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少年维特之烦恼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简单提纲举例[编辑本段]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详细提纲举例[编辑本段]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三、结论 1,概述当前的建筑劳动力市场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 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1、《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2、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浅议《骆驼祥子》思想艺术特色中的悲剧色彩4、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5、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6、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7、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9、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1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1、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13、余华作品中的人性与末日意识14、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15、《茶馆》的语言艺术(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内容提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 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关键词] 狂飙突进;人生追求;自然;纯真;自由平等[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9-0060-02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勃兰兑斯作了深刻的论述:“《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像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勃兰兑斯的上述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维特形象的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正是这部作品恒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这种真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某些情节几乎就是现实的翻版,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抒发的感情的纯真自然。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一、自然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而[收稿日期]2007-07-04第9 期 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61是“全部知觉和全部感观都充满对她的倾慕。”绿蒂成为维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的最完美的体现。他最鄙夷上等人的虚伪做作:“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尊纡贵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维特进行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看到“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与善良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相比,“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这篇短文里曾经赞叹莎剧人物准确地再现了人的本质,维特心目中的自然“意味着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一如宇宙的统一性,但也是对善与恶的二元论概念的扬弃,抛弃天神的启示和救世的诺言,承认生老病死的人的命运”,这种自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维特对自然的无限崇仰,体现了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生动形象地阐发了卢棱和斯宾诺莎的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现实的要求。二、纯真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自由自在。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的举动不仅不可笑,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三、自由平等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维特对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认识,最令他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一些贵妇人甚至宁肯带着她们的丈夫退场,也不愿跟他一起参加晚会。然而这些贵族其实只是一群“傻瓜”,他们拘泥刻板、因循守旧、虚伪愚蠢、空虚无聊、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对老百姓却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维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强烈的谴责:“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但是我却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歌德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使我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少年维特之烦恼毕业论文

你们学校图书馆没有论文资料库吗?参考其他外国文学的论文“结构”~就可以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材料以配合论文结构1,已解决 《少年维特的烦恼》大概内容是什么?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26171.html?si=32,已解决 谁知道《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名家评论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460081.html?si=73,已解决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的是什么烦恼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440945.html?si=64,已解决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简介资料只能粗略找到这么多,论文如果要严肃处理(比如毕业用)最好去图书馆找文本资料。当然论文数据库找就更好了。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内容提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 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关键词] 狂飙突进;人生追求;自然;纯真;自由平等[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9-0060-02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勃兰兑斯作了深刻的论述:“《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像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勃兰兑斯的上述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维特形象的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正是这部作品恒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这种真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某些情节几乎就是现实的翻版,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抒发的感情的纯真自然。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一、自然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而[收稿日期]2007-07-04第9 期 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61是“全部知觉和全部感观都充满对她的倾慕。”绿蒂成为维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的最完美的体现。他最鄙夷上等人的虚伪做作:“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尊纡贵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维特进行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看到“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与善良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相比,“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这篇短文里曾经赞叹莎剧人物准确地再现了人的本质,维特心目中的自然“意味着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一如宇宙的统一性,但也是对善与恶的二元论概念的扬弃,抛弃天神的启示和救世的诺言,承认生老病死的人的命运”,这种自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维特对自然的无限崇仰,体现了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生动形象地阐发了卢棱和斯宾诺莎的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现实的要求。二、纯真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自由自在。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的举动不仅不可笑,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三、自由平等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维特对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认识,最令他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一些贵妇人甚至宁肯带着她们的丈夫退场,也不愿跟他一起参加晚会。然而这些贵族其实只是一群“傻瓜”,他们拘泥刻板、因循守旧、虚伪愚蠢、空虚无聊、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对老百姓却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维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强烈的谴责:“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但是我却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歌德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使我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论文范文资料

