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线阅读
基于Internet的机械优化设计系统研究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10-16 1.1 引言 10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2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4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 1.5 小结 14-16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 16-22 2.1 引言 16 2.2 ASP技术 16-17 2.3 ASP.NET技术 17-19 2.3.1 ASP.NET特点 17 2.3.2 ASP.NET开发语言 17-19 2.4 VB.NET语言 19-20 2.5 WEB数据库技术 20-21 2.6 小结 21-22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22-30 3.1 引言 22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2-25 3.2.1 技术可行性 22-23 3.2.2 操作可行性 23 3.2.3 系统开发工具 23-25 3.3 系统结构设计 25-26 3.4 系统模块设计 26-28 3.5 小结 28-30 第四章 优化设计方法数据库模块 30-40 4.1 引言 30 4.2 模块的内容 30-32 4.3 模块的实现 32-33 4.4 使用说明与应用 33-39 4.5 小结 39-40 第五章 优化设计算法模块 40-56 5.1 引言 40 5.2 算法内容 40-41 5.3 计算方法 41-51 5.3.1 一维无约束优化 41-43 5.3.2 多维无约束优化 43-47 5.3.3 约束优化 47-50 5.3.4 线性规划 50-51 5.4 模块的实现 51 5.5 使用说明与应用 51-55 5.6 小结 55-56 第六章 机械零件优化设计模块 56-78 6.1 引言 56 6.2 计算内容 56-57 6.3 弹簧优化设计 57-64 6.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8-60 6.3.2 优化方法的选择及实现 60-61 6.3.3 使用说明及应用实例 61-64 6.4 轴类零件的优化设计 64-69 6.4.1 数学模型 65-66 6.4.2 优化设计 66-67 6.4.3 使用说明及应用 67-69 6.5 其它零部件的优化设计 69-77 6.5.1 杆件优化设计 69-71 6.5.2 圆柱齿轮优化设计 71-74 6.5.3 滑动轴承优化设计 74-75 6.5.4 机械系统优化设计 75-77 6.6 小结 77-78 第七章 其它模块 78-86 7.1 引言 78 7.2 设计软件数据库模块 78-83 7.2.1 概述 78 7.2.2 模块内容 78-80 7.2.3 使用说明与应用 80-83 7.3 客户留言模块 83-85 7.3.1 概述 83 7.3.2 界面的设计 83-84 7.3.3 使用说明与应用 84-85 7.4 小结 85-86 第八章 系统测试 86-92 8.1 引言 86-87 8.2 测试原则 87-88 8.3 测试方法 88 8.4 测试过程 88-89 8.5 测试结论 89-90 8.6 小结 90-92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2-96 9.1 工作总结 92-93 9.2 主要结论 93 9.3 进一步工作展望 93-96 参考文献 这个是大纲,有全文与我索取免费全文
数据库结构的优化方面的论文,键盘论文网很多的哦,之前我也是找他们帮忙的,写作老师指导的很专业,呵呵还有些资料,你看下1)以往和现有的数据库加密方法基本上都是面向数据值的。如:基于文件的数据库加密方法、基于记录的数据库加密方法、基于字段的数据库加密方法、以及面向数值加密的各种改进和提高性能的加密方法等。2)本文提出了一种结构化加密的概念、理论、方法与体系结构,这是不同于普通数据加密而是专门面向数据库结构化特点的全新理念。 首先,对传统的数据库数据加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其进行归类和介绍,指出了数据加密应用于数据库数据的不足和局限性,分析了结构加密的意义。 其次,根据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是结构化的这一特征,提出了结构加密的思想。3)将经典数据库理论中的函数依赖定义进行广义延伸,提出了语义依赖的概念,并据此给出了关系模式内属性不相容、数据库模式内关系模式不相容、记录顺序不相容等结构加密所需的基本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结构加密的关系模式分解、合成基本原则。4)用实例说明了结构加密的过程和结构加密定义的作用及涵义,对数据库结构加密方法的安全性和效率进行了评估。 再次,介绍了结构加密算法的数学模型和原理,面向数据库结构加密的数学建模和结构加密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给出结构加密的体系结构,结构加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及方法。 5)最后,用实验对结构加密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全面的实验数据来对数据库结构加密和传统数据库数值加密从安全性和效率上进行全面比对分析,最终设计出结构加密原型系统。还可以吧,主要是通过加密的方式改进数据库结构,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参考下键盘论文哦
计算机网路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资讯时代的研究热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医院网路安全维护对策 》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提升了工作效率,医院工作也是如此,这让人们感到欣慰和高兴。但与此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网路安全性令人堪忧,因此如何维护医院计算安全成为人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在下文,笔者首先分析影响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的因素,然后阐明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技术,最后深入探讨维护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网路安全;维护对策
