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供应商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供应商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一般的买卖关系、竞争关系为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零售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

[摘要]对于产品采购价占销售价60%左右的零售业来说,供应商控制着其绝大多数的价值。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成了零售商的当务之急,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则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供应商对于零售企业的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激励机制,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并且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来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零售;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0-03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任何一个连锁零售企业,都不可能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起相同的伙伴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因此与供应商实施合作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分类,有选择地进行关系管理。

供应商的分类是指根据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要程度、交易金额的大小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供应商选择的基础。只有在供应商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本文根据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它的竞争实力对供应商做了分类,分类矩阵见下图:

上图中,纵轴代表的是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如果它不能对增值作出贡献,它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供应商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各类供应商的特点如下:

1.1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网。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无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1.2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零售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比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或是处于某个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是处于关键的地理或政治位置。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价值不大,因此合理的采购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需求形成采购规模,或者可以签订长期协议,重点在降成本或保证材料的可获性。

1.3技术性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供应商,采购方的重点在于使采购这些产品所需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等。

1.4战略性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采购方的需求,实现了高度个性化和独特化,能满足采购方需要的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转换成本很高,适宜的采购方法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零售商而言,战略性供应商是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也是管理复杂程度最高的供应商类型。实际运作中,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影响力的或竞争性胶术性的供应商)。

2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2.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对供应商进行激励是很重要的。激励要充分体现公平、一致、公正的原则。强调激励机制是在将供应商作为零售商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看成零售商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对战略伙伴关系加以强化和优化,降低合作风险,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根据我国零售商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激励方式比较具有可行性:

(1)价格激励。价格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供应链利润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由于合作关系管理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各个企业间的均衡。价格对伙伴间的利润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稳定和运行是否顺畅,所以零售商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中,应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综合考虑。均衡调节不同产品利润,使供应商在每一个产品上都能认为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把利润加到一个产品上会给供应商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使他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同时,应意识到越低的价格意味着越高的风险,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不能一味强调低价策略。

(2)订单激励。供应商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一般地说,一个零售企业会拥有多个供应商。多个供应商竞争来自于零售企业的订单,多的订单对供应商是一种激励。零售商将订单下到哪一家企业,下到哪一种行为类型的供应商,这种行为本身对供应商就是一种引导。零售商在综合考虑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就会引导供应商朝供应链健康发展的轨道发展。所以,订单激励是供应商观察制造商诚信程度的基本依据。

(3)股权激励。即和供应商相互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供应商进行长期绩效奖励,以此实现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合作和相互监督等目的。股权激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使供应商的主动性提高。另一方面,稳定合作关系。股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尽管合作双方可能实力上并不完全对称,但顾及到合作的利益,双方都会在某些方面给予对方一定的优惠,使合作气氛更加和谐,从而使合作成功。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建立起与其供应商之间稳定而真实的合作关系,使双方今后都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淘汰激励。这是一种负面激励。为了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应该对其供应商实施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对优秀企业,淘汰弱者使其获得更优秀的业绩;对业绩较差者,为避免被淘汰,它必须努力求改进。这对防止短期行为给供应链群体带来的风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2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

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运作情况,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供应商绩效的指标比较多,包括质量、价格、时间、服务水平等因素。质量指标是供应商绩效考评的最基本指标,还包括供应商是否和如何使用质量控制方法,是否通过了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核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内容。时间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有的零售商还将零售商必须保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的最低库存量、供应商的物流体系水平、供应商采用的后勤系统、供应商是否采用准时供应作为考核指标。

另外,基于供应商在企业供应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供应商的进行绩效加以衡量:供应商是否遵守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供应商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供应商是否具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和制造商协同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运作流程、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等。

2.3提高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信息的畅通与否对零售业供应链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地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传递,就必须提高双方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已经实施ERP系统,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与供应商系统对接方面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实现零售商与其关键供应商系统直接联网,实现信息无缝交换和业务对接,充分加快信息流转,降低商务成本,降低缺货率,有效压缩全程供应链库存,避免消费顾客生意流失。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由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企业来构建供应链协同系统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供应链协同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EDI数据交换、VMI关键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在线,依靠这三个子系统来规范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

(1)EDI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从传统方式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XML、HTML、FTP、MAIL等方式实现。EDI更应视为一种规范与协议:即供应商的订单以及其他单据文件协议、补货以及送货协议、结算协议等。EDI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基础数据对照系统:主要是提供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商品编码、规格等编码对照,从而实现供应商、物流商与连锁零售企业的编码识别。

第二,订单交换系统:主要是实现订单电子化,希望供应商都能使用电子订单系统EOS,而不是传真电话。

第三,结算对账系统:通过对账功能,连锁零售商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在开具增值税票之前保持双方成本价格文件同步的应用软件,每月(周)或者每批次(主要是针对经销方式)由供应商发送一个上一批商品的发货成本、价格的文件给财务中心,或者由财务中心将上一个月的销售成本、通道费用(代销方式)等发给供应商,这样可以减少对账成本与对账错误。

第四,ASN(预先发货通知)处理系统:即供应商(或者物流商)根据订单,在商品运输时发送有关货物出发时间、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货物提及、重量、包装类型等信息给零售商的配送中心或者门店(A供门店),以便于物流部门合理安排接受人员以及仓位。

(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供应链管理SCM中的一项针对关键供应商(初步目标30%的供应商)的运作模式或者管理策略,即供应商依据实际销售以及安全库存的需求,帮助零售商下订单或者补货,而实际销售的需求则是供应商依据由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库存与销售资料并以统计等方式预估而来的。如此操作可以降低大幅缩短供应商面对市场的回应时间,较早的得知市场准确销售情况,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必要库存,也可以提前引进、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降低缺货率。

VMI的最终目标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高效的实物流在整个供应的有序流动。VMI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转变供应商与零售商买卖、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供应与需求一整套流程转变方法的有效途径。

按常规,VMI系统将会把过去4到8周的销售资料(如果供应商特别需要可以分别发送更长时间的销售资料)以及目前的库存资料传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依据其过去的销售以及其在零售商的库存来直接下建议订单。如果遇到换季或者周年庆等促销活动,会有一定的修改。倘若有紧急订单时,不一定要遵循这一流程,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方式,如可以直接以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向供应商订货。另一个例外的情形是新产品的上市,由于没有过去的销售资料以及当前的库存资料可以供预测分析,所以也是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次订货。

零售企业要实施VMI系统必须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合作伙伴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IT系统,如宝洁、可口可乐。

第二,双方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信任关系,否则直接由供应商产生建议订单将有比较大的风险。

