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礼仪特点:1、重视亲情和血缘2、谦逊和含蓄3、承认现实满足现状4、强调共性、礼尚往来西方人的礼仪特点:1、崇尚个性自由2、简单实用3、惜时如金4、自由平等、开放
英语论文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开题报告创新点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很多的。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与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时,都会担心“失礼”。其实,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一、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此外,我对法国餐桌礼仪的忌讳有些了解,如后:二、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是一个广泛的称呼与概念,包含吃、喝相关的文化及做为。 饮食是现代的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给你参考的,希望有帮助
中国知网有很多呀 [1]李鑫. “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 [2]谢有斌. 清代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欧阳艳.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7). [4]杨乃济.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哲学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漫谈之三[J]. 中国国情国力,1993,(4). [5]汪清囡. 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南方农机,2006,(6). [6]张旗,谢有斌. 清代中晚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4). [7]马守艳.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西菜肴翻译方法[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党冰花.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9]卞浩宇.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5. [10]张洪萍.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6). [11]蔡华.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2]鲁莉,曹诗图.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及文化地理分析[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13]苏琛琛,雷雨,陈海洪,何纯点.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J]. 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9). [14]卞浩宇,高永晨.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15]李青,李伯伟. 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J]. 商场现代化,2007,(9). [16]单士坤,王敏. 民族文化心理与中西饮食文化之对比[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7]唐友波. 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看文化旅游的基点[J]. 东南文化,1991,(6). [18]罗露莎.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双语学习,2007,(5). [19]徐旺生.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的异同[J]. 农业考古,1995,(3). [20]丘勇强.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菜肴英译[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希望采纳。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简介中餐礼仪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餐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这种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中式餐饮,用餐时的礼仪却是有一番讲究的。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公筷顺序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公筷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曾有人误为饮料,以致成为笑话)。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划分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相关书籍[1]然后入座: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 “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筷子的用法介绍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还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注意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使用筷子的礼仪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食物的缘故。筷子传入日本是唐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其中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筷子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八筷”。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 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席位排列综述中餐的席位排列中餐礼仪2,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桌次排列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布置菜肴、酒水。排列圆桌的尊卑次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左为尊,以右为卑。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这里所讲的远近,是以距离正门的远近而言。第二种情况,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在安排桌次时,所用餐桌的大小、形状要基本一致。除主桌可以略大外,其他餐桌都不要过大或过小。为了确保在宴请时赴宴者及时、准确地找到自己所在的桌次,可以在请柬上注明对方所在的桌次、在宴会厅入口悬挂宴会桌次排列示意图、安排引位员引导来宾按桌就坐,或者在每张餐桌上摆放桌次牌(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位次排列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中餐礼仪[2]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图9-5和如图9-6。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为了便于来宾准确无误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员和主人要及时加以引导指示外,应在每位来宾所属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个人姓名座位卡。举行涉外宴请时,座位卡应以中、英文两种文字书写。中国的惯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必要时,座位卡的两面都书写用餐者的姓名。排列便餐的席位时,如果需要进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参照宴请时桌次的排列进行。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二是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三是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四是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用餐方式综述几种常见的用餐方式主要介绍宴会、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体形式下的礼仪规范。宴会通常指的是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餐具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家宴也就是在家里举行的宴会。相对于正式宴会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亲切、友好、自然的气氛,使赴宴的宾主双方轻松、自然、随意,彼此增进交流,加深了解,促进信任。通常,家宴在礼仪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为了使来宾感受到主人的重视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亲自下厨烹饪,男主人充当服务员;或男主人下厨,女主人充当服务员,来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要参加宴会,那么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整齐大方,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还要按主人邀请的时间准时赴宴。除酒会外,一般宴会都请客人提前半小时到达。如因故在宴会开始前几分钟到达,不算失礼。但迟到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敬,非常失礼了。当走进主人家或宴会厅时,应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时。对其他客人,不管认不认识,都要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问好;对长者要主动起立,让座问安;对女宾举止庄重,彬彬有礼。入席时,自己的座位应听从主人或招待人员的安排,因为有的宴会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没定,应注意正对门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对门的座位是下座。