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论文参考文献

是由封建等级君主制向现代君主立宪制转变的过渡形态

起源于17-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统治的国家形态。随着中世纪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渗透农村,以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城市开始发达,农民对封建领主的反抗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依靠行会制手工业和商业的资产阶级也成长起来,加深了同封建领主的矛盾。于是,国内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国王联合资产阶级,建立强大的常备军和官僚机构,以此镇压农民的反抗,抑制封建领主相互间的抗争,改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统治体制,确立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在此过程中,通常是王权打破封建割据,促进国民的统一,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和扩大殖民地,通过国外市场和掠夺来积累财富。这个政治形态出现在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它不是被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就是在保存专制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两条道路必取其一。在日本,一种看法认为,明治维新建立的天皇制国家是绝对主义。自日本资本主义论战以来,围绕着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绝对主义形成的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提要】 西方学者认为,绝对主义是由封建等级君主制向现代君主立宪制转变的过渡形态。它源于封建等级君主制,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体现君权压倒了封建贵族的特权,是启蒙思想与君主专权的混合物。它与东方专制主义也有着根本区别。2001年,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中译本在中国大陆面世①国内学界对该书的主题―――欧洲绝对主义问题开始关注有加,正如中译本序言所说:“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的书名及全书的核心概念‘绝对主义’(absolutism)可能是陌生的。但是,对于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支配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著作被奉为经典的国家来说,这是十分奇怪的事情。因为本书所论述的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的概念。”②佩里?安德森关于绝对主义的理论见解在该书中已有详尽的阐释,不予赘述。本文着重介绍西方其他著名学者关于“绝对主义”的理论观点,择要述之。一、绝对主义的发生学缘起绝对主义是欧洲大陆由中世纪封建等级君主制过渡到近代专制君主制的政治形态,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初级阶段。《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16世纪君主绝对主义在西欧一些国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鼎盛于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的法国是绝对主义的标本,另外,绝对主义一词也适用于西班牙、普鲁士和奥地利。③绝对主义的发生学缘起几乎与其所指的对象―――欧洲大陆绝对主义王朝鼎盛期同步出现,绝对主义的发生学源头则可追溯到绝对君主制的初创时期。德国学者鲁道夫·韦尔豪斯考证道,绝对主义是绝对君主制的学理界说,绝对君主制一词出现于18世纪法国,绝对主义一词是19世纪的创造。④英国学者拜伦斯是这样界定绝对主义一词,她说,绝对主义是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君主制,它既不同于继之而起的立宪君主制,又不同于其所承继的中世纪君主制。由于交通不便和资金匮乏,中世纪君主的权力受到很大局限。中世纪君主制尽管声称拥有比其封臣更大的权力,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君主都不过是贵族中的第一贵族。君主是“生而致之”的,他的权力得自于其所出身的王室等级,遇有突发情况,他可以命令封臣助襄。同王国内其他人一样,国王有自己特定的特权。⑤绝对主义源于西欧中世纪等级君主制,又与等级君主制有着根本的区别。德国学者黑琛把中世纪西欧政治统治形式称为等级国家,王国被分为两部分,统治者与其他等级。⑥等级是中世纪西欧王国体制中的政治实体,是等级代议制的载体,构成等级代表会议,如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在遇有紧急情况,特别是宫廷遇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国王不定期地召集各等级开会。卡斯滕认为,在德意志许多邦国,包括普鲁士在内,等级代表会议在诸如增税等问题上,通过常务委员会经常迫使国王作出让步。⑦在西欧中世纪等级君主制中,国王是权能有限的君主,是相对意义上的元首,与后来的绝对主义君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中世纪后期与近代早期,西欧大陆封建民族国家的君主大多致力于清除封建等级代议制对其权力的限制,从相对意义上的“第一贵族”变为绝对意义上的君主。与其前的等级君主制和其后的立宪君主制不同,绝对君主制中君主的权力是唯一至高无上的权力,除君主一人外,无人能与之分享。绝对主义理论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法国官僚集团创立的。尽管自其提出后就一直遭到抨击,但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绝对主义仍在西欧大陆居主导地位。西方学者认为,绝对主义的治国实践是阐释其理论内涵的最恰当的文本,也是其发生学的文本。1760年,路易十五的朝臣拉莫农在致其君主的信中说:国王“独掌全部权力,一人制定全体臣民必须遵守的法律与规章,并决定法度的存废。”1766年,路易十五公开宣示:“最高主权系于朕一人。王国的法庭和各级官吏的存在与权威源于朕一人。整个行政机构以朕的名义履行职能。朕独享立法权。……整个公共秩序体系源于朕一人。”