第三,规范守时作业。双方必须建立规范标准,特别是要求双方守时,否则将在系统中会找不到相应责任人员而产生作业延迟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针对关键供应商实行VMI后,能够在降低库存的同时降低缺货率,通过规范操作、缩短物流送货花费的时间,从而对企业间的协同流程有比较大的改善作用。 (3)供应商在线系统SLK。供应商在线系统(Suppiler-LINK)是针对所有供应商,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建立业务协同的供应商,可以通过B/S方式,实现从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目录来查询其信息。

零售商可以将其各个门店的商品数据,主要是商品的销售、库存、结算等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让供应商能够通过互联网按权限查询。这种信息流一般是单向而不交互,技术实现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现在普遍流行的网站Java技术实现)。

作为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商品在商场销售情况如何,供应商在线系统SLK应该能给供应商提供各种销售信息。系统对于商品销售情况是按时间进行分类的,可以以日为单位进行查询,也可以以月为单位进行查询。在选定的时间分类中又可以以单品和次分类进行查询,分为以下几种:日销售比较、单品日销售查询、供应商的日销售排名、月销售比较、十日销售分析、周销售分析、月销售单品排名、本月品牌日销售排名、月销售品牌销售排名。

目前,国际经济仍在底部徘徊。我国经济赖以高速成长的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转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内需,作为消费三驾马车之一的零售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向采购要利润是零售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郭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2005.

[2]余玲莉.协同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唐晓波,黄媛媛.SCM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方法,2005,8(21):23-29.

[4]彭建仿.协同:供应链的生命[J].经济师,2003,9(6):21-23.

[5]任金玉.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J].企业管理,2005,3(21):123-125.

[6]应可福,薛恒新.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12(12):9-11.

[7]Cerveo R.Light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4,50(13):133-1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1.2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2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供应商的管理研究论文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4.1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4.2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4.3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4.4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公司供应商管理研究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一般的买卖关系、竞争关系为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零售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

[摘要]对于产品采购价占销售价60%左右的零售业来说,供应商控制着其绝大多数的价值。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成了零售商的当务之急,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则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供应商对于零售企业的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激励机制,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并且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来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零售;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0-03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任何一个连锁零售企业,都不可能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起相同的伙伴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因此与供应商实施合作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分类,有选择地进行关系管理。

供应商的分类是指根据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要程度、交易金额的大小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供应商选择的基础。只有在供应商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本文根据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它的竞争实力对供应商做了分类,分类矩阵见下图:

上图中,纵轴代表的是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如果它不能对增值作出贡献,它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供应商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各类供应商的特点如下:

1.1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网。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无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1.2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零售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比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或是处于某个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是处于关键的地理或政治位置。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价值不大,因此合理的采购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需求形成采购规模,或者可以签订长期协议,重点在降成本或保证材料的可获性。

1.3技术性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供应商,采购方的重点在于使采购这些产品所需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等。

1.4战略性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采购方的需求,实现了高度个性化和独特化,能满足采购方需要的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转换成本很高,适宜的采购方法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零售商而言,战略性供应商是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也是管理复杂程度最高的供应商类型。实际运作中,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影响力的或竞争性胶术性的供应商)。

2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2.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对供应商进行激励是很重要的。激励要充分体现公平、一致、公正的原则。强调激励机制是在将供应商作为零售商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看成零售商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对战略伙伴关系加以强化和优化,降低合作风险,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根据我国零售商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激励方式比较具有可行性:

(1)价格激励。价格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供应链利润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由于合作关系管理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各个企业间的均衡。价格对伙伴间的利润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稳定和运行是否顺畅,所以零售商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中,应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综合考虑。均衡调节不同产品利润,使供应商在每一个产品上都能认为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把利润加到一个产品上会给供应商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使他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同时,应意识到越低的价格意味着越高的风险,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不能一味强调低价策略。

(2)订单激励。供应商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一般地说,一个零售企业会拥有多个供应商。多个供应商竞争来自于零售企业的订单,多的订单对供应商是一种激励。零售商将订单下到哪一家企业,下到哪一种行为类型的供应商,这种行为本身对供应商就是一种引导。零售商在综合考虑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就会引导供应商朝供应链健康发展的轨道发展。所以,订单激励是供应商观察制造商诚信程度的基本依据。

(3)股权激励。即和供应商相互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供应商进行长期绩效奖励,以此实现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合作和相互监督等目的。股权激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使供应商的主动性提高。另一方面,稳定合作关系。股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尽管合作双方可能实力上并不完全对称,但顾及到合作的利益,双方都会在某些方面给予对方一定的优惠,使合作气氛更加和谐,从而使合作成功。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建立起与其供应商之间稳定而真实的合作关系,使双方今后都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淘汰激励。这是一种负面激励。为了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应该对其供应商实施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对优秀企业,淘汰弱者使其获得更优秀的业绩;对业绩较差者,为避免被淘汰,它必须努力求改进。这对防止短期行为给供应链群体带来的风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2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

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运作情况,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供应商绩效的指标比较多,包括质量、价格、时间、服务水平等因素。质量指标是供应商绩效考评的最基本指标,还包括供应商是否和如何使用质量控制方法,是否通过了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核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内容。时间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有的零售商还将零售商必须保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的最低库存量、供应商的物流体系水平、供应商采用的后勤系统、供应商是否采用准时供应作为考核指标。

另外,基于供应商在企业供应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供应商的进行绩效加以衡量:供应商是否遵守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供应商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供应商是否具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和制造商协同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运作流程、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等。

2.3提高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信息的畅通与否对零售业供应链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地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传递,就必须提高双方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已经实施ERP系统,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与供应商系统对接方面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实现零售商与其关键供应商系统直接联网,实现信息无缝交换和业务对接,充分加快信息流转,降低商务成本,降低缺货率,有效压缩全程供应链库存,避免消费顾客生意流失。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由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企业来构建供应链协同系统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供应链协同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EDI数据交换、VMI关键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在线,依靠这三个子系统来规范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

(1)EDI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从传统方式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XML、HTML、FTP、MAIL等方式实现。EDI更应视为一种规范与协议:即供应商的订单以及其他单据文件协议、补货以及送货协议、结算协议等。EDI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基础数据对照系统:主要是提供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商品编码、规格等编码对照,从而实现供应商、物流商与连锁零售企业的编码识别。

第二,订单交换系统:主要是实现订单电子化,希望供应商都能使用电子订单系统EOS,而不是传真电话。

第三,结算对账系统:通过对账功能,连锁零售商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在开具增值税票之前保持双方成本价格文件同步的应用软件,每月(周)或者每批次(主要是针对经销方式)由供应商发送一个上一批商品的发货成本、价格的文件给财务中心,或者由财务中心将上一个月的销售成本、通道费用(代销方式)等发给供应商,这样可以减少对账成本与对账错误。

