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狗的疏于不是歇后语
狗眼看人低 狼狗打架两头害怕 狗揽三泡屎 泡泡舔不净 狗走千里要吃屎 才吃三泡屎 就想做狗王 一犬吠声形 百犬吠声 京油子卫嘴子 保定府的狗腿子 好猫不叫 好狗不跳 狗仗人势 猫养猫亲 狗养狗亲 好汉护三村 好狗护三邻 猫一天 狗一天
关于狗的成语 狗盗鸡鸣: 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盗鼠窃: 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狗吠非主: 狗见到不是自己主人的人便吠叫。亦以喻臣奴事奉其主而拒事非其主者。语出《战国策·齐策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狗吠之惊: 谓小惊忧 狗苟蝇营: 像狗那样苟且求活,像苍蝇那样营营往来。比喻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狗急跳墙: 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地行动。语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狗马声色: 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狗拿耗子: 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 狗皮膏药: ①中医外用膏药。将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制成,能消痞止痛。②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狗皮膏药来取钱财,因用以比喻人的货色 狗屁不通: 形容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狗头军师: 对专在背后出谋划策的人的蔑称 狗头鼠脑: 喻奴才相 狗尾续貂: 亦作“狗续貂尾”。亦作“狗尾貂续”。①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任官太滥,貂尾不足,用狗尾代之。后以“狗尾续貂”讽刺封爵太滥。《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②比喻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学艺术作品。宋周必大《杨廷秀送牛尾狸侑以长句次韵》:“公诗如貂不烦削,我续狗尾句空著。” 狗心狗行: 比喻歹毒的心肠、行为 狗行狼心: 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狗续侯冠: 犹狗续金貂 狗续金貂: 比喻滥封的官吏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厉害 狗咬吕洞宾: 喻不识好歹。吕洞宾,传说中八仙之一 狗仗官势: 比喻坏人倚仗官府势力欺压他人 狗仗人势: 比喻奴才、走狗倚仗主子的势力 狗彘不若: 犹言猪狗不如。形容品行极端卑劣。语出《荀子·荣辱》:“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狗走狐淫: 比喻卑劣淫乱 白衣苍狗: 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以“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比喻女子出嫁后,不管丈夫如何,都要随从一辈子 苍狗白衣: 犹白衣苍狗。喻事物变幻无常 打鸡骂狗: 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个人的不满 打落水狗: 比喻继续打击那些已经失败了的敌人,不使死灰复燃 貂不足,狗尾续: ①谓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貂狗相属: 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 斗鸡走狗: 鸡与鸡相搏斗,狗与狗相竞走。古代的赌博游戏 饭牛屠狗: ①喻指从事低贱之事。②指从事贱业者 飞鹰走狗: 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鸟兽。指打猎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符实或做坏事 狐鸣狗盗: 旧时对造反者的贬称 狐朋狗友: 犹狐群狗党 狐群狗党: 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 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反贻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淮王鸡狗: 晋葛洪《神仙传·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馀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后因以“淮王鸡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获兔烹狗: 犹言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成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者 鸡肠狗肚: 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鸡飞狗叫: 犹言鸡飞狗走 鸡飞狗走: 鸡吓得飞起来,狗吓得逃跑。形容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鸡零狗碎: 谓事物零零碎碎,不完整 鸡鸣狗盗: 亦作“鸡鸣狗盗”。①学雄鸡啼明,装狗进行偷窃。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②形容行为低下卑劣。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后用以称有卑微技能者。②形容行为低下卑劣 鸡鸣狗吠: 亦作“鸡鸣犬吠”。①形容百姓安居乐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焦循正义:“此必时俗语。故《老子》亦云:‘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②形容战乱,变乱 狼嗥狗叫: 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狼心狗肺: 比喻心肠狠毒、贪婪 狼心狗行: 比喻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无耻 傫如丧狗: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颓丧。