少年维特之烦恼》内容简介本书以维特这位多情善感的主人翁写给他的朋友一封又一封的书信,描写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的青年们反对封建礼制、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心声。为了逃避世事的纷繁,维特来到瓦尔海姆。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天使一般的少女夏绿蒂,并且在明知她已经订婚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深深爱上了她。为了忘掉这段感情,维特去了很远的一家公使馆担任书记官。然而由于不得志,他又回到了夏绿蒂身边。但这时夏绿蒂已结婚。他被逼入了绝境,最后举枪自杀。 上榜理由: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肯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摩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评论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它所采用的书信体体裁,非常适于表现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深刻性、复杂性和细致性。维特的每一封书简,犹如作者假手维特写出了自身的心灵感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自然、贴切而又动人。在手法上,作者始终牢牢把握“有感而发”的原则,不无病呻吟,而是把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维特在恋爱中的欢乐、悲哀与失望,全是通过叙述他与绿蒂间的结识与交往的过程来表达的,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维特在贵族宴会上受辱的过程,也描述得十分细致,随着叙述事件发生的经过,维特羞忿难熬的心情也跃然纸上。 《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的另一显著特色是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意,被人们称为“抒情的散文诗式的小说”。作者还把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当维特在恋爱中屡遇挫折,心绪抑郁时,作者描述了他与绿蒂的一次月下“幽会”,特别突出地描绘了当时月色之朦胧幽暗和深邃,借此映衬维特的心烦意乱,他那无可名状的隐痛和悲哀,以及他前途的晦暗莫测。 真情实感,强烈的时代精神,高度民主的艺术性,三者结合起来,赋予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一个人只有在又回到时原地时,才会痛心地承认自己的是真的迷路了。我辛辛苦苦地在生的原野上奔走,我以为我走的很远,我以为不久我将抵达,然而现实却把我摔回了原地。风从四面吹来,我却不知该往那哪儿走。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许我们都曾有。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时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哀,值得人们同情。不幸的是,维特又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便把整个世界给忘记了。他的心智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灭。在他预感又确认这份爱永远要这样痛苦下去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我惊讶世间竟有些强烈地爱。爱一个人竟可以达到如些是程度。但可怜的维特,是多么值得我们同情啊!一个人可能在爱时变得才智超人,也可能变成世上最笨的人。 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3)不好(0) █/aiq柯乐栤 2008-02-10 23:30 检举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了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厌倦城市生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他巴不得能在乡村或森林中建一座小屋,长久地住下去。他喜欢天真的儿童,因为他认世上只有儿童是无邪的。他还喜欢诗人荷马和莪相,因为他们都来自名间,而且作品也很贴近生活。后来,有一次在一次乡间舞会前,维特与他的舞伴和绿蒂的表姐一同乘车到乡间聚会地点,在途中维特从绿蒂的表姐那儿得知,她有一个很漂亮的表妹绿蒂,但她表妹早已定亲,千万不能迷上她。一开始维特对这并不在意,但见到了绿蒂后,维特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对绿蒂一见钟情了,而绿蒂也对维特产生了好感,还让他在她的弟弟面前喊了维特叫哥哥,以至在舞会上,绿蒂还和维特一起跳了舞。从那以后,维特就经常去绿蒂家,还和绿蒂的弟妹们的关系很好,他经常给绿蒂的弟妹们讲故事,而绿蒂的弟妹们也将维特当成他们的亲哥哥。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绿蒂未来的丈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一开始,阿尔伯特对维特很好,他俩也像亲兄弟那样,形影不离、无所不谈。可到了后来,外面就出现了维特暗恋绿蒂的消息,而阿尔伯特知道这些后也对维特渐渐冷淡起来,这也致使维到外地找了一份工作。他虽然在外地结识了博学多才的C伯爵和漂亮的B小姐,但因为世俗的观念,导致他不能和C伯爵及B小姐过多地交往。这致使他对绿蒂还是一片痴心。后来他因为工作无聊从而辞去了宫中的工作,又回到了乡间。但这时他再到绿蒂家的处境已经和原来截然不同了,阿尔伯特开始烦厌起维特来,而绿蒂又很信奉阿尔伯特,认为他的话话句句是对的,尽管这些话有些是对她没有的好处的,所以她也开始有些表面排斥维特。但维特依然痴心一片。这导致再后来阿尔伯特跟绿蒂再私下说叫她告诉维特以后尽可能少来他们家,尤其是最好在维特结婚后再来。于是在12月20日绿蒂告诉维特圣诞节前不要再来她家。但过了两天,维特有来她家找她,还给绿蒂念了自己翻译的莪相的诗歌,这导致最后他俩都哭了,而维特也乘机抱住了绿蒂。在绿蒂不断请求后才放开,气得绿蒂说,“维特,你以后在要别想见到我了”后,维特就彻底绝望了,他向绿蒂说了永别后就走了。圣诞节前夜,维特留下遗书,就以背叛基督教教规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第二天上午仆人发现维特已经奄奄一息时,他已没法救治了,当这件事被绿蒂知道后,她当场昏倒,毕竟,一个能给他许多快乐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而维特的葬礼由于他违反了基督教教规,所以没有任何教士给他送葬,只有他的总管和几个儿子来了,甚至连阿尔伯特也因为当心绿蒂的生命也没来为维特送葬。 的确,在封建社会中人会受到这个那个的限制,而且由于人们的世俗观念。导致许多地位高的人歧视地位低的人,甚至可以将地位低的人的生命和行动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有许多人一生下来或很小就已经被父母定了夫妻,指定了某某做某某的丈夫或妻子。这导致许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也致使许多人因为得不到幸福的爱情从而自杀或者杀掉他的晴敌,而最终结果要么就是流落到海角天涯,要么就悲伤的死去,可谓是死不暝目。而这些事情对于婚姻相对自由的现代人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许多现代人会在未接触到维特那段历史前对维特自杀的举动很不理解。而当苏联和我国的红军在打仗时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群众的支持也是因为他们是来解放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让那些没完没了的封建制度全部消失。且最近我在一篇资料文献中看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所以最终做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说他已厌烦了那无聊的封建规矩了。 我对维特的自杀这种行为也不太赞同。因为自杀毕竟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种极不负责。就比如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会使他的朋友,比如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 当然,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努力,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争取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开放,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1、写作背景: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狂放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热突进精神。