计算机网路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提升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当然医院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医院各部门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路的辅助,如医院的挂号收费系统、问诊叫号系统、医疗记录、医院人事管理等系统。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医院各部门工作已经转变为资讯化与数字化,这有效地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伴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路的安全性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如何维护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影响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的主要因素
1、影响计算机网路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相关因素
1计算机相关因素之伺服器众所周知,伺服器是计算机的基础构成,计算机网路的安全取决于伺服器的效能。伺服器如何保障计算机网路的安全呢?通常情况下,伺服器是通过资料库与计算机终端的连线和控制实现保障安全功能,因此伺服器的质量需要重点把关。
2计算机相关因素之网路布线组建计算机网路的重要环节即为计算机网路布线,规范的网路布线不但可以提升整个计算机网路的效能,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机的网路成本。但若是网路布线出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如计算机网路线路断裂、线路交叉,这将会干扰计算机网路,出现干扰讯号等情况,这将会严重影响医院各部门的工作。
3计算机相关因素之中心机房中心机房被称之为计算机网路的大脑,其起到控制计算机网路的作用,若中心机房存在安全隐患,则计算机网路安全存在隐患。
2、影响计算机网路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二:人为相关因素
1人为相关因素之误操作计算机网路系统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若是有医护人员误操作计算网路,则有可能导致计算机网路出现故障,甚至可能导致医院的整个网路系统瘫痪,如诊疗系统。
2人为相关因素之缺乏网路安全防范意识部分医护人员将网路账户随意借给他人使用或公共使用,这样的行为有可能导致医院计算机网路遭到破坏或攻击。
3人为相关因素之网路黑客的存在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路黑客是医院计算机网路的较大威胁,他们不但窃取医院资料资讯,而且破坏医院资料资讯。
二、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笔者重点阐明两种方法,一是防火墙技术,二是资料加密技术。
1、防火墙技术
什么是防火墙?防火墙实际是隔离墙,是一种将内部网路与公众网路分开的“墙”。它能允许你认为安全的人进入网路,阻止你认为不安全的人进入网路,尽起所能阻止黑客。自从防火墙技术诞生,一直在计算机网路安全技术中担当重任。经实践,防火墙技术根据计算机使用者的需求和设定,可以实现对资料的保护。医院作为计算机使用者也是一样,通过对防火墙的设定保护医院计算机网路的资料资讯。若是资料资讯不安全,防火墙可以阻止其进入,以保证医院计算机网路的安全。
2、资料加密技术
资料加密是一门技术,是计算机网路安全技术的基石。它可以将明文资讯加金钥或者进行加密函式转换,变为无意义的密文,而接收方可以将收到的密文进行函式解密或通过解金钥匙进行解密而得到明文资讯。作为计算机网路安全的关键技术,其较多的被应用于保护网路资料的安全,如网路资料的传输或储存过程。医院属于涉及较多关键资料资讯的部门,因此资料加密技术适用于医院计算机网路。使用资料加密技术就相当于给医院的资料资讯加上了保护壳,即便是资讯被窃取,不经解密也无法解密资讯。
三、维护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对策探讨
1、建立健全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制度是基础
建立健全计算机网路管理制度是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法可依,才可以解决人为的影响因素。首先,专门的计算机管理机构,专人专岗;其次,明确分工,实施安全责任到个人制度;最后,对医护人员进行计算机规范操作培训和网路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2、建立安全中心机房
通过上文影响计算机网路安全因素分析可知,要解决计算机的相关影响因素,可通过建立安全的中心机房。第一,伺服器需要重点把关,采购时须选取高质量的且效能较好的;第二,医院网路布线应符合网路布线的规范和要求,避免出现断裂、交叉等现象的出现;第三,医院中心机房的选择应注意温度、溼度及供电情况,以保证中心机房的安全;第四,医院计算机全部使用防火墙技术。
3、改善资料加密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资料加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为保障医院计算机网路的安全,为保障医院的关键资料资讯,医院应不断改善资料加密技术,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料加密技术。
四、结束语
综上文所述,计算机网路技术给医院的工作带来了便利,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同时网路技术也带来了资料资讯保安隐患,因此笔者分析了影响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并就如何维护医院计算机网路安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云志.浅析计算机网路安全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J].资讯系统工程,2012,2:73-74.
[2]钟余军.网路安全管理在医院计算机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04:139-140.