①绝对主义的治国实践是实践着的绝对主义理念,绝对主义不是封建主义的政治理念,而是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建制,开启了近代民族国家国务活动的先河。拜伦斯认为,绝对主义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替代建制,是用君主的绝对权力取代贵族的特权,中世纪由于封建经济规模很小,君主没有财力和物力维持常备军和官僚机构。贵族在其封地行使行政、司法和守土等各项职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中坚。僧侣和贵族由其他等级供养。在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特别是18世纪,随着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货币财富的增加,欧洲大陆君主占有了税收的绝大部分,有了坚实的财力基础,能够履行国务活动。这些君主的权能与其中世纪的先辈相比,已经由相对的范畴转变为绝对的权舆。作为这些趋势发展和经济技术、治国艺术复杂程度日益提高的结果,导致各个等级特殊性的职能、权力和义务逐渐减少,乃至取消。在贵族和市民中兴起不同的专业集团,以至于到1789年的法国,等级一词成为空洞无物的名词。②二、二儿 韦尔豪斯论封建主义等级制、绝对主义与开明绝对主义绝对主义脱胎于西欧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母体,同时与封建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国学者韦尔豪斯从德意志的历史实际出发,认为,封建等级制与绝对君主制是前现代欧洲旧政治体制的两个结构性要素。他说,封建等级制事实上并未将社会完全等级化,但的确追求这样的社会状态。等级制一词,含有地方网络建制、地方自治政府和表征统治集团构成之义。首先,韦尔豪斯对德意志的中世纪封建等级制作出类型学界定。他说,中世纪德意志进入人们记忆的是,神圣罗马帝国与大小不等的邦国,并由帝国皇帝和邦国的邦君等级构成了联合性的帝国上层统治集团。大邦君是全帝国层面的选帝侯,是全德意志意义上的大诸侯,其下则是小邦君、小诸侯。小邦君、小诸侯并没有大邦君那样的对于自己领地的名义主权,充其量是自治的政治实体。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在以神圣罗马帝国为名号的德意志展现得最为充分,韦尔豪斯认为,中世纪等级世界是由特权构成的,换句话说,也就是由不同等级的不同特权构成的。大邦君名义上拥有其邦国最高统治权,各地的实际控制权操控在小诸侯手中,同时,大邦君还受制于他的臣僚和城市政府。大邦君、小邦君、小诸侯不同的法权地位构成了等级制的特权体系。由于继承、征服、协约转让,一个邦国或封地更换了新的统治者,其等级特权体系和行政体系不受影响。封地或邦国合并成大邦国,其等级代表会议仍然得以保留,使得邦君不得不面对为数众多的小诸侯等特权等级。这些小诸侯之间并没有某种制度建制维系。例如,18世纪汉诺威选侯辖域内,就至少有六个不同的诸侯。从17世纪起,地方诸侯在宗教上,并不随邦君的改宗而改变信仰。在地方上,出现了等级宪章的制度建制并有所发展。事实上,这些建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邦君的权力。地方诸侯无疑标志着现代国会和代议制的历史进化的一个阶段,但与现代代议制民主有着重大的区别。这些地方诸侯不是民意代表,而是等级特权的化身。地方诸侯的权力在具体情境中有很大的差别,但面对邦君时,他们都声称自己是独立的,邦君代表不了他们,他们有权对政府可能影响到他们自身、他们的臣民,以及整个传统的社会政治格局的一切事务参与意见,判断行止。邦君不是一概反对地方诸侯的意见,邦国国务的协调推进取决于邦君与等级会议的关系。大邦君追求绝对的权力是权力排他性逻辑的必然,尽管绝对主义是一种我们不太好清晰界定的统治形式。韦尔豪斯在德意志的历史语境中,具体地分析了绝对主义的性状。他说,绝对主义像等级制体制一样,在帝国和德意志各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绝对主义意味着邦君像东方专制主义君主那样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那么,在法理上这样的绝对主义是不存在的。在德意志和整个西欧君主享有无限权力的想法,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受到地方诸侯和等级制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不完善的官僚机构的限制。绝对主义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统治制度,最高统治者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的最高权力,并且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在这种体制中,最高统治者行使权力无须经其他机构和集团的同意,并且有监督所有臣民的权力。绝对主义体制在德意志比较普遍,表现得较为典型。在德意志大多数的邦国内,君主们极力扩展自己的权力,限制贵族等级的政治权力。但是,君主们很难完全取消封建等级会议建制。取消封建等级会议建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君主们缺乏在邦国和地方两个层面上履行行政和司法职能的工具与人力资源。在为数不多的情况下,邦君推行绝对主义而导致与贵族的冲突,大都以邦君的失败告终。等级贵族战胜邦君的绝对主义图谋,依赖于贵族自身的团结和超出邦君的经济实力以及与外国宫廷的特殊关系。在德意志众多小邦国绝对主义实行的情况差异较大,在一些邦国实行绝对主义家长制,另一些近乎专业化的官僚机构居主导,还有一些则是贵族对邦君的绝对主义改革形成了强大的阻力。在通常情况下,君主及其官僚机构掌控着发展的进程。他们是全面社会改革的最重要的发动者,在全体国民生活中引入新的政策规划机制。他们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军队和官僚机构中来,并促进社会生活的理性化。在这一进程中,君主的权力成为国家的权力,其臣属官僚化。治国行为逐渐社会化,不再是君主的个人行为,当然更不是贵族的个人行为。贵族总是试图减缓这一进程,以“民主”来对抗绝对主义权力。在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邦君在整体上压倒了各等级贵族,但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仍不可低估。绝对主义君主制还不是完全有效的政治体制,在其存在的地域,它却是行之有效的现实政治网络,并且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评价体系。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绝对主义君主制有助于消除等级自由主义和特权体系,因而为普世性民主化开辟了道路。①韦尔豪斯围绕着绝对主义和开明绝对主义,进一步展开论述:绝对君主制和开明绝对君主制是全欧洲现象。如果把路易十四作为绝对主义君主的范式,在德意志则找不到与之相似者。绝对主义不是一种简单的模式。