2、写作意图: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扩展资料:

《少年维特之烦恼》简介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

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

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

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

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

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

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不禁惊愕。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杀了人,维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

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

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年维特的烦恼

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陶冶思想情操,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他们的整个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文学素养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以语法、词汇、句型等教学内容为中心,通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训练模式进行英语讲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这些基本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得无法应付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英语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地进行英语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我们必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广泛阅读世界经典文学,学习世界文化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不但有助于提高我们应用英语和学习英语的能力,而且英语的习得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强化和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学素养;阅读;经典文学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英语学习和大学时期英语选修课的巩固,再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证学习,还有雅思、托福等各种留学语言培训学习,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英语应用写作和交流能力。但是英语学习的不断巩固和提高,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通过广泛大量的阅读英文原著,经典名著,报刊杂志以补充完善。这样做不只是提高了英语水平,同时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更提高了我们的文学素养,即,提高了我们的个人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具备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提高我们的这些能力呢?

一、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拓宽文学视野,积淀文学素养

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塞林格,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无论是孔老夫子还是老庄,《道德经》也好,《论语》也罢,无论是原著还是集注,无论是《本草纲目》、《黄帝内经》,还是西方哲学史、艺术史、音乐史,或者是《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再或者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阿拉伯神话》等等;不管它归为哪一类:中国的、世界的;文学的、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只要是经典的,我们就拿来读就好了。当我们阅读时,伴随我们的是思考。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把原来不完善的知识结构加以完善使它更科学更完整,也可能把原先认为对的推翻建立新的知识或认识结构,还可能把原来没意识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的内容识别出来,存在脑子里等等。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学习过程。通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是阅读的伟大意义所在。古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得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这个道理:读得多了也就会写了。人们常说:学艺之道无他,唯手熟耳。

二、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我们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主要是积累,看见单词背单词,看见句子分析句子,看见语法查语法。可是到了后来,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量也上来了,这时我们就要讲究学习方法了。首先,精读和泛读应用于不同的阅读。有时候一些经典段落,或经典文章我们当然要精读,反复读,反复推敲,甚至要背下来或者准备一个本子抄下来进行收集整理。有时候文章的内容很吸引人或是因为很有名,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妨采用泛读,先一睹为快。精读的例子不胜枚举: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拿破仑大将军竟然读了六遍。马克思的《资本论》,毛主席也一定读了不止一遍。然而对于报纸杂志,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泛读而已。其次,阅读的来源不同,阅读方法自然也不相同。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资料库的完善,我们可以容易地找到我们想阅读的内容,这时我们常常跳读,速读或者泛读即可。以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生为例:万方数据库,知网,SCI(国际)发表等都可以利用借鉴。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看看写这些文章的规范是什么?关键看看别人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自己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众所周知,各种数据库里的文章都是我们的阅读素材,因为他们代表着前沿及方向,也告诉我们在这个领域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可以指导我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方法。最后,阅读时做笔记是必须的。学到的知识终归会有忘记的时候。伟人读书、写书都要做笔记,何况我们呢?这样做不但方便我们日后查用,而且抄写可以加深印象,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整理和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学习的意义。另外,看原声电影,看网络视频,浏览国外网站都可以好有效的辅助英语学习。书读得多了,就有写的冲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提高了理解力,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即,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三、教授的指导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教授的知道是不可或缺、弥足珍贵的。教授是在多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努力后经过孜孜不倦的科研,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作为我们的前辈,我们可以分享到非常重要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另外,教授的指导对于我们的深入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如果在教授的带领下,就能受到启发,受到监督,受到指正。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学习或研究任务。阅读的方法,阅读的素材,思考的方式,自己观点的得出等都需要专业的指导。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综上所述,文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广泛深入地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文学素养既包括阅读也包括写作,阅读在先。如果有教授的指导,阅读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加大对文学修养的关注,倾向于经典文学的赏析和指导,致力于培养出高尚的,具备人文素养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b,120.