《 计算机网路安全分析 》
【摘要】为进一步保障计算机网路的安全,本文对计算机网路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网路的防御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路安全;安全隐患;防御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联网规模也在逐步扩,并且其涵盖的资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大,这给使用者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对使用者的困扰也越来越严重,带来的麻烦也在不断增多。因此要想使网际网路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使用者,我们首先必须确保计算机网路的安全。
1计算机网路安全面临的威胁
很多因素都会对计算机网路安全造成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有意的因素,也有无意因素,有些是人为的,有些是非人为的,我们大致可把计算机网路面临的安全隐患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实体摧毁
电磁攻击、兵力破坏以及火力打击是威胁计算机网路安全主要的实体摧毁,它们都属于硬杀伤威胁。
1.2无意失误
如操作员在安全配置上不完善,有漏洞存在,网际网路使用者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自身账户的随意转借,或与他人共享一个账号,等这些行为都会对网路安全造成无意威胁。
1.3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当前很多计算机网路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就以往的黑客攻击情况而言,我们可把这类攻击大致分为两种:网路攻击与网路侦察,其中网路攻击主要指黑客采用各种方式,对使用者资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进行有选择的破坏,而侦察是采用截获、窃取、破译的方式来对使用者的机密资讯进行盗取,黑客在侦察过程中不会影响到网路的正常执行,这两种攻击都会对计算机网路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1.4网路软体的漏洞与“后门”
网路软体通常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与漏洞,也正是由于这些缺陷与漏洞给黑客的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后门”也是黑客进行网路攻击的首选目标,“后门”的设定主要是由进行软体程式设计的工作人员来设定的,这些程式设计人员设定“后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我方便,一般这些“后门”很少会有外人知道,但“后门”一旦被黑客利用,其必然会给整个网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计算机防御对策
按照网路作战目标范围的不同,我们可把网路作战模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实体层次、网路层次以及资讯层次,依据对抗层次的不同,计算机网路也应有不同的防御对策。
2.1实体层次的防御对策
通常把实体层次的计算机网路认为是:借助一些常规物理方式,直接破坏计算机网路系统的实体,在平时,行政管理上的漏洞是黑客破坏计算机网路系统实体的主要方式,在战时,主要指借助高科技武器,对敌方的网路节点与通讯资讯直接进行摧毁,我们进行实体防御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系统、通讯装置以及网路伺服器等不要遭受人为破坏,严防发生各类偷窃与非法闯入计算机控制室的行为。在进行网路组建时,应对网路的实际结构,布线,路由器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定,提高其抗摧毁能力,连线外部网路时,对内部网路结构利用防火墙遮蔽,身份验证外界访问,进行资料过滤等。此外对于网路系统中的一些重要部件,应有专人负责看管,严防遭受自然或人为的各种破坏。
2.2能量层次的防御对策
对于能量层次的计算机网路对抗我们可把它大致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敌对双方以制电磁权为中心的物理能量对抗,敌对方使用强大的物理能量干扰对对方的资讯网路进行压制与嵌入,进而对对方的资讯系统进行摧毁。另一方面又指利用技术手段来探测物理能量,来采集与分析计算机讯号,进而非法窃取一些秘密资讯。对于这一层次的计算机网路防御,可通过做好计算机设施的防电磁泄露工作与抗电磁脉冲干扰工作类进行防御,具体可把一些干扰器安装在网路重要部位进行防御,或建设相应的遮蔽机房等措施来进行防御。
2.3资讯层次的防御对策
就资讯层次的网路安全防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防护外围辐射,具体可通过加装一些效能良好的滤波器在电源线与讯号线上,把传输阻抗与导线间的交叉耦合尽量减小,以及加装一些电磁遮蔽网在网路中等等。另一类是防御自身辐射,我们又可把这类防护措施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借助各种遮蔽电磁的措施来进行防御,如遮蔽装置的金属部分以及各种接外挂,另一种是防护干扰的措施,计算机系统进行工作时,可借助干扰装置来形成一种伪噪声辐射于空间,进而对计算机系统的实际工作频率以及资讯特征进行掩盖。此外,我们经常用到的维护计算机系统网路安全的措施还有防御黑客攻击、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资讯加密技术等等。
3结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农业以及国防等方面计算机网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将有计算机网路的渗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计算机网路的脆弱性与潜在的威胁,应用一些有效的安全策略来维护计算机网路安全,同时,由于计算机网路当前也正出于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其自身也难免存在一些缺陷,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技术攻关,重视技术创新、大胆突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计算机网路的安全,才能使计算机网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马辉.分析计算机网路的安全隐患、阐述防御对策[J].现代情报,200506.
[2]胥天祥.计算机网路安全分析与防火墙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资讯,201302.
[3]赵景,李硕.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计算机网路安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体工程,201416.
[4]莫豫峰.基于网路环境下计算机网路安全分析及防范[J].矽谷,201108.
