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学思政课研究实事求是的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思政课研究实事求是的论文

字数要求多少 方便的话把详细的论文要求发给我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党行为路线的基本准则,进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开始提出这一路线到邓小平重新提出,并进一步强化其指导地位,一直以来作为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有利理论根据,其作用与意义早就超越了指导党内路线作风的范畴、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思想不仅仅是党指导革命斗争、社会建设的基本活动原则,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应该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上升到哲学层面,指导我们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要求与目的,是推动我们解放思想的动力,指导我们实事求是的理据。“解放思想”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坚持了矛盾的观点,摒弃了本本和教条,这就为我们完善与改造自己的学习创造了思想上的有利环境;“实事求是”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客观实在属性,坚持了唯物论,这就为我们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地思想行动路线明晰了正确的客观条件;“与时俱进”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变革与发展,坚持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这就为我们更好的将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干,增加对未来事业的预见性提供了可能。

所以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任意的坚持其中一点或两点,偏废其他的一点或两点都是不可取的,是错误和偏颇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学好了理论,没有时间是不行的。我们不光仅仅是要把这一理论体系和思想路线丛生硬的课本上背下来,记下来,更要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核,灵活的加以运用,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

二、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由于科技发展迅速,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捷,各种思想也鱼龙混杂,充斥在年青一代的头脑里的思想较之以往,格外之多,同时他们接触到的与感知到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价值观,甚至人生态度也都千奇百怪,好坏掺杂,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不断上升,国名经济各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幅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不平衡,不仅仅在东西、城乡差异,就是东西部地区内部、城乡阶层里面,这一不平衡也还在愈演愈烈。而这一不平衡通过经济这一基础性的项目正在逐渐上升到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各方面领域。这样一来,作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各种思想,各个地区阶层人员的大学,便成为这一矛盾的集中汇聚和表现的节点了。而从大学生的身上,我们无疑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矛盾通过各种形式彰显出来。可以说大学生群体成了这些矛盾的直接具体的承载体。具体表现在;

第一,大学生普遍压力过大,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缺乏规划与预设,并且无从找到解压的有效路径。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这在年青一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中国的大学生不管从自身学习历程还是国家大的就业环境形势来看,他们都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一方面,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固有缺陷,与传统思想本身固有的囹圄所囿,经历了中学阶段揠苗助长式的选拔与培训,他们的创造力经受了一定的打压,思维却趋向于定式,而这恰恰是大学阶段学习最最忌讳的,同时中国的大学教育,一些原本应该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却独善其身,远远的避开市场的需求,好高骛远,使大学生常常毕业以后无所适从。所学不能所用正是当今大学的一大弊端。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近十年以来在校与业已毕业的大学生正是出生在中国人口转型、经济腾飞的关键年份,在他们之前,人口增长虽然较快,但是由于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思想,能上大学的人并不多,大学教育的质量相对可以保证,按照经营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其就业问题并非像现在一样的难度。而在他们之后出生,以后将会上大学的人,因为在他们出生之前,国家顺利的实施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成功的控制住了人口,同时社会的痛苦而艰难的和转型也将近完成,社会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所以他们的大学教育可以说相对于现在当然是更有保障,其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也会相应较之现在轻松许多。所以由于上面分析的原因,现在这一阶段大体从2000年开始的头十多年里毕业的大学生是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承受压力最为巨大的群体。因为压力的巨大,很多人又找不到有效地舒缓排解方法,最后濒于崩溃的非常之多。近年不断报道的高校自杀事件便是例证。

第二、各种社会思潮比较复杂,大学生价值观念正在趋向多元。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正在变小,正在扁平化,各种思想传播之快,前所未有。大学生是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一个团体,这一点不仅仅是表现在起参加社会活动的高涨的积极性上,更在于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开放程度上。作为一个社会的中坚主干力量,青年人的活力是这个社会生命力的象征与标志,而在青年当中,大学生更加是主导这一年龄阶段人群主流世界观念价值观念的骨干力量,因而,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社会维护自身稳定,引导公众舆论认知的重要内容。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当代的大学生思潮中,当然有一些比较积极的,具有开拓性富有时代气息的良性的价值观,但同时一些不良的宣传个人主义纵欲主义,绝对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亦具有相当市场,很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漠不关心,或者盲目敌视社会,过头的逆反心理亟需被重视。而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现在这一代大学生是压力巨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公平与突出的矛盾更加敏感,反应也会更加激烈,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引合了这一趋势,利用大学生对于社会不够全面清醒的认识,不够健全的价值取向。将大学生们的不满和焦躁有意的引向歧途,试图利用这一举措破坏中国现在亟需的稳定的发展局面。

第三、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告诉变化需要大学生有更加强大的适应能力。如前所述,当代社会正在朝一个高速一体化的全球共同体转变,而中国业已处在这一次变革深深的漩涡之中,不管情愿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事实上正在“引领”着这一次变革。反映在大学生上,他们身上正每天集散着大量的信息,承受着许多外不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无论情愿与否,你都要置身其中,而不能独善其身,否则迟早为社会大潮所汰,尤其在金融危机以后,目前全球经济更加由于阿拉伯世界的动荡而不明朗。故而,大学生们每天都会经受这个世界的巨大变化,接受一些在前人从来得匪夷所思的信息,这就需要更加强悍的适应能力。