路易十四创立的君主统治形式不是绝对主义的唯一向度,同样,腓特列一世在普鲁士灰暗、专横、朴实无华的绝对主义统治也不能囊括绝对主义的内涵。这两位君主表征着这样一种统治形式,即追求的东西大于实现的东西,宣示的多于实践的,他们只影响了各自国家的上层,根本没有深入到最广大的农村人口的日常生活世界。在理论上,他们的统治是君主一人的治理,他们是立法者,但不受法律的制约;他们行使权力,也不受任何集团与机构的制约。但这仅是理论上的。绝对主义君主制是17世纪建立的能够适应制止内战、维护秩序与繁荣、重建与改善生活环境的权威的现实要求的产物。通过建立国内和基督的和平、制止封建贵族的专横行为、鼓励经济发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绝对主义君主制得到极大的拓展。绝对主义君权是独占性最高权力,与其前历史上的君权不同,绝对主义君主制创造了正式的国家权威的理念与机构。同时,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创设了维系国家统一与团结的法理体系,它使其自身成为国家权威的载体。各种不同的因素形成了绝对主义君主们不同的自我意识,君权神授论与理性君权论有联系,但两者却不能互相取代。甚至,主张君权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建立与行使的自然权利论也对绝对主义君主们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理性君权论和自然权利论等启蒙理论是与仁慈的君父理论紧密相连的。绝对主义君主们的治国理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揉和了这些完全不同的理论。所谓“开明绝对主义”也是绝对主义的一种形式,它不允许分割绝对主义君权。在多数情况下,开明绝对主义君主政府的治国实践是不受任何限制地行使权力,运用权力革新臣民的传统和习惯,为的是达成理性律令下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绝对主义君主们把自己看作国家未来的监护人、守护者和教导者。老式的新教政治理念在绝对主义中继续存在:权威是与治理良好的警察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君父主义权威确信开明的政府能够指导人民理性地思考与行动,使其成为视野开阔、成熟的市民。开明绝对君主制政府是人民享有的君权统治,而不是人民治理的虚位君政。启蒙运动提出了民治政府理念。开明绝对主义君主坚信,君权能够同人口中极少数富有启蒙思想的人士达成共识,并将其吸纳到宫廷中来,成为绝对主义理念的传播者,社会的教导者和批评者。当然,这种批评必须是有利于绝对主义的,而不能相反。开明绝对君主制政府扩展绝对主义君权,是为了克服落后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建制。在全民中推广启蒙思想和开明政治理念,最终导致对于绝对主义本身的克服。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德意志的开明绝对主义已不再坚持君权神授的理念,而是确信君主的权威是基于人性、社会需要和历史的产物。开明君主把治国看作是理性的行动,把国家看作是理性的建制,并试图将启蒙思想转化为变革的实践。任何一个开明君主都不能彻底革除旧的社会政治体制,但却促使旧体制开始了面向现代的需要而进行缓慢、时有反复的漫长变革。普鲁士的腓特列二世是开明绝对主义君主的典型,即位前就广泛涉猎欧洲启蒙思想。即位后,为了满足臣民追求良好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他不断巩固和扩展国家权力。他同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亲笔撰写哲学著作,他被称为“哲学家国王”,这极大地提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声誉。他的开疆拓土的战功,也输逊于“哲学家国王”的名声。在即位最初几年,腓特列二世开创了一种臣民期盼已久的统治形式和规制政策。他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特别是在新征服的西里西亚地区。他改革司法制度,开始制定通行全国的完备的法典体系。同时,他丝毫没有放松对军队和官僚机构的绝对控制权。他开启了德意志人的政治意识,即一个君主行良治,就能使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得到实质性改善。这种理念,使得德意志政治思想长期固着于国家本位之上。①三、欧洲绝对主义与东方专制主义的区别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中,欧洲的“开明专制”就是指开明绝对主义,而把绝对主义等同于专制主义。西方学者不认同这种观点。早在1955年罗马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法国学者莫斯奈和德国学者哈廷哥就提出:绝对主义不是专制主义,更不是暴政或集权主义。他们指出,17、18世纪不可能出现20世纪内涵的集权主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专制主义和暴政是任何一个对君主不满意的人,能够给予政府最方便的“恶谥”。哈布斯堡王朝总是把腓特列二世叫做东方式的专制主义暴君,普鲁士官僚集团也把哈布斯堡王朝的约瑟夫二世同样称做专制主义暴君。在法国大革命前,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事实数据显示,哪些欧洲国家是专制主义的,哪些不是。①在欧洲绝对主义兴盛时期,欧洲人就在道德约束、基督法和自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绝对主义与专制主义的分殊观念。专制主义特指远东、中东等东方地域的君主政体,那里的君主无法无天、恣意妄为,所有臣民的生命与财产均操于君主一人之手。君主对待臣民像奴隶,并在臣民中大力提倡丧失荣誉感与自尊心的奴隶道德。②这种东方专制主义甚至遭到绝对主义君主的唾弃,路易十四在登基不久后,写道:“有些国家[指东方国家―――引者注],君主深居简出,高深莫测,臣民习惯于生活在奴隶状态,在恐惧与暴力中度日。法国的国民性则完全不同,远古以来的历史教导我们,君主之为君主,是由于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不是相反。在荣誉与尊严的基础上,国王与臣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尽管每个人出身、品级和财产存在差异。”③尽管路易十四的统治也存在着专横与暴虐的行径,但仍无法与东方专制主义君主相提并论。路易十四本人认为,君主举止要得体,要尊重臣民的人格尊严。他说:“要善待每个人,不要说无端伤害人的话。”他特别谴责东方专制主义君主“蔑视臣民的尊严,无视臣民的生命,以冷酷和血腥的代价,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④绝对主义君主自己的剖白,远胜于后世学者条分缕析的学理判析。应当说,路易十四把欧洲绝对主义与东方专制主义的根本分歧明确地指出来了,即是否把人民当作与君主同样的人。