《 计算机网路可靠性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摘要:网路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极大的方便,为了适应技术发展要求,提升计算机网路可靠性研究和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该文以网路可靠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优化设计的重要意义,并简单介绍了基本原则,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为提升网路可靠性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路;可靠性;优化设计;策略
1计算机网路可靠性定义
一般而言,计算机网路可靠性指的是网路资讯系统的特定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如效能要求、时效性要求达到一定标准的功能特性。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路可靠性已经成为资讯系统最为基本的要求保障,是资讯系统提供可靠服务必须遵守的设计与执行原则。根据业界标准,度量计算机网路可靠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人为或者自然破坏条件下的网路抗毁性要求、不可预知条件下资讯系统生存能力和网路资讯系统提供服务的有效性要求。具体而言,人为或者自然破坏条件下的网路抗毁性要求指的是资讯系统在人为或者自然破坏条件下,出现部分网路节点或者线路失效后,资讯系统有效供给能力以及提供持续 *** 的能力,其主要侧重点在于破坏条件下的网路可靠性保障。简言之,提高网路资讯系统抗毁能力能有效的应对网路大面积瘫痪事件。而不可预知条件下资讯系统的生存能力则是在随机破坏条件下网路资讯系统的可靠性保障。随机性的破坏主要是指由于网路装置瘫痪或者损坏以及网路线路的老化等因素引起的网路拓扑结构变化,从而造成的资讯系统存在持续 *** 不足。而网路资讯系统提供服务的有效性更多的是侧重于具体网路业务方面的要求。以常见的网路资料为例,网路资料延时、资料的通达性都是具体的表现。通常计算机网路设计与应用人员将资讯系统可靠性保障归结为各种装置的硬体保障,而忽视了人员可靠性、软体平台的可靠性保障,因此,可靠性保障不仅仅关乎于硬体装置,对于人员管理以及软体平台管理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今后的系统优化升级以及平台保障方面应予以综合性考虑。
2研究计算机网路可靠性意义
1提升计算机网路服务和抗破坏能力
计算机网路可靠性研究就计算机网路自身而言,有效保障了其网路服务的持续性要求以及抗破坏能力,这是计算机网路资讯系统的本质要求。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及优化设计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和应对由于人为破坏、自然灾害、装置损坏、软硬体平台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带来的资讯系统网路资料交付处理能力以及各种基于网路的资料服务持续性保障。正如上文所述,无论是在生存性、抗毁性方面的要求,还是在有效性方面的要求,都是以网路基础作用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的,由此可见,探讨计算机网路可靠性的意义首先要能够有效提升资讯系统网路服务以及抗破坏能力。
2应对当前严峻的网路资讯保安重要手段
资讯保安已成为当前资讯系统发展面临的重要威胁,从横行网路世界的木马病毒、到令世人瞠目结舌“棱镜门”事件,再到现如今每年数以亿计的资讯资料损失,网路资讯保安无不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网路可靠性研究,可以在两个方面应对当前日益突出的资讯保安问题,首先,从物理支撑方面,通过一定的冗余装置等设计手段,能够为各种网路装置提供相对安全的电磁环境保护,有效地避免人为或者自然因素带给资讯系统的破坏性;另一方面,网路可靠性研究还通过整合软硬体平台来提供资讯系统的保障,尤其是针对软体平台的一些措施,对于增强资料完整性、保密性以及有效性保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加强网路可靠性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以当前十分流行的云端计算大资料处理技术为例,首先应架设一定的主机丛集,丛集中的主机资料交换基于必要的物理网路支援,再通过必要的软体处理手段遮蔽各种物理装置的差异性以此来提供海量资料储存以及计算服务,可见,网路有效性保障、资料的可靠 *** 付都是云端计算大资料处理基础;除此之外,移动网际网路技术、物联网技术都需要可靠的网路支撑。因此,从新技术发展应用方面而言,提供可靠的网路保障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物理支撑。
3计算机网路可靠性设计和优化策略实施原则
1突出“标准化”设计标准化
设计是遵循网路体系模型,实现网路各种异构设施平台互联互通的基础,是计算机网路可靠性设计以及优化策略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际执行的TCP/IP网路模型,还是国际化标准组织的OSI网路模型,其都遵循了标准化的设计理念,通过网路资讯平台的标准化设计能够使得网路平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及可拓展性,新技术、新装置只要符合标准化的网路介面即可进行标准化的应用,这是计算机网路不断成熟的必然要求,更是网路不断发展的前提保障。鉴于上述原因,网路资讯平台优化实施首先应遵循标准化的设计实施原则,以达到系统在通用性、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2提升网路“互通”能力互联
互通优化设计也是计算机网路优化设计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对于不同的系统平台软体平台和硬体平台两个方面,应保障其资料的可达性和畅通性,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资料传输协议应做到较好的支援。除此之外,还应使得各种物理装置具有较强的一定容错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互通不代表任意装置都必须实现可达性,有时候为了资料安全或者是资料传输效率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硬体设计人为的阻断了不同网路层次的可访问性,常见的设计如不同部门之间利用交换机装置进行VLAN的划分。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原则是网路资讯平台满足使用者需求,提升网路交付能力,保障网路执行稳定性重要实施设计原则。