应让身份高者、年长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适当的座位坐下。入座后坐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两腿不停摇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入座后,不要旁若无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盘中菜肴,显出迫不及待的样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简单交谈。用餐时应该正装,不要脱外衣,更不要中途脱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开始后再进行。就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动作要轻。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盘里,然后再用筷子夹起放进嘴。送食物进嘴时,要小口进食,两肘向外靠,不要向两边张开,以免碰到邻座。不要在吃饭喝饮料、喝汤发出声响。用餐时,如要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先向别人打个招呼再拿;如果太远,要客气地请人代劳。如在用餐时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签轻轻剔牙。喝酒的时候,一味地给别人劝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别是给不胜酒力的人劝酒、灌酒,都是失礼的表现。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便餐也就是家常便饭。用便餐的地点往往不同,礼仪讲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讲究公德,注意卫生、环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过多。工作餐是在商务交往中具有业务关系的合作伙伴,为进行接触、保持联系、交换信息或洽谈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进行的商务聚会。它不同于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会和亲友们的会餐。它重在一种氛围,意在以餐会友,创造出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接触的轻松、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围。是借用餐的形式继续进行的商务活动,把餐桌充当会议桌或谈判桌。工作餐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在中午举行,主人不用发正式请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进行答复,时间、地点可以临时选择。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最好采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在用工作餐的时候,还会继续商务上的交谈。但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不要像在会议室一样,进行录音、录像,或是安排专人进行记录。非有必要进行记录的时候,应先获得对方首肯。千万不要随意自行其事,好像对对方不信任似的。发现对方对此表示不满的时候,更不可以坚持这么做。工作餐是主客双方“商务洽谈餐”,所以不适合有主题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个招呼,或是将其与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简略的介绍。但不要擅作主张,将朋友留下。万一有不识相的人“赖着”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占用您宝贵时间了”或是“我们明天再联系。我会主动打电话给您”。自助餐是近年来借鉴西方的现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统一的菜单,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肴、酒水陈列在一起,根据用餐者的个人爱好,自己选择、加工、享用。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节省费用,而且礼仪讲究不多,宾主都方便;用餐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悉听尊便。在举行大型活动,招待为数众多的来宾时,这样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地点的选择中餐特别是中餐宴会具体时间的安排,根据人们的用餐习惯,依照用餐时间的不同,分为早餐、午餐、晚餐三种。确定正式宴请的具体时间,主要要遵从民俗惯例。而且主人不仅要从自己的客观能力出发,更要讲究主随客便,要优先考虑被邀请者,特别是主宾的实际情况,不要对这一点不闻不问。如果可能,应该先和主宾协商一下,力求两厢方便。至少,也要尽可能提供几种时间上的选择,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并要对具体长度进行必要的控制。另外,在社交聚餐的时候,用餐地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首先要环境优雅,宴请不仅仅是为了“吃东西”,也要“吃文化”。要是用餐地点档次过低,环境不好,即使菜肴再有特色,也会使宴请大打折扣。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争取选择清静、优雅的地点用餐。其次是卫生条件良好,在确定社交聚餐的地点,一定要看卫生状况怎么样。如果用餐地点太脏、太乱,不仅卫生问题让人担心,而且还会破坏用餐者的食欲。还要充分考虑到,聚餐者来去交通是不是方便,有没有公共交通线路通过,有没有停车场,是不是要为聚餐者预备交通工具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以及该地点设施是否完备。菜肴的选择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成“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马虎不得。它主要涉及到点菜和准备菜单两方面的问题。点菜时,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必须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讲排场、装门面,而在点菜时大点、特点,甚至乱点一通,不仅对自己没好处,而且还会招人笑话。这时,一定要心中有数,力求做到不超支,不乱花,不铺张浪费。可以点套餐或包桌。这样费用固定,菜肴的档次和数量相对固定,省事。也可以根据“个人预算”,在用餐时现场临时点菜。这样不但自由度较大,而且可以兼顾个人的财力和口味。被请者在点菜时,一是告诉作东者,自己没有特殊要求,请随便点,这实际上正是对方欢迎的。或是认真点上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再请别人点。别人点的菜,无论如何都不要挑三拣四。一顿标准的中餐大菜,不管什么风味,上菜的次序都相同。通常,首先是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最后上果盘。如果上咸点心的话,讲究上咸汤;如果上甜点心的话,就要上甜汤。不管是不是吃大菜,了解中餐标准的上菜次序,不仅有助于在点菜时巧作搭配,而且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懂而出洋相、闹笑话。在宴请前,主人需要事先对菜单进行再三斟酌。在准备菜单的时候,主人要着重考虑哪些菜可以选用、哪些菜不能用。优先考虑的菜肴有四类: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第四类,主人的拿手菜。举办家宴时,主人一定要当众露上一手,多做几个自己拿手菜。其实,所谓的拿手菜不一定十全十美。只要主人亲自动手,单凭这一条,足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和友好。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不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不吃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在隆重而正式的宴会上,主人选定的菜单也可以在精心书写后,每人一份,用餐者不但餐前心中有数,而且餐后也可以留作纪念。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综述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人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中餐餐具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用餐的得体表现任何国家的餐饮,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说,过年少不了鱼,表示“年年有余”;和渔家、海员吃鱼的时候,忌讳把鱼翻身,因为那有“翻船”的意思。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不由分说,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不说这样做是不是卫生,而且还会让人勉为其难。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用餐期间,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用餐时,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举动,尽早去洗手间解决。用餐的时候,不要当众修饰。比如,不要梳理头发,化妆补妆,宽衣解带,脱袜脱鞋等。如必要可以去化妆间或洗手间。用餐的时候不要离开座位,四处走动。如果有事要离开,也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可以说声“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上菜上菜顺序,中餐一般讲究:先凉后热,先炒后烧,咸鲜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浓味厚的后上,最后是饭菜。有规格的宴席,热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窝席里的燕窝,海参宴里的海参,鱼翅宴里的鱼翅,应该先上,即所谓最贵的热菜先上。再辅以溜炒烧扒。大致上菜顺序(茶)-在酒家里,因为要等待,所以先来清口茶。但不是必须的。因为古人喝茶多是单独的。凉菜-冷拼,花拼。热炒-视规模选用滑炒,软炒,干炸,爆,烩,烧,蒸,浇,扒等组合。大菜-(不是必须的)指整只,整块,整条的高贵菜肴,比如一头乳猪,一只全羊,一大块鹿肉什么的。甜菜-包括甜汤,如冰糖莲子,银耳甜汤等点心-一般大宴不供饭,而以糕,饼,团,粉,各种面,包子,饺子等。(饭)-如果还没吃饱水果-爽口,消腻此顺序非一成不变,如水果有时可以算在冷盘里上,点心可以算在热菜里上。较浓的汤菜,应该按热菜上;贵重的汤菜如燕窝等要为热菜中的头道。至于季节的考虑,则还有冬重红烧,红焖,红扒和沙锅,火锅等;夏则清蒸,白汁,清炒,凉拌为主。此外颜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样化也应考虑。
这你都问问啊,那我也回答吧 找百度,一定行