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累累若丧家之狗。”裴骃集解引王肃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卖狗悬羊: 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谓名不副实 泥猪疥狗: 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牛黄狗宝: 牛黄,牛胆囊中的结石;狗宝,狗脏器中的凝结物。两者都是内脏病变的产物,因以喻坏透了的心肠 烹狗藏弓: 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声色狗马: 歌舞、女色、玩狗、跑马。泛指旧时统治阶级的淫乐方式 鼠窜狗盗: 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 鼠窃狗盗: ①比喻小偷小盗或小规模的抢掠骚扰。②指小股盗贼 鼠窃狗偷: ①同“鼠窃狗盗”。②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行为。③比喻鬼祟卑鄙。④指委琐低劣 偷鸡摸狗: 亦作“偷鸡盗狗”。①指偷窃。②指背着自己的配偶和他人搞男女关系 土龙刍狗: 土做的龙,草扎的狗。比喻名实不相副 兔死狗烹: 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蛙鸣狗吠: 青蛙与狗的鸣叫。比喻拙劣的诗文 行若狗彘: 行为象猪狗。谓不齿人类。语本《墨子·耕柱》:“子夏之徒问於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於汤文,行则譬於狗豨,伤矣哉!’” 羊头狗肉: 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 引狗入寨: 犹言引狼入室 蝇营狗苟: ①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像狗一样苟且求活。比喻为追求名利,不顾廉耻,不择手段。②借指无耻之徒 跖狗吠尧: 意谓各为其主 指猪骂狗: 犹指桑骂槐 猪朋狗友: 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椎埋狗窃: 谓抢杀偷盗,不务正业 椎埋屠狗: 杀人宰狗。指为非作歹和从事低贱的职业 捉鸡骂狗: 犹指桑骂槐歇后语: 够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咬猪尿泡——空喜欢一场 狗赶鸭子--呱呱叫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叭拉狗蹲墙头:硬装坐地虎(比喻冒充豪绅) 叭拉狗掀门帘:全仗一张嘴 叭拉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比喻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非常不自量力 裁缝打狗:有尺寸 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 吃过屎的狗:嘴巴臭 吃了砒霜毒狗:先害自己 脆瓜打狗:零碎 打狗不赢咬鸡:怯大欺小 恶狗咬天:狂妄(汪) 恶狼和疯狗作伴:脾气相投 恶狼学狗叫:没怀好意 疯狗吃太阳:不晓得夭高地厚 疯狗的脾气:见人就咬 疯狗咬刺猥:无处下日 疯狗咬人:叼着不放 疯狗咬太阳:不晓得天高地厚(比喻不知事情的艰巨、严重) 疯狗咬月亮:狂妄 哈巴狗带串铃:充什么大牲口(比喻小人物装作大人物的样子) 哈巴狗上轿:不识抬举 黄狗当马骑:乱来 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 济公吃狗肉:不管清规戒律 见狗扔骨头:投其所好 江湖佬卖完狗皮育:该收场了 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 街上的疯狗:乱咬人 街头的狗:谁有吃就跟谁走 看羊的狗:一个比一个凶 癞皮狗上轿:招摇撞 狼狗打架:两头害怕 老猫犯罪狗戴枷:无辜受累 老牛钻狗洞:难通过 猫儿捉老鼠狗看门:。各守本分(比喻份内事,各人有各人的职责) 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 猫钻狗洞:容易通过 皮娃娃砸狗:招你不当人 全銮殿上的狗尿吝:色不济,长在好地方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包子打狗:白扔东西(比喻徒然付出代价,没有效果) 肉包子打狗:春去无回 三伏天的狗:上气不按下气 司狗的:软的欺负硬的怕 堂屋里挂狗皮:那是什么话(画) 偷嘴的狗:见人就逃(比喻做了丑事,见不得人) 瞎狗逮兔子:碰到嘴上 瞎了眼的癞皮狗:碰着啥咬啥 要饭的打狗:穷横 野地里遇疯狗:难近身 幼狗不吃屎:没事找事 喻巴狗舔脚跟:亲的不是地方(比喻场合不对) 属疯狗的:见人就咬 属狗的:老爱咬人 属狗的:直肠子
本篇由我为你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狗的`俗语或谚语,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1、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2、狗急跳墙。 3、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4、闷头狗,暗下口。 5、狗咬穿烂的,人舔穿好的。 6、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马难画走,画兽难画狗。 7、狗眼看人低 8、我行我素。 9、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10、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11、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12、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13、虎落平阳被犬欺 14、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15、狗摇尾巴,乃为面包,而非主人。 16、绊人的桩,不一定高;咬人的狗,不一定叫。 17、骨头打狗狗不叫。 