3提升网路资源可管理性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性保障网路资讯平台的可靠性
不仅仅是对各种物理装置的要求保障,同时对于网路资源可管理性也应做好相应的设计。一方面,应保障主干网路的频宽要求,将常见的FTP服务或者访问资料较大的WEB服务进行单独频宽供应,以实现其高度的响应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网路线路设计、各种网路装置设计以及网路管理软体应在系统安全稳定、可靠性、可服务性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除此之外,为了尽可能地提升网路优化设计的经济效益,在设计实施的时候应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通过原有线路改造等手段提升整个优化过程的价效比。除此之外,计算机网路可靠性设计原则还应在先进性与通用性、链路的截止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就不一一的进行论述了。总的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原则,应从可拓展性、安全性、通达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实现网路资讯平台高度可靠性的要求。
4计算机网路可靠性实施方案
1提升网路装置的冗余设计冗余
设计实施方案主要是通过增加装置以及线路的数量来实现网路的高可靠性,这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设计实施手段。冗余设计过程中,涉及的装置比较多,无论是供电装置、核心层的网路资料交换装置、还是资料处理终端的主机装置等都可以进行冗余处理,以常见的备用电源装置和伺服器磁碟阵列为例,通过故障时供电系统的及时切换以及资料磁碟多层次备份能够有效提升网路的可靠性,另外对于网路装置以及线路的冗余设计,可以在一条线路或者节点出现问题的时候,启用其他通讯线路,从而实现了资料传输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通过冗余性实施,对于提升处理端的资料容错能力也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随着各种装置冗余度的提升,处理好可靠性保障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2做好网路系统分层
设计分层处理是计算机网路可靠性处理以及优化设计的重要方面,这主要是基于网路模型,依次分别为物理层、资料链路层、网路传输层和应用层。物理层对应了各种物理介面、电气化标准的资料要求,资料链路层则是将网路传输层的IP资料报进行资料帧的包装过程,并对下实现资料帧进行01程式码的转换过程,网路传输层则重点是进行IP资料的传输过程UDP以及TCP传输,应用层则是通过将不同的应用资料进行分装的过程。不同的网路层次对于资料可靠性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每个层次关注的重点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具体的网路系统优化实施的时候按照网路模型进行分层次的设计检测,使得每个层次都能达到预先的设计目的也是实现网路可靠性保障的重要手段。
3加强网路体系结构性设计
网路体系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于资讯平台的可靠性也有重要的影响。通常而言,网路体系结构包括网路作业系统,如常见的WindowsServer作业系统,Linux/Unix作业系统平台,网路作业系统通常提供了网路管理的一些功能,是整个内部网路控制的中心;网路控制装置,如常见的路由装置、交换机装置,这类装置拓展了网路结构,实现了不同区域的主机互联互通性,并且提供了一定的安全管理例如访问控制管理,内外网资料交换等等;网路主机,这是终端使用者工作的平台,使用者利用各种软体完成各类办公任务;网路伺服器,如各种档案伺服器、WEB伺服器、邮件伺服器等等,实现网路服务的各类功能。优化这四类装置设计结构,将伺服器装置以及网路作业系统放置频宽资源相对充足的网路节点中,并且合理的配置路由、防火墙装置可以提升网路可靠性保障。
4合理的运用“试凑”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试凑是通过在诸多可行方案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比较,选择综合优势较高的的一种优化方案。试凑是一种常见的优化实施手段,再加之当前先进的软体模拟工具,能够较快的进行费用、可用性、可靠性方面的比较,通过综合权衡比较以实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因此,资讯平台优化注重试凑方法的合理运用。
5小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路可靠性是提供可靠使用者服务、应对资讯保安以及适应技术发展要求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介绍可靠性相关概念,分析了其重要意义,并总结了计算机网路优化设计以及实施保障的具体措施。通过加强分层设计、网路体系设计、冗余设计以及试凑方法的有效利用实现网路资讯平台的高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佳音,余子伟,赵典.计算机网路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体工程,20149:46.
[2]王应邦,孔春丽.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在计算机网路中的分析[J].网路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2:26,28.
[3]占科.计算机网路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研究[J].资讯与电脑:理论版,20162:169,171.
[4]崔诚.计算机网路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数码世界,20158:9-10.