三、怎样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处理这些问题。了解和明晰了以上这些问题,掌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科学理论工具以后,我们便可以将二者结合,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首先,面对压力,一个更加开阔平和的视野和胸襟不可或缺。只有拥有了更加开放平和的视野与胸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才能坦然面对,就算不能解决,也可以辩证客观的对待自己的遭遇,不会至于动辄轻生的地步。而要做到“开放平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十二个字的指导意义怎么讲都不会过分,说得具体通俗一些。解放思想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阳关道上人满了,独木桥上也许恰恰为你预留了一条小径,要实现人生价值,做到成功,不能简单的以金钱名位衡量,解放思想就是打破这一种二元对立的框框;实事求是就是看到我们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了解自身的客观实际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避免妄自菲薄和好高骛远;与时俱进就是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一定要因事而制,因时而制,落后的技术不可怕,落后的思想最可怕!其次,对于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更要求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针路线,对于好的进步的,对自身与社会发展有利的思想要积极的解放思想,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同时有一些理论有一些思想本身是很高明的,但是其实践要求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看到自身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不能简单粗暴的不见甄别,盲目趋从;还有一些思想的实践具有时代性,对于这些思想,我们一方面不能全盘遗弃看似已经“过时”的,而要将其批判继承,“扬弃”的吸收起来指导现阶段学习,对于现在不具备条件将来有可能具备的,要积极完善自身条件,同时积极地改进这一理论,确保使之不断适应社会条件的发展渐进的过程,与时俱进。

最后,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大势,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更加重要,一方面对于世界飞速的发展变化要有心理准备,一方面认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正确理解世界的变化性社会的复杂性,不断成熟自己,完善自己,平时多多了解世界社会形势,未雨绸缪,多做心理和物质的两手准备,不至于遇事手忙脚乱,慌乱不迭。

到处搜集整理,请采纳,不胜感激。

实事求是“是一种美德”"实事求是",不仅受思想方法、认识能力以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与道德境界的高低直接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事求是也是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美德,"实事求是"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实事求是"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怀。无私才能无畏,出于公心才能行于正道。只有舍得为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而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做到彻底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相反,任何偏私心理都会导致对事实和真理的扭曲和背离。如现实中有的人为图谋私利而故意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的人为发泄私愤而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有的人为明哲保身而曲意逢迎、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等等。特别是当坚持"实事求是"要触犯某些人的颜面和利益,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的时候,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就更是对党性、人格的严峻考验。--"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实事求是"的社会意义和不"实事求是"的严重社会危害,才能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圣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做到"实事求是"的"监视哨"和"仲裁员"。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说假话、讲歪理往往脸不变色心不跳,对不"实事求是"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危害麻木不仁,甚至为弄虚作假占到便宜而沾沾自喜。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则会为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给国家、集体和他人带来实际利益而感到欣慰,为自己未能坚持"实事求是"而给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受到良心的谴责,从而促使自己鼓起勇气主动承认和改正错误。--"实事求是"是一种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必须看到,"实事求是"是一个极其复杂、相当艰苦的实践过程,既需要追求和掌握真理,又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勇敢地去坚持和捍卫真理;既需要学习掌握人类创造的各种知识,又需要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客观情况,不断地超越已知,探索未知。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可见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动力。而缺乏敬业精神、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人,思想懒惰、贪图安逸、害怕艰苦的人,是不可能自始至终地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的。--"实事求是"是一种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深入细致地了解客观情况,严谨科学、精益求精地进行分析判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懂得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深知个人的视野、经验、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通过自我反思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相反,自作聪明、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人,则无从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真实情况,往往是先入为主、盲目自信、主观武断、一意孤行,犯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因而是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则集中体现为自觉的民主作风,表现为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反之,一个领导干部若喜好搞家长制、一言堂,自以为是、闭目塞听、独断专行,就永远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而且越走离"实事求是"越远。--"实事求是"是一种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人格操守。"实事求是"意味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有心地纯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能做到不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假话,不说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的谎话,不说无实际意义、不准备实行的空话,不说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违心话;才能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说到做到,钉是钉、铆是铆,重实际、求实效,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不弄虚作假、不矫揉造作,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办知行相悖的违心事和违背事理的昧心事。相反,虚伪乖巧之人、狡诈阴险之人,往往把别人当作不明真相"瞎子"或不懂事理的"傻子",自己说话办事总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实践证明,一个人要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这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对"实事求是"的道德认识。具有"实事求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一般都有清醒的理性认识,而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往往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有着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如认为"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老实人吃亏","实事求是"就是"傻"、缺乏灵活性”、"不识时务"等等。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克服和纠正对"实事求是"的各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并通过在生活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让"实事求是"成为自己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人生追求。其次,要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道德意志。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会经常遇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去排除内外各种干扰和阻力,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和方向;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自己头脑中各种私心杂念的阻挠,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动机逐渐战胜错误的思想动机,自觉地抵御各种诱惑、抗拒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以磨练坚持"实事求是"的顽强意志力。再次,要培养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必须进入作风、习惯、内在需要的境界。只有这样,这种道德品质才算是真正树立起来、巩固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无论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都一丝不苟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坚持下去,就会"习惯成自然"。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论文