第四,ASN(预先发货通知)处理系统:即供应商(或者物流商)根据订单,在商品运输时发送有关货物出发时间、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货物提及、重量、包装类型等信息给零售商的配送中心或者门店(A供门店),以便于物流部门合理安排接受人员以及仓位。

(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供应链管理SCM中的一项针对关键供应商(初步目标30%的供应商)的运作模式或者管理策略,即供应商依据实际销售以及安全库存的需求,帮助零售商下订单或者补货,而实际销售的需求则是供应商依据由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库存与销售资料并以统计等方式预估而来的。如此操作可以降低大幅缩短供应商面对市场的回应时间,较早的得知市场准确销售情况,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必要库存,也可以提前引进、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降低缺货率。

VMI的最终目标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高效的实物流在整个供应的有序流动。VMI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转变供应商与零售商买卖、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供应与需求一整套流程转变方法的有效途径。

按常规,VMI系统将会把过去4到8周的销售资料(如果供应商特别需要可以分别发送更长时间的销售资料)以及目前的库存资料传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依据其过去的销售以及其在零售商的库存来直接下建议订单。如果遇到换季或者周年庆等促销活动,会有一定的修改。倘若有紧急订单时,不一定要遵循这一流程,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方式,如可以直接以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向供应商订货。另一个例外的情形是新产品的上市,由于没有过去的销售资料以及当前的库存资料可以供预测分析,所以也是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次订货。

零售企业要实施VMI系统必须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合作伙伴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IT系统,如宝洁、可口可乐。

第二,双方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信任关系,否则直接由供应商产生建议订单将有比较大的风险。

第三,规范守时作业。双方必须建立规范标准,特别是要求双方守时,否则将在系统中会找不到相应责任人员而产生作业延迟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针对关键供应商实行VMI后,能够在降低库存的同时降低缺货率,通过规范操作、缩短物流送货花费的时间,从而对企业间的协同流程有比较大的改善作用。 (3)供应商在线系统SLK。供应商在线系统(Suppiler-LINK)是针对所有供应商,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建立业务协同的供应商,可以通过B/S方式,实现从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目录来查询其信息。

零售商可以将其各个门店的商品数据,主要是商品的销售、库存、结算等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让供应商能够通过互联网按权限查询。这种信息流一般是单向而不交互,技术实现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现在普遍流行的网站Java技术实现)。

作为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商品在商场销售情况如何,供应商在线系统SLK应该能给供应商提供各种销售信息。系统对于商品销售情况是按时间进行分类的,可以以日为单位进行查询,也可以以月为单位进行查询。在选定的时间分类中又可以以单品和次分类进行查询,分为以下几种:日销售比较、单品日销售查询、供应商的日销售排名、月销售比较、十日销售分析、周销售分析、月销售单品排名、本月品牌日销售排名、月销售品牌销售排名。

目前,国际经济仍在底部徘徊。我国经济赖以高速成长的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转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内需,作为消费三驾马车之一的零售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向采购要利润是零售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郭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2005.

[2]余玲莉.协同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唐晓波,黄媛媛.SCM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方法,2005,8(21):23-29.

[4]彭建仿.协同:供应链的生命[J].经济师,2003,9(6):21-23.

[5]任金玉.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J].企业管理,2005,3(21):123-125.

[6]应可福,薛恒新.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12(12):9-11.

[7]Cerveo R.Light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4,50(13):133-1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辽宁地区企业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现状

在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中,为了实现产品研究周期的缩短以及对市场的快速抢占,产品开发工作并没有被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来管理,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产品的开发欠缺与之配套的评审机制,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作出详细分析并且没有对产品是否能够投入生产作出充分认证,这导致了前面需要做的工作都被积压在产品生产阶段,并会由于反复的修改和返工导致开发周期的延长以及开发成本的提高。另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在产品设计与生产方面欠缺沟通机制与管理机制,十分容易导致协作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作为企业生产线员工,欠缺成本控制意识;作为生产管理人员过分强调产量目标;作为生产计划人员则和物料计划人员欠缺沟通,这些情况会导致生产工作与设计工作难以实现紧密结合,并因为沟通不畅而出现频繁停线和换线的问题。由此可见,辽宁地区企业在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中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欠缺研制周期中的成本管理;二是产品的开发效率较低;三是企业员工欠缺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四是部分生产工艺有待合理化;五是物料计划与生产计划的沟通与交流有待强化。

二、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量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围绕成本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体系

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理要求辽宁地区的企业构建一种相互联系、具备动态特征且能够快速反应的业务流程系统。在此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对业务流程作出整合,围绕成本管理对经营管理模式作出优化,并从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管理结构方面构建科学的成本管控系统。其中成本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企业供应链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应于企业产品的特点;二是重视以提高成本管理成效为出发点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在成本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管理跨度与管理等级作出合理控制;三是要构建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构建;四是在确保业务流程各个要素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要素的协调与配合;五是业务流程中的各个要素需要具备制衡与激励机制;六是需要使用具有动态性特征的经济考核指标来对供应链中业务的运作成效作出检验。由于存在于辽宁地区的供应链网络并不是企业的单纯相加,因此,要对供应链管理成本进行降低,就有必要挖掘供应链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并发挥出这种优势,同时要对企业个体的业务流程作出优化与调整。事实上,在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业务流程再造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显现与认可,因此在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有必要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来对辽宁地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优化。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企业间业务流程的优化两个方面来进行: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优化来看,企业应当认识到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突破点。如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仅较复杂,并且会涉及到较多的部门。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实现两个部门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从而对业务流程作出简化,这对于降低运营成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所开展的业务流程方面来看,供应链环境中的零售商与分销商、分销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来开展业务联系。相对于传统的人工业务处理工作而言,电子化商务显然更加便捷,并且在电子化商务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些业务可以进行合并,这会让业务流程产生很大变化。

(二)强化成本管控制度化建设

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系统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并让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获得制度保障。企业要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就有必要对开展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化建设来推动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的长期发展。从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内容来看,包括企业生产资料管理的制度化、成本分析的制度化、管理手续的制度化、控制手段的制度化、管理环节的制度化、管理程度的制度化以及管理组织的制度化等。这些制度能够在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中对企业工作的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构建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应当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具有明确的成本管理流程,并且在成本管理职责的划分方面需要具有明确性与可追溯性。