有关推荐:
你还是在网上去随便搜个算了
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传统文化室内设计传承借鉴 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一、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3.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必然会遵循“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或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1. 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并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一些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亲、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其次,儒家这种中庸的思想,在装饰文化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家居,不做任何装修,会显得简陋、落后而无生气,雕琢过分又显得俗腻。恰到好处的装修则爽心悦目,既能鼓舞精神,利于身心,又能端正心态,克制欲望,不做过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2. 道家之玄虚飘逸 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的“道”呈虚空无名之状,不是逻辑、理性、语言可传达的,它超出人的各种感觉和语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语言,而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而道家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门窗,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室内空间之间的隔断,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通过传统的用色手法、质朴古雅的材质及传统的装饰视觉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3. 佛教之禅中沉寂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最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禅意家具其材质以胡桃木、樟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辅以玻璃、石材等材质,并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深色木头配上浅色布质、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家具销路不错,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1. 传统符号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 :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 ;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传统符号,有的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与智慧的累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的儒、道、禅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与发展 ;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室内元素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与旧、今与古带着某种联系 ;移植与嫁接,对儒、道、禅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借用外来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于一体。 2. 色彩与光的处理 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但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来说非常重要。 处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如黄和橙,紫红和紫,蓝和紫绿(青)等。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将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红花绿叶愈见娇艳,这是因为两者互为补色的缘故。 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 3. 空间与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文化传统特点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有一致之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无法得以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室内设计回归自然的手法主要有:一是空间的营造,如巧妙地处理室内有限空间与外界交融的自然部分,以面对青山的窗户,或者蓝天与田野成为门廊设计的背景,善于借景 ;此外,还可以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粗糙的岩石墙面或是石膏板仿石材料,给人一种返祖的天然气息。二是室内陈设,如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的饰物,增加自然的意境 ;可通过红色的干辣椒或金黄的干玉米串,抑或一束干麦穗、白色的芦花,还有手工蜡染的花布等等,巧妙点缀,匠心独运,就会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自然美效果 ;或者在墙上,挂上或画上一些图片,可以是一片湖泊,一块山林,或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竹林,画前再配上一些与之协调的盆栽植物,虚实结合,会使人感到清新、舒畅、视野开阔,真有走进自然的感觉。 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师应立足于现实,深刻审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责无旁贷地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西方应用心理学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分析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C.C.,Anderson L.S.,Cooper S.,et al.Community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K.G.,Wong F.Y.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J.H.,Elias M.J.,Wandersman A.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R.H.Parallel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J.Community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D.S.Com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P.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K.The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14 Kenneth I.Maton,Douglas D.Perkins,Susan Saegert.Community Psychology at the Crossroads:Prospec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Am J Community Psychol (2006) 38:9-21.
15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设计在不断发展,学科建设亦是如此,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必然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不断结合而发展变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设计心理学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心理学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读者是书籍设计作用的对象,书籍设计若想取得成功,务必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规律。书籍设计师只有在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增进读者的“记忆”和“联想”,这样的书籍设计才是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本文从关注、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角度对现代书籍设计进行分析,目的是使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结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从而有效把握书籍设计的创意思维。
【关键词】现代书籍设计 设计心理学 心理因素
【Abstract】 Readers are objects the role of book design, book design to be successful, it is important to master the psychological laws of readers. Under the book designer only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readers in the premise, and then use various techniques to enhance the reader's attention,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reader's "memory" and "Legend", this is the best book design book design works. From the attention and attraction, memory,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book design analyzes is intended to enable designers do combin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y patterns of consumers of books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seize books design of creative thinking.
【Keywords】modern Chinese book design desig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factors
在当代这样一个注重阅读的时代,书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一个成功的书籍设计作品,不仅能达到促销目的,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甚至能在一个时期内倡导某种生活方式,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书籍设计作为书籍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销书籍,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读者的心理出发,遵循读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人易于接受所推销的书籍,从而达到较好的书籍设计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对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构思新颖、视觉强烈、形式美观等效果,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任何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成功把握读者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从心理学与现代书籍设计的关系,以及现代书籍设计中心理学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心理学与现代书籍设计的关系