现在,党内外、国内外的人都已晓得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集体领导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掌舵、决策的作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和智慧,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重大的新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和对问题的方法就是所说的“邓小平理论”。 一、谈谈邓小平理论精髓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的确定,无疑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的精髓又是什么呢? 当然,邓小平理论涉及的面很广,知识量也很大,我们不能一一地列举,在此我只想做一简单的概括,以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辅助。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是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确立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战之后,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由于邓小平能够敏锐的把握时代的变化,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也就是说他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抓住机遇、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部大国进行革命,必然有许多复杂的问题,这就必须把国内的具体国情同理论相结合,使他们融合,以给我们提出正确的指导方向。实践证明它的正确性,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定,有力的保证和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行。现代社会中,改革开放正全面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确立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全面的进行。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道路、正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了新的阶段。 二、谈谈对邓小平理论的一点认识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党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是解放思想的倡导者。邓小平同志有精辟的解释:我们讲思想解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三中全会以后,他多次强调了这一点。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他根据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原理以及我国的历史经验,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和特点出发,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行了巨大努力。第一,他首先抓了思想路线问题。他说:“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估量。第三,他反复论述了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第四,他努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五,他以其远见卓识和革命精神,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第六,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全神贯注的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注意力的集中点。 三、邓小平理论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光辉理论 20世纪是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转变为现实的一个重要时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新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崛起,以及社会主义在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出现,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硕果。但是到20世纪下半叶,当时代主题由战争和和平演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这些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颇和实践的失误,没有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峻的挑战。是继续前进,还是后退或倒退,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到了马克思者面前。 面对世界性巨变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和理论家的大无谓勇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现时代的发展和现时代的特征出发,对落后国家如何建立和建设如何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针对过去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够清醒,他提出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入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和一系列针对性方针、政策,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这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始终贯穿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的思想。他认为,丢了老祖宗,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同时又强调不能唯书、唯上,扬教条主义,要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邓小平理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既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显著特点。二是反复强调“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灵魂。离开实事求是,不从我国实际出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会走上邪路上去。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纵观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社会建设的曲折经历,改革开放和20年出现的困惑,都是没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没有完全搞清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明确提出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最终归结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及概括。这个新的概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十分深刻,它既表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特征”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深化和创新,又纠正了以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不全面和不确切的认识,甚至扭曲的认识。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不同视角作过回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总是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有力地说明,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朋友:给您几个好的网址,是有关论文的,很全! 真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看看怎么样吧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运用,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日趋成熟、统战艺术最富创造性的阶段。其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与方针,洋溢着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气息,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活的灵魂,闪耀着科学辩证法的光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以及“将抗日与民主改革相结合”的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策略是抗日统一战线能够进行,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论 肯定好的的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是一种美德”"实事求是",不仅受思想方法、认识能力以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与道德境界的高低直接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事求是也是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美德,"实事求是"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实事求是"是一种公正无私的高尚情怀。无私才能无畏,出于公心才能行于正道。只有舍得为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而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做到彻底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相反,任何偏私心理都会导致对事实和真理的扭曲和背离。如现实中有的人为图谋私利而故意弄虚作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的人为发泄私愤而无中生有、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有的人为明哲保身而曲意逢迎、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等等。特别是当坚持"实事求是"要触犯某些人的颜面和利益,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的时候,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就更是对党性、人格的严峻考验。--"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实事求是"的社会意义和不"实事求是"的严重社会危害,才能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圣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做到"实事求是"的"监视哨"和"仲裁员"。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说假话、讲歪理往往脸不变色心不跳,对不"实事求是"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危害麻木不仁,甚至为弄虚作假占到便宜而沾沾自喜。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则会为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给国家、集体和他人带来实际利益而感到欣慰,为自己未能坚持"实事求是"而给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受到良心的谴责,从而促使自己鼓起勇气主动承认和改正错误。--"实事求是"是一种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必须看到,"实事求是"是一个极其复杂、相当艰苦的实践过程,既需要追求和掌握真理,又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勇敢地去坚持和捍卫真理;既需要学习掌握人类创造的各种知识,又需要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客观情况,不断地超越已知,探索未知。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可见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动力。而缺乏敬业精神、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人,思想懒惰、贪图安逸、害怕艰苦的人,是不可能自始至终地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的。--"实事求是"是一种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深入细致地了解客观情况,严谨科学、精益求精地进行分析判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懂得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深知个人的视野、经验、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虚心学习,不耻下问,通过自我反思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相反,自作聪明、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人,则无从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真实情况,往往是先入为主、盲目自信、主观武断、一意孤行,犯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因而是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则集中体现为自觉的民主作风,表现为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反之,一个领导干部若喜好搞家长制、一言堂,自以为是、闭目塞听、独断专行,就永远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而且越走离"实事求是"越远。--"实事求是"是一种光明磊落、诚实正直的人格操守。"实事求是"意味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有心地纯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能做到不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假话,不说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的谎话,不说无实际意义、不准备实行的空话,不说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违心话;才能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说到做到,钉是钉、铆是铆,重实际、求实效,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不弄虚作假、不矫揉造作,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办知行相悖的违心事和违背事理的昧心事。相反,虚伪乖巧之人、狡诈阴险之人,往往把别人当作不明真相"瞎子"或不懂事理的"傻子",自己说话办事总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实践证明,一个人要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这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对"实事求是"的道德认识。具有"实事求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一般都有清醒的理性认识,而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往往对"实事求是"的道德价值有着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如认为"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老实人吃亏","实事求是"就是"傻"、缺乏灵活性”、"不识时务"等等。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克服和纠正对"实事求是"的各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并通过在生活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让"实事求是"成为自己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人生追求。其次,要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道德意志。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会经常遇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去排除内外各种干扰和阻力,始终坚持正确的理想和方向;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自己头脑中各种私心杂念的阻挠,因此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动机逐渐战胜错误的思想动机,自觉地抵御各种诱惑、抗拒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以磨练坚持"实事求是"的顽强意志力。再次,要培养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必须进入作风、习惯、内在需要的境界。只有这样,这种道德品质才算是真正树立起来、巩固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无论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都一丝不苟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地坚持下去,就会"习惯成自然"。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党行为路线的基本准则,进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开始提出这一路线到邓小平重新提出,并进一步强化其指导地位,一直以来作为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有利理论根据,其作用与意义早就超越了指导党内路线作风的范畴、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思想不仅仅是党指导革命斗争、社会建设的基本活动原则,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应该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上升到哲学层面,指导我们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要求与目的,是推动我们解放思想的动力,指导我们实事求是的理据。“解放思想”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坚持了矛盾的观点,摒弃了本本和教条,这就为我们完善与改造自己的学习创造了思想上的有利环境;“实事求是”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客观实在属性,坚持了唯物论,这就为我们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地思想行动路线明晰了正确的客观条件;“与时俱进”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变革与发展,坚持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这就为我们更好的将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干,增加对未来事业的预见性提供了可能。