一是目标成本是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基准。目标成本制度需要以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产品设计开发为核心,并要求采购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共同参与制度拟定工作。这种制度的制定能够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管理流程与生产工艺来对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预测,从而为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预算制度与预算执行制度是企业供应量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以产品订单为依据对一段时期中的产品销售作出预测与统计,并得出预测结果以及各个部门的成本预算,在主管领导、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对这些预算作出审定之后,则可以在财务部门的监管中对这些预算进行使用。企业中预算的执行应当由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来监督与维护,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将供应链成本管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5%,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管理毕业论文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一般的买卖关系、竞争关系为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零售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

[摘要]对于产品采购价占销售价60%左右的零售业来说,供应商控制着其绝大多数的价值。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成了零售商的当务之急,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则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供应商对于零售企业的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激励机制,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并且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来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零售;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0-03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任何一个连锁零售企业,都不可能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起相同的伙伴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因此与供应商实施合作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分类,有选择地进行关系管理。

供应商的分类是指根据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要程度、交易金额的大小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供应商选择的基础。只有在供应商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本文根据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它的竞争实力对供应商做了分类,分类矩阵见下图:

上图中,纵轴代表的是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如果它不能对增值作出贡献,它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供应商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各类供应商的特点如下:

1.1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网。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无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1.2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零售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比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或是处于某个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是处于关键的地理或政治位置。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价值不大,因此合理的采购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需求形成采购规模,或者可以签订长期协议,重点在降成本或保证材料的可获性。

1.3技术性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供应商,采购方的重点在于使采购这些产品所需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等。

1.4战略性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采购方的需求,实现了高度个性化和独特化,能满足采购方需要的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转换成本很高,适宜的采购方法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零售商而言,战略性供应商是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也是管理复杂程度最高的供应商类型。实际运作中,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影响力的或竞争性胶术性的供应商)。

2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2.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对供应商进行激励是很重要的。激励要充分体现公平、一致、公正的原则。强调激励机制是在将供应商作为零售商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看成零售商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对战略伙伴关系加以强化和优化,降低合作风险,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根据我国零售商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激励方式比较具有可行性:

(1)价格激励。价格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供应链利润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由于合作关系管理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各个企业间的均衡。价格对伙伴间的利润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稳定和运行是否顺畅,所以零售商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中,应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综合考虑。均衡调节不同产品利润,使供应商在每一个产品上都能认为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把利润加到一个产品上会给供应商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使他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同时,应意识到越低的价格意味着越高的风险,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不能一味强调低价策略。

(2)订单激励。供应商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一般地说,一个零售企业会拥有多个供应商。多个供应商竞争来自于零售企业的订单,多的订单对供应商是一种激励。零售商将订单下到哪一家企业,下到哪一种行为类型的供应商,这种行为本身对供应商就是一种引导。零售商在综合考虑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就会引导供应商朝供应链健康发展的轨道发展。所以,订单激励是供应商观察制造商诚信程度的基本依据。

(3)股权激励。即和供应商相互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供应商进行长期绩效奖励,以此实现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合作和相互监督等目的。股权激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使供应商的主动性提高。另一方面,稳定合作关系。股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尽管合作双方可能实力上并不完全对称,但顾及到合作的利益,双方都会在某些方面给予对方一定的优惠,使合作气氛更加和谐,从而使合作成功。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建立起与其供应商之间稳定而真实的合作关系,使双方今后都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淘汰激励。这是一种负面激励。为了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应该对其供应商实施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对优秀企业,淘汰弱者使其获得更优秀的业绩;对业绩较差者,为避免被淘汰,它必须努力求改进。这对防止短期行为给供应链群体带来的风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2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

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运作情况,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供应商绩效的指标比较多,包括质量、价格、时间、服务水平等因素。质量指标是供应商绩效考评的最基本指标,还包括供应商是否和如何使用质量控制方法,是否通过了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核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内容。时间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有的零售商还将零售商必须保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的最低库存量、供应商的物流体系水平、供应商采用的后勤系统、供应商是否采用准时供应作为考核指标。

另外,基于供应商在企业供应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供应商的进行绩效加以衡量:供应商是否遵守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供应商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供应商是否具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和制造商协同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运作流程、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等。

2.3提高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信息的畅通与否对零售业供应链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地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传递,就必须提高双方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已经实施ERP系统,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与供应商系统对接方面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实现零售商与其关键供应商系统直接联网,实现信息无缝交换和业务对接,充分加快信息流转,降低商务成本,降低缺货率,有效压缩全程供应链库存,避免消费顾客生意流失。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由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企业来构建供应链协同系统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供应链协同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EDI数据交换、VMI关键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在线,依靠这三个子系统来规范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

(1)EDI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从传统方式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XML、HTML、FTP、MAIL等方式实现。EDI更应视为一种规范与协议:即供应商的订单以及其他单据文件协议、补货以及送货协议、结算协议等。EDI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基础数据对照系统:主要是提供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商品编码、规格等编码对照,从而实现供应商、物流商与连锁零售企业的编码识别。

第二,订单交换系统:主要是实现订单电子化,希望供应商都能使用电子订单系统EOS,而不是传真电话。

第三,结算对账系统:通过对账功能,连锁零售商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在开具增值税票之前保持双方成本价格文件同步的应用软件,每月(周)或者每批次(主要是针对经销方式)由供应商发送一个上一批商品的发货成本、价格的文件给财务中心,或者由财务中心将上一个月的销售成本、通道费用(代销方式)等发给供应商,这样可以减少对账成本与对账错误。

第四,ASN(预先发货通知)处理系统:即供应商(或者物流商)根据订单,在商品运输时发送有关货物出发时间、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货物提及、重量、包装类型等信息给零售商的配送中心或者门店(A供门店),以便于物流部门合理安排接受人员以及仓位。

(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供应链管理SCM中的一项针对关键供应商(初步目标30%的供应商)的运作模式或者管理策略,即供应商依据实际销售以及安全库存的需求,帮助零售商下订单或者补货,而实际销售的需求则是供应商依据由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库存与销售资料并以统计等方式预估而来的。如此操作可以降低大幅缩短供应商面对市场的回应时间,较早的得知市场准确销售情况,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必要库存,也可以提前引进、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降低缺货率。

VMI的最终目标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高效的实物流在整个供应的有序流动。VMI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转变供应商与零售商买卖、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供应与需求一整套流程转变方法的有效途径。

按常规,VMI系统将会把过去4到8周的销售资料(如果供应商特别需要可以分别发送更长时间的销售资料)以及目前的库存资料传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依据其过去的销售以及其在零售商的库存来直接下建议订单。如果遇到换季或者周年庆等促销活动,会有一定的修改。倘若有紧急订单时,不一定要遵循这一流程,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方式,如可以直接以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向供应商订货。另一个例外的情形是新产品的上市,由于没有过去的销售资料以及当前的库存资料可以供预测分析,所以也是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次订货。