在现代英国政治制度中,王权是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英国政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起着国家的象征与最高代表的作用。但它又没有实权,在实际的决策与行政过程中几乎不发挥任何作用。现代英国王权是指君主立宪制的表征,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是典型的渐进变革的产物。因此,研究英国王权在历史上发展的过程,有助于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机制。英国近代以来的崛起和强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完善,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结构性和制度性支撑。近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三权分立宪政体制国家,应该被看作是英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近代英国正是通过宪政体制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英国崛起时人口不过2000多万。英国先是在1588年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最终在18世纪后期的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而成为世界霸主。并且,随着宪政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英国日渐成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新技术开始不断涌现。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织机,1779年克莱普顿发明了走锭纺织机,1784年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纺织机,等等。而代表经济自由放任和市场经济成熟理论的著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国长达几百年的兴盛史,充分证明宪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可以说,英国所走过的宪政之路是成功的,经验是可贵的,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研究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认识近代英国的崛起,有助于提供线索,抓住根本。就其深远意义而言,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完善不仅是国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宪政国家都是效仿英国宪政体制而走上宪政道路的。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近代英国的宪政体制及其价值观念与中世纪的宪政体制及其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此,霍布斯鲍姆强调:“这种对激烈对抗的回避,这种对新瓶贴上旧标签的偏爱,是不应与无所变革混为一谈的。”中世纪至近代,英国的宪政发展分为前后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首先是中世纪等级制混合政体,然后通过近代宪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稳固的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政体。英国从中世纪的《自由大宪章》开始,由于封建地方贵族、城市与王权的对立、冲突,在封建制度下开创了英国宪政的传统,创立了封建制混合政体。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强大,社会冲突逐渐转变为地方贵族与国王、市民阶级之间的冲突。封建制度不利于集权国家的发展,而商品货币经济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庞大集权国家的保护。由庞大中央集权国家保护,可以加快资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同时,国家的悖论也被提了出来,拥有一个强大而权力有限的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国家权力的增强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强大的政府虽然能够保护产权,但是也会因为国家权力的强大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所以,自由市场制度的发展必须伴随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的建立。绝对主义国家只能从道德上尊重和保障产权,但在制度上却无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产权。17世纪英国率先建立了三权分立宪政体制,开始用分权的手段,来解决国家作用的“本质两难”。这时分权的社会等级色彩逐渐淡化,职能色彩逐渐增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的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法独立都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力。宪政对公共权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过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代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并为1780年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性基础。可以说。近代英国是伴随着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而崛起的。英国由于革命的失措而得出结论,认为没有国王只能导致国家混乱,因而在废除了王位、处死了一个国王后又大张旗鼓地重新迎立新国王。这是王权在经历了覆灭之后又得以恢复的社会文化背景。但王权若不经过彻底的改造,仍旧坚持专制主义的窠臼,那么它在恢复之后就会再度覆灭。1688年的危机正说明了这一点。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在这以后,经过一系列的缓慢变化,国王的实权逐步丧失,最终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虚君”。但它作为民族象征的作用仍然保留下来,它是民族的最具权威性的对外代表,同时又是民族团结与统一的象征,是“合法性”的最形象的人格化体现。英国王权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演变,每一次演变都是它适应变化的历史条件的结果。英国王权之所以存留到现在,正是这种旺盛的适应机制在起作用。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王权的第一、二、三阶段在全欧洲(至少是中、西欧)都大体一致,而真正的差异是出现在第四阶段。由此可见王权在近代社会转型中面临着真正的危机。相比之下,法国的王权企图阻止现代化过程,结果覆灭了;德国的王权企图操纵现代化进程,结果也覆灭了。只有英国的王权由于种种因素成功地适应了近代社会转型(尽管时常是被动地),结果被留存下来。这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独特现象。如果想了解英国由中世纪到近代的历史知识可以看看这些书: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革命世纪》(Christopher Hill, The Century of Revolution)《斯图亚特宪政》《英国史》(W. E. Lunt, History of England)《英国文学史》《英国政治思想》(Christopher Morris, English Political Thoughts)《英国历史的形成》这些我都看过,觉得蛮有用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不懂的,欢迎你随时问我。