(一)基本的讲究 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作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1.我国传统作法 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当前,国内在举行会议及正式合影时,仍多沿用此法。 2.国际通行作法 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在涉外场合,它已被广泛采用。 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 ,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所谓“礼节民心,让则不争”;“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礼就是个人利欲心的节制和人群利益的调度。讲礼,就是要谦恭退让,“礼”与“让”往往相连,这就是“礼让”一词的由来和义释。 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食来敬神,表明“礼”是极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礼是以个人的文化学识与心性修养为基础的。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集群宴会了。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而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史载,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就缘于他于沛县令的“重客”群豪宴会上旁若无人“坐上坐”。当时还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这种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饮食基础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制的历史演变而有时代的不同。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着是指的“室”内设宴的座礼。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型、矩型诸种形制餐桌均以齐备,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变。方桌以边长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为代表,贵客专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除专桌以外,两人以上者,一般为1:1主陪客制。圆桌是应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运而生的。最初也让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顺应,正如袁枚《园几》诗所说:“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 圆桌成清中叶后饭店酒楼流行的餐台式样,今日家庭中亦普遍使用,尤为今日餐饮业及机关企业食堂的会宴用桌面。其座次一般是依餐厅或室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向门、朝阳,或依厅室设计装饰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首位造型会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而隆重的大型宴会则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预先摆放座位卡(席签),所发请柬上则标明与宴者的台号。这样或由司仪导入,或持柬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自然不易出错。 就一张餐台的具体座位来说,目前中餐通行的规范是:主人座于上方的正中,主宾在其右,副主宾居其左,其他与宴者依次按从右至左、从上向下排列,如图一示: 图一 1 2 3 1.第一主人 3.夫人或副主宾 7 8 2.主宾 4.第二主人 9 10 5、6.副主宾 7-10.陪同等 6 5 4 门 台湾等省区的流行模式则如图二、图三所示: 图二(单一主人) 1 2 3 1.主宾 4 5 2-11.宾客依次排列 12.主人 6 7 8 9 10 11 12 门 图三(男女主人) 1 3 2 1.主宾 5 4 2-10.宾客依次排列 7 6 11.男主人 9 8 12.女主人 11 10 12 门 宴席位次的设定,既属约定俗成,故其时空差异性较大,而依我国时下理念习尚,则首论职务尊卑,次叙年齿,后及性别(先女后男),以示重女观念)。当然,这都是首席座位确定之后始循行的一般模式。 宴会座位的安排,应该注意几点:1.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 主人的位置为上;2.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3. 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4.我国习惯,以面对上菜的门的方向为上首。 如果是圆桌宴会,有男女主人、主宾夫妇出席的情况下,应是男主人坐上首中间,其右是男 主宾、译员,其左是主宾夫人、女主人。第二主人坐在主人对面。其余主客相间而坐。 西式宴席:西式宴席的餐具样式种类很多,各有各的用途用法,摆放位置也不一样。对不同 的食物也有不同的进食方法。若一时记不清楚的情况下,可以先观察别人是怎样使用餐具、 怎样进食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 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正确使用 刀叉的方法是:左手执叉,右手执刀,用叉将食品(指需切割成小块进食的食物)按住,用 刀切开,再用叉叉起送入口中。吃一块,切一块。刀叉并用的时候,叉齿应朝下。也可在切割下一小块后,放下刀,把叉换到右手来叉取食物。如果不是刀叉并用,叉齿则应朝上。餐刀可以用来将食品拨到叉子上,但不能用餐刀往嘴里送食物。使用刀叉匙不能和菜盘、汤盘碰出声响。一道菜没吃完时,刀叉要成八字摆在盘沿上,叉齿朝下。吃完后,把刀叉并拢置于盘上,服务员即知可以撤下了。注意:刀刃永远不能朝外。 较大的餐巾可以叠成两折,口朝自己放在膝盖上,不要系在脖子上。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嘴 擦手,但绝不可以用来擦试餐具。 上菜是从左边上的,吃完从右边撤下去。而斟酒却是从右边开始。弄不清这一点,说不定就 会错用了邻座的饮料食物。宴会开始,女主人拿起刀叉便表示客人都可以进食了。以后只要 得到食品即可进食,不必等待。吃喝时应从容文雅,咀嚼食物时要闭住嘴,不要发出声响。 满嘴食物时不要讲话。骨头、鱼刺等吐在手中再放到盘沿上,不能直接吐在盘子里或桌布上 。最好能先用餐具剔除骨、刺,不使入口。如遇到不爱吃的菜,不应拒绝,可少要一点儿,并尝一些,等待服务员撤走。不可站起来去夹菜或取食。喝饮料时,先用餐巾一角擦去嘴唇油污,以免在杯口留下油迹。喝汤时用的汤匙应是自己座前最大的一把。小的可能是甜食匙。喝汤要一勺勺舀起来送入口中,不要啜饮出声。若汤太烫你可以舀一勺吹凉再喝。万一喝到嘴里不能下咽,赶快喝一口凉水或饮料。舀汤时汤匙应从汤盘近身一侧进入,远身一侧舀起,舀不起来时,可用左手将盘稍向外倾斜。 用过的盘子不要移动位置。每次喝完酒要把酒杯放回原处。若打翻酒水溅到邻座身上,应说 “对不起”并协助擦干,或招呼服务员来收拾。如果邻座是女士,递上干净的餐巾或手帕即 可,由她自己擦干。如果发现菜中有不洁物,可悄悄叫来服务员让他重新换过,不可惊动四座。如果不想添酒,可以拒绝,或以手指轻挡杯沿表示。若主人在餐馆宴客,请客人点菜,客人点的任何菜都需向主人说明,而不是直接向服务员说。洗手指的水一般盛在玻璃盆中,有的放入几片花瓣,有的下边有一衬垫,千万不要误认是饮用水。 吃比较散碎的食物如色拉,可用叉吃,叉齿朝上,也可用一小块面包帮助把色拉推上叉子。 各种干果、饼干、干点心、炸土豆片、龙虾片等都可用手拿着吃。面条可用叉子卷起来吃, 不能用叉子挑。面包用手去拿,拿来放在自己的小碟里,或大盘的盘沿上。用黄油刀而别用 自己的餐刀,取一小块黄油或果酱,放在自己的小碟内,用手掰一小块一两口可吃下去的面 包,涂抹上黄油或果酱,抹一块,吃一块。不能用刀去切面包,如果上的是面包片,也不能 把整片面包涂抹上黄油送到嘴边咬,同样要掰成小块吃。 吃水果的方法:梨和苹果切成四瓣,削皮去核,用手拿一小块吃。香蕉剥皮,放在盘里切成 小块,用叉取食,不可以手拿着一只剥开的而又连着皮的香蕉送到嘴里咬。橙子切四瓣,剥皮吃。西瓜和菠萝一般都去皮切成块送上餐桌,可用叉取食。吃葡萄时,核吐在手心里,再放到盘上。削水果时,刀刃朝里,从外向里削皮。 喝茶或咖啡,如需加糖加奶,可自取或请人传递,但不要站起身去拿。取方糖有专用的夹子,没夹子可用手,不要用小匙。小匙是搅拌糖或牛奶的,搅完后放在小碟中。喝时用左手端碟,右手执杯把,把杯拿起来喝,不能像喝汤那样用小匙舀。 无论何时,两肘都不能撑在桌上。 吃中餐现在一般也由服务员分菜,若再到大盘中取菜,应该用公筷,别用自己的餐具。用餐 毕,筷子平放在桌子上,不能插在碗或盘里的食物上。最后需注意的是饭桌上不应剔牙。 西餐礼仪 1、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点菜完毕后将餐巾打开。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餐巾可用来擦嘴或迭手,不可用来擦餐具或擦脸。弄脏嘴巴时,一定要用餐巾擦拭,避免用自己的手帕。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用餐反摺的内侧来擦,而不是弄脏其正面,是应有的礼貌。手指洗过后也是用餐巾擦的。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吃到坏的食物非吐出来不可时,也别吐在盘子里,最好在别人不注意时,吐在餐巾上包起来,并要求更换一块新的桌巾。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2、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记得要抬头挺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正式西式料理的套餐中,,常依不同料理的特点而配合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刀叉,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摆出来的。说到全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画面,而现在大都是以点用2-3道单品料理的方式为主流.使用刀叉进餐时,刀叉和汤匙依使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最先用的放在离主菜盘最远的外侧,后用的放在离主菜盘近内侧。假如先上主菜再上沙拉,就要把主菜叉子放在沙拉叉子的外侧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吃西餐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近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将刀叉分话盘中。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吃剩的鸡、鱼骨头和渣子放在自己盘子的外缘,不要放在桌上,更不能丢去地上。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9.点用牛排时,首先服务生会询问烧烤程度,可依你所喜欢的料理方式供应。 用餐时,以叉子从左侧将肉叉住,再用刀沿着叉子的右侧将肉切开,如切下的肉无法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子再切小一些,切开刚好一口大小的肉,然后直接以叉子送人口中。应从左往右吃.点缀的蔬菜也要全部吃完 放在牛排旁边的蔬菜不只是为了装饰,同时也是基于营养均衡的考虑而添加的。国人大都会把水芹留下,如果不是真的不爱吃,最好不要剩下。 10、面包要吃一口掰一口.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不能用叉叉面包. 11.万不得已要中途离席时,最好在上菜的空档,向同桌的人打声招呼,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再走,别打乱了整个吃饭的程序和气氛。吃完饭后,只要将餐巾随意放在餐桌即可,不必特意叠整齐。 12.侍者会经常注意客人的需要。若需要服务,可用眼神向他示意或微微把手抬高,侍者会马上过来。东西掉了的时候最好请服务生过来替你捡起.如果对服务满意,想付小费时,可用签帐卡支付,即在帐单上写下含小费在内的总额再签名。最后别忘记口头致谢!你好、希望能帮到你哈!