零售企业要实施VMI系统必须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合作伙伴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IT系统,如宝洁、可口可乐。

第二,双方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信任关系,否则直接由供应商产生建议订单将有比较大的风险。

第三,规范守时作业。双方必须建立规范标准,特别是要求双方守时,否则将在系统中会找不到相应责任人员而产生作业延迟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针对关键供应商实行VMI后,能够在降低库存的同时降低缺货率,通过规范操作、缩短物流送货花费的时间,从而对企业间的协同流程有比较大的改善作用。 (3)供应商在线系统SLK。供应商在线系统(Suppiler-LINK)是针对所有供应商,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建立业务协同的供应商,可以通过B/S方式,实现从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目录来查询其信息。

零售商可以将其各个门店的商品数据,主要是商品的销售、库存、结算等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让供应商能够通过互联网按权限查询。这种信息流一般是单向而不交互,技术实现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现在普遍流行的网站Java技术实现)。

作为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商品在商场销售情况如何,供应商在线系统SLK应该能给供应商提供各种销售信息。系统对于商品销售情况是按时间进行分类的,可以以日为单位进行查询,也可以以月为单位进行查询。在选定的时间分类中又可以以单品和次分类进行查询,分为以下几种:日销售比较、单品日销售查询、供应商的日销售排名、月销售比较、十日销售分析、周销售分析、月销售单品排名、本月品牌日销售排名、月销售品牌销售排名。

目前,国际经济仍在底部徘徊。我国经济赖以高速成长的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转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内需,作为消费三驾马车之一的零售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向采购要利润是零售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郭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2005.

[2]余玲莉.协同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唐晓波,黄媛媛.SCM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方法,2005,8(21):23-29.

[4]彭建仿.协同:供应链的生命[J].经济师,2003,9(6):21-23.

[5]任金玉.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J].企业管理,2005,3(21):123-125.

[6]应可福,薛恒新.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12(12):9-11.

[7]Cerveo R.Light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4,50(13):133-1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家乐福供应链管理论文篇二 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 摘 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采购部门纳入到供应链管理中,成为供应链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采购部转变职能就成了必须,企业采购部不仅仅面对的原材料或者上游以及辅助用品的采购,而是将诸多供应商成为企业的上游生产线,进而实现企业专业化生产。本文重点分析传统采购模式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分析具体的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 关键词 供应链 采购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成本控制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早先企业大包大干的模式显然和成本控制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模式开始在众多企业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和国外的先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相比,我国企业的组织和流程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和采购职能的转变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会给企业的采购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传统采购管理模式中,需求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采取了最大利益化模式实现,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下面几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就是造成企业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无法实现集约化生产,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和效益低。其二就是容易造成多头采购,也就是说一个订单可能会下发给更多的企业来完成,这种采购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引入竞争机制,但是缺陷也非常明显,比如多供应商订单量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造成采购成本高,众多的供应商也提升了管理难度。其三库存周转率低下,传统采购模式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就极容易造成原材料库存积压,同时也极易造成因为原材料采购不及时导致订单延期,从而给企业带来企业成本增加,信誉下降的问题。其四质量控制不能够融入到供应商生产工序中,来料检验的质量控制只能够确保满足企业生产的质量,但是却不能够确保供应商的来料品质合格,在来回退货交货过程中势必会造成延时和运费增加问题。其四就是唯价格是选的供应商选择方式,显然不能够对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进行甄选,综合实力和价格往往反比,所以价格并不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供应商的品质。 二、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一)转变采购转变职能。 在现代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中,企业采购部门将不再是企业独立的一个部门,而是统一到企业战略的一个核心部门之一,因此传统的采购职能就要进行彻底的革新。采购职能转变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被动阶段、独立阶段、支持阶段和一体化阶段。所谓被动阶段指的是采购部门职能建立在相关部门采购需求上并根据采购成本最低策略满足相关部门或完成采购命令。独立阶段则表示采购职能开始相对独立,可以独自采取科学的对比方法进行采购,实现采购效益最大化。支持阶段则表示采购职能开始实现了支持企业的竞争战略,并会采用一些采购技巧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体化阶段表示采购职能完全实现了和企业发展战略融为一体,这是采购职能转变的终极目标。 通过分析采购职能转变的过程,很显然在被动阶段实际上就是传统采购模式的延续,依然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而在独立阶段的表现,采购工作变得更加有效率,采购新思想和通过科学方法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则主要来自于采购的务实工作以及吸收了其他企业的采购经验,在这个过程,企业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在支持阶段,采购工作的计划性更强,并符合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企业改变采购策略主因则为企业竞争需要,评价采购工作则通过竞争目标实现,评价供应商则以是否满足企业竞争需要,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这个阶段的采购职能主要特征表现的是采购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助力器。最后就是一体化阶段,这个阶段的采购职能是否实现主要体现在采购工作是否具有长期计划性,并和企业的整体战略是否融为一体,采购工作评价是否按照对企业整体战略发展有益进行,是否完成采购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是否将采购信息系统集成到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信息管理方式实现,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采购职能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 (二)根据不同采购策略细分采购订单。 采购策略主要分为采购需求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采购风险两种,而细分采购订单则根据订单需求分为战略性物资、杠杆性物资以及瓶颈物资和普通物资四种。所谓战略性物资是企业生产必须品且只在某一个供应商购买,而且这个供应商还不能够确保供应,这类物品占成本比重大。而杠杆性物资则主要指的是采购价格微小差异就会对成本造成巨大的影响,不过可以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获得,其价格所占成本比重也较大。瓶颈物资则指的是价格不高,但是却很难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最后就是普通物资,这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各种辅助物资,比如办公耗材,能够通过多个供应商获得。 根据风险和利益的等同原则对于提供战略性物资的供应商应该实现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对于杠杆性物资而言,采购策略应该通过竞争性投标方式来选择能够提供物资价格和质量都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对于瓶颈性物资的采购策略则通过持续不断的寻求新的供应商来确保这类物资的稳定供应,防范企业因为这类物资没有及时获得导致停产,降低采购风险,最后就是普通物资的采购策略则通过制度化采购程序管理实现,降低采购成本。 三、总结 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的采购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实现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降低企业的库存,以及能够融入供应商的生产质量控制,规避事后质量控制风险,以及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变化自然就会引起采购职能的变化,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楚认识这一点,将新的管理思维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周清林.供应链共赢需要提倡合作和外包.中国储运,2011年08期. [2]陈学南.采购管理的艺术性.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1年09期. 看了“家乐福供应链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 2. 供应商管理论文范文(2) 3. 超市质量管理论文 4. 门店运营管理论文 5.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2)

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www.wsdxs.cn/html/guanliqita