把可口可乐健健康康快乐健健康康

反对本本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此文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有些人在党内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批评了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 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的著名论断, 明确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在这篇中还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以及从对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摆脱出来, 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正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毛泽东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原名《调查工作》。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在这篇著作中,作者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细节;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文中还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首次提出是1929年6月[1] ,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一、经典文献类: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4、《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5、《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年版。 8、《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研究著作类: 1、张静如主编:《毛泽东研究全书》(全五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2、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权延赤著:《走下上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4、龚育之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 5、黄允升等著:《历史怎样选择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徐焰著:《军事家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7、李君如著:《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李君如著:《毛泽东与后毛泽东的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沙健孙:《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选择》,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经典著作 毛泽东著作: 1.《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 3.《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 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5.《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 6.《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7卷) 7.《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 邓小平著作: 1.《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国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政治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 (寻乌调查)

思修论文爱国主义的参考文献

思修结课论文——弘扬中国精神 1500字【摘要】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国精神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尊重。随着基督教的衰落,中国以伦理与审美为本的文化在现代反而富有生命力。尤其是中国二元中和的文化精神使中国自古就允许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建立后现代的环境伦理学和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而国际关系中的“协和万邦”则会导向一个和平的绿色星球,这比崇尚二元对立与炮舰政策的西方文化精神更有利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因此,随着中国梦的真正实现,世界文明也会因此而得以提升。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梦的全面实现依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中国独立自强的层面,没有这个基础的层面,中国就会陷入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泥潭而任人宰割。中国自强强国的梦想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得以实现的:这表现在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更表现在1951年7月就基本上分出胜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梦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摆脱贫穷而在经济上起飞,从邓小平领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人民在逐步走向小康,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富国梦正在逐渐实现。中国梦的第三个层面就是中国精神得以弘扬。即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国的价值观得到世界的认可,使中国真正在国际上获得尊重。正是在这个方面将中国梦与中国精神密切联系了起来。固然,中国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悠久精神,甚至高举反传统大旗的“五四”一代人,由于他们在童年、少年阶段读了大量的中国典籍,身上具有浓重的传统文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拯救家国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因而尽管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被蹂躏的危险,但是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拿绿卡”住在外国,都充满了传统文人所具有的那种强烈使命感,毅然归国拯救华夏;倒是“文革”一代不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学子,走出国门就不想回来,有的甚至还拿着绿卡回国傲其邻人!这就是季羡林临终前为什么那么重视国学教育,因为这种国学教育能够使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国精神内化成中国人的文化血液,抵制一切不利于中华民族的言行。而且,中国精神还有超越爱国主义而具有拯救现代化弊病的文化价值。儒家在忠实于大地的伦理法则下,实现了类似宗教的不朽与超越应该看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在不平衡与精神痛苦中完成的,中国要在社会的现代转型中避免个人的孤独感与荒诞感造成的畸变与裂痕,文化梦的意义就显示出来了。不然的话,各种怪力乱神与邪教就有了滋生的土壤。事实上,西方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伴随着的正是上帝逐步死亡的世俗化,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文化的大厦几乎是轰然倒塌,西方人在精神上如临孤独痛苦的荒原。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不是以神明为本的文化,因而现代科学可以摧毁基督教的创世造人,却不能摧毁儒家的礼义。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与现代科学并没有大的冲突,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以及“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①等语录来看,孔子基本上是不相信鬼神却鉴于宇宙之大而对鬼神取存疑的态度。这种世俗化的姿态不但使中国文化接受起现代科学来并没有什么障碍,而且对于现代与后现代的人文重建也有重要价值。中国是以伦理(儒家)与审美(庄学)为本的文化,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对审美超越的追寻都可以在中国文化中找到知音。那么,怎样使伦理与审美结合,来消除现代人的焦虑与价值危机?这就是中国梦所要展示的现代文化魅力。中国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孔子的伦理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这种人本精神足以抵御西方传统的神本主义和现代的物本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在基督教衰落之时以拯救文明为己任的白璧德(Irving Babbitt),到儒家文明中寻找拯救西方的新人文主义。儒家在忠实于大地的伦理法则下,实现了类似宗教的不朽与超越。儒家为什么以孝道为本并且具有祖宗崇拜的文化特征?因为人的生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向上可以追溯到祖宗。而生养子女保证祖宗的生命血脉得以延续,从而实现生命的不朽也非常重要,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个体的生命就在整体族类的生生不息中得以超越,情感在伦理之乐中得以抚慰。而士大夫还要在“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血脉的延续中发挥作用。当然这种超越是整体性的,当人作为个体的时候,儒家尤其是道家还倡导审美的超越。在基督教的大厦倾覆之际,这种以伦理与审美价值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其在当代世界意义尤其值得重视。甚至在现代化建设中,都可以发现这种伦理价值的积极意义。中国的现代转型不可能再像西方那样,进行海外扩张掠夺殖民地,那么,儒家教化的资本积累不但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了条件。中国文化“和”的观念,在当代世界最应该受到推崇与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概念不同,中国的二元概念都是反对对立要求中和的。按照中国的传统,乾与坤、天与地、男与女、夫与妇、父与子等二元概念都要求中和,因为天地合,才能生万物;男女和,才会有父子;君臣和,社会有机体才能正常转动。这就是《国语》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儒、道、阴阳各家的共性,就是都推崇“和”。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庄子致力于和而反对分。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他以“克己复礼为仁”,又说“礼之用,和为贵”③,并将致中和的中庸之道看成是至高的道德。《礼记》中的《中庸》一篇,就是阐述怎样致中和的,并以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把握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就能把握中国精神之脉动。那么,二元中和的中国精神比二元冲突的西方传统为什么更适合当代世界?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起。《圣经》中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的,并让人支配天上的鸟、地上的兽和水中的鱼。这样一来,人与世界万物相比就处于鹤立鸡群的地位,正如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跟属人的灵魂相比,太阳、月亮和地球算得了什么呢?”④这种教化与工具理性相结合,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态灾难越来越严重。与西方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相比,中国文化精神则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认为人应该“敬天礼地”,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生态智慧加上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王维的山水诗、画的艺术实践,对于当代建立后现代的环境伦理学和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该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 爱国主义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二、爱国与爱国主义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参考文献:[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6]卫兴华 林 岗主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你们还要求写论文啊?!