18、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19、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20、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1、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22、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23、同类不相残。 24、对强盗只能用刀子,对恶狗只能用棍子。 25、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26、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27、狗窝里藏不住香肠。(.) 28、狗摇尾巴,是为面包而来。 29、远处就叫的狗,不会近身来咬人。 30、来道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31、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 32、惶惶如丧家之犬,急如漏网之鱼 33、挂羊头卖狗肉
我还没写完,等我论文写完再说吧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中韩语言形式的不同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指称意义文化伴随意义谚语的文化语义 摘要: 中韩语言交际中的谚语例证分析例证可以分为三类: 同形同义的原因 , 一是相同的文化心理背景 , 二是相似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形异义的原因 , 一是谚语传播的讹变 , 二是对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 , 三是相同形态的偶然性; 异形同义的原因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不同。 中韩两国政治、 经济及文化各方面广泛交流的展开 , 学习研究两国语言的人数大幅上升。中韩两国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相似性为两国的学习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但同时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的存在又决定了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进行“ 拿来主义 ” , 而忽略了或根本不知道其在实际应用当中所传达的思想与本国语言的差异。 笔者在自身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敏感地发现了这一问题 , 并试图以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 ,选取了《韩语谚语大辞典 》 中 218条住居谚语 , 对照对应的中文谚语 , 按构成方式和内容进行分类 ,结合谚语的文化语义进行例证分析。其中 , 同形同义的谚语共有 36对 (161 51%) , 同形异义的谚语共有 11对 ( 51 05% ) , 异形同义的谚语共有 62对 (281 44%) , 异形异义的谚语 , 即在韩语中使用而在汉语中找不到其所对应的谚语的 , 共有 109条 (501 00%)。 一、 同形同义 这类谚语指的是内容和形式 (指称意义 )都完全相同 , 而且其中蕴含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完全相同的谚语。 如:例 1 远亲不如近邻; 例 2 惜瓦不知大梁朽; 例 3 无火不生烟; 例 4 木匠多了盖歪房;例 5 大厦将倾 , 一木难支。 等等。据笔者考察 , 这些谚语在韩国语中都有与之表达方式、 构成内容、 组成形式完全相同的谚语 ,而且它们不仅指称意义相同 , 在实际应用当中所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完全相同。对于这些形式、 内容、 所表达的语义均完全相同的中韩谚语 , 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 ,这一类谚语有很多都是在历史上由于两个国家的频繁交流而传入对方国的 , 再加上两国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文化心理背景 , 因此两国谚语在流传到对方国家以后 , 对方国不仅把谚语的指称意义完全接受, 而且对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的文化伴随意义也全盘吸收。 如: 远亲不如近邻。 其次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由于两国人民必定偶然会拥有一些相似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 因此在两国语言中同时或先后产生了一些同形同义的谚语。如:穷人孩子多 , 洼地蛙子多。 二、 同形异义 这一类指的是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似 (即指称意义相同 )而文化伴随意义不同的谚语。如: 例 6 屋瓦檐前水 , 点点不离窝。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 , 在韩语中也有一句与之相同的谚语 , 二者指称意义基本相似。但是在中文中被提及时它指的是: 比喻说话有核心、 非常正确或比喻每事都能处理得十分恰当。而在韩语中被提及时它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指的是: 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改了。 例 7 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 ” 这句话在韩语中也有一句与其指称意义基本对应的谚语可是在中文中它深层的意义指的是: 比喻由于自己见识短浅 , 而无法识别比自己地位高或有能力的人。而在韩语中应用时所表达的意思是: 比喻就在身边的人或物 ,或比喻不了解某人的才能。例 8 蛇走了才拿棍 , 贼走了才栓门。例 9 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 蛇走了才拿棍 , 贼走了才栓门 ” 和“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 ) ” 这两句谚语 , 它们分别在韩国语中都有与之指称意义对应的谚语 , 在中国被提及时它们所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是: 反正已经有了损失再弥补或采取别的补救措施也来不及了。