[2]赵泽碧.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探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教育探索,2006(3).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是教学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授课,应在基础语法、词汇等内容之上进行文学素养层面的渗入。本文简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并就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素养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出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英美文学素养是立足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包括有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心理素养等内容,因此文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将对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探讨详细的教学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和社交中流畅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自学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因为技能简单的相加不等于综合运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运用能力应当接近于包含听说读写在内的文化素养。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

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学习是一种快速掌握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大量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评判视角等多方面的意识形态,能够包容、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学生,才是能够走向国际的人才。

(二)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视积累,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正确的、灵活的进行语言输出。而文化的学习可以仿效语言的学习。大量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增加词汇量,并且还可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ThebestwaytolearnEnglishistouseit,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经常使用英语,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英语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发现文章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体会不同的文学文体和语言风格,学习是从表层逐渐加深的过程,最后达到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的目的。大学英语的显著特征是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具体表现在大多数西方著作中,无论是词的选择、句型的结构、文章的布局还是修辞手法、节奏韵律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很多优美的文章都体现了人类情感的真善美。通过教材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地发展。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的魅力,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文学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这样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授课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的首选途径。大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都是经过教育部教材编纂的专业教师精心挑选的,因此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很好的文学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由于非英文专业的学生面对英美文学作品时无法做到深层理解,所以西方文学作品的学习要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在其他方面如:文学学习的连惯性、系统性,以及理论性等方面不必强求。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目的是能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的美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网络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网络式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教学,教学的内容不在局限于课本,还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而且生动的教学画面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记忆深刻。将对英美文学作品学习的重心放在体验和感悟方面,使学生快乐地遨游在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对文学产生兴趣,提升英美学生素养。

(三)课内外进行师生互动

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要对课堂活动的形式进行改变,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英美文学的内涵。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将文学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丰富的课外活动为文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观看英美电影,如《Thesoundofmusic》、《LegallyBlonde》、《ConfessionsofaShopaholic》等;收听英语广播,如《ChinaBusinessRadio》、《EnglishEvening》等;进行英文诗歌朗诵和歌唱比赛;排练英文话剧,如《TheGifts》、《SusanandCathy》等;组织英语文学社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

(四)做好课前资料的搜集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学习英语课文时,曾经有一课讲到莎士比亚的名言,教师可以围绕名言的出处、背景、相关文学知识等相关方面进行提问,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并解决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文学素养。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一些类似的外国名人名言,例如:Godhelpsthose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Trou-bleisonlyopportunityinworkclothes困难只是穿上工作服的机遇。Inthisworldthereisalwaysdangerforthosewhoareafraidofit对于害怕危险的人来说,无论怎样这个世界上总是危险的。

(五)延伸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外,还要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英美文学作品,延伸阅读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英美文学的魅力。例如:《爱和友谊》这篇课文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当你老了》的相关作品,让学生赏析这些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美,陶冶情操的同时扩展知识面。诗歌体裁是最难学习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将诗歌编成故事或者话剧,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同时可以使用道具加以辅助,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快地走进英美文学的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加强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丰富的课外时间为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例如:利用晚自习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电影结束以后要用英语对电影的情节、精彩片段、心得体会、对话进行总结,并以书面的形式将报告交给教师评阅,教师在评阅以后要指出报告的优缺点,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多方面评价学生,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增加其自信心对其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再接再厉。这种方式在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在故事的思索和感悟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阅读一些短篇小说,例如:《老人与海》、《小王子》等。生动有趣的短文在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七)有效地利用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课余时间,活跃校园文化,可以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习的内容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并且受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话剧表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文学知识。还可以邀请教师进行讲座,讲授一些文学常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好方法。另外,进行电影欣赏也是有效可行的办法。

三、结束语

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取得高分数,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外,而且要延伸课外阅读,选择拓展阅读的内容要与学习的主题相关,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红燕.《大学英语》中英美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J].科技创新报告,2015,12(21):27-28.

[2]刘旭彩.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实践,2012(4):87-88.

[3]王孝会.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3):126-127.