爱国主义论文和参考文献

论当今时代何为热爱祖国 初次听到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论述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仿佛久旱逢甘霖一般,因为它解决了一个困扰在我心头多年而又不知该如何去处理的难题。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开放搞活理论以后,到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大跨步的提高。 但是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幅度却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这也就造成了现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正常现象,例如: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等,严重地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论述正确地把握了时代所产生的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鲜明地区分了光荣和羞耻的界限,为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八荣八耻”中,我着重想谈一谈的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一条,因为如果说“八荣八耻”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的话,那么“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这个论述的总纲,所有的其它七条都是围绕着这条展开的,如果做不到这条,那其它的也不可能做的到。 不过,我现在想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现今的社会究竟怎么做才叫热爱祖国呢?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忠君爱国”是每一个人首先要牢记的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侵略就是热爱祖国,但是在现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和平年代,什么才叫热爱祖国呢?从小学到大学,每一所学校都没有间断过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个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被我们牢记于心,不断的激励着我们。不过毕竟英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这些教育对我们并不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无法明确的指引现今的年轻人,从而也造成了现今社会中的两种走极端的人,一种是以“愤青”为代表,他们极端的抵制日、美等国,是这些国家的东西就不让使。应该这是不对的,毕竟人家的技术要比我们先进,我们应该引进来,从而加以学习和利用。另一种则是以“哈韩、哈日”一族为代表,他们疯狂的追逐着这些国家的一切,连自己是哪国人都忘了,这些当然是更不可取。 其实在现今社会有很多行为都可以被称作爱国,例如:做好本职工作是爱国;为国家多缴税,按时缴税就是爱国;甚至在植树节栽了一棵树,也可以算是热爱祖国的行为。总结起来,我觉得在现今时代的热爱祖国应该体现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祖国争荣,不给祖国抹黑,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争取早日使祖国腾飞,这是我们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做到的。 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学历高的人,素质也高,也就更知道爱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同学现在在美国留学,他在一家邮局打工,他的老板叫大卫,是个人很好的小老头。来这个邮局的大多数人都认识他,有时候顾客的信忘记贴邮票,他都会自己出钱帮人家贴好寄走,是个乐于助人,并不执著于金钱的人。有一天早上上班的时候,邮局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是寄给以前住在大卫家的一个中国女孩的,但这个女孩去年十二月份的时候已经回中国了,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突然有人寄这张卡片来。本来这类明信片只需要直接写上“人已不在”投回邮筒就好了,但大卫却突然生起气来,我同学感到很奇怪,问他怎么了?接着大卫就开始跟他义愤难平的讲了起来: 原来一年前这个女孩突然到邮局来,说想找工作。当时好像只有在邮局工作的另外一个中国女孩周惺在,于是周惺就跟大卫说有人来找工作。大卫以为这个女孩是周惺的朋友,于是二话没说就让她来上班了。工作了不久,女孩说想找房子住,因为要毕业了,想参加了毕业典礼再走,但是目前的房子合同到期了,几个月短期的房子又不好找,问可不可以住在大卫家里面。大卫家里正好有一间房子空着,于是就让这女孩住进来了。这个女孩看了房间以后,要求换床,换地毯……好像把大卫当房东看。大卫当时很困惑:为什么你开始要求住进来的时候把我当朋友看,一分钟后我马上就变成了你的房东,要帮你换这换那的。但大卫还是丢下工作马不停蹄的买了新地毯新床……不过讲好要收女孩的房租。但是更麻烦的事情却在后面。女孩住进来后,就不断对大卫指手划脚,而且一点也不顾及别人,凡事只图自己方便。举个例子说,女孩跟大卫说需要冰箱空间放东西,于是大卫帮她腾了空间出来。女孩却还质问大卫:为什么你要买这么多牛奶?!占了冰箱这么多地方? 大卫心想:这是我的房子,我喜欢fresh milk,况且我还只买了两瓶……。大卫说,住在他家里的另一个中国女孩子周惺都说,对这个女孩子跟大卫和他妻子说话的方式难以置信。这还只是很多事情中的一件,后来大卫和他妻子终于受不了了,于是要求这个女孩离开。女孩说可以,但是需要时间找房子,大卫同意了。这之后没几天,估计是礼拜一或二,这个女孩跟大卫说希望提前预支自己的工资,因为一般大卫付工资是在每周的最后一天上班的时候付,也就是星期六。大卫就提前开了一张支票给她,当天下午她就把支票存入了自己的账户。接下来第二天,当大卫下班回家的时候,发现这个女孩的屋子已经人去楼空,留下一堆垃圾,而且没有付前面的房租。当大卫气急败坏的跑到银行想要阻止那张支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我同学还了解到,原来寄明信片的对方是一家讨债公司,他们也是想要回这女孩歉下的另外一笔钱。大家可想而知,这个女孩给中国留学生乃至中国的形象造成了多坏的影响,而且像这样的留学生还有不少。所以要想做到热爱祖国,不光要提高一个人的学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才行,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条很长的路。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热爱企业应该就是热爱祖国的体现,因为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给国家缴纳更多的税,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决心今后要以“八荣八耻”作为我的座右铭,从自身找不足,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注重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把企业的荣辱当作自己的荣辱,做到诚实守信、勤奋爱劳,与同事团结互助,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富有针对性地结合公司“两会”精神进行学习充电,为公司将来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 热爱祖国 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我们应该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和敌人做殊死的斗争,因为他们,我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富强。因此,我们要时常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我为此而感到骄傲!” 