而在韩语中被提及时所表达的深层意义是: 虽然有了损失但是想办法再补救也不晚。例 10 为了一片篾 , 劈了一支竹。“ 为了一片篾 , 劈了一支竹 ” 也有与之指称意义基本相似的谚语 , 在中文中被提及时它比喻: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不惜损失大的利益这种行动是不可取的。 而在韩语中应用时所表达的意思是:比喻即使损失巨大 , 只要目的达到了就高兴这类同形异义谚语 , 笔者认为最能充分反应中韩两国间的文化差异。造成此类谚语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种: 首先 , 早先从一国传入另一国的谚语其文化语义在对方国中发生了转变。如: 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 其次 , 两国人民对相同事物的看法或想法不同。 如: 有火箭不坐飞机。 其三 , 表达不同意义的两国谚语偶然具备了相同的形态。如:屋瓦檐前水 , 点点不离窝。 这类谚语在中韩两国的交流中最容易被误用 , 引起误解, 因此需要特别的重视。 三、 异形同义 这类谚语指的是内容或形式不尽相同 , 而两者的文化伴随意义却相同的谚语。如: 例 11 这山望着那山高 , 江南望见江北好。中文中有“这山望着那山高 , 江南望见江北好 ” 这样一句谚语 , 而韩语中有“近家视陋 , 远庙则宏 ” 的说法。后句的指称意义指的是: 近处的家 , 因为离得近 , 就算再好在心目中也会大打折扣 , 远处的寺庙 , 因为离得远 , 只看见一个大致的轮廓 , 因此认为是最好的。虽然它们的指称意义不相同但二者在各自语言当中被提及时所蕴含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都表现了人们不满足现实、 不能认清现实而盲目追求它物的本能。例 12 快纺无好纱 , 快嫁无好家。中文中有“ 快纺无好纱 , 快嫁无好家 ” 这样的表达 , 而在韩语中有“ 快速被加热的房子很快就会变冷 ” 这样一句谚语。 同样它们的指称意义不太相同 , 但二者表达的深层、 内在的涵义完全相同: 比喻凡事都应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 不可太快 , 否则结果必然糟糕。这两句话反映了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 例 13 三寸鸟 , 七尺嘴。中文中有谚语“三寸鸟 , 七尺嘴 ” , 韩语中也有“ 椽子比梁粗 ” 这样的表达 , 虽然它们的表面意义不太相同 , 但是二者都表达了道家思想中本末倒置不可取的思想。 例 14 东方不亮西方亮 , 去了日头有月亮。中文中有“东方不亮西方亮 , 去了日头有月亮 ” 这样一句谚语, 在韩语中有“婆家生活过不好 , 回娘家过 ” 的话 , 指称意义看似完全不同的两句话 , 但是两者都同样表达了佛教中的轮回思想和两国人民的乐天思想。例 15 军师多 , 打烂船。“ 军师多 , 打烂船 ” 是中文中被经常提起的一句谚语 , 在韩语中有“ 一家有三个戴乌纱帽的这个家就会产生变故 ” 的表达。 虽然二者指称意义完全不同 , 但二者在本国被提及时都用来比喻: 凡事出头做主的人越多反倒事情做不成的意思。蕴含着中国道家思想中物极必反的涵义。用互不相同的两个国家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概念时就产生了异形同义谚语。虽然中韩两国拥有悠久的交流历史 , 但毕竟国家不同、 民族不同 ,所以在表达同一思想时所运用的表达手法 , 必然“ 异 ” 会远远大于“ 同 ” 。 这也是在本文研究对象中异形同义谚语有 62对 , 占研究对象比例的 28.44%的原因。 值得提出的是 , 笔者在对韩国谚语中的住居谚语及其所对应的中文谚语进行分析研究中发现 , 异形异义和异形同义谚语的数量远远大于同形同义和同形异义谚语的数量; 在对同形同义和异形同义谚语的比较研究中发现 , 两国的谚语有很多都直接反映了道教、 儒教、 佛教思想 , 两国人民对是非善恶都抱有十分近似的观念。 注释: ① 在文化语言学中经常提到“语义 ” , 而语义是具有多层面性的 , 它的构成需要三个必须要素: 语音形式、 客观基础和人类的主观认识。具体而言 , 语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 前者是词语的本义 (也叫指称意义 ) , 后者是词语内在的、 潜在的意义。 对于后者非理性意义 , 又包括文化伴随意义和搭配意义等等 , 其中文 化伴随意义指的是: 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中指称意义相同的中性词 ,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域又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联想。 例如:在中韩两国语言中都有“ 亡羊补牢 ” 这句话 , 它们的指称意义完全相同 , 可是在中国和韩国分别被提及时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这一点恰恰印证了语义的涵义。 因此我们可以对谚语的文化语义做如下定义: 谚语的文化语义包括谚语的本意 , 可称之为: 谚语的指称意义; 以及谚语内在的、 潜在的意义 , 主要指那一部分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域能引起特殊的文化历史联想的文化伴随意义。 ②由于篇幅有限 , 本文对每一类均仅举五例进行例证分析。 ③本文关于中文谚语的解释均出自施宝义李云飞的《通用谚语词典 》 (2000) 。 ④本文关于韩文谚语的解释均出自 Weon yeong seop (韩 )的《韩语谚语大辞典 》 (1999)。参考文献:[ 1 ]吴国华. 俄语与俄罗斯文化 [M ].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 1998 .[ 2 ]利 奇. 语义学 [M ]. 李瑞华等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87 .[ 3 ]吴国华 , 杨喜昌. 文化语义学 [M ].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 2000 .[ 4 ]施宝义 , 李云飞. 通用谚语词典 [M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 2000 .[ 5 ]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 [M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6 .[ 6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 [M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 1996 .
