) 关羽同志在曹营期间,不为金钱地位美女所利诱,他时刻不忘同志加兄长的刘备,正是 “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生活简朴,对曹操为拉拢他而送的金银财宝,全部上缴两位国母以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在曹营期间,他始终穿着刘备主席送他的那件旧大衣,对于曹操送他的美女,他一概拒收,实在拒绝不了,他就给那些女子讲革命道理,并赠送路费送她们回家。刘主席后来说:“关羽同志在曹营所作所为,对得起天地,对得起人民和蜀汉共和国,任何想借“降曹”攻击关羽将军的言行,都是反革命的,是别有用心的。”(注10 ) 关羽同志在曹营期间,参加了著名的“白马战役”,击毙直系军阀袁绍部下四大主力中的颜良军长和文丑军长,这时关羽将军正当壮年,他的武艺达到了颠峰时刻。在曹操等众人的吹捧面前,关羽同志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在谦虚谨慎的同时,不忘给曹操等施加压力,他说:“我弟翼德可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注11)唬的曹操等闻张飞之名而色变,后来张飞一人吓退百万曹兵,里面有关羽很大的功劳。由于他立下大功,被曹操授予元帅军衔,他是惟一一位在蜀汉共和国和违曹魏帝国都有元帅军衔的将军。 注8:参见《刘主席诗词》 注9:参见《蜀汉共和国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注10:参见《刘主席语录》 注11:参见《关羽选集》第二卷 五、千里走单骑 在得知刘备同志的下落后,关羽同志归心似箭,立即向曹操提出辞职,尽管曹操想尽诡计要留住关羽,但都被关羽同志一一识破,最后关羽同志挂印封金,毅然离开曹营,开始了长达一千多里地的长征,在此期间,关羽同志先后经历了东岭关,击毙伪师长孔秀;在洛阳击毙伪副军长韩福、敌伪师长孟坦;在死水关击械伪师长卞喜;在荥阳关识破敌伪师长王植诡计并将其击毙;在黄河渡口关击械伪师长秦琪,这就是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注12 ) 在千里转战过程中,关羽同志先后结识了后来成为蜀汉共和国著名军事家、国家军委副主席的廖化同志,并积极争取他从草寇走上革命的道路,结识了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胡班同志,把他从敌人的队伍中拉了过来,促使其后来起义投诚,还有著名**人士,后为蜀汉共和国政协副主席、蜀汉共和国佛教研究会名誉主席普净大师,以及著名**人士关定、胡华等人。另外还收留了周仓、关平、裴元邵(注13)等共和国开国元勋,并与敌伪元帅张辽、夏侯敦做了坚决斗争。由于关羽同志长期投身革命,因此年过四十仍是光棍一根,为了革命后继有人,为了割草刀法昌盛不衰,关羽同志将关平收为义子,一时传为佳话。 在得知刘备同志在汝阳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敌后,关羽同志立即回师汝南,途中遇到在古城建立根据地的张飞同志,因此又有了“斩蔡阳兄弟释疑”的佳话,可以说,关羽同志的这次长征,是极其辉煌的历程,不但积聚了革命的力量,而且狠狠地打击了反动势利的嚣张气焰。 注12:参见《千里走单骑——前所未闻的故事》 注13:裴元邵同志在根据地大肃反运动中被错杀,后被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六、转战荆襄 大革命失败后,关羽同志重新回到了刘备同志的阵营中,暂时投靠了著名开明军阀湖北省省长兼荆州军区总司令刘表,继续高举刘姓大旗。刘备同志进驻新野期间,关羽同志及张飞同志跟随刘主席不辞辛苦,三次拜访后蜀汉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兼军委常务副主席的诸葛亮同志,后在刘备、诸葛亮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在对曹操的围剿过程中,参加了火烧拨望坡、火烧新野的战斗,当阳战役时,关羽同志驻军在江夏,带领一个军成功地接应了因敌众我寡而战败的刘备同志,刘备同志有诗赞道:汉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关云长。(注14) 关羽同志参加了著名的赤臂大战,之后参加了收复荆州战役,公元 208年,在长沙会战中,关羽同志只用一个营的兵力就攻克了长沙,并收服了黄忠、魏延等后来的革命骨干力量,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之后,在同东吴修正主义集团的多次斗争中,关羽同志协同诸葛亮等同志,屡次击败敌军,确保了荆州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 在刘备同志、诸葛亮同志、庞统同志指定西线作战计划后,关羽同志辅助诸葛亮固守后方,西线战事失利,庞统同志不幸中箭,为革命壮烈献身,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同志支援前线,关羽同志独自则担负起了保卫荆州的重任。 注14:选自《刘主席诗词》 七、单刀赴会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关羽同志坚定执行刘备、诸葛亮同志制定的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他用兵如神,多次击败号称“世间福将曹子孝”的伪敌五大主力之一的敌新一军军长曹操嫡系部队上将徐晃等,并言辞拒绝了东吴集团的拉拢,孙权欲与关羽同志结亲,实际上是想以关羽同志的爱女为人质要挟关羽,被关羽同志识破奸计,并义正词严地怒斥投靠东吴集团的诸葛谨:“我虎女焉能嫁汝犬子!”