写作背景: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Christian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卡尔·威廉·耶路撒冷(KarlWilhelm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于1772年10月自杀。此事是凯斯特纳告诉歌德的。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歌德将耶路撒冷的许多性格特点和其他特征转移到他的维特形象上。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杀的情况,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写作意图: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我在中学时读的这本书,当时能记得住的就是维特与绿蒂跳舞的片段与维特自杀后不能入墓地结局。现在再看,无限感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写少年维特之烦恼论文主题是什么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成书取材现实真实生活和事件,维特的周围充斥着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傲慢的贵族。事业没能提供给他展示的空间,他转而寻求爱情的慰藉,哪怕是精神上的纯洁的恋爱,最终在不愿屈服于污流之中,在精神受到打击之下上,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是18世纪德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维特的经历的自白,展示了一连串的典型的发生在身为一个市民阶层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事情,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生活,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真正的本性。从维特身上,我们真切看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1],他的作者歌德,因此而闻名于世界,所以,《少年维特的烦恼》于德国意义重大,于歌德意义也十分重大。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成书取材现实真实生活和事件。从歌德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知道歌德在1772年离开法兰克福来到韦茨拉尔,认识了名为夏绿蒂的姑娘,并爱上了这个贤淑善良的充满爱心的姑娘。可是这个姑娘是他的朋友克斯特纳的未婚妻,这使他十分痛苦,得了忧郁病,为了摆脱忧郁,他试图“把这几年来萦回于我心中的素材搜集起来,追忆自己最苦恼,最悲伤的情境”[2]而写一篇文艺作品;当听到朋友耶路撒冷爱上朋友之妻而苦闷自杀的噩耗时,歌德“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致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3],用四周时间一气呵成。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书信体的形式,以维特的独白讲述了一个无缘的悲哀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讲述了一个有志的知识分子的陨灭的过程。 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渴望自由、向往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他生活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观念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维特的周围充斥着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傲慢的贵族。事业没能提供给他展示的空间,他转而寻求爱情的慰藉,哪怕是精神上的纯洁的恋爱,可是又一步一步陷入绝望之中,最终在不愿屈服于污流之中,在精神受到打击之下上,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于1774年,当时的德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18世纪下半叶,德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市民阶级和贵族矛盾日益加深。德国的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影响下,渴望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他们表达他们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新时代的要求,主要对封建专制暴政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发起了反抗。由于缺少爆发政治革命的条件,青年们主要在文学的领域展开了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他们接过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提倡投入自然的怀抱。 60年代中期赫尔德的《论现代文学片段》等一系列论著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的发掘和研究,为这场运动作了思想准备,1770年赫尔德与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相会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端[4]。狂飙突进运动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给了封建专制以猛烈的一击。歌德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以第一人称,记录着人的内心生活的震动,揭示心灵深处的隐秘。从描绘生活现象的人和事中力图投入生活的本质,寻根究底的探求生活中的问题的奥秘[5]。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也作为运动的创作实践推动狂飙突进运动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像是一扇窗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1770到1780年这个阶段的德国,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体现了狂飙突进的精神。 一方面抨击封建旧制度,反对旧道德的束缚,体现对自由的渴望。从维特的口中爆发出“所有的清规戒律,不管你怎么讲,统统会破坏我们对自然的真实感受,真实表现!”“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只要谁的言行自由一些,清高一些,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你就会在背后叫:这家伙!喝多了这家伙是傻瓜!......真可耻,你们这些智者!”的控诉,维特以死来控诉旧道德对爱情的桎梏。他反对阿尔伯特的“某些行为(如自杀)无论如何都是罪过,不管它处于什么动机。”;讽刺嘲笑那些认为青年人自由是热情迷醉疯狂的“明智的人” “道学先生”, 维特愤怒地争辩“你们弄清了一个行为的内情吗?”,他批判道学家“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维特在公使那当差的日子时,暴露出社会的趋炎附势,马虎潦草的风气。“文章嘛写得倒挺好,不过您不妨再看看,每看一遍总可以找道义个更漂亮的句子,一个更始和的小品词。”,有价值的观点得不到支持,听从可恶之人的指手画脚,形式主义却不断地要执行。青年维特只能感到“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是我深夜仍精神饱满,一大早就跳下床来得兴奋剂已不知抛到了何处。” 另一方面作品揭露苟延残喘的贵族的丑陋嘴脸和抒发对市民阶级的同情与恼怒之情。尽管贵族在经济上已不占优势,但他们顶着贵族头衔,自视高贵,封B小姐的姑母的乐趣竟是俯视市民的脑袋。