供应商管理的研究毕业论文

家乐福供应链管理论文篇二 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 摘 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采购部门纳入到供应链管理中,成为供应链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采购部转变职能就成了必须,企业采购部不仅仅面对的原材料或者上游以及辅助用品的采购,而是将诸多供应商成为企业的上游生产线,进而实现企业专业化生产。本文重点分析传统采购模式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分析具体的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 关键词 供应链 采购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成本控制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早先企业大包大干的模式显然和成本控制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模式开始在众多企业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和国外的先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相比,我国企业的组织和流程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和采购职能的转变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会给企业的采购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传统采购管理模式中,需求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采取了最大利益化模式实现,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下面几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就是造成企业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无法实现集约化生产,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和效益低。其二就是容易造成多头采购,也就是说一个订单可能会下发给更多的企业来完成,这种采购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引入竞争机制,但是缺陷也非常明显,比如多供应商订单量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造成采购成本高,众多的供应商也提升了管理难度。其三库存周转率低下,传统采购模式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就极容易造成原材料库存积压,同时也极易造成因为原材料采购不及时导致订单延期,从而给企业带来企业成本增加,信誉下降的问题。其四质量控制不能够融入到供应商生产工序中,来料检验的质量控制只能够确保满足企业生产的质量,但是却不能够确保供应商的来料品质合格,在来回退货交货过程中势必会造成延时和运费增加问题。其四就是唯价格是选的供应商选择方式,显然不能够对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进行甄选,综合实力和价格往往反比,所以价格并不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供应商的品质。 二、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一)转变采购转变职能。 在现代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中,企业采购部门将不再是企业独立的一个部门,而是统一到企业战略的一个核心部门之一,因此传统的采购职能就要进行彻底的革新。采购职能转变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被动阶段、独立阶段、支持阶段和一体化阶段。所谓被动阶段指的是采购部门职能建立在相关部门采购需求上并根据采购成本最低策略满足相关部门或完成采购命令。独立阶段则表示采购职能开始相对独立,可以独自采取科学的对比方法进行采购,实现采购效益最大化。支持阶段则表示采购职能开始实现了支持企业的竞争战略,并会采用一些采购技巧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体化阶段表示采购职能完全实现了和企业发展战略融为一体,这是采购职能转变的终极目标。 通过分析采购职能转变的过程,很显然在被动阶段实际上就是传统采购模式的延续,依然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而在独立阶段的表现,采购工作变得更加有效率,采购新思想和通过科学方法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则主要来自于采购的务实工作以及吸收了其他企业的采购经验,在这个过程,企业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在支持阶段,采购工作的计划性更强,并符合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企业改变采购策略主因则为企业竞争需要,评价采购工作则通过竞争目标实现,评价供应商则以是否满足企业竞争需要,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这个阶段的采购职能主要特征表现的是采购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助力器。最后就是一体化阶段,这个阶段的采购职能是否实现主要体现在采购工作是否具有长期计划性,并和企业的整体战略是否融为一体,采购工作评价是否按照对企业整体战略发展有益进行,是否完成采购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是否将采购信息系统集成到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信息管理方式实现,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采购职能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 (二)根据不同采购策略细分采购订单。 采购策略主要分为采购需求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采购风险两种,而细分采购订单则根据订单需求分为战略性物资、杠杆性物资以及瓶颈物资和普通物资四种。所谓战略性物资是企业生产必须品且只在某一个供应商购买,而且这个供应商还不能够确保供应,这类物品占成本比重大。而杠杆性物资则主要指的是采购价格微小差异就会对成本造成巨大的影响,不过可以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获得,其价格所占成本比重也较大。瓶颈物资则指的是价格不高,但是却很难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最后就是普通物资,这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各种辅助物资,比如办公耗材,能够通过多个供应商获得。 根据风险和利益的等同原则对于提供战略性物资的供应商应该实现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对于杠杆性物资而言,采购策略应该通过竞争性投标方式来选择能够提供物资价格和质量都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对于瓶颈性物资的采购策略则通过持续不断的寻求新的供应商来确保这类物资的稳定供应,防范企业因为这类物资没有及时获得导致停产,降低采购风险,最后就是普通物资的采购策略则通过制度化采购程序管理实现,降低采购成本。 三、总结 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的采购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实现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降低企业的库存,以及能够融入供应商的生产质量控制,规避事后质量控制风险,以及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变化自然就会引起采购职能的变化,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楚认识这一点,将新的管理思维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周清林.供应链共赢需要提倡合作和外包.中国储运,2011年08期. [2]陈学南.采购管理的艺术性.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1年09期. 看了“家乐福供应链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 2. 供应商管理论文范文(2) 3. 超市质量管理论文 4. 门店运营管理论文 5.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2)