(注15)吓的诸葛谨抱头鼠窜,狼狈逃回,东吴集团又生一计,假意邀请关羽同志赴宴,妄图加以谋害,如果关羽同志不去,东吴集团就借口关羽没有和谈的诚意,从而破坏联盟挑起内战,关羽同志为了揭穿敌人的奸计,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单刀赴会,他凭借个人智慧和勇敢和魅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征服了江东,吓得当时江东警备总司令鲁肃“如痴似傻”,以至于当时江东兵将闻关公之名而色变,小儿半夜闻关公之名而不敢啼哭。 关羽同志的威名引起了曹操反动集团目只牛在屡战屡败之后,曹操下定决心,派出七路大军,以伪敌中南剿总副司令于禁为总指挥,原西北马家军名将庞德上将为前敌总指挥,发动了对荆洲地区的第五次围剿,在同庞德的单挑时,由于被庞德以暗箭所伤,关羽同志未能将其击败,这是关羽同志几十年征战以来第一次在单挑中撤退!!! 面对强大的敌军,关羽同志不与其打消耗战,而是利用天将大雨的有利时机,不战而屈人之兵,放水淹七军,大败曹军,生擒于禁、庞德,击毙敌师长成何、董超、董衡等。 不久在同曹仁的一次战斗中,关羽同志又一次右臂中箭,虽然伤上加伤,但关羽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在部下的劝说下,同意由著名**人士,号称“神医”的华佗主刀动手术,为了不影响智力,关羽同志坚持不用麻药,他一边和参谋长马良同志下棋,一边让华佗为他疗伤,始终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令华佗赞叹不已。这就是著名的“刮骨疗毒”。“华佗同志作为一个外国人,作为曹操的同乡,不远千里,来到荆州为关羽同志治病,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注16)这样好的一个同志,竟被曹操杀害,这给大汉医学界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注15:出自《关羽选集》第四卷 注16:出自《刘备选集》第四卷,《纪念华佗》 八、大意失荆州 刘备同志出任益州总司令之时,便任命关羽同志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上将军衔,刘备同志出任汉中主席时,任命关羽为前将军,与张飞等人号称为“五虎大将”,大将军衔,关羽同志为大将之首。时年关羽同志已经58岁了,有部下劝其退休养老,关羽同志则说:我大丈夫,年近六旬,即死何憾?”(注17) 曹操、孙权反动集团趁关羽同志领兵在外之时,互相勾结,发动了震惊一时的“荆州事变”。由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成功,关羽同志在外遭到曹军徐晃的顽强阻击,兵败麦城,再加上投降主义分子公安军军长糜芳、政委“不是人”叛变投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上庸军军长刘封、政委孟达坐视不救,关羽同志不幸阴沟翻船,被东吴无名鼠辈少将旅长马忠擒获,面队孙权的威逼利诱,关羽同志大义凛然,厉声骂贼:“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公元219年腊月,关羽同志被孙权杀害,时年58岁。与关羽同志同时遇害的,还有关平、周仓、王甫、赵累等同志。 公元220年,关羽同志遇害的消息传到成都,举国皆悲,刘备同志亲自担任“关羽同志治丧委员会主任”,为关羽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写下悼亡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 —”,(注18)并亲手题写挽联:“武学泰斗,人世楷模”。参加关羽同志追悼会并赠送花圈的领导同志还有: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许靖、李严、魏延等。 关羽同志死后被追封为“壮缪侯”,追封为元帅军衔,追认为蜀汉共和国001号烈士,追认为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武术家、旅游家,为蜀汉共和国33位军事家之一。并被蜀汉共和国围棋协会名誉会长“白毛”马良同志追授“围棋国手”“名誉七段”头衔。 关羽同志生前,曾获“大汉共和国十大杰出青年”之首,“大汉共和国十大帅哥”第十名,并在“大汉共和国武力排行榜”中获第四名称号。 关羽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刘备主席的亲密战友,是共和国第一代领导核心人物之一,关羽同志的不幸逝世,为当时尚未诞生的蜀汉共和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关羽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关羽同志永垂不朽