所谓的贵族“扬着世袭贵族的眼睛和鼻子”,处处以高于一等的姿态出现,欺压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有着软弱的性格缺点,总是处在“最令我(维特)恼火的是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我们可以读到小市民们虚荣与无聊,“他们是如此斤斤计较等级,无时无刻不在觑着抢到别人前面去一步的机会,以致这种最可悲,最底下的欲望,竟表现得赤裸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时暴露青年市民的彷徨与懦弱。维特虽然“恼火的是市民阶层的可悲处境”,可是他作为特定时期的市民青年,身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令他自己也气闷地彷徨与懦弱,当他辞去公职,给绿蒂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浑身充满活力,却偏偏无所事事,闲得心烦,既不能什么不干,又什么都不能干。”社会的大的前提下,维特自己无可奈何地产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少年维特的烦恼》里一股狂飙突进的精神,在德国混乱而虚空的社会现实中透出顽强的生命活力。这着重体现在青年人对人的思考。维特喜欢读荷马,喜欢莪相的诗,经常在明朗与愁闷中分析自身,“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艾的怪物!”“人毕竟是人啊!当他激情澎湃,受到了人类的局限的压迫,他所能有的一点点理智便很难起作用,或者说根本不起作用。”;同时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衰弱和吃力,只管一个劲儿往前赶,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虽然步履踉跄,不断迷路,却仍比其他又张帆又划桨的人走运----而且,一当你与其他人并驾齐驱,或者甚至超越了他们,你就会真正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不顾一切向前赶,真正的突现了18世纪德国的对人性的思考。 歌德受斯宾诺莎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开始对自然的思考, 借着维特的话语“然而诗也罢,场面也罢,田园牧歌也罢,统统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我们亲身经历了自然现象还不够,还非得来一个依样画葫芦不可么?” “使我痛苦的不是世界上那些巨大但不常有的灾难,不是冲毁我们村庄的洪水,不是吞没你们城市的地震;戕害我心灵的,是大自然内部潜藏着的破坏力,这种力量所造就的一切,无不在损害与它相邻的事物,无不在损害着自身。”同时在小说中有许多对哲理的探索,维特认为世界的现象丰富复杂,并不只有极端——“不过,好朋友,世上的事情很少能要么这样,要么干脆那样,人的感情和行为千差万别,正如在鹰钩鼻和塌鼻子之间,还可能有各式各样的鼻子。”;人常常对第一印象有崇拜——“我们总乐于接受第一个印象,即使最荒诞离奇的事,你都能叫他信以为真,并且一下子就记得牢牢的;而谁想去挖掉这个记忆,抹去这个记忆,谁就自讨苦吃!”他排斥文明对自然的再造,对自然虔诚而敬畏;当人在气闷的环境中,在不称心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自然,作为心灵疗伤的方法。维特的口中说出了这些对自然、对哲理思辨的话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有志青年怀才不遇潦倒苦闷时的所思所想。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人与人关系和情谊进行思考。维特对纯洁爱情的渴慕与膜拜,是他的精神上的支柱。小说鲜活地描写了青年的激动的心理和小鹿在跳的爱情体验“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她是圣洁的,一切欲念在她面前都会沉默无言。”维特渴慕的绿蒂善解人意,给人以安慰温暖。所以在困惑失败时常常回忆绿蒂而寻找寄托。辞去公职后,在与侯爵交往中又是那么苦闷,侯爵只注重他的办事能力,但维特看重心灵“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有。”于是他来到绿蒂那里寻求安宁,他把生命的依托赋予了绿蒂,却依然忧郁而彷徨。渐渐开始自杀的计划时,但是他发现“可是,你要是这会儿走了,从他们的圈子里消失了,他们又将多久会感到失去你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缺陷呢?在对自己的存在最有把握的地方,在留下了他存在的唯一真实印记的地方,在他亲爱的记忆中,在他们的心坎里,也注定了要熄灭,要消失,而且如此的快!”用他的话“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结论。他认清的事实是“攫取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婴儿不总是伸出小手抓他们喜爱的一切么?”对人与人的思考的结论其实不应是人对人竟如此地缺少价值,但是在18世纪的德国,一个反抗的青年,他用这样的结论,在他的反抗的道路上断去自己对生的留恋,做出义无反顾斗争。 带着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和不从,维特在安顿好一切后,与这个社会永别了。 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少年维特之烦恼》正如维特死前读的莱辛 《爱密丽亚·迦绿蒂》一样,尖锐地揭露和强烈地批判了德国18 世纪封建统治的丑恶、专制暴君的荒淫和暴虐, 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 他们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 但没有力量向统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但是维特的自杀不是他的软弱而造成的,维特的死代表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他代表了探索出路而不得的寻求另外的途径的不屈服的反抗到底的悲壮精神。 歌德曾经这样说:“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看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个产生出譬喻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真正的本性”[6]。维特是18世纪德国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缩影,维特的经历的自白,展示了一连串的典型的发生在身为一个市民阶层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事情,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生活,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真正的本性。从维特身上,我们真切看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 歌德作为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他通过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再将有典型意义的事情整理起来,结合自己和朋友的生活,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顺利而自然地产生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为人生”而写作的鲜明倾向[7],实现了源远流长现实主义的传统。因为典型,所以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共鸣,,很多人为维特的命运落泪,青年男子穿上维特式的服装,造成“维特热”的出现。这部小说短期内就被译成了荷兰文,英文,意大利文和俄文的译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社会中产生强烈而巨大的影响。 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梅林评价歌德:“所有德国文化领域中的伟大人物中,没有比歌德更真实,更伟大,更不朽的艺术家了。”在我看来,歌德因为真实,所以伟大;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因为反映了现实, 并且如歌德在《诗与真》中说的“它在恰当的时刻出版,正如只须一点的火药线来爆炸一个埋藏着猛烈的炸药的地雷坑那样”[8],所以获得了这么大的反响,获得了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