所以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任意的坚持其中一点或两点,偏废其他的一点或两点都是不可取的,是错误和偏颇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学好了理论,没有时间是不行的。我们不光仅仅是要把这一理论体系和思想路线丛生硬的课本上背下来,记下来,更要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核,灵活的加以运用,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

二、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由于科技发展迅速,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捷,各种思想也鱼龙混杂,充斥在年青一代的头脑里的思想较之以往,格外之多,同时他们接触到的与感知到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价值观,甚至人生态度也都千奇百怪,好坏掺杂,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不断上升,国名经济各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幅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不平衡,不仅仅在东西、城乡差异,就是东西部地区内部、城乡阶层里面,这一不平衡也还在愈演愈烈。而这一不平衡通过经济这一基础性的项目正在逐渐上升到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各方面领域。这样一来,作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各种思想,各个地区阶层人员的大学,便成为这一矛盾的集中汇聚和表现的节点了。而从大学生的身上,我们无疑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矛盾通过各种形式彰显出来。可以说大学生群体成了这些矛盾的直接具体的承载体。具体表现在;

第一,大学生普遍压力过大,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缺乏规划与预设,并且无从找到解压的有效路径。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这在年青一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中国的大学生不管从自身学习历程还是国家大的就业环境形势来看,他们都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一方面,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固有缺陷,与传统思想本身固有的囹圄所囿,经历了中学阶段揠苗助长式的选拔与培训,他们的创造力经受了一定的打压,思维却趋向于定式,而这恰恰是大学阶段学习最最忌讳的,同时中国的大学教育,一些原本应该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却独善其身,远远的避开市场的需求,好高骛远,使大学生常常毕业以后无所适从。所学不能所用正是当今大学的一大弊端。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近十年以来在校与业已毕业的大学生正是出生在中国人口转型、经济腾飞的关键年份,在他们之前,人口增长虽然较快,但是由于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思想,能上大学的人并不多,大学教育的质量相对可以保证,按照经营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其就业问题并非像现在一样的难度。而在他们之后出生,以后将会上大学的人,因为在他们出生之前,国家顺利的实施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成功的控制住了人口,同时社会的痛苦而艰难的和转型也将近完成,社会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所以他们的大学教育可以说相对于现在当然是更有保障,其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也会相应较之现在轻松许多。所以由于上面分析的原因,现在这一阶段大体从2000年开始的头十多年里毕业的大学生是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承受压力最为巨大的群体。因为压力的巨大,很多人又找不到有效地舒缓排解方法,最后濒于崩溃的非常之多。近年不断报道的高校自杀事件便是例证。

第二、各种社会思潮比较复杂,大学生价值观念正在趋向多元。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正在变小,正在扁平化,各种思想传播之快,前所未有。大学生是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一个团体,这一点不仅仅是表现在起参加社会活动的高涨的积极性上,更在于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开放程度上。作为一个社会的中坚主干力量,青年人的活力是这个社会生命力的象征与标志,而在青年当中,大学生更加是主导这一年龄阶段人群主流世界观念价值观念的骨干力量,因而,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社会维护自身稳定,引导公众舆论认知的重要内容。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当代的大学生思潮中,当然有一些比较积极的,具有开拓性富有时代气息的良性的价值观,但同时一些不良的宣传个人主义纵欲主义,绝对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亦具有相当市场,很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漠不关心,或者盲目敌视社会,过头的逆反心理亟需被重视。而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现在这一代大学生是压力巨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公平与突出的矛盾更加敏感,反应也会更加激烈,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引合了这一趋势,利用大学生对于社会不够全面清醒的认识,不够健全的价值取向。将大学生们的不满和焦躁有意的引向歧途,试图利用这一举措破坏中国现在亟需的稳定的发展局面。