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曹操在东征时曾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十分厚待他,不但给了他挺大的官职,还赏赐给了他许多金银珠宝,甚至连最好的赤兔马也给了他。关羽得到赤兔马时,终于笑了:“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见面矣。”由此可以看出他仍忠心于刘备,降汉不降曹呀!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这件事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后,曹操等人经华容道逃亡,关羽奉命捉拿他们。但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生命作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了曹操。若不是这样,可能就没有以后的晋朝了。关羽的勇,惊世骇俗。关羽的武力在整个三国中可是数一数二的,贼人一听见这个名字就闻风丧胆。关羽在汜水关“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后就已经很著名了。而“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只是对关羽勇武的锦上添花而以。后来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似乎变得天下无敌了。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关羽在攻打樊城时,曾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治。华佗用刀刮骨疗毒。在手术中,关羽在饮酒食肉,谈笑奕棋,毫无疼痛之色。华佗虽然医术高明,但能忍受这种痛苦却又能若无其事的,恐怕也只有关羽一人。他的非凡气概可真令人佩服。关羽为人忠孝,又是刘备之弟,所以誓死忠于刘备;关羽仁慈勇猛,所以帐下百万雄兵。因此到后来关于已经被神化,而且历代加封,直至“盖天古佛”,成为人和神的极致。但是这位战神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有失误,而且是致命的失误。关羽因为骄傲,把自己比成虎,却把孙权比作犬。就因为他小看孙权,小看东吴,导致了“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是父子同死。刘备知此事后,悲伤不已,立即起兵东征,为他报仇。不料又失去张飞,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彝陵,国力损失过半,刘备大业终于无法完成。骄兵必败,关羽这么骄傲,失败是固然的。若不是他过于骄傲,太小看东吴的话,最后统一中国的极有可能是蜀汉呀!关羽呀关羽,你可真是“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呀!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的佳话。《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是罗贯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齐名,称为“义绝”。他周身闪耀着超绝尘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辉。毛宗岗就评价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所以他最终虽然镇守荆州失败,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个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谓“忠义凛然参天地,成败岂足论英雄”。关羽的英武神威、忠义刚烈、义薄云天等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仁义君子、忠义化身,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嘉许、追封,为后世百姓所顶礼膜拜,关羽形象也逐渐被圣化、神化。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一艺形象,就该拂去他头顶种种光环,还原他以本来的性格面目。 关羽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义,其中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内涵,有对国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对君主兄长朋友之义。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官吏腐败、豪强横行,关羽凭着一股忧国忧民、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家国责任之感,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毕生都在为此奋斗,抗争。义字在三国演义中是贯穿始终的,尤其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关羽的一言一行都和“义”密不可分。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项约定在先:一为保节操,降汉不降曹;二为保两位嫂嫂;三为保忠义、誓言,一旦知道刘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关羽因为战袍是兄长刘备所赠,即使破旧得无法补救,也不肯换上曹操为其赶制的新袍。足可见关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义。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返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世间的种种考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