Diet idea the Europeans said that in the world has three big good food, in each edition has China and France, only then actually had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bout third, has said that was Italy, also had said that was countries' and so on Turkey, Tunisia or Morocco. Although reaches a stalemate, but everybody has a mutual recognition, the diet often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aspect and so on habits and customs and cultural thought differences. one time hosts the banquet in the Chinese restaurant, on the hotel vegetable very slowly, unconscious has passed for nearly two hours, but the vegetable has as if only then gotten up half. Is first time attends the Chinese meal banquet near a place woman, cannot bear asks me, your Chinese treats on these many vegetables? I said that must be many in China, usually is above 10. She is very surprised, including said that China's banquet too has been really rich, China's good food is very no wonder famous. But after a while, she also asks me, has a phenomenon to be very strange: The Chinese eats meal each time on that many vegetables, can be why long so thinly. But France enters the vegetable to be very each time few, but is why fatter than the Chinese? I am at a loss for words for a while, but thought that she asks how many truth a little, because that day shares a table several Chinese appear quite emaciated, but several French are all tall and sturdy. Thinks that spoke an own idea with her: China is a hospitable nationality, only then on a table vegetable had only then thought that has not neglected the visitor. Sometimes moreover the Chinese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form, therefore in China's cooking, the vegetable style is ever changing, makes concrete is fastidious about the color fragrance to each vegetable matching. But European as if some, are inferior to China obviously actually in the vegetable variety change high and low free time, what but is fastidious is its nutrition matching and the protection. This is, the French diet idea important difference, how many also reflected the French chemical property standard difference. each people have the color which to color understanding oneself like, a country and the nationality are also same, likes to the different color being possible to reflect a national or the national esthetic appeal and the likes and dislikes tendency overall. has one time bumps into an EU commission's pair of professor husbands and wives, mentions China national dress which in the Shanghai APEC conference various countries' leader puts on, they said are attractive, but has a point to be not too clear, why do the Asian leaders mostly put on red, but the Western leader has chosen the blue color. I said that the color is leader designates. The Asian country has the same cultural context probably, r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s also possibly representing lucky, the wealth in the entire Asian culture and propitious pleasant, therefore the Asian leaders as if by prior agreement have chosen red. I ask in reply them, what does the blue color represent in the Western culture? They said the westerner to believe that the blue color represents is calm and is calm. thinks that I also said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 was really too big, for example the dragon in China was nationality's symbol, but had one in Belgium's Mongolian Si Shize to hit the dragon festival, the dragon is regarded as the devil, has been massacred by fable in protection sacred · Michelle, therefore did specially hits the dragon festival to congratulate that eliminated the disaster shortcoming to thank Michelle. Professor husbands and wives also approves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 hugeness, and approves the culture to need to exchange. in thinking mode West's cultural difference also displays in many aspects, but simple summarizes is not actually complex: Reflected that to the thinking mode in is abstract and the embodiment difference, reflected that to the life manner in as if may understand is more practical for the westerner, but Chinese how many stresses some mental feeling. For instance compares French word and Chinese writing, this point is very obvious. The Chinese writing makes the word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he image much, what but in the French mor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consider is the use value. Looks like in Chinese the name card, in the French translates literally is the card which the visit uses, but the aircraft carrier calls in the French to carry airplane's warship and so on, is embarks from the actual uses makes the word. But presses the glass plate which likely the picture uses, we are also the words which makes from its use value angle, but the French has been more direct-viewing,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places above the picture”. reflects to the drawing in is so. Everybody knew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greatly opens big he, splashes ink enjoyably the human body proportion which and optics principle is fastidious with the European oil painting and so on completely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category which tw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one another, is as if very difficult to have the common language. Sometimes the European not too can understand that sometimes we too abstract art expression means that we also will think European's artistic skill too practical duty, deficient divine and wonderful spirit. Looked that sometimes in many European drawing history has been presented for the classics religious theme painting, the Chinese while sighs its technique practical exquisite, also will sigh with emotion European master the imagination the deficiency: In order to explain that the angel is flying, must give these lovable young and clevers to add on a pair of wing. But our ancestor has not also drawn several thousand years, how many white clouds adds on nearby these beautiful female celestial, they have not flown? Has the ideal condition, has the imagination space. this i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ut, the difference brings not always the difference, it gave culture masters of art to leave behind the broad creation space exactly, if could find an accurate combining site, not only that will give two nationalities, will also give the entire world to bring one kind to have forgives the significance the harmony and beautiful, for instance Zhao Wuji's painting manifested the inexhaustible charm which the culture blended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中美饮食有差异,美国人一日三餐到底吃啥?看完大开眼界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是一个广泛的称呼与概念,包含吃、喝相关的文化及做为。 饮食是现代的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餐桌礼仪概述 1. 餐桌礼仪在中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各国间不同的饮食文化 1. 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 2. 