第三、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告诉变化需要大学生有更加强大的适应能力。如前所述,当代社会正在朝一个高速一体化的全球共同体转变,而中国业已处在这一次变革深深的漩涡之中,不管情愿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事实上正在“引领”着这一次变革。反映在大学生上,他们身上正每天集散着大量的信息,承受着许多外不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无论情愿与否,你都要置身其中,而不能独善其身,否则迟早为社会大潮所汰,尤其在金融危机以后,目前全球经济更加由于阿拉伯世界的动荡而不明朗。故而,大学生们每天都会经受这个世界的巨大变化,接受一些在前人从来得匪夷所思的信息,这就需要更加强悍的适应能力。

三、怎样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处理这些问题。了解和明晰了以上这些问题,掌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科学理论工具以后,我们便可以将二者结合,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首先,面对压力,一个更加开阔平和的视野和胸襟不可或缺。只有拥有了更加开放平和的视野与胸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才能坦然面对,就算不能解决,也可以辩证客观的对待自己的遭遇,不会至于动辄轻生的地步。而要做到“开放平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十二个字的指导意义怎么讲都不会过分,说得具体通俗一些。解放思想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阳关道上人满了,独木桥上也许恰恰为你预留了一条小径,要实现人生价值,做到成功,不能简单的以金钱名位衡量,解放思想就是打破这一种二元对立的框框;实事求是就是看到我们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了解自身的客观实际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避免妄自菲薄和好高骛远;与时俱进就是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一定要因事而制,因时而制,落后的技术不可怕,落后的思想最可怕!其次,对于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更要求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针路线,对于好的进步的,对自身与社会发展有利的思想要积极的解放思想,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同时有一些理论有一些思想本身是很高明的,但是其实践要求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看到自身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不能简单粗暴的不见甄别,盲目趋从;还有一些思想的实践具有时代性,对于这些思想,我们一方面不能全盘遗弃看似已经“过时”的,而要将其批判继承,“扬弃”的吸收起来指导现阶段学习,对于现在不具备条件将来有可能具备的,要积极完善自身条件,同时积极地改进这一理论,确保使之不断适应社会条件的发展渐进的过程,与时俱进。

最后,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大势,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更加重要,一方面对于世界飞速的发展变化要有心理准备,一方面认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正确理解世界的变化性社会的复杂性,不断成熟自己,完善自己,平时多多了解世界社会形势,未雨绸缪,多做心理和物质的两手准备,不至于遇事手忙脚乱,慌乱不迭。

到处搜集整理,请采纳,不胜感激。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

论文 3000字 换25的积分,不可能的事

字数要求多少 方便的话把详细的论文要求发给我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党行为路线的基本准则,进行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开始提出这一路线到邓小平重新提出,并进一步强化其指导地位,一直以来作为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有利理论根据,其作用与意义早就超越了指导党内路线作风的范畴、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的思想不仅仅是党指导革命斗争、社会建设的基本活动原则,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应该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上升到哲学层面,指导我们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要求与目的,是推动我们解放思想的动力,指导我们实事求是的理据。“解放思想”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坚持了矛盾的观点,摒弃了本本和教条,这就为我们完善与改造自己的学习创造了思想上的有利环境;“实事求是”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客观实在属性,坚持了唯物论,这就为我们提出针对性的有效地思想行动路线明晰了正确的客观条件;“与时俱进”的意义在于看到了事物的变革与发展,坚持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这就为我们更好的将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干,增加对未来事业的预见性提供了可能。

所以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任意的坚持其中一点或两点,偏废其他的一点或两点都是不可取的,是错误和偏颇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学好了理论,没有时间是不行的。我们不光仅仅是要把这一理论体系和思想路线丛生硬的课本上背下来,记下来,更要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核,灵活的加以运用,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

二、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由于科技发展迅速,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捷,各种思想也鱼龙混杂,充斥在年青一代的头脑里的思想较之以往,格外之多,同时他们接触到的与感知到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价值观,甚至人生态度也都千奇百怪,好坏掺杂,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不断上升,国名经济各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幅水平,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不平衡,不仅仅在东西、城乡差异,就是东西部地区内部、城乡阶层里面,这一不平衡也还在愈演愈烈。而这一不平衡通过经济这一基础性的项目正在逐渐上升到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各方面领域。这样一来,作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各种思想,各个地区阶层人员的大学,便成为这一矛盾的集中汇聚和表现的节点了。而从大学生的身上,我们无疑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矛盾通过各种形式彰显出来。可以说大学生群体成了这些矛盾的直接具体的承载体。具体表现在;