谚语言简意赅,具有通俗性,这是韩汉共同的特点,本文浅谈韩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比较,仅供参考。
【摘 要】韩汉谚语两种语言在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些联系,又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认真掌握好这些谚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在互译这两种语言的时候,对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应用中掌握了这些谚语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些谚语进行表述,又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关键词】韩语谚语;汉语谚语;互译比较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闪耀着人民群众的智慧的光芒。谚语言简意赅,具有通俗性,生动性和口语化的特点,透过它的表层意思,可以了解承载它的深刻寓意。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都包含在谚语之中”。
而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反应其文化内涵和智慧的谚语,但又相应的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交流越来越丰富,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文化现象互相渗透和融合。各种语言中的精辟谚语也随之互相流传,如英语谚语中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又如“All roads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英语谚语又体现了许多罗马文化影响的痕迹,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经典的寓意深刻的具有强烈的英历史与英文化色彩的英语谚语在汉语中也常出现,表现出了谚语的传播性。
西方语言受古罗马文化影响较深刻,东方各国受古代中国历史与语言的影响较深刻。据《中韩词典》中注释谚语是“俗谈”,而韩国的语言文字是在吸收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可以说韩语与汉语的谚语是在相同文化根基上起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两国有着相近的习俗和文化,这一点也确定了韩语中的很多谚语与汉语谚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表现方式非常接近,有的则是翻译过来的,更有一些谚语是照搬过来的,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百闻不如一见”——
象这种谚语在韩语和汉语中是字字相对应的,这些带有古文体特色的谚语至今都在韩国广泛使用着。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彼此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异,也产生了许多带有韩民族特色的谚语。本文通过对部分韩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从同型同意、近型同意、异型同意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韩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异同及特点。
韩语谚语中有着为数庞大的与汉语型式相同,意思也相同的谚语,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华民族古代灿烂文化对东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同型谚语在中国史书中可以找到它的出处。例如:“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又有宋代岳飞《满江红》词中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记载,又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再如“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追溯这些谚语的来源,可充分说明韩语谚语有许多是由汉语谚语翻译而来的。下面再举一些例子进行比较:
从以上这些韩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表达方式完全相同,寓意也相同,这一类的韩谚很显然是从汉语谚语翻译而来。除此之外在韩语谚语还有许多与汉语谚语表达方式非常接近而且寓意相同的,这些谚语是在吸收汉语谚语的深层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韩国的本土文化,在表达形式上略有差异的一些谚语。
与汉语谚语形态不一样却表达的意思相同的韩语谚语,可以说是体现了较多的韩民族自身文化背景的色彩,从这些谚语中体现的素材更加具有韩民族自己的喜好和个性。
综上三种类型的韩汉谚语的比较,可以找到两种语言在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联系,又有自身的特点,认真掌握好这些谚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在互译这两种语言的时候,对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掌握了这些谚语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些谚语进行表述就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韩语专业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水浒传”朝(韩)语译本的译介研究2、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韩语希望表达教育研究3、韩国语学习者副词使用情况及偏误分析4、有关韩语句子委婉语及教育方案的研究5、韩语专业大学生心理资本、专业适应性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6、对韩大学生对外汉语与韩国对外韩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对比研究7、汉语动词“打”的韩语翻译研究8、中韩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9、基于语料库的汉韩”获得类“动词动宾搭配研究10、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11、韩语里汉语借词同汉语词语若干情况比较研究12、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13、韩语专业大学生外来语标记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14、高职院校韩语教学过程中中韩词汇教育研究15、电影在韩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和语意现象,委婉语在英语中使用的十分广泛,本文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委婉语类型及其使用。� 关键词:委婉语;类型;使用 英语中的euphemism (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eu -”的意思是“good ,well”,词干“pheme”的意思是“speech”,整个字面意义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 或(好的说法) 。一般来说,委婉语就是使用语气温和、迁回含蓄、文雅动听、令人愉快的表达方式代替粗俗生硬、直露刺耳或不能登大雅之堂乃至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英语委婉语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反映了英语国家的社会心理状、社会价值观和相应的文化传统。委婉语在英语中的使用十分广泛, 常见的委婉语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与不幸事件相关的委婉语� 对人类来说最不幸的莫过于死亡了,所以人们最忌讳的应该“死亡” 。所以与死亡相关委婉语非常多,有的委婉语与宗教有关,如: go to the next world ( 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to be at rest(休息,安息),to join the immortals(加入不朽者之列),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 (最后一次应招),to join the Great majority(跻身于多数之列) ,depart from this world for ever(撒手人寰 ,离开今世),to return to earth(归之尘土) ;还有些与宗教无关,如:kick the bucket (蹬腿 ,翘辫子),jump the last hurdle (跳过最后的栅栏), to lay down one’s life (马革裹尸 ,为国捐躯) ,to shoot one’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the last voyage (最后一次航行),to pay one’s debt to society(向社会偿还债务),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行将入土) ,to call curtain (谢幕) 等。这些委婉语的使用 ,也许可以减少人们的痛苦 ,以寄托人们的哀思 。� 疾病与残疾常常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在不得已提及这些时,人们也常常使用委婉语以避免引起自己和他人的不快。如:以 social disease (社会性疾病) 来代替venereal disease (性病);以 preventable disease (可以预防性的疾病) 来代替 syphilis(梅毒) 或 aids (艾滋病); 以 a growth (赘生物) 来代替 cancer (癌症);以 heart condition (心脏状况有问题) 来代替 heart attack (心脏病);用 physically handicapped 或 physically inconvenienced(生理上有障碍的)来代替 the crippled (残疾人);以 hard - of - hearing (听觉有困难的) 或 defective hearing ( 听力有缺陷) 来代替 deaf (耳聋的);以 visually retarded (视力有障碍)代替 blind (失明的);以 mental deficiency (智力缺陷)代替 retarded (智力低下的,弱智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也是一件为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的事 。