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青年杂志2003年21期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杂志2003年21期

1923年10月20日

《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机关刊,由团中央主管、主办。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的辉煌历史和办刊历程,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面思想的旗帜。高擎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引领,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根本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是幸福”大讨论、八十年代初潘晓“人生观”大讨论、新时代“强国一代”大讨论都成为引领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只奋进号角。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强国伟业,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杂志的主责主业。2019年以来,《中国青年》杂志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明显增强。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个精神的高地。坚持做青年的良师益友、指路航标,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时代责任。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新青年(国内首部简体横排版)(全12册)》内容简介: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

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

中国青年杂志1985年06期

1923年10月20日

《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机关刊,由团中央主管、主办。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的辉煌历史和办刊历程,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面思想的旗帜。高擎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引领,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根本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什么是幸福”大讨论、八十年代初潘晓“人生观”大讨论、新时代“强国一代”大讨论都成为引领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只奋进号角。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积极投身强国伟业,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杂志的主责主业。2019年以来,《中国青年》杂志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明显增强。

《中国青年》杂志是一个精神的高地。坚持做青年的良师益友、指路航标,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时代责任。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一楼的,答案对么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中国青年杂志60年

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

《中国青年》杂志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2期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年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鲁迅文学奖设置如下奖项: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各奖项获奖作品不超过5篇。其中,本届文学翻译奖评选范围限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语译本。[1]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于2022年8月25日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获奖作品。[5]2022年11月20日,“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北京开幕。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7期

@文/likelly

我时常回想,在我的人生里是否存在所谓的高光时刻。但想来想去,一无所获。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流,有时高浪起伏,有时静水流深,总之高潮和低谷总是交替进行,只不过有人的河道流经蜿蜒险峻的峡谷,而有人途经宽广的平原。我就很不一样了,反观我的人生,四平八稳,古井无波。

我长这么大,干过最英勇的事就是从三楼阳台探出手,救出了被困在二楼雨棚顶上的猫咪——因为朋友把它寄养在我家,而把它弄丢的是我。

从小到大,存在于我记忆中的人生亮点,一直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它们密密匝匝地分布在每个年龄阶段,以及各种各样的日常琐事里,像均匀地洒在海岸上的沙子。

我一直无比认同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定位。如果大脑中的记忆储存区可以像电脑硬盘一样进行搜索的话,在我的记忆里搜索“高光”,得出的结果大概率是一堆接近却无一准确的记录。

比如,八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跟父母来北京。那天,回程的时候,我们提前到了西客站,站在广场上排队取票。我手里拿着母亲给买的一瓶矿泉水,大太阳晒着,瓶子很快见了底。

这时,走来一个拾荒的老人,问这个瓶子喝完了,可不可以给她。我递过去,她手里捡垃圾的木夹子却落了地,我顺手捡起来给她,却没想到招致父亲的一顿呵斥。“脏不脏?什么人的东西你都捡?!”他很生气,老人站在一旁连连道歉。

我虽然知道父亲在担心我,但内心深处不自觉地泛起一阵委屈的酸水,“老奶奶不脏!”我大声反驳。那是长这么大,我第一次公开跟父亲唱反调,但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对的。

比如,初中毕业前的那天。那是我们在校的最后一天,班主任翻了我们每个人的书包,把大家写的同学录搜出来,撕碎了堆在讲台上。“你们这些人就是心眼不好,在考试前占用别人的时间写这种东西。”

他说着,然后拿起了我的书包,要倒出来看。我在交出去的一瞬间,又伸手抢了回来。“你没权利撕我们的同学录。”我说。然后我挨了一个巴掌,失去了在教室里上最后半天课的权利。那天,我站在走廊上,贴着冰凉的墙壁,眼泪砸在楼道的地板砖上,但我不后悔。

再比如,高二的那个夏天,我蹲在教学楼后面的树荫里,对那个因为“被怀疑打小报告”而被大家排斥的姑娘说,“我相信你”;大三的暑假之前,在“作弊咖”的入党申请书上填了“我不同意”;实习第一年,在进入展会参观前,偷偷替逃票的同事补了门票钱......我从来便是如此,平凡却又傲娇。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很多事情,我们被迫接受,暂且隐忍,或是说服自己随波逐流。但在一些我们的力量足以相匹配的事情上,可以选择拒绝、抗争,或者伸出手,做一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