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设计的核心是“人”,那么,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更要注重运用艺术的手法处理好“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人”能够与其使用的“物”和所处的“环境”形成和谐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们参照设计学的思想,在书籍设计中就要研究“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对“物”和“环境”的认知方式,是精神层面的,属于心理关系。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全面的认识人的认知方式,同时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降低读者的感知疲劳,增强审美感受。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协调“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能够舒适并且愉快的使用“物”,切身感受到“环境”,达到书籍设计中“书如人,人如书”的境界。
2 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和平面设计作品一样,一个书籍设计作品若有了好的创意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这创意的来源就得建立在充分把握读者心理的基础之上。一个伟大的创意总是出其不意地单纯,触动人心,优秀的创意应当使读者产生引起关注、提起兴趣、引发行动、加深印象、触动心灵的心理作用。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功效和目的呢?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关注
关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书籍设计上,就等于你的书籍推销出去一半。可见,注意是书籍设计效果的第一步,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可以采用突出显示刺激物的特点,增强书籍设计新颖性及艺术性,选择恰当的图形元素等来提高书籍设计自身的吸引力,引起消费者的注关注。在千万本书籍中有了注意,读者随手翻来,再加书籍内容等因素,就会吸引读者驻足观看。
2.2 感知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毛泽东《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同样,书籍设计首先需要读者通过感官来接收书籍设计信息再作判断,此即对书籍设计进行感知。感知具有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等规律,在书籍设计中应好好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以期让书籍设计达到特有的效果。书籍设计中的感知有色彩的、结构的等,现以色彩感知为例,色彩本身并没有感情内容,当色彩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能诱发人的心理活动。色彩通过人的视觉,而作用于大脑,从而产生了温度感、距离感、重感、体感。色彩的心理功能是色彩对人具有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不同的色彩对观者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由此产生丰畜的联想和判断。比如儿童读物在用色上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单纯等特点;人文历史书籍在色彩的运用上要体现深度、高雅和稳重的特点;女性书刊,用色上要体现并强调温柔妩媚、轻松时尚、高贵典雅的特点等等。
2.3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的事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想起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书籍封面的颜色和样式,其次会回味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就书籍设计记忆而言,它是把纷繁复杂的不同的书籍设计区别开,记在大脑中。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读者一定程度的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根据读者的记忆规律和记忆特点,在书籍设计上采取一定策略,将遗忘降低到最低程度,增强读者的书籍设计回忆,正如想起一本书,就先想到它的封面,书籍设计正是书籍最好的名片。
2.4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它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于购买书籍的读者来说,依据书籍设计作品的描述或图示在脑中构思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对于书籍设计师来说,所构思的新形象即是创造想象。因此,好的书籍设计应当能激发读者的再造想象。所以在书籍设计创作中,激发读者的再造想象是广大书籍设计师至死不变的追求。
综上所述,现代书籍设计师在传达信息时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运用色彩的对比,醒目的标题、新颖的构图等,以强有力视觉的冲击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二是书籍设计所传达的重要信息务必是易于记忆和便于理解的。三是书籍设计要激发读者的发散式的想象、跨越式的联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
3 结语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大大促进技术的进步,正如现代书籍设计需要设计心理学的扶助,设计心理学是书籍设计的基础及技能。在书籍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心理需求,来确定设计风格;其次,设计师灵活应用新的理念、新的形式、新的材料方面去引导、改变读者心理需求。无论如何,都需牢记“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的原则。读者是书籍设计作用的对象,书籍设计若想取得成功,务必要掌握读者的心理规律。书籍设计师只有在满足读者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再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读者的注意力,并有效增进读者的“记忆”和“联想”,这样的书籍设计才是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
总而言之,现代书籍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并不仅仅是展示个人才华,而是应该结合读者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有效把握书籍设计的创意思维,从而使书籍设计达到既是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又是打动读者的交流平台,更好的为商家和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程正民 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 胡经之著.《文艺美学》.
[4]李江,周志.从“世界最美的书”说开去――访书籍设计师赵健[J].装饰(艺术设计月刊),2007(5):102-105.
[5]王宁.雷圭元的图案学理论和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32-33.
[6]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99,102,170-173.
[7]陈鹏.黑格尔美学笔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折文菁(1983-),女,甘肃成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设计心理学论文2000字
论文题目是啥啊?压根不知道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样做嘛,应该是出现在化学系他们写的论文,如果你想要找的话,你可以到我们百度文库里面自己去搜索一下,应该会有很多你需要的。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手性合成与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设有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艺、材料学、农药学、化学等7个学科,其中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新材料及加工工程为浙江在职研究生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材料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最近,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以“Dual Catalysis for the Redox Annulation of Nitroalkynes with Indoles: Enanti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in-3-ones Bearing Quaternary Stereocenters”为题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以硝酮为烷基化试剂的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并利用三氯化金/手性磷酸组合催化剂,实现了邻硝基苯乙炔与吲哚的环化/烷基化反应的高效串联,高选择性地构筑含有2-位季碳手性中心的吲哚酮类化合物,为含有该类结构的重要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该研究主要由浙江工业大学刘人荣老师和叶仕春硕士完成,二年级本科生陈净标同学参与了最优催化剂¬——五氟苯基手性磷酸的合成。这一工作是该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领域继J. Am. Chem. Soc. 2013, 135, 2983后报道的第二个重要研究结果。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在职研究生项目的大力支持。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论化学与人类的密切相关性这一论文需要从化学的定位、人类的日常活动、化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联三大部分去展开。用词要求相对客观、准确、精炼。
正文:
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化学与众多领域都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生命体中有化学、在衣食住行中有化学、在日常生活及环境中有化学,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化学反应,化学与人类及人类活动都密切相关。
化学和物理一样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化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不只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化学还与很多学科互相渗透,如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开发新的反应和合成技术,提供具有各种功能的材料。如:人类衣食住行的改善,“两弹一星”的研制,医药新技术的开发,DNA序列的分析等都紧密依赖化学学科的进步。
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科学、结构化学、纳米功能材料等,以及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实验性课程。
化学的研究方向较多,不同的学校课程开设会略有不同。
以武汉大学为例,化学专业必修的课有: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实验安全技术、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子模拟实验、化工基础、化工基础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等。
化学专业选修课有:生物化学、高分子科学导论、有机波谱分析、中级有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中级物理化学、现代分析化学、材料化学、表面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导论、有机合成化学、化学分离技术、能源化学、功能高分子、量子化学、工业电化学、现代电化学、高分子合成与表征等。
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和科学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身心健康,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人才。
化学专业学制一般为四年制,毕业后授予理学士学位。