人类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就是做一个攀登者去攀登这座高山,因为山的顶峰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要时刻牢记。 我们要从小树立起爱国精神。毛泽东主席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他曾经说过,有的人学习看起来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穿衣吃饭,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是很没有出息的人,我们应该时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而发奋学习,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做贡献。 爱国首先要从小事做起。在升国旗时,少先队员要行队礼,不是少先队员的同学要行注目礼。平时日常生活中要爱护红领巾,应该为自己是少先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在学校里要戴红领巾,上体育课时可以吧红领巾摘下来,叠好放进书包。回到家里要把红领巾放在床头,以便第二天起来时佩带。红领巾要定期清洗,保持干净整洁。虽然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但是却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爱国其次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进而推进到共产党注意的理想境地。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 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效率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到那时,我们将真正成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我们要如何爱国,如何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造福,让我们一起向着“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目标前进吧! -----------------------------------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 一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强调的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发展,是对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振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凝聚全民族力量,紧密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悠悠历史长河,无论经历多少沧桑巨变,中华儿女总是坚守着一份对祖国的无比忠诚、无限热爱。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尊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舍生取义、精忠报国,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恰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热爱祖国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传统美德,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爱我中华,爱我祖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才使我们的祖国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道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深刻变化的国内环境,在“热爱祖国”还是“危害祖国”这个大是大非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牢固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观念,坚决反对任何危害祖国、分裂祖国的行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模范,团结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一个民族,要讲民族大义;每个公民,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这样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走向富强。知荣明耻,热爱祖国,就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切实加强道德修养,时时处处都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特别是要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爱国热情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统一大业而共同奋斗上来,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形成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营造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良好氛围。 回答者: 雪孩子村庄 - 魔导师 十一级 10-31 11:05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 2006-03-18 内容提要:本文对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之间关系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自由为进入自主的一种推动力,民族主义依其构建国家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其对现实国家有不同的影响;民族主义内整体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制度建构具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要防止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现实国家应加强其合法性,在多民族国家内,这需要创建一种综合性文化。 “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最早是140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和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济哲学”辩论会上提出的。此后这一名词逐渐为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所采用。然而时至今日,此概念并未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界定。本文无意厘清这一概念,只是尝试对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所谓国家建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共同体的建立;二是国家制度的建立. (1(民族主义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是“民族”。英文中“民族”(nation)一词来源於拉丁文“natio”意为“生存之物”,`而natio又来源於古希腊文ansci的过去分词natus,意思是“生育”。从词源上看,nation一词并无多少政治含义。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更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韦伯曾说过:“在谈到