涉及到贫困的话题常常给经济状况窘迫,生活贫苦的人带来一定的伤害,所以人们也常用委婉语指代与贫困相关的词汇,如:将poor people(穷人)委婉地称之为underprivileged people (享受权益比大多数人少的人)、the less fortunate(低收入人)、low - income people(财产不多的人);把拖儿带女的寡妇 (widow) 称之为“依靠救济抚养子女的母亲”(a welfare mother);把债台高筑的人 (a man in debt)说成“积蓄为负值的人”;把贫民窟 ( slum) 说成“低于标准的住宅”( substandard housing);把贫困地区 (poverty- stricken areas) 说成“享受权益较少的地区”(underprivileged areas) ,等等。� 二、与隐私相关的委婉语。� 在英语中涉及婚姻和性的词语都属于个人隐私,一般常使用委婉语代替。如:把 sexual relations without marriage (非法同居)称为trial marriage ,free love (试婚); 把 adultery(通奸) 称为 be intimate with sb. (与 … 有亲密关系) ;把 have sex with(性行为) 称为 to go to bed with(与某人发生性关系);把未婚先育称为get into trouble (陷入困境)或者have an accident (意外事件,出了问题);把illegitimate child (私生子)称为love child (爱情之子,婚外恋之结晶)。 � 在西方年龄属于个人隐私,因为很多人尤其是女人忌讳直接谈论别人的年龄,年龄大的人更是不喜欢“老”这个表示年龄的词,就出现了许多有关“老”和“年龄”的委婉表达方式 ,如“年长公民”(old people)被委婉称之为“深资公民”( senior citizen) 或有丰富经验的老人(experienced old people)”;将 “政界元老(old politicians)”称之为“受人尊敬的老人”a distinguished gentlemen ;“老年”(old age)则称之为“黄金年龄”(golden years)。� 分泌和排泄虽属人的自然生理现象,但也是个人隐私的一种,不宜直说,所以把fart (放屁)委婉地称之为break wind ,pass wind (排气);把urinate (小便)称为pass water (排水(造水) ,caught short (被搞的措手不及) ,get some fresh air(去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去) ,give oneself ease (使自己舒服一下)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 (自然的需要) ,do number one (一号,做第一件事)等;defecate (大便)婉称为do number two (二号事),move the bowels(轻松一下肠子) 。� 三、与职业相关的委婉语� 社会分工高低贵贱十分悬殊,从事低微职业的人群中产生一种地位忧虑感,通过邻近原则,运用借代或比喻的手段,使其语义升扬,使社会地位较低下的职业显得体面高雅,从而大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园林工人(gardener)子就成了技术含量高的“风景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 ;修枝工、花木匠(tree - trimmer)成了“树医”(tree surgeon) ;理发师( hairdresser)成了“美容专家”(cosmetician) ;机关的打字员(typist)成了人们羡慕的“秘书”( secretary) 。 � 四、与国家事务有关的委婉语� 经济、政治、外交等都是国家的重要事务 ,为了缓解矛盾、促进发展、加强交流等特殊目的,在这些领域也有许多委婉语。如:把“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称为“经济萧条”(economic depression);把 “经济不景气”(economic recession)说成经济调整时期;(a period of economic adjustment);把“日益紧张的劳资关系”(conflict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the employee)称之为“工业纠纷”(industrial dispute);把学生罢课示(boycott classes)说成“学生不安”( student unrest) ;把“被政府歪曲和篡改的新闻报道”(news slanted and doctored by the government)地说成“整理过的新闻”(managed news) ;把加强“警察镇压”( suppression)称为“法律与秩序”(law and order);把“情报特务活动”(spying)美化为“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 ,窃取报的人是 plumbers (管子工 ) �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和语义现象,委婉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渗透到了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对委婉语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改善人们的言语行为质量,减少话语冲突,从而使语言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朗文. 当代英语大词典[ 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2]陆谷生. 英汉大词典[ 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 [3]刘纯豹. 英语委婉语词典[ 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4]从莱庭. 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 Z].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 [5]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6]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3.� [7 ]成令瑾. 英语说话艺术和写作技巧[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 [8 ]黎昌抱. 英语修辞格探新[M].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 [9]邓炎昌.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的提问,这是我以前在新浪博客里整理的一些,按照类目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语言语法类: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韩成语比较研究汉韩量词对比研究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对韩谦语教学研究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文化类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韩国的民俗文化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中韩文学交流研究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韩国语中的汉字词韩国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1970年代小说研究黄顺元小说研究或者以下段落能给你韩语论文题目找寻上一点灵感!!艺人?(可以和中国的艺人发展道路进行比较,出道的历程)饮食?(泡菜文化~或者和中国对比,色香味上比较)国际婚姻?(韩国正迈向多元化国际型社会,国际婚姻的比重大幅增加中,原因现象发展未来都可以谈)전혀 관심 없어!就想毕业?(不能这么直接,那也可以谈谈韩国的留学生)再或者,可以看看最近韩国的新闻,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事件会不会给你什么灵感!韩文版韩语毕业论文题目翻译11.한중 언어 속의 높임말에 대한 비교연구12.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의미가 다른 한자어13.한자어에 대한 정리 비교연구14.한중 언어 속에 있는 유행어에 대한 비교15.한중 언어 속의 속담에 관한 비교연구16.한중 언어 속의 사자성어에 관한 연구17.영화를 통해서 본 한국인의 민족성18.한중 무역교류의 역사, 현황 및 장래19.한국의 음식문화에 대하여20.한국의 유교문화에 대하여21.한국인의 민족성에 대하여22.한국의 무속신앙에 대하여23.한국의 대중문화에 대하여24.한국인의 기질연구25. 시사용어중의 한자어26.한국어의 접사에 대하여27. 한국어 시간범주에 대하여28.한국어 태범주에 대하여29.한국어 색채형용사에 대한 인지언어학적인 연구30.한국어 공간적 은유에 대하여31.한국의 유교사상 실태32. 햇빛정책과 남북관계33. 한미간의 군사동맹 33.한국어 속담에서 반영된 문화적 이메지34.한국어 축략어에 대한 연구35.한중언어대미연구39. 한국어 어휘 의미론(意味论) 분야 ( 동의어, 다의어, 유의어, 관용어, 외래어 등) 40. 한국어 통사 의미론 분야41. 한국어 화용론 분야42. 한국어 시제 분야43. 한국어 조사 분야44. 한국어 복합어 분야45. 한국어 파생어 분야46. 한국어 피동과 사동 분야 47. 한국어 보조용언 분야48. 한국어 경어 분야49. 한중 언어대비50. 한중 문화대비 更多题目选择参考我的新浪博客博文