第一,大学生普遍压力过大,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缺乏规划与预设,并且无从找到解压的有效路径。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这在年青一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中国的大学生不管从自身学习历程还是国家大的就业环境形势来看,他们都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一方面,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固有缺陷,与传统思想本身固有的囹圄所囿,经历了中学阶段揠苗助长式的选拔与培训,他们的创造力经受了一定的打压,思维却趋向于定式,而这恰恰是大学阶段学习最最忌讳的,同时中国的大学教育,一些原本应该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却独善其身,远远的避开市场的需求,好高骛远,使大学生常常毕业以后无所适从。所学不能所用正是当今大学的一大弊端。另一方面,从大环境看,近十年以来在校与业已毕业的大学生正是出生在中国人口转型、经济腾飞的关键年份,在他们之前,人口增长虽然较快,但是由于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思想,能上大学的人并不多,大学教育的质量相对可以保证,按照经营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其就业问题并非像现在一样的难度。而在他们之后出生,以后将会上大学的人,因为在他们出生之前,国家顺利的实施了“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成功的控制住了人口,同时社会的痛苦而艰难的和转型也将近完成,社会矛盾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所以他们的大学教育可以说相对于现在当然是更有保障,其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也会相应较之现在轻松许多。所以由于上面分析的原因,现在这一阶段大体从2000年开始的头十多年里毕业的大学生是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承受压力最为巨大的群体。因为压力的巨大,很多人又找不到有效地舒缓排解方法,最后濒于崩溃的非常之多。近年不断报道的高校自杀事件便是例证。

第二、各种社会思潮比较复杂,大学生价值观念正在趋向多元。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正在变小,正在扁平化,各种思想传播之快,前所未有。大学生是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一个团体,这一点不仅仅是表现在起参加社会活动的高涨的积极性上,更在于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开放程度上。作为一个社会的中坚主干力量,青年人的活力是这个社会生命力的象征与标志,而在青年当中,大学生更加是主导这一年龄阶段人群主流世界观念价值观念的骨干力量,因而,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社会维护自身稳定,引导公众舆论认知的重要内容。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当代的大学生思潮中,当然有一些比较积极的,具有开拓性富有时代气息的良性的价值观,但同时一些不良的宣传个人主义纵欲主义,绝对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亦具有相当市场,很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漠不关心,或者盲目敌视社会,过头的逆反心理亟需被重视。而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现在这一代大学生是压力巨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公平与突出的矛盾更加敏感,反应也会更加激烈,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引合了这一趋势,利用大学生对于社会不够全面清醒的认识,不够健全的价值取向。将大学生们的不满和焦躁有意的引向歧途,试图利用这一举措破坏中国现在亟需的稳定的发展局面。

第三、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告诉变化需要大学生有更加强大的适应能力。如前所述,当代社会正在朝一个高速一体化的全球共同体转变,而中国业已处在这一次变革深深的漩涡之中,不管情愿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事实上正在“引领”着这一次变革。反映在大学生上,他们身上正每天集散着大量的信息,承受着许多外不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无论情愿与否,你都要置身其中,而不能独善其身,否则迟早为社会大潮所汰,尤其在金融危机以后,目前全球经济更加由于阿拉伯世界的动荡而不明朗。故而,大学生们每天都会经受这个世界的巨大变化,接受一些在前人从来得匪夷所思的信息,这就需要更加强悍的适应能力。

三、怎样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处理这些问题。了解和明晰了以上这些问题,掌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科学理论工具以后,我们便可以将二者结合,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首先,面对压力,一个更加开阔平和的视野和胸襟不可或缺。只有拥有了更加开放平和的视野与胸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才能坦然面对,就算不能解决,也可以辩证客观的对待自己的遭遇,不会至于动辄轻生的地步。而要做到“开放平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十二个字的指导意义怎么讲都不会过分,说得具体通俗一些。解放思想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阳关道上人满了,独木桥上也许恰恰为你预留了一条小径,要实现人生价值,做到成功,不能简单的以金钱名位衡量,解放思想就是打破这一种二元对立的框框;实事求是就是看到我们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了解自身的客观实际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避免妄自菲薄和好高骛远;与时俱进就是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一定要因事而制,因时而制,落后的技术不可怕,落后的思想最可怕!其次,对于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更要求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针路线,对于好的进步的,对自身与社会发展有利的思想要积极的解放思想,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同时有一些理论有一些思想本身是很高明的,但是其实践要求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看到自身这些条件的满足程度,不能简单粗暴的不见甄别,盲目趋从;还有一些思想的实践具有时代性,对于这些思想,我们一方面不能全盘遗弃看似已经“过时”的,而要将其批判继承,“扬弃”的吸收起来指导现阶段学习,对于现在不具备条件将来有可能具备的,要积极完善自身条件,同时积极地改进这一理论,确保使之不断适应社会条件的发展渐进的过程,与时俱进。

最后,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大势,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更加重要,一方面对于世界飞速的发展变化要有心理准备,一方面认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正确理解世界的变化性社会的复杂性,不断成熟自己,完善自己,平时多多了解世界社会形势,未雨绸缪,多做心理和物质的两手准备,不至于遇事手忙脚乱,慌乱不迭。

到处搜集整理,请采纳,不胜感激。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论文

随着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增加,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职业学校的工作重点。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的中高等教育,其学生的思想政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及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和指导。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加之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西方文化的渗透,更是为其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院校的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