英、法、美、意等国家的饮食文化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 3. 用我国的典型食品北京烤鸭与西方国家的火鸡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比较两者差异. 4. 从差异中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共同点. 5. 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Table Manner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 estern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the West,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e.g.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pssible to finish.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garlic.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Finally a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dumpling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on. One thing to be aware of is that when eating with a Chinese host, you may find that the person is using their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your bowl or plate. This is a sign of politeness. 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the whatever-it-is and say how yummy it is.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is, you can just say a polite thank you and leave the food there, and maybe cover it up with a little rice when they are not looking. There is a certain amount of leniency involved when dealing with Westerners. So you won't be chastised. Eating No-no's Traditionally speaking, there are many taboos at Chinese tables, but these days not many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m.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things to keep in mind, especially if you are a guest at a private home. 1) Don't stick your chopsticks upright in the rice bowl. Instead,lay them on your dish.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when somebody dies, the shrine to them contains a bowl of sand or rice with two sticks of incense stuck upright in it. So if you stick your chopsticks in the rice bowl, it looks like this shrine and is equivalent to wishing death upon a person at the table! 2) Make sure the spout of the teapot is not facing anyone. It is impolite to set the teapot down where the spout is facing towards somebody. The spout should always be directed to where nobody is sitting,usually just outward from the table. 3) Don't tap on your bowl with your chopsticks. Beggars tap on their bowls, so this is not polite. Also, in a restaurant, if the food is coming too slow people will tap their bowls. If you are in someone's home, it is like insulting the cook. Eat Local You can get expensive, delicious meals in any of the large hotels, but if you are looking for atmosphere, you have to go to a local joint. Not only is it cheaper, but you can get a good look at the locals and what normal people are like. And what the food lacks in presentation is made up for in the taste. Some restaurants have English menus, but don't count on it. A good way to choose dishes is to look at what othes are eating and point at it for the waitress. The other option is to play "Myatery Dinner," where players randomly point at items in the menu and wait for the surprise dishes to come. Whoever orders the braised dog heart with scallions in shark vomit sauce wins! If you bring your Guide with you, however, you can use the food guide in the back of the book to choose some safe and delicious fare. Also, be sure to sample the local brew, Yanjing Beer. Drining Gan Bei!(cheers!) Alcohol is a big part of eating in Beijing. Especially when dining with Chinese hosts, you can expect the beer to flow freely and many beis to be gan-ed.(Gan Bei literally means "dry the glass")Besides beer, the official Chinese alcoholic beverage is bai jiu, high-proof Chinese liquor made from assorted grains. There are varying degrees of bai jiu, and some are quite good. The Beijing favorite is called Er Guo Tou, which is a whopping 56% alcohol. More expensive and less formidable are Maotai and Wuliangye, which go for about 300-400 yuan per bottle. In comparison, Er Guo Tou costs a modest 4or 5 yuan per ping(bottle). If you are not a drinker, or don't feel up to the challenge, just say "wo bu hui he jiu"(I don't drink). It is generally acceptable to use Coke or tea as an alcohol substitute.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给你参考的,希望有帮助
1、研究目的: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独立钻研,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知识目标:掌握有关饮食方面的词汇和句型。 能力目标:扩展学生的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异同,培养学生文化包容意识。2、研究的主要内容:中西方饮食文化3、研究的步骤:(1)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独自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准备用英语表达。(2)在课堂上分男女两大组或者全班分左右两大组,分别代表中、西两方,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3)全班汇总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并编写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一览表。4、研究方式:上网或到阅览室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小组合作与独立钻研相结合)所需条件开放微机室、阅览室导师意见审批意见5、研究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西、两种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差别,乃至加深我们对中西方文化直接差异的认识;有助于激发我们学习外语、进而加强中西方交流的兴趣。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简介中餐礼仪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餐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这种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中式餐饮,用餐时的礼仪却是有一番讲究的。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公筷顺序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公筷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曾有人误为饮料,以致成为笑话)。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划分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相关书籍[1]然后入座: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 “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筷子的用法介绍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还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注意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使用筷子的礼仪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食物的缘故。筷子传入日本是唐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其中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筷子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八筷”。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 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席位排列综述中餐的席位排列中餐礼仪2,关系到来宾的身份和主人给予对方的礼遇,所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况下,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分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两方面。桌次排列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布置菜肴、酒水。排列圆桌的尊卑次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左为尊,以右为卑。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这里所讲的远近,是以距离正门的远近而言。第二种情况,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在安排桌次时,所用餐桌的大小、形状要基本一致。除主桌可以略大外,其他餐桌都不要过大或过小。为了确保在宴请时赴宴者及时、准确地找到自己所在的桌次,可以在请柬上注明对方所在的桌次、在宴会厅入口悬挂宴会桌次排列示意图、安排引位员引导来宾按桌就坐,或者在每张餐桌上摆放桌次牌(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位次排列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中餐礼仪[2]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比如,六人、八人、十人。