副标题# 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论文篇二 供应商选择的因素分析 [摘 要] 在设计供应商选择的分析指标体系时,不能只片面的看重某些因素,而要结合供应链的需要,对主要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因素集合,应用恰当的选择方法,才能形成供应链的有效竞争优势。 [关键词] 供应商 选择 因素 在供应链的重组与优化中,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采购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形成并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就成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起点,也成为了供应商关系管理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对供应商选择因素的确定决定了选择的结果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非常多。把哪一些因素纳入供应商的考核指标体系决定了供应商的最终选择结果,也决定着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否能长期稳固,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不断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在最近的“铬胶囊”事件中,个别制药企业之所以会采用铬超标胶囊的重要原因实质上就是这些企业将价格这一因素当成了供应商选择的主因,而忽视了胶囊的质量因素。 因此,在设计一个分析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只片面的看重某些因素,或将这些因素在供应商分析中设定过高的权重,否则很容易在最终的结果上产生一些企业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过去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奶制品企业将蛋白质含量作为收奶的决定性指标诱导而成的。企业在设定指标体系前,应先充分分析清楚哪些因素是在企业供应商选择时必须考虑的,这些因素的权重各为多少,优先集如何构成。 二、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常见因素 现今,企业处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需要被纳入供应商评价体系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来说,将哪些因素纳入供应商选择分析是由企业本身的整体目标决定的。一般,企业对供应商进行分析时,主要会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供应商的价格和成本 单从采购的角度看,企业期望供应商能提供一个对企业来说有竞争力的价格,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市场上的最低价。供应商提供的价格会对供应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并且这一因素会向下游传导,影响下游企业的成本,对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构成影响。因此,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通过共同的努力,从整个供应过程的时间、数量、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综合确定一个能保证交易双方互赢的价格是企业所期待的。特别是,在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后,通过供应链整体的调整,企业和供应商可以共同协作,提高成本的控制水平,实现价格的下降。 2、供应商的质量水平 这是供应商选择中应放在首位的标准,也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涉及产品的成份、设计、特性、技术规格、使用寿命、可维护性、耐用性等。供应商必须有一个良好、稳定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所供应的产品能长期稳定地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供应链中,质量应该是一个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核心企业不能只是对供应商简单的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应与供应商协同合作,帮助供应商克服存在的质量问题。如奶制品企业在发现奶源蛋白质含量不达标时,不应是简单的拒收,而帮助奶农采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技术和进行资金的扶持,促使奶农形成生产优质奶源的能力。反过来,供应商也应积极配合企业生产的不断变化,具备产品升级的能力,形成具有柔性的供应体系。 3、供应商的可靠性 持续、按时的配送才能保证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不出现短缺,生产不出现中断。对这一指标,主要从供应商商誉的高低、经营的稳定性以及财务状况的良好等方面来考核,硬性的量化指标则涉及配送和货物性能的历史记录,一般以交货的准确率来体现。 4、供应商的综合技术能力 供应商的综合技术能力包括其生产设备的状态、技术团队的潜力、管理体系的健全度和有效性等。这些方面决定了供应商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确保供应商能按供应链进化的要求与企业共同进步,不断适应企业新需求的重因素。这样的供应商不仅能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5、供应商的地理位置 通常情况下,供应商到企业间的距离和企业的库存量成正相关。当供应商距离近时,有利于及时配送、按时交货、履行加急订单、缩短采购周期、加快存货周转、减少运输成本。但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有时很难在较小的区域内找到满意的供应商,这就需要企业在距离与其他因素之间进行综合的权衡。 6、供应商的快速响应能力 现今企业面对着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市场环境,必须能以最快的速度,至少是不慢于竞争对手的速度,对下游需求及时做出响应。这种响应不是单个企业的响应,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响应。这就要求供应商能对下游传递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调整。这也对供应商的管理、研发等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除以上提到的六个常见因素外,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设置其他一些因素,如售后服务、交货的提前期等。 三、对供应商选择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企业从自身经营目标出发,除了会增加一些个性化的考虑因素外,还会在具体的因素上进行细化,构成独特的供应商分析因素集合,按照企业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机制,在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中进行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对各个因素进行分类和序化。 1、因素分类 一般在处理因素集合时,先要确定各个因素是定量性质的还是定性性质的,定量性质的因素容易采用模型处理,而定性性质的因素较难把握,在数据处理中也不便。目前对供应商选择的数据处理模式较多,如传统的直观选择法、招标法、采购成本法等,后来又提出了的层次分析法,包括应用多层次灰熵优选模型、QFD方法——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Kano模型等。在具体到某个企业的个案时,由于其多目标组合不同,结合定量与定性因素的集合构成情况,所适用的算法也不尽相同。 2、因素序化 将各因素按定量和定性分类后,还需确定各因素的内在关联,不同要素组合的对比,确定最佳要素组合,以及在供应商选择分析中的优先级和权重。在此也可以对定性因素进行处理,将其量化,如不能量化也可采用决策树算法、模糊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进行建模处理。 一般来说,尽量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较为容易为企业接受,这样可以防止选择过程中出现过于主观、片面和模糊的缺点。 参考文献: [1]郑玛丽,高丽丽,孙西超. 多目标决策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31-32. [2]欧阳华. 供应链下的供应商选择管理[J]. 科技资讯,2012(2):170-171. 作者简介: 许迅安,男,1974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工商管理硕士,讲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管理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物流运输,仓储管理。 看了“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有关供应商选择与管理论文 2. 有关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论文 3. 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论文 4. 有关采购供应商管理论文 5.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一般的买卖关系、竞争关系为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打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零售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

[摘要]对于产品采购价占销售价60%左右的零售业来说,供应商控制着其绝大多数的价值。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成了零售商的当务之急,而供应商关系管理则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供应商对于零售企业的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激励机制,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并且与供应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来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零售;供应商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0-03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任何一个连锁零售企业,都不可能与所有的供应商都建立起相同的伙伴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运作需要减少供应源的数量,因此与供应商实施合作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分类,有选择地进行关系管理。

供应商的分类是指根据供应商对采购方的重要程度、交易金额的大小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供应商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供应商选择的基础。只有在供应商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

本文根据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和它的竞争实力对供应商做了分类,分类矩阵见下图:

上图中,纵轴代表的是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对于一个供应商来说,如果它不能对增值作出贡献,它对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就没有吸引力。横轴代表某个供应商与其他供应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设计能力、特殊工艺能力、柔性、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区别。

各类供应商的特点如下:

1.1普通供应商

此类供应商不仅对制造商来说具有较低的增值率,并且供应商数量多,通常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采购方应该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网。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无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1.2有影响力的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对零售商来说通常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但其竞争性却比较弱,其特点为:或是供应商数量众多,但其本身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率;或是处于某个行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是处于关键的地理或政治位置。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通常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价值不大,因此合理的采购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需求形成采购规模,或者可以签订长期协议,重点在降成本或保证材料的可获性。

1.3技术性供应商

这一类的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属于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采购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难以替代性,因此采购这些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供应商,采购方的重点在于使采购这些产品所需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等。

1.4战略性供应商

这一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价值较高,这些产品和服务可能对采购方的产品和流程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或者可能影响采购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采购方的需求,实现了高度个性化和独特化,能满足采购方需要的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转换成本很高,适宜的采购方法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零售商而言,战略性供应商是对其竞争力影响最大,也是管理复杂程度最高的供应商类型。实际运作中,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对于长期而言,要求供应商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因此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而对于短期或某一短暂市场需求而言,只需选择普通供应商满足需求则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而对于中期而言,可根据竞争力和增值率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影响力的或竞争性胶术性的供应商)。

2对供应商进行管理

2.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对供应商进行激励是很重要的。激励要充分体现公平、一致、公正的原则。强调激励机制是在将供应商作为零售商的战略伙伴的基础上,将供应商看成零售商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对战略伙伴关系加以强化和优化,降低合作风险,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根据我国零售商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激励方式比较具有可行性:

(1)价格激励。价格是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供应链利润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分配,也包括由于合作关系管理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各个企业间的均衡。价格对伙伴间的利润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稳定和运行是否顺畅,所以零售商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程中,应对供应商提供商品的价格综合考虑。均衡调节不同产品利润,使供应商在每一个产品上都能认为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把利润加到一个产品上会给供应商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使他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同时,应意识到越低的价格意味着越高的风险,防止逆向选择的发生,不能一味强调低价策略。