主要赏析

《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

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这是从百科里复制下来的,他的写作背景 写作意图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 这是在别人的回答中复制下来的= =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 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关键词] 狂飙突进;人生追求;自然;纯真;自由平等[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9-0060-02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勃兰兑斯作了深刻的论述:“《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像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勃兰兑斯的上述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维特形象的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正是这部作品恒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这种真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某些情节几乎就是现实的翻版,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抒发的感情的纯真自然。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一、自然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而[收稿日期]2007-07-04第9 期 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61是“全部知觉和全部感观都充满对她的倾慕。”绿蒂成为维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的最完美的体现。他最鄙夷上等人的虚伪做作:“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尊纡贵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维特进行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看到“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与善良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相比,“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这篇短文里曾经赞叹莎剧人物准确地再现了人的本质,维特心目中的自然“意味着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一如宇宙的统一性,但也是对善与恶的二元论概念的扬弃,抛弃天神的启示和救世的诺言,承认生老病死的人的命运”,这种自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维特对自然的无限崇仰,体现了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生动形象地阐发了卢棱和斯宾诺莎的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现实的要求。二、纯真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自由自在。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的举动不仅不可笑,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三、自由平等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维特对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认识,最令他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一些贵妇人甚至宁肯带着她们的丈夫退场,也不愿跟他一起参加晚会。然而这些贵族其实只是一群“傻瓜”,他们拘泥刻板、因循守旧、虚伪愚蠢、空虚无聊、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对老百姓却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维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强烈的谴责:“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但是我却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歌德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使我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夏洛特烦恼的毕业论文

感悟啊,就是珍惜眼前人和幸福。

夏洛,高中毕业后,不工作,全靠媳妇样,去参加同学婚礼,还把媳妇辛苦攒的钱给随份子了。喝醉后在厕所里做梦,不能忘记自己的暗恋女同学,在梦里把自己没来得及做的事给大胆说出来,凭借记忆大火起来,终于和秋雅在一起了,经历了大富大贵,才发现冬梅的好,但是冬梅已经和大春在一起了,试图从大春手里把冬梅争取过来,但是感觉自己有点对不起他们俩就放弃了。最后是绝症完了。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是做了一场梦。懂得珍惜自己的老婆,但是还是不干活啊。所以个人感觉夏洛这个人物,不能算一个合格的丈夫,好吃懒做,没有上进心,不算个正能量的人吧。

《夏洛特烦恼》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22YWLM4RBw84lFNqyPPLg