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图9-5和如图9-6。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为了便于来宾准确无误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员和主人要及时加以引导指示外,应在每位来宾所属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个人姓名座位卡。举行涉外宴请时,座位卡应以中、英文两种文字书写。中国的惯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必要时,座位卡的两面都书写用餐者的姓名。排列便餐的席位时,如果需要进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参照宴请时桌次的排列进行。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二是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三是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四是特殊原则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用餐方式综述几种常见的用餐方式主要介绍宴会、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体形式下的礼仪规范。宴会通常指的是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餐具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家宴也就是在家里举行的宴会。相对于正式宴会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亲切、友好、自然的气氛,使赴宴的宾主双方轻松、自然、随意,彼此增进交流,加深了解,促进信任。通常,家宴在礼仪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为了使来宾感受到主人的重视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亲自下厨烹饪,男主人充当服务员;或男主人下厨,女主人充当服务员,来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要参加宴会,那么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整齐大方,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还要按主人邀请的时间准时赴宴。除酒会外,一般宴会都请客人提前半小时到达。如因故在宴会开始前几分钟到达,不算失礼。但迟到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敬,非常失礼了。当走进主人家或宴会厅时,应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时。对其他客人,不管认不认识,都要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问好;对长者要主动起立,让座问安;对女宾举止庄重,彬彬有礼。入席时,自己的座位应听从主人或招待人员的安排,因为有的宴会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没定,应注意正对门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对门的座位是下座。应让身份高者、年长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适当的座位坐下。入座后坐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两腿不停摇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入座后,不要旁若无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盘中菜肴,显出迫不及待的样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简单交谈。用餐时应该正装,不要脱外衣,更不要中途脱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开始后再进行。就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动作要轻。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盘里,然后再用筷子夹起放进嘴。送食物进嘴时,要小口进食,两肘向外靠,不要向两边张开,以免碰到邻座。不要在吃饭喝饮料、喝汤发出声响。用餐时,如要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调味品,先向别人打个招呼再拿;如果太远,要客气地请人代劳。如在用餐时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签轻轻剔牙。喝酒的时候,一味地给别人劝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别是给不胜酒力的人劝酒、灌酒,都是失礼的表现。如果宴会没有结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随意离席,要等主人和主宾餐毕先起身离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离席。便餐也就是家常便饭。用便餐的地点往往不同,礼仪讲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讲究公德,注意卫生、环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过多。工作餐是在商务交往中具有业务关系的合作伙伴,为进行接触、保持联系、交换信息或洽谈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进行的商务聚会。它不同于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会和亲友们的会餐。它重在一种氛围,意在以餐会友,创造出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接触的轻松、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围。是借用餐的形式继续进行的商务活动,把餐桌充当会议桌或谈判桌。工作餐一般规模较小,通常在中午举行,主人不用发正式请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进行答复,时间、地点可以临时选择。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最好采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在用工作餐的时候,还会继续商务上的交谈。但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不要像在会议室一样,进行录音、录像,或是安排专人进行记录。非有必要进行记录的时候,应先获得对方首肯。千万不要随意自行其事,好像对对方不信任似的。发现对方对此表示不满的时候,更不可以坚持这么做。工作餐是主客双方“商务洽谈餐”,所以不适合有主题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个招呼,或是将其与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简略的介绍。但不要擅作主张,将朋友留下。万一有不识相的人“赖着”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占用您宝贵时间了”或是“我们明天再联系。我会主动打电话给您”。自助餐是近年来借鉴西方的现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统一的菜单,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肴、酒水陈列在一起,根据用餐者的个人爱好,自己选择、加工、享用。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节省费用,而且礼仪讲究不多,宾主都方便;用餐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悉听尊便。在举行大型活动,招待为数众多的来宾时,这样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地点的选择中餐特别是中餐宴会具体时间的安排,根据人们的用餐习惯,依照用餐时间的不同,分为早餐、午餐、晚餐三种。确定正式宴请的具体时间,主要要遵从民俗惯例。而且主人不仅要从自己的客观能力出发,更要讲究主随客便,要优先考虑被邀请者,特别是主宾的实际情况,不要对这一点不闻不问。如果可能,应该先和主宾协商一下,力求两厢方便。至少,也要尽可能提供几种时间上的选择,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并要对具体长度进行必要的控制。另外,在社交聚餐的时候,用餐地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首先要环境优雅,宴请不仅仅是为了“吃东西”,也要“吃文化”。要是用餐地点档次过低,环境不好,即使菜肴再有特色,也会使宴请大打折扣。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争取选择清静、优雅的地点用餐。其次是卫生条件良好,在确定社交聚餐的地点,一定要看卫生状况怎么样。如果用餐地点太脏、太乱,不仅卫生问题让人担心,而且还会破坏用餐者的食欲。还要充分考虑到,聚餐者来去交通是不是方便,有没有公共交通线路通过,有没有停车场,是不是要为聚餐者预备交通工具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以及该地点设施是否完备。菜肴的选择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其说是“请吃饭”,还不如说成“请吃菜”。所以对菜单的安排马虎不得。它主要涉及到点菜和准备菜单两方面的问题。点菜时,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必须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讲排场、装门面,而在点菜时大点、特点,甚至乱点一通,不仅对自己没好处,而且还会招人笑话。这时,一定要心中有数,力求做到不超支,不乱花,不铺张浪费。可以点套餐或包桌。这样费用固定,菜肴的档次和数量相对固定,省事。也可以根据“个人预算”,在用餐时现场临时点菜。这样不但自由度较大,而且可以兼顾个人的财力和口味。被请者在点菜时,一是告诉作东者,自己没有特殊要求,请随便点,这实际上正是对方欢迎的。或是认真点上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再请别人点。别人点的菜,无论如何都不要挑三拣四。一顿标准的中餐大菜,不管什么风味,上菜的次序都相同。通常,首先是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最后上果盘。如果上咸点心的话,讲究上咸汤;如果上甜点心的话,就要上甜汤。不管是不是吃大菜,了解中餐标准的上菜次序,不仅有助于在点菜时巧作搭配,而且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懂而出洋相、闹笑话。在宴请前,主人需要事先对菜单进行再三斟酌。在准备菜单的时候,主人要着重考虑哪些菜可以选用、哪些菜不能用。优先考虑的菜肴有四类: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第四类,主人的拿手菜。举办家宴时,主人一定要当众露上一手,多做几个自己拿手菜。其实,所谓的拿手菜不一定十全十美。只要主人亲自动手,单凭这一条,足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尊重和友好。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这些饮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条: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不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不吃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在隆重而正式的宴会上,主人选定的菜单也可以在精心书写后,每人一份,用餐者不但餐前心中有数,而且餐后也可以留作纪念。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综述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人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中餐餐具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牙签尽量不要当众剔牙。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用餐的得体表现任何国家的餐饮,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说,过年少不了鱼,表示“年年有余”;和渔家、海员吃鱼的时候,忌讳把鱼翻身,因为那有“翻船”的意思。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不由分说,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不说这样做是不是卫生,而且还会让人勉为其难。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用餐期间,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用餐时,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举动,尽早去洗手间解决。用餐的时候,不要当众修饰。比如,不要梳理头发,化妆补妆,宽衣解带,脱袜脱鞋等。如必要可以去化妆间或洗手间。用餐的时候不要离开座位,四处走动。如果有事要离开,也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可以说声“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上菜上菜顺序,中餐一般讲究:先凉后热,先炒后烧,咸鲜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浓味厚的后上,最后是饭菜。