爱国主义在初中美术课堂论文参考文献如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欣赏课和技法课,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该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 爱国主义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二、爱国与爱国主义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参考文献:[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6]卫兴华 林 岗主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爱国主义主要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就一般意义而言,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属于两种不同价值观,爱国主义强调付出,自由主义则强调对个体权利的维护。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

《现代性视角的爱国主义及其 教育 的思考》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新一代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新时期的爱国教育应当也增加新的元素,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故此,本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从现代的角度来分析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对其中的弊端进行考察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思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是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当具备的 基本素养 ,而如何爱国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领域,它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学生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个不断更新的历史话题,包含着人们对祖国的丰富感情,同时也是人们所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着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的来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上下五千年而历久弥坚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存在。

1.爱国主义

何谓爱国主义?借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人们在意识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对祖国的热爱,并且能够进行实践。邓小平同志曾对爱国主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全国人民有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他们以热爱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荣誉和尊严为耻。学术界也对爱国主义提出了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一词,其内涵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1]

爱国主义需要以社会为支持,它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所特有的情感就进一步内化为人与人,人与所处本地区环境的深切感情,并逐渐将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情。爱国主义蕴含着人们对自己所处领域的深沉热爱,萌发了远方人们对本国故土的眷恋。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而且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于大学生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它归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 文化 、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从而为振兴中华和实现四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具有着特殊性,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规律可行,高等学校的教育也是独特的,教育理论和 方法 受到规律的约束和制约。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爱国热情,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以及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使命,将爱国主义思想向社会大众、学生群体进行灌输。

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激发教育者的爱国情怀,并将内在的思想感情升华为爱国实践。

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滞后,层次不清晰

时代在不断发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的内容也需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的知识点是不同的,但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把旧的话题重拾起来,没有丰富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和差异性教学。

2.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 的陈旧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就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包括直观的认知教育如升国旗、认识国徽、识别地图等等,促使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上述的这些教学方式已经是司空见惯。他们希望教育教学有更多的内容,有更新颖的方式。但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一板一眼,内容过于简单。

3.爱国主义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不强

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过于抽象和理想化。[2]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时没有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体价值选择,没能结合他们的个性发展特征和心理行为特征;过于侧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爱国情操培养以及爱国意志的锻炼。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1.合理运用教育媒介,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的信息环境已经由相对封闭的状态成功转变为开放、全面的接触。大学生所处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探索新的教育法则。我们可以借用新媒体来拓展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提供的是海量的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在具体的做法上,一方面是将爱国主义的内涵提炼出来,充分利用网上团校和党校这些条件,结合现代化的网站、视频以及经典案例,将爱国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在基本的讲授内容上,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特点,让同学们快速快速地了解新鲜事物,加大对当前国家和国际大事的关注,这也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

爱国主义教育要保证内容丰富和层次清晰,还需要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者即教师的努力,这些教师接受了现代化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有重点、分阶段地将爱国主义的内涵传授给受教育者。

2.创新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要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今天,创新教育方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首先,可以借用网络载体,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宗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输入计算机,通过网上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或者论坛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方向。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社团,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例如借助虚拟的交流平台[3]开展网上有关爱国主义内涵的知识竞赛如近些年在大学校园里例行的党的教育知识竞赛,从而抒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并在有意识的思考和参与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再次,是重视建设校园手机的文化氛围。现代的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这种现象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如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手机搜素以及手机杂志等途径给手机用户提供爱国主义的短信或者彩信,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3.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最崇高的、最远大的理想目标,同时也需要有切实可行,普通大众也能达到的切实目标,否则它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引导时,第一,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和保证;第二,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第三,要以爱国主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思想贯穿学习的始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或者是文化历史名人的诞辰或者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纪念日来进行教育。[4]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当前社会、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如何。最后,需要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指标,将这些浓缩的精华牢记于心,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四、结语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它是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它将各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它也能指导着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但是,面对现代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问题,作为国家政府、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三方,都需要从自身方面进行改造,培养新生代对祖国的热爱并为此付出行动。

参考文献:

[1]马建.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J].中国高教教研,2012(03):150

[2]潘亚玲.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139

[3]林奇清.试论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辽宁行政学报,2011(02):137

[4]闰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24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417000)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如下主要内容:一、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三、增强国防观念。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增强国防观念,不仅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四、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作为中华儿女,你不一定赞成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却不能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不能不拥护祖国统一。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