经济,教育类近十年韩国网络游戏进出中国市场战略研究釜山港和上海港的对比研究论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作物出口的影响中韩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化对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中韩FTA对商品制造业的影响论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品贸易影响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韩国的G-market与中国淘宝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韩国汉语教育现状分析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山东经济的影响对韩国“循环”生活模式的研究浅谈中国朝鲜族对于国家共同体的心理变化论仁川登陆战对韩国近代史的影响关于现代索纳塔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关于韩国燕子爸爸现象的研究论中国大学韩国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展望中韩大学外语教学比较研究儒家思想对中韩两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较研究论中国网络韩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中韩高考制度改革对比研究韩国两次金融危机的对比研究中韩对银行业经营和监督的研究和对比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后韩国企业进军中国的现状韩国Gmarket与中国淘宝的对比研究中韩公益广告的对比研究爱茉莉太平洋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研究论韩国职业棒球的发展性中韩自贸区对韩国经济促进作用的分析与研究中国顺丰快递和韩国无人快递的对比研究韩国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对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中韩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的对比研究韩国与中国的就业形势对比研究90年代以来韩国电子竞技的发展及现状中韩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比中韩自由贸易协议政策对比乐扣乐扣OEM向OBM转型过程分析语言语法类:韩国留学生汉语结果补语偏误分析中日韩三语言“体”的对比母语为英语和韩语的汉语学习者表形量词习得研究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韩国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韩汉定语对比以及韩国学生的汉语定语的偏误分析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谚语对比研究韩汉生命体量词对比研究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对中国学习者的韩语惯用语、俗语教育研究韩版汉语教材的调查分析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少数民族迁移者群体建立及适应韩籍学生使用“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基于汉韩对比的现代汉语容器量词研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韩国语过去时教学方案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的比较研究中韩同形词对比研究汉韩语言中的误导词的对比研究及对韩汉语教学名词性词语的概念转喻研究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气副词习得研究韩国语‘(?)’与汉语‘眼·目’的语义扩张及对比研究关于韩中广告语言的考察韩国学生汉语“了”字用法的偏误分析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韩成语比较研究汉韩量词对比研究一年制零起点韩国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中韩女性谚语内容比较从学习观念的视角论高职英语折中主义教学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汉韩语触觉形容词对比对韩谦语教学研究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研究韩国和中国汉字音的比较研究韩国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偏误分析汉韩同形异义词的对比研究青岛市航海运动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汉韩量词及其对比研究关于日中韩“拒绝”的表达方式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汉韩“比”字句对比分析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汉语波斯语名量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韩国留学生汉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研究文化类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韩国的民俗文化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从炸酱面看中韩的饮食文化 文学翻译类中韩文学交流研究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韩国语中的汉字词韩国语中的外来语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1970年代小说研究黄顺元小说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的话不用写太难的,可以写文化方面的,比如中韩两国某种文化或节日的比较;再就是语法类的了,想写哪方面的就看自己兴趣了。关于题目,如果不知道该写什么好的话,可以到中国知网或韩国riss网站上检索一下相关的论文,看看别人的题目,找找灵感~知网和韩国riss网站上没有本科的论文,都是硕士以上的~
韩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泡菜的出口量据说是世界第一,种类之多我看也能拿冠军,因为每餐都有它堂而皇之地上桌,精致 盘碟中能摆出不少花样:白菜、萝卜、辣椒,还有我们叫不出名的,既开胃也好吃。他们餐桌上的素菜显然比我们多,因为靠海的缘故,海产素菜也相当多。另外一项“多”是酱制品。我们的“酱缸文化”在那里的影响,大概已达到“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地步,他们有专门用来掺和着菜拌地饭的一种酱,我试了一下,味道很不错。以上“三多”,恐怕构成他们饮食中的低糖、低脂肪、符合营养学要求的合理因素。我们注意到韩国人中肥胖者不多,一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气色,这是不是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呢? 韩国人饮食主面的节约与科学,还可以从一种专供饮水机配套使用的“微型纸杯”上得到佐证。那是一种只有中指长、两指宽的小纸片,经过特别处理,拿上手就变成一个很小的杯子,放到龙头就能接水。比起那种透明塑料杯和普通纸杯,自有它微小、简便的优越必天韩国街头和快餐店里常能见到。 韩国饮食中最有名的恐怕还是烧烤。“铁板烧”不仅用来烧菜,也用来炒面。最有意思的,是一种“石头烧烤”:用一堆鹅卵石放在铁架上电热升温,先摊放肉块,待到一定火候再用长剪将大块肉绞成小块,拼柔到滚滚的石头中去,不一会就响吱吱地冒出香气。据介绍,鹅卵石是进口的,既然能蓄热均温,使肉免于烤焦,又能去油去腥。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ability to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was studied, using sentences containing 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aspresented in classroom workbooks. One hundred twentychildren from first, third, fifth, and seventh grades wereasked to describe the meaning of each figurative word orphrase placed in context. Responses were scored on a fourpoint scale indicat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hild used aliteral or figurative translation. Significant effects betweengrade levels and figurative conditions were found, indicatingthat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figurative speech proceeds alonga developmental hierarch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majority of third grade children were able to translate metaphors and dual function words into figurative language successfully.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required a levelof comprehension that does not appear in most childrenuntil seventh grade, as suggested by Piaget.A recent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metaphor suggest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Piaget's cognitive stagesof thought development (3). Piagetian theory suggeststhat children from seven to twelve years of age developa broad range of transformational skills that allows themto operate on reality, building a repertoire of symbolsand signs (8). This display of cognitive growth representsan enormous expansion of power and abstraction in thatit frees children from the literal aspects of their perceptions.Inhelder and Piaget suggest that the capacity for poeticusage and the ability to operate on linguistic elementsmay be the last facet of language to develop (3). Theauthors' experiences in third grade classrooms, whileobserv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figurative speechas presented in reading workbooks, revealed a wide rangeof abilities in the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and proverbs at the concrete operations period of development. Some children had an immediate grasp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erms, while others, regardless of theamount of explanation given, could not override theircognitive ties to the literal interpretation.