有规格的宴席,热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窝席里的燕窝,海参宴里的海参,鱼翅宴里的鱼翅,应该先上,即所谓最贵的热菜先上。再辅以溜炒烧扒。大致上菜顺序(茶)-在酒家里,因为要等待,所以先来清口茶。但不是必须的。因为古人喝茶多是单独的。凉菜-冷拼,花拼。热炒-视规模选用滑炒,软炒,干炸,爆,烩,烧,蒸,浇,扒等组合。大菜-(不是必须的)指整只,整块,整条的高贵菜肴,比如一头乳猪,一只全羊,一大块鹿肉什么的。甜菜-包括甜汤,如冰糖莲子,银耳甜汤等点心-一般大宴不供饭,而以糕,饼,团,粉,各种面,包子,饺子等。(饭)-如果还没吃饱水果-爽口,消腻此顺序非一成不变,如水果有时可以算在冷盘里上,点心可以算在热菜里上。较浓的汤菜,应该按热菜上;贵重的汤菜如燕窝等要为热菜中的头道。至于季节的考虑,则还有冬重红烧,红焖,红扒和沙锅,火锅等;夏则清蒸,白汁,清炒,凉拌为主。此外颜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样化也应考虑。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关键词:饮食文化 饮食观念 味道 营养 饮食对象 饮食方式 用餐礼仪 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因而或多或少会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当中,西方饮食进入中国使我们有了新鲜感,让我们有进入西式快餐店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的欲望,去吃西餐,就必须了解西餐与中餐有何区别,吃些什么,怎么吃。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变得越加频繁,中国人到国外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到西方国家,入乡随俗,就免不了与西方人一起用餐,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孤陋寡闻,也必须得了解西方人的用餐方式和用餐礼仪。仅从这个角度出发,简略地谈谈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希望对我们中国人了解西方饮食文化有点借鉴意义。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与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相比,西方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注重科学饮食,讲究营养,并且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因为过于注重营养,西方饮食几乎没有艺术可言。各种餐饮产品的科学成分一目了然。在宴席上,人们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只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牛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而中国就很讲究“五味调和”,即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 、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而此等原料若西厨烹制,则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清水煮蒜苗,中国食客见如此中菜西做,自然是“哭不得笑不得”。 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也都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而西方烹调也更讲究营养却忽视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观”之座上客也! 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Diet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篇可以参考:)~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e.g. 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ssible to finish.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some cold dishes, like boiled peanuts and smashed cucumber with garlic.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Finally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 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dumpling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on.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摘 要】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饮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越来越紧密,许多新鲜事也不断涌入国内,其中当然包括饮食。例如,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类似于麦当劳,肯德基的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地开业。而中国的饮食也是世界享誉的,有华人处必有中国餐馆。在美国,中国餐馆遍地开花,中国餐馆在美国有着百年历史。正是由于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并带去我们的饮食文化,而外国人也逐渐走进中国传播他们的饮食文化,因此便出现了多种不同饮食文化并存的局面。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品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关键词】 中国;美国;饮食;差异引言俗话说“出门三大事,吃,穿,住”,“吃”是摆在首位的,可以看出“吃”在中国人眼里的重要性,饮食在中国是一种文化。饮食起居是人们常常谈及的话题,随着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也有着显著的差异,饮食文化往往是这个差异最显著的代表。徐熊(2001)指出,中美两国人民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说是由两国文化、风俗、氛围、历史内涵、营养价值观和经济条件等不同的因素造成的。当今的人们只是肤浅地认为中美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中国人大多是用筷子,调羹吃着米饭的;而美国人则是用刀和叉,吃着牛排和面包的。其实这些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差异,其中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这些深层次的不同往往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例如,饮食观念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饮食方式的不同,饮食习俗的不同,烹饪方法的不同,以及“吃”的对象的不同等等。这些不同才是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下面就对这些不同做更详尽的解释。(一) 饮食观念的不同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由于中国人口压力很大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帮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正是由于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中国人才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徐旺生(1993)指出,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中国人之所以在吃的方面能够随心所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曾经吃不饱的日子所迫。
中美饮食有差异,美国人一日三餐到底吃啥?看完大开眼界
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中国人的烹调往往放盐较多,而美国人做菜下盐仅为中国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盐。摄盐太多可引发种种疾病。其六、中国人烹调时爱下味精,而美国人不下味精。味精含钠,过量摄入有损健康,特别是对幼儿的发育影响甚大。 中国人进食新鲜蔬菜瓜果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较中国人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亦多得多,但肠胃功能却因体内缺少纤维素而受到影响。虽美国的医疗条件优于中国,可他们消化系统患病率及患癌率却大大超过中国。 中国人喜爱食糙米和普通面粉,美国人则偏爱精白面粉制作的面点。实际上糙米和普通面粉所含营养物质高于精白面粉,这对日益爱食精白面粉制品的中国人是一个有益的提示。 中国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群众和美国人都有爱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习惯,但美国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鲜和牛肉的质量和卫生条件,选取深海的无污染的为必须的条件。而中国人却注意不够。 美国人餐后习惯加一份甜食,而中国人餐后习惯食水果。水果当然比甜食有益,但现在中国人又往往餐后水果再加甜食,尤其是宴席上。不少营养学家认为餐前用水果比餐后有益。 中国人往往餐后饮一杯热茶,而美国人餐后却爱饮咖啡。茶能降低胆固醇,而咖啡却会提高血脂且刺激心脏。有营养学家指出餐后半小时左右饮用热茶将更能发挥其降低胆固醇和助消化的作用。十三、美国人已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识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问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美国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中国人普遍都喜欢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它不仅保持了大豆的营养,且养分更易于人体吸收,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高达92%—96%,享有“植物肉”的美称。而美国人对豆腐至今没有兴趣。 美国人习惯于分餐制,而中国人只是“非典”时实施,过后又回到了合餐制。十六、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美国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美国人。 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特别爱饮汤,且汤的烹制上有煲、炖、滚、羹等多种形式,材料上除果蔬、禽肉、海河鲜、干货还有特有的中药材甚至野菜,无论对佐餐、养生、辅助治疗疾病都十分有助。而美国人的汤品却比较单调。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中国人注重排场五,饮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说明,你可以展开论述。可参照: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总的来说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焦点。但在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其原因正是文化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饮食习俗,不论在其特征、功能,还是在其性质、对象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都是非常鲜明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吃”的问题,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中西方文化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西方人重视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中国人则主张积极进取;西方人主张教育为先,中国人倡导发展教育;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中国人讲究实事求是。但是,中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同,在美国,个人自由主义形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非常鲜明,而在中国,家庭责任感会体现出这样的强烈与鲜明。有人说,文化就像一个磁场,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分布,而同处一个磁场的中西两方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碰撞出火花。