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事化工产品生产的工艺试验、工业设计和生产技术组织的技术人员。化学工业是现今众多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虽然近几年化工行业发展有些低迷,但就现有的整个行业的体量来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非常多的,收入方面相对也不错。
2、国内中小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化学学科教师教学工作,从事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毕业生的首选。近几年培训行业现今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发展迅速,进入培训机构也是一个选择。
3、从事药品研发、药品化学工艺合成及药品生产等工作,进入医药企业的学生不仅仅在化学方面学习出色,在生物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实力,一般本科生大部分可以从事的工作多为辅助类的工作。此类工作在专业技术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4、也可以继续深造,未来进入相关领域实验室或高校,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或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智慧放手”的教学特色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与评价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基于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托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恰当及时反馈,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既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如学生的作业、试卷、行为、表情、语言乃至课堂气氛都是一种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优化教学反馈是改革和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本文对恰当及时反馈,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 ; 教学反馈 ; 优化
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作为起到主导作用的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并及时关注教学中的信息反馈,恰当处理和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以及教学节奏,从而有效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不同的反馈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记录效果,总结归纳数据,评定反馈方式的使用效果。
一、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反馈手段,有效的提问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
老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活用教材,不同的课型提问的侧面也不尽相同,要灵活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有难度或综合性强的题目要学会把问题分解,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做到提问及时,问在有疑问处,有疑问处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辩是非。
2.提问要适当,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础上把问题解决,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提问一些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也许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作用
安排课堂训练或操作练习,教师行间巡视,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避免盲目合作,发现问题,了解个体差异,以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三、课堂检测与矫正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
教师要重视过程反馈的设计,选准反馈时机,制定恰当的反馈方式,辩准反馈信息,迅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进程,甚至不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和计划,求得理想的教学调节效应。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巧设难局,启发思维,使学生经常面临反馈的情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馈训练,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调整的方法,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必要的条件。
1.教学反馈的优化原则
(1)明确性原则。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明确、具体、简洁、精辟、深刻,初中数学论文网切忌笼统、含糊、模棱两可。例如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应重视对其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不加可否或讲几句含糊其词的意见,学生从教师处得到的反馈信息就是糊涂的、有害的,就会因结果不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及时性原则。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表明:及时反馈的教学效果,要大大优于隔日反馈。很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因为教师忽视了教学反馈,未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并进行矫正和补救,以至给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3)针对性原则。即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的接受能力,给予其客观而恰当的评价。
2.教学反馈的优化功能
(1)激发功能。教学反馈对教和学双方都具有激发新动机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照学生的学习状态,向学生传递评价、启发、指导等反馈信息;学生接受后,会从中受到教益和激励,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从而强化所学知识的巩固性,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新动机;或因得到的评价不高,自尊心受到影响而调整、改进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或疑惑,对教师的肯定或否定、接受或拒绝等反馈信息,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或激起教师对自己的教作出调整、改进。
(2)检测功能。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诊断出其思维障碍的具体症结,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在检测功能中不可忽视的是前馈的作用。前馈是在没有出现偏差之前进行判断和调控,即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在教学前就已了解到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准备状态,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反馈情况,从而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3)调控功能。维纳认为,世界上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教学反馈是对教学系统实现动态的目标控制最优化的根本条件,其中学生学习行为活动和结果的反馈,是教师自我调控和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依据;而学生也根据教学的反馈,进行自我判定、自我调控,以应对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只有教学双方的相互适应、积极调控,教学系统才能正常、高效地运行和发展。
四、反馈教学的优化途径
1.充分备课,及时预测
在开放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教师事先拟就的教学计划被打乱、教学进度或者加快或者减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
2.立足课堂,勤于捕捉
课堂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堆,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3.课后反思,及时小结
讲课后反思、小结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初中数学教学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反思 习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了教师自我教学行为反省、自我教学方式矫正和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即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过程的理性观察和教学结果的宏观判断,查漏补缺,及时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及课堂效率的活动。
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多年,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在每一节课,或是每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学习后,针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从而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挣脱束缚,常教常新,从操作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
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
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
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
教育论文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
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于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
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三、 反思自身教育行为
自身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四、反思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反思教学价值,就是挖掘该节课富含的认识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行为教育价值。
要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都包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丰富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点滴的数学知识都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一定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好。
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函数的思想教学生既要注重问题的现象更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美、怎样欣赏数学美、如何运用数学美,反证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正面出击、有时侧面迂回效果更好;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
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