职业教育院校的多数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来源于中专学生和网录社会生等,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经历等比较杂乱,因此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另外,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人们对职业学校不重视,认为其不如统招高校,职业教育时此层次的教育,不应该算入正规学校的范围。种种偏见和误导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比较自卑,认为自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前景渺茫等,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风气较差。

二、当前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

职业教育院校较之其他院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的来源和年龄层次,以及知识水平等都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传统的在义务教育中出现和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1]在现实教育工作中,职业学校往往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过度重视,对于其思想政治的教育却重视不够。有些学校也不了解职校学生的发展特点,缺乏思想教育的实践经验,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缺乏理想信念等,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不高

目前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多是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的,其教学模式仍以传授为中心,在课堂的学习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在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层面很少涉及,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政治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政治的觉悟收效甚微,甚至没有任何作用。传统的照本宣科,也让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差。

(三)教育理念和方法尚待提高

近年来,有些职业教育院校虽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定的重视程度,但在具体行动上还需加强。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班主任、辅导员等选用的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担任。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政治素养,对待教育工作也具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导致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以自身的理念和观点来评判学生的思想。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性和落后性,也使得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四)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大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自身问题。他们正处于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期,渴望表现自己但又因现实的偏见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们有远大的思想追求,却往往自律性差。伴随着考试和就业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在思想观念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院校要在工作中注入“人文思想教育”的理念,做到“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并重”。[2]首先,职业院校领导要转变其旧的思想观念,在此前提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予以足够重视。要把人文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到实处,包括相关的教育课程设置和政策文件等都要能体现这一理念。院校教育工作者也要保证自身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中推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和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在教中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应该是一种并向发展、相互融合的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特点,两条腿走路,在知识和思想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提升职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人文素养。

(二)加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在进行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班主任和老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中间力量,既要把学校的相关时事政策传达给学生,也要充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导者。因此,班主任等是职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和辅导员素质建设和工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要建立一支高效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队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要在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及政治、文化、科学素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自身的工作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其次,学校要适当创造培训机会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借鉴先进院校的管理理念以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水平。再次,学校也要创新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对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供激励和奖赏等,通过一些约束机制,使队伍更加向上,也能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三)充分利用网络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职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网络途径做好引导,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方便。如可以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学校公共账号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避免了理论化和僵硬化的说教;这种时尚新颖的方式也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内容在多数老师看来,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进行教育。但现实中其思想政治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视自己、找准职业定位等。因此,职校老师应该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并及时纠正和解决,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

此外,对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时事政策宣讲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总之,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职业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校领导对工作不重视、理论课实效性差等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发展创新,同时转变旧的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利用网络等资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相关的创新研究,为把职校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论文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重要性

教学自信也就是教师对自己通过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认可。所谓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是指对自己有能力通过教学,成功地完成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信任。教学自信在思政课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课程教学环境、职业发展条件都较弱的高职院校里,它是所有思政课教师教学生涯中的宝贵财富,是走向成功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驱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目前普遍实行的大班教学情况下,一个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往往要努力去吸引上百名学生,而大课堂又难于管理和组织有效教学,教师很容易被大课堂学生的消极反馈所影响,进行消极教学,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此外,高职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不强,这就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的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和感染,这其中教学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思政课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自信,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肯定,不容易受消极环境的影响,更倾向于去改变教学对象而不是接受被教学对象所改变。充分相信自身所具备的教学能力与影响力,就能够拥有较高的教学自信,产生职业认同感,并投人源源不断的精力到教学工作中去。于是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预期,实现对自身教学自信的印证,对教学工作能够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也能坚持不懈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自己的教学预期,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反之,教学自信缺乏的思政课教师,很容易受外在不利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强,很容易在课堂上反馈给教师一种否认其教学的信息,从而导致教师要么否定自身,教学自信受挫,要么就否定学生,根本不愿意教。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而且,其对自己提出的教学预期也较低,仅仅满足于“上完课”,“上满工作量”的要求,对教学、对学生表现的都较为消极,缺乏兴趣、缺乏关注,自然也不太关注教学质量的问题。

(二)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度的提升

高职思政课教师身上目前存在较多的职业心理问题就是职业倦怠,职业认同度低。它不仅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也制约了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预防和克服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主观上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自信,以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国人对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认可、追求到现在所出现的冷淡甚至嘲讽,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并没有很好的形成职业认同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思政课教师自身来说,职业认同度更多的要靠良好的教学自信来提升。思政课教师拥有较高的教学自信,在工作中才能够以自我认知为中心,坚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有效避免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一职业的正确价值定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工作价值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努力获得各项工作成果,提高职业认同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实现职业认同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当前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不足的状况分析

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政治信念、理论素养、实践经验、人格魅力和师德师风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教学自信是构建这些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素。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较为缺乏,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的有利开展以及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