本文主要就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为代表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以更好的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文化。一、“分离”与“合同”的特征不同。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今说:“文化异, 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 西方重分别”[1]。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了这种“合同”与“分离”的文化特征。(一)追求自由开放的西方人倾向分门别类。西式菜肴中除少数汤菜, 如法式洋葱大虾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混合在一锅里熬炖而成之外, 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虾就是虾,羊排就是羊排。就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不是搅拌在一起的。如 “美式牛扒”, 一边放着牛扒,另一边是意大利青瓜、干笋,切碎加入植物牛油中拌匀,直至凝固,切成小块,放上已煎好的美国牛扒面,即可供食。色彩上形成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混,各是各的味。即使是调味的佐料,如植物牛油、盐,也都是现吃现加,而不是一次性放够。即使有所搭配,也是简单明了。以上种种做法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饮食文化。(二) 崇尚和谐的中国人强调统一。中国人的儒家传统思想,主张以“和”为贵,认为其为最美妙的境界,不但体现在社会为人处世中,而且反映在其他各各方面,当然也包括烹饪思想。这种“合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的目的。既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烹制。即使是家常菜也如此,一般主要原料选用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再加上各种调料,如青椒肉丝、宫保鸡丁、乌鸡红枣汤。中国人认为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就如多种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经这种过程搭配出来的菜才美味可口,这也是一种集中个体到整体的过程,只不过还有一个把握火候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说的“度”,不同的火候就会烹饪出不同的味儿,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之互相通、互助渗透[2]。可见中国人烹调追求整体、统一。二、饮食功能的不同。中国人认为饮食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情感沟通的重要媒介,又是一项工作,许多工作都是在餐桌旁进行并完成的,这是中方饮食功能突出特色。中国人往往在节日时邀请客人吃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共享一席,除了寒暄客套便是大讲吃经,款款叙来,滔滔不绝,人们相互敬酒、劝菜。伤心时找人吃饭,倾诉自己的惆怅、委屈,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感,通过别人的开导,寻找心理安慰,以达释放解脱之目的。谈业务时约人吃饭,既可以寻求到更多的机会,又可以了解对方,在轻松地环境中达成协议。表感谢时也请人吃饭,中国人认为享受美味佳肴最能代表真心诚意,饭局俨然成为了中国式生活的缩影。西方人则认为饮食是一种休息,是一种放松,饮食与工作相对分开,工作主要是在办公桌旁进行并完成的。于是,西方人在吃饭时通常不谈工作,或安安静静地独自享用盘中美食,或轻轻松松地听着音乐并吃着食物,或平心静气地谈一些让人放松而愉快的话题,这也仅限于邻座的宾客,而不像中国进行全席的交流,没有中国人进餐时的热闹,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比作舞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当然也不会因为工作业务或心情失落、表达谢意之类的而请人吃饭。由此可见,中西方的饮食功能是不同的。三、饮食对象的不同。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其生存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区域,人们的饮食生活都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来源和种类,而且对于食物的获得方式与消费方式等也产生重要影响,“生存环境及其内部诸因素的变化,最终也将导致饮食文化体系的种种变化”[3]。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存在,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这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食物结构。从“食”的内容来看,中国人有明确的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4]。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五谷杂粮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蔬菜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中国人以淀粉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荤素搭配比较均衡,喜食果蔬,讲究杂食。对于蔬菜的烹调以熟食为主,不喜欢生吃蔬菜或生饮果汁。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倡导吃斋饭,即素食,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死的,更不能食用,另外道教亦倡导忌食鱼肉。中国人一般还喜欢热食,主菜大多是热的,他们认为菜凉了,就失去了菜原有的味道,对肠胃也不好,只有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鲜味,吃到菜原有的特色。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肉类菜肴和奶类食品的比重,肉食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但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却仍然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在西方,其农业结构是一种农牧混合结构,由于其地理气候不太适合农耕却有利于牧草生长,使得畜牧业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独特的临海区位优势使得他们的航海业也非常发达。西方饮食文化就起源于这种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其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为典型特征,主要以牛肉、羊肉、猪肉等为主要菜肴。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而且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一直很高,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肩部宽大、肌肉发达, 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体质较弱。但西方人也认识到这种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开始转向以植物蔬菜为主的清淡型饮食,西方人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份量逐渐明显增加且也趋向于熟吃。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总体来看,中西方的饮食结构日趋合理化、营养化。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多为上寿”[5]。他还认为“欧美人之所饮者独酒, 所食者腥腹,亦相习成风,故虽在前有科学之提倡,在后有重法之厉禁”[6]。孙中山先生讲了中西饮食的利弊,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有人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把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这种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价值观上就是,中国人喜欢安土重迁,固本守己,而西方人则喜欢开拓、冒险、冲突。美国民俗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经提出过“文化模式”这一理论,她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类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则近似于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四、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不同。中西方饮食性质的差异,与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是相一致的。在西方,一般实行工资制,重复的工作比较多,且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工作节奏的影响,通常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生活的单一乏味导致了饮食结构的单一性并对此熟视无睹,西方人平常享用的罐头快餐等,口味千篇一律,与从事的工作一样单调重复,他们对此很漠然,就像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7]。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就可以了。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自然无兴趣、滋味可言。中国则不然,工作节奏相对比较慢,工作形式多样,往往追求两全齐美,边工作边游戏。当然饮食结构也相对复杂,对于色、香、味、形、质、意等都相当讲究,并且种类之多,无所不有。中国人饮食的目的,不同于西方人,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才会有食欲。厨师在炒菜时一般上下晃动炒勺,注意烹炒的节奏感。这些自然不会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增加了劳动者的工作趣味,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工作才会使身心愉悦,才能体现出中国菜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五、规范科学与随意特色的烹调准则不同。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的,十分注意营养搭配,不论食物的色泽鲜嫩怎样,营养是一到菜谱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营养的标准上讲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对他们而言,饮食只是一种手段,所以态度也就较为随便,吃得也较为简单。在西方, 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 并不提供饭菜。可见, 他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吃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享受在饮食中基本上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像中国过分地追求特色口味。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上一根香肠,热量非常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快餐,即使是最讲究的晚餐也不外乎是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 也很简单,但营养十分丰富。西方人相关的烹调全过程也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从菜谱的制定就可以发现,西方菜谱中的计量都以精确数字计算。从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买菜和制作菜肴也总是对照着菜谱。但相比中国烹调,它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比如为了体现客人身份,在做菜时要打破常规,在味道花色上稍作调整,使之精致一些。这对于中国的厨师轻而易举,而对于西方厨师就会不知所措。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方饮食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创造性和艺术可言。而且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都是同一种味道,几乎没有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更讲究餐具,布置更华贵,服务更为周到而已,菜仍旧是一个味。西方人这种重科学、重营养的理性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也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了,到处打上了方法论中的形而上学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