我们身边的也许就是最好的

《夏洛特烦恼》讲的是夏洛在参加昔日女神秋雅的婚礼上,对女神的情歌“表白”被妻子撞见,妻子要求夏洛跟其回家,夏洛不愿意,在两个人的交谈中,知道夏洛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满,两个人在线现场撕逼,夏洛觉得作为一个男人尊严扫地,脸面全无跑到厕所里面对镜子发泄,洗脸,然后一头扎进马桶里,结果夏洛穿越回到学生时代。 电影看到这里时,肯定是会有青春三角恋的关系发生,但是不管夏洛在怎么努力,最后还是会同现在的妻子冬梅结婚,上演一出历史在重演,一切努力都是不可改变的戏码。 但是电影看到最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没有看夏洛特烦恼的小说,直接看了电影)。 你可以回到过去,去过你理想中的生活。追上你喜欢很久的秋雅并娶她为妻,有权有势,要什么有什么。在外人看来你过着很是光鲜亮丽,因为你的成名,让学校骄傲。让亲人骄傲,让同学羡慕。你可以尽情地享受着众星捧月的至高无上感。被崇拜。被追随,被喜欢。 在你遇到袁华之后,带回家中,并为袁华提供工作岗位。同时意外从袁华口中得知冬梅离开的原因。此时让夏洛生气的是,身边每一个同学都知道冬梅为什么离开,而且冬梅离开的导火线正是毫不知情的自己时,却没有一个人跟他讲实情……   有次夏洛在回到房间后发现了秋雅出轨了,出轨的对象正是袁华……打得夏洛措手不及。夏洛悄悄地离开了房间……   看似你什么都有了,可是你越来越感觉到孤独。这时候你想起了那个整天追着你的冬梅,你无数次告诉冬梅离你远点,不要跟着你。你想起冬梅在你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现场,你想起冬梅在你追你的女神的时候各种骚扰,你还想起了冬梅东施效颦出现在你面前,你想起了冬梅以为你被绑架了拿了砖头直接拍了当时最红的那姐想救你出去,你想起了现实中的冬梅在40平方米的房子里整天跟你吵架……你真正地意识到了谁才是真正对你好的那个人。   然后你果断去了那个40平方米的地方,去找冬梅。来到楼上,你还没进门,就遇见一对夫妇在吵架——你从毕业到现在,有赚过一分钱吗?整天呆在家里躺着……(此情此景是如此地熟悉,正是现实中冬梅对夏洛说的话)我以为冬梅找的老公会是夏洛的替身,过着同样苦逼的日子。夏洛还是敲门了,这对夫妇开门出来,一看不是冬梅,缓了口气。然后此时懂得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夏洛对这对夫妇说,钱没有了可以再赚,人没有了就什么 都没有了。(这是一句看似很平凡的话,但是对当时的夏洛来说是一句特无奈的话) 就在夏洛准备要走的时候,住在隔壁的冬梅开门出来问你找谁啊,一看是自己的暗恋对象,心情自然是开心地不在话下,请大明星夏洛到家里坐。夏洛进了屋子很认真地观察了冬梅的室内摆设。看到罐子,问冬梅现在在做什么,冬梅说给人家拔罐什么的。夏洛说了句: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离开罐子。然后冬梅说给他做茴香面吃,夏洛说,他想这口已经想了很多年了。   可见夏洛回到了过去,娶到了女神,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但是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反而让他时常想起了现实生活中冬梅经常给他做的茴香面。夏洛跟冬梅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俩结婚了,但是生活过得并不幸福,他说冬梅第一次给他做的就是茴香面,她说,她要是不在了,就会回想起冬梅的好。冬梅说,你现在是大明星,我哪敢跟你在一起。就在室内气氛逐渐上升的时候,冬梅的老公回来了,仔细一看居然是大春(班上的大傻子,当初夏洛为了甩掉冬梅还怂恿大春跟冬梅表白。此时此刻,心中有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吧??)   冬梅跟大春生活过得挺自在的,家庭和谐也恩爱。 跟大春没聊几句,夏洛走了。然后夏洛在发布会上宣布以后退出演艺圈之后,她又想起了冬梅,买了冬梅最喜欢的向日葵准备去找冬梅,没想到在路上又遇上了大春。然后跟大春说,你想去哪里玩,你带路我消费。大春带夏洛去打老虎机。夏洛说,大春,你就这点出息啊,大春说,为了打败夏洛,就这一招练了好几年。然后夏洛跟大春聊天,跟大春说,有人抢了她最心爱的女人 。大春说,谁敢抢大嫂,你告诉我,我帮你打他。然后大春叫夏洛打电话给那个混蛋。电话接通了,打的正是大春的电话。夏洛说:大春,我把一切都给你,你把冬梅还给我。大春愣是没反应过来,一反应过来把夏洛给打了。全班甚至全校的人都认为大春很傻。但是大春真的傻吗?不见得。 后面电影拍到了接近尾声,夏洛查出了艾滋病,秋雅也去做检查,袁华也去做检查……夏洛将不久与人世。最让他放不下的是他的妈妈。结果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弟跟自己的亲妈好上了,关系错综复杂让夏洛接受不了,心情很复杂,想杀人的心都有了吧。大半夜冬梅和大春爬窗来看望夏洛,夏洛在冬梅的歌声中停止了心跳,此时,夏洛从马桶中醒过来了。 从马桶中醒过来的夏洛,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直奔婚礼大厅,抱住冬梅(这种失而复得的心情,也会让夏洛每时每刻每秒都想粘着冬梅)。 我觉得夏洛很幸运,因为他还有机会重来。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的时候,还有及时弥补的机会。但是在我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是没有机会重来的。所以有句话叫做,总得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是我们懂得珍惜了之后,珍惜的并不是那个让我们懂得珍惜的那个人。还是会有遗憾。 我们会对现实的一切感到不满。我们也会认为,如果时光倒流,我们会怎样怎样?你看,即便是时光倒流,我们可以重新选择过不一样的生活,生活也并不尽得人意。跟你的理想还是有差距,甚至更遭。夏洛的那句,大春,我把一切都给你,你把冬梅还给我。可见,钱没了可以一起赚,人没了真的很孤单。有温暖的时候,没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有钱的时候,却没有了想要的温暖,人生活着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