(一)教学自信不足的主要表现

随着我国思想领域的日益多元化、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对我国加强渗透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难免受到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自觉和不自信。而新媒体的发展,又使得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信息的包围圈中,社会发展的各种表象不断涌现在大学生面前,造成大学生认识上的困惑。针对学生面临的这些困惑,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信缺乏就凸显了出来。有的教师片面的向学生强调这门课程是综合型课程,于是在实际授课中过多的讲授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引用其他的学科理论,而中立性的淡化了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性;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分认识,不能清晰的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描述与当前社会发展之间的落差;有的教师在面对大的社会舆论环境时,缺乏引导课堂舆论的自信,不能用思想政治理论向学生解读当前社会问题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问题等等。

(二)教学自信不足的主要成因

首先,是思政课教师主观方面因素。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方面,首先自身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正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是“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或者不全面,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对社会实践知之甚少,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漠不关心,那将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魅力,无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头脑,其教学必然是无效的。”思政课教师作为党员教师,多数人都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能够将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终身职业而勤勉努力。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职办学历史而言,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源比较复杂,既有应届的研究生,也有返聘的退休教师;既有原来在大学任教的思政教授,也有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思政教师;既有思政教育专业出身的专业对口教师,也有其他专业的跨专业教师。这一情况造成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自身在政治信仰、理论功底、认知和探究能力、实践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良好教学自信的建立。其次,是思政课的客观方面因素。高职院校因为自身办学定位等原因,重专业技能技术教学而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使得课程出现教学边缘化现象,例如部分院校课程被压缩课时、学分等;有的院校没有给予思政课教师以归属感,更多的只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到行政权力管理约束作用,而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指导,仅要求教师完成学校硬性规定的教科研任务,例如注重专业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实践而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实践等;教材的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能够进行的必要的指导。课堂上的道德理论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裂痕,对于重视应用和实践教育的高职课程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信任度和认同度。课程地位较低,教师发展不被重视,教学内容和社会环境错位等因素都使得思政课教师地位逐渐处于高校的边缘,处境的尴尬往往造成心理的自卑和失落,进而影响工作的热情和进步,导致教学自信不足。

三、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的途径

教学自信是思政课教师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基本品质。无论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还是思政课教师自身都应该关注教学自信的提升,营造有利的`教学氛围,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发展。

1.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依赖于自身的知识自信

虽然高职的办学层次不比本科院校,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决定了其课堂的教学难度却要大于前者。有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避而不答、答非所问的现象,除了部分教师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态意外,就是教师自身底气不足,这大大削弱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权威。高职学生中学阶段因为成绩不佳被老师忽视的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也偏于消极,在一些是非问题上容易受不良言论的影响。因此,在面对重要的政治和理论是非问题时,思政课教师不可以回避问题,必须明确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解读和引导,充分展示自己在知识上的权威性,这就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素质,建立知识自信。“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思政课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要加强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思政课教师虽然在求学阶段接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教育,但思政课的课程特性决定了仅有这些是很不够的。思政课的教育内容要紧扣时代,许多新的理论要靠实践不断地去证实、去发展。高职教育本就立足于应用,培养的学生未来更多的也是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是理论研究,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更多的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实事求是的纠正自身主观理解所造成的偏差,克服可能存在的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机制,支持思政课教师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思政教育及自身办学的特色和规律,对实践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建立规范化的操作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保证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物质保障,按中央有关文件要求以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进行提供。思政课教师在实践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要把实践活动的各类收获,如文字,图片、数据、视频、实物等,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认真加以分类和整理,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并形成机制,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补充、完善新的素材,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使用,对理论教学进行有效支持。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坚信不疑,才能在教学中理直气壮,从而树立课堂权威,培养教学自信。

3.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要培育职业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谋生之道,更意味着在广阔知识海洋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尊重自己的专业,并拥有较强的专业自信,这也是形成教学自信的前提。然而,受学科性质及办学定位的影响,高职思政课往往处于教学边缘化状态,使人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挫伤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自信。目前一些院校存在这样的状况,某个专业招生人数不足导致师资力量过剩,就安排过剩的专业课教师去教思政课,这对于任何一个思政课教师而言,无疑都是极为难堪的事情。如果“思政课”教师是任何一个教师,甚至行政管理人员都能胜任的普通工作,不需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教学培养和职业训练,不是具有创造性和不可替代的劳动,则必然让思政课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危机感,更无法让“思政课”教师产生教学的动力,难以从教学中获得工作的成功情感。社会、学校、思政课教师自身都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多层面予以重视和支持,树立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首先,社会要形成尊重思政课教师的环境氛围。要让社会大众放弃看待这一职业的有色眼镜,必须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职业形象。尽可能地让思政课名义上的课程地位与实际地位相吻合,名副其实,增强职业威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其次,院校既要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一个公平合理的教学、科研竞争环境,也要在职业成长方面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怀指导。建立教师专业标准,执行规范化的准入制度,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在经济上确保思政课教师不低人一等,在物质上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解决职称评聘问题,保障教师将专业定位从“谋生”而提升到“谋事”的高度,并为之付出努力。逐步通过职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进而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做好教学工作,实现职业发展。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离不开个人学识、社会实践和职业发展环境三个层面的要素构建。丰富的学识基础,是思政课教师实现教学自信的基本条件,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证实,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提供支撑,良好的职业环境是防止思政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产生职业认同而为之奋斗努力的外部要素。三个层面的协同关注和进步是实现教学自信的关键,由此也决定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自信培养需要整体性的变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