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metaphoric speech occurs at an age beyond the preschoollevel (5). An early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children's ability to understand dual function words,terms that have a joint reference in language to both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ata (1). For example, suchwords as "cold" and "warm" denote thermal propertiesand can serve a dual function in describing psychologicalaspects of people.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se termsare an elementary instance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investigated the order in which children's understandingof dual terms emerg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from three to seven are sensitive only to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while seven- to eight-year olds demonstrate thebeginning of the ability to use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the terms. The ability to state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terms was clearly developed in the twelve-year-old group(for example, "hard things and hard people are bothunmanageable").Further work examined the abi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make metaphoric links, to perceive relationshipsamong disparate phenomena (6). Children, ages three tonineteen,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ir knowledge ofliteral meanings of word pairs and then project them ontosensory domains using metaphoric skills. In contrast toearlier finding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pacityfor metaphoric association between sensory modalitiesand adjectives was evident in young children.A recent investigation found a developmental trendtoward the comprehension of metaphors, though it concluded that not until the age of ten were children ableto demonstrate metaphoric understanding of dual function words (12).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proverbs has been explainedby Piaget as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thinking (10). He proposed that children from nine to elevenyears of age use a simple projection of the proverb intosentences by process of immediate fusion. At this level,there is no analysis of detail in comprehending proverbs,but a general fusion of two propositions without analysisof their meanings. Piaget believed that this phenomenonprecedes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thinking, that theability to translate proverbs does not occur until theformal operations period.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metaphors, dual function words, and proverbs, specificallylooking at children's ability to translate classroom materialpresented in context. Context has been cited as an impor
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一、 英汉语句差异 (一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 (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 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 )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 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 . 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 )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 1 .句型差异 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 )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 (如上句中的 which、 even if )用长句连贯地加以表达。而汉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 2 . 英汉句序差异 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 条件、 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 (包括时间、 方式、 条件、 原因等 )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 -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 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 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 ) 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 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 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 .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 、 “观 ”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 荣辱观、 园林化等。 (三 )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 叙述客观、 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 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 词汇、 语句、 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 (一 )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 叔、 舅、 姑父、 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 (二 )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 [ 13 ]所谓空缺 (文化上的 )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 谚语、 成语、 禁忌语、 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 (三 ) 中英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 (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 (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 (主要是喻义 )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 (开玩笑 ) ,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 14 ]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 (或战败 )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 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B.O.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17.5%。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2.1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2.2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2.3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3.1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3.2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3.3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