(2)订单激励。供应商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一般地说,一个零售企业会拥有多个供应商。多个供应商竞争来自于零售企业的订单,多的订单对供应商是一种激励。零售商将订单下到哪一家企业,下到哪一种行为类型的供应商,这种行为本身对供应商就是一种引导。零售商在综合考虑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就会引导供应商朝供应链健康发展的轨道发展。所以,订单激励是供应商观察制造商诚信程度的基本依据。

(3)股权激励。即和供应商相互参股、经理股票期权、效益赠股连动等方法对供应商进行长期绩效奖励,以此实现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合作和相互监督等目的。股权激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使供应商的主动性提高。另一方面,稳定合作关系。股权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尽管合作双方可能实力上并不完全对称,但顾及到合作的利益,双方都会在某些方面给予对方一定的优惠,使合作气氛更加和谐,从而使合作成功。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建立起与其供应商之间稳定而真实的合作关系,使双方今后都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淘汰激励。这是一种负面激励。为了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应该对其供应商实施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在供应链系统内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让所有合作企业都有一种危机感:对优秀企业,淘汰弱者使其获得更优秀的业绩;对业绩较差者,为避免被淘汰,它必须努力求改进。这对防止短期行为给供应链群体带来的风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2对供应商实施绩效管理

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商的运作情况,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供应商绩效的指标比较多,包括质量、价格、时间、服务水平等因素。质量指标是供应商绩效考评的最基本指标,还包括供应商是否和如何使用质量控制方法,是否通过了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核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平等内容。时间指标包括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等,有的零售商还将零售商必须保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的最低库存量、供应商的物流体系水平、供应商采用的后勤系统、供应商是否采用准时供应作为考核指标。

另外,基于供应商在企业供应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供应商的进行绩效加以衡量:供应商是否遵守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供应商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供应商是否具良好的售后服务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供应商是否具有和制造商协同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运作流程、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供应商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等。

2.3提高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信息的畅通与否对零售业供应链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地在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传递,就必须提高双方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已经实施ERP系统,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与供应商系统对接方面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实现零售商与其关键供应商系统直接联网,实现信息无缝交换和业务对接,充分加快信息流转,降低商务成本,降低缺货率,有效压缩全程供应链库存,避免消费顾客生意流失。

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由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企业来构建供应链协同系统来提高双方信息对接的水平,供应链协同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EDI数据交换、VMI关键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在线,依靠这三个子系统来规范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

(1)EDI数据交换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从传统方式上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在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XML、HTML、FTP、MAIL等方式实现。EDI更应视为一种规范与协议:即供应商的订单以及其他单据文件协议、补货以及送货协议、结算协议等。EDI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基础数据对照系统:主要是提供供应商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商品编码、规格等编码对照,从而实现供应商、物流商与连锁零售企业的编码识别。

第二,订单交换系统:主要是实现订单电子化,希望供应商都能使用电子订单系统EOS,而不是传真电话。

第三,结算对账系统:通过对账功能,连锁零售商的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在开具增值税票之前保持双方成本价格文件同步的应用软件,每月(周)或者每批次(主要是针对经销方式)由供应商发送一个上一批商品的发货成本、价格的文件给财务中心,或者由财务中心将上一个月的销售成本、通道费用(代销方式)等发给供应商,这样可以减少对账成本与对账错误。

第四,ASN(预先发货通知)处理系统:即供应商(或者物流商)根据订单,在商品运输时发送有关货物出发时间、运输时间、运输路线、货物提及、重量、包装类型等信息给零售商的配送中心或者门店(A供门店),以便于物流部门合理安排接受人员以及仓位。

(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系统。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供应链管理SCM中的一项针对关键供应商(初步目标30%的供应商)的运作模式或者管理策略,即供应商依据实际销售以及安全库存的需求,帮助零售商下订单或者补货,而实际销售的需求则是供应商依据由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库存与销售资料并以统计等方式预估而来的。如此操作可以降低大幅缩短供应商面对市场的回应时间,较早的得知市场准确销售情况,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必要库存,也可以提前引进、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降低缺货率。

VMI的最终目标是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高效的实物流在整个供应的有序流动。VMI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核心,转变供应商与零售商买卖、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供应与需求一整套流程转变方法的有效途径。

按常规,VMI系统将会把过去4到8周的销售资料(如果供应商特别需要可以分别发送更长时间的销售资料)以及目前的库存资料传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依据其过去的销售以及其在零售商的库存来直接下建议订单。如果遇到换季或者周年庆等促销活动,会有一定的修改。倘若有紧急订单时,不一定要遵循这一流程,可以采取一定的变通方式,如可以直接以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向供应商订货。另一个例外的情形是新产品的上市,由于没有过去的销售资料以及当前的库存资料可以供预测分析,所以也是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次订货。

零售企业要实施VMI系统必须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合作伙伴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IT系统,如宝洁、可口可乐。

第二,双方必须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信任关系,否则直接由供应商产生建议订单将有比较大的风险。

第三,规范守时作业。双方必须建立规范标准,特别是要求双方守时,否则将在系统中会找不到相应责任人员而产生作业延迟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目标。

针对关键供应商实行VMI后,能够在降低库存的同时降低缺货率,通过规范操作、缩短物流送货花费的时间,从而对企业间的协同流程有比较大的改善作用。 (3)供应商在线系统SLK。供应商在线系统(Suppiler-LINK)是针对所有供应商,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建立业务协同的供应商,可以通过B/S方式,实现从网上发布的商品信息目录来查询其信息。

零售商可以将其各个门店的商品数据,主要是商品的销售、库存、结算等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让供应商能够通过互联网按权限查询。这种信息流一般是单向而不交互,技术实现比较简单(可以通过现在普遍流行的网站Java技术实现)。

作为供应商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商品在商场销售情况如何,供应商在线系统SLK应该能给供应商提供各种销售信息。系统对于商品销售情况是按时间进行分类的,可以以日为单位进行查询,也可以以月为单位进行查询。在选定的时间分类中又可以以单品和次分类进行查询,分为以下几种:日销售比较、单品日销售查询、供应商的日销售排名、月销售比较、十日销售分析、周销售分析、月销售单品排名、本月品牌日销售排名、月销售品牌销售排名。

目前,国际经济仍在底部徘徊。我国经济赖以高速成长的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经济转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内需,作为消费三驾马车之一的零售业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供应商管理,向采购要利润是零售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郭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2005.

[2]余玲莉.协同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唐晓波,黄媛媛.SCM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方法,2005,8(21):23-29.

[4]彭建仿.协同:供应链的生命[J].经济师,2003,9(6):21-23.

[5]任金玉.浅议供应链协同管理[J].企业管理,2005,3(21):123-125.

[6]应可福,薛恒新.企业集团管理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4,12(12):9-11.

[7]Cerveo R.Light Rail Transit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4,50(13):133-14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