就像退潮时,总有沙子拼命抵抗潮汐的力量,选择留在沙滩上。而在月光下,这些平平无奇的沙子,也会折射出像珍珠一样,银白色的亮光。

这是藏在细碎而平凡的生活里,属于每个普通人的高光。

第十期。

《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自2000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刊物分上下半月刊(上半月刊红版,下半月刊绿版)、彩版(半月刊)。

数字产品有《青年文摘·快点》《青年文摘手机报》《青年文摘·播》青年文摘官方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

相关信息:

时代少年团成员分别是:马嘉祺、丁程鑫、宋亚轩、刘耀文、张真源、严浩翔和贺峻霖七人。时代少年团是由时代峰峻推行的中国内地男子演唱组合,2019年8月25日,组合正式成团。

11月22日,发行单曲《全校通报》;23日,举办出道暨新歌首唱会,正式以时代少年团的身份出道,并发行单曲《无尽的冒险》。

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3期

微信上。直接搜索关注公众号青年大学习,公众号上就能查看课程,还有分地区的青年大学习,都可以查看。青年大学习是新时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放飞梦想,而离不开的奋斗精神,鼓励当代青年要做到爱国爱党、忠于人民,建立抱负、坚决信念,踏踏实实、练就本领。

编者按: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组织的基础植根于青年。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 历史 。

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缔造了团组织,又甘为“火种”,为号召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救国救民而发声、献身,为共青团组织的创办、发展呕心沥血。无论是唤醒工农大众还是开辟革命新路,无论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还是抵御外敌抗日寇,他们成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先锋力量。

以青春韶华砥砺峥嵘岁月,他们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树立了青年突击队等闪光旗帜,掀起了“争做 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热潮,创造了向 科技 进军的一个又一个 历史 纪录。在劲帆之上,勇毅前行,他们成为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向上向善好青年……以矢志奋斗、甘于奉献的榜样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如何以青春之我,谱写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壮丽凯歌?拂去岁月的风尘,让我们共同追寻青年英雄们的成长足迹。《中国青年》第8期推出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刊《百年火红青春: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从即日起,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推出“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向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百年光辉历程致敬,引领广大青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 ③

毛泽东:与青年相伴一生

100年前的中国,处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中,一批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照耀下,完成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觉醒。

这批中国青年,视马克思主义为坚定信仰,把献身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视为终生的奋斗目标,领导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正是其中的一位。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周家台子创建新民学会。1920年10月,毛泽东接到上海、北京寄来的 社会 主义青年团章程后,开始筹备建团。1921年1月13日,长沙 社会 主义青年团召开成立大会,毛泽东被推选为团的书记。

在建团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团员的政治质量。据长沙第一师范学生张文亮在其1920年的日记中记载:“十一月二十一日。会见毛泽东(在通俗馆),云不日将赴醴陵考察教育,并嘱此时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

此时的中国青年团早期组织如春雨后破土而出的幼苗,伸展着青春之姿,却也在风雨中飘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专门研究了各地建立和发展团的问题,为中国青年团组织的前进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帮助和关怀。

毛泽东时常教育团员要到广大工农当中去,他以身作则,深入长沙的纺织厂、造纸厂了解情况,同铁路工人、搬运工人交朋友。他先后多次在《中国青年》上刊发文章,1924年《中国青年》第116期上重刊了毛泽东的《中国 社会 各阶级的分析》,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青年》第一次发表文章;1939年5月4日,毛主席发表《在延安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并刊发于《中国青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审定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1952年8月,毛泽东两次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青年团工作,就党委如何领导青年团、青年团应如何工作进行研究。

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的著名讲话。他妙语连珠,引用三国典故说道:“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他提出要重视团内青年干部的选拔,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毛泽东指出:“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党和团的领导机关,都要学会领导团的工作,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在这篇讲话中,他提出了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为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对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引领广大青年投身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对青年工作的重视还体现在关注青年报刊的舆论导向上,他热情地为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多次题写刊名。1963年2月,毛泽东还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邀,为“学习雷锋同志”专辑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雷锋运动。

他曾饱含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作为早期青年运动的参与者和不同层级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对青年运动和青年团有过多次重要指示。他的一生,是关注、指导青年成长与发展的一生,也是始终与青年相伴的一生。

【预售】

2022年《中国青年》第8期

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刊

“百年芳华 青运人物”系列报道

陈独秀:新青年应是怎样的?

2022年中国青年报题刊,主要是因为一些疫情原因无法及时运送到各个省份,所以停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